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七十三卷目錄
易經部彙考十五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易類〉
焦竑經籍志〈易類〉
經籍典第七十三卷
易經部彙考十五
编辑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易類
编辑《易傳》 卷。
王巖叟著。巖叟,大名清平人。年十八舉明經進士。為文理省詞該。後張志道、于房、王淶皆有《易傳》。
《易說》十四卷。
「泰和蕭肅著,宰相馬廷鸞、江萬里好其書,上之。」 又「李犍,昭信人,累官國子博士,嘗著《易說》行於世。」 楊炳,晉江人,淳熙中進士,所著有《易說》。又:倪元、王度、羅適、趙汝談、趙彥肅、胡說、鄭思,皆有《易說》。
《易解》十卷。
張臣著。臣,武進人。嘉祐中,舉明經。少從胡瑗遊,薦為國子監直講。王安石新法行,臣即引去,時論高之。有《易解》十卷及文集四十卷。又林希逸亦有《易解》。
《補註周易》十卷。
宋咸著咸建陽人為廣西曹司歐陽修喜其文嘗補註。《周易》及揚子《法言》行世。〈按:此條《通考》已載,《續考》尤詳。〉又饒子儀,臨川人。九歲能詩,力學不倦。崇寧中,以經明行修錫命於朝。所著有《周易論語解》及詩文甚多。又「王日體、劉牧、徐雄、曹粹中、龔原、吳淵皆有《易解》,董楷有程朱《易解》。」
《易義》十卷。
《黃晞著》。晞,建安人。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遊,自號「聱隅子。」 石介在太學,以禮聘之,晞匿不出。韓琦薦為太學助教。
《周易發微》 卷。
吳沆著。沆,崇仁人。幼孤,事母孝。政和間,獻書於朝,不用,隱環溪。又著《論語發微》及《老人解》,又徐琦有《周易發微》。
《易筌》六卷。
《阮逸著》。逸,建陽人。仕為鎮東軍節度推官。〈《通考》未載其爵里。〉
《周易通神》五卷。
吳祕著。祕字君謨,歐寧人。景祐初,中甲科,嘗嘆《春秋三傳》同異,欲作集解,因乞閒郡,除守同安。
《周易解義》三十卷。
蘇伯材著。伯材字延構,晉江人。紹聖中進士,知朝陽縣。
《易傳》十卷。
李椿年著。椿年,浮梁人,政和進士。又文集十卷。
《易問》五卷,《易傳》十卷
《林震著》。震,字時旉,興化人。崇寧進士,攻蔡京、蔡卞,謫祕書監。〈《通考》作「《易解》八卷,《疑問》二卷。」 〉
《易傳說》 卷。
游酢著。酢字定夫,建陽人。與兄醇俱以文行稱,為「程門高弟。」 以進士官御史,歷知漢陽、和、舒、濠三州。
《易解義》十卷。
同安丘葵著
《易義》 卷。
喻樗著。樗,祥符人。登建炎進士。少從龜山先生遊,獨得其奧。所著又有《玉泉講解》《性理窟》
《周易通義》 卷,《繫辭要旨》 卷
俱洪興祖著。興祖,丹陽人。登正和上舍第,累官直敷文閣。好古博學,至老未嘗一日去書。
《易三傳》編 卷。
陳天麟著。天麟,宣城人。天資豪爽,慷慨重義。紹興中進士,累官至翰林修撰。
《易象寶鑑》 卷。
《王鎡著》。鎡池州人,為中書舍人兼侍講,未仕時旁郡從肄業者常數百人。
《易老通言》十卷,《易原》十卷,《雍錄》 卷
程大昌著。大昌,休寧人。十歲能屬文。紹興中進士。篤學,於古今事靡不考究。〈《易原》已見《通考》。〉
《易學啟蒙通釋》二卷,《易餘閒記》 卷《外翼》四卷
俱胡方平著。方平,婺源人。初,饒州德興沈貴寶、董夢程受朱文公之《易》於黃幹,而方平嘗從貴寶、夢程學,得文公源委之正。
《周易本義附錄》纂 卷。
胡一桂著。一桂方平子,穎悟好讀書,受父《易》景定
中年十八,由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讀《易》。
《周易習解》 卷。
掌禹錫著。禹錫,郾城人。舉進士,試《身言書》判第一,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博學多記。
《讀易管見》 卷。
邵囦著。囦,蘭谿人。淳熙間登第,教授潭州。時朱文公為守,薦其學行。
《周易啟蔽》 卷。
《楊簡著》。簡,慈溪人。師事陸九淵,自為一家學。乾道中進士,授祕書郎,累遷寶謨閣學士。學者稱為「慈湖先生。」
《周易約說》八卷,《周易或問》四卷,《周易續問》八卷,《周易 指要》四卷,《學易補過》六卷
趙善湘著。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慶元初進士,累官資政殿大學士。
《周易會粹》 卷。
楊明復著。明復,臨海人。操履純正,博通經籍,號「浦城先生。」
《易傳發微》 卷。
陳德一著。德一字長明,舜申子,知宜州而卒。
《周易精蘊》 卷。
繆主一著。主一,永嘉人。為太學生,嘗上書攻賈似道。宋亡,隱居教授朱綬,亦有《周易精蘊》。
《周易見》一 卷。
胡仲雲著。仲雲高安人。幼通經史百家,入太學。寶祐初登進士第。歷官樞密院編修。
《周易玩辭》十六卷。
項安世著。安世,江陵人。淳熙初進士,為祕書正字,累官至直龍圖閣。書多行世。〈《通考》未詳爵里,此條載之。〉
《易學舉隅》 卷。
易袚著。袚寧鄉人。淳熙中釋褐為翰林學士,累官禮部尚書。退閒三十年,號「山齋居士」 ,著書自娛。
《周易旨要》 卷。
代淵著。淵,導江人。性簡潔,事親孝。年四十舉進士甲科,還家教授,累薦不起,自號「虛一子。」
《周易本傳》三十篇。
李舜臣著。舜臣,隆州井研人。八歲善屬文,乾道初舉進士,學邃於《易》。〈《通考》未詳爵里。〉
《學易編》五卷。
李心傳著。心傳字微之,舜臣之子。因薦賜進士出身,為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使參議官。端平元年召為工部侍郎。有史才,通故實。然其志常重川蜀而薄東南,所著述甚多,《學易編》其一也。
《易書乾坤別辯》 卷。
史通著通青州人少與兄珣以文字知名歷官通州尉盤石令有古循吏風。
《易元神契》 卷:
葉子儀著
《大衍詳說》 卷。
蔡西山著
《周易訓解》 卷。
蔡淵著。淵字伯靜,元定子,號節齋。嘗謂周子「無極而太極」 之說得於《易》有太極之一語。《易》者變易。無體即無極之義。識者謂其發先儒所未發。
《易集註》五卷。
義太初著
《易繫集傳》 卷。
柴中行著。中行,字與之,餘干人。紹熙元年進士。
《易鑑》 卷。
陳舜申著。舜申字宋謨,連江人。以學問淑後進,以行義率鄉里,以節操立朝廷,以義方教子孫。
《經筵易解》十卷。
劉翱著。翱字圖南,浦城人。為福建教授,謂:「教官實風化所係,要當上不負天子,次不負州郡,下不負弟子。」 洪邁為之序。
《讀易記》 卷。
仙游陳沂著。沂,光祖之子,篤志紫陽之學。
《易學蠡測》 卷。
宋潛室曰:「故宋迪功郎慶元府學教授魏新之著。又見先儒列卦畫為方圓圖,乃以己意成《三隅圖》,曲盡妙理,門人王德先演而傳之。」
《易傳解義辨異》 卷。
袁樞著。樞字機仲,建安人。以寶謨閣待制致仕,立朝啟沃忠諫,克盡乃職。
《易雜說》 卷。
魯子良著。子良,金谿人,又著《學》《庸》《語》《孟解》等書。
《易傳》 卷。
王宗傳著。宗傳字景孟,寧德人,淳熙中進士。
《易疑問答》 卷。
趙善佐著。善佐字佐卿,以宋宗室居邵武,試有司,連中,授將樂丞。嘗受學於張敬夫。
《龜律易傳》 卷。何兗著。兗字太和,邵武人。政和進士。從程氏學,而忤於秦檜,貶竄不伸。時稱「龜律先生。」
《易傳參同契》 卷。
李都著。都,光澤人,名。借《參同》,發明《易道》。
《易春秋》二十卷。
郭緒著。緒字天錫,浦城人。留意邵雍象數之學,兼取揚雄所著《列山易》,以「章會紀元」 推之,久而成書,名《易春秋》。按圖布卦,二十萬言,釐為二十卷,總之以圖。隆興紀元,以其書上方議,推恩而卒。
劉彌卲《易》槁 卷。
彌卲,字壽翁,莆田人,夙之子。學者稱「習靜先生。」
《易傳宗》 卷。
豐城陳煥著
《大易發微》 卷。
《練來著》來字彥本,建安人,以著書自娛。
《易象占》 卷。
周敬孫著。敬孫,臨海人。宋末為太學生,學於金華王柏,得性理之旨。
《周易輯解》十卷。
丘富國著。富國字行可,建安人。嘗受學於朱子門人。淳祐中登第,宋亡遂不仕。
「《易傳庸言》 卷,《太極三圖》」 卷
饒魯著。魯,餘干人。從黃幹遊,號「雙峰」 ,門人私諡「文元。」
《學易蹊徑》 卷。
《田疇著》。疇,華亭人,嘉定間常設講席於國學,六館之士皆北面焉。
《易管見》 卷。
衛謙著。謙,華亭人。嘗立義莊,贍貧義塾,教學者。
《易》。〈缺〉見 卷。
沙縣蕭山著
「《周易說義》《周易體裁》」 卷
《都潔著》。〈按:《通考》載《周易變體》,疑即《體裁》。〉
《易學說約》五篇。
建安丘國富著。「所以發明朱氏宗旨。」
《易學理窟》 卷。
艾謙著
《周易講義》 卷。
《熊禾著》。禾,建陽人。宋武州司戶參軍。入元不仕,學問至老不倦。
《易圖說詳解》 卷。
《鄭儀孫》著,建安人,號翠屏。咸淳中應賢良舉。明年,少帝北行,退而著書。
《衍極圖說》《易學旨要》 卷
《史彌大著》。彌大,字方叔,鄞人。登鄭僑榜進士,官禮部侍郎。
《周易義說》 卷。
光澤李呂著。呂深於《易》,嘗言:「《易》在識時,權之以義。苟非真知義之所在,而善言變,反害於《易》矣。」
《玩易手抄》 卷。
毛友誠著
《朱子繫辭發揮》、「《易大傳發揮》《易通發揮》」、《易學啟蒙發 揮》共 卷
何基著。基,金華人。其《自序》言:「始讀《大傳》《說卦》諸篇,見其淵微浩博,苦無津涯。而說者類皆汗漫不精,渙散無統。及得朱子《本義》之書,沉潛反復,恍然有會於心,洙泗微旨,乃可得而尋繹。然其詞尚簡嚴,未能盡達。因遍閱《文集》《語錄》諸書,凡講辨及此者,隨章條附於《本義》之後,首尾畢備,毫析縷解,疑義罔不冰釋。」
《讀易記》《函古圖書》、「《太極衍義研幾圖》 卷」
金華王柏著。柏學於何基,得《朱子正傳》。
《周易外傳》 卷。
方逢辰著,淳安人。舉進士第一,累官國史修撰。嘗力詆鄭清之、賈似道之非,遂不復出,授徒講學。所著述甚多,學者稱「蛟峰先生。」
《易集註》 卷。
陳允士著
「讀《易老人解說》」 卷。
《李光泰》著。〈按:《通考》云:參政李光泰發撰,考據甚詳。《續考》重出,復不詳明。〉
《易經集說》 卷。
《衛富益集》。富益,崇德人。
《易象數解 卷》。
李直方著
《易釋》二十卷,《易繫辭釋》三卷
《舒津著》。津字通叟,奉化人。登景定三年進士。
《易集義》 卷。
蔣宗簡著
《周易窺餘》 卷。
鄭剛中著。「剛中」 ,金華人,為四川宣撫副使,秦檜怒
其所行專擅,謫桂陽軍居住。檜死,復其官,諡忠懿。
《周易釋傳》 卷。
錢時著時,淳安人。書經目輒成誦。仕為史館檢閱,輪當面奏,敷陳剴切。後致仕,學者稱為「融堂先生。」
《周易大義》《周易卦贊》 卷
時少章著
《易說舉要》 卷。
朱質著
《易經講義》 卷。
張文選著
《易演義象數發揮》 卷
史公珽著。公珽字搢叟,鄞人。堂試,公珽方弱冠,屢占前列,自號「蓬蘆居士。」
《易說》 卷,《易林》 卷
胡謙著。謙字牧之,奉化人。與弟誼師事袁燮,傳陸象山學,著《易說》《易林》若干卷。
《易象數新說》 卷
陳樵著
《太極易通說》 卷
田君右著
《易通發明》《易卦贊》《易重正》《卦氣》 卷
鄭伉著
《易衍 卷》:
淳安何夢桂著。夢桂咸淳中進士,歷監察御史,宋亡不仕。
《周易啟蒙》 卷。
龍游余端禮著。端禮少讀書,過目即成誦。累官左丞相,封鄂國公。
《大易天人合旨》 卷。
姚綬著
《讀易目錄》 卷。
高煒著
《易經指圖》十卷,《觀頤悟言》 卷
王宗道著。宗道字文貫,奉化人。嘉定元年進士,為江西提刑幹官。
《易叢說》十卷,《象數雜說》 卷
金趙秉文著。秉文字周臣,滏陽人。幼穎悟,讀書若夙習。登大定二十五年進士。累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兼益政殿說書。
《易集說》 卷。
金張特立著。「特立字文舉,東明人。泰和中進士。」
《易外傳》 卷。
元郝經著。經字伯常,陵川人。
《讀易私言》 卷。
許衡著。衡字平仲,號魯齋,河南人。嘗從姚樞於蘇門,得程朱書,慨然以道為己任。官至中書左丞,追封魏國公,諡文正。從祀孔子廟庭。
《易圖說》二十卷。
倪淵著。淵,烏程人。從學於敖繼公,動必以禮。為湖學教授。
《易說》 卷
陳尚德著。尚德,寧德人,自號「懼齋。」 元時隱居不仕。其學以《五經》《四書》為本,學者稱「石塘先生。」 王結,易州定興人,累官翰林學士、中書左丞。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所著亦有《易說》。袁桷,慶元人,號清容居士,所著亦有《易說》。又福清黃舜祖,亦有《易說》。
《周易述解》 卷。
潘迪著。迪,元城人。博學能文,歷官國子司業、集賢學士。所著又有《六經發明》《格物》數編傳於世。
《易象鉤元數》十卷。
惠希孟著。希孟,江陰人,學博守嚴。
《周易本義通釋》 卷
胡炳文著。炳文,婺源人。元初為信州書院山長,篤志諸子之學,諸子百家、醫卜等書,靡不推究。
《易雜說》 卷。
吳師道著。師道,蘭谿人。幼學於金履祥,延祐間授國子博士,以禮部郎中致仕。
《大易法象通贊》《周易記玩》 卷
鄭滁孫著。滁孫,處州人。宋景定間進士,知樂清縣。至元末,以薦召見,累官集賢學士,致仕。
《六十四卦圖說》 卷。
《邵整著》。整字宋舉,福州人,清之子。
《周易通義》 卷。
黃超然著。超然,黃巖人,師事王柏,精於《易》學。
《周易集傳》十八卷。
龍仁夫著。仁夫,永新人,博究經史,仕元為湖廣儒學提舉。其文詞尤奇逸流麗,學者稱為「麟洲先生。」
《易傳集疏》 卷。
南昌熊凱著。凱精義理之學,以明經開塾四十餘年,時稱「遙溪先生。」
《易經解 卷》。資州黃澤著。澤登進士第,生有異質,以明經學道為志。大德中,歷兩書院山長,嘗宗程、朱,作《易經解》。
《易精解》 卷。
李學遜著。學遜,邵武人,綱九世孫,博學洽聞,善天文,尤邃於《易》。
《易解說》 卷。
何逢原著。逢原,宋時嘗知嘉州,有善政,與孫松壽、宋誨、何耕稱「四循吏。」
《易學源流》 卷
安福彭復精於《易》《範》,嘗本朱、邵說,著為此書。
《易義矜式》 卷。
宜黃涂溍生著
《類易象》二卷。
何中著。中,字太虛,撫之樂安人。宋末舉進士。家有藏書萬卷,手自校讎。其學弘深該博,程鉅夫、元明善、吳澄等皆推服之,為龍興郡學師。
《大易演義》 卷。
《無錫州》同知,上饒祝堯著。
《程朱易傳本義折衷》 卷
鄱陽吳存著
《周易備忘》十卷。
槁城張延著
《易經》著錄 卷。
吳澄著。澄,崇仁人,自幼知用力聖賢之學,著述甚多。
《周易集說》四十卷,《纂圖》二卷,《古占法》一卷
林屋山人俞氏「述其為說,大抵祖程、邵而宗朱。古今諸儒所言之善有弗遺也,而己意亦以附見焉。其是非取舍,不合於聖人者寡矣。」
「補《周易集議》」 卷。
吳夢炎,歙人。至元中,為紫陽書院山長,補《周易集議》,典括蒼教,定鄉飲禮儀。
《易編》 卷:
陳櫟著櫟,休寧人,著述甚富。
《大易會要》 卷。
俞琰,字玉吾,吳縣人。宋亡,隱居著書,以義理之學淑諸人,於書無不讀,尤精於《易》,述諸家《易》說百卷,名曰《大易會要》。
《周易直解》 卷。
胡特著
《大易輯說》 卷。
卭峽王申子,號「秋山」 ,元季隱居岳州之慈利,著《大易輯說》。
《周易本義》 卷。
安福劉霖著。霖元季不仕。
《重正卦氣》 卷。
《吾衍著》。衍字子行,仁和人。大父為宋太學諸生,因家錢塘。衍高不仕之節。
《大易傳義》 卷。
《鮑恂著》,崇德人。〈一作《德州》。〉嘗受《易》於臨川吳澄,學者稱「西溪先生。」洪武初,嘗召至京,陰文華殿大學土,輔導東宮,固辭而歸。
《周易通義》十卷。
黃鎮成著。鎮成,字元鎮,邵武人。甫冠,厭棄榮利事,慨然以聖賢踐履之學自勵。
《易問辯》三十卷。
廬陵歐陽貞著。歷考諸家之異同,質正先儒之論議。初名《易疑》,後改曰《問辯》。歐陽圭齋為序。
《周易直旨》 卷。
永樂十五年,仁宗在東宮時,命楊士奇纂書成以進,賜名《周易大義》。
「《周易考次》《大易按辭》」 卷
建文時,臨海《方希古》著。
《周易參疑》 卷。
山西布政王廉頤陽著。蘇州知府況鍾刻。
《讀易》一卷。
李文達著
《讀易私記》四卷。
胡端敏著
《易經參議》 卷
國初新喻梁州著
《易經選註》 卷。
侍讀學士王達著。達,無錫人。
《易經發明》 卷。
何英著英鄱陽人
《易傳撮要》 卷。
劉髦著髦,永新人。永樂戊子鄉試易魁。
《易學會通》 卷。
教諭胡璉著;「璉」 ,高安人;
《易學淵源》 卷
給事中《胡易著》。易,寧都人。
《易問大旨》 卷。
參政汪必東著。必東,崇陽人。
《易經折衷訓蒙》 卷
「太僕寺少卿劉穩著。」 穩,酃縣人。
《古易訓測》 卷。
尚書湛若水著。若水,增城人。
《味易餘吟》 卷。
禮部郎中鄭閎著。閎,嘉定人。
《周易參議》 卷。
梁寅著
《周易解義》 卷。
姜寶著
《周易解微》三卷。
《徐畸著》。畸,字南夫,蘭谿人。
焦竑經籍志
编辑易類
编辑成祖敕修《易經大全》十四卷。〈注〉胡廣等撰。
成祖敕修《周易直指》十卷。〈注〉楊士奇:
右敕修
《連山》十卷。〈注〉夏《易》。
《歸藏》三卷。〈注〉「《商易》晉」薛貞注。
《三皇太古書》三卷。〈注〉《柴霖傳》。
右古易
《石經周易》十卷,「今字《石經易篆》三卷,一字《石經周易》」 一卷。
右石經
《周易》十卷。〈注〉漢·《京房章句》
《周易》十卷。〈注〉漢孟喜《章句》:
《周易》四卷。〈注〉漢·費直《章句》
《周易》十卷。〈注〉漢·馬融《章句》
《周易》五卷。〈注〉漢·劉表《章句》
右章句
《周易傳》二卷。〈注〉《卜子夏》:
《易傳》三卷。〈注〉《漢·京房傳》吳陸績注
《周易傳》一卷。〈注〉魏關朗撰,唐趙蕤注。
《周易傳》二卷。〈注〉唐·陸希聲
《周易言象外傳》十卷。〈注〉宋王洙注。
《毘陵易傳》十一卷。〈注〉蘇軾:
《易傳》十二卷。〈注〉程頤:
《易傳》十四卷。〈注〉丁易東:
《梁溪易傳》十四卷。〈注〉李綱。
《漢上易傳》九卷,《童溪易傳》三十卷〈注〉《王宗傳》。
《易》。𥚈《傳》一卷。〈注〉林至 《易小傳》六卷。〈注〉沈該。
《易傳》八卷。〈注〉《張浚》:
《易傳》十二卷。〈注〉《鄭史》。
《易傳》十卷。〈注〉《王逢》。
《易傳》二十卷。〈注〉《楊萬里》:
《周易注》十卷。〈注〉鄭元。
《周易注》十卷。〈注〉王肅:
《周易注》十卷。〈注〉王弼:
《周易注》十卷。〈注〉吳:姚信
《周易注》九卷。〈注〉《虞翻》。
《周易注》十三卷。〈注〉陸績。
《周易注》十卷。〈注〉魏:荀惲
《周易注》十卷。〈注〉晉·干寶
《周易注》十卷。〈注〉「梁何」引。
《周易注》十卷。〈注〉《王凱沖》。
《周易注》十卷。〈注〉任希古。
《符祥注》十卷。〈注〉宋:龍昌期
《周易注》六卷。〈注〉劉牧。
《易補注》三卷。〈注〉皇甫佖。
蔡淵《易傳訓解》四卷,又《易象意言》二卷,《易繫辭》二卷 〈注〉《晉:韓康伯》。
《吳園易解》九卷。〈注〉張轅。
《繫辭精義》二卷。〈注〉呂祖謙:
《易纂言》十二卷。〈注〉元:吳澂
《徂徠易解》五卷。〈注〉石守道:
《謙齋詳解》二十卷。〈注〉李杞。
《清令軒讀易編》三卷。〈注〉陳深。
《郭氏解》八卷,《蔡節齋易解》四卷,《易解》二十卷〈注〉田疇 《易解》十卷。〈注〉張應珍:
逍遙公《易解》十卷。〈注〉李椿年:
《易解》二卷。〈注〉《李舜臣》。
《經傳訓測》十卷。〈注〉《湛若水》:
《旁注》十二卷。〈注〉朱升:
《旁注》四卷。〈注〉李恕。
《易象解》二卷。〈注〉劉濂。
右傳注
《集解周易》十卷。〈注〉馬、鄭、二、王四家集注《周易》十卷〈注〉荀爽《九家》:
集「《二王注》十卷。」〈注〉楊氏。
《集解周易》十卷。〈注〉張璠:
《集解周易》十卷。〈注〉林栗。
《集解周易》十卷。〈注〉唐·李鼎祚
《集注周易》一百卷。〈注〉《唐·元載》
《大易粹言》七十卷。〈注〉集程、張、游、楊、二、郭說成之 《周易義海》一百卷。〈注〉《房審權》: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注〉《李衡》。
《周易纂注》十四卷。〈注〉董正卿:
《集傳》十一卷,《叢記》一卷。〈注〉朱震:
《叢書》十卷。〈注〉趙汝梅:
《大易粹言》十卷。〈注〉曾穜:
《集傳》二十卷。〈注〉紇石烈。
《周易集說》十卷。〈注〉俞琰:
《古易詮》二十九卷。〈注〉鄧伯羔。
今《易詮》二十四卷。〈注〉鄧伯羔。
右集注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注〉《梁武帝》。
《周易講疏》十六卷。〈注〉褚仲都。
《周易義疏》十四卷。〈注〉《蕭子政》。
《周易講疏》三十卷。〈注〉陳張譏
《周易義疏》十六卷。〈注〉《周弘正》: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注〉梁蕃。
《周易講疏》十三卷。〈注〉何妥。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注〉《陸德明》。
《周易新傳》十卷。〈注〉《陰弘道》:
《乾坤義疏》一卷。〈注〉劉瓛:
《周易證義疏》二十卷。〈注〉宋《范諤昌》
《周易義》六卷。〈注〉魏徵。
《周易要義》十卷。〈注〉《長孫無忌》。
《周易正義》十四卷。〈注〉孔穎達:
《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注〉唐·《薛仁貴》
《易義》五卷。〈注〉盧行超:
《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卷。〈注〉五代任貞一。
《易義》八卷。〈注〉皇甫佖。
《易義》一卷。〈注〉黃通。
《易義》二卷。〈注〉李賁。
《易義》一卷。〈注〉周孟陽:
《周易口義》二十卷。〈注〉宋:胡瑗
《易叢》十六卷。〈注〉葉良佩:
《易義》二十卷。〈注〉王安石:
《易義》二卷。〈注〉葉子長:
《易本義》二卷。〈注〉朱熹:
《本義通》八卷。〈注〉胡炳文:
《易衍義》八卷。〈注〉胡震:
《易衍義》二十二卷。〈注〉許復。
《周易義略》九卷。〈注〉張簡。
《周易新義》二卷。〈注〉沈季長:
《周易總義》二十卷。〈注〉《易祓》:
《易象義》五卷。〈注〉周滿。
《易學義林》十卷。〈注〉《顏鯨》:
《繫辭義疏》二卷。〈注〉劉瓛:
《繫辭義》二卷。〈注〉《蕭子政》。
《大衍義》二卷。〈注〉李覺。
《周易釋序義》三卷。〈注〉梁蕃。
右疏義
《周易論》三卷。〈注〉僧一行。
《周易論》三十三卷。〈注〉《王昭素》。
《周易論》十卷。〈注〉陳皋。
《周易窮微論》一卷。〈注〉王弼:
《通易象論》三卷。〈注〉晉:欒肇
《大衍論》三卷。〈注〉唐·明皇
《通易象論》一卷。〈注〉宣聘。
《二阮難答論》二卷。〈注〉《阮長成》《阮仲容》。
《卦德統論》十九卷。〈注〉劉牧。
《制器尚象論》一卷。〈注〉陳希亮。
《易卦正名論》一卷。〈注〉劉不疑。
《廣論》一卷。
《周易開題義》十卷。〈注〉梁蕃。
《周易大義》二卷。〈注〉《陸德明》。
《周易異議論》十卷。〈注〉劉遵。
《周易外義》三卷。
《周易元品》二卷。
《周易發揮》五卷。〈注〉唐·王勃
《周易開元關》一卷。〈注〉唐·蘇鶚
《周易聖斷》七卷。〈注〉鮮于侁。
《周易發題》一卷。〈注〉《張元》。
《周易明疑錄》一卷。〈注〉《張元》。
《周易啟元》一卷。〈注〉《張元》。
《周易啟源》十卷。〈注〉蔡廣成《辨劉牧易》一卷。〈注〉陳希亮。王劉《易辨》二卷。〈注〉宋咸。
《易旨歸議》一卷。
《周易元談》六卷。
《三易備遺》十卷。〈注〉朱元昇:
《周易釋疑》一卷。
《周易元悟》三卷。
《周易義學》十卷。〈注〉陸秉。
《周易意蘊》一卷。〈注〉徐庸。
《周易卦斷》一卷。〈注〉丘鑄。
《周易口訣義》六卷。〈注〉《唐史證》
《周易口訣》六卷。〈注〉王錡:
《周易口訣》七卷。〈注〉陸太易。
《周易微旨》三卷。〈注〉陸希聲:
李翱《易詮》。〈闕〉卷。
《麻衣正易心法》一卷。
《易軌》一卷。〈注〉蜀《蒲虔觀》:
《周易精微》三卷。〈注〉皇甫佖。
《周易述聞》一卷。〈注〉皇甫佖。
《隱訣》一卷。
《補解》一卷。〈注〉皇甫佖。
《易筌》一卷。〈注〉《阮逸》。
《易訓》三卷。〈注〉宋咸。
《易翼》二卷。〈注〉鄭東谷。
葉正則《易說》一卷。〈注〉門人袁聘《儒釋》。
《大易忘筌》二卷。
程大昌《易原》十卷。
王炎《易筆記》并《總說》九卷。
孫坦《周易析蘊》二卷。
《易箝精義》二卷。
《周易窺餘》十五卷。〈注〉鄭剛中:
《易翼傳》四卷。〈注〉鄭汝諧:
《周易精微》三卷。〈注〉周鎮:
《溫公易說》二卷。
《橫渠易說》二卷。〈注〉《張載》。
《慈湖易說》二十卷。〈注〉《楊簡》。
趙南塘《易說》三卷。
《周易義證總要》二卷。
《易說啟蒙》三卷。〈注〉朱熹:
又《問答》二卷。
馮椅《厚齋易學》。〈闕〉卷。
《周易絕筆書》四卷。〈注〉龍昌期。
《周易發隱》二十卷。〈注〉陳良獻。
《復齋易說》六卷。〈注〉趙彥肅。
《易原》三卷。〈注〉楊忱中。
《周易會通》四卷。
《傳家易說》八卷。〈注〉郭雍。
《準齋易說》二卷。〈注〉《吳如愚》:
《童子問》一卷。〈注〉《歐陽修》:
《童子問》一卷。〈注〉陳宏。
《啟蒙通釋》二卷。〈注〉《胡方平》。
《周易啟蒙翼傳》四卷。〈注〉《胡一桂》:
《南軒易說》四卷。
《讀易記》十六卷。〈注〉《方寔孫》。
《九師遺說》十六卷。
《易心》三卷。〈注〉王愷:
《易學舉隅》四卷。〈注〉《易祓》:
《學易紀》九卷。〈注〉李簡。
《了齋易說》一卷。〈注〉陳瓘:
《法象通贊》七卷。〈注〉鄭滁孫:
《中天述攷》一卷。〈注〉鄭滁孫:
《述衍》一卷。〈注〉鄭滁孫:
《周易發揮》七卷。〈注〉元:何基
《繫辭發揮》二卷。〈注〉元:何基
《讀易舉要》四卷。〈注〉元:俞琰
《易外別傳》一卷。〈注〉元:俞琰
《周易拆衷》三十三卷。〈注〉趙采。
《周易參義》九卷。〈注〉梁寅。
《周易通》六卷。〈注〉趙以夫:
《大易鉤元》三卷。〈注〉鮑恂:
《周易玩辭》十六卷。〈注〉《項安世》:
《或問》十卷。〈注〉姚麒:
《周易餘義》八卷。〈注〉楊幅。
吳沆《大易璿璣》二卷。
陳譜《易解》四卷。
《易原奧義》二卷。
《淙山讀易紀》六卷。
《周方學易說》三卷。
齊履謙《本說》四卷。
「郭東山《易說》」一卷。〈注〉郭昺。
《周易輯聞》六卷。〈注〉趙汝梅《易雅》一卷。〈注〉趙汝梅:
《易學四同》八卷。〈注〉《秀本》。
《圖文餘辯》一卷。〈注〉《季本》。
《周易述說》一卷。〈注〉詹一麟:
《大象述》一卷。〈注〉王畿。
《易縕》一卷。〈注〉劉采。
《周易贊義》十七卷。〈注〉馬理。
《周易億》四卷。〈注〉《王道》。
《讀易餘言》五卷。〈注〉《崔銑》。
《讀易備忘》四卷。〈注〉黃潛翁。
《浠南易說》九卷。〈注〉程轍。
《讀易愚得》一卷。〈注〉顧應祥:
《約說》十二卷。〈注〉方獻夫。
《宗旨》八卷。〈注〉《甯欽》。
《周易正蒙》十卷。〈注〉《史于光》:
《古易世學》十五卷。〈注〉豐坊:
《易辨》一卷。〈注〉豐坊:
《周易參疑》十二卷。〈注〉孫化光:
《說翼》三卷。〈注〉呂柟:
《象旨決錄》七卷。〈注〉熊過。
《易象大旨》八卷。〈注〉《薛甲》。
《學易記》五卷。〈注〉《金賁》:亨。
右論說
《周易統例》十卷。〈注〉《崔覲》。
《周易略例》一卷。〈注〉王弼:
《周易略例義》一卷。〈注〉黃黎獻:
《略例疏》一卷。〈注〉《莊道》名。
《略例》一卷。〈注〉桂詢。
《周易編例》十卷。
《周易義類》三卷。〈注〉顧棠:
《卦類》一卷。
《類纂》一卷。
右類例
《周易譜》一卷。
《略譜》一卷。〈注〉《袁宏》。
《周易譜》一卷。〈注〉沈熊。
《易元星紀譜》一卷。〈注〉晁說之:
右譜
《周易舉正》三卷。〈注〉唐:郭京
《周易證墜簡》二卷。〈注〉宋《范諤昌》
《先儒遺事》一卷。〈注〉劉牧。
《歷代因革》一卷。〈注〉董正卿:
《易正誤》二卷。〈注〉鄭亨仲:
右考正
《周易卦象數旨》一卷。〈注〉晉·《李顒》
《揲蓍法》一卷。〈注〉不為子,
《易數》二卷。〈注〉陳高。
《古占法》二卷。〈注〉宋·程迥
《蓍卦辨疑》三卷。
《筮宗》一卷。〈注〉宋·趙汝梅
《蓍法別傳》一卷。〈注〉《季本》。
《易占經緯》四卷。〈注〉韓邦奇:
《大衍索隱》三卷。〈注〉丁易東:
元包《數義》二卷。〈注〉宋·《張行成》
《先天易鈐》一卷。
《太極寶局》一卷。〈注〉宋·《牛師德》
《易數鉤隱》一卷。〈注〉劉牧。
右數
《易傳纂圖》三卷。〈注〉王弼:
《大衍元圖》一卷。〈注〉僧一行。
《鉤隱圖》三卷。〈注〉劉牧。
《續鉤隱圖》一卷。〈注〉黃黎獻:
《河圖洛書解》一卷。〈注〉沈濟。
《伏羲畫卦圖》一卷。〈注〉彭汝礪:
《周易乾生歸一圖》十卷。〈注〉彭汝礪:
《易圖》三卷。〈注〉宋:朱震
《卦氣圖》一卷。〈注〉宋《樂洪》
《荊定易圖》一卷。〈注〉劉定之:
《八卦小成圖》一卷。〈注〉劉定之:
《大易圖說》二十五卷。〈注〉鄧錡。
《周易圖釋》一卷。〈注〉劉定之:
「逢軒《錢氏圖說》」三卷。
《易象圖說》六卷。〈注〉《張理》。
《象數鉤深圖》三卷。〈注〉《張理》。
《周易圖》三卷。〈注〉《張理》。
右圖
《周易音》一卷。〈注〉晉·李軌
《周易音訓》二卷。〈注〉李恕。
《周易并注音》七卷。〈注〉《陸德明》。
《讀易韻考》七卷。〈注〉張獻翼:
右音
《乾坤鑿度》二卷。〈注〉鄭元注。《易緯稽覽圖》二卷。〈注〉鄭元注。
《易緯是類謀》一卷。
《易緯辯終備》一卷。
《易緯乾元敘制記》一卷。
《易緯坤靈圖》一卷。
《易卦通驗》二卷。
《京房易鈔》一卷。
右讖緯
蜀張生有言:「《連山》,天易也;《歸藏》,地易也,有法數而未 有書;《周易》,人易也,始有書矣,而未詳於義也。」商瞿受 《易》孔子五傳而至田何,雖有異家,一以象數為宗。自 王弼之說出,陰陽占筮皆眡為術數之流,而易晦矣。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非直以其辭而已。」蓋嘗譬 之,象數者,水之源,木之本也。卦有定名,則水出木生, 而某水某木可知已。六爻則其派與枝葉也。派之通 塞、枝葉之華悴,則爻之吉凶也;辭則水之經,木之譜 也。學者執經與譜,而不復尋其源本,謂學《易》可乎?世 儒王主理、鄭主象,二家局見,今古所同,顧承學左袒 王氏者為多。𦅸象無筌蹄可尋,而理則管蠡可測,《折 楊》《黃華》嗑然而笑,無足怪也。今並列於篇。以俟采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