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9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九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二卷目錄

 成都府部彙考八

  成都府物產考

  成都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九十二卷

成都府部彙考八

編輯

成都府物產考        總志

編輯

府總

穀屬

稻 有秔、糯香,早晚不一;豆 有紅、黃、綠、黑、碗、蠶茶、褐花腰爬、山羊眼,種名不一。

香稻 州縣俱出,其氣芬芳。

蔬屬

巢菜 「州縣俱出,葉似槐而小,其子如小豆。」 夏時種以糞田,其苗可食。

果屬

異栗 昔產青城山,似栗而美,獨房者為異。久食可治風攣。相傳張道陵手植七十株,在上清宮。

《荔枝 》舊蜀府,花園出。

花屬

牡丹坪花 ,在灌縣西南八十里大面山。自青城長坪捫蘿而上,由鳥道三十里許,乃金華庵。前有平皇樹,高蔽天。花開桃紅色,莢葉十四五瓣,狀若芙蓉,香似牡丹。春深花先長,後發葉,謂之枯枝牡丹。譙大受、李太素二先生隱居其中。范至能有詩:「十丈牡丹如錦蓋,人間姚魏敢爭春。世傳三十年,其花方一開。」 今按青城山勢秀麗,泉流清美,精英之氣泄為奇花,理或然。若謂其三十年一開,何今歷年之久,不得一見耶?蘭 深山產之。

山茶花 山谷平地俱產。

玉真花 ,青城山出玉真花,差小者,號寶仙,淺者為「醉太平」 ,白為玉真,古稱「石端聖花。」

酴醾花 ,成都縣出,有三種:曰「白玉碗」 ,曰「出爐銀」 ,曰「雲南紅。」 色香俱美,蜀人取以造酒。

牡丹 :諸色俱備,千葉而大如毬,兩都所不及,一名「魚血紅」 者獨艷。

桐花鳳 ,成都縣出小鳥,紅翠碧色相間,生於桐花中,惟飲其汁,不食他物,花落隨死。土人畫「桐花鳳扇」 ,即此鳥也。

海棠 ,鄭谷詩:「濃淡芳春滿蜀鄉,半隨風雨斷人腸。浣花溪上堪惆悵,子美無情為發揚。」 賽蘭香 ,葉如豌豆,花似粟,香甚清遠。楊用修謂不足於艷,而有餘於香。戴之髮,經旬猶馨。西番有伊蒲佛供,即是此花。

竹木之屬

棕竹 ,省城出。葉如棕,有刺,其中實而不虛。「刺竹 」 ,成都出。刺皆環節而生。

《花斑竹 》新津最盛。

紫柏 灌縣北有古樹,圍八九丈,上有寄生木,亦大數圍,傳言秦物也,土人名曰「紫柏。」

香櫞 內江出

榿木 多植江於林畔,蓊蔚可愛。蘇子瞻詩云:「芋魁徑尺誰能盡,榿木三年已足燒。」 土人多植之,易生以供樵採。

藥屬

何首烏 彭縣、崇慶俱出。

川芎 崇慶、灌縣俱出。

烏頭 綿州出

附:子 :「彰明出。」

牡丹皮 ,出茂州,羌民採市以為藥。

海芋 木幹芋,葉高四五尺,不可食。方士家號之為「隔河仙」 ,雲可變金,或雲能止瘧。

石屬

白玉石 ,汶川出,似玉,土人取以作器。

《花蕊石 》「汶川彭縣出。」

尢溪石 ,灌縣出,堅細可作硯。

獸屬

「龍、羊 」 、《威茂》俱出。

天雄 綿州出

鱗屬

嘉魚 ,諸縣皆有,細鱗似鱒,蜀中謂之「拙魚。」 伏龍觀魚 離堆山下,即李太守所鑿以導江處。上有伏龍觀,下有深潭。《傳聞》二郎鎮孽龍於

考證

其中霜降水落,或時見其鎖雲。「每有群魚遊深潭面,僅露背鬣,其大如牛,投以石,魚亦不驚,人亦不敢取。蓋異物也。」

貨屬

鹽 ,府境有井,大小不一,仁壽、簡州為多。葛布 ,資縣、資陽俱出。

茶 資陽安灌崇慶俱出。

棉布 ,內江、仁壽俱出。

攢絲 《仁壽》出者最佳。

絲 州縣俱有,惟《德陽》為佳。

椒 各州縣俱出,惟茂出者最佳,其殼一開一合者為妙。

漆 資陽、仁壽、崇慶俱出。

緇土 ,漢州、石梯河並茂州俱出,可代墨。用鵝兒酒 ,漢州出杜甫詩:「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

《郫筒酒 》:郫人刳大竹,傾春釀於中,號「郫筒酒。」 相傳晉山濤治郫,用筠管釀酴醾作酒,兼旬方開,香聞百步。

蜀錦 錦江之水,濯錦則鮮明。舊蜀府造蜀箋 ,《南部新書》:「蜀妓薛濤好製,因號薛濤箋。」 藍靛 雙流,溫江俱出。

麻 溫江郫縣崇慶州出。

成都府古蹟考一       總志

編輯

本府。成都縣附郭。

《古蜀國 》,蜀先人肇於人皇之際,至黃帝子曰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嚳,後封其支庶於蜀。歷夏、商始稱王。首名蠶叢,次曰魚鳧。自開明氏至於九世孫,開明尚始立宗廟。

太城 即子城,秦張儀所築。初,儀築城屢頹,忽有大龜出於江,儀以問巫,巫曰:「隨龜築之。」 功果就,故人稱龜城。

少城 在子城西南,北之三壁,東即太城之西墉。昔張儀既築太城,後一年又築少城。《容齋筆錄》云:「晉益州刺史治太城,蜀郡太守治少城。」 錦官城 在萬里橋南,因有錦官,故名,猶合浦之珠宮也。

羅城 ,唐乾符二年,節度使高駢以子城太狹,築羅城,周二十五里。

太元城 ,唐乾符二年,高駢為劍南西川節度,以成都土惡,城歲壞,易以磚甓陴堞,凡負城丘陵悉平之,以便農桑。功訖,筮之,得《大畜》。駢曰:「畜者,養也。濟以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吉孰大焉。」 廣都廢縣 ,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唐置蜀王,本治廣都之樊鄉。蜀號三都者,成都、新都、廣都也。漢城,在縣東北十五里。晉城,在縣北十二里。靈泉廢縣 ,在府城東五里。唐貞觀初,置東陽縣。天寶初,改曰「靈池。」 宋改曰「靈泉。」

成都蠶市 ,《古志》云:「在聖壽寺前。」

羊馬城 ,唐孟知祥築。

芙蓉城 ,蜀孟昶僭擬宮苑,城上盡種芙蓉,謂左右曰:「真錦城也。」

赤塗城 ,李特所築,在府治北三里許。

石鏡 ,說見成都武擔山。唐杜甫詩:「蜀王將此鏡,送死至空山。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眾妃無復歎,千騎亦虛還。獨有傷心石,湮淪玉宇間。」 石筍 在府城西門外。《寰宇記》:「蜀之五丁,每一王死,輒為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以為墓誌。」 今石筍是也。唐杜甫詩:「君不見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古來相傳是海眼,蒼蘚蝕盡」 波濤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尚存。

五丁擔 《華陽國志》:「成都縣內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丈許。新都南十里曰毘橋,亦有折石如之,相傳為五丁成武擔山石擔。」

石婦 在府城西十五里。昔有婦守節,孝於舅姑,後人刻石像之。唐白居易詩:「至今為婦者,見此孝心生。不比山頭石,空有望夫名。」

石犀 在府城南三十五里。秦太守李冰作五石犀,沉江以壓水怪。其後土人立廟祀冰,號石犀廟。唐杜甫詩:「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雖有壓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 今有其一,在聖壽寺佛殿前。考《華陽國志》云:李冰石犀一頭,在市橋,即今金花橋也。寺有龍淵,以此石鎮之耳。或以為秦惠王遺者,非是。

支機石 在西嚴真觀內。《博物志》:「有人乘槎到天河,得支機石,歸問君平蜀人。」 相傳即此石也。

五塊石 在府城治南,萬里橋之西,有五石相疊,高一丈餘,圍倍之。相傳「下有海眼,昔人嘗起其石,風雨暴作。」

洗墨池 在成都縣治前,揚雄草《太元經》處。通仙井 在府治西嚴真觀內。相傳此井與廣漢綿竹縣君平宅井相通。往歲有人濬井,得銅錢三,徑可二寸,因恍惚不安,復投井中,立愈。或謂此君平擲卦錢也。

《薛濤井 》,舊名「玉女津」 ,在錦江南岸。水極清,石欄周環,為蜀藩製箋處,有堂室數楹,令卒守之。每年定期,命匠製紙用以為上進表疏。

迴瀾塔 在府城東錦江南岸。洪濟橋之始興也,方伯餘一龍以江流迅駛,須高標以鎮之,故同時創建。工費不貲,閱數載始成。高二十餘丈,圍以石牆,有堂、有碑亭。學士李長春為之記。錦官人文風氣,大有培益。獻賊撲平之。

相如宅 在府城西南五里。《蜀記》云:「在市橋西,即文君當壚滌器處。」 舊有琴臺。

揚雄宅 在府治西南,內有草元堂。唐岑參詩:「吾悲子雲居,寂寞人已去。娟娟西江月,猶照草元處。」 今成都縣治,即其地也。

嚴君平宅 在府城西南隅。又漢州有「君平臺」 ,綿竹縣有「君平池。」

《禮殿圖 》:漢文翁立學,作石室,在城南。安帝永初間遇火。興平初,太守高朕更新,又增一石室,始作禮殿,以祀先聖周公畫三皇、五帝、七十二子及三代、兩漢君臣像於壁。其後好事者增益以魏、晉、宋。嘉祐中王素命摹寫為七卷,凡一百五十五人,為《成都禮殿聖賢圖》。紹興中,席益又摹寫於石經堂,為一百六十八人。

古石刻 二十有三幅,在廢藩府中。今府改貢院,於瓦礫中得之,皆古名書。內有仙筆四,按察李翀霄豎之至公堂。

譙樓 即「鐘鼓樓。」 明萬曆丁巳,知府江和重修。戊午,知府馮任先後修建。獻賊焚燬。

皇清知府冀應熊重修,為《成都勝概》。

錦樓 在龜城外,唐時建。平視眾山,前瞰大江,西眺雪嶺,東望長松。白敏中時與賓介飲酒,賦詩其上。

大觀樓 在錦城內開府東園,都御史喬璧星改名「天尺樓。」

籌邊樓 在府治西,唐李德裕建,獻賊焚燬。

皇清康熙初年,巡撫張德地重修,題曰《古籌邊樓扁》。

曰鍾靈毓秀

錦官樓 在府治東。宋元豐中,呂大防建。樓後有彥聚亭,亭後有集思堂,旁兩小室曰「盡心」 ,曰「慕勤。」

雪錦樓 在府治東大慈寺前。取唐杜甫「雪嶺界天白,錦城薰日黃」 之旬。成都之景,一覽在目。散花樓 在府治東北隅,唐建。李白詩:「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瓊鉤。」 張儀樓 ,即宣明門樓也。《元和志》:「臨山瞰江,乃蜀中近望之佳處。」

海棠樓 在府治西。唐李回建,以會僚佐。《鄭谷詩》:「上國休誇紅杏艷,深溪自照綠苔磯。一枝低帶流鶯睡,數片猶如舞蝶飛。」

《五福樓 》在治城內,唐韋皋建。

七真樓 在青羊宮正殿右。

三豐樓 在青羊宮缽堂後,上有張三丰塑像。通明寶閣 在青羊宮九皇殿後,上祀玉皇。飛鸞閣 在府城內。蜀王衍起宣華苑,苑有飛鸞閣,久廢。

魁星閣 在府學正面城上。明萬曆間,布政王志遠新建。

百花閣 在府城西向百花潭。

靜勝堂 「在府治內」 ,宋建。

雄邊堂 在府治內。宋時建於甲庫之北。圜通堂 在府治園中。宋韓絳建,趙抃葺之。惠遠堂 在府治。宋靖康初盧法初建以禮殿。人物圖繪堂上。

草白堂 即「洗墨池。」 明方伯程正誼建。

皇清康熙知府冀應熊重修,於池前立石「碑」,書「洗墨。」

池三字

草堂 在府治西南五里浣花溪上,即杜甫宅。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 謂此。又有草堂別館,明巡撫劉東皋、巡按王全川建,賊燬。

皇清知府冀應熊重修,於堂前立石碑,有《草堂。寺三》:

《螽斯堂 》在府城西南瀆廟內。

《載酒亭 》在府治西,揚雄宅內。

宣詔亭 在府治西,宋楊隱甫建。

「清風」 亭 在成都府署西。甲申後賊毀。

皇清康熙三年內知府冀應熊重修。

雪峰亭 在行署內,御史王瑋題。

棲風亭 在鎮守府內

「嘉會亭 」 在按察司堂後。

「《寒王》亭 」 在布政司堂後。

合江亭 在府治東。唐韋皋建。宋呂大防重修。樂俗亭 在府城南。宋韓絳建,蘇稅修。

浣花亭 在府治西南五里浣花溪側。

百花亭 在百花潭上。巡撫東阜公建,因名。琴臺 ,在府治西南五里。漢司馬相如宅。唐杜甫詩:「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雲。」 嘉靖中,學憲陳鎏建坊於五里鋪路旁,題曰「琴臺徑。」 沿小徑半里許始達琴臺,遺址樹松柏。

讀書臺 在府城北二里。諸葛亮築此臺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府城東二十五里,有唐段文昌讀書臺。彰明縣北五十里,有李白讀書臺。草元亭 在府治西南揚雄宅內。《寰宇記》:「在華陽縣少城西南角。」 郫縣又有揚雄讀書堂。雲臺 在府治北門外,俗名賽雲臺,即玉局觀。講經臺 在府治西青羊宮內,老子遺址。降生臺 與「講經臺」 對面。

紫金臺 在青羊宮,「通明寶閣」 之後。

望京臺 去府治北十五里。唐韋皋築。

《後樂軒 》在清軍察院內,御史王璟建。

「餘清軒 」 「在按察司堂後。」

廢華陽縣治 在府治東,賊燬壞。康熙初,知縣張暄始建草署。九年,歸併成都縣。

廢馬軍寨巡檢司 去縣治東三十五里,今燬廢。廣都水驛 去縣治東南三十里,今燬廢。木馬水驛 去縣治東南六十里,今燬。《溫江縣》。

魚鳧城 ,去縣北十里。相傳魚鳧都此。

方便城 ,去縣北十五里。漢朱遵所築。

郭城 ,去縣西二十二里。

斐竹亭 在縣東門外。相傳炳靈三太子讀書於此。

天綱井 在縣西二十五里淘壩鎮,今廢。八角亭 在縣西門外一里楊柳河岸,今廢。鳴江樓 在縣西門外,久廢。

藥師樓 「在縣治後」 ,久廢。

新繁縣

繁城 去縣東北三十五里。漢蜀郡繁縣也。按《蜀志》,延熙中,梁州彝降姜維徙居之於繁,而遷繁民居新縣,故名新繁。

打麥場 在治東。舊傳王老慕道,飲道士浸瘡酒。時方打麥,忽風動雲蒸,一時輕舉,闔家上仙,空中猶聞打麥聲,鄉人名其地為「打麥場。」 蠶石 在縣龍橋南岸。

寫經臺 按:《明一統志》:「縣北三十里,漢末有苟居士,常於臺上援筆書空曰:『吾為諸天寫經處』。雨降臺上,獨不沾濕」 ,臺側有石硯。

彭縣廢治 ,宋時建,明洪武中重建。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李之謙復葺,今歸併新繁縣。其

縣內申明亭、旌善亭、存留倉、陰陽學、醫學、僧會司、道會司、養濟院等,俱與新繁治同,今俱燬。白石溝巡檢司 ,在治北六十里,今亦裁燬。晉壽城 ,去舊彭縣西北三里。劉宋晉壽郡,梁東益州、西魏天水郡、後周九龍郡皆置於此。此下俱彭縣歸併。

天水故城 ,《寰宇記》:「後魏無益州,改天水郡為九龍郡,以九曲山故名。」

蠻子城 ,去舊彭縣東五十里。

濛陽廢縣 ,去縣東二十里。唐儀鳳初置,宋因之。

九隴廢縣 在舊彭縣西。魏置濛州,唐屬彭州。東湖 在舊彭縣東,宋政和中眉山蘇洵開濬。西湖 在舊彭縣西,唐元和間郡守蕭佑鑿。龍興塔 在舊彭縣龍興寺中,宋大觀中預知禪師建,世傳塔頂有寶珠鎮之,為級十七層,高二十餘丈,直接煙霄,環百里,望之屹然玉柱。雲居塔院 在舊彭縣曲尺山,宋樂音王祖師創立,高一十三層,殿西石巖,樂音王肉身在焉。福昌寺塔 ,俗呼「白塔。」 在舊彭縣三郎鎮。南樓 在舊彭縣治內,范伯祿有《記》。

「凝翠亭 」 在舊彭縣西子城內。

金堂縣

懷安池 去縣東南五十里。石城居左,白塔居右。臺山西峙,峽水東流,遺址尚存。

牟池 ,在縣蒼龍山頂,池水四時不竭,舊有塔。

《影見於中塔》,則牟侍郎所建。有僧以笠掛塔上,還視笠影在焉,故名「牟池。」

鸚鵡舍利塔 在三學山。有裴氏得鸚鵡,告以六齋之禁,後即非時不食,日夕持佛號。一日忽悴爾不懌養者問曰:「將西歸乎?為爾鳴磬。」 於是一擊一彌陀,十念成,奄然而絕。茶毘,得舍利十餘粒。高僧慧觀用陶甓建塔。韋南康記其事。仁壽縣。

蒲亭城 ,去縣南一百十五里。

貴平廢縣 ,在縣東北六十里。西魏置,及置仁和郡。隋廢郡。

籍廢縣 ,去縣北一百一十里。

始建廢縣 ,去縣東南二十里。

唐福廢縣 ,去縣北四十五里。

琴臺 去縣東四十里,虞允文讀書處。

樂道園 在治東。宋何栗讀書處。有石筍、石姥 ,在治西跨鰲山上,歲旱轉徙之,輒雨。蓬萊閣 在縣治東艷陽洞前。洞蓋龐真人煉丹之所。按《縣志》:「在治前數十步下,有洞深邃,洞前有井。昔張道陵修煉於此,見有妖女七人,往往惑人為祟。道陵以劎指之,女盡入井,遂不見,崇亦浸滅。」

含暉閣 趙抃詩:「曉川嘉樹照雙扉,披豁幽軒景畫歸。且喜吾懷已虛白,三嵎山色更新輝。」 霄漢臺 去治東一里,即趙太守彥諒祠。太白臺 在治北象耳寺前,太白讀書處。望峨臺 在治北十里石矩山。山有賓峨亭、古佛閣 ,離縣治百步許有崖屹壁,鐫大佛石像。崖畔有瑞氣,結為石芝。

觀音樓閣 在治內,下有陵陽井。

瑞竹園 在治東二里,虞允文讀書處。

新都縣

始康城 ,在縣南二里。

唐僖宗行殿遺礎 ,去縣北半里,在寶光寺後,方圍一丈二尺,圓徑二尺,高一尺八寸。

《八陣圖 》:在縣北三十里彌牟鎮。諸葛亮《八陣圖》凡三:在夔州者六十有四,《方陣法》也;在彌牟者一百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也;其在碁盤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營法》也。

麻姑洞 ,在繁陽山,洞穴深邃,中有丹鼎石床。宋縣尉王幾嘗秉燭入,遇蝙蝠撲燭,乃不復進。石闕 ,東漢循吏王稚子卒,葬於新都道旁,有石闕,劉經撰記,以擬甘棠。

寶光塔 ,在治北寶光寺中。唐悟達國師重修舊塔廢圮,掘地得石函,中有舍利十三顆,因建浮圖,名「無垢淨光。」

龍門洞 在龍門山下。唐茹榮於此飛昇,旱禱輒應。

井研縣

龍門 去治北十里,宋鄧若水書「龍門」 二字刻石。

瑞芝岡 嘗產靈芝,有《余承勛石刻》。

勿剪亭 :去治南三十里。鄧若水建。

郫縣

古郫城 在治北。昔杜宇所都,張儀始築城。晉時,李雄自稱為益州牧,都即此。

馮城 在縣北二十里。去縣半里有雙柏祠。犀浦廢縣 ,在縣東。唐垂拱初置。宋熙寧中,廢為鎮。又雲始興郡城、晉興縣城皆在犀浦郡。杜鵑城 ,在北郊內。

郫筒井 在縣治內

讀書堂 在治東十五里,揚雄建。一在綿竹無為山,宋楊元素建。

永懷亭 郭林宗廬墓之所。張商英記。

「子雲」 亭 在縣治西二十里,即其墓也。

接王亭 在縣西十里

廢崇寧治 明洪武中建。縣內迎賓館、儲穀倉、陰陽學、醫學、申明亭、旌善亭、僧會司、道會司、養濟院,今歸併郫縣。

察院行臺 燬廢已久,今歸併郫縣。

賣卜井 在舊崇寧縣西南,乃嚴遵遺跡。《資縣》。

龍水廢縣 ,去縣西南八十里。

《書巖洞 》萇弘讀書處。

「古雅歌」 臺 :在縣治東四十里。有蘇東坡、黃山谷遺翰。

聚書樓 在縣治內,太守魏潤建,以聚《百家子史》。

瀛洲亭 在縣治北。鮮于侁《記》。

來鶴亭 在縣重龍山

皇清知府冀應熊書《來鶴亭》三字
考證

狀元亭 在縣治北一里,即宋狀元趙逵故宅。君子泉 在治北關外,有「君子泉」 三字,東坡所書。

銀山廢縣 ,在治東四十里。

三泉洞 按《縣志》,萬曆間,有僧雲遊至資日惟洞中靜坐,人莫能識。卒於洞中,容色如生。入夢於府太守曰:「吾與子少同師,有朋友之義。今君貴登黃堂,而我了手於資邑三泉洞中,亦宿緣也,曷少顧乎?」 太守遺書資令,得其屍,猶端坐。乃命工裝塑,飾以金衣,手足皆露,肉色,頂髮仍其頒白狀。里中祈禱輒應,為建殿於洞外。知縣葉世孝贊以詩云:「何年杖錫自西來缽底曇花歲歲開。名勝只今留勝跡山靈偏爾護靈胎。菩提月滿超金界舍利光生燭鏡臺。諸法盡空還有相,飛雲深處獨徘徊。」 至今身色端嚴,人呼為乾和尚。洞雲。

灌縣

赤城 在青城山

導江廢縣 在縣內。本屬安都縣,唐改盤龍,尋改灌寧,又改導江。宋即縣治置永康軍。

青城廢縣 ,去縣南四十里。南齊置齊基縣。後周改曰清城。唐曰青城。宋因之。

花蕊夫人宅 在縣內。宋陳後山《詩話》:「費氏,青城人,五代時以才色入蜀宮。後主嬖之,效王建作宮詞百首。國亡入宋,備後宮。太祖召使,陳詩即誦云:『君王城上豎降旗,妾處深宮那得知。四十萬人齊解甲,並無一個是男兒』。」

老人村 在縣西七十里岷山之南。

湔氐村 在縣內。李雄築,「范賢館」 在焉。

永康石 ,去縣西三十五里。石白似玉,今名「韞玉山。」

鐵龜 在縣之都江堰。元四川廉訪僉事吉當普鑄萬斤大龜,以鎮江濤之險。明嘉靖中,僉事施千祥改鑄鐵牛。

疏江亭 去城西二里,人傳大禹導江於此,碑尚存。

楊妃池 在縣東。《太真外傳》:妃父元琰為蜀州司戶,妃生於蜀,誤墮此池中,故名楊妃池。牡丹坪 去縣西南八十里,自青城之長平山捫蘿而上,由鳥道三十里許,平阜數十畝,有高樹蔽天,春深先花後葉,狀若芙蓉。譙定夫、李浩隱其中。宋范成大詩:「千丈牡丹如錦葢,人間姚魏敢爭先。」 見《方輿勝覽》。按《縣志》:其地高阜,人跡從不得到。查范成大《吳船記》,「遊青城至上青宮而返。」 牡丹之作,蓋亦耳到而非目到者也。觀江陂 在縣內,蜀漢後主眺望汶江之所。按《縣志》即金龜山,又名擂鼓坪。

《范長生像 》:在青城山中,有孫太古畫壁,侍中范長生舉手整《貂蟬像》,特妙。其詩云:「浮世升沉何足計,丹成碧落珥貂蟬。」

《鬼筆跡 》,在縣內大龍橋側,深一十三丈,闊三十丈。

擲筆槽 在青城山。相傳天師誓鬼,擲筆於石上以成槽。至今草木竹皆有墨點於上雲。廣莫亭 在縣舊朝天門。宋呂大防《記》:「危簷飛檻,負城四出,觀覽之勝,甲於東南。出金馬門,過朝天寺,登廣莫亭,憑欄下視,一目千里。」

都江亭 在崇德廟前,知縣胡光建。

四望亭 在飛赴寺內,以其高可眺望,故名。「登高亭 」 在縣治西。

軒皇臺 在青城山丈人峰下。舊有龍穴出水,暴害禾稼,漢張道陵立石臺於上以鎮之。𩰚雞臺 ,在縣西一里洪崖之上。試劎石 ,按《縣志》:「昔漢天師轟雷爍電而斬妖魔,擲筆試劎而弘正法。」 於此試劎,一劈而中分作二,高有數十丈,在青城山延慶觀。

碁盤石 在縣西靈巖山之極峰,仙人嘗奕碁於此,石有碁勢,傍有年號,乃「天祐二年。」

朝天石 在縣北朝天寺。正德末,有遊僧開闢穢址,得一石,有詩,前已剝落。結句云:「天孫縱有閒針線,難繡《西川百里圖》。」 筆法可愛。

安縣

《西昌》廢縣 ,去東三十里。今為市。

神泉廢縣 ,去縣南五十里。

石門 去縣北十里,兩旁皆石,路由中過,如門透。山洞 ,去縣東三里,南北出入可容十人。奠安墩 在縣北郭外。

轉巖 在治東,其巖高懸峻險。

靈印石 在治西梧村鋪石對月堂庵,據大江,磊落高聳,舊有亭。

蓮花峰 在北山之巔,寬平勝於陸野。有楊升。

庵諸名人遺碑

「杜康遺甕 」 ,相傳仙人杜康造酒處。石甕見存。《七賢柏 》,在般若奄下,根分七股,蒼勁天成。象王石 ,在浮山。

仙姑巖 在治東北。岩石壁立,昔有仙姑煉丹於此。

琴心石 在治東

藥湖洞 ,在治西。昔人避亂處,可容萬人,河水環流。石門、石床俱在。

內江縣

舊廢縣 ,在縣西二里。

清溪廢縣 在縣東北八十里。唐置。宋省入內江。

凌雲閣 在縣學宮內,知縣吳山建。

凌風臺 在縣治西化龍山頂。宋朱真人游息之所。

醮壇 在治西關外,朱真人之醮壇也。

《葛仙勝跡 》,在治南十五里。高峰峭聳,俯瞰大江,乃葛真人煉丹處也。

書樓 在治城內,趙雄宰相書樓也。歷元、明數百年。舊時樓已化為烏有,城中人猶於月明夜靜之時,聞有讀書聲。

桂湖 在治城內,池水澄碧如玉,與江水同消長。在文肅公相府之前。迴廊高閣,時宴賓於此。亂後猶存數椽。今圮。

芙蓉亭 在治東,隔江十里。趙文肅公致相歸,集諸名儒講習於此。陳文憲公、粵西曾大中丞皆請謁焉。

花臺 在治南一里。高臺峭立,俯視江流,有亭翼然,亭內奇花異卉,春夏如錦。

資陽縣

丹山廢縣 在縣境內。本資中縣地,隋析置。宋初,與銀山、丹山縣俱省入盤石縣。

盤石廢縣 ,在縣北三里。

王褒宅 在縣治內,有「八卦井。」

董鈞宅 在縣內,即延慶寺。宅有二大石鼓,今徙於宣陽觀,後又為「張方宅。」

《攻玉銘》碑 在儒學前,或雲趙逵所作。其詞曰:「岫屏其容,采雲其豐,來自他山,豎名不窮。我有美石,適為我攻。我器之成,爾勛爾庸。」

八卦井 在縣廨內,闌上有「八卦井」 三字,相傳王褒所刻。

放生池 去縣東一里,有顏真卿所撰碑、《嘉禾碑 》。宋淳熙間產嘉禾,遂立此碑。

「二賢堂 」 在儒學南。祀王褒、董鈞。

書臺 在縣治南五里。漢王褒築臺於此讀書,基址尚存。明建立書院於上,庭廡壯麗,門垣大備。扁額今廢。

神仙洞 在治東北六十里。其洞透山,不知幾許,世傳老君降蜀在此。洞左右有石床存焉。龍洞 在栗林鎮東二里,二石嵬然相對左右間。前代立孔子廟於上,而石像猶有存者。左右分裂一洞,淵然莫測,世傳一龍從此出。宋馮忠刻大石龍於洞壁,後人不時彩繪,遇旱禱之即應。今龍跡猶存。

滌硯池 在書臺山下。漢王褒所鑿。池之上有井,俱覆以亭,年久傾折,而遺跡尚存。正德丁丑,知縣張鳳羽滌洗其池井而砌以石,仍立亭,刻石碑,親題其額。今池存,餘俱廢。

賴卜廢鎮 :在治西四十里。

黃土廢鎮 :在治西南四十里。

龍結廢鎮 :在治南六十里。

栗林廢鎮 :在治東七十里。

永寧廢鎮 :在治西五十里。

丹山廢鎮 :在治東北七十里。

簡州

波閏城 ,去州南九十餘里。西魏置縣。隋改曰「平泉。」

平泉廢縣 ,去州西南五十里。西魏置波閏縣,隋改曰「平泉。」

陽安廢縣 在州東二里。今為陽安驛。

《孔聖像》《顏子像》二碑 ,宋趙伯豪得之兗州孔聖家廟,吳道子畫,今存。

牛鞞戍 ,去州西一里。

會勝亭 在州西北隅。宋趙抃為蜀漕時,按部至此,賦詩。後十五年,再入蜀為帥,復和前詩,人因繪像於壁。

琴軒 在報恩寺,有趙清獻《聽琴詩》。

《真武像碑 》係張平山手蹟,在舊治真武宮。康熙乙巳,知州王孫盛建新治北樓,塑真武像,因移於此樓上。今存。

石刻《西銘 》「在治東巖,宋進士趙介冑手蹟,今廢。」

唐顏魯公《中興頌》碑二 ,一在東巖,一在北巖,今皆磨滅。

小桃園 在治北三里,當春江岸,桃開不減武陵之盛。今廢。

儒林鎮 在治東五十里,環溪河西。有山名「仙峰。」 明正統間,建儒林觀於山塢。弘治間增修,五殿層列,上為承天寺。獻賊焚燬。溪水遶鎮過山麓,曲折如環,因名。河為環溪河。

玉女池 :在治東十三里。相傳池底有石床,昔玉女曾宿於此,其跡存焉,因名。

瑞蓮池 在舊治側,遇科第即開,而池內卻無根,俗呼為「應第蓮池」 雲。

放生池 在治南五里。昔唐僧曾買魚放此池中。

凌煙塔 在治南二里,創自宋寧宗慶元三年,為州之文筆,直入雲霄。

墨玉臺 在治東溪上。上有「碧波亭」 ,宋學士劉光祖讀書於此。

頒春亭 在舊治內,今廢。

八卦臺 在治西五十里。唐李淳風修仙處。觀瀾亭 在治西三里許。明知州駱秉韶建,今廢。

碧波亭 在治東溪「墨玉臺」 之上。溪水環遶於下,後漢文節先生讀書處,今廢。

歇馬亭 在治西四十里。漢昭烈征吳過此駐蹕,因名。

叢桂樓 在州治南雙市街。宋紹興中,為李瞰如、李進修、范時中、袁炎、牟子正同登第,故名。「望湖樓 」 在州南三里。下瞰江流,山光水色,交相映帶。輕舟小艇,時出柳陰之中。人謂不減瀟湘、苕霅之景。

江月樓 下臨赤、鴈二水之會,壯麗甲於西川。狀元樓 在州治內。宋慶元五年,邑人許奕廷試第一,故名。

清忠堂 在州舊倅廳,為宋趙抃、范純仁建。怡雲閣 在治北四里大江西岸。岸上有朝陽洞,洞迎旭日,閣吸朝霞。明進士劉念讀書處。明學士趙大洲題「龍沙虎石」 四字於上。

崇慶州

江源廢縣 ,去州東南三十里。本漢江源縣地。唐初,置唐隆縣,又改「唐安。」 宋改曰江源。

永康廢縣 ,去州西五十里。孟蜀分青城縣地置此縣。宋因之。

漢源廢縣 去州西北五十里。今為橫源鎮。《晉康》廢縣 ,去州西南三十里。

晉原廢縣 ,去州西十里。

讀書臺 段文昌讀書處。

百家門 在州治西北兩山上闔下闢如門。蠻子城 ,昔蠻人所居,又作忙子城。唐明皇避亂青城,駐蹕於此,不三日而城即築完,因名。俗訛為「蠻子城。」 上有梳粧臺,城猶在焉。

尚友閣 在州治西湖上。宋紹興間,計敏夫領郡事,以高適嘗為此州守,與杜甫酬唱,乃刻二公詩,目其閣曰「尚友。」

《東閣 》,《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四相堂 唐建,以張柬之、鍾紹京、李峴、王縉四公皆牧是州,後皆為相,故名。前有「崇慶堂」 ,宋紹興間,知州孫大沖建。

新津縣

公孫述城 ,去縣西三十里。述所築。

舊廢縣 ,去縣東三里。

三女池 在縣東。宋時宋氏三女,父亡,母煢居,三女誓不適人,母死,哀毀迨葬,夜負土以覆塚,晝則俱隱不見,塚前遂汙為池,故地以「三女」 名。絕勝亭 在寶華寺,宋蘇軾讀書於此。

覺山 在修覺山後。巖有「覺山」 二大字,為唐元宗幸蜀時御筆題。

東坡亭 在寶華寺前。昔人覽眺,多乘舟遊於其下,俱有題作以紀其勝。蘇子嘗載酒於此,題有「仁智動靜,青山綠樹」 八字,亦號赤壁,後人遂亭之。今廢。

雙流縣治 在城正中。明正統中建大堂、二堂、內宅外立鼓樓門、儀門、申明亭、旌善亭、左右主簿、典史、衙舍、倉庫、監禁、陰陽學、醫學、僧會司、道會司、察院,久毀,今歸併新津縣。

蠶叢城 ,去舊雙流縣南十八里,蠶叢所都武陽城 ,去舊雙流縣南十里,宜城山上瞿上城 ,去舊雙流縣東十八里。按《縣志》,蠶叢

「帝都。」 此《傳》雲「宜城山」 是。

宜城 ,去舊雙流縣東南十里。漢任安所築。廣都城 ,去舊雙流縣東北一十五里。

晉廣城 ,去廣都廢縣北十五里。

逍遙堂 按舊《雙流縣志》:「宋令樊汝霖記。唐韋嗣立長茲邑,政績殊異,後歷鸞臺鳳閣,邑人德之,建堂圖像。基址近邑南偏,久墟。」

叢桂堂 按舊《雙流縣志》:「熙寧中,邑令徐九思作堂於邑東延壽院,繪宋文禮,後登科聯科,四世後,祖孫又相繼登科,邑人榮之。」 今廢。自蠶叢城至此,俱雙流縣歸併。

漢州

湔陽城 又有漢州故城,在州之南。葭萌縣故城,在州之東。

雒廢縣 ,去州北二里許。

八卦臺 在城外,君平賣卜處。

「講道臺 」 二程夫子隨父珣守漢州講道處。房湖堂 在州治南。郡守房琯鑿湖構亭,高適、杜甫及宋祁、司馬光、趙抃、韓駒、文同皆有題詠。清心堂 在舊通判廳後。宋文同建。

先賢堂 在學宮前。祀明道、伊川南軒。

故城 在州之東

房公石 在州署中。相傳石根出房公湖。明成化三年季冬月吉日,知州大梁柴廣、判官王瑛、吏目徐寧等表「唐丞相房琯罷相職,改為漢州刺史立石。」

介石 ,潮人林大策書。此石在州署中,葢立此以配房公石,刺史吳皋有文在焉。乃杜黃裳召盧坦之言,刊碑以紀其言。

南軒書院 宋張敬夫讀書處,在州治北,今燬,基址猶存。

房公亭 在城西五十步。亭建湖上,扁雲「房公湖。」 今燬,基址猶存。

什邡縣

雍齒城 ,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築此,後人因名。按《廣漢土地譜》云:「高祖置廣漢郡,領十縣,應十:干、通彝在戌,陽泉在亥,南安在子,涪流在丑,梓潼在寅,五城在卯,新都在辰,資中在巳,犍為在午,什邡在酉。」

南陽城 ,去縣西二十三里。李膺《記》云:「李雄之亂,蜀遣李壽掠漢五十餘家,寓於此。」 晉置為郡,及西魏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