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菴先生文集/附錄卷四
附錄
編輯追贈官諡時傳旨隆慶戊辰四月十一日
編輯卒大司憲趙光祖。以間世粹美之資。得師友淵源之傳。闡明道學。爲世大儒。遭遇中宗。竭忠盡誠。欲遂堯舜君民之志。興學校。明敎化。以扶植斯文爲己任。中廟亦知其賢。言聽計從。倚爲良弼。唐虞三代之治。庶幾可致。而正人得志。邪人所不幸。姦臣南袞,沈貞,李沆等。憤其平生不容於公論。因緣洪景舟。至以不測之說。巧成萋斐。震驚天聽。竟致竄死。使國家元氣。斲喪無餘。此實迫於群姦恐動搆陷。初非中廟本心。中廟當初罪之之時。下敎曰。汝等俱以侍從之臣。本欲君臣同心。佇觀至治。果有爲國之誠矣。但處事過激。故不得已罪之。然予心何以爲安。及其晩年。收用同時被訴之類。至置之宰輔之列。以此見之。其非中廟本心。尤可以知。仁廟誠孝。出於天性。其於中廟遺意。無不體行。追復官爵。自乙巳以後。尹元衡秉國亂政。憤淸論之議已。欲箝制一時之口。至以此人等。指爲逆類。晦盲否塞。至於今日。尙無伸雪褒奬之擧。豈不深可痛惜哉。當玆嗣服之初。國是不可不定。士習不可不正。此乃繼志述事之事。轉移世道。在此一擧。光祖贈以大官美諡。以明士林之趨向。以答國人之顒望事。下吏曹等。傳敎。
諡議己巳○未詳誰製
編輯趙光祖。受純剛正直之氣。資稟旣異。窮聖賢義理之學。充養有素。尋師於險難之際。唯道是資。潛心於精一之中。以敬爲主。斂飭夙夜。發揮經傳。硏劘益精。踐履彌篤。言行中禮。孝友出天。本之於身心。而推之於家國。當求道之日。罄匪躬之忱。慕古傷今。徇國忘家。以程朱之學責其身。以唐虞之治望其君。經席論列。盡是嘉言善政。當時薦揚。罔非正人吉士。聞風者誠服。觀德者心醉。文明之化將興。禮讓之俗可臻。其忠正素節。不渝於金石。純粹大德。可質於神明矣。邦國不幸。姦邪搆禍。志未及施。殉身以歿。嗚呼痛哉。謹按諡法。道德博聞曰文。以正服之曰正。請諡曰文正。
從享賜祭文萬曆庚戌
編輯李志完
王若曰。眞儒後千載生。丕闡繼往之學。盛德必百世祀。聿擧從享之文。道之將行。時蓋有待。惟卿金精玉潤。慶雲和風。以周程張朱之心。接孔顏思孟之緖。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修於家庭。孝友睦姻任恤之風。行諸鄕黨。際中廟亨嘉之會。擢上第登庸於廷。國人信若蓍龜。士林仰如山斗。含鷄舌於玉署。晝日接三。戴豸冠於烏臺。風采倍百。君仁臣直。股肱喜而元首起哉。言聽計從。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鄒魯之敎。大明於時。堯舜之隆。可指其日。雲胡神武之變。遽出聖明之朝。一陽初生。群陰盡剝。人無不至。衆口爭祟於爍金。天未欲治。孤忠竟底於折玉。身一時之雖屈。道萬祀而愈伸。大小群寮之進言。非一二計。中外多士之抗疏。逾四十年。永言衛道之洪功。允合升配於文廟。鸞停鵠峙。怳如瞻其儀形。月輝蘭芬。亦足徵於文獻。念卿未盡布之志。增予不同時之歎。於戲。元氣猶存。斯文未喪。莫謂大業未究於當時。尙使遺風益振於來許。故玆敎示。想宜如悉。
五賢從享文廟後頒敎文九月初四日
編輯大提學李廷龜〈製進〉
王若曰。天之生大賢也不偶。實繫消長之機。德必得常祀而無疑。宜擧崇報之典。茲有播告。俾有依歸。稽我東國之偏荒。罕傳正學之宗旨。箕疇布敎。雖識禮義之方。羅代蜚英。未免詞藻之陋。迄至麗季千載。僅見圃隱一人。洪惟祖宗煕洽之辰。允屬文明振作之運。有若金,鄭,趙,李五臣者出。眞得濂,洛,關,閩諸子之傳。格致誠正之功。其揆一也。讒諂媢嫉之輩。誰使參之。窮通有時。縱負一時之屈。是非自定。何待百年乃知。惟滉也遭遇兩朝。其志則挽回三代。立言垂訓。實是海東之考亭。格非獻規。不愧河南之程氏。肄竝隆爵諡之贈。顧未遑俎豆之儀。在正德紀元。始有儒臣之陳請。自先王初服。屢見多士之抗章。惟其擧措之難輕。豈雲尊尙之不至。逮予纂緖。恨不同時。尙有典刑。奈九原之難作。其誰與享。庶百世而爲師。爰答四十載顒望之情。擬啓千萬世太平之業。蓋有待而然也。庸非天而誰歟。玆於本年九月初四日。以贈議政府右議政文敬公金宏弼,贈議政府右議政文獻公鄭汝昌,贈議政府領議政文正公趙光祖,贈議政府領議政文元公李彥迪,贈議政府領議政文純公李滉等五賢臣。從祀於文廟之東西廡。於戲。聳動觀瞻。作新氣象。是邦大夫賢者。孰無尙友之心。吾黨小子斐然。永存矜式之地。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竹樹書院祝文
編輯奇大升
惟公天賦之純。躬履之篤。逢時不遂。脫輻沈璜。餘光在人。流澤靡泯。肇此明薦。庶激懦頑。
竹樹書院祭文
編輯前人
年月日。縣令某敢昭告於先正趙文正公。惟公天資茂異。學履純篤。逢時施設。欲將措世雍煕。而不幸齎志以歿。至今有志之士。莫不欽慕而感慨。人心秉彝之終不泯者。亦可知矣。玆建祠宇。用寓神棲。惟公之靈。尙克鑑臨。謹告。
又祭文
編輯鄭逑
鸞鵠之表。氷玉之操。夙奮承師。直造正的。德氣嚴粹。秋肅春融。際遇當時。身任世道。彼天渺渺。萬事如何。廟貌天涯。百代增悶。逑也小子。愧此昏昏。逖仰遺風。庶幾有立。薄羞致敬。悲感纏胸。誠炳如丹。先生是鑑。
煕川書院祭文
編輯鄭經世
嗚呼哀哉。玉潤金精。先生之質。規矩準繩。先生之德。堯君舜民。先生之志。幼學壯行。先生之仕。罹讒而見擯。先生之窮也。命折而道全。先生之終也。何小見之饒舌。謂先生之智。不及於卷懷。哀道廢之天定。雖先生之誠。不能以挽回。惟先生之生。在漢之陽。妥先生之靈。胡瘴之鄕。豈先生之不幸。乃斯民之無祿。抑身辱而名尊。亦非先生之所欲。有斐兮寒暄。寔先生之所嘗依歸。望玉川兮非遠。想先生僾然其相隨。後先生而莫及。悲小子之倀倀。登明宮而薦泂酌。宛親接乎先生之耿光。
道峯書院記
編輯李珥
書院之建。本爲藏修。而兼擧崇德報功之典。故必求鄕先生可爲後學矜式者。立祠致敬。以興起多士希賢之志焉。靜菴先生趙文正公。寔漢山人。漢山。本楊州之域。而今作都城。楊州治南三十里有山。名曰道峯山。有洞曰寧國。舊有寧國寺。寺廢而洞仍其名。先生少日。酷愛洞中泉石。往來棲息。其立朝也。亦乘公退。命駕遊焉。至今鄕老。間有能談者。萬曆癸酉之冬。牧使南侯彥經。往觀其洞。慨想遺躅。咨詢鄕士。議仰瞻慕之所。衆志克合。乃卽寺址。營建祠宇。因設書院。鄕人聳身。百工勤力。越明年甲戌之夏。祠院告功。祠宇在北。輔以東西齋。書院在南。中設講堂。翼以兩夾室。前廊枕溪。廊側有門。因地形也。木役粗完。凡百未庀。而南侯以疾去官。繼牧是州者。李公齊閔,李侯廷馣。踵其緖不替。於是。廩士之具。藏書之室。毖祀之廚。次第訖事。越六年己卯之春。始克斷手。其將落成也。院儒安昶。以多士之請。求記於珥。珥竊念。當今文衡大手。非止一二。而必欲借海濱枯槁病叟之筆。以狀儒林盛擧者。其意安在。無乃誤以珥爲受先生之恩。粗聞此學之糟粕歟。忸怩不敢當。第寧國之洞。巖淨水淸。爲一區勝境。而賢祠儒院。一時鼎新。章甫輻湊者。有年數矣。珥未克一觀。自恨嬰疾。不能致身其側。顧以綴名其間爲至榮。故忘其僭妄。贅以一說曰。我東。素稱文獻之邦。而由王氏以前。所謂學問者。不過雕琢繡繪。以爭工鬪麗而已。性理之談。蔑蔑無聞。其季也。有鄭圃隱。始號理學之祖。而言論風旨。未得其詳。後人但知以一身撐柱五百年頹壞之綱常而已。本國文風。可踵聚奎之運。而能以爲己之學名世者。亦未曾輩出。惟我靜菴先生。發端於寒暄文敬公。而篤行益力。自得益深。持身必欲作聖。立朝必欲行道。其所惓惓者。以格君心。陳王政。闢義路。塞利源爲先務。倡道未幾。士風丕變。天不祚宋。陰慝雖作於當時。澤未五世。陽光方發於今日。後之爲士者。能知親不可遺。君不可後。義不可捨。利不可征。祭當思敬。喪當致哀者。皆我先生之敎也。苟論其功。欲報之德。寧有紀極乎。南侯灼見其然。首此美事。深可尙也已。珥因此竊有感焉。先生平日誨人者。只孜孜於爲己而已。其於習時文。干祥位。固浼浼也。後學之居是院者。誠能捐去俗習。一意以居敬窮理力行。爲深造之功程。相觀而善。相責而改。日趨乎居安資深之域。則可謂能報先生之恩者矣。瞻拜廟庭。可無愧矣。若是則先生之道。雖否於前。實行於後。豈非斯文之大幸乎。如使立志不篤。舊習作祟。操觚弄墨。惟決科是希。飢食飽嬉。棄寸陰不惜。則其有負於先生。大矣。何面目能入廟門乎。如此則先生之道。旣窮於昔。又廢於今矣。豈不痛哉。嗚呼。後生。具亦克念哉。院中規令。則諸生相與稟定於副提學草堂許公曄。是役也。斯文先後輩。咸助其費。而許公實主張焉。其餘若右參贊白公仁傑,吏曹參判朴公素立之功。亦表表異衆雲。是年暮春旣望。後學德水李珥。記。
煕川兩賢祠記
編輯李珥
萬曆丙子夏。關西監司金公繼輝。巡到煕川。郡儒訓導金勻等。康色以應咨詢。若曰。弊邑荒遠。文敎未敷。明公宣化。庶有待興者。第念作人有術。必得先賢曾寓此地者。建立祠宇。新人耳目以動之。然後頑激懦奮。可風一邦。仰惟金文敬公。以小學律身。以古禮治家。霽行潦止。正出處之規。銜鬚受刃。承結纓之緖。挺然爲我東鉅儒。而弘治戊午。謪於本郡。爰有趙文正公。以金精玉潤之質。因家尊作驛官魚川。往來茲路。遂從文敬受業。講論正學。時人群誚。耳若不聞。文正之學。克漑孤根。克沷涓流。本厚而華盛。源深而瀾遠。上動朝廷。下興士林。覿德者薰化。聞風者感發。有爲於一時。雖不克終。垂烈於後世。功莫與京。粹然爲我東儒宗。至今東人。知崇性理之學。知尊濂洛關閩之說者。皆文正之澤。而文正發端。實自文敬。弊邑何幸得二先生寄跡焉。若廟而宗之。使知者增敬。不知者起慕。則弊邑釀斯文之風。未必不權輿於此也。惟明公圖之。金公深韙其言。謀諸邑宰。訪諸鄕士。卜地於夫子廟側。築基鳩材。選吏授工。以勤以繕。越明年。宇成。金公名之曰兩賢祠。緘書求記於德水李珥。珥辭不獲已。則乃言曰。人之景慕聖賢。遠近有異。夫子作於洙泗之上。經周逮秦。乃焚乃坑。漢興旣久。昧昧如舊。宜乎榛塞無介然之路。而當時齊,魯之郊。絃誦洋洋。髣髴於闕里授學之日者。以其時近故也。自唐以來。尊夫子益顯。廟宇遍天下。三尺童子。皆知爲聖人。迄於今無替。宜乎觀感興起者益衆。而師恬於倚席。弟子嬉於束閣。鄕射禮廢。校庭草沒。睨視明宮。無異空室者。以其時遠故也。大聖之澤。寢遠猶微。況其下者乎。周,程,張,朱四先生風之遠近。槩此可占矣。若夫文敬,文正兩先生道學。方彼聖賢。雖若有間。而去今時甚近。流風遺敎。在人耳目。而煕川又其數年相從講學之地。則立祠寓敬。眞得其所矣。觀感必易。而興起必速矣。其卜近孔廟者。將使士子。因慕二先生之學。得達於夫子之道雲爾。入茲廟瞻仰。而不起景賢向學之志者。其可謂有人心乎。西陲。古稱儒風未振。自今伊始。庸詎知不幾於濟濟之美乎。此在諸生自勉。而金公牖民之術。可謂得其要矣。珥因此竊有感焉。二先生在當時。無上下之交。不能考終。天道似若無知。而時移世變。公論終在。上自當寧。下至韋布。重其賢。尊其學。錫命旣隆。敬慕亦極。祠宇非止一所。烈烈流芳。將窮天壤而不朽。若其讒夫佞人。罔聖欺明。殲賢蠹國。而天刑不加。老死牖下者。則禍淫之理。亦似茫昧。而公論竟發。神憤人怒。誅罰叢集。穢惡之罪。將亘萬世而無赦。古人所謂天定勝人者。於此益驗。而世之重爵祥。惟利害是計。而不顧是非者。鑑此。其亦知戒哉。金公重道愛士。其爲政。以學校爲先務。而茲祠之建。本郡太守金君光一。與有勞雲。丁丑孟秋。德水李珥。記。
深谷書院講堂記
編輯宋時烈
粵自仁,明兩朝以來。先生之道。大明於世。雖婦人孺子。莫不誦其名。稱其德。後雖有能言之士。更無容贅其辭矣。惟太學生康惟善之疏。是伸冤明道第一文字。而論先生源派者。未免有可疑。其以圃隱爲東方理學之宗者。蓋圃隱始以程朱之說。啓牖東士。其橫豎說話。直契無違。則其謂之理學之宗者。不亦宜乎。至其以金司藝叔滋。爲傳圃隱之學於冶隱。以授其子畢齋。以至於金文敬公。而遂及於先生。則竊恐不得爲不易之定論也。先生授受之統。非後學所敢議。然竊以諸老先生之尙論及以先生言論風旨觀之。則竊謂中間數君子。特以發其端而已。惟受學於文敬公者。不可誣也。蓋先生。負特立之資。膺奎明之會。不繇師傳。獨契道妙。由濂洛關閩之學。上求乎大學,語,孟,中庸之旨。規摸正大。工夫嚴密。粹然聖賢之道。而純乎帝王之法矣。雖能行之一時。而傳之於後者。可以愈久而無弊矣。嗚呼。此豈人力之所與哉。天實啓之也。朝廷旣從祀文廟。則其崇報也極矣。而京外章甫。又卽丘墓之傍。建祠妥靈。而講堂則未遑也。其後。章甫縉紳。又合謀鳩材。經始於丁酉之秋。訖功於戊戌之春。藏修遊息之所。於是略備矣。而先生五世孫今三山使君渭叟。爲諸生。求記於余。余以爲先生之生於我東者。實如濂溪之於宋朝也。豈必授受次第如貫珠。然後乃爲道學之傳哉。凡後人之登斯堂者。不徒想像乎先生容色聲音。而必須講求乎先生之所學。不過近宗乎程,朱之正脈。而上求乎洙泗之妙旨而已。夫出口入耳。爲名無實者。固先生之所深恥也。況於浮靡藻繪之習哉。蓋嘗聞書院之設。莫盛於宋朝。其勸戒院士之設。莫備於張南軒嶽麓之記矣。細而飮食起居之節。近而事親從兄之實。微而天理人慾之際。則可謂無餘蘊矣。而晦翁猶以爲未究乎下學之功。而必使養之於未發之前。察之於將發之際。善則擴充之。惡則克去之。夫二子之說。卽先生之所服習而受用者也。然則欲求先生之學者。捨是。宜無他說也。抑先生遺事。有逸於諸書者。先生從文敬於煕川之時。年僅十七矣。文敬得一美味。將奉送母夫人。守者不謹。爲烏圓所攫。文敬聲氣頗厲。先生進曰。先生奉養之誠。則誠至矣。而君子辭氣。不可須臾放過也。文敬不覺膝前執手曰。我非汝師。而汝實我師也。終日嘖嘖。先生資質之美。固度越今古。而文敬服善之量。亦有所相發於先生矣。煕川之遺老。至今傳爲美談。此宜揭於斯堂。故竝著之。時崇禎癸丑十月▣日。恩津宋時烈。記。
綾州謫廬遺墟追慕碑記
編輯前人
嗚呼。此靜菴趙先生謫廬。而仍爲臨命之遺址也。嗚呼。今去己卯之歲百四十有九年。而學士大夫慕其學。黎民胥徒懷其澤。愈久而愈不忘。皆曰。使我東偏。知君臣父子之倫。免夷狄禽獸之域者。先生賜也。其過此者。無不肅然致敬。嗚呼。此孰使之然哉。其秉彝之心。自然而然爾。嗚呼。彼袞,貞,景舟之徒。果何人哉。蓋我箕邦。自殷師以後。上下數千年間。道學堙晦。間有鄭圃隱,金寒暄諸賢。前後倡明之。然其承洛建之淵源。志唐虞之煕雍。卓然以明德新民。爲此學之標準者。則肇自先生。不可誣也。先生諱光祖。字孝直。漢陽人。成化壬寅。生焉。正德庚午。進士壯元。乙亥。及第。官至大司憲。己卯十一月。禍作。是月。謫居於此。其屋主。官奴文厚從也。翌月二十日。後命至焉。今上丁未。則崇禎紀元之四十年也。本州牧閔侯汝老。懼久而失其處。建碑以表之。昔程夫子顏樂亭銘曰。水不忍廢。地不忍荒。嗚呼。正學。其何可忘。嗚呼。斯可以銘此碑矣。四月丙辰。後學恩津宋時烈。記。
蘭竹屛跋
編輯鄭蘊
嗚呼。道之顯晦。而物之盛衰隨之。物之盛衰。而道之顯晦。亦可卜矣。當蘭竹之遇賞於先生。而題詩於其上也。蘭若增而馨。竹若增而淸。於是乎蘭竹之盛。極矣。不幸先生之道。晦而不明。則雖有斯蘭。孰蘭之乎。雖有斯竹。孰竹之乎。況先生之言志。人孰珍而口誦之乎。香埋空谷。神斷渭畝。卒乃灰於兵燹。而八絶淸什。無從而聞見之。則斯蘭也。斯竹也。衰亦甚矣。幸而七日來復。先生之道。大明於世。則聞而知之者。如趙守倫,金義元之徒。相與追記八絶之詩。而不記者只一絶。先生之曾孫婦柳氏。不堪奠墻之慕。思復其舊物。不貿市而手自績織。成八帖絹素。使其子松年。求名畫登蘭竹。而仍書七絶。宛然如尊葵亭之屛風。尹東皐之書畫。而觀物反己之作。赫赫若前日。事物之盛衰。果不繫於道之顯晦乎。噫。先生之道有顯晦。而蘭與竹亦有盛衰。然則蘭竹之遇先生。庸非數乎。而先生之道之顯晦。因蘭竹而可見。則先生之題蘭竹。亦豈偶然哉。雖然。蘭竹。有形之物也。道。無形之物也。有形者。有時而壞缺。無形者。無時而壞。無時而缺。昔之晦也。明未嘗亡也。今之明也。亦未嘗加明焉。後之觀斯畫者。不以蘭視蘭。而思先生馨香之德。不以竹視竹。而思先生淸直之節。不徒誦其詩而思其所以事親事君。修己治人之道。而有得焉。則斯屛之有補於世敎。不其重乎。葵癸名㶏。東皐名彥直。皆一時名流也。因竝錄之。俾後人知其始末雲。崇禎八年乙亥十一月。八溪鄭蘊。謹跋。
又跋
編輯金尙憲
正德中。姜葵亭㶏。畜一屛。上寫蘭竹。靜菴趙先生。就題五言絶句八首。其家寶傳。至萬曆壬辰。沒於兵火。趙平澤守倫。追記得七章。而忘其一。先生曾孫婦柳氏。聞而愴慕。計費損貲。命其子察訪松年。俾復舊觀。求敍其事。嗚呼。觀於此詩。先生平日毓德進學之功。夷險一節之志。亦可知矣。聖人所謂修辭立誠者。豈不然乎。其可敬也夫。當先生際遇之隆。群賢彙進。擧世同好。而幽貞卒萎。高節衆猜之句。遽發於吟詠。慨然有感物傷時之歎。豈見微知著。將有不可得而違者歟。抑世道反復。君子少而小人多。自古而然歟。其又可悲也已。舊畫。尹彥直筆。今所作。李澄雲。崇禎丙子日南至。安東金尙憲。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