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008

卷七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
卷八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卷九

利川都护府 编辑

东至骊州界二十二里,南至阴竹县界四十里,西至阳智县界三十七里,北至广州界二十一里。距京都一百四十一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丽南川县一云南买新罗真兴王陞为州,置军主。景德王黄武,为汉州领县。高丽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导之利涉,故赐今名为郡,仍属广州仁宗始置监务。高宗四十四年,称永昌恭让王以祖妣申氏之乡,升为南川郡。本朝太祖二年,复为利川县,置监务。太宗十三年,例为县监。世宗十三年,改知县事。二十六年,以千户以上,例陞都护府。

官员 编辑

府使 编辑

一人,从三品。诸都护府同。

教授 编辑

一人。

郡名 编辑

南川南买黄武永昌

姓氏 编辑

本府徐、申、安、韩、张。

王、洪、黄并来

形胜 编辑

土广而腴,民众而富 编辑

权近《乡校记》。

山川 编辑

圆寂山 编辑

在府北十二里。

五音山 编辑

在府南二十五里。

雪峯山 编辑

在府西五里。镇山。

大德山 编辑

在府南二十六里。

猪鸣山 编辑

在府西十五里。

孝养山 编辑

在府东九里。

福河川 编辑

在府东八里。经骊州任内川宁县前,入梨浦津

梨树川 编辑

在府北八里。源出广州牛岘北,流合于福河川

土产 编辑

白玉护法里、陶器。

楼亭 编辑

爱莲亭 编辑

在客馆东。

任元濬记:之为邑,在高句丽南川县。后为新罗所幷,号南买郡,置军主以治。又改黄武郡,领环邑诸县。王太祖之南征也,帅大军行至郡。有徐穆者导之,利涉南川太祖喜之,赐今号。入我朝,徐姓达官皆之苗裔。而利川之云亦取利涉大川之义也。世宗庄宪大王以郡于畿辅诸邑,地大民稠,升为都护府。东西行者,必立马讯诸父老,孰是南川,孰是徐穆之子孙。往往吊古,兴怀感慨而后过之。客舍之南,旧有亭,卑小狭隘。更八九守而不为之修葺,阶欹而柱偃,无以慰夫王人之鞅掌,府人悯焉。

全义李君世珤以通训大夫,为府之二年,政平讼理,民安其业。适其岁禾大熟,李君乘其粜籴敛散,而役其人,因其旧制,辟而新之,不崇不卑,不侈不俭。事既毕,席其上而望焉,则东南间所谓孝养诸峯,列于几案之前,近之佳树映带。李君暇日徐步其侧,相其沮洳,为凿方沼于亭下,种莲其中,请名于领议政高灵申相公,乃以爱莲二字复之。李君荣其亭之有是名,嘱余作文以记。

昔者先儒赞舂陵周夫子之德曰:“风月无边,庭草交翠。”盖言其得斯道之妙,有以续不传之緖,而开后学于无穷也。夫子尝作爱莲之说,以寓其志。其言曰:“牧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之道,孰有大于修己治人者乎?修己之要,莫大于敬;治人之道,又莫大于仁。仁且敬则修之治之,盖各尽于人己,而圣人之道渐可学矣。然则君子之道,若是其大,而匪夫一花一卉之可配,而谓莲为君子,其意何哉?

呜呼!泥而不滓,可见君子和而不流之气象;可远观而不可亵,可见君子尊德性、极高明之德容;香远益清,可见君子誉望、令闻之远播。由莲之有是三者,而溯洄之以求其实,则向所谓为仁为敬修己治人之道,亦可驯致。莲之君子即人之君子,而李君之所以种于亭,高灵相公所以特揭爱莲以名斯亭之义,庶不虚矣。傥后之继李君而为郡者,不徒观古昔之事而留赏于斯亭,以寻夫周子爱莲之说,究李君之用意,吾民虽至久远,犹蒙其庥也,而斯亭者亦托以不朽乎!

徐居正诗:谁续濂翁说爱莲?名亭端合古人贤。君应似德平生好,我亦虚心抵死怜。结子已闻圆似斗,开花曾见大于船。更须勤著裁培力,风月前头兴自颠。

风月亭诗:凿得新塘又种莲,风流可爱主人贤。清馨冉冉谁能赏?浓艶娟娟我独怜。翠盖红妆邀夜月,碧波清浪泛瑶船。此间对酒堪乘兴,唯得吟哦喜欲颠。

新增曺伟诗:开亭凿沼种红莲,人道当时太守贤。国色动人如自媚,晨妆照水绝堪怜。关情拟续濂溪说,入梦频寻太乙船。折得碧筒仍痛飮,从教唤作酒中颠。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府北一里。

权近记:永乐元年夏,议政府经历司都事徐君选,以其乡利川新置乡校事始末,请曰:“吾乡,南川府也。高丽太祖南征,过其川,郡人有徐穆者,导之利涉,故赐号利川。土广而腴,民众而富,其繁庶视他郡为剧。逮至衰季,权奸擅政,公私匮于掊克,吏民殚于流亡。廨舍倾圮,尚不克修,为郡守者,寄居民屋,奚暇治庠序哉?洪武戊辰,诛除权奸,选任良宰。明年己巳,监务李君愚布惠政,集流亡。慨然有志于兴学,初于安兴精舍,聚生徒置学长,教养日谨,凡器皿资粮皆务赡,将欲相地而营黉舍。时方招辑还定,未暇就功而见代,乃以谷布若干授学长,为本取息以俟后来。中罹多务,继者未遑。越辛巳春,今监务边君仁达既下车,谓不可以僧庐为学校。即于郡治西北一里之近,亲自卜地,得二水合流之内冈峦环拱,形势应图。公务之暇,役以吏卒,不借编氓。即山伐材,诱集香火会徒,分队以输,且募髡顶,日自董功。始于壬午七月,不阅月而告成。八月上丁,就行释奠之礼。圣庙中峙,翼以斋庑,东则为楼以凉于夏。数十祀未就之功,一日欻成,观者莫不叹赏。吾乡之美,于今克成;吾民之善,于玆是基。乡之父老,奋肆姁婾,欲托文辞揭视来裔,俾不忘二君终始惠我之德。以选幸为寮佐,日从事于左右,使选请,愿无辞焉。”予曰:“甚矣,民之不可以无学也。降衷而有性,秉彝而好德,斯民则三代之民也。有欲争敓,无知而罔作,陷于刑辟,沦于禽兽,非民之罪也。长民者,不能兴学以明教化之故耳。今李君谋之于始,边君成之于终,拳拳以兴学教民为先务,二君真知长民之道者也。自是乡民为父兄者,观感于善政;为子弟者,渐摩于善教,毋徒事于章句,必先正其身心。居家必笃于慈孝,处事必主于忠信,一乡之俗蔚然,皆兴于礼义,则起为将相,匡辅国家,以建文明之治者,将必继继而有作矣。是岂唯一乡之美,一时之幸哉?宜尔乡民永勉无怠。”

驿院 编辑

吾川驿 编辑

在府西二十二里。

阿川驿 编辑

在府北二十里。

仍邑院 编辑

在府北二十二里。

贯川院 编辑

在府南五里。

佛宇 编辑

安兴寺 编辑

在府东四里。

定岳寺 编辑

猪鸣山

安养寺 编辑

五音山

立石寺 编辑

大德山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府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雪峯山

厉坛 编辑

在府北。

冢墓 编辑

金吉通墓 编辑

在府北十里。

新增权钧墓 编辑

在府南二十五里。

古迹 编辑

南川 编辑

徐穆高丽太祖以涉者,即此川。或云太祖将伐百济,驻师于郡,卜得利涉大川之繇,故曰利川

雪峯山古城 编辑

石筑。周五千一百十二尺。今废。

名宦 编辑

本朝闵义生 编辑

为府使。

李有仁、卜承贞 编辑

俱为府使。成宗朝,皆以政最,特陞堂上。

人物 编辑

高丽徐弼 编辑

新罗徐神逸之子。光宗时人。官至内议令。谥贞敏。初,神逸生于罗季,郊居。有鹿带矢奔投,神逸拔其箭而匿之。猎者至,不见而返。梦一神人谢曰:“鹿,吾子也。赖君不死,当令君之子孙世世为宰辅。”神逸八十生

徐煕 编辑

之子。年十八擢甲科。成宗十二年,契丹萧逊宁来侵,煕奉国书如营。逊宁曰:“汝国兴新罗地、高句丽之地,我所有而侵蚀之,又越海事,故有今日之师。”曰:“我国即高句丽之旧,故号高丽。若论地界,上国之东京皆在我境。何谓之侵蚀乎?且鸭绿江内外,亦我境内。今女真盗据,道途梗涩,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逐女真,还我旧地,则敢不修聘?”辞气慷慨。逊宁知不可强,遂罢兵。后拜大保内史。谥章威

徐讷 编辑

之子。靖宗时人。官至侍中。谥元肃。讷以上三世,皆以功配享太室。

徐远 编辑

忠宣王时人。

徐恭 编辑

之玄孙。善骑射,六为两界兵马使,士卒乐附。

本朝徐选 编辑

之子。官至判汉城府事。

新增徐冈 编辑

登第,官至大司成。性刚直。

寓居 编辑

本朝李宽义 编辑

经明行修,累举不第,退居乡曲终焉。

题咏 编辑

溪流浑尽马蹄尘 编辑

李詹诗:云云,北往南来问几人。

寂寥公馆雨催春 编辑

权踶诗:云云,减却深红绿已新。只喜田畴将播种,不知时节负良辰。

杨根郡 编辑

东至砥平县界二十七里。南至骊州界二十三里。西至广州界三十九里,至杨州界四十里。北至加平县界四十三里。距京都一百十六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丽杨根郡,一曰恒阳新罗滨阳,为沂川郡领县。高丽复旧名,属广州明宗五年始置监务,高宗永化元宗十年,以卫社功臣金自廷之乡,升为益和县令。恭愍王五年,升为郡,复今名。本朝因之。

属县 编辑

迷原县 编辑

在郡北四十一里。高丽恭愍王五年,以国师普愚寓居郡之迷原庄小雪庵,升庄为县,置监务。寻以地窄人稀,还属于郡。

官员 编辑

郡守 编辑

一人,从四品。诸郡同。

训导 编辑

一人,从九品。诸郡县同。

郡名 编辑

恒阳滨阳永化益和

姓氏 编辑

本郡咸、卓、傅、耿、敬。

李、郑、朴并属

迷原咸。

形胜 编辑

左据龙门 编辑

李迹诗:左据龙门右枕湖。

山川 编辑

龙门山 编辑

一名弥智山。在郡东三十三里。又见砥平县

忠州山 编辑

在郡东十馀里江中。

韩修诗:日照观音峯,客离杨根馆。东行未一舍,千顷平若案。清江常在右,远近皆可玩。复行十许里,歇马登高岸。孑立江中山,遮我望浩汗。土人前致辞,彼本忠州贯。浮来止于此,故以忠州唤。同行谓不诚,皆发一笑粲。灵隐有飞来,苍梧有此伴。静者山之常,天常尔何乱?何慕此而来?何苦彼而窜?问之终不言,临风独长叹。

阳白山 编辑

在郡南十五里。

马岘山 编辑

在郡西十里。

马游山 编辑

在郡北十五里。

大滩 编辑

在郡南十里。即骊江下流,与龙津合。有石横截水中,水涨则不见,水浅则波涛冲激崩缩,下道漕船往往漂没。高丽时,王康建白,稍凿其石,功未易就而罢,自后水势尤险。本朝世祖时,遣具达忠凿之,就水中设木楗,围其石,令涸而凿,竟亦未就。世以比滟滪堆云。

○徐居正诗:清秋昨夜快登楼,小艇沿流亦自由。白石前滩藏齿齿,青山两岸出头头。柂前小坐稳于马,篷底孤眠闲似愁。仰面龙门高万丈,又乘残醉过杨州

西心滩 编辑

在郡南三十里。大滩下流。

波乃滩 编辑

在郡南二十八里。大滩下流。

龙津渡 编辑

在郡西四十四里。渡上有滩,旱则徒涉。

○权近诗:小舟轻漾碧波间,稳涉真同坦道安。往事悠悠都是梦,浮生役役几时闲?物情毁誉[1]名为累,宦路升沈胆可寒。未向颖川成洗耳,清江深愧照尘颜。

幷滩 编辑

在郡西四十五里。骊江水与龙津水,合流于此,故云幷滩

李穑诗:顺流而下棹夫闲,遇险惊呼顷刻间。晩泊沙洲风露冷,一灯明灭照云山。

月溪迁 编辑

在郡西三十里。萦纡山腹,下临江水。

土产 编辑

锦鳞鱼、讷鱼、山芥、松蕈、白花蛇、辛甘菜、五味子。

新增白粘土出郡南十五里夫老介村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郡西三里。

驿院 编辑

娱宾驿 编辑

在郡南十里。

权近诗:楼外长江野外山,好风常在两楹间。登临纵是清肌骨,挥汗田夫可忍看?

权㧛诗:冒雨凌晨上驿楼,华山西望恨悠悠。谁知此日思亲意?聊掬归心付水流。

月溪院 编辑

月溪迁北。

郑枢诗:去年曾过此,山木坐题诗。幽禽似相识,啼上好花枝。

多乐院 编辑

在郡西十里。

末院 编辑

在郡西四十里。

草院 编辑

在郡西三十里。

佛宇 编辑

小雪庵 编辑

迷原庄弥智山。有普愚舍利塔。权近撰碑铭。

舍那寺 编辑

弥智山

西方寺 编辑

马游山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郡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在郡西十里。

厉坛 编辑

在郡北。

冢墓 编辑

金士衡墓 编辑

在郡西三十里。

柳宽墓 编辑

在郡南十五里。

金自知墓,金汝知墓 编辑

俱在郡南二十里。

姜孟卿墓 编辑

在郡北五里。

李崇元墓 编辑

在郡东十五里。

金何墓 编辑

在郡南二十里。

古迹 编辑

咸公城 编辑

在郡东三十里。石筑。周二万九千五十八尺。高丽时,邑人避蒙古兵于此。

名宦 编辑

新罗子玉 编辑

元圣王时,以子玉为杨根县小守,执事毛肖驳言:“子玉不以文籍出身,不可委分忧之职。”侍中议云:“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王从之。

本朝姜硕德 编辑

为知郡。

人物 编辑

高丽咸规 编辑

广评侍郞,太祖功臣。

咸有一 编辑

五世孙。仁宗朝,西京反,以胥吏从军有功,调为选军记事。官至工部尚书,致仕。其妻尝谓之曰:“诸儿欲及公生时颇立产业基址,何不虑?”答曰:“予孤立无援,勤俭守节,以立门户。儿辈但当正直节俭,以俟命耳。何戚戚于贫窭乎?”

咸淳 编辑

有一之子。登第,以文章、节行名于世。

烈女 编辑

本朝玉今 编辑

郡吏李顺命妻也。顺命病死,丧毕,父母欲嫁,玉今誓以死。强之,遂自缢。

新增其每 编辑

向化童铁环妻也。铁环尝为军官,病死锺城。其每散赀,雇倩夫族,与往护柩而还。誓以同穴,自缢死。今上十二年旌闾。

题咏 编辑

大滩共讶藏龙马 编辑

赵璞诗:山前数屋傍江湖,地僻人稀一事无。云云,南岭谁知有凤雏?

骊龙贪睡不行雨 编辑

韩修诗:云云,杜宇苦啼谁哺雏?古馆荒凉人寂寂,呼灯照壁以为娱。

西塞山前三两家 编辑

姜硕德诗:云云,平沙远树淡烟斜。晩来渔艇依回渚,秋雨萧萧芦荻花。

数村烟火民安业 编辑

安崇善诗:云云,一洞云霞自作图。

砥平县 编辑

东至江原道原州界四十七里,南至骊州界十六里,西至杨根郡界二十一里,北至江原道洪川县界四十三里。距京都一百六十二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丽砥岘县新罗改今名,为朔州领县。高丽显宗广州以乳媪张氏之乡,置监务,后罢之。恭让王三年,置铁场于县境,设监务以兼之。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为县监前朝之季,诸县监务皆以参外及权务与诸司吏典为之,秩卑人微,世皆贱之。洪武二十一年,始择朝官六品以上差遣,以重其任。然监务之名犹在,至是乃改之。诸道仿此。

官员 编辑

县监 编辑

一人,从六品。诸县监同。

训导 编辑

一人。

郡名 编辑

砥岘砥堤

姓氏 编辑

本县李、申、敬、金、方。

形胜 编辑

东接原州,南邻骊兴,北抵洪川 编辑

崔恒《东轩记》。

山川 编辑

弥智山 编辑

在县西二十里。即龙门山

不动山 编辑

在县北三十里。

所山 编辑

在县南七里。

松岘 编辑

在县东三十里。原州界。

仇叱岘 编辑

在县东十五里。

田谷川 编辑

在县西十里。源出不动山,入杨根郡大滩

土产 编辑

松蕈、辛甘菜、山芥、五味子、磁器、陶器。

新增绿矾出县北月老里

楼亭 编辑

解暑亭 编辑

在客馆南。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县南一里。

驿院 编辑

田谷驿 编辑

在县西五里。

白冬驿 编辑

在县北三十里。

之德院 编辑

在县西十五里。

佛宇 编辑

上元寺 编辑

弥智山世祖尝幸于此。

润笔庵 编辑

弥智山

李穑以王旨撰《懒翁浮屠铭》,其徒致润笔物。穑不受,使修废寺,因名之。

龙门寺 编辑

弥智山。山之称龙门以寺。寺有李穑《大藏殿记》。

竹杖庵 编辑

弥智山

李穑重修记略曰:砥平龙门山,世所知也,其名则曰弥智。旧有庵曰开现。居其庵而悟道者,失其名,得君王竹杖之赐,因额曰竹杖。山中人相传如此。庵在山中,据高如在心,而上元在脐。则庵之爽垲,出林峦苍翠之表,俯视雉岳骊江,如在掌中。而近峯低揖,环列左右,秀拔酝藉,可爱可玩。四时之景,晦明变化,又不在言矣。

菩提寺 编辑

弥智山。有高丽尚书左仆射崔彦㧑所撰《僧大境玄机塔碑》。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县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县北。

厉坛 编辑

在县北。

人物 编辑

高丽李绩 编辑

清廉砺节,喜怒不见。平时似无胆气,及临阵贾勇,人莫能及。性又俭素,虽至贵显,常处陋室,晏如也。官至枢密。

题咏 编辑

居民挟岸水平分 编辑

丁近诗:巨岳撑天似覆盆,云云。临窗赤叶风前舞,出谷疏锺月下闻。静里有声怜石涧,闲中多事笑山云。主人清节将谁比?却恨铃齐欠此君。

东溪水合西溪水 编辑

李桂遂诗:云云,南岭云连北岭云。

满檐寒气树生云 编辑

柳方善诗:隔壁疾风泉落石,云云。

杜鹃啼血夜深闻 编辑

徐居正诗:燕子寻巢春后见,云云。

雨洗山容开箔看 编辑

前人诗:云云,风传莺语隔花闻。

阴竹县 编辑

东至骊州界十六里,南至忠清道忠州界十五里,西至竹山县界二十六里,北至利川府界二十九里。距京都一百九十五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丽奴音竹县新罗改今名,为介山郡领县。高丽显宗九年属忠州,后置监务。本朝太宗十三年,改为县监,自忠清道来隶本道。

官员 编辑

县监、训导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奴音竹雪城

姓氏 编辑

本县金、李、桓、文、翌。

形胜 编辑

山川融结 编辑

郑以吾《乡校记》。

山川 编辑

城山 编辑

在县西五里。

百足山 编辑

在县南十五里。

灵岳山 编辑

在县北七里。

楸泽 编辑

在县东南十五里。

万佛池 编辑

在县南二十五里。

天民川 编辑

在县南十六里。

土产 编辑

楸泽

楼亭 编辑

竹南楼 编辑

客馆东。

郑以吾记:阴竹廨宇,楼居尚缺,使臣鞅掌王事,尤困于溽暑,无以宣畅湮郁,导迎清旷。林君讳穆既为县监,政通弊袪,民乐趋事。顾以使民有禁,故卒卒靡遑。越己酉秋得机会,报监司李公明德,得请于朝。迺于廨宇东偏,役以游手,起楼若干楹。高甍桷以纡其望,薄丹雘以昭其俭。一日,林君与客往而登焉,则联岚、叠嶂、长川、平麓,映带乎几案之间,邻境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林君顾而乐之,盖亦翛然有出尘之想矣,而以书来,嘱予记之。

予读林君之书,而知玆楼之胜槪,卧游久之。且谓楼观非直谓观美,盖欲礼接王人,升以听事也。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故君子居高明远眺望,使乱虑滞志无所容入,然后理达而事成也。是县自新罗氏之世迄于前朝,为县者积几人也,而何无楼观亭榭之若是哉?至国朝而陞为畿甸,得林君而新作楼观,不于昔而于今,夫岂偶然而已?[2]凡登是楼者,非独忘其鞅掌之劳,而怡然得其乐于一俯仰也,信乎山川之清丽也。

於戏!林君之治一邑,宜不下颖川蜀郡,其可书者不一而足。既设学校于前,又作此楼于后,不违条章,不劳民力,有所成就,观此二举,亦足知用心之勤,处事之审矣。吾知以循吏最被召,而羽仪于盛时也不远矣。继之而视事者,其无忧乎?或流连光景,害义伤教,斯人之所羞道,岂作楼之意欤?尚慎之哉!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县北二里。

郑以吾记:阴竹县在三国时为竹州属县,及高丽氏,析而为县官。国初,太祖定都汉阳,而后割入畿内为赤县,岂天时风土有古今之变,而人事亦随以迁而异耶?此阴竹县之再初也。表励化导之,宜有以倡诸县励群目,独庙学不设,姑有待也欤?保安林侯穆为县监,慨然有开设之志,相地肇基,而不敢轻用民力,于是俯仰叹息。县内生徒孙顺之辈,联名合词,纳状曰:“役民既有禁矣。请以生徒各出以力而役之,亦有成矣。”林侯因控于监司,今大司宪金公孝孙转闻于上。允下曰:“生徒各户蠲免杂徭,使之营之。”闻命举喜,鸠材伐石,始事戊申八月十有二日,争趋竞劝。林侯惟日监督,视事于此,其吏卒亦皆奔走。首作大成殿三楹,东西庑皆五楹,南楼三楹,缭以垣墙。未既而告成,则九月晦也。董役者学长金憺,县吏李苌,莅工者金乙夫孙景也。

明年己酉夏,林侯走书,求文以记之。今夫郡县之吏急于簿书、期会,不暇于为治,而况教化乎?林侯为县,知重学校,岂非以扶天理立人极,不可一日无耶?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夫道之在天下,其实源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不可一日废焉者也。人之为道,岂有出于此五者之外乎?然而明之则叙,不明之则斁。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道,莫非讲明是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诵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近世以来,设学教育,惟以文词葩藻为尚,天理人伦曾不讲明,可乎?今幸圣明主教于上,丕阐大猷,国家郡县无小大,皆得建学,扶持世教。

噫!生圣明之世,为圣明之士,鸢飞鱼跃之情,为何如也?且是县入于邦畿首善之地,而又山川融结,风气完密,民生其间者,必有质愿之资,可使易化也,观其尽力于设学之举,可见已。呜呼!自今师生讲肄于斯,一遵晦庵《白鹿洞规》,兼安定湖学体用,责其躬以成德达材,而收夫化民成俗之功于他日,则上以副圣君兴学之美意,下不孤林侯建学之长虑矣。

驿院 编辑

留春驿 编辑

在县东五里。

无极驿 编辑

在县南三十里。

富民院 编辑

在县东五里。

贯寺院 编辑

在县南十三里。

长海院 编辑

在县东十三里。

佛宇 编辑

石南寺 编辑

在百足山。

净水寺,昊天寺 编辑

俱在灵岳山。

百足寺 编辑

在百足山。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县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县北。

厉坛 编辑

在县北。

古迹 编辑

迲村处 编辑

在县西十里。

○迲,古今韵书无之。本国方言谓草若薪为迲。合玆、乙、阿三字为训,而无音义。

名宦 编辑

高丽金珥 编辑

忠烈王次用安驿,闻政最,差为都评议案牍员。

本朝权蹲 编辑

题咏 编辑

雪城千古地 编辑

李守纲诗:云云,佳气更葱茏。

阳智县 编辑

东至利川府界十二里。南至竹山县界四十七里,至安城郡界八十一里。西至龙仁县界十七里。北至广州界四十里。距京都一百十一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水州阳良部曲。本朝恭靖王元年,改今名,升为县,置监务。太宗十三年,例为县监,移县治于广州秋溪乡,又割竹州高安大谷木岳蹄村四部曲以属之,自忠清道来隶本道。

官员 编辑

县监、训导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阳良阳山秋溪

姓氏 编辑

阳良安、朴、柳。

秋溪安、池、李。

高安文、朴、李、金。

山川 编辑

定水山 编辑

在县北二里。镇山。一名大海

神花山 编辑

在县东三十二里。

御隐山 编辑

在县南七里。

圣轮山 编辑

在古阳智

九峯山 编辑

在县南三十里。又见竹山县

秋溪 编辑

即县之南溪。源出定水山,过御隐山前,与龙仁县金岭川合,入广州小川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县西一里。

驿院 编辑

承宝院 编辑

在县南四十里。古称酸梨院

佛宇 编辑

神林寺 编辑

神花山

双岭寺 编辑

圣轮山

龙岩寺 编辑

九峯山

普海庵 编辑

定水山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县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县北三里。

厉坛 编辑

在县北。

古迹 编辑

古阳智 编辑

在今治南三十里。

高安部曲 编辑

在县南三十里。

大谷部曲、木岳部曲 编辑

俱在县南十六里。

蹄村部曲 编辑

在县南六十里。越竹山境。

题咏 编辑

县门寥落依山麓 编辑

柳思讷诗:云云,民户萧条傍水边。半壁残灯烧客梦,穷村积雪断人烟。

十里溪山围小县 编辑

安崇善诗:云云,数村桑柘起疏烟。

地僻人稀静不哗 编辑

崔淑精诗:萧条鸡犬十馀家,云云。自是圣朝无弊政,日长铃阁懒朝衙。

竹山县 编辑

东至阴竹县界二十二里,南至忠清道镇川县界二十六里,西至安城郡界二十三里,北至阳智县界四十九里。距京都一百七十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丽皆次山郡新罗改称介山高丽初改竹州成宗置团练使,穆宗废之。显宗九年属广州明宗二年置监务。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今名,为县监凡郡县名带“州”字者,都护府以下皆代以“山”、“川”字,以别于府若牧。后仿此世宗十六年,自忠清道移隶京畿

官员 编辑

县监、训导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皆次山介山阴平延昌竹州

姓氏 编辑

本县崔、安、梁、李、庾、闵、金、朴、阴。

山川 编辑

巾之山 编辑

在县北四十里。

鼎陪山 编辑

在县北十五里。一峯突起戴石。其石穴有白蛇,每岁乘雨水,下天民川,为人畜患。

七贤山 编辑

在县南十五里。

九峯山 编辑

在县西二十二里。

飞凤山 编辑

在县北四里。

栍岘 编辑

在县东十五里。利川府界。

天民川 编辑

在县东十里。源出巾之鼎陪两山,入骊州骊江

大寺川 编辑

在县南一里。源出七贤九峯两山,与天民川合。

月罗井池 编辑

在县东十里。

土产 编辑

磁器、陶器。

烽燧 编辑

巾之山烽燧 编辑

东应忠清道忠州望夷山,西应龙仁县宝盖山

楼亭 编辑

凤栖楼 编辑

客馆东。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县西三里。

驿院 编辑

分行驿 编辑

在县北十里。

高丽金黄元为大谏,屡言事忤旨,出守星山,路出此驿。会李载自南还,乃作诗赠云:分行路上岂无诗?留与皇华寄所思。芦苇萧萧秋水国,江山杳杳夕阳时。古人不见今空叹,往事难追只自悲。须信长沙坐迁客,职卑年老鬓毛衰。

李奎报诗:黄泥壁后昔留诗,漫灭无踪莫记思。柳线[3]尚垂曾去路,江山犹似旧游时。青娥安在空追忆,白首重来但暗悲。持节他年虽得到,上楼筋力恐先衰。

金克己诗:读破纱笼一首诗,人间万事试寻思。若忘后进从先进,须把今时学古时。官职低徊安足叹?鬓毛索寞不堪悲。平生只恐天将丧,客狂歌凤德衰。

高丽郑知常诗:暮经灵鹄峯前路,朝到分行楼上吟。花接蜂须红半吐,柳藏莺翼绿初深。一轩春色无穷兴,千里皇华欲去心。回首中原人不见,白云低地树森森。

佐赞驿 编辑

在县北五十里。

郑以吾诗:出城知几日,就道喜凉天。衮衮岁时速,萧萧风雨连。功名劳马上,去意落鸥边。既不能求富,休言强执鞭。

大平院 编辑

在县东五里。

普贤院 编辑

在县东二十里。

通梨院 编辑

在县南二十里。

獐项院 编辑

在县西二十里。

梨院 编辑

在县西北十五里。

佛宇 编辑

七长寺 编辑

七贤山

辛禑九年,以寇阑入内地,移忠州开天寺所藏史籍于此。

权近《送裵仲员修撰晒史序》:本朝有海东数百年。初藏国史于伽耶海印,盖虑后世遭乱而坠失也。伽耶在国最远而险,海印伽耶最僻而深阻,故国家虽有变,而乱未尝及焉,祖宗之虑远矣。比者制失律,深寇州县,伽耶几不守。洪武己未秋,输其史于善之得益。辛酉秋,逾岭而北,又输于开天

今癸亥夏,贼又逼之旁县,七月又自开天移于七长寺。地之险远不足恃,而贼之敢深入乃若此,呜呼!可以观世变矣。

飞足寺 编辑

九峯山

长光寺、智通寺 编辑

俱在飞凤山

凝石寺 编辑

栍岘西。高丽明宗在潜邸时,以烧香使至此寺。寺僧梦,太祖明宗一牙笏,幷有诗曰:“授尔一牙笏,法师不离侍。居年九九九,享位七七二。”明宗未解其意。其后即祚,在位二十八年,为崔忠献所废,其应不差。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县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县北三里。

厉坛 编辑

在县北。

冢墓 编辑

朴元亨墓 编辑

在县北十五里。

安珪墓 编辑

在县西十里。

古迹 编辑

竹州古城 编辑

在县东五里大平院北。石筑。周三千八百七十四尺。今废。

高丽高宗十三年,宋文胄竹州防护别监,蒙古竹州城,谕降,城中士卒,出击走之。蒙古复以炮攻城四面,城门辄摧落,城中亦以炮逆击之,蒙古不敢近。蒙古又备人油,灌稿纵火攻之,城中士卒,一时开门突击之,蒙古死者不可胜数。蒙古多方攻之,竟不能拔。文胄龟州,熟知蒙古攻城之术,其计画无不先料,辄告众曰:“今日敌必设某机械,我当备某器应之。”贼至果如其言,城中皆谓之神明。

万善寺 编辑

李奎报诗:寺藏青草暗,路入碧萝深。谷密闲云聚,园荒猛烧侵。晓风饶铎舌,夕月浸潭心。好在青山色,休官欲重寻。

延昌馆 编辑

咸傅霖诗:川平知野阔,花落觉春深。客路延昌馆,松风清我心。

奉业寺 编辑

飞凤山下。高丽时,安太祖真。恭愍王十二年二月,驾发清州,次是寺,谒真殿。今只有石塔。

名宦 编辑

高丽徐远 编辑

有政绩,至今称慕。

宋文胄 编辑

见古城注。

人物 编辑

高丽朴寅亮 编辑

文宗朝登第。尝欲过鸭绿为界,文宗遣使请之。寅亮修《陈情表》曰:“普天之下,既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馀,何必曰我疆、我理?”又曰:“归汶阳之旧田,抚绥敝邑;回长沙之拙袖,抃舞昌辰。”主览之,寝其事。肃宗朝,参知政事。谥文烈

朴景仁 编辑

寅亮之子。少力学。登第,累迁左拾遗。言论劲直,无所依违,时议重之。官至左仆射。谥章简

朴景伯 编辑

景仁之弟。宣宗朝擢魁科,官至尚书。

朴景山 编辑

景伯之弟。睿宗朝擢科第二名,仕至大卿。

朴犀 编辑

高宗时人。守龟州城有功,官至门下平章事。详龟城

朴孝修 编辑

素有清操,累官至代言。及代尹莘杰取士,王嘉其清白,赐银甁五十、米百石,令办学士宴,孝修清节益著。后封延昌君

朴全之 编辑

年未弱冠登第。入元朝,与名士游,商确古今山川风土,如指诸掌。征东省都事。既还,忠宣常屏左右,与之谋议政理。累官至政丞。谥文匡

朴远 编辑

全之之子。忠肃朝登第,累官右副代言、政堂文学。

朴挺蕤 编辑

性宽洪。睿宗朝登第,官至枢密院副使。谥忠

安戬 编辑

少登第,官至知密直司事,历庆尚忠清西北三道都指挥使。

安汉平 编辑

官至门下赞成事、延兴府院君。谥襄良

安克仁 编辑

汉平之孙。登第,官至重大匡、右文馆大提学。谥文贞恭愍王定妃之父。

本朝安淑老 编辑

克仁之子。官至西北面都巡问察理使。

安腾 编辑

克仁之孙。历官都承旨、刑曹判书。谥贞景

安望之 编辑

淑老之子。官至咸吉道观察使。

安孟聃 编辑

望之之子。尚世宗贞懿公主,封延昌尉。谥良孝

朴元亨 编辑

登第。参佐翼翊戴功臣,官至议政府领议政、延城府院君。谥文献。配享睿宗庙庭。

安迢 编辑

登第,官至刑曹参判。曾为黄海道观察使,适岁凶歉,尽心赒给,一方赖以全活。

新增朴安性 编辑

元亨之子。登第,官至领中枢府事。谥靖安

题咏 编辑

桑麻岁月深 编辑

洪汝方诗:山水云烟老,云云。舂歌与樵笛,俱是大平心。

溪流岸岸深 编辑

崔士老诗:好雨村村足,云云。飞潜与动植,浑是一春心。

果川县 编辑

东至广州界十三里。南至水原府界三十四里。西至衿川县界二十里,至安山郡界二十八里。北至露梁二十里。距京都三十三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丽栗木郡一云冬斯肹新罗景德王栗津郡高丽初改果州显宗九年属广州,后置监务。本朝太宗十三年,改今名,例为县监。十四年,幷于衿川,称衿果,数月而罢。世祖朝以衿川来合于县,未几各复旧。

官员 编辑

县监、训导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栗木冬斯肹栗津富林富安果州

姓氏 编辑

本县孙、李、田、慎、安、边、崔。

形胜 编辑

山连冠岳,水下清溪 编辑

卞季良诗:山连冠岳围平野,水下清溪入大河。

山川 编辑

冠岳山 编辑

在县西五里。镇山。

清溪山 编辑

在县东八里。一名青龙山

修理山 编辑

在县南二十五里。

露梁津 编辑

在县北二[4]里。汉江下流。

公需川 编辑

在县南一里。

仁德院川 编辑

在县南十四里。

鹤古介川 编辑

在县西十九里。

学校 编辑

乡校 编辑

在县西二里。

驿院 编辑

良才驿 编辑

李奎报集称杨梓,在县东十五里。察访。本道属驿十二:乐生驹兴金岭佐赞分行无极康福加川菁好长足同化海门

○察访一人,从六品。他道同。

金克己诗:一路残阳信马归,秋风忽起楚人悲。青山绿水凄凉地,赤叶黄花冷落时。索句只添头上鹄,遗形宁记梦中狸?白云入望摇归兴,回首天涯倍感思。

黑石站 编辑

在县北二十五里。属左道水运判官。

露梁院 编辑

露梁津南岸。

仁德院 编辑

在县南十五里。

弥勒院 编辑

在县西十五里。

吾金院 编辑

在县北十里。

要光院 编辑

在县北五里。

佛宇 编辑

清溪寺 编辑

清溪山。有李谷所撰《平壤府院君赵仁规祠堂记》。

李穑诗:青龙山下古招提,冰雪断崖临野谿。端坐南窗读《周易》,锺声初动欲鸡栖。

卞季良诗:石路千崖尽,香烟一室清。客来求煮茗,僧坐自翻经。树老何年种?锺残半夜声。悟空人事绝,高卧乐无生。

百华寺 编辑

清溪山

卞季良诗:方丈曾无俗士来,客中聊此久徘徊。青青古柏窗前直,白白晴云岳面堆。一炷妙香人在定,半檐斜日鹤飞回。居僧本自情怀懒,苔合双扉昼不开。

冠岳寺 编辑

冠岳山

卞季良诗:兰若闲寻薄暮时,重岩遥见亚苔扉。径缘古壁盘空上,长新枝入座垂。庭树静摇孤鹤梦,嶂云低拂定僧衣。十年萤雪终何事?山好曾无一首诗。

成侃《游北岩记》:夏六月,予避暑于冠岳寺,日与缁徒穷山之深林诡石,而谓是山之奇且异者,皆我之有也。一日谓其徒曰:“予于山水厌见矣。然山之北,予指异之而不讨,盍先道之?”曰:“山北,林益深石益峻,路阻不可穷也。然试道之。”遂斫菑翳,而先自西崖升,行榛莽间,折而北,山势峭出。攀缘而上,疲则以手援葛而息。仅而得上,有岩如堂宇而环,其下殆千仞。始则愕乎神动也,遂与伸两脚,踞其上而坐。少焉松声萧萧然,自万壑来,溽暑不留。下则鱼鸟草木之葳蕤游泳者,悉效于目。又指西而望,则溟渤际天,云雾微茫,日欲入海,光芒洞射,若赤若苍,若黑若白,势若鬼神之聚。

噫!游是山者,儒几释几,而无有称道此岩者。予之游幸得以自售,得非造物者为予设也?庄周氏之言曰:“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神者不胜。”然周未必知言也。夫人之处于世,外则万事萃之,内则百虑营之,以至于气塞而志滞。及见山林之大,溪涧之胜,嵚然目谋,冷然耳谋,则向之中滞塞而不宣者,消释无馀矣。古之得山水之助者,尚奚周言之足信哉?

观音寺 编辑

冠岳山

卞季良诗:冠岳之南清溪阴,梵宫突兀压长林。夜雨咆哮吼饥虎,旭日啁哳鸣幽禽。[5]生窗底薜[6]合,路转石棱松桧深。遥念惠师应好在,山中夜夜梦相寻。

松泉寺 编辑

修理山

祠庙 编辑

社稷坛 编辑

在县西。

文庙 编辑

在乡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县西三里。

厉坛 编辑

在县北。

冢墓 编辑

孝宁大君墓 编辑

在县北同积里

柳廷显墓 编辑

在县西十五里。

郑易墓 编辑

在县东二十里。

成石因墓 编辑

在县北五里。

李承召墓 编辑

在县北二十里。

烈女 编辑

本朝奉今 编辑

日守芮命妻也。其夫得恶疾,断手指馈之,病愈。事闻,旌门复户。

附录 编辑

  1. 《阳村集ㆍ渡龙津有感》“毁誉”原作“誉毁”。
  2. 《东文选ㆍ阴竹县竹南楼记》续有“昔之遗胜槪者,如有待而倏然互见”之句。
  3. 《东国李相国集ㆍ分行驿次板上韵忆旧》“柳线”原作“杨柳”。
  4. 《东国舆地胜览》“十”原作“五”。
  5. 《春亭集ㆍ寄题清溪山观音寺》“云”原作“泉”。
  6. 《春亭集ㆍ寄题清溪山观音寺》“荔”原作“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