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十五卷 |
第一千五十五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三
建寧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五卷
建寧府部彙考三
编辑建寧府山川考三 府志
编辑崇安縣
「石泉山 」 在登高山左二里許,有石泉庵,為眺覽之佳境。
官山 在登高山之南,前有巨石臨溪,其首左顧,宛如龜形。
白塔山 高插雲表,陟其巔,則閩之山川,皆隱約在指顧間。其中有雲巖洞,洞前有試心石,下有棋盤石。又有龍濟道院,靈響特異,鄉人祈禱多詣焉。
武夷山 去縣南三十里。相傳彭祖隱居此山,有子二人,曰武、曰夷,繼之,故名武夷。又云:昔有仙人降此,曰:予武夷君也。《統錄》:地仙受館於此。去山南十里有魏王故城,騫所築也。中有王城廟,騫蛻顱尚存,紋裂橫豎兩理,後有回文如「壽」 字。福人見之,則紋跡漸紅,見黑者則凶。明嘉靖末,御史樊獻科送歸大藏巖,以止人惑。至巖穴中所插橋板間,有墜下者,頗類沉香木。人患嘔泄,磨服即愈,不知是何木也。山下有宮曰「沖祐萬年宮」 ,蓋漢設壇處,唐始屋之曰武夷觀。觀故在洲渚間,南唐李後主弟良佐篤慕希夷,訪道此山,後主敕有司移建今址,賜觀名「會仙。」 自金陵鑄鐘,航海來置,環山悉禁採捕。宋祥符間,賜田千畝,增修屋宇三百餘楹。元祐間,賜錢八十萬、田四十頃。紹興間,賜田五頃。元天曆間,改觀為宮,加「萬年」 二字。明仍為觀。中有漢祀亭、拜章臺,有司歲以中秋祭。觀左為會真廟。宋政和二年賜額「同亭」 舊址也。同亭,古時所建,以祠列仙,謂其同與幔亭之會也。元熊禾《昇真觀記》曰:「武夷山,閩鎮也,是曰」 昇真元化洞天。《舊記》:「厥初有神星降,曰聖姥,母子二人始居此山。」 又有神稱武夷君者,三代以前,越在要服,固荒遠難証。大抵太極氣化,其始也挺生一二至人,為一方民祖。形化而後,生類益眾,則其間有材德絕異者,眾臣服之,以長其地,故謂之君。上古以來,如姜嫄之棄,𥳑狄之契,與巴蜀之蠶叢「魚鳧、杜宇開明,載在傳記,皆其類也。」 又世傳魏王子騫城潼川時,有張湛、劉景等十二人受地為氓,後皆避秦而仙。而武夷君幔亭之宴,亦在嬴政之二年。按閩地至秦始列為郡,時秦威虎視,六合震動,英雄志業無所成就,棲真至道而神其說于為仙意,當時亦不但穀城、桃源而已。明朝李元陽《遊記》:「天下山水至武夷諸峰,奇詭極矣。五陵之內,山之大者百里同形,小者亦數十里同狀。良以地脈相貫,形狀難殊。獨武夷諸峰,十里之近,九曲之內,變幻百出,姿態橫生。或連脊異形,或一山兩狀。一捩舵而圭璧改觀,一轉盼而方圓異質。兜鍪劍戟,舞馬蹲獅,倉廩設而貓窺,屏嶂陳而人立。入幽壑而得耕稼之場,度石罅而有藏修之地,布列盡乎天巧,體製疑於人為,遊觀至此,將謂造物者有獨私矣。」 唐李商隱詩:「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簫鼓當時回武夷洞裏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宋楊億詩:「靈岳標真牒,孤峰入紫氛。藤蘿暗仙穴,猿鳥駭人群。古柏千年在,懸流萬壑分。漢壇秋蘚駁,曾祀武夷君。」 楊時詩:「函關崎嶇走秦鹿,天下共逐爭群雄。抉雲翻空折鰲足,黔黎竄伏如寒蛩。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合有高人蹤。龍泓東注海波湧,玉女翠擁秋雲鬆。藏舟浮梁跨絕壑,隱見似與天河通。當時雞犬不復見,空巖依舊煙霞籠。我來秋杪月既朢,尚有幽菊埋榛叢。天容洗淨雨初霽,雲幕四捲清無風。掀蓬進棹窮異境,注目相見流殘紅。回船杖履躡幽徑,松竹窈窕環琳宮。翠琬溫辭輝華袞,金榜大字纏蛟龍。自憐病骨尤塵網,幔亭高會何由逢。解衣歸臥釣磯畔,仰看明月穿疏蓬。」 李綱詩:「清氣盤迴作武夷,峰巒窈窕白雲飛。重遊未了平生興,六幅輕綃畫得歸。」 朱熹詩:「弄舟緣碧澗,棲集靈峰阿。夏木紛已成,流泉注驚波。雲闕起蒼茫,高城鬱嵯峨。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不學飛仙術,纍纍丘塚多。」 《朱大卿》
詩:「開秋微氣肅,天水湛相照。扁舟愜幽尋,層峰入窈窕。融結幾何年,指頭集群妙。神仙得非幻,遺蛻在巖竅。行往求其蹤,恐墮識者笑。獨鶴去不還,山猿偶然叫。應有採芝人,凌雲發長嘯。」陸放翁詩:「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我老正須閒處看,白雲一半肯分無。」元薩天錫詩:「溪行望武夷,峭壁何嶄絕,赤霞爛不收,大化元氣泄。下有萬年松,上有太古雪。祇恐月明中,鐵笛吹石裂。」王仲敬詩:「紫簫鐵笛和雲吹,白鶴松巢帶露棲。九曲洞門無鎖鑰,一溪春水出來遲。」陳元英詩:「斑石濕餘蒼蘚雨,白雲收盡碧山風。柱頭歸鶴無人識,門對寒流霜葉紅。」明劉基詩:「飲馬九曲溪,遙望武夷峰。長林春繚繞,丹崖造空濛。浮暉澹寒翠,水木皆曼容。薄遊限塵務,足景泥奇蹤。緬懷紫陽子,千載誰與同。」《其二》:「崇山奠朱維,寔維群山囿。蔥蘢薄光景,隱顯變氣候。百泉縈虹蜺,萬谷蒸饙餾。深根入無底,峻表切星宿。嶒峻削劍戟,窈窕錯錦繡。騎雲擘高掌,竇石室陰獸。金雞鳴未晨,玉女來自逗。」琪樹縞元霄,瑤花落清晝。「美人遊不還,霜月怨猿狖。凄涼駕壑槎,蕪沒白玉柩。蓬萊渺滄海,弱水浩浸溜。良辰不可掩,沉思令人瘦。」峰三十六,大王峰,上哆下削,上土下石。峰右有望鶴臺,一名禪巖,昔有僧坐禪於此,下有止止庵。幔亭峰,在大王峰北,峰相屬,頂甚平曠,下有理學四先生祠。獅子峰,狀如獅子。兜鍪峰,一名兜擔石,一名賭婦石。前高後下,形如武胄。西北有穴,內藏一舟,名「閣船。」巖下有蔡九峰杭詠歸堂、江三白常庵詠歸堂,今為祠。玉女峰,三石比肩而立,其色紅潤,絕頂花草,毿毿如鬟髻。前有妝鏡臺、仙冠石。三髻峰在玉女峰後,俗呼三娘峰。凌霄峰在玉女峰右,勒馬峰在玉女峰側,即妝鏡臺頂。其石迴轉,狀如勒馬。虎嘯峰在玉女峰南,昔有虎嘯其上,頂有崇真庵及蔡九峰、沈南山書堂舊址。攬石峰在虎嘯峰南,兩石攬結,高聳其東,從巖縫中累石疊梯以上絕頂,寬平蔥鬱,有隱築遺基。三才峰在一線天南,與靈巖對,三峰排立,有飛泉石門之勝。北斗峰在三姑石後,七峰相連如斗柄。小藏峰在三曲溪南巖半數處,谽谺其間,或插木板望之如櫛。又有黃心木函,藏十三僊蛻。中有小藏巖,巖上有僊學堂,一名僊館巖。崖壁迴合,中敞石室,几案布列,若僊家翰墨之館。大藏峰在四曲溪南,峭壁臨淵,穴開壁上石如器者,若筥若筐,若杵若盤。雞窠巖在其半。車錢峰在四曲溪北,與大藏峰對,上有白玉蟾丹竈。《舊記》云:「昔聖姥鞭牛車載錢於此。」昇日峰在車錢巖側。晨旭照映,金光閃爍,下有金光石。上昇峰在昇日峰右,一名「紫峰」,其色青紫,相傳張真君於此上昇。隱屏峰在五曲溪北,頂有元元道院,下則朱文公精舍在焉。玉華峰在隱屏峰北,白石羅列,瑩然玉光。接筍峰在隱屏峰右,石有斷痕,復續者三,若接筍架十五丈木,乃得登。及徑,徑折數步,忽斷,有鐵鎖橫綴崖腹,亙百丈,鑿支徑以托足。復有磴,屈曲盤折,為餘級。至巖頂,有泉池竹樹。嘉靖中,道人汪癡頤、劉古松築室其上,有石門瀑布。雲窩道院,內有石臼、石竈,旁有茶洞。筍洲茶洞,劉兼道讀書處也。洞門狹內寬,四山環夾,煙靄不絕,產茶勝他所。筍洲,吳提刑某建麗澤堂焉。雲窩道院宋隱士陳丹樞建。晚對峰在五曲南,與大隱屏對,舊名紫石隱,又名小隱屏。因文公晚對亭向之,遂用其名。天柱峰在晚對峰右,峭拔特立,子騫更衣處也。相傳於此坐化,峰側有更衣臺,峰後聯屬一線天。僊掌峰在六曲溪北,穹崖壁立,高廣數千丈,崖半石紋類人指掌者數處。上有崇賢館,宋游九言建水雲寮其下。旁有瀑布泉,夾流下注,名「僊浴池。」天遊峰在僊掌峰左,隱屏峰平立於前,外敞內邃,中有天遊觀,元道士劉碧雲、張希微、肇基法師張虛一棲真於此,奏請敕額。又有萬峰亭、一覽臺。蒼屏峰在六曲溪北,下有蒼屏道院。三仰峰在六曲溪石堂巖頂之左。三峰聳拔斜插比連,若仰首然。中有洞曰「碧霄」,軒豁撐空。第二層有白玉蟾丹竈遺址,峰下有陷石堂、僊山庵。石堂,古寺也,唐廣德初建於接筍、僊掌二峰間。天成中,遷三仰峰右側。天壺峰在北廊巖頂,峰巒環合,中有道院,石泉甘白,舊謂僊人浴丹之所,名丹井焉。下有天壺觀。鼓子峰一峰屹立,有石如鼓。下有鼓子道院,倚崖為屋,峻絕開豁,九曲溪山,獻奇目前。舟行自五曲望之,見巖室如在天上。絕頂有石穴,右有吳公洞,崖壁廣數百丈,裂開一洞,外隘中寬,相傳吳公於此成道。吳
公,名代失傳。又宋葉夢鼎書堂在焉。三層峰在鼓子峰後。三峰鱗疊,比群峰尤聳,雨則先翳,霽則先明。三教峰在鼓子巖前。三峰並峙,狀如儒道。釋靈峰一名「白雲巖。」 在鼓子峰右。奇聳高峙,半壁絪縕,有如雲氣。旁一穴,內藏小艇及僊蛻數函。巖右有毛竹洞,巖壑幽邃,毛竹遍生,宋王真人煉丹於此。下有元都觀,元里人余夔坡建,郡守為請額,趙子昂領旨書匾。又有清微太和宮,元道士彭隱空所創。齊雲峰在九曲溪南,高插雲漢,靜夜時見天燈,上有齊雲亭,下有齊雲庵。火焰峰在水簾洞右,高聳如飆焰。玉柱峰與火焰峰正對,圓直瑩潔,高數千尺,如削成。天心峰在火焰峰右,象鼻巖左,三峰屈曲毗連,如心字之形。又此地深隱,為洞天中心,下有山心庵。嘉靖戊子,徽人韓洞虛墾荒構屋,張真人彥頨匾曰「天心。」 紫嶺峰在火燄峰左,石色青紫。其巔可達諸處。巖三十七。張僊巖從昇真洞口轉右,緣崖稍北,磴道已窮。躡梯而升,梯窮登崖,崖稍平。復東數武有巖,漢人張垓坐化其中,石上遺骸尚存。徐仙巖即仙蛻巖,在昇真洞大王峰東。僊鶴巖在大王峰西。峭壁上有繪鶴,霜翎朱頂,久不滅昧。換骨巖在幔亭之陰,峰腰石室方廣可容百餘人。室前路斷數尺,以黃心木為棧,可達洞口。內有泉七竅,名「七井」 ,匍匐探取之,愈疾有效。室中有四柱樓一所,庋僊蛻數函。巖側有白雲莊,四面高峻,入石門半里許,忽甚平曠,有丹井、石臺、井道院遺址。下有龍潭,從高流石澗中,隱隱雷聲,其深莫測,相傳有龍居焉。排峰巖在換骨巖左,輪囷如龕,又名靈龕。觀音巖在一曲溪南,二石對聳,巔微戴土,草木蒼翠,有寶冠螺髻之狀。靈巖在攬石峰右,兩巖相倚,窮崖削壁,長數百尺,其谺嵌處因為室棲。神谷口石門,匾曰「靈巖」 ,朱文公筆也。中有修罅可望,天名一線天。從其右仄徑斜登至絕頂,頂平曠可里許。先是妖蟒據洞穴吐氣襲人,葛道人驅之,即洞建巖,其妖遂絕。石洞三,各可坐數十人。中一洞深廣,風從中出,名風洞。又一洞,伏羲洞也。巖穴下井曰聖泉,滴漏所注。仙船巖即小藏峰之峭壁。半崖間一穴高瞰,內有二小船,架橫木之上,半插崖中,半插崖外。仙機巖在小藏峰背,峭壁谽開,木板曲直,縱橫如機杼。會仙巖在昇日峰右,其石方平,可坐數十人。雞窠巖一名金雞洞,即大藏峰之半壁。上有洞穴,外隘中宏,木篠縱橫如榯。《舊記》有金雞鳴此,因名金雞洞。有黃心木,藏僊蛻十六函。歲旱,鄉民緣竹緪上,迎之以禱雨。下有龍潭,極為𣽂澄,人語棹聲相響應。宋陳升之取賀知章鑑湖之意,建希賀堂於此。宴僊巖在雞窠巖頂,與釣魚臺對,一作「鳴鶴巖。」 李僊巖在四曲溪南御茶園後,一名「燈窩巖。」 上有石龕,相傳李僊坐化之所,真蛻尚存。御茶園,種茶進御者也。園中有臺,名「喊山」 臺。上有亭,亭旁有泉,取以溲茶,有異香。每歲驚蟄日,有司致祭,祭畢鳴金擊鼓,臺上揚聲同喊曰:「茶發芽。」 井泉既滿,用以製茶上供。其泉名石乳,又名通仙,又名呼來泉也。雲巖在李仙巖後,有石室,可容百餘人。昔據巨蟒,詹真人驅之,創雲巖庵。鐵象巖在接筍峰下,偃伏如象。清隱巖四環絕壁,中有虛谷可居,頂有清真道院。仙跡巖在六曲溪南,與接筍峰對,有二膝痕,謂仙人跪太姥處。響聲巖在仙掌巖頂,巖中嵌空,響應笑語。城高巖在六曲溪南,高峙盤亙五百餘丈,儼然繚垣,迤溪處可梯而登,下繞至石鼓渡。宋端平甲午天中節,朝旨於此建醮放生,并禁捕魚。石門巖與響聲巖對,有石灣環似門。北廊巖在七曲溪北,石堂門口,盤旋聯屬,如廊廡然。鼓樓巖在八曲溪北鼓子峰坑中,上有石樓四楹,窗櫺皆具,周遭峭壁,莫扳躋,旁有丹鼎并僊蛻數函。宋吳世卿建兩巖道院其下,而熊蕃亦築堂隱焉。丘公巖在鼓子右側,靈峰觀石室橫數十丈。猴藏巖在鼓子峰前,八曲溪之上,洲渚間有百花莊,四時花發。馬頭巖在水簾洞右,下有山心、水樂庵,境最幽勝。馬鞍巖在馬頭巖右。象鼻巖在馬頭巖左,有石貼在巖頭,直垂而下若象鼻。寒巖在元都觀後,流泉一泓在其左。杜葛巖在天心峰東北,其巔可遠眺,崇安縣舊有杜、葛二人隱此。鷹嘴巖在火焰峰西,直聳高騫,頂從尖曲如鷹嘴。九井巖在水簾洞左近雞蘇坂,洞穴可居,上有九石井,泉特甘冽。白花巖在武夷山背。鑄錢巖,有石稜層如梯可躡。黎道巖在武夷山北,上有招仙館。馬月巖,九曲溪發源於此。歸宗巖閩縣傅汝舟好仙術,增挽姓名曰《傅汝舟造服食說》。
輪關,與吳航人劉一企治行道食,擔葫瓢,經武夷,臨歸宗巖,築土竈炊食。留十日,忽神風冷然,乾鵲號翔脈然視天曰:「豈當異人至乎?」 立定,果有丈人冉冉至,衣冠儒雅,不知何許人也,著綦屐,揮羽扇。兩人問姓名,不答。已視其膚革有雲氣,口數《三典》,如數一二,諸衍斂術施咸中,文章儼三神山神人又儼然鉅儒長者也。兩人遇之甚謹,迎拜乞為弟子,丈人頷之,前曰:「內學童子,仙術無旁,但緣倫常。昔上清孝弟王降度世人,示陳孝道,其可知也。已,勿令人以他故議我法門,甚幸,我終當度若也。」 言訖翻身,忽然不見。石三十六,三姑石在幔亭側,三石森立並秀。道者石在三姑石左,二石差倚,如寒山拾得之狀。登仙石在大王峰下,昔控鶴仙人駐此。水光石一名晴川石,石鐫「九溪」 二字,倒影溪中,相傳趙清獻筆。上有溪光、瓊琯二亭,溪光亭今廢,瓊琯,白玉蟾號也。仙猿石在水光石後,昔有仙猿啼其上。虎鼻石在溪水濱,有兩竅仰吸。仙羊石在大王峰西,大小凡六七處,或起或伏。鯉魚石在一曲水中。儒巾石在鐵板嶂前水涯。方印石、仙冠石皆在玉女峰水中。題詩石在玉女峰下水涯,昔人題刻在上。翰墨石在鐵板嶂右,與小藏對半壁有長石一片,如墨黏壁上,又稱「回子獻墨巖。」 三杯石在三曲溪水中,方平如砥。水樂石在三曲溪中,水石沖擊,有金石絲竹之韻。試劍石在小九曲上。石分為二,相傳控鶴仙人試劍於此。希真巖在其上。釣磯石在晚對亭,下半在溪中,可以坐釣。曹家石在仙掌峰下溪水中。昔有曹姓者過此,覆舟得石,以免撞冠石在接筍峰下,狀若道冠,旁有棘隱庵舊址。棘隱庵者,宋女道人劉妙清所結。《白玉蟾記》:「丹樞先生結廬五曲之奧,扃戶絕粒,有女道人自東陽來,訴所以」 求道狀,遂歷試以恬淡清苦,復語以風俗薄惡,又言居巖谷之難。女道人答曰:「糲粒可以糜,弊紈可以衣,藜藿可以餐,榾柮可以煨。但欲覓片地,安茅茨。無使雨我頭,無使霜我肌。父母未生前,寒暑何所思。枯骨既火後,無復可訴飢。山中巳如此,辨道亦所宜。俄而道果成,鸞鶴滿空飛。」 先生笑曰:「入道之易,如窮猿投林;叛道之易,如游魚躍涯。汝能終始,吾何幸焉。」 於是亦作數椽,附先生之廬,名曰棘隱,蓋取「何仙姑幽居山林間,荊棘隱此身」 之句。碁盤石在三層峰左。方正平坦,可坐十數人,仙人對奕處也。上水龜石在北廊巖下溪中。晞真館在六曲溪北。宋紹興間,有漁人得此石巨浪中,旁題子「真書」 ,筆勢甚奇。禪笠石在八曲溪水中,石圓如笠。海蚌石在八曲溪水中,一名獺控石。絪縩石與猴藏巖對,石紋縷絡,狀如卷絲下。水龜石在八曲溪中。貓兒石在鼓子峰側。山巔有石臥,狀如貓。人面石在八曲,二石大小相向如人面。將湖石在北廊巖後。魚磕石在八曲溪右。香爐石在三教峰下。鐘模石在鼓子峰後。高數十丈,圓如鐘,前有翠虛庵。挨人石在毛竹洞外,側行乃過,石或動搖,若挨人然。烏石在九曲溪北,下有李真人丹基。大小廩石二石圓整如囷,在九曲溪濱,宋詹先野廩江隱居處。葫蘆石在天心庵側。鐵板嶂在大王峰右。石色蒼黑,劖削如板,盤據環迴,長數百丈,高稱之。前有復古庵,庵後碧流清泚,亢旱不竭。舊有白玉蟾丹基,元金野庵繼隱於此。丹霞嶂,石色丹赤,雄峙如城,綿亙層累,長數萬丈,高稱之。左有水簾洞,一名唐曜洞,宋劉甫隱其下。有清微洞真觀,道人江道判居之。又有玉華洞,巖穴幽邃,舊名幽微碧玉洞天。昇真洞,宋時有郭道人,名字不傳,居武夷,自稱臥雲子,能預知人禍福。紹興間,潮州作洞賓純陽會,有諸葛行正,自號洞陽子,道人偶遇之,因言其平生事如目睹。行正大異之,即挽歸,事以師禮。後道人坐化洞旁巖石上,行正亦坐化於鐵板嶂頂。雲虛洞在武夷山東,均峰之上,均峰高與大王峰對,其洞有二,上洞幽深神異,下洞暗邃莫測,旁有龍井洞,上有天成石盆、石硯,下有朝真石、會聖堂,孔莊、葉三女仙於此成道。桃源洞在武彝山背,長嶺大路之左,巖頂有石洞,辟支佛栖此。真武洞一名「仙釣臺」 ,在四曲溪北,與大藏峰對。懸崖深穴,外狹內寬,中有仙蛻數函。又有磁甕若酒罈者數枚,形製精朴,與今罈異。茶洞,宋劉欽築小隱堂於此。
白華山 在縣西四里,石山也。狀如蹲猊,色圓潤,降為土埠,平若展席。蜿蜒而東,融結縣治,居民環其麓。右為仙罎巖,南為獅子巖。晉陽筠松稱其「山川奇勝,毓賢之區。」
登高山 在縣治左。山圓如覆磬,下臨澄灣潭,九日邑人登高於此。前有巨石臨溪,其形如龜。右為鐵砧山,左為石泉山,上有石泉庵。
黃石山 縣負山也。上有元帝殿,諸山環錯,名「萬峰庵。」 山巔有雞鳴巖、太極亭,祈夢響應。蓆帽山 縣治前山也。山側有金雞山,上有巨人跡、馬跡、杖跡。
銅鈸山 高可望日。唐貞元中,有壽佛修行其處。壽佛陟險如飛,夜豎圓木三尺許,危坐達旦。與同輩芸田,烈日中嘗有陰雲覆之。初學道黃洋巖,改築是山,肩木轉石,舉重如輕。至其言,休咎輒驗,施水療疾輒愈。示寂以火,煙焰亙天而震鈴,誦經之聲不絕。
濟拔山 山有石壇,瀑如玉簾龍湫,至深杳。又有龍井九穴,可鑑眉髮。
檜巖山 :去治北二十五里。三峰森立,蒼檜彌望。
白石山 疊石若樓臺,山巔有雷壇石室及三井,舊傳武夷白石先生居之。
白巖山 上有白花巖,山半有石屹然當逕,如欲墜然,俗呼「試心石。」 巖下有龍井。
葛仙山 ,葛仙修煉之所。上有葛仙庵,一名「翠巒道院」 ,殿宇皆鐵瓦。元大德十年秋,里中患蝗,禱庵中,其夕風雨反晴,蜻蜓蔽空,蝗遂盡沒。橫山 去治二十五里,橫亙為楊莊、南障、三髻山 ,三峰鼎峙如螺髻,北跨廣信,西扺邵武,神仙之宅也。宋時邑人徐頃於此山遇仙歸,能辟穀。歲旱,邑侯諸葛廷瑞召頃禱雨。頃登鐘樓,望三髻峰,狂呼招之,忽朵雲西來,須臾雨至,合境霑足,後尸解。
寂歷山 ,朱韋齋墓在焉。韋齋詩嘗有「鄉關落日蒼茫外,尊酒寒花寂歷中」 之句。後文公遷葬於此。
峽石山 溪回石束,為縣治水口。
「回龍山 ,去治五十里,中有宋了空禪師道場。」 「竹湖山 下有天湖及慈惠廟。廟神李姓,兄弟三人,孟曰材,仲曰楫,季曰槐。唐季屢立戰功,遷指揮使。乾符間,黃巢入寇,共率所部擊之,追至建陽被執。賊欲釋而用之,不屈死。民相與殮葬之。」 後墓圮於水,柩泝流上,至是,山之下沙擁而掩之,眾異其神,立廟焉。又後仙亭山,亦有天湖西山 ,白華山正脈也。舊為蔡文定祠堂,今學宮在焉。
仙洲山 兩峰並峙,一尖一方,下有永豐寺,有密庵庵,蓋朱文公所頻游者。有四亭:曰晝寒,曰紫微,曰清湍,曰「野鶴」 ,皆文公所命。山頂有石棋盤石,又名斧空石。其支隴曰起賢山,有茂山、脩竹、屏山,文公亦嘗集此。
屏山 ,三峰疊翠,潭澄溪碧。宋劉文靖公子暈世居其下,而文公舊宅亦在是山之前。劉生三子,曰翱,曰翔,曰豳。翔受官建州,愛邑山川,遂與其二弟卜居焉。翱居麻沙,翔居後山,豳居是山,三族蕃大,惟屏山最貴且顯。文靖宅有六經堂、早賦堂、悠然堂、橫秋閣、涼陰軒、山館、萬石亭、意遠亭、懷新亭、百花臺、酴醾洞、海棠洲、蓮池、橘林、桂巖、醒心泉、宴坐巖、南溪凡十七景。文公為築室里旁,扁廳事曰「紫陽書室」 、寢室曰「韋齋」 ,別室曰「晦堂。」 堂旁兩夾室,左曰「敬齋」 ,右曰「義齋」 ,自名「室堂」 為記。晚歲乃移居考亭。
拱辰山 三峰雄偉。宋少保劉民先講學於此。劉韐、劉子暈墓俱在其下。仙亭山 舊傳有仙居,此下有天湖,宋道謙和尚結庵焉。和尚,五夫里人,氣和行峻。一日,以歸期語徒,徒曰:「不留一語耶?」 師笑曰:「萬法本空,三界非有,死生何處安著?」 遂示寂。
梨嶺山 在白水。劉子暈《雙峽橋記》稱梨嶺建之望山也。朱文公嘗曰:「梨嶺西南水石佳處,不見廬阜。」 嶺路舊為通衢,依山險隘。元縣尹夾谷山壽鑿平之。
《七賢峰 》七峰聯綿,碧秀雲表。左有狀元峰,尖秀端凝,俗呼「插破天。」
騰雲峰 舊有三仙女居此,俗呼三姑峰。白雲峰 在大安水口,山旁有石,宛如人形。馬頂峰 峰如華蓋,為翁氏世居。古讖云:「龍頭寺後神仙窟,馬頂峰前宰相家。」
超峰 ,武夷山祖也。上有杜清碧讀書處,有圓庵。
蘆峰 上最高廣,宋處士江贄、道人丁智清並結屋其巔。
青鸞峰 ,在蘆峰西北,旁有白馬峰、幢峰、金鵝峰 ,一名「鵝子峰。」 峰如雙屏,上有仙壇及
仙井,碁盤插劍蹟。又有石室,深廣中有仙蛻,其地高險少人蹟。五代時,柳崇及張陳二將隱此峰之下。張陳二將,閩太傅章氏愛將也,後奔南唐,南唐使查文徽來攻,王延政二將副之,屯軍五夫里。未幾延政降,二將從文徽歸,卜居隱仙巖旁曰大將村。二將卜居山側,曰小將村。其駐馬之地曰「馬鞍山」 ,埋鼓角之地曰鼓角,埋劍之地曰劍巖,棄鼓之地曰鼓亭。文徽臨去,二將餞之鵝山之陽,顧巖石奇磊,登頂長嘯,聲出金石,人因名其巖曰「將軍巖。」 宋胡文定公五世祖自江南來,寓黃柏里之柘洋,既遷此峰之下,隱於漁釣,人稱釣翁,而劉勉之宅亦在焉。狀元詹騤嘗結萬卷樓讀書是處,人名地曰「燕窠。」 先是,騤讀書之夕,值夜靜月明,有羽衣策杖至,徘徊談詠,上下古今殊流。亮臨別贈詩曰:「萬言長策耀三台,製錦龍頭屬爾才。珍重鵝峰秋夜月,歸來還擬宴蓬萊。」 金鵝峰之外,又有蓮花峰、清湖峰、石畬峰,蓋一山而別五峰。舊讖:「一為鵝子二蓮花,三望清湖四石畬。惟有廩峰居第五,山前卻是宰臣家。」 宋翁挺居其下,遂總名之曰「五峰清湖。」 頂有雩壇,有石洞,風自中出,又名「風洞。」 其下宋吳道人隱焉。
《雙峰 》在縣白水,兩山朋立,時見夜光。
隱屏峰 在隱屏巖下,有仙潭,平廣可十餘丈,宋劉忠顯書堂在焉。
《靈龜峰 》與「壽鶴峰」 對。
溫嶺 一名「營嶺」 ,基延數里,五代時於此立鎮。牛軛嶺 ,一在光化寺左,一在山川壇右,俱在城中。
佛嶺 五季時,有佛托稱徐氏,釣隱於此。分水嶺 嶺界江、閩二省,有分水關。嶺西頭有望夫石,度關者以見為吉。
檀香嶺 昔邵、汀寇作,鄉人寨嶺禦之。
蕉嶺 抵上饒縣界,舊建寨於此。
《梅嶺 》,嶺極高峻,朱文公詩:「去路霜威勁,歸程雪意深。往還無幾日,景物變千林。曉磴初移履,寒雲欲滿襟。」
紫嶺 一名「三望嶺。」
斗米嶺 嶺路傍崖瞰水。正德初,邑民蕭永寧鍊崖鑿壁,遂便往來,復施笠千數,以濟傭夫。黃洋巖 一名黃龍巖,山高數百仞,有漈曰「萬丈」 ,有龍井,鄉人禱雨焉。有巖曰「崆洞。」
瑞巖 、扣冰佛,古道場也。上有瑞應泉,側有伏虎巖,相傳扣冰佛驅虎於此。絕頂有將軍巖,奉三神焉。一姓唐名宏;一姓葛名雍;一姓周名武。世傳三神閩人,於唐時嘗平寇難,因有將軍之號,歸隱於此,以劍囑父老而藏之,曰:此地行為道場,吾當護法。既而同化。草寇發,輒顯靈異。未幾,扣冰卓錫,因建寺而同供奉焉。又云:「周穆王好畋失政,有臣三人諫不見聽,死而為神。」 三神是也。今院有重來閣,嶺有重來庵,前有萬壽寺。寺前有溪,名浴水溪。
仙人巖 頂有石室,藏仙骨數函。
陶真巖 昔李陶於此修煉,丹竈尚存,又有陶真洞。
西巖 巖間有瀑布,傍有觀音,有安福寺。宋有道全和尚者居之。朱文公有「閒裏披襟弄清泚,靜中合眼聽玲瓏」 之句。
北巖 上有庵,每靜夜,巖穴中隱隱聞雷聲。百花巖 ,在德星橋左,舊多花草臺亭,人遊賞之。
巢雲巖 ,宋道人藍復隱其下。復字性之,號虛白,結廬茲巖。汪月閒授以道術。一日高臥,戒其徒勿輕通賓客。忽有道人羽衣大袖,借庭曬筆,垂袖筆種種出,布曬盈庭。少選,垂袖筆復種種入。既問庵主安在,其徒曰:「熟睡不敢輕通。」 道人書壁去。復起追之。詢路人,皆曰:「前去不遠。」 隨詢追之,杳然。
金雞石 宋崇寧間,有二金雞翔集其上,下有瀑布,有龍井,禱雨多應。
《張源石 》,宋寶元康定間,有蛇出石旁,身若松鱗,人疑龍神,立祠奉之。
腰帶石 石在溪中,長可三丈,縈繞山腰,水涸則見有紋斑駁,隱若腰帶。
《卯齋石 》,崇福院後,方廣尋丈有和尚,每日卯時一飯,兀坐石上,終不再食,雖風雨,不笠不蓋。年一百有五,趺坐逝,因號「卯齋和尚石。」
步罡石 在虹橋。昔有巫學禹步於此,石有縱橫足跡。
新洲海石 ,胡致堂謫居新洲,嘗坐此石著《讀史管見》。
石龍岡 相傳有樵者礪斧石脊出血焉,因號「石龍岡。」
壓衙洲 在縣治南,俗高洲。縣治邑人丘凌霄曰:「古有押衙官意嘗廨此。」 後人因呼為押衙洲。既久,又誤呼為壓耶。
崇溪 在崇安縣,大溪也。其源有二:一出石舊里、岑陽關、永甌嶺、寮竹、濟拔諸壑之水,浮於洋屯,而受橫源之水;達於南埂,而受同歷之水,至於豐口,而豐溪、小渾二水赴焉;至於吳屯里,而洛水、南溪、新豐溪三水赴焉;經暘谷,受李陽三溪之水;至下寺口,而受大漈、寺溪之水,至於東溪。一出分水關沿二十里,納大安源之水;再下五里,納雙溪之水,直達四渡、溫嶺、觀音諸寨之水。自大冨橋而入,至石雄至分入陳灣陂。由治西而下,貫於中城,達於南郊,逶迤十里,支分廣溉,化墳壤為沃區,蓋趙清獻所鑿,今呼「清獻渠」 也。清獻渠正流直愬於南,是為西溪。逾德星橋與東溪會,由東南環遶治,是為崇溪。越青雲橋,則下源、潺溪二水自東入。經赤石渡,則漿溪、黃龍之水自西入。復下里許,梅溪又自東入。又十里許,柘溪由左衢、周溪、杉溪由周村合為九曲,及陳石之水經於藍源,皆自西入,會而瀉於峽潭,達於黃亭,東納籍溪,西納沙溪,而抵建陽之地,此其源委也。
漿溪 :源出陳仔洋,接長灘下斗漈,經黃龍溪,出赤口渡入大溪。
浴冰溪 ,源出瑞巖百丈漈下,入暘谷,至林渡與西溪合為大溪,古佛浴冰處也。
寺溪 源出吳屯里之東嶺,下會小寺水,經寺口,會暘谷及廣福橋水入大溪。溪旁有石曰「笏石。」
新豐溪 源出金井坑,經吳屯下暘谷,直抵林渡合大溪。
黃龍溪 中有黃龍洲
「潺溪 」 源出馮源,由東坡橋下入於大溪。「梅溪 」 源出西坑嶺下,由上梅接下梅牛皮灘之水,流至梅溪口入於大溪。
柘溪 源出西溪下左衢,十里許入九曲溪。九曲溪 ,武夷山中溪也。溪發源三保山,經周村里之太源山,流至黃村溪,經星村市,瀠洄曲折,深為淵潭,淺為灘渚,湛浸激波,各有奇態,曲流數里,出與石鼓渡合大溪。
黃沙溪 :源出白塔山。
黃石溪 源出柳源,下流逕岑陂,至黃亭入大溪。
瞿溪 源出梅嶺
潭溪 在屏山下。源出拱辰山,合籍溪水。宋劉民先《一枝堂》在溪上,朱文公舊宅亦在焉。嵐溪 ,源出大王山。
小渾溪 :源出廊頭山。
李陽溪 源出廟嶺
「杉溪 」 :一出大源山,一出後源。
大漈溪 :源出牛欄嶺。
大安源溪 ,源出黃岡。晉江林雲程詩:「單車盤谷外,萬木淡秋中。水磴迴殘月,漁帆引疾風。」 下源溪 ,源出到水坑,流至望仙橋下入大溪。秦石溪 ,源出茅嶺。
百丈漈 在《四隅》里之雙溪。
《飛鵝漈 》有巨石,裂為三巖,有九井,圓如釜,歲旱,鄉人禱之。
萍潭 兩畔巖石相薄,水斗瀉,下激為盤渦。碧潭 一名「鏡潭」 ,天將雨則波湧。
馬審潭 :在金鵝峰之陰。
澄波灣潭 :在治左,有放生池。自潭至溪光亭下有漁禁。
《高禽龍井 》源谷深邃,上有霧氣氤氳,旱禱必雨。
「許唐井 」 在大渾韭塘高山之巔,無旱潦盈涸。有龍君祠,可禱雨。祠左右多驕蟲,至者不敬,輒被蟲螫。
西井 在治之後坂,其水澄清甘冽。「丁公井 」 在治西貞節坊。其井水冬夏不涸,丁公所鑿,故名。
葡萄井 昔有葡萄樹覆其上,故名。
方池 在萬年宮中,玉皇閣之東。暗泉清湧,甃砌成池。朱文公詩:「武夷之境多神仙,我亦駐此臨風軒。方池清夜墮碧月,重簾白日垂洞門。暗泉湧地紫波動,微雨在藻金魚翻。倚檻照影清見底,拄杖卓石尋無源。洗頭玉女去不返,遺此丈八芙蓉盤。」 宮門前左右有二龍井,左者內方,右者外圓。二井底皆石泉迸其罅,取以烹茶,色
味俱美
浦城縣
越王山 在縣東隅。自橫山蜿蜒來,入縣治,其勢獨高。傍瞰大溪,左接金雞嶺,漢越王餘慶之堠臺也。東隅舊有越王行宮,今為勝果寺矣。寺有內史到溉遺跡。乾元元和中,聖僧見於竹院,威鳳棲於梧枝,甘露泫於松梢,芝草產於莎徑。因錄瑞應上奏,敕置戒壇。福州支提山蔡、柳二禪師受戒於此。宋章德象撰《記》。「金雞嶺上有石如雞,故名。路通處之龍泉。明成化間,造城築門其上。
皇華山 在縣北。宋時建「皇華館」 其側,後為「天心寺。」 明嘉靖初,作學宮焉。
橫山 在縣治東北。峰巒橫亙如屏,山陰有井,上有馬氏仙祠,旱禱多應。
榆桑山 山下有「慶遠橋」 ,成化中道人王士諤所造。
吳山 四面奇秀,邑望山也。山下居多吳姓者,漢興,得吳氏六千戶,別屯大澤,即此吳也,故山曰「吳山」 ,灘曰「吳家灘。」 上有巖洞如燕壘,號「燕巢巖。」 巖畔有石穴瀑布,又名「石竇山。」 唐至德間,有潘禪師結庵焉。
泉山 頂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處州蓋仙山 ,一名「浮蓋山」 ,界抵江、浙、衢、信、處三府。周圍三百餘里。上有仙壇石洞,深處有竅,可以窺天。石五色異狀,其一如龍,出泉甘美。又有臥牛石、冰精石、雙筍石、石人峰諸景。
石龍山 三峰鼎峙,南接武夷。中一峰名「鵝兒。」 其側有池,廣袤數丈,下有巨石,其形如龍。石首有井,井畔有龍堂。又有鵝子巖、白花巖。有坐禪石,淨空大士棲隱於此。峰南有石室,石室之外有危岑曰「峨嵋」 ,稍下有泉壁。
銅鈸山 山跨崇安縣界,中有泉井,祈禱多應。「西陽山 」 ,宋時西陽太守全景文所居。
株林山 峰巒起伏,林木森秀,有嶺曰「卻笠」 ,相傳華子期入此山,卻笠而坐,騰空以去。真文忠墓在是山之陽,魏了翁撰碑。
禪寂山 有禪寂寺,岡巒奇秀,景致岑鬱。粵唐至德初,有何、鄧、蕭氏三大禪師,自信州來遊茲土。停杯舍筏,始居後庵。選高卜深,乃建前院。復有義昭於大中十二年遠詣京師,請置院額,錫以「大中禪寂」 之號。
子期山 ,與株林相屬,仙人華子期修煉溪滸之臺,有神語之曰:「臺前石鼓鳴,君功行滿矣。」 子期一日扣石,石鏗然有聲,遂仙去。
太湖山 ,一名「聖湖山。」 山巔有湖,澄若懸空。舊有採藥人,見芙蓉彌湖,取之,乃石也。
夢筆山 一名孤山。江淹為令,夢神賜筆之地。偽閩時,有夢筆和尚居之。閩王請和尚齋,問:「和尚還將得筆來也無?」 曰:「不是稽山繡管,慚非月裏兔毫。大王既垂問,顧山僧敢不通呈。」 王曰:「如何是法?」 曰:「此非夢筆家風。」 宋里人楊澄為本縣令,建寺覺院其下。澄子徽,少讀書此山,後人即其讀書處繪澄父子祠之。
《溫》「山 中有泉,夏寒冬溫。」
百丈山 山高聳百丈,跨浦、崇陽三縣。宋元豐中,山中叢竹結寔,炊而食之,大似占城米,鄉人謂之「竹米。」 提舉黃靜因圖上之,謂「同穎之禾,兩岐之麥,雖其瑞自天,其應在民,未若結自然於深山,得實濟於荒年。」 詔付史館。山有誠應廟,廟祀靈澤、慶惠夫人。東嶺有鍾離亭,又有石似人像,俗謂之「馬大仙。」 中有龍井,旱禱輒應。
回隆山 峰巒秀拔,俯臨南浦,縣治南山也。荊山 自西巖嶺回伏而來,上有安邊廟。廟有二神,一姓黃,名寵;一姓范,名淊,並本里下沙人。唐末閩亂,黃為制置鎮節級,范為廂虞候,並有戰功而亡,人為立廟。
嵩山 ,上有「龍井。」
船山 前有玉女峰。舊傳,閩平昌王避亂,有女死此,因名。今官田里。「王歸」 峰有平昌王廟。舊傳王之亡也,有敝鼓投水泝流而上者數里。里人異之,相與廟焉。
百向山 俯臨大溪,其勢挺拔,四面皆見。油果山 舊傳唐末占星者云山有異氣,命工鑿之,經宿復合。已得方士訣,祀以油果,兼用符錄,遂鑿開矣。宋時有周露者,煉丹於此,沒著靈應,朝命封沖真人。
漁梁山 鄉人多蓄水養魚,故名。山有水源,南流為建溪,北流為信溪。舊《志》:「天下十名山,漁梁其十一也。」
太姥山 ,太姥魏夫人也。《老子玉真經》云:「魏夫」
人。栖真、羅浮、天台、大霍洞宮四處。此山洞宮山之鄰也。上有太姥寺,下有《徐淵書齋》。
《金銀山 》:二山相連,一赤一白。
西巖山 在縣德星門外。南唐時,章仔鈞為王審知所知,付步卒五千,使屯山下。南唐使其將廬將軍來急攻,仔鈞於此拒之。後其子孫家巖東。宋真文忠築室講學於此,曰「西山精舍。」 有拱極堂,有睦亭,各自為記。
致孝嶺 縣舊號章家嶺,邑人仔鈞撰《三策》將往獻王審知,登嶺卜天,其夕地湧神瀵。既至,審知館為上賓,辟於朝。仔鈞歸里,親故夾道迎候,名嶺曰「章家。」 其曰「致孝嶺」 者,長老言章得象布衣時壻於石鼻頭練家,練輕之。得象攜婦歸,誓不復登此嶺。後練氏翁媼沒,得象夫人陟嶺瞻涕而已。
楓嶺 在城北安樂里。浙閩交界之地,上有楓嶺關,一名「大竿嶺。」
《西巖嶺 》嶺勢最高,晉王欽儒、吳興陸邁愛此山,嘗遊其所。宋章得象少時讀書山下。
《密嶺 》,梁江淹嘗遊其地。
梨嶺 路通衢之江山,厥土宜梨。宋楊億《談苑》云:「天下水皆東,獨梨嶺水北流入廣信。」 洪武間,令張鵬舉表曰「梨關。」 正德七年,江西猺源寇亂,調軍民防守於此。
泗洲嶺 舊名折桂。唐林藻與弟蘊登第過此,題詩有云「而今折得兩枝桂,又向山頭聯影歸」 之語。後有僧泗上入閩度嶺,見水車碓磨,歎息機巧,人擬泗洲和尚,遂易是名。
柘嶺 在縣界,處州麗水縣地多柘樹。謝靈運
《永嘉記》柘水源出吳興吳興浦城古名也陸羽
编辑
《記》「高一萬七十餘丈,絕頂週迴一百步。」 又《舊記》云:「柘嶺峻極,勢徹蒼霄。」
白馬巖 舊見仙人乘白馬至此,旁有「傅築巖」 ,宋祖秀實故居。
七房巖 巖有七層,最上有泉,穴圓如鏡,名「鏡泉」 ,與九石潭通,旱禱即雨。
查源洞 在查溪之源,界崇安縣,絕壁懸崖。宋紹興初,設西安、臨江二寨以備寇。紹熙元年,洞寇張海起,民多避入此山。
新溪 源出百丈山,與南浦水合。
南浦溪 源出漁梁山及柘嶺,自縣北折而東南,匯為大溪,復西遶學宮及縣治前,至新溪合流,復轉東南,縈行迴抱,馳赴崇安。建陽溪合流以達於甌寧西溪。
南溪 源出高泉里,流至錦江,會入大溪。臨江溪 源出新興澄湖橋,流至觀前,入大溪。東源溪 源出西陽山,至登雲里下沙溪入大溪。
石陂溪 自太湖山至總章里南崖會入大溪。前源溪 源出登雲里下沙橋,至古湫入大溪。江村溪 自柘嶺轉流,與漁梁水匯入於大溪。洪源溪 源出夢筆山前,會於大溪。
大石溪 昔朱文公訪友過此,值山花盛開,書「錦山」 二字於石壁。後人橋之,名橋曰「錦江。」 內有龍湫,名巖谷井,旱禱輒應。
白雲潭 :在縣治東,即陂下渡。上有飛湍奔瀨,至此則深沈淨瑩,有古「白雲石塔。」
鳧綠潭 在縣治西,當南浦、新溪。二水合流,深沈瑩綠。
九石潭 在縣西洋渡。上列九石如獅形,下深莫測。
《古湫潭 》深不可測,下有石洞。
龍背潭 潭有巨石,高五丈,闊十丈,狀若龍背巴獸。潭 潭深莫測,左右皆石壁。北有石板,長二丈,高八尺。舊傳惡獸潛潭中,詭質怪章,能覆舟搏羊豕。唐會昌中,道人張衡過而治之,咒符入水,獸乃呈狀。衡以指摸狀,石板入石三分。故老相傳,嘉靖間猶有見之者,多屬吉兆。一云:山有獸名縣神,豕身人首,狀貌醜惡,好出水邊石上。張平叔往寫之,獸入潭不出。或云:「此獸畏畫,故不出,可去紙筆」 ,獸出矣。
吳家灘 在縣東募太里。水激石屏,不通舟筏。茅洲灘 在九石渡下。溪石低昂曲折,奇異丘源灘 ,狂瀾巨石,下扺巴獸潭。
塔嶺灘 在縣西南岸鋪側,邑水悉會於此。濤洪浪,巨山橫抱如襟帶。
旱灘 地名「党溪」 ,昔有暑月過此求飲,無與者,插杖水中,遂涸不流。
《龍井坑 明》上官通隱居是處少為掾。一旦苦孑絕緣寂默通。《道符能愈病,咒可致雨。作口號》云:「老骨崢嶸裹皺皮,精神不似少年時。」 《一周甲》
子從新數,急速回頭亦是遲。
鳳池 在儒學後
日月池 在縣南臨溪。今名「湖塘」 ,以瀦越王山泉并九曲溝之水。蓋南方火位,鑿此制火。百丈井 在縣西招賢里,遇旱禱之即應。石井 在縣北安樂里詹溪。
東山井 在縣東泰寧里。《白鶴仙跡》猶有存者。。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