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二十五卷 |
第二百二十五卷目錄
孝弟部藝文一
孝義傳序 後漢書
仁孝前後論 延篤
為陳留縣上孝子狀 蔡邕
孝友傳序 晉書
荀何論 傅元
天子孝傳贊 陶潛
諸侯孝傳贊 前人
卿大夫孝傳贊 前人
士孝傳贊 前人
庶人孝傳贊 前人
孝義傳序 宋書
孝義傳序 南齊書
孝思賦 梁武帝
孝德傳序 元帝
孝德傳皇王篇贊 同前
孝德傳天性篇贊 同前
孝行傳序 梁書
孝行傳序 陳書
孝感傳序 魏書
孝義傳序 周書
王祥扣冰魚躍贊 庾信
孝義傳序 隋書
孝友傳序 唐書
鄭駙馬孝行記 獨孤及
奏孝子劉敦儒狀 權德輿
學行典第二百二十五卷
孝弟部藝文一
編輯《孝義傳序》後漢·書
編輯
孔子曰:「夫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 其人也。」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養,死無以葬。」子曰: 「啜菽飲水,孝也。」夫鍾鼓非樂雲之本,而器不可去;三 牲非致孝之主,而養不可廢。存器而亡本,樂之遁也; 調器以和聲,樂之成也;崇養以傷行,孝之累也;修己 以致祿,養之大也。故言能大養,則周公之祀致四海 之祭,言以義養,則仲由之菽,甘於東鄰之牲。夫患水 菽之薄,干祿以求養者,是以恥祿親也。存誠以盡行, 孝積而祿厚者,此能以義養也。
《仁孝前後論》延篤
編輯
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 篤論矣。夫人二致同源,總率百行,非復銖兩輕重,必 定前後之數也。而如欲分其大較,體而名之,則「孝在 事親,仁施品物,施物則功濟於時,事親則德歸於己, 於己則事寡,濟時則功多。」推此以言,仁則遠矣。然物 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隱而章,近取諸身,則耳有聽受 之用,目有察見之明,足有致遠之勞,手有飾衛之功。 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遠取諸物,則草木之生,始於 萌芽,終於彌蔓,枝葉扶疏,榮華紛縟,末雖繁蔚,致之 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 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 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 本與!然體大難備,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兩兼 者也。如必對其優劣,則仁以枝葉扶疏為大,孝以心 體本根為先,可無訟也。或謂先孝後仁,非仲尼序回、 參之意。蓋以為仁孝同質而生,純體之者則互以為 稱,虞舜、顏回是也。若偏而體之,則各有其目,公劉、曾 參是也。夫曾、閔以孝悌為至德,管仲以九合為仁功, 未有「論德不先回、參,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從 其稱者也。
《為陳留縣上孝子狀》蔡邕
編輯
臣前到官,博問掾史,孝行卓異者。臣門下掾申屠敻 稱孝子。平丘程未,年十四歲時,祖父叔病沒,未抱伏 叔屍,號泣悲哀,口乾氣少,喘息纔屬。舅偃哀其羸劣, 嚼棗肉以哺之,未見食,唏噓不能吞咽,麥飯寒水閒 用之。舅偃誘勸,哽咽益甚。是後精美異味,遂不過口。 常在柩旁,耳聞叔名,目應以淚。前太守文穆召署孝 義童,雲「以叔未葬,不能至府舍。」臣輒核間掾史邑子 殷盛宿彥等,辭驗皆合。臣即召來見,未年十四歲,顏 色瘦小,應對甚詳。臣問樂為吏否,垂泣求去,白歸喪 所。臣為設食,但用麥飯寒水,不食肥膩。舅本以田作 為事,家無典學者,其至行發於自然,非耳目聞見所倣效也。雖成人之年,知禮識義之士,「恐不能及。」伏唯 陛下體因心之德,當中興之運,躬秉萬幾,建用皇極, 神紀騁於無方,淑暢洽於群生。故醇行感時而生美 義因政以出,清風奮揚,休徵誕漫,太平之萌,昭驗已 著,臣誠伏見幸甚。臣聞魯侯能孝,命於夷官;張仲孝 友,侯在左右。周宣之興,實始於此。且烏以反哺,託體 太陽;羔以跪乳,為贄國。卿禽鳥之微,猶以孝寵,況未 稟純粹之精爽,立百行之根源。其人隱瘁,而德曜彌 光,其族益章。臣不勝願。會使未美,昭顯本朝,謹陳狀。 臣邕頓首。
《孝友傳序》晉·書
編輯
大矣哉!孝之為德也。分渾元而立體,道貫三靈;資品 彙以順名,功苞萬象。用之於國,動天地而降休徵;行 之於家,感鬼神而昭景福。若乃博施備物,尊仁安義, 柔色承顏,怡怡盡樂;擊鮮就養,亹亹忘劬。集苞思藝 黍之勤,循陔有《採蘭》之詠:事親之道也。屬屬如在,哀 哀罔極。聚薪流慟,銜索興嗟。灑風樹以隤心,頫寒泉 「而沫泣」,追遠之情也。審德筮仕,正務移官,居高匪危, 在醜無爭。協修升以匡化,懷履冰而砥節,立身之行 也。是以閔、曾翼翼,遵六教而緝貞規;蔡、董烝烝,弘七 體而垂令跡。亦有至誠上感,明祇下贊,郭巨致錫金 之慶,陽雍摽蒔玉之祉。烏馴丹羽,巢叔和之室;鹿呈 白毳,擾功文之廬。然則因被孝慈而生友悌,理在兼 綜,義歸一揆。夫天倫之重,共氣分形,心暌則葉顇荊 枝,性合則華承棣萼。乃有推肥代瘦,徇急難之情;讓 果同衾,盡懽愉之致。緬窺緗素,載流塵躅者歟!晉氏 始自中朝,逮於江左,雖百六之災遄及,而君子之道 未消。孝悌名流,猶為繼踵。王偉元之行己,許季義之 立節,夏方盛彥,體至性以馳芬;庾袞、顏令,篤友於而 宣範。自餘群士,咸標懿德,採其遺絢,足厲澆風。故著 「《孝友篇》,以續前史」雲耳。
《荀何論》傅元
編輯
以文王之道事其親者,其潁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 稱曾、閔,今日荀、何。內盡其心,以事其親,外崇禮讓,以 接天下。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 道,君子之儀表也。《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德不 遵二夫子之景行者,非樂中正之道也。
《天子孝傳贊》〈虞舜 夏禹 殷高宗 周文王〉
編輯
陶潛
虞舜父頑母嚚,事之於畎畝之間,以孝烝烝,是以堯聞而授之,富有天下,貴為天子。以為不順於父母,若窮而無歸,惟悅親可以得意,苟違朝夕,若嬰兒之思戀,故稱舜五十而慕。《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言思其來而訓之,愛敬盡於事親,是以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夏禹有天下,以奉宗廟,然躬自菲薄以厚其孝。孔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禹之德於是稱聞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敬,孝敬之道,美莫大焉。殷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百官總己而聽於冢宰,三年而後言,天下咸歡,德教大行,殷道以興。《詩》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其此之謂乎。周文王之為世子也,朝於王季,日三。雞鳴,至於寢門,問於內豎,內豎曰「安。」 文王乃喜,不安則色憂,行不能正履,日中暮亦如之。食上必視寒溫之節,食下必問所膳而後退。文王孝道廣大,其化自近至遠,刑於寡妻,以御於家邦,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矣。
贊曰:「至哉後德,聖敬自天。陶漁致養,菲薄饗先。親瘠 色憂,諒陰寢言。一人有慶,千載賴旃。」
《諸侯孝傳贊》〈周公旦 魯孝公 河間惠王〉
編輯
前人
周公旦武王之弟成王幼少周公攝政制禮作樂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詩》曰:「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言諸侯樂其位而敬其事也。仲尼曰:「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則周公其人也。貴而不驕位高彌謙自承文武之休烈,孝道通於神明光被四海武王封之於魯,備其禮樂以奉宗廟焉。魯孝公之為公子,周宣王問公子能道訓諸侯者立之。樊穆仲稱其孝曰:「肅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咨於故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咨。」 王曰:「然則能訓理其民矣。」 乃命之於夷宮,是為孝公。夫宗廟致敬不忘親也。有國不亦宜乎!漢河間惠王獻王之曾孫也。西京藩臣多驕放之,失其名德者唯獻王,而惠王繼之。《漢書》稱其能修獻王之行。母薨,服喪盡禮。哀帝下詔書褒揚,以為宗室儀表,增封萬戶,禮,古之人皆然。至於末俗衰薄,固已賢矣。貴而率禮又難,其見褒賞,不亦宜乎!
贊曰:貴驕殊途,不期而會。周公勞謙,乃成「光大。」二侯 承魯,遵儉去泰。河間率禮,漢宗是賴。
===前人
孔子,魯人也。入則事父兄,出則事公卿,喪事不敢不勉,故稱曰「孝乎!惟孝友於兄弟」 ,是亦為政也。君賜腥,必熟而薦之,雖蔬食而齊祭,如在鄉人。儺,朝服立於阼階,孝之至也。至德要道,莫大於孝,是以曾參受而書之,游、夏之徒,常咨稟焉。許止不嘗藥,書以殺父;宰我暫言減喪,責以不仁。言合訓典,行合世範,德義可「尊作事可法遺文不朽揚名千載孟《莊子》魯人也。孔子稱其孝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夫孝子之事親也。事亡如事存故當不義則爭之存所不爭則亡亦不敢改父之道猶謂之孝況終身乎!」 潁考叔鄭人也。莊公以叔段之故與母誓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考叔為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而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公曰:「汝有母遺,繄我獨無?」 考叔曰:「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考叔曰:「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而施及莊公。《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 謂乎。
贊曰:「仁惟本悌,聖亦基孝。恂恂尼父,固天攸造。二子 承親,式禮遵誥。永錫純懿,無改遺操。」
《士孝傳贊》〈高柴 樂正子春 孔奮 黃沓〉
編輯
前人
高柴衛人也。喪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所謂哭不偯言不文也。為武城宰而化行民有不服其親者改之行喪如禮君子之德風也。以身先之而民不遺其親樂正子春魯人也。下堂傷足既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曰:「吾聞之曾子父母全而生之己全而歸之可謂孝矣。故君子一舉足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夫能敬慎若斯,而災患及者,未之有也。」 孔奮,扶風人也。少以孝行著名州里,供養至謹。在官唯母極甘美,妻息菜食,歷位以清。夫人情莫不欲厚其親,然亦有分焉,奢則難繼,能致儉以全養者鮮矣。黃香,江夏人也。九歲失母,思慕骨立。事父竭力以致養。冬無被褲而盡滋味,暑則扇床枕,寒則以身溫席。漢和帝嘉之,特加異賜。歷位恭勤,寵祿榮親,可謂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者也。
贊曰:顯允群士,行殊名鈞。咸能夙夜,以義榮親。率彼 城邑,用化厥民。忠以悟主,其孝乃純。
《庶人孝傳贊》〈江革 廉范 汝郁 殷陶〉
編輯
前人
江革,齊人也。漢章帝時避賊,負母而逃。賊賢之,不害而告其生路。竭力傭賃,以致甘暖,和顏悅色,以盡歡心。欲親之,安自挽車以行,鄉人歸之,號曰「江巨孝。」 位至五官中郎將,天子嘉焉,寵遇甚厚。告歸,詔書褒美,就家禮其終身,以顯異行。廉范,京兆人也。少孤,十五入蜀迎父喪,遇石船覆,范抱棺而沒。船人救之,僅免於死,遂以喪歸。及仕郡,拯太守於危難,送故盡節。章帝時為郡守,百姓歌詠之。夫孝者人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以范之臨危也勇,宰民也惠,能以義顯也。汝郁,陳郡人也。五歲母病不食,郁亦不食,母憐之強食,郁能察色知病,輒復不食,族人號曰「異童。」 年十五著於鄉里,父母終,思慕致毀,推財於兄弟,隱於草澤,君子以為難,況童齔孝於自然,可謂天性也。殷陶,汝南人也。年十二,以孝稱。遭父憂,率情合禮。有長蛇帶其門,舉家奔走,陶以喪柩在焉,獨居廬不動,親戚扶持曉喻,莫能移之,啼號益盛。由是顯名,屢辭辟命。夫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陶孝於其親,而智勇並彰乎弱齡,斯又難矣。
贊曰:「事親盡歡,其難在色。彼養以祿,我養以力。義在 愛敬,榮不假飾。嗟爾眾庶,鑒茲前式。」
《孝義傳序》宋·書
編輯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仁義者,合君親之至理, 實忠孝之所資。雖義發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 聖哲詒言。至於風漓化薄,禮違道喪,忠不樹國,孝亦 愆家。而一世之民,權利相引,仕以勢招,榮非行立,乏 翱翔之感,棄捨生之分。霜露未改,大痛已忘於心;名 節不變,戎車遽為其首。斯並軌訓之理未弘,汲引之 塗多闕。若夫情發於天,行成乎己,捐軀捨命,濟主安 親,雖乖理闇主,匪由勸賞。而宰世之人,曾微誘激,乃 至事隱閭閻,無聞視聽。故可以昭被圖篆,百不一焉。 今采綴湮落,以備闕文雲爾。
《孝義傳序》南齊·書
編輯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人之含孝稟義, 天生所同,淳薄因心,非俟學至。遲遇為用,不謝始庶 之法;驕慢之性,多慚水菽之享。夫色養盡力,行義致 身,甘心壟畝,不求聞達,斯即孟氏三樂之辭,仲由負 米之歎也。通乎神明,理緣感召,情澆世薄,方表孝慈故非內德者所以寄心,懷仁者所以標物矣。埋名韞 節,鮮或昭著。紀夫事行,以列於篇。
《孝思賦》梁·武帝
編輯
「想緣情生,情緣想起,物類相感,故其然也。每讀《孝子傳》,未嘗不終軸,輟書悲恨,拊心嗚咽。年未髫齔,內失所恃,餘喘竛竮,嬭媼相長,齒過弱冠,外失所怙,限職荊蠻,致闕晨昏,江途遼敻,家無指信,髣髴行路。先君體有不安,晝則輟食,夜則廢寢,方寸煩亂,容身無所,便投刺解職,以遵歸路。」 於時齊隋郡王子隆鎮撫陝西,頻煩信命,令停一夕,明當早出,江津送別。心慮迫切,不獲承命,止得小船,望星就路,夜冒風浪,不遑寧處。途次定陵,船又損壞。於時門賓周仲連,為鵲頭戍主,借得一舸,奔波兼行,屢經危險,僅而獲濟。及至戾止,已無逮及,五內屠裂,肝心破碎。便欲歸身山下,畢志墳陵。長兄哀愍,未說獨行。續有北問,狡敵寇邊。朝廷以先君遺愛,結民咸思。在昔故舊部曲,猶有數千,武慶宗將領,留防彼鎮,時便有旨,使扞壽春,王事靡盬,辭不獲免。刺史崔慧景,志懷翻覆,遠招逋逃,多聚姦俠,大猾凶醜,莫不雲集。至如彭盆、韓元孫等,不可稱數。倍道電邁,奄至淮淝,兇徒疑駭,相引離散。臺軍主徐元慶、房伯玉等欲襲取慧景,乃固禁之,方得止息。是歲齊明作相,疑論未決,密馳表疏,勸徵慧景。折簡而召,必不違拒,即重遣還,以安其心。姦渠既出,緣邊無虞,旬朔之閒,慧景反鎮,即便解甲,以歸京師。因爾驅馳,不獲停息。數鍾百六,時會雲雷,撥亂反正,遂膺四海念。子路見於孔子曰:「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不可復得。每感斯言,雖存若亡。父母之恩,云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塵。今日為天下主而不及供養,譬猶荒年而有七寶,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永慕長號,何解悲思。」 乃於鍾山下建大愛敬寺於青溪側,造大智度寺,以表罔極之情,達追遠之心,不能遺《蓼莪》之哀。復於宮內起至敬殿,竭工匠之巧,盡世俗之奇,水石周流,芳樹雜沓,限以國事,亦復不能得朝夕侍食,唯有朔朢親奉饋奠。雖復得薦珍羞,而無所瞻仰,內心崩潰,如焚如灼,情切於衷,事形於言,乃作《孝思賦》雲爾。
「感四氣之變《易》,見萬物之化成。受天和而異命,稟地 德而齊榮。察蟭螟於蚊睫,觀鯤鵬於北溟。彼含識而 異見,同有色而殊形。雖萬類之眾多,獨在人而最靈。 禮義別於飛走,言語異於鸚猩。念過隙之儵忽,悲逝 川之不停。踐霜露而悽愴,懷燧榖而涕零。掩此哀而 不去,亦靡日而弗思。仲由念枯魚而永慕,丘吾感風」 樹而長悲。雖一至而捨生,奉二親而何期?思因情生, 情因思起。導情源以流澍,引思心而無已。既懷憂以 終身,亦銜恤而沒齒。當閒居以永念,獨拊膺而自傷。 徒升岵而靡瞻,空陟屺其何望。涕縱橫以交流,血沸 涌而沾裳。覽地義以自咎,懼滅性之乖方。仰太極以 長懷,乃告哀於昊蒼。冀皇天之有感,「何報施之茫茫。」 曉百碎於魏闕,夜萬斷於中腸。心與心而相續,思與 思而未央。晨孤立而縈結,夕獨處而徊徨,氣塞哀其 似噎,念積心其若狂。至於獻歲發暉,春日載陽,木散 百華,草列眾芳,對樂時而無歡,乃觸目而感傷。朱明 啟節,白日朝臨,木低甘果,樹接清陰,不娛悅於懷抱, 但罔極而纏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涼氣入衣,淒風 動裳。心無迫而自切,情不觸而獨傷。若乃寒冰已結, 寒條已拆;林飛黃落,山積白雪。旅鴈鳴而哀哀,朔風 鼓而颲颲。目觸事而破碎,心隨感而斷絕。無一息而 緩念,與四時而長切。年揮忽而莫反,時瞬睒其如電。 想慈顏之在昔,哀不可而重見。痛生育之靡答,顧報 復而」無片。悲與恨其俱興,涕雜血其如霰。燕青春而 差池,鴻素秋而翱翔。去來候於節物,飛鳴應於陰陽。 何在我而不爾,與二氣而乖張。常茹酷而輪迴,歷日 夜而不忘。既視丹而成綠,亦見白而為黃。擾性情以 翻覆,汨神慮而迷荒。想鳴鶴而魂斷,聽孤雛而心死。 慟終天而無怙,號畢世而靡恃。觀休屠之日磾,豈教 義之所及。見甘泉之畫像,每下拜而垂泣,忽心動而 不安,遽入侍於帝室。值何羅之作難,乃捨之以投瑟。 超王臣之稱首,冠誠勇而無匹。士行己之多方,見石 他之有權。身雖死而名揚,乃忠孝而兩全。顧丁蘭其 何人,家河內之野王。時舞象而方及,始成童而親亡。 刻木母以供事,常朝夕而在傍;劉鎮就養而不暇,常 遠汲而力寡。苦節感於幽靈,醴泉生於竈下。顧長沙 之臨湘,有古初之道。始時父沒而未葬,遇鄰火之卒 起,乃伏棺而長號,雨暴至而火死。又何琦其亦然,獨 柩屋而全止。至如王祥黃雀入帳,《隗通》橫石特起。盛 彥之開母目,邢渠之生父齒。覽斯事而眾多,亦難得
而具紀。靈蛇銜珠以酬德,慈烏反哺以報親。在蟲鳥其尚爾,況三才之令人,治本歸於三大,生民窮於五孝。置天地而德盈,橫四海而不撓。履斯道而不行,吁 孔門其何教?
《孝德傳序》元·帝
編輯
夫天經地義,聖人不加,原始要終,莫踰孝道,能使甘 泉自滔,鄰火不焚,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 有可稱。
《孝德傳皇王篇贊》同前
編輯
天子之孝,曰聖與仁。重瞳表德,參漏通神。皇矣高祖, 連鑣舜禹。天經地義,重規沓矩。道踰《七十》,聲超三五。
《孝德傳天性篇贊》同前
編輯
生之育之,長之畜之。顧我復我,答施何時。欲報之德, 不可方思。涓塵之孝,河海之慈。廢書歎息,泣下漣洏。
《孝行傳序》梁·書
編輯
《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此生民之為大,有國之所先歟。 高祖創業開基,飭躬化俗,澆弊之風以革,孝治之術 斯著。每發絲綸,遠加旌表。而淳和比屋,罕要詭俗之 譽;潛晦成風,俯列踰群之跡,彰於視聽,蓋無幾焉。今 採綴以備遺逸雲爾。
《孝行傳序》陳書
編輯
孔子曰:「夫聖人之德何以加於孝乎!」孝者百行之本 人倫之至極也。凡在性靈孰不由此。若乃奉生盡養 送終盡哀或泣血三年絕漿七日思《蓼莪》之慕切追 顧復之恩深或德感乾坤誠貫幽顯在於歷代蓋有 人矣。陳承梁室喪亂風漓化薄及跡隱閻閭無聞視 聽今之採綴以備闕雲。
《孝感傳序》魏·書
編輯
經云:「孝,德之本,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此蓋生人之大 者。淳風既遠,世情雖薄,孔門有以責衣錦,詩人所以 思素冠。且生盡色養之天,終極哀思之地,若乃誠達 泉魚,感通鳥獸,事非常倫,斯蓋希矣。至如溫床扇席, 灌樹負土,時或加人,咸為度俗。今書趙琰等以《孝感》 為目焉。
《孝義傳序》周書
編輯
夫塞天地而橫四海者,其唯孝乎?奉大功而立顯名 者,其唯義乎!何則?孝始事親,惟後資於致治;義在合 宜,惟人賴以成德。上智稟自然之性,《中庸》有企及之 美。其大也,則隆家光國,盛烈與河海爭流;授命滅親, 峻節與竹帛俱茂。其小也,則溫枕扇席,無替於晨昏; 損己利物,有助於名教。是以堯、舜、湯、武居帝王之位, 垂至德以敦其風;孔、墨、荀、孟稟聖賢之資,弘正道以 勵其俗,觀其所由,在此而已矣。然而淳源既往,澆風 愈扇,禮義不樹,廉讓莫修。若乃綰銀黃,列鐘鼎,立於 朝廷之閒,非一族也。其出忠入孝,輕生蹈節者,則蓋 寡焉。積龜貝,實倉廩,居於閭巷之內,非一家也。其悅 《禮》敦《詩》,守死善道者,則又鮮焉。斯固仁人君子所以 興歎,哲後賢宰所宜屬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優 爵賞以勸其善,布懇誠以誘其進,積歲月以求其終, 則今之所謂少者,可以為多矣;古之所謂難者,可以 為易矣。故博採異聞,網羅遺逸,錄其可以垂範方來 者,為《孝義篇》雲。
《王祥扣冰魚躍贊》庾信
編輯
王祥之母,鮮鱗是求。水連鈞浦,凍塞寒流。精誠有感, 無假沈鉤。二老同膳,雙魚共浮。
《孝義傳序》隋·書
編輯
《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論語》云: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呂 覽》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萬事之綱紀也。執一術 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順者,其惟孝乎!」然則孝之為 德至矣,其為道遠矣,其化人深矣。故聖帝明王行之 於四海,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諸侯卿大 夫行之於國家,則永保其宗社,世守其祿位;匹夫匹 婦行之於閭閻,則播徽烈於當年,揚休名於千載。此 皆資純至以感物,故聖哲之所重。田翼、郎方貴等,闕 稽古之學,無俊偉之才,並能任其自然,情無矯飾。篤 於天性,勤其四體,竭股肱之力,盡愛敬之心,自足膝 下之歡,忘懷軒冕之貴。不言之化,人神通感,雖或位 登台輔,爵列王侯,祿積萬鍾,馬踰千駟,死之日曾不 得與斯人之徒隸齒,孝之大也,不其然乎?故述其所 行為《孝義傳》。
《孝友傳序》唐·書
編輯
「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閭巷 刺草之民,皆得書於史官。萬年王世貴,長安嚴待封, 涇陽田伯明,華原韓難陀,華州王瞿曇,鄭縣辛法汪、 郭士舉、張長、郭士度、鄭迪、柳仁忠、能君德、劉崇、甘元 爽、韓子尚、韓思約,下邽張萬徹,朝邑申屠思恭、呂昂, 鶉觚張元亮,靈臺孫志和,新平馮猛將,宜川司馬芬, 洛交周崇俊,洛川何善宜,博陵崔定仁,冀州燕遺倩, 貝州馬衡,滄州鄭士才,清池孫楚信、劉賢,渤海邊鳳 舉,瀛州朱寶積,樂陵蘇伏念,邯鄲章徵,雞澤馮仁海、 郭守素,文安董相,武邑王達多、張丘感、張藝朗暨孫師才、張義節,沙河趙君惠,南樂谷感德、魏縣毛仁,武 城茹智達,歷亭王師威、李肆仁,臨河」李文綢,湯陰後 斥奴,鼓城彭思義、陳屺、田《堤岳》,太原盧遺仁、王知道, 蒲州賈孝才,解縣衛元表,南嶽張利見,安邑曹文行、 孫懷應,相里志降楊王操、邵元同、張衡、曹存勳、李文 褒、董文海、李文秀、張仙兒、張公憲,虞鄉董敬直,河東 張金城、呂神通、呂雲、呂志挺、呂元光、趙舉、張祐、姚熾、 張師德、馮巨源、杜山藏,河西郭文政,伊闕任仲濟、源 榮璧,汴州張士岩,陳留家師諒、董允恭,尉氏楊思貞, 中牟潘良瑗暨子季通,陽武時惠珣,封丘楊嵩珪,許 田李頤道,胙城蔡洪、石善雄暨孫彥威,朗山胡君才, 徐州皇甫恆,彭城尹務榮,荊州劉寶、長壽史摶,益州 焦懷肅、郭景華,郪縣曹少微,涪城趙煙,資陽趙光寓、 黃昪,梓潼馬冬王秦舉、王興嗣,依政、樊漪,巴西韋士 宗、文博、熒暨子詮,南鄭李貞吉,巢縣張進昭,萬載廖 洪,南陵蘇仲方,鄱陽張讚,樂平謝惟勤、沈普、姜崌,上 饒鮑嘉福、虞鎔真,句容張常洧,弋陽張球、李營暨子 凝、孫楚,貴溪黃舟,建昌熊士瞻,臨江袁鳴,贑縣謝俊, 餘杭何公弁、章成緬、方宗,建德何起門,桐廬祝希進, 諸暨張萬和,蕭山李渭、許伯會、戴恭、俞僅,信安徐知 新、徐惠諲,東陽應先、唐君祐,睦州許利川,建陽劉常, 邵武黃亙、張巨籛、吳海,泉山黃嘉猷,永泰王奭,皆事 親居喪,著至行者。萬年宋興貴,奉先張郛,澧陽張仁 興,櫟陽董思寵,湖城閻旻,高平雍仙高,湖城閻酆,正 平周思藝、張子英,曲沃張「君密、秦德方、馬元操、李君 則,太平趙德儼,隴西陳嗣,北海呂元簡,經城宋洸之, 單父劉《九江》、無棣徐文亮,樂陵吳正表,河閒劉宣、董 永,安邑任君義、衛開,龍門梁神義、賀見涉、張奇異,鄭 縣王元緒、寇元童,舒城徐行周,睦州方良琨,桐廬戴 元益,高安宋練,涇縣萬晏,弋陽李植,繁昌王丕,皆數 世同居者。」天子皆旌表門閭,賜粟帛,州縣存問,復賦 稅,有授以官者。唐時,陳藏器著《本草拾遺》,謂「人肉治 羸疾。」自是,民閒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進。又有京兆 張阿九、趙言、奉天趙正言、滑清泌、羽林飛騎啖榮祿、 鄭縣吳孝友、華陰尹義華、潞州張光玼、解縣南鍛、河 東李忠孝、韓放、鄢陵任客奴、絳縣張子英、平原楊仙 朝,樂工段日昇,河東將陳涉,襄陽馮子,城固雍孫八, 虞鄉張抱玉,《骨英》秀,榆次馮秀誠,封丘楊嵩珪、劉浩, 清池朱庭玉,弟庭金,繁昌朱歙縣黃芮、左千牛薛 鋒及河陽劉士約,或給帛,或旌表門閭,皆名在《國史》。 善乎,韓愈之論也!曰:「父母疾,亨藥餌,以是為孝,未聞 毀支體者也。苟不傷義,則聖賢先眾而為之。是不幸 因而且死,則毀傷滅絕之罪有歸矣。」安可旌其門以 表異之?雖然,委巷之陋,非有學術禮義之資,能忘身 以及其親,出於誠心,亦足稱者,故列十七八焉。廣明 後,方鎮凌法夸地千里,事不上聞,孝悌篤行之士,旌 命所不及。載小說者,名字不參見,他書不可錄。若李 知本、張志寬之屬,承上順下,有禮讓君子之風,故輯 而序之。
《鄭駙馬孝行記》獨孤及
編輯
特進、駙馬都尉滎陽鄭曊潛曜其字,睿宗外孫,元宗 之甥,代國長公主之才子也。膚敏而文,生知純孝。開 元中,長公主寢疾,公年童稚,觿遂侍左右,帶不解,面 不靧者累月。嘗藥親禱,憂懇備至,而疾不瘳。乃刺血 濡翰,書為祝詞,請命於上下神祇,願以身代親之身。 乞靈祈死,泣盡繼血。既而誠達於神,感而遂契,徹筵 俟命,焚其章畢,獨「神道許」三字在,存於煨燼之中。翌 日,長公主疾閒,公固命左右勿敢言。其請天之章,公 之客尹靈琛之詞也。向微靈琛言之,則人莫知之者 矣。君子謂天道遠,人道邇,其死生冥運,吉凶陰騭,未 嘗與天同功也。而孝子竭誠上天,為感神符,靈貺,來 若嚮答。乃知行或精至,則幽冥不能「逃其應,而況人 乎?」鄭氏之子,其事親也,可謂孝矣。惟武王、周公,與天 合德,三壇之祝,宜有丕應。若公者,地在綺襦紈褲之 中,非有植璧秉珪之禮,而精神上達,神亦降福。非德 性純至,其孰能致感如此其速者歟?公開元二十八 年尚元宗第十二女臨晉長公主。主柔明而賢,輔佐 以禮。公力行好學,處貴不驕,跋履夷險,無替忠信。歷 太僕、光祿卿,嗣滎陽郡公,佩金印,列長戟,垂三十餘 載,克荷大業,而崇其家聲。「善而必慶,為不誣矣。懼他 日史氏闕疑也,故著之於篇。」
《奏孝子劉敦儒狀》權德輿
編輯
右件人名儒史官之家,積成教義,至性誠孝,感動人 倫。母患風狂,心緒乖亂,無辜搒箠,常至僵仆。或凍於 積雪之下,或曝於赫日之中,腐爛皸瘃,略無完體。見 其楚毒,方上飲食敦儒蘇而復起,常懼人知,承順恬 然,不覺疾痛。因心之道,貫於神明,欲蓋彌彰,事久方 著,蒸蒸不匱,十有六年,貞元二十年,留守韋夏卿具 「狀奏聞,奉其年八月二十九日敕,宣付史館,旌表門 閭。臣至洛都,具詳事實,聞諸族類,布在風謠。今又十 年,不改其養。饑寒所迫,衣食闕然,晨昏所奉,朝不繼夕。伏以干祿筮仕,資廕多門,至行絕人,尢可嘉獎。伏 望天恩特授一解褐京官,使分祿就養,則私計可給, 寸祿為榮。庶厚時風,以弘孝理。伏乞聖慈,允臣所奏。 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