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利廢 大有可為

修舊利廢 大有可為
商業部生產資料組
1971年7月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偉大方針指引下,在全國增產節約運動大好形勢的推動下,五金交通電工器材(以下簡稱「五金交電」)商品的修舊利廢工作蓬勃開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開展五金交電商品的修舊利廢工作,既是「節流」,也是「開源」,是關係到貫徹落實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偉大戰略方針的重大問題,是增產節約的一個有力措施,對於發展工農業生產、滿足市場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廣泛深入地開展五金交電商品的修舊利廢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長期以來,對待開展五金交電商品的修舊利廢工作,存在着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但是我國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這是一個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厲行節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一個方法。」我們的一切事業企業單位、工廠、商店都必須厲行節約。但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在各地代理人,竭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既反對商業搞修舊利廢,也反對工礦企業搞修舊利廢。他們散布什麼:「櫃檯里收錢賣貨,櫃檯外閒事不管,商業搞修理是不務正業。」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廣大商業職工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批判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批判了「重大輕小」、「重整輕零」、「只管賣,不管修」等錯誤思想。通過學習和批判,廣大商業職工認識到,搞不搞修舊利廢,是關係到舉什麼旗,走什麼道路的大問題。什麼叫正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就是正業;落實毛主席光輝的《五·七指示》,為革命修舊利廢,就是份內事,就是正業,就應該搞。上海第一五金商店廣大革命職工,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要節約鬧革命」的教導,批判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批判了認為修修配配是不務正業的錯誤思想,廣泛開展修舊利廢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們堅持以賣為主、修舊利廢、出租工具、供應零配件,走出店堂,下廠下鄉服務。他們到工廠去既做五金工具供應員,又做毛澤東思想宣傳員;既做修理工具的服務員,又做經驗交流的通訊員。他們先後幫助工廠、農村解決了許多急事難事,修理了一百餘萬件工具,節約了國家金屬材料一千二百多噸。工人們稱讚他們是「廠外的工具間,工農業生產的好後勤。」

江西贛州工業品公司「五·七」修配班,一九六八年成立時只有一個人,只能修理簡單的五金工具,現在已發展到有十二人的修理班,不僅自己修,而且幫助十一個縣、六個工礦建立了修配網點,幫助工礦、農村培訓了一批亦工亦商的修理人員,有力地支援了工農業生產。 怎樣開展修舊利廢工作?有的人認為:要搞修理就得專業化,修管修,賣管賣;有的人認為:應該開展社會維修,生產單位、商業部門和使用單位都來搞維修。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什麼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只要群眾起來了,人人動手,生產單位以產帶修,商業部門以賣帶修,使用單位自修自用,掀起群眾性的修舊利廢工作,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當前,在工農業生產新高潮的推動下,各地大搞群眾運動,創造出多種形式的修舊利廢的辦法。例如:前店後廠式的修理點,廠礦企業自修自用,下廠下鄉修理,供應零配件扶持社會修理,開展租賃業務,等等。很多工礦企業在商業部門支持下,也積極開展了修舊利廢工作。江西省的一個有色金屬礦,一九七○年一月至十月,修復各種工具、管件、電工器材一萬九千多件,為國家節約資金八十餘萬元,節約鋼材六百多噸。首都鋼鐵公司供銷處,一九七○年成立了廢舊物資加工班,在半年時間裡,共修復工具、電料和管件一萬一千五百多件,價值達七萬三千多元。

為了積極支持社會維修的廣泛開展,商業部門從思想上、技術上、零配件上大力支援工礦企業、街道、農村的修理工作。上海五金採購供應站活學活用毛主席哲學思想,正確處理整件與零件生產的關係,積極安排零件生產,把零件列入生產計劃。四年來,他們向全國供應五金商品零配件一千二百六十九萬件,可修復五金商品七百五十萬件,為國家節約金屬材料五千六百噸,為使用單位節約開支五千多萬元,對於滿足工農業生產急需、促進社會節約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開展修舊利廢工作,必須遵照毛主席關於「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的教導,因陋就簡,勤儉節約,絕不能貪大求洋,鋪張浪費。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河南省開封市五金交電公司「五·七」商店的全體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沒有修理工具,他們就用廢鋼管制作套筒扳手,用舊鐵皮作烘乾箱。沒有原材料和零配件,他們就到工廠、農村找廢品,挖廢料。沒有技術,他們就邊干邊學。現在,這個商店的職工,人人都掌握了一整套修理技術。

開展五金交電商品的修舊利廢工作,大有可為。我們要認真貫徹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方針,深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新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