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柯汀遗稿
卷十
作者:赵镇宽
1847年

易问下 编辑

月卦问上 编辑

圆之象六以包一。卦之体一以统六。是故一卦即六爻也。六爻即一环也。环起于乾坤。三画卦乾坤六爻也。每周加六。至乎天数五周地数五周。凡天地之卦六画五十有五。非易出于河图。河图自为易欤。乾坤六爻。即弦望之体也。

天周割转。割半拗转而后成卦。地周奠安。不转成卦。动静之义也。凉燠分于东西而天卦始。刚柔限于南北而地卦起。阴为随故其卦地卦具牝牡。阳自成故其卦天卦之无对者为君。阴阳之变。错综纠纷。而其要归于睽而合。此后天之义欤。

图于卦。厥数亏九。有包于其配者。未济之倒为既济。故既济包于未济。泰之倒为否。故否包于泰。既济否随渐损五君卦之配也。也。此从夫之象也。有根于先天者。渐归妹本中孚小过也。随蛊本颐大过也。以天卦之未割时言也。此不忘本之义也。故五十五统六十四欤。

环于卦。厥数亏四。有衍于摄维者。丰旅涣节摄四维之位。四摄之水火中爻。加一则成随蛊中孚小过。即所谓衍也。即随蛊中孚小过也。故六十包六十四欤。

六十因于五十五。五十五本于一。一者为咸。乾坤相连而周。即成咸也。咸也者感也。感而生众爻。众爻从其周之数而间焉。一周间一爻。二周间二爻。皆成感之体。是故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欤。

画数加于六。衍数周于六十。每周分六段。每段含十数。纪数穷于六百。纪也者远近之差也。每周加为六。其相去之差。或近或远。是为纪数。纪数之中。生数附于十而行。成数单行。○单十为二十四。太阴之数也。零数为三十六。太阳之数也。象与数之变。皆二十四。象以四天周变。凡二十四。数以四地周变。亦二十四。去之当奇耦之数欤。六百去二十四。为奇耦之数。

河图协月气图内图六十子。原于河图之象。外图月卦十二叠应。直日之数。

河图协月气图 编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 File:ITKC MO 1111A B096 687D 010.jpg 画有短长故等威截。衍有虚实故方圆涵。纪有分合故生成备。变有全半故象数沕。变也者非一道也。以象变者错而文。变常相错。以数变者离而合。四地周变。四天周不变。此象与数之异体而同归者欤。

数之生也。阳居阳阴居阴。洛书之位也。阴变而阳不变。纪数之体也。纪数之四位与六位易。八周与十周易。其为数也落落然如珠走而不出乎盘。河图者其数之盘欤。一周一九合。二周二八合。三周三七合。四周十十合。五周五五合。六周四六合。七周九一合。八周六四合。九周七三合。十周八二合。

右河图卦说。

说者云弦望六卦。八卦圆图之去坎离。象弦望之体。○右太极第一圈。圣人所不言。使六卦非易也。十二月卦亦弦望也。庸非孔氏易哉。世称月卦出于文王。以临之彖言八月故也。然诸说多异。至复之象。孔子始以至日言之焉。○乾坤相因两卦各以三爻相因为环。生六卦而坎离去之。是故其重相因生十二辟卦。六子各以其配因之。又四正馀气。是曰同人师。二卦亦相因。凡十母生六十子。而随蛊中孚小过不与焉。斯四者犹八卦之坎离乎。

古之圣王。因情制礼。因时制义。因俗制治。莫不大因而小革。是以不骇于众而能渐变。不因而革。岂易之道哉。○殷因于夏。周因于殷。其所损益。特文章度数之末耳。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犹相沿也。忠质文且分焉。况乎学术之差。如杨墨因于仁义。老佛因于理气。其间若不以寸。然而邪正判焉。吉凶剖焉。兴亡决焉。其几甚微。可不审欤。

右因变之说。

丰旅涣节生于四维。生而代位丰涣生于兑艮之因。旅节生于震巽之因。及其联环也。四卦处于四维。缵乃父而述其事。诗曰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周公之孝也。四卦有焉欤。六十子祖于乾坤之相因。故十母之联环也。每间九爻。皆成乾坤。颠倒皆然。妙矣哉。○天道一循环也。寒暑相推。治乱相寻。祸福相依。循环即生生也。释氏之因果轮回。近乎循环矣。有循环而无生生。是特坐井之见耳。其于大易之范围。不亦远哉。○天地一器也。其日夜之所运。周而复始。乃体也。万物化育。亭毒不已。其功用也。子不见夫呼吸乎。一屈一伸。生气之以息相吹也。其荣卫之体。固周流矣。天地之化如斯而已。伯阳氏乃云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此乃轮回家识环记井之类。特偶然尔。若以是一切盖之于造化之大。不亦局乎。

右环变之说

积周六十四皆成方。八八之积。与积二百五十六之周。皆六十四。于卦其数敌。故裁之以八。积周六十皆成圆。圆以六变。故四围之积。与积三百三十之周。皆六十。在卦则数赢。故刓而去四。是故先天方之体。今之先天图作环圆。恐非邵子之旧。盖六十四不能成环圆。乃成八角圆。邵子原图。其作八角之圆必矣。后天圆之用也欤。序卦去四维。杂卦去四闰。京魏窃之。亦皆去四。

右去四卦说。

八卦之坎离因而不衍。因而只成坎离。重卦之随蛊中孚小过亦然。四卦相因。只成四卦。其于人也。处位中正。一德靡渝。不见运动而天下仰成。其惟大人乎。○天地之道。亏盈而流谦。是故方圆之用皆虚四。古之人有体之者。允恭克让。尧之大也。小心翼翼。文王之纯也。温良恭俭让。夫子之盛也。谦虚之为用大矣哉。

卦之去四。非去之也。居内而御外。无专位无称名。其至德也欤。

随,蛊,中孚,小过象河图之五处中而虚之。其心学也欤。

命于天五性成。根于性四端生。其理也实。其体则虚。虚而后喜怒哀乐发亦中。未发亦中。惟图五卦四有是夫。于三画也。乾坤中爻合两爻衍于中。循环成坎离。于六画也。坎离二五合四爻衍于中。循环成随蛊中孚小过。

或问曰四卦既去而复取之何也。曰子未学礼乎。大飨。既飨而归其俎。遣祭。既遣而包其馀。人情之至也。易也者天道也。天道而人事之所以为教也。子不学礼乎。○卦之中虚。虚以受之也。其于君道。即容谏乎。虞廷吁咈。大抵皆谏也。尧舜之德。犹以虚受为盛。况叔季乎。𠌫斋金氏名宗直官集贤提学。曰魏公之直。太宗成之也。然则卦爻之神。非中虚所成乎。○牛溪成先生名浑配圣庑。曰治乱系人主一心。然必待贤辅相使广收俊乂然后治化成。善哉言乎。夫中也者。虞舜之心法也。十卦也者。武王之乱臣也。六十卦也者。周官三百之属也。君相道孚。俊杰在列。虽欲无治。不可得欤。

右中四卦说。

月卦之积圆。犹先天包方图也。周于外者。必有积于内。有本者若是。所以君子之道。本诸心乎。积圆之法。圆以六变。故初围以六爻。小乾坤也。次围十二爻。重坎离也。次十八于先天。震巽倒而去艮兑也。次二十四于后天。坤巽倒而变震离也。○学不积。不足以成名。善不积。不足以来庆。是故君子中实为体。右矩左䂓。积乎仁为仁人。积乎义为义人。美蕴其中。而达于面目。彰于四支。非积累之至。何以致乎。

右积圆之法。

衰变变之文也。八卦半数四。以四为衰。倍之为八。重卦亦仿此。于六卦也。单变三衰。干上变为兑。兑中变为震。震下变为坤。坤之三变亦然。其三变一衰则去坎离当之。两变者三。不变者一。合四数不用。于六十子也。单变六衰。乾坤之因也。如干初变姤。姤二变遁之类。五变六衰。坎离之因也。如坎变噬嗑。噬嗑变蹇。皆五爻变。其三变凡二十衰。六母之因十八。六母丰旅涣节同人师。馀二则去四卦当之。衰变之说。详启蒙变占图。

易包阴阳而统善恶。律纪阳气。纯乎善而已。衰变之数。亦纪阳不纪阴。用单爻三爻五爻之变。不用两爻四爻六爻之变。非所谓领恶而全好者耶。○易有礼乐。非履与豫之谓也。所以行三无而万物育也。何谓三无。徐疾有节。无乐之和也。升降有文。无礼之序也。隆杀有纪。无服之衰也。三者本于道然后象数从之。是故明乎衰变之义者。其于礼乐庶几哉。

右衰变之说。

月气之象奚象乎。因近乎仁。衰近乎义。中近乎信。积环近乎礼智。斯五者其易之秉彝也耶。○二天备矣。申之以月卦。譬则犹玑衡焉。先天天道也。象赤道。竖环后天地运也。象地平仪。横环月卦日月也交于天地。是象黄道环侧环欤。

右统论。

月卦问下 编辑

直日之法。乾统十母。起于丑循东南。左旋三右旋三。至于未济。终之以师焉。坤统十母。与干背起。循北西。亦左旋三右旋三。终之以同人。而与师遇于未济。乃袪初起之乾坤。以十二爻。各附于直月卦之外。以当朔虚。众爻相因为七百八。昼一卦夜一卦。凡直三百五十四日。袪初起之乾坤二卦。然后乃自丑月临卦。每带朔虚爻而数之。则一月十卦。至七月遁卦之前。而六十卦备焉。自七月遁卦。每带朔虚爻而倒数之。则一月十卦。至丑月临卦之前。而六十卦亦备焉。○每爻相因为卦十二月。凡得七百二十卦。而六十卦各十二叠。无多少不齐之数焉。○夫乾坤相环。六卦生焉。惟六其环而成三十六。始乃间五而协弦望之体。归馀于终北东之交凡六。六候应焉。是故十母之序。亦十二其环而成七百二十。始乃间五十九而协月气之体。归馀于终子丑之交凡十二。十二朔虚应焉。卦直之法。外卦百二十因之为七百二十。内卦八因之为四十八。凡杂卦之数。内卦用三十六。外卦用五百四十。管公明所谓干之轨七百六十八。即卦直之数也。坤之轨五百七十六。即杂卦之数也。其法虽无传。而数与此相合。其或近之欤。

鲁之历周正也。置闰必于亥。是谓归馀于终也。春秋不一书。惟文公元年。置闰三月。故传曰非礼也。先儒惟汪氏说详之。秦建亥故置闰于戌。称后九月。亦岁之终也。夫以无中气置闰。自洛下闳始。非古也。卦直者孔氏历也。归馀于子。即祖述乎殷之历欤。○或问子曰行夏之时。又用殷历何也。曰易之为道。兼乎三王。是故象起于子。数始乎丑。义正乎寅。三正并行。各有宜焉。若夫行夏时云者。义之正也。岂谓其象与数哉。

虚而物丽于外。坤之仪也。卦直之法。袪初起之乾坤十二爻。附于直月卦之外。以当朔虚。朔虚似之。进退协月。节气有早晩。故月卦或进或退。时措之宜也。直月仿之。盈以中运。天行也。闰爻象之。其附于水火。所以自成也。月卦含四闰爻。故十二其月卦则闰爻四十八。分寄于坎离及丰旅涣节水火之中。以六与二十四为次。自成四闰之体。自成者其诚乎。

倍朔实以直月。二十九日半为朔实。倍之历五十九爻而值直月之卦。倍策数以直日。三百六十为期数。倍之以七百二十为直日。倍之者天德归于厚也。是故君子谦谦以御月。宽裕以仪日。流通以涵蓍。密察以履爻。其孰能与于是哉。惟古之聪明睿智达天德者夫。

右卦直之象。

闰爻四十八。各占盈九十六分日之十分半。小分七十二之二釐半。以当七十二年岁差之法。凡卄四节得分五百四。当蓍之纲扐。蓍德圆。故气盈象之为全日五。大馀二十四朔爻十二。各占虚四十五分。馀三分为朔赢。略十九岁。亦成七个闰日。凡十二朔得分五百四十。当卦直之奇耦。卦德方。故朔虚象之为全日五。小馀六十。是故一岁盈虚。凡十日八十四分。以历家盈缩分言之。气盈每四爻同一位。凡六等。子丑各占一分。亥寅占二分。以次倍加至午未。各占三十二分。朔虚每爻占一位。子丑各占四分二八。亥寅占八分五六。以次倍加至午未。各占一百三十六分九六。以日法约之。自否至泰得一百二十分。自泰至否得九百六十四分。是故历法自春分至秋分多九日。自秋分至春分少九日。○岁赢一岁之朔赢。凡三十六分。当太阳之策。朔虚四十五分。当洛书之数。扐以纪阳。故于去四之扐。减阳策为闰率。一千四十四分。对以纪阴。故以去一之卦。卦数六十四而去一者。象动卦之变各六十三。而其一不变。一者太极之谓也。乘书数为朔实。卦用六十。每卦四十八分。是故一月六十卦之分。二千八百八十。而分之以六十四。则朔虚占其一。故朔实为二千八百三十五。朔实之岁而闰率为闰朔。闰者阳气之溢也。故其数协于河图而十九之。十九河图之数。当闰率一千四十四分而加一。一者应闰率之小分。是曰大章。气朔分齐。此倚数之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星与史欤。古历先立乎历元。至郭守敬代以四应法。西历仍之。玆不复及云。

百二十卦以象岁。十二辟以象月。两期之爻以象昼夜。两卦升降两爻为两卦。昼卦六升。夜卦六降。以象时。进退十五月卦或进或退。直中气之日。以象节气。岁作元。百二十卦之爻七百二十。七百二十卦之策为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作会。日作运。时作世。节气作年。岁与元相摩。元为本岁为之。

右卦直历法。

大衍问 编辑

蓍三变包六十四象之图 编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 File:ITKC MO 1111A B096 692B 010.jpg 蓍之全曰大衍。大衍衍河图也。图虚五衍去一挂除初。皆太极也。太极兆于形气象数之前而不为孤。凝于阴阳五行之中而不为混。体乎物而非物也。故晦翁云自太极而分。太极固太极。自阴阳而分。阴阳又为太极。是故图之五。乃大衍之祖而众卦之太极也。蓍之一。乃用数之原而一卦之太极也。挂之初。乃三变之本而一爻之太极也乎。

卦自一而加倍六之为六十四。又六之为四千九十六。蓍自四千九十六。易林数而减衰九之为六十四。又九之为一。凡蓍一变也。奇耦判焉。于四象去其一。如得奇则非老阴。得耦则非老阳。故卦数亦四而减一为三千七十二。其二变也。奇耦再焉。如奇者得奇非少阳。得耦非太阳。耦者得奇非太阴。得耦非少阴。于三象又去一。故卦数亦三而减一为二千四十八。其三变也。奇耦参焉。于二象又去一。乃定一象。故卦数亦二而减一为一千二十四。盖三变成一爻。通其衰减。四之三也。又三变减四之三为二百五十六。又三变为六十四。又三变为十六。又三变为四。又三变为一。凡十有八变。而得其一于四千九十六。此卦蓍之进退也。夫日行逆月行顺。其会为朔。礼主减乐主盈。其节为文。卦数隆蓍数杀。其交为占。占者其阴与阳之和乎。以加倍法划卦。得纲爻一百二十八。以四倍法纪蓍。得纲扐五百四。

右大衍说。

天地之体数四。邵子说其用阳三而阴一。朱子说是故太阳纯奇。三其四故其属十二。太阴纯耦。一其四故其属四。少阳象震坎艮。一其十二两其四。故其属二十。一其十二故其始十二。两其四故壮与究皆四。少阴象巽离兑。一其四两其十二。故其属二十八。一其四故其始四。两其十二故壮与究皆十二。四象之属相错而成文。惟文也故分数明。分数明故礼义有所错欤。蓍数之不齐。著于方图。其内围四外围二十八。象阴之太少。次围十二。又次围二十。象阳之太少。此象数之同一原欤。

右启蒙蓍法。

张旅轩曰依蔡氏说。假设以四十九蓍。虚一而为图。阴阳老少其数平分。二老各八。二少各二十四。而其始壮究各八。窃谓平分之中。又各具八象。老阳之数八。其中一居左象太阳。二居右象阳变为阴。是八个干。又具八象。老阴之数八。其中三居左象阴变阳。四居右象太阴。是八个坤。又具八象。至于六小亦然。象六十四卦。黄永受云名胤锡。著易说。此蓍之先天法。法象固似矣。然而大衍五十。其用四十九。已虚一矣。又于四十九而虚之。非经旨也。所以旅轩自言其假设耳。夫易生于象。象苟真矣。于经岂无说乎。姑依旅轩图。而亦且假设为说如左。清阴金氏名尚宪谥文正。曰沙溪先生姓金名长生。配圣庑。之疑礼问解。如幽室明烛。礼固然。易为甚。愿从旅轩之门。借四壁之馀光焉。

大传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何以谓之岁。何以谓之闰乎。斯象也。当先审五岁。次推再闰。大抵分二为一岁。挂一为二岁。左揲为三岁。于是焉有扐。是当一闰。又右挂为四岁。右揲为五岁。于是焉亦扐。是当再闰。摠之五岁再闰。如此则三变之扐。自相待对。虽属之先天可也。初挂之除而复用何也。为其象人而用之。故迭主于三变。唐一行所谓人在天地之中。以阅盈虚之数者是也。龙门子曰再扐后挂之。挂扐二字。恐是字相似而倒也。理或然欤。

今列旧法与假设同异于左。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 <divstyle="overflow:auto">

一曰右挂。
旧法假设
三变皆右挂右策之一而不去之。
二曰挂去一。
旧法假设
初变以左一策。挂左而后去之。初变同旧法。但右亦挂右之一策而不去之。故其扐为阳二阴二。
再变更以左策一挂之而不去。仍幷计之。再变
三变同再变。三变幷同初变。
三曰扐策。
旧法假设
初变阳位三。阴位一。初变阳位二。阴位二。
再变阳位二。阴位二。再变
三变同再变。三变幷同初变。
四曰扐象。
旧法假设
初变阳位三。左一右三者一。左三右一者一。左二右二者一。初变阳位二。左一右二者一。左二右一者一。
阴位一。左四右四者一。幷左挂一。故不五则九。阴位二。左四右三者一。左三右四者一。幷左挂一及右挂一。故不五则九。
再变阳位二。左二右一者一。左一右二者一。再变
阴位二。左四右三者一。左三右四者一。幷不去左挂一。故不四则八。
三变同再变。三变幷同初变。
五曰挂全数。取第三变之象。
旧法假设
太阴四位。象坤。太阴八位。
太阳十二位。象乾。太阳同太阴。
少阳二十位。始象震十二位。壮象坎四位。究象艮四位。少阳二十四位。始八位壮八位究八位
少阴二十八位。始象巽四位。壮象离十二位。究象兑十二位。少阴同少阳。
合六十四位。合六十四位。
六曰扐全数。取第三变之象。
旧法假设
太阴四位。扐九十六。太阴八位。扐一百九十二。
太阳十二位。扐百四十四。太阳八位。扐九十六。
少阳二十位。扐四百。少阳二十四位。扐四百八十。
少阴二十八位。扐四百四十八。少阴二十四位。扐三百八十四。
合扐一千零八十八。合扐一千一百五十二。
原扐一千一百五十二。不足六十四。与原扐合。
七曰策全数。取十八变之数。
旧法假设
太阴四位。策九十六。太阴八位。策一百九十二。
太阳十二位。策四百三十二。太阳八位。策二百八十八。
少阳二十位。策五百六十。少阳二十四位。策六百七十二。
少阴二十八位。策八百九十六。少阴二十四位。策七百六十八。
合策一千九百八十四。以六爻乘之。合一万一千九百零四。合策一千九百二十。以六爻乘之。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
原策一万一千五百二十。赢三百八十四。与原策合。

右挂之说。自龙门子发之。其言以为揲蓍布卦。莫妙于右挂。拟乎闰则右挂当四岁之位。何可阙也。疑乎其没于经也。则右揲亦没于经。犹且揲之者。理数然也。嫌其叠乎象人也。象三乃象人也。则经不曰有天地然后有男女乎。左挂。夫也君也圣人也。右挂。妻也臣也凡民也。彼林林者。同归于物。惟圣人出于其间。为天地立心。与时消息。其道长存。三变皆去左挂。夫左挂一策。本七七蓍之中数也。所以为盛也。

言易者旧说皆不传。传自王弼。弼固疏于数而传之韩与孔焉。朱蔡之仍之者。儒家于象数之末。盖略之也欤。今之假说。因旅轩图而加右挂而已。挂于右则左挂之三变皆去。即自然之数也欤。

蓍之扐。非独象六十四卦。亦于策也。凡策左右一奇一耦者。与扐策同。左右俱奇者。象扐之太阳。俱耦者。象扐之太阴。如印一板。非独旅轩图为然。虽启蒙法即犹是也。非他理所同也。是故圣同德。故姬孔一揆。治同道。故殷周一辙。人同情。故夷夏一致。不如是。又何以明善恶辨王霸通好恶。以齐天下古今之不齐哉。

右旅轩蓍法。

扐法天策效地。其象其数。无吾隐尔。惟揲也。鼓物而藏用。不可得而见也。其知进退存亡者乎。尊主莫大乎配天。庇民莫厚乎配地。处乎两间。不尸其功。伊周尚矣。子房之谢病。邓元侯之远名势。其仿佛焉。惜不令李赞皇,张江陵辈讲之欤。

牝牡之扐三十六。当反对之卦。其策宜六十四而止于六十者。牝牡各去其挂一虚一。犹全卦之去四也。是故八象之扐策。当全爻之数欤。○卦蓍之妙存乎虚。天道之避盈也。是故寗武子之智存乎愚。范文子之功存乎让。孟献子之富存乎俭。管敬子之贵存乎下。损而受益。所以长守之也。虽曰不学乎易。吾谓之学易可乎。

策之取数。奚独于揲之三。于其三而并初与再。玆谓之参。干之参七百二十。阳爻初揲四十四。再揲四十。三揲三十六。合百二十。坤之参五百七十六。阴爻初揲四十。再揲三十二。三揲二十四。合九十六。两合而百乘之。当一元之纪欤。○初与再揲众所弃也。吾奚取。取其阶乎四策也。人者天地之蓍也。众数皆备于我。可自弃乎。

易之数通乎四象。是故卦用六八而其生亦以七。太极两仪四象合七生八卦。八卦十六三十二合七八生六十四。奇耦以九。牝牡之卦奇耦十八均之为九。蓍用七九而其扐亦以六。阳四阴八。均之为六。属象以八。其象八。其属六十四。此阴阳之互数也。是故君子体蓍之神。存心以义。义实阴也。行卦之德。修身以仁。仁实阳也。道德亦互用矣。若是者其于数之通几矣。○阴阳之为数四。其体则阳一阴一。其象则奇一耦二。其积则天参地两。刚爻三微。柔爻两微。其用则实三虚一。阳用实其微三。阴用虚其微一。张旅轩曰奇数中实。耦数中虚。阴阳之画象之。正谓是也。其实一也。是故仁义礼智四德也。幷行而不悖。礼乐刑政四教也。幷施而不紊。天地之化与圣人之功用。夫岂二致哉。

康节之数。蓍之别派也。于万物之数而去四卦之策七百二十。是为一会。卦之升降皆六。故一会而十二之。即一元也。其十二与三十相乘者。即历家之径截法。要不外乎大衍。特巧于变耳。申象村名钦官右议政。著先天管见。曰康节几乎作者。愚则谓康节非作者。乃变而通之者也。何如。

蓍之虚灵。心体也。其冲漠无为。理之寂也。感于物而通。气之神也。尤庵先生姓宋名时烈。配圣庑。曰虚是能受底。灵是能感底。苟无受焉。感何由生。是故湛然在椟。日焚香而致敬。所以涵养也。筮者斋洁衣冠。揲而扐之。犹之乎省察也。非君子之正心。曷足议于此哉。

箕邦产蓍。古无闻焉。金晴川谓蓍乃恒有之物。湍坡之间。俗称芷草。考诸本草。云生便条直。异于众蒿。今见良然。根亦不盘。本草云叶如菊。至秋花出枝头。红紫色。今见叶比菊稍长。其茎有觚丝。丝有紫气。叶处尤光。花如带绣。圆圈上合。攒红紫丝。其端结子甚细。霜后花飞如絮。本草又云高五六尺。一本至三五十茎。今见壮茂者几如是。其干如竹杖大。且无一根䕺生者云。按诗之苞蓍注。苞䕺生也。䕺生谓自干而䕺茂。如苞栩苞棣是也。今云不䕺生。谓非自根而䕺萌。如萱菊之类。其所指异也。近见孔墓蓍之东来者。与晴川所采若同根焉。其真是耶。

方圆问 编辑

邵子曰。大衍之数。方圆曲直。何谓也。五十之积为直。四十九为方为圆。四十八为曲。金木水火之体也。其于人也。婉曲如父子。截严如君臣。好合如夫妇。相比如兄弟。自然之象欤。○天旋地奠。方圆定矣。卦蓍以分。阴阳形矣。圆以六变。方以八衍。五性成矣。圆以六变。方以八变邵子说。卦虚其四。蓍乃存一。神知彰矣。蓍不用六而用七。邵子曰带馀分也。是故圆之体。起一而围六。配智与水。水无定质故流。知周乎万物故不匮。其数为太阳。成于三十六。三重之积。其策似之。纪于六十。四重之积。卦直仿之。衍于二百一十有六。八重之积。乾策称之。其变者六而中实是为七。水火妙合。以成其气质。其德通乎神明。是故蓍数率之。锐者合勾股之二。两勾股相合为锐。锐乃三角形。二七曰火。形乎十四。勾股五层之积。凡十五而去心。配于水。故其衍也。两其十三层之积。各九十一。去其心十四。各一百六十八。坎策倚之。妇人以夫家为归。臣而从君之事。推此类也。夫木数象曲。方八而区三。方九去心为八。而区之以三为曲形。凡木之禀。曲直固兼之。其始也皆勾。勾者生气之缄也。是故仁主于爱。其用必宛转委曲。以遂其性之直焉。非所谓曲成万物者耶。方起于四。四九为金。形于三十六而与圆参。是故文王之卦。法之积于六十四。去四而亦与圆合。是故伏羲之卦。叶之其变者九。而虚中是为八。木数而金象。其德敦乎仁而裁乎义。君子之教也。是故卦数效之。夫水火未离乎气故圆。兼其数者。干所主也。金木已定之质故方。兼其策者。坤所职也耶。

月卦之图。径二十爻。爻各六分。凡一百二十分。其周六十爻。为三百六十分。而随蛊中孚小过四卦衍于其间。盖径一则周三有奇。故径一百二十。其数为三百八十四。半周半径相乘。其积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此圆法之合于卦数也。

径之求周。古法略矣。径一百二十。周三百六十。近世西法称最密。周三百七十六尺九寸九分一厘一毫一丝八忽。尚恨其得其数。不得其象也。观于周为三百八十四。其积当万物之策。于是而去一卦。以象卦变之六十三变去一之义。则周三百七十八。于西法亦逼。特积数不合耳。其数近于西法。差七尺八釐。而象则沕焉。易非象数之合欤。且西法以弧角求周。至数之毫忽不尽者弃之。弃之甚些。若不为病。而其于法象之自然也离矣。

易之数本乎方圆。圆又生于方。方非圆之母。圆无定体。依于方也。○于此有物焉。方一百二十。合四象之策也。又四象之扐。加大衍亦合。其积万有四千四百。坤策之盛也。中而抱圆。其径如于方。其周当全爻。其积当二篇之策。是占方积五之四。方为地。其数三十。圆为天。其数二十五。去一太极。即方占五圆占四也。古法方四圆三。卦用六十。蓍用四十八。其数亦然。圆又容方。则圆占八方占五。五固土数也。八者四之倍也。○圆之积。乃易之全策也。其外除方积二千八百八十。即八期之数也。○大方之积。当四十期而不带闰。故不成易。中圆三十二期。其实三十期。馀二期七百二十乃闰爻也。圆法径十。其周三十而衍二。是故易之数三十期。而衍二期者。亦圆之象欤。○期之数三百六十。而易之爻为三百八十四。易与期准。馀二十四爻。以四约之。当气盈六日。其四约之者。以闰为馀分。非全日也。摠之为三百六十六。应周天之度。是故二篇之策。兼三十年之期与闰也。此之谓大成。圆法象之。邵子之经世。以一万八百为一会。是有期而无闰。子云之太玄。以七百二十九为一方。是有晦朔而无弦望。故天道莫备于易。

人乘天地之数以生。故姿禀之异。如方圆之殊形。其气之醇醨本乎天。质之粹驳本乎地。贵贱寿夭各从其类。是故善养之。则能移其气变其质。如裁方刓圆。以合乎卦蓍之率。是谓裁成之妙。养心养身。其䂓一欤。

古之圣王。以天道治人。盖取诸方圆。是故六礼兴七教明。八政平九刑清。而天下治。大衍之能事毕欤。○有虞氏一献以养老。夏四飨殷九举。周人兼用之。故其诗曰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鲁人兼用之。故其诗曰白牡骍刚。三代之礼。莫备于周鲁。犹方圆合而成羲文之卦。此所以为盛也。今之为邦。何必然。若西京之宏达。东京之文物。听郑之惠。治蜀之严。抑亦可以为次。其衰世之意耶。○诗三百其指婉。其言温柔委曲。可以感人之善心。书之教疏通而正直。达乎治国之体。春秋谨严。乱臣贼子惧焉。易之道周流无滞。成天下之亹亹。邵子属之四时。四时之象。亦大衍之体耶。○四象全备。名曰大人。得其一体斯可矣。其人谓谁。砥廉砺隅。折而不挠。杨伯起之行也。既严且戆。进退如矢。汲长孺之行也。其心屈。其迹委蛇。其事权而济。狄梁公之行也。贯日之忠。盖天之功。不流于智而周于德者。郭令公之行也。若此者亦可谓成人也欤。○或曰大衍之体。方圆曲直。吾既闻之矣。其不刿不流。不縆不屈者。敢问何诗近之。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而不刿之谓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圆而不流之谓也。王欲玉汝。是用大谏。直而不縆之谓也。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曲而不屈之谓也。苟非全德之君子。又孰得而体之哉。

卦去四蓍存一。是生闰焉。圆策六十。蓍策其中含一。天道之饶也。圆而六变。故其数起于心之一。而初围以六。再围十二。三围十八。四围二十四。幷为六十一。所以圆法心一晕四。其变以一变六为三百六十六。中心之六又含一。象天行健。过一度也。六者盈也。方积六十四。四所去也。其角亏一。地道之乏也。六十而亏一。故三百六十而亏六。方十九之积。三百六十一。其亏六并心为七。心也者象闰日也。是故岁率三百五十四。或加一日。是谓闰日。六者虚也。盈出于圆。虚生于方。是故君子之为道也。仁以长之。智以藏之。勇以进之。谦以退之。达以行之。穷以守之。知此义者。其知盈虚之数欤。○闰为天道之衍。衍而后物生。草木之华实。人兽之化育。皆物之闰也。制国用者。三年耕。有一年之蓄。制丧纪者。三年祥。又中月而禫。此礼之闰也。如深衣继掩尺。尹义卿云名信东。著易象补翼。象再闰也。五音之变宫变征亦然。制器者亦象闰欤。

期数圆。圆法晕四而心一。见上日度之馀分象之。日行每日大略三百六十五度小分四分度之一。岁数方。方十九而亏七。见上月度之馀分象之。月行有迟疾率。其疾率每日大略三百五十四度。去日为十二度小分十九分度之七。○窃谓日左旋月右旋。所以合朔为交泰之义。苟其俱东俱西。则特凌犯之象。乌乎可哉。日月一方圆也。方圆一卦蓍也。故君子神明体乎卦蓍。知行象乎方圆。易简之德配乎日月。其惟圣人乎。

圆为阳其数盈。方为阴其数虚。是故惨舒虽相配。而河洛生数饶而克数乏。善恶虽相对。而春秋善善长而恶恶短。君子小人虽相胜。而大易长君子而消小人。此天道之微权也耶。○天地之道。阳溢阴亏。是故君子之秉心也。仁与礼犹可过也。过则不失于厚。义与智不可过也。义过则残。智过则谲欤。○方圆犹圣人乎。圆而有纪。圆法必以六十为纪。譬则柳惠之介也。方而能虚。方数虚中为用。譬则伯夷之仁也。不念旧恶。方圆之为德。其盛矣哉。

筮例问 编辑

乾健坤顺。谓之德。离上坎下。谓之性。震雷巽风。谓之象。阳刚阴弱。谓之材。初躁二静。谓之志。刚柔内外。谓之体。豫乐泰亨。谓之义。德也性也象也。成于八卦。材禀乎爻。志存乎位。义生乎名。体定乎重卦也欤。○乘者临乎下也。承者奉乎上也。应如夫妇。夫妇合然后内外治。比如兄弟。兄弟和然后同体联。间如朋友。朋友信然后物无间。斯五者所以贯通乎六爻也欤。○位有定所。禀地之质。爻无定体。受天之气。天分阴阳。地分刚柔。是故阳爻曰九。其位初三五为刚。阴爻曰六。其位二四六为柔。位爻相得曰正。违曰不正。惟二与五处卦之中。中则正。不以爻之刚柔而善恶分。故曰位重爻轻也乎。○八卦分爻。各有主焉。阴阳异位。其用殊焉。干坎主五。坤离主二。震初艮三。巽四兑上。是谓得其位焉。善斯过半矣乎。○六爻之应。地丑而气异也。贞初悔四。所处同故其志通。其气异然后其用合。是故刚柔两敌则不相与。相与而有物间之。其应不速。故曰爻实而位虚。虽然夬之三。有应不利。咸为体。无应为利。如比之二大有之五。以象而应乎二五。又阴阳比昵为应。如屯二之于初。颐之四阴属乎二阳。虽应而非正。斯之谓时义也欤。凡六爻纯应者八。泰否咸恒损益二济也。纯不应者八。乾坤坎离艮巽震兑也。○卦之位。初为民为卑臣。二为士。三为大夫。四为大臣为诸侯。五为君。六为师傅为逸民。其于五而非君者有之。坤臣道也妇道也。故五为后妃焉。明夷亡国之卦也。故六为暗君。五为箕子焉。旅失国。春秋书公逊天王出居是也。遁去而不居。泰伯,伯夷之事也。易不可为典要。其以是欤。

八卦一五行也。一卦亦五行也。初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生数应爻序。其六复为水。应成数乎。

易之辞也有涯。人事之变也无穷。以有涯统无穷。苟不通其变。曷足以弥纶天地乎。潜龙一而已矣。天子以禅。大夫以退。士以静修。贾以待价。君子以遁世。将帅以左次。女子以愆期。天下之事。夫焉有不相通者乎。○其于占也。惟左氏近古矣。其失也诬。至纳甲观梅洞林诸诀。亦出于易。而其言吉凶不同何也。俗传刘伯温之言曰纳甲吉而易辞凶。始吉终凶。易辞吉而纳甲凶。始凶终吉。此非伯温之言也。大谷金氏名锡文。著易学图解。曰飞伏特彖爻之注疏耳。夫然后其可欤。

卦爻之吉。如青天白日。人皆仰之。其凶也纠结惨憺。端倪难测。比之于人。静庵先生姓赵名光祖。配圣庑。所谓君子易知。小人难辨。不亦信乎。○青城成士执名大中。先大夫聘日本时书记官。著易书通义。曰习坎日食也。阴之为也。重离月食也。阴自为也。夫阳德正。本不害乎阴。阴德邪。动欲贼阳。其终归于自贼。观乎坎离。则贤邪之情可见也欤。○阴虽微。生乎下。犹两叶也。阳虽众。消于上。犹颠根也。小之而不戒者。韩侂胄之馀干也。恃之而自夸者。五王之武三思也。孤云崔氏名致远。唐昭宗时登第。弃官归新罗。隐伽倻山。曰何君子之见欺。实小人之难养。未尝不三复于斯乎。○人心莫切于食色。道心莫大乎仁义。人心之差。粗而易见。道心之差。滥觞至于怀襄。所以学贵乎明辨。而易于阳爻之凶。其致戒也尤切欤。

以言者尚其辞。何谓也。易之辞也。有惭者枝者寡者多者游者屈者。惭辞知其将叛。枝辞知其疑。寡辞知其吉。多辞知其躁。游辞知其诬。屈辞知其丧。君子玩其辞而得焉。则可以知言。可以修辞矣欤。○以动者尚其变。何谓也。动者吉凶之几。君子知微知几。以察其变。如王子伯廖引丰之离。知郑曼满之死。知庄子援师之临。料先縠之败。岂独于人乎哉。在己亦然。然后可以动罔不吉也欤。○以制器者尚其象。何谓也。子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大而礼乐征伐。细而衣服飮食。安往而非器。奚独十三器为然乎。大象曰先王以君子以。皆尚象之至者欤。○以卜筮者尚其占。何谓也。吉凶定乎辞。变通趍乎时。乃卜筮所尚也。惟圣人有尚焉。干曰利贞。不贞不利。贞文王之尚也。讼曰敬之终吉。不敬不吉。敬周公之尚也。其占外之尚欤。

元亨者卦之变也。应之以利贞者。义之正也。悔吝厉咎存乎人。报之以吉凶。命于天乎。吾宗浦渚公赵公名翼官左议政。著易象槪略。曰易之辞。以义理当否为吉凶。伏羲画卦。已有此意。苟使画卦而无此意。则易之辞何从而生乎。○文言曰元者善之长。又曰体仁足以长人。以言乎卦象。则二五者人位而长乎善。夫乾坤纯体也。故不待应而四德兼之。非乾坤而称元者。必二五相应。相应而非元者有之。未有不相应而元者也乎。彖辞称元凡十三卦。胡氏曰兼四德者七卦。坤外皆阳在下。○文言曰亨者嘉之会。又曰嘉会足以合礼。其于卦体。刚柔之交而中。亦其象也。是故易之言亨。莫主乎刚中而统柔。刚中者亨。斯过半矣。柔中虽亨。刚为之主。复谦震也。不然刚柔分而依乎刚。丰旅贲噬嗑也。惟离与小过。若无取乎刚。然离受坤之中。小过肖乎坎。故幷言亨欤。彖辞称亨三十八卦。非刚中而言亨者十卦。○文言曰利物足以和义。利而不和于义非利也。夫利之于乾坤。备乎四德者。自有义焉。非卦象也。凡象之传。释贞不释利。斯其为非象也欤。○文言曰贞固足以干事。师之传曰贞正也。其于卦体也。刚柔当位而中。亦其象也。凡易之言贞。莫正乎刚柔得位而中。非其位而贞者。皆二五相应。中则正故也。夫贞象也。固其义也。固则干事。圣人假象而寓之戒。是故其为贞非一云。夫乾坤之德盛矣。犹有戒焉何也。非圣人不能当也。阴阳之运。盛则必衰。于斯寓戒。与得位之贞义则同。皆圣人之微意也。不然卦之吉利。莫尚乎谦与大有。而俱不言贞者。大有以柔文刚。谦以刚下柔。相济之义优。故无所事乎贞。推是类也。其象与义。可得而言欤。

卜之道。非可以一言尽也。季札以乐卜。赵宣子以诗卜。襄仲归父行人子羽以言卜。子游子夏以威仪卜。沈尹氏以政卜。孔成子以礼卜。其应如响。此其故何哉。理之所在。气随之。气之所在。占亦随之。是故谿谷张氏名维官右议政。曰吉凶悔吝。人事之所有。以义理推之可见。何必待卜筮哉。此之谓欤。○人有恒言曰程传尚义理。本义主卜筮。本义非阙于义理。程传岂不可以卜筮乎。海东易学。自胜国禹祭酒名倬。事见丽史及阳村集。始。时程传初来。东方人无解之者。先生闭户潜究。乃阐义理之学。而卜筮亦无不中。故自号曰易东。为东方易学之祖。宋时诏购京氏易传。天下无所得。高丽乃进之。然则七分之术。亦有传于我东欤。禹公之后。圃隐先生姓郑名梦周。高丽忠臣。之易。为牧隐诸公所推。其诗曰细看艮卦六画耳。胜读华严一部经。其言虽掇拾乎濂翁。而当季丽佞佛之日。独能表章易道。抵排异教。其为斯文之衣钵。不亦盛乎。简易崔氏名岦。以文章闻于中国。著本义口诀。曰天下之理至公。其在人心之明。无有贤愚。况于华东之分乎。○我东易学辈出。退溪,花潭为最著。其次张旅轩宗退溪。申象村推花潭。犹汉之有孟氏丁将军两派。各有所受。其来也远矣夫。○月川赵氏名穆官参判。曰退溪之启蒙传疑。得朱子嫡统。泽堂李氏名植官大提学。曰花潭理数之学。追踵康节。苟使进乎中国。则岂不曰九州之外。乃有斯人也耶。○昔赵氏有亨一蠧门人著图书节要作启蒙图。传于慕斋思斋两金氏。慕斋名安国官大提学。其弟思斋名正国官参判。并寒暄堂金先生宏弼门人。为退溪寒冈姓郑名逑官参判。退溪门人。所赏。其为图虽沿袭耳。亦足为初学之指南也耶。

朱子于易之流。未或遗焉。故曰纳甲五行飞伏之类。未及致思。盖存而不论也。故于参同契。论纳甲详焉。其法出于京氏云。夫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之为字。日月之合也。日阳也。月阴也。月受日光而盈朒生焉。犹刚柔相交而八卦成焉。其于象也。望前月其魄在下而反为震为兑。望后其明在下而反为巽为艮何也。月行必待其过乎中天然后。其形倒挂而协于卦象。其亦类乎后天倒卦之义欤。望前主昏见。望后主晨见。在历法。四时之月。没见有高低。弦望有进退。惟春秋分近之。姑以寓象也欤。○纳支者。参同契曰屯以子申。蒙用寅戌。朱子释之备矣。参同契注曰干下三爻纳甲子寅辰。上三爻纳壬午申戌。震下三爻纳庚子寅辰。上三爻纳午申戌。坎下三爻纳戊寅辰午。上三爻纳申戌子。艮下三爻纳丙辰午申。上三爻纳戌子寅。巽下三爻纳辛丑亥酉。上三爻纳未巳卯。离下三爻纳己卯丑亥。上三爻纳酉未巳。兑下三爻纳丁巳卯丑。上三爻纳亥酉未。坤下三爻纳乙未巳卯。上三爻纳癸丑亥酉。其义乌乎在。夫阳卦配阳支。阴卦配阴支。六子以序。阳顺而阴逆。自然之象也。然震纳同干。而巽不同乎坤何也。子为阳中巳以前为阳。之首。未为阴中之始。午以后为阴。是故属之乾坤。惟震亦从子起者。不使艮从午以起。午虽阳。在乎阴中。故虚其午而不用。盖三女虽阴。可以从阳。三男阳也。不可以从阴也欤。○纳支之爻四十八。大衍挂一之数也。壬甲相包。癸乙相配。其实为六十。乃卦直之数乎。

九畴问 编辑

皇极之数。本乎洛书。是故八十一畴反对之。则其数复归于四十五。吾其为九峰之后天乎。卦以八成。自一至八之积三十六。故八八变六六。范以九叙。自一至九之积四十五。故九九变五九。○河洛犹牝牡也。图施其五。书则含之。亦当大衍。故洪范之目五十。朱子以五咎征。并入子目。以当河图之数。范以九叙。故其附目又三十一。五行之性与味。五事之德与效。庶征之咎与征皆五。其一乃卜筮人耶。幷之为九九。蔡氏之不及焉何也。九畴之数。自一一至十十数之纲。九峯所谓正数其积三百八十五。去一当爻数。○八十一畴之贞与悔八百一十。当黄钟之分。○四十五宫之积一千一百五十五。去三三。即一一之一。与三七二十一之一。与九九八十一之一。即数之始中终也。是当全扐。○以蔡氏九畴之数言之。

南溪朴文纯公名世采配圣庑。缉范学全编。曰洪范原于洛书。其支流为皇极之数。不亦然乎。○昔我昭敬王讲春秋。询于筵臣曰。箕子何以知唐叔之后必大。臣成龙姓柳号西厓。官领议政。对曰以数知之。穦姓金官校理。曰唐叔贤。其理宜然。宇颙姓金号东冈。官副提学。曰兼以数知之。臣追而私对之曰尧舜授受。必称历数。历数者洪范五纪之一。箕子固言之矣。自夫道学不明。易范流而为术家。术家固君子羞称焉。夫岂象数涉于方技。在圣贤为可讳者耶。

春秋灾异之学。本诸箕范。其义与易通。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都。董仲舒,刘向并云六阴数。鹢水鸟。近黑祥。退飞象水逆行也。水于五事属貌。貌之不恭。厥罚恒雨。雨水也。是于易为离之小过。初上皆飞鸟凶。朱子引郭璞占。谓羽虫之孽也。小过之义。行过乎恭。行之不恭。小过之凶也。襄公昏于智。与楚争长。后六年辱于盂。其谪先见于水鸟欤。○昭公六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及丙子风。梓慎曰七日其火乎。七火数也。壬火牡也。壬午。宋卫陈郑皆火。刘歆云四国同乱王室。是谓恒旸之罚也。定公五年。两观灾。董氏曰两观僭礼之物。乖礼败度。灾之召也。是于易为贲之离。其四曰突如焚如。四国之谓欤。○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实。刘向云近草妖。是谓木不曲直。君舒缓也。舒缓之失。厥罚恒燠。是以木实于冬也。于易为干之姤。干为果。巽为木阴卦也。其初曰羸豕孚踯躅。时三桓始世官。公不能去之。乃反宠之。疑乎仁而害仁。木安得不病乎。○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酉月也。刘向以为消卦为观。阴气未至。君位而杀。诛罚不由君也。时季氏逐昭公。又僖公八年十月。雨雪近白眚。刘向以为时夫人淫于齐。公如齐而死。是于易为颐之坤。其初曰履霜坚冰至。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夫坤之德直方大。故无不利。如二公之制于臣制于妻。岂坤也哉。○春秋之记异也。惧而已矣。所陋于汉儒。为其凿也。如汉儒若圣人之言易也。致惧而毋凿。何陋于汉儒也。虽然使人主遇灾而知惧。亦汉儒之功欤。○范之作也。与易谋乎。其亦有忧患乎。申言五事与三陈九卦义则同。惧以终始。其要致福。是故恒如日月之恒。寿也。巽主利。井养而不穷。富也。惩忿窒欲以损疾。康也。履内省而不疚。困不失其所亨。宁也。不远复。所以不贰过。迁善改过。所以自益。攸好德也。谦止而顺。考终命也。退溪先生将殁。门人筮之遇谦之八。是谓君子有终。先生箕邦之君子。谦以终始。即先生之易欤。

易问识 编辑

此易问二篇。即我先大夫柯汀府君积久之工也。其曰问也者自谦也。其多引东儒说者。自以东方人故也。凡为问十有八。为图十有三。而其八因之也。其五刱之也。小子亦尝聆训诲绎理义。而今欲校勘入刊。乃茫然不省其津涘。其于邵氏之传皇极书。何如哉。虽然如序杂之配二天。河图之协月卦。蓍法之用右挂。多言易家所未发者。呜呼可易言也。姑书此以俟夫絜静精微之君子云尔。丁未仲夏。不肖男寅永泣血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