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糧茶生產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糧茶生產
安徽省舒城縣舒茶公社革委會
1971年4月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一九五八年九月,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視察了舒茶公社,這是對我們舒茶公社幹部群眾最大的關懷、最大的鼓舞。廣大群眾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堅決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偉大方針,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糧茶生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但是,由於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餘毒還沒有完全肅清,有的同志往往不能正確處理糧茶關係。有的說:「茶農是生產茶葉的,至於生產糧食就顧不了啦!」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

舒茶公社是安徽省有名的產茶區。為了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我們應該繼續努力多多開闢茶園,增產茶葉。但是,我們公社的農業,並不是只生產茶葉,我們除了有很多山坡,可以開闢茶園以外,還有相當面積的糧田,對於這些糧田,也要努力種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廣大貧下中農在每人平均五分半的糧田上認真執行農業「八字憲法」,實行科學種田。首先狠抓了農田基本建設。十二年來,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建成小型水庫五十三座,完成了舒廬幹渠配套工程,使百分之八十的農田實現了自流灌溉。還大力推廣良種,實現良種化。用綠肥上山下沖的辦法,使綠肥面積比一九六五年擴大一倍。大力發展養豬事業,生豬飼養量比一九五八年增長一點五倍。改一季早稻為雙季連作,提高了複種指數。主要產茶區的九個大隊,糧食畝產在一九五八年是五百斤,到一九七○年已增長到一千一百斤。事實說明,只要我們遵循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在產茶區也能夠促使糧食高產。

有的同志擔心發展茶葉生產會與糧食生產爭地,爭勞力,爭資金,爭肥料,矛盾不好解決,主張只要守住攤子,把老茶園修修補補,維持現狀就行了。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

我們說,在主要產茶區,也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增產糧食。但是,也應看到,對於主要產茶區來說,國家需要我們多產茶、產好茶。主要產茶區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適合於種茶,當地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有豐富的種茶經驗。我們要運用這些有利因素,儘可能地增產茶葉。

發展茶葉生產和糧食生產,的確會遇到一些矛盾,但是,這些矛盾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就糧茶爭勞動力的矛盾來說,通過技術革新就能很好解決。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教導,一方面在製茶方面,發揚自力更生精神,用土辦法創造出洋設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約了不少勞動力;另一方面在糧食生產上,也實現了耕作、灌溉部分機械化,這樣又可以節省大批勞力。同時,還採取「四提前」的辦法,合理安排使用勞動力:在春茶採摘前提前使水利工程完工,及早抓好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提前做好備耕工作,提前做好採制茶葉的一切準備。這樣做的結果,既保證茶季大忙時有足夠的勞動力採制茶葉,也保證了按期完成栽插早稻的任務。

在處理糧茶爭地問題上,我們發動群眾,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有計劃地在亂石滾滾的荒山和水土容易流失的陡坡地上,壘石打壩,開成水平梯田,擴大茶園面積。短短幾年間,共開闢了新茶園一千九百畝,比一九五八年茶園面積增加一倍以上。我們在開闢新茶園的同時,還逐步進行老茶園的改造。在採摘茶葉時,破除「春三夏四,老嫩一起采」的落後的採摘方法,推廣了「分批勤采,采養結合,丟樁留魚葉」的先進採摘方法,提高了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一九七○年產茶四十八萬斤,比一九五八年增加近一倍。茶葉生產的發展,不但支援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而且顯著增加了集體經濟的收入。茶葉產值占全社總產值的百分之四十八。這又為增加公共積累,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進度,改善社員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發展。

事實說明了:糧茶生產的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是可以做到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在這裡,關鍵在於用毛澤東思想教育群眾,在「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中,把革命幹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把苦幹和巧幹結合起來。我們一定要從全局出發,在國家的統一計劃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糧茶生產,奪取糧茶雙豐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