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8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八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八十九卷目錄

 陝西總部彙考

  陝西建置沿革考

  陝西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陝西星野考

  陝西賦役考

  陝西兵制考

職方典第四百八十九卷

陝西總部彙考

編輯

陝西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禹貢》舜置十二牧,雍州其一也。周文、武都酆、鎬,為王畿。及平王東遷雒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乃為秦地。至孝公作為咸陽,築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始皇置四十郡,在陝西者曰內史,北地、上郡、九原、隴西、漢中,凡六郡。秦滅項籍,分其地為三國:曰雍、曰塞、曰翟,謂之「三秦。」 漢都於此,分置左右內史,後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置司隸校尉領之。又以其地西偏置涼州部刺史,察舉隴西等郡,而不常所治。東漢時,復置雍州,尋罷其司隸校尉,統三輔如故。魏分河西為涼州,隴右為秦州,三輔仍屬司隸。後平蜀,分漢中置梁州。晉省司隸為京兆郡。愍帝之末,劉聰、石勒、苻堅、姚萇相繼竊據。及姚泓為宋武帝所滅,尋屬赫連勃勃。後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有古雍州之地。其得漢中,亦曰梁州。迨西魏復置京兆尹。後周因之。隋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唐分置十部,置京畿等四道採訪處置使,而京畿道治京城,關內道以京官領隴西道治西平,山南西道治漢中,復改採訪為觀察,其治仍舊。宋初,置陝西路,復置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熙河六路經略安撫司,並以守臣兼領,又置提點刑獄司,治鳳翔。金分陝西為五路,京兆為東路,置都總管府。元置十路,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安西路,又置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於鳳翔,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及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於甘州。「明初,為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領西安、鳳翔、平涼、慶陽、延安、鞏昌、臨洮、漢中八府,興安一州,置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領各衛所。置按察使司,分關內、關西、關南、隴右、西寧、河西六道,兼察諸府州衛所。三司並治西安,而行都司則分治甘州。」

皇清初因之。康熙二年,分左右布政,左布政司仍駐。

省城,分管西延、鳳、漢四府,興安一州。右布政司駐鞏昌府,分管平、慶、臨、鞏四府,及河西、寧夏各衛所。又增設按察司使一員駐劄,分管亦如之。裁衛十六,所六十九。

陝西疆域考         通志

編輯

陝西疆域圖

陝西疆域圖

東至河南閿鄉縣界,三百一十里。

西至生番族界

南至四川巴縣界,一千六百里。

北至黃河千餘里,古藍州界,連賀蘭山界。東南至湖廣鄖西界。

東北至《沙漠》界一千六百里。

西南:至上丹堡,「生番族界。」

西北至西番界三千六百里,「連亦不剌山界,脫歡山界。」

省城,西安府西三百六十里,為鳳翔府。

南六百八十里為《興安州》。

西南一千二百里為「漢中府。」

北七百四十里為「延安府。」

北一千五百里為榆林衛。

西北七百里為平涼府

西北一千二百里為鞏昌府。

西北一千六百七十里為臨洮府。

西北六百里為「慶陽府。」

西北一千六百里為「靖遠衛。」

西北二千七百里,為「岷州衛。」

西北一千五百里,為「洮州衛。」

西北八百一十里為「固原鎮。」

西北一千四百里為「寧夏鎮。」

西北二千四百里,為「陝西行都司。」

形勝附

編輯

《荀子》:「其國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國策》:「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貊、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殽函之固。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范睢《對秦昭王》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坂,此王者之地也。」

《漢書》
被山帶河四塞為固

編輯

《通鑑地理通釋》:蘇秦說秦惠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陝西星野考         通志

編輯

分野

《禹貢》雍州之域。東井、輿鬼,為鶉首之次。《北斗樞》為雍州。於辰在未,屬秦分。《春秋元命苞》:「東井、鬼宿分為秦。」 《史記天官書》:「東井、輿鬼,雍州之分。」 《前漢·地理志》:「自井十度至柳三度,鶉首之次」 ,乃秦之分。《後漢·律曆志》謂井十二度至鬼五度為秦分。費直分井十二度至柳五度。蔡邕分井十度至柳三度為鶉首,當秦之分野。《晉·天文志》:「自井二十七度至鬼柳,鶉火之次,屬秦分。」 《唐志》:「東井、輿鬼,鶉首也。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隴、坻至河右,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嶲、益州郡,極南河之表。」 東至牂牁,古秦、梁、豳、芮、豐、畢、駘槓、有扈、密須、庸、蜀、羌、髳之國。東井居兩河之陰,自山河上流,當地絡之西北,輿鬼居兩河之陽,自漢中東盡華陽,與鶉火相接,當地絡之東南,鶉首之外,雲漢潛流而未達,故眾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弧矢犬雞,皆徼外之備也。西羌、吐番、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明清類天文分野。書「井鬼在未」 ,自井九度至柳三度,屬秦分。雍州,則陝西永興、鳳翔、鳳、隴、邠、丹、同、華、耀、坊、延、鄜、寧、環、慶、涇、原、榮、渭、儀成、階、金、岷、秦、熙、河、德順、鎮戎、保安、通遠,西川之成都、興元,蜀、卭、嘉、眉、榮、戎、瀘、渝、涪、黔、忠、合、昌、資、普、簡、夔、萬、果、遂、漢、彭、威、彭、茂、綿、梓、龍、文、興、利、劍、渠、開、達、蓬、巴、閬、集、洋、壁、雲安、懷安、永寧、富順、陵井、大寧、廣安、南平,及西夏之西偏,秦鳳之西北,西川之西並其西南諸夷之地,皆秦分也。舊《志》:「梁州主觜參。」 又云:「東井、輿鬼,兼翼、軫之分野」 ,以其界秦、楚之交也。

躔次

涼州入箕十度;上郡、北地入尾十度;安定入營室一度;天水入營室八度;隴西入營室四度;酒泉入營室十一度;張掖入營室十二度;武都入東璧一度;金城入東璧四度;武威入東璧六度;敦煌入東璧八度;益州入參七度;漢中入參九

國星

斗一至四為魁。魁一星曰天樞,天市垣西列十一星,其第六星曰秦女。十二國星。周東南北二星曰秦五車五星,其次舍在畢。西北一星主秦。

五星

「鶉火實沉以負西,海主於華山,太白位焉。」 北方水位,自河曲黃甫川西經榆林至寧夏,又西經蘭州,踰河至嘉峪關四千餘里,得水位之半。《占驗》

井八星,在河中。《石氏》謂之東井。《張衡》云:「主水衡事,王者用法平,則井明而端列。」 鉞一星,附井前,主伺淫奢而斬之。動搖,則天子將用鉞於大臣。南北兩河各三星,分夾井,主關梁。北河星不見,則北道不通;南亦如之。天樽三星,在五諸侯南,主給貧餒。明則豐。諸侯五星,在井東北,主治陰陽,察得失。明大澤潤,則天下治。《積水》一星,在北河北,不見為災。「積薪」 一星,在積水東,金火守之,大旱。《水府》四星,在井西南,水官也。「水位」 四星,在井東,俱主水衡。移近北河,或水火。客星守犯,則國沒,為江河。「四瀆」 四星,在井南,江淮、河、漢之精也。明大則水泛溢。《軍市》十三星,在參東南。客星及金火守之,軍大饑。《野雞》一星,在軍市中。動搖,為兵災;移出則諸侯兵起。軍市西南二星曰丈人。丈人東二星曰子,子東二星曰孫,相扶而居,不見為災。闕丘二星,在南河東,金火守之,兵戰。闕下狼一星,在井南角而變色,動搖,盜賊作。弧矢九星,在狼東南,常向狼。動搖或引滿,則兵大起。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 明則人主壽昌,天下安寧。鬼二度,為日月五星之中道。四星,冊方。中央一星曰積屍,亦曰積氣,一曰鈇質。《張衡》云:「主祠事,又主視明,察姦謀。」 「鬼星明大,穀成;動移則人愁,政令急。」 積屍搖動,則疾病,鬼哭,人荒。爟四星,在軒轅西,主烽火。明大動搖芒角,則邊亭警急。天狗七星,在鬼西南,移徙則兵起。金火守之,則人相食。外廚六星,在柳南,金火守之,則兵起。天社六星,在弧南,明則吉。《天紀》一星,在外廚南,主知禽獸齒。歲金火守之,禽獸多死。

陝西賦役考         通志

編輯

陝西東布政司,轄西延、鳳、漢、興四府、一州。「廢藩」 王田等附:

原額民地三十八萬九千八百四十三頃七十七畝四分八釐三毫七絲四忽二微二纖六塵。各地徵糧不等。並興安州屬紫陽縣地畝係山坡,難以丈量畝數,共額徵本折糧一百二十六萬四千一百四石二斗一升六合二勺四抄三撮八圭八粟六粒。內本色糧一十三萬三千七百三十二石一斗三升六合八「勺五撮五圭六粟。」 內除拋荒減納糧一萬六百九十六石九斗四升三合一勺六抄四撮六圭五粟,止該折正本色糧一十二萬三千三十五石一斗九升三合六勺四抄九圭一粟,折色糧一百一十三萬三百七十二石七升九合四勺三抄八撮三圭二粟六粒,各徵糧不等,並王、附馬耔粒,共額徵銀一百五十三萬四千一百六十五兩五錢六分四毫二絲二忽一微八纖三塵二渺。內除西安府屬高陵、富平三原免派站支鋪陳銀八百一十兩八錢三分九釐一毫六絲,實額徵銀一百五十三萬三千三百五十四兩七錢二分一釐二毫六絲二忽一微八纖三塵二渺。本色草八千六百七十八束一十一斤六兩七錢八分。內除荒外,

實熟地、二十六萬九千八百三十四頃九十一畝二分八釐三毫五絲八微六纖

該徵本折糧九十六萬四千四百四十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五抄五圭六粒五顆。內本色糧三萬二千三百二十石九斗二升九合七抄三撮一圭二粟。本色官學倉糧五千七百一十一石二斗七升二合五勺三抄四撮九圭八粟二顆

該折徵銀三千七百八十三兩七錢八分六釐六毫六絲二忽四微三纖一塵六渺。折色糧九十二萬一千四百七石九斗七升七合八勺四抄一撮四圭六粒三顆

該徵銀一百二十三萬九千一百三十一兩六錢七分三釐六毫六絲七忽七微九塵九渺五漠。本色草五千九百三十八束一十一斤一十兩三錢四分。

外,西安府屬新收續收並勳田等項共地四百三十一頃三十八畝九分二毫八絲並租課等項

共該糧三千四百八石八升九合九勺三抄二撮四圭五粟七粒。

《折徵》銀三千三百四十三兩四錢八分一釐九毫七微七纖三塵五渺。

又西安府屬勳田、民色糧五斗七升九合。無荒實在戶六萬八千七百二十一戶

實額民丁二百六十七萬五千四十七丁,並匠價共銀三十一萬二千四百兩五分四釐六毫五絲二忽九微七纖七塵四渺。內除優免匠價逃亡外,實活丁二百一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丁半,該徵銀二十萬九千七百六十六兩一錢四分五釐五絲八忽九微四纖三塵三渺。原額徵徭銀一十五萬二千二百六十四兩八釐八毫六絲七忽七纖三塵九渺。除荒外,實徵銀一十一萬九千八百五十兩八錢七分九毫六絲六忽九微七纖三塵五渺。

外,遇閏地丁內加銀二萬五千五百兩五錢三分五釐七絲五忽四微六纖六塵。除荒外,實徵銀一萬七千九百七十四兩九錢七分五釐一毫四絲七忽五微六纖二塵五渺五漠。廢秦、韓、瑞、鄭四藩原額廢藩本折贍賜煙莊目置王田共地九千八百六十八頃四十三畝七分七釐八毫五絲七忽。又山坡山場栗、柿、竹等園五百二十一處,段山場內地一十一分,無頃畝。內秦藩坐落鎮安縣山坡、山場二處,原報俱荒,內各年續開墾熟地五頃一十八畝九分八釐六毫九絲。每畝起科不等,共科折色糧三石四斗五升七合六勺九抄六圭六粟四粒,應徵折色銀一十一兩三錢八分九釐八絲八微八纖七渺。「收入折色後項糧」 內:莊基二百三間二十七丈八尺,山坡竹枝五坡,鮮筍五百把,竹園三處,栗園四處,水碾磨一十八合,隨磨地井莊基地一頃一十四畝九分四釐二毫,水渠一道,納課房九百五十三間,店房四處,各徵不等。共額徵本色糧五萬二千九百五十四石八斗四升七合五勺八抄八撮五圭一粟九粒。

折色糧一十三石四斗五升七合六勺九抄六圭六粟四粒,折徵銀一十三兩七錢八分九釐八絲八微八纖七渺。

《折色地租房課並竹筍》,價銀七千五百九十七兩一錢八分四釐六毫八絲。

二項,共銀七千六百一十兩九錢七分三釐七毫六絲八微八纖七渺;黃絲一斤八兩、花椒一十斤、柿花二十六朵八十六個、柿子一千個、棉花一千四百七十五斤七兩六錢、栗果五斗、山紙四十八刀、麻一百二斤、棉布二丈五尺、清油七十斤。內除荒外,

實徵熟地八千八百二十一頃四十六畝七分九釐二毫八絲一忽二微。又山坡山場四百二十六處,段山場內地一十一分,山坡山場三處無頃畝。內鎮安縣續開墾過秦藩山坡山場二處,內熟地五頃一十八畝九分八釐六毫九絲。每畝起科不等,共科折色糧三石四斗五升七合六勺九抄六圭六粟四粒,應徵折色銀一十一兩三錢八分九釐八絲八微八纖七渺,收入「折色後項糧。」 內:「莊基二百三間二十七丈八尺,山坡竹枝五坡,鮮筍五百把,折銀九十兩,入於後項實徵銀」 內:栗園四處,水旱碾磨一十三合,隨磨井莊基地一頃一十四畝九分四釐二毫,水渠一道,納課房八百六十九間半,各徵不等,共徵本色糧四萬六千九百九十八石六斗六升七合三勺七抄四撮一圭七粟四粒,內除韓藩坐落鳳翔府屬本色糧二十四石六斗二合一勺四抄五撮八圭,奉文照民畝起科,每石折銀一兩七錢二分八釐一毫九絲九忽九微,共折色銀四十二兩五錢一分七釐四毫二絲八忽,收入折色項內,止實徵本色糧四萬六千九百七十四石六升五合二勺二抄八撮三圭七粟四粒。

《折色糧》三十八石五升九合八勺三抄六撮四圭六粟四粒。

《折色》銀五十六兩三錢六釐五毫八忽八微八纖七渺。

折色地租房課銀六千八百九十七兩三錢五。

分六毫

二項共折色銀六千九百五十三兩六錢五分七釐一毫八忽八微八纖七渺。

《棉花》一千四百七十五斤七兩六錢。柿子一千個。《棉布》二丈五尺。《清油》七十斤。

新增租糧五百九十二石一斗三升三合六抄;新增租銀一十八兩七錢六分九毫六絲。原額栗果五十一石七斗。內除荒外,

實徵:栗果四十三石七斗,中栗二石七斗,新墾中栗四石,柿花一百二掛零四十個。內除大人占去外。

實徵:柿花五十六掛零四十個。又進新核桃一石五斗、西瓜一百六個,線米二石、黃米六斗三升、鮮棗一石八斗,通共折價銀一百一十四兩二錢八分二釐五毫。

新增栗果一升五合,折價銀三分九釐。又銀二兩。原額「王田校尉丁」二十三丁,每丁徵銀一錢二分,共徵銀二兩七錢六分。外開山等十驛,本折銀糧緬數詳載《漢中廢藩後》。

原額屯地共九萬四百四頃四十畝九分五釐七毫五絲八微,額徵本色糧二十四萬六千九百五十六石四升七勺二抄四圭八粟。內除潼關衛無地虛懸糧一百九十石二斗八升八合五勺,止該糧二十四萬六千七百六十五石七斗五升二合二勺二抄四圭八粟。本色草四萬七千四百六十八束三斤一十三兩,折色糧五萬七千八百七十七石七斗五升四合九勺九抄二圭,折布銀一萬二千一百五十四兩三錢二分八釐五毫四絲七忽九微四纖二塵。折色糜糧一千三百七十六石一斗三升二合四勺,折銀八百二十五兩六錢七分九釐四毫四絲。丁條、馬草等項,共銀二萬四千一百七十三兩四錢六分三釐七毫二絲九忽八微五塵九渺。內除潼關衛無地虛懸折色銀二十四兩四錢九分三釐,止該銀二萬四千一百四十八兩九錢七分七毫二絲九忽八微五塵九渺。除拋荒外,

實熟屯地三萬八千九百四十七頃七十畝一分九釐七毫五絲二忽八微七纖六塵,應徵本色糧一十五萬七千二百六十石七斗四升六合一勺五抄二撮九圭三粟二顆。內除鳳翔、興安各州縣摘徵折色糧一千三百四十三石三斗九升一合七勺五抄五撮二圭七粟八粒,舊例折銀八百九十三兩八錢六分六釐三毫八絲一忽五微二塵九渺,收入後項銀兩內訖,又除興安各州縣穀糧一千二百六十三石六斗四升八合,每糧一石折徵米五斗,共徵米六百三十一石八斗二升四合。除穀收米,總計實徵本色糧一十五萬五千二百八十五石五斗二升三勺九抄七撮六圭五粟二粒二顆,本色草「七千九百六十四束一十四斤八錢一分七毫八絲,折色糧四萬九千六百八十一石四斗五升五合四撮二圭,折布銀一萬四百三十三兩一錢五釐五毫五絲八微八纖二塵。」 折色糜糧一千三百七十石五斗九升二合四勺,折銀八百二十二兩三錢五分五釐四毫四絲。丁條馬草並潼關衛折色等項銀一萬七千三百九十一兩一錢二分八釐三毫七絲八忽二微二纖二塵八渺。又收鳳翔、興安摘徵糧折銀八百九十二兩八錢六分六釐三毫八絲一忽五微二塵九渺。又收延安、綏德衛熟地內「泒徵馬價九釐、軍器料價存留」 等項銀一千七百五十四兩八錢七分七釐二毫一絲四忽三微六纖四塵。

外遇閏加銀八十七兩四錢九分八釐四絲九忽八微七纖二塵。

原額零星地二十三頃二十五畝三分七釐,應徵銀一百一十六兩二錢一分四釐二毫八絲。一,額外首報及河灘,實徵地六頃七十四畝八分五釐,應徵本色糧二十四石一升八合,折色糧四斗九升三合,折布銀一錢三釐五毫三絲,丁條馬草銀一錢一分九毫二絲五忽。

《屯地集稅停免火食》,共銀六十四兩六錢一分五釐一毫。

原額屯丁一十萬四千六百四十四丁,應徵銀九千三十五兩六錢七釐八毫七絲七微。新增編審丁六千四百六十丁,應徵銀七百七十六兩三錢六分二釐四毫一絲六忽四微。除逃亡外,

實在丁一十萬五千五百六十五丁,應徵銀九千二百六十七兩二錢一分二釐四毫三絲七

外遇閏加銀四十八兩五錢五分九釐五毫七絲三忽五微。

原額「長解」 銀四百一兩四錢。

外遇閏加銀三十二兩二錢。

原額屯丁銀二十二兩一錢一分三釐四毫。除荒外,

實熟銀八兩一錢八分三釐五毫。

陝西西布政司,轄平、慶、臨、鞏四府。「廢藩」 王田等附:原額民地二十五萬三千二百一頃四十六畝三分七釐二毫四絲三忽四微。內慶陽府屬安化、真寧、二縣原額大畝地六千四百五頃五十畝三分八釐八毫。據該府冊報,大畝折小畝地二萬三千九百四十六頃五畝八釐九毫六絲九忽。共地三萬七千三百七十九頃一十一畝三分三釐六毫六絲九忽。又合水縣原額地畝,山多地險,難以丈量,後據該府冊報,照糧科地四千五百九十二頃八十二畝四分,通共地二十七萬五千三百三十四頃八十三畝四分七釐四毫一絲三忽四微,各地徵糧不等。

共徵本折糧四十四萬二千八百四十三石六斗四升三勺六抄九圭九粟。內本色糧七萬七千五百九十二石七斗七升六合四勺八抄四撮八圭。內除拋荒召佃減納糧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七石三斗五升五合五抄四撮四圭二粟五粒,止該折正本色糧六萬六千三百六十五石四斗二升一合四勺三抄三撮三圭七粟五粒。《折色糧》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石八斗六升三合八勺七抄六撮一圭九粟。

共徵:銀四十五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兩一錢一分三釐三毫二絲八忽二微四纖一塵五渺。本色草一千九百九束六斤一十四兩九分七釐八毫。又臨洮府《舊全書》內原額未載全應入額草一千二百五十六束二十斤一十一兩五錢八分。共本色草三千一百六十五束二十七斤九兩六錢七分七釐八毫。除荒外,

實熟地一十三萬五千二十七頃四十四畝五分九釐八毫八絲四忽四微六纖五塵三渺。該徵本折糧二十三萬七千八百二十九石六斗六升七合四抄一撮八圭八粟五粒。內本色糧二萬七千八百四十二石七斗七升二合九勺二抄五撮四圭三粟三粒,本色官學倉糧一萬六千二百二十四石八斗七升九合三抄二撮三圭三粟九粒。

該折徵銀一萬二千二百一十一兩四錢四分七釐六毫一絲三忽八微八纖三塵八渺。折色糧一十九萬三千七百六十二石一升五合八抄四撮一圭一粟三粒。

該徵銀二十五萬九百七十八兩一錢九分五釐五毫四絲九忽六微六纖七塵。本色草三千一百三十三束一十五兩六錢七分七釐八毫。實在戶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九戶。

原額民丁七十三萬五千八百六十六丁,井匠價共銀一十萬九千六十五兩八錢五分四釐二毫五絲六微二纖五塵二渺。除優免匠價逃亡外,

實活丁二十九萬六千三百一十一丁,該徵銀四萬二千九百四十六兩一錢四分四釐二絲九忽九微一纖七塵五渺。

一餘水鹽課抵丁銀二百二十兩六錢九分七釐。原額徵徭銀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九兩三錢一釐六毫七絲四忽。除荒外。

實徵銀一萬七百五十四兩六錢一分五釐八毫五絲八忽六微八纖二塵四渺。

外遇閏地丁,內加銀八千四百二十三兩四錢七分三釐九毫五絲二忽一微。除荒外,

實徵銀四千一百三十二兩五錢七分五釐四毫六絲六微。

一、廢肅、韓、楚、沐四藩,原額廢藩本折贍田自置並油斤王田共地一萬六千二十五頃三十五畝八分三毫。內固原監收廳川坡山地折正川地九千九十五頃二十六畝四分一釐五毫,止該地一萬三千三百五十六頃三十五畝八分二釐八毫。又地七十九處,六段一十八窖,一百四畦,房店、鋪面共三千三百一十一間,大門三座,水磨三十四輪,船磨三隻,煤硐六眼,琉璃磁窯八座,雜樹九十九株,地基課程一十處。內民磨三十輪、民房五間,油磨四輪、房八間,各徵不等。共額徵本色糧九千五百三十五石五斗三升二合四勺三抄五撮,折色糧八百五十六石九斗五升二合六勺,折銀八百四十七兩六錢。

二分四釐二毫九忽四微。

折色地租銀八千一百一十三兩二錢八分一釐一毫二忽五微二纖四塵。本色草二十五束八分。查係秦州韓藩原額,《全書》撒內未載,今於總內登明:清油七千五百三十七斤八兩,內除本折銀糧並清油折價外,

實種熟地一萬二千九百三十一頃四十六畝二分五釐三毫。內固原監收廳川坡山地折正川地七千七百六十五頃一畝二分一釐三毫。止該實熟地一萬七百五十四頃一十五畝九釐六毫,又地六十四處零少半處,又六段一十八窖,一百四畦,房店鋪面共二千一百一十九間,大門三座,水磨二十四,輪船磨一隻,煤硐五眼,琉璃磁窯六座,雜樹九十九株,地基課程一十處,內民磨三十輪,民房五間,油磨二輪,各徵不等,共徵本色。並蘭州興屯開墾省,斗糧七千八百六十四石八斗九升一合七勺三抄四撮一圭三粟。內肅藩坐落臨洮府屬蘭州,實徵租斗糧二千七百三十五石九斗六升三合五勺。內除應納州縣銀兩,瑞藩租斗糧三十六石六斗四升一合五抄三撮七圭二粟七粒,折省斗糧五十五石一斗四升四合七勺八抄六撮,止實徵租斗糧二千六百九十九石三斗二升二合四勺四抄六撮二圭七粟三粒,折省斗糧四千六十二石四斗八升二勺八抄一撮六圭五粟。

共實徵本色並「租斗折省斗」 及興屯省斗,共糧九千一百九十一石四斗八合五勺一抄五撮七圭八粟。

《折色糧》五百一石七斗七升八勺八抄五撮八圭八粟二粒。

折銀四百八十五兩三錢一分三釐七毫九絲三忽一微八纖五塵一渺。

折色地租共銀六千七百八十三兩二錢七分八釐二毫二絲二忽三微三纖五塵。內除臨洮府屬蘭州實徵本色,內「該與置買民田折納民站」 等銀五十四兩三錢四分七絲八忽。

止該實徵折色銀六千七百二十八兩九錢三分八釐一毫四絲四忽三微三纖五塵。

實徵清油六千九百五十一斤一十兩六錢。每斤折銀三分七釐,共折徵銀二百五十七兩二錢一分一釐五毫。實徵本色草二百二十五束八分。

「前熟地內平涼府屬平涼縣原額三等,並順治十三年新增及興屯開墾地三十九頃五十八畝一分,增出本色糧一百四石九斗三升三合九勺七抄九撮九圭四粟七粒,折色糧二十石八斗二升九勺二抄二撮一圭一粟八粒,折徵銀二十一兩八錢三分三釐三毫六絲二忽四微一纖四塵九渺。」 地租銀三十一兩九錢四分五釐七毫一絲六忽八微二纖三塵。奉文自十三年外督糧道清查冊報。

新增地租糧一千五百三十六石七斗六升八合七勺三抄九撮二圭五粟。

新增地租銀一千二百二十三兩一錢九分七毫四絲二忽二纖四塵。

新增油價銀二十五兩六錢九分八釐九毫五絲。額外。

臨洮府蘭州興屯招人在廢藩牧馬空閒草山開荒地六十頃三十三畝八分三釐。每頃徵省斗糧一斗二升,共實徵省斗糧七十二石四斗五合九勺六抄。

又平涼府屬,清查前報「自置熟地應徵本色糧七十二石五斗一合二勺一抄。」

原額實在丁六千七百六丁,各徵不等,共徵銀二千八百一十七兩九錢七分。

原額屯地四萬九千八十三頃五畝二分九絲一忽七微,內除虛懸租地二千九百九十八頃七畝七分,該免虛懸租銀二百六十兩八錢七分一毫一忽九微,止該

實屯地四萬六千六百八十四頃九十七畝五分九絲一忽七微,應徵本色糧二十一萬八千二百四十四石五斗四升八合二勺九抄九撮七圭五粟五粒,本色草六萬四百四束二斤一十九兩七錢八分。地畝等項銀一萬一千四十一兩二錢一釐一毫四絲三忽四微二纖五塵二渺,折色草二千三百一十三束一斤折銀四十六兩二錢八分二釐。除荒外

實徵熟地二萬六千八百九十九頃六十八畝六釐六毫三絲三忽九微,應徵本色糧一十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三石六斗九升六合五勺四

抄七撮六圭二粟二粒。內除慶陽、阜城、環縣穀糧八千三百九十九石五斗九合七勺二抄七撮六圭一粟一粒,每穀一石折徵米五斗,共徵米四千一百九十九石七斗五升四合八勺六抄三撮八圭五粒五顆。除穀收米,總計

實徵本色糧一十四萬一千三十三石九斗四升一合六勺八抄三撮八圭一粟六粒五顆。本色草三萬五千六百二十三束七斤一十一兩二錢六分;地畝等項銀六千九百一十四兩五錢四分九釐六毫二絲八忽八微一纖六塵四渺。折色草一百六十五束八斤八兩四錢五分五釐,折徵銀三兩一錢七分八釐四毫七絲七忽八微六纖六塵五渺。又收平、鞏二府屬熟地《泒徵條鞭》九釐銀八百六十九兩二錢三分一釐三毫五絲九忽七微二纖三塵一渺。

額外固原教場、並丈增出地五頃一畝,應徵本色糧二十石四升。木色草三十束二斤。地畝銀六錢二分六釐二毫五絲,地租銀二錢四釐。均徭銀六錢二分六釐二毫五絲

額外三角城等灘井養廉共地八百四十一頃三十七畝二分,應徵本色糧一千九百五十八石五斗三升三合八勺。

又租課地六頃四十四畝五分,應徵租課銀三兩八錢六分七釐。

又租課銀八兩

原額屯丁並慶屬屯戶活丁共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二丁半,額徵銀九千四百四十四兩七分四釐九忽六微四纖四塵七渺。又順治九年餉司審編加增銀七十一兩二錢,二項共銀九千五百一十五兩二錢七分四釐九忽六微四纖四塵七渺。

新增招回並審出丁二千八百四十四丁,共銀二百九十五兩二錢八分一釐三毫八絲三忽九微五纖四塵九渺。除逃絕外。

實在丁四萬三千八百四十三丁半,該徵銀九千五百五十兩五錢一分二釐四毫三絲七忽,六徵五纖一塵六渺。內除甘撫詳允摘入廢藩人丁共一千九百四十八丁,除銀一千四百五十五兩六錢,止該

實在丁三萬九千八百九十五丁半,該銀八千九十四兩九錢一分二釐四毫三絲七忽六微五纖一塵六渺。

又,停免丁銀三兩六錢七分二釐二毫。

外遇閏加銀五百四十八兩六錢九分五釐六毫八絲七忽一微八纖六塵八渺。

原額徵「徭」 銀二百四十二兩六分四釐五絲三忽。除荒外,

實徵銀九十五兩二錢二分八絲四忽四微。原額七監牧馬草場共地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六十一頃六十二畝二分八釐六毫。內除不堪耕種草場荒地外。

實熟地一萬三千一百三十六頃八十畝三分九釐,該徵銀七千八百八十二兩八分二釐三毫四絲。

原額「牧丁」 一萬六千一百三十六丁,共該銀五千九十二兩二錢七分四釐七毫一絲九忽二微。內除優免逃亡外,

實在丁五千七百二十二丁,該徵銀一千八百五兩七錢七分五釐六毫五絲三忽四微。固原監收廳所屬平遠鎮戎、李旺、《紅古》、下馬關、永固堡、白馬城、西安州營、西安州操、西安州營,將舊額各衙門公費改歸軍餉。

原額租地八千五百二十八頃七十七畝三分九釐,應徵租銀二千六百九十兩八錢二分七釐九毫。除荒外,

實徵熟地九百頃六十六畝,應徵本色糧一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折色銀四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三釐一毫四絲五忽六微。

河西四道

原額屯地四萬九千七百二十二頃八十畝二分四釐一毫一絲。額徵本色糧二十二萬六千八石六斗九升七合八勺三抄八撮九圭八粒。馬糧一萬一千一百五十二石三斗一升二合七勺二撮四圭四粟四粒六顆。草,舊例每束重一十八斤,共一百八十六萬八千三百四十六束八分一釐二毫六絲一忽二微八纖三渺內除荒外。

實徵熟地四萬五千五百七頃一十一畝四分二釐七毫七絲四忽九纖九塵。應徵本色糧一十九萬五千七百四十八石七斗八合八勺三抄二撮四圭八粟二粒。馬糧九千六百三十七

考證

石八斗八合二勺五抄二撮一圭二粟六顆。大草一百六十萬三千三百一十六束四分一毫四絲一忽三微八纖三塵九渺。折七斤小草四百一十二萬二千八百一十三束五分九釐七毫九絲八忽四微九纖六塵八渺

額外清丈「自首開墾並牧馬湖場屯民告增等地」 ,共四百八十六頃七十六畝一分一釐二毫八絲。應徵本色糧一千九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升七合三勺九抄七撮五圭五粟六粒;馬糧九十二石二斗一合九勺六抄九撮八圭八粟七粒。大草一萬四千七百六束六分九釐三毫二絲五忽六微四纖四塵六渺。折七斤小草三萬七千八百一十七束二分一釐一毫二絲一忽六微六纖二塵

實徵墾軍地四頃一畝八分,應徵折色銀一十三兩五錢六分三釐九毫。

草湖地九十九畝,實徵本色糧九斗九升。馬糧四升九合五勺。大草四十九束五分折七斤;小草一百二十七束二分八釐五毫七絲

學壩無地水租糧二百一石七斗二升。

舊徵並新增磨課糧四十三石六斗。

寧鎮兩河合屬五衛、平靈二所。

原額屯地一萬五千八十頃八十五畝一分七釐二毫一絲三忽。應徵本色糧料一十四萬六千六百八十四石九斗二升四合五勺八抄六撮。舊穀草一十九萬五千六百五十八束九分九釐九絲一忽五微二纖八塵八渺。地畝折糧草並折色銀三千七百四兩三錢六釐九毫七絲二忽六纖。除荒外

實徵熟地一萬四千四百三頃八十九畝三分七釐四毫七絲九忽。應徵本色糧料一十三萬三千五十八石八斗八升六勺一抄五撮五圭六粟。舊穀草一十八萬一千八百八十束五分二釐四毫九絲六忽一微一纖二塵三渺。折七斤草四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二束七分七釐八毫三絲二忽八微五纖八塵一渺。地畝折糧草、並折色銀三千二百九十九兩九錢八分三釐三毫六絲五忽六微四纖。加增九釐銀八百六十兩九錢一分八釐二毫二絲二忽一微七纖。

外額徵歸入正項

原派七斤。年例秋青草二萬五千七百束,表糧二百石

實徵公用養廉樣田,共熟地三十三頃九十七畝八分五釐四塊,各徵不等。共本色糧料九百八石四斗六升,折色銀二百三十三兩九錢八分六釐七毫。

裁扣廩生廩糧學租二百四十石。

《牛隻》,息糧四百五石一斗九升。

原額並新收實在頂田屯丁一萬七千七百二十四名零四分三釐。

陝西兵制考         通志

編輯

「總督山西、陝西軍務」 部院軍門一員,駐劄西安府。

統轄陝西滿兵將軍一員。駐劄西安府

「左右協梅勒」 章京二員。

四旗《牛錄》章京二十八員:

正黃旗「固山大」 一員:

正紅旗「固山大」 一員:

鑲紅旗「固山大」 一員。

「督標」 中軍副總兵一員。

兼管中營事。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

前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

「提塘」一員。今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