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话新文字概论/理论

江南话新文字概论 江南话新文字概论
Konqnonho Sin Venz Kelen
Giangnanxua Sin Wenz Gailun

理论
编者:胡绳 Hu Zen
1936年
方案

第一编 理论

  1. 第一章 新文字的基本理论
    1. 中国民族文语的建立
    2. 各区方言文字的发展
    3. 还能再用汉字么
  2. 第二章 江南话的意义和特点
    1. 江南话的区域
    2. 江南话的内容上的特点
    3. 江南话的音韵上的特点
  3. 第三章 江南话的记录
    1. 用汉字记录的不可能
    2. 国语运动者和教会传教士的失败
    3. 江南话新文字的特点

第一章 新文字的基本理论

关于新文字的基本理论,已经有许多论新文字 的文章和书籍上详细地讲到过。倘然我再来把这些 话重说一遍,也许连读者也会觉得讨厌了。—— 现在我想来抓住新文字理论中的一点,充分阐明一 下,而这一点,正是新文字运动中最有决定意义的 一点,但也是最常被人忽略的一点。

反对新文字的人总说新文字是扶助中国语言的 纷歧,因而也就是破坏中国人民的统一的。在下面 我要答复他们说,新文字的目标,刚刚和他们所想 的相反,却是建立中国真正的民族语。(本章第一 节)不过新文字不比国语运动,后者是武断地拿 一种方言来抹煞其他,而前者是把民族语的成立安 置在各区方言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本章第二节)

接着,我要把汉字的价值,根据上两节中所 说,给以更进一步的批判,我觉得单用汉字难学的 理由,是还不能骂倒汉字的。汉字在其本质上, 实在已是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的了。(本章第三 节)

1 中国民族文语的建立

新的言语科学告诉我们,言语的发展是从纷歧 而到统一的,在过去的言语历史中很明显地划着三 个阶段——就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语,到封建社会 的方言土语,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语。

至今,在一些落后在原始阶段中的社会中间, 言语分歧的情形还是非常令人吃惊的。譬如巴士克 (Bask,住在比利牛亚半岛上的民族)人数一共有 八十万,却有方言八种和辅佐方言若干种。马尼坡 刺(Manipora)人甚至三四十家人家就有一种方言, 互相都不能听懂。

英语,德语,法语……现在虽然都像是很固定 的民族语了,但它们也还是从方言土语的交溶中间 形成的。我们都知道,欧洲在十二,十三世纪是无 所谓英语,德语,法语……的,那时流行在各个区 域中的方言土语,都是口头的说话,并不曾用文字 纪录下来。虽然有拉丁文仿彿是“统一”了中欧西 欧,但其实只是上流的贵族和教士们懂得它罢了。

到十四十五世纪,经济制度的变革,在各方 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变动,——在政治上是国家的形 成,在思想上是人本主义的兴起,在宗教上是宗教 改革,在文艺上是文艺复兴运动——而同时,方言 文学也被人积极地提倡了。但丁的“神曲”, 薄伽丘的“十日谈”……便是有意用方言写的最初的作 品。

自然,那时代的英语,意大利语……和现在的 英语,意大利语……相差是非常大的。因为那时还 是在方言溶合的过程中,民族语刚刚形成,并没有 立刻固定。随着布尔乔亚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胜利,各种方言土话便在民族的范畴中间逐渐走入统 一的道路,成为现在的状态了。

这是欧洲民族语的形成的最扼要的说明。现在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中国了。——在中国现在是不是 已经有了民族语呢?

回答不能不是否定的。我们可以说,中国现在 的人民是只有方言土话的;不但没有书面的民族 语,连口头上的统一语言也是没有的。

有人说,汉字不是中国的民族文语么?但是事 实上,汉字在中国的地位是和拉丁文在中世纪的欧 洲的地位相当的。——它们都只是社会中的一部分 享有特权的人的专有品,与广大的下层人民根本没 有关系。

又有人说:“国语运动”已经提倡了许多年,自 然这所谓“国语”就是中国的民族语了。但是这所谓 “国语”是在各地方的人民的实际生活中间产生出来 的吗?是由各区的方言土话互相影响,互相交溶, 民主地产生出来的么?——倘然我们不能回答是,我们怎么可以大胆地说,中国已经有了民族语呢?

但又有人说,虽然“国语运动”并没有真的使 所谓“国语”统一了中国,但是在国内各地人民的 口头上,确是有着互相能够理解的言语的,那便是 所谓“普通话”。——是的,我们不否认这种“普 通话”,不过它只是未来的真正民族语的雏形罢 了。我们不能就把它看做民族语。原因是:第一,它 并没有固定化,第二,它的表现能力还很薄弱(很 多人用了自己的方言能有声有色地叙述一个故事, 但用了普通话便不能,这便是个最好的证明。)而 且第三:所谓“普通话”流行的区域和能使用它的 人还是有限度的。

因此作为中国的语文运动的目标的,应该是, 而且不能不是:中国民族文语的建立。

二 各区方言文字的建立

是的,我们是主张,中国目前应该建立起一种 真正的民族文语来的。但我们决不因此就把方言土话一笔抹煞,而想用强制的方法使全国马上统行某 一种言语。——正如我们并不能主张用世界语来抹 煞一切的民族语,虽然我们应当承认未来言语的发 展一定是走向世界统一语去的。

刚刚相反,在目前的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当 前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各区的方言文字。 使各个地方中的操着各种不同的方言的人民都能有 一种自己的文字——这文字是要和他们的口头语一 致的。

在这里,有几点是应当特别提出来说明一下 的:

第一,发展各区的方言文字决不只是把方言照 式照样地在纸上用符号记录下来就算了事。我们所 应做的更重要的工作是使方言土话净化,丰富化。 这就是淘汰方言中间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成分,而 加强且丰富它的表现能力。

第二,言语是永远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 建立方言文字,正是使方言土话更快地发展。从口头的说话到书写的文字,这已是一个飞跃的发展 了。而且各区方言有了文字之后,自然更易于吸收 外来词汇,又使语法和文法更容易成为完美,而各 区方言的交溶也更加可能了。因此:

第三,发展方言文字决不是要使言语发展终止 在方言土话这阶段上;刚刚相反,方言文字将在发 展中否定了自己,而使真正的民族文语能够出现。 欧洲的民族语产生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事。 有许多人说:各区方言文字的发展,就使中国人民 分裂成许多部份,失掉统一的联系了。这种说法, 一方面证明这些先生们错把人民的分裂和统一全看 做言语的作用,一方面又证明他们对于言语发展的 历史,茫无所知。

在这里,我们还须注意一点,就是我们所主张 的并不是发展各地的方言,而是发展各区的方言。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固然,目前中国并没有全国一致的民族语,但 是太强调了中国方言的分歧的情形也是不对的。有人根据了内地最偏僻的地方的情形说,中国一村有 一村的话,一县有一县的话,倘若要真正提倡方言 文字,那非要有百千种文字不可。

这种观念其实是不对的。这种观念的来源,就 是因为他们错以为方言文字就是“绝对”正确地记 录方言土话的,他们忘了方言文字还有领导方言土 话前进走向统一去的任务。

我们倘若放大眼光看,便可看出在全国中,其 实是很明显地有着几个大的音区的:譬如包括了河 北,山东,河南,山西,以及东北几省的北方话区 域,包括了江苏浙江一部份的江南话区域,以及福 建话区域,广东话区域……等。在每一音区中间, 固然各个地方的说话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可 以,而且应当用人工的力量来加速“区的言语”的 成立,有了“区的言语”,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走 向“民族的言语”了。

只有这样的新的文字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决 不是跟在语言的后面做尾巴,却是站在前面领导着语言向前去的。

三 还能再用汉字么

已经有许多人努力证明过汉字的“混蛋”,和 加以澈底的改革的必需了。应当废除汉字,改用一 种新的,合理的,简易的拼音文字来纪录口头话, 这一点已经为千万人所相信了。

要证明汉字的“混蛋”,可以从种种方面来 说。一般所指出的汉字的缺点归纳起来有这许多: ⒈艰难不易学,耗费学者太多的时间;⒉和口头话 不一致,——因而它造成了口语和文字的隔绝;⒊ 它使中国话成为单音节的,每个方块字都有了特定 的形状和涵义,在吸收外来语时更显得不便;⒋它 完全不国际化,使中国文字孤立在世界以外;⒌它 又不能适合种种现代的要求,如编目,打字,排 印,速记,打电报,用了汉字都极不便……

关于这几点,都是很明白的事实,而且已经有 许多人在各种书报上论过,用不到我再来申说了。——现在我只想根据了前面的两节中所说的,从建 立民族文语和发展各区方言这两点上来在许多反对 汉字的理由上,再增加一点。

这就是:汉字的存在防碍了中国语言的发展, ——防碍了各区方言的溶合和民族文语的建立。

言语和文字本来是从两个源流发生出来的: ——言语是从劳动的呼声,而文字是从图画。在 原始时代,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只是互相辅助,而并 不能互相一致。但在文字从象形飞跃而到拼音的时 候,人类便能把他自己所说的话在纸上准确地记录 下来了。可是在中国不然,古代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成 为现在的单音节的所谓“汉字”,(把现在的汉字 称做象形文字不是绝对准确的)文字和语言的距离 便越拉越长,——各自循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有人赞美汉字,说它是使言语分歧的中国人民 能够互通声气的唯一工具。然而这不是事实,中国 有多少人能懂得汉字呢?大多数的人还是只能说 话,连一个字都说不出,写不来。

汉字的存在对于中国语言发展的妨碍可以从两 方面说:

一、思想不用文字表现出来,往往不能十分精 密;语言不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往往是混沌的,含 糊的。目前的各地方言土话大抵没有非常精密完备 的语法文法,正是因为它们从来不曾用文字记录下 来过的原故。有人以为根据大众的口头话写下的文 章一定是不精确的,他却不知道大众若有了自己的 文字,一定会反映到口头语上,使语言也更加精密 的。——所以现在的方言土话的不精密,汉字是不 能不负很大的责任的。

二、汉字又使各区方言的溶合困难。方言的溶 合一定是要靠了互相接触。在农村中,各地人民往 往世世代代,住在一个地方,学习旁的地方的话既 无需要,吸收旁的地方的话的机会,也很稀少。似 乎是溶和了各地方言而成的“普通话”,还是靠了 几个大都市集中了各地人民的原故。倘若各地人民 都有自己的文字,那么方言的交溶就不一定要靠谈话;在读书,写信……各种机会上,都可使方言很 容易地溶合起来了。

中国社会中的特权者强迫人民学习“统一”全 国的汉字,但是不但没有教会大众,而且把大众的 真正的民族语的产生的可能取消掉了。

中国未来的真正的民族语决不是套在汉字的外 套中的了,要发展各地的方言文字,汉字一点不能 给我们帮助,——为了新文字的成长,我们不得不 把千馀年来盘据在中国社会中间的方块汉字根本铲 除!

第二章 江南话的意义和特点

北方话新文字已经推行了很久。它的成功更使 大家觉得建立其他各音区的新文字这工作是非常重 要的了。

今年二月里,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正式公 布了“上海话新文字方案”,这方案是由研究会中 特别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经过详细考虑,并且参考许 多种的私人所拟定的上海话新文字方案,然后才决 定的。

这方案虽然是用“上海话新文字”的名义公 布,但是在方案中特别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上 海话并不是指浦东话或是江湾大场话,而是指那上 海土话加入了苏州宁波话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大众语 ——上海普通话。我们有理由相信根据这一种普通话而制定的新文字是可以通行在整个吴语区域中 的。因此,方案发表之后,许多人认为“上海话 新文字”这名称不大妥当,在把它通行到各地去 时,会使大众发生误会而拒绝学习的。

有人说,可以称它是“吴语新文字”,然而这 名称太“文雅”。又有人说,可以称它是“江浙话 新文字”,这又太广泛,因为江苏北部西部和浙江 的一部份事实上是不能算在“吴语”区中间的。

多数人的主张是用“江南话新文字”这名称。 一般人所说的“江南”究竟包括什么地方,固然也 不很确定,但是这名称在大众的脑中,是有着一个 大约的概念的。而且在使用“江南话新文字”这名 称时,我们正不妨给它加上特定的含义。

在这一章里,我们就来把所谓“江南话”研究 一下。它究竟包括多少地方的说话,它在全国的语 言中间是占有怎样的地位,以及从发音学上看去, 它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 题。

  江南话的区域

在我们的口头上所说的“江南”大概是指江苏 的长江以南的这一部分地方的。(在历史上,江南 这名称有过非常广泛的意义,如在清初,“江南 省”辖江苏安徽两省;在唐代,“江南道”是包括 现在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江苏,安徽,湖 北,以至四川贵州等省地方的。但我们可以不必去 管那些。)可是,现在作为言语区而用的“江南 话区”,我们是拿来指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镇江以东 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的。

我们所说的“江南话”和所谓“吴语”的概念 差不多。不过所谓“吴语”,意义也还不是很确定 的。赵元任氏曾详细调查吴语区内的各地方音,写 成“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在他的研究中是暂 以帮滂并,端透定,见溪群三级分法为吴语的特 征。这就是说以有浊音的破裂子音为特色。在这 样的定义下而调查研究了的有这许多县:

  1. 宜兴
  2. 溧阳
  3. 金坛
  4. 丹阳
  5. 靖江
  6. 江阴
  7. 武进
  8. 无锡
  9. 苏州
  10. 常熟
  11. 昆山
  12. 宝山
  13. 南汇
  14. 上海
  15. 松江
  16. 吴江
  17. 嘉兴
  18. 吴兴
  19. 杭县
  20. 绍兴
  21. 诸曁
  22. 嵊县
  23. 馀姚
  24. 鄞县
  25. 黄岩
  26. 永嘉
  27. 衢县
  28. 金华
  29. 永康

这就是包括了江苏省长江以南的除了南京镇江 等县以外的全部地方和浙江省的大部分。这样的划 分法,我们是可以大体接受的。

但若是把江南话区域这样地规定,恐怕不同意 的人会有许多:有人要以为这区域太小,又有人会 以为这区域太大。

和北方话区域比较起来,江南话区域诚然是小 得可怜。但是虽然区域很小,它在全国的言语中是 占有重要位置的,我们不应当忽视它。

说这区域划得太大的人也未始无理由。试看这区域中,苏州话和宁波话的差异还可不管,上海话 和杭州话的差异已难使人忍耐。而永嘉(温州)那样 “难懂”的方言也列入吴语岂非不近情理?

本来,音区的划分就不是什么机械的事。我 们不能像划国界省界那样地指定某山某水之南为某 区,之北为某区。所以上述的区域也只好算是假 定。永嘉诺固然听上去与苏杭一带大大地不同,但 在音素上是大体一致的。

与其指定了某县某县是江南话,倒不如先确定 拿某地方做江南话的中心,那自然是上海话了。 ——因为现代的上海话便是三百年来从苏州,宁波 各地人民的口语的混合交溶中产生出来的。——我 们不妨说,江南话便是拿上海做中心,而画出去的 一个圆圈。至于这圆圈的半径的长短,圆面的大 小,那是可以在江南话新文字的实践中间逐渐地扩 充更动的。

2 江南话的内容上的特点

在这“江南话”区域中间有杭州,无锡,苏 州,宁波……这些重要的城市,以及拥有三百四十 万居民,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地的上海。—— 我们用不到再抄什么数目字,统计表,谁都知道这 一区域在全中国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间是占有 最前进的,最重要的地位的。

言语的发展,无疑的,是和社会经济生活密切 地联系着的。“江南”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有的优越 的地位,也造成了它的言语底优越的地位。——上 海一百多万的工厂间中的现代劳动者从各自的家乡 带来了自己的土话,在这大都市的熔炉中间,熔合 了起来,而且在实践中间使他们的言语,一天天更 加朝着发展和丰富化的路上走。这样形成的“上海 普通话”虽然也是方言,但它和任何一种保守的, 封建气息的方言土话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我们试 来分析一下这一种在“现代化”的生活中间产生而 且发展起来的言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

⒈日常应用的词汇的丰富:现代化的生活自然要求极丰富的词汇来表现。新的社会中间突然增加 了许多新的事物,新的行为,自然在日常应用的词 汇中就要增添许多许多的新的名词,动词,形容 词。我们很可以相信,在一个上海大工厂里做工很 久的工人的嘴边,正不知有多少词儿,是内地农村 中的居民无论如何不能懂得的。——但是仅仅词汇 的丰富这一点还不够说明“上海普通话”的特色, 我们若再进一步地分析这些新加的词儿,还可知道 下列的几个特色。

⒉专门化的各种术语的使用:有许多本来是学 术上的新名词,但是因为大众生活中的需要,是被 普遍地使用起来了。譬如“帝国主义”这词儿,对 于上海一带的大众决不是个陌生的词儿了。再,因 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要求“劳动底专门化”,于是 各个特殊部门的劳动中,便产生了专门的术语。 虽然不属于这种职业的人大抵不懂得这些是什么意 义,但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是日常在口头应用着的。

⒊外来语的吸收:方言士话的封建性特别就是表现在它们固受传统不能吸收更精密的外来语这一 点上。但在上海一带,却因为容易接受从西洋来的 新潮流,所以言语中也带着大量的外来语的成分。 这里面不但有上海的“文化人”所介绍采用的各种 新名词,还包含许多口语里的直接的音译,譬如 “拿么温”“司的克”“马达”“摩托卡”“卡 车”……都已经是日常应用的了。而且有些名词虽 然有相当的中文译名,但原名还是在口头通用着, 如“电话”与“德律风”是同样地通用的。

上述这几点,自然都是言语进步的现象。我们 相信,许多新的名词,新的表现法是会通过了上海 话,在“江南”一带的人民实际地应用中间,而再 传达到全国内地各处地方去的。——因此,我们 说,“江南话”——特别是它的中坚,上海话在全 国方言中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最进步的一 种方言,是一点夸张也没有的。

3 江南话的声韵上的特点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江南话在形式上的特点,那 便是在音韵上的特点:

⒈江南话里浊音很完全,除了1,m,n,等 音外,破裂音和破裂摩擦音都可以很明白地分出清 音,吐气清音和浊音三种:像 波(pu)——婆(bu)——破(p'u)[1] 都(tu)——图(du)——兔(t'u) 公(kunq)——共(gunq)——空(k'ung) 基(ki)——奇(gi)——起(k'i) cw(嘴)——czw(宁波人的“住”字)——吹(c'w)。 在摩擦音中除了f,s,x,这三个清子音外,也 有相当的浊音,所以江南话里能分出 分(fen)——忿(ven) 送(sunq)——讼(zunq) 衣(ji)——移(hi) 虎(xu)——胡(hu) 与(y)——余(hy)

⒉江南话子音里有圆唇音,虽然也有些地方 的说话中,它已经慢慢地消失了(像上海话)。但 在苏州,宁波,圆唇音还是很显著的。如 史(s)——书(sw) 兹(z)——如(zw) 子(c)——珠(cw) 剌(c')——吹(c'w) 这四个是宁波人和苏州人共有的,此外宁波人更多一个czw这圆唇音。

⒊江南话的带鼻音的母音,也有很多特点: 譬如江南话中不能像厦门,潮州一带人的分出用n, ng,m收声的这三种带鼻音的母音,而北方话中in—ing, en—eng的分别更是江南人所学不会的。

⒋江南话的母音,除了带鼻音的母音以外, 大抵都是口腔没有变化的单纯元音。在发音学上所 说的复母音,在江南话中间是几乎没有的。在北方 话中,譬如“改”“非”“头”“老”等字,发音 时,很明显的,口腔是有开阖的变动的。但在江南 话中,这几个字的母音,却都是单纯的。

⒌促音的母音也应当算做江南话的特点。在 北方话中间是根本没有促音的。但江南话的促音和 广东话福建话中的促音,又不相同:在后者中, 促音很明显的就是母音后面用破裂子音收声,所以 可以有ap,ak,at……种种不同的促音;在江南话 里却没有这般复杂,只有用q,即喉头破裂音收声 的一种。这上述的几点是从音韵上看来的江南话中很明 显的几个特点。此外,还有较不重要的,较琐碎的 地方,如江南话中有鼻音子音“尼”“兀”以及在 母音上的种种特色……这些可以不必详细说了。

上述这几个特点,自然并不一定可以证明江南 话是比旁的音区的话更优越一点。譬如圆唇音也许 在将来就是要根本淘汰的。但如浊音的显著,促管 的母音发达,这些都可说是长处的:因为这样一 来,就使得江南话:⒈音素丰富,同音字的混淆可 以减少许多;⒉音译外国名词时较准确,欧洲各国 民族语里,浊音大半都是有的,而长韵和短韵也是 有分别的,译成江南话,这些声音都可以不致于 “走样”了。

第三章 江南话的记录

我们己经看了江南话的意义和特点了。可惜得 很,至今江南各地的土话还只是口头的言语,从来 不曾记录到纸头上来过。江南各地的大众,尽管会 说话,可是不能把他说的话记到纸头上去。倘若 他要想读书写信,他就不得不另学一套言话,一套 在他口头上不这么讲的话。——这不但是不便利, 也是不合理的事。

但是,说江南各地土话从来不曾用文字记录下 来过是有点语病的。——是曾有过各种企图想记录 各地土话的,而且有人尝试记录过。只是这种记录 方法并不适用,所以不能够广播到大众中间去。

现在,在这一章里,我们就来检讨一下过去种 种记录江南土话的成绩。首先我们要说到用汉字记录江南土话是否可能(这一节可以补充第一章中对 于汉字的批评)。其次便论到“国语统一论”的学 者们和教会传教士的记录江南土话的方法,各各给 它们以应得的批评。

最后自然要说一说到“江南话新文字”。

1 用汉字记录

章回体小说曾有一时盛行着描写“洋场风景” 的小说。那时候,有“海上花列传”是全部用苏州 话写的,其馀像“九尾龟”“海上繁华梦”…… 这些小说也都夹着大量的土白在里面。自然,这些 小说还是方块汉字,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是有意要 提倡“方言文学”,所以影响很小。不过他们的尝 试也证明了一点,就是:为了使文学作品的“真实 感”充分,方言是非采用不可的。譬如让一个上海 野鸡窠里老鸨说一口漂亮的京腔,或是让一个挽袖 子,吃讲茶的“白相朋友”说些“文中之白”,自 然是非常地不自然的。

在提倡大众语的时候,有人意识地提出了“方 言文学”的要求,而且马上有人来尝试写作了。在 当时的报纸副刊和杂志上有人用上海话以及其他各 地土语写了些短剧短故事。甚至在一九三四年十一 月出的“译文”上还有人用上海话翻译了一篇小 说,那就是若水译的巴斯克里亚共和国人M高尔尧 原作的“邪气好记性”。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段控 出来看看:

“刚刚拉浪学生寄宿舍格饭堂里向吃完子 早饭,伊拉就拉浪房间里向困倒爬起格混起辰 光来哉。到城里去辰光还早,第曰子头又排勿 着开会。格落伊拉八个头就开起热烈格辩论来 哉。里向只有一个是俄罗斯人,还有七个头是 第个地面又广,人种又多格苏联里向好几只民 族格代表。”

这未始不可算是相当流利正确的上海话,但是 有好多人都认为这一个译者的新奇的尝试并不是成 功的。——我们觉得,倘然这真是失败的,那也决不是失败于用方言土话译文章,而是失败于想用汉 字记录口头话。

汉字本身是和文言文,五四白话文有着密切的 联系的,因此要用它来记录方言土话,简直是不可 能。从上面引出的这一段译文中,我们就明显地看 出用汉字记录方言时有两个大缺点:

第一,音不能记得准确:譬如“拉浪”“格 落”“第个”……这些都和口头语中的音有相当差 异。并且各地方的人对于每一个字,都可以有两种 读音:说话时用自己的土音,在读书时却用了另一 种近于普通“官话”的音,自然第二种音是只有 “读书人”才会读的。譬如“学”字在上海土话中 读hoq,而读书时却读做hioq或hiaq;在用汉字 记录土话时,读音标准还是没法确定。而且还有些 音,是用了汉字根本记不出来的。

第二,意思还要缠误:每个汉字都有着确定 的意义,但在记录土话时有时却只是利用这汉字的 音,而全不管它的意的。譬如上海的话hanho(话)照音应当写做“闲话”,但闲话这两个汉字是有着 旁的意义的。这时就不免引起种种麻烦了。

在用汉字记方言时,音又记不准,意思又要缠 不清;于是有时要凑音,有时不得不凑意思,结果 自然弄得一团糟了。

2 国语运动者和教会传教师的失败

用汉字记录江南土话既然不行,有人便企图用 拼音文字来写出方音土话了。

国语罗马字运动者们慢慢地也知道了用一地方 音统行全国的办法,在事实上有点困难。他们便 为他们自己辩护道:我们的国语罗马字稍微变动一 下,也可以拼写各地土话的。在一年前,国语运动 者还在苏州一带提倡了一下苏州话的拼音文字—— 不过那是用“注音字母”拼音的,不是用“罗马 字”。

注音字母根本就是一种落后的拼音工具,书写 既不方便,又不能脱离汉字而独立存在(它只能给汉字尽一点“注音”的作用罢了。)“国语的注音 字母”既然早就证明失败,现在这“吴语的注音字 母”虽然大吹大擂了一下,却也没有得到什么成绩 就掩旗息鼓走了。

至于“吴语的罗马字”呢,虽然至今还只是书 斋里的东西,但我们也不妨来谈谈它。

我们知道,国语罗马字比了注音字母,的确是 更进步的东西,因为它是更科学的,更国际化的。 但在它的拼音的方法上因为不能大胆地舍弃传统的 习惯,所以还保留着很大的缺点:最主要的就是它 对于“四声”不肯放弃,用了许多累赘方法来记出 每个字的音调,而这音调根本就没有绝对的音值的 依据,是随地变易的,在江南话里变化是更多。结 果这种拼音方法自然便只能作为学者们研究语音时 的工具,而对于大众的实用是丝毫没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还应该来谈一谈教会罗马字。西洋 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传教,各地方言的隔阂,民间 文盲的众多对于他们实在是不便利的。于是他们就根据了各地土音制造出各地的罗马字来。他们有汕 头话罗马字,有厦门话罗马字;属于江南话区域里 的,他们也有宁波话罗马字,上海话罗马字。但这 种种罗马字的创制,与其说是为了大众的普遍使用 起见,恐怕倒不如说是只为了西洋传教士容易学会 各地的方言起见的。

用这种教会罗马字印出来的书,除了“新旧约” 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自然,接近教会的一部 分落后的文盲大众也有学会罗马字的。但因为教会 本身就不是意识地把方言罗马字作为一个运动面积 极推行,自然这种罗马字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了。 近年来,教会自己已经差不多放弃了这工作了。

但教会的罗马字有优点,就是拼法简易。国语 罗马字的那些因为固执传统而造成的艰难不易学的 地方,在教会罗马字中,可说是都避免了的。

然而教会罗马字也有缺点,这缺点不只是在拼 写方法上,而是更基本的。这缺点在国语罗马字中 也同样是有的。现在我们就来把这二者所共有的基本缺点说一说。

不论是教会传教士,还是国语罗马字运动者对 于言语发展的本质,中国言语发展的动向都是丝毫 不能够理解的。国语罗马字一方面固然死抱着“统 一的国语”不放,但一方面,一说到方言,就只 看见各地各地的处处不同的土话。教会罗马字也一 样,也是记录每一小地方的土话的。他们对于中国 方言分布不能有辩证的了解:不能在各地方言的分 歧中看出统一的因素来;又把方言,土语看成死的 东西,看不出它们的发展和变化来。因此他们的方 言文字都只是消极地记录方言,而不能积极地推动 方言的发展。

其次,他们对于中国话的形态上的发展趋势知 道得也很不够。这表现在他们不能把“词类连写” 的规则广泛地应用这点上面。教会罗马字还是把每 一音节独立着写,在必需连写的词中,还要在各音 节之间加一短横。(如耶稣基督写做Yiae-Sy-Kyi-toh) 国语罗马字对于单音节字也多少保留着迷恋。这证明他们不能够看出中国话正是朝了“复音节” 的方向变化,而在拼音文字中来加速这个变化。

3 江南话新文字的特点

现在我们要谈到“拉丁化”的江南话新文字 了。

江南话新文字的拼法写法种种的规则在下一篇 里还要细细地说明。这里,我们只打算举出它的几 个特色来。

第一,它是采用国际最通用的,分析音的单 位到最精细的字母;这不但有代替汉字的充分的能 力,而比起“注音字母”那样的古怪不精密的字母 也好得多。

第二,它的拼法写法都力求简单,国语罗马字 的累赘的规则,在它自然是都没有的。所谓“四 声”的分别,在江南话中是只有“人声”要特别标 出的,因为“人声”不但只是声调上的变化,而且 也影响到音值上的变化的。

第三,江南话新文字并不是根据了某一城某一 乡的土话的。它的音素代表了江南话区中间的最大 多数的,最占优势的读音。目前,用它来拼写各 城各乡的土音固然可以,但它并不是使各地土音僵 化,而是有着促进它们的发展——朝向全区的统一 语的发展——的能力的。用了新文字之后,一种真 正的统一了江南话区中各地土话的“区的言语”就 可以很容易地产生了。

第四,江南话新文字又不只是顾到江南这一区 的声音,它还处处和其他各区方音保持相当一致。 我们只要把北方话新文字方案和江南话新文字方案 一对照,便可知道它们之间的统一的成分是多么的 多。这是很明显的:中国话新文字的企图是建立真 正的中国的民族语,这民族语是从各区方言的统一 中间产生的,因此现在在制定各区新文字方案时, 让它们保持“书面上的统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但也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各区新文字只要能最 正确地记录出本区的方音便好,不必去管其他各区新文字是怎样。——这意见是非常错误的。这意见 的结果将是自动地把新文字优越于其他各种中国话 拼音文字方案的特点取消掉了。

最后,还要提到江南话新文字的另一特点,便 是:江南话新文字不只是记录江南土语,而且是意 识地推动江南土话的发展,使它更丰富化,更精 密化的。“词儿连写”规则的普遍应用将使中国言 语从“单音节语”发展到“复音节语”;而且又因 为新文字并不死抱着偏僻的土话,自然,它便能尽 量采用最进步的方音和表现法,更可吸收应当吸收 的专门术语和外来语——这样的变革自然会反映到 江南大众的口头语上,使口头语也更加适合于新的 时代和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了。

  1. 这些注音都是照江南话新文字的拼音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