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九经衍义/总论为治之道

中庸九经衍义
总论为治之道
作者:李彦迪
修身

中庸礼记篇名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经常也其道 有常而不可 易其序有条 而不可紊曰修身也尊尊犹敬也贤也亲亲也亲亲 谓亲睦宗族 内外之亲敬大臣也体群臣也体言体恤之 如其身也子庶民也子如父母 之爱其子来百工也来如招 来之来柔远人也柔谓抚柔之 怀诸侯也怀犹念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诸父谓伯父叔父也敬大臣则不眩惑也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上者百官 之通称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先儒吕大临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 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 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 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 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 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 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一体视百姓犹吾子 此视臣视民之别也

朱子曰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表仪也如 表正万 邦之表 所谓皇建其有极也不惑谓不疑于 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専而小 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也来百工则 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柔远人则天 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怀诸 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 曰天下畏之此言九经之效也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既读曰饩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子曰齐音斋下 其齐同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 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明洁其心也齐明是 肃于内盛服是肃于 外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 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

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 所赖乎上者如此也既禀稍食也稍食吏 禄廪也称 事如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 是也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 子赐反以迎之委积畜 聚也朝谓诸侯见于天子聘 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比年 每年 也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 厚而纳贡薄此言九经之事也一者诚也一 有不诚则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或问九经之说柰何朱子曰不一其内则无 以制其外不齐于外则无以养其中静而不 存则无以立其本动而不察则无以胜其私 故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则内外交养而动静 不违所以为修身之要也信谗邪则任贤不 专徇货色则好贤不笃贾捐之所谓后宫盛 色则贤者隐微佞人用事则诤臣杜口盖持 衡之势此重则彼轻理固然矣故去谗远色 贱货而一于贵德所以为劝贤之道也亲之 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兄弟婚姻欲其无相远 故尊位重禄同其好恶所以为劝亲亲之道

也大臣不亲细事则以道事君者得以自尽 故官属众盛足任使令所以为劝大臣之道 也尽其诚而恤其私则士无仰事俯育之累 而乐趋事功故忠信重禄所以为劝士之道 也人情莫不欲逸亦莫不欲富故时使薄敛 所以为劝百姓之道也日省月试以程其能 既禀称事以偿其劳则不信度作淫巧者无 所容惰者勉而能者劝矣为之授节以送其 往待以委积以迎其来因能授任以嘉其善 不强其所不欲以矜其不能则天下之旅皆 悦而愿出于涂矣无后者续之如周武三立 夏商之后 已灭者封之如齐桓公 封卫国治其乱使上下相安 持其危使大小相恤朝聘有节而不劳其力 贡赐有度而不匮其财则天下诸侯皆竭其 力以蕃卫王室而无倍畔之心矣凡此九经 其事不同然总其实不出乎修身尊贤亲亲 而已敬大臣体群臣则自尊贤之等而推之 也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自亲亲 之杀而推之也至于所以尊贤而亲亲亦曰 修身之至然后有以各当其理而无所悖耳

曰亲亲而不言任之以事者何也曰此亲亲 尊贤并行不悖之道也苟以亲亲之故不问 贤否而轻属任之不幸而或不胜焉治之则 伤恩不治则废法是以富之贵之亲之厚之 而不曰任之以事是乃所以亲爱而保全之 也若亲而贤则自当置之大臣之位而尊之 敬之矣岂但富贵之而已哉观于管蔡监商 而周公不免于有过及其致辟之后则惟康 叔耼季相与夹辅王室而五叔者有土而无 官焉则圣人之意亦可见矣曰信任大臣而 无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使大臣而贤也则 可其或不幸而有赵高朱异虞世基李林甫 之徒焉则邹阳所谓偏听生奸独任成乱范 睢所谓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而主 不觉悟者亦安得而不虑耶曰不然也彼其 所以至此正坐不知此经之义而然耳使其 明于此义而以修身为本则固视明听聦而 不可欺以贤否矣能以尊贤为先则所置以 为大臣者必不杂以如是之人矣不幸而或 失之则亦亟求其人以易之而已岂有知其

必能为奸以败国顾犹置之大臣之位使之 姑以奉行文书为职业而又恃小臣之察以 防之哉夫劳于求贤而逸于得人任则不疑 而疑则不任此古之圣君贤相所以诚意交 孚两尽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业也 如其不然吾恐上之所以猜防畏备者愈密 而其为眩愈甚下之所以欺罔蒙蔽者愈巧 而其为害愈深不幸而臣之奸遂则其祸固 有不可胜言者幸而主之威胜则夫所谓偏 听独任御下蔽上之奸将不在于大臣而在 于左右其为国家之祸尢有不可胜言者矣 呜呼危哉

真德秀曰九经之说朱熹尽之矣或谓大学 先言诚意正心而后修身中庸九经之序乃 自修身始何耶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此所 谓敬也敬则意诚心正在其中矣熹之以一 为诚何也曰天下之理一则纯二则杂纯则 诚杂则妄修身不一善恶杂矣尊贤不一邪 正杂矣不二不杂非诚而何故舜曰惟一伊 尹曰克一中庸曰行之者一

臣按:《虞书ㆍ皋陶谟》曰:“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玆” 《中庸》九经之序盖本于此夫帝王为治之道固非一端必以修身为首何也?盖治道有本末本正则末无不治矣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本言如木之有根本水之有本源也根固而后枝叶盛源清而后流派澄人主一身四方之极百官万民之所仪刑一言一动不可苟也故曰“修身则道立”言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也人君修身于上而为法于天下尽父子之仁而天下之为父子者于此取则焉尽君臣之义而天下之为君臣者于此取则焉尽夫妇之道而天下之为夫妇者于此取则焉以至昆弟、朋友莫不皆然则家可齐国可治而天下可平矣所谓“皇建其有极”“本诸身征诸庶民”者是也

次之以尊贤者盖君臣之道如干之有坤也《易》曰:“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德虽大而苟无坤之顺承则无以成生物之功人君虽有圣哲之资而苟不得同德之臣与之共天位、治天职则亦无以成治化之美矣故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盖言其同气相求也以不得为己忧以不得皋陶为己忧夫以之智而汲汲于求贤如此盖为治之道无急于此者孟子曰:“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周子曰:“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可谓深得九经之义矣夫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有得之固难既得之宜致其尊礼或处以宾师之位或委以调燮之职或置诸论思之地使之纳诲论道则必能辅成德业而化天下矣如或好贤不诚而或为谗邪所间或为货色所移则贤者怀宝而无所施反有摈斥废锢之祸此天下所以多乱而鲜治也

人君既尽修身、尊贤之道而将施德于天下必始于亲亲而及于疏远未有薄于所厚而能厚于所薄者也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大学》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然其序宜次于修身而今在尊贤之后何也?盖道莫先于亲亲然不能尊贤则无以知亲亲之道矣

大臣任居匀轴理乱安危之所系选任不可不慎礼敬不可不厚选之慎则知之明信之笃而有仰成之逸礼之厚则任之专责之重而彼得以尽其经济之志此敬大臣之道也若任用失宜而或杂以奸凶如李林甫蔡京秦桧韩侂胄之俦而谬加宠敬则天下之祸可胜言哉?君为元首臣为手足耳目一体而相须君之于臣情义交通而常存爱护之念保之如己体则臣亦视君如腹心安有不尽其忠者乎?如或上下不交而情义疏隔或视之如犬马土芥则虽有忠智之臣亦无由尽其心矣此又否泰治乱之所由分也君民相依为命无异父母之于子也乐其乐而忧其忧抚育慈爱如保赤子则民亦视其君如父母矣至于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推亲亲、子民之心而及于天下也圣人论治体止于如此帝王为治之规摸具于此矣

既陈九经之义而又言行九经之要在于一盖一者诚之谓也九经之道皆本于人主之心心有不诚则九者皆归于虚文而无以为治矣古之圣帝明王行九经之道而一以贯之此所以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 大学亦礼记 篇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当 作新 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 物犹事 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朱子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徳 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 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 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 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徳又当推以 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 至于是而不迁之意也至善则事理当然之

极也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 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明明德 于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 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人皆有以明其明 德则各诚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亲其 亲各长其长而天下无不平矣然天下之本 在国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国国之 本在家故欲治其国者必先有以齐其家家 之本在身故欲齐其家者必先有以修其身 至于身之主则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 则身无所主虽欲勉强以修之亦不可得而 修矣故欲修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而心之 发则意也一有私欲杂乎其中而为善去 恶或有未实则心为所累虽欲勉强以正之 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必先有以诚 其意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 者也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里洞然无 所不尽则隐微之间真妄错杂虽欲勉强以 诚之亦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 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谓言推之而至于尽

也至于天下之物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 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 使其精粗隐显䆒极无馀则理所未穷知必 有蔽虽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 至之谓言穷之而至于极也此八者大学之 条目也又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者明 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民之事 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诚意 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 物格以下覆说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 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馀之谓也理之在物 者既诣其极而无馀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 诣而无不尽矣知无不尽则心之所发能一 于善而无不实矣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 不能动而无不正矣心得其正则心之所处 不至䧟于所偏而无不修矣身无不修则推 之天下国家亦举而措之耳岂外此而求之 智谋功利之末哉

臣按:《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大学》一篇之旨盖本于此夫唐尧雍煕之治可谓盛矣而其本则自“克明俊德”始故《大学》以明明德为新民之端前圣后圣经世立教之规如合符节然古之言治道者皆自身始而推之家国天下至于先之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及于修身则自《大学》始帝王为学之次第、为治之本末益详且备此虽本于《虞书》“精一”二字之义精者格物致知之事一者诚意正心之功 而推明圣语之蕴以垂训万世厥功大矣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絜矩之道

朱子曰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 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之称絜度也矩所 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 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 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 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

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或问上章论齐家治国之道既以孝弟慈为 言矣此论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复以是为言 何也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众心之所同得者 也自家以及国自国以及天下虽有大小之 殊然其道不过如此而已但前章专以己推 而人化为言此章又申言之以见人心之所 同而不能己者如此是以君子不唯有以化 之而又有以处之也盖人之所以为心者虽 曰未尝不同然贵贱殊势贤愚异禀苟非在 上之君子真知实蹈有以倡之则下之有是 心者亦无所感而兴起矣幸其有以倡焉而 兴起矣然上之人乃或不能察彼之心而失 其所以处之之道则彼其所兴起者或不得 遂而反有不均之叹是以君子察其心之所 同而得夫絜矩之道然后有以处此而遂其 兴起之善端也盖挈度也矩所以为方也以 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恶者不异乎己 则不敢以己之所恶者施之于人使吾之身 一处乎此则上下四方物我之际各得其分

不相侵越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地则其 广狭长短又皆平均如一截然方正而无有 馀不足之处是则所谓絜矩者也夫为天下 国家而所以处心制事者一出于此则天地 之间将无一物不得其所而凡天下之欲为 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尽其心而无不均之 叹矣天下其有不平者乎然君子之所以有 此亦岂自外至而强为之哉亦曰物格知至 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万人之心即一 人之心意诚心正故有以胜一己之私而能 以一人之心为千万人之心其道如此而已 矣一有私意存乎其间则一膜之外便为胡 越虽欲絜矩亦有所隔碍而不能通矣

丘濬曰平天下之道不外乎化之处之二者 而已盖人君以一人之身而临天下之大地 非一方不能处处而亲履之也人非一人不 能人人而亲谕之也必欲治而平之岂能一 一周而遍之哉夫我有此本然之性而人亦 莫不有此本然之性我尽我本然之性使之 观感兴起而莫不尽其本然之性皆如我性

之本然者焉是则所谓化之也夫我有此当 然之理而彼亦莫不有此当然之理我以我 当然之理推之以量度处置使彼各得其当 然之理皆如我理之当然者焉是则所谓处 之也盖化之以吾身处之各以其人之身其 人所有之理即吾所有之理是理也具于心 而为性人人皆同以吾之心感人之心上行 下效各欲以自尽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彼此 相方各得其分愿矣必使物我之间上下四 傍不相侵越前后左右不相违背面面得其 所处之方人人得其所有之分概而视之累 而观之皆截然方正无高低广狭长短不均 之处是则所谓絜矩也以絜矩之心行絜矩 之政天下之大将无一人之不得其分无一 事之不得其理无一地之不从其化人人亲 其亲长其长恤其孤由家而国国无不然由 国而天下天下无不然所谓王道平平王道 荡荡王道正直端有在于斯矣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迩近也事在易而求诸 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朱子曰亲长在人为甚迩亲之长之在人为 甚易而道初不外是也舎此而他求则远且 难而反失之但人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而 天下平矣

张栻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义本之躬而 逹之天下岂非道之迩者乎天下所以平者 实系乎此岂非事之易者乎味此数语尧舜 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

臣按:孔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夫所谓“至德要道”者孝弟而已矣盖爱亲敬兄本于人性之所固有而自有不能已者其道至近而行之又甚易也上之人能躬行以倡率之使天下之人各遂其孝弟之行则和顺辑睦之风行而乖争凌犯之俗息天下其有不平者乎?三代之世风淳俗厚长治久安而祸乱不作和气充浃而瑞庆并至者用此道也故曰:“之道孝弟而已” 人君如有志于隆古之治其可不以是为本乎?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下可运于掌言易也诗云大雅思 齐之篇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仪刑之刑寡妻寡德 之妻谦辞也御治也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曰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 他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臣按:老吾老孝也幼吾幼慈也孝慈乃仁之本也尽孝慈于一家而推以及人则仁无所不被矣古昔圣帝明王之治虽若高远后世未易几及然求其所以为治之本则盖亦是心而已矣人之有是心也固无贤愚之异惟圣人善推其所为由亲以及疏自迩以及远故四海之内咸被其泽群黎品汇各遂其性其功化之极终至于赞化育、参天地矣隆古煕皡之治不越于此故孟子王曰“是心足以王矣”又曰“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可谓深得帝王为治之本矣人主虽有是心而不能推恩则骨肉之亲亦有不能保者而况天下生民之众乎?后世或以天下之大而不能庇其父以天子之贵而不能保其妻子者有矣由其不推恩之过也圣贤之言验于万世无异蓍龟为人上者可不三复而警省乎?

孟子曰:“人不足与適也适过也政不足与间也非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朱子曰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过谪行政之 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徳则能格君心之 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徳 之人正已而物正者也

程子曰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

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昔 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 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 从而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 之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 后复有其事将不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 复用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相之职必 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 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

张栻曰后世道学不明论治者不过及于人

才政事而已孰知其本在于君心又孰知格 君之本乃在于吾心乎

臣按:三代之治未有不本于身心而达之天下者盖君为万方之宗心为君身之主君心正则天下之事无所不正矣若不正其本而求末之治其可得乎?既远又没圣道不明邪说肆行为君臣者但知智谋功利之为急、法度刑政之为务而无复知治道之有本天下愈乱而莫救间有志于善治者亦但能致察于用人政事之间而不知所以正其本故孟子之言及此圣贤为天下生民虑深矣呜呼!人主一心万化之源人君而知为治之有本思所以正其心则公好恶辨邪正而用舍皆合于理政事无所阙失矣人臣而知辅治之有要思所以格其心则陈善闭邪不容有一毫之不尽致君泽民不必疲精于细务矣

童仲舒汉武帝时人建元 初以贤良对策曰为人君者正心以 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

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 亡有邪气奸其间者奸犯也政是以阴阳调而风雨 时群生和而万物殖

真德秀曰仲舒之论自孟子之后未有及之 者盖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朝廷之本而 心者又人君之本也人君能正其心湛然清 明物莫能惑则发号施令罔有不臧而朝廷 正矣朝廷正则贤不肖有别君子小人不相 易位而百官正矣自此而下特举而措之耳 夫天之与人本同一气人事正则正气应之 此善祥之所由集也人事不正则邪气应之 此灾异之所由臻也其本在人君之一心而 已呜呼可不谨欤

通书宋大儒周 敦頥所作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 下有则家之谓也则犹凖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 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端正也诚实也亲 谓父子兄弟失妇 之属和 犹睦也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踈家人离 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其志不 同行也睽家人皆易之卦名也睽卦兑下离上 兑小女也离中女也二女同居而异意 故为睽 乖之象尧所以釐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

玆试矣釐理也降下也妫水 名汭水北舜所居也是治天下观于家 治家观于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 其不善之动而已矣复反也不善之动妄也妄复 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 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无妄复亦 二卦也

真德秀曰敦頥之言与前圣实相符契盖心 不诚则私意邪念纷纭交作欲身之修得乎 亲不和则闺门乖戾情意隔绝欲家之正得 乎夫治家之难所以甚于治国者门内尚恩 易于揜义故也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 至其处家则或狃于妻妾之私或牵于骨肉 之爱鲜克以正自检者而人君尤甚焉汉高 帝能诛秦灭项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宠唐 太宗能取孤隋攘群盗而闺门惭徳顾不免 焉盖疏则公道易行亲则私情易溺此其所 以难也不先具难未有能其易者汉唐之君 立本作则既已如此何怪其治天下不及三 代哉夫女子阴柔之性鲜不姤忌而险诐者 故二女同居则猜间易生尧欲试舜必降以 二女者能处二女则能处天下矣舜之身正

而刑家如此故尧禅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 所以正者由其心之诚诚者无他不善之萌 动于中则亟反之而已诚者天理之真妄者 人为之伪妄去则诚存矣诚存则身正身正 则家治推之天下犹运之掌也惇頥之言渊 乎旨哉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 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心纯则贤才辅 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臣按:纯者,不杂之谓。人主之心纯乎天理之公,而不杂乎人欲之私,则天下之贤才乐为之用,而辅佐德业,宣布教化,不待人人教谕而天下治矣。如或有一毫私邪之杂,则好恶不公,用舍颠倒,何以任贤而宣化乎?

程子曰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又曰大要以正 心惩欲求贤育材为先 又曰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又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 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

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 曲霸者﨑岖反侧于曲迳之中而卒不可与入 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 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巳易所谓差若 毫厘缪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故治天下 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 不能惑故力进于道而莫之御也

臣按:荀子曰:“粹而王,驳而霸。” 人主临政之初,宜先审王道、霸术之所由分。本于身心而及于家国天下者,王道之所以粹也;假仁与义而急于一时之功利者,霸术之所以杂也。人君如或安于卑近,而不志于王道,则终无以为善治。故程子以立志为治道之先务。盖人主志不立,则朝勤而夕怠,乍作而乍息,正念日消,而私欲日长,狃滞于近规,迁惑于众说,何足以为治乎? 又曰论治者贵识体 又曰修身齐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建立 纲纪分正百职顺天揆事创制立度以尽天下 之务者治之法也法者道之用也

又曰王者高拱于穆清之上而化行于禆海之 外何修何饰而致哉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 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 纯王之心也使老者得其养幼者得其所此纯 王之政也尚虑其未也则又尊国老而躬事之 优庶老而时养之风行海流民陶其化孰有怠 于亲而慢于长者哉虞夏商周之盛王由是道 也人伦以正风俗以厚鳏寡孤独无不得其养 焉后世礼废法坏教化不明播弃耆老饥寒转 死者往往而是呜呼率是而行而欲王道之成 犹却行而求及前抑有甚焉尔

又曰安危之本在乎人情治乱之机系乎事始 众心暌乖则有言不信万邦协和则所为必成

又曰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 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 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所则无 可止之理

臣按:天下之物各有其所,所者,所当止之地也。以一身言之,心宜止于敬,容宜止于庄。以一家言之,父宜止于慈,子宜止于孝;兄宜止于友,弟宜止于恭;夫宜止于义,妇宜止于顺。以天下言之,君宜止于仁,臣宜止于忠;君子宜止于内,小人宜止于外。惟止之各于其所,此天下国家之所由顺治也。止之或失其所则乱矣。

又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 持天下 又曰圣王为治明教化以善俗修刑罚以齐众 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成而刑罚措矣虽曰 尚徳而不尚刑顾岂可偏废哉 又曰治则有为治之因乱必有致乱之因在人 而已矣 又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 也 范祖禹曰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此舜皋 陶所以赓歌而相戒也夫君以知人为明臣以 任职为良君知人则贤者得行其所学臣任职 则不贤者不得茍容于朝此庶事所以康也若 夫君行臣职则丛脞矣臣不任君之事则惰矣

此万事所以堕也当舜之时禹平水土稷播百 谷土谷之事舜不亲也契敷五教皋陶明五刑 教刑之事舜不治也伯夷典礼䕫典乐礼乐之 事舜不与也益为虞垂作共工虞工之事舜不 知也禹为一相总百官自稷以下分职以听焉 君人者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寒暑各司其序则 不劳而万物生矣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 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劳也所治者寡所职 者详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多疑欲 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 不足矣故其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 失不任其患贤者不得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 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

又曰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朝廷者四方之极 也非至公无以绝天下之私非至正无以止天 下之邪人君一不正其心则无以正万事茍以 术御下是自行诈也何以禁臣下之欺乎是以 术行而欺愈多知用而心愈劳盖以诈胜诈未 有能相一者也礼曰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夫惟正不可得而欺欺则不容于诛矣岂不约 而易守哉

又曰治天下之繁者必以至简制天下之动者 必以至静是故号令简则民听不惑心虑静则 事变不挠此所以能成功也

又曰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 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咈矣故治天下在顺 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

胡宏曰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几也大法也大 本一心也大几万变也大法三纲也有大本然 后可以有天下见大几然后可以取天下行大 法然后可以理天下是故君克以天下自任则 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従古列圣之盛 徳大业自期则天下仁人争辅之矣君以保养 天下为事而不自奉养则天下黎民趋戴之矣 上得天心中得圣贤心下得兆民心夫是之谓 一心心一天下一矣天下之变无穷也其大几 有四一曰救弊之㡬二曰用人之几三曰应敌 之几四曰行师之几几之来也变动不测莫可 先图必寂然不动然后能应也其大法有三一 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妇之法夫

妇有法然后家道正父子有法然后人道久君 臣有法然后天地泰天地泰者礼乐之所以兴 也礼乐兴然后赏罚中而庶民安矣 罗从彦曰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 贵实而不贵名后世反之此享国与治安所以 不同 又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 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 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 之美其可得乎 又曰仁义者人主之术也一于仁天下爱之而 不知畏一于义天下畏之而不知爱三代之主 仁义兼隆所以享国至于长久自汉以来或得 其偏如汉文帝过于仁宣帝过于义夫仁可过 也义不可过也 李侗曰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 耻为先 朱子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 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

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 而先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

又曰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毎事之中又各有 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 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 见也如论任贤相杜私门则立政之要也择良 吏轻赋役则养民之要也公选将帅不由近习 则治军之要也乐闻警戒不喜导谀则聼言用 人之要也推此数端馀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 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 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 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核事情而特昩夫根本 之归则是腐儒迂阔之论俗士功利之谈皆不 足与论当世之务矣

又曰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 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 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 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又曰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 利为急夫岂故为是迂阔亡用之谈以欺世眩

俗而甘受实祸哉盖天下万事本于一心而仁 者此心之存之谓也此心既存乃克有制而义 者此心之制之谓也诚使是说著明于天下则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万事 无一不合宜者夫何难而不济不知出此而曰 事求可功求成吾以茍为一切之计而已是申 商吴李之徒所以亡人之国而自灭其身国虽 富其民必贫兵虽彊其国必病利虽近其为害 也必远顾弗察而已矣 又曰人主以论相为职宰相以正君为职二者 各得其职然后体统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 出于一而无多门之弊茍当论相者求其适己 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爱而不取其可畏则人 主失其职矣当正君者不以献可替否为事而 以趋和承意为能不以经世宰物为心而以容 身固宠为术则宰相失其职矣二者交失其职 是以体统不正纲纪不立而左右近习皆得以 窃弄威权卖官鬻狱使政体日乱国势日卑虽 有非常之祸伏于冥冥之中而上恬下熙亦莫 知以为虑者是可不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

汰其所已用而审其所将用者乎选之以其能 正已而可畏则必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 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重则彼得以尽其献可 替否之志而行其经世宰物之心而又公选天 下直谅敢言之士使为台谏给舎以参其议论 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于贤士大夫而不在 于群小陟罚臧否之柄常在于廊庙而不出于 私门如此而主威不立国势不彊纲维不举刑 政不清民力不𥙿军政不修者吾不信也书曰 成王畏相语曰和臣不忠且以唐太宗之聦明 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 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盖谓理势之当然有 不可得而易者 又曰四海之广兆民至众人各有意欲行其私 而善为治者乃能总摄而整齐之使之各循其 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则以先有纲纪 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也何谓 纲纪辨贤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赏罚 之施也何谓风俗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 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纲纪之所以振

则以宰执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补察而无所私 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临 之是以贤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赏有 罪者必刑而万事之统无所缺也纲纪既振则 天下之人自将各自矜奋更相劝勉以去恶而 从善盖不待黜陟刑赏一一加于其身而礼义 之风廉耻之俗已丕变矣惟至公之道不行于 上是以宰执台谏有不得人黜陟刑赏多出私 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节行检之 可贵而唯阿䛕软熟奔竞交结之为务一有端 言正色于其间则群讥众排必使无所容于斯 世而后已此其形势如将倾之屋轮奂丹雘虽 未觉其有变于外而材木之心已皆蠧朽腐烂 而不可复支持矣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贾谊尝为汉文诵之而曰 使管子而愚人也则可使管子而少知治体是 岂可不为寒心也哉二子之言明白深切非虚 语者

又曰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 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而朝 廷之气为之不舒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 赴事几而天下之事日入于坏均之二者皆失 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 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 也 魏华父曰自三代以还王政不明而天下无善 治寥寥千百载间岂无明君令辟修立法度讲 明政刑欲以挈其国于久安长治之域者哉然 撑东而西倾捉衿而肘见治之形常浮于乱之 意则亦未明乎纪纲而已矣 许衡曰为天下国家有大规摹规摹既定循其 序而行之使无过焉无不及焉则治功可期否 则心疑目眩变易纷更日计有馀而岁计不足 未见其可也昔子产处衰周之列国孔明用西 蜀之一隅具有定论而终身由之况堂堂天下 可无一定之论而妄为之哉古今立国规摹虽 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无他 爱与公而已矣爱则民心顺公则民心服既顺 且服于为治也何有然开创之始重臣挟功而 难制有以害吾公小民杂属而未一有以梗吾

爱于此为计其亦难矣自非英睿之君贤良之 佐未易处也势虽难制必求其所以制众虽未 一必求其所以一前虑却顾因时顺理予之夺 之进之退之内主甚坚日戛月摩周还曲折必 使吾之爱吾之公达于天下而后已至是则纪 纲法度施行有地天下虽大可不劳而理也然 其先后之序缓急之宜密有定则可以意会而 不可以言传也是之谓规摹 潘荣曰治天下有道亲贤远奸明而巳矣治天 下有法信赏必罚㫁而已矣治天下有本礼乐 教化顺而已矣明则君子进而小人退㫁则有 功劝而有罪惩顺则万事理人心悦而天下和 三者之要在身身端心诚不令而行矣故唐虞 三代之治纯用礼乐教化大行不言而信不怒 而威无为而治如斯而已及其衰也夏以妹喜 商以妲己周以褒姒是佚欲之亡人而百令不 从矣 又曰欲治之君须知为治之要夫治也者亲贤 达奸信赏必罚明礼义谨学术以身先之使人 知趋向之方上下相师而人才出矣如此则师

道尊而善人多朝廷正而天下治百姓太和万 物咸若盖为治必以人才为本求人才之道只 以教化为先欲行教化非兴礼乐不可也不兴 礼乐则教化不行教化不行则民无所措手足 民无所措手足则三网不正九畴不叙而欲致 天下之治者远矣故治天下者必本之身身端 心诚则贤才辅而天下治矣

臣按:以下诸子之论,于帝王为治之规、出治之源,无所不备,故录焉。惟圣明潜心而力行之,则、三王之道不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