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二百十七 永樂大典
卷之二千二百十八
卷之二千二百三十六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八 六模

   瀘

   田糧本州圖經志瀘州并三縣官民田地塘。八千七百五十三頃。九十五畆

四分二釐五毫。夏稅小麥九百五十二石九斗九升九合二勺九抄。絲八千四百六十二斤一十兩三錢八分六釐。秋糧米六萬三千

六百四十八石四斗七升四合九勺三抄五撮。綿花三千三百九十五斤五兩六錢。麻六千七百四十斤七兩二餞。藍靛二百五十斤四兩。

本州田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六十二畆六分。正耗米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三石有零。官民田地塘。六千四百七十二頃七十七畆五分五釐。夏

稅小麥四百五十九石一斗七合一勺。絲六千四百二十二斤四兩七錢五分。秋糧米四萬七千五百三十三石五斗三升二合一勺九

抄。綿花二千六百五十四斤七兩二錢。麻五千三百五斤七兩二錢。 藍靛二百三十斤。

江安縣圖經志軍民田四萬三千一百四十畆六分九釐二毫七絲五忽有該糧三千三百三十二石八斗九升八合六勺三抄九撮九圭七粒五粟。

民地一千零九畆二分四釐。麥五十三石九斗九升四合三勺四抄。永樂官民田地塘。一千三百二十一頃九十三畆九分七釐五毫。夏稅

小麥三百九十一石三斗八升一合四抄。絲一千二百二十一一十一兩六錢五分六釐。秋糧米九千六十七石八勺四抄五撮。綿花

四百六十七斤一十一兩六錢。片麻九百三十五斤七兩二錢。藍靛二十斤四兩。

納溪縣圖經志前代則無額數。今入籍軍民等。田四千九百零六畆六分五釐。該糧四百零五石九斗四升四合有零。絲四百九十兩陸錢有零。陸

地一百八十四畆六分四釐。令該夏麥一十石八斗六升令。永樂官民田地塘。二百四十九頃五畆七分。夏稅小麥二十五石七斗三升二

合五勺五抄。絲二百六斤三錢六分。秋糧米一千七百三十七石二斗五升九合六勺六抄。綿花八十一斤五兩六錢。片麻一百一十

五斤一十四兩四錢。合江縣圖經志田一萬七千畆。秋糧正耗米一千四百一十八石有零。

永樂官。民田地塘七百一十頃一十八畆二分。夏稅小麥七十六石七斗七升八合六勺。絲六百一十二斤九兩六錢二分。秋糧米五

千三百一十石六斗八升二合二勺四抄。綿花一百九十一斤一十三兩二錢。片麻三百八十三斤一十兩四錢。

土産本州圖經志謹按方輿勝覧云瀘州出産荔枝并茶。荔枝稍有存者。考諸

茶。乃永寧夷蠻所出。去州三百餘里。瀘所産者。無非稻榖綿花常物耳。五榖冝稻。不冝黍稷。其田磽薄。皆山溝之間。不堪堤堰。風雨調則豐。亢陽則

饑。俗名為雷鳴田。言雷鳴而得水也。綿花民依山之高阜者。畛而種焉。業勤紡織。雖粗不細。而民實賴資焉。荔枝州南十里。稍存其樹。葉青圓

而冬不脱。二三月花。五月紅熟。肉薄味淡。寰宇記大黄杏仁班布花竹簟方輿勝覧鹽井華陽國志。土地雖迫。山川特美。鹽井魚池。一郡

豐沃。瀘茶茶經云。瀘州之茶樹。夷獠常携瓢亢其側。每登樹采摘茶。必含於口中。待其展然後置瓢中。旋塞其竅。歸必置於暖處。故味極佳。荔枝杜

甫過瀘川詩。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君顔色。紅類酸甜只自知。元一統志鹽有二。宋熙寧八年。瀘南夷人獻納長寧軍十州。

土地隷淯井。淯井州南二百六十里。煎鹽南井。去州七十里。井竈在萬山之境。深入五十八丈有奇。五代以前。科丁夫充役。後以刑徒。推車汲水。薰

煎甚苦。寳祐元年。知州事桑愈。改以牛具推車取水。立石鎸碑。元至元十二年。行樞宻院下本州經理煎辦十三年王世昌竊亂以木石築寨十五

年定蜀四川轉運司。下本州興工開淘。自十八年為始。歲認課額一十二萬斤。十九年為始趁辦虧額。二十年四月罷之。

江安縣圖經志土産大略。與瀘州同。納溪縣圖經志山多地瘠。居民不過耕稼。所斂亦薄。餘無所産

合江縣圖經志桑麻綿花麥稻常産之物。餘無所有  土貢

本州九域志葛一十疋  山川

山圖經志寳山。瀘州之負郭山也。當州之右。高平聳闊。延袤數里。每春人踏青於其上。以為眺玩之所。昔諸葛亮駐營於此。山上有武侯廟。今存遺

迹。方輿勝覧在瀘州城南。初名堡于山。為巡檢廨陳公損之移廨山西。建堂其上。𡊮公說友。名其堂曰江山平遠。易堡子為寳山。皆大書揭之。下瞰

城郭萬瓦鱗集兩江合流郡國志。一名瀘峯山。高三十丈地多瘴。三四月渡之必死。唯五月上旬渡之即無害。故諸葛亮云五月渡瀘。即今之寳山。

李埴西山堂記云。以常璩華陽國志。及辛怡顯雲南録考之乃在越嶲之地明甚。非瀘之寳山。元一統志諸山拱揖真勝絶也今碑字猶存又有西

山堂相傳寳山。即古之瀘峯李埴字季允作西山堂記。以辨其非是。下有木龍岩。山谷黄庭堅所名。方山。瀘州之西南山也去州二十里青翠聳

拔。高方而平。因名方山。山有八面前二面之麓有二尖峯周圍巒峯共九十九頂。山下有魏曹操廟輿地紀勝舊志載唐天寳改為回峯山其山八

面。望之面面相朝。於群山中最高。山根滂江。江上有魏武帝廟華陽國志云。方山之下有方山神。又圖經祠廟門云去瀘川縣八十里不同然江安

縣亦有方山。上有天地下有神祠。恐圖經指江安縣之方山也。宋討乞弟。陰雨逾月。神宗皇帝封香禱焉有應。遂賜廟號。華陽山在瀘州方山之

支山也。在方山之東五里。尖而且秀。與方山對峙。南壽山。在瀘州。形勢高峻。岩壑秀異。當州之南故名南壽山。輿地紀勝在樂共城西南三十五

里。名慱望寨山高且秀。晏夷平定。守臣繪圖以進。上意悦之。賜名南壽。又名御愛。其林木有禁不采。安樂山。距瀘州東北五十里秀矗三峯。形如

筆架。岡如馬鬣。懸崖峭壁相傳。隋有劉真人修煉於其上。丹成而仙。今丹竈之所。土色采紅。在合江縣西五里。其山三峯凸凹。四面峭壁。俗名筆架

山。有蒙泉在山之下。歲旱祈禱有應。其山俱秀。有溪及延真觀。有石櫃為仙人藏經之所。岐而左有爛柯迹。後有仙人影。隱隱在石壁中。岐而右歷

木楠臺仙人屋十二。盤至剪盡疪循山。有八洞通南巖。有石曰許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洞。此三峯之景也。任伋游安樂山詩。安樂溪上峯。

萬木森翠羽。孤村切天心。横拓壓坤股。氣勢西吞夷。光芒南定楚。雲泉出石竇。淋漓灑玉宇。烟蘿纏林稍。摇曳垂翠組。山有夫符葉。一夕大風雨。拔

去後得於容子山。如荔枝葉而長有紋。如蟲蝕。宛如蟲篆。或以為劉真人仙迹。蘇子瞻詩。天師化去知何日。玉印相傳也共珍。故國子孫今尚在。滿

山秋葉豈能神。元一統志。寰宇記云。有瀑布千尺飛流。天寳六載。改為合江山。范子長郡邑志云始劉眞人珍卜居此山中。曰焚道平。蓋氣歇而不

清。江安方山氣濁而不秀。成山而又清秀惟安樂山耳。遂定居焉。水源發甘虎豹服投。見山谷黄庭堅題行。鍾山。在江安縣南五里。峻拔峭險。圓

如鍾形。名曰鍾秀。掇旗山。在納溪縣城東北三里。相傳諸葛亮竪旗於此。山因名焉。丁山。在合江縣西南五十里。其山峯狀如筆形。因名丁山。

容山。在合江縣東一十五里。其形如屏。四時樹木蒼翠不改。因名容山。元一統志瑞鹿山。在瀘州城南門外二里。周保定五年。道士尹希岩開山

有白鹿來徃山中。因以瑞鹿名山。鏡子山。王象之輿地紀勝云。在江安縣南五里。又名照山一峯中峙。兩峯旁翼。二溪交流。大溪中出峯之脅。小

溪出中峯之腹。葱蒨秀鬱。庵廬梵室。金碧交晃。旁有二潭。曰馬影。曰雲施為龍所居。旱禱輙應。山有眠雲石。襲淵橋。玎璫岩磨鐮溪清秀。為一邑勝

逰之地。今皆蓁蕪焉。輿地紀勝三華山。自瀘州朝天門下一里許。逺山聯絡。朝郡治之後不知其所以名。瀘峯山。郡國志云。在瀘州瀘津關。有瀘峯

高三十丈。地多瘴。三四月渡之必死。唯五月上旬渡之。即無害。故諸葛亮以五月渡瀘。相傳以為即今之寳山。而李埴西山堂記云。以常璩華陽國

志。及辛怡顯雲南録考之。乃在越隽之地明甚。非瀘之寳山也。丁公山。在瀘州安樂溪之左。高逾千仭。舟行數百里。隱隱烟雲間。上有蕭齊碑磨滅

難考。銅鼓山。在瀘州少逺寨側。小龜山。距江安縣百里。嘗即其地。置樂共城。方興築時。因取石有小龜金紋。俗因呼為小龜山。自其距登三絶

頂。又有二山。名大連天小連天。龍雲山。在江安縣北六十里。南岩。在瀘州南山之隈。西岩。在瀘州汶江西。郡縣志照山。在江安縣南五里。亦

縣之勝處。樂共城山。在江安縣。名小龜山。又有二山。名大連天。小連天。皆城之藩蔽。方輿勝覧大連天小連天山。在江安縣百里外。樂共城之側。

江太平寰宇記瀘江。在瀘州。按郡國志。瀘江水中有大闕焉。季春三月。則黄龍堆没。闕即平。黄龍堆者。昔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後毋譛之。自投江

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樂。揚聲悲歌。船人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在此。方輿勝覧按辛怡顯雲南録。及唐書

志。姚州雲南郡下有瀘南縣。則瀘水當在姚州。李埴西山堂記云。郡得名為瀘者。蓋始因梁大同中嘗徙治馬湖江口置瀘州。蓋馬湖即瀘水下流。

因遠取水以名州。汶江在瀘州。漢書地理志云。汶江出徼外。從江安縣西南入縣界東流入合江縣界。輿地紀勝在瀘州。出泯山順流而下。東南

過犍為數縣境。又曰汶江。蘇代所謂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者也。圖經云東流入合江縣界。思晏江。在江安縣。從晏州流下合流至綿

水。郡縣志内江。在瀘州一名支江。自富順監界來經安夷鎮。至州城北。凡一百六十里入汶江。酈道元云。綿水西出綿竹縣。東經資中。又經漢安縣。

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即此水也。云方山下未詳。或云以瀘州山之大者為言也。岷江。在瀘州江安縣。西南入縣界。東流入合江。

方輿勝覧中江。在瀘州。一名綿水。經瀘川縣北三里。出麩金。輿地紀勝。在瀘州。元和郡志云。亦曰綿水。經瀘川縣北三里。出麩金。汶江。在瀘州出

岷山東流入合江縣界。元一統志大江。在瀘州西來横州治之東。中江繞州治之北。二水合流於治之東北。而下大江。自叙州南溪縣入界。中江出

𨿅昌山。歷簡資富順。以至州治之北。與大江合。張昭云。江陽為江洛之會是也。淯溪在江安縣南來。自長寧界而合大江并東。下接重。慶路江津縣

界。支江。在瀘州城北。自富順州界鴛鴦溪合流。下經安夷鎮。至州北一百六十里入汶江。其色赤。今與江合流處。有涇渭之判焉。酈道元所謂綿

水西出綿竹縣。東經資中。即此水也。又赤水溪。從昌州昌元縣界流入去合支江。恱州江。在江安縣。從戎州部落恱州。流下江安縣合入大江。

水元一統志綿水。在瀘州。舊經與九域志云。自長寧軍流至江安縣。一百五十步。與汶水合。江安古有綿水縣。今為綿水鄉。王象之輿地紀勝云。當

時去綿水必近也。水經謂綿水出梓潼。經資中至江陽入江。即内江也。與此不同。故兩存之。王象之引元和志云。中江水亦曰綿水。經瀘川縣北三

里。出麩金。思晏江水從晏州流下。合流至綿水。淯水圖經志在江安縣。其源出自長寧縣北。逾安寧縣復式伯餘里。至縣城西達于江。溪輿地

紀勝赤溪。在瀘州。從昌州昌元縣界。流入至赤水鎮合支江。納溪寰宇記在瀘州。源從牂牁生獠界。流來入汶江。元一統志源有三。并來自阿永

蠻界。徼外至熟夷阿乞族合名三會水。徑至納溪縣治之下西門。與大江合於縣之東門。王象之輿地紀勝云。自永蠻部至江門寨。有横石中流。涉

水如門。故謂之江門。東入納溪寨。以合于大江。東溪。在合江縣。從牂牁生獠界。流來八十里。與汶江水合。夜郎溪圖經志在瀘州。其源自滇北。

經水寧漁漕三伯餘里。北達于江。亦名納溪。其溪淺狹多石。凡遇雨剽疾湍涌。艱于舟楫。自江口至溪源。有三伯六十灘之名。之溪。在合江縣。原

出播南三百餘里。至縣西南曲流三折。狀如之字。因名之溪。安樂。溪郡縣志在合江縣。上流二脉。一曰大溪。一曰小溪。發源從生夷界。來過綏逺

仁懷安谿寨。二谿合流。由安樂。山下會於江。元一統志來自合江縣。南上接夷界。至縣北入于江。又安樂。小溪。來自東上接戎叙州界。合大溪至縣

東北入于江。鄧綰令此邑時。其詩引曰。安樂。溪自合江縣西南山流入于江。源逺莫測其所從。其深廣可容大舟。其平如鋪。其色紺碧如玉。其勢回

環宛轉。若有所避。不忍遽棄山而匯於江也。溪上多壽木。溪人莫得其名。藤蘿柏竹。禽鳥花卉。四時無不可樂。故名之曰安樂溪。灘圖經志旗灘。

在瀘州西十里。江岸有巨石嶺。横切江心。狀如旗形者三。俗呼為旗三灘。涇灘。在瀘之西十里。其灘兩岸絶壁。下流有一石磧。流水淺急。相傳諸

葛武侯射蠻之地。俗名為赶箭灘。輿地紀勝在江安縣南三十里。灘上有山刺天。瀑布飛下。側有卧石。父老傳為武侯誓蠻之地。馬鬃灘在瀘州

東十里。水流派於積石上。狀如馬鬃。因名之。輿地紀勝酒瓮灘。在瀘州。凡舟自大江而下者。至此無所已。唯夏漲由納溪渡至石側。乃。為白崖所衝。

舟人畏之。及水低岸。逺則巨石特立。圓腹狹底。危然一瓮焉。龍蟠灘。自瀘州東去五十里。水交濆亂石之下者。曰龍蟠灘。舟人戒焉。井九域志

淯井。在瀘州西南。二百六十三里。輿地紀勝鹽井。在瀘州南井鹽歲計四十一萬斤。陀魯井歲計二萬八千斤。池江陽譜荷池。在瀘州阜民堂前。

上架石橋。以達于壯猷堂。紹興三十二年。晁公公武築室其上。榜曰野航室今廢。晁公賦詩云。平池積潦漲輕痕。宛若扁舟繫水濱。斷岸纔盈六七

尺。低蓬恰受兩三人。巡檐悅目蒲蓮秀。隱几忘機雁鶩馴。坐閲江湖好風景。不愁濤瀬闊無津。放生池。在瀘州即大江東北為之各去城五里。紹

興十三年准令置。元一統志天池。在江安縣西十二里方山上。四圍皆十餘丈。旱澇水無盈縮。遇旱有禱即雨。

宫室樓江陽譜南定樓。在瀘州芙蓉橋後羅城上。舊為水雲亭。紹興三十二年。

晁公公武改建此樓。取諸葛孔明建安五年出師表語為名。自為之記壁。左右有李贊皇諸葛忠武像。及南蠻西夷地圖。其雄壯尤為一郡勝。廣袤

八丈有奇。面臨資江。檐廡高明。庭宇爽塏。凡帥守會僚屬。將佐商略軍務多在是。右司范公仲藝書額。晁公詩云。水接荆門陸控秦。卧龍陳迹乆尤

新。劒關驛外青山舊。錦里祠邊碧草春。更築飛樓瞰瀘水。擬將遺恨問洪鈞。南方已定雖饒富。北望中原正慘神。梁公介詩云。堂堂百尺樓。製作極

華麗。山圍與水繞。秀色相嫵媚。上無狐鼠窺。下有魚龍畏。賓友升清虛。夷落聳瞻視。南陲粗安堵。北鄙方舉燧。倚樓獨何為。尚下憂國淚。侍郎李公

燾賦云。帝有熊之苗裔兮。諜蟬蜕於城陽。溯凱風而浮游兮。爰揭沔而蹈襄。念莫足與為美政兮。乃退耕而俟時。或三顧以諮當世之務兮。翻然遂

許其驅馳。奉命於危難之際兮。一言而鼎足之勢成。公安狼跋不可以乆留兮。亟溯江而西征。兼弱攻昧古所貴兮。矧吾謀之嘉定。於信義其何傷

兮。庶幾漢後世之復興。維蜀則二祖之關河兮。先固基本足食與兵。寧崎嶇巖阻之恃兮。指日還都于舊京。既蕩平乎山南兮。亦漢厲乎樊北凉州

若可以指呼兮。許下業業其將㧞。按吾素定之謀兮。若盤走丸而弗出矣。孰啓蒙遜之禍心兮。彼天公眞不仁。雖雲長之仇不可不報兮。較討輕重

盍姑置此而專圖秦。嗟夫此行莫能尼兮。更撓敗乎東鄰。宛洛進取之途繇此遂改轍兮。跨有二方遽爽其一。遭大喪而内外晏如兮。賴忠正以勿

失。吾豈須臾忘漢賊兮。又懼南鄙之侵。閉關息民亦已乆兮。顧獨試諸小蠻夷。函養篡逆莫詰問兮。丕死三載昉出師視。初謀愈落落難合兮。諒非

得已而至于斯。吾因斯知帝王之窮荒勤逺兮。適足貽後世子孫之憂。越蘭津為他人兮。當時固已厭苦其煩勞。豈無攻心之上策兮。頓刃挫鋭亦

深入乎不毛。渡瀘水臨滇池兮。并日而食則他可知也。收資財以給軍國兮。殆簡牘之虛辭。間一歲乃出祁山兮。吊民代罪公來獨何遲也。儻無所

事於東與南兮。舉全力而加諸當逆。漢賊斯蒲伏而授首兮。王業詎偏安於蜀都。攻益州之疲弊兮。訖莫遂其良圖。慨東隅之得失兮。疇克收此桑

榆。抑天之所壞不可支故使至此極兮。植疆起仆盡吾意之區區。揆厥所元終都攸卒兮。孔明之於昭烈。蓋無言不酬矣。又何負乎亂日高樓巋然

壓繩若兮。俯仰千載。懷諸葛兮。德如伊周。過管樂兮。孰云所長。非將略兮。變故横發。巧言奪兮。倉卒。應酬。不躓跲兮。本志先定。惟北伐兮。回兵南討。

路紆曲兮。言旋言歸。蹔休息兮。祁山之役。最後出兮。魏人聞此。猶震叠兮。矧及當時。用全力兮。摧枯拉朽。彼固弗敵兮。事不如意。八九且十兮。然亦

何憾孽匪自作兮。自兹已來可惜兮。徼外蠻夷。今畢服兮。不復弄兵。暨邛木兮。偃旗卧鼓。不頓一戟兮。我獨北望。傷宛洛兮。極目千里。氛甚惡兮。沈

吟遺章。涕零落兮。攘除興復。將焉托兮。登兹銷憂。聊假日兮。郡人朱孝友賦云。惟瀘之北。二水互撃。上有岑樓。突兀新出。雲霞來舞。日月下覿。向斤

斧之未聲。憶有孤亭翼然。。冠之江山呼而不回。萬景頷而相違。胡此樓之乍架。紛戢戢以來歸。吾聞綆長。可得深井之水。思長可得古人之意。不誠

而子弟功忽。念之深者。或變色於天地。今此樓高。而抱千載之想。冝物色之吾媚。非昔叛而今安。蓋感于中者異矣。方漢鹿之逸去。慨群雄之競

逐。吟則梁父有蜮含毒。戀隆中之暇日。忍赤子之血肉。若夫孟德眼中。芒刺吳蜀。孔明胸中。一家南北。發火德而未熖。何啻藝而不熟。雖然

治外必由内肅。服逺將自近始。小盗窺户而不剪。奚大盗之時斃。劍則逐於孟獲。志本趨於曹氏。晝望中原。遼乎邈哉。夜從枕上而屢至。馬一

日以南牧。即揚旌而北指。臨岐發疏。剖肺肝兮。淚汪汪而落紙。雖鼎峙之國署為狹兮。而此心之闊尚彌乎八荒之外。嗟乎以義燭世。賢否了

然。以古燭今。君子見前。孔明義槩。欲見不可。元帥晁侯。是亦龍卧。亮心乎中原。侯心乎孔明。時不同而意同。思正乾坤。兩賢一盟。當玉賬之閑暇。侯

舉酒以時歡。斜日上乎層欄。風弄䄂而獨立。蓋如見燕代於户牖。從萬里之羈執。樓曾何知。但臨水岌岌而已。陸游南定樓詩。行遍梁州到益州。

今年又作渡瀘游。江山重複爭共眼。風雨縱横亂入樓。晚對樓。在南定樓之右羅城上。乾道梁公介建。取杜詩坐對秦山晚之句為名。會江樓

瀘為治。据岷江之西。内江之南。二水合流。徑趨吳會。凡樓櫓上下風者。皆艤焉。郡之通逺門外五十步。有亭曰瀘江。以為過客登岸盤礴之所。創于

梁公介。再創于虞公炢。葺于曹公叔逺。廣立三門。其體雖具。然歷歲未乆。漸覺荒凉。帥守尚書楊公汝明。從而更葺之。揭樓居以冠其首。横袤六丈。

崇二十有餘尺。攔檻檐宇。繪畫彩飾。煥然一新。始稱大國。候館堂堂氣象。下瞰江步。波光渺渺。一目無際。達人貴游。傑商鉅賈。漁人舟子。連艘御舳。

悉凑其下。於是宇其館曰江陽。堂曰卧龍。樓曰會江。取二水交流之義。舟行有所憩。客至有所館。祖餞行人有所寓。講行游樂有所止。瀘之為館者

凡五。曰皇華。曰通津。曰留春。曰騎遠。未若此館之為宏且麗也。是役也。費緡九百有奇。瀘川宰陳南金實董之。擁翠樓。在瀘州雅歌堂之上。李公

燾詩引。謂春畦甘菊。今猶青蘂。移梅擁翠樓下忽已着花。戲成長句云。淳熙元年九月尾。菊未落英梅破蘂。從來兩美難必合。今忽得此一笑喜。人

言地瘴物失時。進忌太蚤退苦遲。老夫亦豈不自覺。姑與飲酒仍賦詩。忍令芳草直為艾。封殖嘉樹寧少待。夕餐九華可無死。却期老歲於吾子。

鎮逺樓。在瀘州即整暇堂舊址。李公寅仲既移堂於錦堂東偏。遂即此地建樓。高楫衆山氣象雄偉。公自為記云。余之為此。豈固欲快一時登臨之

樂。目視霄漢嘯歌娱燕者哉。事常伏於隱微。及其瞰而圖之。斯可析衝樽俎。而厭難於無形也。賴國威靈。内屬之夷。歲踵故事。效牽受令。邊鄙不聳。儻溺

於燕安。而謂鴆毒之可懷。忽蜂蠆之肆毒。雖欲樂此得乎。吾將以鎮逺名樓。未欲從事於近者也。且繕甲治兵訓士。固為邊備之常。然古今邊患。多

起於貪吏之侵牟。規小利而生舋以致邊徼生靈之不可樂。者。故曰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况承方面之寄。而以是臨之哉。亭江陽譜瀘江亭。在瀘

州通海門外五十步。為過客艤船迎餞之地。乾道八年。帥梁公介撤茅為瓦。附城面江。高明爽塏。榜曰江亭。公自為之記。曰。瀘治大江之北。士大夫徃

來乘舟者十八九。乾道元年。予被命造朝。艤舟江上。時暑方作。升客亭而憩焉。庳陋湫隘。不可容足。私竊苦之。後六年來牧此邦。謁客於亭上。視其

污敗如故。而傾壓有加。乃命成忠郎權兵馬監押張侁。擇地而新之。創屋十餘間。不侈不約。負山而臨水。睇望廣逺。心開目明。揖晨曦之光。覧霄月

之輝。烟雲倏甮。風雨晦霽。景色各殊。或者謂郡之勝處。盡在乎此。予謂游觀之益。則欲擇其勝。行旅之益。則欲求其便。何者。水行而乘舟。人之所同

也。然四支百骸。窘束於尋丈之間。動作寢卧。皆失故常疾風怒濤為之憂恐浮家而俱者。雖僮僕婢妾慊然有不自適之意。行及郡邑。人人自以為

得少休也。縻舟而出。左右前後。有屋室可娱。相命而趣之。列席而坐。載酒而酌。彷徉盤礴。灑然忘疲。豈不足以為行人之惠乎。夫物無小大。事無緩

急。苟有可便利於人者。君子必盡心焉。環千里而臨之。身所居處。園囿陂池極其廣。百步之内。候館弗葺。主賓相接。勞迎餞送。顧瞻棟宇腐敗傾側。

此而弗顧。謂其能善理也哉。凡我在官。推廣是念。謂一亭之廢興。係行者者之休戚。自今南面以。長民者。重有弗便。勿萌諸心。而公家之利。知無不

為。則書所謂克勤小物。異浮屠氏所謂善用其心者。其庶幾。乎。嘉泰四年。郡丞虞公炢重建。榜以今名。嘉定十四年。帥大博曹公叔逺重修。增立兩

廡。濬築後溝。以除浸漏之患。又廣立三門于前。始有帥府肅容氣象。元一統志在江皋賓餞之所。故相虞允文十歲侍父祺漕潼川。登此亭有詩。映

水林巒影顛倒。濟川舟楫勢崢嶸。東行萬里欲乘。興。更待一篙春水生。嘉熙兵廢。西山邵慱見此詩嘆曰。此童逺大之器也。創嘯吟亭。嘯吟亭

在盧峯孔明祠之下。萬山前列。重岩叠嶂。如浪涌。如雲屯。令人應接不暇。舊有亭曰長嘯。歲乆腐敗。帥守尚書楊公。命瀘川令史大川撤而新之。後從

東西開兩軒。濩以前榮。繚以修垣。每歲洊九輒於是焉。講登高故事。視龍山馬臺雅興何歉哉。公有和史宰詩居壁間。詩見文類錦浪亭東山

亭柏岩亭芝石亭自騎鯨館望東岩三聖院。僮隔大江。峭岩壁立。如列屏戟。連亘至聖觀音院凡一里許。曹公最愛其勝趣。謀經營為游

觀之地。未暇也既得召命。未行間。與郡士徜徉館中。望其地。謂可栽數千桃。當春爛然。江波上下如錦。視古桃源可無愧也。聞者欣然。不半月遂得

千餘株。曹公即命於桃多處。立亭曰錦浪。公詩云。瀘江東山山更奇。騎鯨飛仙歸未歸。桃花千樹爛春畫。莫作韓子荒唐譏。且題同郡士侄名。石刻

在館壁間。又少北岩石磷峋。嵌洞高下。立亭其旁曰東山。又少北則巨岩特立。其廣五十餘丈。尤怪奇。岩前巨柏雙幹。可三百年。名以柏巖。每逰人

至此。必躊躇不忍去。旁有忠政鄧王祠。亦再新其門屋。少北逾三聖院之右。有石洞。中設波淪禪師像。名其洞前亭曰捿禪洞。又其北有小岩特起。

高三丈餘。上廣下狹。挺如瑞芝。名以芝石。因亭其右。即芝石為名亭之。左又有大面岩。左右兩岩。夾亭逺望連江隱蔽。大江環旋。不見去來之處。如

重湖在其下。雉堞浮屠。相為掩映。眞勝趣也。肅昭亭。在瀘州朝天門瓮城内。凡詔命之至。帥率官屬迎拜於此。宣詔亭。在瀘州内城樓下之東

偏。與班春亭相向。皆為屋三楹。高敞視他郡為壯。班春亭。在瀘州城内樓下之西偏。白皓亭。舊在瀘州鋪之側後廢。郡人正字劉公望之。常題

云。一作江陽夢。轉頭凡幾春。滯留渾為酒。行李尚因人。黄葉吟邊驛。青衫老去身。平生湖海願。鼎鼎欲誰陳特堎亭。在瀘州郡東北二十里。曲

水亭。在瀘州四香亭北。五柳亭。在瀘州南定樓之左。淳熙間史公皋建。新亭在五柳亭之對。前有大池。今廢。楒木亭。在瀘州郡東北六十里。

得要亭。在瀘州。梁公介所創也。在寳山。止水亭。在瀘州直錦堂之後。紹興間建。王公卿月詩云。奏刀餘地事無多。燕几凝香静養和。聊爾命亭

為止水。已殊駕説徑無河。舊聞淵默雷聲迅。更值林幽鳥語訛。童子縱教抛瓦礫。不知何處認清波。梁公介詩。驚濤渺半空。怒勢突千里。此豈水性

哉。物有激之耳。方塘尋丈間。一泓清且泚。鏡面燭須眉。水壑絶塵滓。道人修净觀。此心如此水。不從苦海中。更放波瀾起。憩車亭。在江安縣東北

二十里。解鞍亭。在江安縣北五里。祠郡縣志方山神祠。在瀘州方山下。宋朝討乞弟陰兩逾月。神宗皇帝封香禱焉有應。使者按圖經以聞。

遂賜廟號。俗號魏武祠。李燾辨之。輿地紀勝龍祠在瀘州城。宗德廟。瞰大江。下有潭。上有龍祠。歲旱。則州遣吏沉石匣。金龍于潭輒應。廟江陽續

譜后土廟。在瀘州郡之來岡曰堡山。稍下之曰寨山。地勢最高。俯瞰井邑。在昔為兵屯所寓。故驍。騎營在焉。紹熙壬子之變。本營之黥實倡之。爰徙

置他所。其山先有岱宗祠頗壯。椐地之。要。肹蠁畢應。右為后土祠。視岱宗為僻隘。於君臣之義未稱。左為盧峯。即前驍。騎營故地。昔人於此創北陰

祠。以。處諸方雲逰慕道者。嘗取合江平蓋山騰清廢。觀額。揭之氣象荒落。乆不能振。帥守尚書楊公從其右。占兩山之盤讅曲面勢。實為要會。徙后

土祠更剏之。前為后土殿。後為九皇殿。揭騰清。觀額於祠門。不特地氣上騰於后土取義為稱。而所據之地。衆山朝揖。如拱至尊。岱祠俯居其下。分

義俱允。九皇殿後為道紀堂。即緇黄所謂方丈。命主觀者居之。庖湢帑廪畢具。右通舊。觀。改創前榮為雲堂。仍處雲遊徒侣。主以羽衣。俾兩相資。

圖為乆計。最後得高阜。即此峯之頂。東西二山。扞如臺門。中貫内江。直衝其趾。築堂為游息之所。扁曰群玉山。環蒔以梅。取像楊州祠瓊花遺意也。

經始紹定壬辰之夏。迄冬考成。董其事者。路鈐李大亨。路分田允恭。一毫不以役民也。龍神廟。龍馬潭龍神廟號顯烈。累封嘉澤昭靈善利福應

侯。事迹并見前譜。尋自寳慶元年以後。至紹定元年遇旱輒禱。禱輒必應。農田獲濟。肹響異常。會皇帝登極赦恩。應諸路州軍神祠。曾經祈禱靈應。功

及於民。合該封爵去處。令所屬依條保明聞奏。帥守尚書楊公即以靈跡上。乞賜加封。准勑特封慱濟公。寔紹定己丑三月二十四日下。公於是年

人日丙子。先告之以文曰。惟神潜兹洄潭。澤兹遐陬。德烈在民。錫爵通侯。汝明竭來。守藩屢沐神庇。聞子帝聦。易號慱濟。祀秩大神。位列上公。郵傳自

天。來賁珠宫。時當東作。敬為民禱。端月丙子。農諺相告。去歲之歉。證實有因。及兹歲首。寧不疑驚。今日人日。環及丙子。吏職是憂。神其鑒此。帝休甚

渥。神。荷寵靈。博濟美名。為實之賓。相我康年。綸音將至。撃鼓坎坎。當侈君賜。誥到之日。再告之以文曰。惟神司澤黔黎。受職穹昊。曰雨曰暘。靡不應

禱。帝謂守臣。予嘉乃功。是陞公爵。慰爾撫封。衮衣煌煌。赤舃几几。慱濟之名。實不虛美。自今以始。神其懋功。所濟愈博。渙號無窮。靈應廟。靈應

廟舊居南田。氣象渙散。不足以鍾斯文之祥。帥守尚書楊公。每過而惜之。後得風門曹氏園故基。据據江山要會。岩洞谽谺。地險景絶。疑為神物所宅。

會曹氏子數。有異夢。驚寤不敢居。謀舉以求售。公以二十七萬五千錢得之。邑士時創桂華樓。請徒置其地。而改建新廟焉。公為規畫制度。為殿。為

寢。為雙松祠。崇庳廣狹。皆有成式。復捐緡以助其役。按神之在仙階也。號為北府。故郡縣置廟多居北。此山實占郡之東北隅。坐坎面離。非特正南

嚮之位。而内外二江從坤離朝入。會于山趾。直歸于巽。坤為文離為文明。巽居東南。青赤為文。是殆斯文之所鍾聚。出于天成。非人力所能致。且復

靣城瞰邑。萬窗燈火俱在神光照燭中。則將陰相於多士可知矣。門前一水萬里。朝東北尤快便。郡之有志者。能於是焉用力以成之。一世龍頭特

勝内物耳。何止乙丑榜眼而已哉。郡縣志登天大王廟。在合江縣江之左。傳為凉王吕光靈異暴著。過者必祭魚。寺江陽續譜萬壽禪寺。瀘

之北有山曰北岩。下瞰百家之聚。其居岸内。水夏秋漲潦。狂瀾怒湍嚙其趾。頽壞者十之三。里人建補陁岩祠。於山之半。以鎮壓之。為閣三層崇數

仞。狀類宰堵波。或曰郡治所据無岡阜。兹實其屏障。是閣也。非特以誓水固堤而已。帥守尚書楊公汝明。即其地而恢拓之。為屋數百楹。入門之左

架虛設欄檻。面江諮雙流。扁曰水雲鄉。循右躡磴而上為金仙殿。殿之兩廡下為二閣。左曰送江。右曰望州。殿後為直指堂。堂後為毗盧頂。毗盧頂

後為方丈。前架毗盧頂為五峯閣。自殿而東為鍾樓。締構三層。與補陁岩閣對峙。而略崇之。以術者言寺之青龍所係也。最上𢇮百斤銅鍾以驚昏

曉。中徙補陁岩舊像置焉。下為枕帶雙流之閣。取水經江陽枕帶雙流。據江洛會語樓後為厨為庫。自殿而西為藏殿。即補陁岩舊閣。而更張之。閣

後為雲堂。堂後為衆寮。不數年而寺體具。金碧交暎。林谷生華。鍾鼓以時㖵梵傳響。請于朝賜額曰。寳慶北岩萬壽禪寺。實紹定三年三月空日也。運

使隆山程公遇孫為寺記。開州史君金華應公鏞為鍾名。記銘普見文類方寺之未剏也。鄰壤有居民。其祖嗜佛書。自寫四大部經。龕置于家。於後

方題云。俟北岩寺成施諸寺。殆若有物命之者。其子孫以是請。願輿置之寺云。觀江陽續譜天慶觀。南擁群山。左界岷水。虛壇插斗。老木參天。沈

沈然誠一郡之仙居也。聖祖殿最居觀北。修廊凹凸。弗利走趣。朝謁者每懼不恭。帥守尚書楊公汝明議就觀之。東北隅顓闢一門。從殿西廡而

入。爰命相視其地。先自小草場巷路開拓而石甃之。俾道士程冲妙充住持元其事。繼招廣安軍岳池冲真觀道士劉臨代之。仍命郡士

康元壽揔其役。建門樓及更衣亭展兩廡。凡若干楹殿有腐壞未備者。復從而更易葺成之。於是宫宇既嚴。班列用肅。暏者知敬。先是觀無寮

舍。道侣散居于外。殿堂荒寂。頽毁半之。至是剏三清殿。修三門。修兩廡。東廡之外修復七星閣。西廡之外得隙地舊為民所占。皆命他徙而鋤治之。

建方丈雲堂厨庫若干楹。俾安徒侣庶奉香火惟䖍。自寳慶三年冬始事。至紹定元年秋落成。凡費四千五百八十三緡。鏹一百六十六貫七百有

奇。州民先道源捐田助修建。役既罷而用不及。田隷之常住。求資養衆云。庵江陽譜節庵。紹興元年王公卿月建在止水亭之北。開禧元年。李公

寅仲增築小亭於其前。圍以短墻。愈覺幽邃。隱然有别墅氣象。公詩云。花木新栽一徑長。小庵如欵贊公房。心清要省鈴齋訟。公退空凝燕寢香。已

約芳菲供几案。不妨真率釂壺觴。年豐頓覺民和樂。老子從渠兩鬢蒼。堂江陽譜寳山堂。寳山舊為堡障所。故軍營兵司皆寓焉。居高望逺。最為

得要所。冝屋之以備防托。慶元間。右司陳公損之嘗築堂。制帥𡊮公説友名之曰江山平逺。其堂高數仞。下可建三丈之旗。每一風雨。不無高寒之

慮。帥守尚書楊公汝明。自楣以上架梁而中分之。上為樓居所眺益逺。移𡊮額揭之。下為堂取孔明出帥表中語字。曰忠分。復築二亭以附益之。一

曰隱映逶迤。摘少陵杜公甫過瀘州詩語。一曰風物熙熙。摘殿丞魯公交赴瀘州詩語。收攬一山勝概。與舊諸亭管風月云。整暇堂。今在瀘州設

廳之後。舊在兖綉堂對。紹興三十二年。王公葆立。李公時雍書其額。帥王公之奇詩云。炳若丹青敷德義。後人於此取良規。梁公介詩云。是邦無征

科。為吏不勞力。今年到官。初。諜訴頗紛集。大家張空簿。小家稱倍息。棄責爾未能。義取猶可給。風曉便革心。老我多暇日。夢回黯空庭。小憩華胥國。

開禧元年。李公寅仲既即此地建鎮逺樓。乃徙堂於錦堂之東偏。堂前拓地十丈許。雜植花竹。因舊名為整暇堂。嘉定八年。范公子長復移其屋于

荷軒地為阜民堂。乃廢舊設廳。後恩威堂額改為整暇。恩威堂淳熙十四年張公忞建。籌邊堂。在瀘州舊在小廳後。紹興十三年。李公璆建。嘉定

八年。范公子長移籌邊額置小廳上。此地遂呼明樓。蓋屋相接。下暗嘗設兩明樓于屋上故也。嘉定十三年。漕。使汪公杲權帥事。以小廳上不須着

名。復移籌邊堂在鎮逺樓下。太博曹公叔逺名樓下為德禮堂。用左氏。傳管仲語。遂於明樓再立籌邊堂。額乾道六年。梁公介詩云。籌邊無它長。幸

此歲有秋。吏無打門宣。民無失業憂。史君來此邦。不旦肉食謀。有言天命之。為汝消窮愁。夷蜑及生齒。各異風馬牛。一醉堂上樽。莫運機與籌。此堂

甚壯偉。咸謂復舊額為冝浮香。即籌邊堂西偏。以瞰阜民堂下池蓮得名。後乃廢。曹公叔逺復其舊。雅歌堂。在瀘州遂志齋後。梁公介詩云。壯士

處紛紜。舉措甚閑雅。奕棋報戎捷。賦詩即鞍馬。功成談笑間。此豈矯情者。落落烏蠻鄉。聖化乆陶冶。昔為矢石場。今作桑麻野。雅歌同民樂。造化亦

我假。輿地紀勝在州治。又有浮香亭。擁翠樓。壯猷堂。在瀘州與阜民堂相置五楹。其棟高五丈。尤為雄壯。政和四年。賈公宗諒建。梁公介詩云。方

叔事南征。戎車簡以約。載嚴旗旐美。有熚軧衡錯。弓矢初不張。未信虜難却。何以觀壯猷。治外貴其略。此豈數孫吳。况復稱衛霍。升堂誦遺什。九原

不可作。錦堂在瀘州整暇堂之後。舊為郡治正寢。紹熙四年。吳公總遷正寢于衮綉堂。嘉泰二年。王公大過始撤其前後室。獨存斯堂。刻其家藏

御書於左右壁。他御書及古今碑附見。東廡為書籍庫。前後所刊板皆在焉。凡四十種。阜民堂。在瀘州小廳西隅。舊為宸章閣以藏御書。王公勛徙

御書于學之宸章樓。此閣遂廢。改為軒以臨荷池。嘉定八年。范公子長復撤軒為江陽書院。移整暇堂建其上為今名。取周官倡九牧阜兆民

之意。臨邛魏公了翁為篆額。漢嘉薛公紱為之記。記見别集舊鎮逺堂。在瀘州郡圃之北。今廢楊達記云。松竹桃李。四時交蔭。有堂巍然。宏敞

于中。寔賈公宗諒所建也。後為整暇堂。今為江陽書院。清白堂在瀘州斯文堂前。范文正公嘗送向綜為别駕。有歸書清白最之句。故名。

世德堂江陽譜在瀘州。嘉定四年。倅費昌遇以許公奕之延慶嘗倅是邦。建於蓊䆳之前。中繪許公父子像。魏翁了翁為書額。郡縣志尹吉甫祠堂。

在瀘州。舊經載吉甫江陽人。然史傳無考。惟酈道元水經載楊雄琴清英云。吉甫子人奇至孝。後母譛之。自沉江中吉甫援琴作子安之操。此事水

經附見於江陽。今瀘多尹姓近世立祠。曰清穆堂。輿地紀勝聴更堂。在瀘州安夷門外。傳氏園之後。乃觀劉先生讀書處。恩威堂。在瀘州設廳後。

北定堂。在瀘州北岩。帥楊汝明建。吟風堂。在瀘州倅廳。館江陽譜皇華館。對瀘川縣衙。係舊小作院故址。會省罷作院。嘉泰一年。帥王公大

過撤而新之。架屋二十楹。門庭庫略備。續有旨復作院之舊郡。乃即館為監作廨舍。今但為葺治軍器之地。不復為館矣。通津館。在瀘州開福寺

下。嘉泰二年。帥王公大過建。歲乆頽越。太慱曹公叔逺重。修。留春館。在瀘川縣治對之西偏。帥曹公叔逺既改建監。至後名之曰留春館。門屋三間

北向。其後負州學山為屋三間。旁為兩室。可以為僚屬憩集之地。又翼以兩亭。其東偏因荔枝立亭曰酣紅。其北立亭曰凝翠。移花植柳成列。攔攬掩

映。小徑步履頗有景趣。騎鯨館。在瀘州來逺門之外半里。瀘之江山椎麗。可以臨眺者。城端則海。觀。而江滸則瀘江亭而已。海觀為州治燕集之地。郡士過客

不得輙登。瀘江亭可待艤舟然有一人先之。則繼至者無所寓泊讑者欿然乆矣。帥曹公叔逺始買地于臨江民。得拾餘丈。又得以逺營東叁拾丈。乃

為堂五楹。旁為兩室。西為門三間。對堂為屋三間。設坐檻以東眺。正與江外東巖相直。大江横前。景趣天地。名曰騎鯨。庶幾。坐想李太白超逸乏興。

官僚得以游息。郡士得以徜徉。無州治嚴鑰之禁。過丹停泊。亦皆逺得勝處。尤為一郡美觀也。齋江陽譜時齋。在瀘州錦堂之後。舊名覺齋。慶元

間。范公仲藝建于衮綉堂後。開禧元年。李公寅仲徙建于此。范公于長改稱絳仙。舊舫齋。在瀘州蝸牛廬之側。今廢。晁公武春日詩云。蝸牛廬畔

舫齋前。春晚崠光絶可憐。雲補斷山尤秀拔。竹藏殘蕊尚嬋娟。船齋。在瀘州小廳後。深五楹。齋外兩旁各置欄檻通徃來。欄外植竹。竹外各為書

室翼之。翠梢掩冉。窗扉互映。幽閒可愛。遂志齋。在瀘州籌邊堂後。食號小船齋。太慱曹公叔逺多燕坐。此以舊録稱在瀘為逺志齋。求其所而不

得。遂揭此名以寓坐右銘之意。廬江陽譜舊蝸牛廬。在瀘州籌邊堂東偏。今廢。梁公介詩云。吏行散鳬鶩。文書委䖝魚。退歸小室卧。萬事不關渠。

清風動竹柏。爽氣來襟裾。淡然衆所從。目省還自如。僮僕或相怪。老夫維摩室。喚作蝸牛廬。蓊邃江陽譜蓊邃。在瀘州。舊為昴霄閣。自清白堂前

廉梯級而上。隔以花木㨿山之絶頂憑虛為攔楯。俯瞰大江。廛里伏其下。舟船徃來。一一可數。開禧間。虞。炢建。即眉山徎驤所建江亭故基也。徎驤

賦詩云。洗開叢筱着危亭。便覺欄前眼力渾。崚嶺南奔環邑屋。大江東轉出城根。身隨野艇維官渡。日送冥鴻到海門。老去此心如止水。秪須庭下

小池盆。會虞炢去。或者撤之。大夫士所共惜。嘉定四年。倅費昌遇取前倅許延慶舊額重。建。遂榜今名。宋公德之為書其額。翠壑江陽譜翠壑。在

瀘州斯文堂後。淳頥七年。倅許延慶建。嘉定三年。倅姚自舜重脩。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