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四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六卷目錄
大同府部彙考四
大同府戶口考
大同府田賦考
大同府風俗考
大同府祠廟考
職方典第三百四十六卷
大同府部彙考四
編輯大同府戶口考 府志
編輯府屬總數
原額「民丁。」 康熙二年分。
實行差人三萬九千四百六丁,各編徭銀不等,共編徭銀三萬三千二百三十兩三分六釐一毫零。內審編增出新丁徭銀一百四十八兩五錢三分一釐四毫零。
原額「隨侍人丁。」 康熙二年分。
實行差人七百二十七丁,各編徭銀不等,共編徭銀三百二十兩一錢三分。內審編增出新丁,徭銀一十八兩二錢。
原額屯丁,於康熙二年審編。
實在行差丁八千五百一十一丁,各編尖丁銀不等,共編《尖丁》銀二千九百三十二兩。
大同左右、陽高、天鎮、平魯、威遠、瓦窯、守口、鎮門、平遠等衛所城堡,原額屯丁,於康熙二年編審實在興差,並清出供丁,節次新增,共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七丁。又民丁一十五名,各編尖丁銀不等。共編尖丁銀八千三十三兩一錢。
朔州衛馬邑所尖丁,協濟朔州馬邑縣經費不敷銀三百六十八兩六錢四分。
按府屬多係舊志,謹依《通志》載其一府戶口總數。
大同府田賦考 府志
編輯府屬總數
原額民田二萬二千五百一十四頃三十一畝六分九釐四毫零。共徵夏秋稅糧、馬草腳價、地畝九釐。粳米、驛糧、席椽一十五萬九千八百六十兩三錢六分六釐一毫零。內除荒外,
實在熟地二萬五千一百二頃六十二畝七分七釐一毫零,共徵夏秋稅糧、馬草腳價地畝九釐,粳米、驛糧、席椽並新增存留共銀七萬五千三百三十四兩三錢三分八釐九毫零。
蔚州土兵地九百八十八頃九十九畝一分五釐,派給土兵五百五十七名。每名徵銀三兩五錢,共銀一千九百四十九兩五錢。
原額官租地五百三十五頃。每畝徵官租銀二分,共銀一千七十兩。
原額山坡地一千五百六十四頃七十七畝二分八釐一毫,各徵牛㸽銀不等,共銀一千三百八兩一錢二分六釐九毫。
蔚州額外開墾河灘地四頃三十五畝。每畝徵牛㸽銀一分。共銀四兩三錢五分。應、渾二州、大同、靈丘、廣靈、廣昌四縣。原額土兵一千三百六名。每名徵銀三兩五錢。共銀四千五百七十一兩
朔州懷仁、山陰、馬邑、三縣。原額土兵銀一千四百四十兩
原額桑樹三百四十三株,每株徵絲一錢,共絲二觔二兩三錢,折絹一疋零,絲一十四兩三錢,共折徵農桑絲絹銀二兩五錢一分八釐。開墾並興屯歸併、清出隱種、自首民糧荒地一萬四百九十頃九十九畝五分五釐四毫零,各徵不等,共銀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五兩八錢九釐八毫零。
原額「代產贍田」 本折共地一千八百五十一頃七十七畝五分三釐一毫零。內除荒外,
實在熟地九百三十九頃三十一畝九分八釐一毫零,共徵本色市斗米一百三十六石一升五合零,穀六十石四斗四升三合零,倉斗麥米、豆三百三十四石二斗六升七合零。折色銀一千七百八十八兩五錢九分八釐。
又開墾過代產荒地五百五十四頃六十一畝二分五釐零,各徵不等。共徵本色市斗、米一十七石、豆三石一斗,穀二十石六斗八升五合,折色銀九百四十二兩二錢三分四釐五毫零。原額屯地五千八百七頃五十一畝五毫零,共徵本色糧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三石二斗八升。
四合零,草三萬七千一百二十束七分八釐零。內除荒外,
實熟地二千三百六十八頃九十五畝六分八釐一毫零,共徵本色糧八千六百九十石五斗一升八合零。草一萬四千一百九束二分七釐五毫零
《牛餘地》、三千七百五十八頃八十六畝二釐九毫零,共徵牛餘糧銀一千八百四十三兩九錢一分一釐五毫零
外開墾興屯歸併清出自首荒地並牛餘地,共七千八百二十六頃七十六畝二分七釐一毫零。共徵本色糧四千六百八十六石六斗九升五合零。草四千五百四十四束九分七釐一毫零。折色牛餘銀一千四百一十三兩九錢五分三釐四毫零。
大同左右、陽高、天鎮、平魯、威遠、瓦窯、守口、鎮門、平遠等衛所城堡。原額屯田。除荒外
實熟地二萬九千九百五十七頃二畝五分八釐八毫零,共徵本色糧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二石七斗四升三合零。內本色折錢糧七千六百六十石二斗一升五合零,折銀四千九百七十九兩一錢二分九釐七毫零。
實徵本色糧五千四百五十二石五斗二升八合零。
本色草一萬七千四百一十束六分六毫零。內前衛、威遠衛本色折價草七千五百三十六束九釐五毫零,該銀一百五十兩七錢二分一釐九毫零
《實該》本色草九千八百七十四束五分一釐五毫零。
折色糧二萬九千四百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二合零,折銀錢一萬二百一兩四錢四分八釐七毫零
《本折草》四萬九千二百八十束一分八釐一毫零,該銀錢一千九十七兩四錢二分四釐九毫零
牛餘子粒銀、錢、六千四十三兩七錢三分四釐九毫零
外開墾並自首起課地五千三百二十二頃六畝九分八釐,該徵本色糧三千四百六十六石八斗四合零。本色草二百三束二分八釐一毫零,該徵本色糧、草、牛餘子粒銀二千四十兩九錢二分三釐二毫零。
課程
本府各屬皆係邊徼沙鹵,止食本地土鹽。額設鹽鈔七萬一千九百七十錠三貫,不銷引口。泉村油鬥店課銀二十六兩九錢三分。房課、匠價、羊粉皮價、商牙雜課等項,共銀一千七十四兩。
按府屬多係舊志,謹依《通志》載其一府田賦總數。
大同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府屬總
《漢書》:「質直野朴。」
《圖書》:「質直淳厚。」
《舊一統志》:俗尚武藝,風聲習氣,自昔而然。《舊郡志》:「士人勁直,率矜名節,飭廉隅,猶存忠厚之風。」
《舊志》:「大同雖涉邊徼,商旅輻輳,習尚浮靡。地土沙磧磽确,寒獨早,七月隕霜,農人往往清明前後種麥、豆,五月種穀、粟、秫、稷、蕎麥、油麥等項,豐歲畝不滿斗,故中人日僅再食。俗多儉嗇,恆存蟋蟀之風。風高氣寒,草木開發殊遲,而結實頗繁,故瓜果菜蔬之類,較他地特饒焉。士習謹愿,上臺嚴臨,絕無武斷干訐之行」 ,簪弁子弟,服習弓馬,給事麾幕,以列車騎,材官之盛。且地近虎山土著,從戎者十室五六,少小邊庭之習氣爾爾。商賈俱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邊居,婚嫁隨之。本城市廛者微薄,貿易而已。懷仁地土沙鹼,人性朴質,無健武好訟之風,有務農勤本之實。士敦廉節,民恥輕薄,雖窮鄉僻里,亦知崇尚詩書人文視前頗盛。
渾境「地土磽确,寒早煖遲,風高氣冽,草木枯凍。桃杏四月始華,尟能結實;且八月隕霜,禾尟中熟。」 農夫清明前後種麥豆,圃人立夏後種蔬菜。凡穀、麥、麻菽,歲豐畝獲,斗不踰三。俗尚儉嗇,中人日僅再食。民以墾田為生,商賈稀少,即貿易亦不越鄰封,工匠半屬外方流寓,無奇技淫巧。
郡雖北塞,恥尚武功,尟有馳馬校射,每值歲試,竟虛其典。縉紳居無華麗,衣惟韋布,食乏錯陳,且拙於饋遺干謁,猶存質直之風。士勤誦讀,敦行誼,非公事不入公門。女甘貧淡,習勞勩,詰其杼柚,不知也。民貧而守分,無奸盜椎剽之行,鼠牙雀角之風,脫有質於庭、罹於法者安受之?無他巧術以求免,第勇於輕生。男女每因睚眥小忿,輒雉經殞命,而不惜崇信鬼祟疾病,即延巫覡迎神送祟,禳禱喜樂,以祈福祐,尊敬釋元浮屠為甚。歲時豐其齋供,乞募厚其施予,喪亡藉其超拔。攻異端、溺邪教者,其風尤盛。境內娼優無多,諸如冠服,悉尊制禮,衣服飲食器用,皆去華從儉,頗有樸野淳愨之遺焉。
應州民淳事簡,俗素儉朴,樂於農業,少事商賈。士尚氣節而知讀書,武勵忠勇而善弓馬。貧富喜皮服,務藏蓄。其土地半厚半鹼,乾燥少樹。宜雨不宜旱,尤苦霜降之早也。
「山陰地瘠,故民多務農而力穡,士亦敦本而尚行。」 服食崇儉,婚喪如禮,有近古之遺風。
朔民敬老慈幼,節用恭儉,勤耕耘,務牧養。家塾黨庠,書聲洋溢。士恥奔兢,非公事不謁有司。薦紳先生杜門不問戶外一事。嫁女以擇婿為尚,萬一論財,人皆鄙之。喪祭悉遵《文公家禮》。然男喜飲博,婦鮮紡績。且見小輕生,往往壺餐啟釁,投繯刎頸,不時見告。司風教者不可不有以馴化之也。
馬邑界在雲、朔肘腋,燕都風聲漸被,彬彬興於禮教矣。但民性渾樸,惟事耕耘,飲食衣服,多尚簡易。至於「慷慨輕生,剛毅任俠,信鬼好祈」 ,猶不免西晉之故俗雲。
蔚州臨邊,其俗尚武功,性質無諂,去華從儉,以墾田為生。仕宦拙,女尚節烈,士流重章句,輕踐履,信巫鬼,喜𩰚健訟,輕生境內無娼。《廣靈》地廣而磽,不事商賈。凡俯仰交際,租傭之費,輒取給於田。
《靈丘》地土沙磧,阪田磽确,先秋隕霜,深春猶雪,山瘠多寒,早冰,故無秋麥。士習謹愿,無侈蕩佻達之行,終歲皆一意農務為本,讀次之。
廣昌地狹民醇,耕樵為業,人務農桑,士敦禮義,亦事商賈。地近邊陲,賦性勇悍。
迎春塑春牛芒神,與各處相同。前二日,優人、樂戶、妓女各扮故事,鄉民攜田具,唱農歌,為興作東事之狀。共一處,名為《演春》。
正月元旦日,無論鄉紳士庶,喜辦衣服酒食之類,以豐麗相尚,拜賀交錯,仍燕會彌月,方止。元夕自十四至十六日,競張「鰲山燈」 ,放火樹,以慶太平。十六日郊遊,雲除百病。
二月二日,各村畽社地醵錢獻牲,謂之「扶龍頭。」 三月清明日,拜掃塋墓,間豎鞦韆為戲。
四月八日,赴北嶽廟燒香,進紙鋪戶各行於關聖廟獻唱。數日,供設花盤,紙工極其精潔。五月五日,天中節,食角黍,飲菖蒲、雄黃酒,帶「《辟兵符》,懸艾虎。」
十三日,營官治祭,享祭伏魔帝君廟,凡三日,鼓樂不絕。
六月六日併初伏日,造酒醬躧麯曝衣。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俗傳為地官赦罪之日。薄暮,設麻穀,薦時食於祖先,拜掃塋墓。官府亦以是日迎祭城隍厲壇。
八月十五日,中秋結綵製月餅。至晚陳列果品,剖瓜賞月,親族多以品物餽遺。
九月九日重陽節,家製棗糕菊酒,親族相餽如前。
十月朔日,剪紙為衣焚化之,謂之「燒寒衣。」 冬至日謂之「亞歲。」 官府五鼓朝賀,鄉士大夫同之。如元旦儀節。
十二月八日,食《臘八粥》,作臘醋醃肉,藏冰。二十四日,名為「交年。」 供餳餅酒果祀竈神,以求福庇,掃除舍宇。
除夕,易門神、桃符。修歲事,陳祀儀。守歲仍多嫁娶。
每年三月春祈,八月秋報,神廟前扮樂賽享。
大同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本府。〈大同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城內西南隅,大同縣附郭。不置。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社稷壇東,大同縣附郭。不置。
郡厲壇 在府城內西北,大同縣附郭,不置府。城隍廟 在府治內。
縣城隍廟 :在縣治內。
旗纛廟 各衛如制
三皇廟 在府東南。朔州、廣昌俱有廟。
晏公廟 在府城南
岳武穆廟 在府東門甕城。
真武廟 有二,一在府城東興雲橋,一在府城北關。
關聖廟 有二:一在府治東,一在府治東南。雷公廟 在府城西十里。雷公山有龍亭,旱禱輒應。
玉皇廟 在府治東北
「龍王廟 」 ,有二:一在東關外,一在南關外。《泰山廟 》在南關外。
李王廟 在府治東北隅。
聖母廟 在府治西南
三官廟 在東關內
勸忠祠 在府東
安輯祠 在府治東
呂公祠 在府城南關,新建。
史公祠 在府南門外,為前巡撫史道建。《懷仁縣》
社稷壇 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張總管祠 在縣。祀唐總管張仁願。仁願為朔方總管,築受降城,後人思之,立祠。
王文端祠 在文廟西
渾源州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二里。
州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州治西北
東嶽廟 在東門外,唐開元間建。
關王廟 在州治北
龍王堂 有二:一在西門外,一在恆山陰畔。北嶽恆山廟 在州南二十里,唐武德間建。孟姜女廟 在州龍角山。相傳秦築長城,孟姜女泣夫役死,城頹,鄉人建廟。
律呂神祠 在州北五里神谿孤石上,元魏時建,元重修。相傳「太和元年六月望,弘州人張珪晚憩此,月二十五日行梗雨」 ,語畢騰空而去。珪至家,遍語鄰村人,使速收麥。未及收者,至日為雨所傷殆盡。事聞,朝廷遣使致祭。
孫真人祠 在城隍廟東。
應州
社稷壇 在舊土城西北。明洪武間,知州陳立誠創。弘治二年,知州薛敬之移築於西門外。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關。
州厲壇 在舊土城北。明洪武間創。弘治二年,知州薛敬之改建於城東門外。
城隍廟 :在州治西北。明洪武八年,知州陳立誠創建。
八蜡祠 在城東關內。明弘治八年,知州劉漢建,今廢。
關王廟 有四:一在南門右,一在西關內,一在州治東北,一在東關外。
北嶽廟 在城西門右,明洪武二十七年建,萬曆十年重修。
火神廟 在州治西。明萬曆十九年,知州王準建。
梓潼廟 :「在城東關內。」
古龍王廟 在南關。相傳唐置州時創建。「三靈廟 」 在城東南大石村,祀唐晉王李克用,宋楊令公業,元韓元帥浩。
文昌祠 在古舊城帥府東北,唐衛公李靖建。「相傳晉王李克用母禱於祠,見壁裂金甲,神人躍出,後遂生克用。」
神農廟 在城東龍首山上。相傳唐神醫李愈建。歷代重修。
泰山廟 在城東南馬莊。
聖母祠 在州治西震家巷南。故老相傳,「唐明皇母建。」 明萬曆二十年重修。
馬神廟 在城東門左。明永樂間建,隆慶間重修。
忠肅祠 :在州治南,金大定二年敕建,祀道國公康弼。
山陰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半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東南一里許。邑厲壇 在縣北半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隅。
「龍王廟 」 ,有三,一在南門外街西,一在城北黃
華岡西南最高峰。一在城西南覆宿峰下。武安王廟 在南門外。
馬神廟 在縣治東
風神廟 在縣南十五里古城西北。
元帝廟 在縣北城上
聖母廟 在縣治東
王文端祠 在文廟西
北嶽行祠 在化慈岩絕頂石岩下。
朔州
社稷壇 「在州西關。」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州南關,知州侯樹屏重建。
州厲壇 在州北關外
城隍廟 在州治南
八蜡廟 在西關外
旗纛廟 在衛後
玉皇廟 在北街
關王廟 在東街
勒馬關王廟 :在西街。
火神廟 在神機庫
海神廟 在城內東南隅。
馬邑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迤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大河岸。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馬神廟 在東門外
三龍王廟 :在神頭村。
桑乾河神廟 在縣西北十里洪濤山下。金天會間,元封為王,明改今稱。有司以二月二日、六月十三日致祭。
鄂國公祠 在縣西北一十里金龍池南。祀唐尉遲敬德,今有司歲以二九月十七日致祭。《蔚州》。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東南隅。
州厲壇 在東關外偏北二里。
城隍廟 在城西南隅
八蜡廟 在南關外二里。
旗纛廟 在城譙樓東三十餘步,明洪武七年建。
玉皇廟 在城北垣上
三皇廟 在東甕城內,三月三日群瞽祀之。東嶽帝廟 在東關門外。
北嶽帝廟 在東關門外。
元帝廟 ,在城西北隅。
關帝廟 有二,一在東甕城內,一在南關西偏。漢三義廟 在城南關西南隅。後有諸葛武侯樓,前有漢壽亭侯坊,城東南隅亦有祠。
馬王廟 ,有二,一在鼓樓後,一在南關廂。藥王廟 在靈侯廟東。
三靈侯廟 在城西北隅。
三官廟 在玉皇閣前
火神廟 在旗纛廟西
龍神廟 在州西南三十里,各鄉亦俱祀之。泰山聖母廟 ,有三:一在城南高院牆,一在東城下,一在藥王廟後。
漢文帝廟 在南關廂,遼穆宗建。
廣靈縣
社稷壇 :在城北半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北二里。
邑厲壇 在城東北百步。
城隍廟 在西街
八蜡廟 在南關
玉皇廟 在北關外
關帝廟 ,有三:一在南城外,一在東關門外,一在東臺門外。
龍神廟 有三:一在社台山,一在北關東門外,一在壺山北。
元帝廟 有二,一在縣南關水巷門內,一在北甕城。
北嶽廟 在千福山
豐水神祠 在壺山頂
「東嶽行宮 」 在蕙花村東南。
禹王廟 在縣治前
三官廟 在東臺門外北。
馬神廟 在城南門內西。
靈丘縣
社稷壇 在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
邑厲壇 在城東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
八蜡廟 在縣南街北
《旗纛廟 》在縣治西,今圮。新廟在治東,順治十五年建。
元帝廟 在北城上
馬神廟 :在縣治西,順治十七年重修。
三官廟 在甕城內
東嶽行祠 在城東
魏文成帝廟 在城東二十里。人相傳為古廟,今圮。文成征慕容垂,師還,牧馬於此,故後人立廟焉。
關帝廟 ,有二:一在城南廓西街;一在縣治內西偏。
龍王廟 在縣南廓街南。
三皇廟 在城西關外,順治十五年重修。府君廟 在城西北,長林夾道,神路深遠。元建泰和間重修。
三元廟 :在城西關外,南面臨河。順治十七年重修。
元君廟 在城東南
廣昌縣
社稷壇 :在城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半。
鄉厲壇 四里百戶,各立一所。
鄉社壇 四里百戶各立一所。
城隍廟 在縣治北
八蜡廟 在縣東泰山廟中。
《旗纛廟 》舊在關內,後遷於城西北。
東嶽廟 在縣東郭外,地名「倉上。」 上有興文塔,下有淶泉,傳為古剎。每年四月十八日,土人饗賽,商賈駢集。
「關帝廟 ,有二:一在上關角,一在北門外。」 「三官廟 」 ,有四。
真武廟 在縣北門外
「三皇廟 」 在月城內。
二郎廟 在月城內
子孫聖母廟 在縣西門外里許。
龍王廟 ,有三:一在縣西門外,一在東嶽廟,一在七山下。
火德星君廟 在南關內。
馬王廟 在城南門外
比干廟 在縣東南十里牛心山上。
李存孝廟 在縣西北十五里。邑人李克用養子為將,以勇力聞。
北嶽廟 ,有二:一在「聚雲山,一在東嶽廟左衛。」
關聖廟 在鼓樓西街,文廟東。
勒馬廟 有二:一在南街,一在南甕城。
右衛
三靈侯廟 在鼓樓北
安樂廟 在儒學東
蘇武廟 在城北四十里。武奉使在北十九年,不屈,後還,南經此地,土人敬而祀之。
陽和衛
城隍廟 :「在《大閣》」 東街。
武廟 在西門
勒馬廟 在南甕城
玉帝閣 ,南向,居中。
元帝廟 北《城臺》上。
泰山廟 在東門
大關帝廟 在轅門西
北嶽廟 ,在城北,甎臺石磴,與陽和臺高映天城衛。
關聖廟 在衛治
威遠衛
三靈侯廟 在十王廟北。
十王廟 ,在玉皇閣西北。
平遠衛
城隍廟 在衛治東
禹王廟 在南關城上
關聖廟 在城北山畔
北嶽廟 在城南山畔
東嶽行祠 在城東南隅。
寺觀附
本府。〈大同縣附郭。〉
石窟十寺 在府治三十里,元魏建。始神瑞,終正光,歷百年而工始完。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內有元載所修石佛十二龕,壁立千仞,面面如來。
南堂寺 ,在府治東南,一名「永寧寺」 ,元魏建。內有金玉像,高一丈八尺。外有九級浮圖,高九十餘丈。上剎後高十丈,鈴鐸聲聞十里。
禪房寺 在府西南五十里,唐天寶間建。華嚴寺 有二:一在府治西門內,遼建,內有南、北閣,東西廊。北閣下銅石像數尊,中石神主五,男三女二;銅神主六,男四女二。內一銅人,袞冕,帝王之像,垂足而坐,餘皆巾幘常服。危座,相傳乃遼帝后真形也。重熙七年,建薄伽教藏於止殿東南。明洪武三年改正殿為大有倉,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綱司,而寺復立焉。一在府治東南,亦遼建,洪武年重修。
善化寺 在府治東南,金大定年建。
柳巷寺 在府東門外御河橋南,明正統間建。懸空寺 在城西四十里焦山。
觀音堂 在府城西十五里。金重熙間建。傳有一尊飛來佛,明宣德三年修。
龍翔宮 在府治東。遼金建,明洪武間重修。太寧觀 在府治東南,遼建,舊名「湛然」 ,有九真堂。明洪武初改為大同縣,十九年改為大寧觀,置道紀司。
玉虛觀 在府北新城內,明景泰四年建《懷仁縣》。
崇國寺 在縣治北,南向。元至元間建。明洪武間修,置僧會司。
太清觀 在縣東北。元己未年建。明洪武十九年,置道會司。
渾源州
崇福寺 在王家莊。建自元魏。
圓覺寺 :在州治東,金正隆三年建。
永固寺 ,在州東四十里莊上。金大定間建。永安寺 ,在州治東北。元延祐三年,都元帥高定建。明洪武間置僧正司,併「報國等寺入焉。」 寶峰寺 ,在寶峰寨,元時建。
玉泉寺 在李峪村,元時建。
靜居寺 在南莊,上元時建。
西禪寺 在州西五十里,元時建。
懸空寺 在州南瓷窯口內。石壁如削,鑿竅插梁,結構於數十仞之上。飛閣相通,下臨無地,遊者股慄。寺創於元時,近僧增三殿,稱奇觀焉。大雲禪林 在州西荊家莊,為下院,元魏建。興國禪林 在殿山上,唐時建。
千佛洞 在州東南孫臏山下。
龍泉觀 上觀在恆山上,下觀在東門外,唐開元二年建,賜額「龍泉」 ,因山有二泉故也。明洪武間置道正司,併上觀入焉。
五峰觀 ,在州東五峰山上,觀有三洞,金建應州。
佛宮寺 初名寶宮寺,在州治西。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釋迦」 ,道宗皇帝賜額。元延祐二年,避御諱,敕改「寶宮」 為佛宮。至治三年,英宗皇帝達五臺山,經過登塔,命釋放金城縣獄囚,敕彰國軍節度使妝金諸佛,建道場三日。順帝時,地大震,七日塔迄寺搖動。塔高三百六十尺,圍半之,六簷八角,上下俱架木為之。層如樓閣,玲瓏宏敞,宇內浮圖,足稱第一。明洪武元年四月八日,塔頂佛燈連明三夜。時謂「大明」 新立,寶塔呈祥雲。永樂四年,成祖北征,駐蹕塔上,親筆峻極神功。正德三年,武廟遊幸至州,登塔宴賞,御題《天下奇觀》,出帑金命鎮守太監周善修補。萬曆七年,寺僧明慈、鄉人陳麟等,募貲重修。
覺興寺 「在州治南。唐太和三年,西僧清寬創建。五代天福三年火,元至正八年,僧寬憑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立叢林。萬曆五年火,寺僧德安重建,增修鐘鼓二樓。僧覺定鑄鐘一口,重三千六百觔。」
淨土寺 在州治東北。金天會二年,僧善祥奉敕創建。大定二十四年,僧善聳重修。
大安寺 ,在城南崔家莊。元皇慶四年,仁宗皇帝為獨峰和尚敕建。洪武二年重修。寺有碧峰、獨峰二上人塔。
彌陀寺 在城西南賈莊村,金明昌五年,僧智廣創建,明萬曆十三年重修。
天王寺 在城東南下社村。唐太和六年僧演智建。明洪武十四年重建,萬曆八年重修。文殊寺 ,在城東南小石村。相傳文殊說法於此,故名。遼乾統六年,西僧義譚和尚講經寺中,遂建殿宇。明洪武六年僧文興重修。成化二十年、正德元年俱重修。寺有古松,霜皮蒼翠,枝幹如龍。
法王寺 ,在城西南香峰山。金大定三年,僧福益建。
龍泉寺 在城東邊耀山。金大定三年,僧一如建,明萬曆二年修。
觀音寺 ,在城東南下社村,元韓元帥習靜處。今寺後有高樓,即古《望城樓》基址。
黃華寺 在城西北黃華岡上。古僧月香建,不知何代。
下生院 在城南西賈莊,明宣德間建,成化間重修。
慈雲菴 在州治西北。元天曆二年建,明永樂七年重修。
沖虛觀 ,在州治西南。唐廣德四年,羽客鳳鳴岐募建。天福六年,道士呂名先奉敕重修。明洪武八年,改築州城。本觀中分,止存東「寥陽」 一殿而已。
雲溪觀 在城西南西安峪村。梁中統三年,道士寇士謙建。
元同觀 在城南武家店,元延祐二年,道士劉葆光建。
「清適菴 」 在城東南下社村,羽客王天祥習靜處。
頤真菴 在城南龍灣山,元大德四年,道士張志通建。
雲水窟 在城南翠微山。金明昌九年,道士杜機心建。
山陰縣
瑞雲寺 在縣治南,遼明昌三年建。
臥佛寺 在縣治西,永寧坊街北。始建於元,明洪武間修,置僧會司。
沙家寺 近夏屋山,在縣南三十里迎嵐里,金明昌二年建。
白衣寺 在縣南月城內。
洪聖寺 ,在城西南二十里。宋太平興國八年,僧重鑾修。
得聖寺 在縣城東
雲溪觀 在縣城南三十里。
慈佑菴 在南關外
朔州
興國寺 在城南關
龍泉寺 在城南關甘泉井前。
觀音堂 在城南關
神應寺 在城西,元至正年間建。
興教寺 在治西南隅,唐龍德初建。
崇福寺 在州東門內,舊為林太師衙。金天德二年建為寺。明洪武間,置僧正司。
護國寺 ,在州南關。僧如林於崇禎十一年創建。
玉泉觀 在州東北三十里。
馬邑縣
崇恩寺 :在治東大街北。
增福寺 在洪濠頭村西南。
棲雲寺 在縣南四十里鴈門關東。元時建,即「神婆古寺」 也。久廢。
觀音閣 在大街道南,與崇國寺南北相望。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重修。
龍泉寺 在縣西北十里司馬泊西。清流四繞,狀如辟雍。每至夜,風恬水靜,月出東山,徘徊牛斗,影落地間,光搖梵宇,瑩然可觀。往來士大夫多遊玩題詠。
《白衣菴 》在縣北街倉東。霍鍾芳建。
玉泉觀 ,在縣西北十里,元建,明永樂年修。《蔚州》。
敕建金河寺 在城東五臺山下,河中碎石如金,今廢。
崇教寺 在城西暖泉村。
華嚴寺 在城西蘇家畽。
海山寺 在城東「明遠店。」
黃梅寺 在城東北
雙陽寺 在城東桃花堡。
觀音寺 有二:一在城東吉家莊,一在城北上陳莊。
金覺寺 在城東五臺村。
祥雲寺 在城東北傅家村。
柳溝寺 在城東水泉村。
南馬寺 在城西南南馬莊。
鐵黎寺 在城東赤崖村。
上峰寺 在城東上寺村。
彌陀庵 :在城西門內。
「慈義」 庵 在南門甕城內。
十方院 在城西關外
同慈庵 在城東南隅
清真寺 在城東北隅
懸空庵 在金河山頂
臨洞庵 在懸空寺上峰。
大士庵 在城南門甕城內。
觀音堂 ,有二:一在大泉坡,一在鼓樓後。《普濟庵 》,在南門甕城內。
法雲寺 ,在石板溝內。
《玉泉寺 》在浮圖村。工。
油澗寺 在城東北七十五里。
證果寺 在代王城堡前。
萬福宮 在城南呂家莊。
萬安宮 在城西宮村
二仙祠 在靈侯廟後
朝陽洞
元空洞 俱在城西北三十里。
釋迦寺 ,在州南門西南隅,金敕建。明洪武年重修,置僧正司,併釋迦院、永慶寺入焉。
靈巖寺 在州西北隅。敕建,元末燬,明正統六年,敕賜重建。
雙松寺 在州西北。以上三寺規模宏麗。崔家寨寺 在州西二十里,內有鐵羅漢五百。「圓覺寺 」 即白家寨寺。山景清幽,締構頗善。碧霄洞 在州天岡山。生成天險,道士王碧霄造,故名。
玉真觀 在州南關內,元建。明洪武十八年修,置道正司。
紫極觀 在州城西南三十里,元建。
廣靈縣
大士庵 在城南關
興勝寺 在龍虎巖
白羊寺 在白羊山,距縣西五十里。古剎。明景泰三年修。
周圖寺 在唐山巔
清涼寺 在縣西白羊山,元至元間建。
羅漢寺 在縣東十里,明洪武三年建。
福智寺 ,在縣東三里,金真元三年建。
哭迴寺 ,在縣南一百里,唐開元二年建。白馬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
弘教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唐清泰三年建。石佛寺 ,在唐山峪。
天井寺 在《周圖》寺東。
「聖佛林 」 在直峪南山。
石湖寺 在留老山
三教寺 在翟家畽西
西照寺 在迴嶺北
崇善寺 在一斗泉南
安堅寺 在留老畽村
聖皇寺 在宜興南山,元建。
《老君堂 》,在鄭家窯。
觀音寺 在峰西村
板塔寺 在大山頂
《柳溝寺 》在柳溝莊。
保真觀 在縣西二十里,元時建。
凌霄觀 在縣東南翠虛臺。
八角寺 在八角遞村外。
聖壽寺 在縣北街,元建。明洪武十六年修,置僧會司。
集仙寺 在縣西三十里,元建,明永樂年修。《靈丘縣》。
老君觀 在縣治西北
大雲寺 在縣治東。唐開元間建,有僧會司一員,明天順間修。
準提庵 在城東北
福智寺 在城東,元時建,每歲迎春於此。洞元觀 在縣治西北,元建。
廣昌縣
玉皇閣 在城寧肅門上。舊建真武廟,明嘉靖十三年,指揮孫安改建。上祀玉皇,下祀元帝。連城高八丈,左右建鐘鼓樓。登斯閣也,金碧炳耀,丹青輝暎。凡縉紳輩以邊務屆者,多停驂登眺。南瞻白石之嶙峋,北望黑嶺之崷崒,西瞰香山之叢鬱,東顧淶水之濴洄。拱極瞻辰,徘徊忘倦。誠哉空中樓閣,超然物外之觀也。
三元閣 在城西關外里許。恆有野水淜湃,居民患之。後築券門一座,上修閣三楹。自是無復漂沒之虞矣。
開化閣 在城南門上
香山寺 在縣西十里
雷音寺 在縣西三里許。
石佛寺 在縣西十里。此地多大小石佛。
鎮海寺 在縣南二里七山下。
永福寺 在豐樂村
蓮花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
慈氏院 在縣東五十里。
延壽寺 在縣東五十里。
黃台院 在縣東五十里。
「弘寂院」 寺 在泉坊村西。遭兵焚燬。
白衣寺 在縣東關門內。
砂窩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樹木環繞,清幽佳境。
窯峪寺 在縣西南七十里。
塔子溝寺 在縣南七十里。
柏山寺 在縣南八十里。
紫巖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
角場寺 在縣南四十里。
閣子院寺 即大寺,一名閣院禪林,在縣治北,唐尉遲恭重修。鐘樓一座,相傳係飛來,不關造作。考之碑記,漢創建,唐重修。其殿宇恢宏高聳,樸素渾堅,內有僧會司。
石門寺 在縣東十里,元建,明永樂年修。太平寺 舊在縣西五里,風雨頹圮,明天啟五年,移於西門外。
千佛寺 在縣東嶽廟左。
全真觀 在縣西北二十里窟籠寨。
陽和衛
北寺
南寺
西寺 俱敕建
三教寺 在閣北
白衣閣 在城南
淨土寺 在南門外
千佛寺 在南關外
神峰寺 在東門外
太平寺 在大閣東
圓通寺 在東北隅
十方院 在北臺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