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齋先生愚得錄/卷三

卷二 困齋先生愚得錄
卷之三
作者:鄭介淸
1692年
附錄上

第一疏

編輯

幼學臣鄭介淸齋沐百拜。謹上言於主上殿下。伏覩辛未十月日。有旨以比年以來。垂象差忒。陰陽愆違應。海翁恐令字之誤中外臣庶。竝許實。封時政缺先及當世利病。此蓋神聖殿下承大業嗣丕基。敬謹天威。毖庇民命之深也。一國士民。欽仰德音。慰服仁聲。孰有知見而不願披忠。孰有謨猷而不思瀝懇。以冀萬一之助也。臣雖至愚。業在精義。志存利用。敢不竭其區區之誠。以塞明詔。伏惟。殿下寬其狂易之誅。恕其僣率之罪。賜之省閱。則國家幸甚。臣聞。天之降災祥示威惠。以人之有順逆召吉凶。而其機在於敬之一不一。德之純不純如何爾。是以。古之明正。或遇災變。則必警懼以敬德。而省躬之過。思政之闕。廣延衆論而嘉言罔伏於野。羅致羣賢而黎獻畢揚於庭。所以奉答天威。慰悅人心者。靡不周致。故能消患於已萌。弛災於將發。而保曆久遠。貽謨後嗣。昔在中宗有桑穀之祥。高宗値雊雉之異。而二王以爲懼而致敬行德。遂興復商道。而百世之下。至今頌其聖明之宗。今殿下嗣位以來。民多阻飢而天屢示變。聖心警畏。下明詔求直言。誠聖明之爲也。然臣觀近古歷代之君。引咎之詔。自新之言。或有不由於至誠。聽之者。或海翁或字恐衍以爲循例之虛語。而謂不復有如商宗之興王道於旣裵。言之者。以爲借試之淺言。而謂無復有如傳說之作繩木於恐德。願殿下戒此及身。奮誠求賢。思商宗之實休。監後代之虛餙。不惟消伏災沴於今日。亦將永保丕基於無窮。臣聞乾父坤母育而爲子者。人也。上天下地。參而爲三者。亦人世。爲子之中。承大宗而撫衆子者。君也。爲三之中。克明德而敎萬民者。亦君也。而君之所作所者敬也。故君敬而盡其道。則父慈而生祥。天保而降瑞。陰陽和民物安。不敬而不能盡其道。則父怒而告凶。天威而示變以警動之。而欲使君警畏循省。悛惡改過。以敬其奉天。以享其君位而已。是則其怒之也。非眞怒而實敎之也。其威之也。非眞威而實愛之也。至於不悛其惡而謂天不足敬也。然後遂其怒而厭之。大其威而戮之。書所謂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而又所謂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者是也。爲人君者。可不懼而愼之哉。然而畏天之威。於時保之者敬也。人君苟能修己以敬。以安百姓。則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其應足以致祥而弭災。其於奉答天譴。有何難焉。故臣不煩其時政得失。而但擧其君德賢否以聞。伏願殿下留聽焉。臣所謂爲子之中。承大宗而撫衆子者君也者。書所謂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而撫我則後是也。夫民之生。有血氣心知之身。則不能無飽煖安樂之欲。而飢寒勞苦之厭。是以。天降之以麻絲粟米而使之飽煖。無有飢寒之苦。天之惠民。可謂至矣。然而民之無知。自不能於飽之煖之之道。惟天生聰明。假手而輔相之。使之爲民父母。而必也敬授人時而後。天時可驗而東作西成。可次而平秩矣。補助耕斂而後。地利可因而高黍下稻。自無以失其宜矣。如是而又使之六畜之養。麻絲之工。無失其時。則民皆樂其樂利其利。自無憾於養生送死。而其氣之感。足以召天地之和。致陰陽之順。而山川鬼神。鳥獸魚鼈。莫不以寧咸若矣。所謂惟碎奉天而天降百祥也。今殿下嗣守先王之遺緖。知邦本之所在。念民麗之攸賴。曆象之道。輔相之德。靡不至矣。慈良之恩。保綏之方。靡不盡矣。可謂盡其道而奉其天安其民者矣。然而民力匱竭。衣食困乏。春耕而延息而待。眉叟耕而下恐有脫字。而抑慮尹氏未及考。一歲失望則便至流離。愁怨之氣。上衝於天而災沴之變。下示於人者。何也。以此而觀。則殿下之於撫衆子。蓋有所未盡其道焉者爾。臣請得以言之。殿下幸垂聰聽焉。夫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殿下未盡其敬德之功。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殿下不思其惠民之道。羣下效之。以爲敬德非所務。惠民非所恤。而惟各自反征。必圖其利。奪民之財。役民之力。此其所由生也。而萇草之吹。谷蓷之嘆。豈獨作於周衰之時乎。殿下視此生民之困窮。謂如何哉。伏願殿下思所以作民父母之義。而盡其所以撫衆子之仁。又擇其字牧之官。恤其顚連之民。以奉答天譴焉。臣所謂爲三之中。克明德而敎萬民者君也者。書所謂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後而生聰明時人是也。夫人之生。稟陰陽五行之氣而有仁義禮智之性。以性而言則無有不善。以氣而言則不能無淸濁美惡之殊。而有智愚賢不肖之不同。若無敎之之術而任其愚不肖。則人慾熾而天理滅矣。自無忌於弒父與君而民罔克胥匡以生。君罔以辟四方。將至於天不天人不人地不地矣。是以。天必以聰明睿智之聖。命爲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敎之。使人人各得其本然之性而無有氣質之偏。以安其▣。此所以小學大學之敎。所不能不設也。夫愛親敬兄忠君弟長之敎。所以培三綱八條之本。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學。所以達立敎明倫之枝。幼而學壯而行。精於義利於用。而本末相涵體用相貫。以之而處心行事。修己治人。事上使下。無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實皆本於人若躬行心得之餘。書所謂極之敷言。是訓是行。而休徵之時雨時風。其不以學校之明而然耶。海翁明字。上恐脫政字。今殿下以聰明睿智之聖。御三代之斯民。豈不欲夫人倫之明敎化之行。然而臨御日久。而未見其効者。君師之職。必有所未盡焉者。臣請得以言之。伏願殿下聰聽焉殿下之學。雖曰日新。而未能盡躬行心得之功而上無禮。斯世之學。雖曰修己。而未能知固有當爲之勉而下無學。賊民之興。喪亂之占。固其宜也。而其所以然者。國家之取人。以詞賦聲律之工。記誦口耳之學其來久矣。越至於今。人心日汚。士習日偸子。生五六歲。父兄之所以敎師友之所以勉。無有培根達枝之學。而日以其詞賦之工記誦之能爲務。以科第爲求必得之。而得其所欲。則一以剝民奉上。以圖進用爲事而無復知有仁義禮智之性而行明德新民之學。以之爲宰相。欲望其啓迪君上。爕理陰陽。譬如胡人操舟。越客爲御。其無見成而誤人國也必矣。一有豪傑之士。特出於其間。而欲行其道則恐其有以害吾之事。發吾之奸也。而羣譏衆排。使不得安其位。上達下論。使不得措其身。期必至於慘酷而後已。後之爲與者。目見其如此。抑心沮氣。以爲德行適足以亡其身。記誦眞可以榮其位。朱子所謂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革而不得蒙至治之澤。其不以學校之政不明而然耶。殿下以爲視今之士習如何。人心如何。可不思其所以然者。而盡其所以救之之方乎。伏願殿下思民之所以待人君所率者。而更加夫明明德之功。以海翁恐脫立字其本。念天之所以生聰明時乂者。而又盡夫新民之學。以行其用。從而申明之以修其學校之政。則上行下效。捷於影響。人孰不觀感而興起於爲善哉。敍人之倫而答天之威此其所自也。臣之所謂君之所作所者敬也者。書所謂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而敬用五事是也。夫德者。人之所得於天。仁義禮智之性。具於心而應乎事者也。五事者。天之所以稟於人。貌言視聽思之用。發於性而主於心者也而敬則又心之所以修其德正五事者也。蓋人之性情雖曰固有。而非心。無以該載發用。心之寂感雖曰本然。而非敬亦無以運動遂通。則是知敬爲一心之主宰萬事之根柢也。而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惟此一服藥。人人皆不可不服。而尤切於表率萬邦者。故召公之誥成王。特戒之曰。王敬作所。所謂所者。安而不遷之謂也。詩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益信其王者之不可不以敬作所也。夫王者。上以奉天命。下以開民麗。而刑賞之權。威福之柄在我。其觀感之間。行效之速。又有甚於影響。而其所令。反其所好。則民不從。故曰率之以仁則亦仁。率之以暴則亦暴。是以人君必先修己以敬。然後可以安百姓。必先篤恭不已。然後可以平天下。此古之聖賢之君。未嘗不以敬爲治平之本。臣請得以陳之。夫精一執中。堯舜禹相傳之心法也。而精察其天理人慾之幾於毫茫絲忽之間而不雜。以安其坑塹之危。守一其吾心本體之正於紛華波動之中而不貳。以明夫石火之微。此海翁恐有誤大小大事。而非敬。何以能乎。故贊堯之德曰欽明允恭。贊舜之德曰溫恭欽哉。贊禹之德曰祗承祗台。以至於君臣相戒之際。海翁恐脫日字敬敷五敎。曰亂而敬。曰兢兢業業。曰愼乃憲欽哉。殿下試以是而追想其唐虞之際。君臣之會。其貌言視聽思之謙謹。拜稽都兪之遜讓。爲如何哉。此所以克明峻德。而爲帝王之範也。夫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而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者。中也。無反無側。是彛是訓者。極也。而建則立於此而表於彼之謂也。湯之禮以制心。義以制事。不邇聲色而表正於萬邦者。非敬而何。武之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役耳目而作極於庶民者又非敬而何故贊湯之德曰聖。敬立敬贊武之德曰愼德祗懼而以至君臣相勉之際。則曰欽崇天道曰愼厥終。曰敬用五事。曰罔武不勤。殿下試以是而追想其商周之時。上下之間。其懋德檢身之學。修己治人之道。爲如何哉。此所以永保天命而爲萬世之法也。嗚呼。古今天下之爲人君者。其麗不億。而其致治之效。皆不及萬一於唐虞三代之盛者。豈天之降才。獨厚於唐虞而薄於後世耶。特以人君不以敬作所。而治敎之道。有所未盡而然也。然則今日之爲殿下計者。舍是敬何以哉。蓋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也。以端莊精一爲本。而時乎貌則當一於貌。時乎言則當一於言。時乎視則當一於視。時乎聽則當一於聽。時乎思則當一於思。以至於應萬事接萬物。無不皆然。而日之作夜之息。勿言勿助。而眞積力久。涵養日深。則敬立於內而體直。義行於外而用方。言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執中建極。皆不仆乎是矣。先儒之言曰。一敬勝百邪。臣以爲能一於敬。則人慾消而天理明。其進如日之升於東。而其極如日之中於天。則非獨勝吾心之百邪。亦足以察人心之百邪。非獨察人心之百邪。亦足以消天下之百邪。大哉。敬之效也。然而敬有死活之不同。塊然凡然而其於事物之來。不知其有眞妄之別。所謂死敬也。惺然肅然而當於應接之際。實知其有是非之定。所謂活敬也。故居敬而不問學。則雖曰涵養。而偏狹固滯。無以識事理之當然而辨古今之宜。問學而不居敬。則雖曰博通。而昏昧雜擾。無以存此心之本體而致動靜之一。必也敬學相頃。博約兼進。然後可以爲聖學也。三代之後。歷代之君。稍知有問學之功。而不復知有作所之敬。此漢唐,宋之所以爲漢唐宋也。而至於桀紂幽厲之參。其性豈獨異於堯舜哉。然而,爲,桀,紂,幽,厲者。皆以爲敬不足行而然也。伏願殿下察臣之言。思所以爲君之道。勉其作所之敬盡其問學之功。聖心誠無不敬。則敬者德之聚。而德不孤。必有隣焉。上有飛龍德之君。則。下豈無見龍德之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理勢之必然也。以殿下九五之德。擢朝廷九二之德。可師而師之。可友而友之。以之爲相與之爲政。則必能爲殿下擇牧守。而撫衆子之道。可以盡。必能爲殿下修學校。而敎萬民之道。可以得。撫敎之道得盡。則和氣溢而天地寧。否自去而泰自來。陰自消而陽自長。非但奉答降威之天。而熙熙乎飽煖之天。皞皞乎雍熙之域。可復覩於今日矣。斯世斯民。豈非幸之大耶。且殿下視今日之國家爲何如。以爲安乎。以爲危乎。以言其人心。則父不知慈子。子不知孝父。以至於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莫不皆然。以言其天道。則曰晹而雨。曰雨而晹。以至於日月星辰。霜露寒暑。亦莫不皆然。而究厥所由。則豈無可言乎。嗚呼。我國家自己卯乙巳慘經士林之禍。士氣沮喪。人心危懼學不講行不修。鄕無善俗。世乏良材。而隳三綱斁五常。遂至於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使天地爲否此所以垂象之示變。皆以陰凌陽之象。若不亟反而痛革之。則危亡將日至矣。書曰。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臣愚以爲明明上天。應感不僣。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臣所謂亟反而痛革之者。不過曰以敬作所。而進君子退小人而已。夫在我者非敬。則心之本體。有所不明。而人之賢否。有所未分。不能自誠於進之退之之間。苟進退不以誠則彼君子者。自知交不深。道不行。動懷顧慮。不肯自盡。而上懼君心之擬。下虞羣議之奪。縮蹙不敢有爲。故君子不願處於勢輕位卑之地。而姦邪之人。亦知其易搖。日伺間隙。以中害君子。嗚呼。自古士林之禍。未有不由於君心之不明君心之明不明在於敬不敬如何。而士林之禍。國家之亡隨之。可不懼哉。可不愼哉昔齋,梁之君。必笑其魯,衛之不用孔子。而自不用孟子。漢唐之主。必嘆其齋梁之不用孟子。而亦自不用董,韓。國天下之大小。聖與賢之德業。雖不同。而其爲以吾笑前世之笑。笑吾於後世則一也。宋之諸君。宜其鑑戒。而復使程朱不用於世。而見笑於後世。是知歷代之君無以敬作所而進君子以誠也。殿下之知人。非三代以後之君所敢擬而十室之邑。尙必有忠信者況我千乘之國求之。豈無其人。伏望殿下。勿使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臣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上言。

第二疏

編輯

從仕郞前參奉臣鄭介淸。謹齋沭具疏。再拜獻於主上殿下。臣遐陬雖氓。聖朝賤士。智不足以營生。才不逮於進取。惟有志於古人爲已之學。審擇而無叩竭之賴。腳踏而有墒埴之迷。年近六十。未有所聞。然而讀書之功。未嘗少廢。是以。或有得於聖賢之言。而其有切於人君之學者。則未嘗不三復。詠玩。常擬奉獻於聖上。以效野人食芹灸背之誠。天門九重。無路自達。納言陳善。亦各有職。用是泯默以待得言之秋。今幸臣伏覩四月二十四日。

殿下憂勞旱傷下議政府。諭中外之聖旨。有曰。凡我大小臣僚及草野韋布。母嫌不中。母懼有罪。有懷必言。有言必盡。臣雖至愚。伏讀靜思。有以見殿下罪已責躬。深悔已往之愆。畏天憂民。大奮方來之修。非如近古人主備故事循常規之凡例。臣不勝由中感激之至。而當世利病。時政得失。非剗草之臣所能條擧分疏。但以讀書一得之言。冒浼聖聰。此雖或出於愚臣一時之所見。其措辭大要。一本於聖賢之說。雖似闊於今日目前之利病。其萬化樞機。莫急於天人之學伏望殿下。母以爲疏賤而幸賜省覽。臣嘗讀禮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臣請試詳之。夫氣化籠統。則節而爲四。順序歷象。地形廣邈。則區而爲方。隨風經理。而五氣之布。五材之料。察其功用而需於生養之妙。泩聖旣已財成輔相而萬世所因者也。至於元亨利貞之性。生長收藏之情。體認吾心。範圍曲成。而貌言視聽思之敬。休雨晹燠寒風之徵。則時無古今。人無貴賤。皆可察可修而天地以之位。萬物以之育矣。若吾之心與氣。不正不順。而天地之心與氣。亦不正不順。則人無以爲人。天地無以爲大地矣。臣竊謂天之降衷。本無凡聖。各無不足之理。但以所稟形氣。有昏明粹䮕之不齊。其所感而動。不能無智愚善惡之不一。苟非君師之敎化。不能自察自修。而或失其性情之。正。唐虞之司從典樂三代之建學立師。蓋其設也。而其所敎者。不外乎天敍天秩。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婦婦兄兄弟弟。無不得盡其道。人責之盡。天休之至。眷佑寵綏而生祥降瑞。寒暑秩感而雨晹時若。賢能協恭而蠻夷率服。邦本以固。歷年以享。性情功化。知而贊之之效乃如此。降自秦漢。爲君爲臣。瞢不知爲人之實。明德新民之學。中和位育之道。布在方策而已。觸情從欲而敗度敗禮。天人一理。其敢遑恤。惟我國家。累聖承緖。學崇天人。道尊性命。建學設科。育材取人。無非是性分固有職分當爲。則其爲知天地之性情。贊天地之功化。可謂盡矣。以言乎育才。則國子凡民。蠲丁專業。有敎有養。使之成德達才。以言乎取人。則試以文辭。以觀其蘊蓄。講以經傳。以驗其體認。知其所存。可以爲國家者而後。錫之科授之職。以左右王室。冀有以致治平享永年也。今殿下嗣服之初。懋昭先王之緖。脩明學校之政。取人不必科第而唯賢是務。任官不必資格而唯德是尙。小大承弼。咸懷忠良。允治永賴。庶幾可致。陵夷於玆。敎養失道。取科無規。所試者纂組對偶。而應試者唯裝綴藻華以售執事之課。所講者句讀訓誥。而應講者唯涉獵記誦。以資講考之格。其於成德達才。蘊蓄體認之本意。未嘗有分毫致力者就爲科第。則循資歷敍。位至卿大夫。卿大夫者。道可以爕理。德可以經綸。誠足以格非。智足以濟屯。今以綴緝之文。記覽之學。欲當其任。是猶胡人操舟。越客爲御。雖欲竭知効力而。事不習慣。其不爲覆餗形渥者鮮矣。而間或有一二能浚明亮采之臣隣。百僚不師師。未能自盡。是以。陰陽否屯而災沴層疊。敎化廢弛而綱常紊亂。聖心未有格而納牖無人。國勢無以濟而幹時無才。以至年饑民散。府庫已竭。虜釁兵怨。邊圉困悴。國家危正迫矣。不審殿下將何修而致力耶嗚呼。以殿下天縱之聰明聖智。首出乎君師之位。其奉天開人。因時立政。以康濟艱難。固不難也。而憂勞惕厲。擬效三代者。將二紀於玆。未見有一效之可觀者。豈殿下不爲勉慕而然也。特以其人才衰少而不盡其所致之道也。臣愚竊以爲殿下稟英明之資。抱間氣之豪。籠天地於胸中。運國家於掌上。自以爲天下無難事。而事由世變。政由時異。謂道學不必體認而明也。謂齊治不必誠正而能也。未極乎天人之源。而髣髴乎講論之間。未純乎智行之實。海翁智恐知字之誤而依違乎政令之際。以至股肱惰哉。萬事墜廢。此其所謂英氣害事者也。殿下之自修旣如此。以殿下自修之尺度。任國家不豫之才。只觀其才氣而不屑其道義唯信其輔頰而不驗其德行。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此其大小相率。同流合汚。而莫之能救者也。夫古之聖人。雖以生知安行之資。猶且兢兢業業。精一克復。未嘗有一息之或忽。一念之或怠。斯所以盡性知命。參贊神化。而人極以立。天紀以若者也。若自任聰明。不恤義理。一聽其吾心之所欲爲。則資之所近者。事或有一二之可觀。其不近者則未能措其萬一矣。伏願殿下勿以閭夫之言。爲不可必取而厭忽之。察其常談邇言之中。自有至理而採擇焉。原天人相感之理。念帝王道學之傳。勇決其前日英氣害事之轍。專意於古聖精一克復之功。敬以涵養。以資其田地根本之厚。敬以講究。以極其格致誠正之實。治身則審其視聽言動之當否。痛克而敦復之。處事則察其天理人慾之所存。力去而固守之。凡百應酬。每每着精神照管。不爲隨物流去。以是緊緊孜孜。如居焚屋之下。如在漏船之中。至於積累之久。則人慾淨盡。好惡公正。以之斤兩。而得其好古通今。行脩德備之人。不限其數。置諸左右。相與講明道義。使朝夕納誨。以純愆紏謬而服義從善。使其禮樂刑政之施。無一不本於躬行心得之積。則殿下道德之光華。威儀之神彩。觀瞻感化之間。自有風動鼓舞之樂。不費幹施之力。而凡所願欲。無不如意。於是。又擇其孝友廉謹。謙恭忠信。篤志好學者。不限長少。聚於館學使有道義謹厚之大臣。監領導率。日與之講究經傳。修明義理。知所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之實。不在於記誦辭華之末。而在於主敬立志博文約禮之中。盡性知命。窮神知化之妙。不在於形似影響之間。而在於實踐心得義精仁熟之地。而從事乎日用彛倫之常。而不悖天理之正。致力乎天人道器之分。而窮探遺經之薀。反復入身。自信自樂。以至於德盛行尊。道可以爲人師。儀可以爲人表而後褒加爵秩。使之分敎四方之學。以養人才。如前之規。則遐方下土。晩生後學。亦皆知道義之可尊。文辭之可鄙。專致於居敬窮理躬行力踐之學。循循勉勉以至知性知天。充其爲人之實。則天德王道。人人身有之。殿下取而登用。或以德行。或以才能。因其器業而爲之士爲之大夫爲之卿相。以至熙庶績亮天功。無不位稱其德。職盡其分。則向所謂唐虞三代之盛。殿下爲其君。朝廷爲其臣。率土爲其民矣。不必別設科條而食足兵強。以安國勢。有其人矣。不必紛更朝著。而弼違補闕。以格非心。有其人矣。敷五敎擾兆民。以振紀綱而敎化行矣理陰陽亮天地。以導和氣而災沴消矣。國勢安則樂生興事。而民物富庶。財用足矣。非心格則知明德修。而大本中正。萬幾得矣。敎化行則禮義廉恥修而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而姦凶化夷虜服矣。災沴消則日月星辰輯而四時序五運順六氣和。而變化行。生成遂矣。然則殿下能爲天地之心。而天地乃爲殿下之位育矣。德則有綏斯來動斯和之感。時則有曰晹晹曰雨雨之祥。安有今日災害疊輳而危亡切迫之勢乎。若以今日之所爲。求今日之所欲。正所謂北轅適越。決無可致之理。願殿下留神加察。若以臣言爲小有可取。則試而行之。至於五六年。未有其效。則臣當服罔上之誅而無所怨尤。昔魯衛齊梁之君。不用孔孟之道。不免爲春秋戰國之庸暗。以貽千載萬古一談之憤慨。宋之列宗。宜其鑑戒。而亦不用程朱之忠懇。不百年而宗社丘墟。徒使後世之仁人君子。興哀於衰草寒煙之外。發歎於墜編遺史之傳。是皆狃滯近規遷惑衆口。莫能爲遠大久安之計而然也。今殿下之聖神文武。無愧乎堯舜三代。而孔孟程朱不世出。則其道德事業。載在遺經者。講而循之。古亦可今亦可。有道亦可。無道亦可。而危可使安。亂可使治。臣安得不爲殿下試一言之哉。又況蒭蕘狂瞽之言。亦或有起發警省之理。伏望殿下寬其僣易之罪而垂仁采納焉。則斯世幸甚。斯民幸甚。而聖子神孫。亦永萬世無彊之休矣。若必曰道有汚隆。不必泥古。數有治亂。亦可偕時。則是六經四子之所載。乃爲無用之贅言也。若論已事。則太甲賴一德之訓。以圖厥終。成王受無逸之戒。以有成績。第令夏桀而從諫。有如成湯之弗咈。商紂而有臣。有如周武之同德。則同歸於圖厥終有成績。而必無有天命人歸之擧矣。伊尹所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者。正謂此也。是知汚隆在人。治亂非數。不審聖明所見。以爲如何。臣非不知人微分絶。言淺辭荒。必不足以聳動天心。漆室嫠婦之過計。出於犬馬不已之至誠。敢刳瀝以聞不勝隕越屛息之至。臣竊伏念。此等議論。當世人心。或以爲闊於事情。以其人所見卑小而器量淺狹。與古人意思。大不相侔也。書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此萬世聽言者寶訣也。而梏於利害之私。不見義理之公。忠言是逆。阿諛是遜。而更不求道與非道久矣。從能怨人。不喜反求。自鄕人至於士夫。莫不皆然。此所以大道之難行者也。殿下之濬哲文明。洞燭當世之弊。必能如坐幽窺明。處靜觀動之盡無餘遺。而究極變移之道。亦無不盡。然而堯舜之聖。亦不能無禹益之戒。願殿下更加三思焉。則愚臣之言。亦或有萬分之一補焉。臣草茅微賤。鄙闇不識事宜。狂妄罔知忌諱。忤犯貴近。觸冒天威。無任震慴兢惶俯伏待罪之至。臣介淸。昧死再拜謹言。

乙酉疏第三

編輯

通仕郞前延恩殿參奉臣鄭介淸。誠惶誠恐。頓首再拜。上言於主上殿下。臣今以四書音釋校正郞佐。猥蒙召旨。食土爲民。義在奔走供職。第惟。臣素患腸肚痼泠之疾。去六月。亦以校正被命。道塗往來。適當庚暑。勞熱引飮。脾胃大傷。水穀不化。心神昏憒。困頓床蓆。自今九月。雖幸得蘇。風氣漸寒。動輒呻吟。力疾長途。恐不得支勝。坐違朝命。罪抵萬死。而臣之所上言計。殿下若以爲是而試施於今日。則臣身雖在巖穴其效之有補於國家。豈但如往役於講校句讀之末而已乎。竊以臣遐陬蚩氓。聖朝賤士。智不足以營生。才不逮於進取。唯幸有志於古人爲已之學。審擇而無叩竭之賴。腳踏而有墒埴之迷。年近六十。未有所聞。然而讀書求益。未嘗頓廢。處靜溫尋之間。或有得於聖賢之言。而其有緊於人君之學者。則未嘗不三復詠玩常擬奉獻於聖上。以效野人食芹灸背之誠。天門九重。無路自達。納言陳善亦各有職。用是泯默。自分含晦。得幸今日。臣伏覩八月十五日。殿下震懼盜竊稷板。聳省帝心降格。下議政府。諭中外之聖旨有曰。凡我大小臣僚。下至草野韋布。其各敷心腹腎腸。極言不諱。交修不逮。俾予一人。克享天心。母作神羞。臣雖至愚。伏讀靜思。有以見殿下克明舜海翁舜恐當作濬哲。不自聖智之德。地負海涵。容受溪谷之量。亦以知殿下引咎責躬。惕悔已往之泄泄。畏天敬神。振奮自玆之業業實非如近古人主。備故事循常規之徒然爾。臣不勝感激聖意之所存。而當世利病。時政得失。豈如臣暗呆者。所能條擧今疏。但以平日讀書一得之愚。冒浼聖聰。此雖若出於愚臣管窺之所見。其措辭大要。一本於聖賢之說。雖似闊於今日目前之近切。其萬化樞機。莫急於天人之學。伏望殿下母以爲疏賤而廢其言。幸甚焉。臣嘗讀禮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臣竊謂心全天地之心。氣備五行之氣者。人也。參立乎一動一靜之間。能有以體天地之性情。宰五行之功用。範圍其化曲成其物。其所以爲心爲端者。以此也。臣請試詳之。蓋命元亨利貞而渾仁義禮智之性賦生長收藏而含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以元而生人。亦以仁而惻隱。以亨而長人。亦以禮而辭讓。以利而收人。亦以義而羞惡以貞而藏人。亦以智而是非。則天地之心。卽人之心。人之心。卽天地之心。故天命所存。人能體認。人心所欲。天必矜從。所謂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者然也。若夫水火金木土之爲貌言視聽思。以敬而休其徵。則雨晹燠寒風時若。春夏秋冬之爲變化屈伸。以義而範其序。則山川鬼神。亦莫不寧。人心敬義之至。五行之生成以和。所謂撫於五辰。九功惟敍者然也。至於氣化之籠統。節而四之。曆象授時。地形之廣邈。區而五之。因材修敎。與夫綱常之有倫。禮樂之有施。何莫非天地之心而人之所以品節也。臣常思以爲人人必具此天地之心。稟此五行之氣。自生民以來。何其盡其心而極其德。養其氣而充其才者。千萬人之一二也。惟其氣稟有偏正。物慾有淺深。致敬精義而渾天地之衷。協五行之秀者。間氣之難遇也。任氣徇欲而暴其端失其心者染習之。海翁恐有脫字是故。天之降生蒸民。必有首出之聖。命爲君師。責以致敎。而極財成輔相之道。使人人各盡敬義。莫不與能於天地之間。三代以上之君。未有不盡其職者也。夫敬則內直而能繼天地之志。義則外方而能述天地之事。繼志則知性知天而盡其心之量。近而綱紀人文。措處物理。遠而闔闢消長之數。吉凶存亡之妙。智周而無不通。述事則盡性至命而極其道之大。以身則與時偕行而動無不感。以人則與德俱化而行無不修。徵焉而家國以亨。蠻夷以服。極焉而天地以位。萬物以育。此敬義。人人皆可服之神丹。而人君之服。尤有大於人者也。其效之大。至於如此。而其造端。不外乎人君一身日用彛倫之常。躬行心得之實。何則。皇建其有極而物各歸其有極也。夫人有耳目口鼻心知百體之用。聲色臭味飮食男女之接。自非生知安行之資。則安逸之態。攻取之欲。自不能無有。若上無道揆。下無法守。人私其心。家私其身。則荒怠放僻。以至於視聽言動。謂非性命之理。縱欲侈淫。以至海翁以至下恐脫於字禮樂法度視爲芻狗之餘。慢易而貴賤無序。君不君臣不臣。貪殘而上下征利。國不國家不家。到底相將而天理滅矣。是以。古之聖王。莫不以敬義。躬先建極。以率天下者。姑論其最著而易見者。則武王克殷之日。訪問箕子以天道。箕子陳洪範九疇。其大要。曰敬用五事。曰遵王之義。而擧天下之物。無不會其極而休其徵矣。踐祚之初。召師尙父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而可以爲子孫恆者乎。師尙父對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三日。王端冕。師尙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屛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尙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尙父西面。道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爲子孫恆者。此言之謂也。王聞書之日。惕若恐懼而爲成書以銘焉。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後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亦不可以不志。後右端之銘曰。所鑑不遠。視爾所代。幾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㖃。口戕口。鑑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後。盥槃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懥。惡乎失道於嗜欲。惡乎相忘於富貴。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愼戒必恭恭則壽。履屢之銘曰。愼之勞勞則富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迯。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爲謀也。牖之銘曰。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釰之銘曰。帶之以爲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間不忍。終身之羞。予一人所聞。以戒後子孫。臣愚以爲此武王之所以爲武王也。嗚呼。千載而今。夫孰知敬義二字。乃爲周家八百年基業之所以然也。怠欲二字。乃爲後世亂亡相尋之所以然也臣竊以爲推此而前乎萬世爲君之道。唯此敬義二字。後乎。萬世爲君之道。亦唯此敬義二字。而宋子論人心之說曰。未發之前。太極之靜而陰也。已發之後。太極之動而陽也。其未發也。敬爲之主而義已具。其已發也。必主於義而敬行焉。然則太極陰陽。具於吾身。而動靜體用。必以敬義。爲天地之心。爲五行之端。亦舍敬義。何以哉。仲虺之言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孔子之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其規亦如是而已。願殿下試垂念聞焉。昔洚水儆予。克勤克儉。而地平天成。萬世永賴。雊雉孚命格王正事。而不敢荒寧。嘉靖殷邦。古之聖人。遇災修省。而天眷神休。乃如此。伏望殿下主敬而提省身心之豫怠。行義而範圍事物之情慾。驀直向前。如臣所言。則德盛而馨香格天。道達而和氣率神。殿下今日之所難。寡德有虧。何以修之以下十四事。將不動而變。無爲而成。尙何憂懼勤恤之有哉。嗚呼。世遠人亡。道學不明。自秦漢以降。爲君爲臣者。徒以智力持世。瞢不知爲人之實。而縱欲敗度。天人一理。其敢遑恤。唯我國家累聖承緖。學崇天人。道尊性命。建學設科。育才取人。無非性分固有。職分當爲。則其爲知天地之性情。贊天地之功化。可爲海翁爲恐謂字之失盡矣。殿下嗣服之初。懋昭先王之緖。修明學校之政取人不必科第。惟賢是懋。任官不必資格。唯德是尙。大小承弼。咸懷忠良。允治永賴。庶幾可致。陵夷於玆。敎養失道。取科無規。所試者纂組對偶。所講者句讀訓誥。其於成德達才。蘊畜體認之本意。未嘗有分毫致力者云云。舊註大槪同上條目故不書臣之所陳。至於數百言。而其施敬之端。致義之方。有未甚切於聖躬實踐之緊。繁言謬說之中。撮要綱。昧死以獻曰。怠莫甚於支體燕安。其視聽言動。非敬無以復其禮。欲莫大於飮食男女。其口腹情感。非義。無以正其節。願殿下自閑居以至紛華波動之中。常若無射。亦保其於成儀之攝。痛省矜持。不使少有頃刻之忽。自日間以海翁恐脫至字幽獨得肆之地。常若上帝臨之。其於氣血之動。深察剛克。不使少有毫釐之濫。緊緊守着。每每照管。則其用功下手。初若斷續而久與心得。始焉戰爭而積與性成。其符驗之著。非但洗心滌腸而淸明在躬。志氣如神。至於德之藏於身者高厚。而與天地同其化。業之施於事者廣博。而與五行同其運。自不逾於矩。而凡有血氣。莫不尊且親焉。億萬年無疆之休。實自殿下發憤敬義之日而始。惟聖明留神焉。臣草芧微賤。忤犯貴近。觸冒天威。無任震慴兢惶俯伏待罪之至。臣介淸。昧死再拜上言。萬曆十三年閏九日初六日

戊子疏第四

編輯

宣敎郞谷城縣監臣鄭介淸頓首再拜。上言於主上殿下。伏以臣草野孤賤。猥忝聖朝擢進之列。自念章句腐儒。才不逮人。學非成德。無餘術可以仰効天地父母容載曲成之恩。雖當伏節死義之難。執杖指使之勞。尙不可以生厭巧避。況作宰全海翁全恐專字誤城。分外安榮。其敢不竭駑鈍。以盡職分乎。第惟臣有情所悶迫。無貴賤一例大事。自不忍泯默。以蓄平生之恨。敢冒浼開陳。伏冀聖明惟恕之萬一也。海翁惟恐推字之錯臣父時年。直當九十。元氣已衰。景迫朝夕。而臣守二百里之外。非但定省久曠。音聞亦疏。探候往返。動經六七日。其間憂慮。自不得不煎迫。而每家使或至。驚惶變色。迎問其如何。知其安否而後心氣稍定。以此積累。自二月到任。以至於玆凡八朔。而今則精神怳惚。胸膈煩悶。以致水穀不化肢體怠倦。有以墜廢職事。一境受弊。義不可一日在職。而情有不忍。伏望聖慈。特垂仁明。降旨斥黜。使之供菽水之養。終父子之歡。則臣謹當退伏林下。涵天地之大化。泳堯舜之沛澤。奉老晨昏之餘。得以講究聖賢之遺經。又以臣之所聞知。誘引朋類之相從。使亦自知其趨向之方。而各盡其爲人之實。以作成人才。則其於聖主仁孝文敎之治。亦或少補其萬一。而微臣憂國養老之誠。其亦可以兩全矣。眇末賤臣。敢將危懇。干冒宸嚴。不勝兢惶屛息橫僣俟罪之至。昧死再拜謹言。萬曆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戊子疏第五

編輯

宣敎郞前谷城縣監臣鄭介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上言於主上殿下。臣以草莾眇末以效尺寸之力。海翁以効上恐脫無字顧惟愚臣讀聖賢書。稍知廉恥。旣未忍冒名自售。以累聖朝擧措之宜。又不敢輙渝素守。以辱名敎後獲之風。是以。臣跧伏窮荒。感聖主容載覆冒之恩。尙友千古。樂遺經切磋琢磨之訓。自任孤賤。心絶利祿。不意抵此遲暮。又被奬拔。貪榮干進。則身失安分之樂。守志必退。則朝有違命之誅。處此二難。未知所適。唯將平日讀。書愚得。敢瀆天聽而冀其或有萬一之報也。且以爲臣之進而欲試者唯在此。殿下幸賜觀省。若以爲是。則臣身雖伏巖穴。而太平風日。照臨必徧。其與一國羣生。同沐堯舜之澤。而無所憾於死日矣。惟殿下天地之量。恕其僣越而容受焉。千萬至幸。臣竊以爲國家之興亡。係乎世道之汚隆。世道之汚隆。係乎人心之淑慝而其機不出乎義與利之間而已。夫義者處物各當之公也。利者。便已自占之私也。謂之公者。天地萬物。通古今無彼此之稱。謂之私者。一身萬感。限人已隔內外之名也。故公則以天下之聰明。爲一身之聰明。以天下之好惡。爲一身之好惡。私則以一身之見聞。非天下之見聞。以一身之是非。非天下之是非。公好惡則所存所動。無非當然。而子之事父孝。父之敎子慈。君之使臣禮。臣之事君忠。以至於夫婦別長幼序朋友信。而施於家而一家爲一心。施於國而一國爲一心。行於今而有合於古。行於此而有同於彼。物各得其所而上下和順。仁賢輩出。世道以之而隆。國家以之而興矣。私是非則所存所動。無非自占。而子之於父不知所以爲孝。父之於子。不知所以爲慈。君之於臣。不知所以爲禮。臣之於君。不知所以爲忠。以至於夫婦無別長幼無序朋友無信。一家離而親戚各有其心。一國離而君臣各有其心。便於已而不便於人獨於內而不通於外。感無不偏而上下爭奪。盜賊竝起。世道亦以之汚。國家亦以之表矣。故人之死生榮辱。國之廢興存亡特在乎義利公私之間而已。雖自以爲賢智者。迷於欲而莫覺其非。況俗流之滔滔者乎。此不必人人而責之只在於人君之一身。傳曰。一家仁讓。一國仁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此之謂也。商湯以義制事垂統六百周武以義勝欲。肇基八百。而後世之爲人君者。事不由義。欲不勝義。此所以亂亡相尋而不知其所以爲戒者也。觀今世道。已自無可奈何。大小之人。未見有講明義理修治身心者。而一以寵榮聲利。泄泄沓沓。爲一生得計。而唯何以利吾身。何以利吾家。何以報吾怨。何以施吾嫌而已。是以。縱敗禮而五敎不明。欲敗度而六逆方興。人心之慝。國家之亡。豈必智者而後知耶。孟子所謂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表無日矣者。正此之謂也。願殿下試以此深省聖躬。吾之所以存於心者。義耶利耶。如其義則涵養以存之。勿使有以雜夫便已之私。如其利則痛抑以絶之。勿使有以害夫天理之公。吾之所以施於事者。義耶利耶。如其義則與臣隣共力而成就之。猶恐有利害之或撓。如其利則自一身深察而克遏之。猶恐有義理之或悖。至於動靜語默。無不如是。則德蘊於內。而所操者約。業措於外。而所及者廣矣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觀感風動之間。歆艶勉慕之誠。自有所不能已者。孰有不義而後其君者也。今日之人心世道。殿下以爲如何。臣之拙訥。心之憂慮。言不能盡其形容。事之危懼。文不能詳其曲折。只以義利二字。敢瀆天聰。無任激切屛營之至。昧死謹言。

己丑疏第六

編輯

宣敎郞典牲署主簿臣鄭介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上言於主上殿下。臣以爲率土凡民。道非身有。尙無可稱。而猥被君恩。則禮所敬重。故臣每蒙除授。輒行進謝而去就。則惟義所安。常以退伏爲得。今亦蒙恩除爲本職。驚惶奔走。來伏闕下。稽首祗謝。因以平日所抱愚衷。敢敬懼以獻。臣生長山野。性成伉拙。雖欲與世諧偶。而矯揉不得。分甘遯晦而獃無能似。唯有志於講究經訓體驗身心。而遲鈍朴魯。雖未得爲有聞焉。然而見識稍異於全然無知。歷稽前古興亡之已事。擬驗今日危亂之兆朕。天之災地之妖。人之消物之殘。莫此之酷。而慮其變生不虞。禍之不測。則自不覺其體寒毛聳而將如何矣。臣雖疏賤。叨冒國恩。則亦幸與於陪隸之末矣。犬馬愛戀之良心。自不其體寒毛聳而效忠無路。惟思所以格天弭災之道。亦非在下者所能萬一。必自聖。上留心盡誠以致其效。然後庶可得以有望焉故臣以明道德立大本爲。聖主略陳其說。以效野人食芹灸背之誠。如賜省覽。千載一幸之甚也。臣嘗竊謂孔子之言。天理之發而萬世之法也。其於大傳。推易之理。以至於聖人之道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又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臣愚以爲此可以見人爲天地之心。而天地萬物之位育。亦不能無與於人也。臣請試論天地之化萬物之生。而推言聖人成能之妙。以及乎君師治敎之道。惟聖明垂察焉。蓋自太極動靜之始。以至人消物盡之極。其間有以三百六十爲時。以十二萬九千六百爲日。以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七萬爲月。以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爲年。而元化通貫。闔闢生成無須臾或停。此天地之化。於穆不已於設位之間者也。自天高地下之判。陽變陰合之化。其繼善成性。動息之全數三萬七百二十。通數極於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六。而聲色氣味。各保太和。通塞昏明。各循其稟。此萬物之生。有以具其所賦之能也。然則設位之間品彙之象。莫不有天命之性。宜若自循其範。自能其能也。但以天地無心而化。不言而行。彼梏於形氣之私者。昏而莫知其所化。迷而自失其所能。唯聖人獨得其淸明純粹之精而能盡其性。與天地合其德。是以。能通天地之化。模範而圍之使不過能順萬物之情。曲成而無遺闕。所謂財成輔相以左右民者。此聖人所以成能。而人人亦得以與能者也。所謂範圍者。以大則氣化籠通。分而爲四時十二月。地形廣邈。界而爲四方十二位。使之律天之時。襲土之宜。與夫綱紀人倫。敍秩典常也。以小則出作入息。三百三千之節文。制外養中。四勿九容之逐目。無非是聖人以範而圍之者。而曲成成能。亦在其中矣。噫。皇王之世遠而聖賢之生久矣。茫茫之大。林林之象。各有以私其形縱其欲。苟無其主。罔克胥匡。惟天生聰明治之而民協於中。敎之而人歸有極。使之全其性盡其職。是知君師之責重且大如此。而其所以盡之之道。惟在致其反之之功而已。求之古先而湯武是也。成湯受仲虺之戒。而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則事在外而義由內。心在內而禮由外。節內外交相養而日新之功至矣。顧諟之德著矣。是以。其身之修則曰。不邇聲色。不殖貨利。而檢之若不及。其量之大則曰。從諫不咈。改過不吝。而與人不求備。此其所以懋昭大德而垂裕後昆者也。至於周武則訪天道於箕子。而敬用五事。建用皇極。夫五事者。五行之才而一身之用也。致敬而作肅乂哲謀聖。則皇極建而庶徵休矣。是以。其心海翁恐戒脫之字惕若恐懼者則曰。安樂必敬。無行可悔。而思忿懥之易危。嗜欲之失道。其道之藏約而行遠者則曰。隨天之時動必行德。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此其所以無競維烈。而啓周家百世之垂統也。是則湯武反之之功也。而其受命之前。無傳可徵。而考其受命年末。而猶好問自得師如此。則其平日所從事。必若是而已古之人君。不以天下之富貴爲樂。而必以一心之存亡爲憂者。何也。蓋心者。上天下地所由以參三者也。身與家國所由以存亡者也。虛靈洞徹。萬理全具。而萬感由出。本無不善惟其氣稟有拘而物慾易汚。其於視聽言動之際。一有不察焉。則本心亡而人慾肆。天理滅而萬事墮矣。雖欲長保富貴。其可得乎。必也操而存之。敬而直之。則人慾消而天理明。好惡公而是非正矣。其於處已接物。無所往而不適。以之於家。則宮闈之治。有關睢之德。無盛色之譏而賄賂請謁。無所恃而行矣。以之於左右。則燕息之侍。憚不惡之嚴。謹戴戴盆之戒。而接海翁接恐當作威字權寵幸。無所假而竊矣。以之於朝廷。則振肅紀綱。黜陟幽明。而任賢則不貳。去邪則不疑。使之位稱其德。職盡其分矣。至於萬幾庶事。無一不得其正。而富貴之享。子孫之保。其亦萬世而無窮焉。此古之聖王所以必兢兢業業。以一心操舍爲憂者也。降自人亡政息。威勢之風。智力之習。懵不知心之爲物爲如何。唯其私意謬妄。一以欺天罔人。爲日用當然。而其身與國家之存亡。有不暇顧也。夫天順之則存。逆之則亡。人或可欺。天不可欺也。蓋天卽氣也。充塞兩間。無少欠闕。人之生通身內外作息呼吸。無非氣。猶魚之肚裏肚外。含吐潛躍。無非水焉。其無所逃乎氣。亦魚之無所逃乎水也心之思慮。身之動靜。渾與天地之氣。相流通而無有彼此。故吾心所存。天地已知。鬼神已窺。其可欺乎。知其不可欺而無射亦保者。君子之所以事天也。掩其不善而欲詐爲善者。小人之所以欺人也。故君子之道。始於戒懼愼獨而其擴充之妙。至於贊天地育萬物。大哉聖人之道。位乎兩間者。其亦神矣。子思於傳道學之書首言天人一理。而其用功地頭。深切於不賭不聞之時。莫見莫顯之地。天不可欺。亦可見矣。而其聖神功化之極。深契乎夫子範圍曲成之意。此可以見千聖相傳。只在存省一心。而其道在於爲天地立心。爲萬世開太平者也。願殿下察此愚臣之言。矜其瀝血之誠。戒衰世私意謬妄之跡。致湯武反身以誠之功。一如道學之傳。則宗社以安。國家以寧。而聖子神孫億萬年無彊之休矣。殿下若有爲。則成湯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周武敬用五事。建用皇極。合湊將來。擔夯一身。喚做大事。緊緊約束。大假著力。又能求訪有道。與之講求日用。推明義理。以資策勵。則殿下忽焉自爾移身換步。而日新之德。無競之烈。亦與三代竝駕。而爲國家萬世中興之聖主也。臣請更詳之。夫義者。事之規矩。處物而得其當然之謂也。禮者。心之規矩。循理而合其節文之謂也。事則物之感於外者也。心則神之主於內者也感於外者。萬端而易流於惡。故守義以制之。則事無不當。處父子而盡其慈孝。處君臣而盡其仁敬。處夫婦而盡其和順。處兄第而盡其友恭。處朋友而盡其忠信矣。主於內者。無方而易化於物。故致禮以節之。則心無不存。色不能蔽其目而其內安。聲不能淫其耳而其止定。其言則重舒而無躁妄之擾。其動則順理而無從欲之危也。然則日用萬變。無一不得其當爲。而心之管攝無須臾流放。事是成湯之事。心是成湯之心。而殿下之道。亦爲成湯之道也。至若敬則操持涵養底道理。五事者。貌言視聽思也。建則立於此而驗於彼也。皇極者。君德至極而爲民表準之名也。夫貌體之見也而易以暴慢。言。身之文也而易以誕肆視或眩於色。聽或亂於聲。而思之慮於內者。或有所不得其通也。故主敬以操持。則貌恭而肅。言從而則。視明而遠聽聰而達。思睿而通矣。人之五事。天之五行也。而天人無間。故在我者旣如此。則在天者亦順。而日月星辰。雨晹燠寒。無不時若。而其德容之盛。卽表準之立矣。然則敬是周武之敬。身是周武之身。而殿下之德。亦爲周武之德也。夫湯武。心代天意。身代天事者也。其道與德。旣是湯武之爲則今日之國家。卽亦湯武之國家也。聖心所運。天且不違。況人物乎。仁政所施。四夷來王。況邦域乎。今日之危亡。不費智力而自爾歸於安全矣。噫。歷代之君。徒信湯武之爲聖君。而不用湯武反之之功。徒知時有古今而不知心無古今。坐視其淪喪而委之無如何是無異於甘自飢渴。以至於死者也。其可謂智乎。世皆自當時而視前代。則無不感恨。而還使後之視當時。亦如當時之視前代而不覺其所以然。甚矣。欲之迷人也。使人自以爲聖智而實不知其昏庸也惟殿下英明神武。洞古今而冠百王。當此擕貳之人心。怨隙之世道。苟非聖躬體乾之健。用離之明。安能扶持危迫。至於今日孚。願聖明勿以臣之微賤疏遠而竝與其言而厭鄙之。奮大男決大策。勿狃滯於近規。勿遷惑於衆口。期以致效。千萬幸甚。臣旣以天人之理。帝王之道。爲殿下陳說。而言有所未盡者。撮其緊要以盡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君者。億兆之心也。故人而致中和則天地位矣。君而克明德。則萬邦協矣。蓋天地與人。一理而均氣。君與億兆。同賴而均心。何以爲則。夫太極之在物。猶月影萬川而天以天地以地。人亦以是而人。則知其爲一理也。五行之成形。猶規矩之制器。而天以形地以形。人亦以是而形。則知其爲均氣也而人以眇然之身。處至大至廣之中。見其形象之不類。以爲彼此不相開。而不知此心之流通無間。至大至神者。非如軀殼之有定形。至小至眇者也。若君之與民。以治養則治出於君而民安。養本於民而君享。是則同賴也。以好惡則飽煖之樂。飢寒之厭。有是身者。未嘗有異。是則均心也。而君以尊貴之勢。處至高至嚴之位。見其居養之分。絶以爲上下有等威。而不知此心之欣厭無以異於億兆者。非如貴賤之有定分而不相僣也。故夫子之言曰。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至。哉言乎萬世之鑑也。臣愚以爲體之衛心。猶民之衛君也。心之使體。猶君之使民也。是以。身之安危。在乎心。君之存亡。在乎民。有是身而爲其君者。其可不愼乎。明此道而大其心。撫天下猶一身者。聖王所以得衆也。昧此理而私其心。萬性不屬已者。暴君之所以失國也。試以驗諸歷代。則,唐虞三代。盡其心之道。而全其體享其有者也。而桀紂則失其心失其享者也。春秋戰國。表心之德而奔其欲者也。暴秦虎狼。亡其身而不知心者也。漢尙黃老。則雖不知心與體之所以相須。而巧其術抑其欲。不使至於縱也。唐出夷狄。則不知身之有心。而唯濟其欲以假公也。五季懷亂之極。則尙何足論。而宋之有天下。視漢唐雖似稍優。不知義理之所安而斥黜程朱。不用其道。則其心存亡。其政得失。槪可想矣。不惟君天下者之治亂得表如此。自公卿以至士庶。其家與身之成敗榮辱。莫不由是心之存不存如何。而頹波流俗。滔滔若逝水者。而其屹然特立。超然獨覺。以達觀自反者。千萬世千萬人之一二。而惟殿下聰明首出。何有於達觀。勇智天錫。何有海翁恐脫於字自反。而其德威德明。亦足以畏服臣民。滔天之波。可使之回。橫奔之欲。可使之遏。願殿下天旋雷奮。運招搖於紫微。率羣下而歸仁。則天地之化。萬物之生。無非殿下聖神之功用矣。豈但斯世。抑亦萬世之幸也。身心之妙。君民之賴。旣如此。而今日急務之最不可少緩者有四焉。臣請得以條陳之。夫王子。國家之貴戚。貴戚之所尙。一國信向。則國之政敎風化。亦有所係焉。當擇其學成道猷者。使之輔導。以涵養德性。優游禮法。爲有所矜式於士夫。今之爲師傅者。旣皆平日句讀詞章之類。則果可謂傅德義者乎。學校。人才之府庫。府庫蓄積則所施廣博。當得其有德業人所敬信者。使之訓迪。以薰沐道義成就器業。爲有所適用於廢位。今之爲司成提督者。例多閑慢無所猷爲之人。則蓄積人才。其可責乎。牧守者。民生所賴以安。邦本所由以固者也。廉謹剛明者。足以當其責。而今之爲司牧。海翁恐脫者字非貪殘則必昏庸者。什八九矣。爲其民者。力竭供輸。身失産業。以至飄轉南北。無復顧慮鄕井之意者。十居其半。其或苟安者。亦不爲子孫長久之慮。國勢危弱。民生怨咨。將無以爲收拾矣。邊將者士卒所仰以司命。彊圉所恃以捍外者也智信仁勇嚴者。可以堪其寄。而今之爲將者。非暴悍則必譎詭。而超乎其類者。蓋幾人。爲其軍者。苦其虐割。逋亡編伍。仳離妻子。以至絶戶單丁者。比年尤甚。而其倖存者。亦皆貪殘老弱。設有緩急。必不得振其隊旅也。然則世道之汚。國步之屯。其將如之何哉。殿下之剛果弘毅。壁立流俗。擬古無倫。宜乎總攝綱維。整頓風敎以復至治。而近年以來。又有饑饉癘疫。流離死亡。而盜賊竊發。胡夷侵陵。將不可以爲國矣。原其失而求其故。則正以聖學不進而大本不立。學校不修而儲養失道。敦本尙德之風息而逐末玩華之習勝。遂至人才無由蓄。任官不得其器。以致政荒歲惡也。大抵國朝用人。不由道義經訓。專在記誦詞章之巧。猶漢專章句。唐宗聲律。其於治道。有何補焉。臣愚以爲殿下先以湯武反之之功。期致實效。而又擢拔朝列及遺逸中。其學識通明有器量。其處海翁恐脫心字公正無私累。可與論道。可與有爲者。置諸侍從之列。而殿下日與之講究義理。必於庸學語孟。以修明治道。必於詩書禮樂。以興起敬勸。又使之各擧所知賢能。不限朝野。不拘資格。試以職事。必先王子師傅。學校司訓。次列庶位。效績者。隨器進敍以奬之。其不謹者。退斥以懲之而擧得其人者論其功。不得其人者責其失。則人人自效其能。自盡其職。而庶事無隳矌之患。然則王子進德而學校所養。無非適用。牧守邊將。亦以次得其人。而民富兵強。本固邦寧矣。此皆在殿下之一心。而不誠則難於累卯誠則易於反掌。殿下何憚而莫之爲也孔子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又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朱子之言曰。民雖象。畢竟是一箇心。甚易感也。臣愚以爲天下之至廣。尙爾易感。況此關方不滿數千里之地乎。殿下苟能有志於道而反身以誠。則觀感歆艶之化風動響應之神。有莫知其所以然。而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矣。殿下近年以來。雖屢下詢民瘼訪人材之旨。只是守古禮循常規而已。必無益於補闕。惟聖學緝熙而大本旣立。則體信達順而動應徯志矣。伏望殿下。勿以爲迃遠難行。勿以爲事已無及。勿以爲時有古今。而試以下手腳。千萬至幸。臣孤寂山林。身閑心靜。讀古書驗時事。觀一鄕占一國。則閭里艱難。軍民怨咨。未有甚於此時。而危亡日迫。惟殿下留心焉。臣以絶域疏賤。生乎聖王旣沒數千百載之下。將聖王之道於人心蠧壞之中。以效殿下之聖明。而欲復明於殿下之朝廷。其愚亦可見矣。而迂愚左見。分外之慮。漆室嫠婦過計之憂。誠不忍泯默。敢盡心腹。干瀆宸嚴。至於再三。其於狂僣不自量之誅。無所辭說。不勝兢惶屛息戰汗待罪之至。臣謹昧死以聞萬曆十七年九月日

戊子正月初四日。下備忘記答曰。觀此疏章。得聞至論。良用嘉焉。前日亦曾疏陳。前後惓惓之忠。尤爲可嘉。予雖不敏。當加體察。鄭介淸可陞敍。曾聞有老親以此不得供職雲。隣近之邑守令除授。海翁備忘記下。卽書批答。而無備忘記辭緣觀其文勢則鄭某可陞敍以下。必是備忘記而恐記者誤合於批答也。

康寅獄中疏第七

編輯

囚人前典牲署主簿臣鄭介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上言於主上殿下。臣伏以逆賊在當時。博洽多聞鳴世。而官至弘文修撰。雖智者。未能逆料爲逆賊。況臣之昏庸。豈知其包藏兇惡。僞情餙冒。以厚誣一世哉。凡書辭。親密則辭煩而無敬謹之意。相疏則辭敬而多稱道。古今格例也。故陸子靜禪學而萬世聖門之罪人。陳亮雜王覇之學而非有可取。朱子初通書信。極尊敬稱道。有若師友。至以老兄稱之。薛士龍,何叔京。朱子之門人也。而朱子之初度書問。其稱道責望。若將爲從事焉。臣與逆賊書。不知其奸而稱道過當。則罪在罔赦。而不相親密。則見於書辭。而只其二度。則非交結往來。據此可見。而至於節義淸談之說。則臣讀朱子語類三十四卷。子謂顔淵章解有曰。晉宋間人物。箇箇要官職。這邊一面淸談。那邊一面。實未免招權納貨。或引伊川之言。晉宋淸談。因東漢節義一激而至此者。朱子曰。公且說節義。何如能激而爲淸談。或曰。節義之禍。在下者不知其所以然。而思欲反之。所以至此。朱子曰。反之。固是一說。然東漢崇尙節義之時。便自有這箇意思了。蓋當時節義底人。傲睨一世。汚濁朝廷。少間便自有高視天下之心。其弊必至於虛浮入老莊去雲。他卷又曰。後漢名節。至於末年。有貴已賤人之弊。又曰。節義之士。非其位之所當言。宜足以致禍。又曰。建安以後中州士大夫。只知有曺氏。不知有漢室。而考其本傳。則太學諸生三萬餘人。競以臧否人物。非訐朝政相尙而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評議。屣履到門云云。故臣有所感而爲之說。而非有他意於其間也。臣意以爲節義根於人心之固有。而扶持綱紀之棟樑。臣雖無識。豈不知節義之有關於世敎也。臣前日所著。讀朱子之書。見朱子之論。因有所感。以著其東漢節義。晉宋淸談之弊而已。蓋節義雲者。明於義理而不蔽於利害之私。故其在平昔行於身者。旣足以君明臣有。潛消禍本。逆折奸萌。而不幸遇患難。則不顧利害而能伏節死義者也。若夫東漢之士。其大義根於心。死生不變。則誠可尙也。而考諸本傳而究其朱子之意。則不修職分。不務義理而汚濁朝廷。高視天下。常以臧否人物。非訐朝政。競爲相尙。而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評議。屣履到門。則是乃學生而執國命也。陪臣執國命。尙可以亡人之國。況學生而執國命。其可以長保其國乎。正朱子所論節義之士。固是非其位之所當言。宜以是致禍者也。故臣竊取朱子之意而謂徒知節義之名。不知節義之實。則其弊或至於驕虛浮誕。卒陷於利害之私。而政不得其道。位不得其人。失措於幾微之際。而將使小人。乘其隙而無以爲國矣。故梁冀之弒質帝也。李固爲相。而非但不能聲罪顯戮。反聽命受制而隱忍焉。宦者之盤錯也。竇武謀誅而自失先後輕重之序。卒爲士類殲滅。國隨以亡。此不務節義之實而然也。必也學至於明德。格致而知其節義之本。誠正而行其節義之實。則人道正綱紀立。雖欲伏節死義。自無伏節死義之患矣。臣之前日所論節義淸談。語意雖有未瑩。其實有意於培壅節義之根本。而反以謂排節義。非臣之本心。而抱冤無所發明者也。臣今五月初二日供招時。遑遽未能詳盡所著本意。故將死追達。瀆冒天聽。不勝惶恐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此疏載於嶺儒疏冊中。而逸於本家文字。想必自在獄時流傳歎。

祭文

編輯

大成殿告辭

編輯

維萬曆十六年歲舍戊子二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宣務郞谷城縣監。後學鄭介淸。敢敬告於先聖先師之靈。介淸以千載後學。惟癖山野。計拙榮利。伏讀先聖先師之遺言。雖未得力。不敢以愚昧自棄。以至於白首矣。今者誤蒙聖恩。假守玆縣。大懼不稱。以辱君師。祗事之初。敢以誠告。惟先聖先師之靈。昭臨懇衷。使不獲罪於民則不勝幸甚。謹告。

天德山祈雨祭文

編輯

維萬曆十六年歲舍戊子閏六月壬午朔越十有一日壬辰。宣務郞各城縣監鄭介淸。敢昭告於天德山之靈。湫吏旣政不以德。無以媚於上下。以召和氣。以致休徵。而當此方農。旱暵太甚。禾穀焦傷。百里疲羸。命將危迫。惟龍潛躍。亦安玆土。興雲降澤。白在之能。今乃齋被。敢叩湫壇。奠牲獻幣。祗薦微誠。頓顙屛息。恭俊嘉應。謹告

與羅上舍以健德元癸酉八月初二日

編輯

某謹再拜書上。比蒙辱枉。穩敍心肺。細論今古。旣慰瞻慕之誠。又深不鄙之惠。但鄙生其日言論。皆不得與尋常之類共說破。而其所以然者。只緣心服足下忠厚懿實。而誠有志於士君子之事業爾。伏惟足下默察是非而自取捨之。勿與人指點之。且入各有所受於天之正理。以爲人則必也聽天命循天理而後。可以得爲人之實。聽天命之道無他。只在讀聖賢之書。行聖賢之行而已。豈可以無道理無學識。重爵祿輕名義之人言。而自背壞其所向守之志乎。不審足下以爲如何。今因雨勢。採得躬謝。罪恨罪恨。明日定啓行海翁恐脫如字前所云乎。再奉非便。悵仰悵仰。伏惟學業珍重。祗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甲戌三月日▣舊註此進訪後致謝書

編輯

訪道求師。俗尙所恥。比者尊侍辱屈。以徒行於數十里之弊居。正所謂世俗所羞而君子所賁者也。非誠心好學之篤。雖父兄強之。尙不肯爲。何能自決乎。介淸之庸陋。非有道可師之類。而尙能如此。況於眞有道可師之賢乎。於此足以占足下將爲聖賢之歸矣。不勝欽賀。夫聖賢之所以爲聖賢者。以爵位乎。以道德乎。古今所謂學者。莫不知聖賢之所以爲貴。爵位之所以爲外。而終不免於浮華之習。利達之求者。只是於格致之功。到猶未盡。而義理之分。見不眞的也。若能博經傳而質師交。窮義理之源而知好惡之實。不啻如黑白之彼此。則其於日用之間。應接之際。爲是而爲之。爲非而不爲之。能如吾心之所欲而耳目口鼻之官。一皆聽命於心之官矣。如是而非聖賢而何。嗚呼。世之學者。有幾人能如此乎。介淸於足下勉之。不審足下以爲如何。言不盡意。祗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乙亥正月十五日

編輯

千萬慮外。得承手緘。奉閱再三。感慰良深。惠來物味。義不可揮卻。拜受謝焉。所示國憂。足探尊侍之所蘊。欽歎不已。來喩所謂近悟進學之始。專在收放心。可知高明之學。將大有爲。慰幸慰幸。爲學之道。惟在將敬以直其內。行義以方其外。若內面雖直。而外不方。則或流於淸濁無所失之弊。外面似方。而內若不直。則其爲用心。專在利害之間。不足言爲學矣。須是內外挾持。念起於私。則以敬攻之。事流於過。則以義正之。循循念念。日復一日。照管身心之所念爲。是敬是義。否則自然得到資深居安之地。而欲罷不能之樂。終歸吾身矣。不審足下以爲如何。不知何日奉拜細論乎。臨紙增懷介淸亡妻葬在二十日心事紛擾祗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丙子四月▣舊註正月。以會讀謮書在山。以此戒之。

編輯

凡坐窮廬。感時思苦。方興嘆而鬱紆。恨訴心其無與適情。於時奄閱垂示。宛若對儀範而寫鄙懷。十分蘇慰之至。人生天地。所參者心。尊肯念諸乎。於萬企祝。

簡羅君以健丙子八月初四日▣舊註有以僧達山木庵空虛。欲爲書堂者。故先生有是書。

編輯

前所論以僧舍爲講堂。初若穩便。再思之則其意思氣象。殊不好者非一。雖曰僧舍。彼不肯而我有之。強占便利之氣象。集衆施而勤搆。無一功而晏處。靦無廉恥之意思。況其移置佛像。大爲主張之氣象。將爲養家以正之地。而先示不正可乎。想君子之行事。必不如是之苟也。不審尊意以爲如何。前日垂問。率易妄對。故追及之。若此之論。人必迃之。幸勿掛人眼。海翁此書重出而少異

簡羅君以健丁丑十二月十六日

編輯

論懷講學。至於連日。而瞻想春戀之懷。反有甚於思而未見之日。是知相愛之深而自不厭其竝遊之樂也。於焉擎書。示意亦同。感荷不鄙。某到家依舊耳。別告以恭。氣力今如何。十分調護。以慰友朋之懷。千萬幸甚。

簡羅君以健戊寅二月二十七日

編輯

雨霽氣淸。花柳風和。此正一二同志。游賞時光之峕也。而勢相分離。人事可傷。士生天地。任重道遠。而充其責。只在弘毅。似不可以謏聞優游。以至暴棄。伏望尊侍發憤勇進。實用其功。爲他日盛德大業之君子。千萬幸甚。

簡羅君以健戊寅三月初三日

編輯

踏靑佳節。正好一二同志。論心討懷於花山柳堤。以發其浴風詠歸之氣象。而無便適情。各自傷嘆於一方。良可惜也。人生天地。所貴者仁義。伏望尊侍。堅其所操。以全天與。千萬幸甚。

簡羅君以健戊寅三月初九日

編輯

敬奉手翰。仰認尊侍爲人謀之忠。尤篤於鄙人。不勝感戴之至。而昨日指揮警拔之力。自夜達朝。欣感歎服。不能自己。因仰來旬。欲游賞淑氣於燕川。尊若許可而無他故。幸與之偕何如。祗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戊寅三月二十三日

編輯

向也得幸。同賞春山。竊伺其尊侍好學親友之意。每發於色辭之間。退而靜思。不勝敬嘆之至。今承貺書。諄懇益深。不遐愚鄙。感荷十分。鶯囀淸和。隨便且往乎前賞之地何如。伏惟尊照。謹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戊寅三月二十八日

編輯

言念方劇。手問忽到。開緘審閱。感荷難喩。嚶鳴求友。春服亦成。聊與一二同志。傍花隨柳。玩物適情。其樂如何。鄙人之願。高明之契。幸莫大焉。定發初四。樂哉偕行。

簡羅君以健戊寅七月二十七日

編輯

孟秋陰濕。伏惟尊候佳攝。考閱精密。鄙生碌碌如昨。無復可言者。而竊念尊侍邇來看朱子之書。優游富言盛德之場。而得處心修己之方。以自做眞實工夫。勤慰勤慰。向聞天威激薄於原廟喬木。山野之人。亦未免有過計之憂。而怵惕於懷也。欲上應旨之疏。而幸賴諸君子之力。獲離妄作之罪。深謝厚恤。向晦天末。瞻仰斗極。招搖指酉。講學惟宜。謹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戊寅八月初五日○恐公爲都掌議時書也

編輯

伏承示喩。玩閱再三。足見尊侍高識遠見。深得事情之當。不任歎服慰喜之至。然於鄙意以爲好善惡惡。天下古今人人所固有。因其公論而斥惡懲後。責在於一鄕之執綱。豈可以無知之怨而廢其公論乎。但未知其罪之輕重當否如何耳。七日之會。介淸之意有所在。而尊侍之意。正而且嚴。愚安敢容喙於其間哉。但爲海翁爲字恐衍介淸爲尊侍所辱知久矣。心非木石。豈無愛服祈望之誠哉。當俟後日。仰吐萬一。謹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己卯十一月初四日○舊註此問書答札

編輯

仲冬風威此極。竊惟念侍候若何。深以爲戀。忽奉手示。仰認動息佳福。眷恤愚鄙。慰感雙至。城南書舍之行。介淸非厭惡其取捨。以致毀譽。但顧吾身。非司馬非敎授。偃然到試官之次。殊無義意。玆所以辭避者也。至其取人之方。則愚亦不知其如何而善擇。但謂幼穉之童。其於容貌辭氣之間。不習其文餙而殆出於中情。此一可取之驗也。而講讀之際。語音開朗。問對之時。神氣英明者。亦不可棄也。大抵僻鄕風習。將馴致可觀。專是尊侍扶護奬掖之力也。千萬強策。幸甚。介淸亦時往敎誨。以廣尊侍惓惓之美意也。

簡羅君以健己卯十二月初八日

編輯

某謹再拜上覆。瞻跂方苦。忽披手示。仰審不許一枉。惘然如失。無以爲懷。惟羨穩處山房。所造日深而已。應科之業。不外孚理明辭賁。何須兩用其功。至如得失。則雖高才明智。猶付之氣數爾。非可以力求也。伏惟尊譽。

簡羅君以健庚辰閠四月十一日

編輯

介淸再拜言。夏律屬閠。淸和面熱。伏惟樂羣庠舍。論學就益。日進萬福。介淸孤寂遐荒。奉親粗安。外他無足可稱者爾。前此貴使之還。得奉手牘。仰探館候寧福。能無漾於得失。歎服學力之優如也。此中諸友。欲講性理大全而待尊侍共之也。不審意謂如何。日企車音。竊惟念羣君與處。從違是非。取捨利害之介。海翁介恐分字之誤雖其明智。苟且因循。自不覺其駸駸然懷心術誤知見。以自表其所立之志。而化其流俗之。靡靡矣。願高明更加深省。壁立屹然。以爲他日行道之基本也。千萬切懇之至。餘不備。伏惟下照。

簡羅君以健庚辰八月初五日

編輯

敬承手簡。仰認眷存愚鄙而兼審好古不倦之意旣感且慰秋序屬仲。天宇淸廊。伏惟熟講聖賢書稍察天人理。完養其道義之公。痛克其利害之私。日用應接之間心無趨避。事無低昻。而直前當當之中。勇進巍巍之德。以期望聖賢之事業。千萬幸甚。伏惟尊照。

簡羅君以健庚辰八月十一日

編輯

再拜言。夜來息養。所得幾何。鄙人靜臥。自數八日至十日。應接言語。無一不非。而厥終爲人所刦。則非人刦之。乃自取刦也。深欲始今日奮惕改度。求所以爲人之實功。本稟甚䮕恐未得也。歎羨尊侍元稟善良。學力有進。少無激憤之思。而自多含容之度也。切望點規鄙人所作過惡。使之痛省而遷改。則平生之恩。其可量乎。伏惟下照。

簡羅君以健辛巳正月二十五日

編輯

某再拜言。春令屬孟。風日尙寒。伏惟尊履動息佳福。學問有相。鄙人衰颯如昨。無足可言者。煩恐昨鄭上舍克淸。歷屈陋居。論及鄕約居接事雲。前日之擇偏狹。不如廣取有將來羣居薰養。某亦自思之則廣取誨養使之將就。乃其公共之心。又聞直月金君逢侍之言。則亦符右計此等評料。不知於尊意如何。尊侍自度。若無甚害。從初擇數分左右居接。使之相觀較進。以養不才而才之。其於德業相勸之意如何。且以爲計料其分數之多少。供支之難易。而失其物情於一人之主張。莫若精察其義理之當否念慮之公私。而得其便宜於合口之公論之爲愈也。切望熟察見喩。幸甚。吾輩將解約正。不須致念。然已迫之事。不可不處置。敢煩達。伏惟尊照。

簡羅君以健辛巳九月初三日

編輯

介淸謹拜言。秋令屬季。霜露氣。淸伏惟尋履起處佳福。仕進。有相鄙人碌碌林不。奉親粗安爾。八九月。再得手翰。仰認不遺。感極感極。示喩求敎。愚亦昏庸。與年俱深豈有所得。可指引高明。但以遇事接物。每每着精神照管。不隨物流去十六字。爲尊侍誦言。若涵養未全純。則事已後悔常多。惟千萬猛省緊着。幸甚幸甚。常常照管則庶乎有望爾。伏惟尊照。謹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辛巳九月二十二日

編輯

介淸謹拜言。維暮之秋。時候肅爽。伏惟動息佳福。仕進有相。鄙人疏庸如昨。奉親粗遣爾。前此凡三次奉閱手翰。知所眷恤深厚。感荷十分。向一修答附便。未知領過否。所仰懇。常以任重道遠爲憂。而勿以外境會心爲樂。章甚。然讀書未能精察所蘊。則亦未知其所憂樂之實。而終歸於依違是非。無可據守之地矣。不審尊侍近日所見如何。伏乞愼重。以慰友朋之望伏惟尊照。謹此不備。

簡羅君以健辛巳十月十一日

編輯

介淸謹拜言。維冬孟令。時候寒肅。伏惟館履動息佳福。仕進有相。鄙人迃愚傝颯。唯奉親粗遣耳。竊想。尊侍事賢友仁。見識日富。區區慰幸。蓋不勝喩。所恨尊侍涵養浸灌之力未完。遽作遊宦之身。其於講學明理。必不能專力。伏乞深察痛省於日用酬酢之間。知其爲天理而力行之。知其爲人慾而勇絶之。不忘滴凍壁之志。且勉其仕優之學。以滋其方物出謀之智。期以大成。幸甚幸甚。前此凡四次承翰。所答只二者。性甚疏懶。且未易歸便之逢。通解意馬圖。感領。伏惟尊照。謹此不備。

與羅敎官德元辛巳十二月初八日

編輯

某謹拜啓。季冬寒沍。伏惟講說氣力健富。兼修飭仕進。俱得吉慶。鄙人守拙林丘。奉親粗保爾。想惟高明竝遊群英。所得日富。歆歎歆歎。歸覲之計。定於何月日。一對淸儀。深有企焉。近日洛中風習。所尙何樣。竊惟尊侍警拔特立。不與滔滔。幸甚幸甚。大抵雖善其所爲而心有計度。則苟且從違之際。自不覺其漸流於濟私之弊矣。不審高明之見謂如何。伏惟尊照。不備。

與羅敎官書壬午元月初十日

編輯

某謹拜復啓。瞻戀之極。敬奉手翰。備審尊履動息萬福。供職無愆。區區慰幸。自不勝喩。且其來喩之雲。皆自實做中知其難易生熟之調而發也。深慰所大望也。謝遣閑賓客。窮討古聖書。以償遠大之志。千萬幸甚。惠貺黃筆。足見眷念之厚。殊重殊重。餘在奉討。不備。

與羅敎官書癸未二月初四日

編輯

某謹拜上啓。比來問聞兩阻。深用歎恨。得拜貽翰仰認尊履祥福。仕進有相。又不遺愚鄙。眷恤勤至箇中慰感。無以爲喩。鄙人疏庸如昨。冒謗在校爾。來喩謂解官來歸。於儒者任重道遠之責。誠所當然。若來歸而不能着實做工。悠悠度日。泛泛下手。卒歸於半上落下之域。則反不如許身奉職以少試平生之志。似亦無妨。惟尊審處之。第慮諸賢知舊。稍稍奪志於利誘之場。而某亦未免。深可惜也。春末脫歸林下是計。而孤獨無相從。可笑此生之無與也。伏惟尊照。不備。

與羅敎官書甲申三月初八日

編輯

某謹拜言洛城暮春。風物繁華。伏惟。尊侍薄宦僑寓。千里鄕思何以自堪。惟望篤實所業。得售別圍。將以大展蘊畜。致力世道。區區至祝。財匱民貧。兵食俱耗。不知斯世將如何。鄙人碌碌如昨。奉老粗安爾。尊再從弟羅君德用。父母俱表。而月初一日。身又化去。行路聞之。尙且悲慟。況吾尊敦睦。何忍痛哭。熾。染方酷。誰敢斂襲。唯宋君濟民收殯無畏難。敬服敬服。伏惟尊。照不宣只所。

與羅敎官書甲申三月二十四日

編輯

某謹拜啓。春令已謝。淸和序續。伏惟尊履。節宣佳福。仕進有相。鄙人保頑如昨。奉老粗安爾。前此承書。備認近來着實向裡工夫。讀至近思。所造所得。想惟曰新。不勝欣慰倍常之至。更願篤實剛毅。壁立萬仞。不爲利害所搖。幸甚。第惟抵此地位。非言語所能勉要。在敬五事愼九容。而講學以明理。守天理去人慾。毋有或欺。不審高明以爲如何。鄙生近亦以此策緊。而衰颯已深。未見少效。窮廬歎惜。不能自下。貺來藥物業柄。多感厚恤。伏惟尊察不宣只此。

與羅敎官書甲申十一月七日

編輯

某謹拜言。仲冬寒沍。伏惟尊履動正時宜。仕進有相。至祝至祝。讀書明理。得古人心。循古人跡。惟千萬策勵。勿爲滔滔者流。吾輩多以習非容世爲時中。而好古守義爲怪底事。日失規矩而無人當得大事業。憂憫奈何。鄙人近讀論語。深究古人爲學之大義。方知此生未免爲半生半死之蟲。俯仰天地。心膽墮地。花川資稟。世不易得。而亦未免有染習之害。願相觀相戒。期必得夫古人爲已之學。而用扶護世敎。區區之望也。書不盡言。只此。伏惟尊譽。

與羅敎官書乙酉二月二十一日

編輯

須讀書以求古人心。知天理人慾之所在。篤實守着。勿爲外誘所引動。千萬幸甚。某向日在朝十五餘日。自不覺其心之放舍。近坐爲上。追思所失。愧惕寒心。無以爲懷。益知讀書不可不急急也。夫讀書須是熟玩。與心口相副。乃爲有益。路中忙迫。草草不備。

答崔監司應龍丙子五月二十八日

編輯

卽日伏蒙賜書。謹審相公患腫。仰慮無任。前此承辱答。仰認相公坦懷虛受。不以爲忤。乃是相公之犬度。能包蒐納婦。而好察邇言之德也。不勝景仰之至。下惠鍊紙。捧領感荷。但虛受非分之貨。至於再三。益愧無效。唯望相公爲一道民生所瞻仰。施措千萬愼重。瞻拜無便。後切私仰。

答崔監司書丙子六月二十日

編輯

向蒙示喩。拒以衰頹不能承當之託。竊意寸筳撞鍾。理宜無感。反以求之。愧悔煎迫。千思萬慮。策無可追。然猶愛有爲之誠。仰高明之切。未嘗不往來於心也。今承望外之書。仰審眷慮。始知前日之拒。非實拒之。乃賢而自不賢。能而自不能之謙也。不勝喜慰歎服之至。志氣固無時而衰。深爲相公勉之。

答朴思庵書丁丑二月初一日

編輯

前此伏竊念丞相國公強勉心顔。權度艱危。夙夜精力如何。瞻想憫慕之至。而卽日伏蒙賜書。仰認眷存。兼受臈劑。區區感戴蓋不勝喩。又因李公某之稱道。謹審先生處靜觀動。精義豫外之意。足以占吾道之亨也。自不覺其驚歎摧縮之至。後生某浴乎德波。風乎下風。優游山野。時與一二學子。窮討典訓。以粗遣歲月爾。千里瞻仰。末由披承。徒切下誠。伏乞以時深爲世道千萬自受。

上李鵝溪山海當是戊子年書也

編輯

賤生鄭介淸。謹再拜言。竊以季夏之令鬱炎方酷。伏惟吏判相公。宜時起處。神眷萬福。以至履正布公。茂對明恩。弘濟艱危。使和氣方暢。體徵備至。區區祝仰之私。自不勝喩。介淸孤賤餘生。誤蒙相國陶鎔奬拔。超授非據雖極愚庸。心非木石。豈不感激有動於中。而盡心供職。以效恩顧之萬一。第惟疏迃蹇劣。守此殘弊。軍民困瘁。官庫板蕩。自念無少庇補。而徒費公廩。且老父時年九十。未忍遠離曠省。彼此相戀。將欲罷歸林下。供菽水之養。讀古人之書。是賤生不容已之衷曲。而向以此干瀆左右。自念僣踰。深懼黜斥。惟相公優容賜答。諄懇縱臾。若將可與語者。賤生何人。有此遭遇。自不知所以稱效。而惟感懼益深爾。介淸又有賤懇。敢干公聽。冀有以垂察焉。近來人心淑慝。𠰧步享也。相公以爲如何。竊惟以相公之公明坦懷。當聖主之恩眷隆重。其於斤兩取捨。一以人之賢否。不拘時之彼此。則聖代賢能皆。容於地負海涵之中。而程明道竝用熙豊之心。得試於吾相公之手。洪造覆冒。輿情歡洽豈但一時之幸。抑亦萬世之休也。猥蒙知遇。敢此布達。不勝屛息俟罪之至。

上李鵝溪書己丑三月十七日

編輯

竊以季春之令。淑氣和暢。伏惟左相國公。宜時動靜。榮膺聖眷。弘濟艱危。神人協相。鼎茵萬福。賤生日夜之祝。只如此。無他望爾。伏念。相公以育德重望。進位台躔。此正納約啓心之秋。亨也致泰之兆。遐陬賤生。尙亦拭目竦耳。將觀聽太平之風色。況聖上惕勵之誠。有識。傷時之懷。其有望於左右。爲如何哉。第惟人心不如我心。做時不如說時。而時勢之危。正如儘載之船。遭逆風於苦海湧濤之中。未知相國將何以善爲後耶。人才。國家之元氣。而儲養失道。民生。君相之命脈。而愁怨迫天。由今日此樣規模而濟今日此樣艱危。猶推波而貼瀾。縱風而止燎。終必陷於水火之中而自斃其身而已。以賤生疏謬之見。則振作士氣。以整頓綱紀。愛養軍民。以固植邦本。此誠今日第一良圖急務。而其道只在講明義理。作成人材。以之淑人心。扶世敎。而正朝廷治郡縣已其施措。則捀公卿中有道義可信服。有才德能管幹者一人。以掌其學校之政。而延訪中外有學行器量者。聚於國學。使相與刮劘切磋。明道學體身心。修德行驗日用。而擧其學成德尊者。師於國中之學。以導國子。次以分敎四方之學。以率鄕士。則觀感之間。自不得不與之化。而亦有不必待文王而猶興者。然則人才蔚起。而格其非心。有其人矣。爕理陰陽。有其人矣。宣力股肱。有其人矣。而國家之元氣以壯而外侮不得以侵。命脈以厚而歷年長遠矣。願相國幸於經席都兪之際。有能以至誠。感動聖心。逐件試施。則明良際會。同享太平之樂。而相國之風聲功烈。亦永萬世而有餘慶矣。不審台意以爲如何。賤生雖至愚。豈不知以相國之深識遠見。已熟譽當時之弊。而其所以處之之道。若觀火然哉。感蒙知遇。念無所效。敢因修慶。干冒左右。不勝屛營待罪之至。

答羅大之書丙子六月初八日

編輯

引領之至。謹擎示喩。遠審賢侍誠切學問。何慰如斯。但其執不固悔日積。只是明善未透。而持守不固。只管讀書講明。深知天理人慾之分。如水火之不能相容。則自無此病矣。不審賢侍以爲如何。伏惟尊照。不宣。

答羅大之書丙子九月初八日

編輯

難看近思之喩。足以見用意之篤。欽慰欽慰。但其義理精微。不可突破。潛玩日久。講磨功深。則自有見得。先儒之言曰。近思。四子之階杼。則讀在四子之前固也。但其言出於四子傳註未備之時。今旣傳註簡切明備。賢侍之意。亦可謂得矣。但功已半矣。更勉如何。工夫已熟。則危坐不難。生則不免強持。最妨羸憊。長者之禁。亦未爲失。然心好之。身必安之之意。亦不可不知。

深入山林。在他人則甚未安。而在賢侍亦可。

貴賤貪富。死生壽夭。猶春夏秋冬之不易。淸濁偏正。智愚賢不肖。猶陰晴風雨之無常。孔孟之貧賤。桀紂之富貴。顔子之夭。盜跖之壽。是不易之命也。湯武之反之。太甲之克終允德之類。是無常之氣。不易之命。不可變也。無常之氣。可以變也。故經曰。富貴在天。死生有命。又曰。惟狂克念作聖。蓋淸濁之氣粗。厚薄之命精。亦如水之濁者。可以澄治。而其味則不可變也。淸濁有形而味則無形。有形可變。而無形何可變也。海翁此論已現第一卷命數說。於此重出而少有增減。

答羅大之書丁丑三月二十二日

編輯

浴沂暮春。傍花午天。思與僉尊同賞時光。共討經義。非不夙切彼此無便。末由遂願。而松齋坐寂。徒增瞻慕。忽有手翰。記念懇篤旣感不鄙。又慰馳跂。來喩妖變。聞其公論孔彰。是非歸實。豈有混疑之理耶。書齋之役。訖在何時。願一趨拜。穩吐阻懷。兼看僉尊規董之制。深切深切。惠貺石魚。感領厚意。

答羅大之書丁丑四月二十二日

編輯

景慕僉尊篤學力行之志。思與相觀。未嘗少弛。日月雲邁。竟不得遂。人事可傷。少壯無幾。伏願僉尊。更加若不及之功。參三此身。任重道遠。恐不可拘細務而弛大志也。不審僉尊以爲如何。餘祝順時加愛。伏惟僉照。

答羅大之書丁丑八月初九日

編輯

某再拜覆。瞻仰之際。獲奉貽帖。備審邇來侍。歡慶福兼全深慰且感。示來時文。華若天葩。而理亦載焉。何患不售。居今之世雖富道義。非由科第。無以試於行。賢侍之計得矣。但道義非身有而徑出捷焉。則滿腔子渾是榮利。其不爲爲已之仕者幾希是則可憂也學顔學志尹志。世誰其人。責人則明。反求則暗。此所以爲學者言行不相副之通患也。賢須痛省。不以已之鄙於人者反爲人之鄙於已也。千萬幸甚。

答羅大之書丁丑十二月二十二日

編輯

伏聞尊慈闈失攝傷和。以致憂勤。無任驚慮之至。歲律向元玄威尙負。伏惟尊體順時萬福。向學志篤。將與春新。

答羅大之書戊寅正月初四日

編輯

某謹拜手言。呈度旣周。氣序屬元。伏惟尊侍茂膺福慶。門庭上下。以次順吉。某疏陋依昨。只添賤㱓爾。和氣漸暢。想應枉屈在邇。瞻企斯切。只此不宣。

答羅大之書戊寅正月初四日

編輯

某謹拜言。引領瞻企。忽奉手翰。仰審不遺。感荷無津。但其會期似阻。歎憫良深。春令向和。可於讀書。切望留念。士君子所大欲。莫如成德。千萬努力。貺來美味。甚合親口。深謝閃極。

答羅大之書戊寅正月十日

編輯

伏蒙賜書。仰認尊侍欲以豪健之氣。變爲眞積之志。將見其勇進奮往。直超聖域。不勝慰賀之至。春和倘得一侍左右。何幸如之。瞻企瞻企。

答羅大之書戊寅二月初吉

編輯

竊以春和漸暢。伏惟動息萬福。榮繕順吉。向得枉臨。討論未洽。日夜之念。自不能舍。所議刊經。勢甚不易。與進弟更商以定。俟他日傳達方伯是計。伏惟下照。

答羅大之書戊寅三月二十五日

編輯

春令迫暮。物華暢繁。伏惟侍候萬福。學履有相。鄙人跧伏窮山。疏庸如昨。而時與一二學徒講討古經。以度遣日月爾。不知何日。更對風儀。細論心懷。鬱陶斯極。近再奉手示。仰認尊侍志篤聖賢。功專進修。沈玩經籍。着實日用。以求必得。夫性命之全。是乃所謂古人爲已之學。不勝敬歎慰悅之至。所謂關戶端坐云云。深得爲學之方。甚善甚善。但其審問明辨。非朋友講磨。不得。時就有道正焉亦未爲不可。先經後註。先師之訓已明。更何疑焉。大抵賢侍之資稟剛明。所見日進。畏慰俱極某。賤丈夫也。心中所存。身上所行。無非求聞計獲之私。潛思默慮。未嘗不斂然愧怍。少無類人之心。是以稍見賢於己者。不覺其柳心下首而敬貌之。況如賢侍之高明可畏。其敢自大而妄尊。以待後生之禮待之乎。此所以禮欲勤辭欲恭也。幸勿怪焉。餘懷難盡。只此。

答羅大之書戊寅四月十三日

編輯

鷪囀淸和。伏惟尊履佳福。營造有相。向蒙賜問。在外未酬。私恨焉窮。奉閱垂示。悉審尊侍容耐煩苦。對卷無暇。衰朽之望。似有缺焉。願善措速啚就學。佳甚佳甚。惠來生鰒。感領厚恤。

答羅大之書戊寅六月十二日

編輯

老火候濁。陰濕亦劇。伏惟學履佳勝。動息休吉。營造功役。今如何措爲。想已海翁已恐以字之誤心煩氣耗。不專做業爲憂悶。深用慮仰潦甚路險。披敍無便。徒增馳戀之至。所望秋涼尙邇。當以讀書爲急務。千萬幸甚。耳目聰明男子身。何曾甘與草木腐。惟賢侍深省焉。餘不敢煩。

答羅大之書戊寅七月十九日兼通示羅以健

編輯

前此承書。具悉厚眷深荷荷荷。竊惟。居敬以涵養。讀書以講義。窮物譽理。克己踐形。循循有序。進進不已。極在我之德而蘊可行之業。達則贊化育物。窮則樂天知命。此非所謂大丈夫之事業乎。身旣丈夫。心亦丈夫。深有望於吾二三君子也。若夫流想於求聞計獲之私。而外示威儀。則人或可欺。天不可欺。深可戒也。固知賢者之必無是患。明友相戒之道。宜若是也。伏惟垂察。幸甚。

答羅大之書戊寅八月初五日

編輯

秋雨陰濕。伏惟尊履佳福。日者之進。得蒙容接。少露愚衷。而坦懷虛受。略無自賢之意。歸來靜思。不勝敬服之至。天漸氣高月淸。會契講義。不其時乎。迨深顒企。只此不備。

答羅大之書戊寅十一月初四日

編輯

陽復於泉。氣肅於上。伏惟尊履佳福。志氣日厲。鄙人疏庸依舊。他無足道。常擬一進。披寫下懷。而遷就迄今。徒自憫鬱。

答羅大之書戊寅十二月十七日○自此以下。間有兼抵第德潤公者。看本書可知。

編輯

馳戀之極。忽展手緘。具悉穩做所業。休處山房深慰所望。來喩之雲讀易太早。固是。初謂大之賢侍。沈靜有餘而格致功欠。故使之講明。以救其偏。而後當有所指引也。今二賢之讀。只費力於文句之末。無復有涵泳義理之實。如此而讀書。門雖小大書。亦無所益。況易乎。此皆鄙人謬誤之見所致也。開春會。當講中庸爲計。高明之意以爲如何。所論未子聖與賢。則固非後學所當妄議。然有一言。朱子嘗論孔子曰。天地間甚事不理會過。若非許大精神。亦呑許多不得。愚謂朱子之紹道傳統。繼聖開後。亦非許大精神。不得也。大抵四書章句。論聖賢心術之妙。可見其朱子之爲聖人也。非聖人。其何以知聖人之心如此其明且盡也。日暮人忙。不備只此。

答羅大之書己卯正月初四日

編輯

招搖指寅。氣序屬泰。伏惟第二第三兩賢侍神相孝悌。百福俱臻。進德修業。與陽偕升。某伏庇無𧏮到家。而老父以官爵爲榮美。若勸從仕。固陳不遂。是乃爲子者。未能諭父母於道。自罪自恨。不勝憫極。夫從仕之不可。思已爛熟。決不能從令。唯謝恩一事。上而重君之賜。下而慰父之望。其於情義。似無大害。姑欲曲從。如何。曰便見敎。幸甚。若往則計還家應在二月旬後。其間三四旬。不得與兩賢講究經傳。進益工夫。年迫桑楡。枉費光陰。豈其美事。心懷不平。只爲知已訴。難與別人道。別紙所錄。但謂所見如是。非欲取必也。區區不盡。伏惟下照。不宣。

答羅大之書己卯正月十二日

編輯

謹拜上覆。敬奉垂復。仰審厚眷。感荷感荷謝恩事。愚亦時未定。洛中故舊書有勸謝者。有任處雲者此亦賢止之。羅進士以健謝似合禮雲。未知其誰可。往來於思。心甚煩冗。大抵不謝近於方外之士。謝近於好名之人。玆不決矣。無由面討。何恨如斯。羅進士今日自靈嵓來矣。不備草草。

答羅大之書己卯三月二十一日

編輯

春霽松齋。凡坐看易。尋討天人之理。而竊嘆其無與語意。忽。奉手緘。卻審見辱於不慮之地。益恨其官至大夫。昧於天人之理。而甚無知識。待士以威也。世降時已。吾徒之生。無甚樂也。處之之術。別無奇計。但以遠從師友拖延。而勢不得已。則入見曰。民實疏昧。誠不堪其責。而從師友於遠方。以至違命。不勝惶恐。觀其辭色。又懇請不得。則試弛張。以觀成否如何。幸而得成。則亦學校之一助也。不審賢侍以爲如何。縣亦以羅以健爲都掌議。以家弟大淸爲堂首。亦可恨也。將不得已而少弛張。則慮或有可觀也。某淸和旬前。當與羅以健同往。而羅賢時在朗山。不知意謂也。序屬浴沂。不得與同志同。何恨如斯。臨紙惘然。辭不能悉。

答羅大之書己卯三月二十八日

編輯

序迫淸和。嚶鳴求友。況我同志。地邇人遠。悠悠阻懷。其敢勝喩。幸承信札。仰認起處佳福。稍慰懸想。而自多魔障。勢不得披對。深用慨憾。斯今儒者急務。只在讀書以講明義理。涵養德性使吾身心。勿蕩眩於流俗。勿效慕於外誘也。而謮之所切。莫若小學四書。以知趨向。然後可及經書。今以所擇。適月分番。約以讀書。責以進修。期於必成。千萬幸甚。此外節目。各,隨其鄕之弊而立定模範。此亦未暇議晝。餘在旬時進布。不一。

答羅大之書己卯四月初三日

編輯

淸和時雨。伏惟僉賢動息康勝。應接順裕。羅賢履仁之來。悉審仲賢侍多見外辱。無任驚怪之至。但橫逆之來。直受不報。而處之裕餘者。乃君子之事也。吾賢須以弘毅擔當。毋爲退轉。幸甚。若行之三四箇月。而無有小試之勢。則處以自好。亦未晩也。

答羅大之書己卯六月十九日

編輯

夏令屬季。老熱壯酷。伏惟神相侍候。學履萬福。動息休寧。鄙人疏庸依舊。無所向進。深思前日切磋之益。而末由相從。何恨如斯。向也獲承遠示。辭甚眷厚。良荷不遺。不審今看何書。須以開心明目爲急。以泛觀博取爲戒。幸甚。愚謂聖賢事業。非守着一行一德所可盡。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以爲人。以眇然而參天地。其責可不重歟。千萬努力。以慰衰杇之望。不勝幸甚幸甚。

答羅大之書己卯七月十八日

編輯

某謹拜言。孟秋老火。伏惟神眷孝思奉侍萬福。學力日進。鄙人疏庸如昨。衰杇日迫。恐終止此而腐爾。夏間三奉遠書。眷恤之懇。形於文墨。自量愚鄙。深荷不外。來諭之雲與或問答。大槪彼非而賢得之。但其所論述不甚分明。所謂以良心不眛。爲本領。似非不是。其下雲本領旣立。自然下學上達。凡曰自然者。無待於着力之謂也。語意一似專務尊德性。則不待講學。而知自至理自達雲爾。禪家所謂相心澄成國土之遺意也。朱子此書。在延平旣沒之後。而蓋其論深悔前日偏主致知而欠卻涵養之功也。亦未免有倚着一邊之患也。抑亦叔京之爲人。以多識前言往行爲急。而不察此心之存否。故救其所偏而中其藥也。蓋其朱子之答門人。各藥其病。不可以此專指爲早年未定之論也。大抵朱子早年喜於覓心。中年偏於致知。至其末年定論。則有曰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做頭。致知次之。不涵養則無主宰。如做事須用人。纔放下或困睡。這事便無人做主。海翁二字恐當上下都由別人。不由自家。旣涵養。又須致知。旣致知。又須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與不知同。亦須一時竝了。非謂今日涵養。明日致知。後日力行也。要當皆以敬爲本。敬卻不是將來做一箇事。今人多先安排一箇敬字在這裡。如何做得敬。敬只是提起這心。莫敎放散云云。愚以爲學者之功程科級。莫備於此。非若他書之各因其資質之偏工夫之失而發也。賢侍亦須以此爲平生用功之準的而勉進之。千萬幸甚。伏惟尊照不宣。

答羅大之書己卯八月初五日

編輯

仲秋淸涼。伏惟侍奉萬福。進修深造。鄙人學不加進。衰朽日迫。良可惜也。賢侍之讀孟子。今到第幾篇。而所得亦幾何。有益友可與講究者乎。須熟讀精思深察天理人慾之判。如水火薰蕕之不相容。以體驗自家身心上。所行所言。是天理乎。是人慾乎。果天理也。則敬以存之擴之。若是人慾。則便勇決克治。使不復萌於心。則天理分數。自然日進日長。而任重道遠之責。庶可塞矣。若泛然讀泛然思。其於天理人慾之分。依俙像想。自以爲有得。則其所謂得者。非眞己有。而其爲處心行事。亦未免爲半門半界底人。而卒歸於好名徇利之徒矣。伏惟賢侍思所以參三竝立之道。千萬張筋強力。以慰衰朽之望。不勝幸甚幸甚。

答羅大之書己卯十月十九日

編輯

意謂賢侍之還在近。引領待音已多日。而今始得承平安還字。喜慰若狂。深欲卽馳披懷。適有不獲已之故。未副下情。何恨如斯。二賢侍被誣枉。人雖欲陷人。而反自陷。且助困心橫慮之益。豈不快然。

答羅大之書己卯十二月初五日

編輯

歲盡陰窮。伏惟僉賢學履有相。動息萬福。鄙人守拙如昨。無可言者。此中諸友。來初九日。行鄕飮酒禮。切望僉賢枉臨觀禮何如。餘不一。

答羅大之書

編輯

仲冬威寒。伏惟兩賢侍氣力輕健。德業有相。以至門眷遠近上下。次次寧休。某碌碌依舊。瞻企來講之日矣。三冬論學之計。想不少弛。而何足音之未聞耶。無乃拘於門訟。越至遷拖乎。千萬係慮之至。昨者家弟之進。欲修信書而無紙未果。今得片楮。達此鄙懷。而爲問前日卞族之訟。今其勢如何終也。講究易學之計。甚爲緩歇。幸望垂念。餘不宣。

答羅大之書庚辰正月初六日

編輯

意謂兩賢得紆新歲之吉。進修有相。壽祿俱臻。今奉手牘。卻認憂慮病患。以至奔避。未遑人死。海翁死恐事字之誤病染澡可驚懼。伏願僉尊。速來於此。以避蔓延之染。千萬幸甚。若住近而通人物往來。勢甚危迫。更望明間以單騎馳枉不勝懇祈之至。一身外無他甚重。不審僉意如何。更乞思之。

答羅大之書庚辰八月初五日

編輯

傾慕儀範。秋來益切。無便拜敍。徒自鬱紆。惠問過臻。披閱再三。蘇慰十分。何時得便。穩敍阻懷。不勝瞻企。心氣之疾。不可以醫術治之。但以淸心經之火而愼起居。節飮食而已。博覽醫書。張遑目力。煩費心氣。無乃有似推波助瀾之類乎。愚以爲玩味聖賢文字。隨氣力一日或一兩句一兩殿。久之自然心不流注。氣不牽動。而日有進益。虛及爲明。海翁虛恐昏字之誤弱反爲剛矣。大抵學者。切宜戒強探力取。

答羅大之書

編輯

某再拜言。秋涼屬仲。萬生咸遂。景象時味。足可養口目。伏惟氣力輕健。動息休福。進德修業。日益得力。鄙人保拙如昨。他無足可語人者。時乃秋熟物成。天淸月白。正好與一二同志。隨喜游賞。以暢其縶幽之鬱。玩物適情。以寫其傷時之歎。吐心訴膽。以固其講義之契。而適値釋奠獻官之縻。且身有小𧏮。雖未酬志願。於近日徐與羅上合以健謀議。攜舍弟同進。私訃躍如。但大安則最便於僉尊而最若於吾輩。若普光寺之兩便。不審尊意如何。

答羅大之書

編輯

某再拜覆言。比來深慮僉賢侍劬勞襄事。而不惟不自進以慰。又不能伻候動息義缺情虧。殊極慚負。忽擎手字。知二賢氣力猶康。而三賢身不寧健。且憂賢閤令子之違豫。不勝驚憫之至。而未能卽進以慰。何恨如斯。旬後隨便約日。好會於普光寺。一兩日論學何如。大安則某進最苦。奈何奈何。第惟僉賢神氣勞耗心放已久。今所上語類一節。甚合操檢。仰須口誦心思。念念不忘。以助進修之力。幸甚。不盡忽忽。海翁四字恐當上下

語類。見說毋不敬。便定定着毋不敬始得。見說思無邪。便定定着思無邪始得。禮上說毋不敬。自家曰讀毋不敬。身心自恁地怠慢放肆。詩上說思無邪。自家口讀思無邪。心裡卻胡思亂想。這不是讀書。口卽是心。心卽是口。又如說足容重。須着重。是天理合下付與自家便當重。自家若不重。便自壞了天理。手容恭。是天理合下付與自家便當恭。自家若不恭。便自壞了天理。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云云。把聖賢說話將來學。便是要補塡得元初底敎好。又如說非禮勿視。自是天理付與自家雙眼。不曾敎自家視非禮。纔視非禮。便不是天理。非禮勿聽。自是天理付與自家雙耳。不曾敎自家聽非禮。纔聽非禮。便不是天理。非禮勿言。自是天理付與自家一箇口。不曾敎自家言非禮。纔言非禮。便不是天理。非禮勿動。自是天理付與自家一箇身心。不曾敎自家動非禮。纔動非禮。便不是天理。問存心。曰非是別將事物存心。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便是存心之法。如說話覺得不是。便莫說做事覺得不是。便莫做亦是存心之法。

答羅大之書幸巳正月二十一日

編輯

某謹拜言。春令向暄。風日惟新。伏惟侍奉萬福。學問有相。某歸來親側。粗安日夕。外他無可道者。前此敬承惠書。得審關門靜處。篤志修業。深慰遠望。示喩思慮流注。今古學者之通患。蓋其見理未明。持養未熟之病也。除非矜莊持養。以進敬怠操舍之功。讀書講理。以明義欲內外之分。日用動靜之間。常着力加察使氣不逐物。事必循理。將自進於本然至靜之地。而寂感之體用。各有其當。所欲自不踰其規矣。然此非歲月工夫。須積漸根基。以至深厚。乃有得也。若兩用其心。志此又慕彼。處下又窺高。則志搖心逸。不自知其漸流於自欺欺人之地也。賢須千萬軫念。倖幸甚甚。鄙人氣力日耗。工夫日生。悲歎窮廬。奈何奈何。然未忍自棄也。今將讀儀禮經傳。而誰其從我顧歎無人。花川未知相觀相善否。交遊之中。如其人者少。賢侍亦念乎。柳定彥惜其爲人。迫於伯父。不能爲大進之功。何慨如斯。幸時策勉。幸甚。宋君同閈。想源源相見。其爲稟賦超倫。操志邁凡。深欲相從。道里極闊。如何如何。

答羅大之書辛巳三月二十六日

編輯

某謹再拜言。春令迫暮。嘉卉幷誕。正與二三同志。游賞時光。深擬一出。吐心披膽。以寫幽懷。庶從子之葬。在月念二。而卒哭在明日。以故不遑他及。徒費瞻想。忽奉惠牘。仰認尊侍靜處精舍。日有向裡工夫。深慰鄙望。某守拙林丘。奉親粗安。外至於儒家事業。則日益退轉。蓋其血氣衰耗。精神昏憒。雖少有得。旋卽拋脫驗諸日用。酧酢運措。無非是顚倒誕妄。以此自覺爲人之難。益有甚於前日。自不實下工夫。而妄以爲聖賢可做之日。深切嘆悶。如失心魂。來喩之稱道貴望太重浮實內省自顧。寧不愧焉鄙人以爲尊侍之高明剛決。殆非世出。以之用力於作聖功程。則其進爲將什百千萬於尋常等夷。奉勸之切。不啻如渴。今高明自拔流俗。步向進修之地。健誰追及。慰賀壯勇。然而堅耐精密無少放過。非敬無由。而整肅衣冠。端毅居處以靜專其思慮。涵養其德性。乃其致敬之本也。惟高明千萬軫念焉。無此根基徒能博達者。鮮不至於虛誕誣妄。無事可觀之類深可懼也。所謂練服。非但練中衣。亦練其衰裳。論禮者。以爲衰裳不變而惟練其承衰。此不深譽禮文之過也。禮始成服。衰裳斬衰則三升。卒哭則改爲六升。練則七升。此則改衰之明文也。又禮雲練而功衰。功衰者。煆練大功之布以爲衣。此則練衰之明文也。於續儀禮經傳詳矣。不審所欲講者果此耶。

答羅大之書

編輯

某再拜言。老炎方酷。伏惟氣力健福。着功有相。鄙人自昨昨舊痢復發。精神耗甚。奉閱手緘。備審僉君好古勤禮。勇往特立。不與時俗低仰之盛意。正是寒沍陽復。傾否致泰之先鋒。區區悅服。自不以言語形容。夫與窺末俗之毀譽。占吾身之榮辱者。相去奚啻什百哉。第竊惟鄙人五十年前。以空殼空肚。不着緊自家身心上切實功程。徒能慕外謀利。以斲伐天賦之良貴。而將與草木同春秋。脫覺愧悔。深戒日前閑追逐漏日子。始下回頭之功。玆所以不願進者也。況孤危賤蹤。強顔供偕於榮顯士夫之側。有甚心情。値此辭避。事勢亦非便。奈何奈何。家弟輩亦不願進而強勸送是計。旨酒嘉肴。感領厚貺。此餘早晩奉敍。

答羅大之書癸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夜

編輯

某謹誘拜啓。一陽來復。生理完足。伏惟體天乾乾。靜養動察。勿爲外所引。以全夫天與之惟。區區千萬之望。鄙人名雖學儒。而行實謀利。今行年五十有五。惕然始覺汲汲焉改轅易轍。遲暮已迫。悲嘆奈何。更願以此爲戒。深懼內外輕重之分。義利取捨之當。着實下手。以求必得夫固有之良貴。而不以世俗之榮貴爲慕。倖幸甚甚。但此事須眞知實有而後爲。可得。非強。探力取之所可必也。居敬窮理。乃其切要。而吾賢處靜講究之時。一年纔十之一。而八九長爲俗務冗故所動深可憂懼。吾輩志向在孔顔而顧其身心。則未兌管商之歸。痛惜痛惜。更乞發憤自處。日日起步進進無退。吾亦將次追步以進。千萬餘懷氣困不備。

答羅大之書甲申正月初四日

編輯

某謹拜啓。斗柄次寅。天度改周伏惟兩賢滌舊迎新。想茂膺綏福。遙賀遙賀。鄙人年㱓衰換日益。自分與草木同無知也爾。唯冀兩賢惕念改轍。以起健步。幸甚。

答羅大之書甲申正月九日

編輯

某謹拜覆啓。瞻想得奉貽翰。仰認邇來起處平康。能幹蠱於遠奉稟稟海翁下稟恐親字之誤庭。行周家大昏之禮。深喜吾賢得力於問學而先倡於流俗也。鄙人亦觀衰季之古禮。近因看書。氣力大困。無意起動。身亦在服。顧安忍趨賓客之後。間籩豆之席而得以言笑晏如耶。此所以不副辱速嘉命也。

答羅大之書甲申正月十七日

編輯

某謹拜啓。孟春尙寒。伏惟兩賢日夜動靜。愼攝佳福。向者暴風虐雪。觸冒來返。雖荷存恤。亦憂傷和。竊觀兩賢容止之間。飛揚浮泛底氣象有餘。而沈靜細膩底意思不足。似違前日之規。此蓋近日應務接俗。快活施措之氣。有以害其浸灌義理之功而然也。若此不返。空腹高談張浮駕誕。義理精深。終無可見。而未免爲滔滔者流願乞思之。日用間遇事接物。每每着精神照管。不爲外誘引動。緊緊喚醒。以養德性。千萬祈祝。鄙人於兩賢有分。敢以煩瀆兩賢高明。想已燭愚鄙之病痛。必不止此懇乞鐫敎至仰。且儀禮集傳中禮樂記一篇。最有關於學者而張數只七。工夫不過一兩日。未京行前。一枉講討。往與都下諸君子。論難微奧。以益高明超脫流俗之見如何。所見高明。所得安固則雖其軒冕之榮。安逸之樂。亦不足以動吾之所守。而常伸乎萬物之上。尙友乎千古之往。晴朝則着鞋。雨下則赤足。世間何樂。可以代此耶。鄙人之大欲。亦只在此。而衰杇難成切爲兩賢期望。不審以謂如何。

答羅大之書甲申三月二日

編輯

某言春令屬季。花柳淑暢伏惟侍奉動息。神相佳福。鄙人疏庸如昨。奉老粗安。但衰颯日益。見識不進。亦以此枉了一生。深可歎息賢侍近作何工夫。無乃悠悠架漏。自謂只如此亦不妨乎。如居焚屋如在漏船之戒。更須勿忘。緊緊着力。幸甚。道里遙阻。吐膽無期。悵恨悵恨。餘懷不宣。

答羅大之書甲申三月八日○此書則恐是專抵公弟德潤公書者也

編輯

某謹拜狀。日夜之間。節宣動息何樣。深以爲戀。尼山之行。定發明日否。向雖得一餉之話。事甚忽迫。未吐情懷。恨悔焉窮。惟冀好去讀書。着實向理。千萬至懇。吾輩不肯大作工夫。而徑爲高論。急於自明。取人譏謗者。鄙人爲最。其次賢仲氏大之。昨因光山友人。細聞娟嫉者之言。則其猜嫌含毒。有口不忍言者。不知此人終作如何。可以快於其心。愚謂彼雖極詆。吾當括囊泯默。以盡吾自修之道而已。不可輕犯其鋒對發回應。以益其激。賢須持此切戒大之。以惕厲其心。增益其知。幸甚幸甚。衰季爲是者爲客。爲非者爲主。此不可不知

答羅大之書甲申三月二十二日

編輯

某謹拜覆。春令迫暮。風日和淑。緬惟思吾賢省侍衙庭。奉養備具。會心適情。無有拂違。人間何樂。可以如之。鄙人疏頑如昨。他無可言者。所可憂者。衰邁日臻。志業目倦。觸情從欲。自知而不克。氣質之累。終無脫灑之期。而至榮利之享。則心雖企慕。而命不可力。奈如之何。事親之道。唯在樂心順志。而某實不能焉。人之謗斥。自當甘受。敢欲巧避。以圖外利乎。伹內省愈深。爲益不少。親側作小家之示。深慰高明愛護噵引之厚意也。敬服敬服。京行。家弟止之。而來敎亦如之。敢不敬從。邊山之行。與柳定彥已約。人事好乖。亦不可必也。此生之枉了。已矣無奈何。所望者。朋友之中。唯吾兩賢稟賦通敏。奉養贍足。志定業專。不爲外誘所搖爾。願深加留意於古人爲已之學。先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爲實下手。而博約以進。深察敬怠義欲之勝負。專意於視聽言動之際。不爲末俗義利雙行。王覇幷用之流。常伸乎落落萬仞之上。尙友乎孑孑千載之前。不以聞達較量心慮。幸甚幸甚。孤蹤亦以此策勉。賦質頑愚。不能少變。可惜可惜。

答羅大之書

編輯

甲申十月哉生明。損友鄭某。謹拜答。昨者不自揆自治之不力。妄以固陋之見。瀆冒達觀之明。自念餙外之肺肝。敗露於務本之見識。將自取鄙外於強輔。而無所取益。今承批誨。若以爲可與語而優容嘉奬。深喜共學之有日。而其坦懷虛受之量。誠足以警發老生之不喜人規也。嘆羨之至。來喩所謂先求之性情之切。而姑舍其禮數之末。藥之於內荏餙外之病。則似亦可矣。鄙意猶有所未穩㥩。蓋心性本無巴鼻之可提策。欲存養者。不於其視聽言動之中而求功於眇冥怳惚之地。則怳然若捕風捉影之無可據依。決無收效之理。是以。先聖敎人。無非涵養德性。而必先以居處恭執事敬。正衣冠尊瞻視。爲最初下功。而視聽言動之以禮。亦在其中。其設敎親切蓋如此。若曰存心養性。而外面工夫。有所未致。則所謂心性。有何形跡而可整頓耶。所以朱子言。孟子存心養性。知性知天。是他自知得。餘人未到他田地。如何知得他滋味。卒欲行之。未有入頭處。又言。孟子說存其心。雖是緊切。卻似添事又言。孟子求放心之敎。不及於孔子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之類。又言。禮爲心之規矩。其旨深矣。今所論白名辱拜。奠爵拜堂之類。雖若度數之末。而亦自是動以禮。制乎外之一端。視諸流俗呼爾汝慢交際之悖倫。獻酬縱飮。禮數徑行之失儀。則其不猶愈矣。而從容儀注之間。涵養德性之功。豈無其助耶。只觀其行之者之心如何爾。若其心實有所爲。則雖事親孝事兄悌。猶爲欺人。況此云乎哉。幸而爲已者。以高明若此之論。得罪於流俗。而自不得盡其力。則不美之甚也。且夫九容九思之類。無非是存心養性之實。聖賢亦何嘗慮有餙外之弊。而不汲汲以勉人乎。今冠之加於首。無甚切於治心。而有違於襲水土之宜。人爭效而不之怪。況再拜之類。行之於世。其氣象之雍容。不幾近於揖遜之世乎。大抵高明近年來。枉費心力於世習久矣。讀書無涵泳自得之力。處事有勞攘疏脫之病。而歆嘆貴達之心。常勝乎沈潛義理之樂。甚可憂懼。竊謂三千之中。惟顔子陋巷簞食。自信自樂而從事四勿。曾子弊衣耕稼。不受魯田而篤實二省。聖人之敎。豈獨厚於二子而薄於諸子耶。學之誠與不誠而已。誠在於知之至信之篤。而不求知於人。則後世之無其人。不多怪也。世將以儀秦爲大丈夫而爭慕效之。禮樂之敎。仁義之道。未必有可振之期。吁如之何。願高明發憤忘食。以慰朋友之望。此生光矣。無及奈何。則不卜海翁三字。恐有闕。或衍也向讀禮運禮器。今方讀易大傳。而將讀論語爲之計。惠恤三種。深愧受施之無效。而多感眷存之厚意也。餘楮短不盡。伏惟僉察。

答羅大之書

編輯

某謹再拜言。昨者承書。備審高明不以今所得爲榮足。而有將大進修之志。敬歎慰悅之餘。敢以一言爲左右誦。幸試垂察。夫人旣是受天命以生。則當畏天命。所謂天命者。仁義禮智而已。修仁之德而盡仁之道。修義之德而盡義之道。修禮之德而盡禮之道。修智之德而盡智之道。所謂敬天命而能畏者也。而修盡之要。在乎日用彛倫之常。如爲父慈爲子孝。爲君仁爲臣敬。爲夫義爲婦聽。爲兄友爲弟恭。爲長惠爲幼順。以至飮食男女之節。語默出處之愼。無非是也。其道至大而其所致。不外乎一身之用。蓋天賦與以手。執所當執。則便是畏天命。非所當執則逆天命。賦與以足。蹈所當蹈。則便是畏天命。非所當蹈則逆天命。賦與以目。視所當視。則便是畏天命。非所當視則逆天命。賦與以耳。聽所當聽。則便是畏天命。非所當聽則逆天命。餘皆類推。而凡天下萬事萬物。莫不皆然。學者學此而已。了此則修德盡道而爲聖爲賢。反此則悖德亂道而爲愚爲不肖。人人孰不欲爲聖爲賢。迷欲而不知天命之可畏。深可歎也。願高明洞察深省。千萬幸甚。伏惟尊照。不宣。

答羅大之書

編輯

某孤處寂寞之濱奉展眷撫之書。深感不遺之惠。但以某有所聞而枉求見敎。內省自愧。第念爲學。只在明其善行其善。知其惡去其惡。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而已。若以言語文字。形容道義於形似影響之間。而自以爲儒者。徒自欺以欺人。何足與議哉。願高明策勵發憤。益盡所未至。千萬祝仰鄙人衰颯日益。振拔無由。自分枉了一生。而與草木同無知爾。伏惟尊照。

答羅大之書

編輯

某謹拜言老炎比劇。伏惟尊體萬安。進修日富。前承手示。仰認患暑呻吟。義可以專致候問。施延至此。不敏之罪。無以爲贖。節序向涼。披對有日。私切喜跂。餘懷不一。

與羅誠之德潤卽手本中有之是已

編輯

向所論赴擧一事。鄙人平日之見。以爲賢待才高文健。可以俯掇科第。故當其承問。不察其義理之如何。隨問以答。且以勉之。數日來。反覄深思。乃悟以鄙人急功利之心。壞賢者致遠大之志也。殊覺竦惕。蓋人者。稟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者也。故仁人君子。處心行事。必順天地自然之敎。而無少苟作。夫天之生物。必先有質而馴致其文。先有根而漸成花實。此目前甚著明之敎也。唯人有欲。故不能循天命之性。而先聖有言曰。克己復禮爲仁。此萬古不可易之定訣。後之因學而希聖希天者。其可不汲汲於去私循理之功。而反從欲以悖義乎。今論賢侍之學。謂其才高識明。作之不已則不難進於聖賢之地位則可也。謂已到其地。則賢必讓而不敢當。人亦疑而未必信。今若遽有科第之計。則是猶質未具而先文。根未立而見實。其不爲已私所勝者幾希。況士之科第。爲行道也道非已有。雖登高第。尙可深恥。況此徒名之司馬。於已分有何益。若夫世間尋常之類。則不可以此責勉。且任之可也。如賢侍資稟勇智。可謂間世之人物。果能專用心於吾家事業。則異日進就。必卓然於千載之中。其爲致君顯親。萬世不沒之忠孝。比一名悅親之孝。其大小輕重。奚啻天壤之不侔乎。然則爲賢侍計。莫若沈潛乎涵養之功。講明乎義理之益。使吾心知天理人慾之分。如水濕火燥之不能相容。則雖償海翁償恐賞字之誤萬鍾而導欲。自不忍爲。威鼎鑊而沮善。自不忍捨。以之誠意則意誠。正心則心正。修身則身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皆擧此而措之耳。此所謂克己復禮之學世。明德新民之學也。成己成物之學也。修天爵人爵至之學也。只作當世之人物而區區於事功。則賢侍之已學。猶之可也。如欲奮海翁奮恐憤字之誤百世之無人。尙千古而爲友。循程朱之正路。游孔顔之門墻。參天地而中立。極經綸之事業。則今日欲速之心。必害於他日順天地之敎。而程子之言曰。少年登科。一不幸。以賢侍之高明。其忍爲不幸之事乎。孔子之言曰。賊夫人之子。鄙人雖甚庸陋。其敢有害人之心乎。前日率爾之對。駟不及舌。今日忠告之言。猶或追正。論此固知迃儒之闊計。而顧其講義之名。則不可不以此告戒也。敢冒以煩。伏惟姑待四五年。學成德尊。而從容赴擧。以成大業如何。大抵所論。只恐賢侍因此擧動。遂駸駸然入於聲利之場。不能遏揆其英豪敢進之才。以喪其作聖希天之志也。願以此書。進稟於尊椿堂前而聽其許否。

與韓都事顒書

編輯

某再拜。首夏淸和。景物佳賞。伏惟副巡慶祥。貳察審明。鄙人衰颯日益。他無足道者。閑忙殊跡。奉討無便。斯用悵恨。恐瀆向者弊邑獄事。不審閤下從誰問知。此必因鄕俗之薄而莫的所自。伏乞垂示。謹不備。

困齋先生愚得錄卷之三

已上通疏章。俱不載於手本草。或慮本草有闕失。第伏念愚得雲者。先生有所自得而謙之之辭。必不將汗漫文字等謂之愚得。況門弟子受不倦之誨者甚衆。其平生所與往復。想不趐篇中所載。而今其書或全無或偏多。以此知此非先生所手錄明矣。無乃後人裒取若而家私藏竝疏草若祭文。附之本錄之後也歟。戊長之七夕前一日。後生羅晩成。謹識。

庚寅五月初二日獄中供辭此辭卞釋先生冤狀。而雜以吏讀。故別錄於本錄下。

編輯

矣身。本以寒微緖餘。發憤讀書。妄謂古人可學習。俗可變。前後三度上疏。皆以明道學淑人心爲本。壬午年間。本州牧使誤聞矣身虛名。因本道之薦啓。稟爲本州訓導。矣身以本州之人。不能鎭敎多士。又知州人忌嫉者亦多。固辭不就。至於再除。不得不供職。矣身賦性抗拙。不能隨時低仰。以爲時雖有舌今。而人性本無古今。以小學,四書,近思錄等書。勤勤敎誨。逐日整其巾服。揖讓進退。一遵古禮。時或有怠慢者。則罰之以楚。信而行之者。亦多有之。其中尤甚驕虛。不樂檢束者。嫉之如讐。見於辭色。如校生洪千璟則至於面辱。矣身自度誠意不足以感人。人亦不可與爲善。卽爲罷歸。領議政朴淳貽書曰。侮辱之來。孔孟所不免。況今末世乎。勿爲介懷。勤敎成就云云。其後牧使又以矣身爲本州書院院長。曾爲含怨者一二人。倡率同類。不告土主。擅削院長。其意不難知也。終必欲殺之。自變逆之後。簧鼓譸張。羅織搆陷。無所不至。丁岩壽等上疏。矣身所著東漢節義晉宋淸談一說。指爲排節義是如爲白乎於。又出通文於道內。謂矣身託身於尹元衡沈通源家。創出無形之言。猶恐以此不得致死。今者又以矣身與儒生趙鳳瑞偕往汝立觀基之地是如爲白有臥乎所。羅州之人。任意增加矣身罪目。至於三度。其誣陷必殺之狀。昭不可掩。矣身與汝立。雖在同道。一不見面。乙酉年分。以校正郞。始得見面。而公廳講校。纔十餘日。有何親密之事乎。趙鳳瑞則尤不知汝立面目是白齊。本道監司以逆黨脫漏人摘發事。移文本州。儒生九十餘人齊會。逆賊相切人專無是如。告狀爲白有如乎節。鄕所數人。校生六七人同謀。有此誣告。極爲無據。趙鳳瑞假。受學於矣身。故偕往云云。加於冤痛。矣身實爲觀基往來。則逆薰何無一人發告乎。矣身與趙鳳瑞同往觀基是如爲白在。羅州鄕所鄕校有司堂長等一處面質。言根出處十分窮覈。昭雪冤枉事云云。

追供。節義相於人心之固有。而扶持綱紀之棟樑。矣身雖甚無識。豈不知節義之有關於世敎也。矣身前日之所著者。讀朱子之書。見朱子之論。因有所感。以著東漢節義之弊而已。蓋節義雲者。明於義理而不蔽於利害之私。其在平昔。行於身者。旣足以君明臣直。而潛消禍本。逆折奸萌。不幸遇患難。則不顧利害而能伏節死義者也。若夫東漢之士。其大義根於心。死生不變。則誠可尙也。而考諸本傳。而究其朱子之意。則不修職分。不務義理。而汚濁朝廷。高視天下。常以臧否人物。非訐朝政。競爲相尙。而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評議。屣履到門。則是乃學生而執國命。陪臣執國命。尙可以亡人之國。況學生而執國命。其可以長保其國乎。正朱子所論節義之士。固是非其位之所當言。宜以是致禍者也。故矣身竊取朱子之意。而謂徒知節義之名。而不知節義之實。則其弊或至於驕虛浮誕。卒陷於利害之私。而政不得其道。位不得其人。失措於機微之際。而將使小人乘其隙而無以爲國矣。故梁冀之弒質帝也。李固爲相。而非但不能聲罪顯戮。反聽命受制而隱忍焉。宦者之盤錯也。竇武謀誅。而自失其先後輕重之序。卒爲士類殲滅。國隨以亡之禍。此皆不務節義之實而然也。必也學至於明其明德。而格致而知其節義之本。誠正而行其節義之實。則人道正紀綱立。雖欲伏節死義。自無伏節死義之患矣。矣身之前日所論節義淸談。語雖有未瑩。其實有意於培壅節義之根本。而反以謂排節義。此非矣身之本心。而抱冤無所發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