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奥論 (四庫全書本)/卷2

卷一 六經奥論 卷二 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奥論卷二      宋 鄭樵 撰
  書經
  書脫於秦火又有大不幸之幸
  六經脫於秦火可謂不幸之幸如書又有大不幸之幸六經脫於秦火而六經存可謂幸矣惟書脫於秦火復遭巫蠱之難沈没六百七十餘載至於隋之開皇然後五十八篇之書始備又可謂大不幸之幸今六經如詩如易如禮樂如春秋皆遭於秦火及漢興其書漸出未數世而書大備傳授浸廣獨書一經惟口授二十八篇又有偽書得錯雜其間更漢歴晉宋齊梁陳至隋唐今之書始得傳於世且如詩漢興始萌芽至毛萇詩便足葢武帝時人禮本出於后蒼至二戴出禮便定二戴葢宣帝時人樂獻於竇公至河間獻王與諸子作樂記樂便定獻王亦武帝時人易不經於秦火雖有施孟梁丘京氏之易而民間所知已有費直之易春秋惟公榖獨盛左氏傳惟劉歆獨好之至移書切責太常乞立樂官此二書又定於成哀平之世五經皆出於先漢書五十八篇不得其傳漢之射䇿與學官子弟之所講肄獨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偽泰誓一篇後漢杜林賈逵馬融鄭𤣥皆為偽書訓釋而孔氏五十八篇至東晉始出至齊始立學官至隋而後二典之篇第遂定至唐始改古文從今文而今五十八篇之書始得傳於世吁書既脫於秦火可謂幸矣又有大不幸之幸於此見之
  今文尚書序
  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刪而取其善者著為百篇及秦焚書其九世孫孔惠與濟南伏生名勝濟南人為秦博士各藏其本於家秦楚之亂伏生遂失所藏但以口授文帝詔晁錯徃受之時伏生年已九十餘不能正言使其女傳言教晁錯齊人言語多與潁川異所以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得二十八篇寫以漢世文字號為今文尚書案伏生二十八篇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是為三十二篇伏生所傳二十八篇初無泰誓三篇或云宣帝時河内女子有掘老子壁古文泰誓三篇孔頴逹曰張霸之徒偽造泰誓以藏壁中合伏生二十八篇為二十九篇其年月不與序符又與左氏傳國語孟子荀卿所引不同漢世相傳二十九篇而已伏生之學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章句相傳至數萬言迄晉永嘉中其學遂絶而孔傳始出尚與鄭學並行至隋而鄭氏微唐貞觀詔孔頴達承詔作正義宗孔傳而孔傳獨行
  伏生口授二十八篇
  堯典 舜典合為一 臯陶謨 益稷合為一 大禹謨二篇為一序虞書四篇 禹貢 甘誓夏書二 湯誓 盤庚三篇合為一同一序見古文 髙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商書七篇牧誓 洪範 金縢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
  三篇同一序見古文胡五峰呉才老晦菴並云武王書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顧命合康王之誥合為一篇同一序見古文 吕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已上所傳之書難曉
  古文尚書序
  案司馬遷史記 劉歆校書 班固漢制 馬融訓詩 賈逵為訓 鄭康成作註 王肅 趙岐註孟子 杜預註左傳韋昭註國語諸儒皆未嘗見孔傳古文之書所傳訓
  釋皆伏生二十八篇及偽泰誓一篇而已孔傳至東晉始列學官所以諸儒皆未嘗見古文左傳國語孟子荀子禮記所引謂之古文泰誓今無其辭古文尚書出於屋壁乃孔子九世孫孔惠藏其書魯共王壊孔子舊宅得其書皆科斗文字百篇皆在而半已磨滅虞書亡十一篇商書亡二十二篇周書亡九篇皆科斗書其書時廢已乆無能識者孔惠之孫定其可攷者二十五篇校以伏生之書二十八篇則出舜典益稷盤庚康王之誥増多為三十二篇得五十八篇十三卷三萬五千七百字以𨽻古寫之竹簡其文以𨽻存古并序一篇為五十九篇孔安國以序一篇冠篇首故曰五十八篇上於武帝藏於秘府又承詔作傳既畢時征和二年㑹巫蠱事起不得以聞漢儒相傳號為古文尚書後世傳書惟伏生二十八篇凡學官子弟之所講肄皆伏生之本也安國雖釋古文而未嘗獻故不立學官漢儒所傳孔説者傳其與伏生同者三十二篇以應射䇿而已其古文二十五篇有司未嘗問則學者不習不習則亡矣漢儒聞孔氏書有五十八篇遂以張霸之徒造偽書二十四篇為古文尚書兩漢諸儒所傳皆張霸偽本未見真古文尚書東萊云張霸聞孔氏有古文世不傳乃折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篇又探左氏傳為作序之尾凡百二十篇皆短簡文意淺陋泰誓一篇其年月不與序相符王肅曰今文與古文相類又曰泰誓後得非真本經馬融書序曰泰誓後得案其文若淺露又曰吾見書傳多矣所引泰誓其不在泰誓者尚多據二子亦疑泰誓非真然未有以證之案鄭氏書緯曰孔子求書得黄帝𤣥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逺取近定其可法者百二十為簡書十八篇為中𠋫此䜟緯之言張霸乃擬百兩篇葢取諸此乃擬汨作九共等篇而鄭𤣥賈逵都不能别今據孔安國傳云成帝求能古文者張霸以能為百兩篇召至中書挍之非是乃黜其書平當勸上存之後復黜其書是張霸偽本已不傳於世矣東漢儒林傳杜林傳古文同郡賈逵為之訓馬融作傳鄭𤣥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豈非張霸偽本既黜而復顯邪
  以司馬遷之搜求遺書尚不及見其全而史記一篇案之古文徃徃不合以劉歆博洽移書切責太常欲以古文立之學官猶不辨張霸之偽本是以先其筭命又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見於班史之志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周公曰復哉復哉見於董生之䇿偽泰誓八百諸侯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見於馬融之序馬融作今文書序今書皆無其辭虞書之夔夔齋慄夏書之地平天成商書之朕載自亳周書之皇天無親惟徳是輔黍稷非馨書文具存而韋昭之註國語未有事實趙岐之註孟子杜預之註左傳乃指為逸篇趙岐註孟子以為逸書者十有二杜預之註於左傳以為逸書者二十有一韋昭之註國語者二十有四以至賈逵馬融鄭𤣥王肅輩為偽書作訓詁傳釋凡二十八篇見於經典者諸儒皆謂逸書未見其真古文也古文自後漢已絶至晉中興江左鄭訓然後取以教授豫章内史梅賾始得孔傳奏之又缺舜典一篇乃取王肅所註伏生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見古文雜以今文分為舜典以足之案孔叢子載孔臧與孔安國從弟書曰說者以為堯舜同道弟素常以為雜堯舜典今果如所論梁武帝亦知之矣然未有以質之據孟子言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謂之堯典乃今舜典之文則今之所謂舜典者皆昔之堯典而已說者謂梅賾古文謂之汲冢案汲冢乃魏襄王冢魏即梁也襄王與孟子同時謂之古文尚書可也謂之得孔傳孔傳作於漢武之世不知何以得之若以汲冢只有古文則百篇皆全不應又只有五十八篇案隋經籍志云晉太康元年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所謂竹簡書皆科斗其書散亂帝命荀朂和嶠撰五十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如周易上下經記多𤨏語師春一卷魯晉春秋皆有之無有所謂古文孔傳者必後世駕言汲冢以取信於後世所謂掘之地中得之老子壁皆未可信今於梅賾下不曰得之汲冢俟有見於方來一作梅賾奏孔傳始立學官亦未可信至齊明帝建武中呉人姚方興於大桁市得其書以奏比馬鄭所註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學官舉朝集議咸以為非及江寧板蕩文入中原學者異之隋開皇二年求遺書學士劉光伯遂取此篇列之本䇿今愈謂堯典出於姚氏至唐貞觀中孔頴達承詔撰五經正義於書取孔傳而馬鄭王賈諸文字盡廢至明皇不喜𨽻古文天寶三載詔衛包改古文從今文凡尚書古體舊字勒依今文其舊本藏之秘府嗚呼古文遭秦而失其半其半存者又隱而不見自漢武征和二年巫蠱事起至隋開皇二年凡六百七十餘年然後五十八篇得傳於學者而大備古文既出自開皇二年至唐天寶三載又百六十餘載始改古𨽻而從今文今之所傳五十八篇乃明皇天寶三載所定之本也今學者得見古文之全究其本末豈不幸歟孔壁續出二十五篇十九篇分為二十五篇
  大禹謨虞一 五子之歌 𦙍征夏二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三篇 咸有一徳 說命三篇商十泰誓三篇合為一有偽書 武成有偽書 旅獒 微子之
  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陳 畢命 君牙 冏命避諱作景 已上皆孔壁之書其文易曉書之得其傳者皆孔氏之力 定其書者孔子也 藏其書者孔惠也 為書之傳者孔安國也 為書䟽者孔頴達也
  今文古文尚書辨
  有伏生所傳之書二十八篇有孔壁續出之書五十八篇皆聖人己定之書有坦然而易曉者有艱深聱牙而難曉者如湯誓如湯誥皆成湯時號令如說命髙宗肜日均商時語蔡仲康誥周公誥命然後難易顯晦判然不同者葢有伏生之書其文難曉有孔壁之書其文易曉如大禹謨𦙍征五子之歌仲虺之誥湯誥伊尹太甲三咸有一徳說命泰誓三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二十五篇皆孔壁續出之文易曉餘乃伏生之書多艱深聱牙不可通伏生之書所以艱深不可通者伏生齊人也齊人之語多艱深難曉如公羊齊人也故春秋語亦艱深如昉於此乎登來之者何休注云齊人語以是知齊語多艱深難曉者或者又云盤誥聱牙自是書之本體典謨訓貢範湯誓牧誓等書同出於伏生而明白坦亮如彼豈齊音使然詳二說皆是然未有的論後見朱文公語録云典謨之書必是經史官潤色來尚書誥命皆分曉亦是當時制誥是朝廷做的文字如盤庚酒誥等篇皆是當時與民說話正如今之榜文曉諭方言俚語隨時各自不同後來追録而成此言實為的論
  禹貢地理辨
  驗星躔考分野足以知地理乎曰州郡大小沿革不同不足以知地理也探河源窮禹穴足以知地理乎曰疆場廣邈足迹難窮不足以知地理也曰窮山經求海志足以知地理乎曰傳聞之事常多失實不足以知地理也然則地理終不得而知也曰歴代輿圖所述先儒多論及之皆不足以為據所可據者禹貢一書耳然禹貢之書實作於虞夏之際而欲盡後世之地理亦難乎參稽矣何者大賢如孟子嘗言地理之誤矣惟禹貢足以明之博洽如史遷嘗言地理之誤矣惟禹貢足以辨之揚雄班固皆相忘於誤者也亦惟證之以禹貢而已況漢而下諸儒之議論乎何以知之孟子曰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是江有通淮之道矣及考之禹貢則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是江未嘗有達淮之理葢呉王夫差掘溝以通於晉而江始有達淮之道孟子葢指夫差所掘之溝以為禹跡也明矣史遷之作河渠書曰厮為二渠復禹舊跡是以二渠出於禹者也及考之禹跡河自龍門至于大陸皆為一流至秦河決魏都始有二流子長之論其誤指秦時所決之渠以為禹跡也明矣揚雄生於蜀而作蜀記上記蠶叢魚鳧以為秦之前未通中國故李白謂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嵗不與秦塞通人煙而不知禹貢梁州之域如岷嶓沱潛蔡之類皆蜀地之山川則雄之言前此未通中國非也禹貢已開蜀道及秦人用金牛復開班固述河源之經䟽逺窮葱嶺蒲類海以為潛行地中而出為中國河而不知禹貢止曰導河至積石唐人劉元鼎使吐蕃乃得其源在國中深境而固之言亦非也吁禹貢一書不過數千言爾古今言地理之牴牾莫不於此取質焉則後之言地理者其可捨之而不為依據乎禹貢一書所以不可及者何邪得道之言與材智之言異禹貢之言其深於道乎書出於道非後世地理家比也故州不係於方域而係之山川至後世則有四至八到之說矣山川小者係其州大者條而出之至後世為一山跨數州一水而見數郡矣冀州不言四方所距至後世則京兆扶風與郡縣同體矣禹跡所及東至萊牧西至和夷以至皮卉之服無不為之績叙而已至後世則羈縻州郡皆入中國圖籍矣四者之意既已周知而復於終篇不過百言遂能盡九州之田賦土地之所宜道路山川之逺近非深於道能之乎
  禹貢職方九州同異辨爾雅吕氏春秋附舜十二州見於禹貢職方冀州
  禹貢冀州不言分域先儒以兖豫雍推之雍之河在冀之西豫之河在冀之南兖之河在冀之東豫曰南河雍曰西河則兖當曰東河矣冀之不言分域者以八州之既辨分域可知謂其在東河之西南河之北西河之東故周職方曰河内曰冀州爾雅吕氏春秋皆云河間曰冀州言其在西河東河之間爾
  兖州
  禹貢兖州之域東南至濟西北至河故曰濟河惟兖州爾雅春秋吕氏春秋皆云濟河之間曰兖州言間則特泥起東西之間耳周職方曰河東曰兖州者葢周無徐州若徐州之岳周以為兖州之鎮徐州之大野周以為兖州之藪則周之兖州出於濟之東南矣故獨於河言之其文不得不異也
  青州
  禹貢青州之域東北至海南與徐以岱為界西與兖以濟為界故曰海岱惟青州不言濟者以兖州見之也爾雅曰濟東曰徐州者爾雅不言青州先儒以為商制商無青州并青於徐故也周禮云正東曰青州者周無徐州則青州之南境當至於淮
  徐州
  禹貢徐州之域東至於海北境之接於青州則以岱南境之接於揚州則以淮故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之西以濟為界故爾雅云濟東曰徐州而經之不言濟者爾雅無青州青兼於徐故也青兼於徐則凡濟之東皆徐州也禹貢兼有青徐則岱山之陽濟東為徐岱山以北濟東為青則言濟不足以辨故略之也吕氏春秋曰泗上曰徐州者泗水出陪尾山至下邳入於淮地理志謂其源有四因以為名焉泗之源委皆在徐州非若淮之與揚共濟之與兖共也故不韋亦得以為說焉
  揚州
  禹貢揚州之域北至淮東南至海於方為東南故曰淮海惟揚州禹制其域矣周職方曰東南曰揚州周辨其方矣其實一也爾雅曰江南曰揚州則揚州之域北不至淮與禹貢異矣殆商因於夏而致損益者於此與
  荆州
  禹貢荆州之域北至南荆南郡臨淮之東北南及衡山之陽於方為南故經曰荆及衡陽惟荆州職方云正南曰荆州吕氏春秋曰南方曰荆爾雅漢南曰荆州則荆州之域出於荆山之北矣
  豫州
  禹貢豫州之域在南河之南南荆之北故曰荆河惟豫州而爾雅曰河南曰豫州誌豫州之北境而已吕氏春秋曰河漢之間曰豫州則豫之東南止乎漢東而不及荆山矣
  梁州
  禹貢梁州之域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黒水故曰華陽黒水惟梁州爾雅職方皆無梁州并梁於雍故也
  雍州
  禹貢雍州之域西至黒水東至於西河於中國為西方故曰黒水西河惟雍州周職方曰正西曰雍州吕氏春秋曰西方曰雍州辭雖少異其實一也周都豐鎬王畿不𨽻九州故雍州道適當正西若都河南都亳則雍州於方為西北不得為正西秦都咸陽亦西周故畿也故周官曰正西吕覧以西方為雍州亦因其都之所在也
  有堯之九州舜之十有二州何以起之曰冀北割并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
  有禹貢之九州有職方之九州何以起之曰徐梁入於青雍冀野析於幽并 此其要訣也
  辨禹貢職方山川地名先儒考究未至詳辨於後
  
  岱山東嶽曰岱畎今兖州
  華山西嶽曰太華華陽華隂職方豫
  衡山南嶽曰衡陽
  恒山今真定府北嶽職方并
  外方中嶽今西京曰嵩髙出鄭毛詩上應井栁星張之精
  太行懷安等州
  太嶽坡曰太嶽曰嶽陽今潞州西太原南東近上黨之北
  朱圉今秦州
  熊耳今西京
  桐栢今唐州
  陪尾信陽軍羅山縣
  西傾今洮州
  鳥鼠同穴今通逺軍秦渭之間
  終南古文太乙毛萇云周名山終南也今京兆府
  惇物古云華山今京兆府
  三危今沙州
  積石今鄯州龍門縣南
  龍門今河中府
  崐崘在吐蕃之西或云在金城臨羌縣南非也
  雷首今陜州
  厎柱今陜州陜縣
  析城今澤州
  王屋今孟州
  嶓冢今隴之三泉等州
  碣石今棣平間
  敷淺原今江州漢豫章歴陵縣亦有博陽山
  内方今安復二州
  大别今夀州霍丘縣
  大伾今孟州
  陶丘今曹州
  壷口今潞州
  今蔡州
  岷山今茂州
  今隴之呉岳是也即職方岳山秦都咸陽以為西岳
  今同州
  今鳳翔
  一東一西沂淮二州
  一南一北襄同二州
  嶧陽今兖州陽南也如岳陽衡陽之類
  羽畎如岱畎類
  職方山鎮
  㑹稽今越陽之山鎮
  沂山今沂州沂水所出青之山鎮
  嶽山即禹貢之岍
  醫無閭在遼東漢曰無慮
  常山即禹貢之北岳
  霍山冀之山鎮坡曰太岳是也即太岳山非漢南岳之霍山在廬江潛縣禹貢太岳
  
  雷夏今濮州澤
  大野今濟之鉅野職方同
  彭蠡今南康西涯
  滎陽今鄭之滎陂
  菏澤今曹州
  震澤今蘇州即太湖是也周曰具區自太湖入于海
  孟豬今南京職方曰望諸
  雲夢今安州職方曰雲夢唐太宗改為雲土夢
  豬野今涼州
  大陸近九河
  三江今江州
  九江今江州别有辨
  九河滄灜之間
  黒水出隂液入海南
  弱水今甘州
  合黎今江州
  流沙今沙州
  逆河今滄灜
  渤海今濵州
  滄浪在鼎州漢陽間乃漢水也漢出荆山東南流為滄浪之水
  南海西南之海
  衡漳冀州二水名
  泗濵今泗州
  海濵
  渭汭今渭州
  南河西河即河之南河之西
  三澨今復州景陵縣
  今真定
  今真定
  今武都之三泉
  灉沮濮耀二水㑹同雷澤之間
  一東一西今濮耀
  今絳州
  今博州
  今沂州
  今淄州
  今密州
  今唐州
  今沂州
  今出河東垣曲縣王屋山
  今漢州
  今涇州
  江陵蜀漢中自江出
  自漢出
  今西京
  今西京出商州
  今西京
  今漢陽軍
  今耀州
  今澧州音里
  今冀州
  今長安縣音風
  職方藪澤
  具區即禹貢震澤
  圃田今東京中牟
  望豬即禹貢孟豬
  雲夢即禹貢雲夢澤
  弦今龍州或作汧
  楊紆坡曰未聞
  貕養在長廣太平御覧曰棠州
  大野見禹貢
  昭餘祁今太原府
  
  三江注見前
  江漢
  滎雒
  淮泗
  河泲兖幽
  涇汭乃一水汭者涯也鄭以為二水及箋詩又以汭鞫為水内
  即禹貢衡漳
  虖池今代禮記作惡池
  嘔夷今蔚州出乎舒
  
  五湖
  潁湛坡曰未聞
  波溠音播詐
  沂沭沂今沂州沭音述乃密州出東莞
  渭洛渭乃渭水洛出懷徳
  盧維當為雷灉禹貢之雷夏灉沮
  菑時菑出萊蕪時出般陽
  淶易淶出廣昌易出故安肅軍
  汾潞汾今汾晉潞州汾水出分陽潞出歸徳
  地名及四夷附
  孟津今絳州垣曲縣南
  太原今平定軍非今太原府
  覃懐今懷州
  東陵今江州
  東原島夷
  嵎夷
  萊夷
  和夷
  三苗
  西戎
  織皮
  崐崘
  析支漢曰陽支
  渠搜夏州
  禹貢洪範相為用禹順五行治水
  洪範之數有九而初一曰五行五行之序一曰水且鯀之所治者水也天何以知其汨陳五行而不畀洪範九疇禹之所治者水也天何以遽錫之洪範九疇彞倫攸叙而不曰五行之何如葢九疇之綱領在於五行五行之綱領在於水請以禹貢明之五行之序一曰水禹之治水自冀州始冀為帝都在北方屬水故冀在先冀州之水既治水生木木屬東方故次兖次青次徐皆東方也兖青徐之水既治木生火火屬南方故次揚次荆皆南方也揚荆之水既治火生土土屬中央故次豫豫居天下之中也豫州之水既治土生金金屬西方故終之以梁雍焉今以天下之勢觀之豫立天下之中與徐兖接境自兖徐既治之後何不先次豫而必先次揚次荆何也葢禹順五行相生之序如此觀禹治水之先後五行已得其序則九疇可知故天錫之者以此鯀之治水不依五行次第故箕子於鯀湮洪水之下先占一句汨陳五行五行汨陳則九疇可知天之不畀以此可見禹貢洪範之書相為用者或曰九疇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非水木火土金也曰九疇乃天地生成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此乃五行相生之數生成之數其體也相生之數其用也體用兼備此禹所以善用五行也正如大易言天地之數五十五至於用則為五十虚一為大衍以揲蓍也














  洪範與禹貢堯典相類
  洪範之序九疇正如堯典之記四時禹貢之記九州洪範居中不言所施之目以八疇環八方而圖之則皇極隱然而居中矣堯典於三方皆曰暘曰昧曰幽都而南方獨不言者取聖人南面向明之意不可與三方同也禹貢八州所言皆距而冀州為帝都獨不言者以京師不可與州郡同體環八方所距而知冀州之域居中矣堯典禹貢洪範之書同出於虞夏之

  世書之體意亦相類後世則不然月令之記四時職方氏之記九州混為一體都無區别豈惟月令之記四時不如堯典至記日夜分亦不及堯典堯典以日中宵中四字記之自有春秋之别月令則兩言日夜分而不知孰為春孰為秋豈惟職方氏之記不如禹貢至記里數亦不如禹貢禹貢以一面記之職方以四面記之則知古人之志不可及古人之文亦非後世所可及
  洪範之數出於洛書
  或曰先儒相傳以洪範出於洛書洛書之為物果如後世所謂一六畫北二七畫南者乎則其數有位而無文禹安知一為五行二為五事也果如先儒所傳自五行至嚮用五福威用六極者乎則其書有記而無目禹安知五事為聽視言貌思八政為食貨祀司徒司空司寇賔師也若以終篇出於洛書則上天之言不應如是繁悉也今九疇之中所謂卜筮者伏羲已兆之所謂厯數者黄帝已推之所謂司徒司空者堯舜已官之無待洛書而後禹知之則洪範不本於洛書者審矣予謂不然洛書之示人如數爾聖人用其數分為九類故曰天錫洪範九疇者以此何謂數天地之數五十五數著之洛書聖人因而叙之為九疇亦五十五數五行五事十數也八政五紀二十三數也皇極三徳二十有七數也稽疑卜用五占用二三十有四數也庻徴休驗五咎驗五四十有四數也五福六極五十有五數也聖人知其數而不知其紀目惟禹能知之此所以因洛書而叙九疇不可謂無是事也若以為無則併與河圖而畫八卦皆謂之無可乎












  洛書之文
  天地之數五十五河圖不用十數者九與一三與七二與八四與六皆十數縱横之間無非十數所以虚十數而不用以四隅四正之十合乎中央之土所以縱横皆十五數四正皆竒四隅皆耦者所謂獨隂不生獨陽不成必一竒一耦而造化生也











  五十立數其說雖似牽强然亦可用






  書序
  書序出於史官之所題正如詩之上序出於當時太史所題詩書之序同出一處不與本篇相聯故逸書之名可得而見者若各冠其篇首則亡矣書序之體不一百篇之不可作者三禹貢以發首言禹未言貢故不言作禹貢㣲子作誥故不言作㣲子之誥仲虺之誥故不言作仲虺之誥百篇無序者四咎單作明居伊尹作咸有一徳周公作立政作無逸無可序述故云作而不序其所由三篇合為一序者六若太甲盤庚說命泰誓大禹謨皋陶謨益稷三篇康誥酒誥梓材三篇皆一序皆不可不知也若揚雄曰昔之書序以百篇而酒誥之篇俄空焉今亡矣由是觀之酒誥之序不空也揚雄之言失之矣學者不可不知也
  書疑
  六經之書有亡失於夫子之先有亡失於秦火之後者夏五郭公甲戌己丑此春秋之闕文也南陔以下詩亡其六此詩之闕文也此其亡失於夫子之前也周禮六典失於冬官尚書百篇止存其半此其亡失於秦火之後也禮之失於冬官漢儒已足之考工記未甚害也書不惟失其二十四篇而五十八篇之中多有訛舛遺逸不能無疑者詳而考之有脫簡者有脫文者有錯文者有傳寫而誤者有口傳之訛者有經序異文者有篇第誤稱者有偽書之誤真者有逸書之間見者又有出於後人之輕改者諸如此類不可殫舉劉向以中古文挍歐陽夏侯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有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脫亦二十二字此脫簡也夔曰於予擊石之辭在益稷之末而重見於舜典命官之際康誥三篇有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之言實武王之書而云周公作誥以封康叔胡五峰呉才老晦菴並云又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林少頴云此斷簡也舜典一篇古文猶闕此闕文也武成一篇先後失次此錯文也漢王嘉曰亡敖逸欲有國今文轉寫敖作教恤刑惟恤堯典今文曰口傳以恤為謐司馬貞曰今作謐也恤謐相近伏生口傳之訛此傳冩口傳之訛也泰誓序述武王伐殷在於十有一年正經則曰十有三年孟子以四海遏密八音為堯典之文今其書出於舜典左傳以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皆謂之夏書今其書為虞書若以堯典為虞氏所修謂之虞書則舜典以下皆當為夏書不若先秦古書孟氏左氏之文可信此經序之異文篇第之誤稱者張霸偽書立之學官以之射䇿左氏述子魚之言有康誥又有唐誥今獨無唐誥此偽書之亂真逸書之間見者其他如髙宗享國五十九年無逸蔡邕石本為百年無偏無僻明皇以不叶韻改為陂禹貢雲夢太宗得古文改雲土夢此皆出後人之輕改者六經之文惟書出於口傳孔壁其亡失者幾半而半存者又如此訛戾何也葢當文帝使晁錯徃受之時伏生已老不能正言乃使其女傳言教晁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而孔傳之書至東晉始出不無殘闕訛謬者錯雜其間學者當玩其辭取其意闕其疑可也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之有闕書之不可信在夫子孟子之時已然矣况後世乎酒誥一篇揚雄歎其俄空禹謨等作杜預稱其遺逸此又不當疑而疑者也葢百篇無序者四康誥酒誥梓材同為一序則酒誥之序不俄空也晉世古文之書未顯杜預所及見者張霸偽本安得不以二十五篇之書謂之逸乎凡此又皆不必疑者
  武成辨乃雜識武王政事之書
  漢律厯志引武成篇自翼日癸巳以下有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咸劉商四月既旁死魄越六日庚戌燎于周廟翼日辛亥祀天于位越五日乙夘乃以庻邦祀于周廟與今武成全篇不同孔頴逹謂焚書之後有人偽書云武成之際又亡其篇故鄭康成亦云武成逸書也孟子嘗曰吾於武成取二三䇿而已當孟子時武成亦不可盡信况後之偽書者乎本朝王安石疑伏生昬耄亂其倫次因而刪正之林少頴又謂此不必疑乃古書之體爾仲虺之誥全載仲虺之言湯誥全載湯之訓伊訓全載伊尹之語至如太甲盤庚之類皆出一人之㫖此其大凡也若堯典則雜記堯用人之言至於稱堯之徳自乃命羲和以下葢史官之辭耳舜典是史官述舜之為政及命官等事禹貢顧命並是史官記當時之制此又自一體也武成者武王伐紂之功已成識其政事之書皆史官記武王征伐及其歸商所行之事此與堯典舜典顧命之書體同世儒疑之者以所記之日有差故也翼日癸巳武王自周伐商不當即繼以四月哉生魄既曰生魄為四月之十六日不當繼以既戊午反是正月二十八日既先偃武修文不宜始記禱神與受㑹于牧野既云祀于周廟命庻邦冢君不宜始記式閭封墓散財發粟所以顛倒斷絶予謂不然武王既勝商歸豐史官雜記其事首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此則記其始徃伐商之時也繼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以下此則記其克商還周之時也既述其徃又記其歸此則記其政事之總目也即其載命冢君百官之辭告皇天后土所過山川之言至無作神羞此則述武王征伐之時有此言爾述武王之言已盡乃曰既戊午師逾孟津此史官卒言其勝商之事耳至下封墓式閭散財發粟皆謂天下已定行之雖若不相倫續葢皆雜記其政事無害作史之體武王伐紂之書有五泰誓三牧誓一皆全載武王誓衆之辭至武成乃史官雜識其征伐及其歸周所行之政事耳此與堯典舜典顧命之書體同先儒疑其錯簡非也君牙 伯冏 吕刑後世不可信韓愈一碑之失
  夫子定書自周成康後獨存穆王作君牙伯冏吕刑三書欲知穆王用人與其訓刑之意如是明審可知穆王之為人不墜文武成康之風烈矣韓退之作徐偃王廟碑乃曰偃王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於仁義時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得八龍騎之西宴王母於瑶池忘歸諸侯贄於徐庭者三十六國如退之說則夫子所取三篇可以無傳夫乘八駿觴王母出於列禦冦謂西極之僊人與穆王同遊以至於瑶池此特禦冦駕言以神僊人之術大槩詭怪如此後左氏不之察因曰穆王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跡焉妄者又作穆天子傳以廣孟浪之說此退之取以為據也退之名為信吾道排異端者也而反溺於異端不已陋乎信一怪誕之說而戾夫定書之㫖致徐偃之偽名誣周王之大惡退之一碑之失萬世不能贖也今觀穆王三篇其命君牙為大司徒則自謂守文武成康之遺緒其心憂危若蹈虎尾涉春氷必頼股肱心膂而為之輔翼也其命伯冏為太僕正則自謂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至有僕臣諛厥后自聖之言非惟見任君牙伯冏之得人且知其飭躬畏咎也其命吕侯以刑也則歴告以謹刑罰恤非辜雖當耆年而其心未嘗不在民反謂之不在天下何邪使穆王作三書皆無實之言所任之人亦不當則夫子不取之也今世儒於命伯冏為太僕正則曰穆王好馬故也讀吕刑穆王享國百年耄荒則曰王老而荒怠好遊故也故列子之說傳於左氏以及於韓子信韓子之說必至此也據書曰王享國百年耄言時已老矣而猶荒度作吕刑以詰四方正知王之不忘也荒度之義與荒度土功同若果耄且荒何暇訓夏贖刑乎
  秦誓知悔過而不能改過
  有過而能知之知過而能改之聖人之徒也秦穆公喪師而自誓吾見其能知過矣未見其能改過也殽之敗全師而没以辱其三帥穆公知過之在已悔而作誓誠有悔過之言矣而非誠有改過之心也殽敗之後僖三十二不逾年而三帥還自三帥既還之後逾二年而復舉伐晉之師又敗於彭衙文二如是可以已矣自彭衙之敗逾年而又伐晉以至濟河焚舟幸王官一㨗想其憤憤之心未嘗不在於殽之一役前日自誓之言何如哉聖人序書録其言於典誥之末所以譏穆公不能改過以示戒於來世也且春秋焚舟之舉直書曰秦人伐晉貶而稱人以稱人之意則知聖人所以定書也
  讀書當觀其意
  典謨訓誥誓命孔安國以為書之六體由今觀之有一篇備數篇之體如大禹謨曰禹乃㑹羣后誓師則是謨亦有誓也說命曰王庸作書以誥則是命亦有誥也以至益稷洪範本謨而不言謨旅獒無逸本訓而不言訓盤庚梓材本誥不言誥也𦙍征不言誓君陳君牙不言命如詩之風雅頌然此可以論書之文不可論書之㫖大扺五十八篇之中聖人取予之意各有所主有取於治亂興廢之所由者如典謨訓誥湯誓之類是也有世不得以為治君不足以為賢而有取其言以傳逺者如五子之歌君牙冏命之類是也有取其事者𦙍征是也有取其意者吕刑是也有特記其時者文侯之命是也有以示戒勸者費秦誓是也大扺上古之世風俗淳厚初未有竒傑可録之事故史官所存不過君臣之間忠言嘉謨與夫國家興亡大致而已其他世次年月官秩名氏以為無益於治皆所不取焉使後世之君讀其書想其人有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則為堯舜禹湯文武矣有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則為啓中宗髙宗成康矣有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則為太甲穆王矣困而不知反以極於危亡則為太康桀紂矣其所示勸諭告戒之言與三百篇之美刺二百四十二年之襃貶者無以異也唐李翺曰其讀春秋也若未嘗有詩其讀詩也若未嘗有易其讀易也若未嘗有書其知六經也哉













  六經奥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奧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