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尼克松昨日到達北京 周總理設宴歡迎尼克松總統和夫人

美國總統尼克松昨日到達北京 周總理設宴歡迎尼克松總統和夫人

周恩來、葉劍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鵬飛、吳德等我國領導人到機場迎接 在宴會上,周總理和尼克松總統先後祝酒;宴會前,周總理等會見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以及隨行人員
新華社
1972年2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新華社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訊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前來進行訪問,今天上午乘專機到達北京。

尼克松總統的夫人帕特里夏·尼克松陪同前來訪問。 隨同尼克松總統訪問的其他正式成員有國務卿威廉·羅傑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總統助理羅·霍爾德曼,總統新聞秘書羅納德·齊格勒,總統軍事助理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將軍,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馬歇爾·格林,總統副助理德懷特·查平,總統特別顧問約翰·斯卡利,總統特別助理帕特里克·布坎南,總統私人秘書羅斯·瑪麗·伍茲小姐,國務院司長艾爾弗雷德·詹金斯,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工作人員約翰·霍爾德里奇,基辛格博士高級助理溫斯頓·洛德。隨同來訪的還有非正式成員二十二人,技術人員和記者。

前往機場迎接的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外交部部長姬鵬飛,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吳德,以及林佳楣同志和許寒冰同志等。 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尼克松總統和夫人等走下飛機,周恩來、葉劍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鵬飛、吳德等我國領導人同他們握手,表示歡迎。

首都機場上懸掛着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樂隊奏美國國歌和中國國歌。尼克松總統由周恩來總理陪同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 然後,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一行,由周恩來總理等陪同,乘車前往賓館。

鄧穎超同志、於立群同志在賓館迎接尼克松總統和夫人。

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歐美司司長章文晉、禮賓司副司長王海容和工作人員章含之、唐聞生、沈若芸、唐龍彬,前往上海迎接並陪同尼克松總統和夫人等到達北京。

前往首都機場迎接的還有:

人大常委會委員謝扶民、貝時璋、竺可楨;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張奚若;

政府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等有關方面負責人白相國、肖勁光、李耀文、李震、於桑、陳慕華、錢正英、吳忠、符浩、熊向暉、張紀之、劉建功、閻鈞、申光、楊德中、馬仁輝、丁國鈺、柴成文、張燦明、韓敘、王棟、彭華、王珍、劉澄清、高富有、彭迪、王笑一、任繼勝、朱傳賢。

先期到達北京的美方人員也到機場迎接。

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一行今天上午路經上海時,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王洪文、徐景賢、王秀珍、王少庸,以及有關方面負責人馮國柱、張敬標、黃濤、朱永嘉、呂美英、曲力、張美娟、張振亞、譚維鑄、廖清純、劉雪清等,前往機場迎送。

新華社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訊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今天晚上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宴會,歡迎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

宴會廳里懸掛着美國國旗和中國國旗。宴會開始時樂隊奏美國國歌和中國國歌。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總統先後在宴會上祝酒(祝酒詞全文見第二版)。席間,樂隊演奏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美麗的阿美利加》等中美兩國樂曲。

應邀出席宴會的有,隨同尼克松總統來訪的正式成員羅傑斯國務卿、基辛格博士、霍爾德曼、齊格勒、斯考克羅夫特將軍、格林、查平、斯卡利、布坎南、伍茲小姐、詹金斯、霍爾德里奇、洛德,非正式成員沃爾克、特卡奇醫生、施勞思、拉烏爾—杜瓦爾、托馬斯、豪海軍中校、希格比、格威爾夫人、皮諾小姐、耶茨夫人、普拉特、弗里曼、梅勒特、科夫諾克、朗克爾夫人、里蘭德醫生、阿特金斯、羅蘭、哈蒂根、戈爾德、龍尼、德桑蒂斯夫人,以及技術人員、記者、專機機組人員。

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傅作義,外交部部長姬鵬飛、副部長喬冠華,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吳德,以及林佳楣、許寒冰同志等,出席作陪。

宴會前,周恩來總理等我國領導人會見了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以及隨同來訪的正式成員、非正式成員、技術人員、記者和專機機組人員,並同他們分別照了像。

出席宴會的還有:

政府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和首都新聞單位的負責人白相國、李耀文、韓念龍、馬文波、肖勁光、彭紹輝、鄺任農、劉賢權、李震、於桑、陳慕華、錢正英、王猛、吳忠、符浩、熊向暉、張紀之、石少華、劉建功、魯瑛、丁嶠、閻鈞、申光、楊德中、馬仁輝、丁國鈺、柴成文、章文晉、韓敘、王海容、柯柏年、彭華、王珍、張燦明、王棟、遲群、謝靜宜;

人大常委會委員謝扶民、貝時璋、華羅庚、季方、竺可楨、林巧稚、胡愈之、羅叔章;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周培源、朱蘊山、劉斐、劉文輝、榮毅仁,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馮友蘭、杜聿明、鄭洞國,知名人士程思遠;

各界人士吳階平、吳桓興、諸福棠、宋正廉、王冶秋、夏鼐、錢偉長、李正理、于會泳、劉慶棠、薛菁華、李德倫、譚元壽、浩亮、杜近芳、袁世海、李希凡、謝鐵驪、劉春華、古元、宋中、莊則棟、林慧卿、李富榮、鄭敏之、倪志欽、王維儉、尹錫南、湯仙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