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防止特殊化

事事防止特殊化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69年2月2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木器廠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姚尊三,處處按照毛主席的教導辦事,博得了工人們的稱讚。

交還公家的自行車 編輯

一天,一個青年工人急匆匆地找到姚尊三,開口就說:「小姚,把你的自行車借我騎一下,一會兒就送回,保證誤不了你用!」小姚想:這輛自行車是大家辦公用的,並不是我個人的專車,為什麼要提「借」呢?這說明對這輛車的使用上,我有特殊化的表現。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當晚,小姚就在全廠群眾大會上主動作了檢查。他說:「如果不防止特殊化,就象耗子掏大壩,越掏窟窿越大。」他誠懇地要求革命工人監督革委會成員的一切行動,及時批評革委會成員的缺點。當他把這輛公用自行車的鑰匙交給門衛時,革命工人都對他這種勇於自我批評的勁頭表示讚揚。

撤銷新設的辦公室 編輯

木器廠革委會沒有辦公室,有的委員覺得「寒酸」,向姚尊三說:「咱堂堂新班子,八、九個人,也得有個避風躲雨的地方啊!」

過了幾天,小姚從車間勞動回來,突然看見一間屋門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顯眼地寫着「革命委員會辦公室」幾個大字,有的委員正在搬桌椅,忙得汗流滿面。小姚吃了一驚,心想這哪裡是籌設辦公室,分明是自建脫離群眾的「隔離室」。新班子追求老作風,這是往哪條路上走呢?他想起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有問題擺到桌面上來,要打當面鑼,不敲背後鼓。他當即建議革委會開辦學習班。

在學習班裡,大家統一了思想,決定撤銷這個新設的辦公室。

小姚伸手摘掉了掛在這間屋門上的牌子,大夥覺得好象摘掉了滋生在頭腦里的「私」字,耳邊響起了毛主席的親切教導:「我們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