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斋全书/卷四十六

卷四十五 弘斋全书
卷四十六
作者:李算
卷四十七

批五 编辑

备局公州幼学林博儒农书回启批己未 编辑

限田事。言非不好。势难容议。虽以三代盛时言之。一夫受田。夏为五十亩。殷为七十亩。周为百亩。民生日用之繁。田亦加亩。盖可知也。晋太康时。虽有一夫七十亩之制。而其还其受。史不传法。魏孝文。始令均田。不过因田之在民者而均之。唐太宗。口分世业之规。亦仿于此。及至永徽间。兼幷如故。盖自秦至今千六百年。能行授田均田者。不过二百载。自不得不罢。其势然也。以我国六路帐付之田摠。较之京外人口。除文武官三千馀人。虽人给一结。不足为六百六十三万六千馀结。朝家自御极之初。首先留意于经界之政。每一念至。夜辄绕榻。而未得其要者此也。分还合等事。有班名而无率丁者。借乞邻里而受还也。每每閪失。自是通患。而虽于数三斗受去之时。犹不免官属之侵渔。店主之费用。况其数三包幷受。其能专一于种资农粮。有未可必。姑为试可于一二邑。亦未为不可。烟茶事。利害相半。有如禁酿。不可轻议。新丰张公之言。足为可据。劝民节用事。惟在朝廷导率之如何。何责乎民。自卿等苟存心于师俭。自可如置邮。予亦以此自省矣。

备局公州生员柳镇穆农书回启批 编辑

尝见先正宋文正叙公州牧使申洬所编农家集成曰。朱子书中。劝农文数条。固群黎百姓之所日用者。其曰孝悌。其曰礼义。未尝不并及于修堤翻土之榜。则不待他求。而知所以用其力矣。旨哉言乎。可以为农家之指南。化俗之源委。而近见公车日堆之章。未有说及此者。惟公州生员柳镇穆。能言之。编是书者。即公牧也。今于一百四十有六年之后。其言又出于公之士者。可谓奇哉。所陈十四条。皆是南康榜文之支流也。其所谓申明乡约。董劝农民者。即朱夫子中春之月。载酒食出郊。延见父老。以告农桑之务。孝悌之方也。其所谓付种移秧。各随其宜者。即朱夫子浸种下秧。深耕浅耨之意也。其所谓杂谷代播者。即朱夫子趁时犂翻。多种二麦之法也。其所谓颁下车制者。即朱夫子有塾者赖车戽之术也。其所谓均分水利者。即朱夫子陂塘浅漏。合力开掘之策也。其所谓农时不挠者。即朱夫子贫民下户。枉被追呼之谕也。其所谓绵田劝农者。即朱夫子以星子知县王文林种桑等法。发下三县之规也。其所谓仿行社仓者。即朱夫子以诸葛千能等家米置仓给贷之论也。其所谓耕耘必先穷农者。即朱夫子穷民欢喜之本也。其所谓访治牛病者。即朱夫子耘犂之功。全藉牛力。及时餧饲。不得宰杀之训也。其所谓贵农劝士者。即朱夫子学道修身。兴起民户之旨也。若其严山禁者。即朱夫子所不言。而以其南方多水而少山也。此固已试于古昔者。专系于守令董饬之如何。自庙堂。以所进册子中条件关后录。行会于本道外七道及华城府。俾各看详。劝饬管下守宰。可以效仿者。著意采施。期有实效。其中粪田之利。尤为要切于作农。柳条之排田也。浦泥之和灰也。盖屋之朽稿也。咸水之浇土也。以至地肥则铺槚叶而防蹲缩。土浮则抣细沙而收倍利。自有妙方。惟人不行。此在勤与惰之间耳。故向于纶音。拈出勤之一字。以为一篇之字眼。今此敷析。能以勤为归。亦甚嘉乃。

右议政李时秀拜相辞疏批三首 编辑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卿之先卿文靖。首膺讲僚之选。今距戊寅。为四十有二年。而先卿在台府十一年。又于八年之后。卿又作相。予之所取于卿者。卿克肖先美。易直子谅之心。足以康济此时。昔于先卿拜相后。初疏之批。特以坐镇雅俗四个字。揭为一篇之宗旨。而俗样俗弊。比曩时不及万万。必也恢著䂓橅。牢著根基。集众善而为己有。使东西南北之人。有一技一能者。咸以技能愿为之用。卿则汲以引之。无适无莫。举措之得宜在其中。而枉直不混。化理底平。予之望卿。亶在于是。卿其体予委畀之至意。安心勿辞。出而承佐。且况先卿未逮之志事。尤宜随处殚心。卿若念及于此。岂必待备例更谕。然后始可幡然。自馀更在明日敦谕。

大臣当先器量。有器则有识。识进量亦进。予闻之。朱子曰。自家在中央。上面也占许多地步。下面也占许多地步。左也方。右也方。前也方。后也方。媺哉斯言。言其公也。予所以待卿。卿所以佐予。不外这一字。公之近乎仁。犹畏之近乎敬。凡百有位。非公不做。况于大官乎。无物我不偏陂。使群工偕和。即日昨批谕之馀意也。卿之闻此。必有以犂然而翻然。

卿之书凡三上。而若批若谕。予亦三锡矣。士在岩穴。尚克幡然。相出相门。若是谦让。未知袁杨家故事。有如许否。世道朝象之弥纶也。民忧国计之经济也。政须迪知真谌之臣。日前寄语左揆。转致勉出之意。卿何又烦琅函。用备黄阁之应文。即日造朝。以答予侧席之想。

备局杨州幼学安圣铎陈农书后招见启批 编辑

安圣铎之言。决非临时应旨咄嗟办得者。深庸嘉乃。侈靡之弊。奚特妨农而已。为国为家。百害并至。法禁之于化民。末也。苟使朝家。有卑宫菲衣之德。卿等。有省驺减乐之风。则都民效之。四方则之。此岂非上下交勉处乎。诸条之付之该牧使。采其可行者。先试杨州一邑。卿言是矣。而圣铎言中。逐细利云云。尤可谓切中时弊。貌阅关市。纵曰行不得。若使朝廷。只务劝农。民间。徒知力农。一切反于是者。必禁抑之。则其为效将见。上而纪纲立。下而分业定。驵侩之弊俗。不期祛而自祛。大抵我国之为国。多赖士大夫之力者。以其多读圣贤之书。耻言市井之利。真知如彼为卑贱。灼见如此为高爽。京外之民。畏其廉威。服其公明。相信而从官长之令。不敢为舍本逐末之计。今之士大夫。即古之士大夫。此一款。岂待更劝而益勉。为圣铎等漆室过计之忧乎。适当呼写批旨。不得不略及之。其中种柳一事。水生木。虽是五行次第。为山者。衣被草木。郁然成林。然后土脉滋润。泉源涌泼。而近来丘麓。在处童濯。一旬之暵。川则立涸。数日之雨。岸则善颓。旱田水田。俱受其损。岂但柳木一种为哉。松槚枌楡椅桐梓漆。无所不可。年前故相之撰出松政节目也。有万株以上别般论赏之议。而未见一道一邑之奉行朝令者。如是而何望民人之闻风趋事乎。今不必别立科条。惟在乎修明旧典。使之信如四时。至于种桑。民生日用。莫切于衣食。而谷为食源。蚕为衣源。固不可阙一。鲁桑荆桑。虽有树植之各异。元不须膏沃肥饶。山野原隰。著地则生。有桑自有蚕。有蚕自有茧。粲粲衣服。岂独西人之子也。今之道伯守令。亦犹古之道伯守令。何必使七宝桑田。专美于完平李相乎。凡系栽种。固待乎冬春。而地桑一法。取椹为当节。册子中勤之一字。正合此等处收功。幷以此意。遍饬于当饬诸道。俾有实效。而每一令甲之下。不求烹鲜之宜。惟行驱爵之政。其可乎。至于蚕室种桑。法意如何。年来有所严饬。而近闻一味有名无实。何论我疆尔界。勿嫌内府外朝。自今年。卿与道臣守臣。往复论难。别立科条以闻。火粟一事。山腰以上。本有禁令。特以生谷裕食之义。姑不行划一之法。而痛禁之前。在所当恤。原田膴膴。菫荼如饴者。若思沾体涂足。终岁艰苦之劳。则宁忍加一把增一束。况彼确确山田。燔木而锄石。人茧两趾。牛跪一脚。出入虎豹之窟。希望秉穗之收。而不待黄熟。先税青苗。是岂仁人君子之政乎。如知其为切骨民隐。莫如斯速提警。何必拖到秋成。册子中豫之一字。正合此等处施令。无论公私屯田。凡系火粟。所在邑。必趁登场后。从实执卜。而一遵通编二十五日耕作一结之例。无或违越。情债谬䂓。严加禁断。绣衣赍去事目中。此一条亦为添入。仍即申明知委。

礼曹赠执义洪颐中,赠都承旨洪锡箕旌赠议启批 编辑

昨年皇坛望拜也。起感于林陈航海时事。仍和故副学李端相诗。而际见新印晩洲遗稿尊周录中。有次其韵者。凄惋忼壮。令人有痛飮黄龙之想。又其拟檄之辞。磊落可观。如荆卿挟剑。伍胥横戈之句。真先正所谓气涌如山者。昔朱子跋张忠确公家问曰。非其胸中有以大过人者。何以及此。朝家于此人亦云。况当汩陈之时。奚靳崇奖之典。令该曹特赠正卿。其父又以笃孝纯行闻于世。而尚阙旌里之举。亦可谓欠事。依义肃公申曼家例。就其里表之曰。赠司宪府执义洪颐中。赠吏曹判书洪锡箕父子忠孝之闾。

章陵参奉金圣泰论三勋臣事疏批 编辑

昔我靖陵之世。金,朴二文𥳑公。共登小丘。议上长秋之封事。及琅函之彻也。义声动廷中。而南国之士怀其节。名其丘曰学士之台。至今有指点咨嗟者。尔以金文𥳑之孙。当翟褕追复之旧甲。极论三勋臣事。予心起感。不觉通宵。前乎此而为此论者。亦多矣。律之以天理人情。揆之以国纲臣分。夫孰曰不可。而时际中兴。再安宗社。山河带砺。十死且宥。昔先正诸人之不为直请者。盖有微意存焉。况庭享典礼。至重而严。今于二百四十馀年之后。轻易议到。有非审慎郑重之义矣。

礼曹神德圣后私第旧迹登闻启批 编辑

圣后本家观津籍贯。既是象山。象山即谷山。而今其宫基石础。屹然宛在。长逾二十有一尺。明是世居。遂作本贯。而石柱。必是舟梁以后起第时所建。大抵邑报虽甚疏漏。旧基则可以征信。况杨叶盛迹。遍在野乘。且今月三明。即我圣后诞降之辰也。此时此事之登闻。若有所相然者。就其旧址。当亲书碑面。敬纪故迹。而碑样依文昭殿旧基追慕洞圣后诞降旧基碑尺度。下送该道。待秋成竖立。而阁样亦依右例。又思之。咸兴府驰马台。纪圣迹。而曾闻本府亦有驰马谷名称。在于府北七八十里许。山名岢岚之南。有驰道数里在山顶。邑中父老。传以为驰马旧基。邑牒之不为幷举。岂其邑志之不见。关辞之不举而然乎。亦令道伯。来头行部时。亲审状闻。

壮勇营推寻石尚书家文迹启批 编辑

卿等不闻故相金致仁筵奏乎。李源。畊于春川之陇上。与樵叟牧翁伍也。人不知为宁远伯之孙。只凭流传之言。乃有拔擢之举。何尝如田氏之有谱系。陈氏之有诰敕。为其证左而然乎哉。水中之蟹。草间之蛛。尚为人爱憎。况以石为姓者。于我国果何如也。当壬辰之役也。翠华驻于龙湾。皂盖驰于凤城。诚岌岌乎其殆哉。其时天朝诸公。正绅拖笏。冁然以笑曰。外藩自相攻击。何敢仰烦大邦。惟大司马石公。慷慨以东事自负。排甲乙盈庭之论。动百万超距之众。垂德于不报之地。而志决身歼。竟不免为大僇。虽使环东土小大黎献。家祭而户祝。尚不足为百身之赎矣。今于沧桑百变之后。有称汾阳之后。自言淮阴之子。则将信将疑。姑舍是。其欣其感。当如何。唐太宗创大业。为胜国忠臣。襁褓之儿。皆授显秩。况姓石者乎。姑先付之御营给料。以待文迹之推现。别加收用。而亦令庙堂。分付畿伯东伯。使之诚心采访。必求其可考文迹状闻。而今番使行。或来头使行时。石尚书族谱。不惜价费购来。以为凭考之一助之意。亦为分付译院。其能购来者。施以该院购纳书籍之赏典。若得分明文迹。亦当使之参班。令礼判。载之该曹掌考。

谕善李城辅疏批 编辑

今秋之必欲招徕。既屡言之。而及见来章。又以病为辞。见今冬令。只隔一望。不于此时。强起赴召。又将期以来春。如是之际。荏苒而已。何乃不践宿诺乃尔也。到今答于卿者。惟知一召字。卿须即日上来。史官传谕。辞巽甚挚。此次则欲付之道伯而转致。予于卿。可谓事事曲循。卿固惠然来思。思有以答予眷之方。即上下酬酢之义。未知卿能肯从否耶。近予阐明朱夫子之书。欲令家家而诵习。人人而硏究之者。易,诗,书,春秋,礼,论,孟以外。惟夫子之书。为准于明天理正人纪也。异端邪学之随以辟廓。亦未必不由于斯。比之讲明天人之大原。犹属节目间。大抵是书明于一世。然后国可以为国。人可以为人。舜之欲在于九章八音。而汝明汝听。须有其人。可以从欲。予所以旁求专治之士。先从句读训义。而欲备顾问者此也。自卿等各举所知以对扬。则在朝者亦当争进剡牍。惟恐其或后。卿等其可忽诸。怀德儒臣处。亦传此意。如何如何。附陈文体事。是哉是哉。卿言即予意。予意卿言。亦有得于朱夫子所谓国初文章。其辞甚拙。有欲工而未能之之一段。故予每谕筵臣以文。而如卞季良,崔恒,徐居正诸人。始可以处词垣。赞皇猷。外此皆苟也。又下于此。而金锡胄诸人之体出。而沨沨之希音。不复睹矣。但学问之士。反于彼。世级虽降。图书虽远。犹将圣人之微言。䌷绎缕释。往往有发前人未发者。经学文章之所由分。乃如此。在今矫俗之道。正在于不以经学为忌讳。使中外之人。晓然知趋向。则世道其庶几乎。士气亦庶几乎。此予所以日夜惓惓者也。

礼曹洪川业儒赵镇丰上言勿施启批 编辑

伦纲。不以贵贱有差等。幽隐。不以巨细有分别。今夫赵尚绅者。云是故都正外出。而都正先逝。命无治乱。伦纲之不明。幽隐之不伸。于今九十年矣。然于九十年间。户口成籍。皆以故都正为父。故郡守为祖。丰安君为曾祖。一一载录。藏之本县及京兆。其后都正之子若孙曾之为京兆尹及郞官者。如故判书以下。不下为十五六人之多。则何去而不之禁。及赵瑗之为洪川也。独于丁酉一式而不许云云。渠有何过于诸父诸兄之知识。而有此举乎。所谓不许者。不踏官印乎。不踏吉挟乎。不书于原帖乎。不入于统户乎。既无明文。何以取信。而分明有相左之迹。则何故不即还充婢案乎。苟使尚绅者。初非其家孽属。则初何为而頉给乎。因此而益知敦宁帖之非虚罔矣。故都正生时。不为来见一款。瑗说不成说。故都正作故。在于甲辰。则渠虽欲来见。年才九岁。路且千里。淮阴之子。何以自言。此可为非赵之证乎。瑗之伯父故判书赵尚䌹。别加顾恤。又其从兄赠领府事赵暾。至令尚绅劝即鸣冤。尚有诵而奏之于筵席者。彼瑗也。何为者。前此意见之书纳者。既甚颟顸。今所云云。首尾衡决。又不满一笑。瑗之所告中。尚绅母以为此家血属之说。显扬时一再来见之说。有若为尚绅落石者。而适足为尚绅引进之的据。虽以赵家言之。故都正既无明言。而故判书赠领府父子之所以处彼者如彼。且忠定公之有庶子。人皆不知。及其骑箕之后。始以著毛笠之奴属。号曰相国之子。此所以忠定之高于人一等处。则瑗必欲背驰其父兄。而立异于伦纲之大节。幽隐之久屈者。抑何意义。若然则何乃不于乃兄忠定事。呈单礼曹。以明其不然乎。郭崇韬拜汾阳之墓。未闻汾阳子孙之逐崇韬。如今日瑗之为也。家人共犯。只坐尊长。事系风化。当照用金石之典。而姑且安徐以其忠定之弟也。以此分付瑗处。造命在于人君。定伦由于秩宗。即自卿曹。成给赵尚绅之为嘉善大夫敦宁府都正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赵道辅庶子文案。使瑗及户判诸人。持此文案。告其家庙。仍许刊录于丰壤之世谱。

左议政沈焕之重卜后辞疏批 编辑

重卜之意。略及敦谕。卿当幡然出膺。何为更上辞本。至于纪纲之不振。莫曰非一苇可杭。处置得宜。则不振者自振。堤防之日坏。莫曰无千匀可发。宽猛各适。则似坏而不坏。民生之不能康济。职由于劝廉惩贪之昧施。而世教之不能扶植。一则正学之不明。一则名行之不修。今日救弊之道。岂在他求。惟望卿等之精白协赞。自馀在面际。卿须即起造朝。

领议政李秉模辞免疏批二首 编辑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从古圣贤说出许多道理。而元元本本。这个是实然之理也。太极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无往而非仁义。修之则吉而为君子。悖之则凶而为小人。此朱夫子所以先要人用力于主静定性。诏来学牖群生也。凡看义理。只当看大头颅处。于此分明识得。则下面节节层层。亦不过是实然之此理。散以为万殊。而四亭八当。合聚凑来。大抵今人多坐不读书。闻道不早。故见理不明。学无所藉。故心无所主。一有事为。如絮如沤。自以为尽分者。都是犯分。始以排闼为事。至于碎闼。而责之以犯分。则幷与常例迎驾而自抛。始以下狱为限。至于越狱。而斥之以犯分。则乃欲违禁免冠而自囚。使仁者观之。无非井人。人虽自轻。其于国体何。朝纲何。凡于沁事。予未尝任予之情而拂人之性。故须向万挠之中。辄开一线之路。吾则从吾。臣分则从他臣分。盖所以保沁谪在此。保世臣在此。此等微密义谛。小大群工。尚亦苦予之志。而谅予之心。当此时。有体国大臣。从容鼎位。光赞大猷。内以有转干之力。外以有镇俗之量。虽于苍黄纷聒之时。不失朝廷之礼。当为则便为。不当为处不为。即所谓身佩安危之大臣也。大昨之筵。先之以取喩皇极。又于敦谕。许之以相业。所贵乎相业。莫过于相须。惟皇作极而立极。为其相者为准为则。敷锡于臣民。于百官协和。于万民平章。则朝廷之福也。世道之幸也。相须之如动静之无间。然后全有太极之全体。能赞皇极之功用。欲如是也。惟有读书讲明之而已。更望即起幡然。一以卿身之已能者。申勉有位。各修当然之则。克尽固有之性。环海以东。使圣经贤传之旨。焕然复明。动亦定。静亦定。太平有象。可以自今日伊始。

予尝闻夫子之训矣。其谓子产曰。行己也恭。事上也敬。而仍诩之以君子之道。大抵近世之人。目前才有事。辄不免挠挠勷勷。行己也非不欲恭。而率归于失恭。事上也非不欲敬。而反近于欠敬。气先夺帅。神不栖舍。泯然一色。渐成痼瘼。顾予惕若。孚号扬庭。不过曰矫时改俗四个字。惟卿允元。进止不错。昨年训院请对。三军万民。咸听于卿。而阶级层节。灿然不紊。及其洞谕予本意也。济济之列。静听无哗。往往有知感而起叹者。又于今番。依旧是茫无津筏。垂绅戟门之外。动必遵度。不失其常。予乃即日回銮。繄谁之力也。今卿逊玆荒郊。至以群情莫伸。馀忧自在。罪则有之。恩何辱焉为言。卿试思之。君相一体。所贵相须。区区予心。卿必谅之。予何尝丝豪过饰于纶綍之间。只为华卿身而侈卿衔之地哉。一则曰矫时。二则曰改俗。要其归趣。与前谕所谓保世臣云云。相为表里。卿须安心调理。俟间入城。以听予面谕。

左议政沈焕之请禁采金筵奏批 编辑

日前刑曹判付。略言之矣。此事不待两言而决。在于许与不许。许采则赋其税而通其货。不许采则申禁而已。设令许采。有万万全颠扑不破之长策。顾今逐末之习。务本为耻。欲行反本抑末之政。一边颁示。农政纶音。一边任他游食射利。可谓当句不成说。卿于今筵。既因询问。力言禁之之当然。正合予意。自庙堂。申谕四都八道。俾即严饬管下守宰。各从境内禁断。虽或有营邑之令。前设店处。一切革罢。以其淘采之类。归之南亩。

左议政沈焕之请饬邑倅侮蔑镇将之弊筵奏批 编辑

守令。虽三韩甲族。边将虽赎良常贱。朝廷当观等威爵秩而已。近来诸道如许之弊。相续登闻。国而无纪纲。何以为国乎。设有弊瘼之百倍于此。决难销刻。安兴加德。则后窠。为先以文侍从及武臣别军职及边地已行中差送。守令等不受节制者。使之直状闻。其后更以久勤差送。又其后以有地处者。时时差送事。分付铨曹。阿耳古群山。亦令间用此例。

左议政沈焕之请饬邑倅侮蔑镇将之弊筵奏批 编辑

守令。虽三韩甲族。边将虽赎良常贱。朝廷当观等威爵秩而已。近来诸道如许之弊。相续登闻。国而无纪纲。何以为国乎。设有弊瘼之百倍于此。决难销刻。安兴加德。则后窠。为先以文侍从及武臣别军职及边地已行中差送。守令等不受节制者。使之直状闻。其后更以久勤差送。又其后以有地处者。时时差送事。分付铨曹。阿耳古群山。亦令间用此例。

右议政李时秀请园幸退期箚批庚申 编辑

夜将戒驾。心如离弦。瞻望珠丘。若获趋庭。预思辞园之时。还不若不往。此际予心。益难按抑矣。

谘议宋稚圭疏批附注敦谕 编辑

省疏具悉。才闻赞善造朝之期。充然如有得。仍蕲怀德之行。与尔偕至。际见尔章。既巽且谦。遐心莫回。翘予跂予之馀。怅与愧幷也。大抵芝则有本。醴则有源。而岩栖巷飮。力学求志。自有日章之美。孚尹旁达于朝著之上。则眷玆东冈之陂。岂尔牢守之地也。庆礼之后。讲筵将开。此时熏陶之功。窃有望于尔等。勉须即日登途。用副侧席之思。昔我先王孝庙。光陞储位也。始设赞善进善谘议等职。以待山林之士。时则有金文敬公为赞善。尔祖文正公为进善。征士李惟泰为谘议。至今称宫僚之盛拣。可以比隆于三代。顾予承先王之丕基。行册储之大礼。而尔之从叔都宪为赞善。尔为谘议。凡周亦世有奕其光。尔岂不与有荣矣乎。尔以尔家之人。讲道丘园。克绍家声。登招旌之列。而縻挟册之任。予心欣喜。何以形喩。尔须亟回东冈之志。仪我讲肆。

左议政沈焕之请临轩传册箚批附注。冠礼册储都监都提调李秉模等疏批。 编辑

省箚具悉卿恳。命宾之不欲临轩。册印之传于寝殿。一则寓孺慕万分之一。一则述圣祖已行之典。仪节虽似太𥳑。其实自有精义矣。左相箚语。即卿等之语。而其批亦言予意。寝殿传册。礼𥳑而意真。且况我圣祖攸行。予小子欲述之耳。卿等庶知予意。

右赞成宋焕箕疏批 编辑

省疏具悉卿恳。予尝读朱子封事。以辅翼储嗣。眷眷千百言。而仍言苍颜白发之感。千载之下。可以想见其君臣之际矣。卿既惠然顾我于庆礼之辰。士曰时哉。民曰乐哉。而场驹可以永夕。不意樊园之行。直渡清汉。浦云汀树之间。翘予瞻言。历夜憧憧。爵秩之进。庖廪之继。即先王所以待先正。先正所以受先王。则予可不遵而卿可不膺乎。卿疏中。妙拣宫僚。严其䂓范。莫或以恶小而近之。迹疏而遗之云云。旨哉言乎。此固朱子之意也。予既为之座铭。仍饬铨部。用作官箴。卿以从心之年。颜发尚旺。庶几迟留。以为熏陶之益。卿何迈迈若此。卿须即日。复路入城。副此至意。

礼曹陵幸取禀启批附注。展谒日教。 编辑

今玆之庆。即我先王攸锡也。太庙真殿。虔告庆礼。而今日先谒真殿。顾予孺慕。际此无际。欲于即日。躬诣月游之所。粗伸忱诚。瞻言珠丘。夜亦明发。窃想陟降洋洋。嘉悦于上。须予小子来拜也。今春展谒。当先行于健元陵。次诣元陵。展谒后亲祭。今番仪节。皆遵圣祖圣后已行之礼。亦当展谒于崇陵。而局内诸陵展谒。一体为之。祭享则皆遣大臣。而日子。来月内当择吉。以此知悉。今日来拜。孺慕当作何怀。周旋象设。若承玉音。记此日之举。宜施于骏奔诸臣。一则志感。一则志庆。是日是陵。岂可不为乎。亚献官左议政沈焕之。终献官右议政李时秀。熟马一匹面给。赞礼,执礼,大祝,典祀官以下诸执事赏典。皆依献陵例捧传旨。而典祀官与执礼,大祝同。陵官升叙。未出六者陞六。本陵守仆等。考例加数施赏。健元陵,穆陵,崇陵。虽摄行。皆依亲祭例。留斋室陵官。仍其职。加计一阶之仕。守仆从厚施赏。京守仆及各陵守护军。亦为考例施赏。

领议政李秉模辞赏。兼请收还赵荣顺,李在𥳑处分箚批。附注。左议政沈焕之。右议政李时秀联箚批。 编辑

省箚具悉卿恳。卿于冠焉而为宾。册焉而为都提举。与以为幸。何让例赏乎。且况赏典之幷从太𥳑约。予意卿当体悉。于赦令。亦用此规。今日宥一人。明日宥一人。实践赦文中。添入之赦句。则始似𥳑约。久当有维新之效。此义不可不使辅相知之。天地之道。易𥳑而已。天下之事。弥纶而已。在今益为时措之宜。予欲以此为权为度。亦望卿等之知此辅予。

两司请收禁令联疏批 编辑

焉有以言为官。使之择言而发。又从以严立科条。设为禁令之朝廷乎。然而为之者。诚非得已也。姑且暂忍。逾得此岭。使伏法以外。罪名次第昭晰。无废族。无弃人。治成制定之后。不待卿等之言。幷将院壁书揭之多少禁令。投之水付诸火。即当大开言路。尽言无讳。卿等须待之也。卿等今日之疏。涉禁谓之可乎。不涉禁。谓之可乎。不露姓名。极不光明。然而所欲言者言之。无甚异同于已给之本。此而例批。不诚莫甚。其弊有倍于设禁。卿等之疏。留中欲洗去。仍递本职。该房承旨递差。

三相再箚批 编辑

今番赦令。分三等。或先举其大者细者。或追举其大而姑置。与细而未及并提者。自今簪缨之家。庶无䵝昧之弃人。暧昧之废族。大义益明于不言中。而诸家各人之愿忠莫达者。乐为之咸囿于一视之内。世臣之幸。即朝廷之幸。而朝廷之幸。亦即维亿万年之幸。近日处分。岂或毫分近似于任一己之聪明。轻万世之法程也哉。昨因政院微禀。虽知箚本之到院。不但以社享出斋。经宿拜殿之馀。何可应接这般公事乎。使录事往谕追呈之意。卿等之请罪承宣。必是录事错传下教。卿等若即详问于该录事。当知其实。

政院请咸镜监司具㢞罪人放未放成册改修正启批附注。前承旨李羲甲处分教。金吾赦文书申饬教。承旨曹锡中筵奏批。 编辑

法者。常经也。有司之臣。惟当守经遵常。不敢锱铢阔狭。今见北关道臣状本。应坐及为奴婢。依定式。不为举论为说。则得体甚矣。此启辞指何许罪人乎。诚如尔等之言。则不有法典。为道臣者。亦当自下取舍乎。然则未放秩名目。革之亦可。大抵俗习之难矫。一何至此。尔等不可不严处。至于台启未停之类虽点下自在勿论。道臣。亦何可拔之乎。尔等姑从宽典。先施罢职。今此处分。非为旷荡。意在明示好恶。其于矫俗正习之方。大有所关。而然治不徯志。人不率教。近日所谓此等启辞。虽似严于堤防。其实则皆从难可矫莫可正之痼瘼中出来。须用何术。可以得来真正堪任者。置之六仙之列乎。曰法云尔。则何法不严且重。至于赦典文书。所关尤何如也。古则徒流安置充军等罪名。遇赦则放。放秩未放秩之区别。即近规。而后来之更添禀秩名目。又是近规之近规。虽曰近规。既属定式。此亦法也。诸道放未放启本。皆上来。独湖南尚无登闻。追闻之。非特教。非定夺。而一承宣忽以己见。自外还送未放秩中。干连深重之类。使之删拔修启而然云。可谓妄矣。罪名。以其深重也。故置之未放秩。今若删拔。则此类将为上不知中不知之罪名。宁有是乎。其人固不足责其罪。合置何辟。赦令才过。姑从宽典。前承旨李羲甲。施以未放秩中首律。令该府公罪收赎。分付铨曹。勿复厕之银台之望。俾近日汩汩于俗习。而凡属如许处。反以不知高厚。作为工谋之方者。知所为戒。○赦文书中。杂乱莫若禁府文书。卢圣中之书放。不知几许年。而因该府之互相推诿。更录于乙卯赦典。其时未烛奸弊。只为更书放字。又复混录于久年秩。若不追知其如许。特加区别。则何以出场乎。后弊所关百倍甚于日前承宣之所为。圣中。则既荡涤矣。官职当自如。而揆以刑政。其颠错果何如也。此后此等之习。当用反坐之律。以此传教。令判金吾书揭府中。○该府事。闻甚骇然。若非因还持去之台疏而提问。则玄在默事。不知何时觉得。且其本事至微细。幷与罪名而荡涤。御极以后。特使王府司寇。刱置决狱案。三朔修启之式。与祥刑考,审理录。录启案。犹且瞿瞿。一岁之决囚分等。出都以上。藏诸寝殿。有司举行。若是疏漏。所关刑政。诚亦非细。向筵既有厘正之命。使之各别审慎。

礼曹以申思赞复科收议大臣启批 编辑

大臣收议。有未及唱第之语。事实似相左。使之更为取考草记矣。今见果然。而且于其时筵教。只有拔去充军花牌还纳之教。而无削科之命。则拔去之类。每蒙分拣之特恩。先朝五十年间。唱榜前拔去者。虽仍拔。唱榜后拔去。而仍为拔去者。果有之乎。以此比例之则申金两人之尚在拔去中。适因未遑俯烛。而又有一事。可以取仿为援者。先朝下教。尝曰。乙酉榜面试时。以庆会楼为赋题。有一儒生进前席惶怯。对以忘未记得。其前又有一儒登第入侍也。不能诵奏一句本文。蔡判府。时以知申在筵。奏言春塘观光者。罢归渠家。家人问塘在何处。则或以不知为答者有之。此亦出于惶怯。岂真不知而然哉云云。仁元圣后闻之。教以承宣此奏。不愧古人宽绰之风。他日必大做者。先朝每提两儒事。谆谆于倦勤之后。其详想在于起居注。不知庆会楼题之一儒。如申思赞。不能诵奏本文之一儒。亦如金处坤。若于两儒事谆谆之时。筵臣。有以申,金事謦欬之。则即命分拣。可以仰认。然则申,金之分拣。岂可以已处分之事。轻议为言。又然则如之何为当。分拣似当。以此知悉举行。

持平李敬臣八条时务疏批 编辑

省疏具悉。公车近阒琅函。际见尔章。开口便说朱夫子附以利用厚生之方。仗马有声。亮非细幸。曰笃嘉汝。可谓不负其职。第一条语类云云。予尝以为大全出于夫子。语类出于门人。故大全如易系。语类如论语。第于记载之际。人品有疏密。文法有详略。乐混全而忌剖析。舍宝藏而取零金。往往不免其失。盖大全语类。譬之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二物也。天所赋为命。人所受为性。一物也。分看好。合看亦好。同处见异。异处求同。方可谓善观夫子。故燕而购书。岳而剡人。拟成一统大文字。天开斯文。予意若成。则尔当与荐中人。共闻编书之役矣。第二条仪礼云云。堂荣丰禁之制。虽近于名物度数之末。此为基本。可审不可忽也。朱夫子释宫室与尔雅。略相出入。而前虚而后实。角坫而侧廉。则有如明堂布位。井井秩秩。自王安石以后。仪礼不讲。而旧法从而不章。乡礼合编注说中。违于礼意者。真所谓有司失其传。自内阁详考厘正。第三条飮射云云。飮酒。所以劳农也。序齿。所以尊年也。予所婘婘者在于斯。中外不能对扬。又速官箴。有关国纲。付之庙堂处之。第四条窖仓云云。汉之敖仓。唐之洛口仓。俱以窖而贮之。刘项八年之争。杨李六年之战。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此也。但窖虽陶埏。恶湿而喜燥。故大江以南。不如河北。先以井田一区之意。试之于西北。未为不可。庙堂商度。先问便否于西北道臣以闻。第五条银货云云。器用服饰之日趋糜费。可胜言哉。𨱎器尚有古禁。况九府圜法之所称白金者乎。若于一朝设法而禁之。反有乖于盖公治齐之义。惟在宰执侍从之家上行下效之如何矣。第六条绵布云云。汉缯唐绢。不足喩其美矣。无胫而走邻。年年尾闾。是何异于脱吾民之衣。委之殊乡。金参充包。比有修明者。绵布想不至如前狼藉。惟在使行防禁之阔狭矣。第七条濬川云云。顾我先大王爱恤元元之盛德大业。史不胜书。而濬川即其中一事。濬亦有大小之分。而其费大为近万。小亦数千。若使牛耕而人休。则费可省矣。利亦博哉。翻沙则成堆。成堆之后。筑数仞之阜于水门外旷处闲地。种植以防之。至于馀沙之入于江者。疏以导之。用石碇铁犂。尔言正合。予宿昔留意者。然而碇犂与笆栅间。其难易又当何居。庙堂亦可禀启。第八条量田云云。欲复三代之制。当先井田。而井田既不可复矣。均田限田。亦可谓近古。唐初。始立口分世业之法。旋为兼幷者所占。田制之不可猝变。类如此。目下先务。改量为上。但邑不得人。则不如不改量。朱夫子盖尝试之。而留丞相同乡之人。又复沮戏。其难其慎。不得刻励施行者。良有以也。古昔先王之时。草木蕃庑。桑麻翳蔚。村巷无犬吠。官府长子孙。即风流笃厚禁罔疏阔八个字。予所蚤夜忧勤。不外此耳。朝绅辑睦而后。烝黎乂安。烝黎乂安而后。风俗醇厖。风俗醇厖而后。飮射可以行。财谷可以裕。究其本则朱夫子书是耳。尔言可谓识务。尔其勿辞察职。

大司宪李城辅疏批 编辑

省疏具悉卿恳。江之永矣。愿言溯洄。际接来章。如见清范。附陈俱是硕画。千里面谭。尤庸延伫。大抵天下无不可知之理。无不可能之事。而孟子有不知不能之喩。至譬于泰山北海之挟超。则予之为治。反顾云何。百姓者。人主之心也。朝廷者。百姓之心也。礼乐教化者。朝廷之心也。人主者。持礼乐教化之具者也。昔予不自量。读圣人之书。慕圣人之志。慨然鸿厖。庶几遇之。日月如流。我发如星。每一回想。尚不免河不出图之叹。卿言适会予意。卿实亮予。予窃有感于斯。先正所著书屏。允合丰芑之良谟。况时与事符。若有所待。令内阁写进。尾论明义云云。非予所敢私者。与国中小大臣工。守之若球璧。传之若经史。卿所为言。即风传之过者。句语虽无指的。才有揭禁。不得不封还。卿须谅之。更望勿复控辞。毋金玉其音。以副翘予之思。

右赞成宋焕箕疏批 编辑

省疏具悉卿恳。卿之来也。尚嫌其徐徐。卿之去也。胡为乎曁曁三揖。而进一揖而退。莫曰于礼则然。慎尔优游。勉尔遁思。独非宵雅留贤之诗乎。予以先正之思勖于卿。卿乃不于先正出处。是效是则。予之诚礼。固不及于先王之待先正。而卿其可不以先正之事先王者事予乎。卿之临行进牍。拳拳于保傅。欲择保傅。当求如卿宿德。与其言之于疏。曷若行之于身也。旌招之。不以职事设言于卿而赞成特授。专为贰师兼衔。卿必谅予心之非出縻爵。何乃过辞。至若卿孙除官。即前代承荫任子之法。复何足云尔。为贲胄筵函丈之席。更当有敦勉。玆于批旨。先致此意。

大司谏兪汉宁陈戒疏批附注。右议政李时秀等批旨句语。请改筵奏批。 编辑

尔之盛言缄默之弊者。言皆明白。而何乃随俗为此效嚬之习于近日事。隐暎插入。自归于同浴讥裸乎。古之所谓惩讨堤防惟忠鲠者敢言之。今也至疲软最没摸棱。关心于推考递差者流。听其言。则峻极无与为比。外此稍涉于时政官师。无不嚼芋呑枣。于是乎惩讨。非惩讨。为谗谄者。媒身之工谋。堤防。非堤防。为轻儇者批颊之拙计。这个俗习。丕变廓清之前。公车之日积。而间虽有堆砾中零金。特是莠之苗。紫于朱。终恐阴阳白黑之混。而无足以张士气而振直声。为毫分裨助于言路。尔其勿辞察职。凡于丝纶对题。不欲做著题之句。即予一副素戒。今之所谓惩讨堤防之弊习。果不近于谗谄轻儇。而朝著之间。又无推递关心之人。则伊日批旨。即不过题外说话。何必改为。而若与批中云云。有一毫近似。则是岂谚所谓呼瞽称正之浑厚语法乎。卿等之言是矣。其批中关心以下七字。于是乎以下三十一字删去之意。令注书悬录于堂后日记。

领议政李秉模以武试做错引咎箚批 编辑

我朝士大夫之立于朝者。莫不明习故寔。殿陛岩廊之间。咸秩有则。而今人在家乐放纵。在公惮绳检。以至朝仪筵体之不严。而有识岂无窃叹。予常兢兢。必欲遵古而守旧者。意岂浅浅。卿之博洽综密。著誉于今日廷臣。且况试院之仪。与法殿等。而具僚之周旋。犹未免不如式者多。深恐今日明日一事二事。瞻聆之自归于惯熟。至于所引榜眼人名之未及照察。特细节。即令该曹。付标施行。

持平赵恒镇时弊疏批 编辑

首陈诸条。尔言皆实地上实事。甚可嘉也。其中身教之说益好。而旁求遗逸之德胜才质过文者。不以世类。置之两坊。即亦予夙夜留意者。其所求之之方。更欲铭念。附陈堤防纪纲等说。亦是矣。而义理大抵是无穷不竭。譬如原泉之混混。派支之分。维亿万计。及其归趣。瀹济漯。排淮泗。注诸江而朝于海。岂可以泾渭之清浊。骤看之曰。清浊混乎。此可与知者道。附陈近日科举不严之弊。可胜言哉。昨筵宗伯之臣。盛言矫弊之策。依其言。使之博采更禀。须见于朝纸也。至于一经。试讲事。亦有宗伯举条。而近或试可于日次讲。诚易易。但老儒之素有记性者。其奈精力不逮何。予亦少时。不以轮诵为难。近欲收拾。则十之八九。错换句读。此所以老少不可无区别之意。言于领相也。盖领相亦有轮诵之熟工而然者。附陈今科诵上经。后科试下经事。许令与昨下举条。一体问于大臣。附陈小学讲亟行事。此则大科讲后。始可议到。附陈文荫武守令换邑之请。即故相交差之论。予每以为今世龚,黄。未易得来。则莫有胜于互交差除云耳。第以尔言申谕铨臣。更究好道理。附陈松政之申禁。亦可谓当务之先。所念念者在此。战漕船通用。然后当徐议。其馀附陈群山,咸悦仓合设事。依尔言。问于大臣。及曾经道臣。使之草记。附陈官方。令该堂禀处。

备局黄海兵使李性默,黄州牧使赵荣庆两罢事启批 编辑

近来严体统之论。所以尊朝廷也。岭南则有固城倅事。湖南则有灵岩前倅事。湖西则有忠州前牧事。几乎式月斯闻。而黄州事又出于海西。可谓不可使闻。而黄州事。则判异于诸倅者有之。若于典宪。有所干犯。则所谓体统。特风斯下矣。朝廷举措。惟各当其则而已。昔者汉之张汤。与掾史相争。而汤以上官。伏其辜。该兵使许多所为之反常。姑无论。乃于无事之时。非戎务。非操场。而忽用军中之刑律于运筹厅事之前者。如非醉酗。太不近于常性。此犹不足。发送虞候。率领军校。尤何等无谓之甚乎。况节度使。非用刑衙门。而该邑首乡之欲加讯推于不当之事。此亦守法乎。犯禁乎。笞杖棍枷之各有用处。典则科条。昭揭象魏。则渠焉敢漫若不知。自干邦宪乎。此弊一开。从此不知有何许后弊。于是乎体统之于典宪。义理轻重。其间不啻较三十里。该兵使李性默。令该府拿来捧供。施以违越典宪之律。西民虽劳且疲。国纲所在。不得不递罢。何可旷官。黄州兵使牧使之代。各令该曹。口传差出。待下批。当日辞朝。莫敢迟滞赴任。

礼曹祈雨报谢祭择日启批 编辑

报谢之举。岂待立秋之后。而初庚未届。秋成尚远。涤场以前之一雨一旸。或恐此心之暂忽。虽以坐斋之隔日。不得不稍早荐璧。而昨即得雨。反以或涉于径与渎。通宵耿耿。不敢弛心。报谢祭。待立秋举行。非曰的是。献官执事等诚力所致。而得雨则赏。所以昭灵贶重祀事也。锡马弓子之赏。令政院。考例捧传旨。

吏曹判书李晩秀因金履载疏辞疏批 编辑

媕娿之世。片言如金。奚特论一重臣。虽大臣被论。理合假借。又奚特论一大臣。虽有论及衮躬。亦当优容。况卿疏中所谓克让之美一句。既非孔朱诸夫子之谟训。即不过引用晋人之过去说话。予亦以为未必是得意作得意笔。则夫也云然。岂或深非。然而予之一见再见。屡见其疏。然后处分者。意实有在。大抵数十年来。人鬼虽判。污俗未改。为世家世族世臣世道。夙夜寤寐。一念如结者。直在于矫俗二字。凡于纶谕间。若有俗之云乎处。黠者夺气褫爽。愚亦视他眉睫。能知其避远之为图生。善乎羲经革之上六。程传曰。小人虽未能心化。亦革其面。以从上之教令也。又曰。下愚。虽圣人不能移。尧舜为君。有苗有象。盖亦革面而已。又曰。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彼金履载者。妙少毛羽。未成之新进也。固安敢拟论于苗象。而以其地处才华。犹不至于革卦之小人。下愚。则由古而畏威寡罪。由今而视他避远。皆若迷然昧然。而其疏全篇。即一矫俗二字之反论。于是乎或恐豕将突。而滋蔓难图。乃施窜一拯万之举。卿谓此举。乃专为卿而发耶。信尔则卿之料错矣。天官冢宰。何等重任。因卿事窜其言者。督令卿行公。是诚矫之反者。污不欲为此。至于益励矫俗之方。另欲锐精。而亦不在于卿之递仍。卿所辞铨任。特许递免。

礼曹参判李书九疏批 编辑

书之洪范五皇极曰。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蔡沈集传释云。进之则可与为善。弃之则流于恶。君之所当受也。近日之纶谕筵教。盖取诸斯而未尝饰之以𫓧钺。此际卿疏认出忧爱。另欲加之意而措之事。以期其由我周行。偕造康庄矣。

工曹判书李晩秀辞疏批 编辑

金履载投疏之时。渠所自拟。必不至于岭海而放流之。示不与同者。日用施为。即无论巨细轻重。各有精义寓焉。所以圣人功化。其妙入神。炳炳朗朗。数十条之中。先致意更著力于别嫌明微者也。金华之衔。非不知其地比。玉署之章。非不知为体重。而名之曰职在论思。则凡属排云叫阍之事。利害从他利害。欲言则正言而已。今其隔爬之说。似嘲似讽于矫俗二字。而横看则如誉道。竖看则如毁斥。苟有血性之任渠从心从生者。脾胃必难定。似此口气。似此手段。出于故副学之后者。亦足以观其俗。予于世道。不但为世臣必欲矫其俗。惟予太阳之证。亦恐其或欠含蓄。而为害于藏纳。益懋矫质之方。如是也。故近日处分之不嫌其喣濡假借。而如水太阿。姑靳廓挥。大抵今日朝廷。毛发丝豪之无不受病。蔽一言曰。俗之弊然也。儒言而墨行。固可恶也。亦有间于言行之不儒而纯墨。则岂可因噎而废食。俗不矫则国不乂。国不乂则有君有臣之纲之纪。皆将视同篱边。束之阁上。予之所惓惓必欲矫者。亦岂特为世道世臣地也哉。今若为卿进身。遽宥履载。则刑政之颠倒。国史必书之。野乘当记之。宁使卿迹阻轩陛。履载三危之窜。决难容议。所辞宜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