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204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二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四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二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二百四卷目錄

 柏部紀事

 柏部雜錄

 柏部外編

草木典第二百四卷

柏部紀事

編輯

《穆天子傳》:「甲申,天子升於大北之鄧,而降休於兩柏 之下。」

《列士傳》:延陵季子解寶劎掛徐君墓柏樹。 《說苑》:智襄子為室美士茁曰:「《記》有之:高山峻原,不生 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勝,人臣懼其不安 人也。」

《拾遺記》:「始皇起雲明臺,窮四方之珍木,東得蔥巒錦 柏。」

《三輔黃圖》「漢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種柏。」

《東方朔外傳》:孝武皇帝時閒居,鵲鳴,新雨止,朔執戟 在殿上,呼問之,答曰:「殿後柏樹有鵲立枯枝上,東嚮 鳴。」上遣視,如朔言。

《漢書武帝本紀》:「元鼎二年春,起柏梁臺。」《三輔舊事》 云:「以香柏為之。」

《郊祀志》:李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 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師古曰:「以柏木為寢室。」

《朱博傳》:「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 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

謝承《後漢書》「陳留虞延,馬郡督郵。光武巡狩,至外黃, 問延園陵柏樹株數,延悉曉之,由是見知。」

《地理志》:「華山生文柏,一名黃腸。」

《聖賢冢墓記》:「東平王歸國,思京師。後薨,葬東平。其冢 上松柏皆西靡。」

《東觀漢記》:「李恂遭父母喪六年,躬自負土樹柏,常在 冢下。」

《漢官儀》:「正旦,飲柏葉酒上壽。」

《三輔舊事》:「漢諸陵皆屬太常,不屬郡縣。有人盜柏者, 棄市。」

《初學記》:「後漢方儲,丹陽人,遭母憂,負土成墳,種松柏, 鸞鳥棲其上,白兔游其下。」

《異苑》:「漢末,宮人小黃門上墓樹上避兵,食松柏實,遂 不復饑,舉體生毛,長尺許。魏武聞而收養,還食穀,齒 落頭白。」

《楚國先賢傳》:「宗承字世林,南陽安眾人。少而修德雅 正,確然不群,徵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 屢造其門,值賓客猥積,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 捉手請交,承拒而不納。帝後為司空,輔漢朝,乃謂承 曰:『卿昔不顧吾,今可為交未』?承曰:『松柏之心猶存』。帝 不悅,以其名賢,猶敬禮之。」

《語林》:「夏侯太初從魏帝拜陵,陪列於松柏下。時暴雨 霹靂,正中所立之樹,冠冕焦壞。左右睹之皆伏,太初 顏色不改。」

《廣州先賢傳》:「頓琦至孝,母喪立墳,歷年乃成。居喪逾 制,種松柏成行。」

《環氏吳紀》:孫皓嘗問張尚曰:「《詩》雲『汎彼柏舟』,惟柏中 舟乎?」尚對曰:「《詩》言『檜楫松舟』,則松亦中舟也。」

《華陽國志》:「王濬為益州刺史。蜀中山川神祠皆種松 柏,濬以為非禮,皆廢壞燒除,取其松柏為舟船,惟不 毀禹王祠及漢武帝祠,及禁民作巫祝。於是俗無淫 祀之俗,教化大行。」

《晉書山濤傳》:「濤除太常卿,以疾不就,會遭母喪,歸鄉 里。濤年踰耳順,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 《王裒傳》:「裒父儀,為文帝司馬。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曰: 『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 欲委罪於孤耶』?」遂引出斬之。裒痛父非命,未嘗西向 而坐,示不臣朝廷也。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 就,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號,涕淚著 樹,樹為之枯。

《郭璞傳》: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妙於陰陽筭曆,王導 引參己軍事。嘗令作卦,璞言:「公有震厄,可命駕西出 數十里,得一柏樹,截斷如身長,置常寢處,災當可消 矣。」導從其言,數日果震,柏樹粉碎。王敦之謀逆也,收 璞詣南岡斬之。璞臨行,謂行刑者欲何之,曰:「南岡頭。」 璞曰:「必在雙柏樹下。」既至,果然。

《庾袞傳》:袞事親以孝稱。母終,服喪,居於墓側。或有斬 其墓柏,莫知其誰。乃召鄰人集於墓而自責焉。因叩 頭泣涕,謝祖禰曰:「德之不修,不能庇先人之樹,袞之 罪也。」父老咸亦為之垂泣。自後人莫之犯。

《世說》: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結援吳人請婚,陸太尉曰「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為亂倫之 始。」

《晉書許孜傳》:「孜孝友恭讓,二親沒,棄其妻,鎮宿墓所, 列植松柏,亙五六里。」

《夏方傳》「方家遭疫癘,父母伯叔群從死者十三人,年 方十四,夜則號哭,晝則負土,十有七載,葬送得畢,因 廬於墓側,種植松柏,烏鳥猛獸馴擾其旁。」

《世說》:顧悅與簡文同年而髮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 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會稽記》:「會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納雲霧。松 栝楓柏,摧榦竦條,澄壑鏡徹,清流寫注。」

《三齊略記》:「堯山在廣固城西七里,堯巡狩所登,遂以 為名。山頂立祠,祠邊有柏樹,枯而復生,不知幾代樹 也。」

《豫章古今記》:「松門在豫章北二百里,江水遶山,上有 松柏,則江西第五六重水口也。」

《西河舊事》:「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上,東西二百里, 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

《晉宮閣名》:「華林園柏二株。」

《述征記》:「柏谷,谷名也。谷中無迴車地,夾以高原,柏林 蔭藹,窮日幽暗,弗睹陽景。」

《從征記》:「泰山廟中,柏皆二十餘圍,夾兩階。赤眉嘗斫 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在。」

《泰山記》:「山南有泰山廟,種柏樹千株,大者十五六圍」, 長老傳雲,「漢武所種。」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魯郡孔子舊庭有柏樹二十四 株,經歷漢、晉,其大連抱,有二株先折倒。士人崇敬,莫 之敢犯。義恭悉遣人伐取,父老莫不歎息。」

《南史王儉傳》:「儉幼篤學,手不釋卷。丹陽尹袁粲聞其 名,及見之曰:『宰相之門也,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 氣矣,終當任人家國事』。」

《世說》:張湛好於齋前種松柏,時人謂張「屋下陳屍。」 《南齊書五行志》:建元四年,巴州城西古樓腳柏樹數 百年忽生花。

永明六年,石子岡柏木長二尺四寸,廣四寸半,化為 石。時車駕數游幸,應本傳「木失其性」也。

《南史宗測傳》:「測少靜退,不樂人間。母喪,身自負土,植 松柏。」

《王晏傳》:明帝即位,晏居朝端,數呼相工自視,雲當大 貴。與客語,好屏人。上聞,疑晏欲反,遂有誅晏意。有鮮 於文粲探朝旨,告晏有異志,又左右單景儁、陳世範 等采巫覡言啟上,雲「晏懷異圖。」乃召晏於華林省誅 之。晏之為員外郎也,父普曜,齋前柏樹忽變成梧桐, 論者以為梧桐雖有栖鳳之美,而失後凋之節。及晏 敗果如之。

《徐伯珍傳》:「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宅南九里有 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隱處也。山多龍 鬚檉柏,望之五采,世呼為婦人巖,伯珍移居之。」 《江夏王鋒傳》:「明帝知權,藩邸危懼,鋒嘗忽忽不樂,著 《修柏賦》以見志。」

《隋書五行志》:「梁大同初,大蝗,籬門松柏葉皆盡。」 《南史裴邃傳》:「邃廟在光宅寺西,堂宇弘敞,松柏鬱茂。 范雲廟在三橋,蓬蒿不翦。梁武帝南郊道經二廟,顧 而歎曰:『范為已死,裴為更生』。大同初,都下旱蝗,四籬 門外桐柏凋盡,唯邃墓犬牙不入,當時異之。」

《張景仁傳》:霸城王整之姊,嫁為衛敬瑜妻,年十六而 敬瑜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許,乃截耳置盤 中為誓,乃止。遂手為亡婿種樹數百株,墓前柏樹忽 生連理,一年許,還復分散。女乃為詩曰:「墓前一株柏, 根連復並枝。妾心能感木,頹城何足奇。」雍州刺史西 昌侯藻嘉其美節,乃起樓於門,題曰「貞義衛婦之閭」, 又表「於臺。」

《述異記》:「盧氏縣有盧君古塚,塚㫄柏二株,枝條蔭茂 二百餘步,樹文隱起,皆如龜甲,根勁如銅石。」

《魏書甄琛傳》:「琛喪父,於塋兆之內,手種松柏,隆冬之 月,負撅水土,鄉老哀之,咸助加力,十餘年中,墳成木 茂。」

《水經注》:「沁水北有華嶽廟,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 臨川,負岡蔭渚,青青彌望,奇可翫也。」

《陘山子》產墳東有廟,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 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

《北齊書魏蘭根傳》:「蘭根,鉅鹿下曲陽人也。身長八尺, 儀貌奇偉,汎覽群書,誦《左氏傳》《周易》。機警有識悟。起 家北海王國侍郎,歷定州長流參軍。丁憂,居喪有孝 稱。將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樹,蘭根以卓 凶逆無道,不應遺祠,至今乃伐柏以為槨材。人或勸 之不伐,蘭根盡取之,了無疑懼。」

《周書齊煬王憲傳》:「建德五年,大舉東討,憲率精騎二 萬為前鋒,守雀鼠谷。高祖親圍晉州,憲進兵屯於永 安。齊主聞晉州見圍,乃將兵十萬自來援之。時大將 軍、永昌公椿屯雞棲原,受憲節度。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汝今為營,不須 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形勢,令兵去之,後賊猶致疑』」 也。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返,齊人果謂柏庵為帳幕 也,不疑軍退,翊日始悟。

《隋書王劭傳》:「劭拜著作郎,上表言符命曰:『陳留老子 祠有枯柏,世傳云:老子將度世,云:待枯柏生東南枝, 迴指當有聖人出,吾道復行』。至齊,枯柏從下生枝,東 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與歌曰:『老子廟前古枯樹,東 南狀如繖,聖主從此去』。及至尊牧亳州,親至祠樹之 下,自是柏枝迴抱其枯枝,漸指西北,道教果行。」 《唐書·郎餘令傳》:「餘令博於學,擢進士第,授霍元王軌 府參軍事。從父知年亦為王友。元軌每曰:『郎家二賢 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柏為林也』。」

《狄仁傑傳》:「仁傑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 稱平恕。左威衛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 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傑奏不應死。 帝怒曰:『是使我為不孝,必殺之』。仁傑曰:『漢有盜高廟 玉環者,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 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棄市。陛下之法在象 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誤伐一柏, 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五行志》:長壽二年十月,萬象神宮側檉杉皆變為柏。 柏貫四時,不改柯易葉,有士君子之操。檉杉柔脆,小 人性也,象小人居君子之位。

《五色線》嵩山天封觀有古柏三株,武后封五品大夫, 蔭百餘步。俗雲「大小將軍。」

《唐書褚無量傳》:「元宗即位,遷左散騎常侍兼國子祭 酒,封舒國公。母喪解,詔州刺史薛瑩弔祭,賜物加等。 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無量號訴曰:『山林不之忍犯 吾塋樹邪』!自是群鹿馴擾,不復棖觸,無量為終身不 御其肉。」

《桑道茂傳》:道茂善太乙遁甲術,居有二柏,甚茂,曰:「人 居而木藩者去之,木盛則土衰,土衰則人病。」乃以鐵 數千鈞埋其下,復曰:「後有發其地而死者。」太和中,溫 造居之,發藏鐵而造死。

《王希夷傳》:「希夷隱嵩山,師黃頤,學養生。四十年,頤卒, 更居兗州。徂徠餌松柏葉雜華,年七十餘,筋力柔強。」 《賈氏談錄》:「李德裕平泉莊有珠子柏實,皆如珠子,簾 生葉上,香聞數十步。」

《酉陽雜俎》:「上座璘公院有穗柏一株,衢柯偃覆,下坐 十餘人。」

太常博士崔碩云:「汝西有練溪,多異柏。及暮秋,葉上 斂,俗呼合掌柏。」

《寰宇記》:「巴郡有柏柱,大可十圍,高二十餘丈,乃公孫 述時樓柱所斫之處,忽生枝而不朽。」

真源縣老子堂前有雙柏樹,左階之柏久枯。大業十 三年,忽從根生一枝,聳榦三丈三尺,枝葉青翠。唐武 宗二年,更生一枝,直上五尺,橫枝兩層,枝葉相覆,異 於常樹。

《東齋紀事》:「武侯廟柏,其色若牙然,白而光澤,上復生 枝葉,今纔十丈。」

《宋史易延慶傳》:「延慶父贇,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刺 史。顯德四年,周師克淮南,贇歸朝,授道州刺史。乾德 初,贇卒,葬臨淮。延慶居喪摧毀,廬於墓側,手植松柏 數百本,旦出守墓,夕歸侍母。」

《廖德明傳》:「德明初為潯州教授,為學者講明聖賢心 學之要,手植三柏於學,潯士愛敬之如甘棠。」

《姚氏殘語》:「太祖以柏為界尺,謂之『隔筆簡』。」

《行營雜錄》:「大中祥符六年,綿州彰明縣崇仙觀柏柱 上有木文,如畫天尊狀,毛髮、眉目、衣服、履舄,纖縷悉 備。」

《宋史五行志》:「大中祥符八年,晉州慶唐觀古柏中別 生槐,長丈餘。」

《趙自然傳》:「自然,太平繁昌人。始十三,疾甚,父抱詣青 華觀,許為道士。後夢一人狀貌魁偉,綸巾素袍,鬢髮 斑白,自雲姓陰,引之登高山,謂曰:『汝有道氣,吾將教 汝辟穀之法。乃出青柏枝令啗,夢中食之。及覺,遂不 食,神氣清爽,每聞火食氣即嘔,惟生果清泉而已。又 有秦州民家子趙抱一者,常牧羊田間,一夕有叩門』」 召之者,以杖引行至山崖絕頂會飲。自是不喜熟食, 凡火化者未嘗歷口。茹甘菊柏葉果實。井泉間亦飲 酒,貌如嬰兒。

《燕談》:寇萊公知巴東縣,手植雙柏於庭,民比之甘棠, 謂之「萊公柏。」後大火,柏與公祠俱焚。莆陽鄭贛為令, 悼柏之焚,惜公手植,不忍翦伐,種凌霄花於下,使附 榦而上,以著公之遺德,且慰邦人之去思雲。

《宋史五行志》:天聖五年正月,綿谷縣松柏同本異榦。 《遯齋閒覽》:「余靖慶曆中知桂州,州境窮僻處有林木, 延袤數十里,每至月盈之夕,輒有笛聲發於林中,甚 清遠。土人云:聞之巳數十年,終不知其何怪也。公遣 人尋之,見其聲出一大柏樹中,乃伐取以為枕,聲如期而發,公甚寶惜,凡數年。公之季弟欲窮其怪,命工」 解視,但見木之文理,正如人在月下吹笛之像,雖善 畫者莫能及。重以膠合之,則不復有聲矣。

《春渚紀聞》:「元豐間,朝廷問罪西夏,五路舉兵,秦鳳路 圖上師行營憩形便之次,至關嶺,有秦時柏一株,雖 質榦不枯,而枝葉略無存者。既標圖間,裕陵披圖顧 問左右,偶以御筆點其枝間,而歎其閱歲之久也。後 郡奏,秦朝柏復一枝再榮,殿中有記。當時奏圖歎賞 之語,私相聳異,以謂天子筆澤所加,回枯起死,便同 『《雨露》之施』。」

《東坡志林》:「予來汝南,地平無山,清潁之外,無以娛予 者。而地近亳社,特宜檜柏,自拱把而上,輒有樛枝紐 紋。治事堂前二柏,與薦福兩檜,尤為殊絕。孰為使予 安此寂寞而忘歸者,非此君也歟。」

《東坡集》: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 人自為兒,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於未枯者。 僧志詮作堂於其側,名之「柏堂。」

《宋史五行志》:「政和四年九月甲申,彭城縣柏開花。」 《西溪叢語》:「青龍寺老柏院有布衣張在題一絕於院 壁云:『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去又回。唯有君家 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元祐中,州學教授畢仲愈 題跋,刻石於平嵐亭上。」

《少林集錄》:嵩山,漢武帝登封時神人呼萬歲之所。峰 之半乃昔嵩陽觀故基,有唐天寶年碑刻。碑東古柏 五株,積翠婆娑可愛,中有一株尤大,五人聯手抱之, 圍始合。下一石刻曰:「漢武帝封大將軍。」

《山川紀異》:「漢陽縣西柏泉寺有古井,世傳大禹植柏 於大別山,其根盤曲,直至井底,今柏根尚存。」又「大別 山陽太平興國寺前亦有古柏,俗傳禹治水時所植 者。」

《儒林公議》:「成都劉備廟側有諸葛武侯祠,前有大柏, 圍數丈,唐相段文昌有詩,石刻在焉。唐末漸枯,歷王 建、孟知祥二偽國不復生,然亦不敢伐之。皇朝乾德 五年丁卯夏五月,枯柏再生,時人異焉。三國至乾德 初,歷年一千二百餘年,枯而復生。某於皇祐初守成 都,又八十年矣,新枝籠雲,井舊枯榦並存,若虯龍之」 形。

《太平清話》:「南渡時,高麗國進陰陽柏二株,僅二尺許。 高宗以賜王綯。綯種之永懷寺。殿庭之左右柏,高與 殿齊,每歲左花則右實,右花則左實。」

《墨客揮犀》:「壺山有柏木一株,長數尺,半化為石,半猶 是堅木。蔡君謨見而異之,因運置私第。余在莆陽日 親見之。」

《方輿勝覽》。桔柏渡在昭化縣,今昭化驛有古柏,土人 呼桔柏,故名。

《游武夷山記》「峰山有仙柏,樹古而青翠可愛。」

《成都記》:「日就殿以文檉綺柏為材。」

《濟南行記》:「岱嶽觀有漢柏,柯葉甚茂。」

《遊香山寺記》:「至洪光寺入石門,路甚修平,可步。古柏 夾之,外不見林,上不見顛,枝榦交蔭,人行道上,蒼翠 撲衣,日影注射,如荇藻,凌亂可數百步,復折而上,如 是者凡十有一。每登一折,必右俯木末,左瞰絕壁,壁 皆甃石為之,歲久若天造。柏從石罅出,多類鬼工。初 登一二盤,奇在柏稍上。諸山如螺髻,自柏外見,則又」 奇。至七八盤,山盡在下。精藍名墅,棋布繡錯,金碧晃 耀,目境屢換,殆無暇問《柏奇》矣。

《桐柏山志》:「柏香峰四望陰巖,垂磴萬仞,上多柏木。」 《金陵諸園記》:「東園一曰太傅園,兩柏異榦合杪,下可 出入,曰柏門。」

《天中記》:廣漢梁泉縣,漢故道縣也。龍女山多紫柏。 《嵩遊記》:嵩陽宮外有漢武帝封三將軍柏,柏膚殼皆 脫去,獨存肉理,色蒼白,大者圍六人,次四,次三人,計 千百年物矣。其最大者,南枝一節腫甚,蓋木癭也。 祖庵左一柏云:「惠能謁祖時,從缽盂中帶至也。」余為 書「六祖手植柏」五字。

《湧幢小品》:高祖取婺州,過蘭溪,見古柏甚奇,駐師其 下,後刱亭繞之而空,其中夜半輒有蒼龍繞伏其上。 王世懋詩云:「何年古柏尚青青,曾是高皇玉輦停。不 信聖恩偏雨露,枝枝都作老龍形。」

《七曲山記》:「應夢臺右,晉柏二株,其形盤踞如虯龍,色 含蒼翠,自晉代傳於今,幾三合抱。」

《泰山記》:「炳靈殿漢柏三四株,皆連理,中一枝最巨,輪 囷臃腫,狀尤詭異,非千年不能有此。」

《四川志》:「『詹香山,綿竹縣人。言某寺有古柏一株,縣令 將伐之造署,人莫敢逆者。寺有老僧題一絕於樹云: 定知此去棟梁材,無復清陰覆綠苔。只恐深山明月 夜,懼他千里鶴歸來』。縣令見之,惻然而止。」

《崑山縣志》:「馬鞍山先無樹木。正統初,知縣羅永年捐 俸買柏,遍植於上,禁毋剪伐。歲久鬱茂,而山之景益 勝,人呼為郎官柏。」

《宛平縣志》:「顯靈宮祀靈官,東薩君殿曰昭德,西王帥殿曰保真。西殿二柏,枝去其榦,若劈而委地者,其膚 理之未絕,纔毫髮相屬耳,而葉茂於榦,儼屏之蔽西 殿也。蓋王帥為薩君弟子,不欲其像之相對,故折柏 以障之歟。」

《保定縣志》:「南鎮柏木橋,去縣十八里,昔日河水環繞, 行者病涉。岸有古柏數圍,忽倒植河之兩岸如橋,商 旅得渡。」

《保定府志》:「柏山,翠柏盈巔,清泉遶石,人環居之,境界 幽異。」

《博野縣志》「雲巖寺有古柏一株,自根至頂,半枯半榮, 挺然獨立,與他樹不同,至今數百年如故。」

《慶都縣志》:蒼柏計四十四本,二本在堯祠,其東十五 圍三岐,其西十七圍五岐。邑人辛向道題曰:「三皇一 本,五帝同根。」四十二本在三元廟,參天蔽日,狀如鳳 舞龍翔,暑月憩此,如入清涼國。

《深澤縣志》:「古柏在東鄉,近大堡道傍,父老不記其年。」 《靈壽縣志》:「魯柏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多產柏。」 《曲陽縣志》:「宿山珠山在治西北十二里,兩山夾孝墓 村,南北有古柏各一。」

《行唐縣志》:「柏山在治西北四十里,上有古柏,大數十 圍,樹有鐵環,相傳竇建德椓以繫馬者。」

《東明縣志》:「文廟戟門外柏樹陰森,內一株去泮池東 南丈許,於樹杪另生枝榦,鬱蔥聳翠,如檜木狀。觀者 咸以為人文之瑞雲。」

《保安州志》:「柏林寺在州西四十里,高唐神僧卓錫處。 岡隴圍合,蒼柏萬株。」

《楚雄府志》:南安州西五十里有神祠,禱之即應。庭有 巨柏五株,自安竜賊叛,樹枯。明嘉靖丁未,知州苟詵 將勦賊,指枯柏誓神曰:「若陰助滅賊,樹當復生。」旬日 後,五柏果榮,賊遂就誅。

《鄒平縣志》:「秦博士伏生祠墓前古柏數株,老榦陰森, 蓋數百年物也。春朝秋暮,煙景霏霏,遠近之人,瞻鬱 蔥之氣,莫不競趨展謁,其儀範焉。」

小黃山,在太保府左。伐黃山石,疊為峰巒,甚妙。翠柏 二株,太保祖手植,故堂額曰「寶樹。」

《海豐縣志》:「明嘉靖中,海豐有漁子數人,駕舟入海,為 颶風所漂,泊一絕島,見其人椎結袒裼,網木葉為裳, 面目黧黑,肌膚如枯,雎雎盱盱,見漁子相顧驚笑,語 不可解。稍前逼之,輒走不敢近。已而取柏葉食之,亦 將以授漁子,使食漁舟。始泊舟有餘魚,已而魚盡苦 饑,不得已從之食,食久益甘,而其人亦稍狎,相與遊」 處,但語不通耳。一日颶風大至,飄返故岸雲。

《滕縣志》:「真人僊柏,在東郭張真人廟西,形圓如蓋,蔭 一畝餘,數千年物也。盜伐之,樹出血,人輒死。」

《丘縣志》:「古柏在文廟殿前及儒學門內甬道兩傍,元 大德年植,計共四十六株,圍八尺,老榦鬱盤,黛色參 天,近地所罕,比之孔明廟物,不誣也。」

《館陶縣志》:「八柏亭以後,堂舊有八柏,約高二丈,故名。」 《青州府志》:「漢柏在桃墟社劉十八郎廟。」

《日照縣志》:「柏林山,城西北一百里,松柏參錯成林,故 名。」

靈樵山城西北四十里,有柏樹大數圍。相傳建寺時, 大風飄去梁柱,忽有樵人指示其處,樵遂不見,因以 名山。

《棲霞縣志》:「古柏二株,並列太虛宮,從無皮,枝榦皆枯, 歷久不朽。其東株存皮少許,徹底徹稍,僅有此枝生 發,相傳為丘長春手植。」

《陽曲縣志》:「土堂有寺,建自金太和年,其來遠甚,內有 土洞,遂名土堂。極高朗,有巨柏數株,修榦垂陰,橋柯 飛穎,茂茂密密,參天蔽日。歷年深,為斧斤所伐,風雨 摧折,怪者失其怪矣。」

《文水縣志》:「壽亭怪柏在縣北柏茆坡山隈,文皆左紐, 亦奇觀也。」

《平陽府志》:「如意里戒定寺古柏一株,其身五圍,根盤 處八圍,上有九枝,俱似龍形。中空處生一槐,大兩圍, 枝屈曲如蛇,盤旋於柏枝九龍之上,亦一奇物也。」 《浮山縣志》:「北天壇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中條之別支 也。山端有廟,柏樹叢羅,氣象深秀。」

《趙城縣志》「對節寺在媧皇廟前,古柏喬偉,內一株於 槎中寄生一木,大如臂,俗呼為對節柏。樹貫四時,彼 獨隨時發謝,觀者奇之。」

《太平縣志》:「玉帝廟在趙康鎮,有古柏八株。舊傳邑令 以修城議伐,得異夢而止。」

真遊觀在縣東四十里伯益村西,中多柏,其文旋紐, 皆千百年物。殿前一株甚茂,榦分三枝,號「三清柏。」 《曲沃縣志》:「紫金山老子廟,老柏繞廟左右,或當山頭, 或當山半,或當山腳。上者顧下,若揖之使前,下者趨 上,若瞠乎其後。其中霜皮鐵榦,有經數百年不壞者。 遠望之,翠黛浮空,不知有山。」

《萬泉縣志》:「龍柏在下生寺,相傳漢光武繫鞭於上,故 枝成龍形,迄今宛然《安邑縣志》:「柏王山,縣東北六十里,山多古柏,幽雅可 人。」

《夏縣志》:「建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石建里,即稷王山之 枝山也。巖崖間老柏蒼翠,古剎幽雅。」

柏塔山在縣南二十里。古柏千株,上聳無枝,狀似虺 蛇。中有一柏,瑰琦磊落,獨大於眾,稱曰「柏母」,亦一奇 觀。

《聞喜縣志》本邑學宮。自前代相傳為商桐宮地,未有 確據。然其古柏十數株,其大連抱,其枝扶疏多癭,其 葉細而稠,大異凡柏。殷人重柏,此地即非桐宮,乃柏 必三代以上物也。

《垣曲縣志》:「舜井治北四十里,即舜浚井時匿空出處, 舊跡尚存。井東北里許,路傍古柏榦大十圍,蔭覆畝 餘。世傳舜乘涼樹下,用手抱轉,掩避日色,至今橫亙 數十步,其枝交加,如龍蟠鳳舞,蒼翠可挹,行人多憩 息於此。」

《鄉寧縣志》:「柏山在邑東十五里,孤峰聳秀,蒼柏堆翠, 望之若虯龍。」

《永和縣志》:「烏龍山,縣西南四十五里,高五里,盤踞七 里,巨柏參天,不可數計。」

《平順縣志》:「青羊山,俗傳上植柏數千株,山形似羊,柏 色青翠,故名。」

《孝義縣志》:「柏山縣西五十里,對九峪之東,柏木滿山。」 《平遙縣志》:「胡村古柏,方圍二丈五尺,一株西向如老 龍,以石柱擎之。一柱泰和七年,一柱嘉靖三十年,一 磨滅,不可認識。邑令蘭州王綬訪而奇之,時與客坐 臥,暢飲其下,賦《古柏歌》,畫圖刻石以表之,又砌為臺 以護持焉,石立其上。」

太平興國觀,古柏,共十六株,殿前十,閣下三,閣後三, 皆雄古蒼秀,不可方物。而閣下三株尤奇絕,唐時物 也。

《沁州志》:「捨身崖在靈空山十八盤之南,岩有蒼松翠 柏,盤結下垂,一邑最奇處也。」

《臨潁縣志》:「洪山祠在城北十五里,廟前有古柏數株, 蒼翠可翫。」

《禹州志》:「柏嘴山,郡西北十六里,古多柏。」

柏山在麥秀里。古多柏。

《密縣志》:「柏崖山,縣南二十里,古柏成林。」

《汜水縣志》:「太和山在邑北,上有翠柏一株,枝榦凌霄。」 《印山志》:「邑之西南百有四十步,東嶽神祠前有古柏 一株,圍丈餘,人傳張翼德曾繫馬其上。」

孤柏嘴在廣武山上,距城十里。一阜北出砥柱河流。 唐初,其上有古柏一株,盤曲數畝,秦王避雨其下。 林《縣志》:「柏梯在炭場上,有柏成林。樵獵者攀援柏枝 上下,故曰柏梯。」

柏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耆老云:「其山產柏茂盛」,故以 名山。

《河南府志》:「登封縣柏廈巖,在少室東,巖勢削直,其高 無際,半壁見一洞門,上有古柏覆之,如廣廈。」

柏谷,在少室西北,去少林寺五十里。《西征記》曰:「谷中 無回車地,柏林蔭靄,窮日幽暗,殆弗睹陽景。」

《偃師縣志》:「柏坡即緱山之麓,有古柏滿坡,故名。 柏谷塢上有古柏,俗名柏圪。」

《孟津縣志》「柏廟山在縣西六十里兔浴溝南,廟祀山 神,猶存古柏。」

《陝州志》:「古柏在州學東,相傳為三皇廟中物。頂勢盤 折,枝榦縈鬱,宛如虯龍狀。」

《泌陽縣志》「泉水廟:邑東十二里,內有古柏一樹,靈雀 花一株,纏於柏上,夏月開花,景甚可觀。」

《桐柏縣志》:「漢柏六株,在淮瀆廟。」

《鄧州志》:「光武臺,州治西鄰,世傳光武寓跡於此,臺右 多柏,因名漢柏。」

《陝西通志》:「古浪所柏林山,在所南七十里,其上多柏 樹,故名。」

《臨潼縣志》:「獨柏在露臺祠東北。」

《盩厔縣志》:「再生柏二,一曰針,一曰灸,俱在說經臺老 子廟前。世傳老子駐車說經於此,見二柏枯而針灸 之復生,人以為靈異。」

《澄城縣志》:「柏谷在縣北七十里,舊多柏。」

《蒲城縣志》:「蒲地宜柏,而堯山柏異他植,以其根盤巖 石,堅老特奇,即其時遠而摧,幾不如古,猶幸有一榦 參天,足備棟梁。其萌芽觸石出者,疏葉嫩枝,培養護 持,俟之今日矣,猶古柏也。」

《耀州志》:「五臺山,五山對峙,頂平如臺,山盡柏,數十里 即望見焉。」

《三水縣志》:「玉泉觀在玉泉之右,故名。內有古柏數株, 溜雨參天,森然如虯龍之蜿蜿。」

《隴州志》:「丹陽洞,州北一里許,傳為馬丹陽成仙處,中 建三清殿,丹墀下有柏,分十股,根枝長茂,柏中有一 清泉,四時不涸。」

《秦安縣志》:「隴西地雖多木,然少柏。弘治戊午,有言民家種柏二株,才三尺許,諸生李鳳、胡士淳輩移之大 成殿前。今每株三枝,枝葉相圍,如亭如蓋,若人栽成 者,高出南城之上。」

《秦州志》:南山寺中有古柏兩株,黛色參天,霜皮溜雨, 少陵雲「老樹空庭」,得即此也。

《延安府志》:「洛川縣柏,林泉縣南七十里,多古柏,故名。」 中部縣「軒轅柏在軒轅廟,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 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掛甲柏在軒轅廟。黃帝既滅蚩尤,歸而掛甲其上,至 今樹皮每尺許有掛甲痕密布,彷彿鑽甲狀。柏液中 出,似有斷釘在內,老榦細枝,痕跡皆一,為古今奇景。 《鄜州志》:「柏山寺在州西九十五里,滿山皆柏,而寺在 柏間,因以名也。」

《漢中府志》:「鳳縣紫柏山南一百三十里,山高峻,多紫 柏。」

《涼州衛志》:「青山在衛東二百五十里,上多松柏,冬夏 常青,故名。」

《溧陽縣志》文廟二古柏,莫知植者歲月,大都唐宋以 來物也。老榦若虯龍,一枝蹲垂作攫拏狀,隱覆櫺星 門。形家言「此榦罩門之石閎,邑中當出大魁。」

《黟縣志》:「黃堆山,高十餘里,有古柏五株,大數十圍,相 傳三大聖手植雲。」

《三友》柏:在縣衙,一枝三種,世稱「嘉樹。」

《九老柏》五在縣署堂下,四在察院。婆娑萬狀,不知何 代所植。

《太平府志》:「橫山大聖院,古柏高十餘丈,大於車輪,非 唐、宋間物。」

《五河縣志》:「翠柏山在縣治西南六里,高阜壁立,藂柏 挺秀,故名。」

《宿州志》:「柏山多長柏,望之翠色凌空。」

《高郵州志》:「東山在城東北隅,阜起高五丈,上植松柏。」 《青浦縣志》:「嘉木林在鍾賈山壽安寺西,陳氏墓前,垂 絲柏二株,東西對峙,郡侯熊軫峰題今名。」

《武進縣志》「柏泉井在馬跡山耿灣里社祠前,旁有古 柏一株,大可十抱,相傳隋時物,輪囷干霄,山中所少。」 《無錫縣志》:「後樂園有古柏一林,宋時所植。」

長泰寺「在縣西南長泰山。嘉靖中,植柏樹百餘。」 《宜興縣志》:「保安禪寺在縣東北二十里開寶區保安 山南麓,大殿前有垂柏一株,連數抱,而中若剖裂,四 圍皆透見,枝葉甚繁,亦木之奇者。相傳為唐宋時所 植。」

《石門縣志》:「城隍廟肅敬樓西南偏有古柏合圍外澤 中枵鳥銜梓實墮其中,遂抽榦,由拱把長與柏齊,破 柏腹,裂為兩環,以鐵索護之,後為大風所敗。」

《歸安縣志》:「古柏門,縣南袁家匯,根下開,廣七尺許,上 復連理,高五六丈,中若洞門,可出人,蓋千年舊物也。」 《德清縣志》:「枯柏樹在烏鳶山土祠內,木二株,一枯一 茂。說者謂枯柏有神憑依,故歲久不壞,且損之者皆 得禍。嘗有遊騎觸神而殞,遂相戒不至。」

《新建縣志》玉隆萬壽宮有柏,許旌陽誓曰:「其枝委地, 吾道再興。」土人歲相沿為剪柏會,蓋恐其誓之驗而 蛟出也。

《饒州府志》:「浮梁北隅寶積寺門內,古柏二株,大數圍, 高數十丈,蒼翠可愛,相傳佛印所植者。」

《武昌縣志》:「古柏一株,在城隍廟約十圍,始植,不知何 代。明末枝葉盡凋,歲餘復生。今青蔥如故。」

《黃梅縣志》:北邙山有李節婦墓。其初夫死,氏葬之,植 雙柏墓前,頃有牛嚼左樹之杪五寸,氏聞之曰:「左者 夫也。」乃赴墓前,撫柏痛哭,一夜長與右齊,卒,乃合墓。 《龍陽縣志》:義興寺前回道人曾過此,題「勒馬問船牛 鼻渡,釣魚乘月橘林洲」之句於柏樹上。後柏數十尺, 好事者鋸之,片片皆字。今所存糵亦踰抱,稱為汎洲 「古柏」雲。

《灌縣志》:「縣北有古樹,圍八九丈,上有寄生木,亦大數 圍,傳言秦物也,土人名曰紫柏。」

《梓潼縣志》:「七曲山有晉柏二株,蒼翠奇古,蟠踞如虯 龍。自晉至今,幾三合抱。」

《潼川州志》:「釣鰲臺在學前,清流曲轉,瀦為潭。山上有 古柏一株,垂枝如綸,若釣狀。」

《邛州志》:「鳳凰山有紫柏十圍,根蟠巨石,上號騎鯨柏。 張公柏在文廟後,環植六百餘株,至今望之如翠屏 青嶂,乃張五峰先生所植。」

《雲南府志》:「昆陽州城隍廟,古柏大可數圍,高十餘丈, 傳為宋時高氏所植。」

《祿豐縣志》:靜樂庵殿前古植雙柏,葉密枝交,參天籠 日,結蓋垂陰。遊斯地者,覽樹驚奇,流連不忍捨去。 《嶍峨縣志》:「縣城西南二里有古祠,名香柏,前後左右 翠柏,森森茂林,蓊蘙圍抱者數百株,干霄拂雲,相傳 千百年物也。季春上浣,邑人修禊於此。」

《江山縣志》:「萬曆四十年,縣衙內翠柏開丹花甚盛,是 年大有郟。」《縣志》:「崇禎四年,柏樹俱生黃耳,大如蓮蕊。」

《浮梁縣志》:「北隅寶積寺,宋佛印修戒於此。手植二柏, 發願云:『二柏相交,吾當重來』。」其後枝每相交,雷便擊 之。相傳蘇東坡曾至寺,後人建三賢堂,以祀蘇東坡、 黃魯直並佛印。崇禎十六年,野火焚其柏一株,寺僧 藏其榦,欲為三賢像,不果。

柏部雜錄

編輯

《詩經·邶風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鄘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汎彼柏舟,在彼河 側。

《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如松柏之枝 葉,常茂盛青青,相承無衰落也。朱注承,繼也。言舊葉將 落而新葉已生,相繼而長久也。

《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兌》《易》直 也;謂少節目。滑易而調直。亦言其茂盛也。

《魯頌:閟宮》新甫之柏。新甫山也。

《商頌·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丸丸,易直也。 《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 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 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左傳》:「培塿無松柏。」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尚書逸篇》:「東社唯柏。」

《莊子》:「受命於地惟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

天寒既至,雪霜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荀子》。「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 貞矣。」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史記龜策傳》:「松柏為百木長而守門閭。」

《漢書東方朔傳》:「柏者,鬼之廷也。」師古曰:「言鬼神尚 幽闇,故以松柏之樹為廷府。」

《焦氏易林》,「溫山松柏,鸞鳳以庇。」

《博雅》:「汁柏,柏也。」

《四民月令》:「七月收柏實。」

《王逸子》:「木有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氣淳矣,異於群類 者也。」

《廣志》:「柏有續柏。」

《抱朴子》:「天陵偃蓋之松,大谷倒生之柏,皆與天齊其 長,地等其久。」

謂「《夏必長而薺麥枯》,《冬必凋而松柏茂》。」

《宋書符瑞志》:「王者耆老見敬,則柏受甘露。」

樊宗師《園林記》:「柏曰蒼官。」

《海錄碎事》:「負霜柏」一作「宜霜柏。」

《避暑錄話》:「柏奇峻堅瘦,似李元膺。」

《老學庵筆記》:真宗御集有《苑中嘗花》詩十首,內一首 龍柏花。李文饒《平泉山居草木記》有「藍田之龍柏」,宋 子京又有《真珠龍柏》詩,劉子儀、晁以道、朱希真亦皆 有此作。予長於江南,未嘗見也。或雲本出鄜坊間 《蜀都雜抄》。蜀都大抵雨多風少,故竹樹皆修聳。少陵 詩「古柏二千尺」,人譏其瘦長詩固有放言,要之蜀產 與他迥異,謂「柏之森森」者惟蜀為然,所謂「喬木如山」 者,亦惟蜀為然。

柏部外編

編輯

《列仙傳》:「赤松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抱朴子》:「成帝時,獵者於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皆 生黑毛,跳坑越澗如飛。乃密伺其所在,合圍取得,乃 是一婦人,問之,言是秦之宮人,關東賊至秦,秦王出 降,驚走入山,饑無所食。有一老翁教我食松柏葉實, 初時苦澀,後稍便喫,遂不復饑,冬不寒,夏不熱。此女 是秦人,至成帝時,三百餘載矣。」

《洞冥記》:「磅山之北有穴,穴上有柏,昔李少翁於閬陰 移來,此柏已見扶桑三枯,海水涸竭,帝覺,遣人往穴 掘,不見其根,唯見赤燕飛翻入雲,移柏植於通靈臺。」 《神仙傳》:「孔元方鑿水邊際作一窟室,窟前有一柏樹, 生道後棘草間,委曲隱蔽,弟子有急欲詣元方窟室 者,皆莫能知。」

《傳燈錄》:僧問趙州和尚祖師西來意。趙雲。「庭前柏樹 子。」

《玉堂閒話》:高陵縣有神堯先世莊田,今為宮觀矣。有 柏樹焉。相傳曰:「高祖在襁褓之時,母即置放柏樹之陰而往餉田,比餉回,日斜而樹影不移。」則今柏樹是 也。史傳不載,而故老言之。按神堯祖父俱封唐國公母是獨孤後姊妹豈有餉

田之事,事屬荒誕,故歸於《外編》。

《北夢瑣言》:「光化中有文士劉道濟,止於天台山國清 寺,嘗夢見一女子引生入窗,下有側柏樹葵花,遂為 伉儷。後頻於夢中相遇,自不曉其故。無何,於明州奉 化縣古寺內,見有一窗,側柏葵花,宛若夢中所遊。有 一客官人,寄寓於此室,女有奇才,貧而未聘,近中心 疾而死。生所遇,乃女之魂也。」

《茅亭客話》:遂州小溪縣石城鎮仙女堊村民程翁名 君文,開寶九年春往雲頂山寺,遇一道士,隨往青城 山。道士曰:「爾有仙表,得至於此。」開囊取丹一粒,令吞 之,曰:「若有饑渴,則可嚼柏葉柏實些些。」君文歸家,無 饑渴之念,遂別止一室,不顧家事。嘗焚柏子柏葉,靜 坐,無所營為,不飲不食,時嚼柏實三五顆而已。門外 有一柏樹,下有一大盤石,常偃息於上。至九月七日 夜,如有所待,達旦,雲霞相映,有如五色《君文》躡空而 去。

《化源記》:柏葉仙人田鸞家居長安,聞學道者有長生 術,遂入華山求問其侶,心願懇至,至山下數十里,見 黃冠自山而出,鸞遂禮謁祈問隱訣,黃冠指柏樹示 之曰:「此即長生藥也,何必深遠,但問志何如爾」,鸞遂 搜尋仙方,雲側柏服之久而不已,可以長生,乃取柏 葉曝乾為末,服之稍節葷味,心志專一,至六七十日, 未有他益,但覺時時煩熱。至二年餘,病熱,頭目如裂, 舉身生瘡,而鸞意終不捨。至七八年,熱疾益甚,其身 如火,人不可近,皆聞柏葉氣,諸瘡潰爛,黃水遍身如 膠。忽自云:「體今小,可須一沐浴。」遂命置一斛水於淨 室,數人舁臥斛中,遂於斛中寢,三日方悟,呼人起之, 身上諸瘡,皆已掃去,光彩明白,鬚髮紺綠,頓覺耳目 鮮明。自云:初寢,夢黃冠數人持旌節導引謁上清,遍 禮古來列仙。皆謂曰:「柏葉仙人來此。」遂授以仙術。謂 曰:「且止於人世修行,後有位次,當相召也。」自此絕穀, 隱於嵩陽。年百二十三歲,無疾而終。異香滿室,空中 聞音樂聲,乃造清都,赴仙約耳。

《吳江縣志》:「震澤寺古柏,前賢多有題詠,蓋數千年物 也。崇禎甲申,漸就枯萎,後併其根斸去矣。先是寺傍 竹圃中忽開一花,如木芍藥,五色爛然,旁無枝葉。土 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掘之盡花之,莖有細 絲緣絡土中,絲斷亦無所見。又閱月,復於近柏處開 一花,又掘之如前,其絲蜿蜒丈許,得物圓大如土茯」 苓,碎之,中有物,宛然一鹿也,頭角項足俱肖。於是爭 往,穴土見柏根如環,大可二十圍,色光潤而清芬,觸 手皆有細絲纏聯其間。跡絲求之,取若茯苓者數石, 或為人形,或為禽獸形,土人鬻之,多得善值。是歲,客 有從湖州來,道遇寄舟者,服製樸古而形神憔悴。問 其姓,曰:「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何往?」曰: 「將之杭州。今日色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 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 出,遍索寺中無若人,而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 則適符寄舟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雲釋達觀是其 化身,事屬不經,識之,以廣異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