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

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
2018年11月15日
發布機關: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白皮書

  前言 編輯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中,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遷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種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歷史長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既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發展,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各民族文化現代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中,增強文化自信。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編輯

  新疆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並存地區。各民族文化長期交流交融,在中華文明沃土中枝繁葉茂,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因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多元形態。各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交流交融,形成氣象恢宏的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財富,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貢獻。

  早在先秦時期,新疆就與中原地區展開了密切交流,考古證實,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影響,在河南安陽的商代婦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製成的器物。西漢統一新疆地區後,漢語成為西域官府文書中的通用語之一。中原的農業生產技術、禮儀制度、漢文書籍、音樂舞蹈等在西域廣泛傳播。西域的樂器與音樂傳入中原,對中原音樂產生重大影響。中華文化寶庫中,就包括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藝術、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藝術、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衛拉特史詩《江格爾》等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作品。

  新疆地區歷來多種文化並存。中國的歷史演進,決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並蓄的基本特徵。新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綠洲農耕與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補、遷徙匯聚,開創了多種文化並存的生動局面。

  新疆地區陸續發現大約20種語言文字。時至今日,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諸語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語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傳統特徵。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語言的互借互用成為普遍現象。新疆克孜爾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漢、回鶻、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種文化元素,是古代中國文化藝術的典範。

  歷史上新疆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絲綢之路的暢通開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絲綢之路繁盛時期,中國的造紙術、桑蠶絲織等先進技術通過新疆西傳,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佛教、摩尼教、景教沿着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和當時的原始宗教一起在當地流傳。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新疆多種宗教並存的情況從未發生改變。新疆的文化景觀始終是多種文化並存、多元文化交流。

  各民族文化長期交流交融。中華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終貫穿於中華文化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受中原文化影響,新疆地區的蠶桑技術與絲綢織造取得了相當成就;最初形成於漠北時期的回鶻文化,深受我國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摩尼教等影響。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各民族互學互鑒,湧現出一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農學家、翻譯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懷抱中進一步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民族文化進入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我們新疆好地方》等經典歌曲傳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來客》《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等優秀電影在全國家喻戶曉,成為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

  新疆各民族成員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在語言、飲食、服飾、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各方面相互影響、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終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點。

  二、各民族語言文字廣泛使用 編輯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鮮明標誌。新疆是多語言、多文字地區,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繁榮發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歷史經驗。中國政府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不斷促進各民族語言相通、心靈相通。

  依法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於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發展進步。1982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施行,進一步明確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育教學語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從實際出發,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實施雙語教育」。2015年修訂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規定「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各民族成員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及交往日漸頻繁的需要,積極主動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響應國家號召,上世紀50年代開始,新疆在中小學對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漢語文課程。1984年,新疆提出在少數民族學校加強漢語教學工作,實現「民漢兼通」的目標。目前,新疆在學前和中小學全面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加授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雙語教育,確保到2020年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以多種形式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工作。2013年啟動「國家通用語言培訓項目」,在少數民族人口集中的縣(市)面向參加職業培訓或創業培訓的少數民族青年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專項培訓。2017年啟動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

  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均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目前,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種語言和文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社會公共事務等領域得到廣泛使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重要會議,提供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文稿和同聲傳譯。新疆本級和各自治州、自治縣機關執行公務時,同時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各民族成員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選舉或訴訟。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課程設置和各類招生考試中均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每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疆使用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5種文字試卷。

  為保護中國豐富的語言資源,中國政府自2015年起組織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收集記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化的實態語料。該工程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已實現全國範圍覆蓋,其中在新疆開展包括30多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10個漢語方言調查點、6個瀕危語言調查點和2個語言文化調查點的田野調查。截至目前,已完成新疆規劃調查點超過80%的調查任務,並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

  多語言、多文種的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使用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6種語言文字出版報紙、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新疆電視台有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4種語言電視節目,新疆人民廣播電台有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5種語言廣播節目,《新疆日報》用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古4種文字出版。

  為使各民族成員共享信息化時代的成果,中國政府制定了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文字編碼字符集、鍵盤、字模的國家標準,研究開發出多種少數民族文字排版系統、智能語音翻譯系統,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網站和新興傳播載體有序發展,不斷提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處理和社會應用能力。新疆設立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各級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機構,負責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研究,推動各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

  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中國政府鼓勵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既要求少數民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居民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尤其重視基層公務員、新錄用公職人員、公共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雙語學習,並提供學習條件。新疆專門開辦了漢族幹部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培訓班。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在新疆高校開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言、哈薩克語言方向)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大多從事行政、教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工作。多年來,新疆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蔚然成風,掌握雙語、多語的人員越來越多,推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護 編輯

  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宗教文化豐富多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尊重和保護宗教文化。

  多種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傳播的重要地區,是宗教文化的匯聚之地。新疆最初流行原始宗教、薩滿教。公元前4世紀起,隨着祆教、佛教等相繼傳入,逐步形成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後來,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先後傳入,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不斷發展演變。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多種宗教文化長期交融共存,互相借鑑,並在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調整變化。目前,新疆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薩滿教和祆教的元素遺留至今,並且以生活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佛教文化影響深遠,在喀什、哈密、伊犁等地,仍可見到佛龕、蓮花圖案、蓮花寶座等遺存。

  宗教典籍文獻依法出版發行。國家以多種語言文字翻譯出版發行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獻,滿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樣化需求。新疆已翻譯出版發行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多種文字的《古蘭經》《布哈里聖訓實錄精華》等宗教經典書籍,編輯發行漢、維吾爾兩種文字的《臥爾茲演講集》系列。開辦漢、維吾爾兩種語言文字的新疆穆斯林網站。整理出版《金光明經卷二》《彌勒會見記》等宗教古籍文獻。在專營宗教書刊的銷售點,可以購買《古蘭經》《聖經》《金光明經》等各種宗教典籍。

  宗教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新疆有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昭蘇聖佑廟、克孜爾千佛洞等109處宗教文化古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3處。中央政府撥專款對列入國家和新疆文物保護單位的克孜爾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等進行修繕。新疆出資維修吐魯番蘇公塔、昭蘇聖佑廟、烏魯木齊紅廟子道觀等28處宗教建築(場所)。涉及宗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同所在社會相適應是宗教生存發展的規律。在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思想影響下,佛教等外來宗教都經歷了中國化、本土化過程。佛教傳入新疆後,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融入主流文化,對新疆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沿着中國化方向發展,經過長期與當地傳統信仰和文化融合,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並表現出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天主教的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基督教的自傳、自治、自養等,都為實現宗教中國化作出了積極努力。新疆堅持宗教中國化的歷史傳統,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支持宗教界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發展、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引導各種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

  四、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取得成就 編輯

  新疆文化遺產豐富。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不斷加強法制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對保護新疆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文物保護成果豐碩。目前,新疆有各級文物保護機構189個,文物保護網絡基本建成。全面完成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3次,可移動文物普查1次,文化遺產家底進一步摸清。截至2017年,新疆文物點9542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58處。文化文物系統現有博物館93個(包括自治區博物館和吐魯番地區博物館2個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45萬件/套。

  新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確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歷史文化名鎮3個、歷史文化名村4個、歷史文化街區2個、中國傳統村落17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2個。多年來,中國政府對高昌故城遺址、北庭故城遺址、惠遠新老古城遺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蹟進行修繕保護,搶救性保護修復3000餘件珍貴文物。

  考古發掘成果中外矚目。截至2017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尉犁營盤墓地、若羌小河墓地、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磚室墓、巴里坤東黑溝遺址、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等8項考古發掘項目先後被列入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等國寶級文物。

  古籍保護力度加大。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中心,建立少數民族古籍特藏書庫。2011年,新疆古籍保護中心啟動第一次古籍普查工作,對重點、珍貴古籍的基本內容、破損情況和保存狀況登記造冊。之後又數次開展普查。截至2017年,完成古籍整理普查14980種。已收藏的古代典籍文獻包括漢文字(漢文字、西夏文和契丹文等)、阿拉美文字(佉盧文、帕赫列維文、摩尼文和回鶻文等10多種)和婆羅米文字(梵文、焉耆-龜茲文、于闐文、吐蕃文等)三大系統,共19種語言、28種文字,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天文、數學、醫學、藝術等領域。古籍整理數字化建設日益加強。

  中國政府支持新疆以漢文和維吾爾文翻譯、整理、出版了瀕於失傳的《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等古籍。組織古籍專家開展學術研究、提供諮詢服務,邀請國內外古籍保護工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交流研討。2011年,國家文化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西域遺珍——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其中孤本古籍超過半數,受到社會各界稱讚。

  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加強政策立法。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新疆出台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為科學、系統地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國政府1951年、1954年兩次搶救性錄製維吾爾十二木卡姆。上世紀60年代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整理出版了包括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多種民間口頭文學作品。編纂出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新疆卷》等涵蓋各民族音樂、舞蹈、戲曲等門類的十大藝術集成志書。「中華文脈——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記錄工程」持續實施。截至2017年,新疆完成23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運用文字、圖片、音像等多種記錄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了搶救性保護;創建了維吾爾族樂器、地毯和艾德萊斯綢織造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命名91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維吾爾族麥西熱甫分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項目分別有83項、294項,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有112位、403位。

  民俗文化得到尊重與傳承。新疆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充分尊重和保護各種民俗文化,實現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各族人民都能享受法定假期。每逢節日,新疆各地民眾用音樂、歌舞、傳統體育競技等文化活動來慶祝。漢族的「元宵燈會」、維吾爾族的「麥西熱甫」、哈薩克族的「阿依特斯」、柯爾克孜族的「庫姆孜彈唱會」、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花兒會」等民俗活動廣泛開展,受到各族民眾的歡迎。新疆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風俗習慣,倡導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儀風俗等方面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風尚。

  五、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發展 編輯

  文化發展的核心是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政府支持新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文學藝術創作和新聞出版繁榮進步,增強文化產業實力,保障公民文化權利,豐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為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日益提高。1955年,新疆有1個公共圖書館、各類體育場地425個。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新疆實施「縣級文化館、圖書館修繕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礎工程。截至2017年,新疆有公共圖書館112個、博物館和紀念館173個、美術館57個、文化館119個、文化站和文化室12158個,有各級各類廣播電視台(站)302個,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7.1%和97.4%,有體育場地29600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新疆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基本實現戶戶通廣播電視。農村電影放映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財政安排資金支持為貧困鄉村提供戲曲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演出。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農家書屋工程覆蓋所有行政村。截至2017年,共舉辦13屆自治區運動會、8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5屆老年人運動會、6屆殘疾人運動會。村級「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新穎多樣的健身器材在邊遠鄉村普及,豐富有趣的體育比賽和健身活動深受各族群眾歡迎。

  文學藝術創作和新聞出版持續繁榮。新疆文學藝術佳作紛呈,生動展現了中華文化魅力。小說《天山深處的「大兵」》、詩集《神山》、散文集《在新疆》、文學評論集《西部:偏遠省份的文學寫作》、油畫作品《來自高原的祈福——5·19國家記憶》、攝影作品《風雪人生》、話劇《大巴扎》、舞劇《陽光下的舞步》《戈壁青春》、歌舞劇《情暖天山》、音樂劇《冰山上的來客》、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歌曲《屯墾爹娘》、廣播劇《馬蘭謠》和電影《大河》《鮮花》《真愛》《生死羅布泊》《塔克拉瑪干的鼓聲》等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等國家級獎項,雜技《生命之旅》《抖槓——擔當》等獲得國際雜技節金獎。2006年,成立新疆廣播影視譯製中心,相繼在11個地、州和伊寧市、莎車縣、庫車縣、于田縣建立電視譯製部。目前,少數民族語言影視劇年譯製量達6200集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疆僅有2種報紙。截至2017年,新疆共有報紙126種,期刊223種,每年出版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約1萬種。

  文化、體育和民族醫藥產業實力逐步增強。目前,新疆有文化企業1萬餘家,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涵蓋新聞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文化娛樂、遊戲、文化旅遊、工藝美術、藝術品、動漫、文化會展、創意設計、數字文化服務等領域。截至2017年,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6家,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09家,獲得國家認定的動漫企業11家,建成各類文化產業園區20家;有國家5A級景區12家,導遊17000人。文化及旅遊產業增加值逐年增長。

  成立一批職業體育俱樂部,體育競賽與表演市場日趨活躍。環塔克拉瑪干汽車摩托車越野拉力賽、中國籃球職業聯賽新疆區比賽保持較高市場化運作水平。以中國國際露營大會、國際沙漠越野挑戰賽、環艾丁湖摩托車賽、環賽里木湖公路自行車賽等為代表的體育休閒市場日趨成熟。賽馬、冰雪運動、航空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新疆已形成中華醫藥(含民族藥)、醫療機構製劑、食品(含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和藥用包裝材料等門類較為齊全的醫藥健康產業體系。其中維吾爾醫藥、哈薩克醫藥、蒙醫藥等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瑰寶,許多藥材被納入國家標準和國家相關標準化研究項目。新疆民族醫藥銷售產值占製藥行業銷售總產值比重逐年提高;民族醫藥企業的產品在不斷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還銷往周邊國家和地區,進入國際市場。

  網絡文化蓬勃發展。隨着互聯網在中國的不斷發展,近年來,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新疆各族人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台。截至2017年,新疆備案網站11520家,固定寬帶用戶達569.9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達1855.8萬戶。微信公眾平台「最後一公里」用戶遍及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幾十個國家、地區。先後實施爭做中國好網民、艾德萊斯網絡引領、網絡融情等工程,開展「網絡中國節」「我是一顆石榴籽」「艾德萊斯出天山」等系列網絡文化活動30餘項,示範帶動新疆各地開展各類網絡文化活動7000餘項。2017年,新疆本地消費者網購零售額達569.1億元,比上年增長29.8%。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化引領了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六、對外文化交流日趨活躍 編輯

  新疆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疆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

  以多種形式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外文化展示周」和「出版博覽會」等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2009年以來,舉辦了7屆「中國·新疆國際青少年藝術節」,邀請中亞四國及俄羅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泰國、韓國、阿塞拜疆等12個國家及國內共119個文藝團體的2330餘名青少年來新疆演出交流。2012年至2017年,新疆連續舉辦7期「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媒體負責人研修班」,邀請了25個國家的100多家媒體負責人來新疆研修、交流、考察。

  近年來,新疆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人文科技交流。2016年,舉辦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科技合作論壇,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54名嘉賓受邀參加。建成12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10個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涉及農業、資源環境、農產品加工、天文、煤化工、生物醫藥、能源等領域。穩步實施「留學中國計劃」,逐步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優秀留學生獎學金資助規模。新疆高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留學生教育規模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升。從1985年開始,截至2017年,新疆高校接收外國留學生達5萬人次。新疆積極發揮包括維吾爾醫藥、哈薩克醫藥在內的中華醫學特色優勢,籌建中外聯合中醫機構,開展中醫民族醫藥國際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患者前來就醫。2015年至2017年,烏魯木齊市有5家醫院開展國際醫療服務,累計接診外籍患者1.7萬人次。新疆舉辦一系列高水平體育賽事,吸引大批國際優秀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積極參與。

  積極對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風采。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新疆古代絲綢之路文物展」「絲路奧秘——新疆文物大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覽陸續在日本、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舉行。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赴聯合國總部、英國、日本、法國及新疆周邊國家進行表演展示。近年來,「感知中國——中國西部文化行·新疆篇」「中國新疆文化交流團」「中國新疆文化周」分別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埃及、土耳其、伊朗、沙特、巴基斯坦、阿富汗、馬來西亞、文萊、老撾等國舉辦多種文化交流活動。新疆多次組團代表中國參加國際伊塞克湖運動會,加強了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體育交流與合作。

  結束語 編輯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傳承和發展的,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事實證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始終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託、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已經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創造中鑄就新繁榮,在文化進步中取得新發展!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