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斋遗稿/卷二十六

卷二十五 颐斋遗稿
卷二十六
作者:黄胤锡

杂著 编辑

字母辨 编辑

中国古无字母翻切法只缘章句严整自叶律吕故 或以中声或以终声相谐者成韵此南朝沈约所以 创为韵谱也惟西域梵学因声设教音调最精而北 朝魏世西僧了义传梵语一切字音初声相类者立 字母而括之又有中终声相类者立韵母而摄之盖 梵语在华严经者有四十八母而了义所创有见溪 以下三十六母华音之细别不及梵语者此可见矣

自是以来华人始解初声与中终二声迭相经纬之 法而经传字音遂有翻切盖字有直音则直用一字 音同者注之字无直音相当者而须用一字母一韵 母相翻相切肰后方得相当之音则用二字注之如 颜师古陆德明所用皆是法也传至宋世古音渐变 有一母而分者有二母而混者于是邵子经世韵法 作矣但字书诸家不深晓其义只据三十六母而倂 其混者如南宋末黄公绍韵会三十五母大约可见 盖宋元之际有减为三十二母者至明洪武正韵则 又减为三十一母明末西洋人利玛窦等东来所用

字音又止二十三母我东则。世宗御制训民正音 本据洪武正韵字母所以通解汉语也其用之方言 则又减为十四母而已盖无论华音东音各自有古 今之异不但方域风气之所拘则字母之旧密今疏 旧多今少亦其自肰而肰者耳所谓十四母者非训 民正音本有此法自四声通考老朴辑览四声通解 以下国人所与私用者不过十四初声则字母之自 减可知也盖见母ᄀ而群母ᄁ幷焉溪母ᄏ独用疑 母ᅌ而影母ᅙ喩母ᄋ日母ᅀ幷焉端母ᄃ而定母 ᄄ幷焉透母ᄐ泥母ᄂ俱独用邦母ᄇ而并母ᄈ幷

焉则非母ᄫ而奉母ᄬ亦幷矣滂母ᄑ独用明母ᄆ 而微母ᄝ幷焉精母ᅎ而从母ᅏ幷焉则照母ᅐ而 床母ᅑ亦幷矣清母ᅔ而穿母ᅕ幷焉心母ᄼ而邪 母ᄽ幷焉则审母ᄾ而禅母ᄿ亦幷矣晓母ᄒ而匣 母ᅘ幷焉来母ᄅ独用而十四初声不过曰见母ᄀ 溪母ᄏ疑母ᅌ端母ᄃ透母ᄐ泥母ᄂ邦母ᄇ滂母 ᄑ明母ᄆ精母ᅎ清母ᅔ心母ᄼ晓母ᄒ来母ᄅ相 混之久不得不相幷故字母不得不减而少也但精 母ᅎ左股长而右股短故从母ᅏ并书者如之而清 母ᅔ心母ᄼ与其邪母ᄽ并书者亦如之矣照母ᅐ

左股短而右股长故床母ᅑ并书者如之而穿母ᅕ 审母ᄾ与其禅母ᄿ并书者亦如之矣覆按训民正 音本文止作ᄌᄎᄉ两股相齐初无长短之别而申 叔舟奉。教撰通考也始以齿头音引左股而长之 整齿音引右股而长之其名通考则。世宗所赐也 岂。上意亦以正音为不该而许令改正理或肰欤 抑又思之十四母之中细味俗语则端母ᄃ之与精 母ᄌ也透母ᄐ之与清母ᄎ也又或相混今世惟关 西人能作别音自外莫之能纵令强而学之亦莫能 分明作声余恐此后字母又减而不止十四初声也

训民正音既遵洪武正韵定为字母三十一初声而 自译华语以外俗用者十四初声也又定三十三中 声而自译华语以外俗用者十九中声也又反用初 声定十三终声而自译华语以外俗用者八终声也 今列如左

初声三十一俗用十四 编辑

唇重 唇轻 齿头 正齿 半舌 半齿
全清 见ᄀ俗用 端ᄃ俗用 邦ᄇ 非ᄫ 精ᅎ俗用 照ᅐ 影ᅙ
次清 溪ᄏ俗用 透ᄐ俗用 滂ᄑ俗用 清ᅔ俗用 穿ᅕ 晓ᄒ俗用
全浊 群ᄁ 定ᄄ 并ᄈ 奉ᄬ 从ᅏ 床ᅑ 匣ᅘ
不清不浊 疑ᅌ俗用 泥ᄂ俗用 明ᄆ俗用 微ᄝ 喩ᄋ 来ㄹ俗用 日ᅀ
全清 心ᄼ俗用 审ᄾ
全浊 邪ᄽ 禅ᄿ

以上字母。近世申令景濬云三十六母不可 废一则端应作ᄃ透应作ᄐ定应作ᄄ泥应作 ᄔ而又因旧用知彻澄娘四字知应作ᄃ彻应 作 澄应作 娘应作ᄔ盖用申叔舟所变通 齿音精ᅎ照ᅐ之例也其非后奉前又应补以 敷ᅗ因旧又云既有ᆞ亦当更制ᆢ以为方言 呼六呼八之用而正其借여之非肰今按ㅡㅣ 既用单画而ᆞ亦用单点其势趋右则作ᆢ亦 未甚精当改作丶因用单点而其势趋左肰后 乃始甚精尔

中声三十三俗用十九 编辑

俗用 俗用
辟ᅣ俗用
辟ㅓ俗用 俗用
辟ᅧ俗用 俗用
翕ᅩ俗用 俗用
翕ᅭ俗用
翕ᅮ俗用 俗用 俗用 ᅭᅨ
翕ᅲ俗用
俗用 俗用
俗用
俗用

终声反用初声十三俗用八 编辑

混ᄫᄝᅙ俗用 混ᅎᄼᅀ俗用 俗用 混ㄱ 混ᄃᄼᅀ 混ᄀᄅ
混ᄂᄆ俗用 混ᅌᄆ俗用 混ᅌᄆ俗用 混ㄱ 混ᅙ俗用 混ᄃᅎᄼ
混ᄃᅎᅀ俗用

以上韵母

五音正韵细辨开口正韵上正韵下合口正韵上正韵下开口副韵上齐齿副韵下齐齿合口副韵上撮口副韵下撮口 编辑

 

邵子皇极经世书四象体用声音卦数图解 编辑

邵子本书。天声为韵母者一百一十二字。以括孙愐唐韵内外八转而分平上去入。地音为字母者一百五十二字。以括元魏胡僧了义三十六母唇舌牙齿喉。而分开发收闭。则有声无字及有音无字者。俱在其中。而无声无字及无音无字者。亦有数可推。是于本书已详。而邵伯温蔡元定锺过上官万里彭长庚黄瑞节诸解备矣。惟鄱阳祝泾所撰经世钤。以声起数。以数合卦之法。又出邵蔡之外。而元成宗时歙县人鲁斋鲍云龙天原发微一书。亦先后及之。其中往往有讥议祝氏者。肰祝钤既为世祖所收。因之行世。惜余晩生偏邦。未及广稽耳。姑据鲍书为图为解如左。庶其隐约不远于祝鲍二家之同旨云。

鲍氏曰康节游龙门山。中道憩栎林。忽枯枝坠前。语富韩公曰此木不久见伐。归途果弥望皆空。乃留都洛阳宋西都营造伐去。他如牡丹盛衰。鹃声治乱。皆同一学。窦俨万宝常深于乐律。辨得声音。自是算得出。以是推之。预知覆射之类。秦汉以来擅之者众。独康节得其妙。谓人之性静也。静极则动。此动为阳非情也。只是初开辟时。一物见天地之心者。在此人在胞胎时。亦为开辟。亦为初阳。堕地之际。是开物成务。到此方有情动便可见。动植二百五十六位。只是声上算起。康节以二百六十四姆。通母。括律吕声音之数。其内实用一百一十二字括声。一百五十二字括音。声与音互相反切。反即翻。声为韵音为姆。声分平上去入。音分唇舌牙齿喉。声别内外八转。音辨开发收闭。又分辟清翕浊。却以声卦居左音卦居右。将二卦外三爻曰悔。内三爻曰贞。横看各得何卦。此二卦名为既济图卦也。看得拐一图某卦。拐一即卦一。见性理大全经世小注祝泾经世钤略。方以定吉匈。全凭声音起算。听之须审。不可毫厘差也。

又曰圆图者。天道之阴阳。在天为日月星辰暑寒昼夜。谓之流行之易。言其与天地四时流行而不息也。图左三十二阳卦。春以发生。夏以长养。图右三十二阴卦。秋以揪敛。冬以包藏。共四其十六而为六十四卦。又以春夏秋冬分之。各四其六十四。而为一千五百三十六爻之卦气。二百五十六卦。以运行于天。四象立体。六甲循环。以见皇帝王霸之治迹。三百六旬六日之转旋。乾坤主之。属乎天之造化。方图者地道之柔刚。在地为水火土石风雨露雷。谓之对待之易。言其承天时行以生化也。内一截三十二阳卦。西北角干。东北角泰。外一截三十二阴卦。西南角否。东南角坤。亦四其十六而为六十四卦。又以元会运世分之。各四其六十四而为二百五十六位之卦体。以生物于地。四四立体。四九为用。以见律吕声音之阳唱阴和。动植飞走之出生入死。坎离主之。属乎地之造化。故邵子曰十六者。四象相因之数也。凡天地变化。万物感应。古今之因革损益。皆不出乎十六。十六而天地之道毕矣。此所以阖辟消长吉匈善恶。一一相对而无差。此据先天六十四卦方圆二图而言。

又曰体数三百八十四。具六十四卦爻。三百八十四。以二十四爻为体。则三百六十爻为用。盖六十四卦存乾坤坎离四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气。存者存留不用以为体也。则以三百六十爻。为一年之用。存九十爻为体。本注十五卦。则二百七十爻为天地用数。四十五卦。即寅开戌闭之数也。九月二百七十日。存一百八爻为体。本注十八卦。则二百五十二爻为地上用数。四十二卦。即寅至酉加闰之月也。本注去亥子丑三宫之卦不用一百八日。○八月二百四十日加闰一十二日。体中有用。用中有体。存太极之体馀为天之用。存天之体馀为地之用。存地之体馀为人之用。实用之数二百六十四。是为律吕人物之用数。二百五十六者。为坎离生物之数。于地体二百五十二上加四为六。二百五十六日。有三千七十二时。皆为生物之时。物生乎阳。独取阳策为用。乾阳三十六。兑离巽共八十四。坤十二震坎艮共六十。凡八位阳爻总一百九十二。幷本生四数六十四。为二百五十六也。又六十四卦去初上爻不用而用中爻四位。亦得二百五十六。用四位者。四地体也。坎四阴离四阳。故生物必以四也。乾坤定位于上下。坎离交媾乎其中。为生物之主。孕其精神。去初上不用而用中爻者。以天之昏晓不生物。而日中生物。地之南北不生物。而土中生物故也。使离不存四阳。无以受坤阴。坎不存四阴。无以纳乾阳。故各去四以立体。去四者常存而不用。而用二百五十六也。初者地之气命之根。先天图内三十二阳三十二阴不变者。初不用也。上者天之神性之原。是以八纯卦五世而游魂。京郭占法。以为天易上不动也。

又曰天地相函。牝牡相召。天阳地阴。天律地吕。天声唱地。以干兑离震居西北。唱地之五六七八一十六卦于东南。又交西南否遁讼姤十六卦。是为暑寒昼夜变走飞草木之性情形体。得动数十六卦成二百五十六卦位含四变。凡动物之成败美恶。莫不由是。地音和天。以坤艮坎巽居东南。和天之一二三四一十六卦于西北。又交东北奉临夷复十六卦。是为雨风露雷化性情形体之飞走草木。得植数十六卦成二百五十六卦位含四变。凡植物之荣枯华实。莫不由是。西南之卦。自左而右。以观动物。动物之命在首附天。以阳生乎下。在下之三十二卦。其一皆向上者。命在上也。故人首在上而鸟兽皆横生。东北之卦。自上而下。以观植物。植物之命在根附地。以阴生乎上。在上之三十二卦。其一皆向下者。命在下也。故人肾在下而草木皆倒生。肰后配以音声之卦则日月星辰之声。天有百十二也。水火土石之音。地有百五十二也。

又曰以圆图为天。以见皇帝王霸之铺舒。古往今来之治乱。四时万化之运行。日月星辰之流转。乾坤主之。所以明天之数也。方图为地。四以为体。四四以数至四九而转十六事以明。至二百五十六位而分。天声唱于上而六律鸣。地音和于下而六吕应。飞走草木皆应其数。坎离主之。运四阴四阳。以生物于地也。先天之学。图由中起。大关造化。皆自肰之妙也。宜邵子玩心神明。而终日不离乎此。

又曰五十蓍中去一。一散为四十九之用。用中有体。六十卦外存四。四为六十卦之体。体中有用。邵子曰天变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则卦去四也。此盖据四十九蓍挂一而言。夫就八卦而天地各去其四而得其四。则由是衍之终竟不出乎去四者之变化。故即其去四而名以挂一。图见下。

今按邵子就八卦分天地各四象。故天去四而得四则八之四也。地去四而得四亦八之四也。乃以天地各四象自因则天四声而得十六声。是六十四之十六八自因六十四。四自因十六。而其体数一百六十。用数一百一十二也。地四音而得十六音。亦六十四之十六而其体数一百九十二。用数一百五十二也。又以天十六声。唱地十六音。而得二百五十六。是四千九十六之二百五十六。六十四自乘四千九十六十六。互乘二百五十六。而其变数一万七千二十四。为动物之数。体数乘用数者也。地十六音。和天十六声。而得二百五十六。亦四千九十六之二百五十六。而其化数一万七千二十四。为植物之数。前注同。又以动物之数。与植物之数互乘而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为动植通数。声音唱和。至此无以加矣。○其天地体数互乘而得三万七百二十则所谓动植全数。而为变化二数之体。肰其中除变化二数外。并系无声无字及无音无字者。以为圆黑方黑二圈之分而已。无与乎用。故上文姑阙尔。

今列三图于左

第一天四象自因地四象自因图。是则声自声而音自音。未及相交相经。而各占西北及东南二角而已。但天声下唱故在上。地音上和故在下。

第二天四象十六声。与地四象十六音互乘图。是则天声唱地音而在左。地音和天声而在右。共二百五十六位。而逐位各具三画卦者四。故四卦之中。在上者自左而右。自右而左。为六画卦者各一。在下者自左而右。自右而左。为六画卦者亦各一。即挂一图亦称拐一图者也。

第三先天六十四卦方图。是则所谓既济图。鲍氏以坎离主方图者也。故名以既济图。实与挂一图相表里经纬。盖西北角十六卦。由左纵而各具十六。以为二百五十六者。东南角十六卦。由右横而各具十六。以为二百五十六者。西南角十六卦。由上横而各具十六。由下横而各具十六。以为二百五十六者二。东北角十六卦。由上横而各具十六。由下横而各具十六。以为二百五十六者亦各二。则摠为二百五十六者六矣。

天四象四声 太阳日一平 乾乾日日下唱地用一辟开音清和律
兑干日月下唱地用二翕浊
离干日星下唱地用三辟清
震干日辰下唱地用四翕浊
干震 干离 干兑 乾乾
太阴月二上 干兑月日下唱地用一辟发音清和律
兑兑月月下唱地用二翕浊
离兑月星下唱地用三辟清
震兑月辰下唱地用四翕浊
兑震 兑离 兑兑 兑干
少阳星三去 干离星日下唱地用一辟収音清和律
兑离星月下唱地用二翕浊
离离星星下唱地用三辟清
震离星辰下唱地用四翕浊
离震 离离 离兑 离干
少阴辰四入 干震辰日下唱地用一辟闭音清和律
兑震辰月下唱地用二翕浊
离震辰星下唱地用三辟清
震震辰辰下唱地用四翕浊
震震 震离 震兑 震干
地四象四音 少刚石四闭 巽巽石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浊翕
坎巽石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清辟
艮巽石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浊翕
坤巽石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清入声辟唱吕
巽坤 巽艮 巽坎 巽巽
少柔土三收 巽坎土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浊翕
坎坎土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清辟
艮坎土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浊翕
坤坎土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清去声辟唱吕
坎坤 坎艮 坎坎 坎巽
太刚火二发 巽艮火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浊翕
坎艮火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清辟
艮艮火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浊翕
坤艮火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清上声辟唱吕
艮坤 艮艮 艮坎 艮巽
太柔水一开 巽坤水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浊翕
坎坤水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清辟
艮坤水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浊翕
坤坤水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清平声辟唱吕
坤坤 坤艮 坤坎 坤巽
巽坤
干震
巽艮
干震
巽坎
干震
巽巽
干震
巽坤
干离
巽艮
干离
巽坎
干离
巽巽
干离
巽坤
干兑
巽艮
干兑
巽坎
干兑
巽巽
干兑
巽坤
乾乾
巽艮
乾乾
巽坎
乾乾
巽巽
乾乾
坎坤
干震
坎艮
干震
坎坎
干震
坎巽
干震
坎坤
干离
坎艮
干离
坎坎
干离
坎巽
干离
坎坤
干兑
坎艮
干兑
坎坎
干兑
坎巽
干兑
坎坤
乾乾
坎艮
乾乾
坎坎
乾乾
坎巽
乾乾
艮坤
干震
艮艮
干震
艮坎
干震
艮巽
干震
艮坤
干离
艮艮
干离
艮坎
干离
艮巽
干离
艮坤
干兑
艮艮
干兑
艮坎
干兑
艮巽
干兑
艮坤
乾乾
艮艮
乾乾
艮坎
乾乾
艮巽
乾乾
坤坤
干震
坤艮
干震
坤坎
干震
坤巽
干震
坤坤
干离
坤艮
干离
坤坎
干离
坤巽
干离
坤坤
干兑
坤艮
干兑
坤坎
干兑
坤巽
干兑
坤坤
乾乾
坤艮
乾乾
坤坎
乾乾
坤巽
乾乾
巽坤
兑震
巽艮
兑震
巽坎
兑震
巽巽
兑震
巽坤
兑离
巽艮
兑离
巽坎
兑离
巽巽
兑离
巽坤
兑兑
巽艮
兑兑
巽坎
兑兑
巽巽
兑兑
巽坤
兑干
巽艮
兑干
巽坎
兑干
巽巽
兑干
坎坤
兑震
坎艮
兑震
坎坎
兑震
坎巽
兑震
坎坤
兑离
坎艮
兑离
坎坎
兑离
坎巽
兑离
坎坤
兑兑
坎艮
兑兑
坎坎
兑兑
坎巽
兑兑
坎坤
兑干
坎艮
兑干
坎坎
兑干
坎巽
兑干
艮坤
兑震
艮艮
兑震
艮坎
兑震
艮巽
兑震
艮坤
兑离
艮艮
兑离
艮坎
兑离
艮巽
兑离
艮坤
兑兑
艮艮
兑兑
艮坎
兑兑
艮巽
兑兑
艮坤
兑干
艮艮
兑干
艮坎
兑干
艮巽
兑干
坤坤
兑震
坤艮
兑震
坤坎
兑震
坤巽
兑震
坤坤
兑离
坤艮
兑离
坤坎
兑离
坤巽
兑离
坤坤
兑兑
坤艮
兑兑
坤坎
兑兑
坤巽
兑兑
坤坤
兑干
坤艮
兑干
坤坎
兑干
坤巽
兑干
巽坤
离震
巽艮
离震
巽坎
离震
巽巽
离震
巽坤
离离
巽艮
离离
巽坎
离离
巽巽
离离
巽坤
离兑
巽艮
离兑
巽坎
离兑
巽巽
离兑
巽坤
离干
巽艮
离干
巽坎
离干
巽巽
离干
坎坤
离震
坎艮
离震
坎坎
离震
坎巽
离震
坎坤
离离
坎艮
离离
坎坎
离离
坎巽
离离
坎坤
离兑
坎艮
离兑
坎坎
离兑
坎巽
离兑
坎坤
离干
坎艮
离干
坎坎
离干
坎巽
离干
艮坤
离震
艮艮
离震
艮坎
离震
艮巽
离震
艮坤
离离
艮艮
离离
艮坎
离离
艮巽
离离
艮坤
离兑
艮艮
离兑
艮坎
离兑
艮巽
离兑
艮坤
离干
艮艮
离干
艮坎
离干
艮巽
离干
坤坤
离震
坤艮
离震
坤坎
离震
坤巽
离震
坤坤
离离
坤艮
离离
坤坎
离离
坤巽
离离
坤坤
离兑
坤艮
离兑
坤坎
离兑
坤巽
离兑
坤坤
离干
坤艮
离干
坤坎
离干
坤巽
离干
巽坤
震震
巽艮
震震
巽坎
震震
巽巽
震震
巽坤
震离
巽艮
震离
巽坎
震离
巽巽
震离
巽坤
震兑
巽艮
震兑
巽坎
震兑
巽巽
震兑
巽坤
震干
巽艮
震干
巽坎
震干
巽巽
震干
坎坤
震震
坎艮
震震
坎坎
震震
坎巽
震震
坎坤
震离
坎艮
震离
坎坎
震离
坎巽
震离
坎坤
震兑
坎艮
震兑
坎坎
震兑
坎巽
震兑
坎坤
震干
坎艮
震干
坎坎
震干
坎巽
震干
艮坤
震震
艮艮
震震
艮坎
震震
艮巽
震震
艮坤
震离
艮艮
震离
艮坎
震离
艮巽
震离
艮坤
震兑
艮艮
震兑
艮坎
震兑
艮巽
震兑
艮坤
震干
艮艮
震干
艮坎
震干
艮巽
震干
坤坤
震震
坤艮
震震
坤坎
震震
坤巽
震震
坤坤
震离
坤艮
震离
坤坎
震离
坤巽
震离
坤坤
震兑
坤艮
震兑
坤坎
震兑
坤巽
震兑
坤坤
震干
坤艮
震干
坤坎
震干
坤巽
震干
自左而右 上二百五十六
下二百五十六

二百五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无妄
左纵十六
同人
左纵十六

左纵十六
干一
左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大过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左纵十六

左纵十六
兑二
左纵十六

左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未济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噬嗑
左纵十六
离三
左纵十六

左纵十六
大有
左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小过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震四
左纵十六

左纵十六
归妹
左纵十六
大壮
左纵十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巽五
右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家人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中孚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小畜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坎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既济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右纵十六
艮七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大畜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坤八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右纵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明夷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上横十六
下横十六
右二百五十六 自右而左 上二百五十六
下二百五十六

依清孙嘉淦三宫四声说为图 编辑

变宫 变征
圜钟天神乐一百〇八
倍林
倍征
三分损一下生太
太蔟
七十二
本商
三分益一上生函
函钟
九十六
倍南
倍羽
三分损一下生姑
姑洗
六十四
本角
三分益一上生倍应
倍应钟
八十五三之一
变黄
倍变宫
三分损一下生蕤
蕤宾
五十六九之八
变林
变征
三分益一上生大
大吕
七十五二十七之二十三
变太
函钟地示乐
九十六
倍南
倍羽
三分损一下生姑
姑洗
六十四
本角
三分益一上生倍应
倍应钟
八十五三之一
变黄
倍变宫
三分损一下生蕤
蕤宾
五十六九之八
变林
变征
三分益一上生大
大吕
七十五二十七之二十三
变太
三分损一下生夷
夷则
五十〇八十一之四十六
三分益一上生夹
夹钟
六十七二百四十三之一百〇三
变姑

右周礼天地人三宫各四声之说。诸儒久无定论。而清人孙嘉淦再序于潘氏元音也。乃以圜钟为倍林倍征一百八。函钟为倍南倍羽九十六。其说似新奇。肰而至变黄变林变太。乃不吻合。其人宫黄钟。初亦不在此论。则孙氏之说。亦只凿而竆矣。今姑开列如右。以示儿辈。庚戌五月二十五日山雷病人识。

京房易传有八宫飞伏之说。而退溪启蒙传疑。以游魂之伏神。谓在本宫则有未察也。

上世 初飞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游魂四世 归魂三世
上飞○坤上伏 初飞○干初伏 二飞○干二伏 三飞○干三伏 四飞○干四伏 五飞○干五伏 四飞○艮四伏 大有三飞○坤三伏
上飞○离上伏 初飞○坎初伏 二飞○坎二伏 既济三飞○坎三伏 四飞○坎四伏 五飞○坎五伏 明夷四飞○震四伏 三飞○离三伏
上飞○兑上伏 初飞○艮初伏 大畜二飞○艮二伏 三飞○艮三伏 四飞○艮四伏 五飞○艮五伏 中孚四飞○干四伏 三飞○兑三伏
上飞○巽上伏 初飞○震初伏 二飞○震二伏 三飞○震三伏 四飞○震四伏 五飞○震五伏 大过四飞○坎四伏 三飞○巽三伏
上飞○震上伏 小畜初飞○巽初伏 家人二飞○巽二伏 三飞○巽三伏 无妄四飞○巽四伏 噬嗑五飞○巽五伏 四飞○离四伏 三飞○震三伏
上飞○坎上伏 初飞○离初伏 二飞○离二伏 未济三飞○离三伏 四飞○离四伏 五飞○离五伏 四飞○巽四伏 同人三飞○坎三伏
上飞○干上伏 初飞○坤初伏 二飞○坤二伏 三飞○坤三伏 大壮四飞○坤四伏 五飞○坤五伏 四飞○兑四伏 三飞○干三伏
上飞○艮上伏 初飞○兑初伏 二飞○兑二伏 三飞○兑三伏 四飞○兑四伏 五飞○兑五伏 小过四飞○坤四伏 归妹三飞○艮三伏

盖退溪所引云飞神是世定于真。伏神还从本卦轮。纯卦归魂来去换。递相交代是其神。如干宫之姤至剥。共五卦皆于世爻飞。而本宫乾卦随世位为伏。即飞神是世定于真。伏神还从本卦轮也。如干宫之干一卦上爻世飞。而对宫坤一卦。随其世位为伏。其归魂亦同。是纯卦归魂来去换递相交代是其神也。惟游魂一节。退溪无所引者。而京房易传有之。如干宫之晋一卦。世爻飞而艮四为伏者。以剥变为晋。而晋外离自剥外艮来也。今以晋变为大有。而大有内全为坤。故大有世爻飞而坤三为伏者例之。则易传之法可知。岂退溪所引本说有缺而肰欤。

国朝丧礼补编后本尺图说 编辑

当宁二十七年辛未孝纯贒嫔之丧。始命领议政金在鲁兵曹判书洪启禧等。编辑盖据五礼仪之匈礼。修补删正。而壬申御制序之。是曰前本。三十三年丁丑。贞圣王后仁元大妃相继昇遐。又命洪启禧金致仁等改行续补编。又以五礼仪续五礼仪丧礼补编丧礼续补编及新旧受教。一体通录。而御制序之。是曰后本。二本俱有尺图。而后本最精。与二十一年甲子岭营丧礼备要刊本密合。故载于此。其馀五礼仪家礼辑览家礼源流及丧礼备要诸旧本不取云。

一周尺。大典一五礼仪一前本一辑览一源流三备要一。

二造礼。大典三五礼仪三前本二辑览二源流一备要二。

三营造。大典二五礼仪二前本四辑览四源流二备要四。

四布帛。大典四五礼仪四前本三辑览三源流四备要三。

右次序。大典五礼仪同前本。辑览备要同。惟源流又自不同。而横图则五礼仪源流一也。

周尺全图 编辑

 

右全五礼仪较同前本同。辑览短二分。源流短三分。备要旧本短。

造礼器尺 编辑

 

右全五礼仪较短二分。前本短一分。辑览短二分五釐。源流短四分。备要旧本短。

营造尺半 编辑

 

右全五礼仪较同。前本同。辑览短二分。源流短二分。备要旧本短。

布帛尺四寸 编辑

 

右全五礼仪较长一分。前本同。辑览短一分。源流短一分。备要旧本同。

余平日留意古尺之制。随得随录。今列于左。又有蜡纸制㨾家藏。

国朝世宗朝以正统十一年丙寅十二月。详定尺㨾四等刻于石。

一周尺。大典注准黄钟尺则周尺长六寸六釐。

二营造尺。准黄钟尺则长八寸九分九釐。乐学轨范云加一厘则九寸。

三造礼器尺。准黄钟尺则长八寸二分三釐。

四布帛尺。准黄钟尺则长一尺三寸四分八釐。

右四等尺㨾石刻则在今汉城府开川水标桥西水中石柱。即周尺。木刻则在五礼仪家礼源流及当宁二十八年壬申国朝丧礼补编前本。校书馆刊。而俱不甚精。惟二十年甲子庆尚监营丧礼备要二编新本及三十四年戊寅丧礼补编新本极精。殆入秋毫。余所据者此也。铜铸则在江原道三陟府布帛尺半者。而正统丙寅十二月款识宛肰。经乱不佚。许穆柳馨远等志之。当宁二十六年庚午。用兪公拓基启请收上。依大典准黄钟尺者更制颁中外。胤锡尝因此四等尺。推定黄钟尺。

五黄钟尺以上国朝所用故首列之。○以上五尺。又各自相校。见下十八册。

扬辉算法尺㨾三等。算法东来。我世宗朝命刊于庆州府辉南宋德祐时人也。

田尺见本法四不等田图。而我世宗取其一寸之度。以定量田周尺。

南宋临安官斗市尺。本法有图半尺○其所校斛积二千七百寸。以一斛二千龠约之。得一龠积一寸三百五十分。以古八百一十分黄钟之数约之。一分当其一分三之二。

皇明丘濬家礼仪节尺㨾二等。

汉货泉校定周尺。有图。准钞尺则周尺长六寸四分弱。大明通行宝钞尺。即工部营造尺。

皇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尺㨾一等。

汉货泉货布大泉校定周尺。有图。当浙尺八寸。织染所内降金星牙尺六寸四分。

胡清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尺㨾二等。

横黍古尺。横黍一百粒为古尺。当今尺八寸一分。有图。

纵黍今尺。纵黍一百粒。为今尺其八十一粒。当古尺一尺。有图。

胡清康煕律历渊源律吕正义尺㨾一等。此与皇明律吕精义又别。

横黍古尺。有图。

纵黍今尺。有图。

亦与礼乐全书同法。而黍有大小长短之异。故尺亦随而不同。横与横差。纵与纵差。

按皇明洪武四年辛亥。协律郞泠谦奉敕考正宗庙雅乐音律及钟磬等器。又定乐舞之制。文武生各六十四人。出皇明通纪。所定乐尺。以营造尺去其十之二分。加大钱一枚。出清人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是年命高丽乐工赴京习业。壬子高丽移咨中书省云朝廷所赐乐器。只用于宗庙。其馀社稷耕藉文庙所用钟磬并阙。今赉价赴京收买。出高丽恭愍王世家及乐志。永乐三年乙酉。用洪武故事赐朝鲜乐器。洪煕元年乙巳。朝鲜世宗大王得秬黍于海州。宣德元年丙午。朝鲜又得磬石于南阳。是年世宗受皇朝敕赐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书。讲性理所编蔡元定律吕新书。命柳思讷,郑麟趾,朴堧,郑穰等厘正高丽所用唐宋旧乐。黄喜,孟思诚,许稠,申商,权轸等提调。礼仪详定。所讲议乐律。堧上疏请取南方诸州黍。以三等择之以为管。有与中国之音合者。则律度量衡因亦可察。但历代制律。因黍不一。则安知今日中国之律为非真。而我国秬黍乃得其真也耶。肰同律度量衡。乃天子之事。非矦邦所自专。若今秬黍终不协于中国之黄钟。则姑从权宜。假用他黍。累成律管。求协于中国黄钟。以正声律可也。世宗从之。丁未命堧专管乐事曰。以黍造律。非堧不能。命为知中枢院。使造编磬。堧取海州黍试之。其声差高。黍粒差小故也。乃依其粒形。以蜡熔成而差大之。一粒之广为一分。十粒为一寸。九寸为黄钟之长。三分损益。以成十二律。盖造磬一依中国声音。则中国之磬蕤宾高于林钟。夷则同于南吕。应钟下于无射。若依此制。决无谐理。故依中国黄钟之说以制黄钟之管。吹以协律。世宗大喜。擢堧惯习都监提调。戊申乐器成。出文献备考所引实录。弘治中琼州丘濬撰家礼仪节。有横图周尺。用西汉末王莽货泉校正。比今大明通行宝钞尺六寸四分弱。今裁缝尺近之。出家礼仪节本图。全罗道灵光郡翻刻本。正德中南京御使怀庆何瑭撰律吕书。嘉靖中取潞安府长子县羊头山南阴地白黍。北阳地红黍以定律。宗亲郑恭王世子朱载堉让国好学。得瑭律吕说。撰律历融通云明工部营造尺絜取宝钞之外墨边。去其十之二。当大钱九枚。开元钱十枚。纵黍八十一。横黍一百。是为真黄钟营造尺即钞尺也。唐顺之亦定黍尺。以黑忝中者千二百粒日干之。称重五钱。以九十粒横累之。命为九寸。与郭守敬表尺合。又截竹为管。长同黍尺寸。其窍上下均。容千二百黍者吹之。与人之最下一声合。以为黄钟之宫。出礼乐全书。韩邦奇撰志乐而杨继盛受之。万历壬午江西徐善述撰人子须知地理书。依蔡元定玉尺当八寸为则之说。以今营造尺即曲尺通行四方者。八寸为一尺分十寸。出人子须知。壬辰新安程大位撰算法统宗云原本元避太祖讳代原用古弓。每步五尺。今以钞弓校之。只有四尺八寸。出算法统宗。盖大钱者。西汉大泉一枚径一十二分。九枚共长一百〇八分。开元钱者唐武德初开元通宝。或云开通元宝者。一枚径八分。十枚共长八十分。而朱载堉以工部营造尺准宝钞外墨边以内之等长。因名钞尺者。而分十寸。取其八寸。以为黄钟管长九寸。而大钱九枚之一百〇八分。开元钱十枚之八十分。与夫纵黍八十一横黍一百。是其四者之度。又各恰相等长。今置大钱一百〇八分。以开元八十分除之。则开元一分。得大钱一分三釐五毫。而一百分为一尺。则当大钱一尺三寸五分。而宋三司太府布帛尺。亦名省尺者也。又置开元八十分。以大钱一百〇八分除之。则大钱一分得开元七釐四毫〇七四〇七四。而一百分为一尺则当开元七寸四分〇七毫四〇七四。而朱子所谓温公石本周尺。当省尺七寸五分弱。以正程子三寸五分弱之误者也。若置大钱一百〇八分。减一分作一百〇七分。以开元八十分除之则开元一分。得大钱一分三釐三毫七五。而一百分为一尺则当大钱一尺三寸三分七五。而亦宋布帛尺也。家礼图三司布帛尺。当周尺一尺三寸四分者以此。而律吕新书太府布帛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尺图者。亦未详其必无讹字。盖一尺三寸之下。三分七五。可约为四分。而四分亦或讹为五分。况汉钱尺与后周铁尺等长。而其一尺〇六分四釐。为唐宋洛阳景表石尺。就分八寸。则一寸各得一寸三分三厘。而十寸为一尺三寸三分。亦即宋布帛尺约近者也。若又置开元八十分。加一分作八十一分。以大钱一百〇八分除之则大钱一分。得开元七釐五毫。而一百分为一尺。则当开元七寸五分。而亦温公周尺当省尺七寸五分之等长。肰法钱要皆世远则磨缩。而自宋言之。汉最远而唐未甚远。今依上文置开元八十分。以大钱一百〇七分除之。则大钱一分。得开元七厘四毫七六六。而一百分为一尺。则当开元七寸四分七六六。亦即周尺当省尺七寸五分约近者也。当以此为近。窃意宋亡而布帛尺为金元所递收。明既得之于元。以为工部营造尺。则泠谦就其八寸当大钱九枚者。更加一枚。得一十枚为一百二十分。以定乐尺。而分十寸取九寸为黄钟管长。则九枚之本度也。此何氏朱氏所承授者也。亦我朝鲜黄钟尺之九寸黄钟管所由本也。又布帛尺在元亦名官尺。而其季传至高丽。而以七寸五分弱。为神主尺。即今造礼器尺。则我朝鲜定尺之源。亦自此矣。上下中外溯沿出入。而工部营造尺之为明世天下通行之度可知。故丘氏徐氏举皆引重。而程氏亦肰。其曰古弓者。故宋徽宗大晟乐尺也。其曰钞弓者。宋布帛尺而时为营造尺也。大晟一尺。准开元钱一十二枚。布帛一尺。准开元钱一十二枚半。故古弓一尺。当钞弓九寸六分。钞弓一尺。当古弓一尺〇四分一厘三之二。其以尺为弓则本周礼及唐西域记旧说。而宋世亦以经界方量。为弓量矣。营造亦曰曲尺。韩邦奇曰今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差毫厘。古今相沿。自肰之度也。郭氏表尺者。本唐洛阳司天台景表石尺。而宋和岘用之。传入金元。而郭氏用之。明初又以为南京观星台景表尺。今以新书所引隋宋尺度参之。比汉晋前尺一尺〇六分强。而黄佐乐典以为蔡邕铜龠尺后周玉尺。比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加二釐者何也。黄说出续文献通考。有曰晋前尺分十寸。故寸短而乐声高急。当分作八寸如周制八寸为尺者。故以铜龠尺比晋前尺为一尺三寸五分八釐。八釐加二釐。进加一分为六分。肰如其说则荀勗之定晋前尺固误。而黄亦误矣。夫晋一尺既病于十寸而寸短。则是一尺者。当分作八寸。使致寸长。而乐声亦因之下缓。今将一尺作八寸则一寸各当旧一寸二分半。而一十寸为一尺则当旧一尺二寸半。故置晋前一尺寸分。以八递乘。亦可得新寸之长者。而铜龠尺比晋一尺一寸五分八釐者。应为新寸之九寸二分六四矣。此姑就此一段正其误耳。其必以为铜龠尺则岂或他有确据耶。余试依丘氏周尺图之长。推定大明钞尺。因得工部营造尺。又依我朝鲜四等尺图。推定黄钟尺相校。则工部营造尺八寸。正当黄钟尺九寸。与何朱不差。又因得汉大泉尺及唐开元钱尺。肰后乃以我东传行开元钱大小折中制尺。与世宗丙寅营造尺正等。而第于工部营造尺与唐开元钱等度者。为十之八。岂我东此钱世远益磨而缩欤。故表中此尺以十之八者。别称小尺。则丙寅营造尺亦当别称营造小尺。而以有朝鲜字。故不暇云。

尺各等校表表中开元通宝钱尺及小尺之元通。并当依朱子杨慎说作通元。以订史误。 编辑

农政周尺 晋前尺
康节周尺
大明浙尺
大明表臬尺
唐顺之黍尺
宋三司布帛尺
家礼
大明宝钞尺
大明工部营造尺
唐开元钱尺
宋周尺家礼
西汉大泉尺
西汉货泉尺
铜龠玉尺
朝鲜造礼器尺
无冤营造尺大尺
开元钱小尺
大明金星牙尺
大明市尺
朝鲜营造尺
大明泠谦乐尺
大明京尺
家礼浙尺
朝鲜黄钟尺
无冤宫尺
頖宫横黍尺 家礼宋古尺
杨辉算田尺
大明镇圭尺
朝鲜周尺
无冤古尺
无冤黍尺
宋大晟指尺
大明程大位古尺
算学统宗
朝鲜布帛尺
一尺 八寸 五寸一二
开元六枚四
大泉五枚七六
六寸九一二
货泉六枚九一二
六寸四 五寸七六 七寸六九二三 八寸五三三 五寸三三三三 四寸二六六七
一尺二五 一尺 六寸四
开元八枚
大泉七枚二
八寸六四
货泉八枚六四
八寸 七寸二 九寸六二五四 一尺〇六六七 六寸六六六七 五寸一九九九
一尺九五三一二五 一尺五六二五 一尺
开元一十二枚五
大泉一十一枚二五
一尺一二五
货泉一十三枚五
一尺二五 一尺一二五 一尺五〇二四 一尺六六七 一尺〇四一六六七 八寸三三三三
一尺五六二五 一尺二五 八寸
开元一十枚
大泉九枚
一尺〇八
货泉一十〇枚八
一尺 九寸 一尺二〇一九 一尺三三 八寸三三三三 六寸六六六七
一尺七三六一 一尺三八八九 八寸八八八九
开元一十一枚九之一
大泉一十枚
一尺二
货泉一十二枚
一尺二二 一尺 一尺三三五四七 一尺四八一三 九寸二五九二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一尺四四六七 一尺一五七四〇七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开元九枚二十七之七
大泉八枚三之一
一尺
货泉一十枚
九寸二五九三 八寸三三三三 一尺一一二九 一尺二三四六 七寸七一六一 六寸一七二八
八寸 六寸四 四寸〇九六
开元五枚一二
大泉四枚六〇八
五寸五二九六
货泉五枚五二九六
五寸一二 四寸六〇八 六寸一五三九 七寸八二六 四寸二六六七 三寸四一三三
一尺一五七四〇七 九寸二五九三 五寸九二五九
开元七枚二十七之一十一
大泉六枚三之二
八寸
货泉八枚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六寸六六六七 八寸八四三一 九寸八七六 六寸一七二九 四寸七三八三
一尺三八八九 一尺二二 七寸二二
开元八枚九之八
大泉八枚
九寸六
货泉九枚六
八寸八八八九 八寸 一尺〇六八四 一尺一八五二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五寸九二五九
一尺三 一尺〇四 六寸六五六
开元八枚三二
大泉七枚四八八
八寸九八五六
货泉八枚九八五六
八寸三二 七寸四八八 一尺 一尺一〇九 一八寸九三三三 五寸五四六七
九寸 七寸二 四寸六〇八
开元五枚七六
大泉五枚一八四
六寸二二〇八
货泉六枚二二〇八
五寸七六 五寸六四 六寸九二三一 七寸六八 四寸八 三寸八四
一尺三五 九寸 五寸七六
开元七枚二
大泉六枚四八
七寸七七六
货泉七枚七七六
七寸二 六寸四八 八寸六五三九 九寸六 六寸 四寸八
一尺七五七八一二五 一尺四〇六二五 九寸
开元一十一枚二五
大泉一十〇枚一二五
一尺二一五
货泉一十二枚一五
一尺一二五 一尺〇一二五 一尺三五二一六 一尺五 九寸三七五 七寸五
一尺三〇二一 一尺〇四一六六七 六寸六六六七
开元八枚三之一
大泉七枚五
九寸
货泉九枚
八寸三三三三 七寸五 一尺〇〇一六 一尺一二 六寸九四四四 五寸五五五六
一尺〇四 八寸三二 五寸三二四八
开元六枚六五六
大泉五枚九九〇四
七寸一八八四八
货泉七枚六八四八
六寸六五六 五寸九九〇四 八寸 八寸八七五 五寸五四六七 四寸四三七三
一尺四〇六二五 一尺一二五 七寸二
开元九枚
大泉八枚一
九寸七二
货泉九枚七二
九寸 八寸一 一尺〇八一七 一尺二 七寸五 六寸
一尺一七 九寸三六 五寸九九〇四
开元七枚四八八
大泉六枚七三九二
八寸〇八七〇四
货泉八枚〇八七〇四
七寸四八八 六寸七三九二 九寸 九寸九八四 六寸二四 四寸九九二
一尺〇四一七 八寸三三三三 五寸三三三三
开元六枚三之二
大泉六枚
七寸二
货泉七枚二
六寸六六六七 六寸 八寸〇一二八 八寸八九 五寸五五五六 四寸四四四四
八寸三三三三 六寸六六六七 四寸二六六七
开元五枚三之一
大泉四枚八
五寸七六
货泉五枚七六
五寸三三三三 四寸八 六寸四一〇六 七寸二 四寸四四四四 三寸五五五六
九寸三七五 七寸五 四寸八
开元六枚
大泉五枚四
六寸四八
货泉六枚四八
六寸 五寸四 七寸二一一五 八寸 五寸 四寸
九寸四九三〇八七五 七寸五九三七五 四寸八六 六寸五六一 六寸〇七五 五寸四六七五 七寸一二〇一六六四 八寸一 五寸〇六二五 四寸〇五
一尺八七五 一尺五 九寸六
开元一十二枚
大泉一十〇枚八
一尺二寸九六
货泉一十二枚九六
一尺二 一尺〇八 一尺四四二三一 一尺六 一尺 八寸
二尺三四三七五 一尺八七五 一尺二
开元一十五枚
大泉一十三枚五
一尺六二
货泉一十六枚二
一尺五 一尺三五 一尺八〇二八八 二尺 一尺二五 一尺
一尺〇五四六八七五 八寸四三七五 五寸四 七寸二九 六寸七五 六寸〇七五 八寸一三九六 九寸 五寸六二五 四寸五
一尺一七一八七五 九寸三七五 六寸
开元七枚五
大泉六枚七五
八寸一
货泉八枚一
七寸五 六寸七五 九寸〇一四四 一尺 六寸二五 五寸
一尺五 一尺二 七寸六八
开元九枚六
大泉八枚六四
一尺〇三六八
货泉一十〇枚三六八
九寸六 八寸六四 一尺一五三八四九 一尺二八 八寸 六寸四
一尺六八七五 一尺三五 八寸六四
开元一十〇枚八
大泉九枚七二
一尺一六六四
货泉一十一枚六六四
一尺〇八 九寸七二 一尺二九八〇七九 一尺四四 九寸 七寸二
二尺一〇九三七五 一尺六八七五 一尺〇八
开元一十三枚五
大泉一十二枚一五
一尺四五八
货泉一十四枚五八
一尺三五 一尺二一五 一尺六二二五九二 一尺八 一尺一二五 九寸
一尺八九八四三七五 一尺五一八七五 九寸七二
开元一十二枚一五
大泉一十〇枚九四五
一尺三一二二
货泉一十三枚一二二
一尺二一五 一尺〇九三五 一尺四六〇三三二八 一尺六二 一尺〇一二五 八寸一
一尺五一八七五 一尺二一五 七寸七七六
开元九枚七二
大泉八枚七四八
一尺〇四九七六
货泉一十〇枚四九七六
九寸七二 八寸七四八 一尺一六八二七二 一尺二九六 八寸一 六寸四八
八寸四三七五 六寸七五 四寸三二
开元五枚四
大泉四枚八六
五寸八三二
货泉五枚八三二
五寸四 四寸八六 六寸四九〇三九五 七寸二 四寸五 三寸六
一尺〇五三 八寸四二四 五寸三九一三六
开元六枚七三九二
大泉六枚〇六五二八
七寸二七八三三六
货泉七枚二七八三三六
六寸七三九二 六寸〇六五二八 八寸一 八寸九八五六 五寸六一六 四寸四九二八
一尺二六五六二五 一尺〇一二五 六寸四八
开元八枚一
大泉七枚二九
八寸七四八
货泉八枚七四八
八寸一 七寸二九 九寸七三五三 一尺〇八 六寸七五 五寸四
一尺五八二〇三三五 一尺二六五六二五 八寸一
开元一十〇枚一二五
大泉九枚二二五
一尺〇九三五
货泉一十〇枚九三五
一尺〇一二五 九寸〇一一二五 一尺三六九四五 一尺三五 八寸四三七五〇二七 六寸七四九七三
一尺〇一二五 八寸一 五寸一八四
开元六枚四八
大泉五枚八三二
六寸九九八四
货泉六枚九九八四
六寸四八 五寸八三二 七寸七八八四七四 八寸六四 五寸四〇〇〇二七 四寸二二九一九
八寸一 六寸四八 四寸一四七二
开元五枚七八四
大泉四枚六六五六
五寸五九八七二
货泉五枚五九八七二
五寸一八四 四寸六六五六 六寸二三〇七六三 六寸九一二 四寸三一九九七三 三寸四五六〇二七

又尝以頖宫礼乐全书二尺及律吕正义二尺。各与我朝鲜世宗丙寅黄钟及四等尺。相校如左。

頖宫横黍一尺。准正义横黍尺九寸七分〇一毫。准正义纵黍尺七寸八分八釐一毫。

准黄钟尺则横黍尺长一尺三寸四分。

周尺 八寸一分
营造尺 一尺二寸〇五釐
造礼器尺 一尺一寸一分一厘
布帛尺 一尺八寸

頖宫纵黍一尺。准正义纵黍尺九寸六分九釐七毫。准正义横黍尺一尺一寸九分三釐八毫。

准黄钟尺则纵黍尺长一尺〇八分九釐。

周尺 六寸五分六釐一毫
营造尺 九寸八分二釐
造礼器尺 九寸
布帛尺 一尺四寸五分八釐

正义横黍一尺。准頖宫横黍尺一尺〇三分〇六毫。准頖宫纵黍尺八寸三分七釐七毫。

准黄钟尺则横黍尺长一尺三寸。

周尺 七寸九分
营造尺 一尺一寸六分
造礼器尺 一尺〇七分二釐
布帛尺 一尺七寸五分一厘

正义纵黍一尺。准頖宫纵黍尺一尺〇三分一厘三毫。准頖宫横黍尺一尺二寸六分八釐九毫。

准黄钟尺则纵黍尺长一尺〇五分六釐。

周尺 六寸四分
营造尺 九寸四分九釐
造礼器尺 八寸七分
布帛尺 一尺四寸二分

右頖宫纵横二尺。与正义纵横二尺。又各自相校附注。以便私考云。

试阅文献备考之礼考乐考。可议者多。

按轨范之成。在世宗十年戊申乐器成后六十六年则备考谓之年久差吪者是矣。但大典自睿宗元年己丑成化五年始颁。而其时已云营造尺准黄钟尺。则长八寸九分九釐。盖成宗二十四年癸丑弘治六年轨范撰时持因大典所云耳。自戊申下至己丑四十二年。岁月不甚久远。则铜律岂至于差损哉。岂当时频仍校考。非如后世深藏而已。故四十二年间。遂有差损欤。

世宗朝所颁铜尺今在三陟府。即布帛尺半㨾。背刻正统十一年世宗二十八年丙寅十二月详定新造布帛尺。而柳馨远随录记之。先是许穆已有所志矣。今上二十六年庚午。乾隆十五年。用右议政兪拓基言。命取三陟所藏。依大典相准造周尺营造尺造礼器尺布帛尺及黄钟尺。与时用诸尺相校。颁行中外。

胤锡谨依大典之工典分寸算定。因以备考分寸并列。以见备考算定之未密云。

黄钟尺一尺 备考 黍尺图说见頖宫礼乐全书及律吕精义
准周尺一尺六寸五分〇 一尺五寸 纵黍尺一尺一寸五分
营造尺一尺一寸一分二釐 一尺〇〇一厘 横黍尺一尺一寸八分九釐
造礼器尺一尺二寸一分五釐 一尺一寸
布帛尺七寸四分一厘
周尺一尺 备考
准黄钟尺六寸〇六釐大典本文 六寸
营造尺六寸七分四釐 六寸六分三釐 纵黍尺七寸〇九釐
造礼器尺七寸三分六釐 七寸三分 横黍尺七寸八分九釐
布帛尺四寸四分九釐
营造尺一尺 备考
准黄钟尺八寸九分九釐大典本文 八寸九分九釐 纵黍尺一尺一寸五分
周尺一尺四寸八分三釐 一尺四寸九分九釐 横黍尺一尺一寸八分
造礼器尺一尺〇九分二釐 一尺〇九分
布帛尺六寸六分六釐
造礼器尺一尺 备考
准黄钟尺八寸二分三釐大典木文 八寸二分五釐
周尺一尺三寸五分八釐 一尺三寸八分 纵黍尺一尺七寸强
营造尺九寸一分五釐 九寸二分强
布帛尺六寸一分〇
布帛尺一尺
准黄钟尺一尺三寸四分八釐大典木文
周尺二尺二寸二分四釐
营造尺一尺四寸九分九釐
造礼器尺一尺六寸三分七釐

备考又言纵黍尺横黍尺。

以黄钟尺较之则七寸六分。

以营造尺较之则八寸五分。

以造礼器尺较之则九寸三分。

以周尺较之则一尺二寸八分。

已上备考所算分寸。视大典所算已多误处。其引礼乐全书及精义所算黍尺分寸。尤贸乱不明。姑录之。史记言黄钟长八寸十分一。而刘歆郑玄释之曰长九寸。即十分之寸。历代误解。皆以为长九寸寸十分。而蔡氏新书因之。以黄钟为九十分。至皇明律吕精义出。肰后知史记之所言。言其纵黍八十一粒也。刘郑之所言。言其横黍一百粒也。大抵纵黍八十一粒。当横黍一百粒。适足无馀欠。此乃天人经纬自肰之法象。故古者以天之数。无往非九。而纵其黍九九累之。乃生律尺。所以立天之经也。以人之数无往非十。而既得律管。横其黍十十累之。乃生度尺。所以立人之纬也。朴堧乃以九十分为黄钟之长。盖其制律。在精义未出之前故也。

右一条盖用精义为说耳。

秤子校录。凡秤衡有四孔。孔各穿一细绳。而头一绳下垂钩以悬物。或系盘以盛物。俱所以称之也。馀三绳近头者为后。次者为中。又次者为前。俱上出为提。而锤则进退。随轻重低仰。而得与物平。

东国秤子约有三等。其一完山大秤。其一工曹中秤。其一日本小秤。

完山大秤。今市门所用。

其锤准本秤一两二钱。用英宗中年所行常平通宝新小钱一两二钱与旧大钱一两重等者。此系追注。○完山大秤亦自有数等。或用英宗末年新小钱一两三钱六分重者。此亦系追注之再续。

准工曹秤。

准日本秤一两五钱五分。其一两准一两二钱九一六七。

其秤后最长。列五斤。共八十星。一星一两。

中最短。列一十五斤。五斤见后列○本列十斤共八十星。一星二两。

前次长。列三十斤。十斤见中列○本列二十斤共二十星。一星一斤。

工曹中秤。旧俗间所用。

其锤准本秤。

准完山秤一两〇六分。

准日本秤一两三钱七分。

其秤后最长。列四两。共四星一星一两。

中次长列一斤。共十星一星一两六钱。

前最短列三斤。共六星一星八两。

日本小秤。今银药所用。校铜锡匙箸。行商所用。近同而微强。○肃宗常平通宝丙子大钱一文重二钱五分。英宗旧大钱重一钱七分四釐。中钱重一钱五分。新小钱重一钱二分八釐。

其锤准本秤二两七钱一分。

准完山秤二两一钱。其一两准七钱〇一四六。

准工曹秤。

其秤前最短。列一两五钱。共一百五十星。一星一分。

中次长列五两。一两见前列。○本列四两共二百星。一星二分。

后最长列二十两。五两见中列。○本列一十五两。共一百五十星。一星一钱。

又经国大典之工典云大秤一百斤。中秤三十斤或七斤。小秤三斤或一斤。其中秤之三十斤。疑或完山所准。小秤之三斤疑或工曹所准欤。盖我世宗大王命朴堧定黄钟之律。依秬黍熔蜡为分。以准中朝洪武之制。其管容水重八十八分。十釐为分。十分为钱。十钱为两。十六两为斤。其以蜡黍之广。定律管之长。而乃以水重定衡。不以黍重者。亦创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