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泉集 (李采)/卷九
序
编辑从众契序
编辑花田。我李氏八世之居也。丙戌冬。叔氏花隐子与近村诸客。同里族属。谋成一契。议既成。篱下苍头。洞外凡民。亦或闻风而与焉。其为制盖仿吕氏乡约。而人各出百钱。取其子母息。有丧则助。庆亦如之。选暇日。岁凡三会。斗酒相劳。以乐太平。有事则议。议须从众。仍以名其契。取一册子。列书姓氏。其序次以乡党礼。从甲子追入者视后先。就其中。曰执纲曰文书曰公言。实分掌其事。下契亦各有任。与所谓永保契者无异也。窃念孔子圣人。犹曰从众。矧乎吾侪。决不可各主己见。不顾众论。争长短较是非。以至于盛气相哄。伤邻里和平之气也。苟不能然者。非吾叔氏所以名契之意也。既以自励。又书此广告。愿诸君戒之哉。契宪列录于左。时己丑七月既望之会。易旧座目而新之。仍叙其始末如此云尔。
族人慎甫济慎周甲寿序丙午
编辑慎甫吾老叔也。自其童幼。尝侍我王父文正先生。左右服勤十数年。盖悦而未学者。然平生多记性。自先生动静语默讲诵应接之节。一一目击而心识之。至老犹道语如昨日事。余生也晩。未及睹先生盛时。尚有以知先生燕申之容者。得于慎甫之言为多。慎甫自言大斋兪公。尝许以泉门之五者翁。五者翁者。重峯赵先生门下士也。翁之言曰。古人吾未见。窃以为吾先生。古之大贤人也。又曰吾先生学问造诣。吾不敢知。其见于行者。古今无其伦。人有叩赵先生潜德懿行者。翁必抵掌悉陈。傍若无人。是皆慎甫有焉。不独所处之地与所事之地相若也。大斋所以比君于此翁者。岂以是欤。君自以卑微局于时。每郁硉不平。辄寓于酒。喜为疏狂态。人或笑詈而不顾也。其志固可悲也。然年至周甲寿也。膝前多子女。抱弄儿孙福也。彼区区富贵。在人而不在我者也。不得亦何病。慎甫之得于天如此。此足为慎甫贺。慎甫乎无遽自悲。余于晬席。既为诗。又叙此以为寿。
黄冈司马所青衿案序
编辑两西边于虏。大抵俗尚武。故黄于西为州之雄。然犹未有大小成者。及赵上舍仁宪,金上舍锡九出。而始有所谓司马所者。衿案亦于是乎成。盖惟上舍生居之。未者不许录也。是以州之士。举感奋艶叹。视之犹登龙门焉。自近世以来。文教蔚兴。幸而有司马者辈出。今洪上舍圣肇与时存诸司马。谋按故事而修新案。列书其名姓几人。以余亦司马中一人。要为之序。余不能以不文终于辞。然抑有以一言复于诸公者。愿毋以司马自足。益致意于六德六行六艺之教。使乡大夫举其贤而礼宾之。则周家三物之盛。庶几复见于今日。而父母所以欲之。乡里所以荣之者。又非一司马比。未知诸公将何居也。余知州之翌年。儿子亦司马。闻喜于玆州。州人洪君应叙又与之同年。故老称罕觏焉。余虽家京洛。等司马耳。聊幷记此。以备黄冈一胜事云尔。岁辛酉七夕后三日甲午。旧榜司马知黄州事三州李采季亮书。
莲潭集序壬戌
编辑立乎人之朝。以直道事之者分也。自古居谏诤论思之任。往往多不尽分处。是无他。祸福挠之也。莲潭李公当成庙盛际。疾恶如仇。謇謇有直声。忤燕山主。再见南迁。而有九死靡悔之心。噫。死生于人。是大小大事。公独何人。能不为祸福所挠。知有国而不知有其身。随事敢谏。岂传所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欤。公儿时读史。至朱云传抗读下从龙逢,比干之句。击节叹赏曰。为人臣当如是。其得于素性。已可知。且占毕师也。慕斋,梅溪友也。从游之久。是必有道义相长者。读书之力。亦安可诬也。中庙改玉。为其能直言。即公配所。拜司谏院司谏,弘文馆典翰。受知明主。以直道著。经术文章。在公特馀事耳。夫直虽若偏于一节。然孔子曰人之生也直。朱子亦曰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是知不直则不可以为人。直之义大矣。有未可以少公也。独恨夫所著诗文散逸。全鼎之味。虽不得以详。然读其诗。盖沨沨有遗韵。其论柳子光半稿。见载公大碑文字。忠愤激烈。足以知公之所存。千百载之下。有能读此疏而击节叹赏。如公之为者乎。公讳世仁字元之。官止吏曹参议。今其后孙收拾若干编。将寿其传。谒余以弁卷。余固不敢当。然舍经术文章。惓惓以直道为说者。将以使为人臣媕婀不职者。知所愧云尔。
雪谷实记序丙寅
编辑郑圃隐先生有孙。曰保号雪谷。世所称死六臣。公所善。其生六臣。又有二人焉。并号曰八贤。公其一也。及六臣之狱。逮公问。公对伉直。且曰常以成三问等为正人。光庙怒。始命轘之。闻其为圃隐孙而原之。公虽不死。犹死耳。况卒以谪死。与死六臣不同几希。其与生者齐名何哉。虽然其或生或死。而均之为尽节。故君子比之三仁焉。夫以先生之为东方理学之宗祖。而推其道。尽忠所事。以身殉大节。卓然亘日星。而如公者出于其所抱。岂不亦异哉。初越人就庄陵旁建祠。以祀六臣八贤。六臣存八贤毁。以朝禁也。使公上不得密迩先王。下不得与六臣者游。独徊徨眷顾于子规落花之间。呜呼其悲矣。世愈远而迹愈晦。公几世孙府使亮采为是惧。乃裒辑其颠末为实记。䂓欲锓梓流布。征其序于采。采王考文正公铭公墓。曰圃翁之孙。六臣之友。我书其石。百世不朽。是可以征公。则小子何述焉。独念采于公弥甥。且从公诸子孙游。慕义也深。托名为荣。不敢辞。乃叙其事如右。而结之曰。是记也苟能传久远。使后之人知君君臣臣之义。撑天地不可易。而生死以之。不二其心焉。则未必非此书有以启之。是恶可以小之哉。于是乎公之所以为公。益著明于世。而不明不仁之讥。府使君亦庶几免矣夫。肃宗二十五年。褒其忠。赠公吏曹参议。正宗十五年。教曰。郑某不死之死六臣。其令配食于圃隐庙。前后宸褒炳烺如此。是又可以百世不惑也。
李氏过庭录序戊辰
编辑李侍郞士仰位宰相。巡察四路。然其晋涂在通塞间。退而居东田精舍。安于澹泊如素履。日吟哦其间。若将终老也。既而上以知申召。而士仰遽病殁矣。士大夫知与不知。莫不称道其文华才谞。而惜不能究其用也。然二者之于士仰。其末也。士仰内行纯备。以禄不逮养。为终身痛。以所以事父母者。事仲母若季父参判公。怡愉如也。吾犹及见其少时。虽孝子之有深爱者。未或过之。与弟士文友。士文死。视其从弟士元如士文。非公务。常日夕湛乐。其为人厚德汎爱。能集诸福。人谓士仰气象好。宜受多福。殊不知其所以得之者。在彼而不在此也。诗所谓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所谓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士仰实有焉。噫。士仰与余齿先后一年。始吾二人者。俱家八角之下。自胜冠日相得欢甚。士文,士元亦从而游。而诗筵觞政。殆遍于南阡北陌之间。三门诸士友履舃交错。常以为乐。至今追想。历历如昨日事。而不可复得。则徒令人絫唏。士仰风仪动荡。资性敏达。颇类吾聘丈赵公。赵公于士仰渭阳也。是故不独貌如之。然赵公清而介。士仰风流笃厚。其待人也。即勿论衿绅韎韐。下至舆儓。平易款洽。各以其所能而言之。善谈谐。常纚纚不穷。若无怨恶于人。而外和而内刚。故于其所亲爱。能知其恶。凡有猷为。守而不挠。又不喜为俯仰。其实顾未始不同于赵公也。此惟知士仰者知之。馀人不知也。士仰有丈夫子七。其侧出亦数人。长方为海伯。次教官进士及第。其馀亦彬彬有才行。馀庆盖未艾也。其第三子羲平出后士元。尝录其先大夫六十年日用事为出处言动。名之曰过庭录。求余为序。余为之一读。恍然如复见士仰。存殁之感。于是乎益新。而又因以嘉羲平之孝。能有以阐扬先徽也。吾顾士仰诸子。以平日所得于过庭之训。存之于心。体之于身。常若视听于无形无声之际。而兢兢焉犹恐或失。以孝友绳其家。则未必非此书之力而留有馀。名室之义。亦庶几世世不坠。余故特书其孝友之行。以勖其后。
竹城安氏世谱序癸酉
编辑顺兴之著姓曰安。以文成公为始祖。安氏之闻人曰隐峯。以高丽侍中元衡为始祖。而侍中有功。移封竹城君。其子孙贯于竹山。然则其本之为顺兴。何所据也。按竹溪遗事顺兴古谱。有曰元衡本顺兴人。又有曰元崇封顺城君。勉封兴宁君。是二君者。竹城之兄与子也。其勋封亦必以顺以兴。以不忘其祖。此其为文献也。然但曰封而不曰移封。所以仍旧贯者此欤。竹城之后七八传。而有曰秀仑。曰轴两世文科。其榜目幷书竹山人。隐峯二公之孙。其系竹山。方知其有自来矣。不然以隐峯之博闻。宁有错认乎哉。然竹山本有高丽少府监安濬之派。故隐峯诸孙。欲别其族。因其先系之新刊。贯以始封之旧号。曰竹城世谱。使埙来乞弁卷之文。其言曰吾安之为竹山。乃竹城之讹也。竹城出于竹溪之竹。不宜贯竹山以自混于少府之族。假使竹城为竹山旧号。胜国移封之时。不曰竹山而曰竹城。则子孙之以竹城为贯。于理不悖。噫。人不可以不知本也。诸贤以竹城君为祖。则以竹城为贯。夫谁曰不可。竹城之为竹山或竹溪。不必辨也。然不但曰封而必曰移封。则其不因竹溪之号而封于他邑可知已。今若直断之曰竹城是竹溪而非竹山云尔。则殆非阙疑之义也。虽谓之移封竹山而锡号竹城。亦何碍于祖文成也欤。且夫有功而别封。共宗而分族者。不惟胜国为然。舜禹同祖而别其氏。稷契同父而异其姓。楚之昭屈。晋之智中行。皆其例也。昔琅瑘先有葛氏。而诸县之葛。以诸字弁其姓而别之。况山之为城。出于其先祖之所封乎。采王父陶庵文正公铭安处士汝谐。而曰安氏出竹城。文惠公元衡其上祖。前乎此而已有竹城之安矣。余故叙其颠末。证之以吾祖之文。以俟竹城之郯子云。
商山李氏世迹序癸酉
编辑商山君直宪李公。以元季翰林。避兵东来。仕于胜国。遂识我太祖于尘埃。赞定大策。录推忠协赞开国功臣。至今四百馀年。凌烟之图尚在。若砺之盟永传。而其耳仍稍不振。世不知龙骧之茔。而不止有樵牧而已。公十二世孙达孝上闻于先王。王䀌然命方伯祭之。阁臣纪之。于是乎公之名。晦而复显。噫。是固先王旷世之感。后孙追远之诚。而微公之烈。亦乌能耆之。昔召虎之瓒。孔悝之鼎。皆以撰其祖之铭。而司马迁,班固。亦自叙其世美。著之简策。以传于百世。君子韪之。今李君搜辑旧乘。以上述直宪之绩。下叙直宪以下诸公忠孝事行。锓之为商山世迹二编。记所称不明不仁之讥。庶几免夫。而其亦得班马氏之意欤。
记
编辑凤阳书堂记乙卯
编辑堂在玉山府治之西四十里洛江之滨凤阳山下。故岐村张公遗墟。而其曰岐村者。亦因地而名也。公李文成先生门人。世之相后也远。其尊闻行知之实。有未敢蠡测。而观公所自为精舍记。略曰文王之治岐也。凤鸣高冈。此非地待文而兴耶。洛水经其东。凤声环其北。顾瞻而见如砥之道。便是西周中人也。吾将扁其室。乐圣朝菁莪之化也。盖将居于斯老于斯。与村秀子弟。益读圣贤书。以究极乎性命之原理气之分。而其所以自期者。则又在乎待文之兴从周之治。不幸年三十六而殁。有志未就。岂不惜哉。其子孙即其墟而为置书堂。属余为记。是若不负堂构之责者然。抑有大于斯者存。有书堂之名而无书堂之实。则是不过轮焉奂焉而已。今日置堂之意。岂端使然哉。顾张氏诸孙。孝于斯悌于斯读书于斯。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则向所称堂构之责。是真不负。而待文之兴从周之治。亦于是乎权舆。或有以食公之不食。诸君其有意于是乎否乎。环书堂四面。又有所谓竹田,玕谷,文王浦,灵桐洞。山名村号。俱若有不偶然者。是又不可以不记也。
善山城堞重修记
编辑邑之有城。犹唇齿之相关。唇亡则齿寒理也。无城而能有邑乎。府以数百里地方。拥三千众束伍。开都护之衙而专节制之权。其视寻常郡县。不轻而重如此。而顾所谓城者。已十八九颓夷。几于无城。人皆平步出入。甚至牛马行。惟有东南西三门岿然存。余慨然曰是余责也。遂规所以筑之。按例应役束伍。然束伍均吾赤子。岁饥而役。所不忍也。何用例为。乃募人给钱而用之。其愿赴如子来。日役三四百丁。不二旬而讫。望之则远势周遭。殆若画境。而即之也。不过径尺之垣。诚不满一笑。客有驳之者曰。彼为基也累砾。为垛也和土。上雨而傍风。其颓可立而待。欲齿之无寒难矣。子之为。无亦徒劳欤。余笑而应曰。不独子知。夫人也皆知之。然而所以为此者。抑有术焉。使城而不颓。固幸也。设有颓。亦未为不幸。子欲闻其说欤。余叨是州二期。得其所以成毁之故。大抵故毁者居多。而为其由乎径也。是故自今始定其把守。著为节目。使家于其底者。合力而与焉。随毁而筑之。亦必准数尺之阔一丈之高。今年葺其西。明年补其南。岁以为例。以至于东北焉。则不十数年。将见千墉万堞。四面一体。食效者虽后人。而其坚峙长远之图。实基于今日。余故曰颓亦幸。不颓亦幸。客莞尔曰。有是乎子之多智也。夫然则其颓也。贤于不颓矣乎。余曰。君子以实心为贵。勿论事大小。其经始之初。岂不以不颓为心哉。然役巨而费多。得石为尤难。故苟且了杀。若草创然。非有意于颓也。至其随毁而筑。则非一朝一夕事。磨以岁月。易于为力。故要令阔数尺高一丈耳。余岂多智乎哉。余岂多智乎哉。诚不得已为此守御之方。其不以草创自欿焉者。以为犹贤乎已。而特为后来者倡而已。但未知守而勿失何如也。客去。余乃序次其说如此。仍记余少时尝西征。路过延安府。见其为城堞。亦不满一笑。而当壬辰抢攘之际。月川君李公廷馣能据有是城。使冦贼不敢前。累奏捷行朝。他日如李公者复作而节制于此城。则何患乎不能内守而外御。不然虽有天堑之险金汤之固。亦将望风逃相续也。顾何益于成败之数哉。是知成败在将而不在城。然古人论天时地利。必以人和为本。仁义之郛。道德之郭。尚矣虽不可论。而欲齿之无寒。亦莫如以民心为城。既自勉而勉人。以为修城之要诀云。岁乙卯仲夏。知府事李采记。
三烈庙重建记
编辑善山府北二十里鸬鹚岩之南。有所谓节妇崖。崖临洛江。壁立几百尺。崖西一唤地。又有所谓伊谷村。昔当龙蛇之乱。村居郭潜妻林氏,金恪妻金氏,金希俊妻崔氏为贼所逼。度不能免。同时投崖而死。此崖之所由名也。而府志所称三烈女即是也。事闻。宣庙幷命旌闾。收载三纲行实。后百馀年。邑人沈处士致贤置亭于岩西之岸。日相羊其中。每夜天阴雨湿。闻鬼声啾啾。如泣如诉。如在其左右。处士心异之曰此三烈女之魂也。乃谋赵侯斗寿。即其岸上而祠焉。仿楚人竞渡故事。每五月五日祭之。自是啾啾者止。此固处士之贤。有以启之。而彼赵侯者之崇奖节烈。亦足谓不负其任矣。余知府事翌年甲寅之春。访处士之鸬鹚旧亭。问三烈庙何在。则崖高而风。已无一间屋。惟有旧础尚存。嗟乎三灵者。无所于托。不复眷系乎泉淇之乡。蕉荔之奠。而飘荡恍惚。如天云地水惟其所向而无不之欤。抑烈烈之精。尚足以呼风化霆如旧日㨾。而处士不在。无足与告诉哀怨。故人亦莫晓灵意。祠至今未有以新之欤。余为感慨。即规画材瓦。适岁饥未果成。始以乙卯季夏。重建于旧址。凡几日干支工告讫。遂命丛巫即祠而招魂。陈以清酤嘉肴。庶几三灵安此新庙。永飨重午之荐。而其修废蠲祀之责。亦不能无望于后来之贤侯云。旧祠未知何年所建。而按府志。赵侯以壬子来。以丙辰去。应亦不出乙卯前后事。旧甲方周。新庙复屹。是盖秉彜好德。有不期然而然者。而事若非偶。亦不可不使来玆知之。余又闻三烈女自幼孝。既嫁事舅姑。如事父母。其夫与子。亦同死于乱。虽未必夫死于国子死于父。要之不为降虏则明甚。宜其有是妻有是母也。况以一身兼孝烈。尤岂不盛哉。窃附同传之义。幷述传疑之言以为记。记成。得沈处士家藏书迹览之。是祠之建。分明在乙卯。今适六十一年。又闻开基之夜。有三丛燐火循江上下。村人往往有见者。谓是三灵复还。尤可异也。
三纲村旌闾记乙卯
编辑人各尽其分一也。其纲有三。子为父曰孝。臣为君曰忠。妻为夫曰烈。是乃天地之常伦。古今之通谊也。善山府治之南二十里凤溪村。有烈女赵乙生妻药哥,节妇都圣兪妻金氏,孝子弘文馆著作裵淑绮三绰楔。而高丽忠臣冶隐吉先生旌闾之碑。又在其傍。盖皆其生长之里也。夫殷以天下之大。仅有三仁焉。而夫子犹称之。今以一里之小。而具有三纲焉。则使夫子论之。将谓何如也。先辈所以名其里曰三纲村者。其亦有见乎夫子称仁之义也。呜呼盛哉。吉先生事迹。昭在国乘野史。今不必一二谈。药哥者。与先生同时。儿时见其读书。问书中何所语。先生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药庄诵不忘。及其夫以军卒戍边。为倭寇抢去。药不知存殁。不食肉不茹荤。明灯达夜。不脱衣服而寝。父母欲夺志。矢死不从凡八年。夫脱还。暮到门外。具言其故。药不为开门。待明相见。为夫妇如初。金氏者。自少习礼。邻里皆称贤妇。壬辰避乱山谷间。夫被害。金决意殉死。勺水不入口。姑知其必死。守之甚密。一日将葬其夫。请姑沃渴。姑取水回。金已缢死。裵淑绮者。成宗朝人。字练而。中司马文科。至其以孝旌闾之实。只有朴龙岩集渔钓为养四字。询诸乡人。亦未有知其详者。惜乎其文献不传也。采以公事往来金乌山。辄道其下。未尝不式而过焉。然吉先生碑。旧已有阁。若乃三绰楔。尚未有阁之者。乌头赤角。为风雨所伤。颠倒路左。采彷徨不忍去。即命里人整竖。仍念无阁则终于无旌。盍思所以不朽。以永三纲之村名。乃于先生碑北建四架。幷与先生碑移竖。第二架以下。新其揭板。列书其姓氏如旧。夫惟忠孝烈节。焯耀人耳目久矣。彼区区绰楔。顾何足有无。而犹必爱护而庇覆之者。岂有他哉。良以象贤好德之心。自有不能已者。而于敦俗兴化之政。亦未必无补云尔。抑又闻里中有金景淑者。生而有深爱。得一味必献。躬负米养之。父病有鱼雉之感。乡邻称其孝。甲寅春。巡察使以闻。遂有赠职之命。可见里仁为美。而亦不愧为三纲村里之人也。
便此庵记乙卯
编辑著翁兪曼倩氏。少喜为文章。既而取圣贤书。读而乐之。与余善。忘年而友之。一日以书来。求余记其所谓便此庵者曰。桂阳府下梧之亭。吾松梓乡也。是有泉焉。水从石窦出。其味甜。冬温而夏冷。土人谓之寒泉。吾以子之先文正先生考槃之地。与之名同为荣焉。而吾又身后地在其傍。故取刘伯伦死便埋此之言而扁之。子不可无记。余谓名犹可荣则其实可知已。然其荣之也不于朱先生寒泉而于文正。岂亦胡文定以明道希文自期之意也欤。然地相若而人不相若焉。则所以荣之。亦徒然耳。伯伦放于酒。猖狂自恣。其使人荷锸而随之者。即无论原野之间沟壑之中。而死便埋此云尔。岂曼倩氏而真有取于此哉。彼所谓此无方所。此所谓此有方所。为殊别耳。虽然死者常情之所讳不言。言必曰朝闻道。曰吾得正。方见向道之切而警在其中矣。不然是醉生梦死而已。即又与伯伦何间焉。曼倩氏老矣。庵居而泉食。读二先生之书。涵泳乎性情。浸灌乎义理。求先生所以为先生者。俛焉日有孶孶。毙而后已。夫然后计山足数十步上去。则不失扁庵之义。而将不徒泉名之偶同。又安知不地以人显。使后之有寒泉者慕曼倩。如曼倩氏今日之心哉。余亦家寒泉者。愿相与勉之。是为记。
涵碧楼重修记辛未
编辑余雅好山水。凡有楼台佳处。殆遍余足目。到老出尹东京。东京故都耳。山水固绝胜。然独无楼台可以资登临啸咏也。每上邻近诸名楼。未尝不欿然自恨也。一日陜川太守赵镇翼士显以书来。自詑其所谓涵碧楼形胜。而曰距郡南四里。倚翠壁临清流。足以擅名江右。其宽旷秀朗。实有逾于清风之寒碧。公馀赋诗。父唱子和。其乐盖无穷也。夫以陜弹丸之小。乃能有吾所未有。反为吾所羡。非士显清福而能之乎。且曰是楼之刱。在高丽忠肃王辛酉。而我肃庙辛酉。赵侯持恒重建之。尤庵宋文正先生为之记。后一百三十一年今岁辛未。镇翼又重修之。顾不可无识。子适同吾一省。盍一言教之。仍以先辈所为诗记示之。余惟凡物之成毁。各有时存焉。而刱建重建。皆在前后辛酉。斯已奇矣。考其年。支虽不同而辛干则适会也。问其人。名虽各异而赵姓则相若也。是亦有不偶然者矣。士显莅官才数月。捐俸修治。使危者安旧者新。轮焉奂焉。而山川生色。行旅改观。推类以往。其于为政何有。谨按宋先生记。恨不一往登临。以快心目。至其流峙之气像。清旷之胜槩。前人之诗若文备矣。玆不复赘云者。已先获矣。又何用余识为哉。遂书此以塞其请。
司马斋记辛未
编辑斋以司马名者。为升诸司马者居之。其盛时之制置。顾不可得而详。忠之州距京师三百里。介乎四道之交二岭之冲。其壤地大人民众。车书之所辐凑。衣冠之所盘窟。虽古之江左。无以过之。教学彬彬。圭璋于太学者。多此斋之所以刱。而旧有今无。为州士所病。上舍生李君晩峻。慨然以兴废自任。鸠财董工。葺其校宫。既又重建是斋。拓新基而仍旧号。其梁凡五。其楹凡十有八。其间架凡十有二。庖湢门墙。靡不毕具。其志岂偶然哉。余尝知州事。释菜于先圣先师。退而上风化之楼。骋眺四望。州治之东。有山曰鸡足。扶舆旁礴。葱珑深秀。迤而西为州之镇。而校宫处其下。琴台珥抱于西。泗水槛出于南。金凤之山。真珠之峯。为其拥护。而其左麓形如半月。真文明之所钟。余欣然顾诸生曰。此合置希文之学舍。独怪夫弦歌之室。变而为酣饮之所。揖让之俗。转而为蛮触之场。士习偸人材坏若是。则岂设校之本意也。乃选州之望。充其员。俾掌儒学。俾振儒教。余赋归之七八年。又复如初。盖自好者所不屑。而躁竞者淆之耳。今年春斋既成。李令公季来走书。曰李君之志。即君志也。且其斋不于他而于校宫之旁者。欲其互为辅车。以张清议。亦兴学敦教之意也。斋有录。录州之司马。或以桑梓。或以松楸。总四十九人。君其记之。以表示于忠之州士。斋之基。半月之麓云。
笑卧亭记癸酉
编辑全州府西十里黄方之山笑堂之洞。旧有所谓笑卧亭者。端宗朝礼曹参判集贤殿提学柳公义孙晩年退休之所也。公与南公秀文,权公埰同在集贤殿。文章儒雅。齐名一时。人称为集贤三先生。及光庙受禅。公屏居于此。客有问时事者。辄辗然而笑。倚枕而卧。不与人酬酢。尝有诗曰笑卧堂翁闲卧笑。仰天大笑复长笑。傍人莫笑主人笑。颦有为颦笑有笑。呜呼。是不可与不知者道也。一日柳君台焕袖一卷书示余曰。此吾祖笑卧先生遗迹也。吾祖殁。亭随而墟。虽先生子孙。不知其处者。且三百年。近得罗龟山应参闻见录。始知在黄方山中。与诸宗往寻之。其山窈。其溪左右夹而会。其间尚有倾础乱砌。若起若伏。认是笑卧堂遗址。而亭之基若干步东。有盘陀一大石。可容数十人坐。洞称笑堂。岩称笑老。盖指此耳。台焕忾然兴感。徘徊不能去。谋于诸宗曰。堂则举赢。亭可以力办也。方募鸠工材。因其基而亭之。然不有以记之。先生之行之节。后世谁知者。亭虽起。独不可见先生之笑卧。而先生当日之志。将湮灭而不传于世矣。此后孙之所以悲也。余作而曰。观公笑卧亭一诗。其旨微而婉。其迹泯而晦。无怪其知公者鲜也。然其所秉大义。与六臣诸先生。顾未尝不同。而特生死殊耳。至今未有以表章者。亦有时存欤。公之名。固不在亭之修废。而其晦而复显。未必非亭之力也。公于是乎有后矣。公五代孙复立当龙蛇之难。殉节晋阳。后百有馀年。始得其实迹而表扬之。吾王考文正公尝记其闾。引礼所称称扬先祖之美。明著之后世者而赞叹之。是在诸君。
左议政节斋金先生宗瑞旌闾记癸酉
编辑端宗朝左议政节斋金先生。首及于祸。实癸酉十月也。旧甲屡嬗。适丁是岁是月。其嗣孙世基方奉迎先生表忠之典。先是先生之子参议公。以孝已树绰楔。呜呼。三世七殉。昔何烈也。一门两旌。今何其炳烺也。圣朝于六臣。许以后世忠臣。大哉一言。可以兴邦。而先生之有今日。已兆于是。是故英宗命复官赐谥。正宗命不祧录后。我圣上又命旌褒之。圣神继述。所以崇报之者。无有馀憾。然先生大臣也。死于国者也。乃使世基白衣延恩。下同匹庶之家。是必有任其责者。噫。乌头赤角。或有时而朽。若先生之名。亘万世而不泐。
二清轩记
编辑林古之嘉林。其为郡介乎两湖之交。邻于百济之境。尽名邑也。有邑必有堂。太守所以出治。不可一日无者。郡旧有乐忧堂。戊子火。继是而堂者曰保民。实李侯云㘽所重建。而后百有馀年癸酉又灾。间尝屡易守矣。举惮兴作。堂遂墟而无所于莅民。邑人病之。丁丑冬。儿子光正以侍讲院司书。出知郡事。慨然以兴废自任。谋于民众。即其旧础而约阁之。工既完。以二清易其额。盖取诸古人心清政清之语以自勉也。时余丐沐于朝。就其衙而养焉。见其民争操版锸。乐为之役。咸请与宾馆并新之。余告于正曰。毋劳心。心劳惽。毋劳民。民劳病。治于人者固劳力。治人者独不劳心乎。人情劳则倦。倦则思休。汝且休其民而安之。民安则吾心安。心安则物之交于前者泊如也。夫然后事至斯应。其发于心而施于政者。不期清而自清。清之义。岂亶廉云乎哉。余既归。正请有以记之。余曰汝能于施措事为之间。审乎二清之义。自得于心而无所累于物欤。试以吾所阅历者证之。曩余之往西。登永保亭。跨黄鹤睨双鳌。以穷湖海之观。转而之扶苏古都。读苏将军平济之碑。浮于白马之江。觞于清风之亭。山水佳丽无古今。眼明神怡。飘然有出尘之想。而殆不胜其清矣。及其归也。从我而送我者又谁也。长儿光文以阁臣觐。偕汝而从。兄子光承以稷山监从。从孙埴以定山监从。姊子金鲁锺以温阳守从。冠盖相望。数里海尘将三尺矣。转眄之顷。不知其所谓清者为何物事。而心与迹。已非畴昔之我也。是知心本活物。随所遇而变。其变也亦沧浪之自取耳。清岂易言哉。夫自治而治人。固莫要于清。而就使造其极而至于圣。伯夷犹病于隘。矧乎不及伯夷万万者乎。是故蓝田吕氏论当官之法。既曰清。又必曰慎曰勤。此朱夫子所以编于小学书。而集解以为能是三者。可以修己而治人。小子勉之矣。己卯南至。乃父华泉翁七十五岁记。其兄光文书。俾揭于扁楣之旁。
传
编辑僧智圆传庚戌
编辑有大寺介于灵岩界。名不记。昔在壬寅之岁。僧智圆居之。一日傍近士会者数百。议欲复张氏位号。责寺僧供饭。寺例盖分日轮炊。圆适丁其次而心鄙之。不肯为之供。迨饭熟。叫从者曰盍各出盂匙。诸从者怒曰焉有客于寺。而携盂与匙者。彼此相牙喧䀨。达于座。座中诘其由。命提僧入。圆曰同吾寺者殆千人。盂非乏也。匙亦非乏也。吾闻若等为张氏议疏。是无母者。忍以吾盂匙。供无母人哉。一经尔口。便作弃物。寺虽饶。岂甘心为此。座中人莫不愤愤。以大杖杖之几殊。遂提出。有顷圆甦。顾弟子曰会者散否。弟子曰未。圆曰吾必辱之。宁死于杖。不忍使此辈容吾寺。弟子闷其然。诒曰酒后杖。受伤也轻。师盍徐之。吾且沽来。仍痛饮无何。弟子乘其醉。负之而逃。呜呼。圆佛徒也。其学绝父母之爱。灭君臣之义。宜若不以其所为为不义。况供饭职也。供则生。不供则死。童孩所知。就使渠供之。亦不为不义。乃能忠愤慷慨。为君母欲死。死固其自分。而不死者幸耳。岂不奇哉。彼衣缝掖谈圣贤书。自谓知君臣父子之大伦。而不觉其胥沦于夷狄禽兽之域者。是诚何心哉。第按辛壬史乘。无请复张氏疏。岂会是寺者。为圆之言所沮。自知其不义而止欤。设令疏上。未必遂其请。而其终于不上则圆之力也。当时亦岂无正议之士。而未闻有使此辈知戢者。乃圆以一介佛徒独能之。其功曷可少哉。盖闻圆略解书。其志杰然。年七十馀尚存。善谈论可听。缁徒以大师称云。然今不知化在何年也。庚戌仲夏。兪汉定子一历访。为余道之颇详。曰不宜使泯没无传。子盍叙之。余不文者。不足以使圆永其名。而所以为此传者。将以愧当世为凶徒馀论。而潜相传授者之心。
题跋
编辑题吴生观国所藏王考文正公遗墨帖
编辑昔王考陶庵先生讲道寒泉之社。士从四方来如云。余时幼不及知面。虽长不面则不知也。一日吴斯文观国甫访余于骆南小屋。袖示简牍一帖。即我王考,皇考书各几张。尾附仲氏水仙使君一札。盖自踵门以来五十年寒暄问答。尽在是矣。仍亹亹谈古昔。相对垂涕。将别。丐余识其后。以余为先生孙也。岂为文乎哉。关西之俗。重货利滔滔也。子独以是帖为重宝之。如尺蔡拱璧。其意甚盛。吴氏子孙其善藏之。癸巳暮春。李采谨书。
题潘生宗述所藏王考遗墨后
编辑余王考文正先生前易箦二日。书一绝赠潘生宗述。此殆先生绝笔。先生晩婴风痹。不能随手作字。惟一任毫所之。然真正古雅。犹得以槩见心画也。生侍先生。以公明宣处曾门者自处。不学过之。然生悦先生之道。左右之。至洒扫应对。终始焉服勤。此先生与诗意也。视学而不能行者。不犹愈欤。先生尝表知庵墓。许生以义人。义之名亦多般。然乃生得此声于先生之门。吁亦荣矣。生流落于南。靡室家。犹以遗墨自随。葆藏数十年。今岁暮春。自密城至。袖而示之。丐一言题尾。余摩挲感念。相与谈古昔。仍叙归之。宗述后改名宗洙云。岁在丙申。谨书。
题金丈乐源所书书社轮诵后
编辑菊里金丈年六十四。手书书社轮诵一册。一日访余于泉食旧堂。出自其槖而示之曰。此我文正先生所为与诸生讲习者。余为写一通。将以遗儿子。问童子年几何矣。曰五岁矣。仍絫欷有暮景之感。余曰公无遽伤。观于此笔画。余知公之必能遐寿。而见童子之成立也。且所以遗之者以此而不以他。其贤于籝金远矣。是亦可知为先生弟子也。公遂命题其签记其下。以余文正孙也。童子他日长成。能力学修身。以为之法程者。其不在斯欤。其不在斯欤。余将拭目而俟之。勉之哉童子。乙巳仲春上澣。三州李采书。
题判官李公廷弘状后庚戌
编辑余尝爱陶侃有言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侃非知学者。不过欲致力中原。而其言尚如此。况学者以圣贤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其可不学如不及。俛焉日有孶孶欤。故判官李公廷弘其自警之辞曰。君子无一日不学也。岂惟日哉。无一时不学也。岂惟时哉。无须臾不学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德以遗子孙。道以治人物。终身行之。其惟诚乎。噫。余后生也。公之践履之实。虽不敢蠡测。而观乎此一言。则其庶几乎惜分阴者。惜其文献无传。潜德懿行。有不得以详也。然盖当龙蛇之变。公时年二十六。召募义兵。决意讨贼。其上行在疏。斥时相书。忠愤慷慨。如不欲生。虽特旨除官而犹不就。屏处田野殆三十年。其以书自警。或在是时欤。迹公之事。则以忠义名。不以问学著。而忠义亦莫非问学中一事。是知人不可以不学。而世徒以一节槩公者。可谓浅之为知也。公晩登司马。仕至水运判官。退老于振威旧居。有诗曰田亩早知真乐土。青衫尘世岂曾奔。亦可以知公之志也。公之后承。多以武显。虽未必切切有志于斯学。而倘能励志勤力。无时或懈。以忠义借手事君。则不但不愧于古人。抑亦不忝为乃祖之孙。盍相与勉之哉。公几世孙尚福业儒学。资性可与之道。其继志述事之责。窃有望于此君也。余方居闲读书。愧无以振励颓惰。偶得公善状而读之。至其自警之辞。不胜感奋悚惕。苟或因是而自强不怠。毋虚抛晩来岁月。则是亦公嘉惠也。余故眷眷于此。而为之说如此云尔。
题柳命之谧所书程子说后
编辑右程子说。僚友柳命之所书也。此特言其存心而已。未及乎为政。而犹必有济。况施之于政事。人人而爱之。物物而爱之。则所施者博而所及者远。其为效尤曷可胜道哉。千载之上。殆若为一命之命之。而准备得此语。此已奇矣。命之于一命之初。已以是存心而书揭壁上。其意亦岂偶然哉。命之先大夫以材能称。为上所知。命之之得一命。盖推荫也。命之于是乎感激自誓。思有以善继先武。仰酬圣恩。到斋未旬日。门墙之倾圮者补之。窗壁之弊污者涂之。又料理禁松。植木之政。将以身先。故备筇鞋而待之。余则老矣。虽均有其责。然其勤励不可当。况四邻耜出。何必吾操然后为能哉。命之我家自出也。故呼余为兄。余得命之为僚。恃以无忧。而惟承佐其下风而已。此余之幸也。然至若程训。不独为一命之士而设。虽再命三命。孰非可以爱物存心哉。爱物仁也。当仁犹不让师。余于命之。亦不肯多让云尔。然又有大于此者。成己然后。可以成物。亲亲而后。可以仁民。不求诸己。而徒规规于爱物。则不几于失其先后之序欤。故大学论齐治之效。而以修身为本。愿与命之勖之。
题金乌书院瞻拜录后
编辑记昔丙辰。余祖文正公南游到鸬鹚亭。以三月一日。衹拜本院。后六十年乙卯。采以邑宰率二子。走谒庙庭。前此固已谒院。而又必以是月是日会者。意有在焉。况会中士友。太半是当日从游诸丈子若孙。尤岂不奇哉。旧甲适周于明年。万一犹未去官。谨当俟是月是日。重谒庙庭。以追先躅云。
书凿井说后
编辑余之有是梦。已六年矣。然顾不能一日用力以求所以仿佛于诗者。而倒东来西。依旧坐在黑窣窣地。昏寐醉梦之中。殆同梦中说梦。而徒规规责验于荒诞之一梦者何哉。职由余立志不固。箚脚不牢。非敢全不读古书。而无沉潜思辨之工。非敢全不谨庸行。而无勇健迁改之实。又有逡巡退缩。不敢当底气象存焉。故只是今日还似前日。来年犹似去年。惜乎一此不进。则畴昔之梦。其终于不验也已。使梦而无验则已。既验矣。一验而一不验者。是谁之咎欤。朱子曰。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药。余自今庶几立志固箚脚牢。潜翫穷格。如水之渍。涵养扩充。如泉之达。毋或亏功于一篑。游泳性情。浸灌义理。居然有涓流到海之势。而上以接夫寒泉之一脉。以底于沿洄濂洛。溯穷洙泗。则此正验梦之日。而诗为之兆耳。讵非幸欤。或曰能如是。则是亦圣而已矣。子之言得无过乎。恐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余笑而谢曰则吾岂敢。则吾岂敢。第推演前诗之意而言。故言不能不然耳。然颜子曰舜何人。予何人也。栗谷李先生曰一毫不及圣人。吾事未了。以此观之。亦不为无所受欤。学者立志。自不得不以圣人为期。而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者。是吾志也。遂书此。附于著说之下而以自警。乙卯七月朔朝书。
书王考手墨屏后
编辑右屏书七叠。即我王父陶庵文正先生遗墨。而叔氏教官公所藏者也。旧凡八叠。自叔氏亡。亡其一。渝弊散落。纸墨亦几乎难辨矣。岁丁巳。采方任中州。命工改其褙新其装。感伤久之。略识其成毁颠末。使子光文书之。还付兄子光承。俾作传家之宝。噫。青毡不过王氏一旧物。犹能世守而不失。况此祖先心画。可不敬翫而葆藏之哉。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光承乎慎之戒之。毋或伤污也。
题忠毅金公文起遗事后壬戌
编辑向不佞知知川。距治南二十里。有忠毅金公之祠。是故获闻公成仁颠末。公盖端庙忠臣。与世所称六臣者同日死。宜其忠节炳烺。齐名竹帛。而六臣显。公则晦。是曷故焉。三仁之死之奴之去。其迹虽殊。均之为仁。则公之不服与六臣者之服。等是死耳。以是而异视公者。非有德者也。况其不服。又安知无微意存乎哉。其子孙始没入为奴婢。累转而编户。文献失真。殆不识公之为祖。及英庙辛亥。伸公冤复公爵。正宗戊戌。赐谥曰忠毅。又命配食于庄陵外坛。于是乎公之忠节炳烺。可以与六臣同传。岂不盛哉。乡人慕之。子孙荣之。乃立祠而享之。岭左右。盖莫不闻风艶叹。而其姓金者。或冒祖公。殆若杜正伦求齿城南之族。郭崇韬痛哭汾阳之墓。真赝易混。是非难定。不佞颇不韪之。后十年。金君道亨。自知川袖公遗事一则。谒余于终南之下。复而言曰。道亨旧民也。道亨之祖忠毅公节义。因当世搢绅大夫贤者之言而复显于世。愿执事之更有言也。不佞按其遗事。有己未间。与海金相辨者。自法曹推公谥牒。使宗孙宗玉宝藏之。始知在知川者为公之后承也。乃涣然释旧疑。为之说如此。公讳文起。官至吏曹判书。
题真像壬戌
编辑彼冠程子冠。衣文公深衣。嶷然危坐者谁也欤。眉苍而须白。耳高而眼朗。子真是李季亮者欤。考其迹则三县五州。问其业则四子六经。无乃欺当世而窃虚名者欤。吁嗟乎。归尔祖之乡。读尔祖之书。则庶几知其所乐。而不愧为程朱之徒也欤。
题徐圣可简修画屏后
编辑岸巾而当座。子非焦先生。挟册而踵门。谁是孙秀才。他时名硕。要皆出此类。信乎得英才教育为一乐。〈右一叠。〉
彼冠儒而服儒者一何忙。个个龙门有夺锦袍意思。孰能移学文艺干仕进之心。以收其心美其身。〈右二叠。〉
壮元试三场。固不羡王文正。闻喜宴一花。独不闻司马公。世路难平。人心易危。吾知其忧甚于喜。〈右三叠。〉
禁林晓月。青驴赴公。论思谏诤。所料理者何事。凡百有位各善其身。慎勿入此公袖中弹文。〈右四叠。〉
火城煇煌。安车委蛇。金门晓漏。相君其有思乎。苟其进伈伈退泄泄。伴食中书。将焉用彼相哉。〈右五叠。〉
角巾东门。浩然而归。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不待太史氏铺张其事。可知贤大夫行装。〈右六叠。〉
范蠡五湖之舟欤。张翰秋风之棹欤。进而据岩廊。退而处江湖。都是分内。急流勇退。去神仙不远。〈右七叠。〉
趣卖金供具。乐与乡党宗族。共享圣主之赐。鸡犬疏篱。依旧作布衣家计。梦不到西江风浪。〈右八叠。〉
五老会诗帖跋五老赵重瞻,李乐培,兪汉隽,金在淳,徐简修。
编辑右帖中诸老。自七十四至七十以齿为次者有五。以其数与杜祁公睢阳之老相似也。仿其事。会于枫溪之上。亦名曰五老会。饮酒乐。用睢阳韵以歌咏之。仍绘像而为之帖。五人者家置而世藏之。以永其传。真昭代之胜集。艺苑之佳话也。会既成。诸公谓余曰。洛社之会。司马公年未七十。许与文富班。今吾辈恨不许与子为会。如司马之于洛社。然有一事可补其缺者。睢阳之会。欧公非会中人。而步其韵以附于后。此亦故事也。子盍为吾等跋其帖以贲斯会也。余顾愚陋。何敢拟二公之事。而诸公诏之勤。又托名为荣。乃不辞而叙其事如右云尔。时癸亥冬十月下浣。三州李采季亮五十九跋。
题从孙埴所藏贞庵闵先生遇洙遗墨后癸亥
编辑右横渠四为。贞庵闵先生遗墨。从孙埴葆藏于家。及先生集出。见其有著训。使余移写一本。并遗墨装为一屏。既又渠自为跋。而复使余题其下。前后事实。两文字已详矣。余又何赘焉。陶庵文正先生尚爱此四句。其所以讽诵激励。真有得于诲人不倦之盛。而贞庵所以拳拳服膺于累年之后。著之为训者。宜其蔚然为吾道宗匠。噫。斯可以见二先生也。采以文正之孙。不胜高山景行之思。谨盥手敬识。
题赵成卿太夫人遗墨后癸亥
编辑此吾友赵成卿太夫人金氏遗墨。而成卿与其子镇忠往往书其间者。今岁仲夏。成卿累然以忧服。趁其姊亡日来。泣以是示余曰。向余在锦城鵩舍。吾慈氏来临。时春秋八十二岁。余小子离违亦二十八年。既涕笑逢迎。晨昏怡愉。如是者六月。而其暇时。手书此一册。吾父子亦与焉。镇忠盖绝笔也。既又不天。吾慈氏弃不肖。人事之变至此。独吾三世墨迹。尚宛然在。是吾欲朝夕焉摩挲。如见吾慈氏若吾子。子盍一言识之。呜呼。采为夫人馆甥馀四十年。窃覸夫人。和顺贞静。其心如冰玉澈。其声如金石出。至其写字则个个若珠玑缀。老犹如此。其少时可知已。夫人自锦还。成卿寻亦蒙恩归。未终膝下之欢。则攀号冤慕。宜其欲宝藏之。不啻若杯圈之口泽也。镇忠字景祖。景祖佳士。清明岂弟。文华夙就。顾乃苗而不秀。生死饮恨。乃公之悼惜。所以愈久愈不能已也。然彭殇皆命也。子亦于天何哉。余抚翫遗迹。感念畴昔。略书此归之。以塞成卿之悲云尔。
题李准汝羲平妻孝女洪氏事迹后戊辰
编辑孟子所谓孝衰于妻子。此指男子而言。若女子之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者。视男子岂不尤难矣。而亦不过于平常承奉之节。尽其孝耳。至于临祸患仓卒急遽之际。忘身而救其亲。使其亲终于全安。而身则之死而不悔。若是者虽烈丈夫。犹或难能。况女子乎。而又况已嫁者哉。故侍郞东田李公有子曰羲平准汝。出后其从祖叔父。准汝有室曰恭人丰山洪氏。恭人之父曰永安尉文懿公之后郡守乐舜。母曰渼湖金文元公之女。恭人适归宁于家。分娩未数月。尝侍母金淑人寝。夜忽灯烬失坠。延及裳衣。渐炽以及乎屏障衾褥。势甚急。恭人亟撤而去之。促淑人避。于是抱持而出。淑人才出。而恭人已昏倒于烟焰之中。而淑人顾不知也。既扑灭而救之无及矣。且死。其舅入见。犹能雍容告诀。恨未终孝。呜呼当其时。只知有母。不知有其身。固为绝人之孝。而与其舅诀。又何其雍容宛转也。虽然恭人为其所当为而已。岂其或求知于人哉。而其殁几年。世犹未有阐发之者。若使古之如刘宗正者见之。载之彤管无疑也。变初。搢绅章甫闻其孝。拟发文呈礼部。侍郞公挽之。竟不果呈。诗云衣锦尚褧。恶其文之著也。然有诸内者。必形于外。始虽暗然。终必有日章之日。吾且俟之。
书李茂伯松然诗稿后
编辑右诗百几十篇。李茂伯所著。茂伯青海伯后也。近世统制公。又显于辛壬之祸。人谓将家子。然自其先大人。折节为儒学。学吾王父文正先生。与其游。日讲磨相长。茂伯于是擩染庭训。亦从事诗书。其家密迩吾寒泉。故常往来甚懽也。嘻其死矣。其为诗不事雕斲。尤长于艶词杂体。清而丽淡而味。可爱犹其人焉。诗本乎性情。亶不然欤。今得其胤所为裒辑而读之。茂伯犹不死而宛在余几案之间也。茂伯讳松然。昌锡其胤。谋欲藏弆。以寓其见墙之慕也宜哉。噫。戊辰南至。友人李采季亮书其下。以遗昌锡。
关西问答录重刊跋
编辑右晦斋李文元先生关西问答录一册。其子全仁氏所记。全仁之后三世。弘炁氏所刊者。间为不悦者毁板。至弘炁之后后聃鹤年。重刊焉。距始刊乙巳五十有馀年。而今距重刊之庚子为九十二年。鹤年孙昱病其刓缺。又将规所以锓梓。以采尹玆土。属一言识之。噫。静观斋,芝村两李先生。已盛道全仁氏诚孝学力而为之跋前后。则又何待采之赘言也。全仁氏号曰潜溪。乡人以祭社之礼。享章山祠。潜溪之为潜溪可知已。况西徼晨昏过庭之际。讲学穷理之要。修己治人之方。靡不在录中。后之欲知先生父子间提诲问难之乐者。盍于此考之。采始至也。走谒玉山书院。访所谓溪亭者。即文元旧居。而传之潜溪。以至于昱而世守之。凡先生文稿笔迹亦在焉。摩挲翫赏。益切高山景仰之思。今于李君之请。有不敢终辞。略记其始末如是云。辛未上元日。三州李采谨跋。
再跋
编辑进士孙公晔。壬辰七月。始见此录。深愧求见之晩。此其跋语也。南溟之卒。在隆庆壬申。而壬申后二十一年万历壬辰。孙公以先生表侄。始得寓目。则此录之不出于其前明甚。南溟集中所谓解关西问答一篇。虚实不难辨矣。静观所论。已觑破仁弘辈肠肚。而独恨此一段。未及考据而剖明之也。辛未仲春。李采又书。
直派小谱跋
编辑有氏斯有族。有族斯有谱。人皆然。独我李阙如也。同人盖病之。采出尹东都。谋付剞劂氏。值荐歉。不获遂志。则曰人不可以不知本。无宁锓十九代直传系派。以及我子孙而明示今与后也。仍并录傍尊官讳。庸备各派考据云。时辛未暮春采。谨书。
铭
编辑尹景晦文东砚铭辛未
编辑苍而紫。桃之实欤。椭而洼。玉之质欤。谁其友者。重厚似之。遐不寿考。其文在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