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地理攷 (四庫全書本)/卷4

卷三 詩地理攷 卷四 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詩地理攷卷四      宋 王應麟 撰受命作周
  朱氏曰受命受天命也作周造周室也稱王改元之説歐陽公蘇氏游氏辨之已詳武成惟九年大統未集若以文王在位五十年推之不知九年何處數起尚書大傳曰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質二年伐䢴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孔安國見武成篇故秦誓傳曰周自虞芮質厥成諸侯並附以為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 葉氏曰詩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虞芮質厥成為文王受命之年儒者之傳周有自矣是以武王稱誕膺天命九年
  
  毛氏曰摰國名任姓 周語摰疇之國由大任注摰疇二國奚仲仲虺之後大任之家 唐世系表祖已七世孫曰成徙國於摰仲虺居薛臣扈祖已皆其胄裔 傅氏曰自彼殷商來嫁于周則摰是殷商畿内國
  
  朱氏曰祼將于京周之京師也曰嬪于京依其在京周京也王配于京鎬京也乃覯于京髙丘也
  殷商
  史記正義自湯已下號商自盤庚改號曰殷括地志相州安陽縣本盤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北冢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舊鄴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南岸三里有安陽城即相州外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冢也 史記項羽與章邯盟洹水南殷虛上 鄭氏曰契有功封商湯始居亳之殷地 荀子契𤣥王生昭明居於砥石或曰即底柱遷于商十四世有成湯 書盤庚遷于殷孔氏曰亳之别名 孔氏曰成湯之初以商爲號及盤庚後爲殷取前後二號而言之曹氏曰盤庚復治亳之殷地湯之故居故兼稱殷商
  朱氏曰商言其國殷言其地
  洽陽
  毛氏曰洽水也榖梁傳水北曰陽 地理志左馮翊郃陽縣在郃水之陽 説文引詩在郃音合之陽 朱氏曰洽水名本在今同州郃陽夏陽縣今流已絶故去水而加邑渭水亦逕此入河括地志郃陽故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三里 水經注曰郃陽城南有瀵水東流注于河水南猶有文母廟前有碑去城十五里水即郃水也縣取名焉郡縣志水在舊河西縣南五里今郃陽界内
  渭涘
  毛氏曰渭水厓 王氏曰洽之陽渭之涘莘國所在朱氏曰渭水至同州馮翊縣入河 孔氏曰造舟比船於水加版於上即今之浮橋杜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爾雅天子造舟 鄭氏曰周制也殷時未有等制 程氏曰親迎于渭文王未為君周國在渭旁不是出疆
  
  毛氏曰莘大姒國 水經注郃陽城故有莘邑大姒之國輿地廣記同州郃陽縣古莘國 括地志古莘女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里世本莘姒姓禹後 唐世系表啓封支子于莘
  牧野
  牧説文作坶孔氏曰紂南郊地名 通典衛州汲縣牧野之地九域志汲城本牧野之地漢為縣 郡國志朝歌縣南有牧野牧誓注紂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括地志今衞州城即牧野之地武王至牧野乃築此城 孔氏曰商郊牧野是郊上之地戰在乎野故曰野詩于牧之野 皇甫謐曰在朝歌南七十里水經注自朝歌以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臯跨澤悉坶野之地故詩稱坶野洋洋竹書紀年曰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牧野括地志朝歌在衞州東北 周書克殷曰周車三百五十乗陳于牧野
  自土沮漆
  地理志右扶風杜陽縣今鳯翔府普潤縣杜水南入渭詩曰自杜顔氏注詩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言公劉避狄而來居杜與沮漆之地 鄭氏曰公劉遷于豳居沮漆之地段氏曰沮漆有二皆出雍州皆東入于渭特有上流
  下流之别詩漆沮入於渭之上流自土漆沮言扵岐周之間書漆沮入於渭之下流言扵東㑹扵灃又東㑹扵涇之下十三州志云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入渭後漢注漆縣故城在邠州新平縣沮水不知所在此詩自土沮漆者也十三州志萬年縣南有涇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 ⿱目兆 -- 晁氏曰地理志漆水在扶風漆縣西北豳之漆也水經漆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扵渭 括地志沮水出維州富平縣東入櫟陽南漆水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漆山 嚴氏曰沮漆名稱相亂水經云沮水出北地郡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北東入于洛此沮水之源流也漢志扶風有漆縣漆水在縣西東入渭又闞駰十三州記云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入渭此漆水之源流也沮出北地入洛漆出扶風入渭沮自沮漆自漆也至孔氏引水經云沮水俗謂之漆水謂之漆沮此則名穪相亂矣諸家書解以出扶風之漆水與出北地之漆水為二謂扶風之漆水至岐山入渭在灃之上流而書言渭水㑹灃㑹涇之後乃遇漆沮則漆沮在灃水涇水之下流故以書之漆沮為出北地之漆沮與詩扶風之漆别也但水經出北地者止是沮水而謂之漆沮耳如上所言則詩之漆沮自是二水書之漆沮止是一水即詩之沮也然水經之沮入洛書之漆沮則入渭沮水若為漆沮一名洛水則漆沮即洛也而又云入洛何也姑闕之以俟知者此詩沮漆指豳國是漆沮之上流也下文言周原傳以為漆沮之間指岐周是漆沮之下流也吉日及潛頌言漆沮指鎬京當亦去岐周不逺也疏云漆沮二水在豳地但二水東流亦過周其説是也史記正義二水源在雍州西其名洛水者在雍州東 山海經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説文漆水出右扶風杜陵岐山東入渭 水經注今有水出杜陽縣岐山北漆溪謂之漆渠西南流注岐
  
  率西水滸
  鄭氏曰循西水厓沮漆水側也 周紀古公去豳渡漆沮徐廣曰水在杜陽岐山顔氏曰漆水在新平
  岐下
  孟子大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括地志梁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鄭氏云岐山西南 郡縣志岐山亦名天柱山在鳯翔府岐山縣東北十里 地理志右扶風美陽縣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 水經注岐水厯周原下北則中水鄉成周聚水北即岐山皇甫謐云今美陽西北有岐城舊址 孔氏曰皇矣稱居岐之陽在渭之將是其處險阻也 地理志大王徙𨙸 閟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朱氏傳曰大王自豳徙居岐陽四方之民咸歸往之王迹始著葢有翦商之漸矣
  周原
  郡國志右扶風美陽有岐山有周城杜預云城在縣西北周大王所徙南有周原 郡縣志鳯翔府扶風縣本漢美陽地通典美陽故城在京兆府武功縣北七里 皇甫謐云邑於周地始改國為周史記正義岐山下有周原上置城 毛氏曰周原沮漆之間也 鄭氏曰廣平曰原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膴膴然肥美韓詩周原腜腜
  虞芮
  毛氏曰虞芮之君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頒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讓以其所爭田為閒田而退天下聞之而歸者四十餘國 郡縣志故虞城在陜州平陸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國地理志河東大陽縣呉山在西上有吳城芮城在陜州芮城縣西二十里古芮國晉太康地記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閒原在平陸縣西六十五里即虞芮爭田讓為閒田之所蘓氏曰芮在同之馮翊 郡國志左馮翊臨晉有芮郷古芮國與虞相讓者
  淠彼涇舟 鳧鷖在涇
  涇水出原州百泉縣涇谷東南流至涇州臨涇保定二縣又東南流至邠州之宜禄新平永夀三縣又東北流至京兆之醴泉高陵雲陽三縣以入渭
  旱麓
  毛氏曰旱山名麓山足 地理志漢中郡南鄭縣旱山沱水所出東北入漢 説文林屬於山為麓 曹氏曰旱山在梁州之地與漢廣相近故取以興焉 周語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樂干禄焉九域志興元府有旱山 寰宇記在南鄭縣西南二十里周地圖記云山上有雲即雨
  
  毛氏曰國有密須氏 呂氏春秋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地理志安定郡隂密縣詩密人國 括地志隂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其東接縣城即古密國周語共王遊涇上密康公從又曰密須由伯姞 左傳密須之鼔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杜氏注密須姞姓國文王伐之得其鼓路 郡縣志涇州靈臺縣西隂密故城即古密國 輿地廣記商時密國之地本鶉觚隋取文王伐密而民始附之意以靈臺名縣朱氏曰密密須氏也姞姓之國在今寜州
  阮 共
  張氏曰阮國名共阮國之地名皆在今涇州今有共池即共也氏族略阮商諸侯國在岐渭之間 鄭氏曰阮也徂也共也三國犯周而文王伐之 孔氏曰魯詩亦以阮徂共皆為國名孫毓云文王七年五伐未聞有阮徂共三國助紂侵周文王伐之之事 孟子以遏徂莒注以遏止往伐莒者 朱氏曰徂旅密師之往共者也
  鮮原 居岐之陽
  蘇氏曰文王既克密須於是相其髙原而徙都焉所謂程邑是歟 孔氏曰大王於遷已在岐山此亦在岐山之陽去舊都不逺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皇甫謐云文王徙宅於程葢謂此也 朱氏曰其地於漢為扶風安陵今在京兆府咸陽縣地理志安陸闞駰以為本周之程邑 通鑑外紀西伯自岐徙鮮原在岐山之陽不出百里 鄭氏曰地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側後竟徙都于豐曹氏曰大王邑于岐山之下猶在岐北文王既勝密須扵是度鮮原扵岐山之南渭水之側定程邑而遷都焉魯頌大王居岐之陽謂岐北非也 孟子文王治岐左傳成有岐陽之蒐郡縣志鳯翔府岐陽縣葢漢杜陽縣地貞觀七年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以名之輿地廣記此詩所謂居岐之陽也文王始亦治焉元和三年省入扶風縣 括地志安陵故城在咸陽東二十一里周之程邑書文王肇國於西土
  
  鄭氏曰崇侯虎倡紂為無道通典崇國在京兆府鄠縣帝王世紀鯀封崇伯國在豐鎬之間周有崇國晉趙穿侵崇 史記伐崇而作豐邑伏湛曰以伐崇庸崇國城守先退後伐氏族略其地在鄠縣東 皇極經世商受十八年西伯伐崇自岐徙居豐注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是國之地也
  靈臺
  三輔黄圖在長安西北四十里髙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 三輔故事在豐水東水經注灃水北經靈臺西左傳秦獲晉侯舍諸靈臺杜氏注在鄠縣周之故臺也又云酆在鄠縣東有靈臺屬京兆府 地理志文王作酆注今長安西北界靈臺鄉豐水上是 朱氏曰言倐而成如神靈之為 司馬法曰偃伯靈臺伯謂師節也
  靈囿
  黄圖在長安縣西四十二里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靈沼
  黄圖在長安西三十里鄭氏駁異義云於臺下為囿沼
  辟雍
  毛氏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雍以節觀者 黄圖文王辟雍在長安西北四十里 史記豐鎬有大子辟池索隱云即周天子辟雍之地 張氏曰靈臺辟雍文王之學也辟雍之在鎬京者武王之學也莊子文王有辟雍之樂 鄭氏曰辟雍及三靈皆同處在郊 書大傳樂曰舟張辟雍戴氏曰言文王之樂不在臺沼靈囿而在辟雍也
  
  朱氏曰豐在今京兆府鄠縣終南山北 地理志文王作豐 括地志豐宫在鄠縣東三十五里 地理志京兆鄠縣豐水出其東南皇甫謐云豐在京兆府鄠縣東豐水之西文王自程徙此 孔氏曰從鮮原徙酆豐在岐山東南三百餘里 説文酆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朱氏曰即崇國之地今鄠縣杜陵西南 通典酆今京兆府長安縣西北靈臺鄉豐水上 左傳康有酆宫之朝召誥王朝歩自周鎬京則至于豐告文王廟 畢命王朝步自宗周鎬京至于豐文王所都
  豐水
  鄭氏曰豐水禹治之使入渭東至于河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朱氏曰豐水東北流徑豐邑之東入渭而注于河豐水有芑鎬京在豐水下流故以起興 郡縣志豐水出京兆府鄠縣東南終南山自發源北流經縣東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禹貢灃水攸同地理志酆水出扶風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 黄圖出鄠南山豐谷北入渭 黄氏曰北至咸陽縣入渭
  鎬京見前
  坊記引詩度是鎬京 郡國志注豐鎬相去二十五里鎬在京兆上林苑中黄圖鎬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通典云鎬陂 夾漈鄭氏曰周地西迫戎狄自岐之豐自豐之鎬是西逺戎而東即華也 朱氏曰鎬京武王所營也在豐水東去豐邑二十五里 周書文𫝊曰文王受命九年在鄗召太子𤼵戴氏曰武王都鎬京為四方來朝者豐不足以容之作辟雍以養人才
  
  毛氏曰姜嫄之國 郡縣志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京兆府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白虎通作台國也后稷姜嫄祠在縣后稷母家也 鄭氏曰后稷成功堯改封於邰就其成國之家室 左傳作駘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杜氏注后稷受此五國駘在武功縣所治斄城釋文當作邰 郡國志右扶風郿縣有邰亭 郡縣志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斄武功各其一斄與邰音同武功葢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是也 樊噲攻雍斄城注云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斄縣漢屬右扶風後周置武功扵故斄城 孔氏曰邰國自有君此或滅或遷故以其地封后稷閟宫奄有下國朱氏曰封於邰也
  百泉 溥原 流泉
  曹氏曰漢朝那縣屬安定郡隋改為百泉縣屬平凉郡魏於其地置原州唐因之百泉溥原即其處郡縣志邠州三水縣以縣界有羅川谷三泉並流故以為號豳城在縣西髙泉山亦曰甘泉在永夀縣北二十五里五龍原在新平縣南三里原側有五泉水因名
  隰原
  鄭氏譜曰豳在雍州原隰之野 孔氏曰禹貢雍州原隰㡳績是原隰屬雍州也公劉居豳度其隰原以治田是豳居原隰之野 蔡氏曰廣平曰原下溼曰隰度其隰原即指此其地在豳今邠州史記正義原隰豳州地也 郡縣志邠州新平縣有五龍原永夀縣有永夀原宜禄縣有淺水原 白虎通引詩于邠斯觀
  涉渭
  史記周紀公劉自漆沮渡渭取材用郡縣志邠州公劉所居之地州治新平縣即漢漆縣漆水在縣西九里西北流注于涇 史記正義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漆水東入渭
  皇澗 過澗
  傅氏曰二澗當在邠州界釋名山夾水曰澗 孔氏謂皇澗縱在兩旁而夾之過澗横故在北而嚮之亦可想見其形勢矣芮鞫之即則又在過澗之南鞫者外也
  芮鞫
  周禮注作汭㘲 地理志注韓詩作芮𨸰與鞫同 職方雍州其川涇汭 地理志芮水出右扶風汧縣呉山西北東入涇詩芮𨸰雍州川也今隴州汧原縣 蘇氏曰芮鞫芮水之外也郡縣志涇州良原縣有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 傅氏曰康成以為芮是水内與注禮自相反當以職方為信
  凡伯
  孔氏曰畿内國左傳凡周公之後 春秋凡伯杜氏注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 郡縣志故凡城在衞州共城縣西二十里古凡伯國通典凡伯國在衞州黎陽縣
  兄前
  周語彘之亂宣王在召公之宫注避難奔召公召公周之支族食邑扵召康公之後穆公虎
  夏后
  帝王世紀禹受封爲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周書度邑篇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孟子注禹號夏后氏后君也禹受禪於居故夏稱后
  鬼方
  易髙宗伐鬼方毛氏曰逺方也 漢匡衡傳成湯化異俗懐鬼方後西羌傳武丁征西戎鬼方竹書紀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 大戴禮帝繫曰陸終氏娶于鬼方氏 漢五行志注鬼方絶逺之地一曰國名文選注世本注曰鬼方扵漢則先零戎是也
  蠻方
  鄭氏曰九州之外不服者曹氏曰職方氏衞服之外即蠻服 禹貢荒服三百里蠻周語蠻夷要服戎翟荒服
  芮伯
  鄭氏曰畿内諸𠉀字良夫 書序注芮伯周同姓國在畿内 左傳注芮國在馮翊臨晉縣 通典同州馮翊縣古芮國地理志臨晉縣芮郷故芮國 夾漈鄭氏曰其地即陜芮城為晉所滅
  崧髙
  毛氏曰山大而髙曰崧嶽山之尊者東岱南衡西華北恒堯時姜氏為四伯掌四嶽之祀 郭璞注爾雅曰今中嶽崧髙山葢依此名 李氏曰申甫四岳之後安得專指為中嶽凡大而髙者皆可名之曰崧 孔子間居嵩髙惟嶽云 云此文武之徳也 魏氏曰人之此心與天地山川相為流通固也而人物之生又係乎時數清明之感山川英靈之㑹祖宗徳澤之積孔氏曰鄭語伯夷能禮扵神以佐堯是掌禮之官故掌四嶽之祀 外傳史記特稱伯夷為四嶽由主嶽祀故也齊世家四嶽佐禹有功虞夏之際封扵呂或封於申是厯虞夏商而世有國土
  甫申見前 申伯
  李氏曰崧髙之山在穆王時則生甫侯詩禮記作甫書與外傳作呂在宣王時則生申伯 朱氏曰甫是宣王時人作呂刑者之子孫呂氏曰鄭氏逺取訓夏贖刑之甫侯非也 曹氏曰封於申而職為侯伯猶召伯也 禮記注周道將興五嶽為之生賢佐仲山甫及申伯孔氏曰按鄭志注禮在先未得毛詩傳外傳稱樊仲山甫則是樊國之君必不得與申伯同為嶽神所生
  見前 南國
  南國是式鄭氏曰改大其邑使為侯伯南方之國皆綂理陳氏曰命為州牧也 毛氏曰謝周之南國 林氏曰宣王之世申伯以王舅大臣為南國屛翰葢前此申在王畿之内而宣王始分封之以扞衞王室楚經營北方大抵用申息之師其君多居于申合諸侯亦在焉秦漢之際南陽為要地髙祖踰宛攻武闗張子房曰强秦在前强宛在後此危道也漢與楚相持常出武闗收兵宛葉間光武起南陽以宛首事申即宛也 孔氏曰申伯先受封於申國本近謝今命為州牧故邑於謝嚴氏曰申國在宛謝城在棘陽申謝其地相近孔氏曰申國在南陽宛縣是在洛邑之南申伯舊是伯爵今改封之後或進爵為侯周本紀云申侯是申伯子與孫
  
  孔氏曰郿於漢屬右扶風在鎬京之西岐周之東申在鎬京之東南自鎬京適申塗不經郿時宣王葢省視岐周故餞之於郿 朱氏曰郿在今鳯翔府郿縣郡縣志本秦縣今縣東二十五里有故城今縣周天和元年築縣在渭水南一里縣治城南當斜谷 曹氏曰郿近岐周先王之廟在岐申伯受封則冊命於先王之廟故王在岐而飲餞於郿江漢言召虎之封亦曰于周受命
  仲山甫
  毛氏曰樊侯也 孔氏曰周語樊仲山父諫宣王是為樊國之君也韋昭云食采於樊左傳王賜晉文公樊邑則樊在東都畿内周語樊穆仲 左傳注樊一名陽樊野王縣西南有陽城懐州河内縣本野王 晉語王賜公南陽陽樊之田陽人不服倉葛曰陽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懐州修武縣有南陽城晉語南陽即此
  城東方
  朱氏曰仲山甫奉使築成于齊孔氏曰不言徂齊東方齊也 毛氏曰古者諸侯之居逼隘則王者遷其邑而定其居葢去薄姑而遷於臨菑也地理志瑯琊姑幕縣或曰薄姑後漢注姑幕故城在今密州莒縣東北古薄姑氏之國括地志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里今博興縣左傳注博昌縣北有蒲姑城孔氏曰齊扵成王之世乃得薄姑之地輿地記青州千乗縣有薄姑城 孔氏曰史記齊世家獻公元年徙薄姑治臨菑當夷王之時與此傳不合毛氏在馬遷之前其言當有據 朱氏曰豈徙於夷王之時至是始備城郭之守歟 臨菑今青州臨菑縣林氏曰宣王時北有玁狁南有荊楚東有徐夷故式是南邦以申伯城彼東方以仲山甫奄受北國以韓侯其為謀甚悉而犬戎自西作焉夫四隅而防其三有變出扵不備之方 漢杜欽曰仲山父異姓之臣就封扵齊鄧展注韓詩以為封扵齊此誤耳
  韓侯 韓城
  左傳韓武之穆也鄭氏曰姬姓國後為晉所滅史伯曰武王之子應韓不在 通典同州韓城縣古韓國有韓原 水經注王肅曰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後魏志范陽郡方城縣有韓侯城 李氏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涿郡乃燕地也又有奄受北國之言水經注聖水逕方城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韓城東引韓奕之言為證梁山恐是方城縣相近梁門界上之山此亦一説存之以備參考括地志方城故城在幽州固安縣南十里
  梁山
  地理志左馮翊夏陽縣故少梁梁山在西北 括地志在同州韓城縣東南一十九里爾雅梁晉望注在夏陽西北臨河上 蘇氏曰梁山韓之鎮也 公羊傳河上之山也 禹貢冀州治梁及岐 曹氏曰禹治水自壺口循梁山而西 水經河水南逕梁山原東注原自山東南至河 九域志山在龍門之南
  
  出宿于屠潏水李氏曰同州䣝谷今曰荼 説文䣝左馮翊䣝陽亭今同州
  汾王
  鄭氏曰厲王也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時人因以號之猶言莒郊公黎北公 孔氏曰彘於漢河東永安縣也西臨汾水 蘇氏曰晉州霍邑是也在汾之上郡縣志汾水經霍邑縣西二里周厲王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解頤新語曰晉敖訾敖其汾王之類乎
  
  王肅曰燕北燕國董氏曰召公之國 曹氏曰武王子初封於韓其時召康公封於北燕實為司空王命以燕衆城之朱氏曰如召伯營謝山甫城齊春秋諸𠉀城邢城楚
  丘之類 地理志薊縣故燕國召公所封今燕山府括地志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 國都城記云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北燕伯欵始見春秋
  百蠻 追貊
  補傳曰蠻夷可以通稱北可稱蠻猶西可稱夷也貊為北方之國先聖有蠻貊之説追為北方之國始見於此毛氏曰因時百蠻長是蠻服之百國也追貊戎狄國蘇氏曰錫之以追人貊人鄭氏曰韓侯先祖居韓城為侯伯其州界外接蠻服孔氏曰北狄亦謂蠻 史記匈奴傳居于北蠻 鄭志答趙商云九貊即九夷也又秋官貊注征北夷而獲
  是貊者東夷之種而分居于北故為韓侯所統至漢初其種皆在東北于并州之北無復貊種 漢高祖四年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顔氏注貉在東北方三韓之屬皆貉也 職方氏九貉注北方 説文貉北方豸種也 孔疏曰貉之為言惡也 爾雅疏狄類曰穢貊 鄭氏曰其後追也貊也為玁狁所逼稍稍東遷
  北國
  鄭氏曰北面之國 孔氏曰職方氏正北曰并州言受王畿北面之國當是幷州牧也曹氏曰奄受北國蠻夷而為之侯伯 黄氏曰即封唐戎索也今洛州曲梁赤狄也中山安喜鮮虞國真定鼓國槀城西纍肥國皆白狄也
  淮夷
  書成王東伐淮夷滅淮夷孔氏曰周公歸政之明年淮夷奄又叛魯征淮夷作費誓滅淮夷在成王即政後 陳氏曰淮夷之地不一徐州在淮北徐州有夷則淮夷之在北者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在淮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有夷則淮夷之在南者也江漢常武二篇同為宣王之詩而同言淮夷召虎旣平淮夷而告成于王矣常武又曰鋪敦淮濆仍執醜虜故知淮夷之地不一以地理考之曰江漢之滸王命召虎者是淮南之夷也若在淮北則江漢非所由入之路矣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者是淮北之夷也若在淮南則徐土非聨接之地矣孔氏曰召公伐淮夷當在淮水之南魯僖所伐淮夷應在淮水之北當淮之南北皆有夷也 後漢東夷傳殷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周公征之遂定東夷厲王無道淮夷入宼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復命召公伐而平之 嚴氏曰周興西北岐豐去江漢最逺故淮夷最難服從化則後孚倡亂則先動周人經理淮夷用力最多成王初年淮夷同三監以叛其後又同奄國以叛伯禽就封又同徐戎以叛至厲王之時四夷交侵宣王一命吉甫北方旋定繼命方叔伐蠻荆其後又命召公平淮南之夷又命皇甫平淮北之夷葢南方之役至再至三淮夷未平則一方倡亂天下皆危故至淮夷平然後四方平此江漢常武所以為宣王之終事而繫之宣王大雅之末也朱氏曰淮夷夷之在淮上者 孔氏曰淮水之上東方之夷 費誓注淮浦之夷 姓纂有淮夷氏
  江漢
  鄭氏曰江漢之水合而東流 孔氏曰大别之南漢與江合而東流漢志大别在廬江安豐縣界則江漢合處在揚州之境命將在江漢之上葢今廬江左右江自廬江亦東北流故順之而行將至淮夷乃北行嚮之也胡氏曰杜預云禹貢漢水至大别南入江夏界按漢水入江乃今漢陽軍之大别山山之北漢口是也漢口亦云沔口亦曰夏口江東即鄂州江夏郡也至安豐一千五百里豈江漢相合古今不同哉 呂氏曰胡氏辨江漢合流既得之矣但去淮夷絶逺於經文頗不合或者㑹江漢諸侯之師以伐之歟 嚴氏曰江漢之滸指江北接淮南之地 林氏曰古者畿兵不出所以重内調兵諸侯各從其方之便髙宗伐楚葢裒荆旅武王伐商實用西土至於征徐以魯平淮夷以江漢 陳氏曰江漢去周最逺不應親臨江漢之逺而始命召虎也謂所伐之淮夷自江漢之滸而入 嚴氏曰江漢常武之詩皆以江漢喻王師江漢浮浮喻盛大而不可禦如江如漢止喻盛大
  南海
  呂氏曰淮夷在南故極其逺而言之曰至于南海 左傳楚子曰寡人處南海
  于周受命
  鄭氏曰岐周 孔氏曰以召祖之故地在岐周岐是周之所起有别廟在焉 嚴氏曰周當指豐召誥至于豐注云文王之廟在豐祭統云賜爵禄必於太廟錫山土田曹氏曰召乃康公分陜之采地宣王又以岐周山川益封召虎
  
  毛氏曰程伯休父始命為大司馬 郡國志雒陽今河南府洛陽縣有上程聚古程國伯休父之國也闗中冇程地帝王世紀文王居程故此加為上程 楚語重黎氏世叙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氏族略重為火正裔孫封於程
  淮浦 淮濆
  説文浦水濵也 毛氏曰濆厓也嚴氏曰先征淮夷而後及徐方此兵行猶未反淮夷而徐方已震驚
  徐土 徐方
  孔氏曰徐土當謂徐州之地朱氏曰徐州之土淮北之夷也徐方徐國亦即此曹氏曰禹貢徐州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其地廣人
  衆矣若淮夷則東夷之種散處淮浦者爾此先伐淮夷次征徐國葢先其小而易者後其大而難者 陳氏曰徐大而淮夷小淮夷即徐州之夷而服屬於徐曰徐方者兼徐淮而言之曰徐國者特言於徐戎也
  徐國
  地理志臨淮徐縣故徐國嬴姓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 郡縣志大徐城在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徐子國淮水西南自虹縣界流入今徐城省為鎮入臨淮縣 檀弓徐容居曰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 後漢東夷傳徐夷僭號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穆王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楚大舉兵而滅之 費誓徐戎孔氏注徐州之戎此戎夷帝王所羈縻統馭故錯居九州之内秦始皇逐出之左傳周有徐奄徐戎淮夷二國春秋昭四年㑹于申有徐子又有淮夷 曹氏曰宣王北伐玁狁西征羌戎南威蠻荆獨徐方未服今徐方來朝於王庭則四方既平矣 傅氏曰在淮之北者徐戎也在淮之南者淮夷也
  日辟國百里
  蘇氏曰文王之世周公治内召公治外故周人之詩謂之周南諸侯之詩謂之召南所謂日辟國百里云者言文王之化自北而南至於江漢之間服從之國日以益衆及虞芮質成而其旁諸侯聞之相率歸周者四十餘國焉 陳氏曰風之終繫之以豳雅之終繼之以召旻豈非化之衰者必思聖人而正之歟














  詩地理攷巻四
<經部,詩類,詩地理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