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十四

 卷之十三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正編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起丁末平定王黎利十年正月盡丁未平定王黎利十年十二月凡一年。

丁未平定王十年明宣德二年春正月,平定王軍珥河,分遣諸將薄東關城攻之。

王進軍珥河北岸,與東關城對壘,命鄭可等軍東門,丁禮軍南門,黎極等軍西門,李篆軍北門,薄城攻之。且令造戰船,習水戰,補兵伍,製攻城車具。

註:珥河,卽富良江,註見李太祖順天二年。東關,卽東都,註見陳順宗光泰十年。

王令修陳興道大王陳國峻祠。

國峻,陳名將也。重興間,殺退元兵,功居最。卒,祠於萬刧山,稔著靈異。王令楊太一重修之,禁毋得剪伐祠樹,尋令諸路祀前代功臣祠如儀。

註:萬刧山,詳見陳仁宗紹寶六年。

王令訪求才略智勇可爲司馬上將者。

辰東關求下贊畫需才,故令將校路官各薦一人。

王令民入粟,賜爵各有差。

令諸路人民入粟以給軍,得拜爵各有差。

明乂安、演州城守將蔡福、薛聚等降。

二城旣下,明人勢日孤矣。

註:乂安,註見聖宗光順十年。演州,註見前編屬唐高宗調露元年。

王遣明百戸何旺諭王通降。

通嬰城死守。適旺降,王令齎書入東關城諭之。

王以阮廌爲吏部尙書、入內行遣兼樞密院事。

初,王次𤂬江,廌杖策謁見,獻平吳策。王嘉納之,拜宣奉大夫、翰林承旨,參謀帷幄,所言皆從。至是,以尚書入相。廌有開濟才,辰王建層樓於珥河岸菩提營,日登樓,觀城中動靜,賜廌於第二層侍坐,領旨往復書札。其與王通書略曰:「僕聞以誠服人者,人亦以誠服之。夫至誠之道,可以動天地,感鬼神,而况於人乎!今大人奉詞出閫,當待人以誠,而乃挾誰欺人,自以爲高,其信安在。如踐其言,就行班師,以卒前好,僕亦將各城降人及所獲眾士盡數送回。不然,請以各城含冤積忿之兵,與僕親軍三十萬,周旋城下,聽大人如何發咎。」〇其論刀鷂土官略曰:「卿等交越之人,同我族類。頃因胡氏失德,明人憑陵,或身陷於虜庭,或名糜於僞職,非得已也,豈其本心。若能去逆歸順,非惟予以洗雪,亦用厚蒙甄錄。」〇其諭江北將校等曰:「我安南逖在嶺表,而號爲詩書之邦,其智謀才識,世不乏人。前者總兵成山侯,自寧橋挫衂之後,令人致書,約以和解。今又增築栅壘,繕修器械,自謂得計,背約無信,一至於此。爲爾計,莫如出城與蔡都督蔡福軍决爲歸計,以活城中數千人之性命。不然,旦夕之閒,會相見爾。其毋悔。」凡詞令類如此。

註:𤂬江,註見陳帝頠興慶元年。菩提營,北寧省志:菩提故營,在北寧省順安府嘉林縣富囿村中,有菩提樹三,故名。刀營,城名,註見上九年。

入內少保陳橊攻邱温城,明守將孫聚棄城遁。橊等日夜急攻邱温城,明人度不能支,棄城夜遁。

註:邱温,註見陳仁宗重興元年。明史、通鑑記事:利攻邱温,都指揮孫聚拒守。

王令司馬高馭攻古弄城。

明人堅壁死守,攻圍久不下。

註:古弄城,註見陳帝頠興慶二年。

明刁鷂城守將張麟等降。

先是,黎國典攻刁鷂城,至是降之。

王令授沿邊土酋官爵。

先是,王至東都,沿邊土酋輻輳軍門。至是,命以團練、守禦授之,各賜爵。

註:團練、守禦,皆官名,註見上九年。

二月,明方政襲慈廉,太尉李篆死之。

李篆、杜秘等軍慈廉,政潛山襲之,篆力戰死于陣,秘被執。及講和,明人以禮遣歸。

註:慈廉,縣名,註見陳順宗光泰十年。

占城來貢。

占城遣使以方物來貢,賜宴及馬絹遣還,令僉知樞密院何栗如占報聘。

註:占城,古林邑,詳見前編屬晉穆帝永和九年。

明市橋城守將唐保貞降。

先是,王召黎隻於乂安,使總知洪州、新興路,倂力攻市橋城,至是降。辰明將校降者日衆,令分插清化、藍山、乂安、新平居之。

註:市橋城,註見上九年。洪州,註見前編屬唐昭宣帝天祐三年。淸化,古愛州,註見聖宗光順十年。藍山,註見上元年。新平,卽地哩,註見李聖宗神武元年。

王令修前代帝王陵廟。

前代帝王諸陵廟爲兵火所毀者,令復修之,給祀夫有差。

三月,王閲武于永洞,斬阮連以徇。

正督阮連所管軍器械行伍多不整飭,命斬以徇

註:永洞,縣名,今金洞是,屬興安省。正督,潘輝注歷朝憲章職官志:典兵官有正督,秩在督管之次。

以裴於臺爲禮部尚書兼知東道軍民簿籍。

明三江城守將劉淸降。

王分遣鄭可等攻諸城。明人各嬰城待援。攻圍日久,明人益竆蹙,乂安、演州、市橋、刁鷂各以次降。王遣阮廌帶降人指揮曾往諭三江城,遂降之。先是,王在淸化,三江城土人從明兵調往攻襲。及敗還,有出慢語者,淸輒罵曰:「蠻子無禮,是伱們皇帝也。」至是降。未幾列城,降人皆以謀叛被誅,三江獨不預焉。

註:三江,註見陳順宗光泰十年。曾,史缺名。伱們,汝等也。

司空丁禮、上將軍黎熾與明人戰於湄洞,敗績,禮死之。

王通率城中銳卒擊黎、阮於西扶烈,王命禮、熾等救之。至湄洞,通見禮等兵少,夾擊之,禮等領鐵突軍五百餘力戰,象陷淖中,皆被執,歸東關城。禮不屈,死之。熾乘夜風雨,以計脫。王以丁禮、李篆等有大功,死國事,封禮弟丁列入內少尉、篆父李巴牢觀察使,給田百畝,子陵防禦使。

註:湄洞,社名,今黃梅是,屬河內省常信府靑池縣。西扶烈,註見前編當宋太祖乾德四年。李巴牢、李陵,皆雷陽沛都人,後賜姓黎。

明遣將分道來援東關。

先是,崒洞之戰,陳洽敗死,王通請益兵。明帝聞之大駭,乃遣總兵征虜副將軍太子太傅安遠侯柳升、參將保定伯梁銘、都督崔聚、兵部尙書李慶、工部尙書黃福、右布政使阮德勛領兵十萬、馬二萬,由廣西進攻坡壘關。征南將軍太傅黔國公沐晟、參將興安伯徐亨、新寧伯譚忠,從雲南進攻梨花關。

註:廣西、雲南,皆明二省,名淸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明帝聞王通敗,太駭,乃命柳升充總兵官,保定伯梁銘副之,都督崔聚充參將,尙書李慶參贊軍務,帥師由廣西赴討。又命沐晟及興安伯徐亨、新寧伯譚忠從雲南進兵,敕通固守以俟。又以黃福仍兼交阯布、按二司事,與升等同行。坡壘關,註見胡漢蒼開大四年。梨花關,宣光省志:相傳初屬宣光,今沒於淸雲南蒙自,未知是否。

王令舉賢良方正智勇豪傑之士。

御批:所以集事。

令諸路舉賢良方正智勇豪傑之士,召對擢用,隱蔽以降黜諭諭之,曰:「余無他才智,負心重責,恐不能勝。是以折節下賢,共圖大事,以濟斯民。其有賢良方正智勇超羣之士各行保舉及自薦者,聽予必以上卿上爵加之。」〇諭天下豪傑曰:「諸城四拔,惟東關未下。我夙夜焦思,以左右未得其人,相國、太傅、太保未置,太尉、都元帥猶缺,是以折節推誠。惟望諸豪傑,同心戮力,匡救萬民,以自韜光晦迹,使天下久陷塗炭,或有高尙如四皓,嘉遯如子陵,且勉起爲民除害成功,後欲遂素志歸山林,予不汝禁。」

王諭管軍官毋得擅殺。

諭少尉、執令等軍人,平居犯法,不得專殺,惟臨敵而違令者,聽以軍法從事。

註:少尉、执令,潘輝注歷朝憲章職官志:典兵官有少尉,秩在大司馬之次;執令,秩在正督之次。

王諭禁左道。

禁巫蠱左道。假稱邪神搖動浮言以惑人者,王諭令流移各還原籍。

辰人民經亂流散,悉令各還原貫,毋使失業。

夏四月,王諭令修梨花關。

令防禦使陳班修之,備明援兵故也。

王頒軍憲十條于將士。

王大集將士,以軍憲十條頒示之。軍中諠譁不肅者,盧驚惑眾者,臨陣聞鼓鳴見導旗而逗遛不進者,見止軍之旗而不止者,聞退軍之鉦而不退者,防守不謹失伍離次者,私顧妻妾不當軍役者,賣放兵丁影蔽軍籍者,徇己好惡眩人功過者,姦盗偸竊者。向上十條,犯者斬。〇諭鐵突將校曰:「能同心致命以破賊,此爾輩之力。若規畫注措,衣廪爵賞,則在予一人。爾當一心討賊,莫憚勤勞。」〇諭天下軍民日:「勍敵未除,民生未遂,於汝安乎。昔胡氏無道,明人藉此來侵,賦重刑苛,爾等咸罹其虐,共起而仇之。今事已垂成,勿使功虧一簣。且以一年用力之艱,而有萬年太平之樂,爾其勖哉。」

王以三條戒百官,

註:三條,一勿無情,二勿欺謾,三勿姦貪。

五月,王定軍令。

令將校等,凡聞礮一響而無鉦者,卽來聽命。礮或二三響、鉦一三鳴,是有警急,執令速整行伍,少尉就營聽令。諸軍臨陣奔卻,或棄殿奔不救者,斬。閒或不幸陣亡,能倂力舁出者,免罪。

王令選精壯補親軍。

辰侍衛親軍尺籍未充,乃令少尉選民人身材壯健精武藝者各二百人充之。

王敕南道收養降人。

辰諸城降人男女六千餘口,令天長、建昌、莅仁、新興等路收養之,毋致失所。〇定僞官妻眷贖錢例。自布政使司下至生員等家眷竝奴婢人等,贈錢各有差。

註:南道,註見上九年。天長、建昌,竝註見陳

太宗天應政平十五年。莅仁,註見李太宗天感聖武元年。新興,註見上九年。贖錢例,布政使司妻眷七十繦,生員、土官妻眷十繦,餘男女奴婢五繦。

木州土酋車可參率州兵來,詔拜入内司空,賜姓黎氏。

嘉興木州土酋車可參以州兵來,詔拜入內司空知沱江鎭上伴,授其子祿渴盤點等竝爲大將軍,賜國姓。

註:車可参,黃仲政興化錄:可參,其先爲哀牢芒禛王次子,王愛之,許以木州爲采地,自是世爲輔導。木州,今屬興化省。沱江,註見聖宗光順十年。

六月,明鎭遠侯顧興祖犯坡壘關,守將陳橊擊走之。

明遣廣西總兵鎭遠侯顧興祖將兵五萬、馬五千匹來援東都,至坡壘關,守將陳橊、黎盃等邀擊,走之。

秋七月,王諭令造戸籍。

令諸路照據見在人戸定爲籍,自後三年一造,仍陳制也。

註:戶籍,裴璧旅中雜說:國初仍有陳之舊戸籍,三年一造,至于中興,此法不改,謂之繼修。

九月,陳扞、黎察等攻昌江城,拔之。

昌江,明兵必繇之路也。指揮金胤、李壬等被圍,閱六月餘,死守待援,官軍不能克。至是,扞等穴地夾攻,城遂陷,胤等死之。

註:冒江城,註見上二年。

王令主書侍史陳虎宣慰寧遠,下之。土酋刁吉罕以兵從。

吉罕初附於明,久不歸順。王使陳虎招之,乃以兵象來。王令仍管州務。

註:寧遠,古州名,尋改復禮,今萊州是,屬興化省。刁吉罕,黄仲政興化錄:刁氏世爲萊州輔導。

王令黎察、陳橊等,迎擊明援兵於支稜,大破之,斬總兵柳升,擒都督崔聚,尙書黃福、大將沐晟遁走,王通遂乞和。冬十一月,王及通盟于東關城南。

先是將士聞明援兵將至,多勸王急攻東都,以絕內應。王曰:「攻城,下策也,不如養兵畜锐。敵至破之,援絕則城必降,此一舉兩得萬全計也。」乃嚴設守備,令諒江、北江、三帶、宣光、歸化、淸野以避其鋒。至是,聞升等竝至界首,王會諸將議曰:敵恃彊凌弱,以眾脅寡,志在趨利,不顧其他千里赴援,倂日兼行,此兵法所謂五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也。乘彼遠來新至,人念馬疲,吾以逸待勞,先聲褫之,蔑不勝矣。乃命黎察、劉仁澍、黎泠、丁列、黎受等領兵一萬、象五匹,先設伏於支稜關以待。又命黎理、黎文安領兵三萬陸續而進。陳橊辰守坡壘關,見敵至,退守隘畱關。敵進爭隘畱,又退保支稜關,關前段段列柵拒守。升乘勢急攻,連破之,所至無敢抗者,意得甚。王遣人齎書詣升軍門,乞循成祖繼絶初意,立陳高王其國,罷兵息民。升受書不啓封,飛驛奏之,竞引兵長驅而進。末至支稜数里,察等令橊出戰,佯走。升喜,自率百餘騎先馳,後隊不繼,誤陷于淖。伏兵猝起,大敗之,斬升於倒馬坡,及眾萬餘級。理等兵適至,與察等軍會伏力夾攻,斬梁銘于陣。李慶自刎死。崔聚、黃福整眾直趨昌江,察等邀撃破之。聚等收餘卒彊進,比聞昌江已陷,大驚,乃築壘田閒以自衛。王命水步諸軍圍之,尋令陳扞絕其糧道,范問、黎魁、黎熾等領鉄突三千接應。明陣亂,斬五萬餘級,擒聚、福等及眾三萭人。聚不屈,王殺之。辰沐晟與范文巧、鄭可等相持於梨花關。王料晟老練,必觀升成敗不肯輕進,乃密報文巧、可等勿與戰。及升敗,王以所俘裨將及敕書符印送晟軍。晟大驚,兵潰走。可等乘銳破之,斬萬餘級,獲人馬各千餘,晟僅以單骑免。王又令送黄福至東關城,竝以征虜副将軍雙虎符及兩臺銀印示之。通等大懼,乃遣人齎書乞和,王許之。遂會盟于城之南,期以十二月班師。王謄書西都、古弄、至靈列城,敕諸將撤圍還。

御批:睿智善用,諸將莫及。此所以克推大敵,創業垂統宜哉。

註:支稜關,註見黎大行天福二年。諒江,卽諒山;北江,卽京北,竝註見聖宗光順十年。三带,註見前編當宋太祖乾德四年。宣光,註見聖宗光順十年。歸化,註見陳太宗元豐七年。隘畱關,在諒山省北界。通鑑輯覽:升奉命久俟諸軍集,至是始抵隘畱關。黎利與王通已有成言,乃僞爲國人書,詭稱陳氏有後,令其下詣升軍,乞罷兵立陳氏裔。升不啓封,遣使奏聞,趣進兵,連破關隘數十,直抵鎭夷關。升意殊輕敵,郎中史安、主事陳鏞恐敵示弱以誘官軍,亟言于李慶,請升持重勿輕進。辰慶及梁铭皆病甚,彊起告升。都事潘禋且引寧橋事爲戒。升不爲意,前至倒馬坡,與百餘騎先馳渡橋。橋遂壞,後隊不得進。升陷泥淖中,伏起,升中鏢死,從者皆殁。其夕銘卒,明日慶亦卒。崔聚整軍至昌江,遇敵,殊死鬬。敵驅象大至,陣亂。聚爲敵所獲,誘之降,不屈,遂被殺。明史安南傅:沐晟軍至水尾,造船将進,聞通已議和,亦引退。敵乘之,大敗。明史通鑑紀事:崔聚率官軍進至昌江,遇敵,奮力死戰,聚宿將。然倉卒新喪元帥,吏士沮且囂,敵驅象乘之,官軍大潰,被執,工部尙書黄福爲敵所得。倒馬坡,一名馬鞍山,在諒山省温州枚梢社。西都,註見陳帝頠興慶元年。至靈社,註見陳仁宋紹寶四年。

御批:輯覽自爲其國,黎紀自爲其君,記載諱飾,皆不足取信也。

王遣使如明。

御批:黎太祖之行,攜明宣尊之因,權皆當日,事情不容也。未可以俗儒刻論非之。他如淸高尊之容僞惠,方爲矜詐,可鄙。

初,王立高,差人遞高表求封,不報。至是與明平,以翰林得制黎少穎、主書使黎景光等竝爲審刑院使,國子博士黎德輝等爲審羽院副使,將表文方物,偕王通所差員弁如燕,竝送還征虜副將軍雙虎符、雨臺銀印,及俘獲官軍人馬,會修名册,賫本奏之。其表文略曰:「太祖高皇帝龍飛之初,臣祖日煃,先入朝貢,特蒙褒賞,賜以王爵,自是世守封疆,朝貢罔缺。頃因胡氏篡逆,太宗文皇帝興師問罪,克平之後,詔求陳氏子孫以奉宗祀。辰總兵官張輔未及徧求,請置郡縣。臣前因國亂,奔竄老撾,欲以苟延殘息而已。豈意國人狃於夷俗,追思臣光澤,逼臣還國,不得已彊而從之。雖其倉卒出於國人之所逼,亦臣不能裁度之罪也。迺者軍前謝罪,竝不聽從,於是國人恐懼誅戮,遂相率守備關隘,以爲自衛之計。豈期官軍遠來,遇象驚駭,自相奔潰。事至於此,雖出於國人之不得已,亦臣之罪也。然所獲官軍馬匹竝皆收養,秋毫不敢犯。伏望皇上依太宗文皇帝訪求陳氏子孫之詔,念臣祖父首入朝貢之誠,赦臣丘山之罪,貸臣斧鉞之誅,使得嗣服南荒,朝貢天闕。除叧委親信、陪臣齎捧謝表,并送還印信人馬赴京外,今將名數謹具奏聞。」明帝覽之,心知其詐,然欲藉此息兵,遂以表示羣臣。楊士奇、楊榮力贊之。遂命禮部侍郎李琦等齎詔,冊封高爲安南國王,撫諭國人,赦其罪,令具陳氏子孫之實以聞,并罷交州布政使司。令撤兵回。

註:黎少穎,唐安慕澤人。方物,代身金人二軀、銀香爐一頂、銀花瓶一對、土絹三十疋、象牙十四對、薰香十二甁、線香二萬枝、沈速香二十四斤。老撾,註見陳順宗光泰三年。

十二月,明王通自引兵北還。

辰明帝許撤兵北歸,詔未至,王通自發步軍先過珥河,水軍隨後。國人素㤪明人殘虐,勸王殲之。王諭之曰:「復讎報㤪者,眾人之常情。不嗜殺人者,仁人之本心。且人已降而殺之,不祥莫大焉。與其快一朝之憤,以受萬世殺降之名,孰若活億萬人之命,以息後世戰争之端。靑史所載,千古流芳,豈不偉哉!」於是令水路給船五百艘,方政、馬騏領之。陸路給糧草,山壽、黃福領之。擒獲及出降二萬餘人。馬二萬匹,馬瑛領之。俱詣菩堤營拜謝。方政等感愧流涕,通領步兵爲殿,與王話别,竟夕而去。王厚餞之。西都、古弄、至靈三城,陸續繼發。通等扺燕,羣臣劾之,下锦衣獄,籍其家,宥死除名。

註:北還,通鑑輯覽前書:通聞柳升敗歿,大懼,㪅唱利和,敎利立陳氏後,輒立壇及軍。民官吏與利盟誓退師。因爲利上表,卽引兵還次。書明帝敕通、馬瑛及三司、衛所、府、州、縣官吏,盡撤軍民北還。詔未至,通已由陸路還廣西,陳智、馬騏、山壽等由水路還欽州,官吏軍民得還者八萬六千餘人,爲利所獲及拘畱者不可勝計。後書廷議以通棄地擅和、騏恣虐激變,罪最重,帝皆不誅,長繫待决而已。明史通鑑紀事:通至京,羣臣交章劾通及馬瑛、馬騏、山壽等,廷鞫具服,議通失律喪師棄地,山壽回護叛賊,馬騏激變藩方,皆論死。詔繫獄,籍其家,馬瑛等坐罪有差。利尋途還,官吏百五十七人、戍卒萬五千一百七十人、馬千二百匹,罶不遣者無算。

王以天下大定,布誥中外。

以明人講和遣國、南北弭兵、天下大定,播誥中外。其略曰:「仁義之擧要在安民,弔伐之師莫光去暴。恭惟我大越之國,實爲文獻之邦。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頃因胡政之煩苛,致使人心之怨叛。明人伺隙,因以毒我民;惡黨懷姦,竟以賣我國。欺天罔民,詭計蓋千萬狀;連兵結釁,稔惡殆二十年。敗義傷仁,乾坤幾乎欲息;重科厚斂,山澤罔有孑遺。神人之所共憤,天地之所不容。予奮跡藍山,棲身荒野。痛心疾首者,垂十餘年;嘗腑卧薪者,蓋非一日。當義旗初起之秋,正賊势方張之日。靈山之食盡兼旬,瑰縣之眾無一旅。揭竿爲旗,氓隸之徙四集;投醪饗士,父子之兵一心。卒能以大義而勝凶殘,以至仁而易彊暴。彼智竆而力盡,束手待亡;我謀伐而心攻,不戰自屈。賊首成擒,彼旣掉殘卒乞怜之尾;神武不殺,子亦體上帝好生之心。參將方政、內官馬騏先給艦五百餘艘,既渡江而猶且魂飛魄喪;總兵王通、參政馬瑛又給馬數千餘匹,已遣國,而益自股慄心驚。彼旣畏死貪生而修好有誠,予以全軍爲上,而欲民與息。於戯。一戎大定,迄成無競之功;四海永淸,誕布維新之誥。」

註:瑰縣,明天下郡國利病全書:永樂十二年,設寧化州瑰縣巡檢司。十七年,倂入本州。二十年,遣山壽賷敕諭平定王。王不從,遁入老撾,復還寜化州。考黎史及藍山實錄錄:是年王自波澟關徙塊栅,則寧化州當屬淸化,而瑰縣卽其兼轄歟。沿革失詳,或疑卽塊柵,未知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