立岩集/补遗
诗文
编辑送尹奉教衢仲曝晒星州
编辑当年词翰擅儒林。六载经帷许独参。曝史果为王事大。方秋分遣内臣三。宫袍映日銮坡上。官马嘶风岭海南。谁识袖中藏直笔。却将诗戏谩搜探。
题安瑾夫琇山阴爱莲斋岭左御史时
编辑丁宁数罪莲君子。一笑如何百态生。却使红尘骢马客。怜渠留滞不能行。
宁边开平驿四绝堂
编辑溪山环境旧。景物与时新。雾雨仍笼野。莺花自殿春。宁知梦想处。重到倦游身。亭宇依然在。看诗忆故人。
次江界仁风楼韵一首
编辑重来此地六年馀。往事纷纷一梦虚。通患古今多养虎。壮图时世类求鱼。江楼独立思清浊。云岫回瞻羡卷舒。信美山川非故土。登临聊复忆吾居。
江上高楼百尺馀。客边登眺似凌虚。腾身直拟搏风鸟。视虏还同戏鼎鱼。古垒人稀云独宿。阴山春尽日初舒。石田茅屋悲新徙。何术能令乐尔居。
寄丁舍人熿谪居
编辑几年阻面目。千里梦魂频。莫道长沙苦。乔松自有春。
次韵
编辑游轩〈舍人别号〉
故人万重字。惊喜取看频。泽畔长为苦。何日见阳春。
平壤爱莲堂记
编辑风月楼之北。有莲池。池之大。方二十步许。中有岛。周回百二十馀尺。高可数丈。幽阒萧爽。真特地也。予谓庶尹李君元孙曰。岛在楼前。寻常所见。犹荒秽至此。得无悭秘者存。而抑亦有所待欤。将构小榭。以为寻常之所。非君。其谁宜为。庶尹曰。有材有瓦。何难乎经营。乃六月初吉。即岛之颠。除荒补颓。作堂三间。月馀而告成。丹雘鲜明。翼然可观。其为胜也与风月楼相伯仲。而潇洒则过之。又跨池作桥。名之曰凌虚。以通出入。为兹堂也。堂居岛上。四面芙蕖。清景雅致。有难殚状。若夫急雨过。有散珠声。轻风来。有翻盖影。媚日婥婥然。仙葩可玩也。出水亭亭然。碧筒可饮也。至若月华正澄。露气微凝。浓香袭人。净叶铺镜。清标秀质。满目苍然。皆堂之胜槩也。时或暇日乘兴。步自桥来。倚栏临沼。手弄心赏。寥乎澹乎。有不可形容之思矣。又或芳筵置酒。境静尘绝。琴调载和。歌声转清。觞咏之馀。顾瞻向之亭亭婥婥者。俨然若佳宾满座。神交意亲。有相对无言之爱矣。堂之以爱莲为名者是也。然则莲之可爱者。其只此而已耶。吾尝求古人爱之之心。夫岂徒然哉。其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者。信乎花之君子者也。惟其为君子花也。是以。为君子人之爱也。虽然。非吾周子。又孰能知所爱哉。嗟夫。花之君子。其容显。知之也易。人之君子。其德隐。知之也难。知之易者。其爱之尚鲜。况乎知之难者哉。吾于同予者。何人之叹。尤有所感焉。噫。微先生。吾谁与归。
司谏院献纳安公墓志铭幷序
编辑往者中庙宾天。戚畹益肆。飞语日腾。人心危怖。吾友安瑾夫见几而作。将行。过余而言曰。激之则祸且大矣。君辈其勉之。遂与歔欷而别。居一年。祸作。当时士论。轻触骇锋。其祸至今未已。余思瑾夫之言。未尝不叹服其高致远识也。乃者瑾夫之胤子霖。裒然袖一帙而来示余曰。此吾父之状行者也。知吾父终始者莫若公。公请铭之。余对曰。噫噫。子宜求铭于我。我恶得辞焉。按状。公讳琇。瑾夫。其字也。系出顺兴。安文成公十四代孙也。有讳璟。检校,汉城尹。赠左赞成。其曾孙讳义舆。开城府少尹。于公为高祖。曾祖讳吉祥。令同正。祖讳善孙。将仕郞。考讳处贞。承仕郞。妣金氏。籍礼安。参奉讳自强之女也。弘治己酉二月十一日。生公于安东府佳丘里第。公资禀卓异。气度凝重。七岁。读遍经史。能属文。笔法极妙绝。十二之时。声名大振。十五。魁乡解。自是入公车。辄居前列。正德丁卯。嵬中生员。嘉靖乙酉。释褐。隶承文院。丁亥。升典籍。为户兵礼曹佐郞,正郞者二。司谏院正言,献纳者四。司宪府持平,掌令者三。成均馆直讲,司艺。司赡寺佥正。忠清,平安道都事者一。最后奉命。监赈于海西。知郡则高城,宁越。此其前后履历也。其为掌令也。尝劾金安老贪污专擅。由是不调者七年。孝陵新即位。首入谏院。疏论戚里骄横之渐。尹任甚衔之。及今上嗣服。尝于筵中。面斥元衡等倾轧。同列皆缩颈。而公不恤也。然公于仕进之暇。杜门静居。不事交游。雅不为危言核论。故大小尹皆恶之。而亦不能害公。及时事渐变。机弩四张。公遂超然高举。得以逡巡引郤。而免于祸。能为元祐完人。初。公贻书于柳仁仲曰。向日士类不深烛祸机。争相崖异于论任之启。遂致谗人乘隙。圣惑愈深。不自我先绝其萌。毕竟激成大祸。波及良善。痛恨慨惋。反复不已。噫。若使如公者数人。相与调护其间。则士林之祸。何由起哉。此可为千古遗恨也。公自少。留心为己之学。平生用功。最在心经,近思录,自警编等书。其游宦在洛。常与李复古,权仲虚诸公。讲论不怠。旁通子史诸家。古今治乱兴亡之故。人物出处贤邪之迹。靡不贯穿。其在筵席。必援引古语。至或连诵七八行以证之。同列皆以为莫能及。及其坐台阁论议。众口喧争。而公徐以一言定其是非。为文。操纸笔立成。若不经意者。而自成机轴。一时人望。皆以远到期之。而始沮于安老。终为戚里所忌嫉。才未展布。位不称德。噫。岂非命也。公早失怙恃。常以追养莫及为至痛。祭祀之时。必敬必诚。如洒扫烹饪之节。躬莅不懈。遇族党。睦而严。待朋友。敬而信。平居简默端庄。若有不可犯者。而酬酢之际。和气蔼然。始余遇公于泮中。一言定交。至白首莫逆。尝从容谓余曰。方今戚畹。各立门户。朝绅不附于彼。附于此。吾辈岂忍为此态哉。公之见几勇退者。盖已素定于心矣。公退居故山。绝意世事。日扫一室。训诲后进。时与山翁溪友。为水石游。有若无官者。位卑而操愈坚。身远而名益高。有若冥鸿之不可鞿而絷焉。呜呼其贤矣哉。以丁未正月初七日。考终于家。寿五十九。以是年三月十一日。葬于安东芦谷向午之原。公前娶进士韩从杰女。无子。后娶郡守琴元福女。举五男三女。震,霖,霁,云,霮。生员金筹,士人郑璲,南应元。其婿也。霖年未弱冠。通经史。有名士林间。走千里来乞铭图不朽。乃翁可谓有子矣。铭曰
君子之乡。君子之人。君子之学。以直道持身。以直道成名。以直道不辱。明哲之智。明哲之识。明哲之宅。
箚启筵中奏事求言代草状启
编辑玉堂箚子以下。副提学时。戊戌。
编辑略曰。变不虚生。必有所召。今者生民困悴。流亡居半。军政疏虞。虚张额数。况南方有衅。西鄙构怨。脱有事变起于朝夕。则未知国家何以处之。内多宠爱。赐与无节。而百姓困于引纳。外兴土木。第宅过制。而军民疲于役使。上好下甚。奢侈成风。奢侈之极。贪风以长。臣恐今日之变。未必不由于此也。愁怨之极。必召灾生乱。乱生于内。外患随至。则殿下虽欲保宠爱。享安乐。其可得乎。伏愿殿下。节宠爱。清宫壸。崇俭德。务实惠。上以答天谴。下以慰民心。
又
编辑略曰。人主欲治其国。必先正其家。敬宸之事。虽下人所为。下人独非殿下之一家乎。一家之人。暗施邪道。殿下尚不知察。臣等恐殿下正家之道有未尽也。殿下以一僧之事。既亏正家之道。又失用法之公。为圣德疵累。臣等窃痛之。
宪府箚子大司宪时乙巳
编辑略曰。赵光祖等。尽忠先朝。常念世道日卑。慨然以挽回三代为己任。勖率同志。罄展平生所蕴。冀复见古治于今日。不幸效慕之徒。渐成浮激之习。光祖固已忧之。而亦不能禁。当时过中之失。盖亦有之。然推其心也。与日月争光可也。以是观之。光祖忠正。国人之所共好。而公论之所与也。今者给爵之命。不及于忠正。臣等窃恐是非不明。趋向不定。治乱之机。将自此决矣。臣等所以眷眷于此者。非私一光祖也。窃念君心好恶。一失其正。则有不明不定之患。而天有关于消长治乱。岂不深可恨哉。伏愿殿下顺国人好恶。察公论所在。明好恶。辨邪正。以立出治之大本。
又
编辑略曰。如小人之依附攀结者。谓之枝叶可也。君子则不然。所与协力共事者。皆其同志。是岂可谓之枝叶乎。赵光祖尽心先朝。自以为行道济世。千载一时。奋然勇为。不暇恤他。当时士林。翕然尊尚。而阴邪媢疾之徒。指以清流之魁。先置极罪。其祸惨矣。呜呼。以光祖忠正。终不得展尽所学。赍志而没。不唯一时之所共惜。至今闻者莫不于悒而郁抑。今殿下至以其同志者谓之枝叶。此必以光祖为根柢。而有是教也。呜呼。枝叶根柢之事。非君子之所宜有焉。则地下之魂。宁无隐痛于冥冥。而收用在朝之臣。恐有未安于心也。人主于邪正好恶之际。有不能辨。辨之则宜有所取舍。先朝既用其同志。则以为非邪也明矣。伏愿殿下。明好恶。辨邪正。以立纪纲。
又
编辑略曰。近者臣等所论非一事。而殿下于好恶邪正之辨。曾不听纳。又从而为之辞。遂使好恶颠倒。而不能明进退之道。非徒欠帝王纳谏之美。而亦未免为圣德之累。
玉堂启辞副提学时戊戌
编辑传位。国家大事。不可卒然处之。况大位非殿下私器。祖宗之所付托。臣民之所归仰。尤不可率尔独断。乃于宫中。只与宦寺。欲私传大宝。一国臣民。不知圣意之所在。不胜惶惑。去奸之后。人心粗定。又知殿下锐意图治。朝野想望太平。岂意遽有今日之命乎。如此大事。决不可于宫中独断。而坚拒大臣之请对。人心尤为惶惑。请速召对廷臣广议。幸甚。
大司谏辞职启戊戌
编辑臣本以庸劣。虽为外官。尚未能堪任。前日滥荷天恩。授弘文馆长官。欲为辞避。而非宰相烦渎启达。未安于事体。故不得已就职。心尝危惧。今又重地长官。岂臣冒处之地。非徒臣之不幸。亦将污其名器。甚为惶恐。敢辞
大司宪避嫌启以下甲辰
编辑故县监宋好礼妻权氏呈状内。三寸侄锦溪正祺。率其奴石及崔亿年,池石坚称名人等。门扉打破。突入作挐。多般凌辱云。故亿年,石坚推捉时。逃避不现。府吏发遣跟寻则尹元亮家隐接不出。故亿年,石坚及元亮事知奴子。发差捉来则非徒不出给。所由头发扶执。曳入困辱。此臣不职。纪纲颓废之故。在职未安。请递臣等之职。
请尹元亮照狱启
编辑尹元亮困辱所由之事。至为骇愕。故臣等避嫌后欲启推治之意。自上洞烛顽横之状。先命推考。故臣等不启而退。今日仕进。更发府吏。使捉致亿年及事知奴子。元亮亲见府吏。多般拒说。略无畏忌之意。非徒亿年等不出。事知奴子亦不出给。凌蔑风宪。莫此为甚。请元亮照狱推考。以治其罪。
又
编辑是必持外戚之势。轻风宪之地。所关非轻。不可但出缄问。若诿以愚痴。不为重治则国家纪纲。自此颓废。请照狱以重风宪。
大司宪辞职启以下乙巳
编辑臣猥蒙先朝恩眷。官至从二品。涯分已足。今又特陞正二品。尤为罔措。况宪府之长。其任至重。如臣庸劣。岂堪冒处。请递。
请尹元老远窜启
编辑尹元老本以阴邪诈谲之人。其在先朝。巧构反侧之说。离间两宫。使人心疑贰。朝廷危惧。此实宗社之贼。先王罪人。其依凭宫禁狐鼠鬼蜮之状。自上亦岂不知。罪恶已极。虽在至亲。义不可容贷。请速远窜。以安宗社。
请罢崔辅汉启
编辑崔辅汉前于中宗大王昇遐。拟差守陵官。称病规避。至为无状。故其时公论。请罢不叙。厥后大臣启请收叙。大行大王。以得罪于先王。不宜速叙为教。今不可汲汲叙用。请罢。
避嫌启
编辑臣等初与同僚。会议尹任等事。议终不一而罢。昨日命召臣等。与大臣共议。时臣等当请出命牌于同僚。更议而处之。乃为得体。而计未及此。遽自入对。遂致僚意不安。至于退待物论。是臣等所失甚矣。且今同僚所启之语。正中臣等之病。反躬思之。惭惶罔措。臣等决不为同僚所容。请递臣等之职。
避嫌启
编辑昨日执义宋希奎等所论切直。此诚扶公道。救后弊之意。臣等初欲议启而未决者。亦以此也。昨于命召之时。臣等不顾僚议。遽即入启。所失甚大。非徒被论于同僚。士林皆以为骇怪。如此而苟为就职。则臣等之无耻益甚。而台谏之体统扫地矣。臣等非只为避嫌而已。终不可污辱名器。自上不可以臣等二人之去就。而不恤公论之所在。请亟递臣等之职。以重台谏之体。
户曹判书辞职启
编辑小臣本以庸愚。官至宰相。无丝毫补国。前为台官。多有失体。甘受公论。方怀惭赧。六卿职重。非徒不能堪任。同官皆罢。臣独陞授。尤为未安。请递。
论赈事启以下。赈恤使时。丁未。
编辑士族当赈者。各部例必报于汉城府。传报启达之际。必有死者。请如常人例。直报于厅。趁时赈救何如。前者赈济场。或有内摘奸之时。官员等恐有罪责。聚食之民。使不得出入。有如拘系然。故虽辗转沟壑。不肯就食云。便易赈救。使得任意何如。
论赈事启以下戊申
编辑京城中士族家。殆半饥饿。故时方赈济矣。闾里间流离之民。比来渐多。请设东西赈济场救之。且闻市上米谷甚贵云。常平仓请速开给。
论赈事启
编辑赈恤等事。自上轸念至矣。小臣欲体上意。岂有极乎。五部官员。亲自教送。管领等亦皆亲见教之。官员虽有尽心者。而下人岂尽无汎滥之心乎。顷见传教。虑有饥民不得蒙惠。尤为惶恐。赈济场聚食之人。只五十馀人。城中饥饿之人。岂止此乎。其不就食。未知其所以然。且闻黄海道流民死者甚多。臣移文于本道监司。时未回报矣。两界虽曰失农。臣曾见之。军粮积储有馀。故他日军粮。虽不可不计。亦足以救目前之急。黄海道则本无储谷。流移之民。将何以救之。臣意若速移转京谷。则庶可救活。而军资三监之谷。元数五十馀万石。岁月已久。岂无腐朽亏欠之数乎。以此移转。根本虚竭。诚非经远之谋。然目前之事方急。而更无他条。岂计后用而不救乎。
论赈事启
编辑小臣方为赈恤使。考诸前规则赈济场。或于五六月。例皆撤罢。今则国储不敷。似不可浪费。但饥饿之人。相望于道。今若罢场。则饥困之民。将无所延活。当与朝廷共议。限开月不罢也。且士族饥饿者。乃寡妇等不得自手求食。各别赈济之事有教。故访问于五部则厥数孔多。虽六月罢场。而此人等限七月赈救何如。
筵中奏事正言时己丑
编辑近来所谓细琐之事。伤于事体者多有之。如各司勤慢。报于政府而书启之事。自上以为如此。则必人人当恪勤乃职而为之也。然三公摠六卿。六卿摠治其下。则在位者自然有恪勤之心。而无怠慢之事矣。如此为之。其于国法。至为密矣。自上忧勤庶事之意亦为至矣。然臣恐后世。有以此为察察而终累圣德也。朝廷纪纲存则虽不为如此。各司自尔勤仕矣。如此察察之事。恐伤大体。不若不为也。
筵中奏事义州牧使时癸巳
编辑臣本儒生。不知边务。义州越边三岛来居唐人撤去事。移咨辽东矣。如有加来作舍耕田者。则何以为之。未作未耕之前言之。则势易禁止。已作已耕之后言之。则势难禁止。而启闻往复之后言之。则事缓矣。且三岛与义州连接云。幸来偸窃。则拘留而启之乎。放还而启之乎。拘留上国人。似乎未安。放还则后日推之无据。何以为之。取禀。
筵中奏事副提学时戊戌
编辑我国军额虽多。有名而无实。驱疲困之卒。用之于战场。则将无所施勇。亦不能赴敌。而必有逃亡溃散之患也。今此困疲之民。岂可除小弊。而为能苏复哉。必自上躬行节俭。民获实惠而邦本固。然后军旅之解弛。亦可以治矣。臣前为义州牧使时。审察平安道之事。则戌卒困苦之状。口不可言。以疲弊之民。虽欲驱之于战场。固知无用矣。
筵中奏事以下。知经筵时。丙午。
编辑夫人之情。莫不欲寿。故皆欲事佛以祷之。非徒小民之惑。居崇高之位者。亦莫不皆然。所谓享寿之道者无他。以仁俭忠信。为修身治国之本。则自有眉寿无疆。遐福荐臻之庆矣。
筵中奏事
编辑迩来。倭奴绝不往来。此非偶然。必有所以也。其防备之事。内则朝廷既尽处置。外则监司,兵使亦多措之。然国储既竭。军粮亦乏。若有缓急。将何术而备之。守令贪污。滔滔成习。非但为己利也。如武班门荫之人。不得已而为立身之地。务为人情之事。如欲痛革贪风。必朝廷上下。皆一心勉力之后。可责守令也。大抵源清则流清。既不能正其本则虽责守令。亦何益哉。
筵中奏事
编辑近日灾变连仍。自上恐惧修省之意无不尽矣。然修省之道。其本只在于仁俭二字。且人君修德之道。固非一端。宋司马光。以仁明武三字。劝君而行之。仁者。君德之首也。自上先行其仁。又勉乎俭则其于敬天节民之道。庶乎有得也。近者弊习奢侈。贪风日兴。故别以俭字敢启。常以仁厚为心。则一国之福也。
筵中奏事以下丁未
编辑近来连岁凶荒。生民极困。流离失所。不能自保。为僧为盗。军额日减。脱有不虞之边衅。将何以为哉。自上恻念民事。故既命勿征往年还上。又命蠲减贡税。爱民之诚固大矣。然而民不蒙惠者。抑何故耶。生民之艰苦则如彼。而都下大小朝官至于庶类。第宅,衣服,饮食之奢侈。渐倍于前。弊习已成。若矫其弊。莫若自上有躬行之实矣。三代以下。惟汉文帝躬行节俭。故海内富庶。上能躬行节俭。一以至诚则朝廷遵奉。莫不崇俭。而下民自然观感矣。如是则民生之艰苦。庶几少救矣。今者日候凄冷。久旱不雨。牟麦不茂。岁必至于饥馑。哀我民斯。其何保命。都下之人。争务奢侈。不知饥荒之甚。而外方之事。诚不忍闻。
筵中奏事
编辑近来灾变甚多。臣常忧念。思其应灾之道。不知何为而感天也。定难之后。人心无不危惧。士气亦皆摧折。须知此意而安定人心。培养士气。此正今日为治之急务也。人心和平。然后灾变消而治化成。士气培养。然后气节兴而治化出。培养之方。固非一二年所可为矣。即位之初。当先以此为念。凶徒之罪。不得不用王法。而人心畏惧。有如万物畏雷霆之威。闾阎儒生等。至曰读书何用云。人心危惧。此乃伤和致灾之道也。安定人心。必以忠厚为本。人虽有罪犯。若不至深重。必须宽恕。所以慰安人心。以为和平之本。则不久而人心安定。兹非今日之急务乎。
筵中奏事
编辑近来纪纲解弛。自上当以威刑立纪纲。然宜以仁厚之德。当为根本。圣念每留于此。则朝廷及四方咸服。而人心终乃镇定矣。
筵中奏事戊申
编辑自上以为岂可以杀戮定人心乎。进君子。退小人。而国势堂堂则自然定矣。此实宗社无疆之休也。圣质又出于英明。若群臣协心而同德。则时和岁丰。人心自定矣。岂料至今不定如此乎。
求言传旨。代草。同副承旨时。己亥。
编辑彼苍盖高。于赫鉴临之明。吾心虽微。亦有感通之妙。人之所为。天必先知。其善其恶。为祥为灾。应感如此。可不畏哉。予以眇末。叨承艰大。窃自措躬于兢业。常恐获戾于上下。敬天勤民。厉精图理三十有四年。诚未上孚。泽未下究。和顺不应。阴沴并臻。布天之气。贯日之虹。相继而白色示异。彗犯台阶。太白见昼。同时而以类告灾。又于正阳之月。乃有霜降雨雹。兹皆阴盛阳微之兆。实是近古所无之变。稽诸往昔遇灾之时。孰如今者获谴为最。成汤大圣。尚以六事自责。顾予何人。敢不举国相戒。避殿减膳。徒为责躬之虚文。惩愆革弊。斯乃应天之实德。近自寡躬。远及庶政。阙失必多。懵未指省。修身乃正家之本。而诚正有未尽。正家为出治之源。而宫闱有未肃。女谒盛欤。用度烦欤。土木兴而宫室崇欤。刑狱滞而冤枉多欤。公道废而苞苴行欤。言路塞而下情阻欤。边鄙凋虚。抚渐失宜而桀骜将萌欤。民生困瘁。赋敛无艺而怨讟方起欤。唯诺成风。士节沮丧而有不能扶。纪纲涣散。元气潜销而予不知虞。去奸之后。人心虽似安定。而不可不轸予念。凡此数事。皆为弊端。岂予一人所能遍察。其在大小臣僚与夫草泽庶士。各以见闻。极陈无讳。言虽不中。亦不加罪。因变求言。虽似涉于循例。广询博访。冀有补于将来。惟尔政府。体予至意。晓谕中外。
状启南兵使时庚子
编辑略曰。甲山,三水两邑人物。不得安接。日渐逃移。非徒风土荒薄。晩耕早霜。专由毛物进上。两邑进上虎豹皮四十张。权宜量减。安集流民。以实边圉。以为邦国永保之计。
附史草十三条
编辑政院以吏曹正郞闵齐仁月课制述单子启曰。大典内。时任弘文馆官员。若有五次居首者。例给加资。庚辰年受教。虽非弘文馆官员。已为弘文录之员。皆令制述。闵齐仁今为五度居首。何以为之。传曰。以时任弘文馆例给加可也。〈庚寅三月二十七日〉
史臣曰。课制之设。其为劝奖至矣。近来参选者。专不致力。或借制。苟免责罚。闵齐仁则不然。皆着意自制。可嘉之意。大提学李荇每称之。今受此赏宜矣。
以闵齐仁为济州牧使。〈丁酉四月一日〉
史臣曰。闵齐仁深毅有远计。为吏曹正郞时。许沆为佐郞。颇专擅。齐仁多抑之。由是遂成嫌隙。安老将还朝。安老之党共荐沆。自吏曹佐郞为正言。时权𫐐为大司谏。齐仁问𫐐曰。沆何如人。𫐐曰。议论俊拔。乃国士也。齐仁曰。不然。其人当国。必误国事。𫐐不以为然。齐仁竟为沆所驳。至是沆辈共图。以齐仁为济州牧使。齐仁以亲老上言。众颇危之。竟蒙上恩。只递。
以闵齐仁为大司宪。〈癸卯十二月二十七日〉
史臣曰。闵齐仁素有重名。在关西。务从宽大。人以长者称之。至是物议尤重。
吏曹判书申光汉启曰。请谥使。议于大臣。非博洽能文之人。不能专对。正二品班列。无堪为使者。刑曹参判闵齐仁。虽非正二品。借衔以送似当云。敢禀。传曰。如启。〈甲辰十一月二十二日〉
三公启曰。告讣请谥。事甚重大。例以正二品宰相差遣。适乏可当之人。故曾以闵齐仁为上使。假衔而去。朝议以为宜给加资。而当其时。臣等亦未及启达耳。大抵诰命得请而来。则似必有恩典之事。请令承政院考前例何如。答曰。未及详察而然也。不必考前例。闵齐仁俾及今日政。为正二品可也。〈乙巳五月十二日〉
兵曹判书李芑启请崔辅汉差上护军。大司宪闵齐仁与同僚启曰。云云。〈启辞见上〉
史臣曰。辅汉之无状。国人知之。罢而不叙。何以当罪。李芑为兵判。弃先王之教。抛一时之论。特启而用之。岂非同恶相济者乎。台官之犹有是启。亦可见公论一脉。
兵曹判书李芑,知中枢府事郑顺朋,工曹判书许磁,户曹判书林百龄启曰。国有大事。请召首相及两司长官面对。传曰。速发命牌。尹仁镜等至。与芑等及院相权橃。聚于庆会门启曰。国有大事。佥议为当。领中枢府事洪彦弼,左赞成李彦迪,左参赞丁玉亨,右参赞申光汉,礼曹判书尹漑。皆召之。答曰。速发命牌。大王大妃与上。同御忠顺堂。洪彦弼,尹仁镜,李芑,李彦迪,权橃,丁玉亨,申光汉,郑顺朋,许磁,林百龄,尹漑,闵齐仁,金光准,承旨宋麒寿,注书安馠,检阅赵璞入侍。李芑曰。刑曹判书尹任。自中宗朝。所失多矣。近来多有不自安之心。左议政柳灌,吏曹判书柳仁淑。亦有形迹。两司长官。昨日会议。欲启而止。臣在宰相之列。不敢容默。望收大臣之议。此人等无乃可黜之于外乎。上曰。此甚骇愕之事。大妃曰。尹任之奸凶。自中宗时已著。在丁酉年金安老指鹿为马之时。其凶谋见于许坰推案。至儒生亦上疏。中宗之制三凶。〈安老许沆蔡无择〉将并治尹任。而为东宫不果。擢授一品之职。欲其自消其慝。予欲厚待如一家以化之。申秀泾子〈灵川尉〉为驸马时。初欲取任之孙。而任也邈然不许。其奸凶之益惨可知。自内全无所为之事。而至今凶心不消。缔结宰相。交通内间。近来内间大有变故。罔知所措。长为痛哭。今日朝廷宰相如是来启。是天地祖宗佑之而然也。此事关于宗社。朝廷大臣。为宗社共议大治可也。李芑曰。请命进左右宰相。教以此意。问其罪状何如。大妃曰。宰相等各陈所怀。知其宗社奸贼而大治。然后宗社安矣。洪彦弼曰。尹任自上非之而欲窜于外。任也不可在朝。窜之为当。仁淑亦可罢职。柳灌情状不得详知。然递差可也。众议皆如此矣。尹仁镜曰。尹任既不自安。使不在都下。窜之于外而别无加罪。则人心定矣。柳仁淑。物论亦云稍有形迹。可罢其职。柳灌。所怀未可知之。物论亦云有形迹。只递其职则得中矣。许磁曰。尹任以中宗朝之罪言之。则死固无所憾。然追论已往则人心以为未便。其罪虽大。须先观人心处之。今若窜之于外。绝迹于都下。则宫中有何疑惧事乎。林百龄曰。当初备忘记。以为欲洗杂言云。上下从此诚意。可相孚也。而近来以前日之事。自生疑惧。稍存形迹。在主上幼冲之时。大臣如此。则恐有难处之事。故臣等启之。郑顺朋曰。尹任以罪恶多。故自生疑畏。柳仁淑与任连姻。亦自疑以有形迹。柳灌以三公。亦发于公论。罪必以轻重定之。申光汉曰。尹任之罪。大臣既酌中启之。柳灌,仁淑之罪。亦从大臣所定矣。大妃曰。柳灌,仁淑。如启定罪可也。尹任则安置绝岛犹可。任以武人。先为疑惧。虑有逃走之患。令入番宣传官二人及义禁府罗将。拿来出送何如。仁镜,彦弼曰。上教至当。但主上初政。大行在殡之时。虽止此。岂不知罪。尹任虽有罪。自上宜待以忠厚。黜之于外方犹可。闵齐仁曰。此议亦发于两司矣。自上忧惧。则人心岂安于一日乎。尹任不自安之心则有之。所为之事。不无形迹。其罪之也宜矣。自上如此处之。是为宗社定危疑也。定罪之事。须议诸大臣。至于国人皆曰可。然后定罪。则受罪者甘心。而万世无异议。宗社之安。亦由于此。自上忧惧。众心闷焉。固不可不罪。然任虽武夫。岂有杂计乎。中宗朝。金世瀚安置绝岛。结缚送之。当时人皆侧足不安矣。欲定人心。则须量其罪。处之得中可也。柳仁淑形迹不明。而有所失云。柳灌亦不自安。如此定罪。固所甘受。大抵如此处之。欲其安定人心。此后宜镇定勿动。又曰。尹任定罪。则不可不慰安王大妃。任之窜出。于王大妃之心。岂安乎。为宗社不得已如此加罪矣。自上必须慰安王大妃也。又曰。主上天资英明。上殿处事比善。孰不欲尽忠辅国。须与朝廷议之。以定人心。幸甚。金光准曰。自上疑之如此矣。谁敢有他念乎。李彦迪曰。光准之言切当。罪人必以光明正大。自古奸凶执国权难动。则或以权宜除去者有之。今者一国一心。岂有邪念。罪一尹任。又何难焉。内旨宜下政院。而下于他处。物议以为未安。所以未安者如此之事。于士林恐不能无祸耳。传曰。如大臣所启。尹任远方窜逐。柳仁淑罢职。柳灌递差事。即捧承传。〈八月二十二日〉
史臣曰。自丁酉之后。朝廷之间。有大小尹之说。喜事群小。附会多言。李芑,林百龄,郑顺朋,崔辅汉之徒。阴结尹元衡兄弟。及仁庙昇遐之后。元衡喜其得路。阴怀报复。罗织恐动。飞语上闻。慈殿下密旨于元衡。于是李芑,林百龄,郑顺朋,许磁。因此上变告。酿成大祸。
命招洪彦弼,尹仁镜,李芑,权橃,李彦迪,丁玉亨,申光汉,许磁,林百龄,尹思翼,尹漑,闵齐仁,罗世缵,承旨宋麒寿,假注书柳景深,记事官安名世。会于庆会楼下。启曰。自上将欲引见。未知为何事。但闻昨夕。郑顺朋有上疏。如果为此。臣等实未见其疏。上前不可不知而对之。亦不可聚观于上前。请出其疏。见而后入。答曰。今观顺朋疏。益可寒心。欲对朝廷详告以予意。是以招卿等。顺朋疏。入而见之可也。于是大王大妃与上御忠顺堂。出顺朋疏下示曰。宗社大贼之人。朝廷何伸救之甚耶。卿等试见此疏。其疏略曰。窃闻奸贼构乱。谋覆宗社。只缘罹病。不敢自达。以待公论之发。伏闻密旨之下。不胜惊惶。与二三宰相议。喩宪长闵齐仁使之先启。当时台谏。暗于缓急。反以密旨为不正。各自退散。臣恐危亡之祸在于朝夕。而不能救也云云。李芑曰。顺朋之疏。果非虚矣。臣等常所议事也。尹仁镜曰。任等怀不自安。稍存形迹。故臣以此启之。闵齐仁曰。始闻自上忧惧之言。臣甚惊愕。不可晏然退坐。而国家大事。亦不可独为之。乃于宰相家议之。明日早来启之者。不欲延祸于士林。而且解自上忧惧之意。有所斟酌而处之。则国家安矣。果不计台谏之体。唯以为主忧臣辱也。自上不以前过待任。而任自以前事不自安。此议出于台谏。似未安。然事已急矣。宁受恶名。而不得已启之。自上解其忧惧则可矣。大抵僚中。凡有所闻。不可不言。臣以大槩言之。同僚亦非有他意也。但曰密旨不正。此则大事。不可不启。然一启此端。后弊无穷。若有奸细之徒。亦假密旨。祸及善类。不可不虑。臣意亦以为然。遂不能定议而罢。今则同僚皆罢。而臣独为六卿。心甚未安。国家待台谏有道。台谏虽有所失。不以言罪之。然后言路广而士气壮矣。且臣今见郑顺朋疏。臣所未之思者多矣。此人等罪状虽大。然好生。人君之美德。况此新政之初。殡殿又在此。自上虽知其罪。更加好生之仁则宗社之福也。万世之美德也。大妃曰。幼冲在位。此正危士之机也。曾在睿宗朝南怡谋逆时。虽国丧。亲自临门。至用烙刑定罪而不疑。是计国家轻重而已。好生之德。岂曰不思。今之是非不定。故人心分岐矣。且当今无可恃之人也。又曰。朝廷欲镇定人心则是也。事有轻重。待小人有如断蛇。他日若扇起作党。则宗社危亡立至矣。仍传曰。凡事黯黮不见则已。其机已著则难可掩覆。此人等固不止此。新政之初。不可加重。故只此耳。〈二十八日○诸臣说话。考出未尽。〉
是日也。上终始不言。慈殿反复言任等之罪深且重矣。不可不罪之意。退与诸人。会坐庆会门内待命。上赐尹任,柳灌,柳仁淑死。李霖极边安置。权橃递职。是教之下。李彦迪,丁玉亨,尹漑,闵齐仁,罗世缵等五六人。颜色惨然。馀皆喧笑。无异平日。或有得色者。
朝讲入侍时。知经筵事闵齐仁启曰。云云。〈筵奏见上○丁未正月十七日〉
养士气。定人心之论。正中时病。发此言。唯闵齐仁一人而已。
左议政尹仁镜,兵曹判书黄宪,右赞成沈连源,左参赞任权,右参赞金光准,吏曹判书尹元衡,同知中枢府事崔演,礼曹判书李薇,工曹参判宋世珩会于宾厅。辟人密议。书启曰。乱逆之罪。天地所不容。王法所不赦。虽枝附叶从者。固宜痛绳以律。不可以仁柔治之。左赞成闵齐仁。自除逆之后。每为仁柔之论。臣等知此论终必有弊于国家。第以元勋之人。其本心无他。故只禁抑其论而已。至于今日。尚执迷不回。乃曰。受罪者多。故灾变不止。年运不登。且以安名世所书史记不可改。士林之趋慕者。皆以此论为是。因作邪谋。纷纭不靖。至于处侍从之列者。不畏国法。有伸救逆贼之议。人心士习。日趋于不正。此为根柢。所关非轻。当此之时。不可不明辨好恶是非。请罢其职。以定人心。答曰。即当面对。上御思政殿。慈殿御于帘内。仁镜等入伏。慈殿教曰。所启之事。至为骇愕。方今主上幼冲。予以寡德当国。凡国家之事。专恃朝廷大臣矣。岂料为元勋者。反为如是之邪论哉。自古不道之君。枉杀无辜。如废朝极矣。岁多丰登。中宗之世。治尚宽仁。而凶歉相仍。至于去年。遭此大饥。是岂过罪逆类之所致乎。当此之时。为元勋者固当尽心竭力。与同休戚。以镇国势。以定人心。而反为如是之论。使是非混淆。岂不痛心。安名世所为褒扬逆贼之辞。所关甚大。寻常史笔。不可传误。况如此大关之事乎。其不可改之言。尤不知何意也。此人常于经席。惓惓以仁政为言。以为导君之道当如是也。岂料其意之有所在欤。尹仁镜曰。定罪大逆。虽不明白。宜无异论。曩者逆贼之事。千古所无。其为凶逆。非一朝一夕。始谋于潜邸之时。终谋于即位之后。其为凶逆。非一发矣。闵齐仁本心则不然。而性本执拗。逆类定罪之事。疑其过重。人心因此而一误。则国事将误。臣等知其如是。而不可不启。故共议而启之。其罪不止于罢。而为其本心不〈缺〉。且以元勋之故。斟酌以启矣。黄宪曰。近来人心士习之误有由然矣。自赵光祖误其一时之人心。虽不学者。如有诡激之论。则便皆授职。故迷劣之人。见其如是。皆以为立身之道举在是耳。及其见败之后。皆以其事为是。至于丁酉。其习复作。仁宗大王好善。而此等之人。自谓便可得志。于是诡激之习大成。不解一字。而自以为国家大事。我可当之。仁庙昇遐。不逞之徒。不悼享年之不永。惟恨所言之未成。遂怀愤心。以怨时事。闵齐仁性本执拗。常好己卯之事。故推重于士林。彼发一言。人辄夸张。乐其夸张。不知自止。至于发言曰。念及时事。仰屋长叹者累矣。常欲不顾一身。而唯以老母在耳。本心虽不然。而误入如此矣。锺楼挂榜。多书口不可道之言。人心之恶。莫甚于此时。朝廷闻之。不能安寝。自上须知此意。务镇人心。慈殿曰。匿名书不胜骇愕。人心强暴。一至此乎。我不敢知。主上不当立而立乎。逆贼不当罪而罪乎。位高勋臣。所以长叹者何意耶。沈连源曰。乱贼之事。枝叶之类。亦不可容恕。故不得已罪之。闵齐仁本心不然。而自是所见。故其所主议。多有误向。近者之事。光明正当。无一毫可疑。而人心不靖。多有杂言。至于挂榜锺楼者亦有之。未知其由也。孔子成春秋诛乱贼。尤严于其党。圣人岂无仁心哉。诚以乱贼之党。不可以姑息治也。匹夫异议。人犹惑之。况位高之人。众所具瞻者乎。金光准曰。凡为匿名书者。潜怀私忿之心。故作凶悖之言。欲使人心摇动。而行其胸臆也。或有指触宰相朝官。而谋为摇动者矣。未有如此之甚者也。至书触上之言。语甚不祥。孰不痛愤。又举名字而书之。似可推其端緖矣。黄宪曰。固非寻常之比。岂可拘于常法而不推乎。慈殿曰。此言是也。常时匿名书。相为构陷之事也。此则怨君上。怨朝廷之辞。无不书之。如有可据。推之可也。尹元衡曰。闵齐仁非有他心。性本慈祥。故凡为定罪。每欲从轻。朝廷侪辈。指为慈悲僧也。顷者定罪之事。每以为过重。朋伴累戒其误。而大臣亦尝戒责。尚且执迷不回矣。虽圣人。舍己从人。而齐仁自是所见。不信人言。故其所论议。常入于误。至于安名世史笔不可改之言。非以其所书为是也。虑有衰世之弊也。乙巳以后。投书小臣之家非一再矣。大臣家亦有投者云。今者挂书。有触上不道之言。安有如此骇愕之事乎。推之则或有端緖之现矣。崔演曰。宽仁。人主之美〈缺〉。然不可施于乱贼之人也。闵齐仁之劝行仁政。摠论君德则可矣。若于凶贼之人则大有误矣。议论如是。故士林推重。指为忠厚。其流之弊。至于是非不明。好恶相易。元勋之人。所当镇定。而反致不靖。虽非本心。当责其非。然后人心定矣。李薇曰。顷者乱贼之罪。昭著无疑。而人心不靖。至今纷纭。莫知所由也。罪关宗社者。岂可施以宽典乎。凡匿名书。虽不取实。如此不道之甚者。不可例见而置之也。宋世珩曰。逆贼显诛。宗社奠安。两殿在上。励精图治。一国人心。咸仰至治。而邪说间出。纷纭不靖。名世以史官而褒扬逆贼。尹洁以侍从而称赞名世。党逆之罪。甚于逆类。士林之间。连有如此之事。宁不骇愕。闵齐仁自以博览多识。人莫我如。常自是所见。故本心虽不然。而言论多误矣。〈戊申六月二十六日〉
史臣曰。闵齐仁为士林所推仰。顷口李芑被驳之时。欲以齐仁为之代。宰相之意。与在下士林不同。竟不果。至是被罪。人皆惜之。
大司宪丁应斗,大司谏陈复昌,司谏沈逢源,执义李铎,掌令姜伟,金澍,持平李瑛,郑浚,献纳李致,正言闵箎,沈守庆启曰。自乙巳年定难之后。凶逆之状。昭著无疑。而人心尚且不靖。邪论久而不止。为勋臣者。所当明辨逆顺。以镇人心。扶持国势。与同休戚。前左赞成闵齐仁。在勋臣之列。据崇班之上。每于追罪逆党之时。多发伸救之议。至以为人乃天之赤子。而多杀赤子。岂无天怒乎。灾变不止。年运不登。皆由于此云。其党逆者。亦可视以赤子而不之罪乎。且以安名世庇护逆贼之曲笔。为不可改。公然发议。使人心不定。乌在其为勋臣乎。其鼓动邪议。眩惑人听之罪。决不可只罢其职。请削勋远窜。答曰。闵齐仁执拗失误。混淆是非。故朝廷议启。已罢其职矣。削勋远窜似过。不允。〈同日〉○两司再启。答曰。只削勋。〈二十九日〉
史臣曰。闵齐仁。善人也。乙巳举事之时。齐仁以宪长承密旨。奔走大臣之家。盖处之为难。非本心也。至是以伸救罪人。削其勋爵。
上以一封书。下于大臣。其书曰。常时予意以为元勋大臣。则必尽心国事矣。顷日闵齐仁之事。至为寒心。虽远窜不足惜也。但其本心无他。故只削勋职。而当在人心不定之时。赏罚不可不明。〈八月▣日○远窜似在此教之后。而无所载。恐考出未尽。〉
传曰。闵齐仁受赐罪人家舍。其给右议政黄宪。〈二十日〉
乙巳录
编辑闵齐仁字希中。骊州人。登庚辰科。乙巳。以大司宪录功。官至赞成。庚戌。执政尹仁镜等启以仁柔之言。忧惜罪人。又以安名世所书。为史记不可改。削勋。齐仁晩年自悔。作诗云。已被当时误。应贻后世讥。
李正言忠州留口记闻正言名永成。己卯名贤应教弘干之子。滩叟李公延庆中表侄。忠州。滩叟所居地。
编辑叔〈滩叟〉曰。吾友柳祯谓余曰。往者吏曹判书李彦迪复古公。数使人强邀。一夕往见之。则出示平安监司闵齐仁希中之简。其中有曰。李延庆,金大有。今世适用之才。不可埋没于草泽。请荐作一郡守之任。视毕。复古曰。不待希中之言。吾意亦欲用之。而但未知来就乎否。祯曰。金大有去就。吾未知之。至于长吉。〈滩叟字〉吾知其志。必不肯进也。复古唯唯云。余谓叔曰。叔与希中有旧乎。叔曰。无一面之雅。余曰。然后益知希中之真君子也。闻希中之简。又知复古之真宰相也。复古初除铨相。希中抵之以贺书。不以子弟为荐。而首荐以素不知之人。复古初政。能受若此之简。又欲用若此人。非真君子真宰相而何。惜乎以循例之事。递去真宰相。〈复古以病罢。文官叙用罪。送西。〉不得见善手段也。
长贫居士胡撰长贫。牛溪门人尹耆献别号。
编辑醉夫之受杖也。诸推官皆厉声考察。立岩闵二相。独蹙頞而面之曰。玉已破矣。昌闻之论劾旧职。仍削录勋。〈尹校理洁。为陈复昌所诬告。死于杖下。醉夫。其别号也。〉
己酉筵中说话正月初五日召对时
编辑左参赞宋浚吉曰。云云。乙巳士祸。尤为惨毒。仁庙昇遐。明庙方在次嫡之位。其正统安往。而奸凶尹元衡等。以为士类有择贤之意。以此构祸。一日杀三大臣。甚可痛也。其中被祸之人如宋麟寿。则士林有重望者。而最为冤死。麟寿乃宋时烈曾祖之弟。而于臣亦为傍亲也。判府事宋时烈曰。其时闵齐仁。初虽不能立节。而及至士类连被酷祸。心常惨痛。每为伸救。终至窜谪而死。此乃户曹判书闵鼎重之先祖也云云。
昔我王父观察岭南。取振衣公宰兴海时所刊立岩先祖遗集。补其刓缺。又以尤庵宋先生所撰神道碑铭。附录于卷末。其后堂叔忠文公。收拾诗文若干篇于公私文字中。兼采国史,野乘可巧当时事实者。辑为一编。名曰补遗。将以追刊而未及矣。今不肖继按是道。以旧板久益残缺。遂捐捧鸠工。重加补葺。仍取忠文公所编者。校雠讹谬。添以数段。继刊于附录之下。略记其始末如斯云尔。
崇祯后再丙辰正月日。七代孙嘉善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大丘都护府使应洙。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