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柯文 (四部丛刊本)/二编卷下

二编卷上 茗柯文 二编卷下
清 张惠言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刊本
三编目录

茗柯文二编卷下


  赠毛洋溟序

余之友曰毛洋溟学古之道为古之文吾乐而友之余


之友曰吴仲伦学古之道为古之文吾乐而友之洋溟

为人坦易通适其文跌宕尚奇气仲伦行严整进退有


法其为文亦然二子者未尝相过从余尝以洋溟之文

示仲伦仲伦弗之许以仲伦文示洋溟洋溟亦弗深许

也然余闻仲伦言古之君子尊其道故其思约致其学


故其辞文惟洋溟之言固若是洋溟论为文以古人为

规矩始于法成于化仲伦亦尝云尔夫二子者其学于

道同学于古人之文同而至其为文若乃大异何哉余

尝疑古之文人前后数千百年更相诋訾以是所见尝

以为设使其并生一时相与上下其议论未知其所为

是非者果有是非乎其无是非乎抑亦互相为龂龂者

乎然唐人为文唯韩愈氏为是其时若李元宾樊绍述

之流于古人之文未为得规矩也而韩氏之推之不啻

其自许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则又疑以

为古之学于道而庶几古人者虽有不同其必无互相

为是非者耶今二子者并时而生又同州邑处余以未

尝一相见上下其论议也果其开口一论议则余之所

疑于古人者其可释耶抑二子者自有同焉者而其异

者未足为是非也余为古文在洋溟后而同学于仲伦

二子者之是非余无以识之也故序洋溟之文以讯仲

  送钱鲁斯序

鲁斯长余二十四岁以尝从先君子受经故余幼而兄

事之鲁斯以工作书为诗名天下交友遍海内余年十

六七岁时方治科举业闲以其暇学鲁斯为书书不工

又学鲁斯为诗诗又不工然鲁斯尝诲之越十馀年余

学为古辞赋乾隆戊申自歙州归过鲁斯而示之鲁斯

大喜顾而谓余吾尝受古文法于桐城刘海峯先生顾

未暇以为子傥为之乎余愧谢未能已而余游京师思

鲁斯言乃尽屏置曩时所习诗赋若书不为而为古文

三年乃稍稍得之而余留京师六年归更太孺人之忧

复游浙中转入歙而鲁斯客湖南北久乃归参差不得

见者十三年今年夏余自歙来杭州留数月一日方与

客语有覢然而来者则鲁斯也其言曰吾见子古文与

刘先生言合今天下为文莫子若者子方役役于世未

能还乡里吾幸多暇念久不相见故来与子论古文鲁

期遂言曰吾曩于古人之书见其法而已今吾见拓于

石者则如见其未刻时见其书也则如见其未书时夫


意在笔先者非作意而临笔也笔之所以入墨之所以


出魏晋唐宋诸家之所以得失熟之于中而会之于心


当其执笔也繇乎其若存攸攸乎其若行冥冥乎成成


乎忽然遇之而不知所以然故曰意意者非法也而未


始离乎法其养之也有源其岀之也有物故法有尽而


意无穷吾于为诗亦见其若是焉岂惟诗与书夫古文


亦若是则已耳呜呼鲁斯之于古文岂曰法而已哉抑


余之为文何足以与此虽然其惓惓于余不远千里而


来吿之以道若惟恐其终废焉者呜呼又可感也于是

留数日将去送之于西湖书其言而志之且以为别


  与左仲甫书


仲甫执事前者奉书适苦头痛言辞草猝怀不能尽凡


今天下之患在事至而无人任之无人任之者非无人


为之也为之而不足以胜之也凡为其事者未有不欲


人之任之也非其人而任之事非以此人为果足以胜


之也知其不足以胜之而无胜之者之可以代之故不


得已而听其事之不胜也夫用人之道若良贾之息物


然陆而资舟水而资车故时用物而不匮事之至也而


求胜之焉者此其所以无人也识足以察之权足以致

之是之谓豫事凡今之有其权者皆不足以言此者也

或可与之言则又不足以察此者也州县官之于权可


谓微矣虽然事之至而所欲求者其与有其权者有以

异乎无以异也仲甫之于此有其责矣其亦知之矣而


识又足以察之然则有其权者不足与言可与言者非

仲甫而谁哉仲甫之官不足以奔走天下之士仲甫之


财不足以延揽天下之士然而望之于仲甫者以仲甫

之自有可用之权也知县者民之父母也未有一家之


人旷不相接而可以为父母者也未有子孙之才智仆


隶之技力漫不相悉而可以为父母者也昔者宓子宰

单父有兄事者有父事者有师事者今之县与古之邑

大小殊矣民人户口不啻十倍而曰无其人者傥不然

欤今仲甫之于所治搢绅之士草野之族下及吏胥之

役亦尝得其可任者欤其有之则吾于仲甫无以复言

也如其求之而未得也其未尝求之也则仲甫之责方

今之务未有要于此者也夫鸿毛虽众不若一翮诺诺

盈侧不当一士仲甫左右傥有周舍其人者乎其未有

也其未尝求也则仲甫虽尽相识者而泛爱之人人有

得于仲甫其无益于仲甫之事可知也方今人才诚不

易得仲甫气夷而见远当有以辨之大要不汲汲于世

俗而近于迂诞者乃为才耳朋侪中如丁道久者庶几


可以成就惜其奔走衣食恐遂役于尘俗不然则亦可

任之一人也惠言于天下事无一能晓不量其愚鄙辄


欲以狂言闻于执事执事其亦察之幸甚不宣


  答庄卿珊书

卿珊足下得四月二十日书忻悚以愧仆不肖幼不知


学长而漫游行不足以自立文不足以自通过辱推许

诚非任受挹损之义自恒以上所不敢承况惠言之谫

谫者耶然吾子名家子学有源别质直不妄固知非苟

为奖借而已盖其有所笃好深嗜嗛嗛若不及中诚发

于天性推而达之而不自知其所施之非人仆岂惟愧


吾子之推许已哉抑重愧吾子取道之勤勤为所不及


也自仆往京师乡里之贤士闻其名者多矣尝恨不及


知而友之其或见之而无恨于不知者乃亦多有三岁


以来略得相识然困于忧患心惛然不暇晓又奔走衣


食汲汲靡底其慕而友之者卒岁不过三四见又尝自


恨友之而不足知之与向之不得友之也无有异去岁


游南陵与道久居三十日自以为知之其聪敏特达志


气激发昭昭然在三代之上庶几圣人之所为进取者


仆既得其为人稠人广众之中率语之以自壮吾子在

诸君子之中内重而外厚最可一望而识又学于道久

议论性术一宗于师仆之于知吾子也自以为差易而

又坚之以道久则吾之信于吾子者其亦有以得之矣

自古非才之难成之实难其于今尤甚何者贫穷迫其

中而诽誉败其外也然天下之事无藉为之则已为之

有异于古乎哉幸而不为其事则已为之不必于古之

人之为之乎哉才之天也成之人也在天者道久之与

卿珊皆是矣在人者道久之与卿珊之志皆是矣二子

者之成岂不谓难哉然吾谓二子者有其志则众人之

所难者不足以难之而二子者之不负乎其志抑为难

也仆材驽而精苶终以无所造就庶几朋友之中多见

有其人者而吾之求之亦未始屡得抑乡里之士仆所

未知者犹多卿珊必知之其傥为我言吾得遍友之足

矣迁改格序前录去计己得见文辞虽不足道其亦可

为一篑之助耳舍弟方锐意为学而迫于所难者忧恐

猝猝未知所成就何如耳方暑自爱不宣

  鄂不草堂图记

岩镇市之南旧有园曰先春地平衍小不能三亩台榭

之饰甚俭池石花树独奇其外平畴长林带以崇山云

物之态四望交集岩镇之为园者莫及焉乾隆乙巳

客岩镇时园荒无人尝以岁除之日与桐城王悔生披


篱而入对语竟日是时朔风怒号树木叫啸败叶荒草


堆积庭下时有行客窥门而视相与怪骇不知吾两人


为何如人也壁间有旧题则金君文舫及其兄筠庄季


星岩联句诗盖五六年前游咏之盛犹可想见而其时


筠庄官京师文舫星岩侍观察公于吾郡皆不得相见


读其诗俯仰今昔又为之慷慨明年余与悔生皆去岩


镇又十年余复来则园已为文舫所有益治其倾圯位


置其树石增以迤廊曲房高楼修除山若耸而高水若


浏而深花木鱼鸟皆若相得而欣既乃易其名曰鄂不

草堂志昔游也于是筠庄宦河东文舫则与星岩昕夕

歌啸其中燕饮属客余时时在坐而是岁十月王晦生

适至信宿草堂乃去当君兄弟昔日咏觞之时岂意十

五六年之后来为斯园主人而余与悔生十年之间南

北奔走适草堂之成而复得相遇于此人生盛衰聚散

大都如此非偶然也于是黄君纯矣画草堂图乃记其

后云园于程氏当明之某年草堂于金氏为嘉庆元年

编竹为篱方若干步堂居东偏西向前有桂树四堂之

左曲廊迤以北水阁在其北少西南向其下池怪石环

其池池中为梁梁西有梧桐高三十尺古藤缭之尽其

末末下垂复土为本相去六尺楼在池西方二丈四达

囱曲池环之若矩夫蕖盈焉其岸多老梅石如人立曲

池之西又楼之东向道夫蕖上属于方楼北降为曲房

为斋为庖湢以东属于水阁曲池之南为畦春种芍药

秋种菊畦东亭亭北值水阁牡丹在亭东其东红豆树

高四十尺三岁一实北直乎堂文舫名应瑸内阁中书

不荣其官退而乐兄弟之乐君子以为贤

  江氏墓图记

相墓之法由来远矣班孟坚曰形法者大举九州地域

以立城郭宫室审其吉凶譬律有长短而征其声非有

SKchar神其数然也然气与形相为首尾有有其气而无其

形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则精微之独异者焉以其说

不见于六经传其学者皆技术之士言不能雅驯学士

䍐道之是以靡所折中而迂怪荒乱之言纵矣自宋以

前地理家书著录者七百馀卷今其存者不百一而元

明以来伪妄之书遍天下异学之祸非独儒术然也传

曰占水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来形止

谓之全气夫气之行乎地也无乎不之也虽然有散有

聚有发有敛有和有乖有湻有驳是之谓八成夫气者

呴也呴必有所积积必有所起起必有所分分必有所

会是故欲其来来也者会之征也来也者无不往也有

所冓而畜有所畜而凝来者畜则往者亦来是故欲其

止止也者凝之征也虽然惧其气之乖也故阴阳以冲

之逆顺以俪之死生以物之犹惧其驳也故经之以十

二两之以八参之以二十四纬之以四十八有向有背

有右有左故曰方方也者受其来动其止也是之谓三

乘世之谓术者则不然论势则蔽于五行而不穷其分

变论形则眩于四势而不察其顿息论方则舛于星卦

而不原其条理纷纭回互百变万出而各自以为神呜

呼杨曾不作其谁与正之矣葬者藏也藏也者所以安

亲之体魄也以亲之体魄邀其利也者君子谓之逆虽

然体魄之安于其地也吾不得而知也其祸于其子孙

者其体魄不安焉吾见之矣故葬者以祸福为之征君


子不欲言顾有所弗废也吾友江君少好学无所不窥

以其先世之有未葬也乃精求地理之学古今之书悉

通之考之以目验决其是非若白在黑为之十馀年乃


始卜地以葬其祖及曾祖其族人绍莲为图其地形而

藏于家欲子孙之世有考也后十有八年余来新安始

识君时时质君以地理以君之论证之于书皆可信既

观君之葬有合于古者三焉一曰不趋正势故审气特

二曰不贪贵脉故乘气亲三曰不逐水向故用气纯信


乎哉其有以寕其亲也乃记其图曰乾隆四十三年


一月辛丑歙江毓英葬其曾祖考朝议大夫霖公府君


于所居北邨筲箕坞之原以其曾祖妣徐恭人及其祖


考朝议大夫虞在府君祖妣方恭人祔山祖于瑞金别


于鸡冠降于马坟于法龙巨门穴左辅水贪狼来脉艮


入气甲葬乘甲向在申左加坤封之崇四尺圜十六尺


碑于后向亦申右加庚就用水为癸局具如图嘉庆三


年十二月八日武进张惠言书

  周维城传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

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

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赀父曰重

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

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

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馀

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

女女李氏也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

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

即又至母不觉其烦李氏女又能顺之母脱有不当意


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䣛盘旋呼阿

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

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


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时未有子病几死过吴山


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

隐德当有子富夀康寕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孙六人子濂沅孙恺恒皆补学官弟子丰年八十四卒

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


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吿丰丰

急令如故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

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

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

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寕人挟三百金之富阳

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

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赀遣之归三百金立

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

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济南知府庄君传

庄君钧字振和自号曰敩坡先世自镇江之金坛徙武

进明宏治中有襗者中进士官山东参政其后子孙多

显武进之言世族者推庄氏以至君十世矣君少育于

外王父刘文恪公于义乾隆初刘公奉节巡修畿辅河

道君年十九随幕府数为刘公言水利事刘公甚奇之

当是时直隶总督高公某方举能任河工者曰孰有才

如庄某而不早试之吏者乎即上其名补霸州洲判卓

异升东安县知县磁州知州以与按察使有亲例改河

南禹州升直隶汝州寻升陜西汉中府知府留河南改

南阳仍调直隶大名府丁父艰服除授山东济南府护

理济东道按察使印卒于官君既以高公举任河工而

以后督方公观承卓异荐其留河南也以巡抚阿思哈

公奏而直隶总督周公元理请之故又调直隶君既明

习水利事又长于治民所在大府争欲任君以事其历

州郡皆有殊绩而君性谦谨未尝自言及君之殁而其

子幼无以知君之详独得其卓卓称诵于人人者四事

其一事曰磁州二漳水合于其西夏秋之闲水潦至决

溢四漫或数百里无陆虚濒河之吏岁赋帑筑堤而捍

之溃又増焉以为常君至州议曰水方悍而挠之以堤

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势必杀总督方公然之疏于

朝报可如君所欲穿者漳患大息其二事曰漳之濒有

弃地数千顷故民田也为水败独其赋存吏以𫾣朴责

之君请总督以闻尽蠲之民祠君于漳水上其三事曰

汝州旧有卫卫有四屯卫之罢也幷于州而诸屯距州

二三百里远徭役以为病君为州皆贳免屯之民立石

诵焉其四事曰君始为大名府岁大旱君谒守道请发

粟赈道曰太守擅之乎咎谁执君曰府去省千里文移

往返必旬月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立

檄大名元城出谷四万石与民既总督周公奏之有

旨复与赈谷四万石民无饿者是秋岁大稔

张惠言曰君之子轸与予交轸言君在东安时河水暴

至君乘小舟渡及中流舟覆仆役皆溺有跃而呼者曰


此吾贤父母也遽入水负之岀及其去大名民号哭而


走送者百里不绝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


于君岂其然哉惜乎君之未得尽其所设施而其事又


不得而尽传之也余尝游大名大名之人至今能道君


之赈民粟也


  封文林郞恽君墓志铭

恽本杨氏汉平通侯恽其子违难以父名为氏是曰贞


道为梁相后迁于毗陵之黄山而葬焉子孙世为毗陵


人君之支祖曰巍明湖广按察司副使卒亦葬黄山君

祖曰燮臣父曰士璜由君至副使几世由副使至梁相

几世武进当吴越之要屡有兵燹故其望族不及宋以

上唯恽氏自汉子孙不他徙能识其祖之居葬至于今

不婚杨氏君之所居曰石桥去黄山十里自祖考皆不

仕君以经授乡里教其三子为人好善而嫉恶持之甚

严辨取予甚力不取虚美不逐世法独行己志而已患

湿疾以嘉庆元年月日卒年六十有三其明年某月日

葬于其祖考之兆南在所居之北西三里君之子敬尝

试礼部不第君时已病敬请归省辄弗许其意欲以成

其子之名以信其志也已而以教习官学生得官当选

为知县固非所欲请于君君命就选其意又欲以所欲

为者属之子以施之民也敬为吏廉奉禄不足以丰养

君以疾困未能之所治见其政成而君于是死矣余与

敬交最久今年春卜葬吾母先时请于敬以铭墓之文

敬许之矣未及为而遭君忧呜呼吾母不得敬之铭而

乃使余铭君之葬也其可感也夫君讳轮字印槐配郑

氏考曰县学生宾石今举人环其兄也内德盛茂事君

疾备至而不衰子三人长曰敬江甯乡试举人由浙江

富阳县知县调江山县以

覃恩封君文林郎配孺人貤赠君之考如君妣钱如配

郑氏次敩次敷顺天乡试举人女一适邹氏孙二铭曰


是唯君子之亲翳此幽德兮曜其后人千秋万世兮无


或湮


  杨君茹征墓志铭


嘉庆三年七月三日阳湖杨君茹征卒其子嵎谷之友


王曰旦以书讣张惠言于杭州且曰以君之好文章词


人学士之交于嵎谷者无不爱且礼也而于吾子及庄


宇逵毕训咸三人者殆无日去诸口今其不幸而卒子


可无以铭其藏又曰君之行在门内父子昆弟谆至湻


笃而无奇异可喜之事君之义在取予交接矜分循节

而无任气矫俗之举君之风槪在乡里朋友敬信爱乐

而不得施尺寸之用以见于世惧遂无述于后使潜德

晦昧则后进者之耻也又曰方君病且革梦寐或呓言

数日忽猛省诵诗曰有伦有脊自是神定如平常及将

属纩嵎谷泣吿曰大人行矣其择高明光大之路而蹈

之君已不能言颔之遂卒呜呼观君生死之际所以自

持及父子之所以相勖者其生平之所养岂苟焉而已

哉张惠言曰古者取士以德行故士为善于国不若为

善于家后世一以科举试无用之文词非是者摈不得

仕进士之有以自见者岂不鲜哉而世之论人者必求

其奇行高节绳墨之士则略弗称道为德者无以劝而

俗以益媮其不以此欤如君者道足以治其行而无其

位学足以淑其德而无其文惠足以博其施而无其财

若乃矫异绝特之事以取传道非君之所存也然则予

之铭之也其容已乎君讳汇吉字茹征卒年七十一以

某年月日葬于某原祖讳某考讳某妣某氏娶于某生

子二人长即嵎谷贤有文为士宗师以廪膳生贡于学

次曰某孙若干人曰某某近勇补学官弟子君为人长

疏晳有容音响清越论议侃侃晩多病竟日对客庄坐

犹无倦色君毎以不学为憾前年春惠言将之歙谒君

别君命嵎谷馆之夜分与嵎谷论易君在别室听久更

来相与谭名理多获以是知君之未尝不学也铭曰

气刚以严又直以介何德之方惠于交友敬以终始何

道之常有所不取靡所不予何施之光自厥门内亦曁

宗党御乎州乡自我罔怍自彼罔怨何行之臧猗乎君

欤而弃于不文而恧于不文欤我铭其幽以谇君子后

其尚有闻欤

  恭城知县陆君祠版文

广西恭城知县陆君讳广霖字用宾既卒之十七年其

子继辂以书请于张惠言曰先人之葬也内阁中书赵

君怀玉既铭其墓然吾子今之有道德能文章者以继

辂之获与游而不能得一言以传其先人人且疑先人

之有遗行而吾子弗之许也敢以为请邑有吏如吾先

人而传之俾有述抑亦吾子之责惠言愧谢非其人不

获则条具其行事可论者以为版文俾著之庙将俟表

君之墓者刻焉其辞曰

君中乾隆三年顺天乡试举人四年会试进士是时福

建知县缺大吏以请

天子重其人特用新进士选补而君得连城进士之有

即用知县自君始君由连城知县历寕化顺昌彰化而

顺昌再任最后为恭城县署百色同知君为知县屡以

公事失官凡三失官辄复以知县用尝保举知府终不

得迁卒以知县为同官牵连罢职焉君为知县二十馀

年所治闽粤之间或在海中林箐谿峪夷民蛮獠盗贼

厕处不可施以政地旷以隔俗懭悍睚眦语言挺刃矢

相斗结连党群千百为辈吏相顾不敢问则纵弛羁縻

冀且无事及其不可隐则严治以法痛芟艾之君以威

惠为治善摘伏钩距中民之情偏言单辞应手立断奸

民巨豪先知其主名窟穴所在张关发机坏其萌芽奸

不得发寕化豪刘席玉其党数百人号铁尺为乡里害

君始至行县召之至及其党皆至遽执之众大惊不知


所为皆首服论十四人如法盗邱氏者居下泉里聚党


自卫积十馀年吏莫敢捕君致其族之为诸生者喻之


曰家有巨猾不能擒罪将及汝众曰诺旬馀盗皆得而


盗贼闻君之威亦不敢匿名捕之无不获者尝遣吏有

所执取吏难之君曰不得吾亲往至则己自械而待盖


其严如此然君实以平恕服之非以武猛为务连城民

有侮其族之贫者出其主于祠贫者怒火其祠遂相劫


杀吏当之死君至致其族人于庭谕以情涕泣交下众


皆泣大感悔乃出火祠者于狱而反其主和如初台湾

多漳泉两郡人素不悦往往持兵斗因肆劫君之在彰

化以事他出泉人乘君之不在也攻漳人于市众大骇

君闻驰归亲谕之咸解兵叩头君予之杖其自彰化调

顺昌也守道以彰化多鸭寮曩时伺鸭者朱一桂以台

湾畔惩之谓君必禁断乃去君曰此民业可禁耶审其

籍令邻里保任之君之宽厚喜全活人皆此类故终君

所任无剧盗兵斗者旧狱无不决君所不直退无怨言

谤辞君在闽尝为巡抚陈文恭公陈十二事曰崇贡院

通水利整桥梁裕积贮广邮亭兴煤厂端士习严械斗

禁囤积废闯神戒溺女止烧山陈公以为善多见施行

其治县亦皆用此盖君明习吏事知大体本末明足以

决之强足以胜之而屡起屡踬终不越县令又以废退

卒故人多惜焉君以善治狱闻其事见于赵君之志甚

具故采其大者而论之君之卒以乾隆四十五年月日

年七十五以乾隆五十三年月日葬于孝仁乡方基邨

夫人高氏庄氏祔子五人继辂最小贤而有文孙耀遹

亦与余善

系曰君之宗自福始祖廷炜父载起世有绪以至君显

其德施于民胡起之胡踬之胡有才而巳斯君有子亦

作宰门未昌其有待君之季维其贤亦有孙世作程泽

之羕于是存有不信讯此文

  先府君行实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

滁迁常州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

端当明宏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

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

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

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

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铭伛当明之亡独不

为制举业云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

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

学生试高等廪膳常教授乡里闲其后游沅州一岁得

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干世无所表见

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其卒

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

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

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

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

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操纸笔立就性沈摰寡欲

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

生曰薛心筠董仲客汤宾辂君兄弟总角交也宾辂抗

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

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

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

入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

或问之曰天壤闲何处可使性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

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

秋夜偶翫月见河汉闲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

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汤先生名修

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先祖妣事略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𫍯府君生子

三人女二人政𫍯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天

文术数剑骑之说家贫屡困童子试父文复府君命北

游占天津商籍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是

雍正十一年也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

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

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谢曰不敢明年文

复府君病及革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

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

倚者吾死新妇存耶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

文复府君遂卒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年十一岁曰蟾

宾九岁曰瑞斗六岁两女少长年十二三岁孺人率二

女纺织以为食而课三子读书口授四子毛诗为之讲

解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

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

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

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

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

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

枵腹何病焉及孺人所以教言行岀入罔闲三子皆以

文行有声自文复府君卒后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冬

衣无袽夏无帐食以糠核为粥唯岁时及家忌日乃具

蔬食以祭孺人曰虽不成礼不敢阙也戚族中有周恤

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𫍯府

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

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

此大德孺人后政𫍯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

二月二十日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武进学生母吴太

孺人政𫍯府君讳金第天津府学生文复府君讳采武

进县学生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


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


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喜释氏书晚乃蔬


食曰此亦安心一法至于僧尼寺观母许往来以为家


教孺人子思楷县学生蟾宾府学廪膳生惠言之父也


女婿曰赵体元邵规方孙三人曰富言惠言翊孙女三


人婿曰董达章丁某许某曾孙五人孺人卒之五年子


蟾宾亦卒其明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


冠桥政𫍯府君之兆知县黄公瑞鹏表之曰纯孝苦节


嘉庆年月日孙惠言谨述

  先妣事略


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广生其先世居镇


江丹阳之滕邨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


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唯姊观书及惠言在而


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翊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


岁惠言四岁矣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


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

无一夕储世父曰吾弟不幸以没两儿未成立是我责


也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

与姊作女工以给焉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

学逾月时乃一归省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飧各不食而

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

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

钱买糕啖惠言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

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先妣与姊课鍼黹

常数线为节毎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然一灯

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鍼声与读声

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然先妣虽

不给于食惠言等衣履未尝不完三党亲戚吉凶遣问

之礼未尝阙邻里之穷乏来吿者未尝不佽恤也先是

先祖早卒先祖妣白太孺人恃纺绩以抚府君兄弟至


于成人教之以礼法孝弟甚备里党称之以为贤及先

妣之艰难困苦一如白太孺人时所以教惠言等者人

以为与白太孺人无不合也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

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

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

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

中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唯恐速去

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

涕先妣以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卒年五十有九

嘉庆二年正月十二日权葬于小东门桥之祖茔俟

卜地而⿱穴之 -- 窆焉府君姓张氏讳蟾宾字步青常州府学廪

膳生世居城南郊德安里惠言乾隆丙午科举人翊武

进县学生为叔父后观书之婿曰董达章国子监生呜

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

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尝忆惠言五岁时先妣日

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

而寝也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

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呜呼天降

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也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茗柯文二编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