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金鐘傳
◀上一回 第三十三回 設法壇尊行三教 垂慈訓化及百工 下一回▶

  歌曰:

  人心沒彀,人心沒彀。苦思巧計設奸謀,將一點真實丟在脖兒後。貪妄不足,誠正無存。讓你有千箱財帛,萬頃田疇,怕的是無福消受。富厚雖多,身亡何益。倘若惡貫滿盈嚇,豈非一旦無常萬事休。積孽到頭,空施巧手。咳!休也不得休,那陰司苦楚哇;說也說不透,羅剎無情,佛天不佑。幾句閒言敘過。

  書接上回話說申應鐘邀來幾個同學。一個是應鐘同年王篤生,號培之,其餘皆是上元文庠。一名高化成,號慎齋;一名方正品,號守三;一名慶六謙,號逢吉。四人來至衍慶堂,與元德印堂相見。王培之自然與元德行個禮兒,認為年伯。一切周旋,不在話下。

  當時即在衍慶堂高設法壇,焚香升表,各執其事。王培之慶逢吉扶乩,申應鐘謄錄,李金華平米,餘者兩旁侍立。待有半時,那乩畫了幾個圈兒,眾人不解,叩求明示。

  乩云:「諸生不識此圈乎?不識之何由打破?須將這個圈子認個明白,方得下手工夫。」眾人叩乞明示此圈。

  乩云:「諸生可少待,餘乃捧劍童子也。不時有上真降筆。眾人叩問上真為誰。

  乩云:「降乩者,仙之常情也。然有意挽世者,實莫若孚佑帝君。諸生懍肅以待可。」停乩少時,王慶二人上壇請乩。

  乩云:「萬里雲衢任往來,香雲直上凍雲開。隨風踏破尋芳履,幾朵梅花雪裡埋。一片冰心。紅塵世上濁情濃,孽障愁城幾萬重。睡到五更猶未醒,寂然無處撞金鐘。喚醒群夢。道人乃前唐之呂洞賓也。諸生設乩,道人辱臨。但不知有何不明,即望下問。苟有所識定不敢隱。」

  申孝思叩頭道:「緣孝思父子屢蒙聖佑,設壇謝恩,並求指示明途。」

  乩云:「善人吉神擁護,惡人厲鬼跟隨,誰不識之。識而不信奈何?如爾父子者,雖非至善,亦無大疵。有何恩之可謝哉?至於所謂明途者,除申明孝思以外,無他奇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叫醒儒道。三教聖人皆此為極。證明三教。道人職司度世,亦不能另樹旗幟。今日者,爾姓名乃申孝思,適與道人之心大相符合。即三教聖人,與爾之姓名,亦無不符合也。此書開卷以申孝思居首,至此方言申明孝思本意,蓋寓勸人以孝思當先也。

  此時李金華在旁平米,看得明白。想起孝字,不覺淚下。痛世人不肯回頭,故想起孝字,不覺淚下也。

  乩云:「李生何必傷心,孝字甚廣遠。若能一心清淨,毫無雜念,自然於孝無虧。吾子其察之。」

  李金華在旁叩頭道:「上真論及此,金華在順天嘗與友人杜淦和尚悟澈,言及清淨二字,甚有不易得者,即求上真開蒙。」

  乩云:「論清淨之大處,不若論其簡便也。倘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至於純善無惡地步,便為清淨。推而言之,即有莫大者。」

  李金華又叩頭道:「這點機關,雖然打破,總有破而不易入者,尚求指示。」

  乩云「吾子無他病,將口上放點慈悲慈悲無他,令其設教時,務以孝弟二字作口頭禪耳。此乃對實行不虧者說。觀者莫忽。自臻上境。」

  李金華亦不敢下問。申孝思又叩頭道:「上真為仙,仙固降乩矣。不知釋儒亦可垂訓否?」

  乩云:「吾子謬矣。仙者亦一人耳,釋儒又何嘗非人哉?人而為仙,成道也。釋而為佛,儒而為聖,亦成道也。三教之中,一道而已。教有三,道豈有三乎?仙亦可聖,聖亦可佛。仙降乩,即佛聖降乩,道人固不敢與佛聖齊驅。固道人之上仍有太上耳。道人既降,亦可為太上,即亦可為佛聖,避其名而不避其實。其實不避,其名又何妨少同乎?吾子已問及此,道人當代邀釋儒降乩立訓。」孚佑帝君,為儒道仙宗闡發三教者也。以悲天憫人之懷,不得已而降訓。歷遍塵寰,度世無息,無非以堯舜之道,諳諳告人。除囑行孝弟外,別無殷望。其如世人迷迷,終不知其望何。讀純善無惡,便為清淨。及口上放點慈悲數語,正痛念教讀者,不講孝弟,徒講文字。所以代邀釋儒降乩,正明三教一源,惟願世人各發孝思而遵行之,自臻無上妙境。

  此時乩遂止,眾人下壇少歇。待了半時,重拜法壇。

  乩云:「不時觀音亞聖同降。」

  這時,從外來了一人,手內拿著幾軸畫兒,見此法壇凜凜,自然也叩了個頭。

  乩云:「爾乃柏福堂乎?爾所習之業頗佳,爾之立心,亦頗有可取。當壇旁侍立,少時道人訓及之。」

  列位你說這柏福堂是個作甚麼的?他乃一個裱畫匠,只因與申應鐘裱了幾軸古畫,所以到此。那仙師所以訓及之故,又因他是一個刻字匠,更因他是一個彩畫匠。其人之作為頗知崇正辟邪,焉得不算個好人?這話休題,且說王慶二人,將乩擎了少時。

  乩云:「南海大士至矣。」

  寫至此,乩忽平和。

  乩云:「善哉,諸生之有此舉也。衲子之心,慈悲而已矣,諸生苟能以慈悲為主,衲子無庸嚼舌。慈悲於己,復慈悲於人,使天下後世無不慈悲者,自然無不孝弟者。無不孝弟,則無不清淨矣。諸生欲問明途,慈悲之外無他路焉。解得否,認得否,解得認得,方可行得。行至中途,再無他想。認準明轍,勿由捷徑。不慌不忙,將見光明境界。至時而得,焉得不信來路無差哉?然至此始信則晚矣。不若未至之先,解個清、認個真,而因果定然不謬。申生切記之,諸生詳察之。」敬讀訓言,確乎。大士親臨法壇,為佛說法,然非菩薩具大慈大悲之心,不能言慈悲,亦非徒言慈悲於口,且遍行大慈大悲於天下,究其所以能慈悲者,緣自善性發耳。性之所發端者為孝弟。所以訓人度世,亦不外此。倘世人名發慈悲,各行孝弟,各樂清淨,豈不同稱曰善哉善哉。

  申孝思正欲再問,那乩勢忽變。

  乩云:「大士駕退何不叩送?」

  眾人望空叩送畢,復請乩。

  乩云:「亞聖臨,可迎之。」

  眾人又望空叩迎畢,復請乩。

  乩云:「噫!天下不知仁義也久矣。不知之,焉得行之?吾之望天下者,仁義而已。因其不知仁義,妄逞私見,誤認異端將佛老視為楊墨,將文字視為學問。不行倫常,不敬天地,嗚乎,何其迷而又迷耶!既不知仁義,吾將仁義再陳之:仁者,孝之流行也;義者,弟之流行也。非孝難以成仁,非弟難以為義。仁無不義,亦猶孝無不弟。仁為孝弟之本,孝弟亦仁之本。其所以專言仁者,即似百行之專言孝耳。孝弟矣,而有不慈悲者乎?慈悲矣,而有不清淨者乎?此所以三教之理,一以貫之也。佛以成人為先,老以成己為先。吾儒人己兼成之。三教之別在此。然成人斷無不成己,而成己又焉得不成人?由此論之,三教更有難別者,成己仁也,成人義也。仁義矣,即無妄談三教矣。若有妄談三教者,誠不知仁義,況妄批佛老者果能尊崇聖道乎?倘能尊崇聖道,斷無妄批佛老者。諸生詳思之。苟能通行天下,邪正分明吾當謂聖人。雖遙,而有不難復生者矣。」幸哉,聖道之復見於今也。追溯往古,其崇聖辟邪者,賴有我孟夫子不解好辨之口,挽救五倫之失。後之人讀其書,猶欽慕其高風。而今也,風習大變,邪說橫生,復降筆於衍慶堂中,陳明聖學開口以仁義示諸生,而期望後世,仍不外乎入孝出弟,以明聖道無他,雖萬世而不變焉。意謂我孔聖在天之靈,昭如日月,運神化於行習間,在在皆是。道又何嘗遠人哉?何世之迷本來而不覺察若此也。苟為士者,尊奉聖道果能居仁由義,孜孜焉先教之以孝弟,再能以慈悲為本,以清淨為務,俾天下人知三聖之教,一誠貫通,無有差別,其庶幾乎。大慰所願學者焉。此時乩勢又變。

  乩云:「亞聖退矣,諸生其送之。」

  眾人望空叩送,復請乩。

  乩云:「諸生可詳察而釋疑矣。柏福堂來,爾之善有三:廣刻善書,一也。裱畫之時,凡遇神像,皆用淨處裱,不敢放肆,二也。畫工之中無邪淫,三也。三藝不苟,亦有善可稱,後當勉勵勿懈。一工人而擅三藝之長,即為世所罕覯。今蒙仙訓而嘉賞之。其志不凡,其品愈真矣。道人並有勸工歌一則。爾可捐以工力否?」費盡苦心,救正萬世,苟有力有財者,當樂施以成功德。

  李金華高聲道:「柏福堂上真有勸工歌,你刊板否?」柏福堂聞此,連連答道:「能刊,能刊!」

  乩云:「善哉!道人於百工中,又得一人焉。真正工人難得。仙言贊賞不亦宜乎。諸生可少歇,再垂俚語。」

  若欲問那歌是什麼話語下回分解。

  注解:

  三教無二理,三孝故無二致。語云「三教歸一」。一者道也。道統開自堯舜。堯舜之道,孝弟而已。慈悲者,孝弟之功能。不慈悲,則孝弟究屬勉強。清淨者,孝弟之本懷。不清淨,則孝弟終歸假藉。故惟慈悲,乃成大仁大義;亦惟清淨,斯克精義安仁。三教適相成。三教何嘗不一貫也?自仁義之旨,不明於天下。震功名為品望,驚文章為道德,業儒而實逃儒,宗聖而實叛聖,既背聖道矣,而猶謗佛老以尊崇聖道,其謗佛老愈熾。其去聖道愈遠焉,乃謗佛者曰。佛尚慈悲,漓道於虛無謗道者曰。道言清淨,淪道於寂滅,幾似粹然儒者之言矣。抑知虛無者,虛無其外感之擾。非虛無其仁義之天性,孝弟之良能也。寂滅者,寂滅其內念之萌,非寂滅其仁義之本真,孝弟之良知也。且歷代三教並重,夫人而知之矣。然其所以並重者,豈惟祈佛佑,禱神庇,崇德象賢已哉。詳查地氣上升為天以來,不過一本來之天。自生不已,而有三教。三教者,皆能全其本來之天,其名殊其實一,而為天地人物之所不外者也。蓋儒者疏也,詩書疏別倫常,禮樂疏析名教,有疏通之義焉。天無儒,則無運化;地無儒,則無髮育;人物無儒,則生機閉塞不暢。佛者,潤也。經咒潤色千古,慈悲潤澤十方,有滋潤之義焉。天無佛則無雨露;地無佛則無水泉;人物無佛則津脈枯竭不榮。道者,凝也。蟠際凝連上下,綱維凝亙遐荒,有凝結之義焉。天無道,則必隕墜;地無道,則必崩陷;人物無道,則筋骸弛張不束。三聖固無往不塞,二氣實隨在皆周。蓋三聖者,道之體也;二氣者,道之用也。體本無體,用無所用。惟無體,故無體,非體惟無用。故無用非用。三教賴二氣為流通,猶天地憑虛空為朕兆也。故精其業者,為聖、為賢、為佛、為仙。天無權,三教有權,三教難偏廢。三教安可不並重哉,彼低甲而昂乙者,其亦可以不必矣。惟我呂祖師道貫三才,明通萬古職司渡迷,心惟挽世。自遇黃龍真人證為圓通文尼真佛。夫圓通者,釋也。文尼者,儒也。真者,道也。備三教於一身。故欲合三教於一家。以佛法樹人階梯,以道脈望人欽承,以聖教立人模範。仁者見為仁,知者見為知,究之不離乎孝弟者。近是讀斯傳者,謂佛老降世,也可謂聖人復生也,亦可如以渺冥無稽視之,或以尋常小說目之,不惟不明仁義之旨,亦並不知孝弟之當務矣,其將侰於胡底哉!

  理注:

  此一段是崇正辟邪破妄存誠。頭一位王篤生是篤,信心生培其原德。二位方正品號守三,既要立品須得守三。君子有三戒、三畏、三省。餘下那幾位皆是心中助發道義。又言李金華叩請上真開示清淨二字下手功夫,申孝思又請問三教道理同異。上真所言念慈悲,思感應,行忠恕。言慈悲者,悲能拔苦慈能興樂;言感應者,所感者我能應者佛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言忠恕者,忠也者,中心為忠。忠者,體也;恕者,用也。無為六慈仁義而矣。恕者,心得如,如不動於禪定清淨,仁義有何不同乎?

  偈云:

  慈悲道德原無差,禪定清淨不二法。

  曰思無邪真妙義,三教由來是一家。

◀上一回 下一回▶
金鐘傳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