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旅蓭遗稿
卷八
作者:申景濬
1910年
卷九

杂著二 编辑

车制策甲戌 编辑

问。车之为器。其利博哉。随其所用。名亦各异。有路车焉。有戎车焉。有乘车焉。有田车焉。有水车焉。其制可得详闻欤。始刱昉于何代。而取众亦在何物欤。车服以庸。书称命德之器。大车以载。易取求贒之象。其义安在。数车以对。见于戴经。乘殷之辂。著于鲁论。其义云何。三轮自运。汉儒著论。飞车从风。博物记异。其制可得闻欤。以戎车言之。则武王克商。只有三百乘。而春秋诸侯。皆称千乘何欤。天子之封。既是万乘。则诗云元戎十乘者独何欤。三代之时。皆用车战。古人云行则为阵。止则为营。又曰。步不胜骑。骑不胜车。虽以卫青之征胡言之。专以武刚车取胜。而唐之房琯。反以此取败者何欤。从今以后。车战遂废。专用骑步。得失利害。可详言欤。以乘车言之。则中国之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骡车递运。万里无滞。而我东则自古及今。不能用车。引重致远。专靠牛马。费多功微。其蔽难言。顾其故何哉。人皆谓我国地势险隘。不利用车。此殊不然。中国十三省之地。不尽是平原也。思以壬辰东援言之。兵食皆用车运。安可谓东国不利用车耶。其在我国。关北海西。亦多用车。而弗能推行于他道何欤。以水车言之。则中国之农。专资于此。灌漑之利。可夺天灾。而我国则水利倍于他国。而一遇旱干。俯视千顷之水。莫资涓滴之利。或筑栈道。或悬桔槹。其劳甚大。厥利甚微。此由地势之异宜欤。抑由制度之不讲欤。大抵用车之利。其大有三。戎车可以制冲突。乘车可以运飞挽。水车可以备旱干。而我国则不讲其法。全昧其利。何以则一遵华制。永享厚利欤。子诸生读书穷理。旁通时务。必有讲究之素。其各悉陈。

对。井田废。阡陌开。而车之制渐坏焉。虽以朱夫子穷格之明见。未能详知为言。况学不通方。才未博物。如愚之愚者。其何能究得乎此乎。夫十里之野。而凹凸不一。百里之路。而岭谷亦多。行千里者。将不得用车乎者。此耶律楚材病后世之不用车者也。车之用。盖无处不宜。而第得道路之平坦。然后车之用乃得以大。而车之利乃得以博也。故阡陌尽刊。道途多隘。周官司险。野人五轨九轨之制废而不修。无以行九就十再就之乘。八骖十二骖之驾。故大车之用不便。车制与御法。并为泯没。而若夫因地制器。随时适用。可以为赖于民国者。固何尝无其方乎。今天下诸国。莫不各有所用之车。而惟我东方。土沃而民逸。好为高大之论。而不知适用之务。不肯用力于工作。不曾覃思于技艺。初未尝有意于用车。而虽欲用之。亦无以知其制矣。夫车者工家中事也。为吾儒者宜不必劳精费思。有所从事。是如笾豆之付诸有司可也。而朱子以为笾豆之事。虽有司存。而学者不可不知也。则工家事。亦吾儒格物之一事也。且凡日用器械之作也。运斤执斧。斲镂做造之。虽责于工人。而其始之创设也。莫非古圣人神智之运也。通儒大人以开物成务为任者。虽一车之微。亦不置而不察者。固宜矣。愚尝慨于是。名物度数之间。不无游心致思者。而至于车制。朱子之所未详。则愚何敢有所容说乎。然而既遇明执事之博雅。庶可以吐露素蕴。窃谓后汉志。有曰器莫有能上之者车也。盖物之重而难运。道之远而难致。人力之有所不能。畜载之有所不及。故为之舆而载之。为之轮而转之。为之辀而驾之。总以谓之车。车之用诚大矣。然而其用既有所不同。则其制自有所不同。或为王公之乘。或为兵阵之备。或为乘载之具。或用于田狩。或用于灌漑。其制各不同。则其名自不同。而其利之博可知矣。虽然。凡诸形而下之器。必有形而上之妙。故朱子以为日用之器。莫非至理所寓。苟不格乎物明乎理。则虽一车之微。其何以成之乎。请因明问而列白之。夫车之圜而为轮。方而为舆。曲而为辀则大小贵赋之用。古今前后之制无不同。而只其轮之践舆之深。有所等杀而已。考工记所谓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朱子所谓车之制广皆六尺六寸。大车则轸深八尺。兵车则轸深四尺四寸是也。尝观明堂位曰。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郑玄释之曰。鸾有鸾和也。钩有曲舆者也。大路木路也。乘路玉路也。路车之制。以载周礼礼记者考之。可知其略。而戎车则不可以一槩论也。占天时。察地利随人力。机关不同。损益各殊。不可专用古制。而唯文王所用临冲之车。皆可用于陷城。此兵家之说也。三代以后为将者。不无刱设以取一时之胜。而皆非永久可用到处可用之物。虽有一一考得于前志者。而何必烦说乎。乘车田车。古制甚大。用之不便。如今中国之步车羊车牛车。而行高者用后榰之制。行湿者用下泽之制可也。至于水车。其制未必与车同。而以其载水而运转。故谓之车也。愚请略于此而详尽于下。尝观历代考记。有云轩辕见转蓬造车。而所谓轩辕在于伏羲之前。或谓轩辕是黄帝也。愚亦不能考其年代。而始造车者。盖轩辕也。又观考工记。轸之方象地也。盖之圆象天也。轮辐三十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象星也。其他斿旟旗㫌。皆有取象。车之取象。何其至也。乃若书之车服以庸。易之大车以载。礼之数车以对。鲁论之乘殷之辂。是执事备例之问。而详在于本篇之传注。愚不必𫌨缕也。主司之欲闻者。在于车之制度。此则愚请不嫌张皇。毕陈所怀。虽然。愚也遐方晩学。考览未博。三轮自运之论。曾所未睹。何敢强瞒为解。而尝有臆揣者。设二轮如常车之制。而作一牙轮。置于两轮之前。以机挑之。则可以自运。汉儒之说。或与是近乎。飞风之车。奇肱之人所乘而来于殷汤之世者。而不过张华之志怪也。不足烦说。而洪武年间。倭寇围岭邑。有隐者教邑守以车法。登城放之。一去三十里。此亦飞车之类也。人之才智。不可测度。有如是夫。噫。今日所论之车有五。而路车则自秦始皇去其轮而舁之。是金根车。而古以人牵为辇。后世因之。不为更改。亦无妨也。田车则戎车之馀也。所可论者。戎车乘车水车之制。故主司之反复谆谆者。亦在于是。则愚请详之。以戎车言之。则武王克商。只有三百乘。而春秋诸侯。皆称千乘。天子之封。既是万乘。而诗之所谓不过千乘者。武王宣王之兵。非是扫境而起。则执事何疑于是乎。兵法曰。车为一阵之介。有脚之城。故三代之时。皆用车战。魏胜创如意战车百两。而曰行则为阵。止则为营。李纲曰。步不胜骑。骑不胜车。车之为战阵之具诚大矣。然而一武刚车也。而卫青以之制胡。房琯以之取败。是在于车欤。在于用车之人欤。车制不明。御法不传。后世之用车以战者。多不获利。而兵书曰。凡兵骑为上。步为次之。而用骑步之法。莫如摄之以车。谓古则用车。而今不可用。中国则用车。而我东不可用。是非识者之论也。高丽显宗时。契丹步骑四十万。冰渡鸭江。而都统使康兆分军为三。以釰车排阵合攻。丹兵无不摧靡。且中世识者以为丙子之乱。西路诸师。皆入山城。虏骑睨而过之。而不敢下城出战。若令有车则塞路结阵。欲战则战。欲守则守。虏焉敢直过。此可见设险御冲。伺便出奇。莫如车也。盖制北虏莫如车。审度形便。设置阵车于西北诸镇。以备缓急。未必不为得计也。以乘车言之。则中国之人。商买贸迁。樵水搬运。皆用之车。而大者以骡引之。小者一人推之。横行四方。无所碍滞。东人之不能用车者。皆指以为地势之险隘。而天下之路。莫如大行羊肠之纡曲。蜀栈鸟道之畏险。而吕东莱所谓车莫仁于羊肠。诗话所语剑栈鸾铃。终夜不撤者何也。主司所引壬辰东援兵食皆车运者又何也。向愚所谓东人之不肯用力于工作。不曾覃思于技艺者以此也。今关北海西所用之车。岂可谓之车乎。如欲均行于八路。为一国之用。则必于使价往来之时。详问于中国之人而来。且选博艺之士。深究造车之制可也。然而其制似必随地有异。如船之用于东海。用于西海。用于江津之异其制。然后可以便于用也。以水车言之。则倭人尝以三多称朝鲜。三多者。以其山多谷多水多也。盖我东以三多而洑㴍之道甚易。故未尝致意于水车。而沃土膏壤。绮纷绣错于一州一郡之中者。不得灌漑。弃为闲地。不可胜计。则岂不慨哉。夫水之性就下。激而上之。是咈其性之甚者。而亦莫非因其性而利导之也。制水之法。与兵家之制人相似。可以欺之。可以气之。可以㥘之。可以怒之。可以诱之。墙以围之。轴以转之。削以平分。悬以句股者。龙尾之车而欺水之法也。虚取其远。实取其近。一降一升。以开以阖者。恒升之车而气水之法也。其制与恒升同。而双其提一其壶者。玉衡之车而㥘水之法也。设众窗而搦之。斜一管而喷之者。水窗之车而怒水之法也。置上下之轮。而悬众筒以环之者。筒轮之车也。鹤膝斗板。相禅传授者。龙骨之车也。或谓之翻车。或谓之踏车。而皆诱水之法也。其馀济川呑河水戽水㪺双柄槹之类。三四十方。而各用其智。各逞其材。千变万化。则此非盈尺之地所可殚也。夫水车之制。其昉尚矣。子贡教汉阴丈人以为槹之法。孟子有云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亦水车之谓也。至汉虞诩广其制。而未能详悉。及皇明通西洋之国。诸法皆备焉。如龙氏艾氏熊氏李氏之徒。皆有理到之见。穷极制度之妙。苟考而造之。何难之有乎。大抵水车非但为灌漑之用也。兵家亦以为沉城之具。壬辰。倭人初欲用水车。引汉江以灌都城矣。以我之不守都城而遂已焉。未知用何水车。能至沈城。而彼之料理。必已审矣。然则水车之不可不讲者。非特利于农而已也。然而倭人设水车于忠州达川之岸。引水旱田。以为屯耕。至今所传。不过横一大轴。设一大轮于川中而悬二大木瓢。相禅受水以上云。而其间机关。不知其如何矣。夫敌垒中所用。知之诚难。而苟求知之。必无不知之理。而以其不屑于水车而然也。可胜叹哉。大抵车之为利。其大有三。两阵相对。非戎车则难以制冲突。邦家用兵。非乘车则难以运蒭粟。天灾流行。非水车则难以备旱干。车之为赖于民国者。岂不博且大。而今我东之人全昧其法。未蒙其利。则非但主司之所深慨也。识者之叹已久矣。昔周公作指南之车。赐越裳之使开迷路。史氏以此为服远人。夫周公之服远在于德。而南车亦不为无助也。然则我国之受侮于外国者亦宜矣。夫车之古制。中国之人。亦不能尽知。而中国之今所常用者。非但诸书中纤悉。使价之来往陆续。目睹其制度者甚多。而不能摸得移来我国者。非但不能致意于适用之物。而虽欲知之。卒无以详也。我东之为士者。以词章之功。为决科之计者。枉费心力。坏了一生。其于明庶物通众艺之道。固无足责。而山林之隐居修业者。往往高其志大其言。以名物度数为末务。不肯致意。是其志与言。非不知其本。而本末俱举。德艺皆进。则其美尤如何哉。书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事。圣人之不为偏废者可知矣。诚使一世之士。既据于德。又游于艺。以尽格物之工。以致穷理之明。则千般事物。皆在范围中化出来。而一车之制。何难知之。中华之制。遵之可也。不遵之可也。民国之永享厚利者。不在斯欤。虽然。我东之取才。只一词章之路而已。草野之间。虽有奇才异艺者。于此词章。有所不能。则为无用之人。而老死不知者。果何限哉。取人不专以科举。又开一门路。以为广收效用之道。执事入告于后。是区区之望也。谨对。

诗则甲寅 编辑

夫诗者秪一文章之艺也。知之者亦鲜。况其馀乎。岁在甲寅。余旅居温水之阳。有童子问诗者。遂以得于古书及闻于师友者。辑为一卷以与之。然其微妙之奥。非余之所能究。亦非图书之所可尽也。

 

 

 

编辑

辞○因其立辞。谓之辞。

歌○放情长言。谓之歌。

行○步骤驰骋。有如行书谓之行。宜痛快详尽。若行云流水也

歌行○兼之曰歌行。

操○操者操也。君子操守有常。虽厄穷犹不失操也。

曲○声音杂比。高下长短谓之曲。委曲以尽其意也。

吟○吁嗟感慨。如蛩螀之吟谓之吟。

叹○沉吟深思。发乎太息谓之叹。

㤪○愤而不怒曰㤪。

引○序先后载始末谓之引。

谣○非鼓非锺。徒歌谓之谣。宜隐蓄谐音而通俚俗也。

咏○咏之为言永也。嗟叹之不足。故永言之。

篇○篇者编也。写情铺事。明而编也。

律诗○有对偶音律。谓之律诗。

绝句○绝句者截句也。句绝而意不绝。蹙繁就简也。

编辑

主意○谓軆文也。

运意○谓缀文也。

编辑

商○商属金。于时为秋。自午月一阴之后。阳渐衰而阴渐盛。阴阳相战。故其声振发。此商之所以为响也。无心道人解。商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其声若羊之离群而主张。

角○角属木。于时为春。自子月一阳之后。阳渐盛而阴渐衰。阳气方升。故其声冲激。此角之所以为起也。无心道人解。角触也。物触而出戴芒角也。其声若鸡之鸣木而主涌。

征○阳已极而满于天地之间。无复上升。故起之声减而为征细矣。无心道人解。征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其声若豕之负骇而主分。

羽○阴已极而满于天地之间。无与相战。故响之声减而为羽嗢矣。无心道人解。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其声若鸟之鸣野而主吐。

宫○宫属土。土者金木水火之主也。故其声不偏缺而稳。犹甘之于五味。非甘不得和矣。然商之音。宫而响者也。角之音。宫而起者也。徵羽亦然。无心道人解。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其声若牛之鸣窌而主合。

凡诗声。皆以第一字。为本宫矣。欲定本宫。则须先观一篇之意。其意和平则其声必和平。故定之以宫征。其意哀㤪则其声必哀㤪。故定之以商羽矣。如月到天心处。则于五音为黄锺之征。于十二律为仲吕之宫矣。如洞庭西望楚江分。则于五音为黄锺之商。于十二律为无射之宫矣。

欲辨诗声。先审吾呼吸之气。夫呼者气之升也。吸者气之降也。升者其声浊。降者其声清。浊者徐缓。清者短促。然浊中有轻重。清中亦有轻重。一呼一吸。若有自然之妙矣。当其呼而方升也。不可卒为之降。吸而方降也。不可卒为之升。呼吸有序。升降有渐。此非人力之所能强也。宫为全浊。商为次浊。角为清浊中。征为次清。羽为全清。悟之于方寸之内而辨之于呼吸之间。则作诗之际。五音自当和谐而不相散乱矣。

玉屑云。固有二字一意而声且同。可用此而不可用彼者。选诗云庭皋木叶下。云中辨烟树。还可作庭皋树叶下。云中辨烟木。至此惟可默会。未易言传也云。此乃妙语也。尝以五音调切之。前一句若下木字。则庭为宫。皋为征。木为角。叶为商。下为宫。五音和协矣。若下树字。则庭为征。皋为羽。树为征。叶为角。下为羽。五音散乱矣。后一句若下树字。则云为宫。中为商。辨为角。烟为商。树为宫。五音和协矣。若下木字。则云为征。中为商。辨为宫。烟为商。木为角。五音散乱矣。诗之为声也。一字之声变。则一句之声大变矣。一句之声变。则一篇之声亦大变矣。今定四句之声。乃只就四句而定之也。若举一篇之声而定之。则今定四句之声。亦变矣。固不可以执一而论之也。大抵诗之声。不过上下相应而已。若上下相应。则虽千变万化。而其变而通之则一也。无心道人解。以軆为主。以意为用。以声合軆。此三者诗之纲领也。

 

情物事○诗之材料也。

铺陈影描○铺陈者。直叙其实也。影描者。绘象其影也。同一山岳。而韩退之之南山诗。是为铺陈。李太白之蜀道难。是为影描。同一乐律。而白乐天之琵琶行。是为铺陈。贾浪仙之击瓯歌。是为影描。诗之作法虽多。而无出于此二者矣。所谓軆者此二者之制度也。意者主张乎此二者也。声者寓于此二者也。唐人喜述光景。故其诗多影描。宋人喜立议论。故其诗多铺陈。大抵述光景。出于国风之馀。而颇小真厚之味。立议论。出于两雅之馀。而全露勘断之迹。俱未始不出于三百篇之馀。而其视三百篇。亦远矣。世之人皆以为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固胜于宋。宋固逊于唐。此以唐诗多影描。宋诗多铺陈故也。然而宋之不如唐。是因气格俱下之致也。非由于铺陈素不如影描而然也。世末而文弊胜。只以风韵景色为尚。不复审軆格气味之如何。惜哉。

軆用○凡一篇中。本为軆。末为用。始为軆。终为用。如李白梁甫吟。是将軆用分说以去。篇首所谓梁甫吟是軆。见阳春是用。自朝家屠叟辞棘津。至广张三千六百钓。是太公梁甫吟之意。自风期暗与文王亲。至当年颇似寻常人。是太公见阳春处。高阳酒徒起草中。是郦生梁甫吟之意。自长揖山东降准公。至指挥楚汉如旋逢。是郦生见阳春处。自我欲攀龙见明主。至梁甫吟声正悲。是自已梁甫吟之意。自张公两龙剑。至大人𡸣岏当安之。是说自已将见阳春处。

主宾○凡一篇中。主意为主。对立者为宾。如李白上留田行所谓兄不葬。是主也。所谓一鸟一兽桓山禽紫荆交柯木孤竹延陵尺布之谣。是宾也。

静动○凡一篇中。承转处是动。息结处是静。以动静格言之。如王维鸟鸣磵诗。是静中之动。人闲则人之静也。桂花落则花之静也。夜静则时之静也。春山空则山之静也。而及至月出惊山鸟时鸣春磵中。则却是动矣。如韦应物秋斋独宿篇。是动中之静。山月皎如烛。则月光之动也。霜风时动竹。则风竹之动也。夜半非鸟惊之时。而鸟惊栖。则物之动亦至也。而及至窗间人独宿。则却是静矣。

上下前后左右。○以地位言也。

长短广狭重轻。○以軆度言。而出于上下前后左右也。

赋比兴。○赋知之易。而惟比兴相杂难知。夫比兴俱是引物为辞者。然而上有彼如斯矣等语。而下以此如斯矣等语对应之。则其义虽是似比而即为兴。上虽有彼如斯矣等语。而下无对应之语。则其体虽是似兴而即为比。古人作诗。必以三纬为之先。后世述者。非不言三纬。而亦未尝重焉。故后世之诗。赋比则多。而兴则甚鲜。夫兴者是无味说。而便蓄无限意思。自兴軆之不多。而渐不见邃古之风韵也。范氏以为三百篇。多以比兴重复置之章首。唐律多以比兴就作景联云而言景物处。

藏头格 编辑

着头中兴下曰藏头。

藏用格 编辑

如八阵分门八方。藏其一于中央不睹不闻之地。以为神变不测之机。

耸云鹘格 编辑

起头极突兀。有意坦夷而语突兀者。有语坦夷而意突兀者。或奔放以下。或截住以下。转下处要缓弄。凡鹘之凌云直上。既上必翺翔盘回。

截层峯格 编辑

立语。一层上着一层。层层益峻。到极峻处。劈绝如断岸千尺。攀缘不得。

波商衒宝格 编辑

如波斯大商。袖藏异宝。侈辞谤衒。不即出视。左右人不知金耶玉耶火齐耶木难耶。皆自疑议。欲睹未睹之际。忽已出袖。果是天下奇珍矣。不觉心神恍惚。

游龙跳天格 编辑

中间不意打出一段别意。脱落神异。魂惊骨冷。如晴空之疾霆。暮峡之发弩。起处必神速。结处必徐永。

蜂腰格 编辑

措辞大小相间。或缀文长短相间。

马蹄格 编辑

一节自起承转合。二节自起承转合。节节各自圆全。

九龙一珠格 编辑

揭一个准的。以诸段别语。簸美成得。如九龙争一珠。鬐鬣蜿转。鳞甲凌射。其变动擭挐之状。亦奇翫。

千里片地格 编辑

如山龙横驰直走。左排右突。御朝卫分龙虎。千里百里之远而到末。只是结成一席之地而已。

北攻南出格 编辑

如欲南出而先去北壁。喊噪冲撞。忽然打破南壁。直突出去。折转处必神速。

疑兵格 编辑

如空林虚壁。㫌旄森列。远望若有巨屯。而实无一人兵。亦足护大阵而成大功。

游骑格 编辑

如留顿大阵。出一枝兵。周逻游掠。不可太远。

合辟格 编辑

如两阵相接。谋均力敌。合而辟关而合。金鼓轰塡。刀戟冲轧。气益奋栗。声益宏烈。

抑扬格 编辑

必于折转处用意。

悬瀑格 编辑

自首直走勇下。少无碍驻处。至末句略有退停簸弄意。如瀑㳍直下千尺。到底必复涌上。以成浪沫。

灰线格 编辑

别言他语。层出乱排。外看虽似错落无序。断拦不续。而中间自有一串贯通意脉。

节节深格 编辑

感而伤。伤而哀。哀而痛。痛而泣之哭之。至于断绝之类。亦诗经例。

卒乃指格 编辑

若见千山鸟飞绝万迳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十八字。未知此何景也。及见下着江雪。然后乃知为江雪矣。

史录格 编辑

叙事实以次序。前之说。不施于后。后之说不施于前。此赋軆。亦序軆。盖三四十韵例也。三四句。亦可用之。

绣𫄨格 编辑

叙事不均齐。长短参差。前后颠倒。如绣纹盘龙翥鹤瑶草琪花。缭格错综。而细看却不滚紊。必于阔蹙繁简流动变出处用意。

倒上格 编辑

言足以及头。到头当顾足。

反下格 编辑

为颂周公。而首言桀𫏋。以下转接。

字弄格 编辑

一字叠用。以成反复低昂。愈去愈奇。

句弄格 编辑

赋起比承格 编辑

比起兴承格 编辑

兴起比承格 编辑

赋转比结格 编辑

比转兴结格 编辑

兴转比结格 编辑

右三义兴起结八者。相仍互变。可推而知。不能尽记。

呼宾作主格 编辑

呼宾作主。宾代主事也。以贞则吉。以乱则夺。

无主存宾格 编辑

无主存宾。位素有定也。宾自为宾。主自为主。其位素定。虽张说宾事。不着一主字。然可知其为宾非主。

宾主相让格 编辑

宾主相让礼也。

宾主相护格 编辑

宾主相护义也。

静含动格 编辑

静含动。坤而复也。

动含静格 编辑

动含静。干而姤也。

先軆后用格 编辑

先体后用。太极生阴阳五行也。

先用后軆格 编辑

先用后軆。阴阳五行。一太极也。

干支格 编辑

如木之立。一大干分而为两干。又分而为千条万叶。干干各生条。条条各生叶。大小井井。次第秩秩。自干看。无不达于枝叶。自枝叶看。无不统于干。

双股格 编辑

分立两段。排行以去。也有三四股。也有五六股。或于首合着。或于尾合着。而或以一二句。或以一二字。亦或有分散不合。而其间自有归统处。

玉绳格 编辑

两段互合以去。如交绳然。或始弄一段。中间出一段以交去。或自始两段交去。而终以一段弄断。○大抵双股格必者合处。玉绳格必看分处。

金箭格 编辑

秪用一段直下。而亦自有羽镞区分不滚。

一首九尾格 编辑

首立一大头脑。下列各条。不必收锁。

一尾九首格 编辑

右二格。与双股格似近。而双股以各种事两段言。此以一事首尾言。细究却不同。

九服格 编辑

首尾相依格 编辑

凡诸文未有首尾不相应者。而此言中间转弄别语。只以首尾相护依。李白行行游猎篇此例。

首尾相反格 编辑

首尾立语。黑白相反。而中间必有牢结处。乃不分背。

右四十八格见目。可谛其义者。不必漫赘注解。以一可反其三者。不必烦说他目。此诗格之大纲也。其小黠大慧。奇谋秘术。如将军之用兵。如鬼神之变化。非笔所能尽。亦非笔所能形。然因此而细推之。未必不到焉尔矣。

诗中笔例 编辑

攻原之例 编辑

如受人服馔之赐。先言冻栗之状饥馁之苦。到十分而后。乃言受赐。则不下感谢字。而感谢之意。自已尽矣。以古乐府公无渡河言之。极道河之难渡。是为攻原。古来作者非一。独李白能得此例。其首云黄河西来决昆仑。夫崐崘天下之大山而决之云。则其出之远而壮也。次云咆哮万里触龙门。咆哮则其声之雄也。万里则其流之长也。触龙门则其势之悍也。此两句极道河之难渡之形也。次云波滔天尧咨嗟。此言虽以帝尧之圣。而见滔天之波。则犹发咨嗟之声也。次云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此言亦以大禹之才。而当理川之时。则虽过其门外。闻其儿啼而未及窥见。其艰难遑急之状可知也。次云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此言以九州之大。方其汎滥之际。不能蚕麻。而及其杀湍之后。如得蚕麻。则其为凶害亦大矣。而于始字。可见其害之久而治之难也。次云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此盖上面六句。既高唱极道古神圣难于河之说。而至此却低声嘘唏。而以寓其感嗟茫苍之意。此诚千古攻原之绝调也。次云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夫河之难渡既如是。而欲渡之则不止狂也。故又下痴字。且临流之下。以欲奚为三字弄断。其无限危难之之意。溢于言外。而在上所极道者。神气倍动。次云傍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夫既狂且痴。则傍人宜乎不惜。而为其妻子者。宜乎益止之也。此两句只是叙事。而不惜与止之相撞。无渡与苦渡相撞。抑扬迭荡。音节可观。次云虎可搏河难凭。世退转而复言河之难渡。其辞意实恻。其文气冞活。次云公果溺死流海湄。果字辄自沕。合于上所极道之语。次云长鲸白齿公乎挂罥。此言其死可悼可愕之甚也。末以箜篠所悲竟不还结之。盖前之极道难渡者。惧其竟不还也。后之既溺而悲者。亦以其竟不还也。三字。实为此一篇之命门。自非谪仙老神手。谁能作诗如是乎。○论者必以李,杜倂穪大家数。而余尝断之以为杜甫之忧爱君国。扶持义理。可以为经。可以为史。可以为有关于世教处。则李白固当逊其矫矫之牛耳矣。至于冲淡坦正。能近邃古之风味者。则惟李白有之。杜甫卒未免为后世之軆。此正范氏所谓陈子昂,李太白,韦应物之诗。犹正者多而变者少。杜子美,韩退之以来。正变相半者也。亦疏斋所谓清庙茅屋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则可。谓之古则不可。大羹玄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则可。谓之古则不可者也。然而杜诗非徒卷首杨仲弘所得诸格之详解。古来注笺亦多矣。若李诗难会。与杜无殊。而所论甚鲜。故余于此书。多引而言之。

连类之例 编辑

类必连而后。言益明而文益华。有以弓弹之同其类者而为之连。亦有以薰莸之反其类者而为之连。如李白箜篠谣。以严陵光武与管鲍。同其类者也。周公管蔡与汉谣。反其类者也。此以同类反类者参错为连。而首以同类者为连。中以反类者重复为连。末又以同类者回头上连。而中间桃李不如松之句转接极妙。以桃李上承反类者。以松下起同类者。如韩退之杂诗第四首即此例。第三首只以反类者相连于首。

扬敌之例 编辑

如说人战功。必先极扬敌势之倔强炽张。难可抵当。敌几胜我。而我遽胜敌。其胜却神。其功却重。如李白胡无人篇。略施此例。而以高达夫春酒歌言之。愁字便为酒之敌。极扬其愁。是为扬敌。其曰前年持节将楚兵。去年留司在东京。今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彭门剑门蜀山里。昨逢军人㥘夺我。到家但见妻与子。前年去年今年。则扬其愁之多年也。楚与东京彭门剑门。则扬其愁之多处也。军人㥘夺。则扬其愁之至而欲死者也。末以赖得飮君春酒数十杯。不然令我愁欲死结之。酒之为味。到此极佳。而转合处有神。且有声。

假道之例 编辑

如欲道华山之胜。而先极说衡霍之峻秀。雁宕之奇异。剑阁之险绝。下一句只曰皆不及华山云。则华山之胜。自已尽矣。如欲攻甲人之恶。而先极说乙人之行谊甚正。见鉴甚明。言论甚公。下一句只曰乙人以甲人为恶云。则甲人之恶。自为信矣。如李白山人劝酒篇。本为崇岳山人作。而上面十八句全意。细说四皓之事。只于末端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两句转结。而于崇岳山人。吁亦奇矣。

重复之例 编辑

哀之极乐之穷。语自促数积叠。戒之挚言之详。语自丁宁反复。不期然而然。是为切到处。有以语重复者。有以意重复者。

续断之例 编辑

忠臣之去国。屏妻之辞家。强忘恩情。初若永为割断矣。忽复眷顾反归。如李白行路难篇。首云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其樽而玉其盘则器之华也。斗十千则酒之多也。直万钱则羞之美也。次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夫酒既如此之多。羞既如此之美。所盛之器。又既如此之华。而停杯而不能飮其酒。投箸而不能食其羞者。四顾茫然之故也。次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言行于山而雪满。行于水而冰塞。四方环顾。行路皆难。上所道拔釰茫然者此也。次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此言既知行路之难。来钓碧溪之上。则江湖境僻。渔钓心闲。到此君国之念。固似永断焉。而儵忽之间。依俙一梦。复到于白日之边。其所欲断者。亦不能自断。而乘舟二字极有味。次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此既断者复续。不胜感唶之意。因复再言行路难以为叹。而多歧路三字。应上四顾。今安在三字起下句意。末云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言路不必终难。当有直逢快步之时。聊以自慰者也。而若往若还。若歗若笑。千载之下。可见其磊落抑塞之胸中也。

外扬内诛之例 编辑

如岑参盖将军歌。绣帘花氍之屋。玉壶金铛之酒。朱唇翠眉之美女。红牙镂马之局戯等语。华侈之至。懽娱之深。外看虽似极口夸艶。然观其玉门关城既迥且孤。南与戎邻。北与胡接。则将军所处之地。果何如哉。既到如此之地。以备不虞之寇。则将军所任之职。亦果何如哉。而只以华侈之物。日耽欢娱之嬉。则将军所为之事。亦果何如哉。其无限讥讪之意。自可见矣。

外抑内扶之例 编辑

张小揜大之例 编辑

如只穪服餙容貌之美。则可知其中之未之有。独赞一艺一才之善。则可知其馀之不足观。此之谓掩大。

过情为讥之例 编辑

无思,孟之行。而穪之以思,孟。无左,马之文。而穪之以左,马。不是为赞。其讥莫大。

一辞夺前之例 编辑

虽已张皇扬美。而未段以一言夺之。却尽为虚。恶亦然。

切叙缓结之例 编辑

如劝人学。先言学之为是不学之为非。断决甚明白。末则以其将学乎其将不学乎等语结之之例。盖诱感引动之义。亦恳恻深切之义。亦尊严不逼之义。亦优游不迫之义。如淮南小山招隐士辞。凡三次言山中之不可居。而其巃嵸之气。增波之水。崭严曲咈之山谿。嵯峨嵚岑之岩石。丛薄深林杂树薠莎之茷骫靃靡。相缭相纠。虎豹豺鹿麏䴥熊罴之嗥咆腾倚。崟崟漇徙。可怪可陋。可栗可恫者。纷然杂陈。极为切至。观此固不可一时少留而速宜归来也。末乃以不可以久留结之。其意即非不可留。但不可久之云尔。其非不可留者。语已缓矣。其但不可久者。又极缓矣。而其恳恻深切之意。尊严不逼之意。亦自至矣。

言断援物之例 编辑

如忧愁之极。兴趣之极。伸纸染毫。不能形客。到此言已断矣。却以禽兽草木所见之物。作一段无味说话。而便含未说意思。

物来断语之例 编辑

如忧之极兴之极。已到十分地头。心方小自胜定。忽有飞鸟落花白云明月之类。来触眼前。则语却断绝。不知所云。如近世崔宽谷垂杨诗。雨后垂杨绿渐肥。浮金浅黛烂争辉。含毫欲说说不得。更有翩翩黄鸟飞。盖其雨后绿肥。则垂杨之景。固极佳矣。金黛争辉。则又极佳矣。把笔沉吟。欲摸其佳。而方不自能之际。更见黄鸟之飞。其佳又不可摸得也。此诗能得此例。而颇有意为之迹。却不如郑道传锦江楼诗忽有飞来双白鸥之意。

右十四例。亦诗例之大纲也。

诗作法总 编辑

一曰。地界必阔。地界必先阔占。然后上下诸句。恢恢然有馀裕。长而不窘。短而不孤。

二曰。断结必简。夫言之尽则无馀味。言之多则为支离。虽行文。其断语处不能简则不足观。况于诗乎。东人之诗文。大抵多枝蔓多繁之患。尾重不挠之弊。

三曰。铺叙有法。如细琐处亦或一一甚详。繁大处亦或轻轻尽摆。乱处有整齐意。忙处有暇闲意之类。是谓有法。

四曰。转折有神。有变化之妙。而无力为之态。有鼓舞之乐。而无喧聒之声。有积叠之密。而无迫厄之嫌。有逢迎之稳。而无驱逐之意。是谓有神。

五曰。语意无俗。语意一涉于俗。则欲巧而其巧可陋。欲奇而其奇可哂。诗家之所忌。莫大于俗。诗病之难疗。亦莫逾于俗。

六曰。构结无痕。上下四方。磊落停当。无少璺罅。若不施斧斤刀锥而成者。然后可以谓之诗矣。

绝句当先得后二句。

律诗当先得中四句。律诗固以对偶为工。然得意处。则意对语不对亦可。

三四十韵以上。先须布置语意。不可错陈。

长篇古体。参差中出整齐语。尤见笔力。最戒似对不对。但涉江湖闹热。语涉鄙俗。右四条。范氏语。

凡诗之式楷甚繁。皆不可不知者。然而诗者不可以有意。不可以有必。必以冥会为贵焉。若以计较经营。节节求合。则前遮后拦。左牵右掣。卒无以有成矣。必也先求古人所示之法。以尽其榘矱。次观古人已述之篇。以作其证印。玩之既深。知之既真。则诸般式楷之纷然者。自尔森耀于心目之间。抽管命墨。长吟短哢。而从心所欲。自不逾矩矣。

平淡○奇工○豪壮○沉深○雄浑

切至○苍古○清寒○丽艶○险绝

此十者虽由于习尚之异。而盖亦气禀之所使。非强可到矣。世之论诗者。主平淡者。谓奇工非天然。主奇工者。谓平淡为无味。盖平淡之失。易至于无味。奇工之失。易至于非天然。然苟到其极。固何优劣于彼此哉。今夫大羹玄酒。无塩梅之调。无芬苾之气。而荐诸郊庙。犹足以感神明招崇嘏。固非豹胎熊掌凤炙龙炰之所可比也。其将以是为无味而弃之乎。故平淡自有平淡之味。奇工自有奇工之味。今夫天地之间。造化之迹。山川之形胜。云烟之状态。鸟兽花卉之斑烂。形形色色。极工至妙。虽令般倕偃狄之徒。竭精殚巧。不能髣髴其万一也。其将以是为非天然而赋之乎。故不期奇工而奇工者则是天然。期平淡而平淡者。亦非天然。若以已尚相胜焉。其拘于私酷矣。且世之人。看醉酒高歌拔剑击筑等文字。辄以为豪壮。看寒山落木冷月凄风等文字。辄以为清寒。不知疏拙文字中自有豪壮意思。繁华文字中自有清寒意思。殊不知李贺外顺内艰。卢同外艰内顺。是知其语而未知其心。论其形而未论其神。可乎。故知诗固难。论诗亦未易也。

气○色○味○响

气流行于軆者也。色著于軆者也。味出于意者也。响应于声者也。此诗之可以极为怡乐处。可以占心术之臧否。寿夭贵贱之吉凶。其理至微。其术至妙。言之难说。画之难形。犹嗜酒者之说酒味于未飮酒者。不能说破。徒自忻笑而已。学者所当默軆于心矣。

思无邪

此三字诗之大要也。故于末特书。使知有所准的焉。所谓思无邪则是敬已。记曰毋不敬。盖敬之已至。其言达其气和。其诗自然合体度叶音律。而可以兴。可以群。可以㤪。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为有关于世教矣。可不敬乎。今之为诗者。气习傲慢。威仪疏放。自以为诗人固如斯。噫。诗所以养性情。而反放性情为耶。

亦赋多兴少 编辑

 

起卒八字。制作法之最要也。故又别为图之。然其所谓宜如此母如此。盖道其常也。不可胶守。随势推移。在于作者之能。

凡八字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叙。第三句是转息。第四句是宿结卒。以律诗言之。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叙。第三联是转息。第四联是宿结卒。卒即乱也。古诗长律。亦当以此法求之。如周南关雎。则以第一章为起承。第二章为叙转息。第三章为宿结卒。如召南驺虞。则每章三句自为起卒。而以第一句为起承。第二句为叙转息。第三句为宿结卒。如李白远别离诗。则以第一二句为起。第三四句为承。第五六句为叙。第七八九句为一转。第十十一二句为再转。第十三句为息。第十四五句为宿。第十六七八九句为结。第二十二十一句为卒。此八者诗之形軆也。不特诗之軆为然。凡物之軆。皆应于此八者。譬诸禽兽。头却似起处。项却似承处。翼趐肩胁却似叙转处。心却似息宿处。腹末却似结处。尾足却似卒处。譬诸卉木。根却似起处。干却似承处。枝梢却似叙转处。花果却似息宿处。叶却似结卒处。盖造化流形之竗然也。

泰定琴引 编辑

嘉靖壬午。我祖伊溪公。奉使之皇都。道见村女以古琴腹破者。除路上雪。背有泰定元年造五字。公货易之而归。命工补其缺。被之弦弹之。声闻五里。出竹堂家世遗事以黄金画竹。书郑虚庵诗三十二句。传之三世在淳昌乡第。万历庚寅。我主簿公。知日本大举兵来。絜家北避于三陟太白山下。琴以道远未得携。藏之家。壬辰寇至。丁酉杀掠我淳郡。又二年乱平。公复于乡。室庐尽烧。琴亦亡。咸以为入于燹中。崇祯癸未。竹堂公充信使赴日本。公以诗文笔翰。声誉大振。来乞者坌集。皆以奇珍之物为贽。公一不受。尤服其清德。有时设大宴张乐以娱之。而泰定琴亦在其中。公见之。从容言于其渠帅。示以还我旧物之意。曰。公之言何敢不从。而此藏于王府为至宝者。不可动。且公先祖之高名美迹。播传远国。至于永世。不亦美乎。终不许。噫。琴之在中国一百九十九年。来我国七十六年。入日本今一百八十四年。自西而东。自北而南。如云之浮游四方。异哉。琴之为器也小。而稽于龟。其繇必与九鼎同矣。鼎之繇曰。逢逢白云。一东一西。一南一北。迁于三国。嘉靖壬午后二百五十九年观之月书。郑虚庵名希良。邃于易学。与伊溪有深契。生员及第同榜。历翰林。一朝解朝衣。遁为浮屠。知有甲子之祸也。伊溪少时问命。曰寿六十八。官四宰。后果然。

海珠诗解 编辑

我王父进士公。与茂长吴上舍永勋。自幼同学友善。岁辛卯。王父与吴上舍。约会禅云寺。夜话。吴上舍曰。吾近得异珠矣。吾乡有氓。以善泅名。一日夜梦。有叟颀然皓发。来告曰。汝所游海中有至宝。汝试往观焉。氓觉而大喜。齐戒三日。具饭饼以祷于海上。遂入海中求之不得。翼日夜。叟又来曰。何不深入。氓齐祷如初。复入海求之不得。翼日夜。叟又来曰。少进于昨处可得。氓齐祷益虔。复入海转深。有大岩层帖以高。岩之四方皆白沙。无海泥淤。黑岩之中层。有珠一枚。其光炯然烛远。氓得珠而来。珠大如鸠卵无孔。色如水晶。而有精彩能夜照。什袭藏诸箧。居数日。叟来告曰。珠非汝之所可有。访氏申人而与之。之人也当官判书。若久留汝家。必有大灾。氓大恐。欲与氏申人而未遇可者。处之久时。氏慎者尹是县。闻之。索之甚急。余谓氓曰。汝必以珠见祸。今若归珠于吾。而以归之者已久为辞。则尹亦无奈何吾而止矣。氓从之。珠方在吾囊中。出示之。我王父曰。异哉。然此氏申者当有之。因取之。吴上舍怃然既久。笑曰。子其位跻八座乎。王父作诗以志之曰。沙洲老骊眠如羊。楚客归舟夜有光。东风灵雨入虚牗。流落千金竟谁手。石砮公孙暗垂颐。帝遣天吴故秘之。娟娟新月渐生华。参觜之墟即尔家。其曰沙洲。谓茂长之海浦也。茂长古长沙县。其曰楚客。谓长沙之氓也。汉之长沙在楚故云。其曰石砮公孙。指县尹之氏慎也。其曰天吴。指上舍也。上舍即天岭吴氏。其曰新月生华参觜之墟。指申方也。王父素有盛名。早停举业。卒未大阐。尝曰我之后世。将有应是珠者耶。有则取是珠可也。珠今在从父弟景游家。噫。尝闻海中龙有珠而在颔下。蚌有珠而怀胎中。出而在岩上者何也。珠之圆者在岩上。不为风涛漂转者何也。神之梦告五日。必欲归申氏者何也。吁可异也。

拟白起请勿伐赵奏 编辑

今王欲伐赵而问诸相。相必曰可也。问诸将。将必曰可也。问诸士卒。士卒必曰可也。而臣愚以为不可也。人之皆以为可者。以有长平之坑而易之耳。臣之独以为不可者。以有长平之坑而难之耳。今赵伐之而不可取也。取之而不可有也。有之而六国之中。不必先乎赵也。臣请胪陈其一二。为大王财择焉。凡伐人之国。必先审其气之旺与休。次审其国之虚与实。次审其援助之众与寡。而又以理数之乘除消长者推之。于此四者。一有不审。其败也必矣。夫兵之机在乎气。而气骄则溢。溢则竭。竭者为休。气愤则厉。厉则张。张者为旺。自长平之坑。秦则将伐其能。士夸其勇。功者赏劳者飨。歌与笑而相欢。其志盈其軆肆。其于赵也。以侮为先。赵则死者未得收。伤者未及疗。君卧于薪。士枕于戈。扼腕切齿。沫血腐心。日夜思报其仇者。子而为父也。父而为子也。兄而为弟也。弟而为兄也。其计密其具备。其于秦也。以死为誓。秦之气骄。赵之气愤。秦之气如潮之盛而已退。赵之气如火之宿而方发。骄与愤敌。已退与方发敌。其胜败之分。不待智者而可知也。然则赵之不可伐者。以其气之旺也。夫所谓国之虚与实。不在于城池之修废也。粻糓之丰匮也。兵甲之利钝也。士卒之众寡也。而在于人之有无。一人无则一国虚。一人有则一国实。向也臣之取胜者。以廉颇之无也。廉颇无则虽有四十万之众而赵虚矣。今则廉颇复为将。虽无四十万之众而赵复实矣。况赵之人。非一颇而已。乐乘世将也。至于气节则有蔺相如。言语则有公孙龙,苏秦之弟代。王室之懿亲则有平原君。而其客三千。文武才备者亦几人。向也因赵君以廉颇之不战而疑其㥘。以王龁为将而易其敌。故得行反间之说。能售奇变之策。而今则赵之势孤矣。孤则必相附虑深矣。深则不可欺。上下戮力。谋猷绸缪。其何以得间乎。然则赵之不可伐者。以其国之实也。夫六国之势。唇齿相依。秦兵加于一国。则五国环而视之。畏秦之移兵。且不欲先用其众。故逡巡不救。而及其将亡也。必群集而互护。是无他。以其一国亡则祸将次第及于己矣。秦并一国则其势益张。其锋尤不可当而然耳。今席长平之威。围邯郸之城。五国必危赵而欲救者多。赵之乞灵于邻者。冠盖相属。而臣意则必先于魏。次于楚也。魏之信陵。与平原义气相许。婚媾以依。赵之亡而信陵视之岂恝乎。魏君虽或疑畏趑趄。而信陵多术。客之为信陵出奇计者亦多。终必举大兵而来。楚大国也。求救者必于此。而臣尝一战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楚之雠秦已久矣。又况以利害之说。恇之诱之。则可以两言而动其众矣。楚魏为之倡。则山东之国。皆和而起。为之前茅后殿矣。将何以御之乎。然则赵之不可伐者。以其援助之多也。夫大往则小来。阴穷则阳生。祸福极则反。此消长之理。乘除之数也。长平之坑。自用兵以来所未有也。臣虽乘一时之快。行千古所无之事。而中夜思之。忏心自萌。则未知天地之心。鬼神之意。又复如何。得意之地。不可再往。快心之事。不可复作。此臣所谓非徒气之旺国之宲援助之多。而以理数推之。赵固不可伐也。伐之不可取也。夫取人之国而有之者。必察乎人与天也。今虽赖大王之灵。得将帅之贒。虏其君而庭。裂其国而郡。取其连城之璧而置诸掌。赵之臣杰然者。既如彼其多。岂无一杵臼可以复存赵乎。赵之民仇我者。又如彼其深。岂遽为之服役而无叛意乎。诸侯救赵者。又如彼其众。岂不思所以存亡而继绝乎。至于天意之不欲绝赵者。臣非验于谶纬而知之也。非假于梦卜而知之也。夫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当长平之胜。遂以此时乘其振惧而图之。赵之全疆。一鼓可下。故臣请益军粮。指陈剀切。而以大王无竞之武略而不之察。以应候近攻之素计而为之沮。不惟不从臣之策。乃反割城以和。此非畏赵而为也。此非爱赵而为也。此非不欲灭赵而为也。此莫之为而为也。王之不许。以应侯之沮也。应候之沮。必以客之谋也。客之谋。未知以何为说而是皆天也。臣以此既知天意之不欲绝赵。而又反复思惟。虽得赵。其保未可必也。故不为申请而遂班师矣。此臣所谓取之而不可有之者也。臣自掌戎以来。审利害之几。察先后之势。以六国转运于胸中者。一日三周矣。盖三晋为天下之枢机。则六国之中。当先图者三晋也。韩魏与秦连疆。而赵在韩魏之东。若不得韩魏而先得赵。则中隔而守之甚难。然则三晋之中。当先图者韩魏也。魏其君能自守。而其臣有信陵。韩国小而政务吝啬。法用刑名。故民多㤪。且张氏世相而无闻人。然则韩魏之中。当先图者韩也。韩既得。则次可赵也。次可魏也。三晋既得。则次可燕齐楚也。此臣所谓六国之中。不必先乎赵也。臣愿大王应天顺人。息民缮兵。以观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动以时。则不出数十年。可以朝八州而集大勋矣。今何必汲汲于赵也。臣之言出于一得。而臣之心非以向日之不益粮。为失机而恨之也。非以王陵,王龁之不得利。为亿中而幸之也。臣知人或以此为臣之罪。而又安知慈母之杼不投也。然而知其不可而俛焉从事。一出而为赵之快。为天下之笑。其罪尤大。臣宁伏斧锧之诛于此。而不忍以国快于赵。笑于天下矣。愿大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