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應當分割成若干文章,如有可能,請改成一個目錄頁或者消歧義頁訪問。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編輯

陰陽 編輯

〔《素》〕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陰陽應象論》)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同上)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六節髒象論》)


〔《靈》〕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在脈中,衛在脈外。榮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榮衛生會篇》)。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衛氣篇》)


〔《素》〕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痹論》)


〔《靈》〕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邪客篇》)帝曰∶榮衛之行奈何?岐伯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五味篇》)


〔丹溪〕《天地屬金說》∶邵子曰∶天根據地,地附天,天地自相根據附。《內經》曰∶大氣舉地。夫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地以形居於中而浮於水者也。是氣也,即天之謂也,自其無極者觀之,故曰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非至剛不能攝其水,非至健不能營運不息以舉地之重,非至清其剛健不能長久上古而不老。或曰∶子以天氣為屬金,固《周易》乾卦取象之義,何至遂以屬金言之乎?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善言大者,必取譬於小,願明以告我。曰∶天生萬物,人為貴。人形象天,可以取譬。肺主氣,外應皮毛,《內經》謂陽為外衛,非外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臟腑於其中,此地之象也。血行於皮里肉腠,晝夜周流無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觀,非水浮地,天攝水,地懸於中乎?聖人作《易》,取金為天氣之象,厥有旨焉。


〔劉河間〕說∶脈者,血氣之先,斯論得之矣。人身之脈,血氣之所為,而不知所以周流不息者,正幹道乾乾之意也,亦猶理之寓乎氣,所以為血氣之先,先之一字,厥有旨焉。


〔《靈》〕黃帝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宿,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尾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行五臟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 ,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 ,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以上」二字,衍文也,其下當有「其散者」三字)。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以上」二字衍文也)。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 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於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下」當作「上」)行陰分,複合於目,故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在身」二字,衍文也)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四;陽盡於陰,陰受氣矣。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髒一周與十分髒之八,亦如行陽之二十五周而複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之不盡故也。(《衛氣行篇》)上衛氣之行,晝行陽則目張而寤,夜行陰則目瞑而寐。謹按∶此節言平旦陽氣之出目而下行於手足三陽也,皆一時分道並注,非有先後次第也。此經篇末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者,則是先下太陽究竟,然後下少陽,候少陽究竟,然後下陽明,候陽明究竟,方上行陰分,大與此節矛盾,蓋衍文也。


〔《素》〕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生氣通天論》)


〔《靈》〕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榮衛生會篇》)黃帝曰∶余願聞五十榮,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人氣行一周」之下當有「與十分身之八」六字)。千八分,「千八分」之上當有「宿」字,下當有「人氣行五十周下體」八字。蓋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八,宿三百六十分,人氣行一十八周於身,宿千八分,人氣行五十周於身也)。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日行二分」之上,當有「二十七息氣行一丈六尺二寸」十二字)。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二十五分」當作「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榮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榮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五十榮篇》)。黃帝曰∶榮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榮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注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 內,注目內 ,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至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 骨,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榮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榮氣篇》。頏,苦琅切。顙,酥朗切,額也。東垣雲∶十二經一脈也,略為十二分而已)。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肩下臂上,通名曰 )。行少陰心主之前( 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也),下肘中(臂上 下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 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陰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循魚際(魚際穴也,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也),循指上廉(指上廉本節前陷中二間穴,本節後陷中三間穴也),出合谷兩骨間(合谷穴也),上入兩筋之中(陽溪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腿下脛上接處曰膝),下循脛外廉(謂脛骨之外廉也。其外廉下膝三寸,三里穴也。又下三寸,巨虛上廉也。又下三寸,巨虛下廉也。直下至腕中,解溪穴也),下足跗(沖陽穴也。足面曰跗,跗上陷中動脈是也。凡足跗直下大指之間皆有動脈,其大指之間,足少陽脈也;上入指本節後間動脈,足厥陰脈也;上跗上動脈,足陽明脈也。《針經·終始篇》雲∶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陽在下者是也。凡言間,皆謂兩指中間也),入中指內間(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本節前陷中,內庭穴也。大指次指之端,厲兌穴也),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也,在大指端內側),循指內側白肉際(大指內側,本節後大都穴也),過核骨後(核骨下,太白穴也。核骨在足大指本節後約二寸,內踝骨前約三寸,如棗核橫於足內側赤白肉際者是也。竇太師指為孤拐骨者,非是也),上內踝前廉(內踝下前陷中,商丘穴也),上 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膝輔骨下陷中,陰陵泉穴也),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肺脈從肺系橫出腋下,心脈從肺而出於腋下,包絡脈從脅下抵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少海穴也)。循臂內後廉(臂內後廉上脘一寸半,靈道穴也),抵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掌內後廉,小指本節陷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沖穴也,在小指內廉之端)。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少澤穴也),循手外側(小指本節,前谷穴也。本節後陷中,後溪穴也),上腕(臂下掌上節處曰腕。腕前起骨中陷中,腕骨穴也。當腕中陷處,陽穀穴也),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少海穴也),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腿上 上接處約文中央動脈,曰 中,委中穴也)。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竇雲∶髀骨節也),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內(足肚曰 ),出外踝之後(崑崙穴也),循京骨(京骨穴也),至小指外側(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束骨穴也。本節前,通谷穴也。小指端,至陰穴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湧泉穴也),出於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內踝之後(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動脈,太溪穴也。上大陵二寸,復溜穴也),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陰谷穴也),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也),下臂行兩筋之間(兩節之上腕三寸,間使穴也。當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勞宮穴也,穴有動脈),循中指出其端(中沖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也),上出兩指之間(兩指之間陷中,腋門穴也。上兩指本節後間陷中,中渚穴也)。循手錶腕(陽池穴也),出臂外兩骨之間(兩骨之間,上腕三寸,支溝穴也),上貫肘(天井穴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 ,頰骨也)。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竇氏雲∶腹下腿上節處是也)。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外輔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陽陵泉穴也,伸足取之),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小指次指之間,本節前陷中,俠溪穴也。本節後陷中,臨泣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也)。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間陷中,行間穴也。大指本節後間陷中,太沖穴也),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 內廉(曲泉穴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經脈篇》)上榮氣之行,自手太陰始,至足厥陰終,一周於身也。詳其一周於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無不周遍,故其五十周無晝夜陰陽之殊。衛氣之行則不然,晝但周陽於身體四肢之外,不入五臟六腑之內;夜但周陰於五臟六腑之內,不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榮大會於肺手太陰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太陰從中焦注大指、次指,手少陰從心中注手小指,手厥陰從胸中注手小指、次指,此手三陰從髒走手也);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願聞脈度。岐伯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脈度篇》)


〔《素》〕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自「少陰股內」至「目」十七字上下必有脫簡,否則古注衍文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骨空論》)

上督脈始終行身之後。東垣雲∶督脈者出於會陰穴,(會陰,即經文所謂篡。)根於長強穴,上行脊里,至於巔,附足太陽膀胱之脈。膀胱者諸陽之首,兼榮衛之氣系焉。督脈為附,督者都也,能為表里上中下十二經之病焉。王注云∶自其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中央,指任脈之行而言,是督脈所系,由此言之,則任脈、督脈、沖脈,名異而同一體也。謂之任脈者,女子得之任養也。謂之沖脈者,以其上氣沖也。謂之督脈者,以其督領諸脈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骨空論》)

上任脈,始終行身之前。東垣雲∶任脈起於會陰,根於曲骨,入前陰中,出腹里,過臍上行,附足厥陰之經,為生化之元也,貫穿諸經,無所不系焉。

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骨空論》)


〔《靈》〕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五音五味篇》)上沖脈,始終亦行身之前,挾任脈兩傍。東垣雲∶沖脈分為二道,起於會陰,根於氣街,為二道,入腹中央,挾臍兩傍上行,附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一說,上至腦耳上角,下至足內踝,絡跗上。若搐如引繩之狀,上下動之若一貫,諸經之脈無所不到,以其從胃脈故也。十二經之海也,旺為生化升降之主。黃帝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何榮?岐伯答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屬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黃帝曰∶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黃帝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脈度論》。 ,音仇,面顴也。蹺,渠洛切)上蹺脈,始終獨言陰蹺而不及陽蹺者,有脫簡也。當數,謂當脈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數也。男子以陽蹺當其數,女子以陰蹺當其數。


〔《難經》〕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說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 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二十七難》)。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至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沖脈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二十八難》。並,步浪切)上督、任、蹺脈,岐伯謂在十二經榮氣周流度數一十六丈二尺之內,扁鵲謂奇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二說矛盾,以待賢者。又沖脈,虞庶注云∶《素問》曰沖脈並足少陰之經,《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挾臍各五分,陽明之經挾臍左右各二寸,氣沖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沖脈自氣街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臍上行,其理明矣。


〔《靈》〕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岐伯曰∶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 ,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 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動 篇》。 ,苦咸切;疑額字之誤)陽脈,人迎脈也;陰脈,寸口脈也。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急坐之也。(《經脈篇》)


〔《素》〕黃帝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也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黃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皆常色也,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經絡論篇》)


〔《靈》〕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脈度篇》)


〔《素》〕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五臟生成篇》)

許昌滑壽着《十四經發揮》,釋經脈為曲,絡脈為直;經為榮氣,絡為衛氣,乃所以惑亂來學也。謹按經雲∶經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雲∶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又雲∶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今《發揮》謂手太陰脈,其支從腕後出次指端交於手陽明者,為手太陰絡。手陽明脈,其支從缺盆上挾口鼻交於足陽明者,為手陽明絡,凡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者,皆釋為絡脈。則是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而不浮見,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一十六丈二尺內之數,而非不當數也。又按經雲∶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未嘗言其脈有曲折也。今《發揮》謂足少陽脈,起目銳 ,作三折,從目銳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風池是一折,則是《內經》以經脈之曲折朦朧者,為直行也。又按經雲∶水谷入於胃也,其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胸中,出喉嚨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皆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又雲∶衛出於上焦,常與榮俱,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故至平旦五十周,復與榮氣大會於手太陰矣。此言衛氣與榮氣相會,未嘗及宗氣,今《發揮》謂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適當寅時,復會於手太陰,則是將積於胸中呼吸與榮周相會之宗氣牽合,作晝行陽夜行陰,與榮五十周方會之衛氣也。乖舛經義,罪孰甚焉。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應象論》)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通天論》)


〔《靈》〕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壽天剛柔篇》)


〔《素》〕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血氣形志篇》)


〔《靈》〕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節骨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KT 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KT 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 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骨度篇》。 ,許竭切。KT ,雲居切)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腸胃論》)


〔《難》〕七沖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四十四難》)


〔《素》〕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難》〕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三十一難》)


〔《靈》〕黃帝曰∶願聞榮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榮,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榮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榮衛生會篇》)


〔海藏〕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三焦者,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經》雲∶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焦。右手尺脈為命門,與包絡脈同診,此包絡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乎內。手三焦主持乎上,足三焦主持乎下,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一身為外護。既雲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是有狀也。呼為三焦,是有名也。以為無狀,可乎?經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卻是有形狀,何以然?上焦者,主內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內。故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手經者,主持上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內也;為衛者,主持外也。三焦真氣為父,氣散於包絡,相從母也。並行而不相離,母之真氣也,故俱會於胸中。經雲∶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行也。清邪中於上焦,名曰潔也,頭項強,腰脊痛。濁邪中於下焦,名曰渾也,陰氣為栗,便溺妄出。表虛里急,上焦、下焦與中焦相混。上焦怫鬱,髒氣相熏。中焦不治,衛氣上沖,榮氣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陰氣前通,陽氣後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 咽塞,寒厥熱壅,必下血。陰陽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固,清便下重,便數而難,腹築湫痛,命將難全。此命門之脈,診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臟不和,五液不下,當闔不闔,便溺俱脫,生氣絕矣,所以腹臍湫痛也,故曰命將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內而出。霧不收則為喘滿,此出而不內也。漚不利則為留飲,留而不散,久為中滿,上不能內,下不能出也。瀆不利則為腫滿,此因上內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歸也。三焦有髒而無腑,在內則遊行,是血也,在外則固護,是氣也。上焦如霧者氣也,中焦如漚者血也。中焦者,血氣之分也。下焦在臍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納,即傳道也治在臍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中,又雲有髒無腑。成氏雲∶血室者,血之所居也,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沖脈是矣。夫沖者,奇經之一也,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並足陽明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焉,為諸經之海也。啟玄子云∶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是皆謂之血室。《內經》雲∶任脈通沖脈,男既營運,女既停止,故營運者無積而不滿,動也;停止者有積而能滿,靜也。不滿者,陽也,氣也。能滿者,陰也,血也。故滿者以時而溢,為之信有期者動也。幹道成男,坤道成女,故營運者,陽之象也;停止者,陰之象也。血氣榮衛,男女皆有,內外諧和,其脈同診,脈者,血之府也,故為氣血之室,為藏物之舍,亦為府也。三焦之府,在氣街中,為男、女血海之府。經又曰∶有髒而無腑,從無形而言之也。有髒而有腑,從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濁邪所傷,三焦齊病,亦同兩感。經雲∶心包絡主之脈,出胸中,下膈,歷絡三焦,此其所以與相火併行,與命門脈同診於右尺中也。東垣雲∶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來,皆待此以通達。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統而論之,三才之用,本於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稟天五之沖氣,陰陽清濁自此而分,十二經絡自此而始。或不得其平,則寒熱偏勝,虛實不同,榮衛澀滯,清濁不分,而生諸病。故曰氣會三焦。手少陽脈通於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為氣之海。審此則知三焦者沖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絡之脈,人之元氣也,周身何處無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陰陽之氣,神明之府也。


〔《素》〕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此九字着意玩味。王太僕雲∶論天謂元氣,即天真也),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夭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主動,凡人之知覺運動耳目視聽言嗅,皆陽氣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而充之耳。若陽氣一失其所,則散解不行,而熏充澤溉之道澀,所以九竅閉塞於內,肌肉壅滯於外,而知覺運動視聽言嗅之靈皆失也。故人之陽氣猶天之日光,人失陽氣而知覺運動視聽言嗅之靈明隳壞不彰,壽命易折,猶天之失光明則萬物無以發生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丹溪雲∶「欲如運樞」以下三句皆衍文也。下文「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兩句當移在此。夫寒邪初傷,客於肌表,邪郁而為熱,有似燔炭得汗則解,此仲景麻黃湯之類是也)。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丹溪雲∶君火為病也,火主動而散,故自汗煩喘多言也)。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丹溪雲∶濕者,濁土之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而氣清,其體虛故聰明得而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濕郁為熱,熱留不去。大筋 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張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整而意明。王太僕謂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以「因於濕首」為句,「如裹」為句,則濕首之濕、如裹濕之濕皆是人為,文義舛乖也)。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辟,偏也,蓋陽者,視聽動作之體也。若煩勞而不清靜,則視聽動作所張之精竭絕偏枯,至夏月而劇,故目盲耳閉而視聽失,潰潰汨汨而動作廢。正仲景所謂春夏劇、秋冬瘥之病,俗人名曰注夏者是也。或曰鄭康成雲∶口鼻之呼吸,為魂;耳目之聰明,為魄。夫魄者,陰血也,耳目之聰明乃陰血所為,今經言陽氣煩勞則目盲耳閉者何也?曰∶以耳目與口鼻對言則口鼻為陽,耳目為陰。以耳目口鼻與臟腑對言,則耳目口鼻為陽,臟腑為陰。故陽氣行陽二十五度,於身體之外,則耳目口鼻皆受陽氣,所以能知覺視聽動作而寤,行陰二十五度於臟腑之內,則耳目口鼻無陽氣運動,所以不能知覺而寐,聰明者豈非陽氣為之乎。夫人之耳目猶月之質也,月質必受日光所加始能明,耳目亦必受陽氣所加始能聰明,是故耳目之陰血虛,則陽氣之加,無以受之,而視聽之聰明失。耳目之陽氣虛,則陰血不能自施,而聰明亦失。是故耳目之聰明必陰血陽氣相須始能視聽也)。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王注云∶菀,積也。 曰粉刺,形如米如針也。痤,小癤也)。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 ,留連肉腠, 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十二字,舊本元誤在「及為驚駭」之下。夫陽氣因失衛而寒氣從之為僂,然後榮氣逆而為癰腫,癰腫失治然後陷脈為 ,而陷留連於肉腠焉。僂,力主切,背俯不能仰也)。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生氣通天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舉痛篇》)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陰陽應象論》)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痹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生氣通天論》)


〔垣〕《勞倦所傷論》《調經篇》雲∶陰氣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雲∶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倦,皆損其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調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仲景雲∶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脈大者,熱邪也。極虛者,氣損也。春夏劇,邪助時也。秋冬瘥,時勝邪也。以黃 建中湯補之,此亦溫之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謂治未病也。中古以下,去聖久遠,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神俱傷,故病而後以藥之,是治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溉灌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則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上東垣《勞倦所傷論》。餘論見治虛實法補中益氣湯方條。


〔《素》〕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調經論》)此陰陽以內外言之,而總諸陰陽形氣之傷,東垣先生謂內外傷者是也。謂男女飲食喜怒所傷者,皆屬內為陰也,諸寒溫風濕所傷,皆屬外為陽也。


〔《靈》〕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口問篇》)


〔《素》〕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陰陽應象論》)。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此上二節經旨似自相矛盾,既曰喜怒傷氣,又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既曰寒暑傷形,又曰寒傷形,熱傷氣者,何也?蓋言雖不一,而理則有歸。夫喜怒之傷人從內出而先發於氣,故曰喜怒傷氣也。寒暑之傷人從外入而先着於形,故曰寒暑傷形也。分而言之,則怒之氣從下上而先發於陰,故曰暴怒傷陰;喜之氣從上下而先發於陽,故曰暴喜傷陽。寒則人氣內藏,氣內藏則寒之傷人先着於形,故曰寒傷形。暑則人氣外溢,氣外益則暑之傷人先着於氣,故曰熱傷氣也)

五臟 編輯

〔《靈》〕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本藏論》)


〔《素》〕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滿。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五臟別論》)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雄雌相輸應也(《金匱真言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罷,音疲)。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東垣雲「四白」當作「四紅」)。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六節髒象論》)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陰陽應象論》)


〔《靈》〕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正之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本輸篇》)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脈度論》)


〔《難》〕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金者肺主聲,故令耳聞聲。(《四十難》)


〔《素》〕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五臟生成篇》)。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宣明五氣篇》)。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同上)。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五臟生成篇》)


〔《難》〕經言八會者何也?府會太倉,髒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 ,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四十五難》)


〔《素》〕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其宗大危,戒之戒之(《靈蘭秘典論》)。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宣明五氣篇》)。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憂」當作「怒」,「畏」當作「思」。同上)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太陰陽明論篇》)


〔《靈》〕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榮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五味篇》)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同上)


〔丹溪〕∶《相火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所生,亦恆於動,其所以常於動者,皆相火助之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雖出於木水,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地。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東垣以為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之無勝負乎?曰∶周子言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內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也。人心聽命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而相火惟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嘗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嘗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包絡俱無異。此歷指龍雷之火也。予亦備述天人之火,皆生於動,如上文所云者,實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內經》言火不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言臟腑者未之見也。二公豈自有所據邪,子能為我言之乎?經曰∶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諸《內經》,少陽病為螈 ,太陽病時眩仆,少陰病瞀 暴喑,郁冒不知人,非諸熱瞀 之屬火者乎!手少陽病惡寒鼓栗,膽病振寒,少陰病洒淅惡寒振栗,厥陰病洒淅振寒,非諸振鼓栗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陽病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沖胸,少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少陰病氣上沖胸嘔逆,非諸逆衝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譫妄,太陽病譫妄,膀胱病狂顛疾,非諸燥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腫善驚,少陰病瞀熱吐酸, 腫不能久立,非諸病 腫疼酸驚駭之屬火者乎!又《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憤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注文未之發爾。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東垣〕胃虛則臟腑經絡俱病論《針經》本輸曰∶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小腸之穴在巨虛下廉,大腸之穴在巨虛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陽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內經》曰∶耳鳴、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養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故有此證,然亦止從胃弱而得之,故聖人混言腸、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謂混言腸、胃所生,亦有據乎?予應之曰∶經雲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謂脾為至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於肺,充溢皮毛,散入四髒。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於臟腑,故有此症,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雖曰脾虛,亦胃之不足所致耳。或曰∶經雲五臟不利則九竅不通,此不言脾,不言腸,而言五臟,何也?予曰∶此說與上二說無以異也。蓋謂脾不受胃之稟命,致五臟所主九竅不能上通天氣,皆閉塞不利,故以五臟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虛所致耳。然亦何止於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榮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盡之乎。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飲食、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行,乃陰血伏火。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化為血者也。血者,脈之腑也,血亡則七神何根據,百脈皆從此中變來也。人之百病,莫大於中風,有汗,則風邪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或曰∶經雲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又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倉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也。胃者,十二經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腑受氣於胃。六腑者,在天為風、寒、燥、濕、暑、火,此無形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主濕熱。濕熱者春夏也,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下而生陰,陰降則下行為秋冬,行陰道為寒涼也。胃既受病,不能滋養,故六腑之氣絕,以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五臟之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氣後絕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於下焦,故曰重強。胃氣既病,則下溜。經曰∶濕從下受之。脾為至陰,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使不能上通於天,故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清陽成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脾胃既為陰火所乘,谷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弱矣。勞役動作,飲食饑飽,可不慎乎。凡有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針灸用藥差誤,欲不夭枉得乎。


〔《素》〕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 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生氣通天論》)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於春,病在肝, 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 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 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 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 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金匱真言論》。「按蹺」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脫簡。蓋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溫病之義也。)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宜明五氣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五臟生成篇》)


〔《靈》〕黃帝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何也?少俞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不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榮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榮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 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五味論》)


〔《素》〕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陰陽應象論》)。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太陰陽明論》)


〔《靈》〕黃帝問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下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常。中於陰,則溜於府;中於陽,則溜於經。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曰∶中於陰者,常從臂 始。夫臂與,其陰皮薄,其血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髒乎?岐伯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髒。故邪入於陰經,則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容,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邪氣臟腑病形篇》)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刺節真邪篇》)

卷之二·陰陽臟腑部 編輯

診法通論 編輯

〔《難》〕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者,謂之巧,何謂也?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素》〕診法當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脈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衰盛,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脈要精微論》)


〔丹〕∶經曰∶診脈之道,觀人勇怯,肌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法也。凡人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濃。而況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所以肥人責脈浮,瘦人責脈沉,躁人責脈緩,緩人責脈躁,不可一概述之。

仲景雲∶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素》〕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陰陽應象論》)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移精變氣論》)。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三部九候論》)。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疏五過論》)


〔東垣〕百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當急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矣。


〔丹〕肺主氣,其脈居右寸,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變化運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脈居左寸,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隧道管庫,故皆附焉。男以氣成胎,則氣為之主。女挾血成胎,則血為之主。男子病,右脈充於左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女子病,左脈充於右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虛之甚也。


〔《素》〕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陰陽別論》。王注曰∶頭謂人迎脈,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手謂氣口脈,在手魚際之後一寸,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玉機真藏論》)


〔《靈》〕氣口候陰,人迎候陽。(《四時氣論》)


〔《素》〕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陰陽別論》)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脈之中,其有躁者病在手陽脈之中。)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脈要精微論》。沉細而躁者病生於手陰脈之中,靜者病生於足陰脈之中也。


〔《脈經》〕〔無擇〕∶浮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數脈去來促急。(一息六七至。)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指下豁豁然空。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 然(一曰舉按有力)。緩脈去來亦遲,小 於遲(一曰浮大而軟)。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洪脈極大在指下。細脈小甚,似無而有。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漉漉如欲脫。仲景雲∶翕奄沉為滑,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許學士雲∶仲景此三字論滑脈是也。翕,合也,言張而複合也。奄沉,言忽降而下也。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謂奄忽之間,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矣)。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短而止,《脈訣》雲∶如刀刮竹痕。

陳無擇雲∶如雨沾沙)。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弦而不大為弦,弦而大為革)。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陳無擇雲∶如按鼓皮。仲景雲∶弦而大)。軟脈極軟而浮細(軟,一作濡)。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仲景雲∶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難治)。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微脈極細而軟,或時欲絕,若有若無。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伏脈,極重指按之,着骨乃得。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代脈來數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上陰陽相反脈狀者,以王氏經文之脈形狀移置。如陳氏《三因》雲∶脈偶也。蓋浮沉相反,浮主表病屬陽,沉主里病屬陰也。遲數相反,遲主寒並病及陽氣虛,數主熱並病及血虛也。虛實相反,虛主血氣虛,實主血氣實也。洪細相反,洪主血氣多,細主血氣少也。滑澀相反,滑主血實氣虛,澀主氣實血虛也。緩緊相反,熱主緩縱,寒主緊縮也。強革與濡弱相反,強革主虛寒,濡弱主虛熱,與緩緊同法推也。結促相反,結主陰盛,促主陽盛也。浮、數、實、緊、洪、滑、強、革、芤、散屬陽,沉、遲、虛、緩、細、澀、軟、弱、結、微、動、伏、代屬陰,後賢因別陽脈為七表,陰脈為八里也。浮與芤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


〔海藏〕氣證則飲水,血證不飲水。氣病則麻,血病則痛。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而止,惡寒有如刀刮。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熱。


〔《診》〕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當猶豫有兩心也。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微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疾。尺寸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沖脈,胸中有寒疝也。


〔《難》〕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素問》作「脊強反折」)。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二十九難》)


〔丹〕陽滯於陰,陰滯於陽論《精要》雲∶陽滯於陰,脈浮、洪、弦、數。陰滯於陽,脈沉、細、弱、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竊詳其意,陽滯陰滯,當作熱滯寒滯,求之寒熱,固可作陰陽論,能於陰於陽分明,是於氣血,他無可言也。熱滯於氣固矣,獨無寒滯耶。寒滯於血固矣,獨無熱滯耶。何寒不能傷氣,何熱不能傷血耶。以愚觀之,氣為陽,行脈外;血為陰,行脈內。相併分派,周流循環,一身無停止,謂之脈。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共得六寸,一身通七尺五寸,行得八百一十丈。得熱則行速,為太過;得寒則行遲,為不及。五味之偏,七情之過,氣為疑滯,津液稠濃,積而久之,為飲為痰,滲入脈內,血為所亂,因而凝濁,營運泣 ,或為沸騰,此陰滯於陽也,正是血滯於氣也。氣病矣,或以藥助邪,病上生病,血病日增,溢出脈外,隧道隘塞,升降有妨,運化失令,此陽滯於陰也,正是氣滯於血也。病分寒熱者,當是稟受之索偏,虛邪之雜合,豈可專以陽為熱陰為寒耶。浮洪弦數,氣病之脈也,豈可遽作熱論。沉細弱澀,血病之脈也,豈可遽作寒論。此萬病之根本,豈止疥癬瘡瘍癰疽而已,幸相評其是否( ,胡故切,閉塞也)。


〔《素》〕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平人氣象論》。下同。海藏雲∶脈浮為表。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為表也。浮之實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邪已入深矣)。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靈》〕氣口主中,人迎主外(《禁服篇》)。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五色篇》)

上氣口脈謂兩手掌後手太陰之脈也,人迎脈謂挾喉兩傍足陽明之脈也。


〔海〕∶辨內外傷,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乎天地;傷食口無味,津液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乎地也。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先少陽也,從內之外者,先有形也。內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渴,此內外兩傷也。凡診則先捫手心手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


〔《難》〕脈有三部九候,各有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有疾。宜審刺之。(《十八難》)


〔《活人》〕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掌後高骨為關,乃齊下前後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後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若先診寸口,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其一息之間,脈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與所屬部分四時相應者為平和脈矣。過則為至,不及則為損,損至之脈,《難經》詳言之矣。仲景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素》〕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通評虛實論》)


〔《難》〕何以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髒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九難》)。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其病在何臟腑?然,病欲得寒而欲得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髒也。何以言之?腑者陽,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五十一難》)。臟腑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奈何?然,髒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五十二難》)


〔《素》〕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功巧神聖,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 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 ,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 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至真要大論》)

上病機一十九條,實察病之要旨。而「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一十六字,乃答篇首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之旨,而總結病機一十九條之義,又其要旨中之要旨也。河間《原病式》但用病機一十九條立言,而遺此一十六字,猶有舟,無操舟之工;有兵,無將兵之帥,不免臨病之際,湯劑誤投,致人夭折。今負 逾,引經傳之旨,證其得失,其補大矣。夫諸風病,皆屬於肝也。風木盛,則肝太過,而病化風,如木太過,發生之紀,病掉眩之類,俗謂之陽 、急驚等病,治以涼劑是也。燥金勝,則肝為邪攻而病亦化風,如陽明司天,燥氣下臨,病掉振之類,俗謂之陰 、慢驚等病,治以溫劑是也。諸火熱病,皆屬於心也,熱甚,則心太過,而病化火熱,如歲火太過,病譫妄狂越之類,俗謂之陽躁譫語等病,治以攻劑是也。寒水勝,則心為邪攻,而病亦化火熱,如歲水太過,病躁悸煩心譫妄之類,俗謂之陰躁鄭聲等病,治以補劑是也。諸濕病皆屬於脾也,濕土甚,則脾太過,而病化濕,如濕勝則濡泄之類,仲景用五苓等劑去濕是也。風木勝,則脾為邪攻,而病亦化濕,如歲木太過,病飧泄之類,錢氏用宣風等劑去風是也。諸氣 郁,皆屬於肺也,燥金甚,則肺太過,而病化 郁,如歲金太過,甚則喘咳之類,東垣謂之寒喘,治以熱劑是也。火熱勝,則肺為邪攻,而病亦化 郁,如歲火太過,病咳喘之類,東垣謂之熱喘,治以寒劑是也。諸寒病皆屬於腎也,寒水甚,則腎太過,而病化寒,如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之類,仲景用烏頭湯等劑是也。濕土氣勝,腎為邪攻,而病亦化寒,如濕氣變物,病筋脈不利之類,東垣用復煎散、健步丸等劑是也。其在太過而化之病為盛,盛者真氣也,其在受攻而化之病為虛,虛者假氣也。故有其病化者,恐其氣之假,故有者亦必求之無,其病化者恐其邪隱於中,如寒勝化火之類,故無者亦必求之。其病之化似盛者,恐其盛之未的,故盛者亦必責之,其病之化似虛者,恐其虛之未真,故虛者亦必責之。凡一十九條病機,皆用此一十六字為法求之,庶幾補瀉不瘥也。今河間損此一十六字,但以病化有者為盛,無者為虛,而不復究其假者虛者為未備,此實智者之一失也。


〔《素》〕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為五病。(《宣明五氣論》)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五臟生成篇》)


〔《靈》〕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論疾診尺篇》)


〔《素》〕五脈應象,肝為弦,心脈鈎(《難經》改鈎作大),脾脈代(《難經》改代作緩),肺脈毛(《難經》改毛作澀),腎脈石(《難經》改石作沉)。


〔《靈》〕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鈎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邪氣臟腑病形篇》)


〔《難》〕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於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於寸口尺內相應,其不相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十三難》)。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之曰切)。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數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十六難》)

海藏四正脈傷之圖(圖缺)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陽明土,生手太陰陽明金。手太陰陽明金,生足太陽少陰水。足太陽少陰水,水流下而不能上,生足厥陰少陽木。足厥陰少陽木,生手太陽少陰火。手太陽少陰火,炎上行而不能下,生手心主少陽火。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上並《三部九候論》)

上以三部九候候五臟。


〔《靈》〕庭者,首面也。關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 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庭者,額中也。關中者,兩眉之間也。下極者,兩目之間也。直下者,兩鼻而下也。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柱之端也。蓋自額而下闕上屬首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肺、心、肝、脾、腎五臟之部分也,自目內 挾鼻而下至承漿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則屬肩臂手之部分也,自牙車而斜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經雲∶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陽庭,王宮在於下極者,正謂此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藏,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五色篇》)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五閱五使篇》)。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榮衛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衛氣失常篇》)

圖(圖缺)

圖(圖缺)

黃帝曰∶五臟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喉見其外。五臟六腑者,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骨有餘,以候 KT 。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腑之候。岐伯曰∶六腑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濃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裹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師傳論》)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 KT 者,心高, KT 小短舉者,心下, KT 長者,心下堅,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 KT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KT 倚一方者,心偏傾也。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 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 者,肝高,合脅兔 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脾小則髒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苦湊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下加於大腸則髒苦受邪。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腎小則髒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脾應肉,肉 堅大者胃濃,肉 麼者胃薄,肉 小而麼者胃不堅,肉 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管約不利,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里累者胃急,肉 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肝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出《本藏篇》)

黃帝問∶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 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有加,立死。(《論疾診尺篇》)


〔仲〕鼻頭色青,腹中痛,舌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 ,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也,鮮明者有留飲。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其里痛也;行遲者,其表 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也;里實護腹而懷卵者,必心痛也。師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脈之因伸者,無病也。假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目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此為詐病。假令脈自和,更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善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細而長者,頭中病。


〔《脈經》〕脈一來而久住者,病在心主中治。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診虛實法、診寒熱法(俱入治法) 編輯

診病傳變(診病將死期入診生死條) 編輯

〔《素》〕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癲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脈要精微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陰陽別論》)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膈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肺移熱於腎,傳之柔。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 ,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 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氣厥論》)

診病癒劇 編輯

〔《靈》〕黃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獨居於身,故甚也。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髒獨主其病者,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一日分為四時篇》)


〔《素》〕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靜。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 HT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不晡靜。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髒氣法時論》)

上以五臟時日占病癒甚極准,錢仲陽深得此理,學人究心而又擴充之。


〔《靈》〕病在髒,沉而大者,其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人迎脈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五色篇》)

診生死 編輯

〔《素》〕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玉機真髒論》)。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刺志論》)。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少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同上)。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疲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互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全文見前上下條,下同)。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靈》〕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 ,血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五禁篇》。 ,渠損切。肘膝後肉如塊者)

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玉版篇》。搏,蒲谷切)


〔《素》〕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堅澀者,皆難治。(《平人氣象論》)


〔仲〕脈曰∶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屍,以無旺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有正氣,雖困無苦。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為逆,逆者,死,不可治。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羸人脈躁者,死。人身澀而脈往來滑者,死。人身小而脈往來大者,死。人身大而脈往來小者,死。人身短而脈往來長者,死。人身長而脈往來短者,死。人身滑而脈往來澀者,死。


〔《素》〕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 ,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脈要精微論》)。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神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同上)。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 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五臟生成篇》。 ,芳杯切,凝血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同上)。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同上)。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脈要精微論》華佗∶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


〔《素》〕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王注云∶凡色見黃者,為有胃氣,故不死。五臟以胃為本,故無黃色皆自死焉。《五臟生成篇》)

華佗∶病患面青目白者,死。病患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患着床,心痛短氣,脾竭內傷,百日後愈。能起 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病患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病患面赤目青者,六日死。病患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病患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病患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虛。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全文見暴死。顴,額骨也。東垣曰∶《脈訣》言面赤如妝不久居。面顯赤色於兩頰。若塗胭脂之狀,而又且圓也。病至於此,不可久居於世。譬猶根本已竭,枝葉未即衰落,赤如紅霞滿天者是也)


〔扁鵲、華佗〕病患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全文見暴死。額中也)。病患黑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病患黑氣出天中,下至年上顴上者,死。病患及健人,或黑色及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病患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病患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病人面黑唇青者,死。病患面青唇黑者,死。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焦黑者,死。病患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病患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素》〕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宣明五氣篇》。仲景雲∶二月得毛脈,何以言至秋當死?答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死是也)。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脈之氣也。平肝脈來, 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夏胃微鈎曰平,鈎多胃少曰心病,但鈎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 ,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鈎曰夏病,鈎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鈎,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長夏胃微 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以上並見《平人氣象論》)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仲景雲∶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形者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仲景雲∶心死藏,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仲景雲∶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闢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仲景雲∶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數,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仲景雲∶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中如覆杯,潔潔然如搖者死)。諸真藏脈見,皆為死不治也。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以上並《玉機真藏篇》)。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平人氣象論》)。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陰陽別論》)。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同上)


〔仲〕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以月節克之也(王注云∶陽絕死於春夏,陰絕死於秋冬,此言甚應)。


〔《靈》〕∶所謂五十榮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脈經》雲∶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三十動一代者,二髒無氣(《脈經》雲∶卻後三歲,麥熟而死)。二十動一代者,三髒無氣(《脈經》雲∶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十動一代者,四髒無氣(《脈經》雲∶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遠不出穀雨死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脈經》雲∶卻後五日死)。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根結篇》)


〔《難經》〕雲∶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髒無氣者,何髒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髒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仲〕∶按脈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陰也。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及動,名曰促,陽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如前,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數於前動也。不能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如前,動同而不數也。


〔《活》〕有結脈,有促脈,有代脈。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主胸滿煩躁。促者,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之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脈也。唯代脈者,真死矣。往來緩動,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脈》〕熱病脈四至,三日死。脈四至者,平人一至,病患脈四至也。熱病脈五至,一日死。時一大至,半日死。忽忽悶亂者,死。熱病脈六至,半日死。忽忽疾大至,有頃死。熱病脈四損,三日死。所謂四損者,平人四至,病患脈一至,名曰四損。熱病脈五損,一日死。所謂五損者,平人脈五至,病患脈一至,名曰五損。熱病脈六損,一時死。所謂六損者,平人脈六至,病患脈一至,名曰六損。若絕不至,良久乃至,立死。


〔《脈》〕平人不病,脈來如屋漏雀啄者,死(此脾真藏脈也。王注云∶屋漏者,其來既絕而止,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雀啄者,如啄米甚數頻來是也)。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此腎真藏脈也。王注云∶彈石者,闢辟急也。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複次第也)。病患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王注云∶蝦游者,冉冉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至,久乃復起,起輒遲而沒去速者是也。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脈如轉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脈涌涌不去者,死。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脈分絕者,死(轉豆者,心真髒脈。偃刀者,肝真髒脈。忽去忽來者,脾真髒脈也)。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半夜得日中死,日中得半夜死。


〔《難》〕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八難》謂兩手寸關尺脈皆平而難也)


〔《素》〕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王注云∶出黃謂黃色出於便瀉之所是也)。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 ,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者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玉機真藏論》)

上邪初入表,蓋傳之緩者也。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心火傳肺金也)。三日脅支痛(肺金傳肝木也),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肝木傳肺金也),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肺金傳肝木也),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肝木一日傳脾土,脾五日傳胃也)。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肝木三日傳脾土,脾五日傳胃也),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脾胃土傳腎水也),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脾自傳胃),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KT 筋痛,小便閉(脾土三日傳腎水,腎三日傳膀胱也),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腎病少腹腰脊痛, 酸,三日背KT 筋痛,小便閉(腎傳膀胱也)。三日腹脹(膀胱水傳小腸火也),三日兩脅支痛(小腸傳心也,兩脅恐錯),二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 酸(胃土傳腎水也)。三日背KT 筋痛,小便閉(腎傳膀胱也)。五日身體重(膀胱水傳心火,身體重亦錯簡),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 酸(膀胱傳腎也)。一日腹脹(腎水傳小腸火也),二日身體痛(小腸傳心也,身體痛亦錯簡)。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次是(《靈樞》無「是」字)。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靈樞》無止字)。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標本病傳論》)

上《靈樞》謂之大氣入髒,蓋傳之急者也。王注云∶有緩傳者,有急傳者,緩者或一歲、二歲、三歲而死,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急者一日、二日、三日、四日或五、六日而死,則此類也。王氏此言,甚能推展經意,然不能驗日數者,但驗病之次傳。如心先病心痛,次傳於肺,或咳或喘。次傳於肝,或脅痛,或頭眩。次傳於脾胃,或閉塞不通,或身痛體重,或脹或泄。次傳於腎膀胱,或少腹腰脊痛,脛酸,或背KT 筋痛,小便閉。如此曰必死無疑,累驗有準。鄰人趙氏,始肝病脅痛半載,次傳之脾,腹脹而死。又卜叔英嫂氏,始肺病咳喘,次傳之肝,頭眩不寐。次傳之脾,腹脹而死。又楊白鹿師,始脾病腹痛,次傳之膀胱,小便淋閉。次傳之心,胸痹痛,通身青脈而死矣,蓋心主血脈故也。


〔《難》〕經言七傳者,死;間髒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髒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於肺,肺傳於肝,肝傳於脾,脾傳於腎,腎傳於心,一髒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髒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自相傳,周而復始,如環之無端,故言生也。(《五十三難》)

經言者,《素問》《靈樞》二經之病傳論所言也。七傳當作次傳,次傳者,死,即《素》《靈》二經病傳論言諸病以次相傳,皆有死期,不可刺者是也。心火傳所勝之肺金,肺金傳所勝之肝木,故曰傳其所勝也。間髒者,生,即《素》《靈》二經病傳論言間一髒及至三四髒乃可刺者是也。蓋心病本傳肺,肺本傳肝,肝本傳脾。今心病間肺一髒傳肝,或間肺肝二髒傳脾,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故曰傳其所生也。《難經》諸證,惟呂廣釋七傳為次傳,為得經旨,虞庶父非是注而穿鑿釋之,實秦越人呂廣之罪人也。


〔《活》〕傷寒入里,見標脈則生,假令胃病下之,脈浮而汗出是也。雜病出表,見標脈則死,假令脾病補之,脈弦而面青者是也。


〔《素》〕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三部九候論》)。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藏見皆死(《平人氣象論》)。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同下)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

緩者,秋死;急者,庚辛日及日晡死是也。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緩者,冬死;急者,壬癸日及夜半死也。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

緩者,春死;急者,甲乙日及朝死也。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緩者,夏死;急者,丙丁日及日中死也。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緩者,長夏死;急者,戊己日及戌辰丑未死也。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玉機真藏論》《甲乙經》「死生」作「死者」。一日一夜五分之,謂朝主肝,晝主心,辰戌丑未主脾,晡主肺,夜主腎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王注云∶皮膚干着,骨間肉陷,謂人骨枯槁,大肉陷下也。真髒脈形見前按脈條)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髒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 ,真髒見,十月之內死。(王注云∶ 謂肘膝後肉也如塊者。 ,渠損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髒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髒,乃予之期日(王注云∶肩髓內消,謂缺盆深也。動作衰,謂交接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 脫肉,目眶陷,真髒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也。(林注云∶一息當作一呼。以上並《玉機真髒論》)


〔《靈》〕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本神篇》。下同)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素》〕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三部九候論》。下同)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仲,死必戴眼。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診要經終篇》。下同。凡癇 亦戴眼,灸崑崙穴,即隨下不戴也。若灸崑崙仍眼戴不下者,是為太陽終也。王注∶絕汗謂出汗如珠不流復旋干也)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HT 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HT 音瓊。王注云∶目HT ,謂直視如驚貌)

陽明終者,口目作動,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王注云∶經盛謂面目頸額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不仁謂不知善惡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面黑者手少陰絕,齒長者足少陰絕)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靈》〕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經脈篇》。下同)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痿,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厥陽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宿,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髮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仲∶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者,此為命門絕也,又未知何髒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煤,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屎,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髒陰陽相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黃,腋下溫,心下熱也。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手足不仁。


〔《脈》〕病患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一雲∶二日死也)。病患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病患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雲∶八日死)。病患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雲∶目停停二日死)。病患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發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一雲∶小腸絕)。病患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一雲∶五日死)。病患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腸平,九日死)。病患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背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病患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病患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痢無度,痢絕則死。病患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一雲∶人中平七日死)。病患骨絕,齒黃落,十日死。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以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扁鵲、華佗〕病患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病患循衣縫,譫語者,不可治(陽明絕)。病患陰陽俱絕,掣衣掇空,妄言者,死。病患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以上三條皆陽明絕)。病患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病患臥遺尿不覺者死(陽明絕)。病患屍臭者,不可治。病患面晃白直視肩息者,一日死(膽肺絕)。病患陰結陽絕,目精KT KT 者死。病患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病患目系傾者,七日死。病患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反者死。病患口張者,三日死。病患唇青,人中反者,死(脾肝絕,下同)。病患唇反,人中滿者,死。病患唇口忽干者,不治(未詳)。病患唇腫齒焦者,死(肝腎絕)。病患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其脈 者,死。病患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少陰絕)。病患舌卷卵縮者,必死(厥陰絕)。病患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太陰厥陰絕)。病患發直者,十五日死(少陰絕)。病患發如干麻,善怒者,死(少陰絕)。病患發與眉衝起者,死(同上)。病患爪甲青者,死。病患爪甲白者,不治。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病患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病患卒腫,其面蒼黑者死。病患手掌腫無文者,死。病患臍腫反出者,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絕)。病患陰囊莖俱腫者,死,病患脈絕,口張足腫,五日死。病患足跗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諸脈診病雜法 編輯

諸脈診病雜法者,竅恐迷亂診病大綱,故以雜法名之也。凡前篇脈之浮、沉、遲、數、虛、實、洪、細、滑、澀,所指陰、陽、表、里、寒、熱、血、虛、氣實之病者,皆診病之大綱,學人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故《內經》論脈主病,必以陰陽相對言之,或以五臟分發言之,未嘗雜他法者,欲人識其綱也。故診病先定大綱,然後雜究諸病,如診得浮脈大綱主表也,沉脈大綱主里也,然後雜究其或屬寒屬風屬氣等病之類是也。余見如左方。


〔無擇〕浮為在表,為風,為氣,為熱,為痛,為嘔,為脹,為痞,為喘,為厥,為內結,為滿不食。浮大為鼻塞,浮緩為不仁,浮大長為風眩癲疾,浮滑疾為宿食,浮大而澀為宿食滯氣,浮短為肺傷諸氣,浮滑為飲為走刺,浮細而滑為傷飲,浮滑疾緊為百合病,浮數為大便堅,小便數,浮緊為淋,為癃閉。


〔東垣〕辨脈浮所主病不同,浮者沉之反也,瞥瞥然見於皮毛上,與皮毛相得,微按之則絕無,有如空中之浮雲。所主病一則為風,一則為虛。古人云∶浮而有熱者,虛也;浮而無熱者,風也。予謂此未盡善,蓋風有八風,寒熱溫涼,各各不同,其中有風熱。止言脈浮,雖不能分別八面之風,兼見脈候,止說浮而已。須兼見的證,單在一髒或兩髒相合,亦足以分何髒之病,言風無熱則非也。況八風之脈皆見於左手寸脈外側,若右手行陰道脈中受虛邪賊邪之風,亦於氣口外側顯見,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是也。其虛勞脈雖有傳變,必顯於內側。六脈互傳,皆為不足之病,則是五臟傳變,必從四時傳變於外,六腑乃受之,如是則勝復之作,不能相過,此之謂也。若浮而弦者風也,見於左關。浮而澀者虛也,見於右寸。


〔無擇〕寸芤為吐血,微芤為衄血,關芤為更血,為腸癰;尺芤為下焦虛,小便血出。滑為吐,為滿,為熱,為伏痰,為宿食,為蓄血,為經閉,為咳,為血氣俱實。滑而浮散為癱瘓,滑數為結熱,滑實為胃熱,滑利為妊娠,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為泄利,滑而浮大,小腹痛,溺則陰中痛,大便亦然。又滑為鬼疰。


〔《素》〕脈滑曰風。

無擇∶實為熱為嘔,為痛,為氣塞,為喘咳,為大便不禁。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為腰痛。弦為寒,為痛,為飲,為瘧,為水氣,為中虛,為厥逆,為拘急,為寒癖。弦緊為惡寒,為疝瘕,為癖。弦而鈎為脅下刺痛。弦長為積,隨左右上下為瘀血。


〔仲〕弦則衛氣不行。


〔無擇〕緊為寒,為痛,為咳,為喘,為滿。浮緊為肺有水。緊滑為蛔動。急為遁屍。緊數為寒熱,又為宿食,為吐逆。


〔《素》〕盛而緊曰脹。


〔《本事》〕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咽燥,小便白色,自汗。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予曰∶寒中少陰之經,是以脈緊。仲景雲∶脈緊而汗出者,亡陽也,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下痢,蓋謂此也。有難之曰∶《脈訣》緊脈屬七表,仲景以緊脈屬少陰,然則緊脈屬陽耶?屬陰耶?予言∶仲景雲,寸口脈俱緊者,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又雲∶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勿妄治也。又雲∶緊則為寒。又雲∶諸緊為寒。又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雲∶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假令下痢,以胃虛故令脈緊。又雲∶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是寒邪之氣,久客經脈所致,皆虛寒之脈也。其在陽經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雲∶浮緊名為傷寒。又曰∶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熱。此在陽則浮而緊也,在陰則沉而緊。故仲景雲∶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則陰當先絕而不見陽。又雲∶少陰緊至七八日,自下痢,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陰則沉而緊也。仲景雲∶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髒。欲知表里臟腑,先以浮沉遲數為定,然後兼於證而別陰陽也。


〔無擇〕洪為脹,為滿,為痛,為熱,為煩。洪實為癲。洪緊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洪浮為陽邪,大為祟。


〔《素》〕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脈要精微論》)。大則病進。(丹溪雲∶大,洪之別名。其病得之於內傷者,陰虛為陽所乘,故脈大當作虛治之。其病得之於外傷者,邪客於經脈亦大,當作邪勝治之。合二者觀之,皆病方長之勢也。謂之病進,不亦宜乎。海藏雲∶君侵臣是也)


〔仲〕平人脈大為勞。大則為虛。


〔無擇〕數為熱,為虛,為吐,為痛,為煩渴,為煩滿。

促(經無文)

釋曰∶其促有五∶一曰氣,二曰血,三曰飲,四曰食,五曰痰。但髒熱則脈促,以氣血痰飲留滯,不行則止,促非惡脈也。

散(經無文)

釋曰∶六腑氣絕於內,則手足寒,上氣;五臟氣絕於內,則下痢不禁,甚者不仁,其脈皆散,散則不聚,病亦危矣。

革為滿,為急,為虛寒相搏。婦人為半產漏下。

釋曰∶革者,革也,固結不移之狀。三部應之,皆危脈也。

微為虛,為弱,為衄,為嘔,為泄,為亡汗,為拘急。微弱為少氣,為中寒。

沉為在里,為實,為水,為寒,為喘,為瘕 。沉弱為寒熱。沉細為少氣,臂不能舉。沉滑為風水,為下重。沉緊為上熱下冷。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沉重而中散者為寒食成。沉重不至寸,細絕者為遁屍。沉緊為懸飲。沉遲為痼冷。沉重為傷暑發熱。

緩為在下,為風,為寒,為弱,為痹,為疼,為不仁,為氣不足,為眩暈。緩而滑為熱中。緩而遲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澀為少血,為亡汗,熱氣不足,為逆冷,為下痢,為心痛。澀而緊為痹,為寒濕。


〔《素》〕脈澀曰痹。

丹∶脈之狀不一,大率多兼見之。人之病有四∶曰實,曰熱,曰寒,曰虛。故學人診亦必浮、沉、遲、數為之綱,以察病情。初學人又以浮數為熱為有餘,沉遲為寒為不足。其間最難體認者,澀脈也。最難調治者,弦脈也。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又曰短而止。得此脈者,固為寒,為濕,為血虛,為污血,為氣多,然亦有病熱與實者。或者得脈之帶澀,徒見其有細有遲又散,皆是不足之象,便以為虛而寒,猛浪用藥,寧不誤人。若夫或因多怒,或因憂鬱,或因濃味,或因補劑,燥劑,或因表里無汗,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凝血,膠固雜揉,脈道澀滯,亦見澀狀。參之形證,病情斯得。先賢曰∶澀而堅,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脾肺氣寒,實熱在胃中,可不慎歟。弦為春令之脈,非春時而見者,木為病也。五臟更相制伏,以防其太過,木為病則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則土病矣。考之諸家,則曰弦者虛也,為反胃,為痛痹。沉弦為疝瘕,弦長為積病,雙弦為寒飲,雙弦而遲為心下堅。偏弦,飲也。弦急為腹痛,弦而鈎主蜚屍,弦緊而微細主寒積,微弦而伏主 不治,弦而大主半產漏下亡血失精,弦而小主寒痹,弦在左寸頭痛,弦在右寸水走腸胃,弦在左關怒而血聚,弦在右關寒痛,四肢拘急,弦在趺陽腸痔下血,弦在尺中,小腹痛白腸挺核,木邪風氣上極,土敗為病,先哲蓋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於畏之論,猶未發明,倘非滋水以降火,濃土以養金,而又以行濕散風導郁,為之輔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況弦脈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異,故不容於自默也。若曰不然,何弦屬陽,而仲景列沉澀弱微弦為五陰之數。至於敗散殘賊之脈,又以弦為之首,澀為之中,其意可見。(蜚,扶滑切)


〔無擇〕遲為寒,為痛,遲而澀為 瘕咽酸。

伏為霍亂,為疝瘕,為水氣,為溏泄,為停痰,為宿食,為諸氣上沖,為惡膿死肌。

濡為虛,為痹,為自汗,為氣弱,為下重。濡而弱為內熱外冷自汗,為小便難。

弱為虛,為風熱,為自汗。

細為血氣俱虛,為病在內,為積,為傷濕,為後泄,為寒,為神勞,為憂傷過度,為腹滿。細而緊為 瘕積聚,為刺痛。細而滑為僵仆,為發熱,為嘔吐。

動為痛,為驚,為痹,為泄,為恐。

虛為寒,為腳弱,為虛,為食不消化,為傷暑。

結為痰,為飲,為血,為積,為氣。

釋曰∶氣寒脈緩則為結,氣熱脈數則為促,雖緩數不同,亦當如促脈分別可也。

代者,一髒絕,他髒代至。

釋曰∶代真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


〔《脈經》〕寸浮則中風,寸芤則胸中積血,寸滑則嘔逆,寸實則胸中熱,寸弦則胸中急痛,寸緊則頭項急,寸洪則熱甚於胸中,寸微則陽虛,寸沉則陰中伏陽、胸中痰,寸緩則太陽中濕,寸澀則中氣虛,寸遲則陰溢於上,寸伏則胸中積氣,寸濡則多自汗,寸弱則陽氣虛微。

關浮則腹脹滿,關芤則腸中積血,關滑則胃寒不能食,關實則胃中切痛,關弦則胃寒不能食,關緊則腹中鬱結,關洪則番胃吐食,關微則氣結於心下,關沉則心下痛,關緩則腰痛難伸,關澀則血少而留停,關遲則粥漿不入,關伏則腸癖瞑目,關濡則少氣精神散,關弱則胃氣虛。

尺浮則大便乾澀,尺芤則小便有血,尺滑則下焦停寒,尺實則小腹脹、小便不禁,尺弦則下焦停水,尺緊則臍腹痛,尺洪則陰絕,尺微則臍下有積,尺沉則腰腳重,尺緩則飲食不消,尺澀則逆冷傷血,尺遲則寒甚於腰腳,尺伏則飧泄谷不化,尺濡則骨肉不相親,尺弱則陰氣內絕。


〔《素》〕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敝,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脈要精微論》)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小弱以澀者,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以上《平人氣象論》)。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王注云∶脈附臂筋,取之不審,推筋令遠,使脈外行而不出外者,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王注云∶脈遠臂筋,推之令近,遠而不近,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上而不下」《甲乙經》作「聚而不上,治宜舉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下而不上」《甲乙經》「作上而不下,用宜抑之」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以上《脈要精微論》)


〔孫〕按開寶寺僧,衣缽甚濃,常施惠於人,孫重之,與往還。一日,謂孫曰∶某有一事,於翁約賞罰為戲,可否?孫曰∶如何為賞罰?僧曰∶若診吾脈,若知某病,賞三十千為一筵;若不中,罰十千歸小僧。孫曰∶諾。與之診,左手無脈,右手有脈,遂尋左手之脈,乃轉左臂上,動遙如常。孫曰∶此異脈也。醫書不載。脈行常道,豈有移易之理,往昔少年為驚撲震動心神,脈脫舊道,乍移臂外,復遇驚撲,不能再歸,年歲長大,氣血已定,不能復移,目下無病爾。僧曰∶某襁褓而撲,皆幾死,固宜脈失所,某亦平生無病,亦不曾診脈,聞公神醫,試驗之,果神醫也。

診一歲病證相同 編輯

一歲病證相同者,五運六氣所為之病也。五運六氣之病,有常有變難診。另詳於《運氣類證》,今但取常而不變者編之。

圖(圖缺)

立秋二(玄委西南方) 秋分七(倉果西方) 立冬六(新洛西北方)

夏至九(上天南方) 招搖中央 冬至一(葉蟄北方)

立夏四(陰洛東南方) 春分三(倉門東方) 立春八(天留東北方)


〔《靈》〕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太乙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太乙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太乙在中宮之日有變,占在吏。太乙在秋分之日有變,占在將。太乙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乙居五宮之日,疾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是故太乙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患。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九宮八風篇》)

中宮之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日,屬四維,中央之土也。太乙入徙立於中宮,當作立於五宮。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候此者當以冬至之日,太乙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夜半至者,萬民皆臥而弗犯,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乙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也。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髮屋,揚沙石,國有大災。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此所謂候歲之風,賤傷人者也。二月丑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巳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歲露論》)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編輯

治法通論 編輯

〔垣〕醫之可法,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可法者有數人。至於華氏之剖腹,王氏之針法,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效之。非若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芳摯之湯液,箕子之五行,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論》,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述作,錢仲陽之議論,潔古之方書,皆活法所可學人。豈千方萬論,印定後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人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莽者,雖有一法一節之可觀,非百世可行之活法,皆不取也。予豈好辨哉!欲使學人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嚮慕而已。或有人焉,徒欲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而用之無益者,豈為知本。


〔海〕錢氏、《活人》、王朝奉、王德孚所論,皆宋人,易老、守真,皆金人,所用之劑寒熱之不同者,蓋本諸此。讀此數書而用之,亦當以地方世代所宜責之。然莫若取法於潔古,折衷於仲景湯液,則萬世不易之大法也。


〔《素》〕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 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並見《陰陽應象論》)


〔仲〕大法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溫及灸。


〔海〕病在天之無形,當汗;病在天之有形,當吐;病在地之無形,當利小便;病在地之有形,當利大便。


〔《脈》〕夫欲治病,當先知其證何起,乃可攻之耳。


〔垣〕假令治病,無問傷寒、蓄血、結胸、發黃等諸證,並一切雜證等,各當於六經中求責之。如發黃症,或頭痛、腰脊強、惡寒,即有太陽證;或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即有陽明證;余仿此。(不獨六經中求責,五臟求責,尤急務也。假令面青、脈弦、善怒、淋溲、便難、轉筋,即有肝證也;或面赤脈洪善笑,口乾身熱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即有心證也;余仿此)


〔丹〕治病必求其本病之有本,猶草木之有根也,去葉不去根,草猶在也。治病猶去草,病在髒而治腑,病在表而攻里,非惟戕賊胃氣,抑且資助病邪,醫云乎哉。

一法,治瘧積下痢,吐痰而愈。一法治污血哽噎,用韭汁開污血而愈。一法,治下疳瘡自痢,用龍薈丸、柴胡湯而愈。其詳分見各門。


〔海〕治病必求其本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藥;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何為不只用芍藥大黃等,而於桂枝內加之?要從太陽中來,以太陽為本也。又如結胸證,自高而下,脈浮者,不可下,故先用麻黃湯解表。表已脈沉,後以陷胸湯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於蓄血下焦,血結膀胱,是從太陽中來,侵盡無形之氣,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素》〕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標本病傳論》)


〔仲〕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海〕初治之道,法當峻猛者,謂所用藥勢疾痢猛峻也。緣病得之新暴感,雖輕得之重,皆宜以疾痢之劑急去之。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為病得之非新非久,宜以緩疾得中之藥,養正去邪,相濟而治之。假令如見邪氣多,正氣少,宜以去邪藥多,養正藥少。凡加減法如此之類,更宜臨證消息增減用之。仍根據時令行之,無妄也。更加針灸,其病即愈。末治之道,法宜寬緩,寬者察藥性平和,緩者廣服無毒以養氣血安中。蓋為病證已久,邪氣伏潛至深而正氣微少,故以善藥廣服,養正氣而邪氣自去,更加針灸,其效必速。

治病之道有五法∶和、取、從、折、屬也。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如火之屬衰於戌,金之屬衰於辰是也。一治曰和,假令小熱之病,當以涼藥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治曰取,為熱勢稍大,當以寒藥取之,取之不已,又用從。三治曰從,為勢已甚,當以溫藥從之,為藥氣溫也,味隨所用,或以寒因熱用,或以熱因寒用,或以汗發之,發之不已,又用折。四治曰折,為病勢極甚,當以逆制之,制之不已,當以下奪之,下奪之不已,又用屬。五治曰屬,為求其屬以衰之,緣熱深陷在骨髓間,無法可出,針藥取之不能及,故求其屬以衰之(求屬之法,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經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熱氣之法,同前所云,火衰於戌,金衰於辰之類是也。如或又不已,當廣其法而治之。譬孫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則塞淵泉,有水則把渡口,在平川廣野當清野千里。塞淵泉者,刺 穴。把渡口者,奪病發時前。清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宜廣服大藥以養正氣。夫病有中外,治有緩急。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氣微不和,以調氣法調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故經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治,其次平治,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


〔《難》〕髒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髒病所以難治者,傳其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髒同法也。


〔海〕脈之不病,其神不言,當自有也。脈之即病,當求其中神之有與無焉。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則有神也,當泄其熱,則神在焉。寒則有神也,當去其寒,則神在焉。寒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藥以泄熱去寒乎?苟不知此而遽泄去之,將何根據以生,所以十亡八九。


〔《素》〕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血氣形志篇》)


〔海〕緩急辨經雲∶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所當知也。諸有表證當汗。脈浮,急汗之;脈沉,緩汗之。諸有里證當下。脈浮,緩下之;脈沉,急下之。三陽汗當急,而下當緩。三陰汗當緩,而下當急。主為病,則緩去之;客為病,則急去之。胸中氣病,自病也。為主,治當緩。胸中血病,他病也。為客,治當急。上無形,下入腹中,即為客也,治當急。下有形,上入胸中,即為主也,治當緩。歲之六氣,主也。司天在泉間氣,客也。補上治上制以緩,不犯血藥,便謂之緩,非緩慢之緩也。補下治下制以急,不犯氣藥,便謂之急,非急速之急也。熱在至高之分,故用輕劑從高而按治從緩也,若急服之,上熱未退,而中寒復生矣;若入有形,當下之者從其急,從其急者從其權也。大腸滑泄,治以收之,服藥當以一物壓之,欲其及於下部也,故服在空心食前,若在食後,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謂治之緩也。近者奇之,先急而後緩。遠者偶之,先急而後緩。下者奇之,先緩而後急。汗者偶之,先緩而後急。


〔靈樞〕奇偶汗從九地之下,下從九地之上。

東垣∶諸病四時用藥之法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疾,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錢仲陽醫小兒,深得此理。《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又曰∶無違時,無伐化。又曰∶無伐生生之氣,此皆常道也。用藥之法,若反其常道,而變生異證,則當從權施治。假令病患飲酒,或過食寒,或過食熱,皆可以增疾。如此,以權衡應變治之。權變之藥,豈可常用乎?權變之藥,於時禁藥禁,有不暇顧者矣,故不可輕用。


〔丹〕愚閱張子和書,惟務攻擊,其意以正氣不能自病,因為邪所客,所以為病也,邪去正氣自安。因病有在上、中、下、深、淺之不同,立為吐、汗、下三法以攻之。初看其書,將謂醫之法盡於是矣。復因思《內經》有言∶謂之虛者,精氣虛也;謂之實者,邪氣實也。夫邪所客,必因正氣之虛,然後邪得而客之。苟正氣實,邪無自入之理。由是於子和之書,不得不致疑於其間。又思《內經》有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思仲景有言∶病當汗解,診其尺脈澀,當與黃 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於是知張子和之書,非子和之筆也。子和馳名中土,其法必有過於同輩者,何其書之所言,與《內經》仲景之意,若是之不同也。於是決意於得明師以為之根據歸,發其茅塞,遂游江湖,但聞某處有某醫,便往而拜問之,連經數郡,無一人焉。後到真定,始得《原病式》東垣 ,乃大悟子和之孟浪,然終未得的然之議論,將謂江浙間無可為師者。泰定乙丑夏,始得聞羅太無於陳芝岩之言,遂往拜之,蒙叱罵者五七次, 趄二閱月,始得降接。因觀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詢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又游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昕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隔壁宿泊,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余,且時以慰論之言勞之,又曰∶我與銀拾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耳。察其形稍蘇,脈稍充,與桃仁承氣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乃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舊,又半月余,與銀遂行。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受素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羅每日有求醫者,必令某診視其脈狀,回稟羅。但臥聽,口授用某藥治某病,以某藥監某藥,以某藥為引經,往來一年半,並無一定之方。至於一方之中,有攻補兼施者,亦有先攻後補者,有先補後攻者,又大悟用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隨時取中,此之謂歟。其時羅又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補湊新屋,其材木非一一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由是又思許學士《發微論》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遂取東垣方稿,手自抄錄,乃悟治病患當如漢高祖繼暴秦,周武王繼商之後,自非散財發粟,與三章之法,其受傷之氣,倦憊之人,何由而平復也。於是知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審,正氣須保護,以局方為懲戒哉。


〔海藏〕許先生論梁寬父症右脅肺部也,咳而吐血,舉動喘逆者,肺診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肺與脾俱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蓋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 癖反盛,止宜補中益氣湯,先扶元氣,少以治病藥和之。聞已用藥而未獲效,必病勢苦逆,而藥力未到也。當與寬父熟論,遠期秋涼,庶可平復。蓋肺病者惡春夏火氣,至秋冬則退,正宜於益氣湯中,隨四時陰陽升降浮沉溫涼寒熱,及見有症增損服之。升降浮沉則順之,溫涼寒熱則反之,順其理,和其氣,為治之大方也。或覺氣壅,間與加減枳術丸。或有飲,間服局方枳術湯。數月後,庶逆氣少回,逆氣回則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脈弦脈洪則無及矣。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州張氏者。張氏用藥,根據准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意。醫而不知此,是無術也。然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莫敢投,至失幾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極劉氏之妙,則取效目前,陰損正氣,遺害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子之長,而無二子之弊,其庶幾乎,史副使病,不見色脈,不能懸料,以既愈復發言之,則恐亦宜取張氏根據准四時陰陽升降用藥以扶元氣,庶他日既愈而不發也。寬父病後,初感必深,所傷物恐當時消導不盡,停滯淹延,變生他症,以至於今,恐亦宜效劉氏推陳致新之法,少加消導藥於益氣湯中,庶可以取效也。

倒倉法 編輯

〔丹溪〕倒倉論經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谷最為多,故謂之倉,若積穀之室也。倒者,傾去舊積而滌濯使之潔淨也,胃居中屬土,喜容受而不能自運者也。人之飲食,遇適口之物,寧無過量而傷積者乎?七情之偏,五味之濃,寧無傷於沖和之德乎?糟粕之餘,停痰瘀血,互相糾纏,日積月深,鬱結成聚,甚如桃核之穣,諸般奇形之蟲,中宮不清矣,土德不和矣。誠於中,形於外,發為癱瘓,為癆瘵,為蠱脹,為癩疾,為無名奇病。先哲制為萬病丸、溫白丸等劑,攻補兼施,寒熱並用,期中病情,非不功巧,然不若倒倉之為便捷者也。以黃牡牛擇肥者買一二十斤,長流水煮爛,融入湯中為液,以綿濾出渣滓,取淨汁,再入鍋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每飲一鍾,少時又飲,如此者積數十鍾,寒月則重湯溫而飲之。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全在活法而為之緩急多寡也。須先置一室,明快而不通風者,以安病患。視所出之物,可盡病根則止。吐利後或渴,不得飲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病者,名曰輪迴酒,與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滌濯余垢。睡一二日,覺肌甚,乃與粥淡食之,待三日後,始與小菜羹。自養半月,覺精神渙發,形體輕健,沉 悉安矣。其後須五年忌食牛肉。吾師許文懿公始病心痛,用熱燥香辛,如丁附桂姜輩,治數年而足攣痛,甚且惡寒而多嘔,甚而至於靈砂、墨錫、黃芽穢丹,繼之艾火十餘萬,又雜治數年而痛益甚,自度為廢人矣,眾工亦技窮矣。如此者又數年,困甚,煩渴惡食者一月,已服通聖散半月余,而大腑逼迫後重,肛門熱氣如燒,始時下積滯如五色爛錦者,又如 燭油膩者,近半月而病似退減,又半月而略思谷,唯兩足難移,計無所出。至次年三月,遂作此法,節節如應,因得為全人。次年再得一男,又十四年而壽終。又一婦人,久年香港腳,吐利而安。又臨海林兄患久嗽吐血,發熱消瘦,眾以瘵治之,百方不應。召予視之,脈兩手弦數,日輕夜重。計無所出,亦因此而安。時冬十月也,第三年得一子。又鎮守百戶蕭伯善公,以便濁而精不禁,親與試之有效。夫牛坤土也,黃土之色也,以順為德,而效法乎健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樂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經由腸胃而滲透膚腠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根據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泊之窠臼,阻礙津液,氣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倒腸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以合勺銖兩之丸散所能窺犯其藩牆戶牖乎。切詳肉液之散溢,腸胃受之,其濃皆倍於前,有似乎腫。其回薄曲折處,非復向日之舊肉液,充滿流行,有如洪水泛漲,其浮陳朽,皆推逐蕩漾,順流而下,不可停留。表者因吐而汗,清道者自吐而涌,濁道者自泄而去,凡屬滯礙,一洗而空。牛肉全重濃和順之性,盎然渙然,潤澤枯槁,補益虛損,寧無精神渙發之樂乎。正似武王克商之後,散財發粟,以賑殷民之望也。其方出於西域之至人,於中年後可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與戴肅齋書》倒倉法非敢吝也,志於學人不多也。然患者往往狃於苟安,而靠後功夫,全藉自飲輪迴酒十餘杯,以祛逐余垢,迎接調勻,新布榮衛,使臟腑肓膜,生意敷暢,有脫胎換骨之功者也。多嫌其穢而不肯吃,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視為美醞良藥乎。前日相見時,失議此一節,蓋有數人曾因此成中輟者,寧不功虧一簣,徒爾跋涉,且是暴殄天物。敢此詳告。又,中間飲到七八鍾後,藥力經涉經絡骨節中搜逐宿垢,正邪寧不 牾,必有急悶,似痛非痛,有一段惡況,此皆好消息,邪不勝正,將就擒耳,尤須忍耐而受。又於欲吐未吐,欲泄未泄,或吐瀉交作時,自有惱聒意思,皆須歡喜樂受,一聽醫者以靜待之。況此等又有大半日景象,必先說知,使方寸瞭然,庶臨時可以安守也。倒倉治癰勞蠱癩等症,推陳致新,扶虛補損,可吐可下,用黃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順取急長流水於大鍋內煮,候水耗少再添湯,不可添冷水,以肉爛成渣為度,濾去渣,用肉湯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吃晚飯。如大便秘者隔宿服神功丸,不秘者不用。五更以密室不通風處溫服一鍾,候膈間藥行又服,陸續至七八鍾。如病患不欲服,強再與之。必身體皮膚間皆痛,方見吐下。如病在上欲吐多者,須緊服,又不可太緊,恐其不納。病在下欲利多者,須疏服,又不可太疏,恐其下遠。臨時消息,大抵先見下方可使吐,須極吐下,使其上下積俱盡出大便中,須見核桃肉狀無臭氣則止。得睡覺氣定,與吃還魂酒一二鍾(即病患溲溺也),粥食將息,無有不愈。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婦人。已行此法後半年,不可近婦人。三年不吃牛肉。如性急好色,不守禁忌者,不可行此法也。倒倉全在初三鍾慢飲,最緊要,能行經隧中去。

藥性不同 編輯

圖(圖缺)


〔《素》〕濃味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陰陽應象論》)


〔東垣〕∶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防風 升麻 羌活 柴胡 葛根 威靈仙 細辛 獨活 白芷 桔梗 黍粘子 本 川芎 蔓荊子 秦艽 天麻 麻黃 荊芥 薄荷 前胡

熱浮長,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

附子 烏頭 乾薑 生薑 良姜 肉桂 桂枝 草豆蔻 丁香 濃朴 木香 益智 白豆蔻 川椒 吳茱萸 茴香 玄胡索 縮砂 紅花 神曲

濕化成,其兼氣味(氣溫涼寒熱,在人則以胃應之。味甘辛咸苦,在人則以脾應之)。

黃 人參 甘草 當歸 熟地 半夏 蒼朮 白朮 陳皮 青皮 藿香 檳榔 莪朮 三棱 阿膠 訶子 杏仁 麥芽 桃仁 紫草 蘇木

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

茯苓 澤瀉 豬苓 滑石 瞿麥 車前子 木通 燈草 五味子 桑白皮 犀角 白芍藥 天門冬 烏梅 牡丹皮 地骨皮 枳殼 琥珀 連翹 枳實 麥門冬

寒沉藏,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

大黃 黃柏 黃芩 黃連 石膏 草龍膽 生地黃 知母 防己 茵陳 牡蠣 栝蔞根 朴硝 玄參 山梔 川楝子 香豉 地榆(脾不主時,於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一十一藏,受胃之稟乃能生化。)

天有陰陽,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寒涼者,天之陰也。地有陰陽,辛、甘、淡、酸、苦咸六味是也。辛甘淡,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輕清成象,味薄,細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重濁成形,味濃,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粥,淡,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苦,陰中之陽,所以清眼目。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素》〕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陽應象論》),壯火,姜、附之屬,少火,升麻、葛根之屬。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如何?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論》)


〔垣〕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五辣∶蒜辣心,姜辣頰,蔥辣鼻,芥辣眼,蓼辣舌。


〔《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宣明五氣篇》)

東垣∶引經藥∶

太陽經 手,羌活;足,黃柏。

陽明經 手,白芷、升麻;足,石膏。

少陽經 手,柴胡;足,青皮。

太陰經 手,桔梗;足,白芍藥。

少陰經 手,獨活;足,知母。

厥陰經 手,柴胡;足,青皮。

手太陰肺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藥 檀香 粳米 五味子 白茯苓 天門冬 麥門冬 阿膠 桑白皮 蔥白 杏仁 麻黃 益智 丁香 白豆蔻 砂仁(檀香、豆蔻為使) 知母 梔子 黃芩 石膏

足太陰脾

草豆蔻 茱萸 砂仁(人參、益智為使) 防風 當歸 益智 黃 蒼朮 白朮 膠飴 代赭石 茯苓 麻子 甘草 半夏

通入手足太陰肺脾

升麻 芍藥 木瓜 藿香 白芍藥 玄胡索 砂仁

手陽明大腸

升麻 白芷 麻子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為使) 肉豆蔻 石膏

足陽明胃

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風 石膏 知母 白朮 神曲 葛根 烏藥 半夏 蒼朮 升麻 白芷 蔥白

通入手足陽明

麻黃(酒) 大黃(酒) 連翹 升麻 白朮 葛根 石膏 檀香(佐以他藥) 白芷

手少陽三焦

川芎 大黃(酒) 柴胡 青皮 白朮 熟地 黃 地骨皮 石膏 細辛 附子。

足少陽膽

半夏 草龍膽 柴胡

通入手足少陽

青皮 川芎 柴胡 連翹

手厥陰心包絡

沙參 白朮 柴胡 熟地 牡丹皮 敗醬

足厥陰肝

草龍膽 蔓荊子 阿膠 瞿麥 桃仁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當歸 甘草 青皮 羌活 吳茱萸 白朮

通入手足厥陰

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

手太陽小腸

白朮 生地黃 羌活 赤茯苓 赤石脂 砂仁(赤石脂為使)

足太陽膀胱

蔓荊子 滑石 茵陳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黃柏 羌活 麻黃

通入手足太陽

防風 羌活 本 蔓荊子 茴香 黃柏 白朮 澤瀉 防己 大黃(酒)

手少陰心

麻黃 桂心 當歸 生地 黃連 代赭石 紫石英 梔子 獨活 赤茯苓

足少陰腎

知母 黃柏 地骨皮 阿膠 豬膚 牡丹皮 玄參 敗醬 牡蠣 烏藥 山茱萸 天門冬 豬苓 澤瀉白 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吳茱萸 益智 丁香 獨活(或用梢)桔梗(或用梢) 砂仁(黃柏、茯苓為使)

通入手足少陰

細辛 熟地 五味子 澤瀉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朮

命門

附子 沉香 益智 黃

制方大法 編輯

〔垣〕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藥之氣味,不比同類之物,味皆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為用,各有濃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宜明其為用。經曰∶味為陰,味濃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濃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味濃則泄,薄即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軟堅,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若用其味,必明其氣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味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症而制其方可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君臣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用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補上治上,制之以緩;補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氣味濃也;緩者,氣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頻食;濃者,多服而頓食。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郁達之,謂吐令條達也;火郁發之,謂汗令疏散也;土郁奪之,謂下無壅滯也;金郁泄之,謂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折之,謂制其沖逆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素》〕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至真要大論》。下同)此言內氣失調,而得病之治法也。

帝曰∶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此言內氣本調,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蓋內氣失調之病,根本不固,惟病邪微者,可逆治之。苟病邪甚者,逆治之則病邪格拒,必變危矣,故反從其病勢而治之也。如元氣本調之病,根本堅固,則不分微甚,皆可逆從而治之也。帝曰∶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垣〕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藥之於症,所主同者各等分。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治濕,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兼見何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甘草、芍藥為佐。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湯方,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里虛,各言其所主用也。後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庶不至差誤矣。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雲∶辛甘發散為陽。風宜辛散,防風味甘辛,又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寒宜甘發也。或有別症於前,隨症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凡眼暴熱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歸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為臣,甘菊、甘草之類為佐。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熱論。凡水瀉,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症治病藥為佐。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風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症加減。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凡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諸病症於後,隨症治病,藥內逐一加減用之。

隨症用藥 編輯

〔仲〕夫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垣〕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少陽柴胡,厥陰吳茱萸)。頂巔痛須用 本,去川芎(一本作「項頸腦痛」)。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者加桂;惡熱而痛者加黃柏;心下痞用枳實、黃連;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腹脹,用姜制濃朴;虛熱,須用黃 ,止虛汗亦用;脅下痛,往來寒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墮好臥,去痰用白朮;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破滯血,用桃仁、蘇木;補血不足,須用甘草;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多用苦寒,則瀉脾胃。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調氣,須用木香;補氣,須用人參;和血,須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用當歸也。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熱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服則瀉人真氣。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嗽者,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膠;宿食不消,用黃連、枳實;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水瀉,須用白朮、茯苓、芍藥;氣刺痛,用枳實,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根梢用,及引經藥則可。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小便黃者,用黃柏;數者澀者,或加澤瀉。腹中實痛兼熱,用大黃、芒硝。小腹痛,用青皮;莖中痛,用生甘草梢。飲水多致傷者,用白朮、茯苓、豬苓。胃脘痛,用草豆蔻。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禁用,經曰∶中滿者勿食甘。


〔潔古〕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補上焦陽之虛,非附子不能補下焦陰之虛。


〔垣〕如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 建中湯。脈虛而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症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秘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 ;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濃朴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於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中焦用白芍,則於脾中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不可用。腹中疼痛者,加甘草、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加之。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於上勿加之,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秘塞,加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症,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竅不利者,六乙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藏熱者,用錢氏導赤散;中滿或但腹脹者,加濃朴;氣不順,加橘皮。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 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血虛則里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頭痛,加川芎;苦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發脫落及臍下痛者,加熟地黃。如皮毛肌肉之不伸,無大熱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半兩。燥熱及胃氣上沖,為沖脈所逆,或作逆氣,而里急者,加炒黃柏、知母;覺胸熱而不渴,加炒黃芩。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氣補胃自行矣。如氣弱氣短者,加人參。只昇陽之劑,助陽之勝,多加參。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或喘者,加人參。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氣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內燥津液不能停,當致津液少加炒黃柏、赤葵花;如心下痞悶者,加黃連一黃芩三,減諸甘藥,不能食心下軟而痞者,甘草瀉心湯則愈(痞有九種,治有五方,見仲景瀉心為的)。如喘滿者加炙濃朴(小便不利者加之,如利為禁藥)。如胃虛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藶;如氣短氣弱而腹微滿者,不去人參,去甘草,加濃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滿而氣不轉者,加之。如中滿者,去甘草,倍黃連,加黃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許;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汁多亡陽,加黃 ;四肢煩熱肌熱,與柴胡、羌活、升麻、葛根、甘草則愈;如鼻清涕惡風,或項背脊膂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 倍加,臨臥服之。

脈熱身熱加減法,見發熱門。

《禁服篇》雲∶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未滿而知約之,可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此聖人所以退太過而進不及,以平為期也。大凡氣味者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是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余以谷肉菜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至如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下不以偶,汗不以奇。隨其邪之所在高下淺深輕重虛實,影響無間,萬舉萬全,是謂中行,故可為師也。假如證大而湯劑小,則邪氣少屈,故藥力已乏,欲不復治,其可得乎。猶一杯水救一輿薪之火,火竟不滅,是謂不及,故不可以為師而可以為工矣。證小則湯劑大而邪服,邪已盡而藥餘力,欲不傷正,何所容哉。猶火炎昆崗,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此又不可以為工,是為粗醫也。三者之論,惟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然而太過猶甚於不及,何以明之?蓋失於姑息,邪復勝正者,止於勞而無益,猶可勉而適中。或失苛暴,則血氣被傷,因致羸替者有之,危殘者有之,滅亡者有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所謂猶甚也,可不戒哉。嘗考仲景之書,於承氣湯下攻里,則曰若更衣止後服。於桂枝方後發表,乃雲 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皆本乎軒岐之微旨也。


〔仲〕言銼如麻頭,與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者無鐵刃,於口咬細,令如麻頭,為粗末。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 咀也,今人以刀器銼如麻頭大,此 咀之易成也。若一概為細末,不釐清濁矣。經雲∶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果何謂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咀之藥,取汁易行經絡故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風寒,以蔥白;去膈上痰,以蜜。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氣味濃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用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如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以生薑汁稀糊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者,易化。滴水丸者,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湯者盪也,去久病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取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者,宜飢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古之方劑,錙銖分兩,與今不同。雲一升者,今之大白盞也。雲銖者,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三兩者,今之一兩。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料例大者,合三分之一足矣。大黃恐寒則損胃氣,須煨。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製毒也。黃柏、知母下部藥也,久弱之人須合用之,酒浸曝干,恐寒傷胃氣也。熟地黃酒洗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意也。


〔垣〕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余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心亦悸動,吃噫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笑,以炙甘草湯治之。成無己雲∶補可去弱,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故用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是也。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銼一兩劑服之,不效。予再候之,脈證相對,莫非藥有陳腐,故不效乎?再市藥之氣味濃者煎服,其證減半,再服而安。凡藥之昆蟲草木,產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內經》曰∶司歲備物,氣味之精專也。修合之際,宜加謹焉。

病患服藥,必擇人煎熬製度,令親信恭誠至意者為之。煎藥銚器,除油垢腥穢,必用新淨甜水為上。量水多少,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用紗濾去渣,取清汁服之,無不效也。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編輯

治虛實法 編輯

〔《素》〕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通評虛實論》。此二句乃虛實之要領)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評熱論》《針經》雲∶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許學士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難》〕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素》〕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通評虛實論》。下同)。脈氣虛,尺虛(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然。脈虛者,不象陰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五實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玉機真藏論》。下同。子和診一舟子病,乃五實也。作大劑下之,殊不動搖,計竭智窮,無如之何。忽憶桃花萼丸,頻下七八十丸,連瀉二百餘行,與前藥相兼而下,其昏困數日方已)。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五虛死,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可活。(治五虛,黃 建中湯、理中湯之類方見後條傷寒)


〔垣〕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脾實而邪氣盛也。(治脾胃虛,補中益氣湯。見發熱)。


〔《靈》〕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氣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根結篇》。東垣雲∶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謂病氣有餘。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是謂病氣不足。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病氣不足,急補之以辛甘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及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察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鼓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少息者為不足。其曰形氣,謂人形體中之血氣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若形氣不足,病未潮作之時,亦為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當補之以甘藥。不已,灸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也)


〔《素》〕陽道實,陰道虛(《太陰陽明論》)。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方盛衰論》)


〔河〕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所以肥能寒而不能熱,瘦能熱而不能寒者,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損其有餘者,方得平調,故能之矣。


〔《靈》〕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血氣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陰陽二十五人篇》)衛氣虛則汗多,榮血虛則無汗。經雲∶衛氣者,所以肥腠理,司開闔者也。今衛虛則腠理疏,開闔無司,而汗多矣。又雲∶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今血少則無汗矣。


〔《靈》〕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五音五味篇》)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瘁,善痿厥,足痹(瘃,少玉切。乃凍瘡也)。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濃。血少氣多,則 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陰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頷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以上見《陰陽二十五人篇》)


〔《靈》〕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為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為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黃帝曰∶六氣者,云云)。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以上《見決氣篇》)上精氣津液血脈六者,蓋精氣即衛氣,津液血脈即營血之異名,衛氣根於血,營血根於氣,故曰一氣也。


〔《素》〕臂多青脈,曰脫血(《平人氣象論》。下同)。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靈》〕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論疾診尺篇》)

氣虛則脈弦,血虛則脈大,仲景雲∶脈弦則衛氣不行。《內經》雲∶脈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也。


〔《脈》〕脈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虛;脈大者,血氣俱多;脈細微者,血氣俱虛。


〔《靈》〕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終始篇》)


〔《難》〕脈有陽虛陰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六難》)


〔仲〕∶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如車蓋者,浮大而有力也。如循長竿者,弦而有力也)


〔《脈》〕寸口脈 如羹上肥,陰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如羹上肥者,浮大而無力也。蜘蛛絲者,細而無力也)


〔仲〕∶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


〔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


〔《難》〕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死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治損之法,詳見虛門)。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着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以上《十四難》)


〔仲〕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挾喉兩旁人迎脈大為陽盛,兩手寸口脈大為陰盛。詳見針灸門刺虛實法。(《內經》以挾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脈經》以關前為人迎,當以《內經》為正)


〔《素》〕∶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生氣通天論》)潔∶氣虛氣弱者,陳皮、黃 、人參;氣實氣結者,青皮、濃朴、木香、沉香。血虛者,生地黃、當歸身;血實惡血積聚者,當歸梢、蘇木、紅花。


〔海〕氣血弱者,勿與枳殼,以其損氣也;氣血盛者,勿與丁香,以其益氣也。脈弦而虛者,勿損氣,脈大而實者,勿益氣;脈中有少力,浮則似止,胸中真氣不及也。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沉香 川芎 益智 白豆蔻 丁香

氣虛,則生脈散;血虛,則三才丸。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

白朮 人參 黃 茯苓(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


〔《千金》〕生脈散

人參 五味 麥門冬


〔(潔)〕益氣丸 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上益氣。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錢) 橘皮(去白) 桔梗 炙甘草(各半兩) 五味子(二十一粒)

上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咽下(油餅,和油燒餅也)。

虛損。人參黃 湯。

人參(二錢) 黃 白朮 陳皮(去白,各一錢) 甘草(半錢,炙) 當歸 茯苓(各一錢)

上 咀。水煎,空心熱服。胃熱不能食者,加姜、棗湯煎。


〔垣〕補中益氣湯 治飲食勞倦所傷。(方見《虛熱門》)

調中益氣湯治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心腹滿閉,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溺清利而數。或上飲下泄。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後見血及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兩目焰火,視物昏花, 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

黃氏(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半錢,去蘆,嗽者去之) 柴胡(二分,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陷,能補上氣,從水引火) 橘皮(二分,如腹中氣不得運轉者,更加一分) 升麻(二分)蒼朮(五分) 木香(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宿食消盡服之,寧心絕思,藥必神效。蓋病在四肢,血脈空虛,宜在旦服。如時顯熱燥,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真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三分);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時令從權祛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絡於心中,故顯濕熱相合而生煩亂也)。

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半夏(半錢),生薑三片,以制半夏之毒。有嗽者去之,緣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之邪所作也。如無以上證,只服∶

黃 (一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五分) 橘皮(二分) 柴胡(二分) 升麻(二分) 蒼朮(五分) 黃柏(酒洗,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根據前煎服。

中氣不足隨時加減用藥法∶如食少不飢,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術丸;如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而心下痞,加甘草、黃連、柴胡;如腹中氣上逆者,是沖脈逆也,加黃柏(三分)、黃連(一錢五分)以泄之;如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身;如心下痞夯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如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如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橘皮;如冬月,不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葉;如口乾咽干,加五味子、葛根;如脅下急或痛,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滿悶鬱郁然,加橘紅、青皮、木香少許;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半錢)、生薑(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間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如噦,加五味子多,益智少;如脈洪大兼見熱症,少加黃連、黃芩、生地黃、甘草;如脈緩沉重,怠惰無力者,濕勝也,加蒼朮、澤瀉、人參、白茯苓、五味子;如脈澀覺氣滯澀者,加當歸身、天門冬、木香、青皮、陳皮;有寒者,加桂枝、黃 ;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陳皮、木香。此三味為定法。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縮砂仁;夏月少用,更加黃連;秋月氣澀滯,氣不下,更加檳榔、草豆蔻仁、縮砂仁,或少加白豆蔻仁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陳皮多,更加風藥以退寒覆其上;如初春猶寒,更少加辛熱以補春氣之不足,以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脈弦者,見風熱之證,以風藥通之。如胸中窒塞,或氣閉悶亂者,肺氣澀滯不行,宜破滯氣,青皮、陳皮,少加檳榔、木香;冬月加吳茱萸、人參。如胸中窒塞,閉悶不通者,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氣不得伸故也。必寸口脈弦,或微緊,乃胸中有寒,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明矣。丹田有熱者,必尻骨冷,前陰間冷汗,兩丸冷,是邪氣乘其本,而正氣走於經脈中也。若遇寒則必作陰陰而痛,以此辨丹田中有伏火;加黃柏、生地黃,勿誤作寒證治之。如秋冬天氣寒涼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類。如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則涼矣。如腳膝痿軟,行步無力,或疼痛,乃腎肝中伏濕熱也,少加黃柏,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黃柏,加漢防己半錢,則腳膝中氣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氣不足以息者,服正藥二三服,氣猶短促者,為膈上及表間有寒所遏,當引陽氣上伸,加羌活、獨活、 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黃 加倍。

四物湯益榮衛,滋氣血。

熟地黃(補血,如臍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 川芎(治風泄肝木也,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肝之藥) 芍藥(和血) 當歸(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

上為粗末,水煎。又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芍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術桂,謂之腹痛六合;若風眩,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若發熱而煩,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若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朮、茯苓,謂之濕六合;若氣虛弱,起則無力,眶然而倒,加濃朴、陳皮,謂之氣六合;若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便清白,加乾薑、附子,謂之寒六合;若身熱脈躁,頭昏項強者,加柴胡、黃芩;若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若目赤暴發作雲翳,疼痛不可忍,宜四物龍膽湯(方見眼目門)。若瘡疾,加荊芥,酒煎常服。若虛煩不得睡,加竹葉、人參;若虛熱病,四物與參蘇飲相合,名補心湯主之;若煩躁大渴,加知母、石膏;若陰虛致熱,與血相搏,口舌乾渴飲水,加栝蔞、麥門冬;若諸痛有濕者,宜四物與白朮相半,加天麻、茯苓、穿山甲,酒煎;若四肢腫痛,不能行動,四物蒼朮各半湯主之;若嘔者,加白朮、人參、生薑;若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豬苓、茯苓、防己;若治燥結,四物與調胃承氣湯各半,為玉燭散;若髒閉澀者,加大黃、桃仁;若老人風秘,加青皮等分煎;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滑瀉者,加官桂、附子;若血痢,加膠艾煎若腹脹,加濃朴、枳實;若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濃朴六合,四物湯四兩,濃朴姜制一兩,枳實麩炒半兩;若血氣上衝心腹,肋下滿悶,宜治氣六合,四物湯四兩,加木香、檳榔各一兩;若發寒熱者,加乾薑炒黑、牡丹皮、白芍藥、柴胡;若虛壯熱似傷寒者,加人參、柴胡。四物與桂枝、麻黃、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氣、涼膈等,皆可作各半湯,此易老用藥大略也。四物湯加減,治婦人雜病方二十六道,見婦人部,四物湯加減,治妊娠傷寒,方名六合湯一十五道,見傷寒部。四物湯加減調經方七道,見調經。

三才丸

天門冬 地黃 人參各等分

為末,煉蜜丸。空心服。

溫衛補血湯治耳鳴,鼻不聞香臭,口不知五味,氣不快,四肢睏倦不收,行步欹側,毛髮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 不得臥,口舌液干,太息,頭不可回顧,項筋緊,脊骨強痛,頭旋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蒼朮(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根(三分) 生地黃(一分) 牡丹皮(三分) 熟甘草(二分) 白朮(一分) 當歸(三分) 人參(三分) 生甘草(半分) 丁香(一分) 王瓜根(二分) 黃(一錢二分) 陳皮(二分) 吳茱萸(二分) 葵花(七朵)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法如常,食前服。一本,加藿香、黃柏、地骨皮、桃仁。

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之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發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制為之引,使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腎肝之下,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至奇,自奇而至偶也。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投其升藥,使大發散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治陰不勝陽,脈至數疾六七至,甚則狂者,治見寒熱門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紫雪諸方求之,甚者承氣湯。


〔仲〕雲∶陽先絕色青,陰先絕色赤。


〔海〕脈絕者,陰入於地中也。脈者,如地中溝渠也。通達諸經,灌溉一體,陽氣鼓舞而行之,陽不行則脈不動矣。是以陰離而不守,故大小便皆為之不禁。內溫之,外灸之,並行而不可緩。溫之,四逆輩。灸之,臍下 穴一寸五分,氣海是也。


〔潔)〕八物湯(偶方。四物、四君子二方合和也)

白朮 茯苓 人參 黃 當歸 芍藥 川芎 地黃

上為散。每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仲〕虛勞憂思諸不足,黃 建中湯主之。

黃 (三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二兩) 膠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一兩。


〔垣〕又治脈弦自汗,四肢發熱,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宜黃 建中湯。


〔仲〕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口乾燥,小建中湯主之。(方見傷寒)


〔垣〕雙和散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

黃 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錢) 白芍藥(一錢半) 官桂 甘草(各七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肥棗三枚,煎至八分,去渣服。予制此方,是建中、四物二方,每傷寒瘧疾中暑大疾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皆驗,不熱不冷,溫而有補。


〔海〕大補十全散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

肉桂 甘草 芍藥 黃 當歸 川芎 人參 白朮 茯苓 熟地(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也。黃 與此三物,即黃 建中湯也。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四君子湯也。川芎、芍藥、當歸、地黃,四物湯也。以其氣血俱衰,陰陽並弱,法天地之成數,故名曰十全散。


〔河〕正氣天香散治九氣。

烏藥(二兩) 香附末(八兩) 陳皮 蘇葉 乾薑(各一兩)

上為細末。調服。


〔玄〕導氣丸

青木香 蘿蔔子 茴香 檳榔 牽牛頭末(各四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仲〕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部蓄血門)


〔玄〕通真丸婦人通經,男子破血。

大黃(去皮,米醋同煮爛) 桃仁(各四兩,去皮尖,另研) 天水末(四兩,天水一名益元散)乾漆(二兩,用瓦上焙煙盡) 杜牛膝(二兩,生)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木香和中丸

木香 沉香 白豆蔻 枳實(炒) 檳榔 蓬術 青皮 陳皮 當歸(酒洗) 黃芩 木通 黃連 縮砂 豬牙皂角(去皮弦並子,蜜水潤,炙干) 郁李仁(湯去皮) 三棱(以上各淨末,一兩) 大黃(四兩) 香附(三兩) 黃柏(二兩) 牽牛頭末(三兩)

上為末,水丸。每服三錢,重白湯下,或薑湯下。

木香檳榔丸流濕潤燥,推陳致新。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術 枳殼 宣連(各半兩) 黃柏(一兩半) 大黃(一兩半) 黑牽牛評曰∶此戴人經驗方也。善治下虛上實,抑火升水,流濕潤燥,推陳致新,資陰代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及治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濕黃膽,宿食不消,一切雜證,不能盡述。戴人每令病患夜睡服之以進食,任服他藥。婦人調和血氣,小兒驚疳積熱,皆可量輕重用之。(原本有香附二兩)

全真丸治脾臟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風毒攻經,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粘,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少,睏倦無力,凡所內傷,並宜服之。

黑牽牛(八兩,燥火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大黃(二兩,米泔浸三日,逐日換泔,取出切,焙乾,細為末)

上以皂角二兩,輕手揉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作片子,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盞,搜和上件藥末,乾濕得所,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二丸,諸飲下,不拘時候。金宣宗敕賜名保安丸。


〔《心印》〕神芎導水丸治勞瘵停濕,二陽病熱郁。

黃芩(一兩) 黃連(半兩) 大黃(二兩) 川芎(半兩) 滑石(四兩) 薄荷(半兩) 黑牽牛(四兩,頭末)

河間制治一切熱證,其功不可盡述。設或久病熱郁,無問瘦 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以為度,常服此藥,除腸垢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搔擾,亦不睏倦虛損,遂病患心意。或熱甚必急須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動臟腑,有益無損。或婦人血病下惡物,加桂半兩。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結滯開通,惡物自下也。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所郁,色黑齒槁,身瘦焦痿黃,或服甘熱過度成三消等病。若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病於內則神志躁動,怫鬱不開,變生諸症,皆令服之。惟臟腑滑泄者,或里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產後血下不止,及孕婦等,不宜服。

舟車神 丸泄水濕。

甘遂(一兩,醋炒) 大黃(二兩) 芫花(醋炒,一兩) 黑牽牛(頭末,四兩) 輕粉(一錢) 大戟(一兩,醋炒) 青皮 陳皮 木香 檳榔(各半兩)

取蠱加蕪荑半兩為末,水丸。空心服。

河間根據仲景十棗湯例,制出此方,主療一切水濕為病。戴人云∶十棗泄諸水之上藥,所謂溫藥下者是已。如中滿腹脹,喘嗽淋閉,水氣蠱腫,留飲癖積,氣血壅滯,不得宣通,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久新瘧痢等患,婦人經病帶下,皆令按法治之,病去如掃,故賈同知稱為神仙之奇藥也。緣此方河間所定,初服五丸,日三服。加至快利後卻常服,以病去為度。設病癒後,平人能常服保養,宣通氣血,消運飲食。若病痞悶極甚者,便多服反煩滿不開,轉加痛悶,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加至快利為度,以意消息。小兒丸如麻子大,隨強弱增損,三四歲者三五丸,根據前法如減。至戴人,變為神芎丸,神秘不傳。然每令病患夜臥,先服百餘粒,繼以浚川等藥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投下少末,再服和膈藥,須以利為度。有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輕者可一二度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縱卷舒之妙,臨證制宜,非言可諭。觀其藥雖峻急,認病的確,自非老手諳練有大負荷者,焉敢見諸行事。予每親制,用之若符節然。又隨人強弱,當根據河間漸次進服。強實之人,根據戴人治法行之,神效可驗。

大聖浚川散

大黃(一兩,煨) 甘遂(半錢) 牽牛(一兩,頭末) 木香(三錢) 郁李仁(一兩) 芒硝(三錢半)

評曰∶此下諸積之聖藥也。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干。濕病本不自生,因於火熱怫鬱,水液不能宣通,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多為兼病。《內經》雲∶明知標本,正行無間者是也。夫濕在上者,目黃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肢滿痞膈痿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世俗不詳《內經》所言留者攻之,但執補燥之劑,怫鬱轉加,而病癒甚也。法當求病之所在而為施治,瀉實補虛,除邪養正,以平為期而已。又嘗考戴人治法,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於子。己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薑,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以舟車丸先通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以薑汁調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浚川散隨後,如寒疝氣發動,腰腳胯急痛者,亦當下之,以瀉其寒水。世俗暗於治體,一概鹵莽,有當下而非其藥,終致委頓而已。豈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芒硝可以下燥,如是分經下藥,兼食療之,非守一方求其備也。故戴人曰∶養生與攻 本自不同,今人以補劑療病,宜乎不效,是難言也。


〔丹〕∶六郁(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氣∶香附 撫芎 蒼朮

濕∶蒼朮 川芎 白芷

痰∶海石 香附 栝蔞 南星

熱∶青黛 香附 蒼朮 川芎 梔子

血∶桃仁 紅花 青黛 川芎 香附

食∶蒼朮 香附 山楂 神曲 針砂(加醋炒)

春,加川芎;秋冬,加茱萸;夏,加苦參。

越鞠丸解諸郁。

蒼朮 香附 川芎 神曲 梔子

凡郁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益陰經血,解五臟結氣。用山梔炒令十分有二分焦黑,為末。以薑汁入湯煎飲之。其效捷於他方也。


〔世〕順氣丸治血郁。

香附半斤,童便浸,曬乾,粟糊為丸。


〔《本》〕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


〔《保》〕論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咸,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上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敗,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漸浸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四君子湯治肺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方見前)

八物湯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益氣和血。(方見前)

十全散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益氣和血調食。(方見前)

金剛丸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益精補腎。

萆 杜仲(炒) 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等分)

上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治肝腎損,骨痿不能起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 蓯蓉(酒浸) 防風 菟絲子(酒浸) 白蒺藜(等分) 桂(一分)

上細末,酒煮豬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治肝腎損及脾,食谷不化,宜益精緩中消谷。

牛膝 萆 杜仲 蓯蓉 菟絲子 白蒺藜 胡蘆巴 破故紙(等分) 桂(半兩)

上丸如金剛丸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上陰陽虛損諸方,蓋謂虛而無熱者設也。若虛而有熱者,作虛熱治之。虛熱又分二法,一治新病屬虛熱者,反治條求之;一治久病屬勞瘵者,骨蒸門求之。


〔《素》〕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寸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經滿絡虛,刺陰灸陽。若經虛絡滿者,尺熱寸口寒澀也,春夏死,秋冬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通評虛實論》)


〔《素》〕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多氣少血,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少血多氣,此天之常數。(《血氣形志論》)


〔許學士〕∶脈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沉而有力者,里實也。沉而無力者,里虛也。


〔雲〕脈浮診得六數七極者,為表實也。浮診得三遲二敗者,為表虛也。如中診得六數七極者,是中焦之熱實也。中診得三遲二敗者,中焦虛也。如沉診得六數七極者,下焦有實熱也。沉診得三遲二敗者,下焦虛也。


〔《素》〕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至真要大論》下同)。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垣〕表虛,桂枝、黃 ;表實,麻黃、葛根;里虛,人參、白朮;里實,枳實、大黃。(自汗,脈浮無力,為表虛;無汗,脈浮有力,為表實;自利,脈沉無力,為里虛;不大便,脈沉有力,為里實)


〔海藏〕實麻黃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浮中 沉虛 桂枝湯

小建中湯四逆湯浮可下者,外無六經之形證;沉可汗者,內無便溺之阻隔。


〔雲〕麻黃為瀉,能瀉表之實,不能瀉里之實;桂枝為補,能補表之虛,不能補里之虛;姜附為補,不能補表之虛,而能補里之虛;承氣為瀉,能瀉里之實,而不能瀉表之實;建中為補,能補中焦之虛;而不能補上焦下焦之虛;調胃為瀉,能瀉中焦之實,而不能瀉上焦下焦之實也。


〔《本事》〕有人病傷寒身熱頭疼,予視之曰∶邪在表,此表實證也,當汗之,以麻黃湯。或問曰∶傷寒大抵因虛,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雲表實也?予曰∶古人稱邪之所湊,其氣則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蓋邪之入人也,始因虛入,及邪居中,則反為實矣。大抵調治傷寒,先要明表里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立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實,有表虛,有里實,有里虛,有表里俱實,有表里俱虛。予於表里虛實歌中,常論其事矣。仲景麻黃湯之類,為表實而設也;桂枝湯之類,為表虛而設也;里實,則承氣之類是也;里虛,則四逆之類是也。表里俱實,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也;表里俱虛,所謂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也。常讀華佗傳,有府吏倪尋、李延,其證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外實當下之,延內實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異耳。

麻黃湯 桂枝湯 承氣湯(三方並見傷寒部)四逆湯(方見傷寒門)

上仲景治表里虛實法,萬世之準繩也。


〔垣〕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能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肺氣,重虛肺本,故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補脾胃肺之本髒,瀉外經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防風(三分) 生薑(五分) 蒼朮(三分) 茯苓(三分) 澤瀉(三分) 升麻(二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髒,補肺與脾胃本髒中氣之虛弱。

橘皮(二分) 青皮(一分) 人參(三分) 生甘草 白朮 白芍藥(各二分)

此藥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五臟之元氣。

五味子(三分) 麥門冬(二分) 人參(三分) 黃柏(一分)

此藥去時令虛熱濕蒸。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於斯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濕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用人參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曰∶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微苦寒,能滋水之源於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復微加黃柏之苦寒,以為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上舉東垣一法為例,余可觸類而長也。


〔仲〕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也?師曰∶病醫下之,續見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救里,四逆湯;救表,桂枝湯。


〔羅〕征南帥不鄰吉歹,腸鳴自利,咽溢腫痛,先治咽塞,後治下痢,愈。(方見《外熱內寒》)


〔本事〕後周姚僧垣,名醫也。帝因發熱,欲服大黃藥。僧垣曰∶大黃乃急快藥,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不從,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諸醫皆謂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大黃,宜用平藥。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


〔海、仲景〕∶浮汗而沉下。右手沉實,調胃承氣;左手沉實,桃仁、抵當。


〔《難經》〕沉汗而浮下。右手浮實,枳實、牽牛;左手浮實,桃仁、四順。

右手∶雜病是為之表,傷寒是為之里。

左手∶雜病是為之里,傷寒是為之表。

治上下法 編輯

〔《素》〕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此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盛而下虛,故其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應象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 脹,肢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五臟生成篇》)


〔《靈》〕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


〔垣〕∶兩寸脈實(謂之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兩寸脈俱虛(謂之陰陽皆虛,補陰則陽竭,補陽則陰竭,宜調之以甘藥),兩寸脈不足,求之於地,地者脾胃也(當從陰引陽)。兩寸脈短小。乃陽氣不足,病在下也,謂之陰盛陽虛,取之下陵、三里,補瀉無形,是謂導氣同精,治在五亂中取法,乃不足病也。當取穴於腹募氣海臍下一寸五分,甚者取三里、氣沖,以毫針引之。兩關脈俱實(上不至發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藥湯瀉其土實),兩關脈俱虛(脈沉細宜服理中湯,脈弦遲宜服建中湯,盛加黃 、附子之類),兩尺脈俱實(是陰盛陽虛,汗之則愈),兩尺脈俱虛(宜服姜附湯補陽。問何陰虛而補陽?曰∶陰本根於陽是也。仲景雲∶兩尺脈俱虛者,不宜下,下之則為逆,逆者死),兩尺脈或不見,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於五臟背俞,或血絡經隧伏火(是天上有陰火,故陽不收藏也。又《難經》雲∶下部無脈,或兩尺竭絕,乃為食塞,當吐)。


〔《素》〕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 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脈要精微論》)。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耦制小其服也,遠而奇耦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至真要論》。遠近,言臟腑之位也)


〔潔〕病在上為天,煎藥宜武,宜清服,宜緩飲,制度宜炒酒(洗浸)。病在下為地,煎藥宜文,宜濃服,宜急飲。


〔垣〕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後食。凡用黃芩、黃連、半夏、知母,病在頭面及手皮膚者,須用酒一鍾,借酒力以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降熟升。凡諸藥根在上者,中半以上者,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者,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上焦者用根,下焦者用梢,則根升而梢降也。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極大而光,治中焦之疾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稀麵糊取其易化,水浸宿蒸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又易化也。


〔羅〕東垣先生治消渴,以甘露飲子劑為粗散,時時以舌舐之,取膈上停留,此劑之緩也。治心煩欲吐,怔忪不安臥,以辰砂安神丸,如米大,津液下十餘丸,此近而奇耦,制小其服也(心肺在上為近。劑小者,不令下行故也)。治臊臭,制瀉肝湯,其說雲∶《難經》論心主五臭,入肝為臊臭,此其一也。用柴胡苦平微寒為君,佐以龍膽苦寒以瀉心火,澤瀉、車前子甘咸寒平淡滲肝之邪,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多用水煮頓服之,此制之急也。以下焦陰虛制滋腎丸,以黃柏大苦寒為君,知母苦寒為佐使,桂甘辛大熱為臣,用丸如雞頭實大,空心沸湯下百餘丸,此遠而奇耦,制大其服也。


〔《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至真要論》。王注云∶高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


〔海〕熱在至高之分,故用輕劑,從高抑之,治從緩也。若急服之,上熱未除,中寒生矣(如治大頭痛,用酒煨大黃及黃連、芩、甘草、黍粘子煎湯,細細呷之之類是也)。


〔《局方》〕養正丹(方見眩運門)

(垣)柴胡調經湯一婦人經候黑血凝結成塊,左廂有血瘕,水瀉不止,谷有時化,有時不化。東垣雲∶經漏不止,是前陰之氣血已下脫矣。水瀉數年不愈,是後陰之氣血下陷,亦已脫矣。是病患周身之氣,常行秋冬之令,久沉久降,當大舉大升,以助春夏。次用四物,隨顯證加減。(調經湯方見血崩)


〔丹〕一婦人產後有物如衣裙,半在腹,半在席,醫不能曉。先生曰∶此子宮也。氣血虛,隨子而下不能入,即與黃 、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以外攻之法,而用五倍子作湯洗濯,皺其皮使緩斂,頃之子宮上。先生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已而果然。


〔《靈》〕陷下則灸之(東垣雲∶陷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下陷也。其脈雖數,中必得細,強而緊小,或沉澀覆其上,知其熱火陷下也。雖脈八九至,甚數疾,而陰脈覆其上者,可灸。陰脈者細強緊小沉澀是也)。


〔《素》〕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五常政大論》)


〔丹〕∶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以痢藥治之加劇。丹溪雲∶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又治一老人泄痢,百方不應,膈悶食減,丹溪與吐劑,吐出膠痰升許,而痢止。(詳見久痢。此上二法,亦下者舉之之意。夫小便不通,氣血壅塞於下焦也。泄瀉日久,氣血降沉於下焦也。今大吐之,則一身血氣皆升浮而復於上焦,則下之壅塞者流通,降沉者升舉,故皆痊也)

病在上,取之下,如噦逆、喘滿、上氣者,灸臍下丹田、三里,引氣下降,其病立痊之類是也。


〔王注〕∶上盛不已,吐而脫之。下盛不已,下而奪之。


〔《保》〕仲景雲∶傷寒三四日,邪氣未傳於里,止用瓜蒂散吐而瘥,豈可汗也。又傷寒六七日,胸中微悶,不欲言,懊惱昏眩,無下證,仲景梔子湯吐之立可。又雲∶中風不知人事,亦不鬚髮汗,喉中呷喝有聲,用稀涎散吐之。又雲∶風頭痛,若不吐涎,久則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瘥。又暴嗽風涎上壅,咽塞不利,茶調散吐之;陽癇久不愈,未成痴呆,用導涎散吐之;又陰癇,用三聖散吐之。又膏粱之人,多食生 ,化蟲伏於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蘆散吐之。又久患脅痛,諸藥不能治,用獨聖散加蠍梢半錢吐之。諸癇不時發作,不知人事,用半生熟湯吐之。暗風病久不瘥,發過如舊,用鬱金散吐之。 瘧久不瘥,發寒熱無時,用常山散吐之。蛟龍瘕痛,腹脹如鼓,久不愈欲死,用糖球散吐之,吐出其物形如蜥蜴,長七八寸,亦可。一人初患傷寒,飲冷,心腹悶,身熱,見食則 ,用赤小豆散吐之。婦人筋攣急痛,用神應散吐之。或曰∶筋病吐之何為?答曰∶木郁達之。所謂達者,令其條達。或又有打撲墜損,先吐之,用金花散;後下之,用承氣湯。蓋承者,順也。偏枯證半身不遂者,用追風散吐之。頭風後,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者,用防風散吐之。小兒上喘嘲熱,先用鬱金散吐之,後用鎮涎散下之,立效。治顛狂病久不已,用三聖散吐之,後大下之。諸風掉搖,目直不知人事,便可用懸頭膏吐涎,立效。胸膈滿,背痛,或臂疼,可先用祛風湯吐之,後服烏藥散。厲風或瘡瘍惡瘡,便用三聖散吐之,後服苦參丸。諸厥氣,中風不省人事,便用神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立效。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亦用神聖散吐之,吐後汗下之,效。三法俱用之者,乃上古高醫,神妙莫測,今庸下之流,止看諸方,不知治法,不識源流,不行聖人法,去聖日浸遠矣。可惜悲哉!


〔丹〕凡吐,取逆流水調藥吐之。凡藥升動真氣者,皆能吐。如防風、桔梗、芽茶、山梔、川芎、蘿蔔子,以薑汁、醋少許,瓜蒂散少許,入齏汁溫服之,以鵝毛鈎探之。


〔子和〕稀涎散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一兩) 綠礬(五錢) 藜蘆(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斡開牙關,漿水調灌之。


〔丹〕吐食積痰,用蘿蔔子五合,油炒擂,入漿水攄汁,入桐油、白蜜少許,旋旋半溫,用帛緊束肚皮,然後用鵝毛攪喉中令吐。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姜、蔥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後飲汁,以鵝翎鈎引即吐,必須緊勒腹肚。吐肥人濕痰,用益元散齏汁調下,探引吐之。


〔世〕豆參散吐痰輕劑。

赤小豆 苦參

上為末。酸漿水調服,用鵝翎探之。


〔丹〕吐法單藥

桔梗蘆 人參蘆 艾葉 末茶 瓜蒂 藜蘆 附子尖 砒

此數味皆自吐,不用手法探引,但藥湯皆可吐,虛病症用人參蘆吐之。


〔子和〕三聖散

防風(二兩,去蘆) 瓜蒂(三兩,揀淨,炒微黃) 藜蘆(《聖惠方》減用之或一兩,或半兩,或三錢)

上各為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水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先二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渣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


〔丹〕一方用

鬱金(半兩) 藜蘆(一錢) 苦參(一錢)

上為末。齏汁調吐,如吐不止,丁香一粒止之。又不止,蔥白湯呷之。

治風涎用天南星一枚,中開一竅如粟米大,好醋納於中,焙乾,如此三次,藜蘆二錢半,並為末。酒糊丸。每三五丸,空心溫酒下,一飯時自吐。如未吐,再三丸。如涎盡嘔不止,冷蔥白湯止之。


〔仲〕瓜蒂散(方見「傷寒香港腳上沖」。《活人》服瓜蒂法,附於後)

《衍義》雲∶凡用瓜蒂,良久涎未出者,含砂糖一塊,下咽即涎吐之。


〔子和〕二仙散

瓜蒂 好茶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齏汁調下,空心用之。


〔《衍義》〕瓜蒂,此即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暴極干,不限多少,細末,量疾,每用一二錢,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協議調勻,灌之。治風涎暴作,氣塞倒臥,服之良久,涎自出。或覺有涎,用諸藥行化不下,但如此服,涎即出。


〔《和劑》〕碧露丹

石綠(細研,九度飛過,十兩) 附子尖 川烏尖 蠍梢(各七十個)

上為末。入石綠令勻,糊丸雞頭大。每服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以酒半合溫服之,須臾吐出痰涎。

上吐痰熱劑。凡吐痰,用寒劑,累累吐不透者,必用熱劑吐之方透。丹溪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累吐許白雲先生不透,後以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也。


〔子和〕獨聖散

用砒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一字,以新水調下,斡開牙關灌之,尋常勿用。


〔世〕治痰喘。

砒一錢,面二兩,清水捏餅,香油煮黃色為末。每用末子一銅錢面,江茶三銅錢面,調勻,五更井水調下。如不吐,可添半銅錢面,次日再服。


〔子和〕青黛散搐鼻取涎,神妙(方見《頭痛》。氣實痿熱結,吐難出者,必先二三次用苦梗開之)。


〔丹〕吐法 先以布搭膊勒肚腹,於不通風處行之。凡用探吐鵝毛,須浸以桐油,卻以皂莢水洗去油,曬乾待用。


〔子和〕療痰者,以釵股雞翎探引。不出,以齏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驚疑。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如發頭眩,可飲冰水立解。如無冰水,新汲水亦可。強者一二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頓復者,有轉甚者,蓋引之而上未平也,數日當再為之。如覺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涼物皆不禁,惟禁食過飽,硬物干脯難化之物。一醫吐一婦人,半月不止,命懸須臾,予煎麝香湯解之,下咽立止。或問麝香何能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蘆吐者不止,以蔥白湯解之。如石藥吐者不止,以甘草、貫眾解之。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丹溪雲∶丁香、甘草、白朮總解諸藥)。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苦辛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地黃汁。辛而寒者,有輕粉。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咸而寒者,有青鹽、白米飲。甘咸而寒者,有滄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且寒者,有人參蘆。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濃朴。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須。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溫者,有飯漿。咸而溫者,有皂角。辛而熱者,有蠍梢。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用之,宜先小服,不吐,積漸加之。病勢劇危,老弱氣衰者,不可吐。吐不止,則亡陽。血虛者,不可吐。諸吐血、嘔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病患無正性,妄言妄從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辨邪正之說,不可吐。性行剛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


〔海〕脈尺中按之有力,當吐之。若尺中按之無力,不可吐也。有力則陽氣下陷於陰中,為陰中所遏,故吐之使陽氣得上升也。


〔垣〕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六元正紀論曰∶木郁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盪軒舉,是其本體,今乃郁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人身有木郁之證者,當開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風木,是木郁則達之之義也。又說木郁達之者,蓋謂木初失其性,郁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郁也,是木復其性而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受邪,見之於木郁達之條下,不止此一驗也。又厥陰司天,風木旺也。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見於上條,其說一同。或者不悟木郁達之四字之義,反作木郁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製,又復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既脾胃之氣先已不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郁在下也,塞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隔,金能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曰∶實煩,以瓜蒂散吐之。如經汗下,謂之虛煩,又名懊 ,煩躁不能眠,知其木郁也,以梔子豉湯吐之。昧者不知,膈咽不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濁氣在上,則生 脹之病,猛浪吐之。況胃虛必怒,風木已來乘凌胃氣,《內經》以鐵烙鎮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木之邪,不宜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唯窒塞煩悶者,宜吐之耳,治下實,大承氣湯,在前表里條。

診五臟虛實 編輯

《靈》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本神論》)。肝實則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虛則目KTKT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顛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滿。(《玉機真藏論》。背者肺之分野,肝木不及而肺金乘之,故胸痛引背)


〔《靈》〕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本神篇》)。心實則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髀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玉機真藏論》)


〔《靈》〕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本神篇》)。脾實則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玉機真藏論》)


〔《靈》〕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本神篇》)。肺實則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玉機真藏論》)


〔《靈》〕腎氣虛則厥,實則脹(《本神篇》)。腎實則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經文見《刺虛實法》)


〔《素》〕∶冬脈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 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玉機真藏論》)木不及,其病內舍 脅,外在關節。火不及,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土不及,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 膝。(《氣交變論》)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 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十五難》)


〔《素》〕帝曰∶夏脈如鈎,何如而鈎?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鈎,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夏脈鈎,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十五難》)


〔《素》〕帝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秋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十五難》)


〔《素》〕帝曰∶冬脈如營,如何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萬物之所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中。(《難十五問》)


〔《素》〕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玉機真藏論》)


〔《難》〕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十五難》)


〔《靈》〕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與。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客於胃,則夢飲食。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斗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 苑中。客於股肱,則夢禮節拜起。客於胞 ,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淫邪發夢說》)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小腸(味咸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補,寒瀉)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補之,芍藥;肝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黃柏補腎;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補之。

補肝丸 四物湯內加防風、羌活,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是也。

鎮肝丸即瀉青丸去梔子、大黃是也。治肝虛,錢氏補腎地黃丸。(方見勞)


〔海〕肝實以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錢氏〕瀉青丸

當歸(去蘆,焙稱) 草龍膽(焙稱) 川芎 梔子 川大黃(煨) 羌活 防風(去蘆)

上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一丸,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海藏雲∶東垣先生治後風熱毒翳膜氣暈遮睛,以此劑瀉之大效,初覺易治。)


〔仲〕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之氣,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木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必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髒准此。


〔垣〕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雲∶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論》雲∶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既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既肝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海〕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 、甘草;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


〔錢氏〕安神丸

麥門冬(去心,焙) 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藥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兩) 硃砂(一兩,研) 龍腦(一字,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無時。


〔海〕八物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胸中邪熱,理肺腎。(此方補心,更俟同志定奪)

人參(一兩半) 菖蒲 遠志(去心) 茯神(去心) 茯苓(去皮,各一兩) 硃砂(二錢) 白朮 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牛黃(二錢,另細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湯下三十丸,無時。若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若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若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若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若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若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若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若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錢氏〕瀉心湯黃連(一兩,去須)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臨臥溫水調下。(海藏雲∶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瀉其子)


〔錢氏〕導赤散(丹溪雲∶導赤散正小腸藥也)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益黃散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錢氏〕益黃散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各半兩) 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三錢煎服。(海藏雲∶此劑瀉脾以燥濕)


〔東垣〕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味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症,豈可反瀉其子,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食,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名人參安胃散。

黃 (二錢) 人參(一錢) 生甘草(半錢) 炙甘草(半錢) 白芍藥(七分) 陳皮(一錢,去白) 黃連(少許) 白茯苓(四分)

上為粗末。每服水二盞,煎五沸,去渣。溫服。


〔海〕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錢氏)瀉黃散

藿香(七錢) 山梔仁(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二兩) 防風(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清汁服。(海藏雲∶此劑瀉。肺熱。)


〔海〕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肺虛以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補肺阿膠散主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


〔錢氏〕補肺阿膠散

阿膠(一兩,半炒) 黍粘子(一兩,炒香) 馬兜鈴(半兩,炒) 甘草(一錢,炒) 杏仁(七個,去皮尖) 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食後。(海藏雲∶杏仁瀉肺,非若人參、天冬、麥冬之補也,當以意消息之)


〔海〕肺實以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主之。實則瀉其子,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錢氏〕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炒黃) 地骨皮(一兩) 甘草(半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同煎,食後服。易老加黃連。(海藏雲∶治肺熱傳骨蒸熱,自宜用此、以直瀉之,用山梔、黃芩方能瀉肺,但當以氣血分之)


〔海〕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咸瀉之,澤瀉;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


〔垣〕腎有兩枚,右為命門相火,左為腎水,同質而異性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雲∶氣化精生,味和形長。無陰則陽無以化,當以味補腎真陰之虛,陰本既固,陽氣自生,化成精髓。若相火陽精不足,宜用辛溫之劑,世人用辛熱之劑,治寒甚之病,非補腎也(《難經》雲∶髒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名,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系也。故曰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左腎屬水,水不足則陰虛,宜補腎丸。

龜板(酒炙,四兩) 知母(酒浸,炒) 黃柏(炒焦,各三兩) 乾薑(一兩)

上為末,粥丸。一方無姜,有側柏葉,用地黃膏為丸。

補血丸

龜板(酒炙黃) 黃柏(炒) 知母(炒,各三兩) 生乾薑(一兩) 杜牛膝(二兩)

上為末,粥丸。

固真丸

龜板(醋炙,二兩) 虎骨(酥炙,一兩) 蒼耳(酒蒸九次,三兩) 生地(薑汁制炒) 柏皮(半兩)乾薑(三錢) 烏藥(半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


〔垣〕三才封髓法丹降心火,益腎水。

麥門冬(去心) 熟地 人參(各半兩) 黃柏(炒,三兩) 甘草(炙,七錢半) 縮砂仁(一兩半)

上為細末,水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蓯蓉半兩,作片,酒浸一宿,次日煎至三五沸,去渣送下前丸子,空心服。

右腎屬火,火不足則陽虛,宜八味丸。


〔垣〕八味丸治腎氣虛乏,下元傷憊,臍下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面色痿黃或黧黑,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小腹急痛,小便不利,並宜服之。脾惡濕,腎惡燥,古人制方益腎,皆濕潤之藥也。故八味丸,仲景謂之腎氣丸,以熟地黃為主。

熟地(補腎水真陰,八兩) 肉桂(補腎水真火,一兩) 丹皮(補神志不足,三兩) 附子(能行諸經而不止兼益火,一兩) 白茯苓(能伐腎邪濕滯,三兩) 澤瀉(去胞中留垢及遺溺,三兩) 山茱萸(治精滑不禁,四兩) 干山藥(能治皮毛中乾燥酸濕,四兩)

上八味為細末,煉蜜丸。皆君主之藥也。若不根據易老加減,服之終不得效。若加五味子,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之劑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錢氏〕地黃丸加減法如陽事多痿不振,根據今方;然夏月減附子(三停精完全減桂附,只六味);血虛陰衰,熟地黃為君;精滑,山茱萸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黃或白,茯苓為君;小便淋漓,澤瀉為君;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盛,心氣不足,牡丹皮為君;皮膚澀干,山藥為君。以上言為君者,其分兩用八兩,其干地黃,只根據為臣分兩,余皆同。


〔《保命》〕金剛丸牛膝丸 煨腎丸(並見虛損門)


〔海〕離珠丹又名神珠丹。治下焦陽氣虛乏,臍下腹冷痛,足 寒而逆。

杜仲(炒,去絲,三兩) 萆 (二兩) 訶子(煨,五個) 龍骨(一兩) 破故紙(三兩) 巴戟(酒浸去心,三兩) 胡桃(一百個,去皮) 硃砂(另研,一兩半) 縮砂仁(半兩)

上為末,酒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還少丹大補心腎脾胃,一切虛損,神志俱耗,筋力頓衰,腰腳沉重,肢體倦怠,血氣羸乏,小便混濁。

干山藥 牛膝(酒浸) 遠志(去心) 山茱萸(去核) 白茯苓 五味 巴戟(酒浸,去心)肉蓯蓉(酒浸) 石菖蒲 楮實 杜仲(去絲) 舶上茴香(各一兩) 薑汁(一兩) 枸杞(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同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食前。五日覺有力,十日精神爽,半月氣壯,二十日目明,一月夜思飲食,冬月手足常暖,久服令人身體輕健,筋骨壯盛,怡悅顏色,壽延難老。更有加減法,如熱,加山梔子一兩;心氣不寧,加麥門冬一兩;少精神,加五味子一兩;陽弱,加續斷一兩。

常服固齒牢牙,永無瘴瘧。婦人服之,容顏悅澤,暖子宮,去一切病。

水芝丸(方見小便數門)


〔丹〕玉女長春不老丹

牛膝根汁、蒼耳根汁各二碗,不可入水,和一處,瓷器熬成膏,如稠蜜。金罌子為末散半斤,用不去皮蓮子實、 豬肚(即羯豬肚)蒸熟,取蓮子曬乾四兩,和前二末膏子丸如梧子大,溫酒下廿丸。一月身和暖,二月覺精神,服一料驗甚。


〔海〕腎實須澤瀉瀉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治脈洪而實,錢氏地黃丸加生地黃,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脈實。若右尺洪實,以鳳髓丹瀉之。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從後來者,此為虛邪。雖水為虛邪,則木本虛矣。經曰∶母能令子虛。假令火在木之分,是從前來者,此為實邪。雖火為實邪,則木本實矣。經曰∶子能令母實。假令兩手脈弦,無表證,乃東方實也,是西方不足也。緣母虛所致,宜大補其脾土,微補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木。雜症諸論雲∶先調其氣,次治諸疾。況此本經不足的證也。《難經》雲∶東方實,是西方虛也。又雲∶欲泄其邪,先補其虛,此之謂也。此證當以溫藥補肺,以氣藥燥劑為用。如正氣已勝,當再服泄火瀉風之藥,清鬲涼上,勿令入胃,此為全治,用益黃加白朮、半夏、茯苓、甘草。如酒病得之,加澤瀉,治手足陽明二燥。益黃者,燥濕而補氣也。實瀉黃也。泄火瀉風,用瀉青之類,羌活、防風、生地黃、甘草、黃連等分,黃芩倍之。凡用藥,補即用各方之生數,如理中丸、建中湯是也。瀉即用各方之成數,七宣丸是也。

診五邪相干 編輯

〔《難》〕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者也。何謂五邪?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也。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自入為甘。故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而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腸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四十九難》)

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其液唾。

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五十難》)

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十難》)


〔《靈》〕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大、小、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螈 ,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謂色赤脈鈎而急也,余緩大小滑澀五脈仿此)。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 ,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 肉不通(謂色白脈毛而急也,余脈仿此)。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 、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 ,在頸肢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謂色青脈弦而急也,余脈仿此)。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 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 攣筋痹。

脾脈急甚為螈 ,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 癃,微滑為蟲毒 蠍腹熱。澀甚為腸 ,微澀為內,多下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謂色黑脈石而急也,余脈仿此)。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HT HT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 ,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初詳滑者陰氣有餘,今反言陽氣盛,澀者陽氣有餘,今反言少氣多血,恐二脈乃交互間,宜更詳之。以上並見《邪氣臟腑病形篇》)


〔垣〕假令肝病實邪,風熱相合,風性急,火搖動焰而旋轉,其脈弦而緊洪,風熱發狂,宜芎黃湯

羌活 川芎 大黃(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虛邪風寒相合,木慮腎恐,拘急自汗,其脈弦緊而沉。仲景雲∶風感太陽,移證在少陰經中,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賊邪風燥相合,血虛筋縮,皮膚皴揭,脈弦浮而澀。仲景雲∶血虛筋急,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微邪風濕相合,體重節痛,臟腑洞泄,脈弦長而緩。仲景雲∶身體疼痛,下痢清谷,急當救里,四逆湯主之。正邪中風,目眩頭重,叫怒不出,脈弦緊而長。仲景雲∶甚則如癇為 ,宜羌活湯。本草雲∶羌活主 癇,防風、黃芩為佐。小兒為癇,大人為 。假令心病實邪,熱濕相合,憒憒心煩,熱蒸不眠,脾經絡於心,心經起於脾,二經相接,故為濕熱,脈浮大而緩,足太陰寄證在手太陽,宜梔豉湯。若痞,加濃朴、枳實。虛邪熱風相合,妄聽妄聞,耳有蕭聲,膽與三焦之經,同出於耳。銅人云∶刺關衝出血,瀉支溝。脈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湯,後大柴胡湯。此證是太陽與少陽為病,前客後主也。賊邪熱寒相合,膽惕心懸如飢,神怯恐怖,足少陰與手厥陰相接,水中心經,故神怯怖耳。脈大而沉濡,亦在太陽經中。《內經》曰∶心虛則熱收於內,以黃連附子瀉心湯主之。治法雲∶熱多寒少,以熱為佐,如寒多熱少,加附子、乾薑佐之。微邪熱燥相合,過飲歌樂,實為熱燥,俗言暢飲也。病患言快活,快活是有聲歌樂也。以意思漿,是無聲歌樂也。脈大而洪澀,白虎湯主之。喘則加人參。正邪熱也,脫陽見鬼,躁擾狂越,脈洪實,一呼四至,是八至脈也。小承氣湯主之,謂腹不堅大也。

假令肺病實邪,燥寒相合,毛聳皮涼,溲多而清,其脈短澀而沉。此證如秋冬宜八味丸,若春夏宜地黃丸。虛邪燥濕相合,微喘而痞,便難而痰,其脈浮澀而緩,枳實理中湯主之。如喘甚加人參;若便難加木香、檳榔各半錢,為極細末,煎下理中丸。賊邪燥熱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脈澀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氣湯;微者,犀角地黃湯。極者,抵當湯;微者,抵當丸。微邪燥風相合,皮燥甲枯,血虛氣虛,二髒俱虛,先血後氣,其脈浮澀而弦大,養氣血藥主之。正邪燥自病,其氣 郁,皆屬於肺,諸燥有聲,其脈浮澀而短,則諸嗽藥選而用之。

假令腎病實邪,寒風相合,當藏不藏,故下痢純清,其脈沉滑而弦。仲景雲∶少陰證,口燥咽干,下痢純清,大承氣湯主之。脈沉弦而遲,四肢逆冷者,宜四逆湯等。虛邪寒清相合,咳唾多呻,洒淅寒清無寐,經言燥化清,其脈沉實而澀,酸棗仁湯主之。賊邪寒濕相合,腎為胃關,關閉水溢,關閉不利,水在胃為腫,在肺為喘,及變諸證,其脈沉緩而大。仲景雲∶大病瘥後,腰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微邪寒熱相合,膀胱熱郁,津液枯少,其脈沉濡而大。《內經》曰∶水少乾涸是也,豬苓湯主之。正邪寒自病,為寒忿用藏,黑痹經沉,其脈沉濡而滑,宜黑痹天麻丸。如證同脈異,微者腑病也,甚者髒病也。

假令脾病實邪,濕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滿堅痛,其脈緩而長澀,正陽陽明證也,調胃承氣湯主之。虛邪濕熱相合,熱陷胃中,腸 下血,脈緩而大,黃連解毒湯主之。賊邪濕風相合,嘔逆脅痛,往來寒熱,脈緩而弦長,小柴胡湯主之。微邪濕寒相合,寒來求濕,身黃而不熱,體重而不渴,謂之寒濕。其脈緩沉而滑,術附湯主之。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正邪濕自病,腹滿時痛,手足自溫,其脈沉澀而長。虛痛,桂枝加芍藥湯;實痛,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脾受胃之稟行其血氣也。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關脈緩而弱,本部脈也。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或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或見肌熱煩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火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或見氣短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兼瀉肺之邪,及補氣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沉細,或見善恐數欠之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腎水之浮,及瀉陰火伏熾之藥。

弦脈(風邪所傷,甘草芍藥黃 建中湯之類,或甘酸之劑皆可用之)

洪脈(熱邪所傷,三黃丸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或甘寒之劑皆可用之)

脾胃右關其脈緩,如得∶緩脈。(本經太過,濕邪所傷,平胃散加白朮、茯苓,五苓散,或除濕之劑皆可用之)

澀脈(燥邪所傷,異功散加當歸,四君子湯加熟地黃,或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之)

沉細脈(寒邪所傷,益黃散、養脾丸、理中湯,如寒甚則加附子甘熱之劑,皆可用之)

前項所定方藥乃常道也,如變則更之。

脾胃不足,不同餘髒,無定體故也。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苦舌乾咽干。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咽干也。病患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也。經雲∶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以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勝妄行者,謂心火旺能令母實。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之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熱濕相搏,風熱郁而不得伸,附麗於有形也。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或雲心主血,又雲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悶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惡瘡,作腎痿,或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生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火下亢,致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夫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白朮(君) 人參(臣) 甘草(佐) 芍藥(佐) 黃連(使) 黃 (臣) 桑白皮(佐)

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諸甘溫藥亦可。

心火亢盛,乘於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黃連(君) 石膏(佐) 芍藥(佐) 知母(佐) 黃柏(臣) 甘草(使) 生地(臣) 黃芩(佐)

肝木妄行,胸脅痛,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

柴胡(君) 防風(臣) 白朮(佐) 羌活(佐) 獨活(佐) 芍藥(臣) 甘草(臣) 升麻(使) 茯苓(佐)豬苓 澤瀉(佐) 肉桂(臣) 本 川芎 細辛 蔓荊子 白芷 石膏 黃柏 知母 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慘慘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

人參(君) 白朮(佐) 白芍藥(佐) 橘皮(臣) 青皮(破滯氣) 黃 (臣) 桂枝(佐)桔梗(引用) 桑白皮(佐) 甘草 木香(佐) 檳榔 五味(佐,此三味除客氣)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及三脈為邪,則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踐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冷,腹陰陰而痛,妄聞妄見,腰脊背脅皆痛。

乾薑(君) 蒼朮(佐) 川烏(臣,炒,少許) 白朮(臣) 肉桂(佐) 茯苓 澤瀉(使)豬苓(佐) 附子(佐,炮)


〔孫〕按虞部郎中汪奉老疾革,有子可升,當遺表奏蔭,召孫至,曰∶郎中亡矣,不可治。可升告孫曰∶生且固難,如何可延三日,以待奏回。孫曰∶郎中之患,肝氣將絕,脾土反勝,當後脾土火旺,肝氣乃絕。方今日辰巳間,當略瀉脾土,使不能勝肝,則木且未絕。三日後,早奏下,當日氣絕。孫尚藥精究五臟盛衰,類此。

天地之氣,內淫而勝為病藥方,六氣乘虛為病相勝藥方,六氣之復為病藥方,並見運氣類注。

卷之五·陰陽臟腑部 編輯

治寒熱法 編輯

〔《素》〕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應象論 下同)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垣〕諸有過,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身寒。陰陽不足,則有汗而身熱。予補此句,為病之重者,莫大於此,如刀削肌肉,危之甚,不能久矣。按經曰∶邪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又曰∶陽虛生外寒。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又曰∶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經曰∶邪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曰∶陰虛生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又曰∶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余見針灸門。)


〔《靈》〕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五音五味篇)經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其寒熱也。(余見陰陽通論。)


〔《難》〕經雲∶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全文見診法通論。)經曰∶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氣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全文見針灸虛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全文見治法通論。)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全文見治法虛實。)

王注曰。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已,則逆制之。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難》〕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此熱病也。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用寒藥下之。仲景雲∶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此寒病也。陰盛生內寒,陽虛生外寒,用熱藥汗之非止發汗也,為助陽也。仲景雲∶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東垣雲∶用甘藥以助升浮生長之氣。)


〔《素》〕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岐伯曰∶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注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至真要大論 下同)王注云∶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則髒氣偏勝。氣有偏勝,則髒有偏絕,髒有偏絕,則有暴天者。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海〕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藥而熱不退,何也?答曰∶啟玄子云,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經雲∶滋其化源,源既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此一節言症屬陽脈亦從,症雖屬熱而病反寒也。諸陽皆然,謂三陽緊數而不鼓,太陽標本不同之脈也。)帝曰∶諸陰之反,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盛而甚也。(王注云∶形症皆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此一節言症屬寒,脈亦從,症雖屬寒,而病反熱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一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六氣之病,標本相反者,唯太陽少陰之病為最。蓋太陽標陽本寒,少陰標陰本熱。王注釋諸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者,太陽之標也。按之不鼓為寒盛格陽者,寒水之本與標相反也。釋諸陰脈至而從為脈證是寒者,少陰之標也。按之鼓甚為熱甚拒陰者,君火之本與標相反也。是故不知相反者,逆標氣之陰陽而正治,則順本氣之寒熱而病加。知相反者,順標氣之陰陽而反治,則逆本氣之寒熱而病癒。故曰∶逆,正順也。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也。)

右脈從病反,言症似陽者,脈亦從症似陽,而其病反是寒也。症似陰者,脈亦從症似陰,而其病反是熱也。故皆反其脈症施治,如身熱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陰症似陽也。身熱者,里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知脈,誤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雲∶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故仲景少陰症面赤者,四逆湯加蔥白治之。(東垣雲∶寒涼之藥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陰燥之極故欲坐井中。是陰已先亡,醫猶不悟,復認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

逆氣象陽。(全文見五臟。)


〔垣〕或因吐因嘔因嗽,而發躁蒸蒸,身熱如坐甑中,欲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振寒復至則氣短促速,胸中滿悶欲絕。甚則口開目瞪,聲聞於外,而淚涕涎痰大作,其發躁須臾而已。如前,六脈細弦而澀,按之而虛,此大寒症也。以辛甘寒甘溫之劑大瀉南方,北方則愈。


〔《活》〕手足逆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者,陽症似陰也。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以大承氣湯加膩粉下之,汗出立愈。蓋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陰厥即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細,大小便滑泄。

上二節言症似陽而脈病屬陰,症似陰而脈病屬陽,故反其症而治之。蓋症似陽而脈病屬陰者,世尚能辨。若脈症俱是陰,而病獨屬陽者,舉世莫辨,而致夭折者,滔滔皆是。許學士雲∶熙寧中 守迪,因其猶子病傷寒,見其煩渴而汗多,以涼藥治之,遂成陰毒,數日卒。迪痛悼之,遂着陰毒形症訣三篇,蓋傷世之意深矣。


〔垣〕足太陽膀胱之經,乃熱因寒用。且膀胱本寒,其經老陽也。太陽為標,有陽之名,無陽之實,謂其將變陰也。其脈緊而數,按之不鼓而空虛,是外見虛陽,而內有真寒也。故仲景以姜附湯久久熟煎,不溫服而寒服之,亦是寒治也。姜、附氣味俱陽,加之久久熟煎,取重陽之熱,瀉純陰之寒,是治其本也。不溫服而寒服,此以假寒治太陽標之假陽也,故為真假相對之治法。因藥處治者,當知其脈之空虛,則是內伏陰寒之氣,外顯熱症,大渴引飲,目赤口乾,面赤身熱,四肢熱如火者,此浮陽將絕於外,而內則為寒所拒也。手少陰心之經,乃寒因熱用,且少陰之經真陰,其心病根,本是真火也。故曰∶少陰經標陰本熱,是內則心陽為本,外則真陰為標,其脈沉細,按之洪大緊甚而盛者,心火在內則緊甚洪大,真陰為標,則得脈之沉細,寒水之體也。故仲景以大承氣湯,酒制大黃煎成熱服之以除標寒,用大黃、芒硝辛苦大寒之氣味,以瀉本熱。以此用藥,可以為萬世法矣。


〔《素》〕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五常政大論即寒因熱用之類。如前大黃、芒硝,大寒之藥熱服是已。)丹溪治色目婦人惡寒,用八物湯去芎加炒柏治之,反劇,知其病熱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取前藥熟炒與之而愈。此治熱以寒,借火之力溫而行之也。


〔垣〕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有三∶皆因大熱在身,止用黃 、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里皆熱,燥發於內,捫之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一也。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上,其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三也。


〔《素》〕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即熱因寒用之類,如用乾薑、附子大熱之藥,須冷服是已。)仲景治少陰病下痢脈微者,與白虎湯。痢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熱,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此治寒以熱,借膽汁之涼而行之也。


〔東垣〕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脛脹,乃寒勝則浮,理之然也。若火炙湯浴,必脫毛見骨,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則時見完復矣。更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近火湯,必脫皮成瘡,須先於涼房處浴之,少時以溫手熨烙,必能完復,此涼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於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其大熱伏於地下者,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於中,元氣必傷,在人之身乃胃也,以涼藥和之,則元氣充盛而不傷,三也。


〔丹〕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論經曰∶惡寒戰慄者,皆屬於熱。又曰∶戰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惡寒之甚也。《原病式》曰∶病熱症而反覺自冷,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可愈者,何也?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予曰∶古人遇戰慄之症,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症,但有虛實之分耳。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養之法可也。或曰∶傷寒惡寒惡熱者亦是耶?予曰∶若病傷寒者,自外入內,先賢論之詳矣,愚奚庸贅。

治發熱 編輯

〔丹〕火郁當看熱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隨其性而升之。人虛火盛顛者,用生薑湯,若投以冰水正治之,立死。實火可瀉,小便降火極速。有補陰即火自降,炒柏、地黃之類。凡氣有餘便是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藥,必兼溫散之。左金丸治肝火,用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陰虛火動,難治。吃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難治。

一男子二十三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入薑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兩月而愈。


〔垣〕小兒 後,餘熱不退,痂不收斂,大便不行,是謂血燥,則當以陰藥治之,因而補之,用清涼飲子,通大便而瀉其熱。潔古雲∶涼風至而草木實。夫清涼飲子,乃秋風徹熱之劑也。(此甘寒瀉火也。)傷寒表邪入於里,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是胃實,乃可攻之。夫胃氣為熱所傷,以承氣湯瀉其上實,元氣乃得周流,承氣之名於此具矣。(此苦寒瀉濕熱也。)今世人以苦泄火,故備陳之。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瀉火非徒無益而反害之。故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症退而脈數不退,洪大而病有加者,宜減苦寒,加石膏。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之。此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如病退而脈數不退者,不治。


〔海〕大熱而脈反細小,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脈有力,可用之。骨肉筋血皮毛,陰足而熱反勝之,是謂實熱。


〔垣〕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實熱也,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陰。經雲∶陽盛陰虛,下之則愈。脈洪盛而有力者是已。


〔丹〕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芒硝、冰水之類飲之。


〔海〕骨痿肉燥,筋緩血枯,皮聚毛落,陰不足而有熱疾,是謂虛熱。


〔垣〕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熱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經雲∶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脈虛弱無力者是已。

當歸補血湯治婦人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雲∶血虛發熱是也。症象白虎,惟脈不長實難辨也,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於飢困勞役。

黃 (一兩) 當歸(二錢,酒洗)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之。

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夫胃氣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故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症,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症,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唯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症始得,則熱中,今立法治始得之症。

黃 (病甚熱甚者,一錢) 人參(三分,有嗽去之) 甘草(五分,炙) 當歸身(二分,酒制) 橘皮(二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白朮(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如傷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如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惡寒冷痛者,加中桂去皮二分。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芍藥、甘草中,更加生黃芩三分,或二分。或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若天涼惡熱而痛,於加白芍、甘草、黃芩中更加桂少許。天寒腹痛,去芍藥,味酸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頭痛加蔓荊子三二分。痛甚者加川芎二分。頂痛腦痛,加 本三分,或五分。若苦頭痛者,加細辛二分。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若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治之。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五分,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三分或二分,《內經》所說小腹痛皆寒症,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曰∶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症也。仲景用抵當湯並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氣促少氣者去之。如身有疼痛者屬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各五分,升麻、 本根、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以治風之藥,大損元氣,而益其病故也。如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如閉澀不行,煎成正藥,先用一口調玄明粉半錢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成凶症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冬月、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不去節麻黃半錢。如春令大溫,則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二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分,去心麥冬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三二分。並五味子、麥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患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不能食而心下痞,勿用。如脅下痛或急縮者,俱加柴胡、甘草。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耳。如黃 、人參、甘草、芍藥、五味之類是也。


〔垣〕氣運衰旺圖濕胃化熱小腸長風膽生皆陷下不足,先補,則用黃 、甘草、當歸、升麻、柴胡、人參。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者也。

土脾形 火心神 木肝血 皆大盛上乘生長之氣,後瀉,則用甘草梢之甘寒,瀉肺火逆於胸中傷氣者也。

黃芩之苦寒,以泄胸中之熱,喘氣上奔者也。紅花以破惡血。用黃芩大補腎水。益肺氣,瀉血中火燥者也。寒膀胱藏氣 燥大腸收氣 皆大旺,後瀉,則用黃 之甘溫,止自汗,實表虛,使不受寒邪,當歸之辛溫,能潤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門閉塞,利其陰路,除大便之難燥者也。

水腎精 金肺氣 皆虛衰不足,先補,則用黃柏之苦寒,除濕熱為痿,乘於腎,救足膝無力,亦除陰汗陰痿而益精。甘草梢、黃芩補肺氣,泄陰火之下行。腎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此初受熱中常治之法也,非權也,權者臨病制宜之謂也。


〔海〕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大抵柴胡飲子。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大抵四順飲子。(又雲一身盡熱,或日晡潮熱,或夜則行陰發熱者,皆血熱也。四順飲子或桃仁承氣湯選而用之。當視其由表入里,腹痛血刺痛,腹中有無轉矢氣之異。)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又雲∶白虎治脈洪,故抑之使秋氣得以下降也。)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以瀉血中之火。((又雲∶地骨皮散治脈弦,故舉之使春氣得以上升也。按地骨皮散治虛熱方也。)

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熱∶清涼飲子(即四順散)、桃仁承氣湯。


〔垣〕牽牛味辛烈,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防己味苦寒,能瀉血中之濕熱,又通血中之滯塞。

柴胡飲子(方見勞熱。)白虎湯(方見傷寒。)地骨皮散(方見骨蒸門。)

清涼飲子 大黃(蒸) 甘草(炙) 當歸(洗) 芍藥(洗。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薄荷十葉,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


〔丹〕人病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五分) 香附(一兩) 蒼朮(半兩) 沙參(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上炊餅丸服。

脈滑,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宿食門求之。濕痿夜熱,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丸。

三補丸方黃芩 黃柏 黃連 為末,粥糊為丸。


〔潔〕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里熱。故苦者以治五臟,五臟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故曰∶內者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身熱自除。(以脈言之,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有力為外熱,沉大有力為內熱。)


〔仲〕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熱在下焦者,為尿血,亦令淋閉不通。

肘前熱者,腰以上熱。手前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亦熱。(全文見診法。)


〔海〕三焦熱用藥大例上焦熱,梔子、黃芩。中焦熱,小便不利,黃連、芍藥。下焦熱,黃柏、大黃。

上焦熱∶清神散、連翹防風湯、涼膈散、龍腦飲子、犀角地黃湯。

中焦熱∶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洗心散、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

下焦熱,大承氣湯、五苓散、立效散、八正散、石葦散、四物湯。

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熱在上焦,宜桔梗湯。

桔梗 連翹 山梔 薄荷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汗之,熱服。春倍加防風、羌活。夏倍加黃芩、知母。季夏淫雨倍加羌活。

秋加桂五錢。冬加桂一兩。亦可以意消息,隨症增損而用之。


〔《局》〕清神散消風壅,化痰涎,治頭目眩面熱。

檀香(挫) 人參(去蘆) 羌活(去苗) 防風(去蘆。各一兩) 薄荷(去土) 甘草 荊芥穗(各二兩) 石膏(研,四兩) 細辛(去苗,焙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或入茶末點服。(此方虛熱可用。)

龍腦飲子治蘊積邪熱,咽喉腫痛,眼赤口瘡,心煩鼻衄。(丹溪雲;上中二焦藥也。)

砂仁 栝蔞根(各三兩) 藿香葉(二兩四錢) 石膏(四兩) 甘草(蜜炙,六兩) 梔子(微炒,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三錢,用新汲水入蜜調下。


〔無擇〕加減涼膈散退六經熱。(丹溪雲∶涼膈散,心肺脾胃藥也。)


〔易老〕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一法加防風,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以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游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涼膈散梔子仁(一兩五錢) 芒硝(半兩) 連翹 薄荷 黃芩 甘草(各一兩半) 大黃(五錢)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氣,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本事方》〕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症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山梔仁 甘草 赤芍藥(各一兩) 大黃 朴硝 連翹 薄荷 (淨葉) 干葛(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唯陽明症傷寒忌下。此藥《局方》亦載,緣味數與用藥大段不同。予一侄婦忽患熱病欲死,付之一服立效,後來累服累驗,幸毋忽。

又方

白朮 荊芥 赤芍藥(各三兩) 大黃 車前子(生用) 木通 甘草 當歸(各二兩)

上為細末,大便秘結,米泔調空心服三錢。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若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效。

小承氣湯(方見傷寒。) 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 四順飲子(方見前氣血。) 桃仁承氣湯(方見傷寒。) 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立效散治下焦結熱,小便黃赤,淋閉疼痛,或出血。

山梔(炒,半兩) 瞿麥穗(一兩) 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溫服。

石葦散治膀胱有熱,水道淋澀,或尿如豆汁,及出砂石。

石葦 木通 滑石 王不留行(各二兩) 甘草梢(一兩) 當歸 白朮 瞿麥 芍藥 葵子(各三兩)黃(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煎湯調下,空心服。

經雲∶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當取足三里等穴。全文見刺灸。)


〔《素》〕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見逆調論爍,消削也。)


〔仲〕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四肢煩熱。(方見產煩。)


〔丹〕治手足心熱。用東垣火郁湯(方見後火鬱熱條。)

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 香附 蒼朮 白芷 半夏 川芎

上用神曲糊丸。


〔垣〕身熱有五不同論五臟有邪,各有身熱,其狀各異。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摸之則不熱,是熱在筋骨間也。輕手捫之則不熱,重手加力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此謂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細分之,則五臟各異矣。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症必見喘咳,洒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

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太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此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以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實熱用之。人參黃 散、補中益胃湯治中虛有熱者用之。肝熱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者,其脈弦,其病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之類治之。兩手脈弦者,或寅申發者,皆肝熱也,俱宜用之。腎熱者,輕按之不熱,重按之至骨,其熱蒸手,如火如炙。其人骨蘇蘇然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六味地黃丸主之。(以脈言之則輕按之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而數者,肺熱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而數者,心熱也。如九菽之重,與肌相得而數者,脾熱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相得而數者,肝熱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而數者,腎熱也。)

黃連瀉心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柴胡瀉膽火,(亦佐以黃連。)白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一曰瀉龍火。)


〔海〕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肺熱也。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與黃芩一物湯。


〔丹〕清金丸伐脾肺火。

黃芩為末,粥丸。又名與點丸。

上二方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錢〕瀉白散(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涼膈散 白虎湯(方俱見前。)

瀉心湯瀉丁。(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丹〕抑青丸伐心經之火,須審虛實用之。

黃連為末,粥丸。


〔《本事方》〕治心熱,千金地黃丸。

黃連(四兩,為粗末) 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門冬湯下。

門冬丸治心經有熱。

麥冬(一兩) 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三十丸。


〔海〕清心丸治熱。

黃柏(二兩,生) 麥冬(一兩) 黃連(一兩) 龍腦(一錢)

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門冬酒下,或薄荷湯亦得。


〔錢〕導赤散瀉丙。(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海〕火府丹丙丁俱瀉。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生地(二兩) 木通(三兩)

為細末,煉蜜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溫水下。


〔錢〕瀉黃散(方見治虛實法五臟條。) 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 瀉青丸(方見治虛實五臟條。)

當陽龍薈丸

當歸(焙) 草龍膽 山梔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麝香(半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生薑湯下二三十丸。忌發熱諸物。兼服防風通聖散。


〔丹〕回金丸伐肝經火,亦審虛實用之。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

佐金丸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片芩(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


〔垣〕滋腎丸

黃柏(二兩,酒洗,焙) 知母(二兩,酒洗,焙) 肉桂(二錢)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白沸湯下,空心服。

治腎熱諸方(並見勞瘵。)


〔《靈》〕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師傳篇 胃居臍上,故胃熱則臍以上熱。腸居臍下,故腸熱則臍以下熱。如肝膽居脅,肝膽熱則當脅亦熱。肺居胸背,肺熱則當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當腰亦熱。可類推也。)


〔潔〕暴熱者,病在心肺。積熱者,病在腎肝。暴熱者,宜《局方》雄黃解毒丸。積熱者,宜《局方》妙香丸。暴者,上喘也,病在心肺,謂之高喘,宜木香金鈴子散。上焦熱而煩者,宜牛黃散。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謂之五臟齊損,此熱勞骨蒸之病也。瘦弱虛損,煩喘腸 下血,皆蒸勞也,治法宜養血益陰,熱能自退。

此謂不治而治也,錢氏地黃丸主之。

雄黃解毒丸治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赤眼癰腫。(方見喉痹。)


〔《保》〕木香金鈴散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 金鈴子(去核) 木香(各三錢) 輕粉(少許) 朴硝(二錢)

上為末,柳白皮煎湯調下,食後三四錢,以利為度。

牛黃散治上焦熱而煩,不能臥睡。

山梔 大黃 鬱金(各半兩) 甘草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溫服,微利則已。


〔《局》〕妙香丸(丹溪雲∶疏決腸胃,制伏木火之劑。)

辰砂(水飛,八兩) 龍腦 膩粉(研) 麝香(研。各八兩) 牛黃(半兩) 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泥,去油)

上合研勻,用淨黃蠟六兩,入白礬七錢半,同煉蜜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米飲吞下。如要藥速行,即用針刺一眼,入冷水浸少時服之。

久熱屬勞瘵,治法見瘵門。

諸熱分而言之,則有氣血表里上下五臟之異。合而言之,則氣熱、表熱、上焦熱、心肺熱,皆屬陽而治相類;血熱、里熱、下焦熱、腎肝熱,皆屬陰而治亦相類。中焦與脾熱亦然。


〔羅〕通治熱氣,用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煩躁錯語不得眠。

黃連(七錢半) 黃柏 山梔(各半兩) 黃芩(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如未效再服。


〔海〕前方中加防風、連翹,為金花丸,治風熱。加柴胡,治小兒潮熱。與四物相合各半為湯,治婦人潮熱。


〔垣〕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飲食不美。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癰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丹溪雲∶此三焦藥也。)

黃連(淨) 黃芩(去蘆) 大黃(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視臟腑虛實加減服之,小兒積熱亦宜服。


〔《本事》〕紫雪治香港腳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毒。及解諸熱藥毒卒黃等毒,並蠱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疳熱病。(丹溪雲∶此心脾肝腎胃經之藥。)

寒水石 石膏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為細末,用水一石,煎至五斗,去渣,入後藥) 玄參(一斤,洗,焙切) 沉香 羚羊角 犀角 青木香 升麻(各五兩) 丁香(一兩) 甘草(八兩。)

以上八味,搗為末,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渣,入下項二味藥

朴硝 硝石(好者二斤。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棍攪,候七八升許,投在盞中半日後欲凝,方入下項二味藥) 辰砂(三兩,細研) 麝香(真者一兩二錢,乳研,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拌調令勻。)

合成後,窨二日,每服一錢或二錢,冷水食後調服。大人小兒子細加減。(《局方》又用黃金一百兩。)


〔垣〕陰覆乎陽,火不得伸,宜汗之。經曰∶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宜風藥昇陽以發火郁,則脈數峻退矣。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少加黃連、柴胡、蒼朮、黃 、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則脈必下,乃火郁則發之意也。

柴胡昇陽湯治男婦四肢發熱,肌肉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如火燎火燒,捫之令人亦熱。四肢主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又因胃虛過食冷物冰水無度,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經曰∶火郁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半兩) 防風(二錢半) 甘草(生,二錢) 柴胡(五錢) 炙甘草(二錢) 人參(半兩) 白芍藥(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冷物冰水月余。


〔《〔垣〕》〕火郁湯治五心煩熱,是火郁於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發火郁。(丹溪雲∶治手足心熱,用東垣火郁湯。又手足心熱,方見前手足心熱條。)

升麻 葛根 防風 柴胡根 炙甘草 白芍藥(各五錢)

上 咀,每服三四錢,水二大盞,入連須蔥白三寸,煎去渣,稍熱服。


運氣 發熱有三∶

一曰火熱助心實而熱。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病甚則身熱骨痛而為浸淫。又曰∶少陽所至為瘍疹身熱。又曰∶少陰司天,客勝則頭痛,是少陽之發熱,治以諸寒是也。

二曰寒邪攻心虛而熱。經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又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寒復則陰厥,且格陽反上行發熱。又曰∶少陽在泉,主勝則熱反上行,熱發格中而嘔。蓋主勝者謂冬寒勝少陽之客熱,治以諸熱是也。

三曰風扇火及寒濕鬱火而熱。經曰∶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大溫,民病身熱頭痛,是風扇陽而熱也,治宜清之。又雲∶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又雲∶少陽司天之政,二之氣,火反郁,白埃四起,民病頭痛身熱。是寒濕鬱火而熱,治視寒熱少多其制是也。


〔《靈》〕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 ,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手足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刺節真邪篇 臘,思亦切。)火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甲》〕身熱,胸脅痛,不可反側,顱息主之。嗜臥,身體熱,不能動搖,大濕,三陽絡主之。


〔海〕兩手太熱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湧泉穴三壯立安。


〔《撮要》〕手心發熱∶魚際(臥針向後三分)、少府(三分)。腳心發熱,濕癢∶束骨(先瀉後補灸。)足底發熱,腳核疼∶公孫(半寸瀉。)


〔《素》〕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通評虛實論)熱而脈靜者難治。(玉機真藏論)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詳見傷寒發熱。)

勞瘵骨蒸熱 編輯

〔《玄》〕虛者,皮毛肌肉筋脈骨髓氣血津液不足也。若男女終日勞役,神耗力倦,饑飽越常,喜怒憂思,形寒飲冷,縱慾恣情。《素問》曰∶今人未及半百而衰者,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根源從此而虛竭矣。五臟六腑如何不弱,五勞六極七傷從此而始。何謂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六極謂筋、脈、肉、皮、毛、骨瘁損,是謂六極。七傷《難經》言之甚詳,傷形與氣,謂之七傷。總而言之,為虛是也。大抵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夫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症蜂起矣。其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醫者不知邪氣加之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致死不治。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內經》中本無勞症之說,其曰勞者溫之,溫者溫存之義。不足者,補之以味,谷肉菜果,百味珍羞,無非補也。今之醫者,不通其法,唯知大補之道,輕則當歸、鹿茸、雄、附,重則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補燥其水,水得熱愈涸,生火轉甚。少而成嗽痰血,潮熱煩渴喜冷,此則熱症明矣。重則失音,斷不可救。猶且峻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及遇良工,治驗而以清劑解之,不合病患之意,反行怪責,及聞發表攻里之說,畏而不從,甘死於庸工熱補之手,雖死不悔,深可憫也。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天下之事,無出乎理。理既明,何患疾之不安。勞為熱症明矣,還可補乎。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心虛則動悸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胃湯、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肝虛目昏筋脈拘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以養助其筋脈。肺虛呼吸少氣,喘乏咳嗽,嗌干,宜枳實湯加人參、黃 、阿膠、蘇子,以調其氣。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困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子、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丹〕勞瘵主陰虛、痰與血病。虛勞漸瘦屬火,陰火消鑠,即是積熱,宜照後法治之。

草還丹治陰虛骨蒸。

用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約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七個,再熬數沸。

用甘草末收和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治勞病,四物湯加竹瀝,入小便。陰虛發熱,四物湯加黃柏,降火補陰,甚者加龜板。


〔張文仲〕治骨蒸方。

生地黃一升,搗取汁盡分再服。利則減之,以身涼為度。

上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蓋自子至巳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不降,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吐出不絕也。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也。此皆陰虛之症,用四物、竹瀝,又加炒柏、龜板,皆補陰降火之劑。又須遠嗜欲,薄滋味,靜心調養,以助之也。


〔丹〕陰虛發熱,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者,加參、 、白朮。

御院瓊玉膏滋血補氣,延年益壽。

人參(三十六兩,去蘆須,研為淨末) 白茯苓(二十四兩,去皮,研為細末) 生地黃(十六斤,搗取汁,以盡為度,去渣) 蜜(六斤)

上和勻,入銀石器瓶中。內用油紙,外用竹箬,包以軟篾,縛緊瓶口,入重湯內懸胎煮之。用桑柴文武火不住手三晝夜,入井中浸一日夜出火毒。又煮一日,出陰毒,取出。每早空心用酒或白湯調下。


〔羅〕清神甘露丸治男子婦人虛勞不足,大骨枯,大肉陷皆治之。

生地汁 白蓮藕汁 生乳汁(生用)

上三味等分,用砂石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子,用後藥。

人參 白朮 黃連 黃 五味子 胡黃連

上各等分為細末,以前膏子和劑,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海〕黃 膏子煎丸

人參 白朮(各一兩半) 柴胡 黃芩(各一兩) 白芷 知母(各半兩) 甘草(半兩,炒)鱉甲(一兩,手大者,酥炙) 黃 (半斤,為粗末,用水二斗,熬一斗,去渣再熬,令不住手攪成膏,至半斤,入白蜜一匙, 一兩,再熬令熟,放冷丸藥)

上為末,用黃 膏和勻丸,每早白湯服下。呼吸少氣,懶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睛光,面色 白,皆兼氣虛也。


〔丹〕補天丸治陰虛骨蒸發熱,形羸瘦者。

紫河車洗淨,用布絞乾,用補腎丸藥末搗細焙乾,再碾為末,酒煮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熱湯下。夏月加五味子。紫河車,即初生男子胞衣也。

補腎丸治陰虛有痰,膈不清者。

龜板(一兩半,酥炙) 黃柏(一兩半,炒) 牛膝(二兩) 乾薑(二錢) 陳皮(半兩)

上為末,薑汁打糊丸,每服七八十丸。

治酒色過傷少陰。

黃柏(一兩半,炒) 黃芩(半兩,炒) 地黃(一兩) 龜板(五兩,酒炒)

夏加砂仁三錢,五味五錢。冬加乾薑炒黑三錢。用炊餅為丸,食前白湯服三五十丸。(《丹溪心法》以地黃作黃柏)


〔潔〕地黃丸治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腸 下血,骨蒸,痿弱無力,不能運動。東垣雲∶治脈沉而虛者。

熟地(八兩) 山茱萸(淨肉)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溫酒服五十丸。


〔垣〕或問錢氏地黃丸補腎,又曰補肝,何也?曰∶然,手厥陰心主包絡,足厥陰肝經,俱治在下焦。經雲∶不足者滋其化源。故肝腎之病同一治法,此地黃丸補二經之意也。(海藏雲∶若加五味為腎氣丸,此滋肺之源以生腎水。)


〔《保》〕黑地黃丸加五味子,為腎氣丸治陽盛陰衰,脾胃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此補氣益胃。

蒼朮(一斤,油浸) 熟地(一斤) 五味子(半斤) 乾薑(秋冬一兩,夏半兩,春七錢)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子大。食前米飲,或酒服百丸。治血虛久痔甚妙。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此藥開腠理,生津液通氣。又五味子酸以收之,此雖陽盛而不燥熱,乃是五臟虛損於內,故可益血收氣,此藥類象神品方也。

治陽盛心肺不足,宜八味丸。四肢弱無力多困,未知陰陽先損,夏可用地黃丸,春秋宜腎氣丸,冬宜八味丸。


〔雲岐〕雞蘇丸 治嗽血。(方見咳唾血。)

上治肺腎虛。蓋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虛矣。腎虛者從房室中來,其症或腰酸腰痛,或足酸足痿足熱,或遺精白濁是也。肺虛者,或咳嗽或吐血是也。治腎虛四方,前二方龜扳、黃柏為君,有痰無痰皆可用。後二方地黃為君,無痰可用,痰多而膈不清者宜審之。治肺虛咳嗽唾血者,方法浩大,另立咳嗽唾門也。


〔丹〕虛勞皆積熱做成。始健時,可用子和法。後日羸憊,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使熱不作也。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小陷胸湯,治濕痰發熱極妙。(方見傷寒部結胸門。)

退實熱勞積痰。

鱉甲 龜板 側柏 栝蔞仁 半夏 黃連 黃柏

上為末,炊餅丸。

又濕痰發熱。

黃芩(炒) 黃連(炒) 香附(生) 蒼朮。

上為末,栝蔞穣為丸。

青檬石丸(方見咳嗽。) 河間人參半夏丸(方見咳嗽。)


〔丹〕治施官人,年三十餘,不可勞動,勞動則發熱,脈洪而大在右手,短而澀在左手。予謂此必酒痰成濕傷血。又問之,遇少勞則喘乏力,小便或赤或白。

當歸 黃 人參(各五分) 芍藥(一分) 白朮(二分半) 川芎(五分) 木通(三分) 黃芩(三分) 陳皮(五分) 濃朴(五分) 炙甘草(二分)

煎湯下青礞石丸。


〔羅〕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及傷寒發汗不解,或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之症,並宜服之。

黃芩 甘草(炙) 大黃 芍藥 柴胡 人參 當歸(各半兩)

上 咀,姜三片,煎熱服。


〔《保》〕防風當歸飲子治煩熱皮膚索澤。食後煎服,空心,宜以此飲下地黃丸。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防風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滑石(二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溫服。如痰嗽加半夏。如大便黃米谷完出,驚悸,溺血。

淋閉,咳血衄血。自汗頭痛,積熱肺痿,後與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黃柏 黃芩 黃連 山梔(各八兩)

上為細末,水丸小豆大,每服一百丸,溫水下,日二三服。或大便實加大黃。自利,如中外熱者,此藥作散煎服,名解毒湯。或腹痛嘔吐欲作痢者,每服解毒湯半兩,加半夏、茯苓、濃朴各三錢,姜三片。如白膿後重,下痢後重者,加大黃三錢。

麥煎散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風血攻疰四肢。

赤茯苓 當歸 乾漆 鱉甲(醋炙) 常山 大黃(煨) 柴胡 白朮 生地 石膏(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小麥五十粒,水煎,食後臨臥服。若有虛汗,加麻黃根一兩。東坡雲∶此黃州吳判官療骨蒸黃瘦,口臭肌熱,盜汗極效。吳君寶之,不肯妄傳。

當歸龍薈丸 治肝有積痰污血,結熱而勞瘵者。其太沖脈必與沖陽脈不相應,宜以補陰藥吞此丸神效。(方見前。)

上勞瘵兼痰積,其症腹脅常熱,手足頭面則於寅卯時分乍有涼時者是也。若頑痰膠固難治者,必以吐法吐之,或沉香滾痰丸、透膈丹之類下之。又甚者,或用倒倉法。若痰積閉塞經脈,則太沖脈與沖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極難治。自陰虛條至此,凡六法,但患勞者,罕能脫此六法。自此以後數法,宜審而行之,無其病,莫妄施也。


〔世〕治骨蒸熱,神效。

前胡(一錢) 柴胡(二錢) 胡黃連(一錢) 豬脊髓(一條) 豬膽(一個)

上水煎,入豬膽汁服之。


〔石〕地骨皮枳殼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殼 知母 當歸 鱉甲(醋炙黃)

上等分為末,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去渣臨臥服。


〔羅〕秦艽鱉甲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目倦盜汗。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各半兩) 鱉甲(一兩,去裙 ,醋炙)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青蒿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空心各一服。

人參地骨皮散治髒中積冷,營中熱,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陰不足而陽有餘也。

茯苓(半兩) 知母 石膏(各一兩) 地骨皮 人參 柴胡 生地(各一兩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細細服。

人參柴胡散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及婦人虛勞骨蒸尤宜。

白茯苓 人參 白朮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干葛 甘草(炙) 赤芍藥(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三枚,水煎帶熱服。(許學士雲∶但有勞熱症皆可服,熱退即止。大抵透肌葛根第一,柴胡次之,其方多黃芩半兩。)

上四方,治虛損復受邪熱,皆宜用柴胡。《衍義》雲∶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方中,治勞鮮有不用者,誤人甚多。常原病勞有一種真髒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斟酌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宜,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無邪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王海藏雲∶苟無實熱,醫取用之,不死何待?後之用柴胡者,宜審諸。又大忌芩、連、柏,驟用純苦寒藥,反瀉其陽。但當用瓊玉膏之類,大助陽氣,使其復還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之藥是也。

火郁湯(方見前。) 柴胡昇陽湯(方見前。)

上二方治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或灑灑惡寒,或志意不樂,或脈弦數,或四肢五心煩熱是也。病去即已,不可過劑。服寒涼藥,症雖大減,脈反加數者,陽郁也。大忌寒涼,宜升宜補,犯之死速。


〔海〕問兩手寸關弦,病脾弱,火勝木旺,土虧金鑠,當作何治?答曰∶不治標本,從乎中治。木標也,土本也,火中也。爍金虧土旺木者,皆火也,錢仲陽安神丸主之,山蕷、麥冬益金之氣,金益則氣旺而木自平。

寒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化為濕熱也。濕熱為季夏之令,非土而何?故用硃砂以墜火下行,將退與子,權行濕令也,故脈弦得除而土自旺。秋喘,加人參、丹砂等,夏則不加。養氣者,加沉香。欲發汗者,臨臥先與白粥一盞,後藥之則汗也。寒熱神少振搖。小便淋或多,或大便走,完谷不化,口乾舌縮,唇吻有瘡,心下痞,大渴引飲,惡干喜濕,目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食不入,皮膚燥澀,面色黧黑,肌肉消鑠,胸腹中急,額上汗者,法宜泄火、益濕、補氣。脈弦浮沉者同治,以安神丸主之。(方見治虛實。)氣不化,小便不利,濕潤肌滑,熱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利,自汗肌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方見虛實。)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經於乙。緊則帶洪,壬經於丙。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不宜離珠丹。

弦數脈圖(圖缺)

火令速行而土虛,土虛則長夏不至。《難經》曰∶虛則補其母。資其化源,當瀉火於金中補土是也。

上寸顯弦數脈,是東方實,乃乘子勢也。既瀉其子火,木自虛矣。以寒藥瀉火,是補北方水。木既乘火勢而來侮金,當金中瀉火,火退則木無所恃而自退,是實則瀉其子也。


〔仲〕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結在內者,手足脈必相失,宜此方。然必兼大補劑瓊玉膏之類服之。)

大黃(十兩,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地黃(半兩) 乾漆(一兩,炒)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斤)

上十二味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酒下五丸。

陳大夫傳張仲景百勞丸治一切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症者宜服。

當歸(炒)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人參(一錢) 大黃(四錢) 虻蟲(十四枚,去翅足) 水蛭(十四枚,制)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用杓揚百遍,仲景甘瀾水是也。


〔《外台》〕治骨蒸。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並雙仁,留尖,杵和為丸,平旦井花水服令盡。服訖,量性飲酒,仍須吃水,多效。隔日又服一劑,百日不得食肉。


〔仲〕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急者十一日死。(方見傷寒。)


〔海〕四物加減湯治婦人骨蒸。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地黃(以上補血) 地骨皮(瀉腎火) 牡丹皮(瀉包絡火。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


〔羅〕逍遙散治血虛勞倦,五心煩蒸,頰赤盜汗,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月水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茯苓 白朮 當歸 芍藥 柴胡 甘草(炙)

上 咀,生薑一塊,煨切破,薄荷少許同煎。

上二方,治婦人骨蒸大法。若夫要處,並同於前陰虛法取之。蒸病治者,宜隨各經虛實,內外淺深,用藥加減可也。


〔《古今錄驗》〕五蒸湯

茯苓 甘草 人參 竹葉 地黃 葛根 知母 黃芩 石膏 粳米(二合)

上 咀,以水三盞,煎小麥二合,至二盞,去麥煎藥至一盞,溫服、隨症加減於後。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虛熱,氣加烏梅、秦艽、柴胡;血加青蒿、鱉甲、蛤蚧、小麥、牡丹皮。

肺蒸(鼻干)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右鼻孔干痛) 加大黃、芒硝。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膚蒸(昏昧嗜臥)加丹皮。氣蒸(鼻干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山梔。

心蒸(舌干) 加黃連、生地。小腸(下唇焦)加赤茯、生地、木通。血蒸(發焦)加生地、當歸、桂心、童便。

脈蒸(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加當歸、生地。

脾蒸(唇焦)加白芍、木瓜、苦參。胃蒸(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干葛。肉蒸(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

肝蒸(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膽蒸(眼白失色)加柴胡、栝蔞。筋蒸(甲焦)加當歸、川芎。三焦蒸(乍熱乍寒)加石膏、竹葉。

腎蒸(兩耳焦)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蒸(右耳焦)加澤瀉、茯苓、滑石。腦蒸(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髓蒸(髓枯、骨中熱)加生地、當歸、天門冬、骨蒸(齒黑、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藏)加鱉甲、地骨皮、丹皮、生地、當歸。 蒸(肢細趺腫,腑臟皆熱)加石膏、黃柏。胞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

凡此諸症,皆熱病後食肥甘油膩,房事飲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變成疳病,死期近矣。

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能瀉陰中之火。)知母治有汗之骨蒸。


〔《衍義》〕治骨蒸勞。用薄荷汁與眾藥熬成膏。


〔《經驗》〕治患勞人。燒香法∶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瓷瓶內,封閉地中,埋窨半日,取出。更用炭末六兩,煉蜜六兩,和勻,入瓶內,封窨五日,取出燒。使鼻中常聞香氣,疾自愈矣。


〔《撮要》〕治骨蒸勞熱∶膏肓(在四椎下、五椎上各開二寸,灸百壯。詳見刺法門)三里。


〔《摘英》〕熱勞上氣喘滿∶肺俞(五分,留七呼,灸七壯)、尺澤。

崔氏治骨熱傳屍勞。灸四花穴,兼治赤白帶。第一次取二穴,令患人正立,取一蠟繩,從足大拇指端(男左女右。)貼肉量至後跟,上 至委中橫紋,絕斷為則子。復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卻平身正坐,取前則子,從鼻端貼肉上至頭縫,下至項脊骨,以則子盡處為記,用墨點之。(且不是穴)又另取一繩,令患人合口,將繩兩頭至口吻,當中鈎起至鼻柱根如人字,齊兩吻截斷,卻展直於前則子盡頭墨記處,橫量開,取兩平頭是穴。(須左右當半,高下相平。)第二次取二穴。令平身正坐,又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乳頭齊,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後,以繩中停於結喉上,其下雙垂繩頭,盡處當背骨中,用墨點之。(亦不是穴)又取一繩,令病患合口,橫量二吻截斷,移於前脊中記處,橫量取平,(須左右當中,上下相半。)兩頭是穴。連前第一次,通取共計四穴。同時上火七壯至二十壯,灸至百壯。候灸瘡瘥,卻取三次穴。第三次取二穴,將前第二次量口吻繩子,於第一次雙繩頭盡處,墨點記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子中停中心在墨點處,於上下繩盡處是穴。灸如前法。


〔《標幽》〕體熱勞嗽∶魄戶(瀉)。


〔潔〕治骨蒸熱不可治者,或前板齒乾燥∶大椎。


〔《撮要》〕又法∶鳩尾(灸二七壯,補之。)

上背俞,取膏肓、肺俞、四花穴、大椎等穴。治勞瘵者,皆為陽氣下陷而寒熱往來也,若灸之早,百發百中,累試有效。


〔《玉龍》〕傳屍勞∶湧泉(第二足指端量至根盡折中是。針三分,瀉六吸。傷寒及勞瘵之症,有血可治,無血必危。凡欲出血,刺入二分,便須彈指。)豐隆(此穴治痰,針入一寸,瀉十吸)、丹田(此穴治氣喘,針入三分,補二呼。)


〔仲〕男子婦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榮氣衰微,四屬斷絕。

上診脈浮而大,或大而弦,皆為虛勞者,蓋陽盛陰虛之症也,暮多見之。


〔仲〕男子婦人,脈虛鈿弱者,勞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上診脈虛微細弦為虛勞者,蓋陰陽俱虛之症也,晨多見之。


〔《玄珠〕骨蒸之極,聲嘎咽痛,面黧,脈躁,直視,汗出如珠,喘乏氣促,出而無入,毛焦唇反,此皆不治之症。雖有神醫,亦無如之何矣。

傳屍勞熱 編輯

〔華佗〕治傳屍勞,太乙明月丹。其病肌瘦面黃嘔吐,咳嗽不安,先燒安息香,令煙出,病患吸之不嗽,非傳屍也,不可用此藥。若煙入咳嗽不止,乃傳屍也,宜用此藥。

雄黃 木香(各半兩) 天靈蓋(炙,一兩) 輕粉(一分) 鱉甲(酥炙,一兩) 兔屎(二兩)

上為末,用法酒一大升,大黃末半分,熬膏,入前藥為丸彈子大,硃砂為衣。五更初服,勿令人知,以童便和酒化一丸服。如人行十里許,必吐出蟲,狀如燈心細長,久如爛瓜子,又如蝦蟆,狀各不同。未效,次日再服,以應為度。


〔紫庭〕治傳屍伏屍,皆有蟲,須用乳香熏病患之手,乃仰手掌,以帛覆其上,熏良久,手背上出毛長寸許,白而黃者可治,紅者稍難,青黑者即死,最驗。若熏之良久無毛者,即非此症,乃屬勞瘵虛損,即用前參溫補之藥。


〔《選》〕取傳屍伏屍勞蟲法。

天靈蓋(十字解者,酥炙為末,三分) 安息香(半兩) 虎糞骨(人骨為上,獸骨次之,醋炙半兩)鱉甲(九肋大者,醋炙,一兩) 桃仁(去皮尖,二錢半)麝香(另研) 檳榔(一錢,為末) 青蒿梢(六兩) 豉(三百粒) 蔥頭(一百二十根) 童便(半碗) 楓葉(二十一葉) 桃柳東南枝如箸大者,每七條,各七寸。

上先將青蒿、桃柳、楓葉、蔥頭用水二官升,煎半乾,去渣,入天靈、虎糞骨、鱉甲、安息香、童便,煎取汁,去渣,約有四五合,將檳榔麝香研勻,調作一服。早辰空腹服,以被蓋汗。恐汗內有細蟲,以白紙拭之,投火中,須臾必下。如有蟲,以大火焚之,棄流水中。所用藥勿令病者知之。半月後,氣血復完,再進一服。根據前法三次,無蟲乃止。以美飲食調理,其病自愈。(此方必有阿魏半錢。)


〔無〕又方

桑枝 柳枝 石榴枝 桃枝 梅枝(各七莖,長四寸) 青松(一小握)

上用童便一升半,蔥白七莖去頭葉,煎及一半去渣。別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鍾,濾去渣。調辰砂末半錢,檳榔末一分,麝香一字,分作二服調下。五更初一服,五更三點時一服,至巳牌後取下蟲,色紅者可治,青者不治。見有所下,即進稀粥飲,溫暖將息。不可食粉面生冷毒物。合時須擇良日,不得令貓犬孝服穢惡婦人見之。


〔《濟生》〕神人阿魏散治骨蒸傳屍等寒熱羸勞,睏倦喘嗽。

阿魏(三錢) 青蒿(一握,研) 東北方桃枝(一握,細切) 甘草(如病患中指許大,男左女右細銼)

上以童便二升半,隔夜浸藥,明旦煎取一大升,空心溫服,分為三服,每次調入檳榔末三分。如人行十里,再進一服。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合藥時忌孝子孕婦病患及腥穢雞犬等物。服後忌油膩濕面生冷硬物。服至一二劑,即吐出蟲子,或瀉出,更不須服余藥。若未吐利,即當盡服。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皆出蟲如馬尾人發即愈。服藥後覺五臟虛弱,魂魄不安,即以白茯苓湯補之。

白茯苓(一錢) 人參(五錢) 遠志(二錢,去心) 龍骨 防風(各二錢) 甘草(三分) 生地(四錢) 麥冬(四錢,去心) 犀角末(五錢) 大棗(七枚)

上以水二大盞,煎作八合,分三服,溫服,如人行十里一服。仍避風寒。若覺未安,隔日更作一劑,以上藥餌須連服之。


〔羅〕犀角紫河車丸治傳屍勞,三月必效。其餘勞症,只消數服。

紫河車(一具,米泔浸一宿,洗淨焙乾) 鱉甲(酥炙) 桔梗 胡黃連 白芍 大黃 敗鼓皮心(醋炙) 貝母(去心)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以上各二錢半) 芒硝 犀角 蓬術(各一錢半)硃砂(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空心溫酒服三四十丸。


〔《本事》〕葛洪雲∶鬼疰者,是五屍之一疰。又按諸鬼邪為害,其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淋漓,沉沉默默,的不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傳於旁人,乃至滅門。覺知是候者,急治獺肝一具,陰乾取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效。未知再服,此方神良。天慶觀一法師,行考校,極精嚴,時一婦人投狀,述患人有所附,須臾乃附語云∶非我所禍,別是一鬼,亦自病患命衰為祟耳。今已成形,在患人肺中,為蟲食其肺系,故令吐血聲嘶。師掠之曰∶此蟲還得長生否?久而無語,再掠之,良久雲∶唯畏獺爪屑為末,以酒服之,則去矣。患家如其言,得愈。此予所目見也。究其患,亦相似。獺爪者,獺肝之類歟。


〔《肘後》〕治屍疰鬼疰病。用桃仁五十枚,研碎,以水煮取四升,作一服盡,當吐,如病不盡,二三日再服。


〔《玄》〕治傳屍蠱瘵之症,父子兄弟互相傳染,甚者絕戶。此乃祖父冤債。或風水所系。雖有符文法水下蟲之法,然蟲去人亡,亦未為全美。若能平素保養,則自愈矣。

產後發熱 編輯

〔《大全》〕人參湯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人參 當歸(等分)

上為末,以豬腰子一具,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末二錢,煎至八分。不拘時溫服。


〔羅〕犀角飲子治產後亡津液虛損,時自汗出,發熱睏倦,唇口乾燥。

犀角 麥冬 白朮(各半兩) 柴胡(一兩) 枳殼(麩炒) 地骨皮 生地 甘草(炒) 當歸 人參 茯苓 黃芩 黃 (各七錢)

上 咀,入浮麥七十粒,姜三片,同水煎,每服四錢。

產後發熱,多屬虛寒,惟乾薑加入補藥中,神效。此丹溪法也。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編輯

治惡寒 編輯

〔丹〕陽虛惡寒,用參 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

永康呂親家,形瘦色黑,平生喜酒,多飲不困,年近半百,且有別館。忽一日大惡寒戰,且自言渴,卻不能飲。予診其脈大而弱,惟右關稍實,略類弦,重取則澀。遂作酒熱內郁不得泄,由表熱而下虛也。黃 一物,與干葛同煎,與之盡。黃 二兩,干葛一兩。脈得小,次日安矣。


〔垣〕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氣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昇陽益胃,名曰昇陽益胃湯

羌活(半兩) 柴胡(三錢) 獨活(半兩) 防風(半兩。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 人參(一兩,去蘆) 甘草(炙,一兩) 白朮(三錢) 半夏(一兩,湯洗,脈澀者可用) 黃 (二兩) 澤瀉(三錢,不淋者勿用) 黃連(二錢) 茯苓(二錢,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橘皮(不去穣,四錢) 白芍藥(五錢。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旺,為脾胃虛則肺受病,故因時而補母虛也。)

上 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者,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復傷胃氣。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禁忌如前者,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及冷蒸寒涼淡滲之物。)

黃 補胃湯治表虛惡賊風。

黃 (三錢) 甘草(一錢) 麻黃(一錢) 草豆蔻(一錢半) 橘皮(一錢半) 青皮(七分)當歸(一錢) 香白芷(一錢半) 升麻(三分) 本(三分) 柴胡(六分) 黃柏(八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丹〕縉雲胡君錫,年三十一歲,形肥而大,色稍蒼濃,家富而足,更專嗜口味。兩年前得消渴病,醫與寒涼藥而得安。有一人教以病後須用滋補,令其專用黃雌雞,因此食至千餘只,漸有膈滿嘔吐之病。醫者意為胃寒,遂以附子、沉香之藥百餘帖,嘔病除。月余天氣大熱,忽惡風,足亦怕地氣,遂堆糠尺許濃,上鋪以簟,糊以重紙,方可坐臥,而兩手不能執筆,口鼻皆無氣以呼吸,欲言無力,行十餘步便睏倦,脈皆浮大而虛,僅得四至。予作內有濕痰,因多服燥熱藥,遂成氣耗血散。當此夏令,自合便死。因其色之蒼濃,元氣尚全,可以安谷,遂以人參。黃 、白朮熬膏,煎淡五味子湯,以竹瀝調飲之,三日諸病皆愈。令其頓絕肉味,一月後康健如舊。又以雞湯下飯,一月後胸腹膨滿甚,自煎二陳湯加附子、白豆蔻飲之,其病頓除。遣人問調理藥,予教以絕去諸藥與肉飲,自然平安。

上陽虛惡寒五法,皆以參 為君。首一法佐以附子,中三法佐以昇陽之劑,末一法佐以消痰之劑也。


〔垣〕夫脾胃之症,始則熱中,終傳寒中。經雲∶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積於胸中,是腎水反來侮土,此謂所勝者妄行也。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陰陰而痛,或妄見鬼狀,夜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俱痛,而不渴不瀉。此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故其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

白朮附子湯

白朮 附子(炮) 陳皮 蒼朮(制) 濃朴(制) 半夏(湯泡) 茯苓(去皮) 澤瀉(各一兩)豬苓(去皮,半兩) 肉桂(四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食前溫服,量虛實加減。

夫病熱中症者,沖脈之火附二陰之里,傳之督脈。督脈者,第二十一椎下長強穴是也,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督脈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馬,其勢不可遏。太陽寒氣細細如線,督脈逆太陽,寒氣上行,沖頂入額,下鼻尖,入手太陽,傳於胸中。手太陽者,丙,熱氣也。足太陽膀胱者,壬,寒氣也。壬能克丙,寒熱逆於胸中,故脈盛大。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故十一經之盛氣積於胸中,故其脈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極,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氣挾子之勢,故脈澀而大便不通。以此言之,脈盛大以澀者,手陽明大腸脈也。

若見此病中一症皆為寒,禁用諸甘酸藥。


〔《素》〕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逆調論)


〔東垣〕雲∶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


〔海〕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方見傷寒自汗。)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方見傷寒體痛。)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方見治虛實法。)

巴戟丸

良姜(六兩) 紫金藤(十六兩) 巴戟(二兩) 青鹽(二兩) 肉桂 吳茱萸(各四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服二十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

三焦寒用藥大例∶上焦寒,陳皮、濃朴、藿香。中焦寒,大小便不通,白朮、乾薑、丁香。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上焦 (桂附丸 鐵刷湯 胡椒理中丸)

中焦 (二氣丹 大建中湯)

下焦 (還少丹 八味丸 天真丹)

胡椒理中丸

款冬花(去梗) 胡椒 甘草(炙) 蓽茇 良姜(各四兩) 白朮(五兩) 乾薑 陳皮(去白)細辛(去苗。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酒米飲任下。

鐵刷湯

良姜(炮,六兩) 茴香(二兩) 甘草(炙,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一捻,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或熱酒調下。

二氣丹

肉桂(去粗皮) 硫黃(細研。各一錢) 乾薑(炮) 硃砂(研,為衣。各二錢) 附子(一個去皮臍,炮製為末,半兩)

上為細末,研勻,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附子理中丸

人參(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服。

大建中湯治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起臥,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酸痛,不能久立。補中益氣。

桂心(一錢) 芍藥 黃 (各二錢) 甘草(一錢,炙) 生薑(五錢) 當歸 人參(各三錢)附子(半錢) 半夏(二錢) 棗(三枚)

上 咀,水五盞,煎至三盞,去渣,分三服。


〔垣〕天真丹治下焦陽虛。

沉香 巴戟(酒浸,炒,去心) 茴香(鹽炒香,去鹽) 破故紙(炒) 萆 (酒浸,焙) 胡蘆巴(炒)杜仲(麩炒,去絲) 琥珀(各一兩) 官桂(五錢) 牽牛(炒黑,去鹽,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用浸藥酒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溫酒下。


〔海〕下焦寒,四逆例。乾薑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辛,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藥皆陽,氣化能作小便。若姜、附、術三味,內加茯苓,以分利之為佳。附生用而不炮,則無火力,熱則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則熱直入下焦。

代灸膏治老人衰弱,元氣虛冷,臟腑虛滑,腰腳冷痛沉重,飲食減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代灸,其效不能盡述。

大附子(一個,炮) 吳茱萸 桂皮 木香 蛇床子(各半兩) 馬藺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匙,白面半匙,生薑汁半盞,用煎成膏,攤於紙上,臨臥貼臍,以油紙覆其上,綿衣系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貼之,其腰腹如灸百壯。除寒積,腰疼貼腰眼。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雲∶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方見驚悸。)身前寒屬胃。

經雲∶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治法宜針法,補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治見厥。)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腹胃寒,理中之類也。全見診法。)

五臟寒方∶肝寒,雙和湯。(方見治虛實法。)心寒,定志丸、菖蒲丸。(方見小兒。)脾寒,益黃散。(方見小兒。)肺寒,小青龍湯。(方見傷寒。)腎寒,八味丸。(方見治虛實法。)


〔海〕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湯。


〔垣〕沉香桂附丸

沉香 附子(炮) 肉桂 乾薑(炮) 良姜 吳茱萸 茴香(炒) 川烏(各一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食前一服。忌生冷。


〔海〕大已寒丸

蓽茇 肉桂(各四兩) 乾薑(炮) 良姜(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湯下,食前服。


〔垣〕諸脈按之無力所生病症∶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腹中時痛,心胃相控睾,隱隱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聞香臭,清濁涕不止,目中淚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項背胸脅時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惡寒,時時頭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嘔或噦,則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甄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或氣短促,胸中滿悶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絕之狀。甚則口開目瞪,聲聞於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方過,而振寒復至,或面白而不澤者,脫血也。悲愁不樂,情慘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如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此大寒症也,亦傷精氣,以辛甘溫熱潤之劑,大瀉西北二方則愈。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

兼治陰證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乾薑 熟附子(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或慮此藥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一方附子湯以生用者,名曰白通湯。一方白通湯內加白朮倍之,甘草減半,名生附子白朮湯。治中風濕昏悶恍惚,腹脹滿,身重,手足螈 ,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一方用姜附湯加麻黃、白朮、人參、甘草等分,名附子麻黃湯。治中寒濕昏暈緩弱,腰脊強急,口眼 ,語聲混濁,胸腹 脹,氣上喘急,不能轉動。更宜審而用之。


〔海〕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答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大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溫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得四至,余病便無,令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中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

上虛寒正治,蓋謂脈虛而惡寒者設也。脈虛惡寒,真寒也,故正治。


〔丹〕色目婦人,年近六十,六月內常覺惡寒戰慄,喜炎火御綿,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濃,已服附子十餘帖,渾身癢甚,兩手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黃,加白朮、黃 、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服一兩重。方與一帖,腹大泄,目無視,口無言。予知其病勢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用前藥熱炒與之,蓋借火力為嚮導。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病痊安。

蔣氏年三十餘,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似數。以三黃丸,下之以薑湯,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三黃恐是三補丸,芩、連、柏也。)


〔海〕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脅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陽在內伏於骨髓,陰在外致使發寒,治當不從內外,從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調之,倍加姜、棗。


〔子和〕一婦人身冷脈微,食沸熱粥飯,六月重衣,以衣帽蒙其首,猶覺寒,泄注不止。常服姜、附、硫黃燥熱之劑,僅得平和,稍用寒涼,其病轉加,三年不愈。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如橫繩有力,一息六七至。脈訣曰∶六數七極熱生多。以涼布熨心,以新汲水淋其病處,婦乃叫殺人不止。令人時時復以冷水淋之,至三四十桶,大戰汗出,昏困一二日,而向之所惡者皆除,此法本於華佗所用,世無知者。


〔《素》〕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脈解篇)上寒實反治,蓋謂脈實而惡寒者設也。脈實惡寒,假寒也,故反治。


〔丹〕久病惡寒,當用解郁。濕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

進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惡寒症,服附子數百帖而病甚。予診其脈弦而緩,遂以紅茶入生薑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許,減大半。又與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加當歸、地黃,百帖而安。

一女子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齏水吐後,用後藥∶

川芎 南星 蒼朮 黃芩 酒面丸服。

上焦不通,則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東垣昇陽益胃湯,用升發之劑,開發上焦,以伸陽明出外,溫之也。丹溪吐出濕痰,亦開發上焦,使陽氣隨吐升發出外,溫之也,故寒慄皆愈。二者治陽虛表寒之要


運氣 惡寒有三∶

一曰火熱。經曰∶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又雲∶少陽所至,為惡寒戰。又雲∶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治以寒劑是也。

二曰風。經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灑灑振寒。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寒濕包熱。經雲∶陽明司天之政,清熱之氣,持於氣交,民病振寒。四之氣,寒雨降,病振栗。治視寒熱輕重,多少其制是也。


〔《靈》〕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 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刺節真邪篇 下同)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官能篇 從合治之。)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針灸 臟腑惡寒有三∶

其一取肺。經雲∶振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冤,取手太陽是也。其二取胃。經雲∶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其三取膽。經雲∶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振寒,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撮》〕下部寒冷∶關元、腎俞。


〔桑君〕又法∶氣海、中極。


〔《甲》〕振寒螈 ,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身痛,因為螈 ,尺澤主之。

頭項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額,頭重項痛,玉枕主之。淒淒振寒,數欠伸,鬲俞主之。


〔《密語》〕通身惡寒,筋脈拘急,十指不得近風∶絕骨(二寸半。推而上之,令氣中和為解)。

治往來寒熱 編輯

〔《靈》〕榮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壽夭剛柔篇)


〔仲〕雲∶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傷寒。)


〔海〕小柴胡加減法∶如寒熱往來,經水不調,去半夏,加秦艽、芍藥、當歸、知母、地骨皮、牡丹皮、川芎、白朮、茯苓。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名調經湯。無孕嘔者,加半夏。無汗者,加柴胡。惡寒者,加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經者,加京三棱、廣術。勞者,加鱉甲。


〔羅〕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向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症,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調中湯

白茯苓 乾薑 白朮 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

經雲∶風氣盛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入皮膚為寒熱。全文見風門。 栗一作失味。)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全文見五臟)風盛為寒熱。(全文見診。)


〔河〕解風湯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參 川芎 獨活 甘草 麻黃(去節,湯洗,焙。各一兩) 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薄荷葉少許,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防風湯治中風寒熱。

防風 甘草 黃芩 桂枝 當歸 白茯(各一兩) 秦艽 干葛(各一兩半) 杏仁(五十枚)

上為散,水酒姜棗煎服。


〔《脈》〕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 丸之類,並宿食門求之。)

上積聚而寒熱,以積聚法治之。


〔雲〕地骨皮散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柴胡 地骨皮 桑白皮 枳殼 前胡 黃 (各七錢半) 白茯苓 五加皮 人參 甘草 桂心 芍藥(白條。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

柴胡散治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

柴胡 黃 赤茯苓 白朮(各二兩) 人參 地骨皮 枳殼(制) 桔梗 桑白皮 赤芍藥 生地黃(各七錢半) 麥門冬(三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姜五片,水煎。


〔《本事》〕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其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雜進,數日病劇。予診視之,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予制此

地黃丸

生地黃(三兩) 柴胡 秦艽 黃芩(各半兩) 赤芍藥(一兩)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吞下,不拘時候,日三服。昔宋褚澄療師尼寡婦別制方,蓋有為也。此二種寡居獨陰無陽,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全類溫瘧,久則為勞。嘗讀《史記·倉公傳》戟濟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

何以知其然?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蓋男子以精為主,婦人以血為主,男子精盛則思室,婦人血盛則懷胎,夫肝攝血故也。厥陰弦出寸口,又上魚際,則陰血盛可知。褚澄之言,信有為矣。

上地黃丸,雖曰抑陰,實補陰瀉陽之劑也。


〔丹〕趙孺人夜間發寒後便熱,丑寅時退,起來口渴,食少無味,谷不化,腹痛而泄,倦怠。或遇事則熱燥,赤眼氣壅,又不耐風寒,亦惡熱。

白朮(二錢) 芍藥(炒,一錢) 陳皮(一錢) 黃芩(半錢) 炒柏(三錢) 炙甘草(二分)炒芩(三分) 牡丹(三分) 木通(三分) 人參(半錢) 歸身(二錢) 縮砂(三分)

煎下保和丸、實腸丸各三十丸。

呂十四孺人怒氣後,寒熱咳嗽,食少淋泄。

縮砂(三分) 甘草(三分) 人參(半錢) 白朮(一錢半) 連翹(一錢) 陳皮(一錢)茯苓(一錢) 姜二片,同煎。

潤肺散治嗽。(方見咳。) 大柴胡湯治結熱在里,往來寒熱。(方見傷寒。)

有宿食者,以宿食法治之。

臟腑寒熱有四∶一曰肺。經雲∶脈之至也。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又曰∶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是也。二曰脾。經雲∶脾脈小甚,為寒熱是也。三曰太陽。經雲∶三陽為病,發寒熱是也。四曰陽維。

《難經》雲∶陽維為病,苦寒熱是也。


運氣 寒熱有二∶

一曰火熱攻肺。經雲∶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寒熱。又雲∶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寒熱 腫。又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寒熱皮膚痛。又雲∶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復則病寒熱瘡瘍,治以寒劑是也。

二曰寒熱相錯。經雲∶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寒熱發暴。三之氣,燥熱交合,民病寒熱。

又雲∶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民病寒熱如瘧。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熱互至,民病寒熱。

治視寒熱多少,其制是也。


〔子和〕武陽仇天祥之子,病發寒熱,諸醫作骨蒸勞治之,半年病甚。戴人往視之,診其手脈尺寸皆朝於關,關脈獨大。戴人曰∶肺癰也。問其乳媼會有痛處。乳媼曰∶無。戴人令兒去衣,舉其兩手,觀其兩脅下,右脅稍高。戴人以手側按之,兒移身避之,按其左脅則不避。戴人曰∶此肺部有癰,已吐膿矣。


〔《素》〕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王汪雲∶如患人之年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尾穹謂之橛骨。)視背 陷者灸之。(膏肓等 ,陷者為筋骨之間陷中也。王注∶背胛骨際有陷處也。)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 穴也。)兩季脅之間灸之。(京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也。)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溪穴也。) 下陷脈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後灸之。(崑崙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當隨其所有而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也,未詳是否。)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也,未詳是否。)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氣沖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也。)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沖陽穴也。)巔上一灸之。(百會穴也。)凡當灸二十九處,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按項大椎至巔上一灸之二十九處也。以上出骨空論)


〔《靈》〕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寒熱病篇 無汗而寒熱者屬表,可治。寒熱汗出不休,骨寒熱者已入骨髓,故難治也。)

邪在肺,則病皮膚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五邪篇)小腹滿大,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全文見小腸滿。)經雲∶絡病者善太息,口苦,下痢,寒熱。取陽陵泉。(全文見刺法。)


〔《素》〕病風且寒且熱,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經雲∶凡刺寒熱,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


〔《甲》〕寒熱,五處及天柱、風池、腰 、長強、大杼、中膂、內俞、上 、 交、上脘、關元、天牖、天容、合谷、陰 、關沖、中渚、陽池、消爍、少澤、前谷、腕骨、陽穀、少海、然谷、至陰、崑崙主之。身寒熱,陰都主之。寒熱,刺腦戶。風寒熱,腋門主之。心如懸,陰厥腳 後廉急不可前卻,癃癖便膿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心下痞,四肢倦,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重,腹痛如癃狀,臥仆必有所扶持,及失氣,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溜主之。骨寒熱,溲難,腎 主之。

肺寒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栗,脈鼓,氣鬲,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咳而嘔,鬲寒,食不下,寒熱,皮肉膚痛,少氣不得臥,胸滿支兩脅,鬲上兢兢,脅痛,腹 ,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默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濕,(一作「溫」。)心痛無可搖者,鬲俞主之。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得反側,腋脅下與臍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耳中 然,肩項痛,驚狂衄,少腹滿,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肝俞主之。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賁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急,(一作「黑」。)目KT KT ,久喘咳少氣,溺濁赤,腎俞主之。寒熱咳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暴四肢腫,身濕搖,時寒熱,飢則煩,飽則善,面色變,(一作「癰」)。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列缺主之。寒熱,胸背急,喉痹,咳上氣喘,掌中熱,數欠伸,汗出善忘,四肢厥逆,善笑,溺白,列缺主之。胸中膨膨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經渠及天府,此謂之大 。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汁,胸中熱,喘逆氣,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鬲中食噎不下,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寒熱,目KT KT ,善咳喘逆,通谷主之。煩心咳,寒熱善噦,勞宮主之。寒熱,唇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三間主之。(一本雲∶寒熱,心背引痛,胸中不得息,咳唾血涎,煩中善飢,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瘧狀,目淚出,悲傷,心 主之。)

寒熱善嘔,商丘主之。嘔厥寒,時有微熱,脅下支滿,喉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濼脛酸,腋下腫,馬刀 ,肩腫吻傷痛,太沖主之。

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其目泣出頭不痛者,聽會取之。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頭維主之。寒熱,胸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天池主之。寒熱,頭痛,水溝主之。寒熱,善怖,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京骨主之。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飛陽主之。肩背痛,寒熱,瘰 繞頸,有大氣,暴聾,氣蒙瞀,耳目不開,頭頷痛,淚出目,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天牖主之。寒熱,酸痛,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挾癭,髀膝脛骨淫濼,酸痹不仁,陽輔主之。寒熱,頸瘰 ,咳,呼吸,灸手三里,左取右,右取左。寒熱,頸瘰 ,大迎主之。寒熱瘰 ,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寒熱,頸瘰 ,肩痛不可舉,臂 主之。寒熱,頸瘰 ,耳鳴無聞,痛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不舉,肩貞主之。

寒熱瘰 ,目不明,咳上氣,唾血,肩中 主之。

寒熱,頸腋下腫,申脈主之。寒熱,頸頷腫,後 主之。胸中滿,耳前痛,齒熱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煩,曲池主之。

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痛,聾咳,螈 ,口乾,頭痛不可顧,少澤主之。振寒寒熱,肩 肘臂頭痛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爛生翳膜,暴痛,鼽衄,耳聾,臂重痛,肘攣痂疥,腦滿引 ,泣出而驚,頸項強,身寒,頭不可顧,後 主之。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

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身熱,汗不出,胸中熱滿,天 主之。寒熱,肩腫引胛中肩臂酸痛, 主之。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咳喘不得息,臂內廉痛,上鬲,飲已煩滿,太淵主之。

寒熱,腹 ,央央然不得息,京門主之。善齧頰,齒唇熱,汗不出,口中熱痛,沖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

寒熱篡反出,承山主之。寒熱篡後出,螈 ,腳 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趺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寒熱脛腫,丘墟主之。寒熱,痹脛不收,陽交主之。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合陽主之。寒熱解 ,(一作「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

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寒熱,骨痛,玉枕主之。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 ,其臂濡濡然,其地色始然,不與天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五變篇)


〔仲〕雲∶病有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全文見傷寒寒熱。)


〔《素》〕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平人氣象論)脈沉數細散者,寒熱也。(脈要精微論 沉細為寒,數散為熱。)脈澀洪大,寒熱在中。尺膚烘然,先熱後寒,寒熱也。(言初捫尺膚則熱,久之則寒也。)尺膚先寒,久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言初捫尺膚則寒,久之則熱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門。)尺肉熱者,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全文見診生死門。)診寒熱,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寒熱篇)寒熱病者平旦死。(全文見診生死門。)

產後往來寒熱 編輯

〔雲〕產後往來寒熱,四物內加小柴胡湯。


〔《保》〕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數,宜柴胡四物湯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半) 柴胡(八錢) 人參 黃芩 甘草 半夏(各三錢)

上為末,水煎服。


〔雲〕產後往來寒熱而脈弦者,少陽也,小柴胡加生地黃湯

柴胡(二兩) 黃芩(五錢) 人參(三錢) 半夏(一兩五錢,制) 大棗(三枚) 生地黃 梔子 枳殼(麩炒。各五錢)

上如前煎服。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虛,發寒熱,飲食少,腹脹。

柴胡 人參 甘草 半夏 陳皮 川芎 白芍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水同煎,食後日二服。


〔《大全》〕治產後乍寒乍熱,增損四物湯

人參 當歸 芍藥 川芎 乾薑(各一兩) 甘草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渣,熱服無時。


〔《雲》〕熟地黃散治產後蓐勞,皆由體虛,氣力未壯,勞復所起,四肢煩疼,時發寒熱。

熟地黃 人參 白芍藥 白茯苓 白朮 續斷(各一兩) 黃 桂心 五味子 當歸 川芎(各七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同煎。

黃 丸治產後蓐勞,寒熱進退,頭目眩痛,骨節酸疼,氣力乏。

黃 鱉甲 當歸(炒。各一兩) 桂心 白芍藥 續斷 川芎 牛膝 蓯蓉 沉香 柏子仁 枳殼(各六錢半) 五味子 熟地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粥飲下,食後。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 編輯

〔仲〕雲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活人》雲∶先與桂枝湯治寒,次與小柴胡湯治熱也。)


〔羅〕病有遠近有緩急征南帥不鄰吉歹年七旬,丙辰冬南征至楚丘,諸路迎送,多獻酒醴,因而過飲太多,遂腹痛腸鳴自利,日夜約有五十餘行,咽嗌腫疼,耳前後赤腫,舌本強,涎唾稠粘,欲吐不吐,以手泄之方出,言語艱難,反側悶亂,夜不得臥。予診得脈浮數極,按之沉細而弦。即謂中丞粘公曰∶仲景言下利清谷,身體疼痛,急當救里;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里四逆湯,救表桂枝湯。今胃氣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雖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痛猶可少待。公曰∶何謂也?答曰∶《內經》雲,瘡發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遲則咽塞,咽塞則氣不通,氣不通則半日死,故宜急治。於是遂砭刺腫上紫黑血出,頃時腫勢大消,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黍粘、酒制黃芩、升麻、防風等分, 咀,每服約五錢,水煮清令熱 ,冷吐去之,咽之恐傷脾胃,自利轉甚,再服涎清腫散,聲出,後以神應丸辛熱之劑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濕。丸者取其不即化,則不犯上焦,至病所而後化,乃治主以緩也。不數服,利止痛定,後胸中閉塞,作陣而痛,思《靈樞》雲∶上焦如霧,宣五穀味,蒸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也。今相公年高氣弱,自利日久,致脾胃中生發之氣不能滋養於心肺,故使閉塞而痛。經雲∶上氣不足,推之揚之。脾不足者,以甘補之。再與發散甘辛之味,溫養脾胃,加以升麻、人參,上升以順正氣,不數服而胸中快利,痛止。《內經》雲∶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隨其攸利,萬舉萬全。又曰∶病有遠近,治有緩急,無越其制。又曰∶急則治其標,緩即治其本。此之謂也。


〔仲〕雲∶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活人》雲∶先與白虎加人參湯治熱,次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編輯

〔羅〕上熱下寒治驗中書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風,至元戊申末因酒病發,頭面赤腫而痛,耳前後腫尤甚,胸中煩悶,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脛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臥於床,飲食減少,精神睏倦而體痛。命予治之。診得脈浮數,按之弦細,上熱下寒明矣。《內經》雲∶熱勝則腫。又曰∶春氣者,病在頭。《難經》雲∶蓄則腫熱,砭射之也。蓋取其易散,故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出血紫黑,約一杯數,頃時疼痛消散。又於氣海中大艾灸百壯,乃助下焦陽虛,退其陰寒。次於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壯,治足 下寒,引導陽氣下行故也。遂制一方,名曰既濟解毒湯,以熱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遠近,無越於此。以黃芩、黃連苦寒,酒制為引,用瀉其上熱。桔梗、甘草辛甘溫,升佐諸苦藥,治其熱。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陽中之陽,散發上熱。連翹苦辛平,散結消腫。當歸辛溫,和血止痛。酒煨大黃,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煩熱。投劑之後,腫散痛減,大便利。再服,減大黃,慎言語,節飲食,不旬日良愈。

既濟解毒湯治上焦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臥,身半以下皆寒,足 尤甚,大便赤秘。

大黃(酒煨,大便利不用) 連翹(酒制,炒) 黃芩(酒炒) 甘草(炙) 黃連(酒炒)桔梗(各二錢) 柴胡 歸身 升麻(各一錢)


〔《脈》〕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陰氣下爭,還,心腹滿者死。所謂陰附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陰氣上爭,還得汗者生。


〔《靈》〕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刺節真邪論 下同)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熱下寒。經曰∶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由絡脈經隧之血。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

聖人以上熱下寒,是有春夏無秋冬也,當從天外引陽下降入地中。此症乃上天群陰火熾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先於六陽中決血絡出血,使氣下降三陰,雖力微,能逐六陽下行,以陰血自降故也,亦可謂老陽變陰之象也。故經雲∶上熱下寒,視其虛脈下陷於經絡者取之,此所謂引而下之也。但言絡脈皆是也。病大者,三棱針決血,去陽中之熱。熱者手太陽小腸中留火熱之邪,致此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故先決去手太陽之熱血,使三陰得時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舉藏也。乃瀉老陽在天不肯退化行陰道者也。至元戊辰春,中書參政楊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顏郁赤,若飲酒狀,痰稠粘,時眩運如在風霧中。一日會都堂,此症忽來,復加目瞳不明,遂歸。命予診候,兩寸脈洪大,尺脈弦細無力,此上熱下寒明矣。欲藥之,為高年氣弱不任,記先師所論,凡上熱譬猶鳥巢高顛,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針,於顛前髮際疾刺二十餘,出紫黑血約二合許,實時頭目清利,諸苦皆去,自後不復作。(刺上熱下寒與經旨不同也。經旨於寒處責其虛,治之能引上熱下降,垣於熱處得血,候熱自里退而下降也。)


〔《密語》〕上寒下熱,上熱下寒懸鐘。(二寸半。上寒下熱先補後瀉,上熱下寒先瀉後補。或分開上寒補懸鐘五分,下熱瀉曲池一寸五分。)

瘧寒熱 編輯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已閉,發為風瘧。(見生氣通天論)秋善病風瘧。(全文見五臟。)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素》〕黃帝問曰∶夫 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對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飲冷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着,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也?歧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作日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五」一作「一」。)下至 骨,二十六日(「六」一作「二」,)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一作「伏中」。)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靈樞》經雲∶瘧者內簿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詳「蓄積」二字,則作一日之義明矣。始明邪氣未盛,未與衛氣相當,故未作,必候蓄積與衛氣相當,故作焉。)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始發也,不當風汗,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舍,則其府也。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岐伯曰∶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髮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者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其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名曰癉瘧。帝曰∶瘧未發,其應何如?歧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衛與邪相併則病作,與邪相離則病休。其並於陰則寒,並於陽則熱。離於陰則寒已,離於陽則熱已。至次日又集而併合,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以上俱瘧論篇)

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也。瘧亦同法。(至真要大論)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帝曰∶夫風之與瘧,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則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瘧論篇)


〔《保》〕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蓋傷之淺也,近而暴。傷之重也,遠而深。 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藏,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初不知何經受病,隨其受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症各殊,同傷寒治之也。故《內經》曰∶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之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皆謂暴瘧也。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者,則不分三經,皆謂之溫瘧,宜以太陰經論之。其發處暑後冬至前者,此乃傷之重者,遠而深也。 瘧者,老瘧也,故謂之久瘧。

桂枝羌活湯治瘧病處暑前後,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迎發日服。吐者加半夏曲。

瘧疾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宜麻黃羌活湯

麻黃 羌活 防風 甘草(炙。各半兩)

上同前服法。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芷湯

白芷 知母(各一兩) 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同前服法。

治瘧無他症,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 石膏 知母(各一兩半) 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三服,水半盞,同煎服。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下之。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者,知邪在內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時發者,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前項下藥,微利為度,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交爭,寒熱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則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雲∶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治當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入陰經也,宜桂枝芍藥湯

主之。

桂枝(二錢) 黃 知母 芍藥 石膏(各半兩)

上為粗末,五七錢,用水煎。

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桂枝黃芩湯以和之。

甘草(四錢半) 石膏(五錢) 知母(五錢) 桂枝(二錢)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四錢半) 人參(四錢半) 半夏(四錢)

上為粗末,同煎服,服後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用大柴胡、大承氣等湯下之。

治處暑後冬至前後瘧,其法並於久瘧法求之。


〔《局方》〕雙解飲子治瘧疾,辟瘴氣,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用水和面裹煨,一個生用) 濃朴(二寸,一半用生薑汁浸炙,一半生用)甘草(大者二兩,一半炙,一半生用) 生薑(二塊,如棗大一塊,濕紙裹煨,一塊生用)

上各 咀。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去渣,空心溫服。(東垣雲∶秋暮暑氣衰,病熱瘧,知其寒也。局方用雙解飲子是已,知此方治寒瘧也。)


〔《保》〕治發瘧如前症,是夜發者,麻黃黃芩湯主之。

麻黃(一兩,去節) 甘草(炙,三錢) 桃仁(三十枚,去皮) 黃芩(五錢) 桂(二錢半)

上為細末,根據前服法。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受邪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世〕桃仁承氣湯 治夜瘧有實熱者。(方見傷寒。)

治先熱後寒者,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枝湯。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枝湯。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此以瘧之寒熱多少定治法也。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之。若便用桂枝,誤也。如或多熱而但有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之。若便用白虎湯,亦誤也。所以欲學人必先問其寒熱,或熱多熱少,或寒多寒少,又診脈以參之,百無一失矣。)小柴胡加桂湯,治瘧先寒後熱。(方見傷寒。)小柴胡湯,治瘧先熱後寒。


〔仲〕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便難,白虎加桂枝湯主之。(《脈經》雲∶朝發暮解,暮發朝解。)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兩)

上銼每服五分,水一盞,煎八分,去渣溫服,出汗愈。

柴胡桂薑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寒不熱。(方見傷寒。)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三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搗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如溫瘧,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一錢匕。

牡蠣湯治牡瘧。

牡蠣(四兩,炙) 麻黃(去節,三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瘧病後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炙,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兩三服。


〔丹〕瘧有風,有暑,有食,有痰。

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一日間日者,補藥帶表藥,後用截瘧丹截之。在陰分者,用藥徹起陽分,方可用截方。

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烏梅 穿山甲(炒) 甘草(炙)

用水酒各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前二時溫服之。如吐則勿服之。

大法 暑風必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汗而不泄,因食者,必從飲食將息。瘧而虛者,須先用參、術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治內傷,挾外邪者同法。內必生痰,必以汗解,二陳湯加柴胡、常山、黃芩。瘧而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人參 黃 白朮 黃連 黃芩 梔子 川芎 蒼朮 半夏 天花粉 水煎服。

一丈夫瘧,脈弦細,每日近午發,此風寒也。

白朮 柴胡 青皮 半夏 蒼朮(二錢) 麻黃 木通(一錢半) 桂(一錢) 甘草

何氏子年二十歲,瘧間日作,頭痛惡寒為甚。

麻黃(一錢) 白朮(五錢) 青皮(三錢) 木通(七錢) 蒼朮(二錢) 桂皮(一錢半) 半夏(五錢) 炙甘草(三錢)

小娘患瘧,汗,但未到下體。

白朮(二錢) 麻黃 知母(一錢) 半夏(一錢半) 人參 桂枝(半錢)

分二帖,姜三片,水二盞半,煎至半盞,露星月下一夜,次日早空心熱服。

陳一之子二歲,間日瘧。

麻黃(五分) 白朮(二錢)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木通(一錢)甘草(炙些)

何主首二十歲,瘧間兩日作,寒自足起,發時口渴,身痛頭痛,服已有汗。

麻黃(半分) 黃 白朮(炒) 青皮(二錢) 芍藥 蒼朮(二錢) 木通(一錢) 炙甘草(三錢)柴胡(一錢)

王舅瘧,左弦甚,右略澀,將退時有汗。

人參(一兩) 半夏(一兩) 白朮 柴胡(各六錢) 蒼朮 青皮(各五錢) 木通(一兩) 甘草(些)

分五帖,煎服三之一,去渣,入薑汁半杯,露一夜,次早溫服之。

王孺人舊患瘧疾,因勞心力又發,今骨節疼痛,噁心食少,與此方。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半) 蒼朮(一兩) 陳皮(一兩) 川芎 當歸 木通(各七錢) 甘草(一錢)

分六帖,姜三片。

馮官人發瘧,脈弦有汗。

人參(五錢) 黃 黃連 白朮(各三錢) 芍藥(半兩) 茯苓(三錢) 黃芩(三分)

作五帖,水煎服。

盧兄瘧後辛苦再發,脈大洪而浮,此血傷也,宜補之。

人參(半錢) 白朮(一錢) 黃芩(四錢) 甘草(四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錢) 生地黃 茯苓 歸尾(各五分)

作一帖熱飲,仍灸大椎穴五壯。

一婦人五十餘歲,形實,喜作勞,性急味濃,喜火食。夏卻患惡寒發熱,更作無休時,衣被雖濃,常凜然,兩脈皆澀。予作雜合邪治之,遂以四物湯加陳皮,以人參、白朮為君,生甘草、黃柏為佐,多入薑汁,吞通神丸三十丸,回金、抑青各二十丸,阿魏十丸。煎三帖而得睡,第五帖而身和,第七帖通身微汗,諸症皆去。


〔《局方》〕人參養胃湯

草果 茯苓 人參(去蘆。各半兩) 甘草(炙,七錢) 橘紅(七錢半) 濃朴(去皮,姜制) 蒼朮(湯洗,炒)半夏(湯洗。各一兩) 藿香葉(洗去土)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熱服。(脈弱無力或寒多者,加乾薑、附子。如脈洪有力熱多者,加黃芩、黃連、柴胡。)

上朴、蒼、藿香發散也,半、果、茯、橘劫痰也。人參用之,惟虛人最宜。


〔丹〕絕瘧青蒿丸

青蒿 冬瓜皮 官桂 馬鞭草(各二兩)

上藥焙乾為末,糊為丸,如胡椒大。每一兩分四服,於戌時前一時服盡。

治瘧方。百草霜、黃丹等分,細研,每服二錢匕,於發日虛心水調服,不止,連兩服,愈。

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以黃丹少許聚為度,丸如雞頭大,候干。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至妙。


〔垣〕治瘧疾。

大蒜(一顆,分開片)

上一片,內入巴豆肉一粒,輕紙裹煨熟,去巴豆,研入黃丹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先發寒,用桃枝七寸東向者,煎湯,發日五更面北服。如發熱,用冷水送下。未全好,次發又可進一服,除根。

上黃丹劫痰例輕劑也。


〔《易簡》〕七寶湯

常山 陳皮 青皮 檳榔 草果 甘草(炙) 濃朴(等分)

上 咀,每服半兩,水酒各一盞,煎六分,當發日侵晨服之。此服有常山,必須吐而愈。或當日大作,俗謂斗藥是也。虛怯人及脾胃寒者不宜服。

上此劫痰例重劑也,虛人慎之,或補後用之。


〔《局方》〕克效飲子

龍腦 麝香 定粉(各研,半兩) 荷葉(焙) 綠豆末 甘草(炙。各五兩) 硃砂(二兩,研丸)信(醋炙,二錢半) 金箔(二十五片,為衣)

上為末,煉蜜搜和,每兩作二十丸,無名異為衣。每服一二丸,溫水磨。連日發者,未發前服之。間日者,不發夜服之。隔數日發者,前一日夜服之。


〔河〕辟邪丹治嵐瘴鬼瘧,並日頻日。

綠豆 雄黑豆(各四十九粒) 信(半錢,另研) 黃丹(一錢) 硃砂(二錢)

上為末,同入乳缽內,滴水為丸。分作三十粒,每服一粒,用東南桃心取七枚,研汁,井花水早晨日欲出不出時,向日吞之。

上信砒劫痰,為至峻之劑,虛人切忌之。


運氣 瘧疾有二∶

一曰火熱。經雲∶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又雲∶火太過曰赫羲,其病笑瘧狂妄。

又雲∶火郁之發,民病溫瘧。又雲∶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發熱惡寒而瘧。又雲∶少陽之復,發而為瘧。

又雲∶少陽司天之政,民病寒熱瘧。治以寒劑是也。

二曰寒濕。經雲∶陽明司天,為四之氣,病瘧,寒之候是也。


〔河〕斷瘧如聖散

砒(一錢) 蜘蛛(大者,三個) 雄黑豆(四十九粒)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雞頭大。如來日發,於今晚夜北斗下先獻過,次早以紙裹,於耳內札一丸,立愈如神。一粒可救二人。


〔《素》〕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經言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王注曰∶渾渾謂脈無端緒。)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其往而未得並者也。(瘧論)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治,過之則失時也。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亦謂出血當隨井俞而刺之。)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 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王注云∶背俞謂大杼。五 俞,噫嘻也。 ,去魚反。)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脛少陰,復溜穴,指井至陰穴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王注云∶頭上謂上星、百會,兩額謂懸顱,兩眉間謂攢竹等穴。)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靈樞》經雲∶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陽明。渴日作,刺手陽明。)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 中出血。(金門穴《黃帝中誥圖經》雲∶委中主之。海藏∶羌活加生地黃、小柴胡加桂湯。)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俠 穴。海小柴胡湯。)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沖陽穴。)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待病衰即取之井俞及公孫。海小建中湯、異功散。)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海小柴胡加半夏湯。陽明病見少陰中是賊邪,故難已。)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太沖穴。海四物加柴胡、苦楝、附子湯。)肺瘧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列缺、合谷。)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神門。)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中封。)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商丘。)腎瘧者,令人灑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太陽少陰。(大鐘主之。)胃瘧者,令人且病善飢而不能食,食而肢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厲兌、解溪、三里主之。)瘧寒熱甚,寒熱厥,取手陽明。瘧寒少熱多,取足少陽。瘧而赤目KTKT ,心痛,取手陽明少陽。瘧腰背痛,不渴,取足太陽。(俱刺瘧篇)


〔《甲》〕 瘧,神庭及百會主之。瘧振寒,熱盛狂言,天樞主之。瘧盛熱,列缺主之。瘧寒厥及熱厥,煩心善噦,心滿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熱瘧口乾,商陽主之。瘧寒甚欲嘔沫,陽溪主之。風瘧汗不出,偏歷主之。瘧多寒少熱,大鐘主之。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寒厥足熱,太溪主之。瘧螈 驚,股膝重, 轉筋,頭眩痛,解溪主之。瘧日西發,臨泣主之。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瘧不渴,間日作,崑崙主之。

久瘧 編輯

久瘧者, 瘧也,以其隔二三日一發,纏綿不去。


〔丹〕老瘧系風暑之邪入在陰分,在髒,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撫芎、紅花、當歸、蒼白朮、白芷、黃柏、甘草,露一宿,早服。古方多用峻劑,恐非稟受怯弱與居養所移者所宜。始悟常山、砒丹、烏梅劫劑,或誤投之,輕病變重,重必危矣。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經也。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經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經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經瘧也。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未發,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今之遘此疾者,已經再三劫試,胃氣重傷,何由得愈。欲治此症,必先與參、術等補劑為君,加柴、葛等發散藥,漸而收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


〔丹〕治一婦病瘧,三日一發,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時冬寒,議作虛寒治,疑誤。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礙。脈無,非血氣虛,及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當作實熱治,與三花丸,旬日後食進脈出,帶微弦,謂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令淡滋味,果應。(三花神佑丸,方見水脹。)

一婦身材小,味濃, 瘧月余,間日發於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湯,脈伏面慘晦,作實熱治之,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大汗愈。

久瘧欲吐不吐,宜吐之,用藜蘆散,或雄黃散。

瘧病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方見內傷飲食。)

一人性急,好酒色,味濃。適多憂怒,患久瘧,忽大熱,下臭積,大孔痛陷下,此大虛。脈弦大而浮。以瓦磨如錢圓,燒紅,童便 ,急取以紙裹於痛處,恐外寒乘虛而入也。以參、歸、陳皮煎服,淡味半月而安。

一婦人久痢,因哭子變瘧,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脈微數,疲甚,無邪可治,陰虛陽散,死在旦夕,且服四獸等熱劑。遂用參、術各二兩,白芍藥一兩,黃 半兩,炙甘草二錢,作大劑,四五服而愈。

一人因勞役發嗽,得 瘧,又服發散藥,變為發熱,舌短,語言不正,痰吼有聲,脈洪實似滑。先用獨參湯,加竹瀝二蛤殼,一服後吐膠痰,舌本正,後用黃 人參湯,服半月而愈。

藜蘆散

大藜蘆末(五分) 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雄黃散

雄黃 瓜蒂 赤小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

鱉甲煎丸治瘧母。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 鼠婦(熬) 大黃 桂枝 石韋(去毛) 濃朴 紫葳 阿膠(各三分) 乾薑 人參 桃仁(各二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芍藥 牡丹皮 蟲(炒。各五分) 蜂窠(炙,四分)瞿麥(二分) 葶藶(炒) 半夏(各一分) 赤硝(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瘧母丸

青皮 桃仁 紅花 神曲 麥芽 鱉甲(醋煮,為君) 三棱 蓬術 海粉 香附(俱用醋煮)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小兒瘧疾痞塊,用生地、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姜水煎調鱉甲末服。

十棗湯

芫花(醋浸煮) 大戟 甘遂(制。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棗十枚,同煎半盞服。

瘧脹 編輯

秋深久瘧,胸中無物,又無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謂瘧氣入腹,宜蒼朮湯主之。

蒼朮(四兩) 草烏頭(一錢) 杏仁(三十個)

上為粗末,起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盡。

產後瘧 編輯

產後瘧疾,多由污血挾寒熱而作,大法宜柴胡四物湯調之。熱多者,宜服草果飲子

半夏(湯泡七次) 赤茯苓 草果(煨,去皮) 甘草(炙) 陳皮 川芎 白芷(各一錢二分) 紫蘇 良姜 青皮(各六分) 乾薑(二錢四分)

上 咀,分二帖,水二盞,姜五片,棗二枚,煎至八分,當發日早連進三服,無不效者。

寒多者,宜服生熟飲子

肉豆蔻 草果仁 濃朴 半夏 陳皮 甘草 大棗(去核) 生薑(各二錢半)

上 咀,分二分,一半生,一半以濕紙裹煨香熟和勻,分作二帖,水二盞,煎八分,空心一服,食後一服,二渣並煎,午前一服。

卷之七·陰陽臟腑部 編輯

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編輯

〔《靈》〕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針解》雲∶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着於人也。)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乎神,客在門。(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

正氣也。

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惡知其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刺之微,在速遲。(速遲者,疾徐之意也。)粗守關,上守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知氣之虛實,用針之疾徐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氣虛不可瀉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言氣易失也。)不知機道,叩之不發。(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乎,(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上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言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難經》雲∶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又雲∶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追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也,補手心主井者,是謂隨而濟之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氣口虛而當補之也。《素》雲∶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謹按∶針下,猶言針後也。)

滿則泄之,(氣口盛而當瀉之也。《素》雲∶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素》雲∶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素》雲∶出針勿按。)《大要》曰∶徐而疾則實,(徐內而疾出也。《素》雲∶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疾內而徐出也《素》雲∶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素》雲∶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有若無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言補者 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難經》雲∶氣未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素》雲∶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素》雲∶為其各有一宜也。)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素》雲∶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閉相合也。)瀉曰迎之,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 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刺之而氣之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並見九針十二原並小針解。)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浮沉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 ,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故刺法曰∶始淺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谷氣,此之謂也。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並見終始、官針二篇)

上候氣有二∶一曰邪氣,二曰谷氣。凡刺氣至則候邪氣盡,盡則谷氣至,至則止針矣。所謂邪氣者,曰緊而疾,曰補而未實,瀉而未虛也。所謂谷氣者,曰徐而和,曰補而已實,瀉而已虛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以上見針解。凡將用針必先診視脈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素》〕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王注云∶先定五臟之脈,次循九候之診,然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黃帝問曰∶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俞,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患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必應於天地。

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燃,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靈樞》雲∶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靈樞》雲∶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叩錐。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俱離合真邪論)

上候邪氣新客經脈而取之之法也。言邪之初客經脈,其寒溫未相搏,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欲取之者,必於三部九候之間,診察以待之。儻於一部一候,見其如涌波之來,則按而止之,然後取之,不可逢其衝來便瀉之,故曰∶其來不可逢。其或候氣不審,至於涌波之大氣已過去而瀉之,則真氣脫,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也。凡診三部九候而待邪至之機以發刺者,必專心致意,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也。所謂涌波者,脈浮大也。三部九候,非寸關尺,乃面有三部,手有三部,足有三部,合三部為九部也。

帝曰∶善。然真邪已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着,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長久,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離合真邪論)

上候邪客已久,真邪已合,而取之之法也。言取邪之新容者,但候波隴之脈來處取之。今其邪已合,波隴不起,而不知邪客之處也,故又必當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視其盛處瀉之,虛處補之。左右相失,而左大右細者,瀉左補右。上下相失,而上大下小者,瀉上部補下部。上小下大者,補上部瀉下部。左右上下皆相減而細者,審其何髒之減,以其減髒日時之衰者補其所減經,減髒日時之盛者瀉其所勝經,候邪去真復而止。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則誅罰無過,反亂大經,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真氣已失,邪獨內着,絕人長命也。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八正神明論)


〔《難》〕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已病也。(七十七難)自篇首至此,乃察病用針切要之旨。學人當潛心體認之。醫而不知此,非工也。噫,今世稍知穴法,便自驕滿,由不知粗守形上守神之論也,可慨哉。


〔《靈》〕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針解雲∶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言水谷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若寒暑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針陷脈則邪氣出。(取之上。)針中脈則邪氣出。(取之陽明合也。)針大深則邪氣反沉。(言浮淺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言經絡各有所主也。)病各有所宜,《甲乙經》「宜」字作「合」。)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見小針解及九針十二原)


〔《素》〕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云云。(刺要論) 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王注云∶調筋法也。)病在骨, 針藥熨,(調骨法也。)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刺絡脈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刺經脈也。見調經論篇)


〔《靈》〕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終始篇)


〔《難》〕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納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見七十一難)


〔《素》〕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林注云∶此謂淺深不至所當刺之處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戒其太深也。刺齊論)


〔《靈》〕凡針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官針篇)


〔《靈》〕一曰 針,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去瀉陽氣。(九針十二原, 鋤街切。潔古雲∶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主熱在頭分宜此。)


〔《甲》〕一者天,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治針。 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大其頭,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主熱在頭身者。故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之 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靈》〕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九針十二原 潔古雲∶其身長針,針如卵形,肉分氣病宜此。)


〔《甲》〕二者地,地者土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員針。員針者,取法於絮針,必 其身而員其末,其鋒如卵,長一寸六分,以瀉肉分之氣,令不傷肌,則陽氣得瀉,故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


〔《靈》〕三曰 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九針十二原 潔古雲∶脈氣虛少者宜此。)


〔《甲》〕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 針。 針者,取法於黍粟,大其身而員其末,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使邪氣獨出。故曰∶病在脈,氣少,當補者取以 針,針於井滎分輸。


〔《靈》〕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九針十二原 潔古雲∶瀉熱出血,發泄痼疾。)


〔《甲》〕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鋒針。鋒針者,取法於絮針, 其身而鋒其末,刃三隅,長一寸六分,令可以瀉熱出血,發泄痼疾。故曰∶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也。


〔《靈》〕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以取大膿。(九針十二原 鈹音皮。潔古雲∶一名破針,用以破癰腫血膿。)


〔《甲》〕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鈹針。鈹針者,取法於劍,令其末如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可以取大膿出血。故曰∶病大膿血,取以鈹針。


〔《靈》〕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大如氅,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九針十二原 潔古雲∶尖如毫,且員且利,身中微大,調陰陽,除暴氣。)


〔《甲》〕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員利針。員利針者,取法於 針,且員且銳,身中為微大,長一寸六分,以取癰腫暴痹,令尖如 ,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故曰∶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


〔《靈》〕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九針十二原潔古雲∶尖如蚊虻喙,調經絡,去痛痹。)


〔《甲》〕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舍於絡而為痛痹者也,故為之治毫針。毫針者,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令尖如蚊蟲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主以治痛痹在絡也。故曰∶痹病氣通而不去者,取之毫針。


〔《靈》〕八曰長針,長七寸。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九針十二原 沽古雲∶鋒利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


〔《甲》〕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長針。長針者,綦針也,長七寸,長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取深邪遠痹。故曰∶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綦,巨其切。)

九曰大針,長四寸。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十二原 潔古雲∶一名 針,針風虛合於骨解皮膚之間者。)


〔《甲》〕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大針。大針者,取法於鋒針,其針微員,長四寸,以瀉機關內外,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故曰∶病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大針。

黃帝問曰∶刺有五邪,何謂五邪?伯高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刺五邪法未詳。)凡刺癰,刺用鈹針,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凡刺大邪,用鋒針,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無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之間。凡刺小邪用員針,日以大,補益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之間。凡刺熱邪,用 針,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用毫針,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刺節真邪論)


〔《靈》〕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 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寫刺,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 刺, 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日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傍之舉之者,謂直刺入 ,轉針頭從傍挑舉其筋也。)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見官針篇)


〔標幽賦〕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淺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夫陰陽血氣,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又有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 氣。氣之至也,若魚吞釣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閉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而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歧。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實虛。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土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腳在表之疾;陰蹺陰維任帶沖,主心腹脅肋在里之危。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根據而列兩支。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 之間,動脈相應。按五穴定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明標探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根據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若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詳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外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 ,坐臥平而勿昏。至推於十干十變,定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時日之旺衰。伏如橫努,應若發機。陽交陰別而定血暈;陰蹺陰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裨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根據歸。靜以久留,停針候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性之呆痴。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沖而立除;脾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 ,止盜汗並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兼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西南,月死朔而速冷。循捫彈努,留吸母以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慎之,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求其法,無灸艾而壞其肌。正其理而求其源,免投針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三十又二。抑又聞高皇抱疾而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屍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 足而立行。秋夫刺腰俞而鬼免沉 ,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聖逾遠,斯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眩其能而犯禁忌。庸愚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通玄賦〕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金,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渠溪谷以歧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味,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痴。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眩目暈,要覓於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但見若兩肋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治半身之不遂,作環跳以長驅。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導於氣沖,陰陵開通於水道。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之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癇發顛狂兮,憑後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罷胸滿血崩而可用,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考夫大敦去七疝之偏疼,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老言斯。固知腕骨祛黃,然谷瀉腎。行間治膝腫腰疼,尺澤去肘疼筋緊。目昏無見,二間宜取;鼻塞不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之難任,攢竹療頭疼之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 冷淚,臨泣尤准。完骨將腿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三陰交,應針而隕。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之。是故濟母以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俞,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溪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明者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海〕兩脅痛,少陽丘墟。心痛,少陰太溪、湧泉,足厥陰原穴。腰痛,崑崙及委中出血。喘滿痰實,口中如膠,足少陰太溪。嘔噦無痰,手厥陰大陵。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骨節疼痛,實無所知,三棱刺絕骨出血。小腸疝氣,足厥陰太沖。血衄不止,大小便血,婦人血不足,刺足太陰井。喉閉,手足少陽井並少商,手足太陰井。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關大刺。陰頭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婦人陰中痛,俱刺足厥陰井。眼大 痛,刺手太陽井。小 痛,刺少陰井。骨熱不可治者,板齒乾燥,灸骨會大維。

接經(手足經同)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刺不通凝滯,俱令氣過節,無問其數,以平為期。如諸經俱虛,補十二經。如諸經俱實,瀉十二經。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又補母亦各隨而濟之,瀉子亦名迎而奪之,又隨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上大接經,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皆取十二經井穴。並見中風門針灸條。)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接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在上者陽也,在下者陰也。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此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秋冬之齊,瘦人者春夏之齊。


〔《難》〕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七十難)


〔垣〕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髒俞,是人之受天外寒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髒之俞,非止風寒而已。六淫濕暑燥火,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俞以除之。傷寒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 ,中濕者治在胃 ,中燥者治在大腸 ,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其背之腑 。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足,只治在背府 。陽病在陰者,病從陰引陽,是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曰∶飲食失節及勞役所傷,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谷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 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府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髒之募穴於腹。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傷氣不足,陰氣有餘。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若錯補四末之俞,錯瀉四末之俞,皆非也。錯瀉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俞,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興言及此,寒心徹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苟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謂下工,可不慎哉。

刺虛實 編輯

〔《素》〕曰∶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斥,推也。小絡,孫絡也。《針經》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也。)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着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問曰∶刺微奈何?對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問曰∶刺留血奈何?對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毋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問曰∶刺微奈何?對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然筋即然谷穴。)問曰∶刺未並奈何?對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問曰∶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對曰∶血氣已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夫五臟之虛實,皆生於血氣之離並耳。有餘者,血氣併入其募,盛而實也。不足者,血氣離去其髒,衰而虛也。經氣未並,五臟安定者,五臟之血氣未並為實,未離為虛者,安定其所,而陰陽均平。久留者,一邪初客之時,故當即治。若其初不治,則漸並漸離,而虛髒所離之血氣有並歸於實髒,所以陰陽相傾而不均乎,衛亂榮逆而三候不一,實髒自實,虛髒自虛,而一實一虛也。然所謂一盛一虛者,不獨五臟也,凡陰陽表里上下經絡皆然也。故病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者,有表盛里虛,里盛表虛者,有上盛下虛,下盛上虛者,有經滿絡虛,絡滿經虛者,所謂無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者。海藏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之類,皆治一實一虛之戒,學人宜究心焉。)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炅即熱也。)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問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對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間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對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問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對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問曰∶風雨之傷人也奈何?對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問曰∶寒濕之傷人也奈何?對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聶謂聶皺,辟謂辟疊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問曰∶陰之生實奈何?對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問曰∶陰之生虛奈何?對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充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問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予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對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問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對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問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對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問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對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問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對曰∶刺之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問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對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問曰∶補虛奈何?對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調經論)


〔《素》〕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故,候呼引針,針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離合真邪論)補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針入透於腠理,後令病患呼氣一口,隨呼針至分寸,待針沉緊時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捫經絡,覺氣至卻因針頭向下,覺針沉緊,令病患吸氣一口,急出其針,急閉其穴,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

瀉法,先以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針入於腠理,復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氣入針至分寸,覺針沉緊,轉針頭向病所,若覺氣退便轉針頭向下,以手循取經絡,覺針沉悶,令病患吹氣一口,徐出其針,不閉其穴,命之曰瀉,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上以病患氣之呼吸,醫人針之出納,分補瀉。令病患吸氣而入針,氣與針同入為補。令呼氣出針,針與氣同出為瀉。呼氣氣出而入針為瀉,吸氣氣入而出針為補也。


〔《難》〕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六難)

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然知其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榮 之處,彈而努之,抓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七十難)

上以針之推內動伸分補瀉也。從衛取氣者,謂淺內針,待衛氣至,漸漸推內進至深也。從榮置氣者,謂深內針,待榮氣至,卻漸動伸退至淺也。蓋補者針入腠理,得氣後漸漸作三次推內,進至分寸,經所謂徐內疾出,世所謂一退三飛,熱氣榮榮者是也。瀉者宜針入分寸,得氣後漸漸作三次動伸,退出腠理,經所謂疾內徐出,世所謂一飛三退,冷氣沉沉者是也。

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七十二難)

上以迎隨分補瀉也。然迎隨之法有三,此法以針頭迎隨經脈之往來,一也。又瀉子為迎而奪之,補母為隨而濟之,二也。又隨前法呼吸出納針,亦名迎隨,三也。又針頭之隨者,調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也。迎者以針頭斜迎三陰三陽之來處針去也,隨者以針頭斜隨三陰三陽之往處針去也。

夫行針者,當刺之時,口溫針暖,先以左手揣按其所針滎俞之氣,彈而努之,抓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患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左手閉針孔,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閉針孔,疾出針而徐按之。隨而濟之,是謂補。迎而奪之,是謂瀉。

上合迎隨推內動靜二法言補瀉也。


〔《靈》〕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 ,毋使邪氣得入。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終始篇)

上以淺深分補瀉,淺為補,深為瀉也。


〔竇〕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動搖進退搓盤彈捻指循捫攝按抓切者是也。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一頭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謂之退也。搓者,凡令病患覺熱外向臥,針似搓線之狀,勿轉太緊,治寒向里臥,根據前轉法,以為搓也。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謂之進也。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此謂之盤也。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彈者,凡補時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如瀉不可用也。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記左右,左為外,右為內也。循者,凡下針於所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

經雲∶推之則行,引之則止。捫者,凡補者出針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攝者,下針時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按者,以手按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也。抓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準也。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問∶穴各有兩,如補瀉,只刺病所耶?兩穴俱刺耶?曰∶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右則右補。

問∶《針經》雲∶灸幾壯,針訖而後灸,何也?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而弗灸,若灸而弗針。


〔《難》〕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曰∶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加入,有見如出也。(王注謂此法取有其經者未然。見八十難)


〔《靈》〕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終始篇)


〔《素》〕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針解雲∶刺實須其虛者,為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為針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王注云∶要以氣至而有效也。)


〔《靈》〕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者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沖陽脈也。)厥陰在中。(太沖脈也。)少陰在下。(太溪脈也。)


〔《難》〕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七十五難「金不得平木」,「不」字衍文。)


〔《素》〕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經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


〔《靈》〕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胸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俯,補足外踝下留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甲》〕內傷不足,三陽絡主之。


〔《靈》〕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終始篇)


〔《難》〕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曰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也。(六十九難)

上自篇首分陰陽臟腑虛實而施補瀉法者,皆謂陰陽相移,虛實相傾,而血氣所離之經為虛,所並之經為實,故一實一虛,而用針補虛瀉實矣。若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則血氣未離,並無虛經,無實經,但取本經自病,不於他經補瀉也。


〔《靈》〕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帝曰∶何謂相順?對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秋冬春夏。其氣各異,榮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帝曰∶何謂逆而亂?對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抒。不知,取足太陽滎輸。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帝曰∶補瀉奈何?對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五亂篇)


〔《靈》〕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素》〕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KT KT 無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脅者肝之野,怒者肝之用,肝實則氣並其經,故脅痛。)


〔《靈》〕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素》〕心病者,胸中痛,脅支痛,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胸脅者,心之野。背肩胸者,心之府。小腸經所過,心實故氣並其經也。)


〔《靈》〕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熱有寒,皆調於三里。


〔《素》〕脾病者,身重善飢內痿,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靈》〕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素》〕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靈》〕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脛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素》〕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以上《靈》出五邪篇,《素》出藏氣法時篇。)


〔《靈》〕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邪氣臟腑病形篇)腹中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盲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四時氣篇)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同上邪氣篇)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同上四時篇)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同上邪氣篇)小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而調之。(同上四時篇)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同上邪氣篇)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脈絡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同上四時篇)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 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同上邪氣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同上四時篇)


〔《靈》〕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禁服篇)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終始篇)


〔《靈》〕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滎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刺灸,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禁服篇)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而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終始篇)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為他病矣。(同上)

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 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心手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苦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 ,脊酸,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 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為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俱見經脈篇)


〔《難》〕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 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二十二難)

上十二經為病,通表里而言。若其病或見於表,或為疼痛,或為癰癤者,但當於其所痛之分野,求其經脈屬何經而針灸之也。另立經脈分野圖於左。

頭部∶

巔(足太陽厥陰督脈) 頭角直耳上(中是少陽) 中行(前直鼻上巔後直鬢中上巔督脈) 第二行(足太陽一寸五分各開兩傍為頭第三行) 第三行(足少陽)

面部∶

額(足少陽陽明) 鼻(手陽明太陽足陽明督脈) 人中(督脈手足陽明) 唇(足陽明) 唇內(足厥陰) 承漿(足陽明任脈) 上齒(足陽明) 下齒(手陽明) 舌(足太陰少陰) 目內 (手足陽明手足太陽) 目銳 (手太陽手足少陽) 眉至額(直鼻而上督脈直目內 而上足太陽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直銳 而上手足少陽) 頰(直目內 而下足陽明直目瞳子而下足陽明) 頰車(足少陽陽明) 耳(手足少陽手太陽) 目系(手少陰足太陽)

頸項部∶

項中間 拔項大筋中(足太陽) 當完骨下(手少陽項大筋之前耳之後也) 當耳下(足少陽)當曲頰下(手太陽) 曲頰前一寸(手陽明)挾喉兩旁動脈(足太陽陽明) 缺盆中(任脈) 咽(手太陰少陰足太陰) 喉嚨(足少陰陽明)喉嚨後(足厥陰)

肩∶

前廉(手陽明) 後廉(手太陽) 上廉(手足少陽)

背部∶

中行(督脈) 第二行(足太陽) 第三行(足太陽)

膺輸部∶

中行(任脈) 第二行(足少陰) 第三行(足陽明) 第四行(足太陰)

腹部∶

中間行(任脈) 第二行(足少陰) 第三行(足陽明) 第四行(足太陰)

腋下∶

中間(手厥陰) 前(手太陽) 後(手太陰)

脅部∶

腋直下髀樞(足少陽)

?部∶(自肩至肘曰 )

前廉(手陽明) 後廉(手太陽) 外廉(手太陽) 內廉(手少陰) 內前廉(手太陰)內後廉(手少陰)

臂部∶

上廉(手陽明) 下廉(手太陰) 外廉(手少陽) 內廉(手厥陰) 內上廉(手太陰) 內下廉(手少陰)

股脛部∶

前廉(足陽明) 後廉(足太陽) 外廉(足少陽) 內廉(足厥陰) 內前廉(足太陰)


〔《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脘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 ,小便遺數。取之去脘半寸,別走陽明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項強。取之兩筋間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 ,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項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俱出經脈篇。)


〔《素》〕黃帝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敢問何也?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調經篇雲∶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蓋身形有痛,邪在絡脈,故繆刺絡脈於井穴也。病在於左而右脈病,則知邪偏入半邊經服,而半邊經脈偏盛,並引其無病者半邊亦痛,故宜刺經脈於左邊偏盛者之滎俞也。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一,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邪客於掌臂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取右,右取左。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 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漸少之。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 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 ,立已。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出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不能飲者,灌之立已。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俱出繆刺論。)


〔《靈》〕黃帝曰∶願聞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 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 者,刺絡而虛經,經虛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其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着於針,故堅焉。(血絡論經脈篇雲∶諸刺絡脈者,必取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留之發為痹也。又雲∶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上刺臟腑經絡四病各不同。十五絡病至淺在表也,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臟病至深在里也,故治法有難易焉。至於絡又各不同,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所謂橫者,為絡與經相隨上下者也。繆刺之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俞,而其痛與經脈繆也,乃絡病經不病者也。血絡之絡,及皮膚所見或赤或青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針,大者如筋也。以淺深言之,血絡至淺,繆刺者次之,十五絡近里而貫經俞也。

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沖,下在三里。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膻中者,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審守其輸,而調虛實。

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編輯

卷之八·陰陽臟腑部 編輯

穴法上 編輯

〔《靈》〕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


〔《銅人》〕雲∶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以三棱針刺之出血,以瀉諸藏之熱,不宜灸。《甲乙經》雲∶針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壯。

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銅人》〕雲∶魚際二穴,火也。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滎。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壯。

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 。


〔《銅人》〕雲∶太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


〔《銅人》〕雲∶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傷人神。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銅人》〕雲∶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手太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二分,可灸五壯。

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銅人》〕雲∶中沖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


〔《銅人》〕雲∶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脈中心原虛處,屈中指無名指取之,手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 。


〔《銅人》〕雲∶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銅人》〕雲∶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之所行也,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五壯。其穴有大絡為限,故入絡過 ,掌後正勞宮後三寸,寸止處是穴。故經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也。

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銅人》〕雲∶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絡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手少陰「少」字當作「厥」。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


〔《銅人》〕雲∶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壯。

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


〔《銅人》〕雲∶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 。


〔《銅人》〕雲∶太沖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雲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經也,為 。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銅人》〕雲∶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其穴使足逆仰則穴有宛陷可定,針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則宛,和則通也。

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銅人》〕雲∶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


〔《銅人》〕雲∶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銅人》〕雲∶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按本節後「後」字當作「前」更詳。

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 。


〔《銅人》〕雲∶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


〔《銅人》〕雲∶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銅人》〕雲∶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銅人》〕雲∶湧泉二穴,一名地沖,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溜於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為滎。


〔《銅人》〕雲∶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

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 。


〔《銅人》〕雲∶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腎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銅人》〕雲∶復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

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銅人》〕雲∶陰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內輔骨之後,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壯。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雲∶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


〔《銅人》〕雲∶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 。


〔《銅人》〕雲∶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壯。

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


〔《銅人》〕雲∶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


〔《銅人》〕雲∶崑崙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

入於委中。委中,在 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銅人》〕雲∶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約文中動脈陷中,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為井金。


〔《銅人》〕雲∶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於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銅人》〕雲∶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 。


〔《銅人》〕雲∶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銅人》〕雲∶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


〔《銅人》〕雲∶陽輔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銅人》〕雲∶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雲∶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壯。

溜於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


〔《銅人》〕雲∶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壯。

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 。


〔《銅人》〕雲∶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過於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銅人》〕雲∶沖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各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於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雲∶解溪二穴,土也。在膝下沖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廉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


〔《銅人》〕雲∶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壯。《素問》在膝下三寸陷中,外廉兩間肉分間。《甲乙》雲∶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壯。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可灸三壯。按足陽明胃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沖。關沖者,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雲∶關沖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銅人》〕雲∶液門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 。


〔《銅人》〕雲∶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下一寸,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銅人》〕雲∶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錶腕上陷中,手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雲∶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壯。

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銅人》〕雲∶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壯。

三焦下 ,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銅人》〕雲∶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壯,屈身而得之。詳《銅人》雲∶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文考之,當雲一尺六寸。

謹按經文論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又按經文取合穴法,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取陽陵泉者正豎膝與之齊,下至委陽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兩 之中央,委陽即曲 之陽分,約文之盡處,兩筋間是。推其分野,正當太陽少陽之間,內外廉之界,故曰太陽之前,少陽之後, 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約文盡處,兩筋之間,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只正膝與之齊,陽陵泉正對其穴,故曰取陽陵泉者,下至委陽之前取之也。又考諸尺寸則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斷然謂《甲乙》脫去「一尺」二字,無疑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上合於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雲∶少澤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壯。

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


〔《銅人》〕雲,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 。


〔《銅人》〕雲∶後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


〔《銅人》〕雲∶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行於陽穀。陽穀,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雲∶陽穀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脘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壯。

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銅人》〕雲∶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雲∶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壯。

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


〔《銅人》〕雲∶二間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壯。

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 。


〔《銅人》〕雲∶三間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銅人》〕雲∶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雲∶陽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銅人》〕雲∶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是謂五臟六腑之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以上並出本輸篇)

上五臟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並巨虛上下廉共六十四 ,實切要之穴也。凡五臟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淵、大陵、太沖、太白、太溪,為五臟之原。其三里、巨虛上下廉、委中、委陽、陽陵泉,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醫所最當先者也。六腑之合,謂胃合於三里,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陽明也。三焦合於委陽,膀胱合於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陽也。

膽合於陽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陽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 ,故後於其尾結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陽而表章之也。今效竇漢卿傍通十二經孔穴圖,而後折衷之於經,開如左方。


〔肺〕井木 少商 中沖 大敦 隱白 湧泉

〔心〕滎火 魚際 勞宮 行間 大都 然谷

〔肝〕俞土 太淵 大陵 太沖 太白 太溪

〔脾〕經金 經渠 間使 中封 商丘 復溜

〔腎〕合水 尺澤 曲澤 曲泉 陰陵泉 陰谷


〔大腸〕井金 商陽 少澤 竅陰 厲兌 至陰 關沖

〔小腸〕滎水 二間 前谷 俠溪 內庭 通谷 液門

〔膽〕木 三間 後溪 臨泣 陷谷 束骨 中渚

〔胃〕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沖陽 京骨 陽池

〔膀胱〕經火 陽溪 陽穀 陽輔 解溪 崑崙 支溝

〔三焦〕合土(曲池、巨虛上廉 小海、巨虛 下廉) 陽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陽)


〔《靈》〕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 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針十二原)


〔《難》〕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 土,陽 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蓋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諸 行喘息 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難》〕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蓋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秋冬夏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圖(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

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經。) 呼(太沖,土 。) 泣(行間,火滎。)

心 赤(少府,火滎。) 焦(少沖,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靈道,金經。) 汗(神門,土俞。)

脾 黃(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滎。) 甘(隱白,木井。) 歌(陰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經。)

肺 白(經渠,金經。) 腥(大淵,土俞。) 辛(魚際,火滎。) 哭(少商,木井。) 涕(尺澤,水合。)

腎 黑(陰谷,水合。) 腐(復溜,金經。)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滎。) 液(湧泉,木井。)

夫天元法者,謂之五化疊元。當從其首系其數。首者寅方春也,在人為肝,是從東方順天輪數,至所主之處,計從幾數,卻於所受病一方倒疊回去,數至根據前數盡處。便於受病一方穴內,瀉所主之方來路穴也,不得於所主之方內經中瀉之,勿誤。假如病者聞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為香臭。從東數至所主之處,所主五臭者心也,東一南二,計得二數。卻當於受病之方倒疊回去,脾一心二,元數二也,是數至心。心者滎火也,當於受病之方內瀉滎火,是從脾經瀉大都是也。或曰何以倒疊數?對曰∶此從地出為天輪所載,右遷於天,不當於所顯之處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圖,乃海藏發明扁鵲七十四難之義,但心 五穴,不合經旨。按《內經》言心臟堅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陰獨無 ,其外經病而髒不病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也。今圖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當在心包絡所受,而不列心包絡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五穴,反列手少陰少府、少沖、少海、神門、靈道五穴,為未得也。


〔《難》〕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 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氣逆而泄,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地元圖(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井(心下滿) 膽(元證) 身熱 體重節痛 喘咳寒熱 逆氣(泄)

滎(身熱) 心下滿(小腸) 元證 體重 寒熱 逆氣俞(體重節痛) 心下滿(胃) 身熱 元證 寒熱 逆氣經(喘咳寒熱) 心下滿(大腸) 身熱 體重 元證 逆氣合(逆氣而泄) 心下滿(膀胱) 身熱 體重 寒熱 元證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刺膽滎。又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咳寒熱,(當刺膽合。又病逆氣而泄。(宜刺膽俞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溲淋便難轉筋,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秋刺經,冬刺合,此是斷五邪之原。

陰陽例即人元圖

陰陽者,子午也,謂滎合水火之稱,名曰陰陽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雲∶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亦謂井經近乎子午,然,當微瀉其井,大瀉其滎,微補其經,大補其合,或補或瀉反作,是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故微大補瀉以應之。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陰,當於本經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於本經中瀉水補火。

配合例


〔《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入其脾者,先於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後於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於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字各瀉一針。

兄妹例

假令見足厥陰肝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又瀉膽經內水火二字各一針。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俱屬人元圖。)


〔《靈》〕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氣海,氣海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針十二原)


〔《難》〕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為俞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

假令針肝經病了,又於本經原穴亦下一針。如補肝經,亦於肝經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靈》〕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云云。即前所謂內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內腑病見針灸六腑條。)

穴法下 編輯

〔《銅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宜灸七壯至三七壯。

上星一穴,在額顱上鼻直中,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壯至五壯止,不宜多灸。

囟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二七壯,七七壯止,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前頂一穴,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所中央旋毛中,可容豆,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刺入二分,灸七壯。

後頂一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四分。

強間一穴,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腦戶一穴,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灸七壯。

風府一穴,在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人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針入三分。

喑門一穴,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不可灸,針入八分。

上正頭部中行前髮際至後髮際十穴,通長一尺一寸,取頭部同身寸法,見後雜法條。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二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天柱二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得氣即瀉。

上正頭部第二行一十四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 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留七呼。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可灸三壯。

腦空二穴,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五分,灸三壯。

風池二穴,在腦空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上正頭部第三行十二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腦空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腦空中,足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懸厘二穴,在曲周上腦空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處,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

右側頭部在耳前者八穴。頷厭在腦空上廉,懸顱在腦空中廉,懸厘在腦空下廉,皆直頭角上至耳前,定其三穴。曲鬢又在懸厘之後。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天沖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氣府注云∶足太陽少陽之會∶)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右側頭部,在耳上者六穴。率谷最上,天沖次之,角孫最下。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絡脈中,足少陽脈氣所發。不宜針,可灸七壯。

脈二穴,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陽之會。針入七分,灸七壯。

右側頭部在耳後者十二穴。翳風帖耳, 脈次之,顱息又次之,完骨又次之,浮白最後,竅陰又居浮白之上也。

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準頭,督脈氣所發,宜禁針灸。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手足陽明之會。針入四分,留五呼,灸三壯至七壯。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手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斷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面部中行,從鼻端下至唇內四穴。(督脈也。)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下宛宛陷中,太陽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下四寸中央,乃陰維腎脈之會。可灸三壯,針三分。

右面部中行,從唇至結喉上二穴。(任脈也。)

攢竹二穴,在兩眉頭少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宜灸,針入一分,宜以細三棱針刺之,宣泄熱氣。

睛明二穴,在目內 頭外一分,手足太陽少陽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針入一分,留三呼,不可灸。

右面部第二行,直目內 上至眉尖四穴。(足太陽也。)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不宜灸。

禾 二穴,在鼻下俠溪水溝旁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面部第二行,直目內 俠鼻而下四穴。(手陽明。)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右面部第三行,直目瞳子上至眉上二穴。(足少陽。)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可灸二壯,不可針。

四白二穴,在目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巨 二穴,在俠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地倉二穴,在俠口吻旁四分,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蹺脈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二七壯。

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是,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右面第三行,直目瞳子下至大迎骨空十穴。(足陽明。)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髮際,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絲竹空二穴,在眉後陷中,足少陽脈氣所發。不可灸,針入三分,留三呼。

右面第四行,直目銳 上髮際四穴。(手足少陽。)

瞳子 二穴,在目外去 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或雲禁灸。

顴 二穴,面鳩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針入三分。

右面第四行,直目銳 後下顴骨下廉四穴。(手足少陽手太陽。)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脈之會。針入二分,禁灸。

禾 二穴,在耳銳發下橫動脈,手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七分,可灸三壯。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足陽明少陽之會。可灸七壯。若針必側臥,張口取之。禁針深。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關若久留針,即KT 而不得欠,牙關急。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手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七分,留三呼,可灸五壯至二七壯止。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閉口有穴,足陽明少陽之會。針入四分,不可灸。

右側面部在耳前十二穴,頭維居上,禾 、客主人次之,耳門又次之,聽會又次之,下關居下。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右側面部在耳中二穴。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側臥開口取之。針入四分,灸七壯至七七壯止。

右側面部在耳下者二穴。

天突一穴,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三壯。

右頸項中一穴。

人迎二穴,在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不可灸,針入四分,針過深則殺人。

水突二穴,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下天突陷中,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右頸項第二行六穴。

扶突二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針經》雲∶在氣舍後一寸五分。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氣舍後一寸半,直扶突曲頰下,手陽明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右頸項第三行四穴。

天窗二穴,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挾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右頸項第四行二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手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一寸,可灸三壯。

右頸項第五行二穴。

天牖二穴,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

右頸項第六行二穴。

天柱二穴。(見正頭部第二行。)

右頸項第七行二穴。

風府一穴。(見正頭部中行。)

右項中央一穴。

會二穴,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留三呼,灸七壯。

肩 二穴,在肩端凸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蹺脈之會。針入六分,留六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

若灸偏風,七七壯,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者,當灸不畏細也。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中。針入三分,不宜太深,使人逆息,可灸三壯。

右肩前廉六穴, 會極外,肩 次之,缺盆極里。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針舉臂取之。針七分,可灸三壯。

巨骨二穴,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針入一寸半,可灸三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五分,灸七壯。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 骨後,舉臂有空處,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手少陽陽維之會。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右肩上廉自肩 至此十穴。肩 極外,巨骨次之,肩井又次之,秉風又次之,天 極在里。

俞二穴,在肩 後大骨下髀上廉陷中,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舉臂取之。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上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留六呼,可灸五壯。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髀陷中,按之應手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肩外 ,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肩中 ,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右肩後廉十二穴, 、肩貞極外,天宗、曲垣次之,外 、中 極里。

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者生,馬瘍可治。

大包二穴,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着脅,足少陽脈氣所發。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天池二穴,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着脅直腋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側腋八穴。

大椎一穴,在項後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骨下,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七壯。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靈台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療病法出《素問》。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針入五分,不可灸。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命門一穴,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右背部中行,自項中央直脊至命門穴,與臍相對十穴。命門與臍相對,若取可正身立,用一杖自地量至臍,截斷,卻移向後量脊,杖頭截處是穴也。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坐而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腰 一穴,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開,然後巧取,乃得其穴,督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可七壯至七七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 ,督脈別絡,在脊 端,足少陰少陽所結。針入三分,抽針以大痛為度。

其穴伏地而取之,乃得。可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

右背部中行,自命門穴直脊下至尾閭骨端三穴。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手足太陽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風門二穴,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肺 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灸百壯。

厥陰 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灸七壯。

心 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膈 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肝 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膽 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灸三壯。

脾 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胃 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隨年壯。

三焦 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腎 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針入三分,留七呼,灸隨年壯。

大腸 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小腸 二穴,在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膀胱 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中膂內 二穴,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俠脊起肉間。針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環 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如腰 法同,挺杖伏地端身,兩手指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入五分,得氣即先瀉,如瀉多補之,不宜灸。

右背第二行,去中行各一寸五分,俠脊直下三十四穴。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次 二穴,在第二空夾脊陷中。針入三分,可灸七壯。(《甲乙》雲∶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中 二穴,在第三空夾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甲乙》雲∶

針入二寸,留十呼。)

下 二穴,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會陽二穴,在陰尾尻骨間兩旁,督脈所發。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右背第二行,自 髁骨夾脊斜下四骨空八穴,《內經》謂之八 穴是也。陰尾骨兩旁二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陽也,令正坐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宜久留針,可灸七壯至百壯。

膏肓 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又法,令人正坐豎脊,伸兩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在四肋之間,灸中間。從胛骨之里,去胛骨容側指許,舉KT 去來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三百壯。當覺下KTKT 然,如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俯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正坐,當伸兩臂,令人俯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骨覆其穴,灸之無驗。此穴無病不治。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以手重接之,病者言 是穴。針入六分,留三呼,可灸一十一壯。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可灸五壯。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七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叉肋間,經雲與鳩尾相直,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十壯。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五七壯。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五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右背第三行二十八穴。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針宜橫下,不得低。可灸五壯。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半。

玉堂一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膻中一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任脈氣所發。禁穴不可針。

右膺輸部中行,自缺盆中間下至兩乳中間六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右膺輸部中行,自兩乳中間下至鳩尾歧骨間一穴。

腑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中二穴,在 腑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神藏二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二行十二穴。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 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乳中二穴,當乳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則生蝕瘡。瘡中有汁膿血可治,瘡中有 肉,若蝕瘡者死。宜淺刺二分。

乳根二穴,當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三行十二穴。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俠氣戶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手太陰脈氣所發。針入二分,若刺深,令人氣逆,可灸五壯。

中府二穴,乃肺之募,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足太陰之會。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五壯。

右膺輸第四行,貼巨骨下一寸四穴。中府二穴,手足太陰會也;雲門二穴,手太陰也。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

右膺輸第四行,自巨骨下一寸下至腹八穴,皆足太陰也。

鳩尾一穴,在前臆蔽骨下五分。此穴大難針,須大好手方可下針,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禁灸。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鳩骨下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針入八分,日灸二七壯。

中脘一穴,胃之募也,在上脘下一寸五分,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主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灸二七壯。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灸七壯至百壯。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可灸七壯。水病禁針,針即成水蠱病死。

神闕一穴,當臍中。是穴灸百壯,禁針。

右腹部中行,自鳩尾蔽骨端下至臍中八穴。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百壯。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百壯。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也。任脈氣所發,灸二十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也。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任脈之會。下記者,關元也。針入八分,留三呼,灸三壯至三百壯。

中極一穴,在關元下一寸,膀胱之募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留十呼,灸五壯。

曲骨一穴,在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針入二寸,灸七壯至七七壯。

右腹部中行,自臍以下至橫骨六穴。

會陰一穴,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脈別絡,腎脈波脈之會。可灸三壯。

右腹部中行,在兩橫骨下至兩陰之間一穴。

幽門一穴,挾巨闕兩旁各五分,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通谷一穴,在幽門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五分,灸五壯。

陰都二穴,在通谷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五分,灸五壯。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一寸,灸三壯。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一寸,灸五壯。

肓 二穴,在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中注二穴,在肓 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一寸,灸五壯。

四滿二穴,在中注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五分,灸三壯。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沖脈足少陰之會。針入一寸,可灸三壯。

右腹第二行二十二穴,詳幽門下,通谷上欠二穴。

不容二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五壯。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二分,灸五壯。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五壯。

太乙二穴,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五壯。

滑肉門二穴,在太乙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五壯。

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挾臍兩旁各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留七呼,灸百壯。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五壯。

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五壯。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二寸五分,灸七壯。

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灸五壯。

氣沖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可灸七壯,艾炷如大麥大,禁針。

右腹第三行二十四穴。

期門二穴,肝之募也,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兩乳第二肋端,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日月二穴,膽之募也,在期門下五分陷中,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針入五分,灸五壯。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二寸五分,直臍旁,足太陰陰維之會。針入七分,灸五壯。

腹結二穴,在大橫下一寸三分,一名腹屈。針入七分,灸五壯。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三脈上下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三陰陽明之別。針入七分,灸五壯。

沖門二穴,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足太陰厥陰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右腹第四行十四穴。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厥陰太陽之會。針入六分,灸百壯。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針入六分,灸五壯。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雲在水道旁一寸五分。針入一寸,灸五壯。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入八分,灸五壯。

居 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陽蹺足少陽之會。針入八分,灸三壯。

右腹第五行十穴。

京門二穴,腎之募也,一名氣府,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針入八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右腹第六行二穴。

少商二穴 魚際二穴 太淵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大指內側至寸口動脈六穴。

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手太陰之 。針入三分,灸五壯。

經渠二穴 尺澤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寸口動脈循臂內上骨下廉至肘中六穴。

中沖二穴 勞宮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中指內廉至掌心四穴。

內關二穴,在掌後兩筋間,去腕二寸,手心主絡,別走少陽。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大陵二穴 間使二穴 曲澤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掌後循臂內兩筋間至肘內廉十穴。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 ,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 焉。黃帝曰∶少陰獨無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邪客篇)

少沖二穴,木也,一名經始,在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少府二穴,火也,在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針入二分,灸七壯。

右小指內廉至掌後廉四穴。

神門二穴,土也,皆掌後銳骨之端陷中,手少陰脈之所經也,為俞。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陰 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手少陰 。針入三分,灸七壯。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針入三分,灸三壯。

靈道二穴,金也,在掌後一寸五分,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少海二穴,水也,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合。針入三分,灸七壯。

右掌後銳骨端直臂內廉至肘內廉十穴。

關沖二穴 液門二穴 中渚二穴 陽池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第四指外間至手錶腕八穴。

外關二穴,手少陰絡在腕後二寸陷中。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針入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灸七壯,禁針。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支溝二穴 天井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臂外兩骨之間至肘十二穴。

商陽二穴 二間二穴 三間二穴 合谷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大指次指上廉至合谷兩歧骨間八穴。

列缺二穴,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中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七壯。

偏歷二穴,手陽明絡,別走太陰,在腕中後三寸。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溫溜二穴,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陽明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大士小士即大人小兒也。)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斜針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斜針入五分,灸五壯。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

陽溪二穴 曲池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腕上側兩筋間循臂上廉至肘後曲縫尖十八穴。

少澤二穴 前谷二穴 後溪二穴 腕骨二穴 陽穀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小指外側至腕中十穴。

養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手太陽之 。針入三分,灸五壯。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針入三分,灸三壯。

少海二穴(見前府俞。)

右臂骨下廉至肘內側肉骨之間六穴。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 臂內廉動脈中。針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

右肘內約文中動脈直上腋中之前動脈四穴。

天泉二穴,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針入六分,灸三壯。

右肘內曲澤穴直上腋中二穴。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舉臂取之。灸七壯。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針入三分,灸七壯。

右肘內廉少海穴直 內後廉四穴。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針入三寸,灸三壯。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針入六分,灸三壯。

右肘骨上兩筋間天井穴至肩端四穴。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灸十壯,禁針。

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 內端,手陽明絡。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曲地穴直上肩骨前廉四穴。肘內側兩骨間直上肩端後肘太陽脈無穴。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足太陰絡。針入四分,灸三壯。

隱白二穴 大都二穴 太白二穴 商丘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大指內側至內踝前廉十穴。

大敦二穴 行間二穴 太沖二穴 中封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大指外間至內踝前一寸八穴。

厲兌二穴 內庭二穴 陷谷二穴 沖陽二穴 解溪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第二指外間至腕上十穴。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針入二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竅陰二穴 俠溪二穴 臨泣二穴 丘墟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第四指外間至外踝之前十穴。

申脈二穴,陽蹺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針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金門二穴,在足外踝,下足太陽之 ,陽維所別屬也。針入一分,灸三壯。

仆參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足太陽陽蹺上二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

至陰二穴 通谷二穴 束骨二穴 京骨二穴 崑崙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小指外側至外踝之後一十六穴。

照海二穴,陰蹺所生,在足內踝下,令患人穩坐,足底相對,赤白肉際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

水泉二穴,足少陰 ,去太溪一寸,在足內踝下。針入四分,灸五壯。

太沖二穴,在足跟後沖中,別走太陽足少陰絡。針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湧泉二穴 然谷二穴 太溪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足心斜至內踝之後一十二穴。

蠡溝二穴,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足厥陰絡。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中都二穴,一名中 。在內踝上七寸 骨中,與少陰相直。針入三分,灸三壯。

右內踝前一寸上踝至八寸足厥陰脈四穴。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足太陰之 ,在膝下五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針入五分,灸三壯。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經雲∶股上起筋間。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陰陵泉二穴(見前藏俞。)

右內踝上八寸 循脛骨後上膝股內前廉足太陰脈八穴。

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針入三分,灸三壯。

漏谷二穴,一名太陰絡,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入五分,灸三壯。

右內踝前廉上踝至八寸足太陰脈四穴。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針入四分,灸五壯。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針入六分,灸三壯。

五里二穴,在陰廉下去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針入六分,灸五壯。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下二寸動脈中。針入八分,灸三壯。

曲泉二穴(見前藏俞。)

右內踝上八寸上 內廉循踝至腹足厥陰脈十穴。

交信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 。針入四分,留五呼,灸三壯。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 分中,陰維之 。針入三分,灸五壯。

陰谷二穴 復溜二穴(俱見前藏俞。)

右內踝之後直 至骨內廉上股內後廉八穴。

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即絕骨穴。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足少陽絡。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少陽 ,少陽所至。針入三分,灸三壯。

陽交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陽陵泉二穴 陽輔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外踝之前至絕骨端上外輔骨前十二穴。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入五分,禁灸。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針入一寸,留十呼,灸五十壯。

右外輔骨前上膝髀外廉六穴。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 外廉陷中,別走太陰,足陽明絡。針入三分,灸三壯。

條口二穴,在上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 骨上骨解大筋中。針入六分,灸三壯。

巨虛下廉二穴 三里二穴(俱見前府俞。)

右髀骨外廉至膝臏一十二穴。

粱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之 。針入三分,灸三壯。

陰市二穴,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正坐而取之。一雲∶膝蓋上七寸。針入五分,禁灸。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針入六分,灸三壯。

右膝臏中直伏兔上至氣沖八穴。

跗陽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陽蹺之 ,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針入五分。

飛陽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針入三分,灸三壯。

承山二穴,在 腸下分肉間陷中。針入七分,灸七壯。

承筋二穴,在 腸中央陷中。灸三壯,不可針。

合陽二穴,在膝約文中央下二寸。針入六分,灸五壯。

委中二穴(見前府俞。)

右外踝之後宜 至 中一十二穴。

浮 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針入五分,灸三壯。

委陽二穴(見前府俞。)

右 外廉四穴。

殷門二穴,在肉 下六寸。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承扶二穴,在尻臀下股陰上約文中。針入二分,灸三壯。

右 中直髀後廉至尻四穴。


〔竇〕問同人寸法?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交兩角為寸。

上竇漢卿取中指內側為同身寸者,大法也。若取頭部膺 部腹部同身寸,又各有活法,不可執一也。其頭部法,前髮際至後髮際,通長一尺二寸。取法以軟篾直鼻,從前髮際貼肉量至後髮際截之,卻將此篾折為十二分度,則其十二分度之一分,乃頭部同身寸之一寸也。其膺 部法,自天突穴至膻中穴,通長六寸八分。取法亦以軟篾從缺盆中間天突穴宛宛中貼肉量至直兩乳中間膻中穴截之,折為六分八厘度,則其六分八厘度之一分,乃膺 部同身寸之一寸也。其腹部法,自鳩尾至臍下,通長八寸。取法亦以軟篾從鳩尾蔽骨端貼肉量至臍中央截之,折為八分度,則其八分度之一分,乃腹部同身寸之一寸也。量腹部同身時,宜正臥。針灸亦然。

卷之九·陰陽臟腑部 編輯

調攝宜禁 編輯

〔《素》〕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疏五過論)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全文見五臟。生氣通天論)


〔《素》〕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四氣調神論)


〔丹〕陽有餘陰不足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分常有餘,血分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谷以養,陰氣始成。而後可與陽氣為配,方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至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禮記》注曰∶惟五十而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夫人之情慾無涯,以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恣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而陰道虛。又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虛與盛之所在,非吾之過論也。蓋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髒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於資其化源也。古人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愛護保養金水二髒,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若於此時恣嗜欲以自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而已。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疼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壞,興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於身,聲音之感於耳,顏色馨香之感於目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唯善攝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亦宜暫遠帷幕,各宜珍重,保全太和,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茹淡論 或問《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古者人年五十而食肉,子今年邁七十矣,盡卻鹽醯,豈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曰∶味有出於天賦者,有成於人為者。天之所賦者,若谷菽果菜,自然沖和之味。有養神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味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調和偏濃之味,有致病伐命之毒,此吾子所疑之味也。今鹽醯之卻,非真茹淡者。夫麥與栗之咸,粳米、山藥之甘,蔥、薤之辛之類皆味也,子以為淡乎?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濃之味為安者,欲之縱,火之勝也,何疑之有!《內經》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聖人防民之具,於是為備。凡人飢則必食,彼粳米之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為陰而最補者也。惟可與菜同進,經以菜為充者,恐於飢時頓食或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萬物之仁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又曰∶疏食菜羹。又曰∶飯疏食飲水。《傳》曰∶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此聖人施教之意也。蓋谷與肥鮮同進,濃味得谷為助,其積之也久,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故服食家在卻谷者則可,不卻谷而服食,未有不被其毒者。《內經》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彼安於濃味者,未之思爾!或又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何不言氣補?曰∶味陰也,氣陽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故補之以味。若甘草、白朮、地黃、澤瀉、天門冬、五味子之類,皆味之濃者也。經曰∶虛者補之,正此意也。上文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夫為勞倦所傷,則氣虛,故不足。溫者養也,溫存以養之,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故言溫不言補。經曰∶勞者溫之,正此意也。彼為《局方》者,不知出此,凡諸虛損證,悉以溫熱佐輔補藥,名之曰溫補,不能求經旨故也。

或曰∶《千金方》有房中補益法,可用否?予應之曰∶《傳》曰,吉凶悔吝,皆生於動。故人之疾病,亦生於動。其動之極也,病而死矣。人之有生,心為火,居上,腎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水之體靜,火之體動,動易而靜難,聖人於此未嘗忘言也。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動於妄也。醫者立教曰∶恬澹虛無,補精養神,亦所以遏此火之動於妄也。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君火不妄動,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飛走之狂勢也哉。《易》兌取象於少女,兌,說也,遇少男艮為咸,咸,無心之感也。艮,止也,房中之法,有艮止之義也。若艮而不止,徒自戕賊,何補益之有。竊詳《千金》之意,彼壯年貪縱者,此水之體,非向日之靜也。故着房中之法,為補益之助,此可用於質壯心靜,遇敵不動之人也。苟無聖賢之心,神仙之骨,未易為也。女法水,男法火,水能制火,一樂於與,一樂於取,此自然之理也。若以房中為補,殺人多矣。況中古以下,風俗日 ,資稟日薄,說夢向痴,難矣哉。( ,它候切。房中補益論)

醇酒冷凍飲料論 醇酒之性大熱,有大毒,清香美味,即適於口,行氣和血,亦宜於體,由是飲者不自覺其過於多也。不思肺屬金,惟畏火,又畏寒,其體脆,其位高,為氣之主,為腎之母,木之夫。酒下咽,膈肺先受之,若是醇酒,理宜冷凍飲料,過於肺,入於胃,然後漸溫,肺先得溫中之寒,可以補氣,一益也。次得寒中之溫,可以養胃,二益也。冷酒行遲,傳化以漸,不可恣飲,三益也。古人終日百拜,不過三爵,既無酒病,亦無酒禍。今予稽之於《禮經》,則曰飲齊視冬時。飲齊,酒也。視,猶比也。冬時,寒也。參之《內經》則曰∶熱因寒用,厥旨深矣。今則不然,罔顧受傷,只圖取快,蓋熱飲有三樂存焉。膈滯通快,喉舌辛美,杯行可多,不知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郁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必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痍,或鼻 ,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發散而去之。若其久也,為病深矣,為消渴,為內疸,為肺痿,為內痔,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又為難名之疾,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人言一盞冷酒,須兩盞血乃得行,酒之不可冷凍飲料也明矣。此齊東之語也。今參之於經,證之以理,發之為規戒,子尚以為迂耶。

賤體在病年余,而今秋又得痢者一月,自揆不久,終獲苟安。蓋久病之後,氣血銷損,脂膏消散,當此之時,初感之證已退減,惟諸虛百損在耳。大凡藥雖參 ,亦是毒物。《內經》於「藥」字之下加「毒」字,又加「攻」字,天地間養人性命者惟谷耳。備土之德,得氣中和,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大補而滲泄,乃可久食而無厭,是大有功於人者,在藥則不然矣。不肖得安全者,自去秋得病餌藥,至冬節日便不吃藥,唯一味白粥,不吃下飯,雖鹽醬與醯醢,涓滴皆不入口,此等淡味,初亦甚難,自想此證必無他慮,但思己過,收放心,自訟自責,安心待死,既自待死,尚可吃粥,猶有可生之理。由是自解,以死不愈於淡乎。如此乃可打挨得過,此時非淡不可以和此氣血。氣血不和,不足以復此生意。不以死在前操此心,以摧抑其怒與妄想,血氣雖欲復生,不可得也。詳玩來書,此時無病可言矣。曰煩躁,曰喘急,曰氣響,曰腹痛,曰咳嗽,曰大腑溏,曰小腑澀,皆吾兄之所自求者。平時為學,不肯先求己過而克治之,但欲妄得以遂其受用之私心,至於染病之後,又不能歸罪於己,思所以安其親之心,而盡其子職之當然者。方且操欲速之念,以極其怨尤之痴,所以怒火熾矣。而況稟受躁急,火中又火,加之口味不節,又起陰經之火,至於奄延歲月,陰且受火克,所存者鮮矣。惟有借谷氣以扶持,所以未死。其所以煩躁者,氣隨火升也。喘急者,氣因火郁而為痰在肺胃也。氣響與痛或嗽痰者,由食成積而愈盛也。大腑溏者,肺因火爍,不行收令,其大腸之門戶不得斂也。小腑澀者,血因火爍,下焦無血,氣不得降,而滲泄之令不行也。據高懷欲速之心,便欲倚重於藥而掃除之,殊不知此法不可行矣,而此病有必安之理。昔者孟子教滕君,於齊人築薛,以為滕之深計,令其強為善而已矣者心也,蓋他無良策,有以御齊之侵奪,彼齊君者,只亦欺我無君人之德爾。以常人聽孟子之言,非迂闊乎。孟子之學,出於孔子者也,豈欺滕君哉。兄之症有似乎此,今之議藥為尤難,欲攻則無病邪之實,欲補又無的在之虛,惟有滅欲心,斷絕口味,使內靜外安,陰氣自然以漸而復。某自去冬至節直到今月,不曾用刀圭之藥,今已十月安好矣。久病之後,若欲以藥方摧趲速效,此是揠苗助長者也,無可求之理。《內經》諄諄言之,而後人特未之思爾。(復戴仲積書)大病不守禁忌論 病而服藥,須守禁忌,孫真人《千金方》言之詳矣。但不詳言所以守禁忌之由,敢陳其約以為規戒。夫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若謀慮神勞,動作形苦,嗜欲無節,思想不遂,飲食失宜,藥餌違法,皆能致傷。既傷之後,須用調補。若恬不知怪,而乃恣意犯禁,舊染之證,尚未消退,方生之證,與日俱積,吾見醫藥將日不暇給,而傷敗之胃氣,無復完全之望,去死近矣。(方書雲∶二人同患痢,一人愈後自恃能食,縱口大嚼而死。一人惡食,能禁口淡味得生。其詳具見後泄下門。)

世俗以肉為補性之物,肉無補性,惟補陽。而今之虛損者,不在於陽而在於陰,以肉補陰,猶緣木而求魚。何者?內性熱,入胃便熱發,熱發便生痰,痰多氣便不降,而諸證作矣。久病後可用作養胃氣,蓋胃氣非陰氣不足以自全,所以淡味為自養之良方,尤當今之急着也。食淡又須安心,使內火不起可也。

養老論 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平居無事,已有熱症,何者?頭昏目眵,肌癢溺數,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聵,健忘眩運,腸燥面垢,發脫眼花,坐久兀睡,未風先寒,食則易飢,笑則有淚,但是老境,無不有此。或曰《局方》烏附丹劑,多與老人為宜,豈非以老年氣弱下虛,理宜溫補。今吾子皆以為熱,烏附丹不可施之老人,何耶?予曉之曰∶奚止烏附丹劑不可妄用,至於好酒膩肉,濕面肉汁,燒炙煨炒之類,辛辣甜滑,皆在所忌者。或又曰∶甘旨養老,經訓具在,為子與婦,甘旨不及,孝道便虧,而吾子之言若是,其將有說以通之乎?願聞其略。予愀然應之曰∶正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請詳言之。古者井田之法行,鄉閭之教具,人知禮讓,比屋可封,肉食不及幼壯,五十方才食肉,當時之人,血氣沖和,筋骨堅凝,腸胃清濃,甘旨養老,何由致病。今則不然,幼小食肉,強壯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氣耗血竭,筋柔骨痿,腸胃壅閼,涎沫充溢。而況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因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谷之陰羈縻而不走耳。所陳前證,皆是血少。《內經》曰∶腎惡燥。烏附丹劑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風、半夏、蒼朮,但是燥劑,且不敢多,況烏附丹劑乎!或者又曰∶一部《局方》,悉是溫熱養陽,吾子之言,無乃繆妄乎?予曰∶《局方》用燥劑,為劫濕病也,濕得燥則豁然而收。《局方》用暖劑,為劫虛病也,補脾不補腎,脾得暖則易化而食進,下雖暫虛,亦可少回。《內經》治法,亦許用劫,正是此意。蓋為質濃而病淺者說,此亦儒者用權之意。若以為經常之法,豈不大誤。彼老年之人,質雖濃,此時亦近乎薄,病雖淺,其本亦易以撥,而可用劫藥以取速效乎?若夫形肥者血多,形瘦者血實,間或有可用劫藥者,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豈不美乎!烏附丹劑,其不可輕餌也明矣。至於飲食尤當謹節。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內虛胃熱,則易飢而思食。脾弱難化,則食已而再飽。陰虧難降,則氣鬱而成痰。至於視聽言動,皆成廢懶,百不如意,怒火易熾。雖有孝子順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製作者,氣之香辣者,味之甘膩者,皆不可食也明矣。雖然,腸胃堅濃,福氣深壯者,世俗觀之,何妨奉養。縱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災害。由是觀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絕,爽口作疾,濃味腊毒,古人格言,猶在人耳,可不慎歟。或曰∶如子之言,殆將絕而不與,於汝安乎?予曰∶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況施於所尊者哉。惟飲與食,將以養生,不以致疾。若以所養轉為所害,恐非君子之所謂孝與敬也。然則如之何則可?曰∶好生惡死,好安惡病,人之常情。為子與孫,必先開之以義理,曉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陳說利害,意誠辭確,一切以敬順行之,又須以身先之,必將有所感悟,而自無捍格之逆矣。若子所謂絕而不與,施於有病之時,尤是孝道。若無病之時,量酌可否,以時而進,某物不食,以某物代之,何傷於孝敬乎。若夫平居閒話,素無開導誘掖之言,及至飢腸已嗚,饞涎已動,飲食在前,馨香撲鼻,其可禁乎。經曰∶以飲食忠養之。忠之一字,恐與此意合,請勿輕易看過。予事老母,固有愧於古者,然母年逾七旬,素多痰飲,至此不作。節養有道,自謂有術,只因大便燥結,時以新牛乳豬脂和糜粥中進之,雖得臨時滑利,終是膩物積多,次年夏時,郁為粘痰,發為脅瘡,連月苦楚,為人子者,置身無地,因此苦思而得節養之說,時以小菜和肉煮進之,且不敢多,又間與參、術補胃生血之藥加減,遂得大腑不燥,面色瑩潔,雖瘦弱終是無病,老境得健,職此之由也。因成一方,用參、術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黃芩、麥冬,冬加當歸身,倍生薑。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候其小水才覺短少,便進此藥,小水之長如舊,即是卻病捷法,直到八十有七,一旦無病而死,顏貌如生。後到東陽,因聞老何安人,性聰敏,七十以後,稍覺不快,便卻粥數日,單服人參湯數帖而止,後九十餘無疾而卒,以其偶同,故筆之,以求是正。


〔東垣〕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 《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喜怒忿悲憂思恐懼,皆損元氣。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心者神之舍,心君不守,化而為火。夫火者七神之賊也,故曰陰火太盛。經營之氣,不能頤善於神,乃脈病也。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人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脈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滯,七神離形,而脈中惟有火矣。善治斯病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歡欣,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處,或食滋味,或見可欲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

脾胃將理法 或方怒不可食,不可大飽大飢。飲食慾相接而溫和,宜穀食多而肉食少,不宜食肉汁,忌寒濕物,令肌肉不生,陽氣潛伏,四肢怠惰之症,疼痛沉重,時當濕雨則泄利,大便後有白膿血痢,或腸 下血痛,此乃諸陽氣不行陽道之故也。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遇風寒則止。行住坐臥,各得其宜,不可至疲倦。日晴暖可以溫湯澡浴,勿以熱湯,令汗大出。勿困中飲食,雖饑渴當先臥,至不困乃食,食後少動作。忌博弈勞心,遇夜汗出,宜避賊風。夜半收心靜坐少時,此生發周身血氣之大要也。夜寢語言,大損元氣,須默默少時,候周身陽氣行,方可言語。忌浴當風,汗當風,須以手摩汗孔合,方許見風,必無中風中寒之疾。遇卒風暴寒,衣服不能御者,則宜掙努周身之氣以當之,氣弱不能御而受之者死。遠行卒遇疫癘之氣,飲酒者不病,腹中有食者病,空腹者死。白粥、粳米、綠豆、小豆、鹽、豉皆滲利小便,且小便數不可更利,況大瀉陽氣,反行陰道。切禁濕面,如食之覺快,勿禁。藥中不可服澤瀉、茯苓、豬苓、燈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類,皆瀉陽道行陰道也。如渴,小便不利,或閉塞不通,則服得利,勿再服。忌大咸,助火邪而瀉腎水真陰。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乾薑之類,皆傷元氣。如衣薄而氣短,則添衣,於無風處居處。如氣尚短,則用沸湯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如衣濃而氣短,則宜減衣,摩汗孔令合,於漫風處居止。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陰濕所遏,令氣短者,亦如前法熏之。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熱而處寒涼,氣短者,則出就風日。凡氣短皆宜食滋味湯飲,令胃調和。或大熱能食而渴,喜寒飲,當從權以飲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喜熱飲,亦根據時暫飲。夜不安寢,衾濃熱壅故也,當急去之,仍拭汗孔。或薄而寒,即加之,睡自穩也。飢而睡不安,則宜少食。食飽而睡不安,則宜少行坐。遇天氣更改,風寒陰晦,宜預避之。大抵宜溫暖,避風寒,省言語,少勞役為上。若服升浮之藥,先一日將理,次日腹空方服,服畢更宜將理十日,先三日尤甚,不然則反害也。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全文見診歲病經 諸所謂風者,髮屋折木,揚沙起石,開發腠理者也。其從太乙所居之方來者為實風,主生長萬物。其從沖後來者為虛風,主殺害傷人。故聖人謹俟虛風而避之,邪弗能害。今言風從南方來者,夏至為實風,太乙所居之方故也。冬至為虛風者,以其沖太乙者故也。余方虛風、實風同義。)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立秋為實風,立春為虛風。)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秋分為實風,春分為虛風。)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立冬為實風,立夏為虛風。)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冬至為實風,夏至為虛風。)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立春為實風,立秋為虛風。)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春分為實風,秋分為虛風。)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藏於肌肉,其氣主體重。(夏至為實風,冬至為虛風。)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患。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病在肝,禁當風。病在心,禁溫食熱衣。病在脾,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飲食與衣。病在腎,禁犯淬HT 熱,溫食炙衣。(全文見診病癒劇。宣明五氣篇雲∶心惡熱,肺惡寒,脾惡濕,腎惡燥,今皆就其所惡而禁之也。淬,音對反。HT ,烏來反,煩熱也。)


〔《靈》〕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五味篇)


〔《素》〕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勿令多食。(宣明五氣論)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 ,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髒氣法時論 五味之偏者,則為毒藥以攻病邪。五味之中和者,則為谷果子菜以助益充其精氣也。)


〔仲〕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食之,必發熱也。

用藥宜禁 編輯

〔丹〕病雖實胃氣傷者勿便攻擊論 凡言治者,多借醫為喻,仁哉斯言也。真氣,民也。病邪,盜賊也。藥石,兵也。或有盜起,勢須剪除而後已。良將良相,必先審度兵食之虛實,與時勢之可否,然後動,動涉輕妄,則吾民先困於盜,次困於兵,民困則國弱矣。行險僥倖,小人所為,萬象森羅,果報昭顯。其可不究心乎?(治呂氏寒戰,用 葛愈。一法,治葉先生滯下,用參術而後下之愈。一法治婦人積塊,用消石丸大峻後,用補劑間服愈。詳各見本門。)大凡攻擊之藥,有病則受之,病邪輕,藥力重,則胃氣受傷。夫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也,惟與谷肉菜果相宜。蓋藥石皆是偏勝之氣,雖參 輩為性亦偏,況攻擊之藥乎。忌,春夏不宜桂枝,秋冬不宜麻黃。藥忌,已汗者不可再發,已利者不可再利。病忌,虛人不宜用涼,實人不宜用熱。


〔東垣〕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砟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宜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用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過則從權,過則更之。經禁者,足太陽膀胱諸陽之首,行於背,表之表,風寒所傷,則宜汗。傳入本,則宜利小便。若下太早,則變證百出,此一禁也。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病主腹滿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若發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和解。且膽者無出無入,又主發生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發生之氣反陷入陰中,此三禁也。三陰非胃實不當下,為三陰無傳本,須胃實得下也。分經用藥,有所據焉。病禁者,如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之病,則凡飲食及藥,忌助陰瀉陽。諸淡食及淡味藥物,瀉陽升發以助收斂;諸苦藥皆沉,瀉陽氣之散浮;諸姜、附、官桂辛熱之藥及濕面酒大料物之類,助火而瀉元氣;主冷硬物,能損陽氣;皆所當禁也。如陰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氣未盛,必口淡。如咸物,亦所當禁也。藥禁者,如胃氣不行,內亡津液而乾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也。非濕勝也,乃血病也。當以辛酸益之,而淡滲五苓之類則所當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發汗,咽痛禁發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澀,以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潤腸,如燥藥則所當禁者也。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軟者,此上氣壅滯,以姜、橘之屬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藥所當禁也。諸病惡瘡,小兒 後,大便實者,亦當下之,而姜、橘之類,則所當禁也。人知脈弦而服平胃散,脈緩而服黃 建中湯,乃實實虛虛,皆所當禁也。人稟天地之濕化而生胃也,胃之與濕,其名雖二,其實一也。濕能滋養於胃,胃濕有餘,亦當瀉其太過也。胃之不足,惟濕物能滋養。仲景雲∶胃勝思湯餅。而胃虛食湯餅者,往往增劇。濕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則生大熱。初病火旺,不可食濕以助火也。察其時,辨其經,審其病,而後用藥,四者不失其宜,則善矣。


〔丹〕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不可用附子,可多服人參。


〔垣〕春宣論 春,蠢也,陽氣升浮,草木萌芽,蠢然而動。人氣在頭,有病宜吐。又曰∶傷寒大法,春宜吐。宣之為言揚也,謂吐之法自上而出也。今世俗往往有瘡痍者,膈滿者,蟲積者,以為不於春時宣瀉毒瓦斯,不可愈也。醫者遂用牽牛、巴豆、大黃、枳殼、防風輩為丸藥,名之曰春宣丸,於二月三月服之,謂俾下利而止。初瀉之時,臟腑得通時暫輕快,殊不知氣升在上,則在下之陰甚弱,而用利藥戕賊真陰,其害何可勝言。況仲景承氣湯等下劑,必有大滿大堅實,有燥屎轉矢氣下逼迫而無表證者,方行此法。可下之證悉具,猶須遲以待之。泄痢之藥,其可輕試之乎。予伯考形肥骨瘦,味濃性沉,五十歲輕於聽信,忽於三月半購春宣丸服之,下二三行甚快,每年習以為常,至五十三歲時,七月初熱甚,無病暴死。此豈非妄用春宣為春瀉而至禍耶!自上召下曰宣,宣之一字為吐也明矣。子和已詳論之,昔賢豈妄言哉。後之死者,又有數人,愚故表而出之,以為後人之戒。

夏日伏陰在內論 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外者,曰氣血。萬物天地,同此一氣。人靈於物,形與天地參而為三者,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也。故氣升亦升,氣浮亦浮,氣降亦降,氣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 也。子月一陽生,陽初動也。寅月三陽生,陽初出於地,此氣之升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上,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經曰∶夏者經滿氣溢,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表實者,里必虛也。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非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玉龍丹、大順散、桂苓丸,單煮良姜與縮脾飲,用草果等,皆溫熱之劑,何吾子不思之甚也。予曰∶經雲∶春夏養陽,王太僕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其意可見矣。若夫涼台水閣,大扇風車,陰木寒泉,水果冰雪,寒涼之傷,自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詳玩其意,實非為內伏陰而用之也。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或曰∶四月純陽,於理或通,五月一陰,六月二陰,非陰冷而何?予曰∶此陰之初動於地下也,四陽浮於地上,焰灼焚燎,流金礫石,何陰冷之有。孫真人制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東垣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聖濟經》曰∶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渴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冰,為洞泄寒中之屬,則真火微而衛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宜權用之,氣平而止。如寒熱有所偏勝,令人髒氣不平。嗚呼,生死之機,捷若影響,殆不可忽。


〔丹〕《局方》地榆散 治痢每用粟殼、地榆,而治瘧每用砒丹、常山。然此四五件,亦痢瘧之一藥,但以粟殼輩投之一二服,投之不止反閉胃口而有嘔逆之證,漸成禁口。常山輩投之一二服,投之不去,反耗損真氣,而寒熱纏綿之咎,漸成勞瘵。今《局方》水煮木香丸,以青皮為君,地榆散以枳殼為君,稍可擔負,亦須證明而後可。但枳殼為君,以枳實為臣,非獨止痢,且有安胃氣止溏泄之功。若止用枳殼,雖亦言其安胃氣,卻無止痢止溏泄之功。(《局方》中地榆散當去皮用。)


〔羅〕仲景雲∶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其理何也?予曰∶此榮氣不從,逆於肉理,而為瘡腫,作身疼痛,非身感寒邪而作疼痛,故戒之以不可發汗,如汗之則成 。又問∶仲景言鼻衄者不可發汗,復言脈浮緊者當服麻黃湯發之,衄血自止,所說不同,願聞其故?答曰∶此與瘡家概同。且夫人身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今衄血妄行,為熱所逼,若更發其汗,則反助熱邪,重竭津液,必變凶證,故不可汗。若脈浮則為在表,緊則為寒,寒邪郁遏,陽不得伸,熱伏營中,迫血妄行,上出於鼻,則當麻黃湯散其寒邪,使陽氣得伸,其衄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嘆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潔古之學,可謂知其要者矣。(傷寒衄忌汗者脈微。)


〔海〕當汗而不汗則生黃,當利小便而不利亦然。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故也。不當汗而汗,亡其津液,令毒瓦斯擾陽之極,極則侵陰矣,故燥血而蓄之胸中。或利小便過多亦然。若犯發汗多蓄血,上焦為衄。若利小便多蓄血,為發狂。或問曰∶傷寒雜症一體,若誤下,變有輕重,何也?答曰∶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症誤下,變有定體。何以然?曰∶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證自內而出,陰也,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者為重病,痞與脅痛者為輕也。


〔羅〕無病服藥辨諺 雲∶無病服藥,如壁里安柱。此無稽之說,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備焉,食之以調五臟,過則生疾。故經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隨其所喜。

故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腎,久而增氣,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又雲∶酸走筋,辛走氣,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五味者,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至於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補精益氣。倘用之不時,食之不節,猶或生疾,況藥乃攻邪之物,無病而可服乎。《聖濟經》雲∶彼修真者,蔽於補養,輕餌藥石,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渴癰疽之屬,則天癸絕而陰涸;陰劑柔勝,積若凝冰,為洞泄寒中之屬,則真火微而衛散。一味偏勝,一髒偏傷,一髒受傷,四髒安得不病。唐孫思邈言藥勢有所偏勝,令人髒氣不平。裴 諫唐憲宗曰∶夫藥以攻病,非朝夕常用之物,況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煉以火氣,非人五臟所能禁。至於張皋諫穆宗曰∶神慮淡則氣血和,嗜欲多而疾 作,夫藥以攻疾,無病不可餌。故昌黎伯銘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見親與之游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工部尚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第,刑部侍郎常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金吾將軍李道古。今又復取目見者言之∶僧閻仲章服火煉丹砂二粒,項出小瘡,腫痛不任,牙癢不能嚼物,服涼膈散半斤,始緩。後飲酒輒發,藥以寒涼之劑則緩,終身不愈。鎮人李潤之身體肥盛,恐生風疾,至春服搜風丸,月余便下無度,飲食減少,舌不知味,口乾氣短,臍腹痛,足脛冷,眩暈欲倒,面色青黃不澤,日加困篤,乃告親知曰∶妄服藥禍,悔將何及。後添煩躁喘滿,至秋而卒。張秀才者,亦聽方士之說,服四生丸推陳致新,服月余,大便或溏或瀉,飲食妨阻,怠惰嗜臥,目見黑花,耳聞蟬聲,神虛頭旋,飄飄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藥之誤也。遂調飲食,慎起居,謹於保養,二三年間,其證猶存。逾十年後,方平復。劉氏子聞人言,臘月晨飲涼水一杯,至春無目疾,遂飲之。

旬余,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嘔吐,全不思食,惡水而不欲見,足脛寒而逆,醫以除寒燥熱之劑急救之,終不能效。此皆無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於喪身殞命。壁里安柱,果安在哉?且夫高堂大廈,梁棟安,基址固,壞塗毀 ,安柱壁中,甚不近人情。潔古老人云∶無病服藥,無事生事。此誠不易之論。人之養身,幸五臟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謹於攝生,春夏奉以生長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飲食之有節,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慾,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此無病之時,不藥之藥也。噫,彼數人者,既往不咎矣,後人當以此為龜鑑哉。陰盛陽虛不宜下辨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此言邪氣在表之時也。夫寒邪屬陰,身之外皆屬陽,各臟腑之經絡亦屬陽也。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此皆衛外而為固也。或煩勞過度,陽氣內損,不能為固,陽為之虛。陽虛者陰必湊之,故陰得以勝,邪氣勝則實,陰盛陽虛者此也。陰邪既勝,腠理緻密,陽氣伏郁,不得通暢,所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應解散。而藥用麻黃者,本草雲∶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蓋麻黃能退寒邪,使陽氣伸越作汗而解。故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里氣和平而反下之,中氣既虛,表邪乘虛而入,由是變症百出,故曰下之則死。《外台秘要》雲∶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正此意也。

陽盛陰虛不宜汗辨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此言邪氣在里之時也。夫寒邪始傷於表,不解而漸傳入於里,變而為熱。人之身在里者為陰,華佗雲∶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之入腑也,腑之為言聚也,若府庫而聚物焉,又為水谷之海,滎衛之源。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流水谷,水谷不消去,郁而為實也,此陽盛陰虛者此也。故潮熱引飲,腹滿而喘,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潮熱者實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無陰邪,汗又助陽,陽實而又補表,表里俱熱,不死何待。《外台秘要》雲∶表和里病,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正此意也。

汗多亡陽 齊大兄冬月因感寒邪,頭項強,身體痛,自用酒服靈砂丹四五粒,遂大汗出,汗後身輕。至夜,前病復來,以前藥復汗,其病不愈。復以通聖散發汗,病添,身體沉重,足脛冷而惡寒。是日方命醫,醫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積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側,足 如冰,冷及腰背,頭汗如貫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熱,煩亂不安,喜飲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於此,命予治之,診得六脈如蛛絲,微微欲絕,予以死決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輕重,治之者豈可失其宜哉。仲景雲∶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汗,必待陽氣泄,乃能出也。今以時月論之,大法夏月宜汗,然亦以太過為戒,況冬三月閉藏之時,無擾乎陽,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為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少陰不藏,此冬氣之應也。凡有觸冒,宜微汗之,以平為期,邪退乃已。急當衣暖衣,居密室,服實表補衛氣之劑,雖有寒邪,弗能為害,此從權之治也。今非時而大發其汗,乃謂之逆。故仲景有雲∶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傷而並汗,汗而復傷,傷而復汗,汗出數四,使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乘於內,故經雲∶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不死何待,雖盧扁亦不能治也。是日至夜將半,項強身體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匱要略》雲∶不當汗而妄汗之,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今當汗之,一過中亦絕其命,況不當汗而強汗之者乎。

下多亡陰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得安,遂宿於寺中,僧妄以大毒食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財貨,心有所動,遂躁熱而渴,飲冷水一大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躁熱身不停衣,喜飲冷水,米谷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 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至,按之空虛。予溯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又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而無遺矣。遺巴豆之氣,流毒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也。舌上赤澀,咽干津液不足,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亡,心火獨旺,故心胸躁熱,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遂辭而退。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痢下不禁而死。《金匱要略》雲∶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謂也。夫聖人治病,用藥有法,不可少越。《內經》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復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過則傷其正矣。《記》有之雲∶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蓋慎之至也。彼僧非醫流,妄以大毒之劑下之太過,數日之間,使人殞身喪命,用藥之失,其禍若此。病之擇醫,可不謹乎,戒之戒之。

方成勿約之失 丁巳冬十一月,予從軍回至汴梁,有伶人李人愛謂予曰∶大兒自今歲七月間,因勞役渴飲涼茶,及食冷飯,覺心下痞。請醫治之,醫投藥一服,下痢兩行,其症遂減。不數日,又傷冷物,心腹復痞滿,嘔吐噁心,飲食無味,且不飲食,四肢睏倦,懶於言語,復請前醫診視,曰∶此病易為,更利幾行即快矣。遂以無憂散對加牽牛末,白湯服,至夕腹中雷鳴而作陣痛,少焉既吐又瀉,煩渴不止,飲食無度,不復能禁,時發昏憒。再命前醫視之,診其脈不能措手而退。頃之冷汗如洗,口鼻氣漸冷而卒矣。小人悔恨無及,敢以為問?予曰∶未嘗親見,不知所以然,既去。或曰∶予親見之,果藥之罪歟而非歟。予曰∶此非藥之罪,乃失其約量之過也。夫藥之無據,反為氣賊。《內經》雲∶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治外傷風邪,則曰∶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大承氣湯下大實大滿,則曰得更衣止後服,不必盡劑。其慎如此!此為大戒,蓋得聖人約囊之旨也。治病必求其本。蓋李人以雜劇為戲,勞神損氣,而其中痛,因時暑熱渴飲涼茶,脾胃氣弱,不能運化而作痞滿,以藥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損其陽,虛而復傷,傷而復下,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內起,仲景所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則非失約量之過而何?故《內經》戒雲∶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不可不慎也。

脫營忌瀉 疏五過論雲∶常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鎮陽一士人,軀幹魁梧,而意氣豪雄,喜交遊而有四方之志,年逾三旬,已入仕至五品,出入從騎塞途,姬侍滿前,飲食起居,無不如意。不三年,以事罷去。心思鬱結,憂慮不已,以致飲食無味,精神日減,肌膚漸至瘦弱。無如之何,遂耽嗜於酒,久而中滿。始求醫,醫不審得病之情,;輒以丸藥五粒,溫水送,下二十餘行。時值初秋,暑熱猶盛,因而煩渴,飲冷過多,遂成腸鳴腹痛而為痢疾,有如魚腦,以至困篤。命予治之,診其脈乍大乍小,其症反覆悶亂,兀兀欲吐,嘆息不絕。予料曰∶此病難治。啟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慕戀,志結憂惶,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名曰脫營。或曰∶願聞其理,《黃帝針經》有曰∶宗氣之道,內谷為主,谷入於胃,乃傳入於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周而復始,常營無已,是為天地之紀。故氣始從手太陰起,注於陽明,傳流而終於足厥陰,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於是復注手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故晝夜氣行五十營,漏水下百刻,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

今病者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阻,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喜怒不能自節。蓋心為君主,神明出焉,肺為輔相,主行營衛,制節由之。主貪人慾,天理不明,則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閉塞而不通,由是則經營之氣脫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脈失其天度,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何疑之有。

瀉火傷胃 經歷晉才卿膏粱而飲,至春病衄。醫曰∶諸見血為熱,以清涼飲子投之即止。越數日,其疾復作。醫又曰∶藥不勝病故也。遂投黃連解毒湯。既而或止,止而復作。易醫數四,皆用苦寒之劑,俱欲勝其熱,然終不愈。而飲食起居,浸不及初,肌寒而時躁,言語無聲,口氣臭穢,如冷風然,其衄之餘波則未絕也。或曰∶諸見血者熱,衄熱也,熱而寒之理也,今不惟不愈,而反害之,何哉?予言∶《內經》曰∶五臟以平為期。又雲∶下工絕氣,不可不慎也。彼惟知見血為熱,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寒能瀉脾胃。夫脾胃土也,乃人身之所以為本者也,今火為病而瀉其土,火固未嘗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則胃虛,胃虛則榮氣不能滋榮百脈,元氣不循天度,氣隨陰化而變無聲與肌寒也。噫,粗工嘻嘻,以為可治,言熱未已,寒病復起,此之謂也。下工絕氣危生

丁巳予從軍至開州,夏月有千戶高國用謂予曰∶父親年七十有三,於去歲七月間,因內傷飲食,又值霖雨,瀉痢暴下數行,醫以藥止之。不數日,又傷又瀉,止而復傷,傷而復瀉。至十月間,肢體瘦弱,四肢倦怠,飲食減少,腹痛腸鳴。又以李醫治之,處以養臟湯,治之數日,泄止,後添嘔吐。又易以王醫,用丁香、人參、藿香、橘紅、甘草同為細末,生薑煎,數服而嘔吐止。延至今正月間,飲食不進,扶而後起。又數日不見大便。予問醫曰∶父親不見大便,何以治之?醫曰∶老官人年過七旬,血氣俱衰弱,又況瀉痢半載,脾胃久虛,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潤之可也。眾親商議,一親曰∶馮村牛山人見證不疑,有果決,遂請治之。診其脈,問其病,曰∶此是風結也,以搜風丸百餘丸服之,利數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為問?予曰∶人以水谷為本,今高年老人久瀉,胃中津液耗少,又重瀉之,神將何根據?《靈樞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瀉之,瀉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少者不復矣。又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絕氣危生,其牛山人之謂歟。

用藥無據反為氣賊 北京按察書吏李仲寬,年五旬,至元已巳春,患風症,半身不遂,麻痹,言語謇澀,精神昏憒。一友處一法,用大黃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黃,新汲水淘淨,每日服二三合。則風熱自去。服之過半,又一友雲,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相合服之,其效尤速。服月余,精神愈困。遂還真定,歸家養病,親舊獻方無數,不能悉錄,又增喑啞不能言,氣冷手足寒。命予診視,細詢前由,盡得其說。予診之,六脈如蛛絲細。予謂之曰∶夫病有表里虛實寒熱不等,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藥無考憑,故病癒甚。今已無救,君自取耳。未幾而死。有吏曹通甫妻蕭氏,年六旬有餘,孤寒無根據,春月忽患風疾,半身不遂,言語謇澀,精神昏憒,口眼 斜,與李仲寬症同。予刺十二經井穴接其經絡,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詳病時月處藥,服之減半。予曰∶不須服藥,病將自愈。明年春,在張子敬郎中家,見其行步如舊。予嘆曰∶夫人病痊,得不亂服藥之故。由此論之,李仲寬亂服藥,終身不救。蕭氏貧困,恬 自如,《內經》曰∶用藥無據,反為氣賊,聖人戒之。一日,姚雪齋舉許先生之言曰∶富貴有二事,反不如貧賤,有過惡不能匡救,有病不能醫療。噫,李氏之謂歟。

戒妄下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逾四旬,體干魁梧,肌肉豐盛,有僚友師君告之曰∶肥人多風證,今君如此,恐後致中風,搜風丸其藥推陳致新化痰,宜服之。李從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覺氣短而促。至月余,添怠惰嗜臥,便白膿,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沉痛,飲食無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滿,時有躁熱,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醫,皆無效,因陳其由,請予治之。予日,孫真人云∶藥勢有所偏助,令人髒氣不平。藥本攻疾,無疾不可餌。平人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根據。君本身體康強,五臟安泰。妄以小毒之劑日下數行,初服一日,且推陳矣。陳積已去,又何推焉?今飲食不為肌膚,水谷不能運化精微,灌溉五臟六腑,周身百脈,神將何根據?故氣短而促者,真氣損也。怠惰嗜臥者,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膿血者,胃氣下脫也。足脛寒而逆者,陽氣微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者,胃氣不能上營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亂也。《金匱》雲∶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證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雖粗安,促命期矣。李聞之驚恐,汗浹於背,起謂予曰∶妄下之過,悔將何及!雖然,君當盡心救其失。予以為病勢過半,病將難痊,固辭而退。至秋,疾甚,醫以奪命散下之,燥熱喘滿而死。《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如李君者,《內經》所謂大惑之人也。衛生君子,可不戒哉。

刺禁 編輯

〔《靈》〕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針經雲∶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氣口內絕。不知者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又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針解雲∶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氣口外絕,不知者,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陰氣有餘故躁。《難經》雲∶五臟脈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絕於外者,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 ,致氣則生為癰瘍。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難經》雲∶假令肺實而肝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也,假令肺實,故知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病中工所害也。)取五脈者死。(針解雲∶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 。(《針解》雲∶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患惟然不復也。)奪陰者死,(針解雲∶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針害畢矣。(針解雲∶奪陽者狂,正言也。)


〔《甲》〕問曰∶針能殺生人,豈不能起死人乎?對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者也。是人之所生,受氣於谷,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府,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雨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故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請傳之後世,以為刺禁。(經隧,《靈樞》作「經墜」。)凡刺之補瀉,無過其度,與脈逆者無刺。


〔《靈》〕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刺勿醉,已醉勿刺,新怒勿刺,已怒勿刺,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榮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於陽,邪氣復生。粗工不察,是謂伐身。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奪汗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又大下血,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也。


〔《素》〕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瀉,是謂髒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廓空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八正神明論)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血氣形志篇)


〔《甲》〕神庭禁不可刺。上關禁不可深。(令人耳無聞。)顱囟刺不可多出血。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過深殺人。雲門刺不可深。(使人逆息不能食。)缺盆刺不可過深。(使人逆氣。)五里禁不可刺。(手陽明經穴。)臍中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刺五分。)三陽絡禁不可刺。復溜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乳中禁不可刺。鳩尾禁不可刺。


〔《靈》〕刺上關者, 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本輸篇)


〔《素》〕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着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着,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搏,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四時刺逆從論)春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朦於耳內。夏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長夏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秋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冬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素》〕黃帝問曰∶願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溯溯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肉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 酸,體解 。然不去矣。(刺要論)凡刺之道,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游於巷,中肉節則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着。用針不審,以順為逆。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素問》作「語」。)刺中脾,十五日死,(《素問》作「十」日。)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素問》作「六日」又雲「七日」。)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其病雖愈,過一歲必死。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髕,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 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膺中,陷中肺,(《素》曰∶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氣沖中脈,血不出為腫鼠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 腸內陷,為腫。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俱出刺禁篇)

灸禁 編輯

〔垣〕針經雲∶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雲∶北方之人,宜灸也,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之,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太過則病,固宜灸 ,此陽火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雲∶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 也。若將有餘之病,一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雲∶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雲∶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而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又雲∶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仲景傷寒例第三十)

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雲∶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不渴,欲覆濃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燥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咽干,嗌干,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而不浮,亦不可灸,灸之則災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瞼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血,雖面赤,宜灸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更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亦宜灸風府一穴。若帶偏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無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若多灸、艾炷大,防損目。《四十五難》曰∶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藏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宜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東垣辨之矣。《內經》中說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皆陷下者,灸之,從陰引陽於背 。府會太倉,太倉者中脘也,是六腑六陽之總稱也。藏會季脅者,脾之募也,在腰背腹募之間,與臍平,是兩儀之間也。五臟六腑陽陷者,皆取脾胃,是萬物有餘,皆出於土也。脾者五臟之總稱也,帶脈者脾之附經血,又其別稱也。血會鬲俞,鬲俞者背之上也。骨會大杼,大杼者背也。髓會絕膏,絕骨者是骨名也,在足外踝上也,乃是少陽之分。筋會陽陵泉,陽陵泉者,足少陽經中膝下外側也。脈會太淵,太淵者兩寸脈也。氣會膻中,膻中者兩乳是也。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者,謂熱陷於內,故取百會之穴以灸伸之。此為陷下者炙之,非太過不及。本經所生自病中它邪者,乃以經取之也。恐後學所疑,復明其理以證之。陷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氣下陷也。其脈中得必細弦而緊小,或沉澀覆其上,知其熱火陷下也。雖脈八九至甚數,而陰脈覆其上者,皆可灸。陰脈者,細弦緊小沉澀如上說是也。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喑。)喑門禁不可灸。(灸之使人喑。)耳門耳中有膿不可灸。下關耳中有干HT 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白環俞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氣沖灸之不得息。淵液禁不可灸。鳩尾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陽關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使人逆氣。)

伏兔禁不可灸。地會五禁不可灸。(使人瘦。) 脈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傷人神)

卷之十·肝膽部 編輯

諸風 編輯

〔《素》〕∶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由?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論》治見寒熱門」 ,陀骨切,忽忘也。栗,懼也)。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治熱中見黃膽門。治寒中見目淚門)。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治見痹門)。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癘者,其榮衛熱 腫,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治見中風門)。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治見頭痛)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治見眼目)。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治見肝門)。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王注∶以勞風為內風。治見門)。新沐中風,則為首風(治見頭痛)。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治見下痢)。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甲乙經》作「故」字)有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 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字,普邊切,白貌也。仲景雲∶肺中風者口燥而唾,身暈而重,冒而腫脹)。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舌,其色赤(「嚇」字衍文也。仲景雲∶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則嘔吐)。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仲景雲∶肝中風者,頭目 及脅痛常嘔,令人嗜甘)。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仲景雲∶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 而短氣)。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 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論雲∶有 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處,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對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不能食善驚而心氣痿者死。張子和治桑惠民病風,面黑畏風,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脫落作癩,醫三年不痊,求治於戴人。戴人曰∶非癩也,乃出《素問·風論》雲∶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面然浮腫。今公之病乃腎風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當如墨色,三刺血變色矣。於是下針自額上下排針直至頤頷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腫處皆針之,惟不針目 外兩傍,蓋此少陽經少血多氣,隔日又針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變赤。初針時癢,再刺則額角痛,三刺其痛不可任,蓋邪退而然也。後二十日余又輕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紅白,但不服除下熱之藥,病又作。戴人在東方,無能治者)。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上五臟風症,多汗惡風,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湯之類,孫真人皆灸本髒背 ,兼用續命湯治之。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 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五變論)


〔《素》〕暴厥而聾,偏閉塞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着也(通評虛實論此條非風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全文見虛煩)。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全文見診法)


〔《脈》〕脈浮而大者曰風。病風以日夕死。(全文見診生死)

中風 編輯

中風,世俗之稱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仆,世又稱為卒中,乃國中風時如此也。其口眼 斜,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及 腿風,乃中倒後之證,邪之淺者如此也;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世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東垣以邪淺為中脈,中腑而易治;邪深為中髒而難治者,得之矣。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仆偏枯也。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症,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殊不知仲景雲∶骨傷則痿,名曰枯。蓋痿緩不收,是筋骨肌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手足不稟水谷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或積日累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


〔《素》〕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通評虛實論)。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全文見診病傳變。《靈樞》雲∶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靈》〕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九宮八風篇)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全文見諸風)

上經四節論偏枯,前二節屬內傷,後二節屬外感,蓋此症內傷外感相兼而成也。至於河間、東垣、丹溪則專主內傷,仲景、陳無擇、孫思邈則專主外感。今詳偏枯邪淺者,宜瀉外感為主,補內傷佐之;痱病邪深者,宜補內傷為主,瀉外感佐之也。


〔垣〕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地之根蒂也。


〔河〕風病多因熱盛,俗雲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症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為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肥則腠理緻密,而多郁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故多卒中也。其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有勞嗽之疾也。然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經雲∶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五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際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形盛氣衰如此。治法宜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東垣論中風從內出,其治法則如外入之證,亦以發表攻里行中道三法也)


〔仲〕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也。

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俱噫噫作聲。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中心肺,涎潮塞故使然也。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涎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脈繫於舌本,脾之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今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風顫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風喑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不能言也。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瘥耳。 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致也。(以上皆言風從外入)

卒中之初 編輯

國中倒時隨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至醒。若痰涎壅盛者,宜吐之。口噤者,亦宜吐之。若口開手撒遺尿者,為陽暴絕,速宜大料參 補接之。若眼戴上者,宜灸之。


〔《本》〕∶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宜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梃,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晉礬(光明者,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出一二升,便得醒。醒後緩緩調治,不可便大投藥餌,恐過傷人。

治中風同前症勝金丸

生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槌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末,一兩)

藜蘆(二兩) 硃砂(半兩,研)

上將硃砂末二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可治。《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者,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壞人四肢爾。

予用此二方,每每有驗。(羅謙甫方,有粉霜鉛粉,無藜蘆,治法同)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一服即瘥。

江子(二粒,去皮膜)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

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 ,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用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

中倒後口噤,牙關緊急,治法另見後口噤門。(亦用吐法)


〔《玄》〕風病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聲如鼾者,五臟氣絕也。蓋口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也。若見一,猶可用工。若面赤時黑,主陽上散,腎水反克心火,兼遺尿、口開、氣喘者,斷不救也。

五臟氣絕,速宜大料參、 煎濃湯灌之,及臍下大艾灸之,亦可轉死回生也。


〔羅〕治中風,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立愈。

中分淺深 編輯

〔《靈》〕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刺節真邪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榮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巨針取之」《千金》作「溫臥取汗」)

上《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里,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髒是也。


〔仲〕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氣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遂吐涎。


〔潔〕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養血是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可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髒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髒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雲∶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所謂表里不和,須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髒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髒也。其病多難治。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兼中髒,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里證已定,別無變端,後以大藥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髒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髒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垣〕中血脈則口眼 斜,中腑則肢節廢,中髒則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中髒,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潔古言中髒者大小秘澀,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二說當以東垣為主,蓋大小秘結不中髒者亦有之,中髒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結者也)

中淺半身偏痛舌能言 編輯

《難經》∶所謂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是也。


〔仲〕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陳無擇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黃 (二錢) 獨活(四錢) 細辛(二錢) 麻黃(五錢) 黃芩(三錢)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栝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潔〕疏風湯治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痹,筋骨疼痛。

麻黃(去節,三兩) 益智仁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炒) 甘草(炙) 升麻(各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熱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不可服。


〔海〕拯濟換骨丹(自汗者不宜服)

槐皮芎術芷,仙人防首蔓。

十味各停勻,苦味香減半。龍麝加少許,硃砂作衣纏。麻黃膏煎丸,大小如指彈。

上治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不仁,言語謇澀,或痛入骨髓,或痹在皮膚,或中急風涎潮不言,精神昏塞,行步艱難,筋脈拘急,左癱右瘓,一切風疾,並皆治之。

槐莢子(生) 人參 桑白皮 蒼朮 川芎 何首烏 蔓荊子 威靈仙 防風(各二兩) 五味子 木香 苦參(各一兩) 香白芷(二兩) 麝香(二錢,另研) 龍腦(二錢) 辰砂(五錢,另研)

上十四味為細末。入麝香令勻,又用麻黃十斤,去根節,用大河水三石三斗,熬至六斗,去滓再熬,至二斗半,入銀石器內熬成膏。入前藥末和勻,杵三五千下,每一兩作十丸,硃砂為衣。每服一丸,先搗碎,酒一盞浸,自晨至晚,食後臨臥攪勻服之。神清無睡,是藥之驗,更隔五日服之。如無汗宜服,若體自汗,服之是重亡津液也。若風盛人,於密室溫臥取汗。


〔羅〕續命丹治男子婦人卒中諸風,口眼 斜,言語謇澀,牙關緊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頑痹疼痛,涎潮悶亂。婦人血風,喘嗽吐逆,坐臥不寧。

川芎 羌活 南星(姜制) 川烏 白蘚皮 海桐皮 肉桂 當歸 防風 熟地 干葛(各一兩) 地榆 虎骨 硃砂 鉛白霜 烏蛇(生) 牛黃 雄黃(各三錢) 輕粉(二錢) 麻黃(去節,四兩,以好酒三升煮一升,不用麻黃用酒)

上為末,以麻黃酒汁入蜜半斤熬成膏,和藥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或蔥湯化下,不拘時候。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劉子益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


〔《本》〕服桑枝法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雲∶桑枝溫平,不涼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乾燥,香港腳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身輕,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政和間何子常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根據此作數劑,臂痛即愈。


〔《外》〕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兩生用, 咀。納於無灰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瘥。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 編輯

經所謂痱之為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丹〕∶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證滾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辨。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它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臟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緩痿弱,卒中不省,僵仆 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文也。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於外感,《局方》用麻黃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緩 曳,手足筋攣,眩運倒仆,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症兼治之。考諸痿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 。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諸痿皆生於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螈,曰瞀昧,曰暴病,曰郁冒,曰蒙昧暴喑,曰瞀螈,皆屬於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於上。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也,以養陽作陽德。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大抵只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痿病內熱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實可瀉。《局方》本為外感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滾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上丹溪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風,手足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等證,即《內經》熱病相同。至於異處,不得不察。《針經·刺節真邪》雲∶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痿論》雲∶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者在偏枯,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之症,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痿病獨得於內傷也。痱病發於擊仆之暴,痿病發於怠惰之漸也。凡此皆明痱與痿,明是兩疾也。

大率治風,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或作屬虛挾火與濕,半身不遂者,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在右屬痰。左以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上以二陳、四君子湯等加竹瀝、薑汁;氣虛有痰者,濃煎獨參湯加竹瀝、薑汁;聲如鼾者屬氣虛,以人參一兩煎湯一盞,入竹瀝、薑汁;遺尿者亦屬氣虛,以參、 、竹瀝、薑汁與之;少食者亦為氣虛,宜參、、竹瀝;血虛有痰,宜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入內服;治痰若氣虛少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加荊瀝,此二味開經絡,行氣血,入四物湯中必少用薑汁;肥人多濕,用附子、烏頭行經;肥人中風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用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陳皮、黃芩、白朮、黃連、羌活、黃柏、防風、荊芥、威靈仙、薄荷、桂心、甘草、天花粉;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羌汁,酒一匙行經;瘦人脈虛火實,四物湯加牛膝、竹瀝一匙,行經,黃芩、黃柏,有痰加痰藥;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輕者用瓜蒂、蝦汁、皂角,急者用藜蘆五分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吐痰出。如口不噤者,灌入口內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有痰者先吐,後用藥。


〔羅〕風中腑兼中髒治驗 順德府張安撫耘夫,年六十一歲。於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證,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於此。約有三月余,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雲∶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病形乃應。又雲∶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發上行,則為疾矣。又雲∶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前證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論時月則宜昇陽,神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里,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主之。

柴胡 黃 (各五錢)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三錢) 半夏 黃柏(酒洗) 黃芩 陳皮 人參 芍藥(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 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生否?予曰∶不然,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 黃柏(各五分) 連翹(四分) 當歸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衝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 黃連(各五分) 黃芩(炒,四分) 連翹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參 甘草 僵蠶(各三分) 防風(一分)

上 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症良愈。

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牢牙散治牙齒無力,不能嚼物。

羊脛骨灰 升麻(各二錢) 生地 黃連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各五分) 梧桐淚(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

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

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餘思《針經》雲∶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雲∶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雲∶陷下者,灸之,為陰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症皆宜灸刺。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二分半) 甘草(生) 甘草(炙) 黃芩 黃柏(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食後汗多,加黃 五分,後以潤腸丸。

潤腸丸 治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歸尾 枳實 白芍藥 桃仁泥 升麻(半兩) 人參 甘草(生) 陂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除桃仁麻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服。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 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 熟地(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 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微收肝木之邪) 白朮(三分,為佐,養胃和中濃腸胃) 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 黃 (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 半夏(三分,療風痰,強胃進食) 甘草(二分,炙,為佐,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 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至秋分節不用)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正氣得復而安矣。


〔《素》〕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脈解篇。王注云∶痱,廢也。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


〔河〕地黃飲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 遠志(去心) 官桂 麥冬(去心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盞半,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肘》〕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轉啼呼者。取桂二兩, 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適寒溫盡服。


〔《千》〕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門冬 人參(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搗,後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藥末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荊瀝湯治患風人多熱,宜服。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復乃止。(煮散見後解表雜方條)


〔《衍》〕唐王太后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醫人許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煎黃 防風湯數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之。其夕便得語,藥力熏蒸,其效如此。

丹溪雲∶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后病風不言而脈沉,其急非大補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藥湯,緩不及事。今以黃 防風煎湯,氣如煙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為也。


〔《食》〕主風中心氣風熱,手足不遂,及風痹不任,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調和作醃臘,空肚服之。


〔《肘》〕中緩風,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漬飲之。治卒風中不得語。煮豆煎汁如飴含之。亦可濃煮飲之佳。


〔《聖》〕治卒風中不語,舌根強硬。陳醬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絞取汁,不計時候,少少與服,久當愈。


〔《肘》〕治中風卒不得語。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頸一周,以綿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風,莫如續命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收全功。


〔《本》〕凡中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積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風喑不語,醫者蒸黃 防風湯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今人服三五盞求效,則責醫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仲〕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攣不能轉側。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當歸 人參(各一兩) 石膏(四兩) 乾薑 甘草 芎 (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肺風,但服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潔〕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麥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 防風(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令勻,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如無汗惡寒者,加麻黃、防風、杏仁,上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如有汗惡風者,加桂枝、芍藥、杏仁,上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太陽中風也。如身熱無汗不惡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熱有汗不惡寒者,加葛根、桂枝、黃芩,上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也。刺厲兌者,瀉陽明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中風也。如無汗身涼者,加附子、乾薑、甘草,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證,太陰中風也。如有汗無熱,加桂枝、附子、甘草,若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太溪。此一證,少陰中風也。

如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繫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

小續命湯(八兩) 羌活(四兩) 連翹(六兩)

上古之續命,混淆無經,今立分經治療,又各分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宜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附雲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如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間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服;如髒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一兩,(熱痢不可用附子);如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如身疼痛,加秦艽一兩;如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如失音,加杏仁一兩;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二兩,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導之。

濃朴(姜制)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服之以微利則已。如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從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羌活愈風湯療肝腎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風濕內弱者,是風熱體重也。或瘦而一枝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而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亂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是以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保命集》雲∶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中道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服之。如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炙) 防風(去蘆) 黃 (去蘆) 蔓荊子 川芎 細辛(去苗) 枳殼(炒)人參(去蘆) 地骨皮 麻黃(去根) 知母(去皮) 甘菊 薄荷 枸杞 當歸(去蘆) 獨活 白芷 杜仲(炒,去絲) 秦艽(去蘆) 芍藥(去皮) 黃芩 白茯苓(各三兩) 石膏(三兩) 生地 蒼朮(各四兩) 肉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咽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咽下四白丹,謂之輕劑。

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之,得利為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望夏,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此勝脾土之濕也;秋初大暑後,加濃朴、藿香各二兩,桂一兩,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此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減冬所加藥,四時類此。此藥治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燥結。如久瀉服之,能自調適。

初覺風氣,便服此藥。與《局方》天麻丸一料,相為表里,乃治未病之聖藥也。不問男子婦人小兒風癇急慢風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為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白茯苓 人參 砂仁 香附 甘草 防風 川芎(各半兩) 白芷(一兩) 白檀(一錢半)知母(二錢) 羌活 薄荷 獨活(各二錢半) 細辛(二錢) 麝香(一錢,另研) 牛黃(一錢) 龍腦(半錢,俱另研) 藿香(一錢半) 甜竹葉(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用愈風湯送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熟地 天冬 丹參(各一兩半) 茯神 甘草(各一兩) 菖蒲(半兩) 遠志(半兩,去心) 人參(半兩) 麥冬(一兩,去心) 硃砂(二錢,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愈風湯送下至六十丸。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為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也,當以秦艽湯主之。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當歸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芍藥 白芷 白朮 生地熟地 白茯苓(各一兩) 細辛(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天麻丸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六兩,酒浸三日,曬乾) 玄參(六兩) 牛膝(六兩,酒浸三日,焙乾) 萆 (六兩,另為末) 杜仲(七兩,銼,炒去絲) 當歸(十兩,全用) 羌活(十兩) 生地(六兩) 附子(一兩,炮) 獨活(五兩,一方無)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服。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微以七宣丸輕疏之,使藥可為用也。

如素有痰,久病中風,津液涌溢在胸中,氣不得利者,用獨聖散吐之,吐後用利氣瀉火之劑。

獨聖散治諸風隔痰,諸癇,痰涎,津液涌溢。

用瓜蒂一兩,炒黃色為末。每服量虛實久新。或二錢藥末,茶一錢,酸齏汁一鐘調下。

若用吐法,須天氣晴明,陰晦無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此法。吐時宜辰卯二時,故《內經》雲∶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若論四時之氣,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一日之氣辰卯,是其候也,故宜早不宜夜。先令病患隔夜不食,如服藥不吐,用熱HT 水投之。如吐風癇者,加全蠍五分微炒。如有蟲者,加狗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五分,立吐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此藥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

實則瓜蒂散;虛則梔子豉湯,滿加濃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


〔潔〕瀉清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風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方見治虛實法)


〔丹〕一婦人年六十,左癱手足,不語涎痰。

防風 荊芥 羌活 南星 沒藥 乳香 木通 茯苓 濃朴 桔梗 甘草 麻黃 金蠍 紅花

上作末。酒湯下,不拘時。春脈漸伏,以淡鹽湯、HT 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甘草、陳皮、濃朴、菖蒲一日二帖;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HT 湯吐了,用蒼朮、南星、生薑、牛膝、茯苓,酒糊丸。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千》〕竹瀝湯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患熱風者,必先用此以制熱毒。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服。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肢有力,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 防己 附子 人參(各一兩) 羚羊角(三兩) 芍藥 黃芩 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 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減半,納瀝再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服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兩) 麻黃(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苦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服。

竹瀝(一升) 甘草(二兩) 人參 芎 獨活 升麻(各二兩) 防風 麻黃 芍藥(各一兩半)羚羊角 生薑 石膏 附子(一作杏仁) 防己 桂心 黃芩 白朮(各二兩)

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行人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陳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煮散 除餘風方。

防己 防風 獨活 秦艽 黃 芎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神 羚羊角 遠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丹參 甘草 濃朴 天門冬 陳皮 地骨皮 黃芩 桂心(各一兩)干地黃 杜仲 生薑 麻黃 檳榔 本 烏犀角(各二兩)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渣,頓服之。取汗,日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世〕治卒中風不語,桂枝薄辣者去皮一兩,懷中藏三個時辰,分三服。水煎,並進,神效。

上解表諸方,治中風全不能語,經所謂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羅〕犀角防風湯 治一切諸風,口眼 斜,手足 拽,言語謇澀,四肢麻木,皆治之。

犀角 防風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兩) 滑石(三兩) 石膏(一兩半) 麻黃(七錢半,不去節) 獨活 山梔(各七錢) 荊芥 連翹 當歸 黃芩 全蠍 薄荷 大黃(各半兩) 桔梗 白朮 細辛(各四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未汗再一服。

如病患髒氣虛,則全減大黃。

輕骨丹治風癱瘓,四肢不隨。

苦參 桑白皮 白芷 蒼朮 甘松 川芎(各四兩) 麻黃(去節,五升河水五升,煮去渣,再熬成膏至半碗)

上為末。入前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研化服之,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卒中涎潮,分利後用之。(一方有浮萍四兩)

風藥聖餅子治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 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風,他藥不效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風,並治之。

川烏(生) 草烏 麻黃(去節,各二兩) 蒼朮 何首烏 白附子 白僵蠶 川芎(各五錢)防風 乾薑(各二錢半) 雄黃(四錢六分) 藿香 荊芥(各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捏作餅子。嚼碎,茶湯送下,食後。


〔世〕采浮萍草法並方不在山兮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一任癱風與瘓風,些少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錢,錢 頭上也出汗。


〔《本》〕治風半身不遂,此方甚妙。

穿山甲(左癱用左腳,右癱用右腳) 川烏頭 紅海蛤(各二兩)

上為末。每用半兩,生蔥自然汁調成膏,作餅子,約一寸半。左患貼左腳,右患貼右腳,貼在足掌心內,用舊絹片緊扎定,於密房中無風處椅子上坐,用湯一盆,將有藥腳浸於湯中,用小心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藥。如汗欲出時,身必麻木,以汗周遍為妙。如未效,半月後再用一次,神妙。


〔世〕治卒中手足不遂。用麥 五升,入烏頭尖一升,連翹半升,同甑炊令大熱,輔在席下,以手足不遂處臥之,令熱氣熏蒸,候出汗為度。日用三次,丸藥再蒸用之。候兩日外,別用新藥。如無烏頭尖,只用草烏頭半升,不去皮尖,研作粗末亦可。


〔《千》〕治半身不遂。用蠶砂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熱一袋,着患處。如冷再換一袋,根據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姜、椒、豉等,煮爛熟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此方千金不傳。

上解表方,治中風語言謇澀,經所謂志亂不甚,其言微知者是也。


〔羅〕中髒治驗 真定府臨濟寺趙僧判,於至元八月間,患中風半身不遂,精神昏憒,面紅頰赤,耳聾鼻塞,語言不出。診其兩手,六脈弦數。常記潔古有雲∶中髒者多滯九竅,中髒者多着四肢。今語言不出,耳聾鼻塞,精神昏憒,是中髒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臟腑俱受病,先以三化湯一兩,內疏二三行散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加龍骨、南星,安心定志養神,使各髒之氣上升,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後隨四時脈證加減用藥,不旬日,稍能行步。先以繩絡其病腳,如履閾或高處,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經之井穴,以接經絡。翌日不用繩絡能行幾步,百日大勢皆去。戒之,慎言語及節飲食,一年方愈。


〔子和〕一衲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服反加大便澀,風燥生,經歲不已。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泄之,數日手足能舉。戴人曰∶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水濕得寒而浮,蓄於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六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世〕治中風大便秘者,用不蛀皂角燒灰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本》〕 丸俗呼火 草,莖葉頗類蒼耳,春生苗葉,秋初開花,秋末結實,法於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葉,去根莖花實,或雲秋花成實後,和枝取用。洗淨曝干,入甑中用酒蜜蒸之九遍,焙乾搗篩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溫酒或米飲下四、五十丸。

張乖崖進表雲∶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服至百服,眼目清明。至千服,須鬢變黑,筋骨強健。又雲∶甚益元氣,療諸疾患,修合施人,服無不效。


〔羅〕正舌散治中風舌強語澀。

雄黃(研) 荊芥(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豆淋酒調下。

茯神散治證同前。

茯神心(炒,一兩) 薄荷(焙,二兩) 蠍梢(去毒,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


〔《本》〕治風在肝脾,語澀謇,腳弱,大便多秘,地黃酒。

熟地(四兩) 附子 茵芋 羌活 防風 芎 (各一兩) 石斛(二兩) 丹參(二兩半) 牛蒡根(二兩半) 牛膝 杜仲 桂枝(各一兩半) 大麻子(一升)

上銼。入絹袋盛,寬貯之,用無灰酒一斗九升,封漬七日,逐日空心食前後飲一盞,常醺,勿令吐。

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防風湯。

石斛(一兩半) 地黃 杜仲 丹參 防風 川芎 麥門冬 桂心 獨活(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棗二枚同煎,去渣溫服。

治中風入肝脾經,四肢不遂,舌強語謇,竹瀝湯。

威靈仙 附子 桔梗 防風 蔓荊子 枳殼 川芎 當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竹瀝半盞,生薑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日三四。忌口。

治久風邪入肝脾二經,言語不轉,防己湯。

漢防己 防風 桂心 附子(各半兩) 威靈仙(三錢) 麻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引子半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四。引子用竹瀝、荊瀝、地黃汁各一盞,生薑汁拌勻用之。以上四方,龐先生傳,審而用之良驗。


〔《千》〕獨活煮散治風痱。

獨活(八兩) 芎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六兩)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麥門冬 桂心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甘草(三兩) 白朮(五兩)

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切作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羅〕《局方》至寶丹治風中髒。(方見《局方》)


〔《聖》〕保命金丹治中風口眼 斜,手足 拽,言語謇澀,四肢不舉,晨昏痰多。

貫眾(一兩) 生地(七錢) 大黃(半兩) 青黛 板藍根(各三錢) 硃砂(研) 蒲黃 薄荷(各二錢半) 珠子(研) 龍腦(研,各一錢半) 麝香(研,一錢) 牛黃(二錢半,研)

上為末,研和藥勻,蜜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患嚼不得,薄荷湯化下,無時。此藥墜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為衣。

活命金丹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肢節痹疼,痰涎潮上,咽嗌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藥不治,無問男女老幼,皆可服。

板藍根 貫眾 甘草 干葛根(各一錢) 桂心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 珠子粉 牛黃(研) 青黛 生犀屑 薄荷(各五錢) 辰砂(四錢,研一錢,為衣) 麝香(研) 龍腦(二錢)

上為末,和勻,蜜水浸蒸餅為劑,每兩作十丸,就濕用硃砂,再用金箔四十片為衣。臘月修合,瓷器收貯,多年不壞。如療風毒,茶清化下。解毒藥,新汲水化下。汗後餘熱勞病,及小兒驚風熱病,用薄荷湯化下。

(海)解語丸治中風語言不正。

白附子 石菖蒲 遠志 全蠍 羌活 天麻 南星 白僵蠶

上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服之。


〔《經》〕治中風及壅滯。旋復花淨洗搗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夜臥,茶湯下五丸、七丸至十丸。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卻於臍上剜一坑子,內入藜蘆、陳醋和面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搗再研極細,生面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


〔《運》〕語澀皆屬風。經雲∶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本強,是風氣勝也。又雲∶厥陰司天主勝,則舌難以言,是風氣虛也。


〔《靈》〕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偏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刺節真邪論。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者,謂診手部三候,面部三候,足部三候,視其所候之症,其脈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如陽經之脈實,陰經之脈虛,瀉其陽經補其陰經。陰經之脈實,陽經之脈虛,瀉其陰經補其陽經。又如左實右虛,瀉左補右,右實左虛,瀉右補左之類是也)


〔羅〕灸風中脈,口眼 斜。

聽會二穴 頰車二穴 地倉二穴

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凡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艾炷如大麥大。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 肩 二穴 曲池二穴 足三里二穴 絕骨二穴 風市二穴

凡覺手足痹,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諸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風中髒,氣塞涎上,不語極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 風池二穴 大椎一穴 肩井二穴 曲池二穴 間使二穴 足三里二穴

凡覺心中憒亂,神氣不怡,或手足麻木,此中髒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五七壯,日後再別灸之,隨年壯止。(凡遇春秋二季,可時時灸此七穴,以泄風氣)

凡人風發,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髒故也,病者不可不知。予自五月間,口眼 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木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穴得愈。

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語,魂魄飛揚,如墮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二穴,氣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遂平復。自後,凡覺神氣少異於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


〔《本》〕范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 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氣通。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 、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根據而用之,無不效。


〔羅〕中風針法。(出竇太師《氣元歸類》)

手太陰 列缺(偏風,半身不遂) 天府(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 手陽明 肩曲池(偏風,半身不遂) 足陽明 大巨(偏枯,四肢不舉) 沖陽(偏風,口眼 斜,足緩不收) 手太陽 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陽 輔陽(風痹不仁,四肢不舉) 足太陰 照海(大風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樂) 足少陽 陽陵泉(半身不遂) 環跳(風眩偏風,半身不遂)


〔《甲》〕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偏枯四肢不舉,善驚,大巨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溺黃,小腹熱,咽干,照海主之;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風頭痛,泣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得屈伸,戰惕,腕骨主之。


〔羅〕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出雲岐子《醫學新說》)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十呼)。足少陰腎之脈湧泉,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三呼)。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中衝出爪甲,如韭葉陷中,為井。其支者別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三呼)。足少陽膽之脈,起足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敦,大指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為井(十呼,六呼)。手太陰肺之脈,起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並(一呼)。中指內交(三呼)。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是也(十呼)。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廉,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之脈,起手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一呼,三呼)。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隱白也。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廉,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足太陽膀胱之脈,起足小指外側至陰,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足少陰腎之脈,起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為井,湧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中沖穴也。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足厥陰肝之脈,起足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六呼)。

大接經皆十二經井穴也。此羅謙甫治趙僧判中髒,刺十二井穴愈。治張安撫中髒,灸十二井穴愈。《內經》所謂留瘦不移節而刺之是也。


〔《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羅〕雲∶治失音不語。(出竇太師《氣元歸類》)

手陽明 天鼎(暴喑並喉痹) 合谷(喑不能言) 手少陰 陰 (喑不能言) 靈道(暴喑不語) 足陽明 頰車 地倉(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病右治左,病左治右) 手少陽支溝(暴喑不語) 三陽絡(暴啞不能言) 手太陽 天窗(暴喑不能語) 足少陰 通谷(暴喑不語) 手厥陰 間使(喑不能語)


〔《玉》〕中風不語,不省人事∶頂門(灸七壯) 百會(針入豆許,先補後瀉,瀉多補少)又撮要法∶中沖(一分,補之) 大敦(灸,一分) 百會(一分,瀉)


〔《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詳之)


〔《玉》〕中風失音∶喑門(二分,留三呼,瀉之不可深) 人中(三分,留三吸瀉之)天突 湧泉(各五分) 神門 支溝(各三分)。如舌急不語,喑門(二分);如舌緩不語,風府(三分。)


〔東陽〕卒中失音,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壯。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復灸天窗五十壯,始發。若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所以先灸天窗。


〔《千》〕治風痱不語手足不遂方。度病者,男左手,女右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朱塗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塗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開上,令三合,其狀如 形,復以朱塗兩端畢,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河〕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瘡腫之屬,則天癸絕而榮涸矣。


〔羅〕雲∶中風人初覺,不宜服腦、麝,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潮痰盛,不省人事煩熱者,宜用下痰,神效。


〔潔〕雲∶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盛。當候熱退汗室,小便自行也。


〔丹〕治中風方,續命、排風、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黃,令人不得慮虛。以風邪不得汗,則不能泄也。然此治中風不汗者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黃則津液轉脫,反為大害。中風自汗,仲景雖處以桂枝湯,至於不住發搐口眼 動,遍身汗出者,豈勝對治。此時獨活湯、續命煮散,能復榮衛,卻風邪,不可缺也。(獨活、續命散,方風螈條)


〔《千》〕治中風,無密室者,不可療。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服汗劑,必根據此法。


〔丹〕寒則筋急,熱則筋緩。緩因於弛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而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無以啟之,不能成疾。致濕之由,酒面為多,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燒炙香辛硬物,皆致濕之因,戒之慎之。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浮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丹溪斷痱病為痿)。凡人初覺食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中風之候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兩料,此治之先也。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中風人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此脾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養矣。肺脈微緩,為痿 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全文見治虛實法)。脾脈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同上。經雲∶脈緩者多熱,蓋風痿即風痱之類)


〔《素》〕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大奇論。王注云∶從謂男發左女發右也)


〔《玄》〕中風不語者,為病在心臟。脈反沉者,治難見效。凡病脈不應病者危。


〔丹〕《脈訣》內言不治證見,則不可治。筋枯,不治。動則筋痛者,是謂筋枯。以其無血滋潤筋骨也。

產後中風 編輯

〔丹〕產後中風,口眼 斜,必用大補氣血,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脈,分其氣血多少以治,切不可作中風治,用小續命湯及發表治風之藥。


〔雲〕治產後中風,半身手足不遂,言語謇澀,恍惚多忘,精神不定。

獨活 當歸 芍藥 防風 川芎 玄參 天麻(各五錢) 桂心(三錢)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覺效,更作一劑。又作丸,每服二十丸。如有熱,加葛根五錢;有冷,加白朮五錢;若有氣症,加生薑一兩半;若手足不遂,加牛膝一錢半,萆 三錢,黃 四錢;若腹痛,加當歸、芍藥七錢半;若不食,加人參五錢,玄參一兩;若寒中三陰,所患必冷,小續命湯加姜煎;若暑中三陽,所患必熱,小續命湯去附子,減桂心一半,加薄荷煎。


〔《保》〕血風湯治產後諸風,痿攣無力。

秦艽 羌活 防風 白芷 川芎 芍藥 當歸 白朮 茯苓 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一半蜜丸,一半散。酒調下五七十丸妙。


〔《食》〕治產後風虛,五緩六急,手足頑痹,氣血不調,大豆一升,炒令熟,熱投三升酒中,密封飲之。


〔《短劇》〕治產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羌活三兩,為末。每服五錢,水、酒各半盞煎,去渣溫服。

上產後中風,用續命湯及羌活發散之藥,必詳氣血,以四物、四君子相與各半,停對分兩服之可也。

口噤 編輯

(中倒之初有口噤者,故附之)


〔丹〕口噤搐鼻,用鬱金、藜蘆為末。水調搐之。

治口噤卒不得語。附子杵末。內管中,吹喉中立安。(《千金翼》雲∶吹喉中,恐是吹鼻中)


〔《經》〕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無門下藥者。用此末子,以中指蘸末,揩大牙左右,二、三十遍,其口自開,始得下藥,名開關散。

天南星搗為末 白龍腦二件,各等分研五月五日午時修治者,只一字至半錢效,涎盛者吐之。


〔《簡》〕治中風口噤,涎潮壅塞,吐涎方。用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黃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如氣實脈盛,調二錢匕。如牙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瘥。


〔《本》〕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用藜蘆一兩,去蘆,濃煎防風湯洗過,焙乾切,炒微黃褐色,搗末,每半錢溫水下,以吐涎為效。如人行三里許,未吐再服。


〔羅〕分涎散治中風涎潮作聲,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全蠍(炒) 白附子 南星(炮,各一兩) 丹砂 膩粉 粉霜(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至二錢,薄荷湯或茶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衍》〕黃 防風湯熏法(方見中深半身不遂門)。


〔世〕治中風口噤,不知人事,產後中風。用白朮四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


〔《大》〕白朮酒 治妊娠中風,口噤,語言不得。

白朮 獨活(一兩) 黑豆(炒,一合)

上銼。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分四服,口噤者斡開灌之,得汗即愈。


〔《千》〕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事,用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半升,分溫再服。

破傷風口噤(見破傷風門)。


〔《摘》〕中風口噤不開。人中(四分) 頰車(四分,得氣即瀉)


〔《集》〕又法∶人中 頰車(一分,沿皮透地倉) 百會(一分,灸) 承漿(三分,灸) 合谷(一分,灸)


〔《東》〕口噤不開,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合谷 人中


〔《甲》〕口噤不能言,翳風主之。

口眼斜 編輯

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 斜。亦有無半身不遂之症而 斜者,故另立附之。

運氣∶口眼 斜者,多屬胃土。風木不及,金乘之,土寡於畏也。經雲∶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動 戾拘緩。又雲∶厥陰所至為 。蓋 ,縮短也。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以勝木之條達也。戾者,口目 斜也。拘者,筋脈拘強也。木為金之縮短,牽引而 斜拘強也。緩者,筋脈縱也。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土兼化緩縱於其空隙,而拘緩者自緩也。故目 斜者,多屬胃土有痰。治法宜辛溫瀉金之短縮,平土之濕痰也。


〔垣〕清陽湯治筋脈縮短,牽引口目 斜。(方見後)


〔孟〕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取吳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合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


〔《千》〕治口 ,大豆三升,炒令焦,好酒三升,淋取汁頓服,一日一服。治中風面目相引,口偏着耳,牙車急,舌不得轉方。

獨活(三兩) 竹瀝 生地汁(各一升)

上三味合煎,取二升頓服即愈。

治卒中風,口 不正,取空青末如豆大一枚,含之即愈。口目 斜之症,大率在胃而有筋脈之分。經雲∶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 急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為 邪也。經雲∶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所生病者,口 唇邪。此胃土之脈為 邪也。


〔垣〕清陽湯治口 斜,頰腮急緊,胃中火盛,汗不止而小便數。

升麻(二錢) 葛根(一錢半) 當歸身(二錢) 黃 (二錢) 甘草(炙,一錢) 紅花(一錢) 蘇木(五分)桂枝(一錢) 甘草(生,五分) 黃柏(酒,一錢)

上 咀。作一服,酒三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渣,稍熱食前服訖,以火熨摩緊急處,即愈。夫口 筋急者,是筋脈血絡中大寒,此藥少代燔針劫刺,破惡血以去凝結,內泄沖脈之火熾。


〔羅〕風中血脈治驗 太尉中武史公,年六十八歲,於至元十月初,侍國師於聖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爐在左邊,遂覺面熱,左頰微有汗,師及左右諸人皆出,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 於右,脈得浮緊,按之洪緩。予舉醫學提舉忽君吉甫,專科針灸,先以左頰上灸地倉穴一七壯,次灸頰車二七壯,後於右頰上熱手熨之,議以升麻湯加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散風寒,數服而愈。或曰∶世醫多以續命等藥治之,今君用升麻湯加四味,其理安在?對曰∶足陽明經,起於鼻交 中,循鼻外,入上齒中。手陽明之經,亦貫於下齒中。況兩頰皆屬陽明,升麻湯乃陽明經藥,香白芷又行手陽明之經,秦艽治口噤,防風散風邪,桂枝實表而固榮衛,使邪不能再傷,此其理也。夫病有標本經絡之別,藥有氣味濃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藥之宜,其效如桴鼓之應。不明經絡所過,不言藥性所主,徒執一方,不惟無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學人宜細思之。

秦艽升麻湯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 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升麻 干根 甘草(炙) 芍藥 人參(各半兩) 秦艽 白芷 防風 桂枝(各三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根白三莖,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服。藥畢,避風寒,臥得微汗出則止。


〔丹〕婁舍人,口眼 斜,先自右邊牙疼。

防風(五分) 南星(一錢)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蒼朮(五分) 甘草(炙,二分) 白朮(一錢半)茯苓(三分)

上煎,後入薑汁一合服。


〔《本》〕治風客陽經,邪傷腠理,背脊強直,口眼 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筋惕,辛 鼻淵,及飲酒過多,嘔吐涎沫,頭痛眩暈,如坐車船。常服解風邪傷寒,辟霧露瘴氣,爽慧神志,諸風不生。定風餅子。

天麻 川烏 南星 半夏 川姜 川芎 白茯苓 甘草(生,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為丸,如龍眼大,作餅子,硃砂為衣。每服一餅,細嚼,熱薑湯下,不拘候。熙豐間,王丞相常服,預防風疾神驗。


〔《千》〕枳茹酒 主口僻眼急大驗,諸藥不瘥方。

枳實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濕氣,以酒一斗漬,微火暖,令得藥味,隨性飲之。


〔子和〕東KT 一夫,患口目 斜,其兩手急數如弦之張,有力而實。其人壯氣充,風火交勝。與調胃承氣湯六兩,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作四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次以苦劑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而愈。《脈訣》雲∶熱則生風。《內經》治口眼 斜,多屬足陽明筋病,蓋足陽明筋結頰上,得寒則急,得熱則弛,左寒右熱,則左頰筋急牽引右之弛者,而右隨急牽引, 向左也。右寒左熱,則右頰筋急牽引左之弛者,而左隨急牽引, 向右也。故其治法,以火灸,且為之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弛者,又以桑為鈎,鈎其舌吻之 僻處,使正平,而高下相等。復以水調生桑灰,於鈎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弛。兼飲姜酒,啖美肉,使筋脈氣和,以助外之塗熨。不飲酒者,自強其筋骨,以手拊拍其急處,使症自去也。(詳見筋門)


〔《千》〕又方

牡蠣 附子 礬石 灶下黃土

上四味,各等分為末。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持鏡看候欲復,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過不復還也。(《千金翼》雲∶偏左塗右,偏右塗左)

又方 酒煮桂取汁一升,以故布浸拓病上則正,左 斜拓右,右 斜拓左。此秘方不傳,余常用大效(此方即《內經》用酒桂塗法也)。

又方 大皂莢一兩,去皮子,搗篩。以三年鍛石末水和,左 塗右,右 塗左,干又塗之。


〔《衍》〕取硬鍛石一合,以醋炒和如泥,於患偏風牽口 斜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孫〕卒患偏風,口 語澀。取衣中白魚摩耳下, 向左摩右,向右摩左,即正(即蠹,書魚也)。


〔《聖》〕治中風口 ,用巴豆七枚,去皮爛研。 左塗右手心, 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並頻抽掣中指。


〔子和〕一長吏,病口目 斜,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 ,灸以地倉,俱效。苟不效者,當灸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氣邪所陷,故宜灸,所以立愈。(按∶此乃脈兼 斜,故灸之愈。若筋急 斜,非灸可愈,必用服藥及用燔針劫刺其急處,或用馬膏塗法,可愈。故承泣、地倉、人迎皆足陽明,陽明胃脈之所發也)。


〔《玉》〕口眼 斜∶地倉(針入二分,沿皮斜向頰車,一寸半,留十吸瀉之) 頰車(二分,斜向地倉。以上三穴, 右補瀉左, 左補瀉右)


〔《甲乙》〕口僻,顴 及齦交、下關主之。面目惡風寒 腫癰痛,招搖視瞻,螈 口僻,巨 主之。口不能水漿, 僻,水溝主之。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能收,舌不能言,不能嚼,大迎主之。口僻,偏歷主之。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口僻噤,外關主之。僻不正失欠,口不開,翳風主之。


〔《千》〕又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塞密,勿令泄風;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可灸之。

編輯

凡中風多有癢甚不收者,故編此附之於後,與前中風方相兼用之可也。


〔丹〕經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當以滋補藥以養陰血,血和肌潤,癢自不作矣。治身上虛癢,四物加黃芩煎湯,調浮萍末服之。治諸癢如蟲行,此虛也,先與大料四物湯服之。鹽一斗,水一石,煎減半,溫浴三次,能治一切風癢(《秘要》)。諸癢,凌霄花末,酒下一二錢。此花補陰血甚速。(《本草》雲∶凌霄治熱風、身癢、游風、風疹、瘀血,蒼耳葉同用也)

陶安人,身體肥壯,久患瘙癢,自投風藥,漸成虛症,身上麻木無力,口苦幹,小便數。

白朮(二錢)陳皮 芍藥 黃芩(一兩) 茯苓(七錢) 歸身 黃 人參 川芎 青皮 蒼朮 木通(五錢) 黃柏(酒炒) 五味子 甘草(炙,二錢)

每服下黃精丸三十丸。


〔《靈》〕虛邪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刺節真邪篇)


〔丹〕何首烏散治渾身風寒濕癢。

何首烏(鹽炒) 天麻 枸杞 生地 熟地(各一兩) 防風 川芎 薄荷 訶子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溫酒空心服,溫茶亦得。


〔《集》〕治風氣客皮膚,瘙癢不已。蟬蛻、薄荷末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三服。

又方 治風氣客於皮膚,瘙癢不已,蜂房炙過、蟬蛻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二三服。


〔《局》〕消風散治皮膚頑麻癃疹瘙癢。

茯苓 川芎 羌活 人參 荊芥穗 防風 藿香 蟬蛻 白僵蠶(炒,去絲) 甘草(炒,各二兩) 濃朴 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酒調下。


〔《經》〕治風疹癢不止。

枳殼三兩, 炒微黃,去穣為末。每服二錢,非時,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服。


〔《聖》〕治婦人瘙疹,身癢不止,用蒼耳花葉子等分,搗羅為末。頭淋酒調服一錢匕。


〔丹〕治一切癢,食羊蹄根,不宜多。


〔河〕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癢,甚則癢去者,謂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火,故金化見,則火化解矣。


〔《聖》〕治風瘙癮疹,遍身癢成瘡者,用蠶砂一升,水一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渣熱洗。宜避風。


〔羅〕澡洗藥治一切諸風,及遍身瘙癢,光澤皮膚。

干荷葉(三十三兩) 威靈仙(十五兩) 本(一斤) 零陵香(一斤) 茅香(一兩) 甘松 白芷(各半斤)

上為粗末。每用二兩,生絹袋盛,水二桶,約四斗,煎五沸,放熱於無風處,淋澡洗之,避風少時。如水少時,便添熱湯,斟酌得所,勿添冷水,不添藥末。浴癢無如鹽,濃煎湯最妙。


〔仲〕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脈緩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大成癮疹,身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卷之十一·肝膽部 編輯

編輯

〔成無己〕雲∶眩者,非眩而見其眩,謂眼黑眩也。運者,運為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是也。

《內經》論眩,皆屬肝木,屬上虛。丹溪論眩,主於補虛,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飲為先也。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全文見延醫。)


〔河〕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動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頭目為之眩運而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旋轉,人或乘舟車,及作環舞而眩運者,其動不止,而左右紆曲。故經曰∶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運而嘔吐者,風熱甚故也。

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全文見治虛實法。)


〔《本》〕治肝厥頭暈,清頭目,鈎藤散。

鈎藤 陳皮 半夏 麥門冬 茯苓(各半兩) 石膏 人參 甘菊 防風(各半兩) 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煎至八分,溫服。

治肝厥狀如癇疾不醒,嘔吐。醒後,頭虛運發熱方。

麻黃 鈎藤(取皮) 石膏 干葛 半夏曲 柴胡 甘草 枳殼 甘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每發必掉眩,如在車上。蓋因血虛,肝有風邪熱故耳。《素問》雲∶徇蒙招搖,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歸肝。蓋謂此也。余常取此方以授人,比他藥捷而效速。芎 散

川芎(一兩) 當歸(三分) 羌活 旋復花 蔓荊子 細辛 石膏 本 荊芥穗 半夏曲(炙)防風 熟地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鐘,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上甘寒瀉風木。


〔羅〕風痰治驗 參政楊公,七旬有二,有風痰。於至元戊辰春,忽病頭旋眼黑,目不見物,心神煩亂,兀兀欲吐復不吐,心中如懊 之狀,頭偏痛微腫,面赤色,腮頰亦赤色,足 冷。命予治之。余料之,此少壯之時喜飲酒,久積濕熱於內,風痰內作,上熱下寒,是陰陽不得交通,否之象也。經雲∶治熱以寒。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遠近,治有輕重,參政今年高氣弱,上熱雖盛,豈敢用寒涼之劑,損其脾胃。經雲∶熱則砭之。又雲∶高巔之上,射而取之。余以三棱針約二十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症悉減。遂處方雲∶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謂之定風草,此草獨不為風所搖,故以為君。偏頭痛者,乃少陽也,非柴胡、黃芩酒制不能治。黃連苦寒,酒炒以治上熱,又為因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能治風痰,茯苓、甘草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服之數劑,邪氣平,生氣復而安矣。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天麻 半夏(各一錢) 橘皮(去白) 柴胡(七分) 黃芩(酒浸,炒)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 黃連(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溫服,食後忌酒面生冷物。


〔垣〕羌活湯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羌活 防風 黃芩(各一兩,酒洗) 柴胡(七錢) 黃連(酒煮,一兩) 黃柏(酒炒,半兩) 栝蔞(酒洗,半兩) 甘草(炙,七分) 白茯苓(五錢) 澤瀉(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取清,食後或先臥,通口熱服之,日二服。

上苦寒瀉風木。


〔《靈》〕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大惑篇)


〔《本》〕治一切頭旋,本因體虛,風邪乘於陽明經,上注頭面,遂入於腦。亦因痰水在於胸膈上犯大寒,使陽氣不行,痰水結聚,上沖於頭目,令頭轉旋。羚羊角散

羚羊角 茯神(各一兩) 芎 防風 曰芷 半夏(湯洗七次,各半兩) 枳殼 附子(各一分)甘草(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五分,慢火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候溫服。


〔《百一》〕都梁丸治風吹項背,頭目昏黑眩痛。

香白芷(大塊者,用沸湯泡洗四五次,焙乾)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用荊芥湯點茶下。


〔無〕大豆紫湯 治中風頭眩惡風,自吐冷水有汗。(方見 門。)


〔《聖》〕治風頭旋,用蟬殼二兩,微炒為末,非時下,溫酒一鍾匕。《針經·胃風篇》雲∶上虛則眩。又五臟生成篇雲∶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蓋蒙,昏冒也。招搖,掉也。瞑,黑眩也。皆謂昏冒搖掉,眼黑眩,屬下實上虛也。


〔丹〕陳客婦人,近五十,頭痛麻木眩運,脈甚虛。宜補氣益血,去風行濕。

天麻(酒,一錢) 人參(半錢) 白朮(一錢) 黃芩(半錢) 歸身尾(酒,半錢) 川芎(半錢)陳皮(半錢) 甘草(炙,三分) 黃 (三分) 半夏(五分) 生薑(三片)

上作一劑,水煎服。

賈舅因勞役,眼眩倦怠,頭不爽,肚帶溏滑。

黃 (半錢) 人參(半錢) 當歸(一錢) 黃柏(炒,三分) 白朮(一錢,酒浸) 陳皮(半錢)蔓荊子(五粒) 甘草(炙些)

水煎,稍熱飲之,丑卯時各一次,去枕眠少時,巳申時又各一次,瘥。

男子因作勞成病,發熱腳酸,口苦頭運。

白朮 茯苓 黃連 川芎(半兩) 白芍藥 人參 生地 陳皮 當歸(各一兩) 甘草(一錢)杜仲(炒,六兩)

分十八帖,食前熱下抑青丸二十二粒。

丈夫患熱,頭眩,脈大而散,此是辛苦中來。

陳皮(三錢) 柴胡(三錢)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黃 (三錢) 木通(一錢)甘草(些) 分三帖服。


〔《本》〕治風眩頭運。川芎散

山茱萸(一兩) 山藥 甘菊花 人參 川芎 茯神(各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不拘時候,日三服,不可誤用野菊花。


〔《三因》〕芎歸湯 治產後去血過多,眩運不省,及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拔牙齒去血多不止,懸虛心煩,眩運頭重目暗,舉頭欲倒。(方見婦人大法條。)


〔丹〕頭眩屬氣虛挾痰。無痰作眩,不得治痰為主。挾補氣藥,並降火藥。濕痰多者,用二陳湯。痰多因火動者,二陳湯加酒芩。眩運,火動其痰,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水煮金花丸治頭眩。(方見痰飲。)


〔丹〕眩運不可當者,大黃,三次酒炒干,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錢。

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眩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緩而脈大不及於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略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眾人皆與風藥,至春深必死。予曰∶此皆大虛證,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眾怒而去。余教用人參、黃 、當歸身、芍藥、白朮、陳皮,濃煎作湯,使下連柏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壯時。連柏丸,冬加乾薑少許,餘三時皆根據本法,連柏皆薑汁炒為細末,又以薑汁煮糊為丸。


〔《本》〕治虛風頭旋,吐痰涎不已。養正丹

黑鉛 水銀 硫黃 硃砂(各一兩)

上用鐵盞一隻,火上溶鉛成汁,次下水銀,用柳杖子打勻,取下放少時,下二味末,令冷,研為粉,用米飲丸,或用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此藥升降陰陽,補接真氣,非止頭旋而已。


〔垣〕范天 之內,素有脾胃之病,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得伸故也。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少,復加七八十丸,下兩行。前症仍不減,復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湧出不止,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予謂前症乃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損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制半夏白朮天麻湯治之而愈。

天麻(五分) 半夏(湯洗,一錢半) 人參(五分) 白朮(一錢) 蒼朮(五分) 橘皮 黃 澤瀉 白茯苓(各五分) 神曲(一錢,炒) 大麥 (一錢半) 乾薑(三分) 黃柏(二分)

上件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食前。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亦治內風之神藥也。內風者,虛風是也。黃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俱甘苦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昇陽。神曲消食,盪胃中滯氣。大麥 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上氣虛挾痰眩運。余嘗治一人,臥則稍輕,但舉足則頭旋眼黑,以天麻、半夏、茯苓、陳皮、白附、僵蠶、參 、草、歸、生薑、黃芩煎湯服之,五六日愈,蓋仿此方加減之也。


〔《濟》〕芎術湯治胃中濕痰,眩運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 半夏(酒洗) 白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七片,煎服不拘時。(一方有附子、桂心,無半夏。)


〔嚴〕旋復花湯治中脘伏痰,嘔逆眩運。

旋復花 半夏 橘紅 乾薑(各一兩) 檳榔 人參 甘草 白朮(各半兩)

上銼碎,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仲〕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嘔吐。)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方見傷寒。)


〔子和〕青黛散 搐鼻取涎,治眩神效。(方見頭痛。)

頭風眩運,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仲景雲∶此痰結胸中而致也。(通聖散見癇。)

獨聖散

瓜蒂(不以多少) 鬱金(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HT 汁調下服之,用雞翎探吐。


〔河間〕搜風丸治邪氣上逆,風熱上攻,頭目眩運,大小便結滯。

人參 茯苓(各半兩) 滑石(二兩) 藿香(二錢半) 乾薑 白礬(生,各一兩) 蛤粉(二兩)南星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四兩) 薄荷(半兩) 半夏(一兩) 寒水石(一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十丸,生薑湯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仲〕白朮附子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鍾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本》〕治體虛有風,外受虛濕,身如在空中。二生散

生附子(去皮臍) 生南星(各等分)

上二味, 咀,每服四大錢,水一鍾,生薑十片,慢火煎至八分,去渣服。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名醫傳授此方,三服愈。


〔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白朮主之。(短氣倚息,形如腫,為支飲。)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以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


運氣 眩有二∶

一曰風助肝盛眩。經雲∶厥陰司天之政,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三之氣,風乃時舉,民病掉眩。

又雲∶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雲∶厥陰之勝,耳鳴頭眩。又雲∶厥陰之復,筋骨掉眩,治以諸涼是也。

二曰濕邪傷腎眩。經雲∶太陰司天,濕淫所勝,頭項腰背痛而眩,治以苦熱是也。


〔河〕神妙散 搐鼻,治頭目昏眩,偏正頭痛。(方見頭痛門。)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全文見針灸。蓋者,百會穴也。補百會、風府二穴,則眩愈。)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補足外踝下留之。(全文見針灸。)邪在腎,肩背頭項痛,時眩,取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全文見針灸。)


〔《怪穴》〕頭目眩運∶至陰


〔《標》〕金門 申脈


〔桑〕風池 神庭(內風池《通玄》同) 金門(瀉) 三里(補)


〔《心》〕頭暈怕寒,些少風寒,則目暗僵仆,不分冬夏,常用綿帽包,日夜不離,一去帽即發∶百會 惺惺(一分,恐上星) 風池(二寸半,主頭大熱) 豐隆(二寸半)


〔桑〕頭熱∶上囟 風門 攢竹 百會


〔《甲》〕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如顏色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如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前頂主之。風眩目眩,顱上痛,後頂主之。風眩驚,手脘痛,泄風,汗出至腰,陽穀主之。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頭眩目痛,至陰主之。


〔丹〕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痰積,脈大必有久病。

癲癇 編輯

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徐嗣伯雲∶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疾也。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仆時無聲,省時無涎沫者,後不復再發,間有發者,亦如癲癇之常法也。


〔丹〕癇屬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黃芩、黃連、栝蔞、半夏、南星。尋火尋痰,分多少治之,無有不愈。分痰與熱,有熱以涼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藥,吐後用東垣安神丸。此證必用吐,吐後用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海〕治長、洪、伏三脈,風癇、驚癇、發狂、惡人與火者,灸第三椎、第九椎,服局方妙香丸,以針穿一眼子透,冷水內浸少時,服之如本方。若治弦、細、緩三脈,諸癇似狂者,李河南五生丸。(妙香丸方見虛煩條。)氣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全文見針灸。)邪搏陽,則為癲疾。(見診法,下同。《針經》九針雲∶邪入於陽,轉為癲疾。)厥成為癲疾。(厥,氣上逆也。)


〔《素》〕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奇病論)

凡癲癇,及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屍厥而昏眩倒仆,不省人事者,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者,亦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邪氣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無知,仆倒於地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是知癲癇之癲,與厥成癲疾,眩冒癲疾之巔,一疾也。王太僕誤分癲為二疾,獨孫真人始能一之,今特冠此氣亂頭巔等經文於癲癇篇首,使人知疾有所歸,而治有所據也。


〔《局》〕碧霞丹 治五癇疾。(方見虛實門。)


〔世〕治暗風,天麻、南星、半夏、僵蠶、白附子、防風各半兩,白礬二兩,用木瓜一個,切去頂取穣,納前藥末,用原頂覆住,麵包煨熟,就搗如泥為丸。又用皂角二寸敲細,酒半盞,浸一宿。如發時,取前藥一十九粒,納口中,用酒灌下,取出痰即愈。自省後,日服三十粒,薑湯下。

治風癇及心風病,用皂角三挺捶破濾汁,熬如稀糊,攤紙上曬乾,取兩葉如小錢大,用溫漿水浸洗,去紙,注於兩鼻孔,各一蜆殼許,須臾涎下,咬箸瀝盡涎,後服祛痰丸

代赭石(一兩,生) 白礬(二兩,生)

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冷水送下,不拘時。


〔仲〕風引湯 治癇疾螈 。(方見後。)


〔無〕礬丹丸治五癲百癇,無問陰陽冷熱。

虢丹 晉礬(各一兩)

上用磚鑿一窠,可容二兩許,先安丹在下,次安礬在上,以炭五斤。熾令炭盡,取出細研,以不經水豬心血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橘皮湯下。


〔世〕治暗風,遠年日久不愈,皆可服。用地黃。廣南道地者,不計多少,火 醋淬七次,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年深者亦治。


〔羅〕參朱丸治風癇,大有神效。

人參 蛤粉 硃砂(各等分)

上為細末,KT 豬心血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金銀花湯下,食遠服。

神應丹治諸癇。

用好辰砂,不拘多少,為細末,用豬心血和之得所,以蒸餅裹蒸取出,就熱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丸,食遠臥時,煎人參湯下,大有神效。

琥珀壽星丸

天南星(一斤,撅坑二尺深,用木炭五斤 熱,取出炭,用好酒一升潑之,將南星趁熱下坑,用盆蓋訖合,過一宿取出,再焙乾為末) 琥珀(四兩,取末) 硃砂(二兩,一半為衣,一半入藥)

豬心三個取血,另打生薑麵糊攪令稠粘,將豬心血和入藥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空心送下,日進三服。


〔世〕密陀僧散治暗風。

取密陀僧成塊者,以鐵線纏,又用鐵線懸掛,火 紅,用酒醋一升淬盡,出火毒,研極細,每服一錢,麝香酒調下。

治癇疾。凌霄花一味,為細末,每三錢,空心酒調服,每服藥時,以木梳不住手梳其發,又用冷水一碗,逐口含之,水溫則換,水盡住梳,如此四十九日,永絕其根。

《楊氏家藏》五癇丸治癲癇發作,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天南星(炮,一兩) 烏蛇肉(酒浸一宿,去皮骨,焙,一兩) 硃砂(二錢半,另研) 全蠍(二錢,去毒,炒) 半夏(二兩,酒洗,焙) 雄黃(一錢半,另研) 蜈蚣(半條,去頭足,炙) 白附子(半兩,炮)白僵蠶(一兩半,炒去絲) 麝香(三錢,另研。) 白礬(一兩) 皂角(四兩,捶碎,水半升揉汁與白礬同熬干,研)

上為末,薑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丹〕治癇疾。

川芎(二兩) 防風 豬牙皂角 鬱金 明礬(各一兩) 蜈蚣(一條)

上細末,蒸餅丸,如梧子大。空心清茶下十五丸,一日除根。


〔羅〕治癇病、心風病。用天南星,九蒸九曝,為末,生薑汁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人參、麥門冬,菖蒲湯下,亦可。


〔《素》〕春脈者肝也,春脈太過,為病在外,善怒,忽忽眩冒而癲疾。(全文見治法。脈來弦實而強為太過。歲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而癲疾。(全文見運氣類注。)


〔丹〕治巡檢夫人癇,通聖散二錢半,姜三片煎,下犀角丸三十粒。


〔《保》〕防風通聖散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不去節,各五錢) 枯梗 黃芩石膏(各一兩) 白朮 山梔 荊芥穗(各二錢半) 滑石(三兩)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煎,溫服,日再服。若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此勞汗出於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當調其榮衛。俗雲風刺,或生癮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黃、鹽豉、蔥白出其汗。麻黃去節。亦去芒硝,以咸走血而內凝,故不用之。發汗罷,根據前方中加四物湯、黃連解毒,三藥合而飲之,日二服。故《內經》曰∶以苦發之。為熱在肌表,連內也。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滑石、連翹,煎藥中調木香末一錢匕。麻黃主於表,而不主於里,故去之。腰脅走注疼痛者,加硝石、當歸、甘草,一服各二錢,調車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錢。故經曰∶腰者腎之府。破傷風者,如在表則辛以散之,在里則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後,通利榮血,祛逐風邪,每一兩加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全蠍末一錢,羌活末一錢。諸風癇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乾燥,寢汗切牙,上竄睡語,筋轉驚悸,肌肉蠕動,每一兩加大黃二錢,梔子二錢,茯苓末二錢匕。如肌肉蠕動者,調羌活末一錢。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風傷於肺,咳嗽喘急者,每一兩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如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調沒藥、乳香末各二錢。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每一兩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鹽豉一合,生薑半兩,水一碗,同煎至五七沸,或煎一小碗,溫冷服一半,以箸投之,即吐。吐罷後,服一半,稍熱服,汗出立解。如飲酒中風,身熱頭痛如破者,加黃連須二錢,蔥白十莖,根據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黃湯解之。頭旋腦熱鼻塞,濁涕時下,每一兩加黃連、薄荷各二錢半。《內經》曰∶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已。王注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不已如水泉者,故曰鼻淵也。此為足太陽脈與陽明脈俱盛也。如氣逆者,調木香末一錢。


〔《素》〕心脈滿大,癇 筋攣。


〔仲〕風引湯除熱癲癇,又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螈 ,日數十發,醫所不療。又治腳風。

大黃 龍骨 乾薑(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末,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風熱螈 ,食後量多少呷之,不用渣,無不效。)


〔河〕犀角丸治風癲癇,發作有時,揚手擲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兩) 赤石脂(三兩) 朴硝(二兩) 白僵蠶(一兩) 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不拘時候。如覺痰多,即減數。忌油膩炙爆。

龍腦安神丸治男婦五種癲癇,無問遠年近日,發作無時。

茯苓(去皮取末,三兩) 人參(去蘆) 地骨皮 甘草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龍腦(三錢,另研) 牛黃(半兩,研) 硃砂(二錢,飛) 桑白皮(一兩) 馬牙硝(二錢,另研) 麝香(三錢,另研) 烏犀角末(一兩) 金箔(三十五片)

上十三味,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冬月溫水化下,夏月涼水。又治虛勞發熱咳嗽,語澀舌強,日進三服。


〔《靈》〕肝脈小急,癇 筋攣。(王注云∶肝養筋藏血,肝氣受寒,故癇 筋攣。)二陰急,為癇厥。(同上。)肺脈急甚,為癲疾。腎脈急甚,為骨癲疾。(見治虛實法。)


〔羅〕沉香天麻湯 治癇螈 筋攣。(方見小兒門。)

珠子辰砂丹治風癇久不愈者。

薯蕷 人參 遠志 防風 紫石英 茯神 虎骨 虎睛 龍腦 五味子 石菖蒲 丹參 細辛(各二錢半) 珠子末(四錢)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子大。用硃砂二錢,研細為衣。每服三十五丸,煎金銀花湯送下,日進三服。

忌魚肉濕面動風之物。

烏頭丸治五風癇病。

川烏 草烏 天仙子 五靈脂(各二兩) 黑豆(一升)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如中風,加附子半兩。


〔子和〕昔項開完顏氏病搐,先右臂並右足約搐六七十數,良久左臂並左足亦搐六七十數,不瘥。兩目直視,昏 不識人,幾月余。求治於余,先涌其寒痰三四升,次用導水禹功散泄二十餘行,次服通聖散辛涼之劑,不數日而瘥。


〔羅〕法煮蓖麻子治諸癇病,不問年深日遠。

蓖麻子(去皮取仁,二兩) 黃連(去須,銼如豆大,一兩)

上件,用銀器,水一大碗,慢火熬,水盡即添水,熬三日兩夜為度。取出,去黃連,只用蓖麻子仁,風乾,不得見日。用竹刀將蓖麻子每粒切作四塊,每次服五粒,計二十塊作一服,用荊芥湯食後溫服。(服蓖麻仁者,終身忌食豆,犯之則腹脹而死。)


〔丹〕治一婦人。四十五歲,生子多,觸胎時有腹痛,每夜喜飲酒三盞即睡,其夫性暴而諧謔,所以借酒解怒。忽九月望後,癇病大作,目上視,揚手擲足,甚強健,舉體大筋皆動,喉向如鋸,涎沫流口兩角。如此一時辰許,諸症皆靜,狀如熟寢,全不知人。半時,小腹漸痛,上至心,痛大作,汗如雨,自頭至乳而止。如此半時,痛漸減,汗亦收,痛作時,卻自言其痛。其餘言語皆謬誤,問亦不答,亦不知人。痛定又熟寢如前。癇與痛間作,晝夜不息。經兩宿,方召予脈之。痛作時脈四至半,似弦非弦,左弱於右。予未敢與藥,候癇作時,再看形脈。後作時,六脈皆隱,但有大筋轉於指下,眼白青而面不青,手之動三倍於足。予問之,痛作時必欲重按。比癇作時,汗必不出。其夫言果然。予曰∶此非死證,若尚能咽藥,則易治。試以調香附子末灌之。適癇勢稍定,卻咽得半盞,令急燒竹瀝未就,時痛大作,余以肝有怒邪,因血少而氣獨行,所以脾受病。肺胃之間,舊有酒痰,為肝氣所抑鬱而為痛。然酒喜動,可以出入升降,入內則痛,出外則癇。當乘其入內之時,急為點大敦、行間、中脘三處穴,令分頭同時下火灸之。足上艾火少,灸先了,腹上痛漸下至腰而止。熟寢少時,癇作如前,證減半。又以竹瀝入少薑汁灌下大半鍾。灌時適值癇定,但熟寐如前,自是不省人事,一晝二夜,皆已棄之。余曉之曰∶身不發熱,因痛則汗出,大便不通者五六日。自予來,亦未見其小水。非死症,當是血少無神而昏耳。爾為痛掐人中,俄而呻吟,急以人參湯同竹瀝灌之,又昏睡如前。余教以作人參白朮膏,入竹瀝調下。如此二晝夜,凡用人參一斤,白朮二斤,眼忽能開,手能舉,自言胸膈滿而舉身皆痛,耳目仍未有聞見,忽自溺床甚多。余聞之甚喜,且得癇與痛皆不作。但教令用陳皮芍藥甘草川芎湯調參術膏,又加竹瀝飲之。余欲往他處,且與脈之,聞其作聲,余自知謬拙,不教以粥與藥間服,急令作稀粥與之,止咽得三四匙,牙禁不受。余遂以木楔斡開,以稀粥入藥湯,又與竹瀝同灌一大鐘,蓋是粥多而藥居三之一。予遂出門,教令粥藥相間與之。予在二十里外,未申間,天大風作。予料此婦癇必作,特往視之,癇不作而痛作,脈去來急無次,急為灸然谷、太沖、巨闕。灸罷痛定,問其要粥否?答曰∶我正飢。其夫飲之以粥,咽兩鍾。予乃往他處,仍教以藥湯調參術膏、竹瀝,與粥間與之如前。第二夜半時,召予甚急。往視之,癇病大作,奪手不能診脈,令人扶定兩肘,予捉其中指,強而脈之,四至半,粗大有力,左右同,而右少緩。口妄言而無次,又怒罵人,眼上視,不瞬而嘔。又欲起走,其狀若有所憑。然予捉定兩手,為灸兩大指背半甲半肉際,各三壯。怒壯稍殺,求免。索燭視之,耳目仍未有聞見。昏寐至夜半,狂怒大作,且言鬼怪之事。而師巫至,大罵巫者。予靜思之,氣因血虛,亦從而虛邪因入,理或有之,且與補藥,血氣若充,邪當自退。仍與前藥,又恐痰頑,佐以荊瀝,又以秦承祖灸鬼法灸之,哀告我自去。昏睡一晝夜,忽自起坐索粥。其夫與之,方問夫,你面垢如許,怪床上有香氣。繼又無所知識,惟開眼不睡,手足雖能運動,卻作尋摸態。如此又二晝夜,粥食稍加,又溺床多如前。予益喜,仍守前藥。予又往他處,次日晚,忽來召予。急往視之,病患自言渾身皆痛,脈之皆五至,左右均而和,曰參術膏俱盡,遂教令就與前藥中加參術煎,去荊瀝,加香附末。與一服,覺甚快。余且令守此藥,至次夜半,又來告急曰∶前痛大作。往視之,坐桶上。叫聲甚高。予思之,此虛病亦多汗,腸燥而糞難耳。痛當在小腹與腰,急烘琥珀膏大者貼小腹,仍教以熱手摩腰腎間,連得下氣而痛減,就睡少時,又起,如是者五六次.一醫者勸令用通利藥,予曰∶痛與死,孰為輕重,且堅忍至夜半,後當自通。又往他處,至四更,來告急,往視之,痛大作。予令坐以溫湯中,當自下。換湯痛定,覺甚快,第二桶湯,下結糞二塊,就睡。天明予又往他處,至晚又告急。予視痛大作,連及兩脅,手不可近。予思之,此痛無因,若結糞未盡,痛當在下;今痛在上,必因食多,問之果然。醫者欲用感應丸,予教勿與粥藥。病力索藥,遂以香附末,令舐之。至夜半痛漸減,天明覺略飢索粥。予曰∶非飢也,乃嘈耳。勿與,而自安。其家又自與粥,至辰巳間,予往他處,至晚痛又作,而病者索香附末不已,遂以湯調半碗與之,探令吐,猶有宿食,痛遂止。予又往他處,至夜半,又告痛復作,詢之,以醋拌蘿蔔苗吃粥。又以香附末探吐之,痛定,教令一晝夜勿與食。至次日,少與淡粥,覺飢時以陳皮湯下白朮丸,如此調理自安。

痰癲癇治法,並見上虛條。


〔潔〕治風癇病久不能愈者,從濃朴丸。春秋加添外,又於每一料中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五錢,和劑服之。(濃朴丸方見翻胃。)


〔垣〕昇陽湯治陽蹺癇,足太陽下行,宜昇陽氣。

麻黃(八錢,不去節) 羌活(一兩半) 防風根(八錢) 炙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五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宿食消盡,腹中空服之。後避風寒一二時辰,乃效。


〔潔〕晝發,治陽蹺、申脈二穴,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是也。夜發,治陰蹺、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陷中是也。先灸兩蹺各二七壯,然後服前藥。


〔《千》〕治百病風癲。用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茅生,去渣,煎取七合,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狂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須臾即定。凡進三劑,無不愈。


〔羅〕神應丹治諸風心癇病。

狐肝(一具) 烏鴉(一隻) 鴟梟(一個) 白礬(一兩) 野狸(一個,去肚腸,不用皮毛,用新瓦罐盛肉,以炭火煮爛) 生犀角末(一兩)

上為末,用酒打麵糊為丸,如皂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酒送下,不拘時候。


〔楊氏〕蝎虎治癇法,見小兒驚癇門,妙。


〔《靈》〕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氣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取之天柱。天柱不知,取太陽滎輸,於此義同。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陰,血變而止。(俱出癲狂篇。)


〔《玉》〕癇(凡灸癇,必先下之,乃可灸。不然則氣不通,能殺人。針不拘。) 鳩尾(必高手乃可下針,但宜灸亦不可多壯,多則令人健忘。)


〔《通》〕後溪


〔《集》〕鳩尾 湧泉 心


〔桑〕陽交 三里 後溪 太沖 間使


〔《摘》〕風癇熱病,心風驚癇∶上脘 三里


〔桑〕天吊∶巨闕(三寸。) 百會 囟門


〔東〕癇∶平旦發者,足少陽。晨朝發者,足厥陰。日中發者,足太陽。黃昏發者,足太陰。人定發者,足陽明。半夜發者,足少陰。心癇面赤,心下熱,短氣喘息∶巨缺(灸三壯。)肝癇面青反視,手足搖動∶丘墟(三壯。)中封(三壯。)脾癇面黃,腹大善利∶胃脘並脘傍一寸各三壯 沖陽 隱白 肺癇面白,口吐沫∶肺 少商 少陽(各三壯)。腎癇面黑,正直視,身不搖,如屍厥∶金戶 少海 至陰 湧泉(各三壯,刺一分。) 膈癇,四肢不舉∶風府(一七壯,刺一分。) 百會 人中 承漿(各隨年灸。)腸癇,都無動靜,如屍厥狀∶承山 湧泉 勞宮 翳風(各隨年壯,刺入一分。)馬癇,目張搖頭,馬鳴欲反折∶風府(三壯,刺一分。) 神關 牛癇,目直視腹滿∶鳩尾尖(三壯。)大椎(三壯。) 羊癇,揚目吐舌∶大椎(三壯,刺一分。) 豬癇,吐濁沫,口動搖∶浮白(三壯,刺一分。) 犬癇,手屈拳攣∶勞宮(一壯,刺一分。)絲竹空 肋戶(各一壯。) 雞癇,搖頭反折,善驚目搖∶至陰 竅陰 厲兌(各灸三壯,刺一分。)


〔《甲》〕癲疾多言,耳鳴,目僻,頰腫,實則聾齲,喉痹不能言,齒痛,鼻鼽衄,虛則痹,膈俞、偏歷主之。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溫溜主之。(腕後五寸。)癲疾吐舌,曲池主之。癲疾互引僵仆,申脈主之,先取陰蹺,後取京骨。癲疾狂,妄行,振寒,京骨主之。癲疾身痛,狂,善行,束骨主之。癲疾僵仆,轉筋,仆參主之。癲疾目KT KT 鼽衄,崑崙主之。狂癲疾體痛,飛揚主之。癲疾反折,委中主之。癲疾憎風而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熱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螈 泣出,死不知人,肺 主之。癲狂,膈 及肝 主之。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螈 ,絡卻主之。癲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走不得臥,心中煩,攢竹主之。癲疾發寒熱,大煩滿,悲泣出,解溪主之。癲疾互引,口 喘悸者,大迎主之,取手陽明、太陰,變血而止。癲疾狂,多食,喜笑不發於外,煩心渴,商丘主之。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陽溪、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互引,水溝及齦交主之。癲疾,上星主之,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囪會主之。癲疾螈 ,狂走,頸項痛,後頂主之。(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癲疾狂走,螈,搖頭,口 戾頸強,強間主之。癲疾骨酸,眩,狂,螈 ,口噤,羊鳴,刺腦戶。狂易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刺風府。癲疾怒欲殺人,身柱主之。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筋輸主之。癲疾發,如狂走者,麵皮濃敦敦不治,虛則頭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難,腰尻重,難起居,長強主之。寒厥癲疾,噤呵,螈 驚狂,陽交主之。癲疾大瘦,腦空主之。癲疾僵仆,狂虛,腕骨及風池主之。癲疾狂,螈眩仆,喑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之。癲狂煩滿,刺絲竹空。癲疾吐舌沫出,羊鳴戾頸,天井主之。(天井在肘後。)癲疾氣短,嘔血,胸背痛,行間主之。痿厥癲疾洞泄,然谷主之。癲狂互引,天柱主之。

上針灸癲法,《內經》但取手足太陽、陽明、太陰六經而已。今《甲乙經》等書,又多取督經、手足太陽、足少陰、厥陰,蓋隨症取之,然學人當以《內經》為主也。


〔《靈》〕骨癲疾者, 齒諸 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苦感切。骨居汗出,《千金》作骨倨強直汗出。)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治癲疾者,嘗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 骨也。(俱出癲疾篇。)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癲疾。(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通評虛實論)癲疾脈虛,則可治,實則死。(同上)


〔《脈》〕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此見與《內經》相反,更詳之,當以《內經》為正。)

子癇 編輯

〔雲〕葛根湯治妊娠臨月,因發風 ,忽悶憒不識人,吐逆眩倒,名曰子癇。

葛根 貝母(去心) 牡丹皮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茯苓 桂心 澤瀉 甘草(各二兩) 獨活 石膏 人參(各三兩)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貝母令人易產,未臨月,升麻代之。


〔丹〕治一婦人懷妊六月,發癇,手足揚直,面紫黑色,合眼涎出,昏 不省人事,半時而醒。醫與震靈丹五十餘帖,其疾時作時止,無減症。直至臨產,方自愈。產一女,蓐中子母皆安。次年其夫疑丹毒必作,求治之。診其脈浮取弦,重取澀,按至骨則沉實帶數。時正二月,因未見其癇發症狀,未敢與藥。意其舊年癇發時乃五月,欲待其時,度此疾必作,當審諦施治。至五月半,其疾果作,皆是午巳兩時。遂教以自制防風通聖散,用生甘草,加桃仁多,紅花少,或服或吐,至四五劑,疾漸疏而輕,發為疥而愈。


〔《大》〕治子癇,用縮砂末,酒調下二錢。(詳見安胎。)

口噤,角弓反張 編輯

病者,口噤,角弓反張者是也。


〔丹〕 ,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服人參、竹瀝之類,不用兼風藥。


〔無〕此症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病者,概可見矣。


〔丹〕一男子,二十餘歲,患痘瘡靨謝後,忽患口噤不開,四肢強直不能屈,時或繞臍腹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則汗止,時作時止。其脈極弦緊而急,如真弦狀。向知此子極勤苦,意其因勞倦傷血,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又因痘瘡,其血愈虛,當用辛溫養血,辛涼散風。遂以當歸身、芍藥為君,川芎、青皮、鈎藤為臣,白朮、陳皮、甘草為佐,桂枝、木香、黃連為使,更加紅花少許,煎十二帖而安。


〔海〕神術加羌活麻黃湯治剛 ,解利無汗。(神術方見傷寒太陰。)

白朮加桂心黃 白朮湯 治柔 ,解利有汗。(白朮方見傷寒太陽。)

太陽陽明加川芎、荊芥穗。正陽陽明加羌活、酒大黃。少陽陽明加防風、柴胡根。

熱而在表者,加黃芩。寒而在表者,加桂枝、黃 、附子。熱而在里者,加大黃。寒而在里者,加乾薑、良姜、附子。

以上數經,寒熱當以脈別之。

防風當歸散

防風 當歸 川芎 地黃(各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二盞,溫服。


〔仲〕《活人》治 法,並見後表里陰陽條。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者,名曰剛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 。


〔仲〕葛根湯 治太陽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 ,葛根湯主之。(方見傷寒。)

若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宜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麻黃(去節) 桂枝(各一兩) 芍藥(三兩) 甘草(半兩) 獨活 防風(各一兩)

上銼細,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半,溫服。


〔仲〕栝蔞桂枝湯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KT KT ,然脈反沉遲,此為柔 。(海藏治有汗而為柔 。)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二兩)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粥發之。


〔海〕若發熱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曰柔 ,宜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 防風 川芎(各一兩) 大棗(六枚)

上銼細,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

凡剛柔二 ,並可與小續命湯。(方見中風門。但去渣入生薑汁。)小續命湯加減法∶若柔 自汗者,去麻黃。夏間及病有熱者,減桂枝一半。冬及初春去黃芩。


〔《千》〕續命湯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痴,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療之。

人參 桂心 當歸 獨活 黃芩 乾薑(炮) 甘草(炙,各七錢半) 石膏(一兩半)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二服,取汗。無汗者,加麻黃。


〔仲〕剛 為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方見傷寒。)


〔子和〕呂君玉之妻,年三十餘,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諸醫皆作驚風、暗風、風癇治之,以天南星、雄黃、天麻、烏附用之,殊無少效。戴人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曲直搖動,風之用也。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因涌風涎二三升,次以寒劑下十餘行。又以排針刺百會穴,出血一杯立愈。


〔海〕若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者,少陽風 ,宜柴胡加防風湯

柴胡(一兩) 人參(五錢) 半夏(制,六錢) 黃芩(五錢) 生薑 甘草(各六錢半)防風(一兩) 棗(三個)

上銼,每服一兩,水三盞,煮至一盞半,去渣溫服。

若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防風當歸散主之。(方見本門大法條。)

陽 ,並見表里條。仲景雖曰 皆身熱足寒,然屬陽,不厥逆。


〔《百一》〕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取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服。


〔《千》〕倉公當歸湯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 方。

當歸 防風(各七錢半) 獨活(一兩半) 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麻黃(一兩二錢半)

上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納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活》〕八物白朮散治陰 ,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朮 茯苓 五味子(各半兩) 桂心(三分) 麻黃(半兩) 良姜(一分) 羌活(半兩) 附子(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大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溫服無時。


〔海〕若發熱,脈沉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宜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又宜小續命湯。

桂枝(一兩半) 防風 防己(各一兩) 芍藥(二兩)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銼,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


〔《活》〕附子散陰 ,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桂心(三錢) 附子(一兩,炮) 白朮(一兩) 川芎(三錢) 獨活(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棗一枚,煎至五分,溫服。

桂心白朮湯治陰 ,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 防風 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附子防風散治陰 ,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芷(一兩) 防風 甘草(各三分) 桂心(半兩) 附子(三分) 乾薑(三分) 柴胡(一兩半) 茯苓(三分) 五味子(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四片,同煎,去渣,溫服。


〔海〕發汗太多,因致 。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 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 也。若一目或左右邪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 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

右太陽 ,屬表,無汗宜汗之,有汗宜止之。陽明 ,屬里,宜下之。少陽 ,屬半表半里,宜和之。

所謂各隨其經也。


〔丹〕盧婦人,因怒,手足強直,十指如束,左脈弦虛,右脈弦大而強,稍堅。此風木攻脾土,宜速瀉肝氣,助肺金,補脾土之陰。

黃連(二錢) 天南星 白朮 人參 黃芩 天麻 川芎 木通 陳皮 青皮(各半錢) 甘草(一分)

作一帖,煎取一盞,入薑汁令辣,再沸,熱服。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 有三∶一曰風。經雲∶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 強拘急,外為不便。又雲∶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是也。二曰濕。經雲∶諸 項強,皆屬於濕。王注∶謂陽內郁,而陰行於外是也。三曰寒包熱。經雲∶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征同,其病 。蓋司天之寒,束火於中,亦陰陽內郁,陰行於外之意也。


〔世〕治角弓反張。胞衣瓶內水,鵝毛挑入患人口唇,即愈。


〔《肘》〕治中風身體強直,不得屈伸反覆。括枳樹皮,細切一升,以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溫酒服半升,酒盡再作。(枳實即枸橘樹,去風除濕。)


〔《千》〕治口噤手足不隨,而身體強直。伏龍肝五升,以水七升,和攪取汁飲之。


〔仲〕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活人書》雲∶外症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夫風病下之則 ,復發汗必拘急。夫 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脈》〕 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行。


〔無〕凡 脈,皆伏沉弦緊。


〔仲〕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 ,為難治。 病有灸瘡,難治。(即破傷風之類。) 病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即惡寒。 病,發其汗已,其脈 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 。


〔《靈》〕風 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 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熱病篇)


〔《素》〕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脈解篇)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骨空論)


〔《靈》〕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其病主癇 及 ,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


〔《甲》〕風 身反折,先取太陽及 中及血絡出血。 ,中有寒,取三里。 ,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取囟會及百會,又膈俞、上關、光明主之。 ,目不 ,刺腦戶。 ,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重,五樞主之。 ,互引善驚,天沖主之。 ,反折心痛,形氣短,尻 澀,小便黃閉,長強主之。 ,筋痛急互引,肝俞主之。熱 ,脾俞及腎俞主之。 口噤,互相引,口乾,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承漿主之。 驚互引,腳如結, 如裂,束骨主之, ,反折互引,腹脹掖攣,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中膂內,肺俞主之。又刺陽明,從項而數背椎,俠脊膂而痛,按之應手者,刺之尺澤,三 立已。

勞風(即之屬) 編輯

〔丹〕雲∶ 比癇為虛。蓋因勞汗遇風,內挾太陽寒濕之邪。治亦與 同法,但當視其所勞,則知虛在何藏。如房勞則腎虛汗出,腠理開,風入皮腠,得寒則閉,風不能出,與水俱行。其人當目下腫如臥蠶之狀。

戴人云∶腎主水,其經至於目下故也,不禁房室則死,明其虛在腎也。所以關於太陽,何也?太陽主寒,其經最在外,腠理得寒則閉,故太陽先受邪也,治宜八物白朮散、倉公當歸湯。(見前 門。)


〔河間〕芎枳丸。(方未考。)皂角化痰丸。(方見咳嗽條。)

胎前 編輯

此病多由風寒濕,乘虛而感,皆從太陽經治之。


〔《活》〕獨活防風湯治 太陽有汗。

桂枝(一兩) 芍藥(三兩) 甘草(半兩) 獨活 防風(各一兩)

上銼細,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防風葛根湯治 太陽無汗。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芍藥 防風(各二兩) 桂枝(一兩)

上銼細,每用一兩,先煮麻黃去上沫,入後藥,同煎數沸溫服。

產後 編輯

〔《千》〕竹瀝湯治產中風,口噤面青,手足急強。

用竹瀝一升,分為五服,微溫頻服,大效。

此症因虛遇風,挾痰而作,宜服人參、竹瀝之類。


〔《產》〕問曰∶產後汗出多而變 者何?答曰∶產後血虛,腠理不密,因遇風邪搏之,故變 也。宜速斡口,灌小續命湯,稍緩即汗出如雨,手拭不及,不可救也。(小續命方見前 條。)

舉卿古拜散治新產血虛 者。

荊芥穗不以多少,瓦上微炒為末。大豆黃卷,熱酒沃之,去黃卷取汁,調四五錢,和渣飲之,其效如神。


〔《千》〕大豆紫湯治產後中風,形如角弓反張,口噤涎潮。

黑豆半升,炒令焦黑煙起,以無灰酒二升沃之,入瓷器中,每用一盞,入獨活五錢同煎至六七分,去滓溫服。

按續命以下三方,太陽、厥陰藥也,邪實脈浮弦有力者固宜,但產後血氣大虛之人,不宜輕發其表,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


〔海〕防風當歸散(方見前 條。)

破傷風 編輯

破傷風者,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宣通,故熱甚而生風也。先辨瘡口平無汁者,中風也;邊自出黃水者,中水也,並欲作 ,急治之。又痛不在瘡處者,傷經絡,亦死症也。初覺瘡腫起白痂,身寒熱,急用玉真散貼之。傷在頭面,急嚼杏仁和雄黃、白面敷瘡上,腫漸消為度。若腰脊反張,四肢強直,牙關口噤,通身冷不知人,急用蜈蚣研細末擦牙,吐出涎沫立蘇,亦宜按摩導引。


〔河〕破傷風,風熱躁甚,怫鬱在表,而里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而愈。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也。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宜以寒藥佐之則良,免致藥中病而風熱轉甚也。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枝加黃芩、石膏、知母之類是也。若止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若表不已,漸傳入里,里又未太甚,而脈弦小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里,而以小柴胡和解之也。若里勢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吐稠粘,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或時汗出,脈沉洪數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郁甚於里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後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則熱退結散,而風自愈矣。

背後搐者,羌活、獨活、防風、甘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獨活、防風、甘草;兩傍搐者,柴胡、防風、甘草;右搐加滑石。


〔河〕玉真散

南星 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生薑汁、酒調服,傷處以此貼之。

羌活防風湯治破傷風,初邪傳在表。

羌活 防風 川芎 本 當歸 芍藥 甘草 地榆 細辛(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熱服。熱則加黃芩一兩,大便秘加大黃一兩。

防風湯。(見前風條。)

蜈蚣散

蜈蚣(一對) 魚鰾(五錢,炒) 左蟠龍(半兩,炒煙盡)

上為細末,用防風湯調服。

白朮防風湯若服前藥已過,臟腑和,有自汗者,宜服此藥。

白朮 防風 黃 (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大芎黃湯臟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宜速下之。

川芎(一兩) 黃芩(六錢) 甘草(半兩) 大黃(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江鰾丸治破傷風,驚而發搐,臟腑秘澀,知病在里。

江鰾(半兩,炒) 野鴿糞(半兩,炒) 雄黃(一錢) 蜈蚣(一對) 天麻(一兩) 白僵蠶(半兩)

上為細末,分作三分,先用二分,燒飯為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又用一分,入巴豆霜一錢,同和,亦以燒飯為丸,不用硃砂為衣。每服硃砂為衣丸藥二十丸,入巴豆霜丸藥一丸,次服二丸,漸加至利為度。再服硃砂為衣丸藥,病癒止。

羌活湯利後宜服,搐 不已亦宜服。

羌活 獨活 地榆(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有熱加黃芩,有痰加半夏。

地榆防風散治半表半里,頭微汗,身無汗。

地榆 防風 地丁香 馬齒莧(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米飲調下。

養血當歸地黃散日久氣血漸虛,邪氣入胃,宜養血。四物湯加防風、 本、白芷、細辛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編輯

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螈 ,俗謂之搐是也。


〔河〕諸熱瞀 ,皆屬於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主動而不寧,風火相乘,是以熱瞀 生矣。治法,祛風滌熱之劑,折其火熱,瞀 可立愈。若妄加灼艾,或飲以發表之劑,則死不旋踵矣。

《素問》雲∶心脈急甚者,為螈 。此心火虛寒也,治宜補心牛黃散主之。《靈樞》雲∶心脈滿大,癇 筋攣。此心火實熱也,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肝脈小急,亦癇 筋攣。此肝虛也,續斷丸主之。若肝脈盛者,先救脾,宜加減建中湯。《素問》雲∶脾脈急甚者,亦為螈 。此脾虛肝乘之而 也,故宜實土瀉肝木之劑。

汗多不止為虛,無汗能食為實。


〔垣〕人參益氣湯治熱傷元氣,四肢睏倦,手指麻木,時時螈 。

黃 (二錢) 甘草(炙) 升麻(各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生甘草(五分)人參(一錢二分) 炙甘草(五分) 白芍藥(七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獨活湯治風虛昏聵,不自覺知,手足螈 ,或為寒熱,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獨活 羌活 人參 防風 當歸 細辛 茯神 遠志 半夏 桂心 白薇 菖蒲 川芎(各五錢)甘草(二錢半)

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胃風湯治虛風症,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手足螈 ,目肉蠕 ,胃中有風,面腫。

白芷(一錢二分) 升麻(二錢) 葛根(一錢) 蒼朮(一錢) 甘草(五分,炙) 柴胡 本 羌活 黃柏 草豆蔻(各五分) 麻黃(半錢,不去節) 蔓荊子(一錢) 當歸身(一錢)

上 咀,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溫服。


〔《千》〕薯蕷丸治虛勞不足,風氣百疾,頭目眩冒,驚悸狂癲。

薯蕷(二十八分) 當歸(十分) 桂心(七分) 神曲(炒) 熟地(各十分) 甘草(二十分)人參(十分) 芎 (五分) 芍藥 白朮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鹿角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蘞(三分) 防風(六分) 大棗(一百枚,為膏) 黃芩(六分) 大豆黃卷(七分)

上二十二味,末之,和棗膏煉蜜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日三服。

續斷丸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眼昏不食,攣縮螈 。

續斷(酒浸) 川芎 當歸(酒浸) 半夏(湯泡,姜制) 橘紅 乾薑(炮,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滾湯下。

牛黃散治心虛風,筋脈攣搐,神昏語澀。

牛黃 龍腦 硃砂 麝香(各一錢) 蟬蛻 烏蛇肉(一兩,酒浸) 全蠍(炒) 僵蠶(炒)桑螵蛸 羚羊角 阿膠(炒) 天麻 防風 甘菊花 蔓荊子 桂心 細辛 側子(炮,去皮) 獨活(去蘆,各半兩) 犀角(半兩) 麻黃(七錢半)

上為細末,和勻,再研,每服一錢,豆淋酒下。

續命煮散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 動,或時搐搦,或渴或自汗。

防風 獨活 當歸 人參 細辛 葛根 芍藥 川芎 甘草 熟地 遠志 荊芥 半夏(各五錢)官桂(七錢半)

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渣,通口服。汗多者,加牡蠣粉一錢半。

獨活散消風化痰。

細辛 石膏(研)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 本 旋復花 川芎 蔓荊子 獨活(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三片,水一大盞,煎七分,食後服。


運氣 螈 有二∶

其一曰火。經曰∶火郁之發,民病嘔逆螈 。又曰∶少陽所至,為暴注 。又曰∶少陽司天,客勝則為螈是也。

其二曰水。經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木氣上從,民病脅痛目赤,掉振鼓栗。又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民病足痿不收,行善 。又曰∶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 尤甚是也。


〔《甲》〕卒心中痛,螈 ,互相引,肘內廉痛,心熬熬然,間使主之。熱病先手臂,身熱螈 ,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振寒螈 ,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尺澤主之。大風嘿嘿,不知所痛,嗜臥善驚,螈 ,天井主之。頭重鼻衄及螈 ,至陰主之。身熱狂走,譫語見鬼,螈 ,身柱主之。


〔《千》〕腹滿螈 ,心痛,氣滿不得息,巨闕主之。嘔血時 ,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

顫振 編輯

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螈 ,其勢為緩。《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也。又曰∶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熱。鼓栗亦動搖之意也。此症多由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常見此症多於傷寒,熱病痢疾中兼見者,多是熱甚而然,虛亦有之。背戰搖振動輕利而不痿弱,比之中風 曳牽動重遲者,微有不同。)

星附散治中風雖能言,口不 斜,手足 曳者。

天南星 半夏(以上俱用姜制) 人參 黑附子(去皮臍) 白附子 茯苓 川烏(去皮臍) 僵蠶 沒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酒各一盞,煎八分,熱服並進,得汗為度。

獨活散(見前螈 條。)


〔《千》〕金牙酒療積年八風五疰,舉身 曳,行步跛 ,不能收持。

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絹袋盛) 地膚子(無子,用莖葉。一方用蛇床子) 熟地 蒴 根 附子 防風 細辛 莽草(各四兩) 川椒(四合) 羌活(一斤)

一方用獨活。

上十味, 咀,盛以絹袋,用酒四斗,於瓷器中漬,封固勿令泄氣,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不盡一劑,病無不愈。

產後螈 編輯

產後因虛,傷風螈 ,同傷表症,未傳入里,宜服防風湯。(見前風門。)

愈風湯治產後中風,口噤螈 。亦治血暈,四肢強直。

用荊芥略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感異症,手足牽搐,涎潮昏悶。

柴胡 黃芩(一錢二分) 人參(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黃(二錢半) 半夏(一錢半)

上 咀,分二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秦艽湯前症已去,次服此藥,去其風邪。

秦艽 芍藥 柴胡(各一錢七分)甘草(炙,一錢三分) 黃芩 防風(各一錢二分) 人參 半夏(各一錢一分)。

上 咀,分二帖,每帖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癘風 編輯

經曰∶脈風成為癘,俗呼癩風是也。


〔丹〕雲∶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蛔蟲於谷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於陽明一經而已。看其疙瘩,上先見,在上體多者,病在上也。下先見,在下體多者,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病在上復在下也。陽明主胃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在上多,血受之在下多,血氣俱受者上下皆多,自非醫者有神,病者有鐵心,罕有免者。余曾治四五人,中間唯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無物可吃也。孫真人曰∶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者。非真人之不能治也,第無一人能守禁忌耳。

大法,重者取積取汗。

醉仙散治大風疾,遍身癮疹,瘙癢麻木。

胡麻子 牛蒡子 枸杞子 蔓荊子(各一兩。同炒) 白蒺藜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十五錢末,入輕粉一錢,拌勻,每服一錢,茶調下,晨午夕各一服。後五七日,先於牙縫內出臭黃涎,渾身疼痛,昏悶如醉,次後利下膿血惡臭氣,病根乃去矣。

四聖保命丹

大黃(半兩) 黃柏(八兩) 苦參 荊芥(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勻,分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溫酒送下,食遠,日三服。忌肉醬。一方用蝦蟆一個燒灰。

祛風散

大蠶砂(五升,先篩淨,水淘三遍,控干) 東行蝎虎(一條,焙乾,用白面四斤拌蠶砂為絡索,曬乾)

上每服一二合,熬柏葉湯調服,食前,日三服。

通天再造散治大風惡疾。

鬱金(半錢) 大黃(一兩,泡) 白牽牛(六錢,半生半炒) 皂角刺(黑大者,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時,面東以無灰酒調下。

愈風丹治癩。

皂角一斤(去皮弦,銼作四指許,以無灰酒浸一宿,漉出,同新汲水一大碗揉作濃汁,濾去渣,以砂鍋慢火熬膏) 苦參(四兩,為末) 土蝮蛇(頭尾全用,陰乾為末)

上二味末,以皂角膏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防風通聖散煎成送下。日二服,服三二日後,入浴出汗。病重者,不過一料。病微者,止用烏梢蛇,不用土蝮蛇。

換肌散治大風年深不愈,至眉毛墮落,鼻梁坍壞,額顱腫破,服此速效。

白花蛇(三兩) 烏蛇(三兩,酒浸一宿) 地龍(去土,三兩) 當歸(酒制) 細辛 白芷(各一兩)天麻 蔓荊子 威靈仙 荊芥穗 甘菊花 苦參 紫參 沙參 木賊 不灰木 川芎 沙苑蒺藜 甘草(炙) 天門冬 赤芍藥 菖蒲(九節者) 何首烏 胡麻(炒) 草烏頭(各三兩) 蒼朮(三兩,米泔浸)木鱉子(去殼,三兩) 定風草(三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五錢匕,食後酒調服,酒多為妙。

輕者疏風和血,以二聖散治之。二聖散方

大黃(半兩) 皂角刺(三錢,燒灰)

上將皂角刺一二個,燒灰研細,用大黃半兩煎湯,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中以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聖散。(此為緩治。)

柏葉湯

用東南枝上柏葉一秤,水一桶,水三沸,去渣,瓮盛起,旋熬蠶砂調服。初服苦澀,三五日後甜。十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一月後,發出瘡。疙瘩破,用烏龍散搽之。

烏龍尾(即倒懸灰,二錢) 烏雞子皮( )

二味為末,用地瀝青調,搽於破瘡上。

樺皮散治肺擁風毒,遍身癮疹瘙癢。

荊芥穗(二兩) 枳殼 樺皮(各四兩) 甘草(炙,半兩) 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煎令減半,取出令干,另研)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

凌霄散治癘風神效。

蟬殼 地龍(炒) 僵蠶 全蠍(各七個,炒) 凌霄花(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無時。於浴室中常蹲湯中一時許,服藥神效。

祛風丸治疥癩,經曰∶脈風成為癘也。

黃 枳殼 防風 芍藥 甘草 熟地 地骨皮 枸杞子 生地

上九味,木杵臼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五十丸。

如聖散

蔓荊子 苦參 玄參 濃朴 荊芥 紫參 陳皮 沙參 麻黃(去節,一兩) 防風 白芷 威靈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桃柳枝各一把,水五升煎,臨臥熱洗。忌五辛。


〔垣〕段庫使病癘風,滿面連須極癢,眉毛已脫落。須用熱水沃之稍緩,每晝夜須數次,或砭刺亦緩。先師曰∶風論中雲,夫癘者榮衛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治之者,當刺其腫上,以銳針刺其處,拔出其惡氣,腫盡乃止。當食如常食,勿食他食。如用藥當破血,去熱昇陽,去癢瀉榮,以辛冷散之,甘溫升之,行陽明經,瀉心火,補肺氣,乃治之正也。

補氣瀉榮湯

升麻 連翹(各六分) 蘇木 當歸 全蠍 黃連 地龍 黃 (各三分) 黃芩(生,四分) 甘草(一錢半) 人參(二分) 生地(四分)桃仁(三個) 桔梗(五分) 麝香(少許) 胡桐淚(一分) 水蛭(炒令煙盡,二個) 虻蟲(去翅足,微炒,二個)

上銼如麻豆大,除連翹另銼,胡桐淚研,白豆蔻二分為細末,二味另放,麝香、虻蟲、水蛭三味為末另放外,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匙,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再入白豆蔻二味,並麝香等三味,再上火煎一二沸,去渣稍熱,早飯後午飯前服。忌酒濕面生冷硬物。


〔《經》〕大風,刺其肌肉,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鬢眉生,而止針。

承漿一穴,在頤前唇下宛宛中,足陽明、任脈之會,療偏風口 面腫,口齒疳蝕蟲瘡。灸亦佳,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灸則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

卷之十二·肝膽部 編輯

諸痹 編輯

〔《素》〕黃帝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之類是也),濕氣勝者為着痹(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凡麻木不仁必着而不移,河間所謂氣之道路着而麻者得矣。或痛着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凡風寒濕所為行痹、痛痹、着痹之病,冬遇此者為骨痹,春遇此者為筋痹,夏遇此者為脈痹,長夏遇此者為肌痹,秋遇此者為皮痹,皆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命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治見飧泄門)。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治見淋門)。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王注云∶淫氣謂氣之妄行者,各隨髒之所主而入為痹也)。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髒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見痹論篇)

冬感風寒濕者,為骨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腎,病腎脹,足攣,尻以代踵,身蜷,脊以代頭。取太溪、委中。

春感風寒濕者,為筋痹。久而不已,則內入於肝,病臥則驚,多飲,數小便。取太沖、陽陵泉。

夏感風寒濕者,為脈痹。久而不已,則內入於心,病心下滿,暴喘嗌干,善噫恐懼。取大陵、小海。

長夏感風寒濕者,為肉痹。久而不已,則內入於脾,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取太白、三里。

秋感風寒濕者,為皮痹。久而不已,則內入於肺,病煩滿喘嘔。取太淵、合谷。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疾,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治見痛痹)。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治見着痹)。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治見痛風條酒漬巾熨)。其熱多,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乘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為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而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帝曰∶善。(俱痹論)


〔河〕升麻湯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色變,諸風皆治。

升麻(三兩) 茯神(去皮) 人參 防風 犀角(鎊) 羚羊角(鎊) 羌活(各一兩) 官桂(半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二塊,碎,竹瀝少許,同煎至一盞,溫服,不計時候。


〔《素》〕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四時刺逆從論)。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心脈微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全文見診)


〔《靈》〕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高下者,各視其部。(五變論)

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五色篇)。浮絡多青則痛,黑則痹(全文見皮)。絡脈暴黑者,留久痹也。(全文見陰陽)


〔《素》〕脈澀曰痹。(平人氣象論)

行痹(即走注疼痛) 編輯

〔仲〕諸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兀兀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麻黃 芍藥 黃 (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去烏頭)

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再煎,服七合,不時盡服之。


〔河〕防風湯治行痹走注無定。

防風 甘草 當歸 赤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炒熟) 桂(以上各一兩) 黃芩 秦艽 葛根(各三錢) 升麻(去節,半兩)

上為末。服五錢,水酒各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本》〕治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肌肉疼痛,漸入左指中,薏苡仁散。

薏苡仁(一兩) 當歸 小川芎 乾薑 茵芋 甘草 官桂 川烏 防風 人參 羌活 白朮 麻黃 獨活(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酒調下,日三服。

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麝香丸。

川烏(大八角者,三個,用生) 全蠍(二十一個,生用) 黑豆(二十一個,生用) 地龍(半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勻,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得歷節及不測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病也,三服愈(歙,屍葉切)。


〔丹〕龍虎丹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疼痛。

草烏 蒼朮 白芷(各一兩)

上研為末,水拌發熱過,再入乳香二錢,當歸、牛膝各半兩,酒糊丸,如彈子大。酒化下。


〔無〕附子八物湯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錘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 芍藥 茯苓 半夏 桂心(各三兩) 白朮(四兩) 人參(三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丹〕痛風走注疼痛。

黃柏(酒炒) 蒼朮(酒炒,各二錢)

上作一服,煎就,調酒威靈仙末、羚羊角灰,臣蒼朮,佐芥子,使用姜一片,入藥末一錢,擂碎,以前藥再溫服。


〔東)和血散痛湯治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裡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解雲,先血後氣,乃先痛後腫,形傷氣也。

羌活身 升麻 麻黃(去節,各錢半) 桃仁(十個) 柴胡(二錢) 紅花(一分) 歸身(一分) 防風(一錢) 甘草(炙,二分) 獨活(五分) 豬苓(五分) 黃柏(一錢) 防己(六分) 知母(酒,一錢) 黃連(酒)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大盞,煎至一半,去渣,空心熱服。


〔羅〕真定府張大,素好嗜酒,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髕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雲∶俞主體重節痛。俞者,脾之所主,四肢屬脾。蓋其人素飲酒,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於四肢,故為腫痛。《內經》雲∶諸濕腫滿,皆屬脾土。仲景雲∶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內經》雲∶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雲∶風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蒼朮、防風苦辛溫發之者也,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甘溫益氣,澤瀉咸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羌活 升麻(各一錢) 獨活(七分) 蒼朮 防風 甘草 威靈仙 茯苓 當歸 澤瀉(各半兩)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本》〕麻黃湯治歷節。

麻黃(一兩) 羌活(一兩) 黃芩(三分) 細辛 黃 (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接續三四日。有汗慎風。

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其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散。

牛蒡子 新豆豉(炒) 羌活(各三兩) 生地(二兩半) 黃 (一兩半)

上為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着肢節,久久不退,遂成癘風。此孫真人預戒也,宜早治之。


〔河〕大豆 散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澤皮毛,補腎。

用大豆 一升,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本草雲∶大豆消瘀血,破婦人惡血,治熱痹筋攣膝痛。古人多用酒沃豆 取汗,蓋表藥也)


〔無〕控涎丹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投藥帖,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唾涎,手腳重,腿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用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如桐子大。曬乾,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千》〕犀角湯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服。


〔《本》〕茵芋丸治歷節腫滿疼痛。

茵芋 硃砂 薏苡仁(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 郁李仁(半兩)

上細末,煉蜜杵丸,如桐子大,輕粉滾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或二十丸,五更溫水下,到晚未利,可二三服,快利為度,白粥將息。


〔子和〕治一稅官,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綿脛,靴足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風襲之,流入經絡,其病轉劇,走註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攣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如蟲行。每遇風冷,病必轉增,飲食減,肌體瘦乏,須人扶,稍能行立。所服者,烏、附、姜、桂種種燥熱。燔針着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愈。一日予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三十餘行,痛減半,漸服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 然汗出。余又作玲瓏灶法熏蒸,血熱必增劇,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故予嘗曰∶吐法兼汗,良以此夫。


〔《千》〕治游風,行走無定,或如盤大,或加甌,或着腹背,或着臂,或着腳,悉主之。

海藻 茯苓 防風 獨活 附子 白朮(各三兩) 大黃(五兩) 鬼箭羽 當歸(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丹〕控涎散治身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治走注疼痛。

威靈仙(一錢) 川芎(七錢) 梔子(炒,一錢) 當歸(一錢) 肉桂(一分) 蒼朮(一錢) 桃仁(七個)甘草(五分)

上用生薑五片,水二盞,煎半乾,入童便半盞,竹瀝半盞,沸熱服。忌肉麵雞。

定痛方治一切風濕痹痛。

乳香 沒藥 地龍(去土) 木鱉(去皮) 金星石 五靈脂

上等分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酒下。


〔《外》〕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疼不可忍。用松脂三十斤,煉四、五十遍,以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每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數日。食麵粥為佳,慎勿食血腥生冷 物果子。百日瘥。

松節酒治歷節風,四肢疼痛。

松節二十斤,酒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丹溪雲∶松屬金,能滲血中之濕)


〔《千》〕松葉酒治歷節。

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服五六度。

寒走注疼痛治法及熱走注疼痛治法,並見表寒表熱條。


〔垣〕∶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郁不得伸,附着於有形也,宜蒼朮、黃柏之類。


〔李絳〕《兵部手集》方。治臂脛痛,不計深淺皆效。用虎脛骨二大兩,粗舂熬黃,羚羊角一大兩,屑,新芍藥二大兩,細切。三物以無灰酒浸之,春夏七日,秋冬倍日,每旦空腹飲一杯。冬月速要服,即以銀器物盛,火爐中暖養之,三兩日即可服也。


〔《經》〕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具,塗酥炙黃,槌碎,絹袋盛,用清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二合,日三服。


〔《聖》〕治歷節風,百節疼痛,不可忍。用虎頭骨一具,塗酥炙黃,槌碎,絹袋盛,用清酒二斗,浸五宿,隨性多少,緩飲之妙。


〔《靈》〕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岐伯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它痹發,發則如是。此內則不在髒,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周痹當作眾痹,夫周痹邪在分肉血脈,今雲邪獨居分肉之間而命曰周痹者,是眾痹之誤為周痹也明矣。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者,所謂更止更居也。痛解則厥,厥則它痹發者,所謂更發更起也。自黃帝曰善,此痛安生,至此一百十四字,原誤在後刺其下以脫之上,今移於此)。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痹如何?岐伯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堅,轉引而行之。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周痹篇。大絡血結不通為實,脈陷空為虛。「過」字一作「遏」,下同)

按∶繆刺論雲∶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之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 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

詳此亦刺眾痹於所痛之法,當與前眾痹法相參用之。

刺五臟六腑痹法,見諸痹條。


〔《千》〕治歷節,但於痛處,灸三七壯,佳。


〔《怪》〕白虎歷節風痛∶兩踝尖(在內外兩踝尖灸之)。渾身疼痛,往來上下無常∶陽輔。如足跟不得履地∶風池。如膝蓋腫起∶曲池(一寸半),陽陵泉(一寸半)。


〔《心》〕婦人四旬,因小產成病,百節痛,無常處,臥床不起,八字(五分),環跳(四寸半),五樞(三寸半),曲池、液門(各寸半),絕骨(二寸半)。如脊背痛者,人中、大椎節下(各五分),委中(七分見血立效)。


〔無〕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歷節皆相類。歷節痛則走注不定,白虎飛屍痛淺按之則便止,附骨疽痛深按之亦無益。又一說,白虎飛屍亦能作膿,着骨而生,及其腐漬,碎骨出盡,方愈。如是則附骨與白虎飛屍同是一病,但淺深不同耳。


〔仲〕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痛痹(即痛風) 編輯

〔丹〕痛風論 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於七情,外傷於六氣,則氣血之運或遲或速,而疾作矣。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涉於冷水,或立濕地,或扇風取涼,或坐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治法各異,謹書一二,以證予言。一治東陽傅丈腿痛,一治朱宅閫內痛攣,一治鄰鮑子痢後風,皆數十帖半年安(詳見後丹溪先治內熱條)。或問∶比見鄰人,用草藥研酒飲之,不過數帖,亦有安者,如子之言,類皆經久取效,無乃太緩乎?予曰∶此劫病草藥,石上采絲為之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者,不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疾得燥則開,熱血得熱則行,亦可取效。彼病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虛,愈劫愈深,若朱之病是也。子以我為迂緩乎!(朱之病,即朱閫攣痛醫十月不應,而丹溪起之也)

潛行散治痛風。黃柏一味,酒浸焙乾,為末。生薑汁和酒調服,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之妙。

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以薑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 蒼朮(炒制,去皮)

上為粗末。生薑研入,湯煎沸,調服。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表實氣實者,少酒佐之。一法,二妙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酒炒威靈仙半錢,為末服之佳。

一男子,家貧多勞,秋涼忽渾身發熱,兩臂膊及腕,兩足及胯,皆疼痛如鍛,晝輕夜劇。醫與風藥則愈痛,與血藥則不效,惟待斃而已。予脈之,兩手俱澀而數,右甚於左。問其飲食,則如平時。形瘦則如削盡,蓋大痛而瘦,非病也。用蒼朮一錢半,酒黃柏一錢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三分,麻黃五分,研桃仁九個,作一帖煎,入薑汁些少令辣,熱服。至四帖後,去附子,加牛膝一錢。至八帖後,來告急雲∶氣上喘促不得睡,痛似微減。此時昏黑不能前去診視,予意其血虛,因服麻黃過劑,陽虛被發動而上奔,當與補血鎮墜帶味酸之藥以收之。遂以四物湯加川芎、芍藥、人參二錢,五味子十二粒,作一帖。與二帖服之,喘促隨定,是夜遂安。三日脈之,數減大半,澀脈如舊。問其痛,則曰不減,然呻吟之聲卻無。察其起居,則疲弱無力,病患卻自謂不弱。遂以四物湯加牛膝、白朮、人參、桃仁、陳皮、甘草、檳榔,入姜三片煎服。如此藥與五十帖而安。一月後,因負重擔,痛復作,飲食亦少,再與此藥,每帖加黃 三分,又二十帖方全愈。東陽傅丈,年逾六十,性急作勞,患兩腿痛,動作則痛甚。予視之曰∶此兼虛證,當補血虛,病自安。遂與四物湯加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薑,研潛行散,熱飲,三四十帖而安。

何縣長,年四十餘,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疼,臂痛,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

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婦人腳疼,腳怕冷,夜劇日輕。

生地 白芍 歸尾(各五錢) 黃柏(炒) 黃芩 白朮 陳皮(各三錢) 牛膝(二錢) 蒼朮(三錢)甘草梢(一錢)

上分六帖,煎服。食前熱飲之。

鄰人鮑子,年二十餘,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後患痛風,號叫撼鄰里。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為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經久不治,恐成枯細。遂與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痢後風,系血入腑腑,下未盡,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一錢,炒焦存性,蒼朮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黃柏一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同杵細,水盪起二三沸服。

朱宅閫內,年三十,食味甚濃,性亦躁急,患痛風攣縮數月,醫不應。予視之曰∶此挾痰與氣症,當和血疏痰導氣,病自安。遂以潛行散,入生甘草、牛膝、枳殼、通草、陳皮、桃仁、薑汁煎飲半年而安。

陸郎左腿HT 骨舊痛,小便赤少,此積憂痰涎所為。

白朮 枳殼 赤芍(一錢) 條芩 連翹 通草 甘草梢(三分)

六安人腳HT 骨痛。

蒼朮 白朮 陳皮 芍藥(三分) 木通(二錢)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大補丸四十粒。

上丹溪治痛風法,主於血熱、血虛、血污,或挾痰,皆不離四物、潛行、黃柏、牛膝、生甘草、桃仁、陳皮、蒼朮、生薑汁,而隨症加減,發前人之所未發,醫世俗之所不醫,其有功於世也大矣。


〔《本》〕王檢正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不開口,雖言語飲食,亦妨,在額與頰上常如糊,手觸之則痛。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症。或者以排風、小續命、透髓丹之類與之,皆不效。制此

犀角升麻湯贈之,數日而愈。

犀角(一兩一錢) 升麻 防風 羌活(各三兩) 川芎 白附 白芷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通口食後服,臨臥一服,日三四服。足陽明,胃也。經雲∶腸胃為市。又雲∶陽明多血多氣。

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俱多,腐熟飲食,故飲食之毒,聚於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唇挾舌,起於鼻合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王公所患,皆一經絡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稍通者自能曉。


〔海〕四物蒼朮各半湯治肢腫,不能舉動。四物湯、蒼朮各半兩,同煎服效(與活血丹相表里)。

活血丹與四物蒼朮各半湯相表里,治遍身骨節疼痛如神。

熟地黃(三兩) 當歸 白朮 白芍 續斷 人參(各一兩)

上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東垣〕蒼朮復煎散治寒濕相合,腦戶痛,惡寒,項筋脊強,肩背胛卵痛,膝臏痛,無力行步,能食,身沉重,其脈沉緩洪上急。

蒼朮(四兩,水二碗煎至二大盞,去渣,入下藥) 羌活(一錢) 升麻 柴胡 本 澤瀉 白朮(各五分) 黃柏(三分) 紅花(少許)

上為粗末。用蒼朮湯二盞,煎至一大盞,去渣溫服,空心,微汗為效。忌酒面。

緩筋湯治目如火腫痛,兩足及伏兔骨筋痛,膝少力,身重腰痛,夜惡寒痰嗽,項頸筋骨皆急痛,目多眵淚,食不下。

羌活(二錢) 獨活(二錢) 本(三分) 麻黃(三分) 蘇木(一分) 升麻(三分) 甘草(炙,二分) 草蔻(三分) 生地 黃芩 黃柏(各三分) 蒼朮(五分) 歸身(三分) 柴胡(三分) 熟地(二分) 生甘草根(二分)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遠。


〔仲〕桂枝芍藥知母湯〔河間〕防風湯。(以上二方治痛風神妙,並見行痹表條)


〔世〕治痛風。

草烏(四兩,去尖) 木鱉子(三兩,去殼) 自然銅(一兩, ) 香白芷(三兩) 沒藥(二兩,另研)南星(二兩) 威靈仙(二兩) 地龍(三兩)

糊為丸。每服十五粒。


〔羅〕活血應痛丸治風濕客於腎經,血脈凝滯,腰背腫疼,不能轉側,皮膚不仁,遍身麻木,上攻頭目虛腫,耳內常鳴,下註腳膝重痛少力,行履艱難,項背拘急,不得舒暢。常服和血脈,壯筋骨,使氣脈宣通。

狗脊(去毛,六兩) 蒼朮(泔浸一宿,十兩) 香附(炒,十二兩) 陳皮(九兩) 沒藥(一兩二錢)草烏(二兩半,炮) 威靈仙(三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或熱湯送下,不拘時候。久服。忌桃李雀鴿諸血物。


〔丹〕八珍湯治一切痛風,香港腳頭風。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三錢) 川烏(不去皮尖,生用,一兩) 草烏(不去皮尖,生用,五錢) 羌活(半兩) 全蠍(二十一個,用頭尾全者)

上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一丸。


〔羅〕烏靈丸治久患風寒,麻木痛,行步艱難。

五靈脂(二兩) 川烏(一兩,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忌一切冷物。

史丞相遇仙方治諸般痛風,手足艱難,筋骨疼痛,口眼 斜,言語謇澀。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炮,去皮臍) 當歸(酒浸,焙) 川芎 羌活 肉蓯蓉(酒浸,炮) 杜仲(去皮,炒去絲,薑汁制) 黃 白蒺藜(炒,去刺) 白朮 人參 川牛膝(酒浸,焙去蘆) 防風 天麻(去苗) 白茯苓 萆 狗脊(炒,去毛) 續斷 獨活 肉桂(去粗皮) 赤芍(各一兩) 虎脛骨 (二兩半,酥炙)

上二十二味,切細,以生絹袋盛之,用無灰酒浸,密封瓶口,春三日,夏二日,秋七日,冬十日,取出曬,焙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用浸藥酒一盞,送下五十丸,空心服。

忌生冷油膩豆腐麵食發風之物。


〔世〕五加皮酒治風濕遍身疼痛,俗名痛風,或腫或癱,或香港腳不能步履者。

用五加皮,不拘多少,入白曲內,同釀白酒飲之,或入在曲內,造好酒尤妙。


〔丹〕治環跳痛不已,防生附骨癰方。以蒼朮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黃芩;體虛者,加杜仲、牛膝,以甘草為使,大料煎入酒。深者恐術、柏、桂枝十數帖發不動,以少麻黃一二帖又不動者,恐癰將成。撅地成坑,以火 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體,使熱蒸腠理間,血氣暢而愈。

時行熱毒,攻手足大痛欲死,作地坑,深三尺,可容則止。卻燒令熱,以酒沃之,乘熱着履,坐其上,包裹勿泄氣,立安。若手痛者,暖酒浸之。(《傷寒類要》)


〔《衍》〕用三升醇酒,拌蠶屎五升,甑蒸熱,於暖室中鋪於油單上,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癰風人,就所患一邊臥着溫熱處,濃蓋覆,汗出為度。若虛人,須在左右防大熱昏冒,仍令頭面壅覆。未全愈,間再作。


〔《外》〕治風痛腫,白虎病。以三年釅醋五升,熱煎三四沸,切蔥白二三升,煮一沸濾出。布帛熱裹,當病上熨之,瘥為度。


〔《靈》〕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之,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其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內,音納。壽夭剛柔篇)


〔羅〕拈痛散治肢節疼痛,熨烙藥。

羌活 獨活 細辛 肉桂 防風 白朮 良姜 麻黃(不去節) 天麻(去苗) 川烏(生,去皮) 吳茱萸 乳香(研) 小椒(去目) 全蠍(生) 當歸(各一兩) 川姜(五錢) 葛根(一兩)

上為粗末。入乳香研勻,每抄藥一十錢,甚者十五錢,同細鹽一升,炒令極熱,絹袋盛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藥冷再炒一次,用畢甚妙。


〔仲〕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用紅藍花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頃之,再服。


〔《濟》〕虛骨丸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愈痛。

乳香 沒藥(各另研) 赤芍 熟地 虎脛骨(酥炙黃) 當歸(各一兩) 血竭(五錢)

上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內,以麻線纏定,勿令透氣,好酒六升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和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溫酒下。


〔羅〕木瓜虎骨丸治風寒濕合而成痹,腳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癮痛,不能踏地,腳膝筋拳,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足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運諸證。香港腳行步艱難,並皆治之。

木瓜 麒麟竭(研) 虎脛骨(酒炙) 木香 自然銅(醋淬七次) 楓香脂 龜板(醋炙)骨碎補(去毛) 甜瓜子 桂皮 當歸 沒藥(各一兩) 乳香(研,半兩) 地龍(去土) 安息香(重湯酒煮入藥,各二兩)

上件十五味,除沒藥外,為細末,拌勻,酒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煎木瓜湯送下亦得;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濟》〕麒麟竭散治寒濕傳於經絡,疼痛不可忍。

血竭 南乳香 沒藥 白芍 當歸(各六錢) 水蛭(杵碎,炒令煙盡) 麝香(各三錢) 虎脛骨(酥炙黃,五錢)

上八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食前溫酒下。


〔丹〕趁痛散

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 五靈脂 牛膝(酒浸) 羌活(酒浸) 香附(便浸) 生甘草

如痰熱,加酒芩、酒柏。

痛風大法,蒼朮、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酒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薄桂,治痛風。無味而薄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至痛處。

上中下痛風方

南星(二兩) 台芎(一兩) 白芷(五錢) 桃仁(五錢) 桂枝(三錢,橫行手臂) 漢防己(半兩,下行)龍膽草(半兩,下行) 蒼朮(米泔浸一宿二兩) 黃柏(二兩,酒炒) 紅花(一錢半,酒洗) 神曲(一兩,炒) 羌活(三錢,通身走骨節) 威靈仙(二錢,去蘆,上下行)

上為末,麵糊丸。食前服一百丸。


〔世〕茯苓丸治臂痛如神(方見補遺)。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如神(方見行痹)。

控涎丹加去油木鱉子一兩,桂五錢,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妙。


〔丹〕治臂痛。

半夏(一錢) 陳皮(半錢) 茯苓(五分) 蒼朮(二錢) 威靈仙(三分) 酒芩(一錢) 白朮(一錢) 南星(一錢) 香附(一錢) 甘草(少許)


〔世〕治臂痛。

紅花(炒) 神曲(炒黃)俱為末。調服之。

薑黃散治臂痛,非風非痰。

薑黃(四兩) 甘草 羌活(各一兩) 白朮(二兩)

腰以下痛者,加海桐皮、當歸、芍藥。


〔垣〕∶臂痛有六道經絡,究其痛在何經絡之間,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血氣通則愈矣。若表上諸疼痛,便下之則不可,當詳細辨之。

上東垣雲∶臂痛有六道經絡,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者,蓋以兩手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而其臂 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後廉痛者,屬太陽經,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後廉痛者,屬少陰,以細辛、獨活行之。並用針灸法,視其何經而取之也。

足痛,新病以痛風法治之,久病非香港腳,以鶴膝風治之,各自有門。痛風多屬血虛,然後寒熱得以侵之。(治法並見血熱血虛條)


〔丹〕張子元氣血虛有痰,小便白濁,陰火間起,痛風時作。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熟地(二兩) 川黃柏(炒,各二兩) 山藥 海石(好者,一兩,炒) 鎖陽 乾薑(煨,半兩) 南星(一兩) 敗龜板(二兩,炙)

上粥為丸,如梧子大。淡鹽湯下。

痛風,有痰帶熱,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之,後以趁痛散調血。如痰熱,趁痛散加酒芩、酒柏。治痛風方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把) 黑豆(半盞)

上件用酒水各一碗,煎半乾,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住,便能行動。


〔子和〕一男子六十餘,病腰尻脊胯皆痛,數歲不愈,晝靜夜躁,大痛往來,屢求自盡,天旦則定,夕則痛作,必令人手槌擊,至五更雞鳴則漸減,向曙則痛止。戴人診其脈,兩手皆沉滑堅勁有力,如張弓弦。謂之曰∶病雖瘦,難任。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堅燥。其左右曰∶有五七日,或八九日,見燥屎一兩塊,如彈丸,結硬不可言,渾身燥癢,皮膚皺揭枯澀如麩片。戴人既得病之虛實,陰用大承氣,以姜棗前之,加牽牛頭末二錢,不敢言是瀉劑。蓋病者聞暖則悅,聞寒則懼,說補則從,說瀉則逆,此弊非一日也,而況一齊眾楚。於是藥煎成,使稍熱咽之,從少至多,累至三日,天且晚,臟腑下泄四五行,約半盆,以燈視之,皆燥屎硬塊,及瘀血雜臟腑,穢不可近,須臾痛減九分,昏睡,鼻息調如常人。睡至明日,始覺飢而索粥,溫涼與之,又困睡一二日,其痛盡去。次令飲食調養,日服導飲丸、甘露散滑利便溺之藥,四十餘日及復。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兩手熱痛。戴人曰∶四肢諸陽之本也,當時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斂則痛。以三花神 丸大下之,熱遂去。


運氣 痹有二∶

一曰濕。經雲∶太陰司天,濕淫所勝,病 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治以苦熱是也。

二曰燥。經曰∶陽明所至,為尻陰股膝髀 足痛。又雲∶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甚則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是也。


〔《內經》〕刺灸諸痛法,先明經脈,次別淺深。蓋經脈者,為手足十二經脈也。

手前廉痛,屬陰明。經雲∶手陽明脈所生,病者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後廉痛屬太陽。經雲∶手太陽脈是動,則病肩似拔, 似折。所生病者,肩 肘臂外後廉痛。外廉痛,取少陽。經雲∶手少陽脈所生病者,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雲∶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臂外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內廉痛,取厥陰。經雲∶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經雲∶足陽明脈所生病者,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後廉痛,屬太陽。經雲∶足太陽脈是動,則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謂踝厥,所生病者,項背腰尻 腳背痛,小指不用。外廉痛,屬少陽。經雲∶足少陽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雲∶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又雲∶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內廉痛,屬太陰。經雲∶足太陰脈所生病者,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內後廉痛,屬少陰。經雲∶足少陰脈所生病者,脊股內後廉痛,足下熱而痛。內前廉痛,屬厥陰。經雲∶足厥陰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此十二經手足脈痛,皆視虛實寒熱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之法也。(以上全文,並見針灸門十二經條。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也)淺深者,謂皮脈內筋骨之淺深也。病在皮,調之皮,蓋取血絡也。病在脈,調之脈,即取前手足十二經之血脈也。病在肉,調之分肉。《內經》雲∶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為熱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筋,調之筋。經雲∶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在骨,調之骨。經雲∶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骨,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又雲∶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取之湧泉、崑崙。有血者,盡取之。又雲∶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陽之經補之(一作三陰)。

此皮脈肉筋骨之淺深,隨其處取之也。

又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痛痹久,而入臟腑為病,刺法見諸痹條。


〔《玉》〕渾身疼痛,但於痛處針,不拘經穴,須避筋骨,穴名天應穴。


〔《撮》〕臂膊疼痛∶肩 手三里 外關


〔《摘》〕臂膊疼痛,並麻痹∶肩 肩井 曲池


〔《集》〕臂膊麻痹疼痛∶肩 曲池 手上廉 合谷 不應再取∶肩井 列缺


〔《玉》〕臂痛連腕∶液門(沿皮向後透陽池瀉) 中渚(沿皮透腕骨瀉)


〔《撮》〕臂內廉痛∶經渠(一分,忌灸) 靈道(一分,臥針,向前三分) 少海(五分)


〔東〕臂酸攣∶肘 竅陰 尺澤 前谷 後溪


〔《甲》〕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前谷主之。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惡風,肩痛不可顧,關沖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熱,頸項肩背痛,痿痹不仁,天井主之(《千金》雲∶肩肉麻木)。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外關主之。肘痛,尺澤主之。


〔《撮》〕腕痛∶陽溪 曲池


〔《玉》〕腕無力並痛∶腕骨(橫針入三分,痛則瀉,無力則補) 曲池(補瀉同上)


〔《撮》〕五指拘攣∶三間(一分,先瀉後補炙之) 前谷(一分,瀉之,灸) 五指皆痛∶陽池外關 合谷 胯痛腿支風∶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針。可入三寸半,補少瀉多,留八吸) 居 (一寸二分,留八吸,瀉之) 委中出血


〔《標幽》〕胯痛蹶足∶環跳 懸鐘(《摘英》作丘墟,針五分,留三呼,灸三壯)


〔《集》〕胯痛腿支風,不能轉側,舉動艱難∶環跳(三寸半灸七七壯) 風市(灸二七壯)、居 (三寸半灸,五七壯) 委中 崑崙 三里 陽陵泉;不已取下穴∶五樞 陽輔 腰腳痛∶委中 崑崙 人中


〔桑〕側腳風∶絕骨 太沖


〔東〕脾樞痛,足脛寒熱,足外廉皮骨痛∶臨泣(一分) 足三陰(寸半),陽輔


〔《甲》〕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留之,以月死生為 數,(一作息數)立已,長針亦可。腰脅相引痛急,痹筋 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


〔東〕髀筋急脛痛,縱緩痿痹, 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濕痹流腫∶風市 中瀆陽關 懸鐘 腿痛∶陽陵泉 三里 伏兔 陰市 腿膝拘攣,痛引脅,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狀∶風市(灸) 陽陵泉 曲泉 崑崙 腿膝外廉痛,股腫 酸,轉痿痹,或膝脛熱,不能行動∶俠溪(五分) 髀關 光明(各一寸) 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脛酸,搖動有聲,諸節酸不能行∶陰陵泉 絕骨 中封


〔《甲》〕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 赤痛,頭眩兩額痛,逆寒泣出,耳鳴,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陽關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東〕腿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太沖(五分) 中封 膝關 脛酸寒,足下熱,不能久立,濕痹不仁∶中都 沖陽 承山 承筋 脛寒四肢重,少氣難言,不得臥∶至陽 三陰交


〔《甲》〕痹脛重,足 不收,跟痛,巨虛不廉主之。脛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脛苕苕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玉》〕草鞋風,崑崙(瀉,留六呼) 太溪(瀉,留六呼) 申脈(五分,補少瀉多,留二吸,忌灸)


〔《撮》〕草鞋風,足腕痛∶崑崙(透太溪) 丘墟 商丘(各寸半,瀉,灸)


〔《集》〕又法∶崑崙 丘墟 商丘 照海(不已取後穴) 太沖 解溪 足腕不用痿 ,坐不起,髀腳痛∶光明(沿皮五分) 丘墟(直五分) 腕緩不收,覆足不任脛酸∶然谷 浮白 崑崙


〔《撮》〕外踝紅腫痛∶申脈(半寸瀉。)


〔《摘》〕繞踝風∶曲池(如繞外踝痛,兼刺孫絡足少陽小指間三分。如繞內踝痛,兼刺大都三分。如腕前廉痛,刺行間六分)


〔《集》〕又法∶太沖 臨泣 行間 內庭 不已。取下穴∶崑崙 丘墟


〔《撮》〕大拇指本節前骨疼∶太沖(彈針出血) 足五指盡痛,不得踐地∶湧泉(二分) 然谷(一分)


〔《甲》〕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骨痹煩滿,商丘主之。膚痛痿痹,外丘主之。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痹不仁,中瀆主之。

着痹(即麻木不仁) 編輯

〔《靈》〕衛氣不行,則為麻木。(刺真節邪篇)


〔垣〕∶神效黃 湯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或腳腿,麻木不仁,並皆治之。(方見目門倒睫拳毛)

芍藥補氣湯治皮膚間有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潔古老人立效神方)

黃 (一兩) 白芍藥(兩半) 橘皮(一兩) 澤瀉(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肌肉麻,必待瀉營氣而愈。如濕熱相合,四肢沉痛。當瀉濕熱。


〔垣〕∶杜彥達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諸醫不效,求治明之,明之曰∶麻者,氣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填塞經絡,四肢俱虛,故生麻木不仁。與一藥,決三日夜。遂制人參益氣湯。服二日,便覺手心熱,手指中間如氣滿脹。至三日後,又覺兩手指中間皮肉如不敢觸者,似癢痛滿脹之意,指上瑟瑟,不敢用手擦傍觸之。

明之雲∶真氣遍至矣。遂於兩手指甲傍各以三棱針一刺之,微見血如黍粘許,則痹自息矣。

又為處第二、第三服之。

人參益氣湯治五六月間,兩手麻木,四肢睏倦,怠墮嗜臥。乃濕熱傷元氣也,以此藥治之。

黃 (八錢) 人參 甘草(各五錢,生) 甘草(炙,二錢) 五味子(一百二十粒) 升麻(二錢) 柴胡(二錢半) 芍藥(三錢)

上 咀。每服稱半兩,水五盞,煎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服後令少臥。於麻痹處,按摩屈伸少時,午飯前,又一服,日二服。

第二次藥,煎服如前。

黃 (八錢) 紅花(五分) 陳皮(一錢) 澤瀉

第三次服藥

黃 (六錢) 黃柏(一錢二分) 橘皮(三錢) 澤瀉 升麻(各二錢) 白芍(五錢) 生甘草(四錢) 五味(一百粒) 生芩(八錢) 炙甘草(一分)

上 咀。分作四服,煎服如前法,稍熱服。秋涼去五味,冬月去黃芩,服之大效。

除濕補氣湯治左腿麻木沉重。

黃 (八錢) 甘草梢(六錢) 五味(一百二十粒) 升麻梢 當歸 柴鬍梢 澤瀉(各二錢) 紅花(二錢半) 陳皮(一錢) 青皮(四錢)

上 咀。分作四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仲〕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 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 芍藥 桂枝(各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羅〕中書左丞張仲謙,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風證,半身麻木。一醫欲下之,未決可否,命予決之。予曰∶治風當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此地此時,雖交春令,寒氣猶存,汗之則虛,其表必有惡風、惡寒之證。仲謙欲速瘥,遂汗之,身體輕快。後數日,再來邀予視之。曰∶果如君言,官事繁劇,不敢出行,當如之何?予曰∶仲景雲,大法夏宜汗,陽氣在外故也。今時陽氣尚弱,初出於地,汗之則使衛氣亟奪,衛氣失守,不能肥實腠理,表上無陽,見風必大惡矣。《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又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當此之時,猶有過汗之戒。況不當汗而汗之者乎。遂與黃 建中湯加白朮服之,滋養脾胃,生發榮衛之氣,又以溫粉撲其皮膚,待春氣盛,表氣漸實,即愈矣。

《內經》曰∶化不可伐,時不可違,此之謂也。

黃 建中湯(方見治虛實條。)


〔垣〕∶戊申春,節使趙君,年七旬,病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嗄不鳴,身重如山。求治於先師,診得左手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於經絡中也。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先師曰∶君之病,皆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周身終而復始。蓋手之三陽,從手錶上行於頭,加之以火邪,陽並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毒行流散於周身而熱麻。《針經》雲∶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沉重無力。飲食入胃, 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谷善飢。肺金衰,則聲嗄不鳴。仲景雲∶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枯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加以火毒熱傷於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當以黃柏、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骨。又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 、生甘草之甘寒,瀉熱補表。五味子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灸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自地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佐。 咀。同煎取清汁服之。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絡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良愈,遂名其方曰清陽補氣湯。

蒼朮(四錢) 本(二錢) 升麻(六錢) 柴胡(三錢) 五味(一錢半) 黃柏(酒制,三錢) 知母(酒,二錢) 陳皮(二錢半) 甘草(生,二錢) 當歸(二錢) 黃 (三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待少時,復以美膳壓之。

補氣昇陽和中湯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中俱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症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目開,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症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時煩燥,氣短促而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內經》曰∶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病閉目而靜重。又雲∶諸脈皆屬於目。《靈樞》曰∶開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其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雖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則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為繩系縛之人釋之,覺麻木作而不敢動,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不須治風,當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知其經脈,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為麻木也,當兼去陰火則愈矣。時痰嗽者,秋涼在外,濕在上作也,當實其皮毛,以濕劑。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燥作,當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去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昇陽和中湯主之。

黃 (五錢) 人參(三錢) 甘草(炙,四錢) 陳皮(二錢) 當歸(身二錢) 生草根(一錢,去腎熱)佛耳草(四錢) 白芍(三錢) 草豆蔻(錢半,益陽退寒) 黃柏(一錢,酒洗,除濕瀉火) 白朮(二錢)蒼朮(錢半,除熱調中) 白茯苓(一錢,除濕導火) 澤瀉(一錢,用同上) 升麻(一錢,行陽明經)柴胡(一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至八服而愈。

溫經除濕湯李夫人,十月二十日,得立冬嚴霜作時病,四肢無力,乃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是濁氣不降欲滿也。合眼麻木者,陽道不行也。開目不麻木者,目開助陽道,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旋眩運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伸越而作也。

羌活(七分) 獨活(三分) 柴胡(二分) 黃 (二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白芍(三錢) 陳皮(二錢) 白朮(一錢) 蒼朮(二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黃柏(三分) 黃連 木香(各二分) 草豆蔻(二分) 神曲(二分) 麻黃(去節,三分) 升麻(五分) 當歸(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二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

濕氣風症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羌活(一兩) 防風(一兩) 柴胡(五分) 本(三分) 獨活(五分) 蒼朮(米泔制,一錢) 茯苓(二錢)澤瀉(二分) 豬苓(去皮,二分) 甘草(炙,五分) 黃 (一錢) 陳皮(三分) 黃柏(三分) 黃連(去須,一分) 升麻(七分) 川芎(三分,去頭痛)

上 咀。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量虛實施用。如不盡證候,根據加減法用之。


〔丹〕手足木者,是濕痰死血。十指麻,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子和〕郾城梁賈人,年六十餘,忽曉梳發,覺左手指麻,斯須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須頭一半麻,比及梳畢,從脅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往問他醫,皆云風,或藥,或針,皆不解,求治於戴人。戴人曰∶左手三部脈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澀痹也,不可純歸之風,亦有火燥相兼。乃命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後以辛涼之劑調之,潤燥之劑濡之,惟小指次指尚麻。戴人云∶病根已去,此餘烈也,可針溪谷。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針之,用《靈樞》中雞足法,向上臥針,三進三引訖。復卓針起向下臥針,送入十指間皆然,手熱如火,其麻全愈。


〔《濟》〕茯苓湯治停蓄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湯泡) 赤茯苓(去皮) 陳皮(各一兩) 枳實(去穣,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煎服,不拘時。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全文見治法)


〔《衍》〕一法。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同為末,滴水丸如彈大。每服一丸,生薑溫酒下,治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

風論雲∶風氣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全文見諸風)

又氣穴論雲∶肉分之間,溪谷之會,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於溪谷。此亦風寒相干衛氣,故衛氣不行而不仁也。(全文見氣穴論)


〔仲〕黃 五物湯。(方見本守衛氣條)

世傳惡風而麻木者,烏、附最驗。


〔《本》〕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粥法。

川烏生,為末

上用白米作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匙許,蜜三大匙,攪勻空心啜之,溫為佳。如是濕。更入薏苡仁二錢,增米作一鍾服。此粥治四肢不隨,痛重不能舉者,有此證,預宜防之。左氏曰∶風淫末疾,謂四肢為四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於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疾在末。谷氣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極有力,予常用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驗。

治風濕,四肢浮腫,肌肉麻痹,甚則手足無力,筋脈緩急,宜續斷丸。

川續斷 萆 當歸(微炒) 附子 防風 天麻(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半兩) 川芎(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或飲下,空心食前服。


〔丹溪〕劉河間作《原病式》,嘗以麻為澀,同歸於燥門中,真能識病機者也。


〔河〕前胡散治榮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 重,名曰肉苛。

前胡 白芷 細辛 官桂 白朮 川芎(各三兩) 附子(炮) 吳茱萸(湯炮,炒) 當歸(各二兩) 川椒(去目並閉目者,生用,二兩)

上銼。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豬脂膏五斤,入藥煎。候白芷黃紫色,漉去渣成膏。病在處摩之。凡大 瘕瘡痍皆治,並去諸風瘡癢,痛傷折墜損。

《內經》針灸着痹分新久,新者,湯熨灸之。經雲∶風寒客入皮膚,或痹不仁腫痛,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是也(全文治法見師傳條)。久者,淬針刺之。經雲∶着痹不去,久寒不已,淬取三里是也。(四時氣篇)


〔垣〕∶陝帥郭巨濟,偏枯,二指着痹,足不能伸。迎先師治之。以長針刺委中,至深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繆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


〔《甲》〕膝寒痹不仁,不屈伸,髀關主之。

着痹不移, 肉破,身熱,脈偏絕,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着痹久而入臟腑者為逆。(刺法見諸痹)


〔《素》〕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逆調論)


〔《脈》〕診人被風不仁痿蹙,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

鶴膝風(即歷節之類) 編輯

〔羅〕治鶴膝風,腰膝風縮之疾。

(頭尾全者,一條) 桃仁(生) 白附 阿魏 桂心 安息(桃仁同研) 白芷(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三分,以上九味用童便酒二升炒熟另處) 北漏蘆 當歸 白芍 牛膝 羌活 地骨皮 威靈仙(各一兩,為末)

上蜜為丸,彈子大。空心溫酒化下一丸。胡楚望博士,病風 ,手足指節皆如桃李,痛不可忍,服之悉愈。


〔丹〕一丈人,年七十歲,患腳膝疼稍腫。

生地 歸頭 白芍 蒼朮 炒柏(三錢) 川芎 桂(二錢) 木通(一錢半)

分四帖,煎取小盞,食前熱服。

一男子年近三十,滋味素濃,性多焦怒,秋間髀樞左右一點發痛,延及膝,晝靜夜劇,痛劇惡寒,口或渴或不渴,或痞或不痞。醫多用風藥,兼用補血。至次年春,其膝漸腫,痛愈甚,食漸減,形瘦贏。至春末,膝腫如桃,不可屈伸。診其脈,左弦大頗實,寸澀甚,大率皆數,知其小便必數而短。遂作飲食痰積在太陽、陽明治之。炒柏一兩,生甘草梢、犀角屑、蒼朮鹽炒各三錢,川芎二錢,陳皮、牛膝、木通、芍藥各五錢,遇暄熱,加條芩三錢為細末,每三錢重,與生薑自然汁同研細。多少以水盪起煎令沸,帶熱食前飲之,一晝夜四次與。至半月後,數脈漸減,痛漸輕。去犀角,加牛膝、敗龜板半兩,當歸半兩,如前服。又與半月,腫漸減,食漸進,不惡寒。唯腳膝酸軟,未能久立久行,去蒼朮、黃芩,時當夏熱,加炒黃柏至一兩半。予根據本方內加牛膝,春夏用莖葉,冬用根,杵取汁用之,效尤速。須斷酒、肉、濕曲、胡椒,當仲夏、加生地黃半兩;冬加茱萸、桂枝。


〔世〕換骨丹通治風,兼治鶴膝風。

防風 牛膝 當歸 虎骨(酥炙,各一兩) 枸杞(二兩半) 羌活 獨活 敗龜板 秦艽 萆 松節 蠶砂(各一兩) 茄根(二兩,洗) 蒼朮(四兩)

酒浸,或酒糊丸,皆可。


〔《食》〕腳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粥漿樣,用裹痛處,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瘥。煮木瓜時,入一半酒煮之。


〔子和〕∶嶺北李文卿,病兩膝臏屈伸有聲剝剝然。或以為骨鳴,戴人曰∶非也。骨不戛,焉能鳴,此筋濕也。濕則筋急,緩者不鳴,急者鳴也。若用予之藥,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則自無聲矣。李文卿從其言,既而果然。


〔《素》〕蹇膝伸不屈,治其楗(骨空論。下同。經雲∶輔骨上橫骨下為楗。王注云∶髀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滑壽雲∶楗,骨之下為髀樞,蓋楗即兩骨相接處為楗也)。坐而膝痛,治其機(經雲∶挾髖為機。王注云∶髖骨兩傍相接處。滑壽雲∶髖骨挾腰兩傍,髖骨為機,機後為臂)。立而暑解,治其骸關(經雲∶膝解為骸關。王注云∶暑,熱也。若膝痛起立而膝骨解中熱者,治其骸關。經雲∶起而引膝骨,解之中也。滑壽雲∶挾膝解中為臏)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經雲∶輔上為 。王注云∶ 為膝解之後,曲腳之中,委中穴)。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經雲∶ 上為關。王注云∶關在 上。當楗之後,背立按之動搖筋應手)。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王注云∶大杼穴也)。連 若折,治陽明中俞 (王注云∶若膝痛不可屈伸,連 痛如折者,則針陽明脈中俞 ,三里穴也)。膝痛若別,治巨陽少陰滎(王注云∶若痛而膝如別離者,則治足太陽滎通谷穴,足少陰滎然谷穴也)。淫濼脛酸,不能立久,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外上當作外踝上。王注∶淫濼謂似酸痛而無力也。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右楗機骸關諸穴,更參訂之。


〔《靈》〕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之,發而間之,針大如 ,刺膝無疑。(雜病篇)


〔《玉》〕鶴膝風腫及腿痛∶髖骨(在膝蓋骨上一寸,梁丘穴兩傍各五分,針入五分,留一吸,瀉之) 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內傍,橫針透膝眼,在犢鼻外傍,禁灸,留八呼,瀉之)


〔《集》〕又法∶膝關 委中(三寸半但紫脈上出血為妙) 三里 不已,取下穴∶陽陵泉中脘 豐隆


〔通〕膝腫∶行間


〔《撮要》〕陽陵泉(橫透陰陵泉,補生,瀉成) 陰陵泉(橫透陽陵泉。補生,瀉成) 膝關(法見前玉龍下)


〔世〕腳拗痛,委中出血。


〔桑〕腳膝痛筋急∶風池 三間 三陰交 三里

編輯

熱攣者,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全文見痿門)

又雲∶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之類是也。(全文見陰陽。丹溪雲∶大筋 短者,熱傷血不能養,故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


〔丹〕王秀,濕熱大作,腳痛後,手筋拘攣,足乏力。

生地 當歸 川芎 白朮(各二錢) 蒼朮(一錢半) 甘草(炙三分) 木通煎湯,下大補丸三十丸。大補丸須炒暖。


〔《心》〕薏苡仁散治筋脈拘攣,久風濕痹。

薏苡仁(一升搗散,以水二升,取末數匙作粥,空腹食之。《衍義》雲∶筋急拘攣有兩等,《素問》大筋受熱,熱則縮而短,故攣急不伸,則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筋急,不可用也)

寒攣者,經所謂寒多則筋攣骨痛者是也。


〔《本》〕同官歙丞張德操,常言其內子昔患筋攣,腳不得屈伸,逾年,動則令人拘持,求醫於泗水楊吉老。雲∶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極,養血地黃丸,春夏服之。

熟地(一分) 蔓荊(一分) 山茱萸(五分) 黑狗脊(炙) 地膚子 白朮 乾漆 蠐螬(炒) 天雄 車前子(各三分) 萆 山芋(即山藥) 澤瀉 牛膝(各一兩)

上細末,煉蜜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空心食臥服。

治筋痹肢節束痛,羚羊湯,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獨活(各一兩三錢半) 白芍 防風 芎 (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濕痹留於筋脈,縮不能轉側,烏頭湯,冬服之。

大烏頭 細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乾薑 白伏 防風(炙)當歸(各一兩) 獨活(一兩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服。


〔《千》〕薏苡仁湯治筋攣不可屈伸。

白蘞 薏苡仁 芍藥 桂心 酸棗仁 乾薑 牛膝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三枚)

上九味 咀。以醇酒三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垣〕活血通經湯靈壽縣董監軍,癸卯年十二月間,大雪初霽,時因事到真定,忽覺有風氣暴仆,診候,得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症手攣急,大便閉澀,面赤熱,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風寒之邪傷人,則搐急而攣痹,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內經》雲∶寒則筋攣,正此謂也,本人素多飲酒,內有實熱,乘於腸胃之間,故大便閉澀而面赤熱。內則手足陽明受邪,外則足太陰脾經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用黃柏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澡,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昇陽氣,行手足陽明之經,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為引用潤燥。復以芍藥、甘草專補脾氣,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木邪專益肺金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加當歸身去里急而和血潤燥,名之曰活血通經湯。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 桂枝(二錢) 當歸(一錢) 人參(一錢) 芍藥(五分) 甘草(炙,一錢) 酒柏(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

虛攣者,經所謂虛邪搏於筋,則為筋攣。又雲∶脈弗榮則筋急(全文見診生死門)。

又仲景雲∶血虛則筋急。此皆血脈弗榮於筋,而筋成攣,故丹溪治攣用四物加減,《本事》治筋急極,用養血地黃丸,蓋本乎此也。


〔《靈》〕黃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臟。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遇,血脈之所游。氣血固。邪不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丹〕一村夫,背傴僂而足攣,已成廢人。予診其脈,兩手皆沉弦而澀。遂以戴人煨腎散與之,上吐下瀉。過月余久,吐瀉交作,如此凡三帖,然後平復。(煨腎散用甘遂末三錢,豬腰子細批破,少鹽椒淹透,滲藥末在內,荷葉包裹燒熱,溫酒嚼服之)

攣皆屬肝。經雲∶肝主身之筋故也。又雲∶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又雲∶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心》〕除一切風濕痹,四肢拘攣。蒼耳子三兩搗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渣呷。


〔《食》〕酒煮木瓜粥,裹筋急痛處。佳。(方見鶴膝風門)

《內經》針灸法 取攣,有筋攣、脈攣之異。取筋攣者,經雲∶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筋炅病已止者是也(全文見痛痹門)。取筋脈者,經雲∶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腕攣急,腋腫,辨虛實寒熱,陷下取之,是取筋脈之攣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二經條)。又曰∶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則肘攣取之所別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五絡條)。又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 (全文見針灸門繆刺絡條)。是取絡脈之攣也。


〔《千》〕灸筋急不能行,內踝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壯,立愈。


〔《玉》〕兩肘俱攣∶曲池(九分,先瀉後補,補四呼,瀉九吸) 尺澤(手如弓,方可針五分,先補後瀉)


〔標〕筋攣骨痛∶魂門(補)


〔張仲文〕禪山灸法,治腳筋攣急。(見腰痛門。兩腳內外曲交尖)


〔《撮》〕膝曲筋急不能舒∶曲泉(一寸半)


〔《怪》〕膝筋拘攣不開∶兩膝(外曲交尖,灸二十七壯,即委陽穴)


〔《甲》〕兩手攣不收伸及掖偏枯不仁,手 偏小筋急,大陵主之。掖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 主之。

一身盡痛 編輯

一身盡痛,其病暴似傷寒,屬濕痹,並見傷寒太陽症門。其留連難已者,於此求之。寒而一身痛苦,甘草附子湯。熱者,拈痛湯。(甘草附子湯,方見傷寒身疼門)


〔垣〕拈痛湯治濕熱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熱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

羌活(半兩) 人參(二錢) 甘草(五錢) 防風(三錢,去頭) 苦參(三錢,酒炒) 升麻(二錢,去蘆)葛根(二錢) 知母(二錢,酒炒) 黃芩(二錢,酒炒)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茵陳(五錢,酒) 白朮(錢半) 當歸(三錢,酒) 蒼朮(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遠或空心,日一服。


〔丹〕婦人患身痛食少,脈澀、略沉,重取弦實,此氣滯也。

白朮(二錢) 青皮 黃芩 芍藥 木通 陳皮(半兩) 神曲(炒一兩) 桂(二錢) 甘草(五分)蘇梗(二分)

上分十帖煎。


〔垣〕麻黃桂枝升麻湯李夫人患渾身麻木,睡覺則少減,開目久則全已,閉目則麻復至。此症用藥已全去,又因家事不和,心中煩惱,遍身骨節疼,身體沉重,飲食減少,腹中氣不轉運。

麻黃(不去節五分) 桂枝(三分) 升麻 人參(五分) 白朮(三分) 甘草(炙三分)黃 (五分) 半夏(二分) 生薑(一分) 陳皮(二分) 濃朴(二分) 木香(一分) 茯苓(三分) 澤瀉(二分) 黃柏(二分) 附子(二分) 草豆蔻(二分)

上 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服。


〔《本》〕治遍身皆痛如勞證者,若傷寒身體痛者,不可服。但少年虛損冷憊,老人諸疾,並皆治之。

黃 人參 甘草 附子(炮) 羌活 木香 知母 芍藥 川芎 前胡 枳殼 桔梗白朮 當歸 茯苓 半夏(制以上各五錢) 柴胡 鱉甲(醋炙各一兩) 桂心 酸棗仁(三分)杏仁(半兩,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個,烏梅三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實則身盡痛。此脈若羅絡之血,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全文見針灸)


〔潔〕百節痛實無所知∶絕骨(三棱針出血)

產後身痛 編輯

〔雲〕趁痛散治產後氣弱血滯,遍身疼痛,及身熱頭疼。

牛膝 當歸 桂心 白朮 黃 獨活 生薑(各半兩) 甘草 薤白(各三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食前服。

五積散加酒煎,治感寒頭痛身疼,方見傷寒門。恐與四物各半服之穩當。加桃仁煎,治腰痛,逐敗血,去風濕。


〔《大》〕治產後遍身青腫疼痛,及眾疾。

牛膝 大麥 (等分)

上為細末,以新瓦罐子中填一重麥 ,一重牛膝,如此填滿,用鹽泥固濟,火過赤,放冷,研為散。但是產後諸疾,熱酒調二錢下。

風痹雜合病 編輯

風痹,風與痹雜合病也。蓋風痹痿厥四者多雜合。如風痹、風痿、痿厥、痹厥、風厥之類是也。風痿、風痱病,今集中風門。痿厥、痹厥,即香港腳病,今集入厥門。風厥、痿痹,散見各門。風痹,今入痹門焉。

《靈樞》∶病在陽者,命曰風(壽夭剛柔篇)。東垣雲∶此病在陽,因十二經各受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之中也,用針當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藥以辛溫發散,通因通用,又熱因熱用是也。

《靈樞》∶病在陰者,命曰痹。東垣雲∶身半以下,濕之中也,命曰痹。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得之勞倦,脾胃氣虛而下陷,運氣榮氣,不得升浮經營心肺也。

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言陰陽氣血俱病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全文見診法)

《靈樞》雲∶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傷腎脾)。時嘔時 ,眩已汗出(傷心)。久則目眩(傷肝)。悲以善恐,短氣不樂(傷肺)。不出三年,死也(一雲∶三日死)。

卷之十三·肝膽部 編輯

驚悸怔忡 編輯

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亦心動而不寧也。


〔丹〕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便動者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類。

治勞役心跳大虛症。

硃砂(一錢) 歸身 白芍 側柏 川芎(各五錢) 陳皮 甘草 黃連(各三錢)

上用豬心血為丸。


〔垣〕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熟地黃、生地黃、柴胡、升麻、白芍藥、牡丹皮、川芎、黃 之類以補之,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鎮墜之劑,謂丹砂之類。)


〔杜〕林學士本南人,歷內地為官,有一子甚端嚴而聰敏,父母愛之,居常喜食海蛤,飲食之頃,未嘗不設,至十八年,忽面色頓青,形體瘦削,夜多驚悸。皆謂勞瘵之疾,百療不瘳。遂召杜脈之,杜曰∶非病。何以知之?蓋雖瘦削麵青,精神不減。問學院子,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藥,病當自愈。如是經兩月,面色漸有紅潤意,夜亦無驚悸。林學士延杜而問曰∶醫師之驗,久聞世名,願聞此病所以?杜曰∶王冰《素問》曰,鹽發渴,乃勝血之證。海味皆咸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漸衰,則夜驚悸。今既去咸,用生津液之藥,人且少壯,血液易生,面色漸有紅潤,此疾去乃安矣。眾醫以為勞瘵,非其治也。


〔仲〕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飲水多必心下悸。)


〔無〕五飲停蓄,閉於中脘,最使人驚悸,屬飲家。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膽虛不能致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湯洗) 竹茹 枳實(炒。各二兩) 橘皮(二兩,去白) 甘草(炙,一兩) 白茯苓(一兩五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仲〕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 麻黃(等分)

上二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甘草湯(方見傷寒悸。)


〔《素》〕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金匱真言論)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全文見診病傳變。)

一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風厥。(全文見診。)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得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陰陽類論)


〔《本》〕珍真丸獨活丸 並治臥驚悸多魘。(二方並見不得臥。經雲∶臥則血歸於肝。今血不靜臥不歸肝,故驚悸於臥也。)


〔東〕羌活勝濕湯 治臥而多驚悸多魘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經曰∶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羌活勝濕湯方見腰痛。)

諸病疼酸驚駭,皆屬於火。(全文見診。)


〔丹〕病自驚而得者,則神出其舍。舍空得液,則成痰也。血氣入舍,則痰拒,其神不得歸焉。(控涎丹加辰砂、遠志。)


〔無〕驚悸,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名曰心驚膽寒,病在心膽經,其脈大動(動脈如豆,厥厥動搖無頭尾者也。)東垣硃砂安神丸(方見煩躁門。東垣雲∶外物驚宜鎮,平以黃連安神丸是也。)


〔無〕鎮心丹治驚悸。

辰砂(用黃松節酒浸) 龍齒(用遠志苗醋煮)

上只取辰砂、龍齒各等分為末。豬心血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以麥門冬葉、綠豆、燈心、白蜜,水煎,豆熟為度,臨臥咽下。小兒磨化半丸,量歲數與之。


〔世〕密陀僧散治驚氣入心絡不能語者。昔有為野狼及大蛇所驚,皆以此而安。

用密陀僧研極細末,茶調一錢匕,一服即愈。


〔無〕寒水石散治因驚心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飲,遂為大疾,忪悸隕KT ,不自勝持。少遇驚則發,尤宜服之。

寒水石( ) 滑石(水飛。各一錢) 生甘草(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則新汲水下,怯寒則姜棗湯下,加龍膽少許尤佳。


〔子和〕衛德新之妻,旅宿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諸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戴人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也,驚者為自不知也,恐者為自知也。足少陽膽經,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乃命侍女執其兩手,按於高椅上坐,當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人大驚。戴曰∶我以木擊幾,何必驚乎?伺少停,擊之驚少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遣人擊背後之窗。徐徐驚定,而嘆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內經》雲,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見必無驚。是夜使人擊其門窗,自昏暮達曙,熟臥不聞。夫驚者,神上越也,從下擊幾,使之下視,所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終身敬服。


〔仲〕炙甘草湯 治脈結代而悸。(方見傷寒。)


〔丹〕驚悸,定志丸加琥珀、鬱金。


〔無〕定志丸治心氣不足,驚悸恐怯。

菖蒲(炒) 遠志(去心) 茯苓(各二兩) 人參(一兩) 辰砂(為衣)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一方去茯神,名開心散,服二錢匕,不時。


〔《本》〕安神鎮心,治驚悸,消風痰,辰砂遠志丸

石菖蒲 遠志 人參 茯神 川芎 山藥 鐵粉 麥門冬 天麻 半夏 南星 白茯苓(生。各一兩)細辛 辰砂(各半兩)

上為細末,生薑五兩,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綠豆大,另以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夜臥服生薑湯下,小兒減服。

茯苓丸

石菖蒲 辰砂 人參 遠志 茯苓 真鐵粉 茯神 南星(牛膽制) 半夏曲(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四兩,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別用細末為衣,干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臥生薑湯下。

上二方療驚良驗。

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欲動。


〔《素》〕陽明所謂甚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脈解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音而驚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陽明脈解篇)

痰飲驚悸屬脾土。(見前痰飲條。)


運氣 驚悸有三∶

一曰肝木不及,金來乘之。經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發驚駭。又雲∶陽明之復,則入肝,驚駭筋攣是也。

二曰火邪助心。經雲∶少陽所至為驚惑。又雲∶少陽所至為驚躁。又雲∶少陽之勝善驚是也。

三曰寒邪傷心。經雲∶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病煩心躁悸是也。

按經雲∶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 ,陷脈為 ,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者,是痿瘡所為之驚駭也。蓋俞則 瘡之俞竅,其痛,氣留連肉腠之間,恐人觸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內薄而傳為善畏驚駭之疾也。


〔《撮》〕心爍爍跳動,少沖瀉之,灸立效。


〔《甲》〕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飢不欲食,照海主之。

膽寒怯寒厥,手臂痛,善驚妄言,面赤泣出,液門主之。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嗌乾渴,行間主之。


〔《素》〕肝脈騖暴,有所驚駭。(大奇論 王注云∶騖謂馳騖,言迅急也。)二陽急為驚。(同上)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名曰肺痹寒熱。(全文見積塊,下同)陽明澀則病積而善驚。


〔仲〕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脈》〕驚主病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仲〕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病皆從驚發得之。

產驚悸 編輯

〔《大》〕七寶散產後服之,安神壓驚。

辰砂(研) 桂心 當歸 川芎 人參 白茯苓 羚羊角(燒存性。各二錢) 乾薑(一錢,炮)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羌活豆淋酒調下。如不飲酒,漬米水飲調下。如心煩熱悶,以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減姜、桂。如心下煩悶而痛,用童便酒調下。如腹痛加當歸。如心悶加羚羊角。如心虛氣怯加桂心。不下食或噁心,加人參。虛顫加茯苓。


〔海〕大效牡丹皮散治血藏虛風,及頭目不利,不思飲食,手足煩熱,肢節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腸不調,陰陽相干,心驚怯悸,或時旋運。

牡丹皮 川芎 枳殼(麩炒。各一兩) 陳皮 玄胡索 甘草 羌活 半夏(湯洗。各半兩) 木香(三分)訶子肉(三分) 芍藥(三分) 三棱(炒,半兩) 乾薑(五錢,炮) 當歸(一兩半) 白朮(炒,三錢)桂心(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五七沸,食前溫服。益血海,退血風勞攻注,消寒痰,實脾胃,理血氣攻刺,及氣虛惡寒潮熱證至妙。


〔《大》〕治產後中風,心忪悸,志氣不定恍惚,語言錯亂。

人參(六分) 羚羊角(屑) 麥門冬 茯神(各八分) 茯苓 白蘚皮 甘草(各四兩) 石膏(二分)淡竹瀝(兩大合)

上 咀,用水二升,煎至七合,下竹瀝,分三服。

心動 編輯

,因痰動也。心 動者,謂不怕驚而心自動也。驚恐亦曰心中 恐,謂怕驚而心亦動也。

其 自動之病,屬二經。一屬心主手厥陰病。經雲∶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則病心中 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刺灸之法也。又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病心 大動,胸脅胃脘不安,治以甘熱。是運氣之寒傷心主也。其二屬少陽病。經雲∶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噫,其傳為心掣是也。(掣,尺制反,曳也。)

編輯

怒在陰陽,為陰閉遏其陽,而陽不得伸也。經雲∶陰出之陽則怒。又雲∶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冤善怒。東垣雲∶多怒者,風熱陷下於地是也。怒在臟腑所屬經,在髒為肝,在志為怒。又雲∶肝藏血,血有餘則怒。又雲∶膽為怒是也。


〔丹〕治怒方

香附末(六兩) 甘草末(一兩)

上和勻,白湯調服五錢。


運氣 怒皆屬木太過。經雲∶木太過曰發生。發生之紀,其病怒。又雲∶歲木太過,風氣流行,甚則善怒。

又雲∶歲土不及,風反大行,民病善怒是也。怒在禁忌,多生厥逆。經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雲∶暴怒傷陽。又雲∶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餐泄是也。

善太息 編輯

運氣 善太息皆屬燥邪傷膽。經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善太息。又雲∶陽明之勝,太息嘔苦。又雲∶少陰司天,地乃燥,悽愴數至,脅痛善太息是也。

《內經》灸刺善太息,皆取心膽二經。經雲∶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思憂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又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視足少陽脈之陷下者灸之。又雲∶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視盛虛實寒熱,陷下取之是也。


〔《甲》〕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便難,中封主之。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 。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多不嗜臥;虛則腹脹,腸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目疾門 編輯

經雲∶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精明,此則眼具陰陽也。(全文見視歧亂見。)又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此則眼具五臟六腑也。(全文見視歧亂見。)後世以內外皆屬心,上下兩瞼屬脾,白眼屬肺,黑眼屬肝,瞳子屬腎,謂之五輪,蓋本諸此也。又有八廓之說,無義無據,今不得刪入焉。

臟腑主目有二∶一曰肝。經雲∶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又雲∶入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又雲∶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也。二曰心。經雲∶心合脈,諸脈者,皆屬於目是也。至東垣又推之而及於脾,如下文所云。


〔東垣〕五臟生成篇雲∶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針經·九卷》大惑論雲∶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故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孔竅,天明則日月不明也。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胞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及因邪氣所並,而損其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不明正理也。陽主散,陽虛則眼楞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不斂,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眼花。


〔《靈》〕目 外決於面者為銳 ,在內近鼻者為內 ,上為外 ,下為內 。(癲狂篇)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太陽病宜溫之散之,陽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陽病宜和之也。(論疾診尺篇)


〔《保》〕論雲∶眼之為病,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髒則為里,當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而易療。久病者,為里而難治。除風散熱者,瀉青丸主之。養血安神者,定志丸主之。婦人,熟地黃丸主之。或有肥體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自無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涼藥多則損氣者,久之眼漸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視物,此則失血之驗也。熟干地黃丸、消氣定志丸,相須而養之。或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此之謂腎氣弱也,宜補腎水,駐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謂眼居諸陽交之會也,而陰反閉之,此風邪內滿,當有不測之病也。

目赤腫痛 編輯

目疼有二∶一謂目 白眼痛,一謂目珠黑眼疼。蓋目 白眼疼屬陽,故晝則疼甚,點苦寒藥則效,經所謂白眼赤脈法於陽故也。目珠黑眼疼屬陰,故夜則疼甚,點苦寒則反劇,經所謂瞳子黑眼法於陰故也。


〔《簡》〕補肝散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錢,香附子一兩,共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無時候服。

上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眼藥點上,反疼甚者,亦神效。蓋目珠者,連目本,目本又名目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丹溪雲∶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開花,遇夏至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

予周師目珠疼,及連眉棱骨痛,並頭半邊腫痛,遇夜則作,用黃連膏子點上,則反大疼,諸藥不效。灸厥陰、少陽則疼隨止,半月又發。又灸又止者月余,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用茶清調服下咽,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又一男子,年六十歲,亦目珠連眉棱骨疼,夜甚,用苦寒劑點亦甚,與前證皆同,但有白翳二點,在黑目及外 為翳,藥皆不效,亦以此藥間東垣選奇湯,又加四物黃連煎服,並灸厥陰、少陽而安。


〔《本》〕治睛疼難忍者。

川歸 防風 細辛 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熟水調下,食後、日午、夜臥。各一服。


〔《保》〕止痛散治兩額角痛,目睛痛,時見黑花,及目赤腫痛,脈弦,作內障也,得之於饑飽勞役。

柴胡(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栝蔞根(二兩) 當歸 黃芩(四兩,一半酒,一半炒) 生地黃(一兩)

上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臨臥熱服。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各五錢。

治太陽經 衛虛血實,目腫赤,瞼重,頭中濕淫,膚翳睛痛。肝風盛,眼黑腎虛。

桔梗丸

桔梗(一斤) 牽牛(頭末,二兩)

上細末,每服四五十丸,至一百丸,食前溫水下,日二次。


〔《衍》〕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淨姜上,取汁於錢唇,點目,熱淚出,隨點隨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有瘡者不可用,又以此治癢,驗。)


〔張仲文〕治眼暴赤腫痛不得開,又淚出。削附子赤皮末如蠶屎,着 中,以瘥為度。


〔《本》〕治丈夫、女人、室女、小兒諸般赤眼,針頭丸

川烏尖(七枚,懷干) 白僵蠶(七枚,去嘴,懷干) 硼砂(十文)

上為末,用豬膽取汁調藥,不令稀,用成軟塊攤在碗內,荊芥、艾各一兩,皂角小者一莖,燒,將藥碗覆熏之,常將藥膏攪勻轉,又攤又熏,以皂角、荊芥、艾盡為度,再搜成塊,用油紙裹,入地中出火毒,冬兩日夜,夏一夜,春秋一日夜,取出,丸如針頭大,每一丸,點眼中,妙。


〔丹〕治目中百病,乳汁煎黃連點之。


〔《衍》〕人乳汁,治目中功多,何也?人心主血,肝藏血,肝受血則能視,蓋水入於經,其血乃成。又曰∶上則為乳汁,下則為月水,故知乳汁即血也,用以點目,豈不相宜者哉。

治眼痛。小黃和皮,一名小柏子,以粗布揩去粗皮,刮取柔細黃屑,以手急捏成團,如雞子大,以苧絲縛之,次以蘿蔔葉包之,又用苧絲縛之,置灰火內煨,去外二三層有灰者,急用紗絞出黃汁,收之。點眼甚妙。

一方用乳汁拌小黃柏皮,同煨點之,又勝。


〔世〕《傳信方》眼風淚癢,或生翳,或赤 ,一切皆主之。宣州黃連搗為細末,蕤核仁去皮碾為膏,緣此性稍濕,末不得故耳。與黃連等分相合,取不蛀干棗三枚,割頭少許,留之,去核,以二物填於中,卻取割下棗頭,根據前合定,以少綿裹之,惟薄綿為佳,以水半碗,於銀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雞子殼,以綿濾,待冷點眼,萬萬不失,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


〔《保》〕點眼藥除昏退翳,截赤定痛。

當歸(二錢) 黃連(二錢) 防風(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甘草(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大碗,文武火煎,滴水中不散為度,入熟蜜少許,點眼。


〔丹〕暴赤眼痛。枸杞汁點妙。(《手集》)目卒痛。荊芥燒汁,點之。(《肘後》)


〔《保》〕救苦丸治眼暴赤,發嗔痛甚者。

黃連(一兩) 川歸(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細,水半碗,浸一宿,以火熬約至一半,綿絞去渣,令淨,再熬作稠膏,攤在碗上,倒合,以物蓋之,用熟艾一大塊如彈子大,底下燃之。熏膏子,令艾盡為度,下下項藥。

硃砂(一錢,飛) 腦子(五分) 乳香 沒藥(研。各等分)

上研入膏,和丸,如米大。每用二丸,點眼兩角,仰面臥,藥化方起。


〔世〕點藥方

黃連五錢,去須槌碎,用水三碗浸,夏月三日,冬五日。以古文錢百二十個同煎,取汁半碗。又將渣再煎,凡三次,取綿濾過,以瓷器熬成膏子,如砂糖樣。卻將爐甘石、黃連、芽茶小便 過者入麝香少許,同研細,入前膏子再熬,可丸為度,如桐子大,化點。一方不用爐甘石,只將膏子入麝少許點,尤妙。一方陰陽寒熱通用,以生薑、自燃汁重綿濾過證,姜泥曬乾。卻用黃連膏入蜜少許,以姜泥為丸餅,如錢濃,或水化,或干點,神效。

薑汁點法,見前黑睛痛條,治目痛惡寒脈浮者效。治目 白眼痛諸法,並見後表里寒熱虛實等條。


〔東垣〕選奇湯 防風飲子 治眉骨痛不可忍。(方見眉痛門。)

芎辛湯治兩目晝夜隱澀難開,羞明畏日,目赤,視物昏暗。

芎 蔓荊子(各五分) 細辛(二錢) 防風(一錢五分) 甘草 白芷(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大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渣,稍熱臥服之,極佳。

明目細辛湯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眼睫成細眵糊多,隱澀難開,眉攢痛悶,鼻涕唾極多如稠膿,大便微硬,喜食冷物。

麻黃 羌活(各三錢) 本(一錢) 川芎(五分) 細辛(少許) 白茯苓(一錢) 蔓荊子(六分)荊芥穗(一錢二分) 當歸梢(一錢) 川椒(八粒) 生地黃(六分) 桃仁(二十枚) 紅花(少許) 防風(二錢)

上並銼,如麻豆大。分作四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忌酒濕面及風寒處行走。


〔《本》〕治肝腎風毒瓦斯上沖眼痛,菊花散

甘菊花 牛蒡子(炒,各八兩) 防風(三兩) 白蒺藜(去刺,一兩) 甘草(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水調下,食後臨臥。

凡目赤痛,或大腑秘,或脈實有力者,為有里證,宜微利之,實熱條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


〔海〕目赤暴作雲翳,疼痛不可忍,宜四物龍膽湯

四物(各五錢) 羌活 防風(各三錢) 草龍膽 防己(各二錢)

上水煎服。


〔丹〕丈夫患眼赤腫痛。

連翹 黃芩 歸須 陳皮 蒼朮(各二錢) 木通(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分三帖,薄荷葉五片,水二盞,煎一半,入些好酒,熱飲之。


〔《保》〕槐子散治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

槐子 黃芩 木賊 蒼朮(各等分)

上細末,食後茶送下。

川芎散治風熱目眩熱腫,及胸中不利。

川芎 槐子(各一兩)

上為末。氣滯下痢,薑湯調。目疾,茶清調。熱上攻, 咀一兩,煎服。


〔潔〕治眼赤,暴發腫,散熱飲子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各一兩)

上切,每半兩,水二盞煎,食後溫服。如大腑秘,加大黃一兩。如痛甚,加川歸、地黃。煩躁不得臥,加梔子一兩。

治目暴發赤腫,除風散熱,瀉青丸。(方見治法門。)


〔《局》〕洗肝散風毒上攻,暴作赤目,腫痛難開,隱澀多淚。

薄荷(去梗) 當歸 羌活 防風(各去蘆) 梔子仁 甘草(炙) 大黃 川芎(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熱水調下。


〔《本事》〕治目暴亦,澀腫疼痛。

木賊(半兩,去節) 細辛(半兩,淨洗) 草烏(一分,去尖) 龍膽草(半兩,去根)

上為銼散,每服三大錢,水一大盞,黑豆半合,煎至一二沸,入砂糖一塊,如大彈子大,煎至八分,去渣,食後溫服。一應諸眼患並用。忌煎爆油麵酢醬熱物,及不得嗔怒房色等事,則便易獲痊矣。

治腎經虛冷,水候不升,不能上滋肝木,致令眼目昏暗,或痛或癢,須用此藥方調治之。

川芎 荊芥 天麻 萆 川烏(炮) 烏藥 羌活 黑牽牛(炮) 川歸 金釵石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嚼下。

目赤腫足寒者,必用時時溫洗其足,並詳赤脈處屬何經,灸三里、臨泣、崑崙等穴,立愈。


〔海藏〕四物龍膽湯(方見熱條。)


〔《保》〕地黃湯治眼小昏澀,因發而久不能瘥。

防風 當歸 黃芩 黃連 人參 茯神 羌活 地黃(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丹〕赤眼癢痛。煎枸杞汁服。(《救急方》)


〔垣〕助陽和血補氣湯治眼發上熱壅,白睛紅,眵多淚無,疼痛而隱澀難開,此服寒藥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陽和血補氣。

防風(七分) 黃 (一錢) 甘草(炙,五分) 蔓荊子 歸身(洗,五分) 白芷(二分) 升麻(七分) 柴胡

上 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臨臥避風,及忌食冷物。

碧天丸治目疾累服寒涼不愈,兩目蒸熱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紅系血脈,滿目貫睛,瞀悶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瞼赤爛,或不伏風土而內外銳 皆洗破之。

瓦粉(炒,一兩) 銅綠(七分,為末) 枯白礬(二分,是一錢中五分之一)

上研銅綠、白礬令細,旋旋入瓦粉銅綠勻,熱水和之,共為丸。每用一丸,熱湯半盞,浸一二個時辰,洗至覺微澀為度,少合眼半時辰許,臨臥更洗了,瞑目就睡尤神妙。一丸可洗十日,如再用,重湯內燉令熱。

此藥治其標,為里熱治已去矣。里實者,不宜用此,當瀉其實熱。諸方見前大腑秘堅條。


〔子和〕清州王正之子,年十五歲,目赤多淚,眾工無效,戴人見之曰∶此兒病在目HT ,當得之母腹中被驚。其父曰∶妊娠時在臨清被圍。戴人令服瓜蒂散加鬱金,上涌下泄,各去涎沫數升。人皆笑之。其母曰∶兒腹中無病,何以吐瀉如此?至明日其目輝然爽明。一小兒名得孫,眼發赤,其母買銅綠欲洗兒目,煎成,家人誤與兒飲之,須臾大吐,吐訖,立開。安慶趙君玉,目暴亦腫,點洗不退。偶思戴人法曰∶凡病在上者皆宜吐,乃以茶調散涌之,一涌亦腫消散。君玉嘆曰∶法之妙其迅如此,乃知法不遠人,人自遠耳。


〔孫〕仁廟朝中衛才人忽患眼疼,眾醫皆不能療,或投寒藥,或投補藥加之,臟腑不安。上乃問孫,孫曰∶臣非眼科,乞不全責於臣。降旨有功無過,孫乃診之。肝脈弦滑,非熱壅也,乃才人年壯血盛,肝血並不通。遂問及宮人,月經已二月不通。眾醫曰有孕。孫曰∶此正為疾耳。遂下通血藥。其經既通,不日眼疾亦愈。上賜錢三十萬,才人贈金一囊。宮人謠曰∶神醫不來,雙目難開。


〔丹〕治風赤眼。干蚯蚓十個,炙為末,冷清茶下二錢,臨臥與服。(《聖惠方》)

點藥諸方分陰陽,並見前眼痛分黑白條。


〔世〕治眼暴赤腫。大田螺以清水漾去泥,掰去掩,入黃連末一錢,麝些少在內。將一盞子安少濕泥,仰安田螺在泥上粘定,露一宿。次日早盡化為水,以雞翎刷眼痛處則瘥。


〔《外》〕治赤眼及睛上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於白碗中浸,春夏一食時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仰臥,點所患眼。乃先從大 中滿眼點,微痛不畏。良久,三五飯頃,即側臥瀝卻熱汁,每日十度以上,不過二日瘥。

治赤目癢痛。地骨皮三升,水三斗,煮取三升,去渣,納鹽二兩煎取二升,敷目。或加乾薑二兩。


〔《博濟》〕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 赤爛,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驅風散

五倍子(一兩) 蔓荊子(一兩五錢)

上同杵為末,每用二錢,水二盞,銅瓦器內煎及一盞,澄渣,熱淋洗,留滓。二服,又根據前煎淋洗。大能明眼目,去澀癢。


〔潔〕眼梢赤爛。

黃連(三錢) 白礬(三錢,飛) 銅綠 密陀僧(各一錢) 輕粉(少)

上為極細末,少少點之。


〔東〕碧雲散搐藥。

青黛(一錢半) 蔓荊子(一錢半) 川芎(一錢二分) 薄荷(二錢) 鬱金(一錢) 石膏(一錢)細辛(一錢) 紅豆(一粒) 芒硝(一錢)

上為細末,口噙水,鼻孔內搐之。

治赤眼頭風等症,此方名為神聖散

乳香 沒藥 川芎 石膏 雄黃(各二錢) 盆硝(半兩)

上為細末,治赤眼冷淚,頭風耳聾耳癢,鼻塞聲重,一搐牙根便住。


〔《保》〕眼發赤腫,毒瓦斯侵睛脹痛,宜拔毒散

盆硝 乳香 雄黃 沒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以少許,搐鼻中。

治眼風毒發腫,鼻中欲嚏,嚏多鼻損而生瘡,宣風散

川芎 甘菊(各二錢) 乳香 沒藥(各一餞)

上為末,少許搐鼻中。


〔《本》〕治赤腫眼,以白薑末水調貼腳心。又,以土朱蜜調,紙貼眼上。


〔《山》〕赤眼,用九節黃連、秦皮粗末。加滑石一塊,煎湯洗。

又方 用熱湯豁洗,或濃煎冬青葉湯,入鹽熱洗。


〔丹〕治火眼,艾燒細煙,以碗蓋之,候煙上成煤取下,以溫水調洗之。入黃連尤妙。(《斗門》)


〔垣〕廣大重明湯治兩目瞼赤爛,熱腫疼痛,並稍赤及眼瞼癢,及癢極抓至破爛赤腫,眼楞生瘡痂,目多眵,痛,隱澀難開。

草龍膽梢 防風 甘草根 細辛(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內甘草不銼,只作一梃,先以水一大碗半,煎草龍膽一味,干一半,再入餘三味,煎至一小半碗,去渣,用清汁帶熱洗,以重湯坐令極熱,日用五七次,洗畢,少合眼,須臾即去, 肉縱長,及癢亦減矣。


運氣 目赤有三∶

一曰風助火郁於上。經雲∶少陰司天之政,二之氣,陽氣布,風乃行,寒氣時至,民病目瞎目赤,氣鬱於上而熱。又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淫,候乃大溫,其病氣怫於上,目赤是也。

二曰火盛。經曰∶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目赤。又雲∶火郁之發,民病目赤心熱。又曰∶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目赤。又雲∶少陽之勝,目赤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經雲∶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民病目赤。又雲∶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脅痛目赤是也。


《內經》灸刺白眼痛,有四法∶

其一取足太陽。經雲∶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故知取之也。

其二取足陽明。經雲∶目痛赤脈從下上者,陽明病,故知取之也。

其三取足少陽。經雲∶目痛赤脈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又手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皆目銳 病,故知取之也。

其四取蹺脈。經雲∶邪客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左刺右,右刺左。又雲∶目中赤痛從內 始,取之陰蹺也。


灸刺黑珠痛,有三法∶

其一取足太陽,經雲∶足太陽有過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若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是也。

其二取足厥陰。經雲∶肝足厥陰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故取之也。

其三取少陰。經雲∶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屬目系,取之掌後一寸也。又足少陽之正陽明之正,皆系目系,經無取法也。


〔子和〕余嘗病目赤,或腫或翳,作止無時。偶至新息帥府,百餘日羞明隱澀,腫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雲∶宜刺上星至百會,速以 針刺四五十刺。攢竹穴、絲竹空穴上兼眉際二十刺,及鼻兩孔內,以草莖彈子出血如前,約二升許,來日愈大半,三日平復如初。


〔潔〕眼痛睛欲出者,須八關大刺十指間。(出血,須十指縫。)


〔《心》〕眼暴赤腫∶神庭 內庭 囟門 前頂 百會(各出血立愈。)


〔世〕眼眶腫∶二間 行間


〔《摘》〕眼疼不可忍∶風池 合谷(立愈。)


〔《玉》〕眼紅腫,羞明怕日,並昏∶睛明(斜飛向鼻,不可直針,忌灸。) 童子 (針入一分,沿皮內透魚腰。) 太陽( 脈上,三棱針出血。)


〔竇〕眼癢痛∶光明 第五(各瀉之。) 行間


〔《集》〕羞明怕日∶攢竹 合谷(灸)。小骨空(灸如前。) 二間


〔張〕風眼卒生翳膜疼痛∶中指本節尖上。(灸三壯小麥大,左灸右,右灸左。)


〔《集》〕諸障∶睛明 四白(在珠下一分。) 太陽 百會 商陽 厲兌 光明各出血。合谷 三里 命門肝 光明各灸之。


〔《撮要》〕眼赤腫疼痛∶陽穀(一分瀉之,灸。)至陰


〔《甲》〕內 赤腫,目KT KT 無所見, 癢痛,淫膚白翳,睛明主之。目KT KT 赤痛,天柱主之。目痛泣出,甚者如脫,前谷主之。眼痛,下廉主之。白膜覆珠子無所見,解溪主之。青盲無所見,遠視KT KT ,目中淫膚,白膜覆瞳子,目窗主之。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目痛引 ,少腹偏痛,(「 」一作「脊」。)嘔,螈 ,視昏嗜臥,照海主之。瀉左陰蹺,取足左少陰前,先刺陰蹺,後刺少陰,氣在橫骨上。目中白翳,然谷取之。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目赤目黃,顴 主之。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 張急,頷厭主之。目中痛不能視,上星主之。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

目痛不明,齦交主之。


〔桑〕眼痛久不愈∶魚際(灸七壯。)

外障(在睛外遮暗) 編輯

經雲∶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按此論表里之翳明矣,用以治症,如鼓應桴也。

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棱骨痛,或腦項痛,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溫則臘茶、鹽川附等分,煎服立愈。戴立齋嘗以此證用川附一錢,作一服隨愈。散則《簡要》夏枯散、東垣選奇湯之類是也。一方,附子半兩,芽茶一大撮,白芷一錢,細辛、川芎、防風、羌活、荊芥各半錢,煎服神效。


〔《簡》〕夏枯草治眉棱痛,目翳從上下者,累效,必與退雲丸相兼服。夏枯草方,見目珠痛條。


〔垣〕選奇湯 治眉棱骨痛,目翳從上下者妙。(方見眉痛條。)

羌活除翳湯治太陽寒水,翳膜遮睛,不能視物。

麻黃根(一分) 羌活(一兩半) 防風(一兩) 本(七錢) 細辛(少許) 薄荷葉(二錢)荊芥穗(七錢,煎成藥加之) 川芎(三錢) 小椒(五分) 當歸根(三錢) 生地(酒一錢) 黃柏(四錢) 知母(五錢,酒制)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入荊芥穗再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後忌酒濕面。


〔《本》〕又方

防風(一兩) 白蒺藜(一兩) 羌活(一兩半) 甘菊(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服,食後。

赤脈翳,初從下而上者,或從內 出外者,皆屬陽明,以陽明主里,其症多熱或便實是也。治法宜下之寒之。

下則《局方》流氣飲、錢氏瀉青丸、《局方》溫白丸,加黃連、黃柏之類,累用累驗。寒則一味黃連羊肝丸之類也。


〔《局》〕流氣飲治目生翳障。

大黃(炮) 牛蒡子(炒) 川芎 菊花(去枝) 白蒺藜(炒,去梗) 細辛(去苗) 防風(去苗)玄參(去苗) 山梔(去皮) 黃芩(去蘆) 甘草(炙) 蔓荊子 荊芥(去梗) 木賊(去根節各一兩)草決明(一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臥用冷酒調下。


〔羅〕撥雲散治因眼發,濕熱不退,而作翳膜遮睛,昏暗羞明,隱澀難開。

川芎 草龍膽 楮實 薄荷 羌活 荊芥穗 石決明 草決明 蒼朮 大黃 甘草 木賊 密蒙花 連翹 川椒 甘菊 桔梗 石膏 地骨皮 白芷 白蒺藜 檳榔(各一兩) 石燕(一對)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三錢,溫茶清一盞調下。食後。一日三服。忌雜魚烏諸肉。


〔海藏〕東垣先生治斑後風熱毒,翳膜氣暈遮睛,以瀉青丸子瀉之大效,初覺易治。(《保命集》雲∶斑後翳膜,亦能治之,瀉青丸減大黃一半用之。)

妻侄女,形肥,笄年時,得目疾,每一月或二月一發,發時紅腫,澀痛難開,如此者三年,服除風散熱等劑,及尋常眼藥,則左目反有頑翳,從銳 來遮瞳人,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經雲∶從內外走者,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脈短滑而實,晨則似短。潔古雲∶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宜下之。遂用溫白丸,減川芎、附子三之二,多加龍膽、黃連,如東垣五積法,從二丸每日加一丸,加至大利,然後減丸。又從二丸加起,忽一日於利中下黑塊血若干,如墨大而硬堅,從此漸覺痊而翳盡去矣。


〔世〕黃連羊肝丸 治目翳從下上者,從內 出外者,神效。(方見內障。)

赤脈翳,初從外 入內者,為少陽,以少陽主半表半里,治法宜和解之,神仙退雲丸之類是也。


〔垣〕神仙退雲丸治一切翳暈內外障昏無睛者,累效,妙方也。

川芎 當歸(各一兩半) 犀角(酒洗) 枳實 川楝 蟬殼 甘菊 薄荷葉(不見火。以上各半兩)栝蔞仁(生者六錢) 蛇蛻 密蒙花 荊芥穗(各二錢,此三味與甘草同焙乾,去甘草不用) 地骨皮(洗) 白蒺藜(微炒,去刺) 羌活 生地(酒洗,焙乾各一錢) 川木賊(一兩半,去節,童便浸一宿,焙乾)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分作十丸,米泔湯調服,日進二三丸。食後。婦人當歸湯下,有氣者木香湯下。使之在人消息。


〔《本》〕治諸眼患,因熱病後,毒瓦斯攻眼,生翳膜遮障,服此藥逐旋消退,不犯刀針。

青葙子 防風 枳殼(各一兩) 茺蔚子 細辛(各半兩) 枸杞子 澤瀉 生地黃 石決明(各一兩半)黃連(半兩) 車前子 川當歸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上各如法修事,焙乾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飲吞下。忌一切熱毒物。


〔垣〕羌活退翳湯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半) 黃芩(半兩,酒炒) 柴胡(三錢) 黃連(二錢) 五味子(二錢)黃柏(五錢,酒炒) 芍藥(五錢) 草龍膽(五錢,酒洗) 黃 (三錢) 甘草 升麻(二錢)歸身(二錢) 石膏(二錢半)

上件,銼如麻豆大,水二盞,分作二服,煎至一盞,入酒少許,去渣,臨臥熱服。忌言語。

消翳散一名龍膽飲子

青蛤粉(半兩) 羌活 龍膽草 黃芩(炒。各三錢) 蟬蛻(五分,一雲蛇蛻) 麻黃(一錢半)穀精草(半兩) 川鬱金(半兩) 甘草根(炙,五分) 升麻(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茶調下。(以上四方,熱多者宜之。)

又方

川芎 羌活 旋復花 防風(各二兩) 甘草 蒼朮(泔浸一夕,去皮,日干不見火) 楮實 楮葉(並八月采,陰乾,以上各一兩) 甘菊 枳實 蟬蛻 木賊(各一兩)

上木臼中治為末,茶清調下二錢,早食後、臨臥各一服。治暴赤眼,忌濕面及酒。楮實須真,無實者取葉,不爾,諸藥無效。合時不得焙,及犯鐵器。予觀此方,取楮葉必無實者,蓋陰陽二合相匹配耳。有實者陽也,無實取葉者陰也,所以不得真楮實者,悉無效。


〔羅〕五秀重明丸治眼翳膜遮睛,隱澀昏花,常服清利頭目。

甘菊花(開頭,五百個) 荊芥(五百穗) 木賊(去節,五百節) 川椒(開口者,五百粒) 楮實(五百枚)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時時咽下,食後噙化無時,臨臥大忌酒面熱物。(以上二方,無熱者宜之。)

翳膜者,風熱重則有之,或 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若反疏利,則邪氣內搐,為翳益深。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 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

新翳所生,表散方,東垣羌活除翳湯。有熱血虛者,退雲丸之類是也。


〔《保》〕治冰翳久不去者,羚羊角散

羚羊角 升麻 細辛(各等分) 甘草(半錢)

上為末,一半煉蜜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用一半為散,以泔水煎吞丸子,食後。

發陷翳,亦羚羊角散之類,用之在人消息。若陰虛有熱者,兼服神仙退雲丸。


〔垣〕補陽湯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令青白翳見於大 ,乃足太陽、少陰經中郁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翳內阻也。當於太陽、少陰經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陽氣,沖天上行。此當先補其陽,後於足太陽、少陰標中,瀉足厥陰肝經陰火,乃次治也。《內經》曰∶陰盛陽虛,則當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此治法是也。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瀉陰丸。若天色變,大寒大風,並大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候體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於肝經之末,利空竅於眼目矣。

羌活 獨活 當歸身(去蘆頭用,梢截,酒洗,焙乾) 甘草梢 熟地黃 人參(去蘆) 黃 白朮(以上各一兩) 澤瀉 陳皮(去白。各一兩) 生地黃(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 知母(炒黃色。各五錢) 柴胡(去苗,二兩) 防風(去蘆,半兩) 白芍藥(半兩) 肉桂(去皮,一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使藥力行盡,方許食。

連柏益陰丸

羌活 獨活 甘草根(炒) 當歸身(根據前制) 防風 五味子(各半兩) 黃連(酒洗或拌,銼炒火色,一兩) 石決明(燒存性,五錢) 草決明 黃芩 黃柏 知母(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漸加百丸止,臨臥清茶送下。常以助陽湯多服,少服此藥,以此藥一則妨飲食,二則力大如昇陽湯,不可多服。

昇陽泄陰丸

羌活 獨活 甘草根 歸身 熟地(各一兩) 人參 黃 白朮(各半兩) 澤瀉(三錢) 陳皮(三錢) 白芍藥(一兩) 白茯苓 防風(各三錢) 肉桂(半錢) 生地(酒洗,炒五錢) 知母(酒炒,三錢,如大暑加一錢) 楮實(酒拌,半兩) 柴胡(去苗,一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熱服。另合一料,煉蜜丸,如桐子大。食遠茶清送下五十丸,每日與前藥各一服,不可飽服。如天氣熱甚,加五味子三錢或半兩,天門冬去心半兩,枳實亦加半兩。

上三方,合治一病,空心補陽湯,臨臥連柏丸,食遠昇陽泄陰丸。

滋陰地黃丸 治內障兼右目小 青白翳,瞳子散大。(方見內障。)


〔丹〕丈夫因勞力後,兩眼上星,右邊獨昏,此熱傷血。

白朮 歸身尾 生地 木通 黃連(酒浸) 黃芩(炒) 黃柏(炒。各二兩) 甘草(炙,一錢)

分三帖煎服。大熱加白芍藥。

翳從下而上諸方,瀉青之類。(並見表里上條。)翳除盡,至期年月日期復發者,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皆為積。

治如脈滑者,宜溫白丸加黃連、草龍膽,如東垣五積法服之。

百點膏張濟民眼翳,以至遮瞳人,視物不明,如覺雲氣遮障,以此方治之。

黃連(二錢,以水一碗煎至半碗,再入後藥) 當歸(六分) 甘草根(六分) 防風根(八分) 蕤仁(去皮尖,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蕤仁另研如泥,同熬,滴入水中不散,去渣沫,入好蜜少許,再煎少時為度。極要病患心淨點之,點至目微痛為度。一日點五七次,臨臥點尤妙,名曰百點膏,但欲多點,使藥力相續。

羌活退翳膏治足太陽寒水,膜遮左睛,白翳上,視物不明。

椒樹(東南根、西北根各二兩) 麻黃(去節根,三分) 羌活(七分) 黃連(三分) 歸身(六分)防風(三分) 柴胡(三分) 生甘草(四分) 升麻(三分) 生地黃(三分) 漢防己(二分) 蕤仁(六個) 本(二分)

上淨水一碗,先煎漢防己、黃連、生甘草、當歸身、生地黃,煎至一盞,入余藥再煎至一盞,去渣,入銀瓷器內,熬稀膏點之,有力為度。

退翳膏子治黑白翳。

荊芥穗(一錢) 黃連(三錢) 生地黃(一錢半) 甘草(五分) 歸身(六分) 連翹(四分) 柴鬍梢(五分) 升麻(三分) 防風(四分) 蕤仁(三分) 青皮(四分) 細辛(一分)

上先用水半盞,浸荊芥一處,次將黃連、生地、甘草三味,用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再下餘七味,同煎至一盞,去渣,更上火熬至半盞,入荊芥水二匙,入蜜少許,再煎令勻,點之神效。

圓明膏治內障生翳,及瞳子散大,皆勞心過度,飲食失節。

柴胡(去苗,五錢) 麻黃(去蘆,五錢) 歸身(三錢) 生地(半兩) 黃連(去須,五錢)甘草(二錢) 訶子皮(濕紙裹,煨二錢)

上七味,先以水二碗,熬麻黃至一碗,去沫,外六味各 咀如豆大,篩去沫子秤,入內同煎,滴水中不散,去渣沫,入蜜少許,再熬點之。

上點方四,皆東垣先生所制,乃隨證立法,非如泛常通用之方,如瞳子散大,用訶子收之之類也。


〔《保》〕金絲膏點眼。

生薑(取汁,四兩) 白蜜(煉去沫,一斤) 豬膽汁(三錢) 黃連(四兩,截碎,用水一斗煎至五升)

上先煎黃連水,後入薑汁,次入蜜,同煎,去沫淨,入下項。

腦子 砂 熊膽(各四錢) 麝香 青鹽(各三錢) 輕粉(少許) 硼砂(二錢)

上研細,攪勻同煎,合稀膏用之。


〔羅〕金露膏

蕤仁(槌碎) 黃丹(各一兩) 黃連(半兩) 蜜(六兩)

上件,先將黃丹入鍋中,炒黃至紫,入蜜攪勻,下長流水四升,以嫩柳枝頭七莖,把定攪之,次下蕤仁,候滾十數沸,又下黃連,用柳枝不住手攪,熬至二升,罩籬內傾藥在紙上,慢慢滴之,無令塵污。如有瘀血,加砂一錢,上火煨開,入前膏子內用。

夜光丸治赤眼翳目昏花。

宣黃連 訶子(去核。各二兩) 當歸(一兩) 銅綠(一錢)

上 咀,用河水三升,同浸兩晝夜,入銀瓷器熬取汁,再入文武火熬,槐柳枝攪,滴水成珠為度。

豬胰子(二個,先去脂,以水洗,換水無度,令淨,入黃連膏內煮黑色,取出用之) 爐甘石(一兩,童便一碗,燒紅,淬盡為度) 黃連(四兩,河水浸,去渣,焙乾,研細用) 青鹽(六兩,細研) 蜜(一斤,澄去查蠟) 梨(十枚,去皮核,絞取汁)

上將梨汁、甘石入膏子內,熬五七沸,次入青鹽,用槐柳枝攪褐色,傾入瓷瓮冷水內,拔去火毒,臘月合為妙,正月十一月次之,余月皆不可。


〔《濟》〕蟾光膏治遠年目病,不通道路,去翳膜,須用臘月成開日合。

白沙蜜(四兩,色白者,炒。隔年蔥一枝,去須皮,短切,與蜜一同熬去白膜,覷蔥軟熟為度,以綿濾滓,放定,用紙收取蠟面) 黃丹(三錢,水飛,生用) 密陀僧(三錢,水飛,生用) 爐甘石(過,五錢,淨水飛。以上三味,研極細,傾入前蜜中,用桃柳各一枝攪勻放下) 當歸 赤芍藥 杏仁(湯泡,去皮尖。以上三味,各三錢) 黃連(去蘆頭,淨,二兩) 川芎(半兩) 秦皮 訶子皮 防風 石膏玄精石 井泉石 無名異 玄參 代赭石 石決明(以上十五味,各三錢, 咀,或雪水或長流河水五升,銀瓷器內熬至三升,濾去渣淨,再熬至一升,將十五味藥水傾入前放下藥蜜,一同慢火熬藥紫金色時,再添入後藥,勿令火急) 乳香 沒藥 琥珀 硃砂(另研) 蕤仁( 槌,去油用仁)以上五味,各三錢,前四味先研爛,後入蕤仁,水飛,一同研細澄,有渣再水飛。 清,再水飛。方傾入前紫金藥內,一同復熬一二沸,以藥滴於水中不散為度,大抵勿令過與不及。取下土中埋七日,取出置銀器中,如法收貯,再添入後細藥,傾入藥時,亦用桃柳枝攪勻。

南硼砂 珍珠 龍腦 珊瑚枝(四味各一錢) 麝香(五分)

上件五味,研極細,亦以桃柳枝攪勻,傾入前藥中,復攪勻,然後以紙封器盒口,旋取用。如有取不盡藥,用淨水斟酌洗碗,卻將碗藥水熬三五沸,另行收拾,或洗眼,或膏子藥稠了時,傾入些少調解。

上用桑柴燒,共計二十九味。


〔《肘》〕療目熱,生膚赤白膜。取雀屎細直者,人乳和敷目上,消爛盡。烏賊骨,主目中一切浮翳,細研和蜜點之。又骨末治目中熱有效。


〔丹〕治眼翳。樗白皮索為繩,日干,燒為灰,研細點之,自漸退妙。又方。豬膽皮去汁,捻為繩,燒灰點之亦妙。


〔東〕碧雲散治外障搐藥。

麻黃根(一兩) 歸身(一錢) 乳香(少) 麝香(如少加乳香。)

上將當歸、麻黃為粗末,炒黑色,入乳、麝,研極細,噙化搐入鼻中。

搐鼻散

薄荷(三錢) 石膏(一錢) 芒硝 川芎(各五分) 細辛(二錢) 蔓荊子(三錢) 青黛(一錢)

上為末,鼻內搐之。


〔丹〕楊生娘患赤眼,生膜似白星。

秦皮 滑石 黃連 荊芥 歸頭 赤芍藥(各三錢)

上分四帖煎洗,仍教其莫洗浴,止可洗腳。


〔《千》〕治法,以鵝翎截之,近黑睛及當白睛嗍之,膜自聚上,以針鈎挽之,割去即見物,以綿當眼,着血斷,三日瘥。


〔東垣〕醫魏邦彥夫人,目翳暴生,從下而起,其色綠,腫痛不可忍。先師曰∶翳從下而上,病從陽明是也。綠非五方之正色,殆肺腎合為病邪,乃就畫家以墨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同色,肺腎為病無疑矣。乃瀉肺腎之邪,而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病復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乃以意消息之。曰∶諸脈皆屬於目,脈病則從之,此必經絡不調,則目病未已也。問之果然。因視所不調者治之,病遂不作。

針灸外障,並見目赤門。

內障 編輯

在睛里昏暗,與不患之眼相似,唯瞳人里有隱隱青白者。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


〔丹〕一老人病目,暴不見物,它無所苦,起坐飲食如故。予曰∶大虛。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目方見。

一醫與青礞石藥。予曰∶今夜死矣。不悟,此病得之氣大虛,今不救其虛,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果至夜半,死。

一男子四十餘歲,形實,平生好飲熱酒,忽目盲脈澀,此因熱酒所傷,胃氣污濁之血死在其中而然也。遂以蘇木作湯,調人參膏飲之。服二日,鼻內兩手掌皆紫黑。予曰∶此病退矣,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

一男子五十五歲,九月間早起,忽開眼無光,視物不見,急就睡片時,卻能見人物,竟不能辨其何人何物,飲食減平時之半,神思極倦,脈之緩大四至之上,重按則散而無力。予作受濕治。詢之,果因臥濕地半個月得此證,遂以白朮為君,黃 、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佐,十餘帖而安。

上三方,治目不明,皆為氣脫,而用參、術追回者也。經雲∶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脫者,目不明,即其證也。

人參補胃湯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此方神效。

黃 根(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八錢) 蔓荊子(二錢) 白芍藥(三錢) 黃柏(三錢,酒淬四次,炒四次)

上 咀,每服三四錢,水一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臨臥三五服。兩目廣大,視物如常,惟覺兩腳踏地,不知高下,蓋火伏升發故也。病減住服,七日再服。此藥宜春間服之。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傷形體,脾胃不足,內障耳鳴,或多年視物昏暗,令目廣大。久服,無內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倍常,飲食增倍,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黃 (半兩) 甘草根(炙,六錢) 人參(半兩) 升麻根(三錢) 葛根(三錢) 蔓荊子(一錢半)白芍藥(一錢) 黃柏(一錢,酒洗四次,炒黃色)

上 咀,秤二錢,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熱服,臨臥服,五更再煎服之,得睡更妙。如煩亂或有熱,春月漸加黃柏,夏月倍之。如脾胃弱去之,熱減亦少用。但有熱,或麻木,或上壅頭目,三兩服後,其熱皆除。又治老人腰以下沉重疼痛。此藥久服,治人上重,反有精神。兩足輕浮,不知高下,空心服之,或少加黃柏,輕浮自減。小兒減服,多則壅滯。若治倒睫,去黃柏、芍藥。忌煙火酸物。

圓明內障升麻湯治內障,得之脾胃,元氣衰弱,心火與三焦俱盛,為此疾。劉舜卿因南征,飲食失節,形體勞役,心不得休息,眼疾復作。今擬此方,服之效。

柴胡根(七錢) 羌活根(一兩半) 防風根(半兩) 白朮 甘草(炙) 歸根(酒洗) 升麻根(各一兩) 白芍(六錢) 乾薑(一錢) 五味子(二錢) 人參 葛根 黃 (各一兩) 白茯苓(三錢)

上 咀,每服五六錢,水三大盞,煎至二盞,入黃芩黃連湯二錢,同煎數沸,去渣,煎至一盞,食後,熱服。

黃芩黃連湯(一方有升麻五錢,柴胡一兩。)

黃芩(酒洗,炒,一兩) 黃連(去須,酒洗,炒,七錢) 草龍膽(一兩,酒洗,炒四次) 生地(一兩,酒洗)

上 咀,每服二錢,入水二盞,煎數沸去渣,再煎至一盞,熱服,午後晚間俱不可服,唯午飯時服之方效。

復明散治內障。

黃 (一錢半) 川芎(五分) 柴胡 連翹 甘草(炙。各一錢) 歸身(二錢) 蒼朮(五分) 生地(一錢) 陳皮(五分) 黃柏(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忌酒濕面辛熱大料之物。

上四方,治目不明,皆氣虛而未脫,故可與參、 中微加連、柏。若氣即脫,則黃柏等涼劑不可施。經雲∶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之類,是其證也。

內障瞳子散大論並方。(腎主骨之精為瞳子,散大者因腎水虛骨枯而心包絡之火得以乘之也。)凡心包絡之脈,出於心中,代心君行事也,與少陽為表里。瞳子散大者,少陰心之脈挾目系,厥陰肝之脈連目系,心主火,肝主木,此木火之勢盛也。

其味則宜苦宜酸宜涼,大忌辛辣熱物,是瀉木火之邪也,飲食中常知此理可也。以諸辛主散,熱則助火,故不可食。諸酸主收心氣,瀉木火也。諸苦瀉火熱,則益水也。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此物能損胃氣,胃氣不行,則元氣不生,元氣不生,緣胃氣下陷,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於肺上,入胸灼髓。火主散溢瞳子之散大者,以此大熱之物,直助火邪,尤為不可食也。藥中去茺蔚子,以味辛及主益肝,是助火也,故去之。加黃芩半兩,黃連三錢,黃連瀉中焦之火,黃芩瀉上焦肺火,以酒洗之,乃寒因熱用也。亦不可用青葙子,為助陽火也。更加五味子三錢,以收瞳人之散大也。且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壯火散氣。諸酸物能助元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助五臟氣,以補西方肺金。又經雲∶以酸補之,以辛瀉之。則辛瀉氣明矣。或曰∶藥中有當歸,其味亦辛甘而不去,何也?此一味辛甘者,以其和血之聖藥也。況有甘味,又欲以為鄉導,為諸藥之使,故不去也。

熟地黃丸治血弱氣虛,不能養心,致火旺於陰分,瞳子散大。少陰為火,君主無為,不行其令,相火代之,與心包絡之脈出心系,分為三道。少陽相火之體無形,其用在其中矣。火盛則能令母實,乙木肝旺是也。其心之脈挾目系,肝之脈連目系,況手足少陽之脈同出耳中,至耳上角,斜起終於目外小 。風熱之盛,亦從此道來,上攻頭目,致偏頭腫悶,瞳子散大,視物昏花,血虛陰弱故也。法當養血涼血益血,收火散火,而除風熱,則愈矣。

熟地(一兩) 歸身(酒洗,五錢) 柴胡(去苗,八錢) 天門冬(去心,焙,三錢) 人參(去蘆,二錢) 甘草(炙,二錢) 地骨皮(三錢) 黃芩(半兩) 枳殼(炒,二錢) 五味子(三錢)生地黃(七錢半,酒浸焙) 黃連(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茶湯送下,食後,日二服,制之緩也。大忌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其胃氣,藥不上行也。又一論雲∶瞳子黑眼法於陰,由食辛熱之物,助火乘於胸中,其睛故散,散則視物亦大也。

益陰腎氣丸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

山茱萸(取皮,一兩) 茯神(去皮心,二錢半) 五味(五錢) 熟地(二兩) 干山藥(五錢)澤瀉(二錢半) 牡丹皮(五錢) 生地(酒洗,焙乾,一兩) 歸梢(酒洗,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淡鹽湯送下。

滋陰地黃丸治內障,右眼小 青白翳,大 亦微顯白翳,腦痛,瞳子散大,上熱惡熱,大便澀後痞難,小便如常,遇熱暖處頭疼暗脹,能食,日沒後天陰暗則昏。此症可服熟地黃丸。翳在大 ,加葛根、升麻。翳在小,加柴胡、羌活。

熟地(八錢) 生地(酒洗,半兩) 歸身(酒洗,半兩) 知母(酒洗,炒,三錢) 丹參(半兩) 黃柏(酒浸焙,半兩) 芍藥(一兩三錢) 防己(酒洗,焙,二錢) 茺蔚子(半兩) 牡丹皮(三錢) 寒水石(一錢,生用) 柴胡(半兩) 黑附(一錢) 川芎(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空心五十丸,白湯下。如宿食未消,候飢時服之。餌後,忌言語,隨後食壓之。


〔《保》〕當歸湯治翳補益,瞳子散大。

歸身 黃芩(各一錢) 黃連 地黃(各三錢) 柴胡(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炙,三錢)

上水煎臨臥服。


〔羅〕甘菊花丸治男子腎臟虛弱,眼目昏暗,或見黑花。常服明目,暖水髒,活血駐顏,壯筋骨。

甘菊花(去土,二兩) 枸杞(四兩) 熟地(三兩) 干山藥(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後各一服,溫水下。


〔《瑞竹》〕四神丸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補虛益損,及兩眼雲翳遮睛。

甘州枸杞(一斤,揀去白醭青燒者。一味分作四分,一兩四錢用川椒一兩炒,一兩四錢用乳香、茴香各一兩炒,一兩四錢用芝麻一合炒,炒時先用好酒一盞,將枸杞淘過)

上件炒過,將川椒等四味篩去不用,止用枸杞子加熟地、白朮、茯苓各一兩,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加甘菊一兩尤妙。

上地黃、枸杞補腎例。按瞳子散大,不當用茺蔚、川芎、附子,今東垣滋陰地黃丸兼用者,蓋有外障大小之翳故也。


〔《保》〕柴胡散明目益腎水。

柴胡 羌活 防風 生地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水煎臨臥服。

東垣雲∶肝木旺,則火之勝,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病目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腑也。或曰∶心主血。又雲∶脈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治法亦前熟地黃丸之類是也。)


〔河〕目昧不明,熱也。然玄腑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牙爪,至於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腑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輕重。故知熱郁於目,則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腑閉小,如隔簾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腑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眯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誠哉!河間斯言也。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運用者,皆由其玄腑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諸郁。蓋肝主目,肝中郁解,則目之玄腑通利而明矣。故黃連之類,解鬱熱也。椒目之類,解濕熱也。茺蔚之類,解氣鬱也。芎、歸之類,解血郁也。木賊之類,解積鬱也。羌活之類,解經郁也。磁石之類,解頭目郁墜,邪氣使下降也。蔓菁下氣通中,理亦同也。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鬱結目昏之法。而河間之言,信不誣矣。至於東垣、丹溪治目昏,用參 補血氣,亦能明者,又必有說通之。蓋目主氣血盛,則玄腑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腑無以出入升降而昏,此則必用參、 、四物等劑,助氣血營運而明也。

羊肝丸三方,又散一方,並見肝條,治肝中諸郁目昏如神。


〔《本》〕治久年眼生黑花不明者。

椒目(炒,一兩) 蒼朮(炒,二兩)

上件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醋茶送下,不過十日取效。(丹溪雲∶椒目行滲道不行也。)


〔《外》〕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

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乾,搗散,飲食後,水服方寸匕。


〔崔〕但瞳子不壞者療,十得九愈。蔓菁子六升,蒸之,看氣遍,用甑下釜中熱湯淋,暴干,還淋,如是三遍,即取杵篩為末,食上,清酒調二錢送下,日再服。(本草雲∶蔓菁子下氣利五臟,又利大便,通中益氣。)


〔《經》治虛勞目暗昧,三月蔓菁花,陰乾為末,以井花水空心調下二錢匕,久服長生。


〔世〕五福還瞳丹治目白翳。

赤石脂、川椒二味同炒,辰砂、茯神、乳香,棗肉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百丸,十服見效。

按內障先患一目,次第相引,兩目俱損者,皆有翳在黑睛內遮瞳子而然。今詳通黑睛之脈者,目系也。目系屬足厥陰、足太陽、手少陰三經,蓋此三經,臟腑中虛,則邪乘虛入經中鬱結,從目系入黑睛內為翳。《龍木諭》所謂腦脂流下作翳者,即足太陽之邪也。所謂肝氣衝上成翳者,即足厥陰之邪也。故治法以針言之,則當取三經之 穴,如天柱、風府、太沖、通里等穴是也。其有手巧心審諦者,能用針於黑眼裡撥其翳,為效尤捷也。以藥言之,則當補中,疏通此三經之鬱結,使邪不入目系而愈。今集《龍木諭》並方於後。


〔《龍木論》〕羚羊角飲子治圓翳內障,不痛不癢。

羚羊角(三兩) 細辛 知母 車前子 人參 黃芩(各二兩) 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後,去渣,溫服之。

補肝散治肝風內障,不痛不癢,眼見花,發黃白黑赤,或一物二形。

羚羊角 防風(各三兩) 羌活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二兩) 細辛 玄參 黃芩(炒。各一兩)

上為末,食後調服一錢,米飲湯下。

羚羊角散治綠風內障,頭旋目痛,眼內痛澀者。

羚羊角 防風 知母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玄參 黃芩 桔梗(各一兩) 細辛(三兩) 車前子(一兩)

上為末,以水一盞,散一錢,煎五分,食後,去渣,溫服。

羚羊角湯治青風內障,勞倦加昏重,頭旋腦痛,眼內痛澀者。

羚羊角 人參 玄參 地骨皮 羌活(各一兩) 車前子(一兩半)

上為末,以水一盞,散一錢,煎至五分,食後,去渣,溫服。

上四方,皆羚羊角、玄參、細辛、羌活、防風、車前子為君,蓋羚羊角厥陰經藥也。丹溪雲∶羚羊角入厥陰經甚捷是也。玄參、細辛,行少陰經藥也。海藏雲∶玄參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為聖藥也。羌活、防風、車前子,行太陽經藥也。如筋脈枯澀者,諸方中更加夏枯草,能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嘗試之有驗。然此諸方,又當悟邪之所在。若氣脫者,必與參膏相半服之。氣虛者,必與東垣補胃人參湯、益氣聰明湯之類相半服之。血虛者,必與熟地黃丸之類相兼服之,更能內觀靜守,不干塵累,使陰氣平伏,方許作效。

蘆薈丸黑水凝翳內障,不痛不癢,微有頭旋脈澀者。

蘆薈 甘草(各一分) 人參 牛膽(各半兩) 柏子仁 細辛(各一兩) 羚羊角(二兩,蜜炙)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墜翳丸治偃月翳、束花翳等病,微有頭旋額痛者。

青羊膽 青魚膽 鯉魚膽(各七個) 熊膽(一分) 牛膽(半兩) 麝香(少許) 石決明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除風湯治五風變成內障,頭旋偏腫痛,瞳人結白者。

羚羊角 車前子 芍藥 人參 茯苓 大黃 黃芩 芒硝(各一兩)

上為末,水一盞,散一錢,煎至五分,食後,去渣,溫服。

磁石丸治雷風內障,頭旋噁心嘔吐。

磁石(燒赤,醋淬二次) 五味子 牡丹皮 乾薑 玄參(各一兩) 附子(炮,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食前茶下十丸。

治目之方用黃連多矣,而羊肝丸尤奇異,用黃連末一兩,白羊肝一具,去膜,同於瓷盆內,研令極細,眾手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三十丸,連作五劑,但是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治。忌豬肉冷水。唐崔承元為官,治一死囚,出活之後數年,以病目致死。一旦崔為內障所苦,喪明,逾年後,半夜獨坐自嘆,忽聞階除 之聲,崔問是誰?徐曰∶昔年蒙恩活囚也,今來報恩,遂將此方告訖而沒。根據此合服,不數月眼復得明。

又方 治內障。

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焙) 熟地(一兩半) 菟絲子 蕤仁 車前子 麥門冬 地膚子(去殼) 澤瀉 防風 黃芩 白茯苓 五味子 桂心 杏仁(炒) 細辛 枸杞子 茺蔚子 苦葶藶 青葙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不拘時候。張台卿嘗苦目暗,京師醫者,令灸肝俞,遂轉不見物.因得此方,眼目遂明。一男子,內障,醫治無效,因以余劑遺之,一夕燈下,語其家曰∶適偶有所見,如隔門縫見火者,及旦視之,眼中翳膜俱裂如線,張雲∶此藥靈勿妄與人,忽之則無驗。

予益信之,且欲廣其傳也。

經雲∶肝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 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狀。海藏六∶目瞑,肝氣不治也。

鎮肝明目羊肝丸

羯羊肝(一具,新瓦盆中爆了更焙之,肝大止用一半) 甘菊 羌活 柏子仁 細辛 官桂 白朮 五味子(各半兩) 黃連(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食前,溫水下三四十丸。


〔《千》〕補肝散治目失明方。

青羊肝(一具去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入肝於中,炭火炙之,為極細末) 蓼子(一合,炒令香)

上為末,食後服方寸匕,日二,加至三匕,不過一二劑。能一歲服,可夜讀細書。

治目KT KT 無所見,方用青羊肝一具,細切,以水一斗,銅器中煮,以麵餅覆上,上鑽兩孔,如人眼大,以目向就熏,不過再熏,即瘥。


〔《濟》〕養肝丸治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

當歸(酒洗) 車前子(酒蒸,焙) 防風(去蘆) 白芍藥 蕤仁(另研) 熟地(酒蒸,焙) 川芎 枳實(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熟水送下,不拘時。


〔《本》〕《素問》雲∶久視傷血。血主肝,故勤書則傷,肝主目昏。肝傷則自生風,熱氣上騰,致目昏。

亦不可專服補藥,但服益血鎮肝明目藥自愈。

熟地黃丸

熟地(一兩半) 黃連 決明子(各一兩) 沒藥(半兩) 甘菊花(二兩) 防風 羌活(各一兩)桂心(五錢) 硃砂(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食後,日三服。


〔《千》〕明目,發不白落方。

用牛膽浸槐子,陰乾百日,食後,每日吞一枚,十日身輕,三十日白髮再黑,百日通神。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傳為衄 瞑目。(全文見診病傳變。)

經雲∶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又雲∶少陰所謂起則目KT KT無所見者,陰內奪,故目KT KT 無所見也。此蓋房勞目昏也。

治瞳子散大諸方,並見前陰虛睛散大視物花條。


〔東〕益本滋腎丸(必與前陰虛睛散大條相兼服。)

黃柏(去皮,挫碎,酒洗,炒) 知母(去毛,挫碎,酒洗,炒。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五十丸,熱湯送下,空心服,服後以乾物壓之。


〔《濟》〕補腎丸治腎氣不足,眼目昏暗,瞳人不明,漸生內障。

磁石( ,醋淬七次,水飛過) 菟絲子(酒蒸二次。各二兩) 五味子 熟地(酒蒸,焙) 枸杞子 楮實子 覆盆子(酒浸) 肉蓯蓉(酒浸,焙) 車前子(酒蒸) 石斛(去根。各一兩) 沉香 青鹽(二味另研。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千》〕神曲丸主明目,百歲可讀細書。

神曲(四兩) 磁石( ,醋淬七次,一兩) 光明砂(水飛,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米飲下,食前,日三服。常服益眼力,此方神驗,不可具述。


〔《外》〕治積年目失明,不識人。決明子二升杵散,食後以粥飲服方寸匕。(本草雲∶決明子微寒,助肝氣,益精水。)


〔《千》〕白瓜子七升,絹袋盛,攪沸湯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為末,酒調方寸匕服,日三,服之至百日,可夜讀書。(本草雲∶白瓜子平寒。《外台》名補肝散,主五勞七傷。酢,酸入肝。)


運氣 目昏有四∶

一曰風熱。經六∶少陰司天之政,風熱參布,雲物沸騰,太陰橫流,寒乃時至,往復之作,民病聾瞑。此風熱參布目昏也。

二曰熱。經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目瞑,治以針寒。此熱勝目昏也。

三曰風。又雲∶歲水不及,濕乃大行,復則大風暴發,目視KT KT ,此風勝目昏也。

四曰燥。經雲∶陽明司天,燥淫所勝,目昧 瘍,治以苦熱是也。


〔《本》〕讀書之苦,傷肝損目,誠然。晉范寧嘗苦目痛,就張湛求方,湛戲曰∶古方宋陽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次授左丘明,遂世世相傳,以及漢杜子夏,晉左太沖,凡此諸賢,並有眼目疾,此方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宜起晚五,宜早眠六。凡六物,熬神火,下以氣簇蘊於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修之一年,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 之餘,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審如是而行,非可謂嘲戲,亦奇方也。


〔羅〕省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示治目二方,問予可服否?予曰∶此藥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內經》雲∶土位之主,其瀉以苦。瀉風藥亦能瀉土,年六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膈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可服,只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為然,明年春,除關西路按察司,三年致仕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此不服寒涼之劑也。《內經》雲∶誅伐無過,是謂大惑,解之可也。


〔《靈》〕黃帝曰∶人之哀而涕泣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謂頭中分也。)

針灸內障有四法,此篇是其一也。

其二取肝。經曰∶肝虛則目KT KT 無所見,善恐,取其經厥陰與少陰,取血者是也。

其三取腎。經雲∶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目KT KT 無所見,視寒熱虛實取之也。

其四取陽蹺。經雲∶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目為之瞑,補足外踝下留之是也。


〔《玉》〕眼久病昏花∶肝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三呼。)三里(一寸,瀉十吸。)瞳子


〔子和〕戴人女僮至西華,具急暴盲不見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陽陽明,氣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攢竹穴,與項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


〔《甲》〕青盲,遠視不明,承光主之。瞳子癢,遠視昏KT KT ,夜無見,目 動,與項口相參引,口不能言,刺承泣。目瞑,身汗出,承漿主之。


〔《撮要》〕眼無光∶商陽(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瀉之,灸。)


〔《甲》〕青盲,商陽主之。KT 目,目KT KT ,偏歷主之。KT 目,目KT KT ,少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目瞑,遠視KT KT ,目窗主之。青盲KT 目,惡風寒,上關主之。


〔《龍木論》〕內障根源歌

不疼不痛漸昏蒙,薄霧輕煙漸漸濃,

或見蠅飛花亂出,或如絲絮在虛空。

此般狀樣因何得,肝臟停留熱與風,

大叫大啼驚與恐,腦脂流入黑睛中。

初時一眼先昏暗,次第相牽與一同,

苦口何須陳逆耳,只緣肝氣不相通。

此時服藥宜鎮定,將息多乖即沒功,

日久既應全黑暗,時名內障障雙瞳。

名字隨形分十六,龍師聖者會推窮,

靈藥這回難得效,金針一撥日當空。

強修將息根據前說,莫遣根據前病復蹤。

針內障眼法歌

內障由來十六般,學醫人子審須看,

分明一一知形狀,下針方可得安然。

若將針法同圓翳,誤損神光取瘥難,

冷熱先明虛與實,調和四體待令安。

不然氣悶違將息,嘔逆勞神翳卻翻,

咳嗽震頭皆未得,多驚先服鎮心丸,

若求涼藥銀膏等,用意臨時體候看。

老翳細針初復嫩,針形不可一般般,

病虛新產懷娠月,下手才知將息難。

不雨不風兼皓月,清齋三日在針前,

安心定意行醫道,念佛親姻莫雜喧。

患者向明盤膝坐,提撕腰帶得心安,

針者但行賢哲路,惻隱之情實善緣。

有血莫驚須住手,裹封如舊再開看,

忽然驚振醫重卜,服藥三旬見朗然。

七日解封難見物,花生水動莫它言,

還睛丸散堅心服,百日分明復舊根。

針內障後法歌

內障金針針了時,醫師言語要深知,

綿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日系之。

臥眠頭枕須安穩,仰臥三朝莫厭遲,

封后忽然微有痛,腦風牽動莫它疑。

或針或烙根據經法,痛極仍將火熨之,

擬吐白梅含咽汁,吐來仰臥卻從伊芳。

起則恐因遭努損,雖然希有也須知,

七朝豉粥溫溫食,震着牙關事不宜。

大小便時須緩緩,無令自起與扶持,

高聲叫喚言多後,驚動睛輪見雪飛,

如此志心三十日,漸行出入認親知。

狂心莫憶陰陽事,夫婦分床百日期,

一月不須臨洗面,針痕濕着痛微微,

五腥酒面周年斷,服藥平除病本基。

上《龍木諭》金針開內障大法,謹按其法,初患眼內障之時,其眼不痛不澀不癢,頭不旋不痛,而翳狀已結成者,宜金針撥去其翳,如撥雲見日而光明也。今具其略於後。

開內障圖

圓翳(初患時見蠅飛、花發、垂蟻,薄煙輕霧,先患一眼,次第相牽,俱圓翳如油點浮水中,陽看則小,陰看則大,金針一撥即去。) 滑翳(翳如水銀珠,宜金針撥之。) 澀翳(翳如凝脂色,宜針撥之。)浮翳(藏形睛之深處,細看方見,宜針深撥之。) 橫翳(橫如劍脊,兩邊薄中央濃,宜針於中央濃處撥之。以上五翳,皆先患一目,向後俱損。初患之時,其眼痛澀,頭旋額痛,雖有翳狀,亦難針撥。獨偃月翳、棗花翳、黑水凝翳,微有頭旋額痛者,宜針輕撥之。) 冰翳(初患時頭旋額痛者,眼瞼骨鼻頰骨痛,目內赤澀,先患一眼,向後翳如冰凍堅白,宜於所過經脈針其俞穴,忌出血,宜針撥動,不宜強撥。) 偃月翳(初患時微微頭旋額黑花。) 青風(初患時,微有痛澀,頭旋腦痛,先患一眼,向後俱損,無翳,勞倦加昏重。) 雷頭風變(初患時,頭旋,噁心嘔吐,先患一目,次第相牽俱損,瞳人或大或小,凝脂結白。)

能遠視不能近視,能近視不能遠視 編輯

〔東〕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谷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之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之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


〔海〕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


〔東〕地芝丸治目不能近視能遠視,及大厲風成癩,悉皆治之。

生地(焙,四兩) 天門冬(去心,四兩) 枳殼(炒,二兩) 甘菊花(去皮,二兩)

上同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溫酒亦下,食後。六味地黃丸,亦治此症。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也。氣虛者,元氣衰弱也。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海〕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宜補心。


〔東〕定志丸(出《局方》) 治眼不能遠視,能近視者。

遠志(去苗心,二兩) 人參(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菖蒲(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硃砂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雀目(日落即不見物) 編輯

〔無〕蛤粉丸治雀目,日落不見物。

蛤粉(細研) 黃蠟(等分)

上溶蠟搜粉為丸,如棗大。每用豬肝一片,二兩許,批開,裹藥一丸,麻線纏入瓮內,水一碗,煮熟,取出乘熱熏目,至溫吃肝,以愈為度,神效。


〔《千》〕雀目方

地膚子(五錢) 決明子(一升)

上二味為末,以米飲汁和丸。食後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日服至瘥止。


〔世〕治雀目。用蒼朮四兩,米泔水浸一宿,切作片,焙乾為末,每服三錢,豬肝二兩,批開糝藥在內,用麻線系定,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鍋內煮熟,熏眼,候溫,臨臥服之,大效。


〔《聖》〕治雀目眼,不計時月。用蒼朮一兩,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不計候。


〔《心》〕雀目不能夜視∶神庭、上星、前頂、百會(各出血,以鹽塗之,立愈。)又法∶照海、肝俞。

目淚不止 編輯

〔《素》〕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解精微論)


〔子和〕凡風沖淚出,俗言作冷淚者,非也。風沖於內,火發於外,風熱相搏,由是淚出。內外皆治,可愈。

治外以貝母一枚白膩者,加胡椒七粒,不犯銅鐵,研細,臨臥點之。治內以當歸飲子服之。

當歸 大黃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芍藥(各一兩) 滑石(半兩)

上切碎,每服三錢至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七分,去渣,溫服。

肝為淚。(全文見五臟。)


〔垣〕水附木勢,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肝木寡於畏也。


〔孫〕英宗朝國婆婆患眼冷淚,眼科醫官,治二三年,不能療,上召孫。孫至曰∶臣非眼科,但有藥耳,容進方。用石決明一兩,赤小豆一兩半,半夏五錢,生斑蝥二十一粒,炒去頭足,木賊五錢,為末,薑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方進,聖旨下眼科詳定,眼科醫官奏曰∶此方於眼科甚不相涉,斑蝥有毒,恐傷臟腑,不敢用。合再取聖旨,國婆婆聞之,曰∶眼科醫官不惟不能,亦不願使我治也,但合此藥,縱傷無怨。上聞之,孫自進藥服,經十餘日愈八分,二十日全愈。時眼科並降兩官,孫賞錢三十萬。

《銀海》止淚方

蒼朮(米泔浸,一兩半) 木賊(去節,二兩) 香附子(炒,去毛)

上為末,煉糊丸,如桐子大。食後,鹽湯下三丸。

經雲∶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則寒中而泣出,此中風寒淚出也。


〔河〕當歸湯治風邪所傷,寒中目,淚自出,肌瘦,汗不止。

當歸 人參(各三兩) 官桂(一兩) 乾薑(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川芎 細辛 白芍藥(各半兩) 陳皮(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計時,並三服。


〔《本》〕治頭風冷淚,龐安常二方。

甘菊 決明子(各二錢) 白朮 羌活 川芎 細辛 白芷 荊芥穗(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食後,日三服。

又方

川芎 甘菊 細辛 白朮 白芷(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蠟丸,如黍米大。夜臥服一丸,日中一時辰,換一丸。


〔《本》〕治風盛膈壅,鼻塞清涕,熱氣攻眼,下淚多眵,齒間緊急,作頭痛,川芎丸

川芎 柴胡(各一兩) 半夏曲 甘草(炙) 甘菊 人參 前胡 防風(各半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四片,薄荷五葉,同煎七分,去渣,溫服。


〔《靈》〕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視,肺為之相,肝為之榮,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丹〕婦人患眼眵,不思食。四物湯加白朮、陳皮、黃芩、連翹,分六帖煎,食前熱服。又灸合谷。


〔《肘》〕治眼淚出不止,用黃連濃漬,綿干拭目。


〔《山》〕風淚眼。九節黃連和槐樹皮灰粗末,熬湯澄清頻洗。


〔垣〕神效明目湯連翹飲子 治淚不止。(二方並風倒睫拳毛。)


運氣 淚出皆從風熱。經曰∶厥陰司天之政,三之氣,天政布,風乃時舉,民病泣出是也。


〔《集》〕迎風冷淚,眵 黑花∶大骨空 小骨空(如上法灸之,吹火滅。)二間(一分,沿皮向後刺五分,灸之。)合谷(針灸)

風沿爛眼 編輯

〔丹〕風沿眼系,上膈有積熱,自飲食中挾怒氣而成。頑痰痞塞,濁氣不降,清氣不上升,由是火益熾而水益降。積而久也,眼沿因膿漬而腫,於中生細小蟲絲,遂年久不愈,而多癢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銀釵腳揩去油膩點之。試問若果癢者,又當去蟲,以絕根本。蓋紫金膏止是去濕,與去風涼血而已,若前所謂飲食挾怒成痰,又須更與防風通聖散去硝黃為細末,以酒拌勻曬乾,根據法服之。禁諸濃味及大料物,方盡諸法之要。(紫金方未詳,即《蘭室秘藏》眼目門還睛紫金丹是也。)

防風通聖散(方見癇。)


〔世〕爐甘石散治爛風眼。

以爐甘石不拘多少,先用童便 七次,次用黃連濃煎汁 七次,次用穀雨前茶清濃煎 七次,又並三汁余者一次,再 三次,然後安放地上一宿,出火氣,細細研,入冰片、麝香,點上神妙。爐甘石 時,須用好紫霄炭極大者鑿一穴,以安爐甘石。


〔丹〕治風沿爛眼,二蠶砂用香油浸月余,重綿濾過,點之,愈久愈妙。


〔世〕紫金膏

用水飛過虢丹,蜜多水少,文武火熬,以器貯,點之。


〔《保》〕治眼赤瞎,以青泥蛆淘淨,曬乾末之,仰臥合目,用藥一錢,放眼上,須臾藥行,待少時去藥,赤瞎自無。


〔東垣〕目眶赤爛歲久,俗呼赤瞎是也,常以三棱針刺目外,以泄濕熱立愈。


〔《撮要》〕風弦爛眼∶大骨空(在手大指第二節尖,灸九壯,以口吹火滅。)小骨空(在手小指二節尖,灸七壯,亦吹火滅)

倒睫拳毛 編輯

眼睫毛倒入眼中央是也。


〔垣〕神效明目湯治眼楞緊急,致倒睫拳毛損目,及上瞼皆赤爛,睛亦疼痛昏暗,日則冷淚長流,夜則眼眵滿眼。

葛根(一錢半) 甘草根(炙,二錢) 防風根(一錢) 蔓荊子(五分) 細辛根(三分)

又一方,加黃 根(一錢)

上 咀,作一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渣,稍熱臨臥服效。

防風飲子治倒睫拳毛。

黃連(炒) 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 葛根 防風(各五分) 歸身(一錢半) 細辛葉 蔓荊子(各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避風寒濕熱處眠之。

神效黃 湯治渾身麻木不仁,及兩目緊急縮小,羞明畏日,或隱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昏花,手不得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熱如火,服五六次神效。

黃 (二兩) 人參(去蘆,一兩) 甘草(炙,一兩) 蔓荊子(銼,二錢) 白芍藥(一兩) 陳皮(去白,半兩)

上 咀,每服四五錢,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如有大熱證,加黃柏三錢,酒浸四次炒。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用黃柏,再加黃 一兩。如眼縮小,去芍藥,忌酒醋濕面大料物蔥韭蒜及淡滲生冷硬物。如麻木重甚者,加芍藥一兩,木通一兩。

撥雲湯戊申六月,徐總管患眼疾,於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個,隱澀難開,兩目緊急而無疼痛,兩手寸脈細緊,按之洪大無力,知足太陽膀胱為命門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與下項一服神效。外證呵欠,善悲健忘,嚏噴時自淚下,面赤而白,能食不大便,小便數而欠,氣上而喘。

黃 (七分) 細辛葉(五分) 柴胡(七分) 生薑 荊芥(各一錢) 防風(一錢半) 羌活(一錢半) 本(一錢) 甘草梢(一錢) 升麻(一錢) 葛根(五分) 川芎(五分) 知母(一錢)黃柏(一錢半) 歸身(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

連翹飲子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隱澀,小角偏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蔓荊子 甘草 連翹(各三分) 柴胡(二分) 酒黃芩(五分) 生地(三分) 防風(五分) 人參(三分) 黃 (五分) 紅葵花(三分) 升麻(一錢) 歸身(二分) 羌活(五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後服。

前一方治倒睫拳毛。後三方,治眼楞緊急縮小。眼楞緊縮小者,倒睫拳毛之漸也,故以其方附於後。蓋陽虛則眼楞緊急,陰虛則瞳子散大,故東垣治眼楞緊急,用參、 補氣為君,佐以辛味疏散之,而忌芍藥、五味子之類酸收是也。治瞳子散大,用地黃補血為君,佐以酸味收斂之,而忌茺蔚子、青葙子之類是也。

治倒睫眼方,以無名異末,摻卷在紙中作捻子,點着,至藥末處吹殺,以煙熏之,自起。


〔《本》〕治倒睫爛弦。

蠶砂(一兩) 虢丹(五錢)

上二味,慢火熬成膏,入輕粉五分,熬黑色,逐時湯泡洗。


〔《瑞》〕青黛散治眼倒睫極效。

刺 棗棘針 白芷 青黛

上各等分,為細末。左眼倒睫,口噙水,左鼻內搐之。右眼倒睫,右鼻內搐之。


〔《山》〕眼毛倒睫,摘去拳毛,用虱子血點入眼內,數次即愈。


〔垣〕眼生倒睫拳毛,由目緊急皮縮之致也。蓋內伏熱,攻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並火邪,使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刺以三棱針,針出熱血,以左爪甲迎住針縫,立愈。

肉攀睛 編輯

〔羅〕還睛散治眼翳膜,昏澀淚出,瘀血 肉攀睛。

川芎 草龍膽 草決明 石決明 荊芥 枳實 野菊花 野麻子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木賊 白蒺藜 川椒(炒,去子) 仙靈脾 茵陳(以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一日三服。忌食魚、肉及熱面、蕎麥等物。一方有楮實子,無仙靈脾、茵陳、枳實三味。


〔《圖》〕治卒患赤目, 肉生,內痛者。取好梨一個,搗絞汁,黃連三枚,碎之,以綿裹漬,令色變,仰臥注目中。


〔《外》〕主目翳及 肉。用礬石最白者,納一黍米於翳上及 肉上,即冷淚出,綿拭之,令惡汁盡,其疾日減,翳自消薄便瘥。礬石須真白者方效。


〔《千》〕治目中生 肉,翳滿目閉,瞳子及生珠管方。

貝齒(七枚,燒為末) 真珠(等分)

上為細末如粉,以注翳肉上,不過五度即瘥。


〔《集》〕 肉攀睛∶睛明 風池 太陽(出血) 期門

飛絲塵垢入目 編輯

〔世〕治飛絲入目者。用頭垢點入眼中即出,神效。飛絲入眼。用柘樹漿點了,綿裹箸頭蘸水於眼上,繳拭涎毒。治飛絲入目。以火麻子一合,杵碎,井花水一碗浸攪,卻將舌浸水中,涎沫自出,神效。(一方用茄子葉碎杵如麻子法,尤妙。)


〔丹〕飛絲落眼,眼腫如眯,痛澀不開,鼻流清涕。用京墨濃磨,以新筆塗入目中,閉目少時,以手張開,其絲自成一塊,看在眼白上,卻用綿輕輕惹下,則愈。如未盡,再塗,此方累效。治眯目。鹽與豉置水中浸之,視水,其渣立出。(孫真人方。)


〔《千》〕治稻、麥芒入眼。取蠐螬以新布覆目上,蠐躋螬從布上摩之。其芒出着布上。


〔《山》〕物落眼中,用新筆蘸繳出。又方,濃研好墨,點眼立出。

視歧亂見 編輯

〔《靈》〕帝曰∶余嘗上清泠之台,中階而顧,匐匍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搏獨眩,被發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大惑論)


〔《本》〕荀牧仲頃年嘗謂予曰∶有人視一物為兩,醫作肝氣盛,故見一為二,服瀉肝藥皆不驗,此何疾也?

予曰∶孫真人曰∶《靈樞》有雲,目之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云云,則視歧故見兩物也。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


〔《靈》〕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轉而睛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大惑篇)


〔《素》〕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右目亂見,治法東垣益氣聰明之類是也。

目閉不開 編輯

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熱則筋縱,目不開。(全文見筋 條。)

目直視 編輯

( 胃者目睛斜倒不正小兒謂之通睛)


〔《甲》〕 目者,水溝主之。


〔《集》〕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者是也。若目睛動者,非直視也。傷寒直視者,邪氣壅盛,冒其正氣,使神氣不慧,臟腑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目為之直視。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經曰∶衄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 ,不能眠。以肝受血而能視,亡血家,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則陰陽俱虛所致也。此雖錯逆,其未甚也。逮狂言反目直視,又為腎絕,直視搖頭,又為心絕,皆臟腑氣脫絕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痢者亦死。又劇者發狂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澀者死。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少陽終者,其百節縱,目HT 絕系。(全文見診生死條。目系絕,故目不動而直視。王注云∶HT 謂直視如驚貌。HT 音瓊。)

目上視 編輯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全文見診生死。戴眼者,目直視不能轉動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

針灸目上視,見中風上。

卷之十四·肝膽部 編輯

脅痛 編輯

〔丹〕肝木氣實,肝火盛而脅痛者,當歸龍薈丸,為瀉肝火要藥。脅痛甚者,用生薑自然汁,吞下龍薈丸,以肝火盛也。(龍薈丸方見治法門肝實條。)

經雲∶肝氣實則怒。又雲∶肝痛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龍薈丸治肝實脅痛,其人氣收者,善怒是也。甚則用薑汁吞下。經雲∶風木淫勝,治以辛涼是也。

壽四郎右脅痛,小便赤少,脈少弦不數,此內有陳久積痰飲,因外感風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與龍薈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細嚼薑片,以熱湯下,服後脅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與∶

白朮(三錢) 陳皮 芍藥(各二錢) 木通(一錢半) 條芩(一錢)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熱飲之。

一婦人脾疼,帶脅痛,口微干,問已多年。時尚秋,用二陳湯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蘆薈丸二十粒。

章宅張郎氣痛,自右脅時作時止,脈沉而弦,小便時有赤色,吞酸,喜嘔,出食,此濕痰在脾肺間,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湯去黃芩,加川芎、白朮、木通、芍藥、滑石、生薑煎湯,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婦人氣暈,兩脅胸背皆痛,口乾。

青皮 半夏(五錢) 白朮 黃芩 川芎(三錢) 木通(二錢半) 陳皮(二錢) 桔梗(二錢)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熱服。又∶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加吳茱萸、炒黃連。


〔《本》〕治因驚傷肝,脅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殼(一兩,小者) 桂枝(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下。


〔潔〕勻氣散專治脅痛。

山梔 熟地 茯苓 細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脅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湯。

川芎 干葛 桂枝 細辛 枳殼 人參 芍藥 麻黃 防風(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三服。有汗避風。

治脅下風氣作塊寒疝,發則連小腹痛湊心。其積屬肝,在右脅下,故病發,則右脅手足頭面昏痛,不思飲食。

干葛(一兩) 麻黃(二分) 附子(一個) 川芎 防風 當歸 枳實 芍藥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風。

治脅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兩) 石斛(用細者,二錢) 附子(半兩) 牛膝 生地黃(各三錢) 細辛 人參 枳殼 柏子仁 川芎 當歸(各半兩) 甘草 桃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後,相兼服為佳。

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筋脈緊,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痛,四肢不能舉,漸至脊膂攣急。此藥大治脅痛,枳殼煮散

枳殼(四兩,先煎) 細辛 桔梗 防風 川芎(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棗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溫服。

右肝虛脅痛,經所謂木不及,病中清, 脅痛是也。中清,謂中有寒也。熱實脅痛,當歸龍薈丸是也。


〔仲〕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錢) 附子(二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更進一服。


〔垣〕神保丸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腎氣脅下痛,大便不通,氣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錢半) 胡椒(二錢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蠍(七枚)

上四味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亦用硃砂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燈心湯下。腹痛,柿蒂煨薑湯下。血痛,炒姜醋湯下。腎氣脅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檳榔末一錢下。氣噎,木香湯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許學士雲∶沈存中《良方》載∶頃在建陽,醫者王琪言,諸氣唯膀胱脅下痛,最難治,謂神保丸能治之。

熙寧中病項筋骨痛,諸醫皆作風治之,數月不瘥,乃流入於背膂,又臂攣痛甚苦,憶琪語有證,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發又一服,立效。


〔潔〕煮黃丸 治脅下 癖痛,如神。(方見內傷飲食。)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氣痛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凡脅痛有痰流注,二陳加南星、川芎、蒼朮。實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兩脅疼痛。枳實散

枳實(一兩) 白芍藥(炒) 雀腦芎 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姜棗湯調二錢,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東〕調中順氣丸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殼)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兩) 陳皮 大附子(各二兩) 半夏(湯炮七次,一兩) 縮砂(去殼) 檳榔 沉香(各半兩)

上為末,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六十丸,食後,陳皮湯送下。

沉香導氣散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痞塞。

沉香(二錢半) 人參(五錢) 檳榔(二錢半) 白朮 烏藥 麥 (炒) 神曲(炒) 紫蘇葉 大腹皮(炒) 濃朴(制。各一兩) 訶子皮(炮,半兩) 香附(炮,一兩半) 薑黃 橘紅 甘草(各四兩)京三棱(二兩) 廣術(炮,四兩) 益智(二兩) 紅花(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沸湯點服。

丹溪雲∶脅痛有死血者,桃仁、紅花、川芎之類是也。若跌扑脅痛者,亦為污血流歸脅下而痛,東垣復元活血湯之類是也。治法見 撲傷損門。

運氣脅痛者,鄉境皆病脅痛也,其證有二∶

其一,風木助肝氣實而痛。經雲∶厥陰所至為脅痛。又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兩脅,里急支滿。

又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脅痛,治以涼劑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虛而痛。經雲∶少陽所至為脅痛。又雲∶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脅痛。又雲∶少陰司天,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善太息。又雲∶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脅痛,治以溫劑得痊也。


〔丹〕咳嗽脅痛方。二陳湯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薑汁。


《內經》灸刺脅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經雲∶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又雲∶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膽絡。經雲∶邪客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復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經雲∶心手少陰脈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視虛實熱寒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之法也。


〔《集》〕脅痛∶懸鐘 竅陰(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竅陰出血妙。) 外關 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溝 章門 中封 陽陵泉(治閃挫。) 行間(瀉肝怒氣。) 期門(治傷寒後脅痛。)

治脅並胸痛不可忍∶期門(四分。) 章門(六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行間 丘墟 湧泉


〔東〕胸脅痛∶期門(沿皮三寸。) 支溝 膽俞(沿皮半寸。) 胸脅脹滿痛∶公孫 三里 太沖三陰交 腰脅痛 環跳 至陰 太白 陽輔


〔《撮》〕脅肋痛∶支溝(透間使,瀉之,灸。) 外關(透內關,如取支溝,不必再取外關。)


〔《通》〕脅痛∶陽陵泉


〔《甲》〕脅下支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腹中氣脹,嗑嗑不嗜食,脅下痛,陰陵泉主之。


〔仲〕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靈》〕合腋張脅者肺下,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則逼胃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

凡脅骨偏舉者肝偏傾,肝偏傾則脅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俱見本藏篇。)脾滿氣逆。(見喘條。)

附∶腋腫、腋臭 編輯

《內經》針灸刺腋腫,有二法∶

其一取膽。經雲∶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是也。

其二取心。經雲∶心主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腋腫,皆視虛實寒熱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也。


〔丹〕腋氣神效方

密陀僧(一兩) 白礬(七錢) 砂(少許) 麝香(少)

上為細末,先用皂角煎湯洗,後敷上。

又方

銅青 密陀僧 辰砂 白礬 砂 白附子

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氣。用夜明砂,不拘多少為末,用豆豉汁調塗,立效。

又方 以銅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調成膏,先洗淨腋下,用輕粉摻過,即使上件塗之,立效。


〔《經》〕治狐臭。用生薑塗腋下,絕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個,以黃泥入少赤石脂,搗羅極細,入鹽少許,杵為一窠,包藏蜘蛛在內,以火燒令通紅,放冷剖開,將蜘蛛研細,臨臥入輕粉一字,用釅醋調成膏,敷腋下。明日登廁,必瀉下墨汁,臭穢不可聞,於遠僻處傾埋之,免致染人。


〔世〕治腋氣。先用刀削去腋毛淨,用白定粉,水調搽敷患處,至過六七日夜後,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點,如針孔大,用筆點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過攻心中痛,當用後藥下之。

青木香 檳榔 丁香 檀香 麝香 大黃

上煎服,以下為度。

諸疝 編輯

(附少腹痛同一治法)

疝痛,屬足厥陰肝經也。小腹,亦屬肝經也。故疝痛與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謂疝者,睾丸連小腹痛也。其痛有獨在睾丸者,有獨在小腹偏於一邊者,有睾丸如升斗者, 疝是也,又立臥出入往來者,狐疝是也。


〔丹〕疝痛之甚者也,睾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者。《素問》以下歷代名醫,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通之可也。予嘗因門戶上履霜雪,踢水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在內也。因而思之,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郁而至久,又感寒氣外束,濕熱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或曰∶此症多客厥陰一經,其道遠,其位卑,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生子,濕氣便盛,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痛之亦大暴也。愚見有用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症與形加減用之,無有不應。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施治,但濕者腫多, 疝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診其脈不甚沉急,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羅〕丁香楝實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肝腎受病,治法同歸於一。

當歸(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川楝子 茴香(各一兩)

上銼碎,以好酒三升,煮酒盡為度,焙乾作細末,每藥末一兩,入下項藥∶

丁香(五分) 全蠍(十三個) 玄胡索(五錢) 木香(五分)

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前項當歸等末,內拌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溫酒空心送下。(一方無當歸、木香,名苦楝丸,立效。)

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治風之聖藥也。川楝、茴香,皆入小腹經。當歸、玄胡索,和血止痛。

疝氣帶下,皆積寒邪於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漆匠韓提控,疝氣每發,痛不可忍,則於榻兩末各置一枕,往來伏之以受,如是三年不已,服此藥三劑良愈。

丁香疝氣丸治臍下撮急疼痛,並臍下周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頻數清;其五脈,急洪緩澀沉,按之皆虛,獨腎脈按之不急,皆虛無力,名曰腎疝。

當歸 茴香(各半兩) 甘草梢(五錢) 丁香(五分) 全蠍(十三個) 玄胡(半兩) 肉桂(一錢) 防己(三錢) 川烏(半兩) 羌活梢(三分) 麻黃根節(一錢)

上件為細末,酒糊丸如雞豆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須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羅〕當歸四逆湯治男子婦女疝氣,臍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疼。

當歸梢(七分) 附子(炒) 官桂 茴香(炒。各五分) 芍藥(四分) 玄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柴胡(五分)

上研為粗末,都作一服,水煎,空心。

玄胡索苦楝湯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

肉桂(三分) 附子(三分) 熟地黃(一錢) 甘草梢(炙,半錢) 苦楝子(二分) 黃柏(一錢,引用) 玄胡索(二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根據法食前服。

上四方,桂、附治寒,玄胡、當歸、川楝、茴香、丁香、木香和血調氣,蓋寒症挾污血滯氣者宜之。

葫蘆巴丸治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悶亂,並皆治之。

葫蘆巴(炒,二兩) 茴香(鹽炒,一兩半) 吳茱萸(湯洗,炒,一兩二錢) 川楝子(去核,炒,一兩二錢) 巴戟(去心,炒,七錢半) 川烏(炮,去皮尖,七錢半) 黑丑(炒,取頭末,一兩)

上研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空心溫酒送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食前。

一本無黑丑。


〔《衍》〕葫蘆巴,《本經》雲∶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嘗合用桃仁麩炒各等分,拌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各一二服效。


〔丹〕腎氣散

茴香 破故紙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木香(三錢半) 葫蘆巴(七錢半)

上為細末,蘿蔔搗汁丸,鹽湯下。

上三方,葫蘆巴、破故紙、巴戟為君,蓋疝而元陽素虛少者,宜之。


〔《本》〕 治小腸氣,不可忍者。

烏藥(搗碎,酒浸一宿) 高良姜(銼) 茴香(各一兩) 青皮(二兩,去白)

上研為末,每服二錢。遇發熱,酒調下。

治遠年小腸氣,眾醫不瘥者。

硫黃 茴香(炒令黃,不可犯銅鐵器。各等分)

上研為末,每服五錢,用熱酒調,空心服,除根本。

川楝散

木香(一兩) 茴香(一兩,鹽一匙,一處炒黃色,不用鹽) 川楝子(一兩,銼細,用巴豆十粒打破,一處炒黃色,不用巴豆)

上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食前調下。


〔垣〕天台烏藥散

烏藥 木香 茴香(炒) 良姜(各五錢) 檳榔(三錢) 川楝子(十個) 巴豆(十四粒) 青皮(半兩)

上八味,先以巴豆打碎,一同楝實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麩俱不用外,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痛甚,炒生薑熱酒下亦得。


〔《簡》〕木香楝子散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藥不效者,服此其效如神。

川楝子(三十個,巴豆二十粒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將川楝子研為末) 萆 (半兩) 石菖蒲(一兩,炒) 青木香(一兩,炒) 荔枝核(二十枚,炒)

上研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調下。

上以巴豆炒藥例。許學士雲∶大抵此疾因虛而得之,不可以虛驟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矣。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熱,然後補之,是以諸藥多借巴豆氣者,蓋為此也。


〔仲〕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上用烏頭一味,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再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桂枝湯方見傷寒門。海藏以附子建中湯加蜜煎治疝,即此法也。)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脈經》雲「邪正」作「弦緊」。)

大烏頭(炒,去皮,不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作湯服,食後一服,過後再不作矣。

治諸疝方

枳實(九粒,炒) 桃仁(十四個,炒) 山梔(九個,炒,去皮) 吳茱萸(七粒,炒) 山楂(四粒,炒) 生薑(如指大)

上味同入擂盆擂細,取順流水一鍾,入瓶內煎至微沸,帶渣服。如濕勝 疝者,加荔枝核。如痛甚者,加鹽炒大茴香二錢。如痛處可按者,加薄桂少許。

又方 治疝痛。

山梔(二兩,炒) 山楂(四兩,炒) 枳實(炒) 茴香(各二兩,炒) 柴胡 牡丹皮 八角茴香(炒,各一兩) 桃仁 茱萸(炒,半兩)

上研為末,酒糊丸,空心鹽湯下五六十丸。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梔子仁(炒) 桃仁(炒) 枳實(炒) 山楂(各等分)

上味,同研細,入生薑汁半合,同水一小鍾盪起,煎令沸,熱服之。一方加茱萸。

楊淳三哥,因舊有腎氣,上引乳邊及右脅痛,多痰,有時膈上痞塞,大腑秘結,平時少汗,脈弦甚。與保和溫中各二十丸,研桃仁、郁李仁吞之。


〔《本》〕治膀胱氣痛,茴香散

茴香 金鈴子肉 蓬莪朮 京三棱(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每發痛甚連日,只三二服,立定。

治膀胱氣,金楝散

巴豆(一百粒,去殼) 川楝子(二十四個,湯浸去薄皮,切作片子)

上二味,用麩二升,同炒令黃赤,去麩與巴豆不用,只將川楝肉一味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送下。余閱古今一切名方,無如此奇特有效。一方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亦妙。


〔《靈》〕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師傳篇 疾飢胃熱,痛脹,腸寒也。)


〔丹〕諸疝痛處,用手按之不痛者,屬虛,必用桂枝、炒山梔、細切川烏頭等分,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腹白湯下。

疝可按者,並於歷代獨治外寒條下求之。

丹溪雲∶疝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以參、術為君,疏導藥佐之。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類,以佐參、術之類是也。


〔海〕姬提領因疾,服涼劑數日,遂病臍腹下大痛,幾至於死。與姜附等劑,雖稍蘇,痛不已,隨本方內倍芍藥,服之愈。


〔羅〕疝氣治驗 癸丑歲,治火兒赤憐歹病疝氣,復因七月間饑飽勞役,過飲 乳,所發甚於初,面色青黃不澤,臍腹陣痛,搐撮不可忍,腰不能伸,熱物熨之稍緩,脈得沉小而急。予思《難經》有雲∶任之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皆積寒於小腸所致也。非大熱之劑,即不能愈。遂制一方,名之曰沉香桂附丸。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間服天台烏藥散,旬日良愈,明年秋如故。

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痛不能伸,喜熱熨稍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炮,去皮臍) 乾薑(炮) 良姜(炒) 官桂(去皮) 茱萸(湯洗)茴香(炒。各一兩)

上研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止,空心食前熱米飲湯下,日三服。忌冷物。


〔丹〕治疝劫痛方

川烏頭(細切) 梔子仁(去殼)

上各等分,煎湯服之神效。濕多 腫者,烏頭為君。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梔仁治內郁之熱也。


〔羅〕陰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或痛因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肝,宜以蒺藜湯主之。

蒺藜湯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房欲勞痛不可忍者。

蒺藜(炒,去尖) 附子(炮,去皮臍) 山梔仁(各半兩)

上研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溫服。


〔丹〕又方

橘核 桃仁 梔子 茱萸 川烏(各等分)

上研煎服。

治疝作急痛。

蒼朮(鹽炒) 香附(鹽炒) 茴香(炒,為佐) 黃柏(酒炒,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為臣) 附子(鹽水炒) 甘草(為使)

上研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仲〕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十片。痛多而嘔者,加陳皮二兩,白朮一兩。如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衍義》雲∶張仲景治寒疝,用生薑羊肉湯,服之無不應驗。有一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腹臍以下脹滿,手不敢犯,此寒疝也,師將治之,以抵當湯謂有瘀血,非其治也,可服張仲景羊肉湯,二服遂愈。


〔丹〕諸疝痛處,用手按之大痛者,為實也。


〔羅〕疝氣痛,及腳膝無力,控睾證。至真要大論雲∶小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經》曰∶邪在小腸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證上沖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睾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沖於心胸,蓋其經絡所系也。啟玄子云∶控,引也。睾,陰丸也。

控引睾丸治小腸痛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即東垣茴香楝實丸。按之痛為實,此方有茱萸等剛劑,本不可入此條,緣芫花有利性故入之。)

川楝子 茴香(炒) 吳茱萸(湯洗) 青皮 陳皮(各一兩) 芫花(醋炒五錢) 馬藺花(醋炒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食前服。量虛實加減,以利為度。


〔《本》〕治小腸氣痛撞腹,面青唇黑欲死者。

木香 茵陳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上四件,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服過此藥後,應犯甘草藥,皆不得吃,恐與甘遂相犯故也。其藥甚妙,亦甚有理,屢有驗效。

砂丸

木香 沉香 巴豆肉(各一兩) 青皮(二兩,不去皮) 銅青(半兩,研) 砂(一錢,研)

上以上二香、青皮三味,細研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為細末,入 砂二味,同研勻,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鹽湯吞下,日二三服,空心食前服。


〔子和〕律科王敏之,病寒疝,臍下結聚如黃瓜,每發繞臍急痛不能忍。戴師先以舟車丸及豬腎散下四五行,覺藥繞病三五次而下,其瀉皆水也。豬腎甘遂皆苦寒,經言以寒治寒,萬舉萬全。但下後忌飲冷水及寒物,宜食乾物,以寒疝本是水故也。即日病減八分,食進一倍。又數日,以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四五錢,服之利下。候三四日,又服舟車丸七八十粒,豬腎散三錢,乃健步如常矣。

近穎尾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余以導水丸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五更下二三十行,腫痛皆去。不三日,平復如故。

上治實疝,利大便,形氣實,脈有力者宜之。


〔杜〕三十七太尉,忽患小腸氣痛,醫官及京城醫家,用藥皆不效。每一發幾死,上召杜至,進藥數服不驗。

太尉曰∶我命不久,致良醫不能治。上召杜問所以。杜對∶臣用古方書,皆不獲愈,今日撰一方,容進上。杜曰∶撰方已成,未敢進,先合藥以進。太尉一服,十愈八九,再服全愈。然後進方,名曰救命通心散

川烏頭一兩,用青鹽一錢,酒一盞,浸一宿,去皮尖,焙乾。川楝子一兩,用巴豆二十一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茴香半兩,石燕一對,土狗五枚,芥子一錢六分,為末。每服三錢,入羊石子,內濕紙煨香熟,夜半時,用好酒半升,入鹽細嚼石子,以酒咽下,不得作聲,小便大利,其病遂去。(曹五家今秘此方。)


〔《本》〕頃在岳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氣作疼不可忍。醫者以剛劑與之,痛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臍下虛脹,心悶。予因候之,見其面赤黑,脈洪大。予曰∶投熱藥太過,陰陽痞塞,氣不得通,為之奈何?宋尚手持四神丹數粒,雲∶醫謂不止,更服此。予曰∶若服此,定斃,後無悔。渠求治,予適有五苓散一兩許,令三服。用連須蔥一莖,茴香一撮,鹽一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令接續三服。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臍下寬,得睡。翌日診之,脈已平安矣。續用 砂丸與之,數日瘥。

上利小便治疝。常治謝人妻小腹疼痛,小便不通,先艾灸三陰交,以茴香、丁香、青皮、檳榔、桂、茱萸、玄胡索、山楂、枳實,又倍用黃柏,煎服之愈。


〔丹〕赤岸朱同道,年四十歲,八月望雨後得涼,半夜後腹痛甚,汗如雨,兩腳踏破壁,痛在小腹,手不可近,六脈弦而細實,重取如循刀刃責責然。問之雲∶六月大熱時,於深潭浴水,病或起於此。與大承氣湯,大便微利,痛遂頓止。至次日酉時,其痛復作,痛在小腹,堅硬手不可近,又與大承氣加桂兩服,研桃仁同煎,大便下紫黑血升余,而痛頓止。至次日酉時,痛復作如初,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與大承氣湯加附子兩帖,研桃仁同煎,下大便五行,得黑紫血如破絮者二升許,痛遂頓止。一夜得睡,次日酉時,痛復如初,詢知小腹和軟,痛在臍腹間下,脈亦和,似若無病,但呻吟如舊,詢知乃食蘿蔔菜苗羹兩頓,與小建中湯一帖而愈。


〔世〕一婦人少腹痛,百藥不效,一醫用杉木節童便煎服,下血而愈。


〔丹〕治膀胱氣急,用蕪荑和食鹽等分,綿裹如棗大,納下部,或下水惡汁,並下氣佳。


〔《斗》〕治小腸氣。用血師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為度,搗羅如面,用湯調下一大盞即瘥,如神。血師,代赭石也。


〔《聖》〕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而痛,自汗出欲死。丹參一兩,杵為散,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


〔丹〕治諸疝發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生薑汁湯調。亦能治心疼。


〔《衍》〕木賊細銼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服,食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必效。


〔《本》〕治疝氣。

青礬(一兩) 白礬(一兩。各為粗末)

上用小瓦罐子一隻,入二藥在內,用麻皮縛緊,搗鹽泥封固,以炭五斤, 令通紅,盡炭為度,取出埋地穴中,伏一宿,出火毒,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或白湯亦可。


運氣 小腹痛有三∶

一曰肝病,小腹引脅痛是也。經雲∶厥陰之復,少腹堅滿,里急暴痛,是風氣助肝盛而然,治法當瀉肝也。

又雲∶歲金太過,民病兩脅下痛,小腹痛。又雲∶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脅痛,少腹痛。又雲∶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腹痛,復則胸脅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虛而然,治法當補肝瀉金也。又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全文見諸痛門。)

二曰小腸,其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是也。經雲∶少陰之脈,心下熱,善飢,臍下痛。又雲∶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小腹絞痛者,是熱助小腸盛而然,治法當瀉小腸也。又太陽在泉,寒淫所勝,與太陽之復,皆病小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痛。及太陰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腸虛而然,治法當補小腸,瀉寒邪也。

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是也。經雲∶太陰在泉,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者,是濕邪攻膀胱虛而然,治法當補膀胱,瀉濕土邪也。(以上經文見運氣類注。)


內經刺灸小腹痛共四法∶

一曰肝。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取其經,厥陰小腸。(全文見灸刺門五臟條。)又曰∶邪客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者是也。(全文見灸刺門六腑條。爪甲上,大敦穴也。)

二曰小腸。經雲∶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後,取巨虛下廉。又雲∶小腸控睾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全文並見針灸門六腑條。肓原,氣海穴也。)又雲∶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靈樞》熱病為心風疝,而小腸病。經雲∶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也。)

三曰膀胱。經雲∶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又雲∶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足太陽大絡者是也。(全文見針灸門六腑條。太陽大絡,委陽穴也。)

四曰督任沖脈。經文見如下。


〔《素》〕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長刺節篇 小腹兩股間者,氣沖穴也,沖脈起於氣沖故也。腰髁間者,王注謂腰尻挾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是也。疝為寒生,故多刺之,少腹盡熱乃止針。)


〔《靈》〕腎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俱見骨空論)


〔《摘》〕元藏發動,臍下痛不可忍∶氣海 三陰交(立愈。左取右,右取左,下同。)


〔《玉》〕疝氣少腹偏痛∶大敦(二分,沿皮向後三分,瀉之;灸,左取右,右取左,下同。)三陰交(一寸,瀉十吸。)


〔《撮》〕又法∶大敦 水道 小海


〔桑〕又法∶中極 印腎


〔《摘》〕卒疝少腹痛不可忍∶大敦(三分,陷六呼,灸七壯。)陰市(三分,灸五壯。)照海(三分,灸七壯。以上皆左取右,右取左。)

癖,小腸膀胱,腎余疝氣∶氣海 五樞(各用燔針刺入五分,灸百壯。)三里 三陰交(刺之。)


〔桑〕疝∶三陰交 三里 足三間


〔《摘》〕疝∶行間 三里


〔《集》〕大法∶關門 關元 水道 三陰交 不已,再取下穴∶海底 歸來


〔《摘》〕少腹痛∶關元 三里


〔《甲》〕陰跳遺溺,小便難痛,陰上下入腹中,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大敦主之。腹痛上搶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 不欲視,泣出,長太息,行間主之。環臍痛,陰騫兩丸縮,腹堅痛不得臥,太沖主之。疝癃,臍、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陰跳腰腹痛,實則挺長,寒熱,攣,陰暴痛,遺溺便,大虛則暴癢氣逆,腫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熱,有肉狀,如着欲出,背攣不可俯仰,蠡溝主之。

上取藏經厥陰。

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五樞主之。大疝腹堅, 墟主之。

上取腑經少陽。

少腹痛,飧泄出糜,次指熱,若脈陷,寒熱身痛,唇乾不渴,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內有熱,不欲動搖,泄膿血,腰引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巨虛下廉主之。少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強,溺黃赤,口乾,小腸 主之。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痛積聚,府舍主之。腹痛,疝積聚,上衝心,雲門主之。

上巨虛下廉、小腸 者,取本腑也。府舍、雲門者,刺太陰以予之也。

四肢淫濼,身悶癃疝,至陰主之。臍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灸臍中。陰疝引睾,陰交主之。少腹疝,臥善驚,氣海主之,臍疝繞臍痛,石門主之。暴疝痛,少腹大熱,關元主之。少腹痛,溺難,陰下縱,橫骨主之。男子陰端寒,上衝心中 ,會陰主之。癃疝,然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陰暴起疝瘕,胞中有血,四滿主之。臍疝繞臍痛,時上衝心,天樞主之。氣疝,噦嘔面腫,奔豚,天樞主之。陰疝氣疝,天樞主之。陰疝痿,莖中痛,兩丸騫,臥不可仰臥。刺氣沖。陰疝,沖門主之。(一作衡門)

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寒疝痛,腹脹滿,痿厥少氣,陰谷主之。


〔《素》〕厥陰脈滑則病狐疝風。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四時刺逆從論)


〔《診》〕肝脈滑甚為 疝。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下小腹鳴。腎肝滑甚為癃 。(全文見治法。)


〔東〕夫滑脈,關以上見者為大熱,蓋陽與陽並也,故大熱。滑脈,尺部見為大寒,生 疝。滑脈者,命門包絡之名也,為丙。丙丁熱火併於下,蓋丙丁不勝壬癸,從寒水之化也,故生 疝。


〔《素》〕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脈要精微論)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腎脈肝脈大急沉,皆為疝。(俱大奇論。)


〔《脈》〕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


〔丹〕臍下忽大痛,人中如墨色者,多死。


〔子和〕七疝圖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睾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今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痛而里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雲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和血四物湯、調胃承氣湯各半服之是也。)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雲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主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鈎鉗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有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注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睾垂縱緩因作 疝也。)

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則腹脹不通者,癃疝也,不可不下。

上疝圖雖七,然寒疝即疝之總名,水疝即 疝之屬,氣疝即狐疝之屬,血疝即癰癤之屬,惟筋疝罕見之,蓋下疳瘡之屬也。

編輯

睾囊腫大如升如斗是也。


〔丹〕下部 氣不痛之方。細思非痛斷房事與濃味不可,用藥惟促其壽。若蒼朮、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皆要藥,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以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非徒無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且其藥宜隨時月寒濕,更按君臣佐使加減,大抵 疝屬濕多。

蒼朮 神曲 白芷(散水) 山楂 川芎 枳實 半夏 南星

上神曲糊為丸。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

疝。

南星 山楂 蒼朮(各二兩) 白芷 半夏 枳實 神曲(各一兩) 海藻 昆布(各半兩)玄明粉 吳茱萸(各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治木腎不痛。

南星 半夏 黃柏(酒洗) 蒼朮(鹽炒) 枳實 山楂 白芷 神曲(炒) 滑石(炒) 茱萸 昆布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鹽湯下。一方加枸杞子。


〔無〕香附散治 脹。

用香附子不拘多少為末,每用酒一盞,海藻一錢,煎至半盞,先撈海藻嚼細,用所煎酒調末二錢服。


〔東〕又方 治偏墜初生,用穿山甲、茴香二味,為細末,酒送下,以乾物壓之。


〔丹〕木腎,以楮木葉雄者,曬乾為末,酒糊為丸,空心鹽酒下。(《本事方》雲∶無實者雄也。)


〔潔〕海蛤丸疝。

海蛤(醋淬三次) 當歸 海金沙 膩粉 砂(各一錢) 海藻 粉霜(各五分) 水蛭(二十一條,炒) 青黛 滑石 乳香(各一錢)硃砂(二錢,為末) 地龍(二十一條,去頭足)

上細末,鹽煮麵糊為丸,如小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丸,煎燈心湯空心服之,小便下冷膿惡物乃效。卻以黃連、紫河車、板藍根各二錢,煎湯漱口,以固牙齒,去板藍根加管仲。


〔世〕治偏墜大者。用乾薑、桂各一兩,為末,以綿一兩,水大三碗,同煮二十餘沸,起曬乾,又煮水盡為度。用干綿包陰丸,汗出數次,漸愈。


〔海〕地黃膏子丸治男子婦人,臍下奔豚氣塊,小腹疼痛,卵痛,即控睾相似,漸成腫,陰陰痛上衝心腹,不可忍者,宜服此藥。

血竭 沉香 木香 廣術(炮) 玄胡索 蛤蚧 人參 當歸 川芎 川楝(麩炒) 續斷 白朮 全蠍 茴香(炒) 柴胡 吳茱萸 沒藥(以上分兩不定,隨症加減用之) 氣多者加青皮。血多加肉桂。

上同為細末,地黃膏子丸,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簡》〕安息香丸治陰氣下墜痛脹,卵核腫大,堅硬如石,痛不能忍者。

玄胡索(炒) 海藻(洗) 昆布(洗) 青皮(去白) 茴香(炒) 川楝子(去核) 馬藺花(以上各一兩半) 木香(半兩,不見火) 大戟(酒浸三宿,切片焙乾,三錢半)

上為細末,另將 砂、真阿魏、真安息香三味,各二錢半,用酒一盞,醋一盞,將 砂、阿魏、安息香淘去砂石,用酒醋合一盞,熬成膏子。再入麝香一錢,沒藥二錢半,俱各另研細,入前藥一同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用綿子灰調酒下。


〔《本》〕治膀胱疝氣,外腎腫痛不可忍,念珠丸

乳香 砂(各三錢,飛) 黃蠟(一兩)

上乳香, 砂同研勻,溶蠟和為丸,分作一百單八丸,以線穿之,露一宿,次日用蛤粉為衣,旋取用乳香湯下。頃年有人貨疝疾藥,日貨數千,有一國醫多金得之,用之良驗。


〔丹〕鄭子敬,因吃酒後,飲水與水果,偏腎大,時作蛙聲,或作痛。炒枳實一兩,茴香鹽炒、炒梔子各三錢,研,煎,下保和丸。

昌世官,膀胱氣下墜如蛙聲,臭橘子核炒十枚,桃仁二十枚,蘿蔔自然汁,研下保和丸七十。

兄年三十,左腎核腫痛,此飲食中濕,墜下成熱,以橘核(即臭橘。)五枚,桃仁七枚,細研,順流水一盞,煎沸熱,下保和丸。


〔《本》〕治膀胱腫硬,牽引疼痛,及治小腸氣陰囊腫,毛間出水,宜服金鈴丸

金鈴子肉(五兩) 茴香(炒) 馬藺花(炒) 菟絲子 海蛤 破故紙 海帶(各二兩) 木香 丁香(各一兩)

上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酒鹽湯,空心食前服。


〔無〕大戟丸治陰 腫脹,或小腸氣痛。

大戟(去皮銼,炒黃,半兩) 葫蘆巴(炒,四兩) 木香(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 茴香 訶子(煨,去核) 檳榔(各半兩) 川楝(五兩) 麝香(半兩,另研)

上為末,獨取川楝,以好酒二升,蔥白頭七枚,長三四寸,煮川楝軟,去皮複選肉,和上件藥杵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丸,潮發疼痛,炒姜,熱酒下十五丸。

抵聖丸治陰 腫滿,赤腫,大便秘,欲飲水,按之臍腹痛。

續隨子 薏苡仁 郁李仁 茵芋 白牽牛(各一錢,略炒)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用《博濟方》香姜散咽下,黃昏服,五更利下惡物效。


〔子和〕汝南司候李審言,因勞役王事,飲冷水,坐濕地,乃濕氣下行,流入脬囊,大腫,痛不可忍,以金鈴、川楝等藥不效,求治於戴人。曰∶可服泄水丸。審言惑之。又數日,痛不可堪,竟從戴人,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青綠水十餘行,痛止。後用茴香丸、五苓散以調之,三日而腫消,至老更不作。


〔世〕綿包取汗。(方見 疝不痛條。)


〔丹〕木腎,以枇杷葉、野紫蘇葉、蒼耳葉、水晶蒲卜葉,濃煎湯熏洗。


〔無〕雄黃散治陰腫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

雄黃(一兩,研) 礬(二兩) 甘草(生,半兩)

上銼散,以水五升,煎洗。


〔潔〕失笑散治腎腫。

荊芥穗(一兩) 朴硝(二兩)

上為粗末,蘿蔔蔥同煎湯,淋洗。


〔梅〕治卒外腎腫痛,大黃末,醋和塗之,干即易之。


〔焦〕治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搗馬鞭草,塗之。男子陰腫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者,蔓菁根搗,敷之。


運氣 疝有一。經雲∶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 疝,婦人小腹痛。又雲∶陽明之勝,外發 疝者,是燥邪攻肝,氣虛而然。治法當補肝瀉燥金也。(全文見運氣類注。)


〔《素》〕厥陰所謂 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 疝少腹腫也。所謂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 癃疝也。(俱脈解篇。)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 ,其傳為 疝。(全文見診病傳變。王注云∶ ,酸痛也。)


〔《靈》〕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刺節真邪篇)


《內經》刺灸 疝共四法∶

其一即此篇文,所謂鈹石,取睾囊中水液者是也,其法令世人亦多能之。睾丸囊大如斗者,中藏穢液,必有數升,信知此出古法也。(鈹針如刀狀。)

其二取肝。經雲∶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丈夫 疝,婦人小腹腫是也,是於足厥陰肝經,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留疾與灸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二經條。)

其三取肝之絡。經雲∶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取之所別是也。是於內踝上五寸貼脛骨後近肉處,蠡溝取之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五經條。)

其四取足陽明筋。經雲∶足陽明之筋,聚於陰器上腹。其病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是也,是於轉筋痛處,用火針刺之也。


〔桑〕治偏墜。當外腎縫,沿皮針透即消。


〔《集》〕木腎,紅腫如升大,不痛∶大敦 三陰交 海底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針入二寸半,灸七壯。)木腎,紅腫陰汗偏墜∶闌門(毛際玉莖旁開二寸,針入二寸半。)三陰交


〔《甲》〕 疝,大巨及地機、中 主之。 疝,陰暴痛,中封主之。(《千金》雲∶ 疝癃暴痛痿厥,身體不仁。)氣癃 疝,陰急,股樞 內廉痛,交信主之。丈夫 疝,陰跳痛,引篡中不得溺,腹支脅下 滿閉癃,陰痿後時泄,四肢不收,實則身疼痛,汗不出,目KT KT 然無所見,怒欲殺人,暴痛引髕下節,時有熱氣,筋攣膝痛,不可屈伸,狂如新發衄,不食喘呼,小腹痛引噫,足厥痛,湧泉主之。


〔《撮》〕木腎,紅腫疼痛∶然谷(半寸,瀉之。)


〔世〕灸關元者,可愈。蓋灸之早方效。


〔垣〕前陰分大寒大熱囊垂縮 陰陽別論雲∶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壅腫,及為痿厥 ,其傳為索澤,又傳為 疝。夫熱在外,寒在內,則累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則卵縮,此三冬之氣也。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其任脈並厥陰之脈,逆則如巨川之水,致陽氣下墜,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致兩睾腫大,謂之曰疝,太甚則為 。足厥陰之脈,與大腸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靈樞經》雲∶足厥陰肝經筋中為寒,則筋攣卵縮為大寒。前說囊縮為大熱,此說為大寒。此說囊縮垂睾下引 疝香港腳為大寒,風濕盛下垂為寒,與上二說不同,何也?曰∶以平康不病患論之,夏暑大熱,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縮收上,於前三說又不同,何也?是相乖耶?不相乖耶?答曰∶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說囊卵縮,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亦應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夏月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亦應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 疝之象也。

三說雖殊,皆一理也。用藥者宜詳而審之。以上三論,各有所主,兼此考訂,則脈證陰陽寒熱虛實之辨,判然矣。

狐疝 編輯

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偏入囊中者是也。


〔海藏〕仲景療陰狐疝氣,有大小時時上下者,蜘蛛散主之。(狐夜伏而晝見,以見疝處厥陰之分,即人之陰篡隱奧之所,晝下而夜上,故以狐疝名焉。

蜘蛛(十四枚,焦炒)桂(半錢,要人厥陰,取其肉濃者)

上為散,每服一錢,蜜丸亦可。雷公雲∶凡使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並薄小者,以上皆不堪用。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真也。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藥中用,此余之方法,若仲景炒焦用,全無功矣。

一方 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止。牡蠣不拘多少,鹽泥固濟,炭三斤, 令火盡,冷取二兩。

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冷水調得所,塗病處,小便大利即愈。

《內經》刺灸狐疝,但取足厥陰一經。經雲∶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狐疝是也。隨其經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


〔《甲》〕狐疝,太沖主之。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少腹痛,不可俯仰上下,商丘主之。狐疝,驚悸少氣,巨缺主之。


〔《心》〕婦人疝瘕,結核疼痛,發作無時,日出穴,夜入穴,或負重即下,稍輕即止,此狐疝也。天井(五分。)肘尖(五分,小壯汗出則愈。)氣海(三寸。又互換東西,上下向病所各進三寸,瀉之。)中極(三寸,立愈。)

耳後陷者腎下,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俯仰,為狐疝。(全文見診。)

產後少腹痛 編輯

(並見產後腹痛門)

閉癃遺溺 編輯

遺尿者,溺出不自知覺也。閉癃者,溺閉不通而淋瀝滴點也。惟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

肝脈督脈主之者,經雲∶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遺溺閉癃。又雲∶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遺溺。故遺溺閉癃,皆取厥陰俞穴及督脈俞穴也。

三焦主之者,經雲∶三焦下脈,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三焦者,足太陽少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是也。

膀胱主之者,經雲∶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是也。然遺溺閉癃,不取膀胱 穴者,蓋膀胱但藏溺,其出溺皆從三焦及肝督脈也。

閉癃分二病 編輯

閉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

癃者久病,為溺癃,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名淋病是也。今分其病立為二門。

閉癃分二病 編輯

〔垣〕小便不利,在氣在血之異。夫小便者,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人法象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

如渴而小便不通者,肺不能降是也。治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氣味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 蓄之類,皆為淡滲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若不渴,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濃、陰中之陰藥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

清肺散治渴而小便閉,或黃或澀,邪熱在氣分也。

茯苓(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琥珀(五分) 燈心(二分) 木通(七分) 通草(二分)車前子(一錢,炒) 瞿麥(五分) 蓄(七分) 桂(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熱服。五苓散、八正散,亦宜用之。


〔仲〕豬苓湯 治脈浮發熱,渴而小便不利。(方見傷寒。)

五苓散治煩渴飲水過多,或多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小便不利。(方見傷寒。)

茯苓戎鹽湯方茯苓(半斤)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為末,白湯調下。


〔《百》〕小便不通。車前子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作三服。


〔垣〕滋腎丸治下焦陰虛,腳膝軟無力,陰汗陰痿,足熱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閉者,邪熱在血分也。

黃柏(二兩,酒洗,焙) 知母(二兩,酒洗,焙) 肉桂(二錢)

《內經》雲∶熱者寒之。又雲∶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之苦寒瀉熱,補水潤燥,故以為君。以知母苦寒瀉腎火,故以為佐。肉桂辛熱,寒因熱用也。

上為細末,熟水為丸,如雞豆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煎百沸湯下,空心服。

昔長安有大賈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腫脹,破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苦痛不可名狀。求予治之,因問受病之始,知病不渴,近苦嘔噦。眾醫皆用治中滿利小便滲淡之藥,急難措手,乃辭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寢,窮究其理,忽記《素問》有雲,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雲,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者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故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潔古老人曰∶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氣味俱陰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服藥少時,須臾前陰如刀刺火燒之痛,溺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在氣在血,最易分別。


〔潔〕黃連丸治因服熱藥過,小便不利,諸藥莫能效者。或臍下痛,不可忍者。

黃連(炒) 黃柏(炒)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溫服,食前。如更不通,加知母,此藥助氣,使氣得化則通矣。


〔羅〕白花散治小便不通,膀胱有熱。用朴硝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煎茴香湯調下,食前。《簡要》先用茴香酒調。


〔垣〕導氣除燥湯治小便不通,乃血濕致氣不通而竅澀之症。

知母(三分,酒洗) 黃柏(四錢) 滑石(二錢,炒黃) 澤瀉(三分) 茯苓(二錢,去皮)

上和勻,每服半兩,水煎稍熱空心服,如急閉小便,不拘時候。


〔《斗》〕小便不通。用蚯蚓杵,以冷水攄過,濃服半碗,立通。大解熱疾,不知人事欲死者,服之效。


〔仲〕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栝蔞根(二兩) 茯苓 薯蕷(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謂之知。

小便不通腹下痛,狀如覆碗,痛悶難忍者,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故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三焦相火,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府,胞內居之。少腹處間毛內藏胞器,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下,氣海之氣不及,則隱秘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涌之,令氣通達,便自通利,經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一方煎陳皮、茯苓湯,調木香、沉香末服之,空心下。)


〔丹〕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有實熱,痰氣閉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者也。氣虛用參、術、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就參、 藥中調理吐之。血虛用四物湯,先服後吐,或就芎歸湯探吐之。痰多二陳湯,先服後探吐之。痰氣閉塞,二陳湯加香附、木通探吐之。實熱當利之,或用八正散,蓋大便動則小便自通矣。


〔丹〕治一男子,小便不通,用吐法,一吐便如注。論見治虛實法,病在下取之上條。


〔仲〕小便不利,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主之。(蒲灰、發灰,本草消污血。滑石,丹溪雲逐污血。)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恐即蒲黃粉)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五分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發(二分,燒) 白魚(二分,衣魚也)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五分匕,日三服。


〔無〕發灰散治臍下急滿,小便不通。用發灰研細,每用二錢,米醋二合調服。一法與葵子等分為末,飲服二錢訖,即炒黑豆葉蓋其上,即通。(丹溪雲∶髮鬢,補陰之功甚捷。)


〔《本》〕桃仁煎治婦人積血,頃在毗陵,有一貴宦妻外家,小便不通,臍腹脹痛不可忍。眾醫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類數種,皆治不通,病癒甚。予診之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藥不可去。予用此藥,初服至日午,大痛不可忍,臥少頃,下血塊如拳者數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藥猛烈大峻,氣虛血弱者,宜斟酌之。

桃仁 大黃 朴硝(各一兩) 虻蟲(半兩,炒黑)

上四味為末,以醇醋二升半,銀石器內,慢火煎取一升五合,下大黃、桃仁、虻蟲等,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梧子大。前一日,不晚食,五更初,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如赤豆汁,或如雞肝蝦蟆衣狀。未下再作,如見鮮血即止。續以調血氣藥補之。此方出《千金》。(此方不可妄用。)

上四方,治污血小便不利。前三方輕劑可用,後一方峻劑,須認得分曉用之。


〔丹〕呂仲年六十六歲,病傷寒得汗,熱退後,脈尚洪,此洪脈作虛脈論,與人參、黃 、白朮、炙甘草、當歸、芍藥、陳皮,數日其脈仍大,未收斂,又小便不通,小腹下妨悶,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予曰∶補藥服之未至,前藥倍加黃 、人參,大劑與服,兩日小便方利。

小腹痛脹如覆碗為實。其法有二∶氣壅塞於下者,用吐法以提之,血污於下者,用桃仁之類以破之。(二方並見血氣條。)


〔世〕治小便 。用大田螺生去殼,搗細,封臍上即通。治傷寒後,小便不通,用生薑八九塊,杵碎,水十餘碗,麻布五六尺同煎數沸,用桶盛,至候通手,以布頻熨小腹良久,恰用紅豆末一匕,江茶二匕,井花水調服,神效,小便如注。


〔《本》〕治小便難,小腹脹滿。不急治,殺人。用蔥白一斤,細銼,炒令熱,以帕子裹,分作兩處,更替熨臍下,即通。


〔《玄》〕陰陽關格,前後不通,利大便,小水自行。中有轉胞之證,諸藥不效,無救,則脹滿悶亂而死。予曾以甘遂末,水調敷臍下,內以甘草節湯飲之,藥汁至臍,二藥相反,而胞自轉矣,小水來如湧泉,此救急之良法也。


〔《聖》〕治小便難,腹滿悶,不急療之,殺人。用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渣,每於食前,作兩服瘥。


〔世〕治小便不通,用大杏仁二十一枚,研,水調分作二服效。(杏仁、紫菀利小水解肺郁,郁解則氣自降而小便去矣。)


〔《千》〕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用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五撮立止。


〔《外》〕若小便不通,數病而微腫,方取陳筆頭一枚,燒為灰,和水服之。(此方未詳。)

經雲∶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小腸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液出焉,是屬膀胱,乃腎之府也。又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腸屬腎肺,故東垣用清肺飲子、滋腎丸,利小便是也。


運氣 小便不利有三∶

其一屬濕邪攻三焦。經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又雲∶水不及曰涸流,涸流之紀,上宮與正宮同,其病癃閉是也。

其二屬風邪攻脾。經雲∶厥陰司天,風淫所勝,病溏瘕泄水閉是也。

其三屬燥熱。經雲∶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癃閉。初之氣,其病小便黃赤,甚則淋。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地氣肅,天氣明,二之氣,其病淋是也。


《內經》刺灸小便不利法有五∶

其一取肝。經雲∶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癃閉。又雲∶小腹滿,身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又雲∶癃取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是也。

其二取三焦。經雲∶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丸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流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足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又雲∶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大絡,委陽。)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當有取之二字。)是也。

其三取腎絡。經雲∶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病實則癃閉,取之所別也。

其四取脾。經雲∶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視虛實寒熱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其五雜取。經雲∶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 骨上,以長針,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則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經》〕治小便淋瀝,或有血。以赤根樓蔥,近根截一寸許,安臍中,上以艾灸七壯。


〔羅〕治小便淋澀不通。用鹽不以多少,炒熱填滿病患臍中,卻用艾如箸頭大,灸七壯,其小便自出。


〔《摘》〕(內陰谷出《密語》)關元(八分,令病患覺淋瀝三五次為度,便揉小腹,卻取下穴。)三陰交(三分即透。)陰谷


〔《撮》〕小便閉數不通∶陰谷(一寸五分,灸。)陰陵泉(瀉之。)


〔《標》〕又法 偏歷


〔《集》〕小便閉不通∶陰陵泉 陰谷 三陰交 氣海 關元(灸三十壯,刺二寸五分。)不已,取下穴∶太溪 陰交


〔東〕熱淋,小便黃,腹滿∶陰陵泉 關元(各二寸。) 氣沖(二七壯。)

石淋不得小便∶關元(三七壯。) 氣門 大敦(各二七壯。)

血淋∶氣海 丹田(各刺灸三七壯。)

小便熱痛,目赤尿如血∶列缺(沿皮一寸。) 大陵 承漿(各五分。)又法∶曲骨(灸二七壯。)

陰陽二陵泉(各二寸五分。)


〔《甲》〕少腹中滿,熱閉不得溺,足五里取之。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熱,腹中 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

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期門主之。陰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筋急身熱,少腹堅腫,少腹時滿,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外引季脅,內控八 ,委中主之。癃,中主之。胸滿膨膨然,實則癃閉,腋下腫,虛則遺溺,腳急,兢兢然,筋急痛,不得大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俯仰,委陽主之。小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巔,滿谷主之。勞痹小便赤難,前谷主之。氣癃溺黃,關元及陰陵泉主之。(《千金》雲∶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俯仰。)氣癃,小便黃,氣虛則遺溺,石門主之。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會陰主之。

閉癃分二病 編輯

〔丹〕朱郎小便淋痛,脈左大右澀,此為勞傷經血,勿作淋治,可補血行肝經滯血,自愈。

生地 當歸 赤芍(各一錢) 川芎(三分) 條芩(三分) 甘梢(三分) 陳皮(五分) 木通(五分) 黃柏(二分,炒) 紅花(豆大) 杜牛膝(一錢)

上桃仁泥研滑石同煎,待淋病去,退滑石、桃仁、杜牛膝、木通,入川牛膝代木通,分兩倍之。

金華申明叔,年逾七十,因壯年踏冷患腎氣疝痛,常食蒼朮、烏、附等藥。二十餘年,疝氣少止,卻患小便淋痛。又十三年,其間又服朴、硝、大黃治諸淋之藥,百方俱試,並無一效。至是年春,頸項帶右邊發一疽,延及缺盆,可尺許,不能食,淋痛愈加,必須叫號,其瘡淫潰,膿血淋漓,精神困憊。時正六月,診其脈,兩手澀短,左微是弦狀,輕重皆近五至。予謂此瘡,皆前烏、附等藥積毒所發,此淋亦因燥烈之藥,凝積滯血滿膀胱,況澀脈為敗血,短脈為血耗。遂令於溺後視之,有物出如敗膿者否?視之果然。因思之,忍痛則傷血,叫則傷氣。遂先治淋,令取杜牛膝根莖葉同煎取濃汁,卻煎四物湯,作大料與服,三日後,痛漸減。前所謂敗膿者,至是漸少,五七日,淋病全安。此時瘡亦定,蓋四物能生血也。但飲食減少,瘡未收斂耳。遂用參、 、當歸、白朮四藥大劑,於瓦器熬為膏,以陳皮、半夏、縮砂、木香,煎取清汁,調膏藥飲,遂能食。又一月而瘡安。

一方名血餘散治血淋內崩,吐血,舌上出血,便血。

用亂發以皂角水洗浮,曬乾燒灰,為末,每服二錢,以茅根、車前葉煎湯調下。


〔《斗》〕治五種淋。用苧麻根兩莖打碎,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大妙。(丹溪雲∶苧根補陰行滯血。)


〔《博》〕治五淋。赤芍藥一兩,檳榔一個,面裹煨為末。每一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服。

氣虛淋。八物湯加杜牛膝、黃芩汁,煎服。老人氣虛亦能淋,參、術中加木通、山梔。

仁八侄淋病,脈沉而大,此主勞苦傷血,下焦蘊結。

人參 歸尾 白芍 香附(五錢) 條芩 木通(三錢) 山梔(炒,三錢半) 黃 (五分) 生甘草梢(五分)

分六帖,杜牛膝湯兩盞煎取一盞,食前,熱飲之。

胡云六朝奉,七十餘,因 後誤與荊芥、大黃等藥傷正氣,以致惡血結聚。今則小便如淋,中滿食少,以此治之。

生 (三錢) 人參(二錢) 歸頭 白朮 陳皮(一錢)

作一帖煎服。

又,生氣藥。

縮砂(三錢) 海金沙 紅曲(二錢) 檀香(二錢) 木香 白豆蔻 丁香(一錢)

分六帖,研桃仁十四枚,入生氣散。

死血作淋,牛膝膏妙。但虛人能損胃,不宜食。


〔《本》〕治婦人諸般淋。苦杖根,俗呼杜牛膝,多取洗淨碎之,以一合用水五盞,煎至一盞,去渣,入麝香、乳香少許,研調下。

鄞縣武尉耿夢得,其內人患砂石淋者十三年矣,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砂石,剝剝有聲,百方不效,偶有此方啜之,一夕而愈,目所見也。


〔《千》〕用牛膝以酒煮服,治小便淋痛。《肘後方》用牛膝根莖葉,亦以酒煮服,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及治婦人血結堅痛如神。蓋牛膝治淋之聖藥也,但虛人當用補劑,監治之耳。


〔世〕茄樹散治放尿有血帶血線。童子小便煎茄樹根汁,服之效。


〔羅〕琥珀散治五淋瀝澀痛,小便有膿血出。

琥珀(研) 海金沙(研) 沒藥(研) 蒲黃(各一兩,研)

上研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前煎萱草根湯調下,日三服。

黃明之,小便澀,莖中痛不可忍,相引脅下痛制,以茯苓琥珀湯主之。

川楝子(去核,銼炒) 甘草(生。各一錢) 人參(五分) 玄胡索(七分) 茯苓(四分) 琥珀 澤瀉 歸梢 柴胡(各三分)

上 咀,都作一服,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數服大效。


〔《瑞》〕治諸般砂石淋。琥珀二錢,研細,空心用蔥白頭濃煎湯調下,無問諸般淋證,一二服立效。(丹溪雲∶琥珀古今方用以利小便,若血少不利者,反受其滲急之苦耳。本草∶琥珀消污血極驗。)


〔無〕鹿角霜丸治膏淋。

鹿角霜 白茯苓 秋石(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圖》〕治石淋導水。用螻蛄一枚,鹽二兩,同於新瓦上,鋪蓋焙乾,研末,溫酒調下一錢匕,服之即愈。


〔《靈苑》〕治五種淋疾,氣淋,熱淋,勞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透膈散,用硝石一兩,不夾泥士,雪白者,研為末,每服二錢。諸淋各根據湯使。如勞倦虛損,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煎湯下,通後更須服補虛丸散。血淋,小便不出,時下血疼痛,並用冷水調下。氣淋,小腹滿急,尿後常有餘瀝,木通煎湯下。石淋,莖內痛,尿不能出,內引小腹,膨脹急痛,尿下砂石,令人悶絕,將藥末先入銚子內,隔紙炒至紙焦為度,再研令細,用溫水調下。小便不通,小麥湯下。卒患諸淋,並以冷水調下,並空心,先調,使藥消散如水,即服之,更以湯使送下。服藥未效者,服此立愈。


〔子和〕百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砂石淋。戴人以苦劑三涌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鹿邑一閥閱之家,有子二十三歲,病膏淋三年矣,鄉中醫不能治,往京師遍訪,多作虛損,補以溫燥,灼以針艾,無少減。聞戴人僑居HT 東,見戴人,曰∶惑蠱之疾也,亦曰白淫,實由少腹熱,非虛也,可以涌以泄。其人以時暑,憚其法峻,不決者三日。浮屠一僧曰∶予亦有暑病,近覺頭痛。戴人曰∶亦可涌,願與君同之,毋畏之。於是涌痰三升,色如黑礬汁,內有死血,並黃綠水,又瀉積穢數行,尋覺病去。方其來時,面無人色,及治畢,次日面如醉。戴人慮其暑月路遠,又處數方使歸,以自備雲。

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得之夏秋,發則小便大痛,至握其峻跳躍旋轉,號呼不已。小便數日不得下,下則成砂石,大便秘澀,肛門脫出一二寸。諸醫不能治,求治於戴人。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時日在辰巳間矣。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二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丸。日加晡,上涌下泄,一時齊出,有膿有血,涌泄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臥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於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繼以太白散、八正散等調理,一日大瘥。恐暑天失所養,留五日而歸。戴人曰∶此下焦約也,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便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也。(苦末丸未詳考。)


〔丹〕諸淋皆屬於熱,余每用黃柏滋腎丸。每百丸,用四物湯加甘草梢、杜牛膝、木通、桃仁、滑石、木香煎湯,空心吞服。兼灸三陰交,如鼓應桴,累試累效者。


〔《保》〕淋 者,涼膈散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涼膈散方見治發熱。)


〔羅〕石葦散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宣,出少起數,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或便出砂石,並皆治之。

木通 石葦 滑石(各二兩) 炙甘草 王不留行 當歸(各一兩) 白朮 瞿麥 芍藥 葵子(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小麥粥湯調下,空心服。一方加沉香、陳皮,無滑石、瞿麥、白朮、木通。


〔《本》〕治心經熱,小便澀,及治五淋,火府丹

生地 木通 黃芩 甘草

上為細末,煉蜜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木通煎湯下。此藥治淋澀,臍下滿痛。

上二方,解熱利小便兼補之劑。


〔無〕石燕丸治石淋,多因憂鬱氣注下焦,結所食咸氣而成,令人小便磣痛不可忍,出砂石而後小便通。

石燕(燒令通赤,水中淬三次,搗研,水飛,焙乾) 滑石 石葦(去毛) 瞿麥穗(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煎瞿麥、燈心湯下十丸,食前服,日二三。


〔羅〕海金沙散治小便淋澀,及下焦濕熱,氣不施化,或五種淋疾,癃閉不通。

海金沙(研) 木通 瞿麥穗 滑石 通草(各半兩) 杏仁(湯洗,去皮尖,麩炒,一兩)

上為細末,入燈心同煎,空心服。

八正散治小便赤澀,或淋閉不通及熱淋,並宜服之。

大黃(面裹煨) 木通 瞿麥 滑石 蓄 車前子 山梔仁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入燈心同煎,小兒少少與之。


〔潔〕葵花散治小便淋澀經驗。葵花根一味,洗淨銼,水煎至七沸,服之立效。(味甘寒。)


〔世〕葛粉丸治男女淋病疼痛,效速,勿輕忽之。

砂糖(《本草》雲∶治心肺大腸熱) 葛粉和丸如桐子大。井花水化開一二丸。

治血石淋。楊樹蛀屑,烏梅一,大棗三,水一盞,煎服。


〔《靈苑》〕治卒患諸淋,遺澀不止,小腸赤澀疼痛。三葉酸漿草,人家園林亭檻中,着地開黃花,味酸者是。取嫩者淨洗,研絞自然汁一合,用酒一合攪勻,空心服之,立通。(三葉酸漿草即布穀飯,詳見白帶門。)


〔無〕 草汁,治膏淋及尿血。 草搗汁二升,醋二合和,空腹服一盞。又濃煮汁飲,亦治淋瀝尿血。(草俗名辣母藤,又名葛勒蔓,處處籬牆上有之。)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全文見診病傳變。胞謂女子胞也。)


〔《素》〕痹論雲∶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今風寒濕邪氣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巔入絡腦,下灌鼻竅,則為清涕也。治胞痹,小便不通,

腎着湯(《千金》河間方同。)

赤茯苓(去皮) 白朮(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乾薑(炮,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日三。

茯苓丸治胞痹,小便內痛。

赤茯苓 防風 細辛 白朮 澤瀉 官桂(各半兩) 栝蔞根 紫菀 附子 黃 芍藥 甘草(炙。各三分) 生地 牛膝(酒浸) 山芋 獨活 半夏(湯浸) 山茱萸(各一分)

上十八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巴戟丸治胞痹臍腹痛,小便不利。

巴戟(去心,一兩半) 桑螵蛸(麩炒) 遠志(去心) 生地 山芋 附子(炮) 續斷(各一兩) 肉蓯蓉(酒浸,一兩) 杜仲(炙) 石斛 鹿茸(酥炙) 龍骨 菟絲子 五味子 山茱萸 官桂(各三錢)

上十六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溫酒下三十丸,空心,食前。

腎瀝湯治胞痹小腹急,小便不利。

桑白皮(炒) 犀角屑 杜仲(炙,去絲) 五加皮 麥門冬 木通 桔梗(各一兩) 赤芍藥(五錢)

上八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羊腎一個切,竹瀝少許同煎,去渣溫服。

諸淋皆屬於熱,古方有冷淋,蓋十百之一也。今因胞痹屬風寒濕,故主寒條。


〔無〕瞑眩膏治諸淋疼痛不可忍受,及砂石淋。大蘿蔔切一指濃,四五片,好白蜜淹少時,安淨鐵鏟上,慢火炙干,又蘸又炙,盡蜜二兩,翻覆炙令香軟,不可焦,候蜜盡細嚼,以鹽湯一盞送下,立效。


〔《聖》〕治冷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用槲葉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渣,食前溫服。


〔崔〕療石淋,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即瘥。(胡桃性熱。)

運氣,小便淋氣,及針灸淋 法。(並見小便淋 門。)


〔仲〕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腎脈滑實為癃 。脾脈滑甚為 癃。(全文見治虛實法。)


〔《脈》〕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


〔《素》〕病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

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奇病論 癃病脈細不治。)

胎前淋閉 編輯

〔丹〕轉胞病,胎婦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躁急者,食味濃者,大率有之。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應效。因思胞為胎所壓,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一日吳宅龍人患此,脈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左手稍和。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喜墜。遂以四物湯加參、術、半夏、陳皮、生甘草、生薑,空心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候少頃氣定,又與一帖,次日亦然,如是八帖而安。此法果為的確,恐偶中耳。後有數人,歷歷有效,未知果何如耶?仲景雲∶婦人本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其義未詳,必有能知之者。

一婦人四十一歲,妊孕九個月,轉胞,小便不出,三日矣。下急腳腫,不堪存活,來告急。予往視之,見其形悴,脈之右澀而左稍和。此飽食而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而下墜壓着,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所以水竅不能出也。轉胞之病,大率如此。予遂制一方,補血養氣,血氣既正,胎系自舉,則不下墜,方有安之理。遂作人參、當歸、身尾、白芍藥、白朮、帶白陳皮、炙甘草、半夏、生薑煎湯,濃與四帖,任其叫啖,至次早天明,又與四帖,藥渣作一帖,煎令頓飲之,探喉令吐,出此藥湯,小便立通,皆黑水。後就此方,加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縮砂仁,二十帖與之,以防產前後之虛,果得就蓐平安,產後亦健。

一婦人,妊娠七八個月,患小便不通,百醫不能利,轉加急脹。診其脈細弱,予意其血氣虛弱,不然,水載其胎,故胎重墜下,壓住膀胱下口,因此溺不得出。若服補藥升扶,胎起則自下,藥力未至,愈加急滿。遂令一老婦,用香油塗手自產門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脹急頓解。一面卻以人參、黃 、升麻,大劑煮服,或少有急滿,仍用手托放取溺,如此三日後,胎漸起,小便如故。


〔仲〕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即八味丸,方見治法,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日再服。)


〔《產》〕療小便不通及胞轉。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


〔仲〕妊娠有水氣,重身,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 茯苓(各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外》〕治妊娠患子淋。豬苓五兩,一味為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二夜一。


〔《大》〕治妊娠卒不得小便。杏仁一味,去皮尖搗丸,如大綠豆。燈心湯吞七粒,立利。


〔丹〕朱宅婦人三十餘歲,四個月胎,大小便閉,因與通利,冬葵子等藥已通,但氣未順。此由性急血耗氣亂,須和其氣,滋其血乃安。

陳皮 青皮 芍藥(一錢) 人參 歸身尾 川芎 地黃 白朮(半兩) 茯苓 木通 甘草(二分)


〔《甲》〕小便難,水脹滿,溺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胞轉不得小便,小腹滿,關元主之。

產後淋閉 編輯

〔無〕治產前後淋,其法不同,產前當安胎,產後當去血。瞿麥、蒲黃,最為產後要藥。

茅根湯治產後諸淋主之。

白茅根(八兩) 瞿麥 葵子(二兩) 白茯苓(各四兩) 人參(二兩) 蒲黃 桃膠 滑石 甘草(各一兩) 紫貝(十個,燒) 石首魚枕石( )

上銼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心二十莖,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亦可為末,木通煎湯調下。


〔《大》〕療產後小便不通。用陳皮去白為末,空心服,酒調二錢,一服便通。

治產後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悶亂不醒。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縛,切作一指濃,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炙之。覺熱氣入腹內,實時便通神驗。

小便數 編輯

〔羅〕中書右丞合刺合孫,病小便數而短,晝夜約二十餘行,臍腸填滿,腰腳沉HT ,不得安臥。季春下旬,一日奉敕治之,遂往診視。脈得沉緩,時時帶數。常記小便不利有三,不可概論。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一也,宜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濕熱不能行者二也,必滲瀉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順氣,令施化而出。今右丞平素膏粱濕熱內蓄,不得施行,膀胱竅澀,是以起頻而見少也,非滲泄分利,則不能快利。遂處一方,名曰茯苓琥珀湯。《內經》曰∶甘緩而淡滲,熱搏津液,內蓄臍腹脹滿,當須緩之。泄之必以甘淡為主,遂以茯苓為君,甘寒滑以利竅澀。豬苓、琥珀之淡,以滲泄利水道,故以二味為臣。脾惡濕,濕氣內蓄,則脾氣不舒。益脾勝濕,必以甘為助,故以甘草、白朮為佐。咸入腎,鹹味涌泄為陰,故用澤瀉之咸,以泄伏水。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津液不行,以辛散之,桂枝味辛,散濕潤燥,故以為使。煎長流甘瀾水,使不助其腎氣,大作湯劑,令直達於下而急速也。兩服減半,旬日良愈。

茯苓琥珀湯

茯苓 白朮 琥珀(各半兩) 甘草(炙) 桂(去皮。各三錢) 澤瀉(一兩) 滑石(七錢) 豬苓(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煎長流甘瀾水一盞調下,空心食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


〔《食》〕主下焦虛冷,小便數損無力。生薯蕷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於鐺中煮酒沸,下薯蕷不得攪,待熟加鹽蔥白更添酒,空腹下二三盞,妙。


〔羅〕水芝丸治上焦真氣虛弱,小便頻數,日夜無度。

蓮肉(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兩宿。豬肚一個,將酒浸蓮肉入肚中多半為度,水煮熟取出蓮肉,切,焙乾)

上為細末,酒煮麵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湯下,食前。


〔世〕治夜多小便,用益智三十四個為末,鹽五分,水一盞,煎八分,臨臥溫服。


〔《本》〕衛真湯治丈夫婦人元氣衰憊,榮衛怯弱,真陽不固,三焦不和,上盛下虛,夜夢鬼交,覺來盜汗,面無精光,唇口舌燥,耳內蟬鳴,腰痛背倦,心氣虛乏,精神不寧,驚悸健忘,飲食無味,日漸瘦悴,外腎濕癢,夜多小便,腫重冷痛,牽引小腹,足膝緩弱,行步艱難;婦人血海久冷,經候不調,或過期不至,或一月兩來,赤白帶下,漏分五色,子宮感寒,久不成孕,並皆治之。此藥大能生氣血,遇夜半子時腎水旺極之際,補腎實髒,男子攝血化精,諸病未萌之前,皆能制治,使不復為梗。

當歸(一兩,酒浸一宿) 人參(一兩半) 金釵石斛(五兩) 白茯苓 木香 肉豆蔻 山藥(以上各三兩) 生地(二兩) 熟地(溫水洗,三兩) 丁香(一兩) 青皮(一兩,去白) 川牛膝(二兩,童便、酒各半盞浸一宿)

上為細末,每三大盞酒調下,鹽亦得,空心食前一服。婦人諸病,童便同酒調,空心下。

又方 治男子婦人一切虛冷之疾,活血駐顏,減小便,除盜汗。治婦人久不生產,似帶疾而非,時有遺瀝,並皆治之。功驗不可具述。

蒼朮(切焙) 川楝子 茴香 吳茱萸(湯洗) 破故紙 胡蘆巴(以上各一兩,並炒) 川姜 川烏 草烏(以上各半兩,炮) 山藥(二兩)

上各炮治如法,同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婦人艾醋湯下,日二服。耳目永不昏聾,髦發不白。


〔《衍》〕鄰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色,心神恍惚,瘦瘁食減,令服桑螵蛸散,未終一劑而安。

此藥能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用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苓、當歸、龜甲醋炙,以上各一兩為末,以人參湯調下二錢。


〔海〕姜附石脂神砂丹 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方見滯下。)


〔丹〕因看《盧氏醫鏡》見此一藥味數分兩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審而詳之,乃得此治法不瘥,且泛論之。經言∶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雲∶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色赤,皆出心與小腸,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氣化,乃下焦之下者也。謂腎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子行父道,為腎臟病。小便為陽,為無形氣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凡諸無形氣化者,皆腑病所主,諸有形氣化者,皆髒病所主,此二證,俱在下焦則同,但有形無形,及在腑在髒有殊,俱是丹田衰敗。不言心火者,以其相火代行君之政令故也。細分之,則膀胱壬水勝丙火。小腸者,不傳入陰,故為泄血。泄血利不禁,為有形質病。且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互為體用,以斯可見。是明五臟者,為六腑所用,六腑者,為五臟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也。大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禁為遺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克。大抵諸腑皆乘有形,有形病者皆在腑。責其所乘,皆在髒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補諸無形,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渠相通故也。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曰∶腎肝同歸一治。又曰∶少陽主骨,所生病,便溲難。膀胱主筋,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便不禁,米飲下。(此論《局方》姜附神砂丹而發。)

運氣,小便數皆屬火。經雲∶少陽之復,便數憎風是也。小便數,惟二髒有之。

一屬肺。經雲∶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是也。以刺言之,瀉手太陰則愈。

一屬肝。經雲∶足厥陰之瘧,令人如癃狀,而小便不利。又雲∶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是也。

視虛實補瀉之則愈。


〔東〕小便數腹痛∶尿胞(在玉泉下一寸屈骨端。)


〔《玉》〕小便多∶命門(隨年壯灸)腎俞(一分,沿皮向外六分,補六呼,瀉一吸)


〔《集》〕小便滑數∶中極(灸)腎 陰陵泉(不已,取下穴) 氣海 陰谷 三陰交

溺赤 編輯

諸病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全文見診。)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全文見水腫。)小便黃,無如黃柏、知母效。

脈尺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足太沖補之。

臟腑小便黃有四∶一屬肝熱。經雲∶肝熱病者,小便先黃是也。二屬胃實。經雲∶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是也。三屬肺虛。經雲∶肺手太陰之脈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故耳。四屬腎虛。經雲∶冬脈者,腎脈也。冬脈不及,則令人 清,脊痛,小便變是也。


運氣 小便黃有二∶

一屬風。經雲∶厥陰之勝, 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是也。

二屬熱。經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溺色變。又雲∶少陽之勝,溺赤善驚。又雲∶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至,乃暑陽氣鬱發,小便變是也。蓋暴熱謂地氣少陰之熱也。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補足外踝下留之。(全文見刺虛實法。)


〔《甲》〕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溺黃,下廉主之。小便黃赤,完骨主之。小便黃,腸鳴相追逐,上廉主之。

遺溺 編輯

〔垣〕小便遺失者,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 、人參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甲乙》雲∶肺脈則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

下虛,謂膀胱下焦虛。經雲∶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仲景雲∶下焦竭,則遺溺失便,其氣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又雲∶下焦不歸,則遺溲。世用桑螵蛸雞 之類是也。


〔丹〕治遺溺。桑螵蛸酒炒為末,薑湯送下二錢妙。


〔無〕雞內金散治溺床失禁。

雞 一具,並腸洗淨燒為灰,男用雌,女用雄,即是雞肫內黃皮研為末,每服二錢,酒飲調服妙。

又方 用羊肚系盛水滿,線縛兩頭煮熟,取中水頓服之瘥。


〔《山》〕大人遺溺不知。薔薇根細研酒下。


〔丹〕鹿茸丸治久虛冷,小便自濁,滑數不禁。

鹿茸 椒紅 桂 附子 牡蠣 石斛 補骨脂 肉蓯蓉 雞 沉香(各一兩) 桑螵蛸(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食前酒下三十丸。(此方因沉香解諸澀,故丹溪取之。)

又雲∶鹿角屑炒黃為末,溫酒下二錢妙。本草雲∶鹿角逐陰中邪氣惡血。鹿茸丸(方見虛條。)


〔河〕熱甚客於腎部,手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神無所用,故津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指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走,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然血所通流,則氣亦然也。氣血先行,則其中神自清和,而應機能為用矣。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故諸所運動,時習之,則氣血通利,而能為用。閉塞之,則氣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若病熱極,甚則鬱結,而氣血不能宣通,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隨其鬱結之微甚,而有不用之大小焉。是故目郁則不能視色,耳郁則不能聽聲,鼻郁則不能聞香臭,舌郁則不能知味。至如筋痿骨痹,諸所出不能為用,皆鬱結之所致也。


〔丹〕《千金翼》白薇散治尿出不知時。

白薇(本草雲∶氣大寒) 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末,溫酒調下方寸匕,日三服,食前。

嘗治一男子,遺溺不覺,脈洪大盛,以黃柏、知母、杜牛膝為君,青皮、甘草為臣,木香為佐,桂些少反佐,服數帖,大效。此法與前白薇散皆河間所謂熱甚廷孔鬱結,神無所用,不能收禁之意也。


〔世〕神芎導水丸 治遺尿有實熱者。每百丸,空心白湯下,若一服利,止後服。(前法河間所謂廷孔鬱結不能收禁,此所謂淫氣遺溺,痹聚在腎,痹謂氣血不通宣也。)


〔無〕茯苓丸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及遺泄白濁。

赤茯苓 白茯苓

上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地黃汁,同好酒,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為丸,如桐子大。

空心熱酒嚼下。


〔世〕用薏苡仁,鹽炒煎服效。(方見小兒。)


〔《本》〕燕蓐草,主眠中遺溺不覺,燒令黑研,水進方寸匕,亦主噦氣,即燕窠中草也。

膀胱咳者,咳而遺溺。(全文見咳。)


針灸 遺溺法有四∶其一取肝,其二取督脈,其三取三焦,並見遺溺閉癃門,其四取肺。經雲∶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其病虛則欠KT ,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別走陽明者是也。


〔東〕遺尿失禁∶陰陵泉 陽陵泉(二寸半)。大敦(七壯)。又方∶曲骨 陰陽二陵泉(各二寸半。)


〔《甲》〕遺溺,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氣癃小便黃,氣滿,虛則遺溺,石門主之。

肝脈微滑為遺溺。(全文見治法。)

妊娠遺尿 編輯

〔《大》〕白薇散 治妊娠不知尿出時。(方見前熱條。)

產後,一味桑螵蛸散,治妊娠小便數不禁。(方見前下虛條。)又方∶用雞尾毛燒灰末,酒調方寸匕。

產後遺尿 編輯

〔無〕婦人產蓐,產理不順,致傷膀胱,遺尿無時。


〔丹〕嘗見尿胞,因收生者不謹,以致破損,而得淋瀝,病遂為廢疾。一日有徐婦,年壯難產得此,因思肌肉破傷在外者,宜可補完,胞雖在腹,恐亦可治。遂診其脈,虛甚。予曰∶難產之由,多是氣虛,產後血氣尤虛,試與峻補。因以參術為君,芎歸為臣,桃仁、陳皮、黃 、茯苓為佐,煎以豬羊胞中湯,極飢時飲之,但劑小,率用一兩,至一月而安。蓋令氣血驟長,其胞自完,恐稍緩,亦難成功矣。


〔喬町〕婦人產後尿不禁,面微浮,略發熱於午後,此膀胱為坐婆所傷。

黃 歸身尾芍藥(各一錢半) 白朮(一錢) 人參 陳皮(五分) 甘草(炙些)

上煎熱飲之。


〔雲〕桑螵蛸散治產後小便數及遺尿。

桑螵蛸(三十個,炒) 鹿茸(酥炒) 黃 (各三兩) 牡蠣( ) 人參 赤石脂 濃朴(各三兩)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調下三錢匕。

又方

桑螵蛸(半兩,炒) 龍骨(一兩)

上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空心。

前陰諸疾 編輯

前陰諸疾,前陰所過之脈有二∶一曰肝脈,二曰督脈。經雲∶肝足厥陰之脈,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是肝脈所過也。又雲∶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陰器,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是督脈所過也。

陰縮陰縱 編輯

陰縮,謂前陰受寒,入腹內也。陰縱,謂前陰受熱,挺長不收也。經曰∶足厥陰之筋,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是也。


〔丹〕鮑兄二十餘歲,玉莖挺長,腫而痿,皮塌常潤,磨股不能行,兩脅氣上,手足倦弱。先以小柴胡加黃連大劑,行其濕熱,略加黃柏,降其逆上之氣,其挺腫漸收,漸減及半。但莖中有堅塊未消,遂以青皮一味為君,佐以散風之劑,末服。外以絲瓜汁,調五倍子末敷而愈。

平江王氏子,年三十歲,忽陰挺長腫而痛,脈數而實,用朴硝荊芥湯浸洗,又用三一承氣湯大下之,愈。

《內經》刺灸前陰挺長之法有一∶經雲,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病實,則挺長,取之所別是也。


〔《明堂》〕陰卵入腹。臍下六寸,兩旁各一寸六分。(灸二七壯。)


〔《內經》〕診陰縮而死者,皆屬肝傷。經雲∶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又雲∶厥陰終者喜溺,舌卷,卵上縮是也。

陰痿陰汗陰冷陰癢 編輯

陰痿,皆耗散過度,傷於肝筋所致。經雲∶足厥陰之經,其病傷於內則不起是也。


〔垣〕陰痿陰汗臊臭論 一富者前陰間嘗聞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予治之。予應之曰∶夫前陰者,足厥陰之脈,絡陰器,出其挺末。臭者心之所走散,入於五方為臭,入肝為臊臭,此其一也。當於肝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沖,以治其標,如惡針當用藥除之。治法當求其本,連日飲酒,夫酒者,氣味俱陽能生濕熱,是風濕熱合於下焦為邪。故經雲∶下焦如瀆。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酒者是濕熱之水,亦宜決前陰以去之,是合下焦二法治之。

龍膽瀉肝湯治陰部時復濕癢,有臊臭。

柴鬍梢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五分) 當歸梢 龍膽草 生地(各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空心宿食消盡服,便以美膳壓之。柴胡入肝為引。用澤瀉、車前子、木通,其淡滲之味,利小便,亦除臊臭,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黃、草龍膽之苦寒,瀉酒濕熱,更兼車前子之類,以徹肝中邪氣。肝主血,用當歸以滋肝中血不足也。

固真湯治兩丸冷,前陰痿弱,陰汗如水,小便後有餘滴臊氣,尻臀並前陰冷,惡寒而喜熱,膝亦冷,正月內定此方。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一錢)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半) 草龍膽(炒) 知母(炒) 黃柏(各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腹服,以美膳壓之。

溫腎湯治面色痿黃身黃,腳軟弱無力,陰汗,陰莖有夭色,二月定此方。

麻黃(六分) 防風根(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 蒼朮(一錢半) 澤瀉(二錢) 豬苓 升麻 白茯苓 黃柏(酒。各一錢) 柴鬍梢(六分)

上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天晴明服之。候一時辰許,方食。

補肝湯治前陰如冰冷,並冷汗,兩腳痿弱無力。

黃 (七分) 人參 葛根(各三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四分) 知母 柴胡 羌活 陳皮 歸身黃柏(炒) 防風 白茯苓 澤瀉(各二分) 蒼朮(五分) 曲末(二分) 豬苓(四分) 連翹(二分)

上 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酒濕面。

清震湯治溺黃臊臭淋瀝,兩丸如冰,陰汗浸兩股,陰頭亦冷。正值十二月,天寒凜冽,霜雪交集,寒之極矣。

升麻(五分) 柴胡(二分) 羌活(一錢) 黃柏(一錢,酒) 蒼朮(五分) 防風(三分)甘草(炙,二分) 本(三分) 紅花(一分) 歸身(二分) 豬苓(三分) 澤瀉 黃芩(五分)麻黃根(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臨臥服。忌酒濕面。

柴胡勝濕湯治兩外腎冷,兩髀樞陰汗,前陰痿弱,陰囊濕癢臊氣。

澤瀉(一錢半) 羌活(一錢半) 升麻(一錢半) 生甘草 柴胡(各三錢) 草龍膽(一錢) 黃柏(酒,二錢) 紅花(少許) 當歸梢 麻黃 漢防己 茯苓(各一錢) 五味子(二十個)

上 咀,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酒濕面房事。


〔垣〕仲景八味丸 治陽事多痿不振。今根據全方,夏減桂附一半,春秋三停減一。(疾去精足全減桂附,只根據六味地黃丸。八味方見治法。)

腎脈大甚,為陰痿。(全文見診。)


運氣 陰痿皆屬濕土製腎。經雲∶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陰痿氣衰而不舉是也。

椒粉散治前陰兩丸濕癢,秋冬尤甚,冬月減。

麻黃(一錢) 黑狗脊(五分) 斑蝥(二個) 豬苓(三分) 肉桂(二分) 歸梢(三分) 輕粉(少許)紅花(少許) 蛇床子(五分) 川椒(三分)

上為極細末滲上,避風寒濕冷處坐臥。


〔丹〕腎囊濕癢,先以吳茱萸煎湯洗之。後用吳茱萸半兩,寒水石三錢,黃柏二錢半,樟腦、蛇床子各半兩,輕粉一錢,白礬三錢,硫黃二錢,檳榔三錢,白芷三錢,為末摻之。


〔《千》〕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痛悶不得眠。取生椒擇之洗淨,以布帛裹着丸囊,令濃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之,取出瘥。


〔《本》〕曾有人陰冷,漸次冷氣入陰囊腫滿,晝夜疼悶不得眠,煮大薊汁服,立瘥。

《內經》針灸陰暴癢痛,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上內踝五寸是也。(全文見針灸門。)


〔《撮》〕陰痿∶關元(補) 陰濕 陰谷(寸半,瀉,灸)


〔《怪穴》〕陰中濕癢,外腎生瘡∶海底(在脬囊底十字文縫中,灸瀉二十七壯) 獨陰(在足第二指節下橫文,灸瀉二十七壯)

陰臭陰腫陰痛陰吹 編輯

〔溪〕婦人陰腫,腎痛。枳實半斤切碎,炒熱布裹包熨之,冷即易。(《秘錄》)交接勞復,陰卵痛。(是勞復陰陽易。)


〔仲〕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方見黃膽。)


〔潔〕男子陰頭痛,女子陰中痛∶大敦


〔《集》〕陰莖虛痛∶中極 太溪 三陰交 復溜 不已,取血 陰陵泉 關元 海底


〔《甲》〕婦人陰中痛,少腹堅急痛,陰陵泉主之。女子陰中寒,歸來主之。

編輯

〔《靈》〕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 。其別者,結於 外,上 中內廉與 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 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者,言經筋病用燔針之法,但以知覺所針之病應效為度數,非如取經脈法有幾呼幾吸幾度之定數也。但隨筋之痛處為輸穴,亦非如取經脈法有滎俞經合之定穴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 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 。支者,結於目 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 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

其直者,上循 ,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 ,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鈎鈎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治在燔針之上當有「其病轉筋者」五字,如足厥陰筋行水清陰氣之下所言也。蓋燔針但宜施於筋寒轉筋之病,其筋熱緩縱者則不宜也。

搏,擊也,指也。蓋治口 僻之法,以火烘馬之脂膏熨其半邊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半邊緩者,又以桑鈎鈎其口吻之僻偏復於故處,使高下相等,復以水調生桑灰於鈎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緩,其桑鈎柄別用線系縛於肩後,使勿走作也。復飲酒啖肉使筋脈柔和以助外之塗熨。不飲酒者,則自強其筋骨,使正以手相拍其熨處也。張子和雲∶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故偏於左者,左寒右熱,偏於右者,右寒左熱。夫寒不可輕用辛熱之劑,蓋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里,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着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 及 ,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 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 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 結於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 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 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 ,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臂當作胸。)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名曰季冬痹也」六字符誤在後「無用燔針」之下,今移在此。)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

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艾灸亦然,今世不分寒急熱縱,皆用艾灸者,未知此理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 , 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俱見《靈樞》經筋篇。)

形樂志苦,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全文見治法。)

諸筋病皆屬於節。經雲∶諸筋者,皆屬於節。又雲∶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是也。肝主諸筋。經雲∶肝主筋。又雲∶在髒為肝,在體為筋。又雲∶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也。筋病忌風,忌食酸辛,忌久行。經雲∶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又雲∶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又雲∶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又雲∶久行傷筋是也。

轉筋 編輯

〔丹〕轉筋皆屬血熱,四物加黃芩、紅花、蒼朮、南星。有筋轉於足大指,轉上至大腿近腰結了,乃因奉養濃,飲酒感寒而作,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姜煎服。


〔《聖》〕治肝虛轉筋。用赤蓼豆葉,切作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渣,溫分二服。

孫尚藥治腳轉筋,疼痛攣急。松節二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上件藥用銀石器內,慢火炒令焦,只留一分性,出火毒,研細,每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下。同是筋病,皆治之。


〔《外》〕治轉筋。取故綿以釅醋浸甑中蒸及熱,用綿裹病患腳,令更易勿停,瘥止。


〔仲〕轉筋之為病,其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用雞屎白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丹〕轉筋遍身,入肚不忍者,作極咸鹽湯,於槽中暖浸之。


〔《靈》〕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淬刺之。(四時氣篇此則經所謂以痛為輸之法,蓋用火燒燔針劫刺。轉筋之時,當察轉筋之痛在何處,在陽刺陽,在陰刺陰,隨其所痛之處刺之,故曰以痛為輸也。若以一針未知,則再刺之,以知覺應效為度,故曰以知為數是也。)


〔竇〕轉筋而疼,灸承山而可治。

足太陽之下,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全文見治法。)

霍亂轉筋 編輯

〔海〕吐瀉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宜和中。四君子湯、平胃散、建中湯(方見治虛實氣虛條。)每服一兩,水三盞,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吐瀉轉筋,自汗脈浮者,四君子加桂五錢主之。如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者,宜建中加木瓜柴胡湯。平胃散加木瓜五錢,亦可也。

桂枝(二兩半)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膠飴(半升)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木瓜(五錢) 柴胡(五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三盞,煮至一盞半去渣,下膠飴兩匙,煎化服。如吐瀉後,小便不通,胃中實痛者,四君子湯加大黃一兩主之。如吐瀉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宜四君子湯加芍藥高良薑湯。

四君子湯,四味各一兩,芍藥、良姜各五錢,同前煎法。如吐瀉霍亂,四肢拘急,脈沉而遲者,宜四君子湯加姜附濃朴湯。四君子四味各一兩,生薑、附子、濃朴(炮製。各三錢。)同前煎服。

如吐瀉轉筋,四肢厥冷,脈微緩者,宜建中湯加附子當歸湯

桂枝(一兩) 當歸(二錢) 芍藥(二兩) 甘草(半兩) 膠飴(半升) 生薑(一兩)附子(三錢,炮) 大棗(六枚)

上同前煎服。


〔《活》〕香薷散 治非時霍亂,大渴煩躁,汗出轉筋,疼痛不可忍。(方見傷寒吐利門。)


〔丹〕怡六官,霍亂泄多吐少,口渴,腳轉筋。

滑石(三錢) 白朮(二錢) 蒼朮 濃朴 干葛 陳皮(各錢半) 甘草(些,炙) 木通(一錢)姜(五片)

下保和丸四十粒。


〔《本》〕霍亂轉筋。香薷煮汁飲之,無不瘥者。


〔《肘》〕治霍亂,心腹痛煩短氣,未得吐下。若轉筋,燒梔子二十枚,研末,熟水調下。


〔《保》〕霍亂轉筋,吐瀉不止。宜半夏湯

半夏曲 茯苓 白朮(各半兩) 甘草(炙)

上為末,渴者涼水下,不渴溫水下,無時。如吐瀉不止,身無汗者,可與瀉痢門漿水散兼桂枝湯,又可與白朮湯。


〔《直指》〕木瓜湯治霍亂吐瀉轉筋擾悶。

木瓜(二兩) 茴香(二錢五分,微炒) 甘草(炙,二錢) 吳茱萸(洗焙七次,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烏梅少許,煎溫服。


〔《活》〕霍亂轉筋者,用理中湯去術,加附子一枚,生用。(理中湯方見傷寒。)


〔《本》〕治霍亂吐瀉不止,及轉筋諸藥不效者,一粒青金丹

硫黃(一兩,研) 水銀(八錢)

上二味,銚子內炒,柳木篦子不住手攪勻,更以柳枝蘸冷醋頻頻灑,候如鐵色,結如青金塊方成。刮下再研如粉,留小半為散,余以粽子尖三個,醋約半盞研稀調得所,成膏和丸,如雞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煎丁香湯磨化下,熱服。如服散,丁香湯調下一錢。傷寒陰陽乘伏,用龍腦冷水磨下,日二三服。


〔梅〕治霍亂轉筋。皂角末一小豆許,入鼻中,取嚏便瘥。


〔《古今錄》〕治霍亂轉筋。取蓼花一把,去兩頭,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半,頓服之。


〔《食》〕治吐後轉筋,煮木瓜汁飲之甚良。


〔《外》〕治霍亂注痢不止,轉筋入腹欲死。生薑三兩搗碎,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頓服。


〔世〕霍亂之症,輕則上吐下瀉,兩腳轉筋,甚則遍體轉筋,腹肚疼痛,手足厥冷,若欲絕者。倉卒之際,宜於臍中灼艾,及用蓼一把,煎湯炮洗,次投以姜附、理中湯之類,其脈洪大者易治,脈微腎縮舌卷者,不治。


〔世〕霍亂轉筋,灸承山。(灸二十七壯,神效。)又法中風,亦灸承山。


〔東〕霍亂轉筋,在兩臂及胸堂中者,筋拘不及動搖∶膻中 中府 巨闕 胃脘 尺澤 太陰(灸七壯。)


〔《甲》〕霍亂轉筋∶金門 仆參 承山 承筋主之。

編輯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全文見五臟。)肝熱者,色蒼而爪枯。(全文見痿。)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全文見五臟。)

卷之十五·肝膽部 編輯

頭風痛 編輯

〔丹〕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


〔垣〕金匱真言論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直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治法見傷寒條。)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治法見氣虛條。)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治法見寒濕條。)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治見寒條。)有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治見實條。)頭痛,分三陰三陽。(見陰陽條。)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主之。諸氣虛頭痛,人參、黃 主之。主者,主治也,兼見何證,以佐使藥治之,此立方之大法也。血氣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諸濕厥頭痛,清空膏主之。(即風濕熱頭痛也,方見濕氣條。)諸痰厥頭痛,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方見脾土條。)諸厥逆頭痛,羌活附子湯主之。(方見寒條。)如濕熱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方見實條。)


〔海〕三陽頭痛。

羌活 防風 荊芥 升麻 葛根 白芷 柴胡 川芎 芍藥 細辛 蔥白連須(分兩旋加)

陰證頭痛,只用溫中藥,如理中、姜附之類也。


〔垣〕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主之。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脈沉緩者,蒼朮、半夏、南星主之。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經頭疼,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方見傷寒。)

清空膏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及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年深不止。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黃芩(三兩,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中加細辛二錢。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加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又加半夏一兩半。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正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

東垣雲∶諸濕熱頭痛,清空膏主之。丹溪雲∶東垣清空膏,諸般頭痛皆治,惟血虛頭痛從魚尾相連痛者不治。又雲∶治少陽頭痛,如痛在太陽厥陰者勿用,蓋謂頭巔痛也。


〔丹〕小清空膏治諸般頭痛,惟血虛頭痛不治。用片芩細切,酒拌勻,曬乾,為末,茶清調下,酒亦可。


〔垣〕清上瀉火湯昔有人年少時氣弱,於氣海、三里節次,約灸五七百壯,至年老添熱厥頭痛,雖冬天大寒,猶喜風寒,其頭痛便愈,微來暖處,或見煙火,其痛復作,五七年不愈,皆灸之過也。

羌活(三錢) 防風(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本(半錢) 細辛(少許) 川芎(二分) 荊芥(二分) 蒼朮(三分) 蔓荊子(二分) 黃芩(酒制,一錢半) 黃連(酒制,半錢)黃柏(酒制,一錢) 甘草(五分) 知母(酒制,一錢半) 當歸(三分) 生地(半錢) 黃 (一錢) 紅花(少許)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補氣湯服前藥之後,服此藥。

黃 (八分) 甘草(炙) 歸身(各二錢) 柴胡 升麻(各二分) 細辛(少許) 麻黃(炒) 苦丁香(各半錢)

水煎服。

安神散治頭旋眼黑頭痛。

羌活(一兩) 防風(二錢半) 柴胡(五錢) 升麻(五分) 酒黃柏(一兩) 酒知母(五錢) 酒生地(半兩) 黃 (一兩) 甘草(炙,三錢) 生甘草(三錢)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加蔓荊子半錢,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盞,臨臥去渣熱服。

上東垣丹溪治虛熱頭痛,大率皆以酒芩、酒連、酒柏加風劑也。


〔羅〕川芎散治頭風,偏正頭痛,昏眩。

川芎 細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香附子 石膏(炙,半兩) 荊芥 薄荷 菊花 防風 茵陳(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

石膏散治頭疼不可忍。

麻黃(去根節) 石膏(各一兩) 何首烏(半兩) 葛根(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稍熱服。

石膏散治頭疼。

川芎 石膏(亂紋好者) 白芷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下。


〔《本》〕荊芥散治頭風。(王太醫方。)

荊芥 石膏( 存性,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蔥白三寸,和須,使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服。

治丈夫婦人,風虛頭疼,氣虛頭疼,婦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疼,一切頭疼,並皆治之。

茵陳(揀淨,五兩) 麻黃 石膏( 存性。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食後服,服畢仰臥霎時。

玉真丸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疼不可忍,謂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

硫黃(二兩) 石膏( 通赤,研) 半夏(湯洗) 硝石(研。各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生薑汁糊為丸,如桐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薑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百壯。良方中黃丸子亦佳。虛寒甚者,去石膏,用鍾乳粉一兩。

《素問》雲∶頭疼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故肝厥頭暈,腎厥巔痛,不同如此。(治肝厥。鈎藤散見眩門。)

神妙丸治頭疼及腦風。

食鹽 硫黃(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生面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用薄荷茶,食前,下荊芥酒亦得。


〔丹〕孫兆口訣。治頭疼,附子炮,石膏 ,等分為末,入腦麝少許,酒茶下半錢,妙。

上硫、附中加石膏之劑。

治頭風如神。附子一枚,生去皮臍,用綠豆一協議煮,豆熟為度,去附子,只吃豆,立瘥。每附子一枚,可煮五次後,末服之。(《修真秘要》)


〔《本》〕治氣虛頭疼,用大附子一枚,剜去心,入全蠍二個在內,取前附子末,同鍾乳一分,面少許,水和裹炮熟,卻研為末,以焦黃為度,蔥茶調下,一錢或半錢。

又方 用大附子(一枚,和皮臍生為末) 大川芎(一個,銼作四片)

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劑,裹川芎,作四處,如附子末少,入少面裹畢,以針穿數孔子,用真腦麝熏其穴內,覺附香再捻合穴子。如未覺內有香,即再熏一炷。細羅成灰,用銚子內熱灰,炮熟末之,每服半錢,蔥茶調下,不拘時候。(上泗醫楊吉老二方,神效。)

上附子純熱例。


〔《素》〕帝曰∶人有病頭痛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奇病論)


〔垣〕羌活附子湯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出奇病論中。

防風(二分) 黃 (一錢) 麻黃(一錢) 蒼朮(半錢) 升麻(二分) 甘草(二分) 黑附子(一分) 羌活(半錢) 白芷 白僵蠶 黃柏(各三分)

上 咀,水煎去渣,溫服,食後。若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羅〕川芎神功散治風熱上攻,偏正頭痛,無問微甚久新,並皆治之。

川芎(一兩) 甘草(二錢半) 川烏(生,去皮臍) 白芷 天南星 麻黃(去根。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投清酒半盞,和渣溫服,密室避風,如人行五七里,再服,汗出為度,其病立愈。

救苦神白散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痛,眉骨兩太陽穴痛,及熱上攻頭目,目赤不已,項筋拘急,耳作蟬鳴。

川芎 甘草(炙。各八錢) 甘松(去土) 赤芍藥 白芷 兩頭尖 川烏頭(去皮臍。各六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茶調下,服藥後,飲熟水半盞。


〔《本》〕治一切頭疼,黑龍丸

天南星(洗) 川烏(各半斤。黑豆拌,蒸三次) 石膏(半兩) 麻黃 薄荷(各四兩) 本 白芷(各二兩) 京墨(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杵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茶湯調下。

治傷寒頭疼,太陽頭疼,及一切頭疼。

川烏(炮) 草烏(各半兩) 麻黃 川芎 防風 羌活(各一兩半) 地龍(去土) 全蠍(一個)雄黃(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食後茶清調下。


〔垣〕麻黃吳茱萸湯治頭痛胸中痛,食減少,咽嗌不利,寒冷,脈左寸弦急。

麻黃(半錢) 吳茱萸(三分) 黃芩(二分) 川烏(一分) 羌活(五分) 細辛(少許) 蔓荊子(一分) 本 柴胡 黃 (各二分) 蒼朮(一錢) 黃連(二分) 半夏(一分) 黃柏 升麻(各二分) 紅花(少許) 當歸(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


〔丹〕東陽陳兄,露筋骨,體稍長,患體虛而勞,頭痛甚,至有訣別之言。予察其脈,弦大而帶數。以人參為君,川芎、陳皮為佐,至五六日未減,眾皆訝之,以藥之不對也。予曰∶藥力有次第,更少俟一二宿,當自安。忽其季來問曰∶何不少加黃 。予不答。又經一宿,忽自言病頓愈。予脈之,覺指下稍盛。又半日,病者言,胸上滿,不覺飢。視其腹紋已隱矣。予曰∶藥中莫加黃 否?曰∶然。止與三帖。遂連與二陳湯,加濃朴、枳殼、黃連以瀉其衛,三帖而安。

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必用川芎當歸湯。(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


〔《大》〕一奇散 治血虛頭痛神妙。(即芎歸湯也,方見產頭痛。)

又方 用川芎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臘茶調下甚效。曾有產後頭痛者,一服即愈。


〔《外》〕治頭痛欲裂,當歸一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醉,效。


〔《素》〕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通評虛實論東垣雲∶此氣虛頭痛也,用人參、黃 主之。)


〔《羅》〕氣虛頭痛治驗參謀柏仲實,年六十一歲,二月間患頭痛不可忍,晝夜不得眠,邀往視之。其人云∶近在燕京,患頭昏悶微痛,醫作傷寒解之,汗出後痛轉加,復汗解,病轉加而頭愈痛,遂歸,每召醫用藥雷同,到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診其脈弦細而微,氣短而促,懶言語。《內經》曰∶春氣者,病在頭,今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此病本無表邪,因發汗數四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能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不喜飲食,氣短弱。宜昇陽補氣,頭痛自愈。名之曰順氣和中湯

黃 (錢半) 人參(一錢) 白朮(五分) 陳皮(三分) 當歸(五分) 芍藥(五分) 甘草(炙,三分) 升麻(三分) 蔓荊子(二分) 柴胡(三分) 川芎(二分) 細辛(二分)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今年高氣弱,又加發汗,衛外之氣愈損。故黃 甘溫,補衛實表為君。人參甘溫,當歸辛溫,補氣補血,芍藥味酸,收衛氣為臣。白朮、陳皮、炙甘草苦甘,溫養衛氣,生發陽氣,上實皮毛腠理為佐。柴胡、升麻苦辛,引少陽陽明之氣上升,通百脈,灌溉周身者也。川芎、蔓荊子、細辛辛溫,體輕浮,清利空竅為使。

上件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服之減半,再服而愈。


〔垣〕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治氣血俱虛頭痛。(方見治法門。)


〔子和〕青黛散治頭風。

豬牙皂角 玄胡索(一分) 青黛(少許)

上為細末,水調豆許,鼻內灌之,其涎自出。先仰臥灌鼻,俟喉中酸味,即起身涎出,口咬銅錢一文,任流下。


〔丹〕頭痛搐鼻取涎。

蓽茇 川芎 薄荷 白芷 細辛(各等分)

為末,入豬膽內,與汁拌勻,陰乾,再為末。用無根水為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一丸,茶清化灌鼻中,口噙銅錢三文,其涎來如泉。一方有玄胡索、 本、青黛,無薄荷、細辛。


〔《本》〕治偏正頭風,夾腦風,並一切頭風,不問年深日近,克日取效,名透頂散

細辛(表白者,三莖) 瓜蒂(七個)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腦子 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將腦麝,乳缽內研極細,卻將前四味研勻,另自治為末,然後入乳缽內,盪起腦麝令勻,用瓦罐子盛之,謹閉罐口,患人隨左右搐之,一大豆許,良久出涎一升許,則安。

東垣雲∶濕熱在頭而頭痛者,必以苦吐之。若用上項搐鼻藥而涎少者,必兼下項吐法治之。


〔《聖》〕治痰厥頭痛。以烏梅十個取肉,鹽二錢,酒半盞,合水煎至七分去渣,非時溫服,吐即住。


〔丹〕頭痛難忍支,風痰所致。梔子末蜜和濃,塗舌上,吐即止。(《兵部集》)

頭痛非冷非風,此膈有痰也。濃煎茶啜一二升,探吐之,吐而又吐,候苦汁出乃止,不損人,待渴自止妙。(《外台秘要》)


〔子和〕茶調散

瓜蒂、好茶二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齏汁調下,空心用之。

丹霞僧,病頭痛,常居暗室,不敢見明,其頭熱痛,以布圍其巔,上置冰於其中,日易數次,熱不能已。

諸醫莫識其證,求見戴人。戴人曰∶此三陽蓄熱故也。乃置炭火於暖室中,出汗涌吐,三法並行,七日方愈。

常仲明之子,自四歲得風痰疾,至十五歲轉甚,每月發一二次,發必頭痛,痛則擊數百拳,出黃綠涎一二盞方愈。此年發益頻,目見黑花,昏不知人,三四日方省,諸醫皆用南星、半夏化痰之藥,終無一效。戴人以雙解散發汗,以苦劑吐痰,病去八九,續以分劑平調,自春至秋,如此數次,方獲全瘥。

邪在胃而頭痛者,必下之,其證必兼隔痞,或動作則痛甚,或右手脈滑盛者是也。治法並見脾胃條。

東風生於春,病在頭,俞在頸項。(全文五臟。)春氣者,病在頭。(惡風為胃風。)


〔河〕新沐中風為首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至其風日則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大川芎丸治首風旋暈弦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體拘蜷。

川芎(一斤) 天麻(四兩,用鄆州者)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服。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項背怯寒,腦戶極冷,神聖散主之。

神聖散治腦風,邪氣留飲不散,項背怯寒,頭痛不可忍者。

麻黃(去節) 細辛(去苗) 干葛(生一半,炒一半) 藿香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煮荊芥、薄荷,酒調下,茶亦得。並治血風證。

又方 治腦風邪氣留飲,頭疼不可忍者。用遠志末,不以多少,於鼻中搐,於痛處揉之,相兼前藥可用也。


〔丹〕頭疼連眼痛,此風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雨前茶 川芎 白芷 防風 台烏 細辛 當歸

為末,湯調服。


〔世〕偏正頭風,川芎、細辛、防風、白芷、烏頭尖、全蠍梢、南星姜制、麝香少許,為末,每一字,溫酒調服。


〔丹〕頭風方

羌活(三錢) 細辛(一錢) 川芎(二錢) 干葛(二錢) 甘草(一錢半) 防風(二錢) 半夏(一錢)

上除川芎、細辛二味外,研為末,用酒和炒,曬乾,入川、細二味末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下。

又方

荊芥 草烏尖(七片) 防風 甘草 台芎 蔓荊子 桔梗 麻黃

上為末,茶調服。


〔《本》〕治頭疼,面赤,煩悶咽干,上膈風痰,頭目暈昏,百節疼痛,背項拘急,芎辛丸

川芎 防風 僵蠶 獨活(各一兩) 桔梗(三兩) 麻黃 細辛 白附子 羌活 甘草(各四兩) 薄荷荊芥(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茶酒吞下,食後。


〔垣〕徹清膏

川芎(三錢) 蔓荊子(一錢) 細辛(一分) 本(一錢) 薄荷(三分) 生甘草(半錢) 炙甘草梢(半錢)

上為細末,食後,茶清調下一錢,或半錢。


〔《本》〕治頭目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分為末,飯後湯點二錢。

凡治頭痛,皆用芎、芷、羌、防、辛等溫氣藥升散者,由風木虛,不能升散,而土寡於畏,得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風盛,疏散太過而痛,服辛散藥反甚者,則宜用酸澀收而降之,乃愈。

後乳香盞落散是也。


〔羅〕乳香盞落散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不可忍,大有神效。

御米殼(去蒂,四兩) 陳皮 甘草(炙) 桔梗(去蘆) 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入燈心十莖,長四指,同煎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垣〕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太陰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亂。(方見眩門。)

東垣先生,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頰青黃,眩運目不欲開,懶於言語,身沉體重,兀兀欲吐,數日方過。

潔古老人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宜以局方玉壺丸治之。少風濕藥二味,可加雄黃、白朮,以治風濕。更有水煮金花丸,更灸俠溪二穴,各二七壯,不旬日愈。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信矣哉。(金花丸方見咳嗽。)


〔丹〕徐舍人因作勞,頭與目眶痛,足冷身熱,脈大而不甚數,作勞痰治之。

半夏(二錢) 川芎 黃芩 白朮 陳皮(各一錢半) 木通(一錢) 甘草(少許)

分二帖煎,姜一片,下保和丸三十丸。


〔羅〕茯苓半夏湯治風熱痰逆嘔吐,或眩運頭痛。

半夏(三個,稍大者制) 赤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湯洗)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上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盞,分三服作一日,溫服無時。


〔丹〕又治濕痰頭痛。

黃芩(酒炒,三錢) 蒼朮(酒炒,一兩) 川芎 細辛(各二錢) 甘草(一錢)

為末,擂生薑一片,和勻,茶清調服。

賈孺人,脈沉,有痰頭痛。

川芎(一錢) 澤瀉(一錢,酒炒) 白朮(一錢半,酒)

煎下茯苓丸三十粒。(茯苓丸方見痰飲門。)


〔《聖》〕治偏正頭疼,並夾腦風,連兩太陽頭痛。以白僵蠶細研為末,用蔥茶調服方寸匕。

上濕痰頭痛,用半夏、南星及酒術、酒芩,燥其痰也,風痰頭痛,用風藥,余者並見風頭痛條。


〔《素》〕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脈解篇)


〔孫〕館職學士張居易,嗜酒散誕,不為名利拘束,忽發熱頭疼,俾翰林醫官治之,十日愈甚。諸學士共議召孫,孫至脈之。曰∶餘人皆曰傷寒,故作此疾也。張學士好酒多,痰食所傷也,今疾非傷寒,而右手脈甚數,左手脈平和,此必傷酒食而作頭痛,宜吃食藥五七丸,俟之半日,進退決矣。孫遂用食藥,經食久,膈漸寬,頭痛遂減,再進利膈藥,遂獲安。大凡陽邪頭疼,經十日,豈得不變發熱而狂亂,故知非傷寒,乃食病之過也。


〔丹〕胡孺人因吃冷粉與肉,頭痛自汗,膈痞,小便赤。

白朮(二錢半) 陳皮(一錢半) 木通 川芎 黃芩(各半錢)

姜水煎熟,吞下草豆蔻丸、阿魏丸、保和丸各五十粒。

脈動作頭重痛,熱氣潮者,屬胃。(謂胃有酒食及痰疾之類也。)


〔丹〕頭痛如破,酒炒大黃半兩,茶煎服。

上以酒炒大黃下頭痛,蓋病在胃而頭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如孫兆以利膈藥,下張學士傷食頭痛,詳見本條。郭茂恂以黑龍丹,下其嫂金華君產後污血頭痛,詳見產後頭痛,皆下咽即安是也。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東垣清空膏之類治之。(全文見治虛實後法。)

頭痛巔病,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頭痛。(全文見治虛實法。)

許學士謂之腎厥頭疼也,用玉真丸治之。東垣雲∶此寒濕頭痛,氣上而不下也。(玉真丸方見寒熱條。)


運氣 頭痛有四∶

一曰火郁於上而痛。經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濕,其病氣怫於上頭痛;二之氣,火反郁,白埃四起,其病熱郁於上頭痛。又雲∶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治以寒劑為君也。

二曰寒氣逐熱氣上行而痛。經雲∶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又雲∶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頂巔腦戶中痛,目如脫。又雲∶太陽之復,心痛痞滿頭痛,治以熱劑為君也。

三曰濕邪傷腎膀胱而痛。經雲∶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腰脊頭項痛,時眩。又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又雲∶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 尤甚,亦治以熱劑為君也。

四曰陽明復氣,兼非位之心病而痛。經曰∶陽明之復,咳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治以溫劑也。


〔垣〕白芷散治風頭痛,搐鼻。

石膏(二錢) 薄荷(三錢) 芒硝(二錢) 鬱金(一錢) 香白芷(二錢)

上細末,口噙水搐鼻,若症在太陽加羌活二錢,防風一錢,紅豆二粒,為末搐之。

川芎散搐鼻。

青黛(二錢半)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鬱金 芒硝(各一錢) 石膏(一錢三分) 細辛根(一錢) 薄荷葉(二錢) 紅豆(一粒)

上為末,搐鼻。


〔丹〕瘦人搐鼻藥。

軟石膏 朴硝(各半錢) 腦子 檀香皮 荊芥 薄荷葉(各一錢) 白芷 細辛(各三錢)


〔羅〕如聖散治眼目偏痛頭風。

麻黃(燒灰,半兩) 盆硝(二錢半) 麝香 腦子(各少許)

上件為細末,搐之神效。

又方

楊梅青 硝石 伏龍肝(等分)

上為末,搐鼻立效。


〔河〕瓜蒂神妙散治偏正頭目昏眩,及偏正頭痛。

焰硝 雄黃 川芎 薄荷葉 道人頭(即蒼耳子) 藜蘆(各一分) 天竺黃(一錢半)

上為細末,含水,鼻中搐一字,神驗。

上六方,搐鼻,治頭痛屬熱者也。


〔《本》〕治八般頭風。

草烏尖 細辛(等分) 黃丹(少許)

上為細末,葦管搐入鼻中,立效。


〔丹〕治卒頭上痛。皂莢末吹鼻,嚏則止。(《斗門方》。)


〔世〕火筒散治頭風應驗方。

蚯蚓糞(四錢) 乳香(二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紙筒自下燒上,吸煙搐鼻內,神效。


〔仲〕頭痛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食鹽(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方寸匕,摩疹上,令藥力行。


〔《聖》〕治風頭痛,每天欲陰風雨先發者。用桂心一兩為末,以酒調如膏,用敷頂上並額角。

治頭風餅子

五倍子 全蠍 土狗(七個)

上為末,醋糊作如錢大餅子,發時再用醋潤透,貼太陽穴上,炙熱貼之驗甚,仍用帕子縛之,啜濃茶,睡覺即愈。


〔《聖》〕治時氣頭痛不止。用朴硝二兩為末,生油調塗於頂上。


〔《經》〕患頭風,山豆根,搗末,油調塗之。


〔《食》〕治熱風頭痛,燒杏仁令煙盡,去皮尖,以亂發裹之,咬於所患處齒下,其痛便止。


〔世〕偏正頭痛風,醉頭風,以蓖麻子九粒,先用米調成膏,塗茶碗底,卻用火燒蓖麻仁煙出,以茶碗覆熏煙上,候煙盡,用少湯沖開服之,覺額上癢是效。


〔丹〕頭內如蟲蛀響,名天白蟻。用茶子細末吹鼻中。(《周氏方》。)


〔《靈》〕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病篇下同)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頭痛項胛盛者,取血與厥陰。)厥頭痛,貞貞(都耕切。)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厥陰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經雲∶頭目苦痛取之項中兩筋間,蓋風府穴也。又雲∶足太陽脈是動則沖頭痛,目如脫,項似拔。所生病者頭囟項痛,故應頭痛,取足太陽也。)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經雲∶足少陽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所生病者頭痛,故耳前後脈涌熱者,取足太陽也。)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不可取於 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陽迎頭痛腦滿,不得息,取之人迎。(陽迎,即陽逆也。又雲∶肝氣逆頭則痛耳聾頰腫,取血者,是瘀血腫滿處取之也。)


〔《摘》〕偏正頭風∶絲竹空(沿皮向外透率谷。) 風池(橫針入寸半,透風府。) 合谷(半寸以上穴未愈,再取。) 解溪 三里 中脘(中脘一穴,灸五十壯。)


〔《集》〕正頭風∶百會(一分,灸七壯。) 上星(二分,灸七壯,三棱針出血亦得。) 合谷(不愈,再取。)神庭(灸七壯。) 太陽(在兩額角眉後紫脈上,三棱針出血亦得。)

醉頭風∶(內攢竹一穴,《通玄》同) 印堂(一分,灸五壯) 攢竹(一分,沿皮橫透魚腰) 三里 膻中(灸)風門(沿皮向外一寸)


〔《摘》〕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天牖(五分,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若灸之則面腫脹,合當取下穴。 (六分,留三呼,瀉五吸,後取天牖、風池即瘥,此古流注之法。)


〔潔〕頭風∶後溪 京骨

上手足太陽。


〔《玉》〕頭痛嘔吐∶神庭(一分。)印堂(在兩眉中,沿皮透左攢竹,補三吸,轉歸元穴,退針沿皮透右攢竹,補三吸。)


〔《摘》〕風痰頭痛∶豐隆(五分,灸亦得。)腎厥頭痛∶湧泉(三分,彈針出血。)

嘗治一老婦人頭痛,久歲不已,因視其手足有血絡,皆紫黑,遂用三棱針盡刺出其血,如墨汁者數盞,後視其受病之經灸刺之,而得全愈。即經所謂大痹為惡,及頭痛,久痹不去身,視其血絡,盡出其血是也。


〔《甲》〕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靈主之。頭痛身熱,引兩頷急(一作痛),腦空主之。

頭痛,目窗、天沖、風池主之。(以上諸穴在頭部第三行也。)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熱病頭痛,引目外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疼,懸厘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懸厘主之。醉酒風熱,發兩角眩(一雲兩目)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率谷主之。(《千金》雲∶此條在風篇。)頸額 滿,引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曲鬢主之。(以上諸穴皆在耳前也。)頭痛引頸,竅陰主之。頭風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失履,口 僻,頸頂搖 ,牙車急,完骨主之。(以上諸穴皆在耳後也。)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俠項強急,不可以顧,陽白主之。頭痛目眩,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之。(以上諸穴皆在面部也。)頭痛振寒,清冷淵主之。頭痛項背急,消濼主之。

頭風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欲脫,汗出寒熱,面赤頰中痛,項強不可左右顧,目系急,螈,攢竹主之。頭眩痛重,目如脫,項似拔,狂見鬼,目上反,項直不可顧,暴攣足不任身,痛欲拆,天柱主之。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 爛赤,項不可以顧,髀樞痛,泄腸 ,束骨主之。風眩頭痛,少海主之。厥頭痛,面浮腫,煩心,狂見鬼,喜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豐隆主之。陽厥淒淒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厥頭痛,面腫起,商丘主之。厥頭痛,孔最主之。頭重頂痛目不明,風到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刺腦戶主之。頭重目瞑,厥,寒熱,項強難以顧,汗不出,陶道主之。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螈 ,里急,腰股相引痛,命門主之。


〔《素》〕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平人氣象論)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


〔《脈》〕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久視不見,見諸脈病雜法。下而不上,《甲乙經》作卒視上而不下者是。)病若頭痛目痛,脈急短澀死。(未詳其義。)

產後頭痛 編輯

〔《大》〕一奇散治產後頭疼,用當歸、川芎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丹〕產婦年三十餘,身熱頭痛肚痛。

陳皮 白朮 白芍(各二錢) 黃芩(二錢半) 川芎(一錢) 乾薑 牡丹皮 甘草(各一錢半)

荊芥(半錢)

分四帖煎服。


〔《保》〕治產後頭痛,血虛、痰癖、寒厥、皆令頭痛,加減四物湯

蒼朮(一兩六錢) 羌活 川芎 防風 香附(炒) 白芷(各一兩) 石膏(二兩半) 細辛(一兩半)當歸 甘草(各五錢)

上粗末,每一兩水煎,服無時。如有汗者,知氣弱頭痛也,方中加芍藥三兩,桂一兩半,生薑煎。如痰癖頭痛,加半夏三兩,茯苓一兩,生薑煎。如熱痰頭痛,加白芷三兩,石膏三兩,知母一兩。如寒厥頭痛,加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薑三片,煎服。


〔《大》〕芎附散治產後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

上大附子一枚,釅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盡,去皮臍,加川芎一兩,並為細末,每服一錢,茶清下。

郭茂恂嫂金華君,產七日不食,始言頭痛,頭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無瞬息間。每頭痛甚,欲取大石壓,良久漸定,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滿掌,痛定目復痛,又以兩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眾醫無計。進黑龍丹半粒,疾少間,中夜再服下,瞑目寢如平昔,至平旦下一行,約三升許,如蝗蟲子,三疾減半,巳刻又行如前,則頓愈矣。(黑龍丹方見產後血不下條。)

偏頭風 編輯

頭半邊痛者是也,當與前頭痛相參用之。


〔丹〕偏頭風。有痰者多。

左屬風∶荊芥 薄荷。左屬血虛∶川芎 當歸。

右屬痰∶蒼朮 半夏。右屬熱∶黃芩。


〔羅〕川芎散治偏頭痛,神效。

甘菊 石膏 川芎 白僵蠶(生。各六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


〔潔〕治頭痛連睛痛。

石膏 鼠粘子(炒)

上為末,茶清食前調下。


〔垣〕細辛散治偏頭風。

細辛(二分) 川芎(七分) 柴胡(二錢) 黃芩(酒炒,一錢) 生黃芩(五分) 瓦粉(二分)甘草(炙,一錢半) 黃連(酒炒,七分) 芍藥(半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之。


〔《經》〕 治偏頭痛絕妙。蓽茇為末一兩,於食前用清粥飲調半錢服。


〔《本》〕 治風寒客於頭中,無時疼痛,牽引兩目,遂至失明,宜白附散

白附子(一兩) 麻黃(不去節) 川烏 南星(各半兩) 全蠍(五個) 乾薑 硃砂 麝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酒調一字服,略睡少時效。

一族人患頭痛不可忍,一服瘥。

治偏頭風。

豬牙皂角(去皮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右疼右邊臥,左疼左邊臥,皆疼仰臥,食後服。


〔丹〕偏頭風,蓽茇、豬膽搐鼻中。


〔《本》〕治偏頭風,用好蘿蔔自然汁一蜆殼許,令患人仰臥,左疼注左,右疼注右,或兩邊皆疼皆注之,雖十年患者亦效。王荊公患十二年,用之立效。後醫數人皆愈,此禁中秘方。


〔《靈》〕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厥病篇)

雷頭風 編輯

頭痛而起核塊者,是也。


〔子和〕凡雷頭懶於俗呼之,謬名也。可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然後服烏荊丸及愈風餅子之類。衰者,可用涼膈散消風散熱。

茶調散方(見上下部,即二仙散是也。)

神芎丸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日三服。

愈風餅子

川烏(炮,半兩) 川芎 甘菊 白芷 防風 細辛 天麻 羌活 荊芥 薄荷 甘草(炙。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劑,捏作餅子。每服三五餅,細嚼茶酒送下,不計時候。

涼膈散(方見前寒熱條。)


〔《保》〕夫治雷頭風者,諸藥不效,為與證不相對也。蓋雷頭風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製藥內加荷葉者,象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類象形,當煎《局方》中升麻湯主之。

升麻湯治頭麵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升麻 蒼朮 荷葉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食前後。或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藥,服之妙。


〔子和〕雷頭風者,是頭上有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可用 針出血則愈矣。


〔《素》〕雷頭風∶上囟 百會 風池。

大頭痛 編輯

頭痛如腫,大如斗是也,大率多是天行時疫病。


〔垣〕泰和年,東垣以監納濟源稅,時長夏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面目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雲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丞亦得此證,至五六日,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以請治,遂命診視,具說其由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

此雖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遂處方用黃連、黃芩,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屁勃、白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用湯調,時時服之,拌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尤可及。凡他所有是病者,皆書方以帖之,全治甚眾。

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 玄參 甘草(生。各二錢) 連翹 鼠粘子 板藍根 馬屁勃(各一錢) 白僵蠶(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 桔梗(各二錢)

上為細末,服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之,食後時時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者,宜砭刺之。


〔海〕大頭病者,雖在身半以上,熱伏於經,以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着,以成此疾。至於潰裂膿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也。大抵足陽明邪熱太甚,實資少陽相火為之熾,多在少陽,或在陽明,甚則逆傳。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其經而取之,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此邪發於首,多在兩耳前後,所先見出者,為主為根,治之宜早,藥不宜速,恐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已作,有傷人命矣。此疾是自外而之內者,是為血病,況頭部分受邪,見於無形之處,至高之分,當先緩而後急。先緩者,謂邪氣在上,着無形之部分,既着無形,所傳無定,若用重劑大瀉之,則其邪不去,反過其病矣。雖用緩藥,若又急服之,或食前,或頓服,咸失緩體,則藥不能除病矣。當徐徐漬無形之邪,或藥性味形體據象服餌,皆須不離緩體及寒藥,或酒炒浸之類皆是也。後急者,謂前緩劑已經高分,瀉邪氣入於中,是到陰部,染於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反損陰也。此卻為客邪,當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當緩者,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為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惟不能解其紛,而反致其亂矣,此所以治主當緩也。治客當急者,謂陽分受陽邪,陰分受陰邪,主也。陰分受陽邪,陽分受陰邪,客也。凡所謂客者當急去之,此治急以客也。假令少陽陽明之為病,少陽為邪者,出於耳前後也。

陽明者,首面大腫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過,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服畢,再用大黃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香, 咀煎去渣,納芒硝各等分,亦細細呷之。當食後用,徐得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再服後藥,根據前次第用之,取大便利,邪已即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少陽渴者,加栝蔞根湯。陽明行經,加升麻、葛根、芍藥之類。太陽行經,加羌活、防風、荊芥之類。選而加之,並與上藥均合,不可獨用散也。


〔潔〕黑白散治大頭病如神。

烏黑蛇(酒浸) 白花蛇(去頭尾,酒浸) 雄黃(二錢) 大黃(煨,半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無時。


〔海〕疫毒頭腫者,甘桔湯加鼠粘子、大黃、芒硝。


〔丹〕大頭天行病。

羌活 酒芩 酒蒸大黃


〔《素》〕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全文見厥。)


〔《山》〕大頭風,用井底泥調大黃、芒硝塗之。(此方若在表者忌之,在里者宜之。)


運氣 大頭病皆屬火,蓋經所謂上腫者,即其屬也。經雲∶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上,怫腫色變。又雲∶少陰司天之政,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民病嗌干腫上,終之氣燥令行,余火內格,腫於上咳喘。其治方,東垣普濟消毒飲子得之矣。

眉痛 編輯

〔丹〕眉痛,屬風熱與痰,作風痰治。類頭風,用白芷、酒黃芩末,酒調下。

又方

川烏 草烏(二味為君,童便浸炒) 細辛 羌活 黃芩 甘草(各等分,為佐)


〔垣〕選奇湯眉骨痛不可忍。

防風 羌活(各三錢) 酒黃芩(一錢,冬不用,如能食熱痛者加之) 甘草(三錢,夏生冬炙用)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稍熱服,食後時時。

《撮要》、《摘英》眉攢內痛∶解溪


〔《玉》〕眉間痛∶攢竹(瀉出血,沿皮透魚腹。) 頭維(一分,沿皮斜向下透懸顱,選而用之,不必盡取。)眉棱骨痛∶攢竹 合谷 神庭

頭重 編輯

〔垣〕紅豆散治頭重如山,此濕氣在頭也。

麻黃根(炒,半錢) 苦丁香(半錢) 紅豆(十粒) 羌活(燒) 連翹(各三錢)

上五味為細末,鼻內搐之。

又方

羌活根(燒) 連翹(各三錢) 紅豆(半錢)

上為末,搐鼻。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全文見針灸。長強穴在脊 ,即尾骨端也。)


〔《撮》〕頭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攢竹,先左後右,彈針出血。)

頭風屑 編輯

〔羅〕肝經風盛,木自搖動。《尚書》雲∶滿招損。老子云∶物壯則老。故木凌脾土,金來克之,是子來為母復仇也。使梳頭有屑皮,見肺之證也,謂肺主皮毛。大便實,瀉青丸主之;虛則消風散主之。(瀉青丸方見治虛實法。)

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簫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燥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骨疼,旋欲倒,痰逆噁心。

芎 羌活 人參 茯苓(去皮) 白僵蠶 藿香(去土) 荊芥 甘草(炒) 蟬殼(去土。各二兩) 濃朴(去皮,姜制)陳皮(去白。各半兩) 防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頭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着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半盞,不拘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倦,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亦得。


〔丹〕 頭癢風屑發黃,用酒炒大黃茶調服。


〔海〕萬病紫菀丸 治頭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薑湯下。(方見積塊條。)


〔《本》〕治風屑極燥癢無時,此乃氣虛,風邪侵於皮表而生。用藜蘆不拘多少為末,先洗頭,須避風,候未至十分干時,用末糝之。須用入發至皮方得,緊縛之兩日夜,次日即不燥癢。如尚有些少,可再用一次立效。

禹錫按陳藏器雲∶鹽麩子,主頭風白屑,效。(俗名麩鹽桃,其末結五倍子。)


〔《經》〕患頭上白屑極多,山豆根油浸塗,以孩兒乳汁調塗效。


〔《本》〕又方

白芷 零陵香(各等分)

上為末,如前法用之,候三五日篦去,敷三二次,終始不生。

多臥、不得臥 編輯

〔《靈》〕黃帝曰∶病而不得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又曰∶病目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大惑論)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 。(以蹺脈考之,當作「目內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寒熱論)帝問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陷」當作「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瞑。黃帝曰∶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渣,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邪客篇按∶本草秫米即所謂糯米是也。)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寐,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目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則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大惑篇)


〔海〕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炒,竹葉湯調服。(《聖惠方》)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用末,茶薑汁調服。(《濟眾方》一法酸棗仁一兩生用,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盞,煎六分,溫服,無時。)

不得臥 編輯

〔仲〕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 茯苓 芎 (各二兩。一方加生薑二兩)

上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本》〕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鱉甲丸

鱉甲 酸棗仁 羌活 牛膝 黃 人參 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杵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送下。


〔《聖》〕治骨蒸勞,煩心不得眠。用酸棗仁一兩,水一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煮過,不計時服之。


〔《素》〕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寄之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精有所寄之則安,《太素》作「精有所倚則臥不安」是也。)


〔海〕胡洽治振悸不得眠。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酸棗仁,六物煮服。


〔《本》〕真珠母丸治肝經因虛,內受風邪,臥則寬散而不收,狀若驚悸。

珠母(三分,研細用碾) 當歸 熟地(各一兩半) 人參 酸棗仁 柏子仁 犀角 茯苓(各一兩)沉香 龍齒(各半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銀薄荷湯下,日午後臥服。

獨活湯

獨活 羌活 人參 前胡 細辛 半夏 五味子 沙參 白茯苓 酸棗仁 甘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烏梅半個,同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候。

紹興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更醫不效。予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 去體矣,願求治之。予曰∶公且持此說,與眾醫議所治之方而徐質之。閱旬日,復至雲∶醫遍議古今方,無與病相對者。故予處此二方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用真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真珠母入肝經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予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達之而已。


〔垣〕羌活勝濕湯加柴胡,治臥而多驚,邪在少陽厥陰也。(方見腰痛)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全文見水腫。)

《內經》半夏湯治不得臥,乃去飲之劑也。(方見前陰陽條。)


〔無〕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兼治驚悸。(方見驚悸。)


〔丹〕煩不得眠,六乙散加牛黃服之。(即益元散。)


〔子和〕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得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邪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議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食進,其脈得平。(此因膽虛不能制脾之思慮而不寐,今激之怒,膽複製脾故得寐也。)


〔《素》〕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逆調論)

喘不得臥,以喘法治之。

厥不得臥,以香港腳法求之。


〔《素》〕帝曰∶人之不能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藏之蓋也,肺氣盛則肺大,肺大則不得偃臥。


〔《撮》〕膽寒不得臥∶竅陰(一分,補之灸。)


〔《甲》〕驚不得眠,善 ,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也,陰交主之。不得臥,浮 主之。

多臥 編輯

〔子和〕陳州長史一小兒病,寐而不寤三日。諸醫作睡驚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以大驚丸及水銀餅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無疾,何驟有驚乎?以子之病問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平和。戴人曰∶若驚風之脈,當洪大而強,今則平和,非驚風也。戴人竊問其乳母,爾三日前曾飲酒醉否?蘧然笑曰∶夫人以煮酒見餉,酒味甚美,三飲一罌而睡。夫陳酒味甘而戀膈,酒氣滿乳,兒亦醉也。乃銼甘草、干葛、葛花、縮砂仁、貫眾煎汁,啜之立醒。


運氣 多睡皆屬內熱。經雲∶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陰始凝,氣始肅,病中熱,善眠是也。


〔《怪穴》〕困睡多∶無名指第二節尖。(灸一壯,屈手指取之。)

咽喉 編輯

經雲∶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又雲∶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故以喉咽入肝膽部。


〔《素》〕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太陽陽明論)地氣通於嗌。(全文見五臟。咽喉下接連胸中肺葉之間。嗌即咽之低處也,咽即嗌之高處也。)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懸壅者,音聲之關也。(全文見喑。)


〔子和〕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咽氣通於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闢,掩其喉,則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錯。必舌抵上,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喉痹 編輯

凡經雲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雲咽痛雲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雲喉痹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蓋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痹也。今以喉咽俱病諸方,併入喉痹門中。

喉痹惡寒,及寸脈小弱於關尺者,皆為表證。宜甘桔湯、半夏桂枝甘草湯,詳寒熱發散之。

若水漿不得入口者,用解毒雄黃丸四五粒,以極酸醋磨化灌入口內,吐出濃痰,卻服之。間以生薑自然汁一蜆殼噙下之,神效。

按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郁於內,薑汁散其外寒,則內熱得伸而愈矣。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鬱結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反使其陽下陷入里,則禍不旋踵矣。

韓和雲∶寸脈弱小於關者,宜消陰助陽。垣雲∶兩寸脈不足,乃陽氣不足,故用表藥提其氣,升以助陽也,或三部俱小弱,亦可用其法也。

喉痹,鄉村病皆相似者,屬天行運氣之邪,治必先表散之,亦大忌酸藥點之,寒藥下之。郁其邪於內,不得出也,其病有二。

其一屬火。經雲∶少陽所至為喉痹。又雲∶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

其二屬濕。經雲∶太陰之勝,火氣內郁喉痹。又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

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或面青黑者,屬陰毒,宜陰毒諸方汗之。


〔仲〕桔梗湯 治傷寒客熱咽痛。(方見傷寒咽痛。海藏治咽痛甘桔湯加鼠粘子、竹茹妙。)


〔無〕荊芥湯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咽之痛甚。

荊芥(半兩)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溫服。


〔《活》〕半夏桂枝甘草湯 治暴寒中人咽痛。(方見傷寒咽痛。)


〔無〕治卒喉痹不得語。小續命湯加杏仁七個煎,甚妙。(續命湯方見中風門。)


〔和〕五香散治喉咽腫痛,毒瓦斯結塞不通。

木香 沉香 雞舌香 薰陸香(各一兩) 麝香(另研,三錢)

上為末,入麝香研勻,每二錢,水一盞,煎服不拘時。


〔《本》〕治中風急喉痹欲死者。白僵蠶搗篩為末,生薑自然汁調下,喉立愈。(丹溪雲∶

僵蠶屬火而有土與木,老得金氣而僵,治喉痹者,取其火中清化之氣,以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疾。)


〔陳〕附子去皮,炮令坼,以蜜塗上炙之,令蜜入內,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和〕如聖勝金錠治咽喉急閉,腮頷腫痛。並單蛾,結喉,重舌,木舌。

硫黃(細研,一兩半) 川芎(一兩) 臘茶 薄荷(去根梗。各半兩) 貫眾(二兩) 硝石(研,四兩)荊芥(二兩)

上為末,生蔥汁搜和為錠,每服先用新汲水灌漱,次嚼生薄荷五七葉,卻用藥一錠,同嚼極爛,井水咽下。

甚者連進三服,並以一錠安患處,其病隨藥便消。


〔羅〕征南帥不鄰吉歹,病咽痛下利。(方見表熱里寒門。)

洪武戊辰春,鄉村病喉痹者甚眾,蓋前年終之氣,及當年初之氣,二火之邪也。予累用甘桔湯,加黃連、半夏、僵蠶、鼠粘子根等劑發之。挾虛者,加參、 、歸輩。水漿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黃丸,醋磨化之灌喉,痰出,更用生薑汁灌之,卻用上項藥無不神驗。若用膽礬等酸寒點過者,皆不治,蓋邪郁不出故也。


〔羅〕解毒雄黃丸治纏喉風,及急喉閉,卒然倒仆,牙關緊急。

雄黃 鬱金(各一分) 巴豆(去皮油,十四個)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綠豆大。茶清下七丸,吐出頑痰,立蘇。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頭猶熱,灌藥不下,斡口開灌之下咽,無有不治。如小兒驚熱,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小大加減。(一法用雄黃丸三粒,醋磨化灌之尤妙,其痰立出即瘥。)


〔《大》〕治纏喉風。雄黃一塊,新汲水磨,急灌吐,瘥。


〔丹〕纏喉風屬熱痰,宜用鵝翎蘸桐油探吐之。又法,用射干逆流水吐之。


〔世〕遠志去心為末,每半錢,水小半盞調服,口含竹管,吐痰涎極捷,治喉痹如神。

烏犀角膏治咽喉腫痛,及一切結喉、爛喉、遁屍、纏喉、痹喉、急喉、飛絲入喉、重舌、木舌等證。

皂莢(兩條,子捶碎,用水三升浸一時久,挪汁去渣,入瓦器內熬成膏) 好酒(一合)

焰硝 百草霜(研,一錢,同皂角膏攪勻令稠) 人參(一錢,為末) 硼砂 白霜梅(各少許。並研入膏中)

上拌和前藥,用鵝毛點少許於喉中,以出盡頑涎為度。卻嚼甘草二寸,咽汁吞津。若木舌,先以粗布蘸水,揩舌冷,次用生薑片擦之,然後用藥。


〔《山》〕纏喉風。皂角揉水灌下,得吐愈。


〔《斗》〕治纏喉風喉痹,飲食不通欲死者。用反魂草根一莖,淨洗,納入喉中,取寒痰出即瘥,神驗。

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反魂草,一名紫菀。


〔世〕治咽痛。用土烏藥,即矮樟根,以醋兩盞煎一盞,先噙後咽,吐出痰涎為愈。


〔杜〕治纏喉風,束氣不通。用蛇蛻炙黃、當歸等分為末,溫酒調下一錢匕,得吐愈。


〔羅〕備急如聖散治時氣纏喉風,漸入咽塞,水谷不下,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雄黃(細研) 藜蘆(生用) 白礬(飛) 豬牙皂角(去皮,炙黃)

上等分,為細末,每用一豆大,鼻內搐之,立效。


〔世〕一字散治喉閉,氣塞不通,飲食不下。

雄黃(另研,一分) 蠍梢(七枚) 白礬(生研) 藜蘆(各一錢) 豬牙皂角(七錠)

上為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實時吐出頑涎為愈。

治喉咽痛,牙關緊急,用巴豆去殼,以紙壓出巴豆油在紙上,以此紙作捻子,點火吹滅,以煙熏入鼻中,實時口鼻涎流,牙關開矣。

喉痹不惡寒者,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證,宜硝石、青黛等寒藥降之,或白礬等酸劑收之也。韓祗和雲∶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雲∶兩寸脈實,為陰盛陽虛,下之則愈。

故予每用此法,治急喉痹,如鼓應桴,或三部俱實,亦可用其法也。


〔無〕玉鑰匙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

焰硝(一兩半) 硼砂(半兩) 腦子(一字) 白僵蠶(一分)

上為末,以竹管吹半錢入喉中,立愈。


〔世〕治喉痹咽痛,用蒲黃、甘草、青黛、芒硝,等分為末,時時咽豆許,神效。


〔《外》〕療喉痹神驗。朴硝一兩,細細含咽汁,立愈。


〔無〕玉屑無憂散治纏喉風,咽喉疼痛,語聲不出,咽物有礙。或風涎壅滯,口舌生瘡,大人酒 ,小兒奶癖,或誤吞骨屑,哽塞不下。

玄參 貫眾 滑石 砂仁 黃連 甘草 茯苓 山豆根 荊芥(各半兩) 寒水石( )硼砂(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先抄入口,以清水咽下。此藥除三屍去八邪,辟瘟療渴。


〔丹〕治喉痹,呼吸不通,須臾欲絕。絡石草二兩,水升半,煎取二盞去渣,細細呷之,立通。(《外台秘要》本草雲∶絡石味苦溫微寒無毒,主風熱。)

治喉痹。白瑞香花根寸許,研細調灌之妙。(白瑞香藥性未詳。)


〔葛〕卒喉痹。取黃柏片含之。又黃柏一斤, 咀,酒一斗,煮二沸去渣,恣飲便愈。


〔世〕喉痹,水谷不下。蘿蔔汁咽之甚佳。(蘿蔔下氣甚速。)


〔丹〕又方 李實根一片,噙口內佳。

治風熱痰喉痹,先以千緡湯,次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養陰則火降矣。


〔《靈苑》〕治急喉閉,逡巡不救者,蠡魚膽,臘月收,陰乾為末,每用少許點患處,藥至即瘥。病深則水調灌之。


〔丹〕用李實根研,水敷頂上一遭。

治喉痹卒不語。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喉令赤,敷之。(《千金方》)

又方

焰硝 枯礬(各五分) 硼砂(一錢) 杜牛膝調敷

上降之之劑。


〔羅〕開關散治喉風氣息不通。

白僵蠶(炒,一兩) 枯白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蜜水調下,細細服之。


〔《本》〕治纏喉風。用白礬末半錢,烏雞子清一個,二味調勻,灌入喉中,立效如神。此方活人不計數,幸毋忽。


〔《山》〕喉閉。用枯礬末吹納喉中,急用燈盞底油腳灌下。


〔世〕治喉痹。馬屁勃、白礬等分為細末,以鵝翎吹入喉中,吐痰二升愈。(馬屁勃味辛平。)

治喉閉。一握金一握,燒灰,拌白礬末炒青色為度,用箸三四根,壓下舌,看喉中端的,吹入患處妙。此藥一名八角荷,一名山荷葉,如川芎樣生深山。詩云∶一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硫黃怕我死,水銀化成砂。


〔無〕神效散荊芥、蓖麻肉等分為末,蜜丸皂子大,綿裹含化,治喉痹語聲不出者佳。


〔丹〕又方 豬牙皂角,和霜梅為末噙之。


〔世〕治喉痹咽腫,手足不和惡寒者,用鴨嘴膽礬末,以箸蘸藥點患處,藥至即瘥,神效。

上收之之劑。


〔海〕治喉痹。取蠐螬蟲汁,點在喉中,下咽即開。


〔崔〕治喉痹壅塞不通。取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干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極驗。咽喉塞,服之皆瘥。


〔丹〕又方 用茜草一兩煎服,降血中之火。


〔世〕治咽腫。杜牛膝搗自然汁,和醋服之。(本草雲∶杜牛膝主血結及血塊。)


〔無〕馬鞭草散治患喉痹咽腫連頰,吐氣數者。

馬鞭草(本草雲∶馬鞭草味辛涼,破血主 癖血瘕,通月經。)

上搗自然汁,每服咽一合許。又一法,用馬銜鐵,煮汁服,亦妙。


〔丹〕治喉痹。射干切一片,含咽汁。(《外台秘要》)本草雲∶射干破血消 。治療老血在心脾間,味辛涼微溫有毒。)


〔孫〕押班都知潘元從喉閉。急召孫至,於夾袋中取藥末半匕,吹入喉中,少頃潘吐出膿血立愈。翌日,潘詣孫謝曰∶火急之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藥不能療,贈金一百兩,願求方以濟非常之急。

孫以其方授之,用豬牙皂角、白礬、黃連等分細銼,新瓦上焙乾為末,每用半錢吹入喉中。因曰∶神方無價,安用以利易哉。遂不受所贈。

急喉痹,其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間者,此為肺絕之候,速宜參膏救之。用薑汁、竹瀝放開服,如未得參膏,或先煎獨參湯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全四五,遲則十不全一也。


〔《素》〕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陽別論)


〔海〕治喉閉逡巡不救方。

皂莢(去皮弦子,生,半兩,為細末,以箸頭點少許在腫痛處,更以醋糊調藥末濃塗項上,須臾便破血出,立瘥。丹溪以雞毛蘸敷腫處尤妙。)

又 用遠志去心,水調敷項上一遭。


〔丹〕治喉痹。青艾和莖葉一握,用醋同杵敷痹處,冬月用干者。(李亞方)

一法用青艾汁灌下。


〔《山》〕喉閉。用蛇床子燒煙,熏入喉中愈。


〔《本》〕喉中卒被毒瓦斯攻痛者,切商陸根炙熱,隔布熨之,冷輒易,立愈。


〔丹〕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大麥麵作稀糊咽之,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衍義》雲∶以此代粥食也。若能食者,不必用此。)


〔《山》〕挫喉氣不通者,以冷水徐灌之。


《內經》刺灸喉痹法有四。今以經脈所過,咽喉取之驗者,及他病相干,而致喉痹取之者,通六經也。

其一,取手足陽明。經雲∶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又雲∶胃足陽明脈,從大迎前下人迎,附循喉嚨。所生病者頸腫喉痹,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取之所別也。又曰∶大腸手陽明脈,所生病者喉痹,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少陽。經雲∶三焦手少陽之脈,出缺盆,上項系耳後,是動則病嗌腫喉痹,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曰∶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壯者立已,老者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也。

其三,以經絡所過喉咽者有二。經雲∶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故喉之後疼者,取之累驗也。又雲∶腎足少陰之脈,上貫肝鬲,循喉嚨,竇漢卿所謂必准者,照海治喉中之閉塞是也。

其四,他病相干致喉痹者有一。經雲∶心咳之狀,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取心之俞,蓋大陵穴是也。


〔孫〕文潞公一日喉腫,翰林咽喉科治之,經三日愈甚,上召孫治之。孫曰∶病得相公書判筆一管,去筆頭,水 筆管點藥入喉便愈。孫隨手便刺,相公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驚愕流汗。

孫乃笑曰∶非我不能救相公,須臾嘔出膿血升余,旬日乃平復如故。見上,上喜曰∶孫召良醫,甚有手段。予嘗治一男子喉痹,於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盞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惡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


〔《摘》〕治喉痹∶豐隆 湧泉 關沖(甚者,以小三棱針藏筆鋒中,詐言點藥於喉痹上,乃刺出紫血,頓下立愈。)


〔《撮》〕喉痹乳蛾∶少商(針入一分,臥針向後三分。) 照海 太沖


〔潔〕喉閉不通∶少商 隱白 少沖 湧泉


〔《摘》〕喉痹頷腫如升,水粒不下∶少商(出血。)手大指背頭節(三棱折刺三針,出血。)陽穀(三分。)


〔《甲》〕喉痹,完骨及天容、氣舍、天鼎、尺澤、合谷、商陽、陽溪、中渚、前谷、商丘、然谷、陽交悉主之。喉痹胸中暴逆,先取沖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


〔《脈》〕喉痹刺少陰,少陰在手腕,當小指掌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甲》〕喉痹咽如梗,三間主之。喉痹不能言,溫溜、曲池主之。喉痹氣逆,口 ,咽喉如扼狀,行間主之。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璇璣主之。喉痹食不下,鳩尾主之。

白色粗理者肺大,肺大則多飲,善病喉痹。(全文見診。)心脈大甚為喉 。(全文見治虛實法。)

咽嗌痛(咽嗌不能納唾與食是也) 編輯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全文見治法。)


〔丹〕咽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者,必用玄參。

氣虛人參加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

咽痛,有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

宜補陰陽,人參一味濃煎湯,細細飲之。(此證皆是勞嗽日久者有之,如用實喉痹條下諸方,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咽瘡多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蜜炙黃柏、荊芥治之。

潤喉散治氣鬱夜熱,咽干梗塞用。

桔梗(二錢半) 粉草 紫河車 香附(各三錢) 百藥煎(一錢半)

上為細末,敷口內。

咽喉生瘡損了,不用生薑,用之辛辣痛,又能散不收。

咽痛實熱者。

黃連 荊芥 薄荷

蜜薑汁調噙。

咽中瘡腫,蓖麻子一粒去皮,朴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丹溪雲∶

蓖麻子屬金,性善收,能遣毒腫。又似屬水,當是外科要藥。)


〔羅〕龍麝聚聖丹治心脾客熱,毒瓦斯攻沖,咽喉赤腫頭痛,或成喉痹,或結硬不消,愈而復發,經久不瘥。或舌本腫脹,滿口生瘡,飲食難咽,並宜服之。

川芎(一兩) 生地 犀角屑 羚羊角 琥珀(研。各五錢) 馬牙硝(研,三錢) 硼砂(研,一兩)人參 赤茯苓(各三錢) 玄參 桔梗 升麻 鉛白霜(研) 連翹(各五錢) 硃砂(水飛,二錢)牛黃(研,二錢) 麝香(研,三錢) 腦子(研,三錢)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水化下,或細嚼,或噙化。

如無薄荷,新水亦可,臨臥用之。

祛毒牛黃膏治大人小兒咽喉腫痛,舌本強硬,滿口生瘡,涎潮喘急,飲食難進,咽膈不利。

牛黃(研,三錢半) 人參 琥珀 犀角(取細末) 桔梗 生地 硼砂(各半兩) 雄黃(一兩)玄參 升麻(各三錢) 蛤粉(水飛,四兩) 寒水石( ,二兩) 硃砂(飛研,七錢) 鉛白霜腦子(各一錢)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金箔為衣。用磁石器內收貯,每服一丸,濃煎薄荷湯化下,或新汲水服亦得。日進二三服,噙化亦得。

咽喉備急丹青黛 芒硝 白僵蠶(各一兩) 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用臘月內牛膽有黃者,盛藥其中,蔭四十九日,多時為妙。


〔《經》〕患喉痛。含山豆根一片,細咽津極妙。


〔丹〕咽痛。硼砂或和膽礬、白僵蠶、白霜梅和噙。又方,百藥煎去黑皮、硼砂、甘草、生白礬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米飲調,細細咽下。


〔《肘》〕咽喉卒腫,食飲不通。黃柏搗敷腫上,冷復易之。用苦酒和末佳。


〔丹〕婦人患咽疼。用桔梗一兩,生甘草半兩,分三帖,水二碗煎取一小盞,稍熱飲之。先與蚤休末,細咽之。(蚤休末即金線重樓是也。)


〔羅〕增損如聖湯治風熱攻沖會厭,語聲不出,咽喉妨悶腫痛,並治之。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枳殼(湯浸,去穣) 防風(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入酥如棗許攪勻,食後溫服。


〔《本》〕治虛煩上壅,脾肺有熱,咽喉生瘡,利膈湯

雞蘇葉 荊芥 防風 桔梗 人參 牛蒡子(隔紙炒)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僵蠶一兩。


〔垣〕桔梗湯治咽腫微覺痛,聲破,季冬合之。

麻黃(不去節,半錢) 桔梗(一錢) 黃芩(三錢) 甘草(一錢) 白僵蠶(三錢)馬屁勃(一兩) 桂枝(少許) 歸身(三分)

上 咀,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食後,可徐徐呷之。


〔羅〕發聲散治咽痛妨悶,咽物則微痛,不宜寒涼藥過泄之,此妨悶虛熱也。

栝蔞(一個) 白僵蠶(微炒,半兩) 桔梗(七錢半) 甘草(炒,二錢)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干糝咽喉中。若腫痛,左右有紅,或只一壁紅紫長大,水米難下,用此散一錢,朴硝一錢和勻,糝喉中咽津。如喉中生赤腫,或有小白頭瘡,用前散一錢匕,白礬細研半錢,干糝。


〔丹〕薑汁調僵蠶末,治咽痛神效。(詳見喉痹。)


〔無〕蜜附子 治感寒,咽門閉,不能咽。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臍,切作大片,蜜塗炙令黃,含咽津,甘味盡,更以附子片塗蜜炙用之。


〔丹〕治咽痛,用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止,口中飲食不入。須用深取牛膝根,直而獨條者,洗淨,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就鼻孔滴二三點,入去則絲斷珠破,其病立安。


〔《素》〕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奇病論)


〔世〕咽痛,用倒摘刺根,淨洗,入好酒醋同研,滴在喉中,耳若癢,即安。


〔《范汪方》〕治喉中腫痛,不得飲食。燒筆頭灰,漿水飲下方寸匕。


〔《廣》〕主咽喉塞,鼻中瘡出,及乾嘔頭痛,食不下。生雞子一個,開頭取白去黃,着米酢煨拌, 火頓沸起,擎下沸定,須頓三度,就熱飲酢盡,不過一二次瘥。

運氣,咽喉嗌痛,皆屬寒。經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是也。


《內經》灸刺咽喉有二∶

其一,取足少陰。經雲∶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咽腫上氣.嗌干痛。又雲∶嗌中腫,不能納,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又雲∶邪客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林億雲∶賁,膈也。謂氣上走膈上也。)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是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雲∶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視虛實寒熱陷下取之也。


〔《甲》〕咽中痛,不可納食,湧泉主之。咽腫難言,天柱主之。喉痛,喑不能言,天突主之。

乳蛾 編輯

〔《竹》〕咽喉乳蛾方

雄黃 鬱金(各五錢) 白礬(生用,二錢半) 膽礬(五分)

上為細末,以竹管吹入喉中,立能言語。

粉香散吹乳蛾即開。

白礬(三錢) 巴豆(三粒,去皮油) 輕粉 麝香(各少許)

上於鐵器上飛白礬沸,入巴豆在礬上枯去,不用巴豆,為細末。三味和合吹喉中。


〔孫〕治懸癰垂長,咽中妨悶。白礬一兩燒灰,鹽花一兩,二味細研,以箸頭點藥在上。


〔《竹》〕羅青散治單雙乳蛾。

蒲黃(五錢) 羅青 盆硝(研。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蜜水調,細細咽之,吞不下,雞翎蘸藥喉內掃之,立效。


〔《本》〕玄參散治懸癰,痛不下食。

玄參(一兩) 升麻 射干 大黃(各半兩) 甘草

上為細末,用水煎至七分放溫,時時含咽良驗。


〔無〕乾薑散治懸癰,熱卒暴腫大。

乾薑 半夏(湯洗去滑,等分)

上為細末,以少許着舌上咽津。


〔世〕乳蛾。用杜牛膝根紅者研調,男用女乳汁,女用男乳汁,納鼻吸之。


〔丹〕治喉中卒生肉。綿裹箸頭蘸鹽揩,一日六七次易之。(孫真人方。)

咽中介介如梗狀 編輯

〔仲〕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濃朴湯主之。

半夏(一升) 濃朴(三兩) 茯苓 生薑(各四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丹〕痰結核在咽,此濕痰,必用痰藥中咸能軟堅之味。

栝蔞實 青黛 杏仁 海蛤粉 桔梗 連翹 風化硝

上為末,姜蜜丸,噙化。


《內經》灸刺咽嗌介介如梗狀,有二∶

其一,取陽陵泉。經雲∶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嗌中介介然數唾,取陽陵泉是也。

其二,取大陵。經雲∶心咳之狀,喉如 然,如梗狀,取心之俞是也。

諸物梗喉 編輯

〔無〕治諸哽。煮薤白令半熟,以線縛定,手執線頭,少嚼薤白咽之。度薤白至哽處,便牽引哽即出矣。又法,用綿一小塊,以蜜煮,用如食薤法。


〔世〕治骨哽入喉。

縮砂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以綿裹少許噙之,旋旋咽津,久之即出。

骨哽,以乳香燒煙,吸入喉即吐出。


〔《本》〕治諸魚骨哽久不出方。以皂角少許,吹入鼻中,得嚏哽出。多秘此方。


〔陳〕獺主魚骨哽不可出者。取獺足於項下爬之,亦可煮汁食之。


〔《外》〕治哽,螻蛄膽一枚吞下。亦治刺不出,敷之刺即出。


〔《古金錄》〕療魚骨橫喉中,六七日不出,取鯉魚鱗皮合燒作屑,水服之即出,未出再服。

上治骨哽。


〔子和〕一小兒誤吞一錢在喉中不下,諸醫皆不能出,亦不能下,乃命戴人。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淨白表紙,令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 之狀,又別取一箸,縛針鈎於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探之,覺鈎入於錢竅,然後以紙卷納之咽中,與鈎尖相抵,覺鈎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


〔葛〕誤吞釵。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釵即隨出。


〔丹〕治誤吞錢釵及環。用飴糖一片,漸漸食之,自出。(《外台秘要》)

上治錢哽。


〔世〕治骨哽。槿樹葉油、馬屁勃、砂糖三味,熬膏為丸,噙化累效。

治骨哽喉痛。用水牛屎上生出蕈,曬乾為末,用砂糖為丸,徐徐咽吞下,仍用砂糖為衣,不然損牙。


〔《外》〕治魚骨哽在喉中,以少 砂口咀嚼,咽之立下。


〔世〕治魚骨哽,用玉簪花根,研細取汁,竹管灌喉中,不可着齒,着則齒酥。骨哽。用萱草根汁服之傳者雲,可立視骨下。(邵雲∶萱草即鹿蔥也,又名宜男。)又方,魚骨哽,細嚼蘿蔔,徐徐咽之愈。


〔丹〕治魚骨哽,百法不能療者。餳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立出。(《肘後方》)

治諸哽。生艾數升,水酒各五升,煮取四升,稍熱服之。(《外台》)


〔世〕魚骨哽。楮子搗自然汁,濾去渣服,或收曬乾為末,水和汁服亦可。(楮子即谷樹子也。)

一方用楮樹皮。


〔《衍》〕橄欖味澀,食久則甘,嚼汁咽,治魚哽。


〔《外》〕治哽。以瞿麥為末,水調方寸匕服。


〔《本》〕治骨哽。白茯苓一味,臨時細切為末,以所哽骨煎湯調下。


〔世〕治雞骨哽,用水簾草搗汁,飲之骨自消。治骨哽,以野苧根洗淨,搗爛如泥,每用龍眼大。

如被雞骨所傷,以雞羹化下。如魚骨所傷,魚湯化下。治一切骨哽,用金鳳花子,嚼爛噙下,無子用根亦好。


〔《山》〕誤吞稻芒麥芒咽間者,急取鵝口中涎灌之,或取薦頭草嚼亦妙。


〔丹〕魚骨在肚中刺痛。煎茱萸汁一盞飲之,骨軟而出。(《食療》)


〔丹〕治吞錢。艾一把,水五升,煎至一升,頓服便下。(錢氏《篋中方》)

治吞錢及鐵物在喉者,不得下。南燭根,燒細末,湯調一錢下之。


〔《山》〕誤吞錢。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漬一宿,溫服一升,日再服之。(《外台秘要》)

又方,誤吞銅錢。用家茨菰取汁,呷飲自消。(見《山居方》)


〔《外》〕誤吞錢並金銀等物。以糊粉一兩,搗調之,分再服。如吞金銀物在腹中,以水銀服之,令消烊。


〔無〕凡治哽之法,皆以類推。如鸕 治魚哽,磁石治針哽,發灰治發哽,狸虎治骨哽,亦各從其類也。

項頸強痛 編輯

〔《靈》〕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當缺盆中央動脈是也。)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挾喉二旁之動脈是也。)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挾喉動脈之後,曲頰之前一寸後是。)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手陽明之後,當曲頰之下是也。)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曲頰之後,當耳之下是也。)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耳後當完骨上是也。)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挾項大筋中是也。)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 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 外,不至曲頰一寸。太陽當曲頰。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俱本輸篇)


〔《內經》〕刺灸項頸痛有二。

其一,取足手太陽,治項後痛。經雲∶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如拔,視虛盛寒熱陷下取之。

又雲∶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又雲∶大風項頸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又雲∶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則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是也。

其二,取足手陽明,治頸前痛。經雲∶足陽明之脈,所生病者頸腫。又雲∶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頸腫,皆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


〔《玄》〕頸項痛∶後溪。


〔《玉》〕項強∶承漿 風府。


〔《甲》〕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頂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多 ,鼻鼽衄,目內 赤痛,氣厥,耳目不用,咽喉僂引項筋攣不收,風池主之。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項強刺喑門。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螈 ,氣實則脅滿,俠脊有並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 ,在頸項。(全文見五臟。)


〔《本》〕治筋急,項不得轉側,木瓜煎

木瓜(兩個,取蓋去穣) 沒藥(研,二兩) 乳香(研,二分)

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籤簽定,飯上蒸三四次,研爛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酒二盞和之,用八分一盞,熱暖化服。

有人患此證,自午後發至黃昏時定。予曰∶此患先必從足起,經言足十二經絡各有筋,惟足太陽之筋,自足至項,大抵筋者肝之合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又曰,陽中之陰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弱之時。故《靈寶畢法》雲∶離至干,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髒受陰氣,故發於是時。予授此方三服而愈。


〔丹〕男子項強不能回顧,動則微痛,診其脈弦而數實,右手為甚。予作痰熱客太陽經治之。用二陳湯加酒洗黃芩、羌活、紅花,服後二日愈。


〔垣〕養神湯治精神短少,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寒。

黃 (一錢) 人參(三分) 甘草(七分) 蒼朮(五分) 白朮(三分) 柴胡(四錢) 升麻(四錢)歸身(五分) 麥芽(五分) 木香(一分) 川芎(三分) 半夏(七分) 橘皮(一錢) 黃連(五分)黃芩(酒二分) 黃柏(一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不拘時。


〔《本》〕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移,椒附散

大附子(一枚,六錢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上末,每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通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

予一親戚,患項筋痛連背髀,不可轉移,服諸風藥皆不效,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予處此方與之,一服頓瘥。自爾與人,皆有驗。蓋腎氣自腰夾脊上至曹溪穴,然後入泥丸宮。

曹溪一穴,非精於搬運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氣上達,椒下達,故服之愈。


〔《千》〕治風項強,不得顧視。穿地作坑,燒令通赤,以水灑之令冷,納生桃葉鋪其席下臥之,令項在藥上,以衣着項邊,令氣上蒸,病患汗出,良久即瘥。

又方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蒸大豆一升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全文見診法,治法見傷寒項強條。)

卷之十六·心小腸部 編輯

心痛 編輯

〔丹〕心痛即胃脘痛。凡心痛,必用溫藥。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下者多屬食,宜溫利之。大凡心膈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者,於初得之日,當與溫散或溫利之。

溫散,謂治身受寒氣於外者,如陳無擇麻黃桂枝湯,治外因心痛之類是也。(方見表條。)

溫利,謂治口食寒物於里者,如仲景九痛丸、潔古煮黃丸,治大實心痛之類是也。(方見實條。)

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由是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病安矣。

然病安之後,若恣縱口味,不改前非,病復作時,乃委咎於醫,誤也。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非山梔不可,須薑汁佐之,多用台芎開之。用山梔炒去皮,每十五枚,煎濃湯一呷,入薑汁令辣,再煎少沸,吞九枚,加川芎一錢尤妙。又方,用山梔去殼炒黃為末,以薑汁調粥丸。有寒者,加草豆蔻末丸服之。

又方 治氣實心痛。

山梔(去殼,炒焦,六錢) 香附(一錢) 茱萸(一錢)

上為末,炊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用酒洗淨,同生薑煎湯下二十丸,外用胡椒、蓽茇各半兩為末,以醋調捏成丸子吞之。

心痛方

黃連(炒) 山梔(炒) 茱萸(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為末,三錢) 滑石

上為末,薑汁化炊餅為丸。

又方治心痛。

白朮 白芍藥 砂仁 半夏 當歸(各三錢) 桃仁 甘草 黃連 神曲(炒) 陳皮 吳茱萸(各一錢半) 僵蠶 人參(各一錢)

又方 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痛甚者加炒乾薑。此從治反治之法。


〔《保》〕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宜以術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宜急救之,是知久病非寒,暴病非熱也。

術附湯治寒厥暴心痛,脈微氣弱。(即仲景術附湯也。)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白朮(四兩) 甘草(炙,一兩)

上粗末,附子令勻,每三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羅〕胃脘當心而痛治驗 漕運使崔君長男雲卿,年二十五,體本豐肥,奉養膏粱,時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因服寒藥,至元庚辰秋瘧發,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熱物,瘧病未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屢醫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間,勞役煩惱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診視脈得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清黃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每發作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予思《內經》雲∶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熱則已。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一方名曰扶陽助胃湯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乾薑(炮,一錢半) 草豆蔻 益智仁 揀參 甘草(炙) 官桂 白芍藥(各一錢) 吳茱萸 陳皮 白朮(各五分)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散寒,故以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治客寒犯胃為佐。脾不足者,以甘補之,炙甘草甘溫,白朮、陳皮苦溫,補脾養氣。水挾木氣亦來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熱以退寒水,芍藥味酸以瀉木來克土。吳茱萸苦熱,泄厥氣上逆於胸中為使。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三服大勢去,痛減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餘壯,生發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喜飲食,添肌肉,皮膚潤澤。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引氣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欲,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復。


〔《保》〕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冷,痛甚則煩躁而吐,額上自汗,知為熱也。其脈洪大,宜灸太溪、崑崙,表里俱瀉之,是為熱病引熱下行,汗通身出者安也。灸後與金鈴子散,痛止服枳實白朮丸,去其餘邪也。

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痛止與枳術丸。


〔《外》〕療峭心痛。熊膽如大豆許,和水服大效。(本草∶熊膽味苦寒。)


〔仲〕心中寒者,其人病心中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經雲∶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澀,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此亦寒氣客心背而痛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一兩) 烏頭(炮,一分) 附子(炮,半兩) 乾薑(炮,一兩) 赤石脂(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服三,不效稍加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白酒(一斗) 半夏(半升)

上四味,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

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心中痞,厥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 生薑(各一兩) 枳實(五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聖》〕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飲食。用桂心二兩去皮,搗羅為散,不計時候,熱酒調下一錢匕。


〔世〕果附湯治寒氣心痛。

附子 草果 良姜(等分)

以酒煎服,立效。


〔羅〕二姜丸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寬胸下氣進飲食,及一切冷物所傷,並皆治之。

乾薑(炮) 良姜

上等分,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陳皮湯。妊娠婦人不宜服。

上方,辛甘熱以散寒結。


〔世〕治心痛累效。冰梅一個去核,生硫黃為末,相和搗勻,以可丸為度,作一丸,白湯下立愈,病不再作。

上方,酸熱以收散寒,凡服辛劑反甚者,改服酸劑立愈也。


〔丹〕客寒犯胃,草豆蔻丸主之。熱亦宜用,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面裹煨熟,去皮臍) 吳茱萸(湯泡洗,焙乾) 益智仁 僵蠶(炒)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曲 薑黃(各四分) 生甘草(三分) 桃仁(去皮,七個) 半夏(湯泡七次,一錢) 澤瀉(一錢,小便利減半) 麥 (炒黃,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柴胡(四分,詳脅下痛多少與之) 人參 黃 陳皮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末同研勻,湯浸炊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白湯送下,食遠,旋斟酌多少用之。

監縣之 ,年五十餘,春末心脾疼,自言腹脹滿,手足寒過肘膝,須綿裹火烘,胸襟畏熱,卻喜掀露,得風涼則快,脈皆沉細而澀,稍重則絕,輕取似弦而短,口渴干而喜熱飲,谷肉全不食。遂以草豆蔻丸三倍,加黃連、滑石、炒神曲為丸,白朮為君,茯苓為佐,陳皮為使,作湯送下一百丸,服至二斤,諸證皆愈。

以物柱按而痛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和之。

按之痛止者為虛,治法並見寒心痛條。丹溪雲∶草豆蔻丸治氣餒弱人心痛。方見寒熱通用條。


〔仲〕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炒,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潔〕煮黃丸 治大實心痛。(方見飲食內傷。)

本湯治大實心痛,大便已利,宜以此徹其痛也。

本(半兩) 蒼朮(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半盞,溫服。

上寒實。


〔仲〕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方見傷寒。)


〔子和〕一將軍病心痛不可忍。戴人曰∶此非心痛,乃胃脘當心痛也。《內經》曰∶歲木太過,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乃與神佑丸一百餘粒,病不減。或曰∶此胃脘有寒,宜溫補,不宜與涼劑。將軍素知戴人明了,復求藥於戴人,戴人復與神佑丸二百粒作一服,大下六七行立愈。(神佑丸方見水腫門。)

上熱實。


〔丹〕蔣氏子年十六,久瘧方愈十日,而心脾大痛,兩手脈皆伏,痛稍殺時,氣口緊盛,余脈皆弦實而細。予曰∶此宿食也。詢之,因食冷油煎堆子。遂以小胃丹,津咽十餘粒,仍斷飲食,經三日,凡與小胃丹十二次,痛不作,至晚下忽大痛,連及兩脅。予曰∶此必與谷太早。問之果然。遂斷其飲食,亦不與藥,蓋宿積已因小胃而稍解其痛,又因新谷與余積相併而復作,若又攻擊,必大傷胃氣,所以不與藥。又斷食三日,其家大恐,以為不救,時有怨言。予曰∶六日不能思食,強禁不與,方成惡候,待其索食與之,又須較量方可。至夜更余,心嘈索食,予先用白朮、黃連、陳皮作丸子,遂以熱湯下七八十丸,以除其嘈雜。若以為飢而與粥,其痛必如前矣。其家苦欲與。予詢病者膈間莫尚悶否?答曰∶或才飢作,必繼之薄悶。今雖未甚快然,亦未嘗思食。過兩時許,又索食,予以前丸與之。如是者,又一晝夜,飢不再作,人亦昏困思睡。予教以用稀粥減平日之半,兩日禁其雜食,調理半月而安。(小胃丹方見飲食內傷。)


〔《保》〕心痛用小胃丹,津下十五丸。

上漸除熱宿食積法。


〔世〕木香丸治食積心痛。

木香 丁香 三棱 蓬術 青皮 陳皮(各二錢半) 檳榔(二錢) 白豆蔻(一錢) 巴豆肉(十五粒,用醋煮令無白心)

上末,醋糊丸,麻子大。


〔《本》〕治一切積聚有飲,心痛,砂丸

砂 三棱(另末) 乾薑 香白芷 巴豆(去油。各半兩) 大黃(另末) 乾漆(各半兩)木香 青皮 胡椒(各一分) 檳榔 肉豆蔻(各一個)

上為細末,釅醋二升,煎五七沸,後下三棱、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同煎成膏,稀稠得所,入諸藥和勻,杵丸如綠豆大,年深成塊,生薑湯下四五丸。食積,熟水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白痢,當歸湯,蔥酒亦得。


〔潔〕濃朴丸、紫菀丸 治積聚心痛。(濃朴丸方見翻胃,紫菀丸方見積塊。)


〔仲〕心傷者,其人勞役,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所傷也。


〔丹〕心痛輕者散之,麻黃、桂枝,重者加石鹼,用川芎、蒼朮、炒山梔作丸服。

桂枝 麻黃 石鹼

上為末,薑汁浸,炊餅為丸,桐子大。熱薑湯下十五丸。如服丸數多,又治痰飲。


〔無〕麻黃桂枝湯治外因心痛,惡寒發熱,內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去節,湯浸焙) 桂心 芍藥 細辛(去苗) 乾薑 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 香附(各五錢)

上銼,每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黃,量虛實加減。


〔世〕治心疼甚效。

檳榔 桂心 葛根 甘草 細辛 半夏 桔梗 枳殼 川芎 防風

上等分,惟甘草半之,水煎服。有人心疼,諸藥不效,服此愈。


〔丹〕青岩劉山長子,年三十六歲,得心疼十八年矣。因酒飲牛乳,病發時,飲食無礙。得病八年後,盛暑及沐浴飲食時,皆無汗,中間更醫不一,悉以丁附諸丹等熱藥治之。至是黃瘦食減,若不勝衣,痛作時須以一物拄之。診其脈,皆三至弦弱而澀。未風先寒,大便或閉或泄,最苦是胸膈吞酸。七月內,遂以二陳湯加白朮、黃連、黃芩、桃仁、郁李仁、澤瀉,每旦用此藥飲而出之,所吐皆苦黑水,雜以如浸木耳片者。此日卻再與兩帖,飲而不出,如此兩月,近二百餘帖,澀脈漸退,至數漸添。忽一日診其脈純弦,漸有充滿之狀,時正立冬後,頗暄暖,意其必欲作汗,又意其血氣未充,汗難以發。以人參、黃 、芍藥、當歸、陳皮、半夏、甘草,調理二日,此時痛雖緩,每晝夜一二作。至第三日,與麻黃、蒼朮、當歸、川芎、甘草等藥,才下咽,目上視口噤,面無神色。予呼之不應,見其四肢不收,急以左手抱其頭,就坐於床,以右手拇指捻其人中,須臾而愈,通體汗如雨。自此痛不復作,但人倦,食未增耳。續又大為咽酸所苦,每一晝夜六七作,其作時有一酸塊,自胸膈間直衝上咽喉,情狀極惡。遂悉罷諸藥,以黃連濃煎取冷,俟酸塊欲上時,以冷黃連汁數滴與之即回。如此六七次,半日許,其塊亦除,於是罷藥,淡粥調養。又近三個月,時以立春節旬余。中脘處微有脹急,面帶青色,氣息喘促。時天氣尚寒,意謂脾土因久病衰弱,木氣行令,此肝凌脾,急以索矩三和湯與之,至四日而安。

一婦人年四十餘歲,因二十年憂患後心痛,或可按或不可按,食甚減,口渴而不能飲水,形瘦骨立,心痛止則頭痛作,其痛無常處。頭痛止則心痛作,夜間全不寐,大便七八日一行.堅小而黑,而出亦難。累與四物加陳皮、生甘草,前後約百餘帖,病雖不增,卻無退減。予曰∶此肺久為火所郁,氣不得行,由是血亦蓄塞,遂成污濁,氣壅則頭痛,血濁不行則心痛,通一病也,治肺當自愈。遂仿東垣方清空膏例,片芩細切酒炒透,令赤色,為細末,以熱白朮湯調下,頭上稍汗,如此十餘帖,漸漸汗至通身,及膝而止,諸病皆愈。因其膝下無汗,形瘦病久,小便數,大便澀,兩手皆見澀脈,當議補血,以防後患。問其又思水而不飲,遂與四物加陳皮、生甘草、桃仁、酒芩以補之,遂安。

里實心痛,並見按之滿痛為實條。丹溪雲∶心痛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羅〕化蟲丸

鶴虱 檳榔 胡粉(炒) 苦楝根(去濃皮。各五十兩) 白礬(飛,十二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桐子大。小兒疾病,多有諸蟲,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動即腹中疼痛,往來上下攻心痛則哭不休,合眼仰身撲手,心神悶亂,嘔噦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青色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肉。或寒或熱,沉沉默默,不的知病處。一歲兒服五丸,溫漿下,入香油一兩點,打勻下之,米飲亦得,其蟲自下。


〔《保》〕妙香丸治男子婦人心痛,強中搐熱如癇狀。(方見燥門)

風癇者,羌活湯引下妙香丸。(羌活湯方見諸風條。)血癇者,當歸湯引下妙香丸。(當歸湯方見諸血條。)


〔丹〕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治用楝根錫灰之類,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羅〕補金散治諸般蟲。

鶴虱(生) 雷丸 定粉 錫灰(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少油調下。又用豬肉一兩,燒熟摻藥在上,細嚼亦得,用翎毛掃甘遂末一錢,與前藥一處服之,其蟲自下。


〔《本》〕治寸白蟲方。黑鉛灰炒,四錢一服,先吃豬肉脯少許,一時來,卻用砂糖濃水半盞調灰,五更服,蟲盡下,白粥將息,一日良。

又療寸白蟲。用錫灰蕪荑檳榔者,極佳。

予宣和中,每覺心中多嘈雜,意欲作飲,又疑蟲,漫根據此方所說,翌日下長蟲二條,一長二尺五寸,頭褊闊,尾尖銳,每寸作一節,斑如錦紋,一條皆寸斷矣。《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心蟲曰蛔,脾蟲曰寸白,腎蟲如方截絲縷,肝蟲如爛杏,肺蟲如蠶,皆能殺人,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藥所不到,治之為難。道藏中載諸蟲頭皆向下行,唯自初一至初五以前頭上行,故服藥多取月 以前,蓋為此也。

取寸白蟲方。

畫粉 密陀僧(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麻油調服,空心下,頃刻成涎取下。

取寸白蟲。

錫灰(一兩) 木鱉 蘆薈(二十文) 黃丹(十文) 輕粉(十文)

上為末,豬膏油丸如桐子大。先齋一日,晚莫吃飯,次早五更溫水調下,分作二服。

制蟲制勞,悅肌膚,去勞熱。

檳榔(一兩半) 龍膽草(一兩) 乾漆(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熟水吞下。

張仲文治寸白蟲,熬胡粉令燥,平旦作肉 ,以藥方寸匕,入 中服之效。


〔丹〕治諸蟲。楝皮細末,米飲調下二錢匕。(《斗門方》。)


〔《千》〕主脾胃有蟲,食即痛,面黃無色,疼痛無時,以石州蕪荑仁二兩,和面炒令黃色為末,非時米飲,調二錢匕瘥。


〔《經》〕治蛔蟲吐水心痛。鶴虱三兩為末,蜜丸,平旦漿水服二十丸愈。《千金方》為末,空心溫醋湯下,蟲當出。


〔《經》〕胸宿食冷,多寸白蟲,每朝空心熱酒調山豆根末三錢,服之其蟲自出。


〔《簡》〕治諸蟲,在臟腑久不瘥。檳榔半兩,炮,搗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蔥蜜煎湯,空心調下。


〔《外》〕療蛔蟲心痛,噁心吐水。乾漆熬,搗蜜丸,服十五丸,日再服。


〔范汪〕治寸白蟲方,野狼牙五兩搗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夜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愈。


〔《大》〕治寸白蟲,以酸石榴東引根一握,淨洗細銼,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以下去渣,五更初溫服盡,至明日取下蟲一大團,永絕根本。一日吃粥補之。


〔《本》〕金櫻東行根,治寸白蟲,銼二兩,入大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須臾瀉下。


〔《千》〕治寸白蟲。茱萸根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平旦分再服。凡茱萸皆用細根,東北陰者良,若梢大,如指以上者,皆不任用。


〔《食》〕治蛔蟲,心痛面青,口中沫出。取臨水 蓄葉一斤細切,以水三斗煮如餳,去渣,空心服一升,蟲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不食,來日平明服之效。


〔《本》〕取寸白蟲。苦絲瓜不以多少,研為末,每服二錢,好酒二盞,空心調服。


〔《竹》〕木香三棱散治腹中有蟲,面色痿黃,一切積滯。

黑牽牛(半生半炒) 大腹子(多) 檳榔 雷丸 錫灰(醋炒) 三棱(煨) 蓬術(煨)木香 大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用蜜水調下,或砂糖水亦可。須先將燒肉一片,口中半嚼之,休咽下,吐退場門中肉汁,後服藥。

上方,有攻性而下蟲者。


〔《本》〕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取汁,搜面作 ,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筆管,後不復患。至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氣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如蝦蟆狀,無目足等,微似有口,蓋為此物所苦,自此頓愈,面中忌用鹽。


〔丹〕治蛔蟲吐清水,氣口刺痛。取生艾汁,隔宿勿食,以肥香脯方寸片先吃,令蟲聞香,次即飲一升,必下蛔蟲,胸喉中覺有蟲上下,偏喜聞蔥豉油食之香者,兩三日不食,開口而臥,將油煎蔥豉令香放口邊,蟲當自出,引而去之,但隨所喜物用之亦可。


〔世〕治心痛。 草搗汁,醋和服之效。有人服此,吐蟲二條,終身不發。


〔子和〕酒官楊仲仁,病心氣痛。此人常好飲酒,初飲二三杯,必奔走三五十次,其酒稍散,方能復席,飲至前量,醉後至明旦,嘔清黃水數口,夜變魚腥臭,六七日始安。戴人曰∶宜吐。

乃吐蟲一條,青黃色,長六七寸,口目鼻俱全,二目膜瞞,狀如蛇類。楊 干示人。


〔仲〕蛔蟲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納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孫〕向大王宮中有一宮人,七太尉所寵也,忽患一疾,凡噁心則吐蟲數條,後乃頻作,七太尉甚愍之,累治不瘥。每用殺蟲藥,則吐蟲愈多,召孫診之。孫曰∶六脈皆細,非蟲脈也,今雖吐蟲,乃髒寒而蟲不安,失居上膈,因而吐出。復用殺蟲藥,蟲為藥所苦,不能自安,所以吐蟲愈多也。孫遂用藥,不三五服,皆一色丸子,蟲遂不吐。明日再召孫至,六脈漸大,進前藥其病不作。後求方,乃硫黃、附子各一兩,並末。粳米糊為丸,每三十丸,米飲下。


〔仲〕烏梅丸 治蛔。(方見傷寒厥陰病。)


〔河〕正氣天香散治心痛,但忍氣則發者。(方見虛實法。)


〔丹〕心痛脈澀者,有死血。又雲∶作時飲湯水下作吃者,有死血,桃仁承氣湯下之。(方見傷寒。)凡治證,必要先問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中兼用之。


〔《經》〕失笑散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淨好者、蒲黃等分為末,每二錢,用黃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效。


〔世〕手拈散治心脾疼極驗。詩云∶草果玄胡索,靈脂並沒藥,酒調三二錢,一似手拈卻。

又治心痛。劉寄奴末六錢,玄胡索末四錢,薑汁熱酒調服妙。


〔《簡》〕治九種心痛,腹脅積聚滯氣。筒子乾漆二兩,搗碎,炒出煙,細研醋煮,麵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熱酒下,醋湯亦得,服無時。


〔《外》〕治心痛。當歸為末,酒調服方寸匕。


〔丹〕治心痛,亦能治哮喘。半夏研碎香油炒,薑汁炊餅為丸,薑湯下二十丸。

五味咸 堅條海蛤丸,寒條栝蔞半夏薤白湯,表條桂麻石鹼丸,皆治痰飲心痛之妙劑也。


〔世〕治心痛累效。陳年白螄螺殼,洗淨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半,即愈。


〔丹〕一味牡蠣粉,酒調下二錢,氣實者可用。

治痰飲心痛,海蛤丸

海蛤(燒為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 栝蔞仁(蒂穣同研)

上以海蛤入栝蔞內,乾濕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

又方 治脾疼。海蛤粉佐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薑汁煎,辣湯調服為佳。


〔《斗》〕治血氣攻心,痛不可忍,以蓼根銼,酒浸服之瘥。


〔世〕心痛。枯礬、辰砂少許,每半錢,人參湯調下。一方,用白礬、辰砂糊丸,好醋吞下神效。又方,辰砂一味研,好酷調服效。又方,用白礬為細末,每服一錢,茶調下。


〔《外》〕黃連湯《肘後》龍膽湯。(並見卒心痛熱條。)


〔仲〕粉蜜丸 脾受肝制而急,故蟲不安,用粉蜜之甘緩以安之。(方見蟲條。)


〔《素》〕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脈解篇)


〔《瑞》〕蠶砂散治男子婦人心氣痛不可忍者。晚蠶砂不拘多少,為細末,用滾湯泡過濾淨,取清水服之,立止。

又方 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下,亦治白帶。治心痛,用洗淨玉簪花根,搗濃汁,雜和好酒一半熱服。


〔《千》〕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腹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運氣 心痛凡熱風濕寒燥五氣之初,皆能幹心而痛,蓋心為五臟之主故也。

一曰熱邪干心。經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心痛肺 。又雲∶少陰之復,暴喑心痛。

又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又雲∶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至甚則心痛。此在泉之熱為痛,治皆以寒劑是也。

二曰寒邪干心。經雲∶太陽司天,寒氣下臨,甚則心痛。又雲∶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病心痛。又雲∶歲水太過,民病上下中寒,煩心,躁悸,心痛。又雲∶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心痛。又雲∶水郁之發,民病寒客心痛。又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病厥心痛。又雲∶太陽之復,心胃生寒,心痛痞滿。又雲∶少陽在泉,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蓋終之氣,寒勝其客也。又雲∶歲火不及,寒乃大行,病郁冒蒙昧,心痛。又雲∶太陽之勝,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皆治以熱劑是也。

三曰風邪干心傷胃。經雲∶少陽司天之政,終之氣風乃至,心痛。又雲∶少陽司天,風行於地,心痛,胃脘痛,鬲不通。又雲∶歲水不及,濕乃大行,復則暴風大發,鬲中痛於心腹。又雲∶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鬲咽不通。又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心痛支滿。又雲∶厥陰司天,風淫所勝,胃脘當心而痛。又雲∶厥陰之復厥心痛。又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治皆以涼劑是也。

四曰濕邪干心。經雲∶土郁之發,心痛脅 。又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飲積心痛。又雲∶太陰之勝,火氣內郁,心痛熱格,治皆以熱劑是也。

五曰燥邪干心。經雲∶陽明之復,善太息,心痛痞滿。治以溫劑是也。

六曰寒熱中於心。經雲∶少陰司天之政,寒熱凌犯而爭於中,寒厥入胃心痛。三之氣,大火行,寒氣時至,民病氣厥心痛。治分寒熱多少調之是也。

厥心痛者,他髒病干之而痛,皆有治也。真心痛者,心臟自病而痛,故夕發旦死,旦發夕死,無治也。然心臟之經絡,有病在標者,其心亦痛,而有治。經雲∶心手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又心主手少陰之脈所生病者,心痛掌中熱,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經雲∶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實則心痛,取之兩筋間也。又雲∶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及,調其俞是也。


〔《靈》〕厥心痛,與背相控,善 ,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針不已,取然谷。(厥病篇下同)


心痛引背,灸刺法有四∶

其一,取足太陽經。刺節雲∶取京骨、崑崙者,是其穴也。蓋足太陽之正,循膂當心入散絡,故心痛引背取之也。

其二,取足少陰經。刺節雲∶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者,是其穴也。又經雲∶腎足少陰經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經雲∶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者是也。

蓋足少陰脈,貫脊絡心,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三,取足少陽。經雲∶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少陽者是也。蓋手少陽之脈,散絡心脈。又三焦下俞曰委陽,是足太陽絡,足太陽循膂當心入散絡,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四,取督任脈。經雲∶背為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又雲∶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次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者是也。蓋十椎與九節者,督脈也;胃脘與天突者,任脈也。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者,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痛兼脹灸刺法有二∶

其一,取足太陰。經雲∶取大都、太白者,是其穴也。又經雲∶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胃脘痛,腹脹。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者,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者是也。蓋足太陰脈從胃上膈,注心中,故心痛腹脹者,取之也。

其二,取足陽明。經雲∶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飲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蓋胃脘當心痛者,似心痛,實非心痛也。

厥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脾心痛,而取然谷太溪者,故孫真人、張潔古謂之妄經也。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心痛色蒼如死狀者取肝,其兼小腸滿便溲難者亦取肝。經雲∶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是也。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徒居,謂閒居。間,謂痛緩。心痛,臥與閒居則痛緩,動作則益甚者,取肺。其兼短氣者,亦取肺。經雲∶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者是也。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 。腸中有蟲瘕及蛟 ,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 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 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集》〕九種心痛∶間使 靈道 公孫 太沖 三里 陰陵泉


〔桑〕心氣痛∶巨缺 鳩尾(各取一寸,) 興隆(瀉之)


〔《撮》〕脾脊後心疼痛∶中渚(瀉之,忌補)灸心痛背上穴∶心俞 鬲俞


〔潔〕心痛脈弦,肝原穴。脈沉,腎原穴。脈澀,肺原穴。脈浮,心原穴。脈緩,脾原穴。


〔《摘》〕冷心痛∶巨缺(燔針刺之。如五臟氣相干,而脅痛疝痛 癖,皆能痛至心,宜審之。)


〔《玉》〕心脾疼∶上脘(二寸半,瀉) 中脘(二寸半,補多瀉少)


〔《甲》〕心痛不可按,煩心,巨缺主之。心痛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管主之。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引鬲,建里主之。


〔《撮》〕心胸痛,並氣攻∶勞宮 大陵(各三分,瀉之) 內關


〔《甲》〕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恆而驚,大陵及間使主之。心寒痛,難以俯仰,心疝氣沖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門主之。


〔《難》〕陰維為病,苦心痛。(內關穴,通陰維。)


〔《甲》〕脾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 呼,胃氣上逆,心痛,太淵主之。(針雲∶肺脹胃逆。)心膨痛,尺澤主之。(《千金》雲∶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心痛,卒咳逆,尺澤主之,出血立已。胸痹心痛,肩內麻木,天井主之。胸脅背相引而痛,嘔吐不食,幽門主之。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千金》雲∶不得反側。)


〔丹〕心痛雖日數多,不吃飯不死,若痛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方可吃物。心痛,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是痰積,脈大必是久病。兩手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痛甚者脈必伏,多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全文見治虛實法。)


〔仲〕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脾脈微滑,為蠱毒蝮蠍腹熱。(全文見治虛實法)


〔《脈》〕關上脈緊而滑者,蛔毒。脈沉而滑者,寸白。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全文見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卒心痛 編輯

〔《竹》〕治急心疼方。

斑蝥(七個,頭翅全者) 胡椒(四十九粒)

上將二味同炒,令斑蝥焦碎,吹去斑蝥不用,卻將淨胡椒研為細末,只作一服,熱酒調下,不拘時候。治暴心痛,不可忍者。

荔枝核(丹溪雲∶荔枝核屬金性燥熱)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醋各半盞,煎七分,稍熱服。


〔《外》〕治卒心痛。黃連八兩一味, 咀,水七升煮五升,絞去渣,溫飲五合,日進三服。


〔《肘》〕卒心痛。龍膽草四兩,酒三升,煮一升半,頓服。


〔仲〕走馬湯治中噁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炒)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服。通治飛屍鬼擊等病。


〔《竹》〕《海上方》急救男子婦人心疼,牙關緊,欲死者。用隔年陳蔥白三五根,去皮須葉,擂為膏,將病患口斡開,用匙將膏送入咽喉,用香油四兩灌送下,油不以多少,但得蔥下喉,其人必蘇。少時將腹中所停蟲病等物,化為黃水,微得利為佳,除根永不再發,累效。一方,用真香油頓服一盞亦妙。


〔《肘》〕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若為客氣中者,當吐蟲。(丹溪雲∶艾屬火而有水,服多者有毒發。)

治卒心痛。東引桃枝一握,切碎,以酒一升,煎去半升,頓服大效。

經雲∶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五日已。


〔《摘》〕卒心痛,不可忍∶上脘(八分,先補後瀉,覺針下氣行如滾雞子入腹為度,次取後穴) 氣海 湧泉(無積者,刺之如食頃而已。有積者,先飲藥利之,刺之立已。如不已,再刺後穴) 間使 支溝 三里


〔丹〕針灸經治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髒氣少,灸足大指次指內約文中,各一壯,如小麥大,下火立瘥。


〔《甲》〕卒心痛,螈 ,互相引肘內廉痛,心敖敖然,間使主之。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出血立已。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門主之。

胎前心痛 編輯

〔《大》〕治妊娠卒心痛,氣欲絕。

川芎 當歸 茯苓 濃朴(各等分)

上水六升,煎二升,分二服。

白朮散治妊娠卒心痛欲死,不可忍者。

白朮 赤芍藥(各二兩) 黃芩(一兩半)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半日令盡,微下水,令易產。忌桃李雀肉。

產後心痛 編輯

〔羅〕火龍散治產後心痛。

艾葉(鹽炒一半) 茴香(炒) 川楝子(炒。各一兩)

上為末,水煎服。


〔《大》〕治婦人血崩心痛,甚者名曰殺血心痛。小產下血過多而心痛者亦然。用烏賊魚墨炒為末,醋湯調下。(此魚腹多有墨汁,見人過必吐其墨以蔽身。)

失笑散 治心腹痛,百藥不效,服之即愈。(方見心痛污血條。)


〔《救》〕治產後血不盡,心腹痛。荷葉熬令香為末,水煎下方寸匕。


〔《大》〕大岩蜜湯治產後血寒心痛。

熟地 當歸 獨活 吳茱萸 芍藥 乾薑 甘草 桂心 小草(各一兩) 細辛(半兩)

上為散,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聖》〕治產後惡血衝心痛,氣悶欲絕。用桂心三兩,搗羅為散,狗膽汁和丸如櫻桃大,不拘時候,熱酒磨下二丸。

諸般氣痛 編輯

〔丹〕氣痛,一身腔子裡氣痛。少用木香於藥內行得開。


〔河〕正氣天香散 治婦人一切諸氣,或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發渴,刺痛,月水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減食。(方見治虛實氣血條。)


〔丹〕調氣方

香附(四兩) 人參(一兩) 烏藥(三兩) 砂仁(一兩) 甘草(炙,二兩)

上為細末,熟湯調服。


〔《本》〕治脾積氣,婦人諸般氣痛。

香附(五兩,炒) 蓬術(醋煮) 甘草(各二兩)

上各淨研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百沸湯空心熱服。

治一切氣疾,丈夫婦人撞心冷氣,並皆治之。

香附(一斤炒,去毛) 陳皮(四兩,去白) 甘草(一兩,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鹽湯點服。


〔丹〕寬中丸

枳殼為末,酒糊丸。

婦人患氣痛,喜食熱物。二陳湯加木通,姜五片煎,下保和丸。

女子患氣痛要揉者,曾服烏沉湯有效,又再發。

陳皮(六錢半) 半夏 青皮(半兩) 芍藥(二錢) 木通 川芎 茱萸(一錢) 甘草(五分)

上分五帖,姜三片煎服。

明五院君出外怒歸,膈痞痛,不思食,脈沉弦稍數,此氣抑不通也。

半夏(三錢) 青皮 枳殼(各二錢) 黃芩 芍藥(各錢半) 木通 甘草(各一錢)

上姜三片煎,取半盞,下保和丸三十粒。

三七嫂,怒後氣痛,脈沉,不思食。

青皮(一錢) 柴胡(半錢) 甘草(炙,二分) 半夏(一錢) 黃芩(五分) 木通(三錢) 陳皮(五分)

上姜三片,煎服。

感村婦人五十七歲,氣痛不可按,漸漸痛至足。

青皮 芍藥(各三錢) 川芎 陳皮(各三錢) 黃柏(炒)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些,炙)

上分三帖,煎熱飲。


〔《本》〕治婦人室女血氣刺痛不可忍,日夜叫喚可憐者,一服效。

芸苔子 肉桂(板桂也) 良姜 沒藥(各等分)

上焙乾為末,每服三錢,乳香湯調下,熱服,不拘時候。


〔孟詵〕心腹中結伏氣。杏仁、陳皮、桂心、訶黎勒皮為丸,空心服三十丸。


〔《本》〕和氣散治男婦一切氣疾,他藥不瘳者。

甘草(炙,半兩) 白芨(一兩) 地骨皮 山蜈蚣 藿香(半兩) 白芷(一兩) 木香紅內消 山慈菰(各半兩)

上焙乾為末,每服二大錢,空心鹽湯點服。余鄉村有一老醫,數世習醫,凡婦人氣疾,惟憑此藥,百發百中

胸痛胸滿 編輯

經雲∶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又雲∶仲夏善病胸脅,此則胸脅痛屬心,故入心部。

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轉側,喜太息,肝着則常欲蹈壓其胸。經雲∶春脈如弦,其氣不實而微,此謂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脹滿。此肝虛而其脈症見於春如此也。


〔仲〕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出汗也。肝着,其人常欲踏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方未考。《金匱》婦人門有旋復花湯方或雲是此。)


〔《素》〕陽明所謂胸痛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仲》〕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宜以栝蔞薤白白酒湯

主之。

栝蔞實(一個,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方見心痛門。)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四枚) 濃朴(四兩)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個,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濃朴、枳實取二升,去渣,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作三服。

人參湯

白朮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孫主簿季述之母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則痛,脈數且澀,曰胸痹也。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一劑知,二劑愈。(方見傷寒。)


〔仲〕支飲胸滿者,枳朴大黃湯主之。

濃朴(一兩)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脈》〕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澤漆湯,及刺巨闕瀉之。(澤漆湯,仲景方也,見咳門。)


〔杜壬〕治胸脅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及治痰咳。大栝蔞去穣取子,熟炒連皮研,和麵糊為丸,如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


〔《斗》〕治胸腹壅滯,去痰開胃。用半夏洗淨焙乾,搗羅為末,生薑自然汁,和為餅子,用濕紙裹,於慢火中煨令香熟,水一盞,用餅子一塊如彈丸大,入鹽半錢,煎取一盞溫服,能去胸膈壅逆,大壓痰毒,及治酒食所傷,其功效大矣。


〔丹〕鄭仲游年二十有三,鬲有一點相引痛,吸氣皮覺急。

滑石(一兩) 桃仁(半兩) 枳殼(一兩,炒) 黃連(半兩,炒) 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每錢半,以蘿蔔根自然汁研,煎熟飲之,一日五六次。

仲本年二十七,因吃熱補藥,又妄自學吐納,以致氣亂血熱,嗽血消瘦,遂與行倒倉法。

今嗽血消瘦已除,因吃炒豆米,膈間有一點氣梗痛,似有一條絲垂映在腰,與小腹亦痛,大率偏在左邊,此肝部有惡血行未盡也。

滑石(一兩) 黃丹(三錢,炒) 枳殼(一兩,炒) 黃連(五錢) 生甘草(二錢) 紅花(一錢)柴胡(五錢) 桃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以蘿蔔自然汁,煎沸服之。


〔垣〕上清散清利頭目,寬快胸中,不利者悉利於表。

黃 (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葛根(一錢半) 防風根(一錢) 蔓荊子(半錢)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臨臥溫服,以袷衣蓋覆面首不語,須臾汗出為效。未服藥,預一日不語,如服藥畢,亦一日不語。


運氣 胸痛有二∶

其一,火邪助心。經雲∶歲火太過,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兩臂內痛是也。

其二,金邪傷肝。經雲∶歲金太過,民病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又雲∶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體重腹痛,金復則胸脅暴痛,引少腹者是也。


《內經》灸刺胸痛有四∶

其一,取心。經雲∶心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臂肩胛間痛,兩肩臂內痛,實則胸腹大,脅下腰子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是也。

其二,取腎。經雲∶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按刺法不分補瀉,但言取血。王注謂先去血脈,後調虛實也。

其三,取膽。經雲∶膽足少陽脈,所生病者,胸脅肋髁膝外皆痛,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四,取筋。經雲∶手心主之筋,其病當取過者。又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又足太陽之筋,足少陽之筋,痛皆引胸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也。


灸刺胸滿有三法∶

其一,取氣海。經雲∶膻中者,氣之海,其輸上在手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息,面赤,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是也。(手柱骨,滑伯仁謂肩胛上際會處是穴也。)

其二,取肝。經雲∶肝足厥陰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胃。經雲∶厥逆腹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是也。


〔《集》〕胸脅痛不堪∶期門(四分) 章門(六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行間 丘墟 湧泉


〔東〕又法∶期門(沿皮二寸) 支溝 膽俞(沿皮一寸五分)


〔《甲》〕胸滿痛,璇璣主之。胸脅 滿,痛引胸中,華蓋主之。胸脅 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紫宮主之。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胸脅背相引痛,心下胸中,嘔吐,多睡,飲食不下,幽門主之。胸脅 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胸脅 滿,劫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胸鄉主之。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胸滿善太息,胸中膨膨然,丘墟主之。(《千金》雲∶胸背急。)胸中痛,天容主之。胸脅 滿,勞宮主之。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胸滿不得息,頸頷腫,陽穀主之。(《千金》雲陽溪。)胸脅 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後還出,中庭主之。胸脅 滿,螈 ,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胸脅 滿,不得息,咳逆,乳癰,洒淅惡寒,神封主之。胸脅 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胸脅滿,惡聞人聲與木音,巨虛上廉主之。胸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胸脅 滿,喘逆上氣,呼吸喘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


〔《撮》〕胸滿血膨∶期門(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瀉。)


〔《甲》〕傷食,脅下滿,不能展轉反側,目青而嘔,期門主之。暴脹胸脅 滿,足寒大便難,面唇白,時時嘔血,太沖主之。胸中暴滿,不得眠,輒筋主之。胸脅 滿,寒如風吹狀,俠溪主之。胸脅 滿,頭痛,項內寒熱,外丘主之。多臥善唾,胸滿腸鳴,三間主之。


〔仲〕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白色粗理者肺大,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全文見診,下同。)

脅偏疏者肺偏傾,肺偏傾則胸偏痛。

胸痹短氣緩急 編輯

〔仲〕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二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橘枳薑湯

陳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千》〕治胸痹氣滿壅,心膈不利,枳實二兩,麩炒微黃為末,非時以清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同。)


〔仲〕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個,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煩躁 編輯

〔垣〕煩躁發熱論《黃帝針經》五亂篇雲∶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云云。氣在於心者,取少陰心主之俞。又雲∶咳喘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又雲∶煩冤者,取足少陰。又雲∶煩冤者,取足太陰。仲景分之為二∶煩也,躁也。蓋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俱在於腎者,以道路通於肺母也。大抵煩躁者,皆心火為病。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爍水虧,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於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無時而熱,冷汗自出,少時則止。經雲∶陰躁者是也。仲景以梔子色赤而味苦,入心而治煩;鹽豉色黑而味咸,入腎而治躁;名梔子豉湯,乃神藥也。若有宿食而煩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運氣 煩躁有二∶

一曰,熱助心火煩躁。經雲∶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又雲∶少陽之復,心熱煩躁,便數憎風是也。

二曰,寒攻心虛煩躁。經雲∶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是也。


〔成〕煩為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


〔無〕內熱曰煩,外熱曰躁。

謹按∶先賢治煩躁俱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治獨煩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而煩者為虛寒。

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惟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胸中煩,為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躁,脈代,舌焦干黑者死。

虛煩 編輯

《活人》雲∶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成無己雲∶傷寒有虛煩,有心中煩,有胸中煩。二說不同,考之於書,成無己之言,實出仲景,《活人》無據。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煩者,今故兩存之。立虛煩一門於此心部,立傷寒煩一門於傷寒部。


〔無〕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


〔《保》〕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二方並見傷寒。)


〔《活》〕但獨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里實也,不可下。病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煩渴,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陳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用有效。

陳皮湯

陳皮(一兩半) 甘草(炙,五錢) 人參(一分) 竹茹(五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無〕淡竹茹湯治心虛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二兩半) 甘草(炙,一兩)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湯洗,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棗三枚,淡竹茹一塊如指大,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垣〕硃砂安神丸治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 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硃砂(一錢,研,水飛) 黃連(淨,酒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 當歸頭(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下。


〔仲〕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方見傷寒部煩門。)


〔《素》〕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里,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飲之服湯。(評熱論刺,謂針足太陽少陰也。飲之服湯,謂仲景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之類也。)


〔丹〕一女子年二十餘歲,在室素強健,六月間發煩悶,困憊不食,發時欲入井,六脈皆沉細而弱數,兩日後微渴。眾以為病暑,治不效,四五日加嘔而人瘦,手心極熱,喜在陰處,漸成伏脈,時妄語。予急制《局方》妙香丸,如桐子大,以井水下一丸,半日許大便,藥已出,病無退減。

遂以麝香水洗藥,以針穿三竅,次日以涼水送下。半日許大便,下稠痰數升,是夜得睡,困頓伏枕,旬日而愈。因記《金匱》雲∶昔肥而今瘦者,痰也,遂作此藥治之。

妙香丸丹溪雲∶疏決腸胃,制伏木火藥也。

辰砂(飛研,五兩) 牛黃 龍腦 膩粉 麝香(研。各一兩) 金箔(九十片)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尖膜,炒熟,研)

上令研勻,煉黃蠟六兩,入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要此藥速行,針刺一眼子,冷水浸少時服,效更速。小兒百病,丸如綠豆大。


〔無〕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方見不得眠門。)


〔仲〕酸棗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方見不得眠門。)

上九法,治熱煩。前五法,煩熱怔忡,知熱在心肺也,故用竹葉、石膏、辰砂鎮墜其熱,使下行也。第六法,煩而下利,知熱在上也,故用梔豉湯吐之。第七法,煩而汗出不解,知表里有邪也,故用表里飲湯。

第八法,脈沉口渴手心熱,知熱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第九法,溫膽、酸棗,治不得眠也。

凡心虛則煩心,肝腎脾虛亦煩心。經雲∶夏脈者心也,其不及者,令人煩心。又雲∶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者,是知煩多生於虛也。


運氣 煩有五∶

一曰,熱助心實而煩。經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胸中煩熱嗌干。又雲∶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病煩心胸中熱。又雲∶少陽之勝,煩心心痛,治以咸寒是也。

二曰,心從制而煩。經雲∶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寒清時舉,火氣高明,心熱煩是也。

三曰,金攻肝虛而煩。經雲∶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體重煩冤是也。

四曰,土攻腎虛而煩。經雲∶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體重煩冤。又雲∶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煩冤足痿是也。

五曰,木攻脾虛而煩。經雲∶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體重煩冤。蓋肝虛腎虛,皆令人體重煩冤,故金太過則肝虛,土太過則腎虛,木太過則脾虛,凡此三太過之歲,則肝腎脾受邪而虛,皆病體重煩冤也。


灸刺 煩心有四∶

其一,取心俞。經雲∶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取之手少陰心主之 是也。

其二,取腎膀胱俞。經雲∶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痿厥,足下熱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舌縱涎下,煩 ,取足少陰。又雲∶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病氣逆則煩悶,取之所別也。又汗出煩滿,不解表里,取之巨陽少陰也。

其三,取肺俞。經雲∶手太陰之脈,所生病者,煩心胸滿,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冤,取手太陰是也。

其四,取脾俞。經雲∶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胎前虛煩 編輯

〔《大》〕竹葉湯治妊娠苦煩悶,名曰子煩。

防風 黃芩 麥冬(去心。各二兩) 白茯苓(四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竹葉十數片,煎七分去渣,溫服之。

益母丸 治子煩似虛不得臥者。(即知母丸。但用棗肉為丸,以人參湯嚼下。方見日月數未足欲產門。)

治子煩口乾不得臥,用黃連去須,為細末,每服一錢,粥飲調下。

產後虛煩 編輯

〔《大》〕治產後余血不盡,奔心煩悶,生藕汁飲二升甚效。(竹瀝亦得。)

治產後余血攻心,或下血不止;心悶面青,冷氣欲絕。羊血一盞頓服。如不定,更服立效。

產後血虛氣煩。生地黃汁、清酒各一盞相和,煎一沸,分二服服之。

治產後虛煩。用蒲黃,以東流水和服方寸匕,極良。

治產後短氣欲絕,心中煩悶,竹葉湯

竹葉(切細) 麥門冬 小麥(各一升) 甘草(一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四個)

上切,以水一斗,煮竹葉、小麥至八升去渣,納余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虛悸加人參二兩,少氣力加糯米五合。


〔雲〕產後虛煩不得眠,芍藥梔豉湯

芍藥 當歸 梔子(各五錢) 香豉(半合)

上如梔子豉湯修服。產後傷寒;便同下後變證。(此方雖雲岐法,不若仲景酸棗湯穩當。)


〔《大》〕竹葉湯。(方見虛條。)


〔《經》〕治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餡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緊築。用炭一秤,發頂火一斤 ,去火三分耗二為度,用濕沙土罨一宿;方取出,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內細研,水淘澄五七度,將紙襯干,再研數千遍,用甘草煎湯調二錢匕,只一服立效。


〔仲〕三物黃芩湯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婦人產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編輯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全文見診。丹溪治一女子,煩欲入井中,口渴心熱脈伏者,妙香丸下之愈,此乃火之躁也。)

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成無己雲∶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


〔垣〕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


〔《活》〕霹靂散(方見煩躁。) 診躁法(見煩躁。)

編輯

懊 虛煩之劇者,治法並見虛煩門。成無己雲.懊者懊惱之懊, 者鬱悶之貌。即心中懊懊,惱惱煩煩, 鬱郁然不舒暢,憤然無奈,比之煩悶而甚者,懊 也。

瞀悶 編輯

瞀悶亦虛煩之甚者,治法並與傷寒虛煩同。蓋瞀者,昏也;悶者,煩也。凡瞀而不悶者,名曰昏迷。悶而不瞀者,名曰虛煩。今曰瞀悶者,謂昏迷虛煩並病。許學士所謂懊 終夕不得臥,心中無曉會處者是也。


運氣 瞀悶者屬內熱。經雲∶火郁之發,民病瞀悶懊 。又雲∶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

民病心熱瞀悶,不治者死是也。

譫妄 編輯

(附中惡屍疰等症)


〔丹〕虛病痰病,有似鬼祟論 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氣兩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吁哉冤乎,誰執其咎!憲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時暑月因大勞而渴欲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鬼邪,診其脈,兩手皆虛弦而帶沉數。予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梅漿之酸,郁於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乃可安。遂與人參、白朮、陳皮、茯苓、芩、連等藥,濃煎湯,入竹瀝、薑汁,與旬日未效.眾皆尤藥之不對。予脈之,知其虛之未完,與痰之未導也,仍與前方入荊瀝,又旬日而安。

外弟戚,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見。詢之,系伊芳亡兄附體,言出前事甚的,乃叔在邊叱之曰∶非邪,乃食魚生與酒太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二升,汗因大作,歷一宵而安。

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歸,乃姑詢其坐次失序,遂赧然自愧,因此成疾,言語失倫,其中多間一句,曰奴奴不是,脈大率皆數而弦。予曰∶此非邪,乃病也,但與補脾清熱導痰,數日當自安。其家不信,邀數巫者,噴水而咒之,旬余而死。或曰病非邪,而以邪治之,何遽至於死?

予曰∶暑月赴宴,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勝言。今乃驚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沉其體,密其膚,使汗不得泄,汗不出,則蒸熱內燔,血不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為。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小術耳,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當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熱痰,一呷冷涼,胃熱得之,豈不暫快,亦可取安。若內傷而虛,與冬令嚴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鬱熱在上,熱邪在里,須以汗解,卒得清冷,膚腠固密,熱何由解,必致內攻,陰陽離散,血氣乖爭。去死為近,又何訝焉。


〔仲〕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多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


〔《本》〕治因驚言語顛錯,不能服溫藥,宜遠志丸

硃砂(半兩,入麝少許,同研) 金箔(五片) 遠志 南星 人參 白附子 白茯苓 酸棗仁(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薄荷湯下,食後臨臥服。

茯神散

茯神 干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桔梗 白茯苓 遠志(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燈心、棗肉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貫明遠教授母,七十四歲,因戎為驚,疾如上證,服此二方得效。


運氣 譫妄即傷寒家譫妄也,其病有二∶

一曰火邪助心。經雲∶歲火太過,上臨少陰少陽,病反譫妄狂越。又雲∶火太過,曰赫曦,其動炎灼妄擾。

又雲∶少陰所至,為譫妄。又雲∶少陰之復,振栗譫妄。又雲∶少陽之勝,心痛煩心,善驚譫妄,治以咸寒是也。

二曰寒邪傷心。經雲∶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上臨太陽,渴而妄冒。又雲∶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振栗譫妄,治以甘熱是也。


〔無〕加減續命湯治中風或歌哭,或笑語,無所不至。

麻黃(三兩) 人參 桂枝 白朮(各二兩) 當歸 防己 黃芩 甘草 白芍藥 芎 杏仁(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棗二枚,煎七分去渣,不以時服。

病者卒心腹脹滿,吐利不行,如乾霍亂狀,世所謂中惡是也。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為邪鬼所擊。或附着,沉沉默默,妄言譫語,誹謗罵詈,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未失,人有起心,已知其故,登高陟險,如履平地,或悲泣呻吟,不欲見人,如醉如狂,其狀萬端,但隨方俗考驗治之。


〔羅〕八毒赤散治男子婦人染着神鬼,謂之鬼疰病。

雄黃 礬石 硃砂 牡丹皮 附子(炮) 藜蘆 巴豆(各一兩) 蜈蚣(一條)

上八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冷水送下無時。


〔《本》〕飛屍者,發無由漸,昏然而至,其狀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遁屍者,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觸即發動,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喘急,攻脅衝心,瘥後復發。沉屍者,發時亦心腹絞痛,脹滿喘急,雖歇之後,猶沉痼在人腑臟,令人無處不惡。風屍者,在人四肢,循環經絡,其狀冷躍去來,沉沉默默,不知痛處,衝風則發。伏屍者,其病隱伏五臟,積年不除,未發身體都如無患,發則心腹刺痛,脹滿喘急。又有諸屍注候者,則是五屍內之屍注,而挾外鬼邪之氣,流注身體,令人寒熱淋漓,或腹痛脹滿喘急,或磊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或舉身沉重,精神雜錯,恆覺昏謬,每節氣改變,輒致大惡,積年累月,漸至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故為屍疰。皆用忍冬藤葉銼數斛,煮令濃取汁煎服,日三瘥。

太乙神精丹、蘇合香丸,治此疾第一。

因喪驚憂,悲哀煩惱,感屍氣成諸證,變動不已,似冷似熱,風氣觸則發,用雄朱散

雄黃 硃砂 桔梗 羌活 芍藥 當歸(炒) 升麻 川烏 龍腦 川芎 南星(炮)山梔 陳皮 木香 莽草 白朮 枳殼 檳榔 黃芩(各等分) 麻黃(五分) 白僵蠶(炒)虎脛骨(醋炙) 紫蘇子 鬼箭羽(炒,等分) 蜈蚣(二條,酒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日三服。

頃在徽城日,常修合神精丹一料。庚申,予家一婦人,夢中見二蒼頭一前一後,手中持一物,前者雲∶到也未?後應雲∶到也。擊下爆然有聲,遂魘,覺後心一點痛不可忍,昏悶一時許。予忽憶神精丹有此一證,取三粒令服之,少頃已無病矣。雲∶服藥覺痛止神醒,今如常矣。日後相識,稍有邪氣與一二服,無不應驗。方在《千金》中,治中風之要藥,但近世少得曾青磁石為難合爾。


〔無〕還魂湯 治卒中惡,奄忽氣絕,口噤不開。(方見卒中暴厥門,與仲景方同,但加桂耳。)


〔《千》〕五邪湯治邪氣啼哭,或歌或笑。

禹餘糧 防風 桂心 芍藥 獨活 甘草 白朮 人參 石膏 牡蠣 秦艽(各二兩)防己 菖蒲 茯神 雄黃 蛇蛻皮(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煎七分服之。


〔仲〕大棗湯 治婦人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方見肺部悲門。)

產後譫妄 編輯

〔雲〕奪命散治產後血暈入心經,語言顛倒,健忘失志。

沒藥 血竭(等分)

上研細為末,產後用童便與細酒各半盞,煎一二沸,調下二錢,良久再服,其惡血自下行。(一婦人產後譫妄,如有神靈,諸藥不效,用此服而愈。)

又方 治產後敗血衝心,發熱狂言奔走,脈虛大者。

干荷葉 生地黃 牡丹皮(等分)

上三味,濃煎湯,調蒲黃二錢匕,一服即定。

郭氏論產後乍見鬼神者何?答曰∶心主身之血脈,因產耗傷血脈,心氣虛則敗血得積,上干於心,心不受觸,遂致心中煩躁,臥起不安,乍見鬼神,言語顛倒。醫人不識,呼為風邪,如此但服調經散每服加龍膽一捻,得睡即安。

沒藥 琥珀(並細研) 桂心(各一錢) 芍藥 當歸(各一分) 麝香 細辛(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服。


〔《大》〕治方產一日見鬼,言語顛倒。用蘇合香丸一錢,以童便調服即醒。


〔雲〕治產後發熱,狂言奔走,脈虛大者。四物湯加柴胡。如不愈,加甘草、柴胡、生地黃等分,煎服亦可。


〔《廣》〕治產後血暈,心悶不識,神言鬼語,氣急欲絕。

芍藥 甘草 丹參(各一兩) 生地汁 生薑汁(各一升) 白蜜(一合)

上水二升,先煮三味,取八合,下地黃、生薑汁蜜調,分為二次服。


〔《大》〕治產後敗血,及邪氣入心,如見祟物,顛狂。用大辰砂一二錢,研極細,用乳汁三四茶匙許調,仍握紫項活地龍一條入藥,候地龍滾三滾,取出地龍不用,不令帶藥出,但欲得地龍身上涎耳。入無灰酒與前乳汁和合七八分盞,重湯溫,遇疾作,分三二服。

柏子仁散治產後狂言亂語,皆由內虛,敗血挾邪攻心。

柏子仁 遠志(去心) 人參 桑寄生 防風 琥珀(另研) 當歸(炒) 生地(焙)甘草(等分)

上為粗末,先用白羊心一個切片,以水一大盞半,先煮至九分,去羊心,入藥末五錢,煎至六分去渣,無時服。

循衣撮空 編輯

〔海〕治婦人血風症,因大脫血崩漏,或前後失血,因而枯燥,其熱不除,循衣撮空摸床,閉目不省,擲手揚視,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燥熱之極也。氣粗鼻干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生地黃黃連湯主之。

川芎 生地黃 當歸(各七錢) 赤芍藥 梔子 黃芩 黃連(各三錢) 防風(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取清,飲無時,徐徐與之。若脈實者,加大黃下之。

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生地黃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衣撮空,證同自氣而之血,血而復之氣,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地黃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


〔華〕病患循衣縫譫語者,不可治。病患陰陽俱絕,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喜笑不休 編輯

喜笑皆屬心火。經雲∶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又雲∶在藏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

又雲∶精氣並於心則喜。又雲∶火太過為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狂妄。又雲∶少陰所至,為喜笑者是也。


〔河〕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太甚,而鳴笑之象也,故病笑者,心火之盛也。


〔子和〕路經古宅,逢一婦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眾人皆無術,求治於戴人,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滄鹽成塊者二兩餘,用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釵探於喉中,吐出熱痰五升。次服降火劑,火主苦,解毒是也,不數日,而笑定矣。《內經》曰∶神有餘者,笑不休也。所謂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風而焰,故笑之象也。五行之中,惟火有笑。常治一老男子,笑不休,口流涎,黃連解毒湯加半夏、竹葉、竹瀝、薑汁,而笑止矣。

刺灸喜笑,獨取心主一經。經雲∶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則病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

健忘 編輯

〔丹〕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靈》〕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氣虛,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大惑論)


〔《千》〕孔子大聖枕中方

龜甲(即龜板自敗者) 龍骨 遠志 菖蒲

上四味,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常令人大聰明。(《衍義》雲,龜甲以其靈於物象,用補心甚驗。)

治多忘方。

菖蒲(一分) 茯苓 茯神 人參(各五分) 遠志(七分)

上五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效。


〔《局》〕定志丸 治善忘,安神定志。(方見驚門。)


〔《聖》〕《千金翼》、《聖惠》同,補心虛治健忘,令人耳目聰明。用戊子日服,開心不忘方

菖蒲 遠志(各一分)

上搗為細末,服方寸匕,食後令人耳目聰明,從外見里,及千里外事。令人長生,去三百病,毒不能為害。


〔《肘》〕治人心孔 塞,多忘喜誤,丁酉日密自至市,買遠志着巾角中為末,服之,勿令人知。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全文見診死生。)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全文見刺虛實。)


運氣 喜忘皆屬心火虛。經雲∶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病昏或悲忘。又雲∶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善忘。又雲∶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是也。

《本草》商陸花,主人心 塞,多忘喜誤,取花陰乾百日,搗末,日暮水服方寸匕,臥思念所欲事,即於眼中自覺。


〔《集》〕健忘∶列缺 心俞 神門 中脘 三里 少海(灸)。


〔無〕 KT 者心高,心高則滿於肺,中 而善忘,難開以言。(全文見診。)

諸痛門 編輯

諸部分痛,各入本門,如痛風入痹門,目痛入目門,此特痛之大法耳。


〔《素》〕黃帝問曰∶予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予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綣,縮綣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炅,古迥切,熱也。)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治見心痛。)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矣。(治見脅肋痛。)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治見腹痛。)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治見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治見吐法。)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治見滯下。)熱氣留於小腸,小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治見秘結。)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俱舉痛論篇)


〔《素》〕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陰陽應象論)


〔《靈》〕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垣〕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又雲∶痛隨利減,亦有當隨其經絡而通之,則疼痛去矣。如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謂如頭痛,當用川芎、細辛之類通之,則無凝滯,痛隨利減也。


〔海〕諸痛為實,痛隨利減,世多以下之為利也。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里者實也,痛在血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則愈,在里者下之則愈,在血氣者散之行之則愈,豈可以利為下乎!作通字訓,則可得矣。故經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此之謂也。


運氣 諸痛皆屬火。經雲∶諸疼痛,皆屬於火是也。一屬火實。經雲∶火郁之發,民病骨痛,節乃有動是也。一屬火虛。經雲∶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發痛是也。


〔丹〕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諸痛不可用人參,蓋補氣氣旺,則不通而痛愈甚矣。

諸逆衝上 編輯

逆氣象陽。(全文見五臟。)凡氣逆,必見象陽症,面赤脈洪,當以法降其逆乃愈,若以氣象陽盛,而用寒藥攻之,則不救矣。氣上衝心,咽不得息,治法見傷寒厥陰病條。


〔垣〕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並脅下少腸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其證氣上沖咽不得息,喘息有聲不得臥,於調中益氣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觀厥氣多少用之。如夏月有此症,為大熱也。蓋此症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空心下,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焦,以瀉沖脈之邪也。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茯苓 桂心(各四兩) 細辛(一兩) 烏頭 附子(各二兩) 射罔(如大棗,一兩)

上六味為末,納真珠為色,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三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一方用半夏四兩,不用桂。)

逆氣五臟皆有∶


一曰心小腸。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雲∶少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

二曰胃。經雲∶胃為氣逆是也,胃逆有嘔有吐有噦,故刺嘔吐,取中脘三里也。刺噦,取乳下黑根盡處,及臍下三寸,皆大驗也。治各有本門。

三曰肺大腸。經雲∶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又雲∶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下廉是也。其肺逆曰咳喘,取天突、人迎泄之也。治亦各有門。

四曰肝。經雲∶肝氣逆則耳聾不聰, 腫,取血者是也。

五曰腎。即奔豚氣逆,香港腳衝心之類是也。治亦各有門。

六曰腎。經雲∶督脈別絡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是也。(治見疝門。)


〔《玉》〕腎氣衝心∶關元(二寸半,補。) 帶脈(一分,沿皮向外二寸半,瀉。)


〔《摘》〕腹有逆氣,上衝心腹,脹滿不得息∶氣沖(右臍下七寸,兩旁相去遠二寸,動脈應手,灸七壯,忌針。)三里立愈。


運氣厥逆有三∶

一曰風火。經雲∶少陽司天,火氣下臨,風行於地,厥逆,膈不通是也。

二曰寒。經雲∶水郁之發,善厥逆是也。

三曰濕。經雲∶太陰司天,濕氣下臨,厥逆是也。

編輯

(飽氣也,俗作噯氣)


〔仲〕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耳。(經雲∶衛出於上焦。)上焦不歸者,噫而酢酸。(經雲∶不歸不至也。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酢吞。)噫屬心脾,及二陽一陰。經雲∶心為噫。又雲∶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為噫,故曰上走心為噫也。又雲∶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欠也。


〔仲〕旋復代赭湯 治痞而噫。(方見傷寒痞門。)


〔《本》〕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枳殼散主之。

枳殼 白朮(各半兩) 香附(一兩) 檳榔(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候。(龐老方。)


〔丹〕宣州人,與前方證皆除,氣上築心膈,噫氣稍寬,脈之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青皮(一錢) 白朮(二錢半) 木通 甘草(二分)

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噫氣,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制) 半夏 軟石膏 香附各等分水煎服。


運氣 噫有三∶

一曰,熱助心實而噫。經雲∶少陰之復,噫噦是也。

二曰,寒攻心虛而噫。經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善噫。又雲∶太陽之復,唾出清水,及為噦噫是也。

三曰,風攻脾虛而噫。又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腹脹善噫是也。

針灸噫獨取脾。經雲∶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腹脹,善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仲〕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


〔《脈》〕寸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趺陽脈微而澀,微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谷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谷氣不通,為閉塞之病。趺陽脈微澀,及寸脈緊而噫者,皆屬寒。(全文見診條。)太陰中者,腹脹閉,噫氣嘔逆。

下氣 編輯

下氣屬心虛。經雲∶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者是也。


〔河〕腸胃鬱結,谷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診》〕癲癇癆瘵,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谷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編輯

諸見血門 編輯

〔垣〕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

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麥門、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

如有寒者,乾薑、肉桂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 、黃連、芍藥、甘草、當歸、沉香之類主之。嘔血出於胃,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

榮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方見寒熱。


〔《素》〕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 骨,一蘆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腹中論)


〔潔〕諸見血無寒,衄血、吐血、溺血,皆屬於熱。但血家症,宜服生地黃散主之。

生地 熟地 枸杞子 地骨皮 甘草 天門冬 黃 芍藥 黃芩

上銼,每一兩,水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脈微、身涼、惡風,每一兩加桂半錢。

吐血者多有此證。


〔海〕龍腦雞蘇丸治上焦熱,除煩解勞;去肺熱,咳衄;血熱,驚悸;脾胃熱,口甘吐血;肝膽熱,泣退場門苦;腎熱,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疾。

薄荷(一斤) 麥冬(去心,二兩) 甘草(一兩半) 生地(六兩) 黃 新蒲黃(炒)阿膠(炒,二兩) 黃連(一兩) 人參(二兩。以上俱末) 木通(二兩) 銀柴胡(二兩,銼,同木通沸湯浸一日夜絞汁)

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浸熬成膏,勿令火緊焦了。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唾、咳、吐、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肝熱,防風湯下。腎熱,黃柏湯下。以上並食後臨臥服。治五淋及婦人漏下,車前子湯下。痰嗽者,生薑湯下。莖中痛者,蒲黃、滑石水一鐘調下。氣逆者,橘皮湯下。室女虛勞,寒熱潮作,柴胡人參湯下。


〔梅〕治吐血下血,並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


〔海〕胸中聚集之殘火,腹里積久之太陰,上下隔絕,脈絡部分,陰陽不通。用苦熱以定於中,使辛熱以行於外,升以甘溫,降以辛潤,化嚴肅為春溫,變凜冽為和氣,汗而愈也,然餘毒土苴猶有存者,周身陽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涼飲,因食冷物,服涼劑,陽氣復消,余陰再作,脈退而小,弦細而遲,激而為衄血、唾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水谷道路,浸漬而成。若見血證,不詳本源,便用涼折,變乃生矣。(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

上而血者,黃 桂枝湯、白芍當歸湯。中而血者,當歸建中湯、增損胃風湯。下而血者,芎歸術附湯、桂附六合湯。若三血證在行陽二十五度見,黃 四君子湯主之。若三血證在行陰二十五度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主之。


〔《玄》〕血證。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其脈沉而散,其外證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加大七氣湯,入川芎煎,調蘇合香丸溫之。


運氣 上下出血有四∶

一、曰熱助心火甚而血涌沸也。經雲∶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血溢血泄。又雲∶少陽之復,火氣內發,血溢血泄。王注謂∶血上七竅為血溢,泄利便血為血泄者是也。

二曰寒攻心火虛而血逃亡也。經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民病嘔血血泄,鼽衄善悲。又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血見是也。

三曰濕勝血亡。經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血見是也。

四曰寒熱凌犯血亡經雲∶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持於氣交。熱病生於上,冷病生於下,寒熱凌犯而爭於中,民病血溢血泄是也。


〔丹〕血餘散治血淋,兼治內崩吐血,舌上出血,小便出血。用亂發,皂角水淨洗,曬乾燒灰為末,每二錢,以茅草根、車前草煎湯調下。《本草》謂發灰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 瘕血衄。

有人生血瘤,大如栗。常被衣擦破,則血出不止,用此血餘灰敷之愈。

一人刀傷血流不止,用胎髮灰敷之亦愈。


〔海〕孫真人九竅出血方。荊葉搗取汁,酒和服之。


〔丹〕九竅出血,以刺薊一握絞汁,以酒半盞和服之。如無生者,搗干者為末,冷水調三錢。

舌上無故出血如線,用槐花炒研末,用手摻之。


〔《肘》〕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服。


〔無〕用發灰二錢,米醋二合調服,或敷舌上血出孔處。

文蛤散治熱壅舌上出血如泉。

五倍子(洗) 白膠香 牡蠣粉(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少許,摻患處,或燒熱鐵烙孔上。


〔丹〕治陰虛牙出鮮血,氣鬱以四物加牛膝、香附、生甘草、側柏。


〔羅〕牙疼腫癢動搖,牙齦潰爛,宣露出血,口氣等疾。

當歸 本 地骨皮 防風 白芷 槐花 川芎 甘草(炙) 升麻 細辛(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擦牙。痛甚者取三錢,水一盞半,黑豆半合,生薑三斤,煎至一盞,去渣熱漱,冷吐之。


〔孫〕治滿口齒有血。枸杞根為末,煎湯,漱後吃。又治膈上吐血妙。


〔《衍》〕齒縫中多出血,當以鹽湯漱,又能益齒,走血之驗也。


〔丹〕齒痛齦出血。夜以鹽濃敷齦上,有涎瀝盡乃臥。涎出時叩齒勿住,十夜瘥。忌魚肉熱物。


〔《肘》〕齒間出血不止,苦竹茹以醋浸一宿含之。


〔《千》〕濃煎竹葉湯,入鹽少許,含之止,濃煎茶含漱,亦妙。

治牙血。用附米、白芷、大黃三物燒灰,以青鹽和擦之。


〔《本》〕治一切牙疼風熱,齦常出鮮血以至崩落,口臭不可近人者,宜服之。

大黃(米泔浸令軟) 生地黃(大者薄切)

上二味旋切。各用一片,二片合定,貼所患牙上,一夜即愈。未全可,則再如前法用,忌說話,恐引風毒津液漬痛處。


〔世〕無故牙動,牙宣血出。香附米用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漱口揩齒,令白且堅而不動,無血矣。又方,以楊梅樹皮濃煎湯漱口勿咽,神妙。


〔《千》〕治齒齦間津液出血不止,以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齒,乃含之。


〔《衍》〕有人病齒縫中血出,以紙捻蘸蟾酥少許,於血出處按之,立止。


〔《靈苑》〕治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牙齦癢痛。骨碎補二兩,細銼,炒令黑色,杵末,根據常盥漱後,揩齒齦下,良久吐之。臨臥後咽之無妨。


〔無〕治耳中出血。以龍骨末吹入,即止。

病者汗出污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婦人產蓐有此證。治以 草汁。

草(不拘多少,俗名葛勒蔓也。蔓生,葉似蓖麻而小薄,有細刺,花黃白,子如麻子。)

上搗汁二升,醋二合和,空腹飲一盞,或煮濃飲。亦治淋瀝尿血。

上九竅血,舌血、牙血、汗血不愈,又當於衄血、吐血條相參用之。


〔潔〕衄血、吐血、下血、婦人下血不止∶隱白(五分灸)


〔東〕又法∶隱白 大陵 神門(各五分) 太溪(七分)


〔《心》〕婦人經脈妄行,鑽心脅疼,妄行於上則衄血,中則吐血,下則下血∶啞門(一分,治衄血)

巨闕(一分,治吐血) 氣海(五分,治崩血) 中極(三分補) 三陰交(五分)


〔海〕血證與黃證,俱頭汗出。


〔垣〕血溢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凶也。若變而行下,為惡利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雲∶蓄血症,下血者,當自愈。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利者,其病進也。今病血症,上行而復下行惡利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脈沉為在里,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


〔仲〕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心脈微澀,為血溢。(全文見診,下同。)

肺脈滑甚,為唾血。肺脈微滑,為上下出血。


〔仲〕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素》〕脫血而脈實者,難治。(玉機真藏論)

衄而不止,脈大而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難》〕病若吐血,復鼽衄,脈當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吐血衄血,脈滑弱小者生,實大者死。汗出若衄,其脈滑小者生,大躁者死。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者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素》〕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大奇論)


〔仲〕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垣〕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難治者,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易治者,正氣復也。

衄血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素》〕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宣明五氣篇)

衄血 編輯

〔無〕止衄散

黃 (六錢) 赤茯苓 白芍藥(各三錢) 當歸 生地 阿膠(炒。各三錢)

上為細末,煎黃 湯調下三錢,未止再服。


〔垣〕治血衄不愈。以三棱針於氣衝上出血,立愈。更服此藥尤妙。

五味子(十粒) 麥門冬(去心,五分) 當歸(五分) 黃 (一錢) 生地(三分) 人參(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熱服。


〔丹〕鼻血不止,諸方不效,糯米炒微黃,為末,新水下二錢。此方甚妙。


〔梅〕治鼻衄出血,眩冒欲死。燒亂發細研,水服方寸匕。須臾吹鼻中瘥。


〔《保》〕衄血,先服硃砂、蛤粉,次服木香、黃連。大便結者下之,用大黃、芒硝、甘草、生地;溏軟者,梔子、黃芩、黃連可選用之。


〔丹〕衄血,以涼血行血為主。犀角地黃湯,入鬱金同用。(丹溪雲∶犀角性走散,血虛者用之禍至。)


〔虞世〕治咯血、衄血。白芍藥一兩,犀角一分,為末,新水服一錢匕,衄止為限。


〔《竹》〕畫粉散治鼻衄血不止,一二服除根。白土,即畫匠所用畫粉,研極細,每服五錢,新井水調服立止。


〔世〕人中白為末,白湯調服,治衄累效。


〔羅〕生地黃湯治鼻衄,昏迷不省。

生地(三五斤,不暇取汁,使患人生吃。呷汁三斤許。又以其渣塞鼻,須臾血止。取汁尤佳)


〔《保》〕衄血不止,麥門冬飲子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上切,水煎服。


〔孫〕凡治鼻衄及膈上熱盛,干地黃、龍腦、薄荷等分為末,冷水下。


〔丹〕鼻衄,脈數有熱。

人參(三分) 黃柏(炒二分) 黃連(五分) 地黃(一錢) 歸尾(五分) 甘草(二分) 黃芩(五分)芍藥(一錢)


〔《玄》〕鼻衄血者,初出多不能止,用黃丹吹入鼻中,乃肺金受相火所制然也,宜生料雞蘇散治之。

雞蘇葉 黃 (去蘆) 生地 阿膠 白茅根(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桔梗 蒲黃(炒)貝母(去心) 甘草(炙各五錢)

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水煎服。


〔《衍》〕治大熱衄血,用萱草根洗淨,研汁一大盞,生薑汁半盞相和,時時細呷。(丹溪雲∶

萱草屬水性,下行陰分。)


〔丹〕鼻血,貫眾根細末,水調一錢匕,立止。


〔羅〕寸金散治鼻衄不止。

黃藥子(五錢) 土馬鬃(半兩,有足者) 生甘草(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水調下,未止再服,立瘥。(本草雲∶土馬鬃即苔與垣衣之類。垣衣生牆垣之側,土馬鬃生垣牆之上,背陰古牆上多有之。)


〔《簡》〕治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二錢匕,煎薄荷湯下。良久以新汲水調面末二匙,頓服之。


〔《山》〕衄。飛面二錢,鹽一錢,新汲水調下。


〔世〕衄血,用蛀竹末,米飲調服。驗。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傳為衄 。(全文見診病傳變。)


〔河〕定命散治膽受熱,熱血妄行,鼻中衄 ,並血汗不止。

硃砂 寒水石 麝香

上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看老幼虛實加減。


〔《脈》〕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磨茱萸膏,令汗出。(方未考。)

予男衄,寸口脈微小,用寒涼藥不止,後用小建中湯加梔仁、黃芩、黃柏,一服立愈。


〔丹〕七叔婆,鼻塞,時有血些少出。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 干葛 蒼朮 陳皮(一錢) 甘草(炙) 白芷 麻黃 黃

分二帖,入開口紅椒七粒,棗二枚去核,蔥白三根,水二盞,煎取淺盞,稍熱飲之。

春,善病鼽衄。(全文見五臟。)


〔仲〕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丹〕衄血不止,以養胃湯一帖,煎服效。

一方 治衄血妄行,用百藥煎半燒半生,和水酒調服。


〔《本》〕茜梅丸治衄血無時。

茜草根 艾葉(各一兩) 烏梅肉(焙乾,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烏梅湯下三十丸。


運氣 衄有三∶

一曰熱助心火,而血溢為衄。經雲∶少陰所至為衄 。又雲∶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鼽衄鼻窒。又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鼽衄。又雲∶少陽司天,三之氣,炎暑至,其病血溢鼽衄。又雲∶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鼽衄鼻窒,又雲∶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病甚則鼽衄。又雲∶少陽之復,大熱將至,咳衄必也。

二曰寒攻心火,而血逃為衄。經雲∶太陰司天,寒淫所勝,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也。

三曰寒熱相逼而衄。經雲∶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陰始凝,氣始肅,民病中熱鼽衄。此外寒郁內熱而衄也。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熱互至,民病鼽。此下寒迫上熱而衄也。


〔世〕衄血,白芨末新汲水調下,神妙。

御院麝香散治鼻衄不止。

白礬(枯,過,另研) 白龍骨(粘舌者,另研。各半兩) 麝香(另研,半字)

上三味,杵和勻,每用一字,先將冷水洗淨鼻內血涕,然後吹藥於鼻中,或以濕紙蘸藥塞鼻,尤妙。


〔《廣》〕治鼻中衄血,及咯吐血不止。五色龍骨作末,吹一豆許於鼻中,立止。


〔《圖》〕榴花百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等,干之作末,吹鼻中立瘥。(以上皆澀劑。)亂發微溫,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之吹鼻內,立已。(發灰,破活血,補陰。)


〔《本》〕山梔不拘多少,燒存性為末,搐入鼻中,立愈。蔡子渥傳雲∶同官趙無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殮,血尚未止。偶一道人過,聞其家哭,詢問其由。道人云∶曾服丹或燒煉藥,予有藥用之。即出此藥半錢匕,吹入鼻中,良久得活。並傳此方。


〔世〕治鼻衄,人中白系尿缸結者,燒灰少許,吹入鼻中。(以上寒劑。)


〔《本》〕鼻衄過多,昏冒欲死,用香墨濃研,點入鼻中。


〔丹〕鼻血,龍腦葉研塞立止,入豉尤妙。


〔勝金〕治衄血,以蔥白一握搗汁,投酒少許,抄三四滴入鼻中,瘥。


〔無〕白芨散治鼻衄立效。白芨不拘多少為末,冷水調,用紙花貼鼻 中。一方,用黃膠湯,浸令軟,貼鼻 中。(鼻 ,山根也。)


〔垣〕治鼻衄久不止,或素有熱而暴作者,諸藥不效神法。以大白紙一張,作十數折。於冷水內浸濕,置頂中,以熱熨斗熨之,至一重或二重紙干,立止。


〔《簡》〕治鼻血不止,服藥不應,宜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濃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腳心,右鼻血出,貼右腳心,如兩邊俱出,貼兩腳心,即瘥。血止即以溫水洗去之。一法,用紙丸兒,右衄塞左耳,左衄塞右耳。又冷水調白面飲之。

治衄不止,百藥不效,因心憂慮得者,急縛兩手中指上,立止。


針灸衄取四經∶

其一取足手太陽。經雲∶衄而不止血流,取足太陽。大衄 血,取手太陽。不已取腕骨下,不已刺 中出血。又雲∶膀胱足太陽之脈,所生病者,鼽衄項背腰尻 端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其二取足手陽明。經雲∶胃足陽明之脈,所生病者鼽衄。又雲∶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雲∶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右刺左。


〔《摘》〕衄血∶喑門(三分) 合谷 內庭


〔《密》〕又法∶喑門 三里(瀉) 照海(五分)


〔世〕又法∶三里 外關(瀉) 重者風府。


〔《集》〕又法∶風府 上星 百勞 合谷 不已,取後穴∶迎香 人中 印堂。

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灸,三報之。


〔《甲》〕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衄血不止,承漿及委中主之。鼽衄,腰脊腳 酸重,戰慄不久立, 如裂,腳跟急痛,足攣,引少腹痛,咽喉痛,大便難, 脹,承山主之。

頭重鼻鼽反螈 ,汗不出,煩心,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及小便皆不利,至陰主之。

診衄法,見諸見血門。

久衄 編輯

〔世〕久衄。炒糯米為末,水調服神妙。(詳見衄。)


〔垣〕黃 芍藥湯治鼻衄血,面多黃,眼澀多眩,手麻木。張彥明男衄血多歲,不效,用此方。

黃 (一兩) 甘草(炙,二兩) 升麻(一兩) 葛根 羌活(各半兩) 白芍藥(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二十五帖而愈。

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以辛溫補之,以養血。以甘溫潤之劑佐之,即愈。此脫血傷精氣之證也。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心動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

此因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浮氣。以辛溫微苦,峻補其血,再用三黃補血湯。

三黃補血湯

熟地(二錢) 生地(三錢) 當歸 柴胡(各錢半) 白芍藥(五錢) 川芎(二錢) 牡丹皮 升麻 黃 (各一錢。補之,治血溢者上竭。)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五沸,去渣溫服,食前。兩手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至胸中,或衄血吐血,以犀角地黃湯主之。


〔羅〕地黃散治衄血往來久不愈。

生地 熟地 枸杞子 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湯調下,日三服。


〔世〕治鼻血常發者,於發時,用生薑杵碎,合額上一日,如癢就搔之,永不再發。


〔《肘》〕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無多少,炒令焦搗末,每衄發以杏仁大塞鼻中,數度可。

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一分,石膏五分,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亦可蜜丸,如桐子大服之。

產後衄 編輯

〔《大》〕產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者,名曰胃絕肺敗,此證不可治。遇有此疾,急取緋線一條,並產婦頂心發兩條,緊系中指節,即止。

治產後鼻衄中風。以荊芥為末,童便調下,神驗。(此方氣虛人勿用。)

吐血 編輯

〔丹〕治吐血。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服之。(《千金方》)


〔垣〕人參救肺湯治吐血亦用。

人參 升麻 柴胡 歸梢 蒼朮(各一錢) 熟地 白芍藥 黃 (各二錢) 陳皮 蘇木 甘草(各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稍熱食前服。


〔《局》〕必勝散治血妄流溢,或吐或衄。

小薊(並根用) 人參(去蘆) 蒲黃(炒) 當歸 熟地 川芎 烏梅(去核。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保》〕雞蘇散治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雞蘇葉 黃芩 刺薊 生地 阿膠 黃 (各一兩) 當歸 赤芍藥(各半兩) 伏龍肝(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姜三片,竹茹彈子大,水同煎。


〔丹〕朱富六因辛苦吐血或衄,夜間發熱口乾,身疼食少,當作虛勞治。

白朮(六錢半) 人參 青皮(炒) 生地 芍藥 陳皮 歸尾 甘草(炙,半兩) 川芎(三錢)紅花(五分)

分十帖,水二盞,煎至三之一,食前稍熱飲,下保和丸十四粒,與點丸十粒。

一婦人年五十餘,嘗吐血,今又作面黃,身蠕動,食少。

青皮(半兩) 人參(三錢半) 白朮 陳皮(各三錢) 白芍藥 木通(各二錢) 黃連(炒)乾薑 黃芩(炒) 川芎(各錢半) 黃柏(炒一錢) 生甘草 生地(各錢半) 歸頭(二錢)

分七帖,水二盞,煎至三分之一,去滓,入藕汁半盞,再煎沸,通口飲之。

夫口鼻出血,皆系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經也。

大補血丸治陰虛吐血。

當歸(一錢) 生地(一錢半)

上以杜牛膝汁浸三日,取起,酒洗淨,入臼內杵千杵,為丸桐子大,白湯下。


〔梅〕治吐血神效方。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香二兩,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膠消服,妙。

一方,獨用生地黃汁半升,飲之立止,神妙。


〔雲〕五神湯治婦人熱毒上攻,吐血不止。

生藕汁 刺薊汁 生地汁(各二盞) 生薑汁(半盞) 白蜜(一盞)

上和,煎三兩沸,無時以一小盞調炒麵一錢,食前服。(《聖惠》治心熱吐血口乾,獨用刺薊,搗絞取汁一小盞服。)


〔《大》〕四生丸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爛,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盞,煎一盞,濾過溫服。(《經驗》治吐血咯血,一味荷葉焙乾為末,米湯下二錢匕,亦佳。又《山居》治吐血,一味側柏葉研細,酒調服妙。)


〔丹〕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用韭菜汁服,立效。


〔《簡》〕治吐血咯血。蒲黃一兩,搗為散,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服,妙。治吐血。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放冷,食後服。


〔世〕治內損吐血。飛羅面不以多少微炒,濃磨細墨一匙,茶調下二錢,立效。又方,治吐血用松煙墨磨汁服,立效。


〔《衍》〕治大吐血。好墨細末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稠稀得所,頓服。熱多者尤相宜。


〔丹〕先見紅,後見痰多,是陰虛火逆,痰不下降,四物湯加痰火藥。

治火血上錯經妄行,四物湯加炒山梔、童便、薑汁。(此後諸方用童便、薑汁,雖無痰,亦吐血要藥也。)

治吐血衄血,用鬱金為末,以童便、薑汁、好酒調服。(一方不用酒。)治吐血,紅山茶花陰乾為末,每服一錢,用童便半鍾,生薑汁少許,調服。


〔《本》〕治吐血鼻紅。生薑二分絞汁,並壯健丈夫小便一升,乘熱頓飲瘥。


〔丹〕又方 以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葉溫飲之。

吐血挾痰積方可下,若一碗兩碗吐者,只補陰降火,用四物大劑之類。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治火,其血自止。山梔最清胃脘血。


〔《玄》〕吐血者,由憂思諸氣鬱極,方散而生熱,則心血妄行,宜玄明粉加黃丹服之。次用四物解毒加藕節治之。如前症之熱,並宜清之。


〔仲〕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亦治霍亂。)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海〕雲岐子犀角地黃湯治寸芤,血在上焦。

生地(二兩) 黃芩(一兩半) 黃連(一兩) 大黃(半兩)

上 咀,秤一兩,水二盞煎,去滓,食後服之。


〔《簡》〕治吐血。川大黃一兩,搗為散,每一錢,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無時服。


〔丹〕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桃仁承氣湯下之。

馮舅,氣上奔,吐血心膈疼。

枳殼(三錢) 青皮(二錢) 生地 木通 牡丹皮(一錢半) 桃仁(二十八個) 川芎 黃芩 黃連(一錢) 甘草(少) 生乾薑 桔梗分四帖,煎服。

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好。此熱傷血死肝中,宜服四物解毒之類。


〔《千》〕治墜馬積血心胃,唾血無數。干荷花根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無〕加味芎歸湯治打撲傷損,敗血流入胃脘,嘔吐黑血或如豆羹汁。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百合(水浸半日) 荊芥穗(各等分)

上銼散,每四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去滓,不拘時候。


〔仲〕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此即肺疽之屬。


〔《千》〕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 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太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亦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韻書音戡,凝血也。)


〔無〕理中湯 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方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海藏亦云∶飲冷傷脾吐血,以理中湯理治中脘,分利陰陽。此亦理治內衄之法也,方見傷寒。)

二合灰散治因啖辛熱,嘔吐出血一合或半升許,名曰肺疽。

紅棗(和核燒存性) 百藥煎( 。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除濕湯治冒雨着濕郁於經絡,血溢作衄,及血溢流入胃,胃滿吐血。

茯苓 乾薑(各四錢) 甘草(炙) 白朮(各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大盞,煎八分,去滓服。頭疼,加川芎二錢,最止浴室中發衄。(此方治冒雨吐血,理中湯治傷胃吐血,皆用乾薑為君。丹溪治大吐血不止亦用乾薑一味炮為末,童便調服從治之者,可見乾薑亦為吐血要藥也。)


〔丹〕男子年十七,家貧而多勞,十一月得寒病,時吐三兩口血,六脈緊澀,一日食減中痞,醫投溫膽湯、枳桔湯,三日後發微熱,口乾不渴,口中有痰,此感寒也。詢知雲∶因十日前霜中曾渡三四次溪水,心下有悲泣事,腹亦飢,遂以小建中湯去芍藥,加桔梗、陳皮、半夏,四帖而安。

又方 治吐血。以交趾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亦小建湯治感寒吐血之義。經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嘔血泄血鼽衄,平以辛熱者,即理中、建中用乾薑、桂枝,治吐血之類皆同也。吐血挾熱者。(治法並見血虛隨火上行條。)


〔《經》〕治嘔血。黃柏好者,以蜜塗炙干,杵末,用麥門冬熱水調下二錢匕,立瘥。


〔《廣》〕治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根搗汁半大升,頓服,立瘥。

吐血挾寒者,多是口食寒物,身受寒氣之病,治法並見內傷飲食,外感風寒條。


〔仲〕吐血不止,柏葉湯主之。

柏葉 乾薑(各二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馬通即馬屎淋汁。)


〔《廣》〕治吐血鼻衄不止。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頓服。


運氣 血溢有五∶

一曰,熱助心血,沸而溢。經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候乃大溫,其病氣沸於上,血溢。又雲∶少陰司天,客勝甚則血溢。又雲∶少陽司天,客勝則血溢。又雲∶火郁之發,民病血溢,治以咸寒是也。

二曰,寒攻心血,逃而溢。經雲∶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血溢,治宜苦以燥之溫之也。

三曰,內火格拒,外寒壅遏而血溢。經雲∶少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燥令行,余火內格,甚則血溢是也。

四曰,風濕相搏血溢,及下寒相搏,蒸熱於上而血溢。經雲∶太陰司天之政,初之氣,風濕相搏,民病血溢,此風濕相搏血溢也。四之氣,畏火臨,溽蒸化,地氣騰,天氣痞隔,寒風曉暮,蒸熱相搏,民病腠理熱血暴溢,此地氣之寒相搏,天氣蒸熱於上而血溢也。

五曰,燥邪攻肝血溢。經雲∶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病反側,咳逆甚而血溢是也。


〔《素》〕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藏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示從容論 傷肺即傷氣,當於氣虛不能攝血條參治之。)


〔羅〕門冬飲子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五味子(五個) 甘草 芍藥 黃 (各一錢) 紫菀(一錢半) 人參 歸身 麥門冬

上為粗末,作二服,水煎食後服。


〔《本》〕天門冬丸治吐血咯血,能潤肺止嗽。

天門冬 甘草 杏仁(炒) 貝母 白茯苓 阿膠(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咽津含化,日夜十丸。


〔丹〕酒色過度饑飽,吐血痰血,神妙。

枇杷葉 款花 北紫菀 杏仁(去雙仁、皮尖) 鹿茸(炙如法) 桑白皮 木通(各一兩)大黃(半兩)

上煉蜜丸,臨臥含化。

經雲∶怒則氣遂,甚則嘔血,故氣上矣。又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皆怒則傷肝氣而嘔血,以黃連、香附、青黛、柴胡、甘草平其肝,自愈矣。宜服赤茯苓瀉心湯。


〔世〕治嘔血、咯血、衄血、肝損。白芨為末,米飲調服,神妙。


〔《簡》〕治吐血。槲葉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滓服。

中蠱毒吐血。(見下血門。)


刺灸吐血有二∶

其一取肺。經雲∶暴痹內逆,肝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是也。

其二取筋。經雲∶手太陰筋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奔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 是也。


〔《密》〕吐血∶風府 大椎 鬲俞 肝俞(各五分。瀉之立愈。)


〔東〕又法∶胃脘 中 肝俞(各沿皮二寸半)


〔《集》〕又法∶ 中 中脘 氣海 三里 乳根 支溝 不已,取下穴∶肺俞 腎俞 心俞膏肓 關元


〔東〕嘔血,脅痛口乾不可咳,引腎痛∶不容(傍刺向外。)上脘(三寸半。)大陵 門 神門


〔《甲》〕嘔血,大陵及 門主之。嘔血上氣,神門主之。心下有膈,嘔血,上脘主之。嘔血,肩急,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則肩痛,不容主之。

肝脈太甚,為內癰,善嘔衄。(全文見治虛實法。)

診吐血法。(見前諸見血門。)

咳唾血 編輯

〔丹〕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


〔丹〕七傷散治勞嗽吐血痰。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半) 赤芍藥(七錢半) 知母 玄胡索(各半兩) 鬱金(二錢半)當歸(半兩) 山藥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下。(《本草》雲∶黃藥子、白藥子治肺熱有功。一法,紅花當歸煎湯下。)


〔羅〕恩袍散治咯血吐血,及治煩躁。

真生蒲黃 薄荷(各一兩)

上研勻細,每服三錢,濃煎桑白皮湯調下。

地黃散治一切吐血咯血,能解一切毒,及諸熱煩躁。

茜草根(四錢) 大豆子 黃藥子 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加人參二兩,治痰嗽有血。


〔丹〕痰帶血絲出,童便、竹瀝主之。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合和,加鬱金細研入內,服之其血自消。經血逆行,或血腥,吐血,唾血。韭汁服立效。咯血用薑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

加四物湯、牛膝膏、地黃膏之類。


〔《千》〕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及唾膿血不止方。好酥三十斤,煉取凝當中醍醐,服一合,日三升,即止。一切藥皆不及此方。


〔海〕甘桔加阿膠紫菀湯 治肺痿唾膿血。(方見傷寒咽痛門。)


〔梅〕肺疾膿血。取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本草》雲∶薏苡仁下氣,利腸胃,消水腫。)


〔羅〕大阿膠丸治嗽血唾血。

阿膠(微炒) 卷柏 生地 熟地 大薊(獨根者,曬乾) 雞蘇葉 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另研) 茯苓 百部 遠志 人參 麥門冬 防風(各半兩) 干山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煎小麥、麥門冬湯,嚼下一丸,食後。

上方,保養精血,純補劑也,血虛者宜之。


〔丹〕治上氣喘息,咳嗽、吐血、咯血。人參細末,雞子清調三錢,五更初服,便去枕睡仰臥,只一服愈。年深再服。忌酸咸酢醬面等物,及過醉飽。須好將息。

一男子三十歲,因連夜勞倦不得睡,成一痰嗽,出白黃膿,嗽聲不出。時初春大寒,醫與青龍湯四帖,遂覺咽喉有血絲,腥氣逆上。兩日後,血腥氣多,遂有血線一條,自口中右邊出直上,如此每晝夜十餘次。診其脈,弦大而散弱,左大為甚,人倦而苦於嗽。予作勞倦感寒,強以甘辛燥熱之劑,以動其血,不宜急治,恐成肺痿。遂與人參、黃 、當歸身、白朮、芍藥、陳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節麻黃,煎熟入藕汁與之,兩日而病減嗽止。卻於前藥去麻黃,又與四日,而血症除。脈之散大者,未收斂,人亦倦甚,遂於前藥中除藕汁,加黃芩、縮砂、半夏,至半月而安。


〔《大》〕劫勞散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飲食減少。

白芍藥(六兩) 黃 甘草 人參 當歸 半夏 白茯苓 熟地 五味子 阿膠(炒。各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生薑二片,棗三枚,煎九分,無時溫服,日三。陳日華雲∶

有女及笄,病甚危,一歲之間,百藥無效,偶得此方,只一料除根。


〔羅〕五味子黃 散治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睏倦,腳膝無力。

麥門冬 熟地 黃 桔梗(各半兩) 甘草(一分) 白芍藥 五味子(二分) 人參(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煎,日三服。

雲岐子芩散涼心肺,解勞熱。

黃 (一兩) 白芍藥 黃芩 人參 白茯苓 麥門冬 桔梗 生地(各半兩)

上為粗末,先用竹葉一握,小麥七十粒,水三盞,姜三片,煎一盞半。入藥末三錢,煎七分,去滓溫服。

席延賞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苦咽干,又不可服涼藥。好黃 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

上參 例,純補劑也。丹溪雲∶脈大發熱為氣虛,此氣血俱虛者宜之,若血虛而氣不虛者不宜,當用前阿膠丸之類及污血條求之。


〔丹〕婦人五十六歲,盛夏吐紅痰,有一二聲嗽。

人參(一錢) 防風(五分) 白朮(錢半) 陳皮 茯苓(各二錢) 乾薑(三分) 生甘草(一分)桔梗(半錢)

上煎二之一,入藕汁二大蛤再煎,帶熱下三黃丸。

王二十四丈發熱脅痛,咳嗽紅痰,口渴,大便秘,倦怠,脈稍數而虛。詢之,發熱曾飲水一碗,病因飲食不節,成積痰,發又飲冷水,傷胃成虛,傷肺成痰。

白朮(一錢半) 人參 陳皮 川芎(各一錢) 芍藥 茯苓 桔梗 甘草(各五分,炙)

上作二帖,煎取八分,入竹瀝二分,再煎沸,熱飲,下龍薈丸二十丸。如嗽,三十丸。

上丹溪參、術、藕汁、竹瀝法也。

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參、 、蜜炙黃柏、荊芥、地黃、當歸、韭汁、童便、薑汁,磨鬱金飲之,其血自消。

上參、 加鬱金、韭汁、童便,補中解郁也。


〔羅〕黃 鱉甲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干,頰赤心忡,日晚潮熱,夜有盜汗,胸脅不利,食減多渴,咳嗽稠粘,時有膿血。

黃 (一兩) 桑白皮 半夏 黃芩 甘草(炙) 知母 赤芍藥 紫菀(各五錢) 秦艽白茯苓(焙) 生地 柴胡 地骨皮(各六錢六分) 肉桂 人參 桔梗(各三錢二分) 鱉甲(去裙,酥炙) 天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食後煎服。

人參黃 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干頰赤,心忡潮熱,盜汗減食,咳嗽膿血。

人參(一兩) 秦艽 茯苓(各二兩) 知母(二錢半) 桑白皮(一兩半) 桔梗(一兩) 紫菀 柴胡(二兩半) 黃 (三兩半) 半夏(湯洗,一兩半) 鱉甲(去裙,酥炙,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去渣服。

上參、 、鱉甲例,補中有通也。


〔羅〕人參蛤蚧散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色)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甘草(炙三兩) 人參 茯苓 貝母 知母 桑白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日如茶點服,神效。


〔海〕蛤蚧補肺勞虛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止,喉中氣塞,胸膈噎痛。用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各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內慢火煮至半升,濾去渣,臨臥,微溫細細呷之。其渣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病患久虛,不喜水,當減水。

上蛤蚧例,亦補中有通,久嗽不愈者宜之。

麥門冬湯治傷寒後傷肺,咳唾膿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 生地(各一兩) 半夏(湯洗七次) 紫菀 桔梗(炒) 淡竹茹 麻黃(去根節。各七錢五分) 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二錢半,棗三枚,掰破同煎,去渣,食後溫服。


〔羅〕續斷散治骨蒸勞熱,傳屍瘦病,潮熱煩躁,喘嗽氣急,身疼盜汗,兼治咳嗽唾膿血。

續斷 紫菀 桔梗 青竹茹 五味子(各三錢) 生地 桑白皮(各五兩) 甘草(炙,二兩)赤小豆(半升)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入小麥五十粒,水煎去渣,日三服。


〔海〕紫菀散治咳嗽唾血虛勞症,肺痿變癰。

紫菀 人參 知母 貝母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茯苓 阿膠

上為粗末,生薑水煎服。

上門冬、五味例,亦補中有通也。


〔《外》〕療傷唾血方。用茅根一味,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絞汁飲之,主熱渴。


〔丹〕治勞療傳屍,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漸羸瘦,先服三拗湯與蓮心散,萬不失一。

三拗湯

麻黃(不去節) 甘草(生) 杏仁(不去皮尖)

上銼碎,姜棗煎服。

蓮心散

當歸 黃芩 甘草(炙) 枳殼(炒) 鱉甲(醋炙) 前胡 柴胡 防己 阿膠 蓮肉(去心)南星(各一錢) 川芎(一兩) 芫花(醋炒十分干黑)

上十三味, 咀,合和,獨芫花另包。每服二錢半,水一小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入芫花一撮,煎八分,服無時。須吐有異物後,芫花漸減,蓋芫花反甘草,多之所以殺蟲,少之所以去寒熱,妙處在此。(方與《纂要》不同,宜考之。)


〔《本》〕治勞療吐血損肺,及血妄行,神傳膏

用剪草一斤,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狀如茜草,又如細辛,每用一斤,淨洗為末,加入生蜜一斤,和為膏,以器盛之,不得犯鐵,九蒸九曝,日一蒸曝。病患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用匙挑藥,如粥服,每服四兩。良久,用稀粟米飯壓之。藥冷服,粥飲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咳嗽,血妄行,每服一兩可也。

有一貴人其國封病瘵,其尊人常以此方畀之,九日而藥成。前一夕,病者夢人戒令,翌日勿亂服藥,次日將服之,為屋上土墜器中,不可服。再合既成,又將服之,為貓覆器,又不得服。又再合未就,而是人卒矣。此藥之異如是,若小小血妄行,一啜而愈,或雲是陸農師夫人鄉人艾孚先,嘗親說此事,渠後作《大觀本草》,亦收入集中,但人未識,不肯信爾。


〔《外》〕療咳逆,唾膿血,雞子湯

雞子(一個 甘草(炙,二分) 甘遂(一分) 大黃(二分) 黃芩(二分)

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納雞子攪令調,盡飲之良。忌海藻、菘菜。


〔子和〕HT 陽劉氏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咯血,吐唾粘臭,近不可聞,秋冬少緩,春夏則甚,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狀如 瘧,寢汗如水。累服麻黃根、敗蒲扇止汗,汗自若也。

又服寧神散、寧肺散止嗽,嗽自若也。戴人先以獨聖散涌其痰,痰狀如雞黃,汗隨湧出,昏憒三日不省,時時飲以涼水,精神稍開,飲食加進。又與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服之,不數日愈。


〔丹〕台州林德方,年二十餘歲,得嗽而咯血發熱,肌體漸瘦,眾醫以補藥調治數年,其症愈甚。予診其六脈皆澀。予曰∶此好色而多怒,精血耗少,又因補塞藥太多,榮衛不行,污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精血耗少,非補不可。惟倒倉二者俱備,但使之吐多於瀉耳,兼灸肺俞五次而愈。


〔雲〕雞蘇丸治虛熱,昏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

雞蘇葉(半斤) 黃 (一兩) 甘草 川芎(各半兩) 防風(一兩) 桔梗(半兩) 荊芥(二兩)甘菊(三錢) 生地(半兩) 腦子(半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若肺損吐血,日漸乏力瘦弱,行步不得,喘嗽痰涎,或發寒熱,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二錢,用桑枝銼炒香,煎湯嚼下。

脈浮大者作虛治,宜虛條下參 諸方主之。若浮大而上壅甚者。宜此雞蘇丸方。脈沉滑有力者作實治,宜實條諸方主之。


〔丹〕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積熱,降痰火為急。痰涎帶血出,此胃口熱血蒸而出,重則山梔,輕則藍實。荊芥能散喉管痰血。

咳血方

青黛 栝蔞實 訶子 海石 山梔

上為末,薑汁蜜調噙服。嗽甚,加杏仁。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垣〕鄭仲本年二十三歲,因心痛,服丹附等藥,得上氣病膈,兩脅急迫,脹觸不快,便時嗽咯出血,病形漸瘦,大便燥而難,脈弦數,夜間略熱,食稍減,因與燈籠草和節麻黃細末,以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調下,十餘服,病減半。又與通聖散去石膏為丸,以桃仁湯下之。


〔《經》〕治咯血。黃藥子、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後溫服。


〔羅〕珠砂膏鎮心安神解熱,及肺損嗽血等疾。

蒼朮(二錢半) 硃砂(另研) 生犀 人參 玳瑁 甘草(炙) 珍珠(末。各一兩)牛黃 麝香 龍腦 南硼砂 琥珀(另研) 羚羊角 安息香(醋煮,另研) 赤茯苓(去皮)遠志(去心。各半兩) 鐵粉 蘇合香油(和藥亦得。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破蘇合香油劑諸藥為小錠子,更以金箔裹之。瓷器收貯。每服一皂子大,食後噙化。衛尉葉丞得效,並阿膠丸相雜服。此藥治血安神,更勝至寶丹。每兩作五錠子。

肺熱咳唾血,惟七傷散用黃藥子、白藥子最有效。方見血鬱血污條。又脈浮數,忌灸,若誤灸之,必唾血。仲景雲∶脈浮熱甚,反灸之,必咽燥唾血是也。

孫兆因博士王 患咽喉噎塞,胸膈不利,時發寒熱,夜多盜汗,忽心胸塞悶,咳血三數日即止,晚後脈數,口乾,涎唾稠粘,咳嗽一二聲不透,肩背微痛,嘗於關元、氣海、中脘、三里等穴着艾,不詳病得之肺虛,其狀中客熱症,皆因誤灸服暖藥所致。遂與《外台》第一廣濟紫菀湯,為丸合服之,立效。(方未考。)


〔《千》〕百部丸主諸咳不得氣息唾血方。

百部根(二兩) 升麻(半兩) 桂心 五味子 甘草(炙) 紫菀 乾薑(各一兩)

上七味,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三次,知為度。忌生蔥、海藻、菘菜。


〔《外》〕療肺偏損胸中虛,肺偏痛、唾血氣咳,款冬散

款冬花 當歸(各六分) 桂心 芎 五味子 附子(炮。各七分) 細辛 貝母(各四分)乾薑 生地(各八分) 白朮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紫菀(三分)

上共為末,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蔥、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豬肉、蕪荑。

按∶唾血咳血,屬寒者少。今此二方,用姜附熱劑,蓋為腎足少陰脈是動病咳唾血者設也。

用者審之。


〔《脈》〕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脈傷氣壅所致。

經雲∶肺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者,此病皆肺虛,咳唾血之症,治法並見氣虛條。

治虛勞久嗽咯血。用五倍子焙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溫茶一大口許調勻,食後米飲半盞調服。


〔《玄》〕肺經嘔咳諸血,及痰中有血,初用生蘿蔔汁半盞,入鹽少許,服之立效,如無生蘿蔔,用蘿蔔子一錢,蘇葉一錢,同煎服。次用雞蘇散加阿膠治之。(《本草》雲∶蘿蔔大下氣,氣下則血亦下也。)


〔《經》〕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鮮桑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一處搗為末,每服一二錢,米飲調下。此方神效。


〔《本》〕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及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扁豆散

扁豆 生薑(各半兩) 枇杷葉(去毛) 半夏 人參 白朮(各一分) 白茅根(三分)

上銼,水三升,煎一升,去渣,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千》〕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薑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豬膏(二合)

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淨。搗如膏。又和薑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

每服如杏仁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次增加。

上後二方生薑多,肺虛及汗多亡陽與血下便者,忌用。


〔《素》〕少陰所謂咳唾則有血者,陽脈傷也。(脈解篇)


運氣 咳唾血有二∶

一曰熱傷肺。經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唾血。又雲∶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病咳唾血。治以咸寒是也。

二曰濕傷腎。經雲∶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咳唾則有血,治以苦熱是也。


〔丹〕治咯血。用白芨一兩,藕節半兩,為細末,每一錢,湯調服,神效。或雲芨下咽至血竅,則竅為芨末填而血止也。


〔《山》〕咯血。新棉灰半錢,酒調下。

針灸唾嗽血毒,取足少陰一經。經雲∶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咳唾有血。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東〕吐血內損∶地五會(三分,灸五壯) 魚際(五分瀉) 尺澤(一寸補)


〔《甲》〕唾血時寒熱,瀉魚際,補尺澤。唾血振寒,嗌干,太淵主之。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地五會灸。胸脅脹滿,咳逆上氣呼吸及唾濁沫膿血,庫房主之。


〔《外》〕治上氣唾膿血,灸兩乳下黑肉際,各一十壯。


〔仲〕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此為肺痿之病。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為肺痿,數實,為肺癰。

上肺痿唾膿血治法,散見本門諸方。若肺痿,但唾涎沫無膿血者,見咳嗽門。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 肉不通。(經雲∶急者多寒。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吐血。(王注云∶肺虛極則咯逆故唾血。脈要精微篇)


〔《脈》〕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手少陰筋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成伏梁唾膿血者,死不治。(全文見筋 伏梁心之積,在臍上。)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唾血。(全文見虛實法。)


〔羅〕肺痿辨 華嚴寺何上座,年未四十。四月間,因澡浴大汗出,還寺剃頭傷風寒,頭疼,四肢睏倦,就市中撮取通聖散服之,又發汗。頭疼少減,再日復作,又以前藥發之,汗數次,四肢添勞重,喘促自汗惡風,咳而有血,懶於言語,飲食減少。求醫治之,與藥又多以生薑為引。至六月間,精神愈困,飲食減少,形體羸瘦,或咳或唾,經血極多,請予治之,具說前由。診其脈浮數七八至,按之無力。予曰∶不救矣。或曰∶何為不救?予曰∶血之與汗,異名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金匱要略》雲∶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今肺氣已虛,又以辛藥瀉之,重虛其肺,不死何待。藏氣法時論雲∶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蓋不知《內經》之旨。仲景雲∶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世人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習,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其僧不數日果亡。

妊孕咳唾血 編輯

〔《心》〕妊孕寒熱往來,咳嗽血痰,或嘔吐不食無力,或喘滿乳脊相應痛,或口中唾如霜雪,出語無聲,或耳鳴,或痰涎日夜數碗,誤用熱藥之故也。風門 魂戶(各五分) 支溝 間使(各相透)

如寒熱未解,百節螈 昏憒,再取絕骨(五分) 太溪(三分) 如脈氣未平,瀉太淵 太白(各二分) 中府。

以上穴,實瀉虛補,治產前病立效,此病安後半年,必有一變,四肢消瘦,單腹腫脹,即取陰交一穴,去其惡物也。

溲血 編輯

〔無〕玉屑膏治尿血,並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

黃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用蘿蔔大者,切一指濃,三指大四五片,蜜淹少時,蘸蜜炙干,復蘸復炙,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至熟,蘸黃 、人參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


〔《外》〕療虛尿血方。干膠三兩,炙搗末,酒二升,和溫服。


〔無〕發灰散治小便尿血。

發灰(《本草》雲∶發灰能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癰疽血衄。丹溪雲∶發,補陰甚捷。)

上一味,每用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服,井花水調亦得。一法茅草根、車前子煎湯調下尤妙。兼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一兩口,或舌上出血如針孔。若鼻衄,吹內立已。


〔葛〕治小便出血。當歸四兩,細銼,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丹〕有血虛,四物湯加牛膝膏。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全文見痿。)


〔姚氏〕治小便出血。龍骨末方寸匕,水調溫服,日三服瘥。


〔《肘》〕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取血神效。


〔《經》〕治尿血不止。以鬱金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水一盞,煎三合去渣溫服,日三服。


〔《濟》〕鹿角膠丸治房室勞傷,小便尿血。

鹿角膠(半兩) 沒藥(另研) 油頭髮灰(各三錢)

上為末,用茅根汁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全文見診病傳變。)


〔仲〕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 不通。


〔丹〕溺血屬熱,山梔炒水煎,或用小薊、琥珀。


〔《玄》〕小便出血,是心伏熱在於小腸,宜鏡面草自然汁,加生蜜一匙服之,以八正散加麥門冬,蔥煎服。如小便澀痛,以海金沙細末調治之。(八正散見淋條。)


〔《外》〕治尿血。車前草搗取汁五合,空心服之。


〔《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生地(四兩) 小薊根 滑石 通草 蒲黃(炒) 藕節 淡竹葉 當歸(去蘆,酒浸)山梔仁 甘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無〕 草汁法。(方見淋。)


〔丹〕尿血實者,可用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當歸承氣湯即調胃承氣加當歸。)


〔《脈》〕尺脈滑,氣血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丹〕冬榮散治小便出血,及腸風下血。

用夏枯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下。一方,用涼水調下。

少陰澀,則病積溲血。(又見積塊。)

咳而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逆也。(同上。凡脈曰勞曰強曰勁曰搏者皆謂有力而實也。)

妊娠尿血 編輯

〔《聖》〕治妊娠尿血。用阿膠炒黃為散,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大》〕治妊娠尿血。

阿膠 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空心粥飲調二錢。

下血 編輯

〔丹〕下血不可用純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下血屬虛者,當溫散之,四物加乾薑、升麻。便血過多者,四物加 皮。有熱者,四物加山梔、升麻、秦艽、阿膠。有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本》〕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藏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是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仲景雲∶脈弦而大者,弦為緊,大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下部虛而下者也。若得革脈,須宜服溫補藥。蟲痔宜熏,《千金》用皮艾者佳,予嘗用有效。(方見痔。)


〔垣〕升麻補胃湯治宿有腸血症,因五月大熱吃杏,腸 下血遠三四尺,散漫如篩,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濕毒腸 ,是陽明少陽經血症,昇陽湯主之。

升麻(一錢半) 羌活(一錢) 獨活(五分) 柴胡 防風(各錢半) 葛根(三分) 肉桂(少許)白芍藥(五分) 牡丹皮(半錢) 黃 (一錢) 熟地 生地(各五分) 歸身(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如麻子大,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和中益胃湯治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虛。

熟地(三錢) 歸身(酒洗,三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蘇木(一分) 本(二分)甘草(炙,三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午食前溫服,一帖愈。

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 下血。另作一 ,其血HT 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下,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沖熱毒所作也,當昇陽去濕熱,和血脈,不兩服而愈。

生地 牡丹皮 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一錢半) 熟地 黃 (一錢) 升麻(七分)歸身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二分) 甘草(炙,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四大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立效。

益智和中湯治腸 下血,紅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惡寒,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無力,關脈甚緊,肌表陽明分涼,腹皮熱而喜熱物熨之,內寒明矣。

升麻(一錢) 葛根(五分) 白芍藥(錢半) 甘草(炙,一錢) 桂枝(四分) 益智(五分)半夏(五分) 肉桂(一分) 歸身(一錢) 黃 (一錢) 乾薑(少許) 牡丹皮 柴胡(各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三盞,煎一盞,食後溫服。


〔丹〕婦人年六十,性多沉怒,大便下血,十餘年不止,食減形困,心搖動,或如煙熏,情性極惡,早起面微浮急。此時便血尤未盡絕,中間若得一二日不來,則意思稍清,但遇稍不如意事,則血復作,百法不治。左三部脈浮大,稍重手則無,久取之又似滯澀,而至數不勻,右三部沉澀細弱,寸脈沉絕。予謂氣鬱生涎,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不降,心血絕少,不能自養,所以有如熏之狀。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行則血不能歸隧道,以壯脾為君,諸藥佐之。遂以二陳湯加酒紅花、升麻、當歸身、酒黃連、青皮、貝母、澤瀉、黃 、人參、白朮、酒芍藥,每帖生附子一小片煎服,四帖後血止。遂去附子,加干葛、牡丹皮、山梔子,而如熏之狀亦除去。

又於前方加縮砂、炒神曲、熟地、木香,倍參、術,服半月而全愈。

治下血。蒼朮、地黃,同擂細末為丸,不用鐵器。


〔《玄》〕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澀,究其本末症狀,先清其表,後攻其里,其血自止。

如脈洪大,宜後方四物合解毒湯調治。(解毒湯方見發熱。)


〔《本》〕治腸風瀉血。

牽牛(五兩) 牙皂(三兩,不蛀者,捶碎)

上二味水浸三日後,除皂角不用,將酒一升煮,令干焙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服。或轉下黃物,不妨。病可後,每日常服五丸,飯飲送下。


〔潔〕黃連湯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 當歸(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治大便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

芍藥 黃連 當歸(各半兩) 大黃(一錢) 淡桂(五分) 甘草(炙,二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垣〕夫腸 者,為水谷與血,另作一 ,如HT 桶湧出也。夏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 之病甚也,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黃柏(去皮) 知母(炒。各一錢) 青皮(炒) 槐子(炒) 當歸 熟地(各五分)

上 咀,俱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前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於食前空心服。如里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如腹中動搖有水聲,而小便不調者,停飲也,診是何髒,以去水飲藥瀉之。假令脈洪大,用瀉火利小便之類是也。

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乃胃中元氣少故也,與七味白朮散補之。(方見消渴。)如發熱惡熱煩躁,大渴不止,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無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湯症也,此血虛發躁,當以黃 一兩,當歸二錢, 咀。水煎服。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不通,以昇陽除濕防風湯升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酒浸,炒,去皮,淨,四錢) 白朮(一錢) 白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防風(二錢)

上 咀,除蒼朮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空心食前服。如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風藥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腹脹閉塞不通,宜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昇陽湯助其陽。或不便,以昇陽湯中加泄藥通之。

當歸和血散治腸 下血,或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 荊芥 熟地 白朮(各六分) 當歸 升麻(各一錢) 川芎(四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清水飲湯調,食前下。


〔《本》〕治腸風髒毒,槐花散

槐花(炒) 柏葉(搗爛,焙) 荊芥 枳殼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空心食前服。(《經驗》治下血,槐花、荊芥等分為末,酒調下一錢。)


〔《玄》〕大便下血者,肺與大腸受熱,宜四物同解毒藥,入艾煎,下三黃丸調治之。


〔丹〕治便血久久傷血,並麻風症,癬瘡見面者用。

龜板(二兩) 升麻 香附(各半兩) 白芍藥(一兩半) 側柏葉(一兩) 椿皮(七錢半)

上為末粥丸,先用四物加白朮、黃連、廿草、陳皮等藥,作湯送下。

積熱便血。蒼朮 陳皮(各二錢半) 黃柏 黃芩(各七錢半) 連翹(半錢) 生地膏(六兩)

上為末,以地黃膏搜為丸。

脈緩大,口渴便血,月經紫色,勞挾濕熱。

白朮(五錢) 地黃 黃柏(炒) 白芍藥(各三錢) 地榆(二錢) 黃芩(一錢) 香附(二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

孫用和治腸風瀉血。黃 、黃連等分為末,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羅〕結陰丹治腸風下血,髒毒下血,諸大便血疾。

枳殼(麩炒) 威靈仙 黃 陳皮(去白) 椿根白皮 何首烏 荊芥穗(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


〔《本》〕椿皮丸

臭椿皮(刮去粗皮焙,十四兩) 蒼朮 枳殼(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三四十丸。

治腸風瀉血,久不止,玉屑丸

槐根白皮(去粗皮) 苦楝根(去皮,各三兩) 椿根白皮(四兩,三味於九月後二月前取,軟者曬乾) 天南星 半夏(各半兩,並生用) 威靈仙(一兩) 寒食麵(三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一盞,煎沸下丸子,煮令浮,以匙抄起,溫溫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頃年有人下血,幾盈盆,頓爾疲萎,諸藥不效。予曰∶此正腸風,令服玉屑丸,三服而愈。


〔《經》〕治髒毒下血。以苦楝子炒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斗》〕治腸風痔瀉血。羊蹄根葉,蒸爛一碗,食之立瘥。


〔《外》〕治卒下血不止。龍膽草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瘥。


〔《本》〕蕨菜花不以多少,文武火焙乾為末,每服三錢,飯飲調下。


〔子和〕一男子髒毒下血,當六月熱不可堪,自甘於死,忽思蜜水,猛舍性命飲一大盞,痛止血住。


〔《素》〕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駱龍吉雲∶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者是也。因血結不行故下。陰陽別論)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從容篇)


〔羅〕真定總管史侯男,年四十二歲,形體本瘦,因勉強飲酸酒得腹痛,次傳泄瀉,十餘日。

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腸鳴腹痛。醫以諸見血皆熱,治以芍藥柏皮湯之類,前證如故,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請予治之,診得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內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曰∶

邪至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以平胃地榆湯主之。

蒼朮(一錢) 白朮 陳皮 茯苓 濃朴(各五分) 甘草(炙) 乾薑 當歸 炒曲 白芍藥 益智仁 人參(各三分) 地榆(七分) 升麻(一錢) 葛根(五分) 黑附子(炮,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數服病減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壯,引胃氣上升,次灸氣海百壯,生發元氣,灸則強食生肉,以還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溫脾壯胃,生發元氣,次服芳香之劑,慎言語、節飲食而愈。


〔海〕楊師大醉,醒發大渴,飲水三大盞,又飲冰茶三碗,後病便鮮血四次,約一盆。先與吳茱萸丸,翌日又與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後自利。又與神應丸,四服自利乃止。或問曰∶

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予曰∶若用寒藥,其疾大變,難治。寒飲內傷,復用寒藥,非其治也。況血為寒所凝,入大腸間,而便下血,溫之乃行,所以得熱則自止。楊氏飲冷酒,瀉血,服對金散止。亦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意也。

唐生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餘行,脾胃受寒濕毒,與六神平胃散半兩,加白朮三錢,以利腰臍間血,一服愈。


〔《易》〕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茯苓 川芎 官桂 當歸 芍藥 白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熱空心服,小兒量力增減。

若加熟地、黃 、甘草等分為十味,名十補湯。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蠣。若虛寒,加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根據本方等分。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湯加柴胡一兩。若氣弱,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

若惡風,加官桂。若脈澀,加當歸。若腹痛,加白芍藥。若胃熱濕盛,加白朮。


〔潔〕治血下,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黃。

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若肌熱者,加地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治腸風,烏荊丸

川烏頭(一兩,炮,去皮尖) 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熟水亦得。有病發時,食前日三服。無病時,日一服。


〔仲〕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甘草 熟地 白朮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一兩)

上杵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梅師雲∶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赤豆杵末,水調吞下方寸匕。又方,治腸風,赤小豆炒黑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全文見五臟。)


〔《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生氣通天論)

上飲食不節,腸 ,如羅謙甫治真定總管史侯男,飲酸酒下血法,及海藏治楊師飲冰茶下血法,治唐生飲酪水下血法是也。並見寒濕條。


〔世〕 治酒積下血不止,糞後見,諸藥不效。

神曲(一兩半) 白酒藥(二丸)

上同為末,用清水調,捏作餅子,慢火上炙黃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亦治泄瀉神效。


〔《靈》〕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 。(論疾診尺篇)


〔易〕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下血。(方論寒濕條。)


〔丹〕治腸風下血及血崩。用五靈脂炒,去火毒,每服二錢。


〔世〕腸風下血。馬鞭草葉,研碎扭汁服。


〔丹〕髒毒下血。車前草連根一握,生薑一小塊,新水研碎去渣,候血欲下時,腰間必覺重,便服此藥一盞。少坐漸覺冷下腹中,即登廁,已不見血矣,甚者不過再服。


〔《本》〕治腸風髒毒,酒痢下血。

黃連 生薑

上二味煎湯,下二氣丸,次服五槐丸,方列於後。

又方

金星草(三兩,草味苦寒,大解丹石毒) 陳乾薑

上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空心服。

孫真人治糞後有血,濃煎艾葉湯,和生薑汁三合服之。


〔《本》〕治髒毒,蒜連丸。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熟,研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


〔《衍》〕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可即丸如桐子大。以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葫即蒜也,本草稱其能清血。)


〔垣〕烏梅丸治腸風下血,服之立效。

真僵蠶(一兩) 烏梅肉(焙乾,一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雞頭肉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送下,日三服。


〔《本》〕五槐丸治髒毒。

五倍子 槐花(陳者) 百藥煎(好者。各等分)

上焙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一日三服。


〔丹〕治下血。用白芷、五倍子為末,丸服。


〔《本》〕治腸風。

五倍子 白礬(各五錢。)

上為末,順流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忌酒。

上酸寒之劑


〔《千》〕糞前有血,令人面黃。石榴皮取末,茄子枝湯下。


〔丹〕治腸風下血,百藥不效。有一良醫,獨用山里棗,俗名鼻涕團,又名酸棗,最治下血之疾。試取干者為末,服之應手而安。藥苟對症,其效若此,烏可以賤而忽之哉。(《衍義》雲∶酸棗微熱。)

上酸熱之劑。


〔《本》〕丈夫傷血,婦人血崩漬,入大腸出血。

草豆蔻 檳榔(各炒紫色) 罌粟殼(燒灰)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世〕冬榮散 治腸風下血。(方見溲血。)


〔《博》〕治遠年日久腸風下血不止。枳殼燒灰存性,羊脛炭為末,和勻,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空心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立效。(每服枳殼灰五錢,炭末七錢)


〔《本》〕治腸風,炒赤小豆散。(方見上下血條赤豆當歸散下注。)

又方 栝蔞三個,燒灰存性,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靈苑》〕治腸風下血久不止。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匕,食前米飲調下。(丹溪雲∶

茄蒂燒灰存性,山梔炒。等分為末,丸之,米飲下百丸。)


〔《本》〕治腸風。絲瓜燒灰存性,空心溫酒調服二錢。


〔《食療》〕治下鮮血。梔子燒灰,水和一錢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廣》〕治瀉血不止。桑耳一兩,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渣,空心分溫三服。


〔《本》〕治腸風下血。

核桃殼 繭蛻 皮鞋底 赤雞冠花(等分)

上燒灰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下。

又方 治髒毒。

當歸 枳殼 側柏葉 陳槐花子 百草霜 芍藥(各一兩)

上銼碎,一處炒令煙微起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日午米湯下,各食前服甚妙。


〔丹〕一方 治腸 。用陳年棕櫚燒灰,百藥煎為丸服。


〔《本》〕又方 皂角樹上蕈,新瓦上焙乾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山》〕髒毒便血。生藕節切片,清早蘸平胃散嚼下。


〔丹〕治腸痔大便常血,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瘥。


灸刺腸 下血有二法∶

其一取肝。經雲,病注下血,取曲泉是也。

其二取腎。經雲∶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黃膽腸 ,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脈》〕關脈芤,大便出血數斗者,以鬲俞傷故也,宜灸鬲俞。若下重去血者,宜針關元。


〔垣〕治腸風下血,灸二十椎下,隨年壯三報穴立愈。


〔《甲》〕腸中有寒熱注下,腸 便血,會陽主之。腸鳴 泄,下 主之。腸 泄切痛,四滿主之。腸 ,中 主之。(一名中都。)


〔《怪穴》〕治腸風下血,肘內曲澤下一寸。


〔《集》〕又法∶三間、商陽、大陵、內關、命門、扶承。


〔海〕血症與黃證,俱頭汗出,惡風,口飲酒,便褐色或黑色者,亦同血症治之。


〔《素》〕腎脈小搏沉為腸 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大奇論)

淫而奪精,身熱色夭然,及酒後下血,血篤重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素》〕心肝 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 ,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大奇論)帝曰∶腸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身寒則生。帝曰∶腸 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俱通評虛實論)脾脈外鼓沉為腸 ,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 ,易治。(俱大奇論)腹脹便血,脈大時絕,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全文見診生死。絕謂斷絕而不相續也。)


〔《脈》〕腸 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腸 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素》〕陰陽虛,腸 死。(陰陽別論)胃移熱於脾,傳為虛,腸 ,死不可治。(全文見診病傳變。)

中蠱下血 編輯

(唾水沉者,心腹絞痛下血如爛肉者,俱為蠱。)


〔《千》〕治中蠱下血如雞肝出,其餘四髒俱壞,惟心未毀,或鼻破待死。取馬藺根末,水服方寸匕,隨吐則出,極神。此苗似葛蔓綠紫,生子似橘子。


〔梅〕治卒中蠱毒,下血如雞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用白 荷葉,密安病患席下,勿令病患知覺,自呼蠱主姓名。


〔《百一》〕治中蠱毒,或吐下血者若爛肝。取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漬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治。


〔《千金翼》〕治蠱毒下血。 毛燒末,水服方寸匕,當吐蠱毒。


〔《肘》〕療中蠱毒,吐血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瓠令消,服之神效。

諸痿 編輯

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


〔丹〕痿屬濕熱,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食積妨礙不降者,有死血者。


〔《素》〕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着則生痿 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痿病論)或問曰∶治痿之法,取陽明之一經.此引而未發之言,願明以告我。予曰∶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則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東方木肝也,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五方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兩,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溫而居中,主四肢,畏火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則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駱龍吉亦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東垣先生取柏皮為君,黃 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雖然,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濃髮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也。


〔垣〕清暑益氣湯 黃 人參湯 清燥湯(三方並見注夏)


〔丹〕補益丸 治痿。

龜板(酒炙,一兩) 鎖陽(酒浸,一兩) 生地(酒浸,兩半) 歸身(酒浸,一兩) 陳皮(一兩)杜牛膝(酒浸,一兩) 白朮(二兩) 乾薑(七錢半) 黃柏(炒,半兩) 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二錢) 茯苓(半兩) 白芍藥(酒浸,一兩) 甘草(炙,一錢) 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藥末,曬乾)

諸藥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龍虎丹治痿。

敗龜板(酒炙) 虎骨(酒炙) 黃柏(酒炙) 乾薑(二錢半) 鎖陽(七錢半) 金箔(十片)

神曲 如懶言語,加山藥末七錢。

上為末,糯粉糊為丸,空心白湯服。

虎潛丸

龜板(四兩) 知母(二兩) 黃柏(四兩) 熟地(二兩) 牛膝(三兩半) 鎖陽(一兩) 虎骨(炙,一兩) 當歸(一兩) 芍藥(兩半) 陳皮(七錢半)乾薑(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加附子,治痿厥如神。

濕熱痿,東垣健步丸加芩、柏、蒼朮。東垣補益腎肝丸,治腳膝無力。(二方並見痿厥。)

蕭炳神龜滋陰丸。(方見涎下。)丹溪氣虛病痿,四君子加蒼朮、芩、柏。血虛病痿,四物湯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保命集》治脾虛四肢不用,以十全散者,蓋治氣血俱虛者也。


〔無〕加減四斤丸治腎肝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不自勝持,起居須人,足不任地,驚恐戰掉,潮熱時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諸虛不足。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瓜 菟絲子(酒浸,另研)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 天麻 五味子(酒浸,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食前下。

王啟玄傳《玄珠》耘苗丹三方。序曰∶張長沙戒人妄服燥烈之藥,謂藥勢偏有所助,勝克流變,則真病生焉,猶憫苗不長而揠之者也。若稟氣血不強,合服此而不服,是不耘苗者也,故名耘苗丹。此丹養五臟,補不足,秘固真元,均調二氣,和暢榮衛,保神守中。

五味子(半斤) 巴戟(去心) 遠志(去心) 枸杞子 山藥 白茯苓 肉蓯蓉(酒浸)百部(酒浸一宿,焙) 杜仲(炒,斷絲) 蛇床子 防風(去蘆) 柏子仁(另研) 菟絲子(酒浸,另研。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食前溫酒鹽湯任下三十丸。春干棗湯下,夏加五味子四兩,四季月加蓯蓉六兩,秋加枸杞子六兩。

衛生湯補虛勞,強五臟,除煩熱,養真元,退邪熱,順血脈。

當歸 白芍藥(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黃 (八兩)

年老加酒半盞,同水煎。


〔蕭炳〕治腳軟丹參酒。(方見痿厥。)


〔《經》〕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搔癢。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焙乾,於木臼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保》〕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舉。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方得稟受。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脾實病痿者。經雲∶脾病者肉痿,足不收。又雲∶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雲∶其犯雨濕之地,則為痿者是也。


〔丹〕濕痰病痿。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


〔《斗》〕商陸飯 治腳軟。(方見痿厥。)


〔子和〕陳下一武卒宋子玉,因駐軍息城,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膝兩足皆不任用, 而不行,求治於予。予察其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予思《內經》火淫於內,治以咸寒。以鹽水越其膈間寒熱宿痰,(新者為熱,舊者為寒。)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可以涌之。宿痰既盡,因而下之。節次間行,覺神志日清,飲食日美,兩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又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劑煎,時時呷之。


〔《保》〕心熱盛則火獨亢,火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陰氣厥逆,火復內焰,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也,可下數百行而愈。


〔丹〕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


〔《素》〕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手足三陰之經也。)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手足三陽之經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調經篇雲∶脾藏肉不足則四肢不用。示從容論雲∶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脾虛四肢不用,治法並見前肺熱條。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全文見診。)

此即諸痿皆生於肺熱之義。王注云∶上謂上焦,心肺氣也。


運氣 痿有三∶一曰熱痿。經雲∶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雲∶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是也。

二曰濕痿。經雲∶歲土太過,甚則病肌肉痿,足痿不收。又雲∶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四肢不舉。又雲∶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肌肉痿,足痿。又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骨痿是也。

三曰風制脾痿。經雲∶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體重,肌肉痿是也。


〔《靈》〕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是也。(顙大謂額角入髮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於耳上,故名鉗耳也。)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沖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下陵,三里穴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歷也。盛絡皆當取之。(根結篇)

刺痿經文,見前熱條,今概舉其略。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 ,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溲血,樞折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於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沖,至春病已。

脾熱生肉痿,乾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谷,通其俞太溪,至冬病已。

又痿 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雲∶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雲∶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

又雲∶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酸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雲∶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又雲∶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懈怠安臥,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雲∶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雲∶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甲》〕痿不相知,太白主之。(一雲身重骨痿不相知。)足下緩失履,沖陽主之。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 不能行,地倉主之。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全文見治虛實法。)


〔丹〕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注夏 編輯

〔子和〕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時。午者,少陰君火之位。未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

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痿發此三月之內,為熱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大。


〔丹〕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補中益氣中去柴、升,加黃柏炒。挾痰者,用南星。


〔垣〕刺志論雲∶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於陽明。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睏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熱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 甘溫,補之為君,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黃 (一錢,汗少,減五分) 人參(去蘆,五分) 升麻(一錢) 澤瀉(五分) 甘草(炙,三分)蒼朮(泔浸去蘆,一錢)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粒) 白朮(五分) 神曲(炒黃,五分)黃柏(酒浸去皮,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分) 歸身(三分) 陳皮(五分) 青皮(去皮,二分半)

上件同 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劑之多少,臨時斟酌。

此病皆由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若於其時病濕熱脾旺之症,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 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溫甘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 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甘草最少,恐資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若從權,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消而反行陰道,故使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若中滿者,去甘草。

咳甚者,去人參。如口乾嗌干者,加干葛。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發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 。 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雲∶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已有甘溫三味之論,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

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

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KT KT 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秘結,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遭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腹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治庚辛之不足,黃 人參湯主之。

黃 (一錢,如自汗過多,加一錢) 人參(去蘆,五分) 甘草(炙,二分) 白朮(五分)蒼朮(半錢,無汗,一錢) 橘皮(二分,不去白) 黃柏(酒洗,二分,以救腎水之源)神曲(炒,三分) 五味子(九粒) 麥門冬(去心,二分) 歸身(酒洗,二分) 升麻(六分)

上 咀,俱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三分)、 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

如氣短,精神少,如夢寐間睏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

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半錢)。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患必顯風症,單血藥不可復加,止常服黃 人參湯,藥只用羌活(半兩)、防風(半兩)二味 咀,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並去白陳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服。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半錢)、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夫脾胃虛弱,至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者,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根據。經雲∶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甚,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可以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是也。孫思邈曰∶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症,況虛損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睏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若風犯汗眼皮膚,必搐項筋,皮枯毛焦,身體皆重,肢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疼,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濕相搏也。頭痛或頭重,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不樂生之意,情思慘淒,此陰勝陽之極也。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者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漬,痹而不仁,傳為肉痿證。證中皆有肺疾,用藥之人,當以此調之。氣上沖胸,皆厥證也。痿者,四肢痿軟而無力也,其心煩冤不止。(心神撩亂者是也。)厥者,氣逆也,甚則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須也,於前已立黃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中,每加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各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只加澤瀉(二分),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如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已中痿邪者,加酒洗黃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湧出氣力。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粒)、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當以意斟酌。若妨食則止,候食進再服。取三里、氣街,以三棱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濕面。夫痿者,濕熱乘於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心煩冤而不止也。若身重減,氣不短,小便如常,及濕熱之令退時,或所增之病氣退者,不用五味子、澤瀉、豬苓、茯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之藥,只根據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藥,亦須用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步行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黃 (錢半) 黃連(一錢,去須) 蒼朮(一錢) 白朮(一錢) 陳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當歸(一錢二分) 澤瀉(五分) 柴胡 麥門冬 生地 神曲(炒)豬苓 黃柏(酒制) 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丹〕宋某,勞傷發熱,當作注夏治之。

黃柏(炒) 升麻(各三分) 黃 人參 木通 白芍藥(各五分) 白朮(錢半) 陳皮 甘草(炙。各二分)

婦人患注夏,手足酸軟而熱。

白朮(一錢) 黃柏(炒) 白芍藥 陳皮 當歸(一錢) 蒼朮(五分) 甘草(生) 姜(二片)

解即痿類 編輯

解 之證,懈倦困弱似痿,故附痿後。

冬脈大過,為病在外,則令人解 。春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全文見治虛實法。王注云∶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佇不可名,謂之解 也。)


〔《素》〕尺脈緩澀,謂之解 。(平人氣象論 王注云∶尺為陰部,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解名謂之解 也。)

尺內弱者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全文見診生死。)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爍 酸,體解 然不去矣。(全文見禁刺。)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全文見瘧。)

編輯

舌屬心脾二髒。經雲∶心主熱。又雲∶在髒為心,在竅為舌。又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是舌屬心也。又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屬脾也。

舌腫痛 編輯

〔無〕金沸草湯治風寒傷於心脾,令人憎寒熱,齒浮,舌腫痛。

荊芥穗(四兩) 旋復花 前胡 麻黃(去節,各三兩) 赤芍藥 半夏(各一兩)

上銼散,每五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漱口,吐一半,吃一半。世醫用此發散傷寒傷風,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獨未知用之舌腫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腫滿塞,粥藥不入,其勢危甚,大煎此一劑,乘熱以紙籠氣熏之,遂愈。


〔世〕烏犀膏 治重舌木舌。(方見咽喉痛。)


〔《本》〕治心脾壅熱,木舌腫脹。

玄參 升麻 大黃 犀角(各三分)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不拘時。


〔世〕舌腫脹退場門。硼砂細末,切生薑蘸藥,揩舌腫處即退。又雲,蓖麻取油蘸紙捻燒煙熏之愈,又治牛舌出亦好。


〔丹〕重舌,用好膽礬研細敷之。


〔無〕黑散子治舌忽然腫破。用釜底煤研細,以醋調敷舌上下,脫去更敷,能先決出血竟敷之,尤佳。一法用鹽等分調敷。


〔《山》〕舌腫,亂發燒灰水調下


〔丹〕飛絲入口,喉舌間生泡。紫蘇嚼,白湯下,立效。

針灸舌痛獨取脾脈,經雲∶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舌本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摘》〕治舌下腫,難言,口瘡,舌縱,涎出,及舌根急縮∶廉泉(三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集》〕治舌腫∶廉泉(三分,灸。)金津 玉液(各用三棱針出血。)天突 少商


〔東〕又法∶廉泉 然谷 風府 天突 關元


〔垣〕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刺禁論雲∶刺舌下中脈太過,血不止,為喑。刺節真邪論雲∶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頷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為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誤也。當取頷下者為當,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頷下乃足陽明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足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足少陰也,治涎下。解雲∶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放涎下,當出血瀉胃中熱,又知非舌下兩脈也。頷下結喉上者為準矣。脹論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按《針經》雲∶少陽結於廉泉,今曰陽明者誤也。)


〔子和〕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元舌大三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將至顛 。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覺血少,痛減腫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則愈。又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燔針艾火,皆失此義也。


〔無〕凡舌腫,下必有噤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尾小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

舌強舌卷 編輯

〔無〕礬石散治風濕寒,舌強不能語。

枯礬 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安舌下。

針灸舌卷,獨取手少陽絡與筋。經雲∶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又雲∶手陽明之筋,其病支痛,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是也。


〔《診》〕舌卷,若唇青卵縮者,必死。經雲∶厥陰絡者,甚則舌卷,卵上縮。經又雲∶肝者筋之合也,肝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也。

舌縱涎下多唾 編輯

〔蕭〕治口角流涎不止,口目 邪,手足痿軟,方如下。(流涎者,自然流出也。)

神龜滋陰丸治足痿。

龜板(炙,四兩) 知母(酒炒,二兩) 鎖陽(酒洗,一兩) 黃柏(炒赤,二兩) 枸杞子 五味子(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清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通天愈風湯

人參(一錢) 威靈仙(去蘆,半錢) 南星(湯泡) 貝母(去心。各一錢) 連翹 防風(去蘆。各五分)栝蔞仁(十五粒) 白朮(一錢半) 桔梗(三錢) 甘草 荊芥穗(各五分) 生薑(三片)

上水一鍾半,煎七分去渣,入荊瀝一呷,薑汁些少,半飢時服。吞下清心導痰丸五十粒,日一服。

清心導痰丸

白附(一兩) 南星(薑汁,二兩) 半夏(薑汁,二兩) 黃連(炒,七錢半) 天花粉(一兩)白僵蠶(炒,去絲嘴,半兩) 川烏(鹽制,二錢) 鬱金(七錢半) 天麻 羌活(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通天愈風湯吞下。

清心牛黃丸

膽星(一兩) 牛黃(二錢) 黃連(一兩) 歸身 甘草 辰砂(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時唾津咽下。

嘗治宣文炳,口流涎不止,喜笑舌喑,脈洪大。用連、芩、柏、梔、白朮、蒼朮、半夏、竹瀝、薑汁,服之五日,涎止笑息。


〔仲〕雲∶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東垣雲∶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藥中加益智仁。(此多唾者,用力吐方出也。)


〔《靈》〕舌縱涎下,煩 ,取足少陰。(寒熱病篇)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口問篇)


〔《甲》〕 舌縱涎下,煩悶,陰谷主之。

自齧舌 編輯

〔《靈》〕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舌苔、舌黑 編輯

(二條見傷寒)

編輯

〔《素》〕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脈要精微論)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經脈別論)

自汗 編輯

〔《素》〕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全文見五臟。)陽加於陰謂之汗。(陰陽別論 陽氣入內,加於陰氣也。凡傷寒始病脈浮,至汗出則沉入內,加於陰也。)


〔垣〕表虛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黃 ,能治虛勞自汗。(脈證有寒者亦用桂枝,無寒者用黃 。)


〔無〕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

黃 麻黃根 牡蠣( 研)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一百粒,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垣〕周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 麻黃根(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豬苓 羌活(各七分) 麥門冬(三分) 歸梢(五分)生地(三分) 生黃芩(五分) 五味子(七粒) 蘇木 紅花(各一分) 半夏(湯洗七次,五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中風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張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陰雨,寒濕相雜,因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濃衣,心胸悶躁,時躁熱,頭目昏憒,壅塞,食少減。此乃胃外陰火熾甚,與夫雨之濕氣挾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以風藥去其濕,以甘藥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

甘草(炙,三錢) 黃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黃芩(三分) 防風(三分) 酒黃芩(三分)人參(三錢,以助氣益胃。以上藥瀉胸中熱) 本(三分) 獨活(二分) 升麻(五分) 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風藥勝其濕) 細辛 蔓荊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頭目)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半,後入細辛等四味,再熬至一盞,去渣熱服。一服而止,諸症悉去。


〔丹〕人參、黃 少佐桂枝湯,甚者附子亦可用。


〔嚴〕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 (去蘆,蜜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本》〕補精氣,止肝邪,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人參丸

人參 山藥 白朮 白茯苓 石斛 黃 (取頭末) 五味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飲下,久服不熱,尤宜少年。

平人氣象論雲∶尺澀脈滑,謂之多汗。王注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榮血內涸。

又《針經》雲∶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脫。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按此二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其治法乃東垣正陽湯,用炒黃柏、知母及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汗,以臟腑言之,皆屬心。經雲∶心為汗。《難》雲∶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


〔垣〕或問濕之與汗,陰乎陽乎?予應之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濕主淋淫,驟注者,濕勝也,陰滋其濕,為露為雨,此陰寒隔熱火也。隔者,解也。陰濕寒下行,地之氣也。仲景雲∶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重虛則表陽虛極矣,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瓮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瓮里,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濕也審矣。又知此二者,亦為陰寒。《內經》雲∶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者,表虛無陽,不任外寒,終傳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之可見者也。

上濕勝自汗,治法並見陰虛條。


〔丹〕痰症亦有汗。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可用涼膈散。


〔《素》〕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病能篇 麋銜一名薇銜,俗名吳風草。)


〔河〕白朮散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症。

牡蠣( ,三錢) 白朮(一兩二錢) 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酒風,一名漏風。經雲∶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喘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此即酒風同治也。凡五臟風,皆自汗惡風。(經文見風門。)


〔丹〕周師脈弦,左大於右不數,身易得汗,小便赤,口燥,此為虛。

白朮 陳皮 歸尾 青皮(各半兩) 白芍藥 人參(各七錢) 黃芩 川芎(各三錢) 木通(二錢)甘草(炙,五錢)

分九帖,煎三之一,稍熱飲之,煎藥下保和丸二十粒。

動而汗出,有虛者,有熱者。


〔垣〕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去須) 五味子 烏梅(去核)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刺灸 汗出有二∶

其一取肺。經雲∶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三節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

其二取手足少陽。經雲∶三焦手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後痛。

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瘧,皆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素》〕肺脈 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發散也。(脈要精微論 灌汗謂汗多如灌洗之狀,病能論雲∶汗出而浴,亦此義也。)

肺脈緩甚,多為汗。(全文見治虛實法。)

頭汗 編輯

〔海〕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癒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彭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手足汗 編輯

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即無。


〔《本》〕治腳汗。

白礬 干葛(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纏三五日自然無汗。

無汗 編輯

〔《靈》〕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榮衛生會篇)


〔垣〕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竭。

生氣者,胃之谷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丹〕盛夏浴食無汗者,為表實。(見心痛表里條。)

楊順二官子,患脈澀而短,重取而弱,此久受濕傷血,多年無汗,遇勞身熱倦怠,如沙病狀。

蒼朮 白朮 芍藥(各半兩) 陳皮(六兩) 歸身(二兩) 甘草 紅花(各半兩)

分六帖,姜三片,煎服。

謝老形實,夏月無汗,成久嗽病。

半夏 蘇葉

二味為末,入莎末、枕流末、仁陷末,以栝蔞穣、桃仁泥半兩為丸,先服三拗湯三帖,卻服此丸子。(詳枕流末,蜆殼灰、蛤粉之類。仁陷末,神曲也。)


〔《甲》〕汗不出,曲差主之。

盜汗 編輯

〔垣〕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柏 黃芩 黃 黃連(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小兒用半錢。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炒,一錢) 知母(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去渣,臨臥服。


〔丹〕當歸龍薈丸 治盜汗。(見治法門。)


〔《本》〕治盜汗,外腎濕。

人參 苦參 龍膽草 麻黃根(各三錢)

上件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燒麩湯下。

嚴氏黃 湯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並宜服之。

黃 (去蘆,蜜炙,兩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酒蒸) 桂枝(不見火) 天門冬(去心)麻黃根 龍骨(各一兩) 五味子 小麥(炒) 防風(去蘆) 當歸(酒蒸) 甘草(炙。各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發厥自汗,加熟附子。發熱自汗,加石斛。


〔《山》〕盜汗,臨夜吃淡煮麥丸子,空心服妙香散。


〔《本》〕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柏子仁丸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兩) 牡蠣(坩鍋子內火 ,用醋淬七次,焙乾) 人參 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朮 五味子(各一兩) 淨麩(炒,半兩)

上八味為末,棗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將愈即住。作散調服亦可。


〔丹〕白朮湯治盜汗。

用白朮四兩,分作四處∶

一兩(用黃 同炒) 一兩(石斛同炒) 一兩(牡蠣同炒) 一兩(麩皮同炒)

各味炒黃色,余藥不用,只用白朮研末,每服三錢,用粟米煎湯送下,盡四兩為效。


〔世〕治盜汗出,山藥一味為末,臨臥酒調下三錢效。


〔《本》〕牡蠣散 治盜汗。(方見前自汗門。)


〔世〕黃 散治盜汗。

黃 木通 葛根

上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盜汗尤切。將椒目微炒,搗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世〕五仙丸治盜汗。

天仙子 五靈脂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湯臨臥服。(本草雲∶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者審之。)


〔《本》〕治盜汗。

威靈仙 甘草(各半錢) 水煎服。

臟腑盜汗皆屬腎。經雲∶腎病者,盜汗出,憎風是也。

運氣盜汗皆屬寒水。經雲∶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勞汗出,憎風。又雲∶太陽所至,為寢汗 是也。


〔世〕治盜汗。桑葉為末,茶服之,諸藥不應者,累驗。(出《醫說》)


〔孟〕豆豉能治久盜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漬兩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衍》〕牡蠣 過,麻黃根等分,同研極細粉,治盜汗及陰汗。


〔世〕盜汗∶陰都、五里、間使。


〔扁〕盜汗∶中極、氣海。虛損盜汗勞熱∶百勞(三分,瀉三吸)、肺俞(四分,補三呼。)。


〔成〕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覺則止而不復出矣。

卒中暴厥 編輯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屍,但氣不絕,脈動如故,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仲〕屍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菖蒲屑納鼻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之立起。(此即《內經》法也。詳見後。)


〔《素》〕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全文見繆刺論 ,音易。)


〔《玉》〕氣昏暈∶奪命(在曲澤上針入三分,先補,候氣回後瀉,不可離手,忌灸,如不蘇取濟中。)臍中(灸七壯,忌針。此二穴能起死回生。)


〔《摘》〕屍 ∶玉泉(八分,補十呼,得氣即瀉。) 隱白(三分,先補後瀉,補生瀉成,更於兩脅頻頻熨之。) 鬼擊 支溝(二分,先補後瀉,補生瀉成。)三里(補十呼,瀉五呼。此二穴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復刺。)中惡∶人中 中脘 氣海


〔仲〕少陰脈不止,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人不仁,此為屍蹶。當刺期門、巨闕。恍惚屍蹶煩痛,中極及仆參主之。


〔《甲》〕屍蹶,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屍蹶暴死,金門主之。


〔孫〕仁宗最寵貴妃,一日食次,忽仆倒,遍身卒冷。急奏帝,上乃急召孫、杜。即至,奏曰∶不妨,此乃氣厥爾,少頃,吐即復甦也。御坐良久,果吐而蘇。上問因何而得?二人並奏曰∶此貴妃方食,因憂怨氣上,遂與食相併,故如此者,吐即氣透,故復甦也。上問妃,有何事如此。妃對曰∶陛下無嗣,臣外家不能為陛下生皇嗣,所以自怨,氣忽上逆,而至驚動聖駕。上嘆曰∶朕亦自責,乃勞汝致病耶。因嘉獎孫、杜之能,良久曰∶醫道如此,豈非良醫也耶。上暴厥不知人,不治自愈。經雲∶帝曰,厥或令入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又雲∶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者是也。


〔丹〕嘗治一人,陰先虧而陽暴絕者。浦江鄭兄,年近六十,豢養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滯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晚登廁間,兩手疏散,兩眼開而無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無部位,可畏之甚。予適在彼,急令煎人參膏,且先與灸氣海穴壯如小指大,至八十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唇微動。參膏亦成,遂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

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五斤而痢止。至數十斤而安。


〔仲〕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糞也)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壯瘥。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飲以五毒諸膏散。(方未考。)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無濕着,水煮干者取汁。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

麻黃(去節,三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炙甘草(一錢) 《千金》有桂(二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千金方》雲∶主卒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患發左右提肩引之,藥下復增服一升,須臾立蘇。


〔《局》〕蘇合香丸治卒中惡忤疰。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 薰陸香(另研) 龍腦(研,各一兩) 青木香 白朮 白檀香丁香 硃砂(研,水飛) 沉香 香附(炒,去毛) 犀角(鋸屑) 蓽茇 安息香(另為末,調無灰酒一升,熬膏) 麝香(研) 訶梨勒(煨取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丸桐子大。清晨新汲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一丸,溫酒化服亦得。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縫袋帶之。陳無擇雲∶病自內作,不曉其名者,服之皆效。最治氣厥氣不和,吐利關格,甚有神效。


〔《肘》〕扁鵲∶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宜相參用之。已死。搗菖蒲生根,絞汁灌之立瘥。


〔仲〕救卒死而目閉者,搗韭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效。


〔無〕治魘卒死,諸暴絕症,用半夏不拘多少,湯泡七次為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心頭溫者可治。倉卒無方,急於人中穴及兩腳大拇指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


〔和〕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關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於右鼻竅中,然下咽有聲,復灌其左竅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穢及膠涎數升頓蘇。砒亦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此莫能動。

然無瓜蒂亦不可使用,宜消息之。

凡卒中、屍厥、郁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也。仲景雲∶郁冒欲解,必是大汗出。

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諸卒中用皂角、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發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本》〕解毒雄黃丸治卒中仆地,不知人事。(方見喉痹。)


〔仲〕三物備急丸

大黃 乾薑 巴豆(各一兩,去皮尖心外,熬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搗千杵,蜜和丸,器中貯之。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熱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

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無〕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水,當以布中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以多為佳,冷即易之。

古法,道塗無湯,即掬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於中以代湯。續與白虎、竹葉石膏湯。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蔥二寸許,津同咽,可抵飲水二升。(中暑之病即《內經》熱至則瞀郁是也。)

大黃龍丸治中暑眩暈,昏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渴甚,嘔吐泄瀉。常服去暑毒,分陰陽。

硫黃 硝石(各一兩) 雄黃(透明者) 白礬 滑石(各半兩) 寒食麵(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則以井水開口灌之。中暑忌冷。此藥以冷水下之,乃熱因寒用。


〔《本》〕又方 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便服之,立蘇。

半夏(四兩,醋一升半,煮盡焙乾) 甘草(一兩) 肉桂 赤茯苓(各半兩) 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用生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水下。予夏日登途,常蓄此藥於篋笥中,防諸緩急,及仆價門,每日一服,無伏暑之疾,奇驗不一。


〔《山》〕中暑發昏。以新汲水滴兩乳,以扇扇之。重者以地漿灌之則醒,若與水飲則死。


〔仲〕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無〕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忽然暈倒,時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口噤則斡開灌之。

乾薑附子湯 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躁熱。(方見傷寒。)


〔世〕治凍死法。四肢直,口噤,只有微氣者。

用大釜炒灰令暖,以囊盛熨心上,冷即易之,目開氣出,然後以粥清稍稍進之。若不先溫其心,便將火灸,則冷氣與火爭,必死矣。


〔垣〕瘡瘍郁冒,俗呼昏迷,慎不可下,汗之則愈。(此因出膿血至多而郁冒之也。)


〔仲〕郁冒欲解,必大汗出。


〔《本》〕人平居無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啞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

白薇湯

白薇 當歸(各一兩) 人參(半兩) 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

倉公散

藜蘆 瓜蒂 雄黃 礬石( )

上等分,為細末,少許吹入鼻中。


〔《脈》〕問曰∶婦人病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郁冒不知人,何也?師曰∶經水下,故為里虛。而發其汗,則表亦虛。此為表里俱虛,故令郁冒也。


〔垣〕婦人半產誤用寒涼藥有損論治法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不省,瞑目無所知覺,蓋因血暴亡。此有形血去之後,則心神無所養。心與包絡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火上熾,故令人昏冒。火乘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故血已虧損,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辛甘大寒之藥,能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乃陰虧瀉陽,使二者俱傷,反為不足。虛勞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此無形之熱,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於表,乃陰證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倖免不死,暴虧氣血,生命豈能久活?又不知《內經》有雲∶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瞑目合眼之病,悉屬於陰,宜汗不宜下。又不知傷寒郁冒,得汗則愈,是禁用寒涼藥也。分娩半產,本氣不病,是暴去有形之血,亡血補血,又何疑焉。補血則神昌,常時血下降亡,今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則能養神不昏矣。血暴降下,是秋冬之令大旺,今舉而升之以助其陽,則目張神不昏迷矣。今立一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以全生活血湯主之。

全生活血湯諸陽既陷,何以知之,血下脫故也。

紅花 蔓荊子 細辛(各五分) 生地(夏月倍加) 熟地(各一錢) 本 川芎(各一錢五分)防風 羌活 獨活 甘草(炙) 柴胡 葛根 歸身(各二錢) 白芍藥 升麻(各三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食前稍熱服。

當歸附子湯治臍下冷痛,赤白帶下。

當歸(二分) 炒鹽(三分) 蠍梢 升麻(各五錢) 甘草 柴胡(各七分) 黃柏(少許)附子 乾薑 良姜(各一錢)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去渣,稍熱服。或為細末,酒麵糊丸亦可。


〔《斗》〕治婦人血風攻腦,痛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取其嫩心,不限多少,陰乾為末,以常酒服一大錢,不拘時候,其功大效。服之多達腦,蓋善通頂門,今蒼耳是也。


〔《大》〕治妊娠因外感風,如中風狀,不知人。用熟艾為末,醋炒令極熱,乘熱以絹帛裹熨臍下,良久開省。

奔豚氣上沖咽喉,發作亦似死狀,往來寒熱是也。(治見積聚。)

卒中仆地,半身不遂者,為中風。(治見中風。)

卒中仆地,口吐涎沫者,為癲癇。(治見癲癇。)


運氣鬱冒有二∶

其一屬熱。經雲∶少陰之復,郁冒不知人,惡寒振栗。又雲∶少陽所至為瞀昧。又雲∶諸熱瞀 ,皆屬於火。治以咸寒是也。

其二屬寒。經雲∶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郁冒,蒙昧心痛。又太陽司天,與太陽之復,皆病善悲眩仆。又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病眩仆。治以甘熱是也。


〔《山》〕中惡客忤卒死者,灸臍中百壯,以皂角末搐鼻,或研韭汁灌耳中。


〔仲〕救卒死。

韭根 烏梅(二七個) 吳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櫛內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

救卒死方

雄雞冠割取血,以管吹納鼻中。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雞肝及血塗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並酒和,盡吞之。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用礬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浸腳令沒踝。


〔世〕驚怖死者,以溫酒灌之。


〔丹〕痰中後,心下迷悶汪洋,食少倦怠。

白朮(二錢半) 川芎(半錢) 蒼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姜(三片) 水煎服。

四六嫂,因食生菜青梅,痰發昏冒不知人,口渴脈滑,今已能言,但說心下痞痛乏力。

陳皮 白朮(各一錢) 蒼朮(半錢) 滑石(一錢半) 木香(三分) 甘草(炙,些少)半夏(七分半) 水煎服。

婦人三十餘歲,因產後能食,半月後,忽頭暈仆不知人,醒後至今食少。

白朮(二錢) 川芎 黃芩 茯苓(各一錢) 姜(三片)

上煎取三之一,下保和丸三十粒。


〔《本》〕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氣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候用藥,非止不相當,多致殺人。元 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禁涎潮,一里醫便作中風,以大通丸三粒下之,大下數行,一夕卒,予嘗痛恨。每見此症,急化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其寒熱虛實而調理之,無不愈者。

經雲∶無故而喑,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為祟,滑者鬼疰,緊而急者遁屍。


〔《素》〕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大奇論)脈浮而散者為 仆。(王注云∶浮為虛,散為不足。脈要精微論)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玉機真藏論)


〔無〕中暑脈陽弱陰虛,微遲似芤。


〔《脈》〕問曰∶婦人病如癲疾郁冒,一日二十餘發,師脈之,反言帶下,皆如師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氣虛,血竭凝寒,陰陽不和,邪氣舍於榮衛。疾起年少時經水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經下血虛,百脈皆張,中極感陽動,微風激成寒,因虛舍榮衛,令積於丹田,發動上沖,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出,眩冒狀如厥,氣沖髀里熱,粗醫名為癲,灸之因大劇。問婦人病苦,氣上沖胸,眩冒,吐涎沫,髀里氣沖熱,師脈之,不名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沉而微,沉則胃氣伏,微則榮氣絕,陽伏則為疹,陰絕則為亡血,病當小便不利,津液閉塞。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變為寒,咳逆嘔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損經絡,因寒為血厥,手足苦痹,氣從丹田起,上至胸脅,沉寒怫鬱於上,胸中窒塞,氣歷陽部,面翕翕如醉,形體似肥。此乃浮虛,醫反下之長針,復重虛榮衛,久發眩冒,故知為血厥也。


〔仲〕問曰∶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髒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青身冷,為入髒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脈》〕人病屍厥,呼之不應,脈伏者死,脈大反小者死。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五絕 編輯

〔丹〕治五絕,一自縊,二摧壓,三溺水,四魔魅,五產乳。用半夏一兩末,為丸豆大,納鼻中愈,心溫者,一日可治。(出《子母秘錄》)


〔仲〕救自縊死,自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恐此當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雲∶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當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挽其發,常令弦急,勿使縱緩。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摩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直,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雖得氣從口出,呼吸眼開,仍引按莫置,亦勿勞之。須臾,可少與桂湯及粥清含與之,令喉潤,漸漸能咽乃止。更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此法最善,無不活者。


〔《山》〕自縊者,切不可割斷繩子,以膝蓋或用手濃裹衣物緊頂谷道,抱起解繩放下,揉其項痕,搐鼻及吹其兩耳,待其氣回,方可放手,若便泄氣,則不可救矣。


〔《肘》〕自縊死,安定心神,徐緩解之,慎勿割繩斷,抱取,心下猶溫者,刺雞冠血滴口中即活,男雌女雄。又方,雞屎白如棗大,酒半盞和灌及鼻中,尤妙。《千金方》以藍汁灌之,余法同上。


〔《山》〕卒墮 壓倒打死,心頭溫者皆可救。將本人如僧打坐,令一人將其頭髮控放低,用半夏末吹入鼻內。如活,卻以生薑汁、香油打勻灌之。


〔仲〕救溺死方。取灶中灰兩石埋之,從頭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山》〕溺水者,放大凳上睡着,將腳後凳腳站起二磚,卻蘸鹽擦臍中,待其水自流出,切不可倒提出水,此數等,但心頭微熱者,皆可救治。

又方,溺水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世〕治鬼魘不寤中惡者,皂角為末,如綠豆大許,吹入鼻中。得嚏即氣通。


〔《山》〕魘死不得近前喚,但痛咬其腳跟及唾其面。不省者,移動些少臥處,徐徐喚之。元有燈則存,無燈切不可點燈,及用皂角搐兩鼻。


〔《肘》〕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殺人。但痛齧大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孔。

冬月用韭根取汁灌口中。


〔《集》〕治卒魘。雄黃搗末細篩,以管吹入鼻孔中。

暴死暴病 編輯

暴死,乃真死也。皆死於片晌半日,或一日二日。如非卒中,可再醒也。


〔《靈》〕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為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歲露篇)

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全文見診歲為病。)


運氣 暴死暴病有四∶

一曰虛。經雲∶六位之氣盈何如?岐伯曰∶大少異也。大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是也。蓋暴雖謂所至之氣,然病氣皆在其中也。

二曰火。經曰∶火郁之發,甚則悶,懊 ,善暴死。又雲∶少陰所至為暴死。又雲∶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暴死。又雲∶陽明司天之政,二之氣,榮厲大至,民善暴死。又雲∶少陽所至,為暴病是也。

三曰風火。經雲∶少陽司天,火氣下臨,風行於地,其主暴速。又雲∶厥陰司天,風氣下臨,其發機速,主所謂變化卒急,其為疾病,速在發機是也。

四曰金。經雲∶金太過曰堅成,堅成之紀,其動暴折瘍疰是也。此金兼火化之氣,金主折,火主暴也。


〔《靈》〕雷公曰∶人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火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兩顴,即脈訣所謂暴病如妝不久居者是也。(五色篇)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 而弱也。(根結篇)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編輯

癰疽 編輯

腫瘍者,癰疽未見膿而腫者也。潰瘍者,癰疽之膿已潰出者也。丹溪雲∶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為主。設欲行大黃者,宜審其虛實之原。瘍潰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設欲行香散者,宜防其虛虛之失。由是言之,則癰疽之腫時與潰時不同,今分腫瘍潰瘍為二門。

腫瘍 編輯

癰疽方腫,未見膿者也。


〔潔〕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原也。其脈浮大,當先托里,恐邪氣入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甚,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里、疏通、行榮衛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內。疏通,治其內之外。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 赤痛甚,邪氣深於內也,故先疏通臟腑,以絕其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 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里,以防其內也。

內外之中者,外無 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也。


〔垣〕瘡疽之發,其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里以溫劑,反用寒藥,則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里,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表里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殆,重則死矣。予聞潔古雲∶瘡瘍之生也,表里不同,或攻或發,少有差舛,變證隨能殺人,甚於傷寒也。針灸施治,各隨其宜。所用之藥,又當明入五臟君臣,是其法也。


〔潔〕內疏黃連湯治嘔 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而皮肉不變色,根系深大,病遠在內,臟腑秘澀,當急疏利之。

黃連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黃芩 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兩) 連翹(二兩)

上除檳榔、木香為末外,並銼,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一盞,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黃一錢,再加二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證,止服黃連湯。大便秘澀,加大黃。如無熱證,止用復煎散時時呷之。如此內外皆通,榮衛和調,則經絡自不遏絕矣。

內托復煎散治腫 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浮,痛在皮內,恐邪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里。

地骨皮 黃 防風(各二兩) 芍藥 黃芩 白朮 茯苓 人參 甘草 當歸 防己(各一兩)桂(五錢)

上 咀,先將蒼朮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蒼朮滓,入前藥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絞取清汁,作三四服,終日服之,又煎蒼朮滓為湯,去滓,再根據前煎十二味藥滓服之。此除濕散鬱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煩熱已退,卻服復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侵也。

當歸黃 湯治瘡瘍臟腑已行,而痛不可忍者。

當歸 黃 地黃 川芎 地骨皮 芍藥(各半錢)

上 咀,水煎服。如發熱,加黃芩。如煩躁不能睡臥者,加梔子。如嘔,則是濕氣侵胃,倍加白朮。


〔海〕奪命丹治惡瘡癰疽發背。

大黃(為末,置砂器中,以水攪八十一遍,飛過,一兩) 牡蠣(一兩) 生薑(一兩)沒藥 乳香(各一錢)

上為粗末,轉作丸子。一錢,用好酒一升,木炭火熬一沸,分二碗盛之,夜露一宿,早晨去滓,空心服。

治發背方 蒼耳炒黃,擦其刺,再炒深黃,不見風研細末,每服五錢匕,好熱酒調,食前臨臥服。

一則用大黃、牡蠣,一則用蒼耳,知有內外之別也。前用奪命丹,二藥表里不同,何以然?

乃膏粱之變,脈沉而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脈浮而滑,所以有泄之發之之異也。


〔丹〕癰疽,因積毒在臟腑非一朝夕,今發於外,宜以標本為治。當先助氣壯胃,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瓦斯外發,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黃、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內消,此乃內托之本意也。


〔垣〕通父家翟 ,於尻臀上足太陽經生癰,堅硬腫痛大作,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

羌活 黃柏(酒洗。各二錢) 防風 本 連翹(各一錢) 肉桂(七分) 甘草(炙) 蒼朮 陳皮(各五分) 當歸(一錢) 黃 (一錢半)

上作一服,酒二大盞,水一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空心。以夾被蓋覆其癰,使藥行罷去之,一服愈。


〔丹〕王姑丈,七十餘,患項疽,脈實而稍大,此因憂悶而生,太陽經治之。

歸頭(二錢) 黃柏(一錢半,酒) 黃 羌活 地黃(酒) 黃芩(酒炒) 桔梗(一錢)黃連(酒炒) 連翹 防風 甘草(生) 人參 陳皮 防己 澤瀉(五分) 白水煎服。


〔垣〕淨腋湯治皮膚癢,腋下瘡,背上瘡,耳聾耳鳴。

麻黃(一錢) 桂枝(二錢) 草蔻(一錢) 當歸梢(七分) 紅花(少許)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升麻(半分) 連翹 桔梗(五分) 甘草(五分) 生地(五分) 黃芩(酒,一錢) 蒼朮(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尹老家素貧寒,形志皆苦,於手陽明經分出癰,第四日忽腫,幼有 疝,其臂外皆腫痛,先腫在陽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

然其症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惡風寒,止熱躁,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知邪止在經脈之中,凝滯為癰,出身半以上,風從生受之也。故與卻寒邪,和經脈中氣血,使無凝滯也。白芷升麻湯

白芷(七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 黃芩(生) 歸梢 生地(各一錢)酒黃芩 黃 連翹(各二錢) 中桂(少) 紅花(少)

上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臨臥熱服,一服愈。

此症雖曰經脈之中,然得之自八風之變,其藥制度,皆發表之意。此方黃芩重用,未免過之,宜酌量。

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升麻 連翹 葛根(各一錢半) 肉桂(三分) 黃 歸身 甘草(炙。各一錢) 黍粘子(五分)黃柏(二錢)

上作一服,水一盞,酒半盞,煎至一盞,二服愈。


〔羅〕汗之則瘡已丁巳年,委予從軍,回住曹州,有趙同知舅經歷,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下,不得安臥。一瘍醫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腫赤不減,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診,視其脈浮緊,按之洪緩,此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經雲∶天寒地凍則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內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脈亦猶是也。又曰∶冬月閉藏,水冰地坼,故用藥多而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則已。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里溫經湯。麻黃苦溫發之者也,防風辛溫散之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中之邪,故以為臣。血流而不行者則痛,以香白芷、歸身辛溫,以破血散滯。濕熱則腫,蒼朮苦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皮膚腠間濕熱。人參、甘草甘溫,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里也,故以為佐。各銼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餌之。以薄衣覆其手,以濃被覆其身,且臥於暖處,則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伸,大汗出,腫減八九。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黍粘子,痛腫悉去。經言汗出則瘡已,信哉。

托里溫經湯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麻黃(去根節) 白芷 當歸(各二錢) 防風(去蘆) 葛根(各三錢) 升麻(四錢)甘草(炙) 白芍藥(各一錢半) 人參 蒼朮(各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一兩,水二盞,先煮麻黃,令沸熟,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臥於暖處,即以綿衣覆之,得汗而散。


〔垣〕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濕地氣,二月間,得附骨癰於左腿外側,足少陽之分,少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漫 ,不辨肉色皮澤,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與藥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後,柔軟而腫消矣。

柴胡 黍粘子(各錢半) 連翹 肉桂(各一錢) 黃 當歸梢(各二錢) 黃柏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空心食消盡服之,少時,以早膳壓之,使不令大熱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賈德茂,男十歲,四月天氣大熱,於左足大腿近膝股內,足厥陰肝之經,少侵足太陰脾之經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痛勢甚大,其脈在三部細弦,按之洪緩,略有力。

黃 (二錢) 柴鬍梢(一錢) 羌活(五分) 連翹(一錢二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三分)生地(一錢) 黃柏(酒洗,二分) 當歸尾(七錢半)

上作一服,酒一盞,水三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一服愈。


〔垣〕內托榮衛湯治風濕熱郁其手足少陽,致血脈凝逆,使榮衛周身元氣消弱。其風熱滯於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腫,微黯色。風木之性上沖,顏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微帶黯色,其瘡之情勢亦奮然高起,結硬而作痛,其脈洪緩而弦,宜發其汗而通其榮衛,則邪氣去矣。

黃 桂枝(各五錢) 防風 羌活 黃芩 當歸(各一錢半) 連翹 柴胡(各二錢) 甘草(炙)人參(各一錢) 蒼朮 紅花(各三錢)

上 咀,只作一服,水酒各一大盞,同煎至一盞,溫服。

上九方,皆東垣及羅謙甫、丹溪隨癰疽所發分野制之也。其方皆以發表為先,不過一二服而愈。如癰疽發在太陽經分野,必用防風、羌活;陽明經分野,必用香白芷、升麻;少陽經分野,必用柴胡;太陰經分野,必用芍藥、升麻;少陰經分野,必用獨活;厥陰經分野,必用青皮、柴胡;皆以桂佐之。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藥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帶生煎之,臨臥服,使藥上行。脈細小無力,必於本經藥中加辛熱劑;服洪大有力,必於本經藥中加苦寒劑。隨症加減,活潑潑地,其效如神,真良醫也。


〔涓〕縮毒金粉散治但疼痛,不急脹。

干葛 甘草 鬱金 川芎 栝蔞根 白芷

上等分,並生為末,每一錢,溫酒入蜜調下,不拘時。此藥大散五臟積毒凝滯,日三服。


〔垣〕羌活當歸湯治腦疽。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歸身(酒浸) 甘草(炙。各一兩) 羌活 黃柏(酒浸)連翹(各五錢) 澤瀉 獨活 本(各三錢) 防風 梔子仁(各五分)

上 咀,分作四服,水一小碗,先浸一時許,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大溫服,食後,日二服。和渣計六服,三日服盡。去渣,清藥調下後檳榔散。

檳榔散用檳榔為細末,將羌活當歸湯調下。

黃柏當歸湯治背疽。

黃柏(炒,七錢) 黃芩(炒) 當歸身(炒) 甘草(炙。各一兩) 黃連(炒) 防風(各五錢)澤瀉 山梔 知母 地骨皮(各三錢) 連翹(五分)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小碗,浸一時許,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調下檳榔散,大溫服與前藥同。


〔丹〕呂孺人,惡寒發熱,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熱,與此藥。

白朮 川芎(三錢) 赤芍藥 連翹(二錢半) 陳皮 防風 黃芩(二錢) 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丹〕治好酒婦人,用酒煨大黃,取汗。(法見膏粱條。)


〔《精要》〕十宣散

人參 當歸 黃 (各二兩) 川芎 防風 濃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至六錢止,熱酒調下,日數服,以多為妙。不飲酒者,用木香濃煎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許學士雲∶此方得於都下異人,濟苦者不可計數。

陳無擇謂此藥在第四節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羅〕千金托里散 治發背疔瘡。(方見疔瘡。)


〔涓〕托毒散治癰疽初起高腫,發痛不定,喘息氣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當歸 麻黃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葦 龍膽草

上九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姜三片,鹽少許,同煎。


〔丹〕一男子年五十餘,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近胛骨下,痛甚,脈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 、半夏、生薑,六帖而消,此非內托之意歟。


〔《精》〕五香湯

木香 沉香 麝香 乳香 丁香 粉草 人參 黃 犀角

上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不拘時。

五香連翹湯

乳香 甘草 木香 沉香(各三分) 丁香(半兩) 連翹 射干 升麻 黃 木通 桑寄生(如無,升麻倍之) 獨活(各三分) 麝香(一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大便秘者,加大黃。

內托散(一名護心散)一日至三日之內宜連進十數服。

真綠豆粉(一兩) 明乳香(半兩,慢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干,急傾出,扇冷研極細)

上研令勻,每服二錢至三錢,濃煎甘草湯調下,時時細呷,要藥常在胸膈間。若毒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嘔逆,不宜服此,當用辛熱。)

丹溪雲∶內托散綠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陽明胃,性寒能補為君。乳香去惡腫,入少陰,性溫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若不因丹石而發疽,恐非必用之劑。又雲∶內托散性涼,治嘔有降火之理。


〔仲〕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本》〕 托里排膿,生犀散

皂角刺(不拘多少,粗大黑紫者)

上置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過存性,放冷,出研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陳米飲下。


〔潔〕保安湯治瘡托里,或已成者速潰。

栝蔞(新者一個,去皮,火焙) 沒藥(通明者一錢,研) 金銀花 甘草 生薑(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好無灰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煎至一升,分作三盞,三次飲盡,病微者,只一服。

如服托里藥不能發散,又作瘡者用此。


〔《精》〕柞木飲子

干柞木葉(四兩半) 干荷葉中心蒂 干萱草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

上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潰者自干。其荷蒂去惡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地榆主下焦血病。輕小證候,或可倚仗。


〔《精》〕車螯散

車螯(一兩, 通赤。本草雲.車螯解酒毒) 生甘草 輕粉(五分)

上一處為細末,每服四錢,濃煎栝蔞酒調下,五更服,轉下惡物為度。未知,再用。效在五香之上。(本草雲∶車螯,大蛤也,一名蜃。)

又方

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火 赤,出火毒一宿) 栝蔞(一個,去皮,瓦上炒香) 燈心(三十莖)甘草節(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酒二盞,煎一盞,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勻,每用酒八分盞,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調勻,空心溫服,取下惡物黃涎為效。

丹雲∶車螯散一以輕粉為佐,一以燈心為佐,其散腫消毒下積,安詳穩重,輕小症候,可以倚仗。

治背瘡。荊芥穗、木鱉子仁、大黃、歸頭、甘草節。除荊芥穗為君外,余各等分,酒水各一碗,煎至七分,空心向東飲,即下積,與粥便止。若結成者,用川楝子七枚,燒灰酒下。次與十四枚,又次與二十一枚。三帖後,雖結亦小之。(陶氏。)


〔《千》〕漏蘆湯治癰疽丹 惡肉,時行熱毒赤腫。

漏蘆 連翹 黃芩 白蘞 枳殼 升麻 粉草 麻黃 朴硝(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上除硝外,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三葉,同煎溫服,取利為度。


〔《精》〕漏蘆湯生黃 連翹 沉香 漏蘆(各一兩) 粉草(半兩) 大黃(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下。

內消升麻湯治血氣壯實,若患癰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 大黃(各二兩) 黃芩(一兩半) 枳實(麩炒) 當歸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水煎食前。


〔羅〕內消丸治瘡腫初生,及瘰 結核,熱毒郁滯,服之內消。

薄荷葉 皂角(不蛀者,水煮至軟。各半斤,煎膏) 牽牛(半斤,取頭末) 青皮 陳皮(各一兩)沉香(半兩) 廣術(炮) 京三棱(炮。各三錢)

上為末,入牽牛頭末,用煎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食後。


〔孫真人〕單煮大黃湯(脈實沉而數,膏粱食肉之輩,大腑秘者,詳審用之。)

錦紋大黃(酒洗去皮)

上一味,銼如麻豆大,水煮服。


〔《精》〕神仙追毒丸能解一切毒,如被狐狸、毒鼠、惡菌、河 毒、疫死牛馬肉毒、蛇犬惡蟲所傷。又治癰疽發背,及療魚臍瘡,人多不識,喚作癰疽,致命殺人者,及治諸風癰疥赤腫瘤等。

五倍子(捶破洗,焙,三兩) 山茨菰(去皮淨,焙,一兩) 麝香(二錢,研入) 千金子(即續隨子去殼,研去油,取霜,一兩) 山豆根(一兩) 紅牙大戟(去蘆洗淨,焙乾,一兩半)全蠍 硃砂 雄黃(各一兩)

上除千金子、麝香外,七味為細末,卻入研藥另勻,用糯米飲為丸,分四十丸。每服一丸,生薑、薄荷汁、井花水研服。昔有一女子,久年病瘵,磨一丸服之,一時吐下小蟲千餘條,半月即無事。丹溪雲∶神仙追毒丸,其五倍子消毒殺蟲解風為君,山茨菰、千金子、大戟皆驅逐走泄之劑,佐以麝香升散,若用之固里以發表,實非所宜,苟能灼見臟腑有積毒、異蟲深痼而體不虛者,亦是快藥。古人兵曰義兵,刑曰祥刑,戒勿輕於用也。


〔《靈》〕帝曰∶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劉涓子云∶癰之痛,只在皮膚之上。又雲∶癰發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兩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治。如腫冷發渴發逆,治之難愈。

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劉涓子云∶疽發,或如小癤,觸則徹心痛,四邊微起如橘皮孔,色紅赤不全變,膿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悶喘急不止。又雲∶始發腫高,五指忽平陷者,此內攻之候也。《精要》雲∶生疽處,不熱不痛,低陷者,此為內發,難治必死。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癰疽篇《精要》雲∶小按乃痛者,病勢淺。大按乃痛者,病勢深。此辨癰疽之法也。)

劉涓子云∶癰疽有三等,毒瓦斯浮淺屬腑。(猶傷寒陽症。)毒瓦斯沉深屬髒。(猶傷寒陰症。)毒瓦斯猛烈,而行經絡,或淺或深無定,五臟六腑,皆受五毒,難為調理,唯宜急切。(猶傷寒兩感於寒,難治。)於癰發諸處,不問虛實高腫起盛光澤疼痛,只在皮膚之上,熱急脹滿,或有癢疼,別無惡候,初用溫藥平氣,次用排膿發穴。

治癰所謂平氣者,乃犀角飲之類,其方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皆發表之藥也。所謂發穴者,乃棘針丈類,用皂角刺為君。甘草、川芎、乳香為佐使,亦托里之藥也。然不若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里為穩當。

疽發諸處,不拘大小。(《精要》謂廣一尺二尺曰疽者,非。)惟起在背,廣一尺、二尺、三尺,皮濃而紫黑高腫不常,內疼如錐刺,攻擊滿悶,應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處發猶可,唯虛處及近筋骨處,若膿毒未潰,即傷爛筋骨肉損為疽者,屬五臟毒瓦斯深沉,多氣伏硬堅實,而不宜緩慢治之,須內實五臟,外透皮膚,令軟勻和即膿透。宜用內托實髒氣之藥,排膿勻氣乃可,不比癰之毒瓦斯浮淺也,毋作一類治之。

凡一切瘡腫,始覺患起高腫,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內攻之候也,急以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填臟腑令實,最怕透膜,膜穿十無一生矣。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攻於外。故初發時,自表便發熱,患處便如柁如盆高腫而痛甚者,縱慾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傷也。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體或無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氣脫,眼黑眼小,十指腫黑,如黑多死也。治之之法,癰之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膿已成者速潰也。疽之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補填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着而不亂,則可轉死回生,變凶為吉。今世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散毒飲子

黃 (二兩) 甘草(炙) 天羅(生) 山藥(炒) 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酒三盞,同煎一二沸,去渣溫服。


〔《精》〕神效托里散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 赤疼痛,憎寒發熱,不問老幼虛弱,並治之。

黃 (去蘆) 忍冬藤葉(各五兩) 當歸(一兩八錢) 粉草(炙,八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少頃再進,留滓外敷。


〔《保》〕諸瘡瘍痛,色變黑紫者,回毒金銀花湯

金銀花(並梗,二兩) 黃 (四兩) 甘草(一兩)

上用酒一升,重湯煮三兩時,去渣溫服。


〔《本》〕黃 散

綿黃 (一兩) 甘草(半兩) 皂角刺(揀紅紫者,銼,炒黃,一兩)

上細末,每服二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至七分,去渣服。


〔海〕黃 湯與四物相和,亦名托里湯,血氣齊補也。

黃 四物湯

人參 黃 白朮 茯苓 芍藥 甘草 生薑 當歸 地黃 川芎 多加金銀花煎服。


〔《本》〕內固黃 湯

綿黃 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入真生龍腦一錢,研細,生藕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熱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丹〕五八嬸年六十歲,背上瘡,脈洪大數,午後惡寒發熱,食少。

連翹 黃 (生,二錢) 人參(二錢) 陳皮 茯苓 五分) 砂仁(三錢) 甘草(炙) 白朮(一錢)

分十帖煎服。

上方皆以黃 為君,甘草、歸、參為佐,乃實內補虛之中兼托里也。


〔《精》〕阿膠飲子

明阿膠(炒如珠) 粉草(各一兩) 橘紅(半兩)

上 咀,分作三服,再服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又方牛膠飲截癰疽惡瘡發險處,服之使毒瓦斯不攻於內。

牛膠(通明者,四兩) 用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溶透,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能飲者以醉為度,此法活人甚多。

又方黃礬丸服過一兩以上,無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傷臟腑,活人不可勝數。

白礬(一兩) 黃蠟(半兩)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五十丸,溫酒送下。如未破已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則有效。能防毒瓦斯內攻,尤能護膜始終,須服半斤,瘡愈後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即止。一方用明礬飛過研細,以雞子二個取清,調礬末稀稠如糊,用無灰陳好酒,放開服之。膿未成者即消,已成膿者從大小便出,神效,累驗,其功大勝黃礬丸。

國老膏治一切癰疽,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槌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滓,再用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亦可。曾服燥藥丹劑者,亦解之。(《本事方》每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溫酒調下,今雲一二匙恐力少也。)

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若七情內郁,治之必愈。

遠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 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澄清飲之,以滓敷於患處。

忍冬酒初發盒飯服此。或貧乏中,或居鄉僻田夫野老,百發百中。

忍冬藤(生取一把,以葉入砂盆研爛,入酒少許,調和得所,塗敷四圍,中心留一口,又取五兩,用木槌碎,不犯鐵器)甘草(一兩,生,銼)

上二味,入砂瓶內,用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入好酒一大碗,煎十數沸,去渣,分為三服,一日連夜進盡。病勢重,一日夜可二劑。(忍冬藤補血,如氣虛及寒多人不宜用,是故田夫野老,百發百中也。)


〔丹〕阿膠飲、牛膠飲,以牛皮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泄。黃礬丸,以蠟味甘淡,入大腸有補難化。國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經。遠志酒、忍冬酒,皆有補性,歸心歸血,用之頗切。善用者,以之配入治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功。

上丹溪實內補虛法,皆以參、術、歸、 ,又甚者獨參膏,其法並見後分經條,及散見潰瘍門虛實寒熱條,真轉死回生之捷法也。

癰疽當分經絡論六陰經,六陽經,分布周身,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處,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也。何則?諸經惟少陽厥陰經之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危證。

又雲∶少陽經多氣少血,與厥陰經同。少陽有相火,尤甚於厥陰經者,其有不思本經少血,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請述一二成敗之跡以告來者。予族叔父,平生多慮,質弱神勞,年近五十,忽右膊外側廉上生結核,身微寒熱而易怒,食味頗濃,脈之俱浮大弦數,而重似澀。予曰∶此多慮而憂傷血,時在初秋,勿輕視之,宜急補以防變證,以人參一斤作膏,下以竹瀝。病者吝費,招一外科,以十宣、五香散相間與服,旬日後,一日大風拔木,病者發熱,神思不佳,急召予視之,核稍高碩似有膿,於中起一紅線,延過肩後,斜走繞背脊,過入右脅下,不痛,覺肩背重而急迫,食有嘔意,脈同前,但弦多耳。急作人參膏,入芎、術、生薑汁飲之,用人參三斤,瘡潰膿干。又與四物湯,加參、術、陳皮、甘草、半夏、生薑,百餘帖而安。此等若在春令,雖神仙不治也,幸而在秋金之令,不幸因時下暴風激起木中相火而致此,自非參膏驟補,何由得免。(此正涓子所謂補填臟腑之法也。又一人腿外廉生紅腫,一人脅下生紅腫,皆由庸醫誤下之而死,詳見後條。)或曰∶太陰經非多血少氣者乎?何臀疽之生,初無甚苦,往往間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後,而又在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僻,雖曰多血,氣運不到。氣既不到,血亦罕來,中年以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舒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可不慎歟。


〔《素》〕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脈要精微論)


〔《靈》〕 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之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腐肉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髒傷故死矣。(癰疽篇)

生氣通天論雲∶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又雲∶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亦寒邪從勞汗之隙,及陽氣開闔不得其理之隙,久客之為癰腫也。觀此數論,則知癰疽之發,皆得之於寒邪所客也。獨運氣瘡瘍,一歲老幼相似之病,間有熱者,不可不知。(詳見運氣條。)

上經數節,皆論癰疽,乃因寒邪客之而發也,治法則《精要》十宣散、五香湯、潔古蒼朮復煎散等,發表之劑是也。


〔丹〕朱郎年四十餘,惡寒發熱,右腿內廉厥陰分生一腫毒,此是冷折熱在肺經血分,與此方。

栝蔞子 黃藥子 赤芍藥 當歸頭 條芩(三錢) 青皮 皂角刺 桂枝(二錢) 甘草節(生一錢)

上分四帖,煎取一盞,入忍冬藤汁二蛤殼,食前煎飲。以忍冬藤渣敷腫上。


〔涓〕安神散治諸色瘡腫,調氣順榮衛。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枳殼(去穣,麩炒) 附子(炮,去皮尖) 白姜 山藥 陳皮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至七分,通口服。


〔垣〕膏粱之變,亦是滋味過度,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榮氣者胃氣也,飲食入於胃中,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肺朝百脈,次及皮毛,先行陽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富貴之人,不知其節,法酒肥羊,雜以濃味,積久太過,其氣味俱濃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於空竅而先行陽道,今反行陰道,則濕氣大勝,子令母實,火乃大旺。熱濕既盛,必來克腎,若不慎房事,損其真水,則水乏而濕熱之化上行,其瘡必出背上及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若毒瓦斯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者,如持虛器以受物,則無不受矣。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諸瘡瘍有痛,往往多以乳香、沒藥,雜以芳香之藥止之,必無少減之理,此其誤也。若使經絡流通,臟腑中去其壅滯,必無痛矣。痛則以苦寒之劑除之,無不愈者。瘡瘍食肉,與自殺無異,法當瀉氣而反補之故也。

元好問飲酒太過,脈候沉數,九月間腦下項上出小瘡,不痛不癢,如白頭瘡,凡四日後,腦項麻木,腫勢外散,熱毒 發。

又二日,痛大作,夜不得寐,醫處以五香連翹湯,後再邀東垣診視。雲∶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連翹湯,已無及矣。且疽已八日,當先以火攻之,然後用藥,以火艾炷如兩核許者,攻之百壯,始覺痛。次為處方雲∶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以時令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俱禁下法,當結者散之,咸以 之。然寒受邪而禁咸,遂制黃連消毒飲治之。

黃連(五分) 黃芩(五分) 黃柏(五分,酒洗) 人參(五分) 知母(四分,酒炒,此以苦寒引用通經為君) 羌活(一錢)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 本(五分) 連翹(一錢,此以大辛解本經之結為臣) 黃 (一錢) 甘草(炙,五分,此以甘溫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榮氣而補土) 當歸身(一錢,酒洗) 生地(一錢,酒洗,此以辛溫之劑和血補血) 陳皮(五分,不去白,補胃氣) 甘草梢(五分,生,此以甘寒瀉腎火之邪,補下焦元氣) 澤瀉(七分,滲淡導酒濕,扶助秋令) 防己(五分,酒洗,除膀胱留熱) 歸梢(五分) 蘇木(五分,去惡寒)桔梗(一錢,使諸藥不下沉,為舟楫之用)

所用之藥,用酒洗併入酒煎者,用酒熱為因為使。

上俱作一服,水三盞,煎至半乾,去渣,入酒少許,再煎,食後溫服。投劑之後,大鼾日出乃寤,瘡腫減七分,精神旺,飲啖漸進,灸瘢漸膿出而痊。服藥後,不得飲水,恐再作膿,效遲。

初患三日者,服之立效。凡瘡皆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二證而已,東垣治疽,陽藥七分,陰藥三分,名曰昇陽益胃散,老人宜之,亦名復煎散。或加沒藥、乳香各一錢。

上東垣論膏粱肉食之變,治宜苦寒不宜芳香者,如解里條《撮要》內消升麻湯、孫真人單煮大黃湯,皆為富貴食肉之輩設也。


〔丹〕嘗治一婦人,年將七十,形實性急而好酒,腦生疽十五日,脈弦緊急且澀。予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酒拌炒人參入姜煎調一錢重,又兩時再與。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此亦內托之意也。


〔仲〕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即瘥。


〔丹〕朱紹八官右腳腫,生附骨癰。吃草藥酒,多生隔痰,熱壅無力。

人參 黃連 茯苓(一錢) 栝蔞子(四十八粒)

分二帖,入竹瀝熱飲。


〔《保》〕 諸瘡腫已破未破, 腫者,當歸散主之。

川芎 黃 栝蔞 木香 黃連(各等分)

上為粗末,水煎一兩服。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黃三錢。


〔涓〕凡癰疽外冷內疼者,由陰氣外逼皮膚,用熱物熨之。大熱亦不覺者,須用熱物前後熨令透,隨手便用緊急潰膿毒藥,使膿外出盡,腫平,即用生肉暖瘡和正氣藥,令進飲食不倦。

治癰疽發背,初腫時方。

風化鍛石(二兩) 細辛(一兩)

上為粗末,用熱醋敷患處,干再敷。三上其腫即消。

四虎散治發背初生,筋脈緊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兩) 天南星(泡) 半夏(湯洗,七次) 野狼毒(各半兩)

上四味,為末,熱酒調成膏,攤上腫處,以熟絹靨定,覺患處如火燒不妨。

凡癰疽外熱內疼者,是有客邪,內有積毒,欲作膿透之候。治背瘡初發時小,後五七日赤腫高,即罨藥令內毒散,減疼免牽引,乳香膏

乳香(一兩) 青薄荷葉(四兩,洗干)

上研勻,濃罨患處,以青絹蓋之,如干以新汲水潤之,常令濕,其熱毒自然消散。如熱毒攻結可用,氣毒攻結不可用。

貼癰毒,令內消,金黃散

白芷 白芨 白蘞

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


〔丹〕治陽症腫毒,並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一段,刮去青,兩頭留節,開一小竅,入草在內,滿後卻用油灰塞竅。

從冬至日放糞缸內,待立春日先一日取起,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驗兩竅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水調敷。


〔世〕圍藥。

南星 草烏 黃柏 白芨(各二兩) 五倍子(一兩,炒)

上為末,調如糊,隨血圍匝如牆壁,可移險處於不險處,如神。

敷藥∶白蘞 白芷 南星 白芨 貝母(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敷,外用圍藥束定,內用敷藥提起,制之有理。


〔《藥性論》〕甘蕉根,搗敷一切癰腫上,干即更敷,無不瘥者。


〔梅〕治癰疽發背,或髮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易效。


〔《濟》〕諸瘡腫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搗爛。若稠,點井花水少許,若不稠不須用水,以紙攤如膏藥貼之,立效。(《經驗方》用蜀葵敷之,亦妙。)


〔世〕又方 芙蓉葉搗爛敷之,立效。曬乾為末,水調敷亦妙。發背,蝸牛百個活者,置淨瓶內,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閉,自晚至曉,其水如涎,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刷瘡上效。


〔丹〕治背癰與癤,久年煙壁土、黃柏等分,細末,生薑汁捏成膏,敷之。夏以茅香湯下一二錢,妙。(《經驗》)


〔《本》〕治癰疽,止痛拔毒,七寶散。干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計多少,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碗半,放溫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

寒水石飛,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用薄紙攤貼之。

斂瘡內消方

黃明膠一兩,水半升,熔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

如未成,即塗腫處自消。


〔《外》〕凡癰,不問已潰未潰者。以膠一片,水浸令軟,隨腫大小貼當頭上開一孔。若已潰合膿者,當被膠,急發之,膿皆出盡。未有膿者,腫當自消矣。


〔海〕治發背秘法。李北海雲∶此方神授,極奇秘。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別篩末,大麥麵九兩,於一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上好酥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搜和如餅劑,方員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油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


〔丹〕隔皮取膿法,治諸般腫毒。

驢蹄(細切,一兩,炒) 蕎麥麵(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

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出火毒,研。米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自毛竅而出,其腫自退。


〔《保》〕 治瘡瘍 腫木硬,針頭散

上以蟾酥、乳香各一錢,同研勻細,以兒乳汁和如泥,入磁石盒收之,干不妨。每用以唾調撥少許於腫處,上以膏藥貼之,毒瓦斯自消,雖然有瘡亦輕。


〔《濟》〕萬應針頭丸治一切腦背疽,惡毒大瘡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錢) 血竭(三錢,如蠟者用,散者不用,非真) 輕粉(三錢) 蟾酥(三錢,舌試辣者) 砂(三錢) 片腦(一錢) 蜈蚣(一對,全用)

上為極細末,煉蜜和丸,為劑。如瘡有頭者,用針頭挑破,微有血出。將藥一黍米大,放挑開瘡內,上用紙花周遭唾津濕,貼瘡上,不過時刻,即愈。如兩腋見無頭瘡,即是暗疔,即將兩手虎口內白土紋,用針挑破,如前法用藥封蓋。忌雞鵝酒濕面一切發熱之物。


〔子和〕一省掾背項常有痤癤,愈而復生。戴人曰∶太陽血有餘也,先令涌泄之,次於委中排針出紫血,病更不復作也。予男袞,常喜熱火烘灼其背及兩足,又食自死肉,久而兩足常生癤毒,愈而復生者半年余。予以清涼飲子下之,得紫黑血積於便中去者,月余其癤毒頓除,是知積熱毒致癰腫者如此。

李世英患疽,數日後根腳開大,或腹疼泄瀉,手足常冷,脈沉微細,或自汗出,急用姜附之藥,甚者於臍下關元着艾三五百壯,待手足溫,泄瀉止,飲食知味,方可為喜。


〔《精》〕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無〕癰疽瘰 ,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雲∶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郁而成也。

遠志酒治七情內郁成癰疽。(方見虛實條。)


〔《精》〕獨勝散治癰疽皆緣血滯氣凝而致者。

香附子(去毛令淨,以生薑汁淹一宿,焙乾,研極細)

上無時,以白湯調二錢服之。又雲∶疽疾多因怒氣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香附,進食寬氣自有效。


〔丹〕獨勝散治氣鬱血滯,而諸瘡愈後,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予見吳兄濃味氣鬱,而形實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醫與他藥皆不行,惟香附末飲之甚快,始終只此一味,腫潰恃此以安,然此等體實而又病實乃瘥,千百而一見者也。每思香附,經不言有補,惟不老湯一方,乃言於老人有益。用片子薑黃、香附子、甘草三味,而以不老為名,且引 瓮先生與劉君為證,夫豈無其故哉,蓋於行氣中有補之之理耳。天之所以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無窮。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故名益母,胎前產後所恃者氣血耳,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夏枯草治瘰 ,亦然。


〔《補遺》〕謂婦人男子,癰疽治法無異,惟月閉、血虛、氣結三證有異耳。愚謂婦人海滿則行,月閉一證固異,然婦人性情執着,比之男子十倍,雖有虛證宜補,亦當以執着為慮。向見樓氏婦早寡,善飲啖,形肥偉,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間,生背疽,近正脊。醫遂橫直裂開取血,雜以五香、十宣散,與酒飲之。月余未嘗議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執着之滯,時令之熱,卒至於平陷,淹延兩三月而不救。

六脈不和,則留為癰。(全文見五臟。此則膏粱所變之癰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全文見診。河間雲∶人近火氣,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心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

上心火實,則為熱癰,心火虛,則為寒癰。


〔《脈》〕肺乘肝,即為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全文見診病傳變,下同。肝藏血,肝病則血從之,而榮氣逆於肉理,生癰腫是也。)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本》〕 治發背方。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亦碎,水三升,煮取一升,溫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為血之髒,而決明和肝氣,不損元氣也。(本草雲。決明除肝熱。)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三陽,小腸膀胱也,下為癰腫獨指膀胱為病。又腦疽、背癰、臀癰之類是也。)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經雲∶少陽所至為瘡疹。又雲∶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雲∶少陽所至,為瘡瘍。又雲∶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初之氣,候乃大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郁,其病熱郁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雲∶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大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雲∶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雲∶少陰之復,病痱疹瘡瘍,癰疽痤痔。又雲∶火太過曰赫羲,其病瘡瘍血流。又雲∶火郁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雲∶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

又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發為癰瘍,病本於心。又雲∶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雲∶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

又雲∶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瘍瘡痤癰,病本於肝是也。

四曰濕邪瘡瘍。經雲∶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雲∶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丹〕《精要》第一論曰∶凡有此病,未要辨問是癰是疽,是虛是實,是冷是熱,首先便服內托散、五香連翹湯,宜泄毒瓦斯。又雲∶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等諸方,不冷不熱,不問老幼少壯,陰陽虛實,多服為妙。夫癰疽瘡癤,臟腑陰陽,有淺深虛實冷熱,用藥有補瀉溫涼,老幼少壯,其稟受濃薄,形志苦樂,隨年歲而增損,奈何欲以不冷不熱四五方而通治之,又多服為妙,此不能無疑者也。學人當審經絡,察病機而處治,豈可仗此為通治之法。


〔丹〕東陽李兄,年逾三十,形瘦膚濃,連得憂患,又因作勞,且過於色,忽左腿外廉側上發一紅腫,其大如栗。一醫聞其大腑堅實,與承氣湯二帖下之,不效。又一醫,教與大黃、硃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後召予視之。曰∶事去矣。

又一李兄,四十餘,面稍白,神甚勞,忽脅下生一紅腫如桃,一人教用補劑,眾笑且排,於是以流氣飲、十宣散雜進之,旬余後,召予視之。予曰∶非惟不與補劑,抑且多得解利,氣血俱憊難矣。已而果然。

此二者,皆由不預防本經少陽少血,遽猛浪用大黃攻里而死之者也。

一男子,年近六十,形素肥,初夏於左膊外廉側生一核,方圓二寸余,不甚痛。召予治,診其脈息,緩大而弱。予曰∶此因憂悶而生,當氣升散之時,須急與人參膏五六斤,又看作何應。病家召他外科,以十宣散五六帖而瘡甚。予曰∶此大虛也,勿以輕小視之。病家不信,一外科仍以十宣散進之,又五六帖,瘡平陷,出清水而死。此可為因虛而生癰疽者之例。

胡經歷女及笄,性急而形實,未許嫁,濃味積毒已深,髀骨中痛者年余,醫以氣藥雜治之,愈而復發。至秋冬令,忽大痛發熱,醫者方悟髀樞穴上生附骨疽,在外廉側少陽之分,其濃味性急自若,自首至尾,悉是五香湯、十宣散,服至瘡潰,猶與五香湯者月余,忽一日惡寒發熱膈滿,醫者不悟升散太多,陰血已絕,孤陽狂越於上,猶恨服五香飲欠多,致膈間有滯,大服以進,一夕喘汗而死。

此二者,由不預防本經少陽血少,遽猛浪用十宣、五香表散而死之者也,可不戒哉。


〔《靈》〕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爾。(玉版篇 逆順法見潰瘍疹條。)


〔無〕治初生癰疽發背,神效灸法,累試有驗。江陵府紫極觀,因掘得石碑,載之。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立視候之,其紙先干處,則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當三錢濃,安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時住,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如有頭似麻豆大者不用濕紙覆法,只消頭上灸之。)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燒之。(一二日十灸十活,三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


〔海〕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

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


〔《精》〕 癢者灸至不癢,痛者灸至不痛,大概以百壯為準。又雲∶譬如諸盜入主人之家,必開門逐之使出,萬一門不開,無從而出,必傷主後已。


〔《本》〕王蘧發背方序雲∶元 三年夏四月,官京師,疽發於背,召國醫治之,逾月,勢益甚。得徐州蕭縣人張生,以艾火加瘡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盡潰,肉理皆紅,亦不復痛,始別以膏藥貼之,日一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月許,瘡乃平。是歲秋夏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自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論之,可為慨然。於是撰次前後所得方,模板以施,庶幾古人濟眾之意。(此即當頭隔蒜灸法,但不用蒜耳。)


〔《精》〕史源母氏,背髀間微癢,視之有赤半寸許,方有白粒如粟黍,乃急着艾灸,其赤隨消,二七壯而止。信宿復覺微痛,視之有赤下流長二寸,闊如韭葉,舉家皆以前灸為悔。或雲∶等慈寺尼智全者,前病瘡甚大,得灸而愈。奔問之,全雲∶劇時昏不知,但小師輩言范八奉議守定灸八百餘壯方蘇,約艾一篩爾。亟歸白之,見從始以艾作炷,如銀杏大,灸其上十數,殊不覺痛,乃截四旁赤引其炷減四之三,皆覺痛,七壯後,覺癢,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灸至二十餘壯,赤暈收退。病者不憚,遂以艾作團大,灸其上,漸加至雞黃大,約四十團,方覺痛。視火焦處已寸余,蓋灸之遲,而初發處肉已壞,壞肉成隔,直至好肉方痛。四旁知痛,肉未壞也。病者六夜不寐,至是食粥安寢,至晚視之,瘡如覆一甑,突高三四寸,上有百數小竅,色正黑。突然高者,毒瓦斯出外而聚也。百數小竅者,毒未聚而浮攻肌膚也。色正黑者,皮與肉俱壞也。

非灸火出其毒於壞肉之里,則五臟逼矣。

桑君當癰疽頭針而瀉之氣,避筋骨。


〔垣〕地之濕氣,自外而入者,瘡瘍,當先服藥,而後用針,針時先用溫衣覆蓋,不令凝泣壅滯,使血脈得溫小行,則血出立已。若不如此,血脈凝滯便針,邪毒不瀉,反傷良肉,益其瘡勢也。嬰兒瘡亦然。


〔《精》〕騎竹馬灸法。先令病患以肘憑几,豎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扛一條,令病患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用兩人扛起,令腳不着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卻將前所量臂腕篾,從竹扛坐處,尾 骨盡處,直向上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點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薄篾作則子,量病患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不問癰疽生何處,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通處,此癰疽皆心火留滯而生,灸則心火流通,即見安愈,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效,累試累驗。

詳臂腕中曲處橫紋,即曲澤穴間橫紋,非掌後腕之橫紋也。


〔丹〕凡癰疽之發,或因內有積熱,或因外寒郁內熱,若於生發之際,艾灸以散其毒,治之於早,可以移深為淺,改重為輕。諸項灸法皆好,惟騎竹馬灸法尤為切要,此消患於未形之策。


〔《保》〕凡瘡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位,血分多少, 穴遠近。若從背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隨證選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氣。

凡太陽多血少氣∶至陰 通谷 束骨 崑崙 委中

從鬢而出者,多從少陽五穴選用。少陽少血多氣∶竅陰 俠溪 臨泣 陽輔 陽陵泉

從髭而出者,多從陽明五穴選用。陽明多血少氣∶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溪

從腦而出,初覺腦痛難忍,欲生瘡也。腦者髓之海,當灸刺絕骨以泄邪氣。髓者舍也,故脈浮者從太陽經根據前選用,脈長者從陽明經根據前選用,脈弦者從少陽經根據前選用。論曰∶諸經各有井滎輸經合,井主心下滿及瘡色青,滎主身熱及瘡色赤,俞主體重節痛及瘡色黃,經主咳嗽寒熱及瘡色白,合主氣逆而泄及瘡色黑,各隨經病而見此證者,或宜灸,或宜針,以泄邪氣。經雲∶邪氣內搐則壅熱,宜砭射之也。

上《保命集》分經灸刺,乃大綱耳。今更取《靈樞》經脈篇及《銅人》等書毫分縷析,出各經分野,在針門十二經條列為之圖,目之曰經絡分野圖,使人視之,心目燎然,目無全牛矣。

夫癰疽初發,必先當頭灸之以開其戶,次看所發分野屬何經脈。經脈既定,卻內用所屬經脈之藥引經以發其表,外用所屬經脈之俞穴針灸以泄其邪,內外交治,邪無容也。針灸癰疽者,更於針灸門十二經脈分野圖求之。


〔《甲》〕癰疽,竅陰主之。頭項癰腫不能言,天窗主之。


〔垣〕邪氣不傷於腸胃,大便如常,慎不可下,切禁之。


〔丹〕《精要》雲∶大黃治癰疽之要藥,以其宣熱拔毒。又雲∶瘡始作,皆須以大黃等湯,極轉利之,且排日不廢。繼又自言患癰疽者,每有泄瀉,皆是惡候,此是不能無疑者也。借曰前用大黃,恐因病體實,而大腑秘結,有積熱沉痼之積者發也,止可破結導滯,推令轉動而已,豈可謂極轉利之,而且排日不廢乎?若下利之後,又與利藥,恐非防微杜漸之意。瘡之始作,即《周禮》腫瘍之時也。腫在肌肉,若非大滿大實堅之證,自當行仲景發表之法,借五香湯為例,散之於外,何必遽以峻下之藥,以奪其里,自取其禍乎。

《精要》雲∶大凡癰疽,不可舍五香湯。此又不能無言者也。開卷便於第一論中詳言之,吾不知良甫之時,有許多大腑堅秘,病氣鬱塞。若是之頑濃,可以驟散而大下者。若果有之,亦當開陳時之先後,證之可否,庶乎後人不敢孟浪殺人也。或曰∶癰疽用大黃走泄以去毒,自孫真人行《千金方》已言之矣,良甫祖述其說,何吾子病之深也?曰∶大黃除諸實熱,而性峻急,孫以盛行奇術於公卿間,時在晚宋,民不知兵,交遊於富貴之家,肉食之輩,固皆捷效。今良甫不分貧富苦樂勞逸,一概用之,寧無孟浪之患乎?況有房勞而虛者,憂怒而虛者,極意貪求而虛者,強力動勞而虛者,大醉過飽而虛者,皆因氣弱而澀,血少而濁,生疽固是難治之病,若大腑秘而稍安穀食,肯守戒律,甘心淡味者,猶為可治,但費補工夫耳。苟因旬日半月,大便秘實,不知其氣不降也,便以為實,而行大黃;些少寒熱,不知其血氣不和也,便以為有外感,而行表散,如此害人甚速。


〔垣〕瘡瘍及諸病面赤,雖伏火熱,禁不得攻里,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

故曰∶火郁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見,宜多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藥以潤之。如見風脈風證,只用發表風藥,便可以通利大便。若只乾燥秘澀,尤宜潤之,慎不可下也。九竅不利,皆不可下,瘡瘍郁冒,俗呼昏迷是也,慎不可下,汗之則愈。


〔丹〕排膿內補十宣散,若用之於些少癰疽與冬月,盡可助內托之功。若於冬月腫瘍用之,亦可轉重就輕,移深為淺。若潰瘍與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難為倚仗、比見世人用此方者,不分癰疽冬夏,無經絡,無先後,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危哉。又雲∶內補十宣散,瀉衛燥血藥太多,止可用於輕小證候,虛之甚者,恐難倚仗。

《精要》雲∶內托散,一日至三日之內,進十數服,治毒瓦斯攻沖臟腑,名護心散。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若不因丹石而發,恐非必用之劑。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證憊者,體重者,綠豆雖補,將有不勝重任之患矣。


〔仲〕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 。(發汗為大汗出,非謂諸托里之藥輕輕表散也。)

李世英疽不熱不痛,屬陰。切不可用冷藥敷貼,恐逼毒瓦斯入內。


〔丹〕夫外施敷貼,正與發表之意同。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冷則斂。向見鄭經歷,性嗜酒與煎爆,年五十餘,忽春末夏初,在額絲竹空穴湧出一角,長短大小如雞距稍堅,求予治。予曰∶此非膏粱所致而何?宜斷濃味,先解食毒,針灸以開泄壅滯,未易治也。此少陽經所過,氣多血少者。鄭以憚煩,召他醫,以大黃、朴硝、腦子等冷藥罨之,一夕豁開如醬蚶,徑三寸,一二日後,血自蚶中濺出,高數尺而死。此冷藥外逼,熱郁不得發,宜其發之暴如此也。

蜞針法謂開門放毒,以為要捷,恐可施於輕小證候耳。愚謂蜞之所吮,止膚間惡血。若積毒於臟腑者,徒竭之於外,而不及於里,恐未為得。往見張兄之子,甫二歲,遍身赤疹如霞片。予向見其母久病 ,謂毒熱在血所成者。張曰∶誰不因母血所成,何謂毒熱之血。予曰∶其母雖,食肉如平時,肉性熱與宿疾之熱相搏,非毒歟。張不之信,自取五六大蜞吮其血,疹頓消,乳食起居如舊。予曰∶非其治也,未可以為喜。張怒。越二三日,大發熱而暴死。非竭之於外,血去而氣不能獨居乎。

《精要》雲∶口乾與口渴不同,不宜用丹藥鎮墜,用之其禍如反掌。用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甚妙方也。而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未易除也。

《精要》謂頭上有發毒者,不得灸,恐因火氣拔起,熱毒炎上,動病邪而添病。愚謂此言過矣,火本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也。頭為諸陽所聚之處,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炷而已。若孟浪如腹背上引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為例,斯為誤矣。

按東垣灸元好問腦疽,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至百壯,始覺痛而痊。由是推之,則頭上發毒,灸之痛者,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如不痛者,艾炷大,壯數多,亦無妨也。又引陳日華之說,謂於始發時,用針灸十死八九。此未之思也。切詳因灸而死者,必其血虛,孤陰將絕,無以承當火氣,脈必浮數而大鼓,與精神必短而昏,豈可泛言始發不可灸以誤人。


〔《保》〕瘡疽已覺微漫腫硬,皮不變色,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慎之。如有膿水,亦不可灸,當刺之。

按刺之膿出,不腫痛者,邪已去矣。不宜灸。若刺之膿出,而痛腫不止者,亦當於腫上灸之無妨。又毒雖淺,卻有十數頭腫痛者,亦灸之無妨。


〔涓〕一有癰疽瘡癤,須順時節,春夏為正,易為整理。緣天氣溫和,肌肉緩慢而暖,故易治。其有肉冷,是患人氣虛所致,但以溫藥調順氣血,外即用溫暖潰膿膏藥貼之令穴,候穴抽膿盡,急用生肌長肉藥滿瘡口,不宜緩慢,恐至秋冬成漏瘡也。或在秋冬發者,乃春夏內先有發蒸熱毒,遇一陰生後,再有伏毒,至秋冬間又因食毒物酒面房欲之事,忽發初覺微小,數日之間腫大疼不可忍。初得大便五七日不通,小便淋瀝者,是其候也。先調脾臟氣令實,次服發穴排膿消毒去積之藥,內托溫平,不得用太熱澀之藥。緣脾中髒要和暖,如用熱藥,恐氣澀而不流暢,致榮衛不調也。貼即用溫涼藥,不得用冷藥,恐逼入毒瓦斯,須引膿外透,方漸安矣。


〔仲〕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精》〕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而此二毒,發無定處,當以脈別之,浮洪滑數為陽,微沉緩澀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

上陽脈當以癰法治之,陰脈當以疽法治之,不必拘於熱治冷治也。


〔垣〕身重脈緩濕勝者,除濕。身熱脈大,心躁時腫,乍來乍去者,清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者,去風。

氣澀氣滯,乾燥,亡津液,脈澀者,瀉氣補血。寒勝則脈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者,宜瀉寒水。腎脈澀甚,為大癰。(全文見虛實法。)


〔涓〕夫人生最可憂者,發背也,其種有五∶

一曰陽毒。因風熱而有,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余有陽毒觸處蓄積,起於背脊膂之間,不問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止腰上,滿背 熱,如炊之狀,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後不止,止後痛不除,驀忽數日之間,復平如舊,將謂腫消,此是內攻肉陷,不可療矣。

二曰陰毒發背。是氣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緒不快, 而痛,直應前心,心忪怔,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後,始發引攻腫,開闊難收,內積有膿,深沉遲緩未透,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宜急見膿,無膿,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毒惡流滯成發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狀, 漸開如湯火瘡,面色如朱,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即驚人,猶勝於陰陽二毒者,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賴有根底分明,亦須急療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臟腑久積,乘飢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熱粘滑,肥鮮熾膩,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當風取快,脾臟氣虛不能受,乘發毒攻背,兩夾脊不問椎數。初起癰頭如小彈子,後大如拳,堅如石,痛遍四肢,加之拘急,口苦舌干,腹急,大小便澀。十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及臟腑通泄如利,內急痛者,是其症也。喜方腫引,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泄,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者,死矣。

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瓦斯先在臟腑,年月浸遠,氣血虛損衰弱。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痹痛,深附筋骨徹髓,按之如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七日,毒瓦斯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

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泄,其皮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熱疼方愈。亦宜急急追趕膿與毒瓦斯外出無害。

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未瘥,慎勞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懼腫猛療者生。急療者生。不諱發背者生。

待膿自出,不導引者死。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生;內攻後,導引針烙者死。 熱痛方盛以前療者生,如過此後已內攻者死。膿成後,不出不導引,但敷藥者死。如赤白痢氣急者,是已內攻,醫療無益,必死。癰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療,十全死。輕腫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節候不根據法者必死。愚執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有發背癰,有發背疽,如毒瓦斯勇猛而發,如火焚茅,易於敗壞。初發即可如黍米粒大,三兩日漸赤引腫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為攻, 熱赤引如火燒之狀,浮面漸潰爛闊開,內發腫如炊之狀,外爛皮肉如削,去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疼亦不止,發渴發逆,飲食不下,嘔吐氣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湯藥,用之必愈。(陽證,實也。)其間有隻如盞面大者,此非不大,緣為毒瓦斯深沉,內虛,毒瓦斯近膜也。此必內攻,近入臟腑,卻外入四肢。先攻頭面虛浮,後攻手面,次攻兩足面腫,名曰毒瓦斯散入四肢。其人聲嘶氣脫,眼睛黑小,十指腫黑干焦不治。(陰證,虛也。)


〔《精》〕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者,而毒瓦斯卻淺,此乃六腑不和為癰,其證屬陽,勢雖急而易治。

若初發如粟粒,甚則如豆許,與肉俱平,或作赤色,時覺癢痛,癢時慎勿抓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其證屬陰,蓋毒瓦斯內蓄已深,勢雖緩而難治。

始發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腫大熱痛,此為發於外,雖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陽症,實也。)或身體不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後漸大,不腫不痛,低陷而壞爛,此為發於內,雖神仙無如之何。(陰症,虛也。)


〔《保》〕木香散治小兒斑後生癰如神。(出小兒門。)

地骨皮(一兩) 木香(半兩) 穿山甲(炙黃,二錢五分) 麝香(一字)

上末,米飲下三錢。

潰瘍 編輯

癰疽已潰,膿出者也。


〔仲〕諸癰疽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為無膿。


〔《精》〕凡癰疽,按之牢 ,未有膿也。按之半軟半 ,已有膿也,宜急破之。( ,未詳何切。半軟,謂中央膿熟處。半 謂四旁無膿腫肉也。)

凡瘡腫,以手指從瘡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變,膿已結成。又按之隨手赤色,此亦有膿。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色盡處灸斷,瘡肉平實,久而方消。夫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濃腫堅,初發並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宜烙。切宜熟視詳審,候其潰熟膿透於外,其勢盈盈欲出,只用替針丸自瘡頭咬開,不半日許,其膿自出,切不用針刀也。(丹溪雲∶《精要》論戒用針刀,業外科者,當拳拳服膺。)

替針丸治癰疽已潰未破,或破後膿出不快者。

白丁香(一字) 砂(一字以上) 沒藥(一字) 乳香(一字)

鍛石餅藥納種糯米十四粒,其法用鍛石五升,爐灰三升,以水五升,淋取清汁,入大鍋內熬濃汁,至三五升,用瓦器盛貯,臨用時以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卻用皮紙貼盞中濃汁面上安定,然後取糯米十四粒,種在皮紙面上,一宿即是。

上為細末,糯米飯丸,如麥粒大。每用一粒。未破用津貼瘡頭薄處即破,膿滯不快,則用一粒納瘡口內,使膿不滯,好肉易生。


〔無〕替針丸

雄雀糞(二十粒) 砂 陳倉米 沒藥(各一字)

上研勻,以米飯丸,如粟大。每用一粒貼瘡口眼中,即潰膿出。


〔梅〕治諸癰不消,已成膿,懼針不得破,令速決。取雄雀糞塗頭上,干即易之,雀糞中豎者為雄。


〔《本》〕 治癰疽已有瘡眼,未出膿,痛不可忍,用此藥 即膿出。巴豆一個,去皮膜,不去心油,鹽豉十四個,口中含去皮令軟,同研爛,真麝少許,如難丸,入少稀糊,捏作餅子,如鼠糞大。大小臨時看瘡口 之,只以紙捻子送入藥,須臾必痛,忍之,良久膿遂出。


〔丹〕出一切瘡口。出蛾繭殼,燒存性,無灰酒調下,每服一枚。服下一個時辰,便有瘡口一個。若服兩枚,出瘡口兩枚。


〔《精》〕 癰成膿,宜針,其鐵用馬銜鐵為之,形如韭葉,兩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分許,取其毒血。如覺病輕,須先灸而後裂。

按癰如椒眼數十粒,或如蜂窠蓮房,而膿出痛不除,宜用針者,以針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如無椒眼之類,只消直入取膿,不必裂之也。又法當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全文見針灸門。)


〔《素》〕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病能篇 王注云∶息, 也,死肉也。今世用刀割去死肉者是也。)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正。(長刺節論「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八字,衍文也。大小深淺刺七字,取膿之法,盡矣備矣。)


〔《精》〕疽成膿宜烙。可用銀篦大二分,長六寸,火上燒令赤,急手熨烙毒上,得膿為效。


〔涓〕凡癰覺在虛處,及眼不見處,皆是惡症。如發高腫紫赤,皮薄光澤,覺里有膿毒,諸藥貼 不破者,宜用熟銅針於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筆點定,卻當頭以針淺刺入。隨針出膿者,順也。有不隨針膿出,當用白紙作 , 入針孔,引出膿毒,當時腫退,可及三分。如腫不退,是一逆也。腫不退,疼不除,但膿出,二逆也。膿疼不退,患人不覺瘡輕,三逆也。雖用針破出膿,亦無所濟,須急用引膿托里湯藥,以助其勢力可也。更有癰生實處,不問深淺,如有膿即用針烙無害。稍遲緩,即恐傷筋骨內疼。凡近筋脈骨節處,不得亂行針烙,反致他病也。患疽初生赤硬,或在處處毒瓦斯淺,或在實處毒瓦斯深,切須仔細辨認,仍問患人疼痛覺淺覺深。其患處瘡頭不拘多少,其間須有一個最大者,即是大膿竅。當用熟鐵大針頭如釵腳者,於麻油燈上燒令熱透,以大頭處按定,插入一寸或至二寸,膿當下,恐未有膿毒出,卻用白紙作 子, 入,直候次日取出,其膿即隨 下矣。膿色黃白即好,若赤黑色,防復有鮮血出,即患人寒戰不禁。其有虛處,不得亂行針烙。凡患發背,覺似有膿成,便用大熟鐵烙,當正頭上烙之。其烙並用麻油燈上燒令通紅,烙入可二寸許。初入肉即須橫插入,不得正入,恐烙透膜也。如已有破處,皮爛潰熟,更不得用針烙。如是橫長,赤引開闊,當須兩頭下火針,令膿毒隨針引出。肥人膿汁多,瘦人膿汁少。如肥人卻少,瘦人卻多,多是肉敗壞成膿,少是肉不腐爛,變氣實也,猶宜審詳,不可造次,便行針烙。亦看患者氣脈勻和,榮衛氣不節滯,血脈不致凝澀,即行針烙無畏,切須仔細。患者氣虛脈氣大者,亦不可亂行針烙。針烙之法,不可容易,先看皮紋緊慢濃薄,紫赤色大光澤者,即可用針烙,如皮肉未變,不可用針,針亦無濟。大抵用針,只欲引膿,如針刺無膿,是氣伏也,不可用針烙。


〔丹〕或問烙法如何?曰∶膿或汪洋欲出,奈何皮濃肉深難穴者,既前無內托之藥先致力於內,後又不用烙以開竅脈,膿何由出?膿本肉腐所成,皆挾毒熱之氣。若久留肉腠間則毒瓦斯浸淫,好肉亦化為膿腐,此所以烙法有功於潰瘍也。彼根淺而皮薄者,何必假此以賣弄假法,恐嚇而脅取利也。


〔《靈》〕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五臟應中州,其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身形應九野圖(圖缺)


〔涓〕十歲,二十二歲,三十三歲,七十三歲,以上四人,百神在上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申子辰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二十五歲,三十一歲,六十八歲,七十四歲,以上四人,百神在額,不可患瘡腫,見血者死。

十八歲,二十四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六歲,六十七歲,七十二歲,八十九歲,以上八人,百神在兩肩隅,不宜患癰疽瘡腫,見血者死。

十二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五十九歲,六十六歲,九十七歲,以上六人,百神在中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巳西丑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三十二歲,四十二歲,五十五歲,六十一歲,以上四人,百神在肩背,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九歲,二十六歲,四十九歲,五十六歲,五十七歲,六十二歲,八十歲,九十一歲,以上八人,百神在肝肺俞,不宜患癰腫,見血者死。

十一歲,二十三歲,二十四歲,五十八歲,九十六歲,以上五人,百神在脅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四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四十六歲,五十二歲,六十歲,六十九歲,七十六歲,八十一歲,八十八歲,九十五歲,以上十一人,百神在下部,不可患瘡漏疾,見血者死。下部尤忌見勞瘵人,不宜下部出膿,難瘥。

十一歲,十五歲,二十七歲,六十三歲,七十五歲,以上五人百神在尻尾間,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三歲,二十八歲,五十二歲,七十二歲,九十三歲,以上五人,百神在足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二十一歲,三十八歲,四十一歲,五十歲,以上四人,百神在遍身,不可患瘡腫,見血者不治。

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腫 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引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內發其膿汁。

膿水大泄,急須托里內補。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其熱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瓦斯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臟腑即止矣。(內補謂參、 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丹〕《精要》雲∶凡疽疾,勿食羊、雞、牛、鵝、魚、面、煎爆、炙炒、法酒等味,犯之必發熱,只有梔子黃芩湯,用之取效。夫梔、芩、苦參、犀角輔佐人參,固可解食毒之熱,若寒月與虛人,寧無加減乎?《內經》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原癰疽之因也。禁戒濃味,蓋以濃味能引起宿火之熱,此誠富貴豢養口腹者所宜謹守,若素貧者,大不然矣。予治章兄,背疽徑尺,家貧,待死而已。視瘡穴黑深似有近內之意,急作參 歸術膏。飲三日,略以艾芎湯洗,氣息奄奄,不可支持。幸其身不發熱,而可進飲食,每日作餛飩大碗與之。盡藥膏五斤,餛飩多肉者三十碗,瘡口漸合,以其因肉與餛飩助氣之有益也。


〔羅〕凡治病必察其下予從軍,戊午年冬於武城縣,有賈倉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曰∶視之膿成可開矣。公懼不從。越三日,醫曰∶

不開,恐變證生矣。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證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 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故宜寒藥治之,時月嚴凝,復有用寒遠寒之惑。乃思《內經》曰∶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一兩五錢與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用前藥,其證悉除,月余平復。陳錄判母,年七十餘歲,忽冬至後腦出疽,形如甌面大,命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怒笞侍外家,瘡即內陷凹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復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膿之氣,獨存憔悴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遂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瘡復大發,隨證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癢瘍瘡,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五十有七,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脈證俱寒。予舉瘍醫孫彥和視之。曰∶此附骨癰,開發已遲。以燔針啟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呃逆不絕。彥和以丁香柿蒂散,兩服稍緩。次日,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飲食減少,時發昏憒。於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又處托里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分, 咀,一兩半,欲與服。或者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乾薑、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進,此謂五虛。況呃逆者,胃中虛寒極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證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證,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則不能愈矣。遂投之,諸症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又與五香散數服,月余平復。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因而取敗者亦多矣,況醫乎哉!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

托里溫中湯治瘡瘍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逆,氣短促,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羌活 乾薑(炮。各三錢) 黑附子(四錢,炮,去皮臍) 益智仁(一錢) 茴香 甘草(炙)丁香 沉香(各一錢) 木香(一錢半) 陳皮(一錢)

按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以為君;羌活味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呃逆,不下食,益智仁、沉香、丁香大辛熱,以散寒邪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忌一切冷物。


〔丹〕一老人年七十,患背疽徑尺余,已雜與五香、十宣數十帖,膿血腥穢,嘔逆不食者旬余。病患自去吃內托散,隔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與嘔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參、 、歸、術煮膏,以牛膝湯入竹瀝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後盡藥四斤,膿自湧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一男子年六十餘,性好酒肉,背疽見膿,嘔逆發熱,蓋其得內托、十宣多矣。醫以嘔逆,於嘉禾散中加丁香以溫胃行氣,時七月大熱,脈洪數有力,予因謂∶此脈症在潰瘍尤為忌。然形氣實,只與人參膏和竹瀝飲之,盡藥十五斤,竹百餘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薄味,必再作。仍濃味自若,夏月醉後,坐水池中,又年余左脅旁生一軟塊如餅。二年後,軟塊為疽。本人見膿血淋漓而脈洪數有力,又嘔逆食少,遂自以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又百餘竿而安。令八十歲,強健如舊。此病兩以老年血氣弱,專服人參、竹瀝而愈,若與內托十宣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亦有風寒逼者,宜溫散之。補者,歸、 之類。和解者,乳香、芍藥之類。溫散者,防風、桂枝之類。

權小娘,瘧後右腿股生癤,破後筋吊疼,脈虛而澀。詢之,小便時疼處亦相應,宜與生血導熱。

川芎 歸頭 條芩 生地 赤芍 牛膝 黃柏 甘草(炙,二分) 青皮(炒) 檳榔(五分)通草(三分) 桂皮(一錢)

上煎,食前熱飲之。

五香湯即五香連翹湯,去射干、大黃、升麻、連翹,加參、犀角。若用於腫瘍猶可,借其飛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於潰瘍,雖多有參、 、廿草之緩補,而走泄太多,寧不犯仲景已有得汗復汗、得下復下,重虛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雲∶血氣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又言飲食調令香美,益其脾土,養其真氣。夫甘而淡者,可養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經以熱傷脾、熱傷氣為戒。今曰益脾養氣,若施之於腫瘍者,似有暢達之益,潰瘍後用香美,恐有發濕熱損真陰之患矣。

《精要》雲∶熱盛脈數,與漏蘆湯、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

夫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大黃。若潰瘍後,膿血出多者,熱盛脈數,去死為近,其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精要》雲∶初成膿,宜用烙,得膿利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此又不能無疑者也。夫追毒丸下積取毒之藥,決無取膿之效。今用烙而得膿,若在里之氣血壯實,則膿自出如推矣。何不以和氣活血之藥,佐參 補劑,使膿自托出乎。

《精要》雲∶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與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皆可選用。下利以後,渴尚未止,宜用生津補氣藥,則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矣。夫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又言下利後,渴又不止,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與峻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夫醫者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時,渴恐因血氣之虛,何以待下利後,方議其虛哉?《精要》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歸罪於不得內托,以致熱毒衝心,與琥珀犀角膏。夫於腫瘍時用之猶或近理。若於潰瘍後用之,彼犀角、腦子之升散,寧不助病邪致虛,以速其死也耶?後有犀角散,以大黃佐黃 ,用黃 則知其虛,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夫瘡潰體虛,縱有舊熱,將自漸因膿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若在秋冬,何異用刀劍耶?《精要》論癰疽發寒熱多汗,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解,大汗出,不可專以為有熱。亦有氣虛而得者,亦有因怒而得者,又有先感寒邪,脾氣不正,而有此證者。夫氣虛者,當以補氣藥補之;因怒者,當以順氣藥和之;脾氣不正者,當以調脾藥養之。今用不換金正氣散,悉是溫散瀉衛之藥,而欲以一兩人參,收拾十四兩之瀉衛可乎?若用於腫瘍時感寒邪者,猶或庶幾。彼氣虛者、因怒者、脾氣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又未知用於腫瘍耶,潰瘍耶?


〔涓〕穴有孔,慎風,仍慎再合。如再合者,為風濕邪氣攻搏,而再生膿,宜如前以通和湯藥,根據次第用,不可急性,恐傷氣害人之命也。


〔無〕瘡瘍未合,風入為破傷風,濕入為破傷濕,二者害人最急,食卒不知其因,甚難認治。

癰疽瘰 潰後,尤宜謹之。


〔《精》〕加味十全湯治癰疽愈後,補氣血,進飲食。

黃 (蒸) 地黃(蒸) 當歸 川芎 人參 茯苓 芍藥(炒) 白朮 陳皮(各一兩)粉草(炙) 桂心 五味(各五錢) 烏藥(七錢)

上 咀,每服一兩,用水一碗,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分作二服,留渣曬乾為末,服之。

丹溪雲∶加味十全湯,須看年之老壯,資之強弱,證之緩急,時之寒熱,加減用之。


〔丹〕加味十全湯治癰疽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蓋膿血出多,陰陽兩虛,非此藥何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經絡,不載時令,又在識者觸類而長之。今之外科,於瘡瘍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加省,往往於結痂後兩三日或半年,虛證乃見。醫者不察,病者不悟,無補接調養之功,因而轉成他病者,惜哉。予治一士夫,因腳弱求診,兩手俱浮洪稍鼓,飲食如常,惟言問不答,肌上起白屑如麩片。時在冬月,予作極虛處治。詢其弟,乃知半年前,曾於背臂腿三處,自夏至秋冬節次生疽,率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與之,今結痂久矣。予屬作參 白朮當歸膏,以二陳湯化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白屑沒者大半,病者自喜呼吸有力,補藥應效以漸,而病家反怨藥不速應,自作風病論治,煉青礞石二錢半,以青州白丸作料,煎飲子頓服之。予諫止不聽,因致不救,書以為警雲。

運氣癰自潰者,惟土不及歲有之。經曰∶土不及曰卑監,卑監之紀,其動瘍涌分潰癰腫,蓋土不及則肉腐為癰腫,故木化啟折乘之,而膿涌分潰其癰腫也。


〔東垣〕癰疽用藥加減法如發背疔腫,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於托里藥內加五味子。恍惚不寧,加人參、茯神。虛而發熱者,加地黃、栝蔞根。潮熱者,加柴胡、地骨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虛煩者,加枸杞、天門冬。自利者,加濃朴。膿多者,加當歸、川芎。痛甚者,加芍藥、乳香。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風邪者,加獨活、防風。心驚悸者,加丹砂。口目 動者,加羌活、細辛。嘔逆者,加丁香、藿葉。痰多者,加半夏、陳皮。


〔《精》〕麥飯石膏在膿潰後圍瘡口。

麥飯石(火 ,醋淬十次,研數日) 鹿角( 煙盡) 白蘞

上用麥飯石末二兩,白蘞末二兩,鹿角灰四兩,要研極細,如不細反痛。用好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眼沸,卻入三味藥末,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稀稠得所,傾出候冷,以紙蓋。

每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挹干,以鵝翎拂藥,塗四圍,凡赤處盡塗之,但留一小口,如錢大,以出膿血。凡用瘡藥上,久則藥干,勿令繃急,須常用醋拂濕其藥。初便一日洗換藥,十日後兩日一換。(肉冷惡寒者不宜用。)

豬蹄湯治一切腫破,消毒瓦斯,去惡肉。凡瘡有口,便用此湯濯洗。

白芷 生甘草 羌活 露蜂房 黃芩 赤芍藥 川歸(等分)

上為粗末,看疽大小用藥。如疽大, 豬蹄兩隻,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為兩次,澄去面上油並下面渣,卻將藥末投其中,再煎十數沸,去渣,以故帛蘸藥湯溫洗薄揩,惡血惡肉隨洗而下。洗訖,仍避風,忌人口氣吹之,又忌狐臭人、月經人。

癰疽有死肉不去者,用白丁香、霜梅,深則 之,淺則干摻於膏藥上,甚妙。


〔海〕又方 膏藥內入雄黃巴豆少許,不傷好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瘡,凡癰毒有惡肉者俱可去。

又方雄黃散以雄黃一錢另研,巴豆不去皮,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少上,惡肉自去。


〔《保》〕 治惡瘡有死肉者及追膿。

白丁香 輕粉 粉霜 雄黃 麝香(各一錢) 巴豆霜(三個)

上細末,新飯和作錠子,用之。


〔丹〕治瘡疽攻腫, 肉突出。烏頭五枚,苦酒三升,漬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古今錄驗》)

諸癰疽有肉凸出數寸者,更於凸出瘡門求之。


〔《精》〕神異膏治諸般惡毒瘡癤,發背癰疽,其妙如神。

露蜂房(要用蜂兒多者為妙,細剪淨一兩) 全蛇蛻(以鹽水洗淨,焙乾,半兩)玄參(半兩,去蘆) 綿黃 (三兩) 黃丹(五兩,研細後入) 真麻油(一斤) 杏仁(去皮尖,切小片,一兩) 男子亂發(洗淨,烙干,如雞子大)

上件藥,先將麻油入銀銚中,同亂發於風爐上慢慢文武火熬,候發焦熔盡,以杏仁投入。

候杏仁色變黑,好綿濾去渣。再將所熬清油入銀銚內,然後入黃 、玄參二味,慢火熬一二時,取出銚子,安一冷風爐上。候半時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蛻二味,將柳枝急攪,移銚於火上不住手攪,慢火熬至黃紫色,用綿濾過後,復入清油在銚內,乘冷投黃丹,急攪片時,又移銚於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攪千餘轉,候藥油變黑色,滴於水中凝結成珠子,則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時,必候得所。然後用瓷器內封收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過,稍硬難用,卻入少蠟熬添麻油在內,瓷器盛封,蓋於甑上蒸,乘熱攪勻,收而用之。膏藥熬成了,須用所盛瓷器,置淨水盆中出火毒一晝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藥極難,於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即藥中火發,千萬謹戒。(膏藥方甚多,效無出於此。)


〔垣〕熱瘡寒膏藥

當歸身(水洗,焙乾,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百個) 黃丹(研細,六兩)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如寸許,水洗干) 肥嫩桃枝(一兩,切作如寸,洗淨干) 麻油(一斤)

上件,先熬麻油熱,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煎,至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渣,濾油澄淨,抹去銚中渣滓令淨,再上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滴水中不散為度。

寒瘡熱膏藥

與寒膏藥同,只將當歸身改作當歸梢,桃、柳枝分兩倒過便是。

劉氏貼發背癰疽,膿盡四麵皮粘,恐有膿毒攻起,宜用逼毒散方。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 赤小豆(二兩) 雄黃(一錢)

上為末,水調敷。

治發背癰疽,膿盡生肉平滿,宜用緊瘡口生肌青散子

槿花葉(盛時收,陰乾,取四兩為末) 青赤小豆 白芨(各二兩)

為末,臨時用槿花末三錢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錢匕,相和新汲水調攤紙上貼四畔,中心瘡口不用貼。


〔垣〕斂瘡口方木香檳榔散用之決無疼痛,以蠟油塗覆瘡上,生肌斂肉,甚速,必無惡血,瘡口疾合,易取平復,惟膏粱熱瘡所宜用也。貧人害地之寒濕外來寒瘡者,禁不可用。

木香 檳榔 黃連(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根據前調用,濕則干貼。

治寒瘡斂瘡口藥。

當歸身(一錢,洗淨,曬乾) 青皮(二分,去白) 木香(一分) 黃連(五分)

上四味,為極細末,蠟油調塗,取效甚速。


〔《保》〕瘡口大者,乳香散

寒水石( ) 滑石(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半兩) 腦子(少許)

上各研細和勻,少許摻瘡口上。


〔《撮》〕桃紅散斂瘡口,定痛,辟風邪。

滑石(四兩) 乳香 輕粉(各二錢) 小豆粉(一兩) 寒水石(三兩, )

上為細末,干摻口上。一方改小豆粉為定粉。


〔《精》〕有人患背疽已潰,如碗面大,視五臟僅膈膜耳,自謂必死。用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極燥,為細末,干摻之,瘡口遂收,至今無恙。此方累用有效,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保》〕又方治瘡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錢) 定粉 風化硝(二錢) 白礬(二錢半)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摻之。


〔《精》〕生肌散

寒水石(銼) 滑石 烏魚骨 龍骨(各一兩) 定粉 密陀僧 白礬灰 干胭脂(各半兩)

上為細末,干摻用之。

平肌散治諸瘡久不斂。

密陀僧( ) 花蕊石( ) 白龍骨(各一兩) 乳香(另研) 輕粉(各一錢)

上為細末,和勻干摻。


〔丹〕《精要》論癰疽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氣血枯竭,不潮於瘡,遂致如此。用北艾葉一把,入瓦器內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以絹帛兜艾葉乘熱澆沃,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熏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不可與厭穢之人見。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夫以血氣枯燥,不知補接於內,惟務熱洗於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而乃歸罪於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補接,即參、 、歸、術之類是也。)


〔蘇〕亂發、蜂房、蛇蛻皮,各燒灰存性,每味取一錢匕,酒調服,治瘡久不合,神驗。(丹溪雲∶發補陰之功甚捷。)


〔丹〕 收斂瘡口,止有柳皮、白蘞煎湯飲之。


〔《靈》〕 眼白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納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

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玉版篇)


〔《精》〕 癰疽破潰之後,其形候有逆有順。眼白青黑而緊小,一惡也。不能下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惡也。腹痛渴甚,三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四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惡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惡也。膿血大泄,痛尤甚,膿色敗臭,氣不可近,七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八惡也。未潰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污者,九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無時,瞪目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錯,皆是惡證。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善也。膿清腫消,色鮮不臭,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五善見三則吉,諸惡見四必危。

癰疽所兼諸證 編輯

〔涓〕熱毒方盛,或發大渴,此是毒攻心臟,令舌干煩渴也。但以補心氣藥,內補即止。


〔羅〕竹葉黃 湯治發背發渴,通治諸瘡大渴。

淡竹葉(二兩) 生地(八兩) 黃 麥門冬(去心)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 芍藥 人參 半夏(湯洗) 石膏(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虛渴者忌用石膏、半夏、黃芩。)

金銀花散

金銀花(四兩,去土) 甘草(一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丹〕《外科精要》雲∶疽向安後發渴,與加減八味丸。夫當此時血氣兩虛,當用參、 補氣,當歸、地黃養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導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黃 六一湯等方,切當。忍冬養血,黃 補氣,渴何由作。


〔《精》〕忍冬丸大能止渴,及療渴疾,既愈之後,須預防外癰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無時酒飲任下。

黃 六一湯大治渴疾,補虛乏,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綿黃 (去蘆,六兩,一半生用,一半鹽水潤蒸,三次焙乾) 粉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黃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服。若飲初杯,用酒調尤妙。

桑枝湯大治口乾。

取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

五味子湯大治口燥舌干,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 黃 (去蘆,生用)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 粉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丹〕《外科精要》雲∶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而嘔,伏熱在心,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而嘔,宜嘉禾散。有寒熱,宜家傳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謹按病機,諸逆衝上嘔越,皆屬於火。其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群隊以為補虛之劑,補力已少,徒有溫暖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發嘔不食者,宜用參 白朮膏峻補取效。佐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諸病瘡瘍如嘔者,濕氣侵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嘔逆,用補藥效。方見潰瘍門。予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精》〕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

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 生犀角(各一錢) 辰砂(研) 茯神(去木。各二錢) 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 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

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


〔涓〕治發背癰疽,膿潰後氣虛,脾臟滑泄,並四肢逆冷,宜用和氣散

蒼朮(四兩,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 甘草(炙) 青皮(去穣。各一兩) 良姜(炒) 肉桂 乾薑(炮。各半兩) 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


〔垣〕聖愈湯治諸惡瘡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細末摻之,立止。或瘡時間作黑色,不可潰也,藥力去盡卻紅和。如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湯主之。

熟地 生地(各三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二錢) 黃 (五分) 人參(三分)

上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久漏瘡 編輯

〔丹〕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 、術、歸、芎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濃,艾炷灸,炷隨漏之大小,便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干者再研為末,再和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再灸,宜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前血氣藥作膏藥貼之。

經雲∶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 ,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養,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於溪谷也。此用附子灸者,蓋此義也。

梅師雲∶腎移寒於脾,發為癰疽,少氣。脾移寒於肝,發為癰腫,拘攣。又雲∶諸癰腫此皆安生?岐伯曰∶生於八風之所變也。又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聖濟》雲∶衣服之表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

或發不變色,或堅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則然後變色疼痛,漸 而成膿,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瘡口不合,變易為疳漏,敗壞肌肉,銷損骨髓,以致痿跛,宜以此骨碎補丸主之。

骨碎補 補骨脂 熟地 當歸 續斷 石楠 石斛 牛膝 杜仲 萆 附子 芍藥 川芎 菟絲子 沙參 羌活 防風 獨活 天麻 黃

此方與大僂方相表里,各等分為末,煉蜜丸,空心鹽湯服。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宜用羌活 防風 細辛 附子 甘草 川芎 續斷 白芍 白朮 當歸 桂心 麻黃 黃 熟地此方與前骨碎補丸相表里。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 ,留連肉腠, 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全文見陰陽門。)


〔《精》〕桂附丸治氣漏諸瘡。

桂心 附子(炮裂,米醋中浸,再炮三五次,去皮臍) 濃朴(姜制) 粉草(炙) 白朮(各一兩)木香(一分) 乳香(研,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丹溪雲∶《精要》治冷漏諸瘡,與桂附丸,此冷只因瘡久不合,風冷乘之,血氣不潮而成也。濃朴雖溫,其瀉衛尤速,恐不若參、佐以陳皮,庶乎與病情相得。此方治冷漏瘡,若寒而虛者,只以加味十全湯,隨時令經絡加減用之為當。又虛甚者,宜參 歸術膏。

陷脈散治漏瘡,及二三十年癭瘤,或大如杯盂,久久不瘥,致有漏潰。令人骨肉消盡,或堅或軟或潰,令人驚惕,臥寐不安,體中掣痛,愈而復作。

乾薑(炮) 琥珀(研) 大黃 附子(炮去皮。各一兩) 丹參(三分) 石硫黃(研)白石英(研) 鍾乳粉(研) 烏賊骨(研。各半兩)

上為末,貯以瓷合韋囊,勿令泄氣,若瘡濕即敷,無汁即煎豬脂和敷之,以干為度。或死肌不消,加芒硝二兩益佳。一法,胡燕巢一枚。


〔子和〕小渠袁三,因強寇入家,傷其兩脛,外廉作瘡,數年不已,膿汁常涓涓然,但飲冷則瘡間冷水浸淫而出,延為濕瘡求治。戴人曰∶爾中焦當有綠水二三升,涎數掬。袁曰∶何也?戴人曰∶當被盜時,感驚氣入腹,驚則膽傷,足少陽經也,兼兩外廉皆足少陽之部,此膽之甲木受邪,甲木色青,當有綠水。少陽在中焦如漚,既伏驚涎在中焦,飲冷水咽為驚涎所阻,水隨經兩旁入瘡中,故飲水瘡中水出。乃上涌寒痰,汗如流水,次下綠水,果二三升,一夕而痂干,真可怪也。

嘗治足膝下至踝漏瘡,通足腫大於好足二倍,行步不全,用五龍丸大下之者六番,每番皆五七行。下後用黃柏、蒼朮、 、芍、地、草、升、葛、星、半、牛膝、活石、桂調之,近三四個月而安。


〔丹〕治漏瘡川芎(半兩) 細辛(二錢半) 白芷梢(二錢半) 甘草(細末)

上每日作湯服,上瘡食後,下瘡食前,看瘡孔大小,用隔年黃麻根刮去粗皮槌軟,捻成繩子,捻入孔中,至不可入則止,日淺一日,瘡用好膏藥貼之。


〔《本草》〕治 有頭出膿水不止。以啄木鳥一隻燒灰,酒調服一錢匕,立瘥。


〔世〕神應膏治久漏瘡,此宋褚防禦治理宗久漏瘡諸方不效,獨此膏愈之。如腸毒、胃毒,為丸服之,神效。

當歸(一兩一錢) 赤芍藥 大黃(各一兩五錢) 香白芷 官桂(各一兩) 玄參(一兩三錢)川續斷(一兩二錢) 莪朮(一兩) 生地(一兩二錢)

上九味,細銼用真香油二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入鍋內以文武火煎令黑色,濾去渣。如熱天,用黃丹二十兩,冷月十五兩,旋旋下丹,不住手攪,試水中沉為度。不可令婦人雞犬見。如漏有孔者,以膏送入孔內,外仍以膏攤貼之。


〔海〕檳榔散治癰疽瘡癤,膿潰之後,外觸風寒,腫 僵硬,膿水清稀,出而不絕,肉腠空虛,惡汁臭敗,瘡邊干及好肌不生。及療疳 惡瘡,浸潰不斂。方見瘡瘍斂瘡口藥,即木香、檳榔、黃連等分為末敷貼也。


〔丹〕治漏外寒藥。

爐甘石(童便 ) 牡蠣粉

上為極細末敷之。


〔濟〕烏金散貼惡瘡疳 。

橡 子二個,內一個實黃丹,一個實白礬末,相合定,用黑俏麻皮纏了,火內燒,研細,加麝香少許,洗淨瘡貼之。


〔垣〕截疳散治年深疳 瘡。

黃連(半兩) 白蘞 白芨 黃丹(各一兩) 輕粉(一錢) 龍腦 麝香(另研。各半兩)密陀僧(一兩)

上為細末,和勻干摻在 上,以膏貼之。


〔丹〕取朽骨久疽,及痔漏中有者。

取黑骨雞脛骨,上等砒霜實之,鹽泥固濟,火 通紅,取出地上,出火毒,去鹽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紙捻送入孔竅內,更用膏藥貼之。


〔《本》〕雄黃治瘡瘍尚矣。《周禮》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康成注云∶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用黃蝥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三日三夜,其煙上着,以雞羽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楊大年嘗記其事,族人楊偶年少時,有瘍於頰連齒,輔車外腫若覆甌,肉潰出膿血不輒,吐之痛楚難忍,療之百方,彌久不瘥。人語鄭法,根據法製藥成,注之瘡中,少頃,取朽骨連兩牙潰出,遂愈。信古方攻病甚速也。黃蝥,即瓦盒也。


〔東〕久漏瘡∶足內踝上一寸(灸三壯、六壯) 如在上者∶肩井 鳩尾肺脈微緩,為痿 。(緩者多熱。全文見治虛實法。)


〔垣〕瘡醫自幼至老,凡所經驗,必須寫之。嘗記疳 惡瘡,諸藥不效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炷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蟲兒灸之,同前法累驗,神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傳。

卷之十九·心小腸部 編輯

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 編輯

〔《靈》〕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臟之 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寒熱病篇王海藏雲∶腦須鬢頤四處亦為癰疽必死之處。)


〔涓〕不可患癰疽者七處∶眼後虛處,頤接骨處,陰根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耳門前後車骨接處,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頷骨下近耳後虛處,鼻骨中,並能害人。但以諸法療之,或有得瘥,唯眼後虛處最險。正腦上一處起,為腦癰及腦疽、腦鑠,並在大椎骨上。入髮際生腦癰,皮起易得破穴,急破急出膿,不害。腦疽皮濃難得破穴,須急發內毒,使破穴方可。

腦鑠一處,初起如橫木掘,上起頂門,下止大椎。發腫如火燒,其色青黑如靴皮,大硬不見膿,即損外皮,如犬咬去肉之跡,難愈。(鑠,式約切。)

左右鬢兩處癰疽癤,初起如蟲咬,癮疹痛腫,不赤紅,難見膿汁,是為鬢髮,此亦危篤之患,既損破多為漏瘡。

左右髮際起如粟米,頭白肉赤,熱痛如錐刺,此疾婦人患多,丈夫患少,始因風濕上攻髮際,亦宜出膿無傷。

左額右額發赤疽,不拘大小,狀如桃李,急宜藥貼破,見膿無害。右額角一處,發毒疽及惡癤,為近太陽穴,如腫滿太陽,即成虛損,為近穴而難消,不可破。如破後,傷外風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藥潰膿,後速斂合瘡口。如經冬月,即成冷瘡,緣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

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五七日不潰,毒瓦斯流入眼眶攻眼,眼舍不開,用藥貼破。

破後慎外風水,所入即損其睛,疰損眼瞼而成大疾。

左右眉棱兩處發為發眉,不拘在頭尾,宜慮未穴已前攻擊。在眉頭,即攻入眼損睛。在眉後,即攻入太陽。並宜戒慎。

鼻下一處,人中兩處,為發髭。此多因摘髭外入風而結,攻作不常,寒熱相併,此亦害人。

下頤一處,發為發頤,肥人多有,此疾恐手搔傷而發腫。

左右牙叉骨接處,發癰疽處腫脹,攻骨及牙關,張口不得,因諸風熱上攻,或多食燒炙之物所為,或因患牙癰,即從牙縫中破出膿血,切忌外風水觸犯。

垂臂兩處發接骨下,臂肘上,起如雞鴨卵大,皆由榮衛不調所為也。喜患實處而不透內,亦宜急消,或發穴早療。

兩臂肘起,在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發癰癤。此處雖實,奈連大小筋骨,舉動不便,垂手多墮疼,如膿深沉徹骨,即傷筋脈,拳縮不舒,搐撮宜急,以緩慢筋脈藥餌治之。

兩手背發癰疽,初生如水刺無頭腦,頑然滿手背腫滿,後聚毒成瘡,深入至骨,而為發手背,此屬五種,皆發毒之類也。

兩肋起疽,名為發肋。初腫盛,至十數日不穴攻,即腫大如杯碗,高如 背,痛徹內腸絞刺,左邊患應右邊痛,右邊患應左邊痛。唯有此處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針刺出膿血,則免內攻傷內矣。

三里兩處起癰疽,初發如牛眼睛青黑,便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膿,腫攻膀肚連腿里,拘急冷疼,此因傷筋氣勞力所成,宜用湯藥注射,去其外毒,自平息矣。

兩腳接骨近上膀肚下一處,起丹疽如胡桃大,硬如物打 之狀,不苦疼,但腫急脹。慮其損筋,亦須早出膿毒,可保平安矣。

兩腳心發徹骨者,不治。如腳心微皮破,不至深發,膿不多者,可治。癰發雖重,不至損人,但世人不曉醫治,自至危殆耳。

上焦發癰為陽,是壅塞實候,宜解利溫涼湯藥,去其積熱上攻,外即貼消毒逼腫藥。如已結定,即用發穴藥,候穴破出其膿毒,腫平方貼生肉等藥,然後斂合瘡口。亦慮外傷風水,勿食發風熱醬面毒物等,忌房事。

中焦發癰,至腰上一節前後心不定所在,皆是澀滯候,亦乘虛而作。不拘大小,前起心鳩尾者,最要緊,近兩腋是虛處,兩脅肋下至臍上及臍下兩傍一二寸發癰,填氣伏硬難潰膿,為此等處偏難發穴,穴後難合瘡口,並須先用暖內藥服後用熱藥貼令軟和,慢慢破穴,不得急破,急破即朝夕出膿不住,緩慢破穴即一頓出膿,易為將息。後心者,唯有十一椎脾俞下,十四椎上為腎俞,腎俞下為腰俞,兩處起癰者,防毒瓦斯內攻,為此處皆是至虛處,凡有癰起,先須補內氣令實,方可放破。內氣實,則不內攻,且易得潰。唯腰俞兩處,多成漏疾,預防節慾,則免矣。

下焦發為流注虛損候。前陰股兩處起如雞卵大,長橫折內,初起腫核結塊,後四畔浮腫,相併伏硬,色青黑。先用和平內藥,服三五日,後用發穴散,及罨藥令軟即穴。穴後其瘡口即隨摺子內作長瘡,瘡口破,宜急用抽毒膏出膿,膿盡,便貼合瘡口藥。為此處無肉可壞,更不須長肉也。

腿 兩處起為便毒。胯下兩臀尖下,大道前(谷道)小道後(水道)成懸癰,皆是虛極人患此。癰近谷道左右亦名痔癰。宜急補脾臟,及發處貼藥,即用發穴散,破後用抽膿膏,膿盡用合瘡口散合之,慎勿過冬,即成冷漏難治。

垂珠左右兩處起癰,為騙馬墜。初起大小不定,此處微實,皮肉薄,紋緊,口亦難合。

瘡初起宜以消散藥,貼令內消。此處亦易成漏瘡,唯宜消散之,硬即恐緩慢難為功矣。又雲∶交HT一處,近棱在線,亦為騙馬墜,防漏。(騙,匹扇切,俗名跨馬癰是也。)

兩曲 膀肚下,內外兩踝前有廉刃,兩邊為里外廉,上結癰腫。此處近骨,難瘥。宜用收毒散外貼四畔,中心即用活血肉藥貼,無害。

下至兩腳心發癰癤,沉深不治。如微似皮薄易破者,猶可也。凡有癰腫,皆屬六腑有疾。


〔《靈》〕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癰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俱出癰疽篇,下同。)


〔涓〕百脈疽,腫起環頸項疼痛,身體大熱,不敢動止, 不能食。此有大畏恐駭,上氣咳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導引,不刺導引見血八十日必死。土龍疽發背,起胃俞及腎俞,大發寒熱十數日,大汗展頸,引身盡熱如沸。不穴,二十日死。九日可刺,不刺其上下亦黑,若膿青黑者死,血膿者不死。


〔《靈》〕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涓〕赤色疽,發頭額以腦前並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赤血。七日未有膿不可治。(不穴者,不作穴而東攻西擊也。)杼疽髮鬢須及兩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膿色黑如豆豉,或見血者死。黑疽發大椎骨上,連兩夾脊上。七日可刺導引,為癰疽出膿,不可止吐碎骨。身癢後痛者,此故傷寒氣入臟腑,發為食疽也。九日可刺導引之。不刺不導引,十一日死。


〔《靈》〕發於肩及 ,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逆。 之。(癰疽篇此當入癰。)


〔涓〕丁疽發兩肩,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發成疔疽。五日腫大,令人口噤寒戰,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陳干疽,腫發起兩肩及兩大臂連胛骨,二七日痛不息,亦不可動,五十日身熱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無血者死。


〔《靈》〕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涓〕內疚疽發兩腋下及臂,並兩手掌中,振寒熱而嗌干,飲多即嘔,煩心 ,脈盛。六七八日診如此,可汗,不汗死。


〔《靈》〕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急治,十歲死,死後出膿。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菱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疵,疾HT 盜切。《甲乙經》於赤少豆下作治之銼菱草、赤松根各一升。)


〔涓〕使熒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蜂疽發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絡俞。若肩髁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膿清者不治。特疽發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紅赤,內隱起如椒子者死。陰陽二氣疽,廣闊滿背,或大或小不常,腫熱脹大。十日,可刺導引出膿,不拘深淺多少,發渴體倦。十日外不見膿,不治。筋疽髮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八日,可刺。有癰在肥腸中,九十日死。

沖疽發小腹疼痛而振寒熱,四日 ,五日變色,可刺。不刺即導引出膿毒。不治,五十餘日死。


〔《靈》〕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治見經虛條。)


〔涓〕湧泉疽,腫起發太陰,如伏鼠。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發清膿,赤黑者死,白者可治。(太陰,尻尾前是也。)


〔《靈》〕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色,癰腫內薄於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股脛,劉涓子作股陽。)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死。


〔涓〕陰疽,發腿髀及陰股。始發腰強,數飲不能多,七日發堅腫脹惡疼,心煩躁,死不治。


〔《靈》〕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堅如石者,用生樟陸根擦之則效。)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陽謂諸節之背,陰謂諸節之 間。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急斬之,否則死矣。


〔涓〕 敦疽發兩足指,五日不穴,死。四日可刺,其色發黑癰者不堪,未過節者可治。陽疽起足跗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發赤白膿血不多,其瘡上癢及赤黑者死。禽疽,始發者如疹數十處,如拳打之狀,發寒齒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導引膿出即愈。衡疽發如腫,或時復往來,可要其所刺之,導引膿出即愈。


〔丹〕琥珀膏

歸須 川芎 黃 梢 蜂房 細辛 皂角 升麻 甘草梢 蓖麻子 木鱉子 芍藥 白蘞 獨活 川椒 本 防風梢 枸杞子 菖蒲 降真香 官桂 栝蔞 蘇木 白芷 杏仁 黃連 槐枝(以上各一兩) 琥珀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雲母石 乳香 雄黃 硃砂 安息香 甘松(以上各二錢半) 輕粉 麝香(各一錢) 發灰(五錢) 白礬(枯,一兩,以上十六味為極細末) 羊腎脂(四兩) 蟾酥(二兩) 香油(四斤) 黃丹

上先以前二十六味銼,槌碎,用水五升,文武火熬至二升半,去渣。再用水五升,又熬至二升半,去渣,與前汁一處慢火煎,用槐枝不住手攪成膏,用瓷器盛,頓起。將後琥珀等十六味研為極細末,用紙包起,於前膏內,下淨羊脂四兩,真酥二兩,同膏入香油內攪令勻,以文武火熬膏內水盡,用紙捻點油燒不爆為度漸入黃丹,以二兩五錢重為一次,仍用槐枝不住手攪,滴水中不散,軟硬得所。如軟添黃丹,如硬添油,再上火熬。卻入前藥細末五兩,微煎數沸,用瓷器盛貯。如用,於紙上攤之,量瘡口大小。專治五發惡瘡、疔腫、瘰 ,遠年冷疳、痔漏、一切無名惡瘡、蛇傷、蠍齧、犬咬,並皆治之。

疔瘡 編輯

疔瘡皆生四肢,發黃 ,中或紫黑,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也。


〔羅〕丙午歲,予居 城,人多患疔瘡。縣尹董公謂予曰∶今歲患疔瘡者極多,貧民無力醫治,近於史侯處得數方,用之者無不效,官給藥錢,君當舍手治之。遂諾其語。董公榜示通衢,命予施藥,如此一年,全活甚眾。其用保生錠子、千金托里散、神聖膏藥、破棺丹,凡四方。

保生錠子治疔瘡,背疽,瘰 ,一切惡瘡。

金腳信(二錢) 雄黃(三錢) 輕粉(二錢) 砂(三錢) 麝香(一錢半) 巴豆(四十九粒,另研,文武火炮,生用尤妙) 加蟾酥(一錢)

上為細末,用黃蠟五錢溶開,將藥和成錠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錢眼大。

將瘡頭撥開,每用一餅,次用神聖膏,後用托里散。若瘡氣入腹危者,服破棺丹。(世傳疔瘡必有一條紅線可針,紅線所至之處出毒血,然後敷藥。)

神聖膏藥治一切惡瘡。

當歸 本(各半兩) 沒藥 乳香(各二錢) 白芨 琥珀(各二錢半) 黃丹(二兩) 白膠香(三兩)黃蠟(二兩) 粉霜(一錢) 木鱉子(五十個,去皮) 巴豆(十五粒,去油) 清油 槐柳枝(各一百二十支) 膽礬(一錢)

上件一處,先將槐柳枝下在油內,熬焦取出,復下余藥熬,勿至焦,濾出,卻將油澄清,下黃丹,再熬成膏,用緋帛攤之,立有神效。


〔《千》〕托里散治一切發背疔瘡。

黃 (一兩半) 濃朴 川芎 防風 桔梗(各二兩) 白芷(一兩) 連翹(二兩二錢) 芍藥 官桂 甘草節 人參(各一兩) 木香 沒藥 乳香 當歸(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二三沸,和渣溫服。

破棺丹治瘡腫,一切風熱。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甘草 芒硝(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每服半丸,食後溫酒化下。或童溺半盞研化之。忌冷水。


〔《濟》〕金砂散取疔瘡。

道人頭(微炒存性,一兩,即蒼耳子) 砂(三錢半) 雄黃(三錢) 蟾酥(以多為妙)

上將瘡四圍刺破,以少油調藥末,置於瘡內,緋帛封之,數日疔自出。如瘡入腹嘔逆者,將蒼耳搗汁飲之。(一方但用 砂、雄黃等分,研細,用蜜調,先破瘡頭去血,入藥豆大,在瘡口內,紙花貼之,亦效。)


〔無〕蒼耳散治一切疔腫神效。

用蒼耳草根莖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燒灰存性研細,用好米醋、米泔澄淀和如泥,隨瘡大小塗上,濃二分,干即易之,不過十度,即拔根出。須針破塗之。(更加雄黃尤妙。)


〔世〕蒼耳與白梅研爛,貼疔上拔去根。


〔《濟》〕蟾酥丹治疔瘡。

取蟾酥,以白面、黃丹搜作劑,丸如麥粒狀。針破患處,以一粒納之。(取蟾酥法,用癩 ,破眉棱上,以手捻出酥於油紙或桑葉上,用竹篦刮下,然後插在背陰處自干,用之。)


〔《衍》〕苦苣搗汁,敷疔瘡殊驗。青苗陰乾,以備冬月為末水調敷。(本草雲∶取苦苣莖中白汁,敷疔腫,出根。又,取汁滴癰上立潰。)


〔丹〕治疔用磁石為末,苦酒和敷封之,根出立瘥。(《秘要》)

疔瘡用白蘞為末,水調敷之。(《聖惠方》)


〔世〕治疔瘡。用麻內蛀蟲一條,研敷瘡上,卻用膏藥粘貼,一飯時去膏藥,其疔自出。

治疔瘡最有功效。用蟬蛻、僵蠶為末,酸醋調塗四圍,留瘡口,俟根出稍長,然後拔去,再用藥塗瘡。海藏方,單用僵蠶為末,津調塗亦佳。


〔《保》〕治疔瘡,奪命散

烏頭尖 附子底 蠍梢 雌黃 雄黃(各一錢) 蜈蚣(一兩) 砂 粉霜 輕粉(各五分)砒(二錢半) 腦子(少許)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先破瘡,出惡血,以草杖頭用紙帶藥末插入於內,以深為度。


〔丹〕日本三藏敷疔瘡方。江子肉十粒,半夏一大顆研末,附子半枚,蜣螂一枚,各為末,四味,臭(麝香也)相和,看瘡大小,以紙繩子圍瘡口,以藥泥上,又用絹帛貼敷,時換新藥,以可為度,此方活人甚多。


〔《聖》〕治疔瘡甚者,用附子末,醋和塗之,干即再塗。(《千金方》同)


〔丹〕琥珀膏(方見癰疽下雜方條。)

又方 用針刀旋破疔頭,以蟾酥敷之,後用野菊花、莎草根、紅菜頭葉擂細,以無灰酒儘量調服之,酒醒,疔化水,即痛定。如熱除,不必去疔,亦自愈也。


〔世〕治疔瘡。

獨腳茅 防風 細辛 甘草節 白僵蠶 青皮 黃連 羌活 獨活 蟬蛻 赤芍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先將一服,加澤蘭葉少許,姜一兩同擂爛,熱酒和服,然後酒水各半盞,姜三片煎服,此方神效。


〔無〕治十三種疔,皆以此法治之。

以緋帛一片,裹藥取匝為限,先用亂發雞子大,攤布帛上,牛黃如桐子大,又以棘刺針二十一枚,赤小豆七粒為末,並布發上,卷緋綿作團,外以發作繩,十字縛之,置熨斗中,急火燒灰研細,以枸杞或子或根皮枝葉隨得為末,用枸杞末二匕,緋帛灰一匕,共成三匕,研勻分二服,空心溫酒調下。


〔世〕奪命丹治疔瘡發噁心,及諸惡瘡。

蟾酥(半錢) 硃砂(水飛,三分) 輕粉 枯礬 寒水石(水飛。各一錢) 銅綠(一字麝香(一字) 海羊(二十個,研,即蝸牛也)

上件為細末,將海羊另研為泥,和藥一處,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加好酒成之。病輕者一丸二丸,重者三丸,未效再服。服時嚼蔥白一大口極爛,置手心,放藥丸於蔥內裹合,以熱酒送下,暖處臥,取汗出為效。忌冰水。


〔《瑞》〕返魂丹治十三種疔。

硃砂 膽礬(各一兩半) 血竭 銅綠 蝸牛(生用。各一兩) 雄黃 枯白礬(各一兩)輕粉 沒藥 蟾酥(各半兩) 麝香(少許)

上將蝸牛蟾酥研爛,余藥為細末,同研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令病患先嚼蔥白三寸放在手心,將藥丸裹在蔥白內,用熱酒一盞吞下。如重車行五里許,有汗出即瘥。如不能嚼,蔥研爛裹下極效。

治疔瘡毒瓦斯入腹,多嘔吐欲死者,即服內托香粉散。滴乳半兩,另研真綠豆粉一兩,為細末,煎生甘草湯調三錢,時時飲之,常令灌潤胸膈。(一方,用雄黃、綠豆粉、乳香等分為末,水調服。)


〔世〕疔瘡入腹嘔者,煎道人頭濃汁飲之。

治疔瘡毒瓦斯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 蟬蛻 貫仲(各一兩) 丁香 乳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紫花地丁,麥熟時有之,開紫花,質甚脆,如蒲公英狀,但蒲公英開黃花,地丁開紫花。)


〔《瑞》〕治疔危篤者,二服即愈,輕者一服立效。

土蜂房(一小窠全。本草雲∶土蜂房有毒,利大小便) 蛇蛻(一條,全)

上作一處,器皿中盛,用黃泥封固,火 存性,研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好酒調服。少頃腹中大痛,痛止,其瘡已化黃水矣。仍服五聖散

大黃(一兩) 生薑(二兩) 栝蔞(一個) 皂角針(二兩) 甘草(一兩) 金銀花(二兩)

上 咀,用好酒二升,同煎至八分,去渣,不拘時服。


〔羅〕破棺丹(一方有當歸、赤芍、連翹、牡蠣、金銀花、紫花地丁,宜選用之。)

山梔 牽牛末 大黃(各一兩) 甘草 京三棱(炮。各七錢)

上煉蜜丸,如彈子大。酒化服之。


〔世〕治疔瘡最驗。用蒼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搗爛,新汲水或順流水調服一碗,瀉下黑水即愈。


〔丹〕追毒丸

海浮石(燒赤,醋 七次,半兩) 乳香 沒藥(各一錢) 巴豆(四十九粒) 川烏(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若患二三日服十丸,五六日服十四丸,隨病上下服之。先吃冷酒半盞或一盞,又用冷酒吞下。如嘔,吞之不妨出藥,根據上服之。病患大便不動,再用三丸。如疔看得端的,爪破,用頭垢留患處,後服藥。


〔海〕《肘後》犯疔腫垂死。菊花葉一握,搗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驗。亦用其根。(丹溪雲∶

根莖葉花皆可。紫梗者佳。)


〔孟〕疔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汁,冷服一升,日三服,甚驗。


〔世〕疔瘡於所屬經絡各瀉之。疔瘡者,必發於手足之間,生黃 ,其中或紫黑色,有一條如紅線直上,倉卒之際,急宜以針於紅線所至處刺出毒血,然後以蟾酥乳香膏等藥於正瘡上塗之。針時以病者知痛出血為好,否則紅線入腹攻心,必致危困矣。


〔《百一》〕治疔腫。以針刺四畔,用石榴皮末着瘡上,調面圍四畔,灸痛為度,調末敷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


〔禹錫〕患疔腫,中風疼痛者,HT 驢馬糞熨瘡滿五十遍,極效。


〔無〕一曰麻子疔,其狀肉上起,頭大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衣布,併入麻田中行。二曰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內,陰陰微痛。忌瓦爍磚石之屬。三曰雄疔,其狀 頭黑 ,四畔仰, 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忌房事。

四曰雌疔,其狀瘡頭稍黃向里, 亦似灸瘡,四面 漿起,心凹,色赤大如錢孔。忌房事。五曰火疔,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 ,四邊有 漿起如赤粟米。忌火灸爍。六曰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瘢,瘡中潰,潰有濃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熱食爛帛物。七曰三十六疔,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二,後日三,乃至十,若滿三十六,藥所不能治,俗名黑 ,忌嗔怒蓄積愁恨。八曰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看,並嫉妒人見之及毒藥。九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黑粟粒起。大忌食咸物。十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或如錢孔,瘡頭白,里黑 ,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刀鐮疔,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爍。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刃所傷,可以藥治,不可亂攻。十二曰浮漚疔,其狀瘡體圓曲,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不痛,黃處刺則痛。十三曰牛拘疔,其狀肉起,掐不破。

此十三種,初發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者難治。其麻子疔一種,始末唯癢,所最忌者,不得觸犯,犯即難治。其浮漚疔、牛拘疔兩種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欲知犯觸,但看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是犯禁也。( ,步孝切。)

石癰 編輯

〔丹〕治石癰如石,不治。腫者,生商陸根搗擦之,燥則易之,取軟為度。(張文仲。)癰未潰,以苦苣白汁滴之,立潰。本草雲∶亦出疔根。


〔《保》〕木香散 治瘡難消,不能作膿,痛不止,酒調下三錢。(方見痘癰。)

諸腫 編輯

〔丹〕卒腫起大痛,芫青根大者杵之,和苦酒如泥煮三沸,帛上包之。(葛氏)風毒腫三年,苦酒濃煎蔥白,以布包熨腫上。(《外台秘要》)治一切熱毒腫,商陸根和鹽少許敷之,日再易。(《孫真人食忌》)治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搗蓖麻仁,敷之立瘥。(《肘後方》)治腫。蒺藜子一升,炒黃杵細,以香油和如泥,再炒令焦,以舊布如腫之大小攤之貼腫上,勿開頭 上。(《外台秘要》)治惡刺及狐狸刺毒腫。

取蒲公英草根白汁敷之,多塗立瘥。餘七月十五日夜,左手中指背揩着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後瘡日深,漸高碩,痛欲死,用此而安。(孫方)


〔《經》〕患熱腫,水研山豆根濃汁塗,干再塗。


〔《衍》〕臘月中,以新瓦罐滿注熱水,用朴硝二升投湯中,攪散,掛北檐下,俟硝滲出罐外,卻收之,以人乳汁調半盞。掃一切風熱毒瓦斯攻注目瞼,及發頭面四肢腫痛,應手神效。


〔《山》〕腫毒或疼痛處,以赤小豆為末,水調敷,頻換。或用香白芷水調敷,尤妙。又方,白芙蓉葉曬乾,同皂角為末,水調敷。


〔丹〕治諸處皮裡面痛。何首烏末,薑汁調膏,以帛裹於痛處,用火炙皮鞋底熨之妙。(《經驗方》)

瘰馬刀 編輯

結核連續者,為瘰 。形長如蛤者,為馬刀。


〔羅〕曲陽縣劉禪師,善治瘡瘍瘰 ,其效更捷,授予四方,太乙膏、玉燭散、克效散、翠玉膏,用之每每見效。

太乙膏治 子瘡神效。

沒藥(四錢) 清油(一斤) 黃丹(五兩) 腦子(研,一錢) 麝香(三錢) 輕粉 乳香(各二錢)

上以清油黃丹熬成膏,用柳枝攪,又用憨蔥七枝旋旋加下,蔥盡為度,下火不住手攪,至滴水不散,卻入沒、乳、腦、麝、輕粉等味攪勻,瓷器內盛用。

克效散

斑蝥(四十九個,不去翅足,炒) 官桂(半錢) 粳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四十九粒)砂(半錢)

上五味,研為細末,初服一字,次服半錢,次服三字,又次服四字,煎樟柳根湯送下,空心服。以小便淋瀝,並作澀為效。噁心嘔吐黃水無妨,其瘰 日日自消矣。

玉燭散治瘰 自消,和血通經。

當歸 芍藥 大黃 甘草 熟地 芒硝 黃芩 川芎(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進一服,七八日效。

翠玉膏(方見 瘡。)


〔《楊氏家藏》〕治瘰 方。

荊芥 白僵蠶 黑牽牛(各二錢) 斑蝥(二十八個,去頭翅足,用大米炒)

上為末,臨臥時先將滑石末一錢用米飲調服,半夜時又一服,五更初卻用溫酒調藥一錢或二三錢,量強弱用。服訖,如小便無惡物行,次日早再進一服。又不行,第三日五更初,先進白糯米稀粥湯,再進前藥一服,更以燈心湯下,調琥珀末一錢,重服。以小便內利去惡毒為愈。如小便痛,用青黛一錢,以甘草湯調送下即止。


〔嚴〕三聖丸治瘰 。

丁香(五十粒) 斑蝥(十個) 麝香(另研,一錢)

上為末,用鹽豉五十粒,湯浸研爛如泥,和前藥令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溫酒送下,日進三服。五七日外覺小便淋瀝,是藥之效,或便下如青筋膜之狀,是病之根也。忌濕面毒食。


〔《保》〕連翹湯

連翹(一斤) 瞿麥(一斤)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碗,煎至一盞半,早食後巳時服。在項兩邊屬足少陽經,服藥十餘日後,可於臨泣穴灸二七壯,服藥不可住,至五六十日方效。一方,加大黃、木通、貝母(一作知母。)

各五兩,雄黃七分,檳榔半兩,減甘草不用,同前藥為細末,熟水調下三五錢。


〔無〕必勝丸治瘰 不以年深月近,及腦後兩邊有小結塊,連複數個,兼癆瘵腹內有塊。

鯽魚(一個,去腸並子) 雄黃(一粒,雞子大) 砂(一錢。以上二味併入在鯽魚腹內仰安,魚於炭火燒,煙盡取出) 蜈蚣(全者,一條) 蓬術(半兩) 梔子(五個) 皂角(二挺。以上四味並燒存性) 蓖麻子(五個,去皮,燈上燒) 黃明膠(三文)

上為末,另用皂角二挺,去皮捶碎,以水三碗,揉去滓,煮精羊肉四兩爛軟,入輕粉五匣。

男子,乳汁半兩,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溫酒浸,晨下十丸,一服。至晚看肉疙瘩子,若項有五個,則以五服藥取之,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既可,更進數服。

白花蛇散治久漏瘰 ,發於頂腋間,憎寒發熱,或痛或不痛。

白花蛇(酒浸,軟去皮骨,焙乾,二兩) 犀角(鎊,半兩) 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炒)青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膩粉半錢,研勻,五更糯米飲調下。巳時利下惡物,乃瘡之根也。更候十餘日,再進一服。忌發風壅熱物。如已成瘡,一月可效,神驗。


〔世〕小犀角丸常服除去根本,截其源流,應效如神,諸 並宜服之。

犀角 青皮 陳皮(各一兩) 黑牽牛(一兩,半生半炒) 連翹(半兩)

上為細末,用皂角二條,去皮弦子,炮捶以布絞取汁一碗許,又用新薄荷二斤,研取汁,同熬成膏,以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連翹煎湯食後服,間以薄荷茶湯服。


〔子和〕一婦人病瘰 ,延及胸臆,皆成大瘡,相連無好皮肉,求戴人療之。戴人曰∶火淫所勝,治以咸寒。命以滄鹽吐之,即一吐而着痂。次用涼膈散、解毒湯等劑,皮肉反覆如初。


〔世〕治瘰 未破者如神,百藥不應者累效。

杏樹葉(陰乾,為末,五分) 萬年霜(火 ,為末,二分半。即人中白) 蝙蝠(火焙乾,為末,二分半) 白花蛇蛻(燒為灰存性,為末,二分半) 蜜蜂(七個,焙為末)

上將杏樹葉末,用清水調,卻入前四件藥末,調勻敷患處。卻將皮紙一片,用針刺孔,貼藥上,如干,用清水就紙上刷之。每一晝夜換藥一次。如面上發熱,服清涼飲子數帖,其熱自退。

敗散瘰 方神效。

白膠香 海螵蛸 降真香(用心,無土氣者)

上等分為末,摻患處,外以水紙掩之,一夕而退。已破者。

蜜蜂(二十一個) 蛇蛻(七分半) 蜈蚣(二條,端午前收者)

上用香油四兩,將前三藥,入油內用文武火熬成,入光粉二兩,用桑枝七條如箸大者,急攪候冷,出火氣,七晝夜方可用,紙攤作膏貼患處。(以上二方得之於義門鄭氏,累驗不須服藥,粘貼五七日便消。)


〔丹〕貼瘰 方。

用大烏頭五個火炮,五個生用,並去皮臍。大皂莢二條半,以好米醋二鍾刷,炙醋干為度,一半焙乾,並去黑皮,又用炒糯米一百六十粒,同研末,以好米醋於火上略頓微暖,敷貼患處。

入蜜少許尤佳。不問有頭無頭,大 五枚,日干細研,酥調如面,日兩度貼之。(出《聖惠方》, 一作蜘蛛。)或破或不破,項以下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如雞卵大洗,生嚼,常服之。

取葉搗覆瘡上,數服即止。(出《斗門方》,九真藤即何首烏也。)


〔無〕蝸牛散治瘰 潰與未潰,皆可治。

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籤穿,瓦上曬乾,燒存性)

上為末,入輕粉少許,豬骨髓調,用紙花量瘡大小貼之。一法,以帶殼蝸牛七個,生用取去肉,入丁香七枚於七殼內,燒存性,與肉同研成膏,用紙花貼之。


〔海〕項後側少陽經中疙瘩,不辨肉色,不問大小,及月日深遠,或有赤硬腫痛用。

生山藥(一塊,去皮) 蓖麻子(一個)

上研勻攤貼之如神。(丹溪雲∶山藥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留而不去,其病為實,非腫硬之謂乎。故其氣則留滯,自不容不行。)


〔世〕粉金散

黃柏 草烏(等分) 為末,蜜調敷之。

清涼散餅

山慈姑(生用) 良姜(等分)

上俱搗為餅,去汁罨之,能散去寒熱。或以山慈菰磨,調酒服,大妙。

此藥大能散 如神。


〔東〕龍泉散塗 。

瓦粉 龍泉粉(炒,即磨刀石上粉也) 昆布(去上) 廣術 京三棱(各半兩。酒浸炒干)

上件同為極細末,煎熱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


〔世〕治 ,用鯽魚、芫花,燒灰存性,水調敷。治鼠 。小嫩鼠末出毛者焙乾,蝙蝠糞小麥炒,鬼箭根焙乾,各為末,和勻油調敷,干再敷之。


〔《本》〕治鼠 瘰 。刺 皮瓦上炒,上一味研為末,加水銀粉干敷。


〔《廣》〕治瘰 經年不瘥者。生玄參搗碎敷上,日一易之。


〔《外》〕治瘰 ,燒野狼屎灰敷上。


〔《本》〕治諸 疾。

硃砂 砒霜 砂 馬牙硝(各等分)

上乳缽內研細,麵糊搜如香附子狀。相瘡口大小作之,盡送入瘡口中。恐腫時用薄荷研細塗之。待收口,卻將大柏皮、白丁香並為末,盡入孔中。如邊不干,卻用江子去殼,不拘多少,用麻油煎令赤,去火氣後,去江子入蠟合如膏,看瘡口大小塗之,及將白芨末水調塗上,立效。

治漏 。用蛇菰子不拘多少,瓦上曬乾為末,用紙捻蘸藥入瘡口,立效。(蛇菰子未詳,恐即慈菰子。)


〔丹〕又方 用大田螺肉燒存性,為末,麝香少許,濕則干摻,干則油調敷。


〔《脈》〕人年五六十,其脈浮大者,痹俠背行,苦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又治瘰 。

人參 白朮 當歸 陳皮 芍藥(酒浸。各一錢) 川芎 香附 茯苓 半夏(各五分) 甘草(少)

上作一服,姜二片,以金銀藤煎湯一鍾半,煎前藥,食後就吞絳宮丸五十粒。

又方絳宮丸

大黃(酒蒸,二兩) 山楂 連翹 川芎 當歸(酒洗) 麥芽 桃仁 蘆薈 甘草 芸苔子(一兩) 黃連(酒浸) 南星(酒浸) 海藻(酒洗,一兩半) 升麻 羌活 桔梗 防風(半兩) 白朮(二兩) 黃芩(酒炒)

上用神曲糊為丸。已破,加人參一兩作膏,用甘草節、僵蠶同煎。

治頸上塊動者。夏枯草末(六錢) 甘草末(一錢)

上和勻,每服一錢至二錢,茶清調下,食後。


〔《本》〕言夏枯草大治瘰 ,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虛者盡可倚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亦漸取效。此草三四月開花,夏至邊便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則枯耳。世人不知,故表而出之。內瀉病本之法,並見前表里條。


〔東〕連翹散堅湯治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者,名馬刀,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或未破,並皆治之。

當歸(酒洗,半兩) 黃芩(生,半兩) 土瓜根(酒炒,一兩) 芍藥(一錢) 柴胡根(一兩二錢)連翹(半兩) 蒼朮(三錢) 草龍膽(酒洗,一兩) 黃芩(酒炒,七錢) 甘草(炙,六錢) 黃連(酒炒,三錢)廣術(酒炒,半兩) 京三棱(細銼,半兩,同廣術酒洗一次,微炒干)

上以一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一半 咀,每服半兩。

水一盞八分,先浸半日煎去渣,熱服,臨臥頭低腳高,去枕而臥,每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丸子,服畢如常安臥。

昇陽調經湯治繞項下或至頰車生瘰 ,此症出足陽明胃經中來也。若其瘡深遠隱曲,肉低,是足少陰腎中來也,是戊傳癸水,夫傳妻,俱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並皆治之,或作丸服亦得。

升麻(八錢) 連翹(半兩) 葛根(五錢) 草龍膽(酒炒,半兩) 桔梗(半兩) 細黃芩(酒炒,六錢)黃柏(酒炒二次,去皮,七錢) 知母(酒洗,炒,一兩) 廣術(酒洗,炒,一兩) 甘草(炙,半兩)京三棱(酒洗,微同廣術炒,五錢) 黃連(去須,酒洗,五錢)

上秤一半作丸,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一半 咀,每服半兩。

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七八錢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臥身腳在高處,去枕頭,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子,服藥畢,臥如常,此治法也。

散腫潰堅湯治馬刀瘡,結硬如石,在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或至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 遍下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瘡已破,及流膿水,並皆治之。

服藥多少,臨病斟酌。量病患飲食多少,大便硬軟,以意消息之。

柴鬍梢(四錢) 升麻(六錢) 桔梗(半兩) 草龍膽(酒炒,半兩) 黃芩梢(酒洗,炒,八錢,一半生)連翹(三錢) 甘草根(炙,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藥(二錢) 栝蔞根(酒洗,半兩) 黃柏(去皮,酒炒,半兩) 知母(炒,半兩) 葛根(二錢) 黃連(二錢) 京三棱(酒炒,三錢) 廣術(酒洗,炒三錢)昆布(去土,半兩)

上 咀,每服六錢或七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於臥處伸腳在高處,頭微低,每噙一口,作十次咽,至服畢,根據常安臥,取藥在胸中停留故也。另攢半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此湯留一口送下,更加海藻半兩炒,食後量虛實加減多少服,皆仿此例。

救苦勝靈丹湯治馬刀挾癭者,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者,乃手足少陽經之分野。其瘰 在於頦下,或至頰車者,乃足陽明經之分野,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證合治之。

黃 (一錢,護皮毛,實腠理,及活血氣,又實表,補元氣,乃瘡家之聖藥也) 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短及不調而喘者加之) 真漏蘆(半錢,勿以白頭翁代之) 升麻(一錢) 葛根(半錢。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 甘草(半錢,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 連翹(一錢,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者,能散血結氣聚,此瘡家之神藥也)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滯宿血) 當歸身(三分)生地黃(三分) 熟地黃(三分,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白芍藥(三分,如夏月倍之,其味酸,其氣寒,能補中益氣治腹痛,如冬月寒症勿用) 肉桂(二分,大辛熱,能散結聚,如陰症瘡瘍少用之,此寒因熱用之意,又為陰寒覆蓋其瘡,用大辛熱去之,煩躁者勿用) 柴胡(功同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勿用) 黍粘子(三分,無腫不用) 昆布(二分,味咸,若瘡堅硬甚者用之,咸能軟堅也) 京三棱(炮,二分) 廣術(三分。此二味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硬者勿用)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一錢,以上三味,必關手足太陽症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防風辛溫,如瘡在膈上雖無手足太陽經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故也) 益智仁(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無則勿用) 麥芽(一錢,消食健脾)神曲(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 黃連(炒,三分,治煩悶) 濃朴(姜制,一錢二分,如腹脹加之) 黃柏(炒,三分,如有熱或腿腳無力加之,如煩躁欲去衣者,此腎中伏火也,更宜加用)

上共為細末,湯浸蒸餅,捏作餅子,曬乾搗如米粒大。每服三錢,白湯下。如氣不順,加橘紅,甚者加木香少許,量病患虛實消息之,毋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如止在陽明分者,去柴胡、黍粘子二味,余皆用之。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瘦,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加瞿麥三分。如本人氣素弱,其病勢來時氣盛,而不短促者,不可考其平素,宜作氣盛而從病變治之權也,加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防己,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假令在上焦加黃芩,(半酒洗,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半酒,半生。)在下焦加酒制黃柏、知母、防己之類,選而用之。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加酒制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加桃仁泥、大黃。如風結燥不行者,加麻仁、大黃以潤之。如風澀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亦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風燥。如陰寒症,為寒結秘,而大便不通者,以局方半硫丸,或加炮附子、乾薑煎,候冰冷服之。大抵用藥之法,不惟瘡瘍一家,凡諸疾病氣素怯弱者,當去苦寒之劑,多加人參、黃 、甘草之類,以瀉火而補元氣,余皆仿此。


〔《本》〕治鼠 瘰 。

土附子(一個) 食鹽(三升) 小便(五升)

上三味,同浸半月日取出,將附子去黑皮,陰乾為末,用黑豆爛煮研為膏,丸附子末,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酒吞下,早晚二服。


〔丹〕初發頭項硬未破者,其效如神。牡蠣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食後臘茶同點,日二服,半月除根。(初虞世方 丹溪治世義大官 瘡用此方。)一切丈夫婦人,瘰 經效。牡蠣用炭一稱 通赤,取出於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一宿,取四兩,玄參三兩,並搗羅為末,以麵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後臨臥,各三十丸,酒下,藥將盡, 亦除根。(出《經驗方》)


〔《肘》〕治頷下瘰 如梅李大,宜速消之。海藻一斤,酒一升,漬數日,稍稍飲之。


〔《衍》〕取蓼子微炒,研為細末,薄荷酒調二三錢服。治瘰 ,久則效。


〔世〕治瘰 。用夜合草,遇夜則其葉閉合,本草名合明,俗名連錢母,出禾田中,貼水面生,取其葉搗自然汁服之,渣 患處效。


〔《保》〕文武膏治瘰 。

用桑椹黑熟者二斗,以布袋絞取汁,石器中熬成膏子,白湯化下一匙,日三服,紅者曬乾為末,湯調服。


〔《聖》〕治瘰 ,腫硬疼痛,年深時久不瘥。用狸頭蹄骨酥炙黃,搗羅為散,每日空心粥飲調下一錢匕。


〔《靈》〕黃帝曰∶寒熱瘰 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 寒熱之毒瓦斯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着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諸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寒熱篇)

上經一章,皆從經脈,取臟腑之本,以治瘰 之末也。其末出於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者,當於手足少陽經取之,或針或灸,如後穴。


〔扁〕瘰 ∶天井 肩井。


〔《撮》〕瘰 ∶天井(半寸,灸七壯,瀉之)


〔東〕腋下腫,馬刀挾癭,善自齧舌頰,天牖中腫,寒熱∶臨泣 丘墟(各一分,灸五壯)太沖(一分,灸三壯) 腋下頸項腫∶天池(順皮三分,灸七壯。)如頷腫,加後溪(二分,灸五壯。)腋下腫馬刀挾癭喉痹∶陽輔(五分,灸二七壯) 申脈(一分,灸三壯立愈)


〔《甲》〕胸中滿,腋下腫,馬刀 ,善自齧舌頰,天牖中腫,淫濼脛酸,頭眩,枕骨頷腮痛,目澀身痹,洒淅振寒,季脅支滿,寒熱,脅腰腹膝外廉痛,臨泣主之。馬刀腫 ,淵液、章門、支溝主之。出於頦下,或至頰車者,當於手足陽明經取之,或針或灸,如後穴∶三里(足陽明)

合谷(手陽明)


〔丹〕搗生商陸根作餅子,置於瘰 上,艾炷灸餅子上,干即易之,灸三四餅。(出《外台秘要》)


〔世〕當 上貼肉灸十四壯,神效。


〔東〕瘰 馬刀,將先出一瘡,用四楞鐵環定住,不令出移,破作口子,以油紙捻 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瘡不破,或病患不肯破,更以藥塗之,三日一易之。以龍泉散主之。(方見表里條。)


〔世〕瘰 多生肩項,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雞卵,排行成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名蟠蛇 是也。用性努力,思慮過久,則疾痛赤腫繼之,早治為上。流注 ,婦人多有之,其性躁急,其氣怫鬱,其心執着,初生在項,破後膿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或流膿汁,是名流注 也,又名千歲瘡。宜服托里救苦神應丸

川烏附(去皮臍,生用,一兩) 烏頭(五兩) 當歸(酒浸,一宿) 沒藥 白芷 陳皮 甘草節(各一兩) 蟬蛻(水洗,半兩) 大皂角(七錠,去皮弦子) 薑黃(一兩半)

上用皂角敲碎,水四大碗,煎至二大碗,濾去渣,用汁一同煮烏頭、川烏,候烏頭爛為度,擂如泥。其餘諸藥,卻另為末,和烏頭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饑飽皆用薄荷湯下。

若瘡既破,穿鑿孔穴,其處必生腫肉如指大,或黑或白,乃風與氣搏,宜驅風行經散氣之劑,以化氣調經湯主之。

化氣調經湯與神應丸間服,治流注 。

香附末(酒浸一宿,曬乾,一兩) 橘皮(二兩) 羌活(一兩) 白芷(一兩) 甘草(半兩)牡蠣( ,半兩) 天花粉 皂角刺(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清湯不拘時候調下,日三次。

如脈有力者,先用追毒神異湯下之,卻服救苦神應丸。

辰砂 血竭(各一錢) 麝香(一字。共為細末) 大黃(半兩) 大甘草節(半兩)

上為 咀,作一帖,河水一鍾,煎半鍾,調前末子,臨臥服之。

單窠 者,生一個也,發於頸項,最難治。但宜如前藥服之,日久自消。或發於囟骨,亦難治。用毒藥療之,勿令浸漬日久。

蓮子 ,一胞裹十數枚,生於項之左右,以手觸則能轉動,尚可用藥治療,如堅硬挨不動者,乃不可生。憎寒發熱,燥渴,凡遇此症,至難治,雖神聖亦無如之何也已。

重台 ,生於項頸,或左或右,初則單窠結在上,或在下,重疊見之,是名重台 。此症藥不可療,不可針灸,若是毒行,甚腫痛,發渴生痰,萬死一生,害人極速。初覺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燕窠 ,形似燕窠,不可治。

肺脈微澀,為鼠 ,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全文見治虛實法。色白,脈主澀。)


〔《靈》〕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寒熱篇)


〔丹〕夫瘰 初發,必起於少陽經。不守禁戒,必延及陽明經。大抵食味之濃,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彼實者固易治,自非痛斷濃味與發氣之物,雖易亦難,殊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行,不作寒熱,可生。稍久轉為潮熱,其症危矣。自非斷欲絕慮食淡,雖神聖不可治也。

結核 編輯

獨形而小核者,為結核。


〔河〕結核,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須潰發,但熱氣散則自消。


〔丹〕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在皮里膜外,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散核。結核在頸項方。

僵蠶(炒) 大黃(酒浸) 青黛 膽星(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噙。

結核在下頦。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結核在臂。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酒芩、蒼朮、皂角刺、僵蠶、麝香,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


〔《濟》〕治頦下結核不消,《經效》用大肚蜘蛛,不拘幾個,以好酒浸之,研爛,同浸酌酒,去渣,溫熱,臨臥服之。

癭瘤 編輯

〔《靈》〕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着,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疾前」二字,衍文也,筋當作「結」。)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居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刺節真邪篇 此皆虛邪中人為病弗去而久留着,故積歲累月而成疽瘤也。)


〔子和〕新寨一婦人,年四十餘,有瘤三瓣,戴人令以咸吐之。三涌、三汗、三下,癭已消半。

次服化癭之藥,遂大消去。夫病在上者,皆宜吐,亦自有消息之法耳。


〔河〕瘤氣赤瘤丹 ,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丹〕癭氣先須斷濃味。

海藻(洗,一兩) 黃連(二兩)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中,時時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須止後服。一方,用黃柏二兩,海藻一兩,不用黃連亦佳。

治癭氣結核,累累腫硬。以昆布一兩,洗去咸,搗為末,每用一錢。綿裹於好醋中浸過,含之咽津,藥味盡,再噙之。


〔《肘》〕治頸下卒結囊,欲成癭。海藻一斤,洗去咸,酒浸飲之。


〔無〕破結散

海藻(洗) 草龍膽 海蛤 通草 昆布 礬石(枯) 松蘿(各三分) 麥麵(四分)半夏 貝母(各二分)

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鯽魚、豬肉、五辛、生菜、諸雜毒物。十日知,二十日愈。


〔《濟》〕玉壺散治三種癭。

海藻(洗) 海帶(洗) 昆布 雷丸(各一兩) 青鹽 廣術(各半兩)

上等分為細末,陳米飲丸,如榛子大,噙化。以煉蜜丸,亦好。


〔子和〕人參化癭丹

海帶(洗) 海藻(洗) 海蛤 昆布(以上四味皆焙) 澤瀉(炒) 連翹(以上各等分)豬靨 羊靨(各十枚,豬羊靨即豬羊外腎,乃囊中之卵也)

上為末,蜜丸,如雞頭大。臨臥噙化一二丸,忌油膩物。


〔羅〕寶金散偏醫癭氣無不瘥。

豬羊靨(十對。暖水洗去脂膜後曬乾,杵為細末) 海藻(洗) 海帶(各二兩。洗)丁香 木香 琥珀(研) 麝香(研,各一分) 真朱(研,半兩)

上件,先將丁香、木香、海藻、海帶杵為細末,入下項藥味,合和再研細,重羅過,每服一錢,熱酒一盞調服,夜臥服,垂頭而睡。若在室男女,十服必效。如男子、婦人患者,一月見效,有胎不可服。

海帶丸治癭氣,久不消。

海藻(洗) 貝母 青皮 陳皮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食後噙化一丸,大效。


〔羅〕枯瘤方名一井散

砂 粉霜 雄黃(以上各二錢) 輕粉 沒藥 乳香(以上各一錢) 土黃(三錢,做土黃法∶砒黃另末二兩,木鱉子半兩去殼,巴豆半兩去油, 砂另為末二錢,上以砒黃一處為末,用木鱉子同石腦油成一塊,油紙裹定,埋於地坑內四十九日,取出於瓷器盛,掰作小塊研細,少許。砒黃即雌黃)

上為細末,以津調塗瘤頂,外邊歇一韭葉,先以花紙貼之,上用小黃膏貼之。

小黃膏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水調為糊,比前藥大一遭,三日一易,至八九日不取,直候可取。一方,單用黃柏末亦佳。


〔丹〕小兒丹瘤。蓖麻子五個,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塗之,甚妙。(出小兒門。)


〔羅〕生肌青龍散

訶子皮 高茶 龍骨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干摻上。

枯瘤方

砒 砂 黃丹 雄黃 輕粉(以上各一錢) 斑蝥(生用,三十個) 硃砂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研為末,糯米粥為丸,捏作棋子樣,爆干。先灸破瘤頂三炷,以藥餅蓋上,用黃柏末以水調貼之,數日,自然枯乾落下。

一方以銅綠為末,草刺瘤破,摻上以膏藥塗之。


〔世〕點瘤 方神驗。

桑柴灰 棗樹灰 黃荊灰 桐殼灰(各二升半) 蕎麥灰(少)

上以沸湯淋汁五碗許,澄清,入斑蝥四十個,穿山甲五片,乳香、腦子不拘多少,約五碗煎作二碗,用瓷器盛之。乳香、腦子,候冷入之。後臨用時,入新鍛石調成膏,神妙。敷瘤上,干以清水潤之,其效如神。


〔羅〕枯瘤方

桑柴灰(三碗) 鍛石(三碗) 朽木(三兩) 干桑耳(三兩) 草烏(半斤) 川烏(四兩)

上朽木等四味,一處燒灰,令存性,同前二灰研勻,用水一桶,淋汁,如法熬成膏用之。


〔東〕諸癭惡氣∶肩 (男左灸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灸十八壯,左十七壯。)

又法∶天府(七七壯) 沖陽(隨年壯。)


〔《甲》〕癭,天窗(一作天容,《千金》作天府)及 會主之。癭瘤,氣舍主之。


〔子和〕在西華,眾人皆訕以為吐瀉而已。一日,魏壽之與戴人入食肆中,見一夫病一瘤,正當目上網內 ,色如灰李,下垂覆目睛,不能視物。戴人謂壽之曰∶吾不待食熟,立取此瘤。魏未之信也。戴人曰∶吾與爾取此瘤何如?其人曰∶人皆不敢割。戴人曰∶吾非用刀割,別有一術。其人從之。乃引入一小室中,令俯臥一床,以繩束其 ,刺委中大出血,先令以手揉其目瘤上,亦刺出雀糞,立平出戶。壽之大驚。戴人曰∶人之有技,可盡窺乎。郜城,戴人之鄉也。

一女子未嫁,年十八,兩手背皆有瘤,一類雞距,一類羊角,腕不能釧,向明望之,如桃膠然。夫家欲棄之,戴人見之曰∶在手背者,為膠瘤,在面者,為粉瘤,此膠瘤也。以 針十字刺破,按出黃膠膿三二匙,立平。瘤核更不再作,婚事復成。非素明者,不敢用此法耳。


〔《本》〕治果報面生 瘤。方用艾丸灸十壯,即用醋磨硫黃,塗紙上,剪如螺螄掩子大,貼所灸處。更用膏藥重貼,二日一換,候癢擠出膿,如綠豆粉即愈。硫黃,羅謙甫作雄黃。


〔無〕癭多着於肩項,瘤則隨氣凝結,此等皆年數深遠,浸大浸長。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者,名曰肉癭。筋脈露結者,名曰筋癭。赤脈交結者,名曰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曰氣癭。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瘤則有五,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治,治則殺人。唯脂瘤,破而去其脂粉則愈。


〔丹〕服癭瘤藥,先須斷濃味。

目瘍 編輯

(即俗謂之偷針也。)

運氣目 方有二∶

一曰熱。經雲∶少陰司天之政,三之氣,大火行,寒氣時至,民病目赤 瘍,治以寒劑也。

二曰燥。經雲∶歲金太過,民病目赤腫 瘍。又雲∶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目眯 瘍,治以溫劑也。


〔世〕治偷針眼方。

南星(生為末,三錢) 生地黃(不拘多少)

上一處,研成膏,貼太陽兩邊,腫自消。

又方 治偷針眼,生薑搗細 之,淚出即愈。

天蛇頭、代指 編輯

〔丹〕蒲公英草,清明時節如薺菜狀,中開一朵花如菊花者取干,與蒼耳草二味等為末,以好醋濃煎,浸洗即愈。

蒲公英忍冬酒 治天蛇頭,極效累驗。(方見乳癰門。)


〔世〕治天蛇頭。蒲公英搗細,水和調,去渣,服之。又搗渣 患處,屢效。治天蛇頭,用野落蘇(即兼絲子) 金銀花藤 天蕎麥

上切細,用好米醋濃煎,先熏後洗。

又方用人糞雜黃泥搗之,裹在患處即愈。


〔丹〕治手指忽腫痛,名為代指。以烏梅入醋研,浸患處,立瘥。治手指腫,酸漿水,入少鹽熱浸之,冷即易。(孫真人方)

甲疽嵌甲 編輯

(嵌,丘銜反)


〔《精》〕治甲疽,因剔甲傷肌,或因甲長侵肉,遂成瘡腫痛,復緣穿窄靴趼損四邊,腫 黃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爛,漸漸引上腳缺,泡漿四邊起,如火燒瘡,日夜倍增,醫方所不能療者。用綠礬五兩,形色似朴硝而綠色,置於鐵板上,聚炭封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溶金汁者是真也,候沸定汁盡,去火待冷,取出研為細末,色似黃丹,收之。先以鹽湯洗瘡,帛裹干,用此末敷之愈。


〔《靈苑》〕治甲疽 肉裹甲,膿血疼痛不瘥。凡此疾,須剔去肉中甲,不治亦愈。或已成瘡不瘥,用乳香末、膽礬燒研等分,敷之內消愈。


〔《精》〕勝金方治甲疽, 肉膿血疼痛不瘥。

用牡蠣頭濃處,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研靛花酒調下。如癰盛已潰者,以此末敷之,更服煎藥,一日三服。


〔丹〕嵌甲、陷甲、割甲成瘡,久年不瘥者。用烏頭尖、黃柏等分末之,洗淨貼之。


〔《精》〕華佗治嵌甲累效方。

砂 乳香(並研。各一錢) 膩粉(半錢) 橄欖核(燒存性,用三個) 黃丹(一字)

上為末,以生麻油調,先以鹽湯洗淨挹干,敷之二次效。

乳癰乳岩 編輯

〔丹〕乳硬論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乳子之母,不知調養,怒忿所逆,鬱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於初起時,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治法,疏厥陰之滯,以青皮;清陽明之熱,細研石膏;行污濁之血,以生甘草節;消腫導毒,以栝蔞子;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頭,或湯或散,加減隨意消息,然須以少酒佐之。若加以艾火兩三壯於腫處,其效尤捷。彼村工喜於自 ,便妄用針刀,引惹拙病,良可哀憫。若夫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怒郁遏,時日累積,脾氣消沮,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鱉棋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方為瘡陷,名曰乳岩。以其瘡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於始生之際,便能消釋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後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予族侄婦年十八歲時,曾得此,察其形脈稍實,但性躁急,伉儷自諧,所難者後姑耳。遂以單方青皮湯,間以加減四物湯行經絡之劑,兩月而安。此病多因濃味濕熱之痰,停蓄膈間,與滯乳相搏而成。又有滯乳,因兒口氣吹噓而成。又有拗怒氣激滯而生者, 石膏、燒樺皮、栝蔞子、甘草節、青皮,皆神效藥也。婦人此病,若早治之,便可立消。有月經時,悉是輕病,五六十後,無月經時,不可作輕易看也。乳癰

青皮 栝蔞 橘葉 連翹 桃仁(留尖) 皂角刺 甘草節 破多,加參、 。


〔《精》〕神效栝蔞散治乳癰乳岩,神效。丹溪亦云∶妙捷。恐貧賤之家,未能辦集者,用後蒲公英草尤妙。

栝蔞(一個,去皮焙為末,子多者有力) 甘草(生) 當歸(酒浸,焙。各半兩) 乳香(另研)沒藥(另研。各二錢半)

上為末,用無灰酒三升,於銀石器內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作三服,食後良久服。如有奶岩,便服此藥,可杜絕病根。如毒瓦斯已成,能化膿為黃水。毒未成,即於大小便中通利。如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度。

立效散與前方間服神妙,但於栝蔞散方,減去當歸,加紫色皂角刺一兩六錢是也。


〔《本》〕蒲公英草,味甘平無毒,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之及封之,立消。用酒煎更妙,渣敷患處。


〔丹〕蒲公英在處田間路側有之,三四月開黃花似菊,味甘,解毒散滯,意其可入陽明太陰經,洗淨細研,以忍冬藤濃煎湯,入少酒佐之,隨手便欲睡,睡覺已失之矣。


〔雲〕張氏橘皮湯治乳癰未結即散,已結即潰,極痛不可忍者,神效。因小兒吹乳變成斯疾者,並皆治之。用陳皮一味,湯浸去白,曬乾,面炒微黃,為細末,麝香研酒調二錢。初發覺赤腫疼痛,一服見效。


〔丹〕乳癰初發腫硬,一服瘥。真樺皮末,酒服方寸匕,睡省已失。(出《靈苑》)


〔羅〕勝金丹治婦人吹乳,極有神效。

用百齒霜(即木梳上發垢)

上一味,不拘多少,有無根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倒流水送下,食後,令病左乳者左臥,右乳者右臥,於溫處汗出愈。用新水傾於房上接之,乃倒流水也。


〔《圖》〕治婦人奶疼,痛不可忍。用穿山甲炙黃,木通各一兩,自然銅半兩生用,三味搗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簡》〕 婦人吹乳,獨勝散

白丁香半兩。搗羅為末,每服一錢匕,溫酒調服無時。


〔雲〕治婦人吹乳,皂角散

歌曰∶婦人吹乳意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一字,頃間揉散笑呵呵。

又方

乳香(研,一錢) 栝蔞根末(一兩)

上研令勻,溫酒調服二錢。


〔丹〕楊孺人乳腫痛。

青皮 石膏( ) 連翹 皂角刺(炒) 黃藥子 當歸頭 木通(各一錢) 甘草(生,三分)

作一帖,入好酒些少,同煎飲之。又有別藥洗腫處。

義二孺人,平時乳內有結核,不為痛,忽乳邊又有一腫核,頗卻有些痛。

黃芩 川芎 木通 陳皮(各四錢) 人參(二錢) 芍藥(一錢) 大腹皮(三錢) 炙甘草 生甘草(各一錢) 當歸頭(一錢)

分二帖煎服。


〔丹〕二孺人,但經將行而乳腫,先兩日發口乾而不渴,食少減,脈左弦帶數,右卻平。治用四物湯加陳皮、白朮、茯苓,帶熱下。與點丸三十粒。

產後乳膨,調麥芽飲,自消。


〔雲〕連翹湯治產後妒乳並癰。

連翹 升麻 芒硝(各一兩) 玄參 芍藥 白蘞 防己 射干(各八錢) 大黃(二錢)甘草(六錢)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上 咀,以水六升,煮二升,下大黃,次芒硝,分三服。


〔丹〕一婦人年六十,濃味鬱氣而形實多妒,夏無汗而性急,忽左乳結一小核大如棋子,不痛,自覺神思不佳,不知食,味絕半月。以人參湯調青皮、甘草末,入生薑汁,細細呷,一日夜五六次,至五七日消矣。此乃乳岩之始。不早治,隱至五年十年以後發,不痛不癢,必於乳下潰一竅,如岩穴出膿,又或五七年十年,雖飲食如故,洞見五內,乃死。惟不得於夫者有之,婦人以夫為天,失於所天,乃能生此。謂之岩者,以其如穴之嵌岈,空洞而外無所見,故名曰岩。患此者,必經久淹延。惟此婦治之早,正消患於未形,余者皆死,凡十餘人。又治一初嫁之婦,只以青皮、甘草與之安。


〔丹〕用蒲公英草搗爛, 患處神妙。


〔雲〕用天南星末,以溫酒調塗之。


〔《聖》〕治婦人乳痛成癰。以益母草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瘥。生搗爛用之亦得。


〔《山》〕婦人吹乳。用桑樹蛀屑,飯搗成膏貼之。


〔丹〕乳頭裂破。丁香末敷之。(《梅師方》)


〔《怪穴》〕乳癰∶乳中穴(在乳下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灸,瀉。)


〔《甲》〕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膺窗主之。乳癰,淒素寒熱,痛不可按,乳根主之。

大驚乳痛,梁丘主之。乳癰有熱,三里主之。(乳癰諸藥不能止痛者,三里針入五分,立止。)

女子乳癰驚,巨虛下廉主之。(《千金》雲∶臂腫重,足蹈不收,跟痛。)乳癰,太沖及復溜主之。妒乳,太淵主之。婦人乳余疾,肓門主之。

囊癰陰頭癰 編輯

〔丹〕《外科精要》雲∶癰疽入囊者死。囊為厥陰,今以死言之,將以為屬少陰腎經邪?予親見入囊者七八人,悉以濕熱入肝經施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睾丸懸掛可畏者,皆不死。但未知下虛年老者如何耳?


〔《千》〕治丈夫陰頭癰,師所不能醫。用鱉甲一枚,燒末,以雞子白和敷之良。

便毒 編輯

〔《精》〕治谷道前後生癰,謂之懸癰。用橫紋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長流水一碗,文武火慢慢蘸水炙,自早至午,炙令水盡,甘草中心見水潤為透,細銼。卻用無灰好酒二小杯,入甘草煎至一杯,溫服之,二三服便可保無虞。此病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始覺赤腫如桃子,即破。若破,難治。此藥雖不能消,過二十日後,必盡消矣。投兩服,亦無害。林判院嘗患此癰已破,服此藥兩服,瘡即合,甚妙。


〔丹〕騎馬癰。用大粉草帶節四兩,長流水一碗,以淬浸水盡,為末,入皂角灰少許,作四服,湯調,頓服立效。


〔垣〕青皮湯治便毒。

青皮 防風 當歸身 甘草梢(生。各等分)

上 咀,分作四服,水一小碗,煎至八分,去渣,大溫服。空心,日進三服。


〔丹〕毒腫或着陰卵,或偏着一邊痛,牽引小腹,痛不可忍。(方見癰疽雜病痛牽引小腹條。)


〔子和〕玉燭散(即四物湯、調胃承氣湯各半服之也。)


〔世〕又方

劉寄奴 王不留行 大黃 金銀花 木鱉子

上等分,酒水煎,露一宿,五更服。


〔丹〕便毒初起。

射干(二寸) 生薑(如指大搗細)

上取順流水,煎微沸,服之,以瀉為度。又用牛皮膠,醋煮塗患處。

已結成膿者。

大黃(半兩) 枳實(三分) 濃朴(三錢) 甘草節(一錢) 連翹(半錢) 桃仁泥(二十一枚)生薑(三片)

上作一帖,煎服之,又,便毒。

青皮 白芷 柴胡 赤芍藥 檳榔 朴硝 烏藥 木瓜 大黃 連翹 栝蔞 生地黃 甘草節 三棱 蓬術 黃芩 犀角 皂角刺

上 咀,水三碗,煎至一碗,大飢服,以瀉為度。


〔《山》〕便毒。取大蜘蛛一個,研細,熱酒下。


〔丹〕又方用甘草節、白芷、黃連各等分。如破者,龍骨、白枯礬、赤石脂,並用鐵圍散

癰疽腫毒亦治,用之效。

乳香 沒藥(各半兩) 大黃 黃連 黃柏 南星 半夏 防風 羌活 皂角刺 木鱉子 栝蔞 甘草節 草烏尖 阿膠(另研)

上為細末,醋調成膏,以石器內,火熬黑色,鵝翎敷之。

貼骨癰 編輯

〔《保》〕諸瘡大痛,不辨肉色,漫腫光色,名附骨癰,如神三生散

露蜂房 蛇蛻 頭髮(洗淨,等分)

上燒灰存性,研細,酒下三錢。


〔丹〕附骨癰,熱在血分之極。初發時,以青皮、甘草治之,破後當養血。

內癰有三 編輯

〔《素》〕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王注云∶滿謂脈氣滿實,腫謂癰腫。)肺之癰,喘而兩 滿。(仲景雲∶肺癰吐膿如米粥,咽燥振寒。)肝癰,兩 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癰,腳下至少腹滿。(大奇論 林億雲∶腳下當作 下。《千金》雲∶腸癰之為病,小腹腫強,按則痛,便數似淋。仲景雲∶腸癰小腹痞堅,蓋小腹痛而痞堅者,腎癰也。小便數而似淋者,腸癰也。即肺癰肝癰之屬。)

胃脘癰,人迎脈逆而盛。(全文見後胃脘癰條。)

肺癰腸癰胃脘癰 編輯

〔丹〕癰疽發於內者,肺癰、肝癰、腎癰、腸癰、囊內癰、附骨癰,惟肺癰須先解表,令表而出之。


〔《千》〕咳唾膿血,其脈數實者,為肺癰。若口中咳即胸中隱痛,脈反滑數,此肺癰也。

問曰∶病者咳逆,何以知其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如?曰∶寸脈微而數。微為風,數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逼於榮,吸氣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衛,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吐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問曰∶振寒發熱,寸脈滑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醫反不知,以傷寒治之,不應,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吐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為膿已成也。


〔《要》〕小青龍湯(方見傷寒條。)


〔《要》〕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不得臥。

葶藶(炒黃,研細,丸如彈大) 大棗(十二枚)

水三升,入棗,先煮取二升,去棗,入葶藶,又煮一升,頓服之。又曰∶治肺癰胸滿脹,一身並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知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用前方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須先與小青龍湯一劑,乃與之。


〔《要》〕桔梗湯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粥者,肺癰也。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亦治喉痹。《三因》甘草倍之,每四錢,名四聖散。《千金》亦名桔梗湯,用桔梗三兩,甘草二兩,服後,必吐膿血。


〔《要》〕葦莖湯治肺癰。又雲∶一本治咳有微熱,煩滿,心胸甲錯。

葦莖(三升,切) 薏苡仁(半升) 冬瓜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皮)

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 ,入諸藥,取二升,分溫五服,當吐如粥。《千金》雲∶肺癰當吐膿血。(葦莖即汀洲間蘆荻之粗種也。)

治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研細入和之,清米飲下,可除根,只兩服。亦治吐血。(消風散方∶荊芥、川芎、羌活、人參、茯苓、僵蠶、防風、蟬蛻、藿香各二錢,濃朴、陳皮各半兩,為末是也。)


〔韋宙〕獨行方治心胸甲錯,為肺癰,黃昏湯主之。

用夜合皮掌大一枚,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夜合樹,按本草即烏農樹。)

上肺癰證治,《要略》以小青龍湯先與一劑,乃行氣取膿之藥,將以解表之風寒邪氣,此治腫瘍之例也。

後以韋宙方終之者,將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以上六方皆丹溪所集。)


〔梅〕如聖丸治風熱毒瓦斯上攻,咽喉痛痹,腫塞妨悶,及肺癰喘嗽,唾濃血,胸滿振寒,咽干不渴,時出濁沫,氣臭腥,久久咯膿,狀如米粥。

樟腦(另研) 牛黃(另研) 桔梗 甘草(生用。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每用一丸,噙化。


〔丹〕濟生桔梗湯治肺癰,心胸氣塞,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干多渴,兩足腫滿,小便赤黃,大便多澀。

桔梗、貝母、川歸、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防風,以上各一兩,生甘草、杏仁、蒸百合各半兩,黃 一兩半。

上修事 咀,每服四錢,水一碗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服。若大便秘,加大黃。小便秘,加木通。


〔仲〕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碗則定。(此亦《要略》方,丹溪不刪,採用之者,必有微意存焉。)


〔丹〕肺癰。《醫壘元戎》搜風湯吐之。(搜風湯未考。)


〔《本》〕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皆痛,升麻湯

川升麻 桔梗 薏苡仁 地榆 牡丹皮 芍藥(各半兩) 甘草(二分)

上銼粗末,每一兩,水一升半,姜五片,煎去渣,日三服。


〔丹〕濟生排膿湯治肺癰得吐膿後,以此排膿補肺。

生綿 二兩,細末,每二錢,水一碗,煎一半服。

肺癰收斂瘡口,止有合歡樹皮,白蘞煎湯飲之。

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腸癰,《千金》謂妄治必殺人。腸癰為病,小腹重而強,按之則痛,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其脈數者,小有膿也。巢雲∶洪數者,已有膿,脈若遲緊者,未有膿。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出膿血。


〔《脈》〕問曰∶羽林婦病,何以知腸有膿?師曰∶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敗濁,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自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則為瘀血,血下即安。


〔《要》〕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身甲錯,腹皮急如腹脹,本無積聚,身熱脈數者。

附子(炮,二分) 敗醬(五分) 薏苡仁(一錢)

上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頓服,小盒飯下。《三因》薏苡仁、附子同前,敗醬用一兩一分,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千》〕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小腹痞堅,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白堅大如掌熱,小便自調,時自汗出。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復可下。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芒硝(二兩) 冬瓜仁(一升) 桃仁(五十個)

上 咀,水五升煮一升,頓服,當下膿血。《刪繁》用芒硝半合,瓜子五合。劉涓子用硝石三合,《肘後》同,名瓜子湯。《三因》用大黃、桃仁各二分,瓜子三分,牡丹皮一錢,硝二錢,銼散作一帖,水三盞,煎至八分,去渣,入硝再煎沸,頓服無時。


〔無〕薏苡湯治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是者,便可與。或有差,亦無妨。

薏苡仁五兩,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子仁四兩。

銼散,每四大錢,水盞半,煎七分服。姚氏去桃仁,用杏仁。崔氏加芒硝二兩。《千金》方同。

醫案曰∶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孫診曰∶腹痛脈當沉細,今脈滑數,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兩,作丸如桐子大。以牛皮膠烊,溫酒調膠水,下丸子藥。晌時服盡膏,下膿血一盆而安。


〔《千》〕灸法,屈兩肘正肘頭銳骨是穴,灸百壯,下膿血而安。

王氏《余話》有婦人腸中痛不可忍,大便自小便出。李生診之曰∶芤脈見於陽部,此腸癰也。乃出雲母膏,作百十丸,煎黃 湯吞下,利膿血數升而安。李曰∶寸芤積血在胸,關芤為腸生癰也。

李乃楊吉老之婿,棄舉業習醫,官取醫博士。內疽者,皆因飲食之火,挾七情之火,相郁而發。飲食者陰受之,七情者臟腑受之,宜其發在腔子而向里,非干腸胃肓膜也。謂之內者,以其視之不見故名焉。

上腸癰五方,丹溪先生所集也。前三方內,其《要略》一方,元本雖雲內有癰膿,然先生不言之,而又連《千金》、《三因》二方置於篇首者,蓋亦腫瘍瀉利例也。後二方用膠烊黃 煎湯。吞藥者,蓋亦潰瘍補例也。


〔《素》〕帝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甲乙經》「沉細」作「沉澀」。)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中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病能篇)


〔河〕射干湯治胃脘癰,人迎脈逆而盛,嗽膿血,榮衛不流,熱聚胃口成癰。

射干(去毛) 梔仁 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兩) 赤芍藥(一兩半) 白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地黃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溫服,不計時候。


〔《要》〕復元通氣散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青皮 陳皮(各四兩) 甘草(三寸,生熟各半) 穿山甲(炮) 栝蔞根(各二兩) 金銀花(一兩)連翹(一兩)

上為細末,熱酒調下。


〔丹〕腸癰,大腸有熱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用防風之類。大凡破傷風,在頭面則以白芷為君,防風頭佐之,蓋去頭麵皮膚之風故也。在身體及四肢則以防風為君,隨身梢用,下部則以獨活佐之。肺癰吐膿後,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大者,難治。其面色白而反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

《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按此言肺痿屬熱,如咳久肺傷,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是也。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乾薑,此屬寒也。肺痿吐涎多,心中溫液者,用炙廿草湯,此補虛勞也。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是皆宜分治之。故肺痿又有寒熱之異也。


〔《精》〕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盛於肺也。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保》〕肺癰者,由食啖辛熱炙爆,或酣飲熱酒,燥熱傷肺所致,治之宜早。

卷之二十·心小腸部 編輯

丹痤疹 編輯

〔丹〕發斑屬風熱。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當以微汗散之,下之非理。(防風通聖散方見顛癇門。)


〔羅〕時毒疙瘩,漏蘆散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各一兩) 藍葉 玄參(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煎。腫熱甚,加芒硝二錢半。

消毒丸治時毒疙瘩惡症。

大黃 牡蠣(燒) 白僵蠶(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新水化下一丸。無時,內加桔梗、鼠粘子湯尤妙。


〔丹〕治丹發疼痛。扁竹汁服一升二合,立瘥。若未瘥,再服效。(《外台秘要》扁竹即 蓄。)內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嘗治一中年男子,癰潰後發熱乾嘔,背發丹 ,用諸般敷貼丹 藥,及用刀於個個丹頭出血,丹皆不退,後以半、陳、生薑加補劑治嘔,不效。遂純用參半兩,歸、術各錢半,濃煎一帖,嘔止。二三帖,丹漸緩,熱漸減。約五十餘帖,熱始除,神氣始復。

運氣丹 皆屬火。經雲∶少陽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及為丹 是也。


〔無〕治諸腫丹毒。伏龍肝不拘多少為末,用雞子白和敷之,日三次,甚妙。


〔涓〕治一切丹毒,金花散

鬱金 黃芩 甘草 山梔 大黃 黃連 糯米

上七味等分,生為末,用蜜和水調服。


〔《本》〕治煙火丹。發從背起,或兩脅及兩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

又方 治螢火丹從頭起。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


〔丹〕丹毒。藍澱敷熱即易。(《子母秘錄》)


〔《肘》〕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苧根三斤,水三斗煮汁,每日塗之。


〔世〕治赤丹。用黃瓜種中穣水,去子,以器貯之。用時以水塗患處。

又方 用臘雪貯器中,久化為水,以水塗赤游,妙。


〔丹〕諸丹毒腫。蚯蚓矢,水和敷之。(《聖惠方》,《外台》同。)


〔《千》〕療丹癮疹方。酪和鹽煮,以摩之手,下消。


〔丹〕治赤游風腫。蕎麥苦酒調敷。(《兵部手集》)


〔楊〕治熱赤游丹毒。栝蔞末二大兩,釅醋調塗之。


〔《外》〕凡丹走皮中浸淫,名火丹。本方取蠐螬敷之。(先刺破,敷之良。)


〔《肘》〕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保》〕治金絲瘡,一雲紅絲瘡。其狀如線,或如繩,巨細不一,《經》謂丹毒是也。但比煙毒不甚廣闊,人患此,頭上有之,下行至心則死;下有之,上行者亦然。可於瘡頭截經刺之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自安。


〔無〕丹毒自腹內生出四肢者,則易愈;自四肢入腹者,則難治。


〔丹〕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丹毒風丹(痛者為丹毒,癢者為風丹) 編輯

賈宅小娘風癢,黃精丸四十粒,與∶

白朮(七分) 枳實(炒) 黃芩(四錢)

上分八帖下之,食前。

遍身風癢癮疹,凌霄花細末,酒下一錢,立止。

鮑允中,年五十歲,風丹癢甚,腹微疼,咽不利,面身微腫,五六日不退,兩寸脈滑大實,右浮大、左浮弦小。以炒芩、炒連、歸、芎、芍、地、桔、草、黍粘、紫葳各一錢,防風、黃 各半錢。凡五六帖而安。


〔世〕河間神佑丸。(治風丹愈而復發,或隔一月發,或隔半年一年發者,神佑丸下之,百發百中。方見水脹門。)


〔丹〕一人患風丹,遍身癢,因酒得者。

浮萍(半兩)防風 黃 羌活(三錢) 當歸(二錢) 干葛 麻黃(一錢) 生甘草(半錢)


〔世〕治冷丹風。

防風 甘草 白僵蠶 蟬蛻 川芎 白芷 茯苓 人參 陳皮 濃朴 蒼耳子 荊芥

上為末,豆淋酒調二錢。


〔世〕丹癢者,用韭葉摻些鹽與香油,以手摩熱,於丹上揩之,立愈。(出小兒門。)治風丹。

穿山甲洗去腥,於瓦上炒過,存性。每一兩,入甘草三錢為末,米飲調服。治血風疙瘩瘡、 瘡。

浮萍取自然汁,豆淋酒下。四物浸酒下亦得。


〔丹〕用羊蹄菜根,於生鐵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塗患處。未瘥,更入硫黃少許,磨塗之。(《聖惠方》)

編輯

痤,小癤,世謂之熱癤是也。王注云∶大如酸棗,或如豆,色赤而內有膿血也。


〔海〕汗出見濕,乃生痤痱,痱為瘡癤也。

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痤色赤, 內有膿血。

旋復花丸

旋復花(三兩) 防風 白芷 甘菊 南星 半夏 石膏 川芎 陳皮 白附子(各半兩)蠍梢 僵蠶(炒。各三錢)

上細末,姜糊丸桐子大。薑湯下三五十丸,食後。

編輯

疹似傷寒,暴發暴消,世訛為 子者是也。疥似疹而延歲月,或乾濕癢痛不一,經所謂癮疹是也。癬亦延歲月,干而不濕,癢而不痛是也。


〔丹〕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疹在表者,消毒飲子、防風通聖散;在里者,大柴胡湯、四順飲子;虛者,補中益氣湯,皆同傷寒施治也。


〔《聖》〕治風疹入腹,身體強,舌乾燥。用蔓青子三兩為末,每服溫酒下一錢匕。

運氣疹者有二∶

一曰熱。經雲∶火郁之發,民病瘍痱。又雲∶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復則炎暑,流火、瘡瘍、痱疹。又雲∶少陰之復,民病痱疹是也。

二曰風。經雲∶歲水不及,濕乃大行,復則大風暴發,肌肉疹發是也。

編輯

〔河〕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瘡疥久不愈。(方見癇門。)


〔丹〕朱院君,三十餘,久患癮疹,身痹而紫色,可與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為極細末。每二錢,水盞半,入薑汁令辣煎,食前熱飲之。

麻黃飲治上體生瘡,或癢或痛,黃水浸淫,結痂堆起,延蔓於三陽之分,根窠小,帶紅腫,此是濕熱症。

麻黃(半兩,去根留節) 防風(半兩) 羌活 石膏(六錢半, ) 黃芩(四錢) 滑石(一兩)陳皮 紫萍(各七錢半) 鼠粘子(七錢半) 縮砂(二錢半) 蒼耳草(三錢半) 蒼朮(半兩)生甘草(三錢半) 薄荷葉(一錢半) 荊芥(二錢半)

上 咀,每六錢重,水一鍾半,猛火煎取六分,入好酒四五滴,去渣,熱服。須得通身有汗,其瘡自安。甚者,服至百服之後,看汗出到何處,若自上而下出過腳 ,其瘡自愈。


〔《局》〕消毒散(丹溪雲∶消毒散氣,表藥也。)

防風(一兩) 甘草(二兩) 荊芥穗(三兩) 黍粘子(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初虞世〕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丹〕何小官生瘡,小便黃,用通聖散一錢半煎,下黃精丸。

楊三哥女生瘡,午後發熱,日間惡寒,形削食少。

白朮(二錢) 連翹(一錢) 煎下黃精丸三十粒。


〔垣〕每風瘡、大風病相似。好桑葉洗蒸一宿,日干,末,湯下二錢匕。(《經驗方》)


〔《聖》〕治風,遍身癮疹,疼痛成瘡。用白僵蠶少許,焙黃細研為末,酒服立瘥。


〔子和〕穎皋韓吉卿,自髀至足生濕 ,大者如錢,小者如豆,癢則搔破,水到則浸淫,狀類蟲行 襪。愈而復生,瘢痕成凹,十餘年不瘥。戴人哂之曰∶此濕 瘡也。由水濕而得,故多在足下。以舟車、浚川大下十餘行,一去如掃。


〔《山》〕癮疹入腹,亦能殺人。用蠶砂濃煎湯,洗之。


〔《衍》〕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腦脛臍腹及近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為丸如桐子大。食後溫水服二十丸,次日便愈。


〔子和〕有樵夫來買苦參,欲治疥。不識藥性緩急,但聞人言可治,濃煎一碗服之。須臾大吐涎一盆,三二日疥作痂矣。


〔丹〕一上散治諸般疥瘡,或痛或癢,或喜湯火烘洗者。

蛇床子(一兩,略炒) 雄黃(一兩,另研) 硫黃(二錢半,另研) 白礬(半兩)黃連(半兩) 黑狗脊(一兩) 寒水石(一兩,另研) 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吳茱萸(三錢)白膠香(一兩,銅銚溶過,傾干石頭上放冷,研)

上為細末,香油調敷。治疥瘡,先用蒼耳草或羊不食草藤煎濃湯洗去瘡痂,然後用前藥敷,可一次愈。

小兒面瘡,通面爛無全膚,膿水流漓,百藥不效者,陳年臘豬油不入鹽者,敷之神效。(出小兒門。)

又諸般疥癬加減法∶腫多,加白芷開郁。痛多,加白芷、方解石。癢多,加枯礬。陰囊瘡,加茱萸,濕多,香油調。干癢出血多,加大黃、黃連,豬脂調。蟲多,加蕪荑、錫灰、檳榔、藜蘆、斑蝥。紅色,加黃丹。青色,加青黛。瘡在上,多服通聖散。在下,多以藏用丸下。腳腫出血,加血分濕熱藥。

膿胞瘡,治熱為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子 寒水石(二錢) 黃丹(五分) 白礬(一錢) 輕粉 白芷 無名異(各少許) 木香(少許,痛者加)

上為細末,麻油調塗。

又 瘡藥 膿窠,治熱燥濕為主。蟲瘡如癬狀,退熱殺蟲為主。乾疥瘡,開郁為主,加吳茱萸。

蕪荑 黑狗脊(殺蟲) 樟腦(一錢) 松香(頭上多加之) 白礬 雄黃 硫黃 水銀(殺蟲)黃連 方解石(一分) 蛇床子(定癢殺蟲)

松皮灰(膿腫濕多加之)


〔羅〕茹散治疥經年不瘥。

水銀(一錢) 好茶(二錢) 茹(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不拘多少,麻油調塗之。


〔世〕治疥癬。以臘月豬脂,不拘多少,同生白礬、杏仁,加輕粉,搗爛擦之。(陳無擇雲∶杏仁、輕粉,最殺蟲,甚妙。)


〔《本》〕治疥,不問新久方。

白蕪荑(一兩) 檳榔 吳茱萸(各半兩) 硫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麻油調,抓破揩之。


〔丹〕砂瘡。殺蟲為主。

蕪荑(二錢) 剪草(一錢) 蛇床子(三錢) 白礬(一錢,飛) 明礬(一錢) 吳茱萸(一錢)蒼朮 濃朴 雄黃(各半錢) 寒水石(二錢) 黃柏(二錢) 輕粉(十 )


〔世〕治砂瘡。山蟻窠、黃荊葉、雉雞毛等分,燒存性,為末,香油調敷。

又方 用陳年船底灰,搗細篩過,桐油調敷立效。

又方 治砂瘡,用水萵苣燒灰存性,香油調敷,立愈。水多者干敷。(水萵苣如百合狀,生水邊,七八月結子,又如野蘇狀。)


〔丹〕疥癩瘡。(春天發瘡疥,開郁為主,不宜抓破。)

白礬 吳茱萸(各二錢) 樟腦(五分) 輕粉(十 ) 寒水石(二錢半) 蛇床子(二錢)黃柏 大黃(各二錢) 硫黃(一錢) 檳榔(一個)

上為末,豬脂油調搽。

治 疥濕瘡,浸淫日久,癢不可忍,搔之黃水出,瘥後復發。取羊蹄根去皮,細切熟熬,以大酢和。先洗淨,敷上一時,再以冷水洗之,日一敷瘥。若為末敷,尤妙。(《千金翼》)

治疥。取羊蹄根,和豬脂塗上,或着鹽少許即焦。(《外台秘要》)

治遍身風癢,生瘡疥,茵陳煎湯,濃洗立安。(《千金翼》)


〔《衍》〕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至頸而止,粘着衣被,曉夕不得睡,痛不可忍。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銼,日干之,舂羅為末,布席上,使病瘡人恣臥其間,仍以衣被覆之。既不粘衣被,又復得睡,不五七日,其瘡如失,應手神驗。


〔丹〕浸淫瘡痛不可忍者,發寒熱,刺薊末水調敷瘡上,干則易之。(《簡要濟眾》)

治疥癬滿身作瘡不可治者,何首烏、艾等分,以水煎令濃,於盆內洗之,甚能解痛生肌。(《博濟》)


〔《外》〕元希聲侍郎,治卒發疥秘驗方。鍛石隨多少和醋,漿水調塗,隨手即減。一法用鍛石炒紅,出火氣,香油調敷。


〔丹〕又方淋鍛石汁洗之。(《孫真人》)


〔羅〕木香散治多時不斂一切惡瘡,此藥能生肌肉止痛。

木香 檳榔 黃連(各半兩) 白芷(三錢)

以上同為細末,先洗淨,每日一遍,干貼。有水出勿怪.未效又貼。

又方同上,加地骨皮為細末。先於瘡口上,用溫漿水洗濕,挹干後,上藥治之,效不可述。

暨治下疳瘡,神效。


〔丹〕諸瘡癬久年者,千年韭根炒存性,末之,豬油調敷三次。(《經驗》)


〔《兵部手集》〕多年惡瘡不瘥,或痛癢生舋爛,研馬糞並齒灰敷上,不過三兩遍效。武良相在蜀,足脛有瘡,痛不可忍,得此方,便瘥。


〔丹〕 風瘡久不瘥。燒菰蔣末以敷之。(按本草即野茭白。)


〔《山》〕痱子。茨菰葉陰乾為末,敷之。


〔《經》〕 患禿瘡。以水研山豆根,敷瘡上。患麩豆等瘡,以水研山豆根,服少許。


〔丹〕 連痂癢痛。搗扁竹封,痂落即瘥。(《肘後方》)洗諸瘡疥,取冬瓜藤皮煎湯妙。(日華子。)中風,犯毒霧,櫟木皮煎湯洗妙。(本草。)


運氣 浸淫皆屬火。經雲∶歲火太過,甚則身熱膚浸淫是也。


〔《玉》〕手疥∶勞宮(灸) 大陵(灸)


〔世〕瘡疥頑癬∶絕骨 三里(各寸半,瀉) 間使 解溪(各五分) 血 (三寸,瀉)


〔《集》〕渾身生瘡疥∶曲池 合谷 三里 絕骨 行間 委中


〔《甲》〕癬疥∶陽溪主之。

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全文見諸症。)


〔仲〕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編輯

〔丹〕癬瘡。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浮萍、皂角刺。

又方 治癬用。

浮萍(一兩) 蒼耳 蒼朮(二兩) 苦參(一兩半) 黃芩(半兩) 香附(二兩半)

上為末,酒調服,或酒糊丸。


〔羅〕苦參丸治肺毒邪熱生瘡、生癬疥,並宜服之。

以苦參一味,為細末,粟米飲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水飲湯送下。


〔《本》〕烏頭丸 治風癬妙。(方見紫白癜風。)


〔羅〕何首烏散治脾肺風毒攻腫,遍身癬變成癮疹,搔之成瘡,或肩背拘急,肌肉頑痹,手足皴裂,風氣上攻,頭面生瘡,及治紫癜、白癜、頑麻等風。

荊芥穗 蔓荊子 威靈仙 何首烏 甘草(炙) 防風 蚵 草

上件各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一錢,食後溫酒調下。沸湯亦得。


〔丹〕癬在頸項間,後延上至耳成濕癬,他治不應。以蘆薈一兩研、甘草末半兩和勻。先用溫漿水洗癬,拭上敷之,神妙。(劉禹錫方。)

癬瘡方槿樹皮不犯銅鐵每二兩,又蘆薈三錢,白芨三錢,細研為末。

刮癬出血,用好醋調敷,雖痛卻一敷可愈。

一方用∶

蘆薈 大黃 輕粉 雄黃 蛇床子 槿樹皮 檳榔

上先刮破癬,用醋調藥末塗之。


〔世〕頑癬。用槿樹皮加巴豆、斑蝥為細末,又加生砒少許,水調敷。


〔世〕治牛皮癬。用清香油一兩,入全蠍七枚,巴豆二十枚,斑蝥十枚同熬,候色焦者先去之,去了,入黃蠟一錢,候溶收起。朝擦暮愈,不損皮肉。

又方

綠籬根(不拘多少) 花椒(一兩) 信(些少) 防風(半兩) 江子(十五粒) 白芨(半兩)百部(半兩) 白蘞(半兩)

上各為末,和綠籬根搗熱成團,將藥於癬上擦之,候痛過洗浴。

又方 一味綠籬根去粗皮,取細皮貼肉者搗爛,用醋調塗癬上,立愈。


〔丹〕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野狼毒末塗之。(《聖惠方》)《外台》用斑蝥半兩,炒為末,蜜調敷上。


〔《本》〕治癬。用藜蘆細搗為末,生油和敷之。


〔丹〕治癬疥久不瘥。羊蹄根搗絞取汁,用膩粉少許,調如膏,塗敷患處,三五遍即瘥。如干即用豬脂調和敷之。(《簡要濟眾》)


〔羅〕柏脂膏治乾癬。

地瀝青(一斤) 黃蠟(半斤) 杏仁(四十五粒,銼碎) 朴硝(一抄)

上件相和於鐵器內,用老生薑、蔥白三根,一順攪五七次,煎沸濾過成膏,於瘡上搽之。


〔《圖》〕取楮皮枝中白汁,塗癬甚妙。


〔《聖》〕治癬濕癢。用楮葉半斤細切,搗敷癬上。


〔《經》〕治五種瘡癬。以韭根炒存性,旋搗末,以豬脂調敷之,三五度瘥。

又方 患癬瘡。搗山豆根末,臘月豬脂調塗之。


〔羅〕祛濕散治多年濕癬,大有神效。

蠶砂(四兩) 薄荷(半兩)

上為細末,每用不拘多少,干摻於瘡上,或用生油調搽。


〔子和〕一女子年十五,兩股間濕癬長三四寸,下至膝,發癢時爬搔,湯火俱不解。癢定黃赤水流,又痛不可忍。灸 熏渫,硫黃、 茹、白僵蠶、羊蹄根之藥,皆不效。其父母求療於戴人。戴人曰∶能從予言則瘥。父母諾之。以 針磨尖快,當其癢時,於癬上各刺百餘針,其血出盡,煎鹽湯洗之。如此四次,大病方除。此方不盡以告後人,恐為癬藥所誤,濕淫於血,不可不砭者矣。

紫白癜風白禿 編輯

〔海〕龍蛇散治風虛頑麻,遍身紫、白癜風癮癢痛者。

白花蛇(去骨,焙) 黑梢蛇(去骨,焙) 萆 天麻 黃 金毛狗脊 自然銅 骨碎補 楓香(研) 地龍 草烏頭(鹽)水浸,銼。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三錢) 麝香(二錢)

上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酒下食後。為末,酒調亦得。


〔羅〕加減何首烏散治紫、白癜風,筋骨疼痛,四肢少力,眼斷瞳人,鼻梁崩塌,皮膚疥癬,手足皺裂,睡臥不安,行履艱難。

何首烏 蔓荊子 石菖蒲 荊芥穗 苦參 威靈仙 甘菊花 枸杞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茶調下,不拘時。


〔《聖》〕治白癩。用馬鞭草不限多少為末,每服食前,用荊芥薄荷湯調下一錢匕。


〔《本》〕治宿患風癬,遍身黑色,肌體如木,皮膚粗澀,及四肢麻痹,宜服烏頭丸

草烏頭一斤,入竹籮內以水浸,用瓦片於籮內就水中瀧洗,如打菱角法。宜候瀧洗去大皮及尖,控起令干。

用麻油四兩,鹽四兩,入銚子內,炒令深黃色,傾出油,只留鹽並烏頭,再炒令黑色,煙出為度。取一枚劈破,心內如米一點白恰好。如白多再炒,趁熱取羅為末,用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晚食前,溫酒下。

真州資福庵文雅長老有此疾,服數年,黑 頓除,腳力強健,視聽不衰。有一宗人,遍身患紫癜風,身如墨,服逾年,體悅澤。予服之一年,諸風疥瘡瘍皆瘥。性差熱,雖雲去毒,要之五七日。作烏頭粥啜之為佳。粥法用《豫章集》中者佳。


〔世〕紫、白癜風。貝母為末,以胡桃肉蘸,洗浴後擦之,神效。又方,以信石好者為上,研極細,用真香油調如薄粥,過一宿,取清油敷之愈。又方,用金獅草,挪碎擦之,累效。


〔丹〕又方

杜大黃 飛礬

上肥皂為丸,擦之。

白禿。

松香(制) 蕪荑 黃丹 光粉 枯礬 胡坯

上末,香油入薑汁少許,調敷上。

又法 直兩乳頭,以篾量過,當兩 脈絡上灸之, 絡脈俗呼為蝦蟆穴也。

面瘡 編輯

〔《大》〕治面部生瘡,或鼻臉赤,風刺,粉刺,用盡藥不效者,惟有此藥可治,神妙不可言。每以少許,臨臥時洗面令淨,如面油用之。數日間瘡腫處自平,赤亦自消。如風刺、粉刺,一夕見效,仍塗藥,勿近眼處。

生硫黃 香白芷 栝蔞仁 膩粉(各半錢) 全蠍(七枚) 蟬蛻(五枚洗) 芫青(七枚,去翅足)

上為細末。麻油、黃蠟,約度如合面油法,火熬溶,取下離火,入諸藥在內,每用少許塗面上。


〔《山》〕面瘡。水調平胃散塗之。


〔《千》〕治臉上熱瘡,涎出,以蒲黃敷上瘥。


〔東〕洗面藥方。治面有 點,或生瘡及粉刺之類,並去皮膚燥癢垢膩,潤澤肌膚。

皂角(三斤,去皮弦子,另搗) 糯米(一升二合) 綠豆(八合,揀淨,另搗) 楮實子(五兩)三柰子 縮砂(連皮,半兩) 白芨(二兩,肥者銼) 甘松(七錢) 升麻(半兩) 白丁香(五錢,臘月收揀,淨)

上七味,同為細末訖,和綠豆、糯米粉及皂角末,一處攪勻,用之效。

面油摩風膏

麻黃(二分) 升麻根(二錢,去皮) 羌活(去皮,一兩) 防風(二錢) 歸身(一錢) 白芨(一錢)白檀(五分)

上以綿裹定前藥,於銀石器中用油五兩同熬得所,澄清去渣,以黃蠟一兩,再煎熬為度。

瑩肌如玉散白丁香(一兩) 香白芷(七錢) 升麻(半兩) 白芨(一兩) 麻黃(去節二錢) 白牽牛(一兩)當歸梢(半兩) 白附子(二錢半) 白蒺黎(一兩) 楮實子(四錢) 白茯苓(三錢) 連翹(一錢半)白蘞(一兩) 小椒(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半錢,多少洗之。

塗 黯,不令生瘡。

豬苓 麻黃 桂枝 白蒺藜 白附子 連翹 防風 香白芷 白蘞 當歸身 升麻根 白芨

上等分,為細末。洗面用之,臨臥,唾調少許塗面上。


〔《肘》〕療面多 黯如雀卵色。以 羊膽一枚,酒二升,煮三沸。塗拭之,三日瘥。治面上粉刺。搗菟絲子絞汁塗之。


〔《竹》〕白附丹。治男子婦人面上黑斑點。

白附子(一兩) 白芨 白蘞 白茯苓 密陀僧 白石脂 定粉(各等分。研)

上為細末。用洗面藥洗淨,臨睡用人乳汁,如無用牛乳或雞子清調和.丸如龍眼大,窨干。

逐旋用溫漿水磨開敷之。

癩頭瘡 編輯

〔丹〕防風通聖散為末,酒浸焙乾,凡三次。食後白湯調服,日三服,至頭有汗,效。


〔世〕濃煎鹽湯洗,三五日一洗,用一上散敷之,久年不愈,神效。(方見疥部。)


〔丹〕用好紫霄炭燒通紅,入水淬之,又燒又淬,以水熱為度。取所淬之水,日日洗之,使熱毒宣發而愈。外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屋梁塵也)、黃連、白礬為末,調敷。又服酒炒通聖散,效。

一方單用黃連末敷之,累效。

口瘡唇瘡 編輯

〔丹〕王四叔公,口瘡、舌強、多痰。

白朮 甘草梢(一錢) 人參 赤芍藥 木通 生地(半錢) 黃連(炒,一錢) 栝蔞子(十二枚)

上作一帖煎。


〔羅〕黃連升麻湯口舌生瘡。

升麻(一錢半) 黃連(三錢)

上為細末,綿裹,含津咽。


〔丹〕治口瘡。黃柏炙同細辛各二錢,研極細,敷之,噙少許,當滿口有涎吐之。少刻,又敷又噙,如是五七次立愈。(《千金方》此治靈氣方也。)


〔羅〕綠袍散治大人小兒口瘡,多不效者。

黃柏(四兩) 甘草(炙,二兩) 青黛(一兩)

上先取二味為末,入青黛同研勻,干貼。


〔《衍》〕黃柏皮蜜炙,與青黛各一分同為末,入生龍腦一字,研勻。治心脾熱,舌頰生瘡。

當摻瘡上,有涎即吐之。


〔垣〕蜜柏散治口瘡久不愈者。用黃柏不計多少,以蜜炙灰色為細末,干摻上。臨臥忌酒醋醬,犯之則瘡難愈。


〔丹〕好酒煮黃連,呷下立愈。


〔《本》〕治膈上熱極,口舌生瘡。

膩粉(一匕) 杏仁(七粒,不去皮尖)

上二味,臨臥時細嚼,令涎出則吐之,用溫湯漱口,未痊可又用。


〔《肘》〕治口瘡。以薔薇根避風處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易之。


〔《衍》〕五倍子治口瘡,以末搽之,便可飲食。


〔《本》〕治口瘡,以膽礬一塊,用百沸湯泡開,含漱一夕,可瘥八分。一方,用白礬湯漱口,亦妙。凡口瘡,用西瓜漿水。瘡甚者,以此徐徐飲之,冬月無留皮,燒灰噙之。

治口瘡。以好墨研螻蛄極細,敷之立效。(《胡氏方》)螻蛄走小腸、膀胱,其效甚捷。

因力峻氣猛,陰虛氣上致瘡者,戒勿用。惟體實有熱在上焦者,用之如神。


〔子和〕治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嗌、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一涌、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餘日皆釋。


〔丹〕口瘡服涼藥不愈者,此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先用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本》〕治滿口生瘡。此因虛壅上攻,口舌生瘡。

草烏(一個) 南星(一個) 生薑(一塊)

上焙乾,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用醋調作罨子,貼手足心,來日便愈。


〔丹〕口瘡。以遠志醋研,鵝毛掃患處出涎。


〔《本》〕治口鼻生瘡。用生薑一塊,臨睡時細嚼含睡,不得開口出氣,眠着不妨,睡覺咽下。


〔《保》〕治少陰口瘡,半夏散聲絕不出者,是寒遏絕陽氣不伸。

半夏制一兩,桂、烏頭各一字,同煎一盞,分作二服。

治太陰口瘡,甘礬散

以甘草二寸,白礬栗子大,含化咽津。

治赤口瘡,乳香散

以乳香、沒藥各一錢,白礬半錢,銅綠少許,研為末摻之。

治白口瘡,沒藥散

以乳香、沒藥、雄黃各一錢,輕粉半錢,巴豆霜少許,為末摻之。

運氣口瘡有二∶

一曰熱。經雲∶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口瘍是也。

二曰寒。經雲∶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陰厥且格,陽反上行,病口瘡是也。


〔丹〕治口瘡,豬蹄殼燒為末,敷之立止。(張氏方)治口瘡與走馬疳,茄蒂中木,去皮燒存性,入少白梅灰,與少礬細末,敷之立安。(《精要》同。)


〔羅〕紅芍藥散

心病口瘡,紫桔紅蒼,三錢四兩,五服安康。

上件,紫菀、桔梗、紅芍藥、蒼朮各等分為細末。羊肝四兩,批開摻藥末三錢,用麻扎定,火內燒令熟,空心食之,大效,白湯送下。


〔《聖》〕主小兒口瘡通白者,及風疳瘡蝕透者,以白僵蠶炒令黃色,拭去蠶上黃肉毛為末,用蜜和敷之,立效。


〔陳〕主口內熱瘡,以古文錢二十文,燒令赤,投酒中服之,立瘥。


〔《聖》〕口舌生瘡,胸膈疼痛。用炒豉細末,含一宿便瘥。


〔《聖》〕治口瘡。用縮砂不拘多少,火 為末,摻瘡即愈。又法,用檳榔燒灰存性,為末,入輕粉敷之。


〔《千》〕治口瘡。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即以汁敷之。


〔垣〕化毒法。凡口瘡無問新舊,遇夜臥將自己兩丸,以手 緊,左右交手揉三五十遍,但遇夜睡覺行之,如此三五度。因酒而生者一夜愈;久病諸口瘡,三二夜愈。如鼻流清涕惡寒者,二丸向上揉之,數夜可愈。


〔世〕唇瘡。以甑上滴下汗敷之,累效如神。


〔羅〕多效散治唇緊瘡及疹。

訶子肉 五倍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干粘貼,效。


〔丹〕唇黃泡腫。烏頭炒灰研,香油調敷之。(《胡氏方》)

唇上生瘡,連年不瘥,以八月藍葉一斤,搗取汁洗之,不過三日瘥。(《千金方》)

唇上生瘡,用白荷花瓣貼之神效,如開裂出血者,即止。


〔《集》〕口瘡∶承漿、合谷、人中、長強、海泉(三棱出血,不已,用後穴、)金津、玉液(各出血。)


〔《密》〕又法∶委中(瀉、)後溪(補。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


〔垣〕又法∶膽俞、小腸俞(各灸七壯、)太沖(五分、)勞宮。

牙疳瘡 編輯

〔垣〕神功丸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斷肉將脫,牙落血出不止。

黃連(去須,淨,一兩,酒洗) 縮砂仁(半兩) 甘草(三錢) 藿香葉(一錢) 生地黃(酒浸,三錢)木香(一錢) 升麻(二錢) 當歸身(一錢) 蘭香葉(如無,藿香葉代之)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止,白湯下,食後服。兼治血痢及下血不止,血下褐色或紫黑色,及腸 下血。空心米飲送下。其脈洪大而緩。及治麻木厥氣上沖,逆氣上行腰間者。治小兒走馬牙疳。(見小兒疳門。)

耳內瘡 編輯

〔垣〕黍粘子湯治耳內痛生瘡。

桔梗(半兩) 柴胡(三分) 連翹(二分) 黃芩(二分) 黍粘子(二分) 紅花(少許) 歸梢(二分)生地黃(二分) 蒲黃(一分) 甘草(一分,炙) 黃連(二分) 草龍膽(一分) 昆布(一分)黃(三分) 蘇木(一分) 桃仁(一錢) 生甘草(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忌寒藥利大便。


〔羅〕治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是腎之經也。其氣通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相搏,故令耳門生瘡也。曾青散主之。

治耳內有惡瘡,曾青散

雄黃(七錢) 曾青(半兩) 黃芩(二錢半)

上件搗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納耳中,有膿出,即以綿杖子拭乾用之。

黃連散

黃連(半兩) 白礬(枯,七錢半)

上搗為細末,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腎臟風陰瘡 編輯

〔無〕四生散治癩風上攻下注,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或作口瘡,下注陰濕,四肢瘙癢,通體生瘡,及婦人血風等症。

白附子 蒺藜(擦去刺) 黃 (蜜炙) 羌活(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有一人將豬腎破開,入鹽摻藥煨亦妙。癩屬宗筋,胃陽明養之,故有是證。


〔世〕 治腎臟風,凡指縫白者,只一二服效。

黃 (一兩) 木通 甘草 黑牽牛(各半兩)

上四味,細銼。用斑蝥七枚去翅,同藥炒焦黑,去斑蝥,余為末。蒸餅糊為丸,如桐子大。

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本》〕治腎臟風上攻下注,生瘡並癬,烏頭丸

川烏(一兩) 草烏(一兩,二味以黑豆半升煮透軟,去皮臍,切,曬乾) 天麻 地龍(去土)白附子(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鹽酒鹽湯任下。


〔《衍》〕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刀,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類塗瘡上。愈熱痛甚,治不對故也。細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馬齒莧四兩研碎,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實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發散客熱。每塗藥,一時久即干,又再塗新濕藥。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乃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熱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須禁酒及發風物。後不能禁酒,果患內痔。


〔丹〕陰囊瘡。蠟麵茶末之,先以甘草煎水洗,後敷上妙。(《心鏡》)

陰上濕泡瘡。硫黃末敷之,日三次。(《梅師》)


〔《千》〕治丈夫陰下濕癢。蒲黃末敷之良。


〔丹〕陰瘡。人屎燒灰敷之安。(《秘要》)


〔世〕腎臟風。甘草節湯洗,極效。


〔《秘》〕腎臟風癢不可當者。吳茱萸、蛇床子等分煎湯洗,神效。

治腎臟陰汗生瘡,用莧菜根莖葉燒灰存性,研細,抓破敷之,立愈。又蒼耳草、蛇床子煎湯洗之良。


〔潔〕治男子婦人陰部濕淹瘡。

五倍子(細研,五分) 白礬(一錢) 銅綠(少許) 輕粉(一字) 乳香(五分)

上為極細末,洗淨摻之。


〔世〕治陰瘡,癢痛久不止。

銅錢(百枚) 烏梅(七枚) 鹽(二錢)

上水一碗半,煎至一碗,洗之,無不效驗。


〔世〕腎臟風瘡∶血 (即百蟲窠,右膝內廉上膝三寸陷中者。)


〔《集》〕腎臟風瘡∶血 (即百蟲窠,針入寸半,灸二七壯。)三陰交

下疳瘡 編輯

〔丹〕有一鄰人,三十餘,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瘡,或作或止。夏初,患白痢,膈上微悶,醫與理中湯四帖,昏悶若死,片時而蘇。予脈之,兩手皆澀,重取略弦似數。予曰∶此下疳瘡之深重者。與當歸龍薈丸去麝,四帖而利減,與小柴胡去半夏,加黃連、芍藥、川芎、生薑煎,五六帖而安。

一男子近三十歲,有下疳瘡,雖屢求治,以其不能忌口卻之。忽一日頭痛、發熱、自汗,眾作傷寒陽證治之反劇。予診其脈弦甚七至,重按則澀。予曰∶此症在厥陰,藥與症不相應。遂作小柴胡湯加草龍膽、黃連、胡黃連。帶熱服,四帖而病脫然。

治男子恥瘡,或痛在莖之竅,或痛在莖之標。皆手足太陽不利,熱毒下傳,入於足厥陰,故變紫黑色,作蝕瘡,毀其莖而死。宜以子和泄水丸散導其濕毒,無不愈者。若已成瘡,先泄其根,次從標而治,外以蔥白、黑豆汁渫洗,拭乾。以黃連、木香、密陀僧、干胭脂之類,細末搽之。如內潰膿不出,以追膿散上之,又用子和泄水丸。如後竅膿少,可用黃連、木香、胭脂等貼之。


〔子和〕泄水丸一名大智丸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帶(洗) 海藻(洗) 郁李仁 續隨子(以上各半兩) 樟柳根(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熟水下。

治下疳瘡。先用張子和泄水丸去根,後用此藥幹上。

黃連 滑石(各半兩) 定粉(三錢) 輕粉(少許) 乳香(一錢) 密陀僧(二錢)

上細末,幹上,或加干胭脂,或加木香、檳榔。


〔丹〕下疳散

蛤粉 蠟茶 苦參 青黛 密陀僧

上用臘脂調塗,河水洗淨,並治 瘡。


〔世〕又方

青黛 海蛤 密陀僧 黃連

上為末,敷上。


〔丹〕一切熱毒惡瘡及下疳瘡,用密陀僧、黃柏皮末各一分半,膩粉一錢,麝香少許。先洗瘡,拭乾傳之。甚者三四次。

治下疳瘡,雄黃、黃連等分為末,濕者干摻;干者油調敷。先用荊芥、射干煎湯洗,卻敷之妙。

一方,用地骨皮末敷,神效。


〔海〕追膿錠子膿內潰不出,以此藥追之。

雄黃(二錢) 巴豆(一錢半) 輕粉(一字)

嘗治一男子下疳瘡,每恣飲酒則發。醫與小柴胡湯加黃連數帖不效;又與玉燭散下之反劇。

予以甘草節、小建中各半煎湯服之,下咽痛止。後以四物湯、建中、甘草等分,與之漸安。


〔丹〕陰頭瘡。蜜煎甘草敷之安。(《外台秘要》)又方,用頭髮以鹽水洗淨去油,再用米泔洗淨,又用清湯洗,曬乾燒灰,敷瘡上便結靨。


〔世〕蒼耳葉為末,摻之。

治下疳瘡。黑彤兔為末,敷上神妙。(一名烏吊土,一名孩兒沙。)


〔海〕治下疳瘡久不愈。橡斗子二個,各盛黃丹令滿相合,以亂發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末。

先以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肘》〕療人陰生瘡,膿出成坎。取高昌白礬、麻仁等分,研,煉豬脂相和成膏。槐白皮作湯洗瘡,拭令干,即塗膏,然後以楸葉貼其上,不過三五度瘥。


〔《山》〕下疳瘡。用五倍子末敷之。

婦人陰瘡 編輯

〔仲〕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爛者。野狼牙湯洗之。

用野狼牙二兩,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三遍。


〔《大》〕洗 散治陰蝕瘡。

甘草(一兩) 乾漆(一兩) 黃芩 當歸 地黃 芍藥(各二兩) 龜甲(五兩)

上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半,去渣。以綿帛納湯中,用拓瘡處,良久即易,日二度。每拓湯,可作十里許即挹干,捻取甘濕散,薄敷瘡上使遍。可經半日,又以湯拓,拓訖,如前敷藥。

有一婢生此疾,蝕處作兩瘡,深半寸,用此洗拓湯並後甘濕散。不經七日平復,甚效。

甘濕散

蚺蛇膽(真者) 青木香 石硫黃 鐵精 麝香(各四分,臨時入用。綠麝辟蛇毒,若先以相和,蛇膽即無力也。)

上各等分為末,更研細。有患取如三棋子大,和井花水,日再服訖。先令便利,了即以後方桃枝熏下部訖。然後取藥如棋子,安竹管里,納入下部中,日再度,老少量減。其熏法每日一度,不可再。

桃枝熏法取東南桃枝五七枝,輕打頭使散,以綿纏之。又搗石硫黃為末。將此綿纏桃枝捻轉之,令末少濃。又截一竹筒,先納下部中,仍以所捻藥桃枝燒熱熏之。


〔丹〕女子陰瘡。硫黃末敷之。(《肘後》)


〔仲〕蛇床子散溫陰中坐藥。

用蛇床子仁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納之,自然溫散。

運氣陰瘡皆屬寒。經雲∶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治以苦熱是也。

編輯

〔世〕治 瘡極妙。地骨皮一斤,黃柏皮二兩,銼為粗末,用香油一斤半煎。濾過藥油六七兩,入淨松香二十兩,黃丹二兩,同煎。候黃丹微黑色,卻入輕粉七角,光粉二角,煎法皆如煎膏法,用長條紙拖過掛干用。若此瘡紫黑,先用三棱針去惡血,以冷水洗淨,隨瘡大小剪膏藥掩上,用絹帛緊緊扎縛。俟一周時再換膏藥,換時須用冷水洗瘡。不過數換,不問新久即愈。須忌日氣、火氣、陽氣。倘換膏藥再看,如有黑腫未盡,可再出血,以紫黑血盡為度。

治 瘡。用糯米泔漱口過,洗瘡拭乾,卻以地骨皮為細末,蜜調敷瘡上,又以油紙縛之。


〔丹〕治 瘡。

白膠香(一兩) 黃柏(一兩) 軟石膏(一兩,另研) 青黛(半兩) 龍骨(五分)

上為細末,以香油調敷患處。

又方 羯羊屎二分,石膏一分,赤石脂半分,為細末,香油和之,舊黑油傘紙作隔膏縛之,除根。


〔羅〕翠玉膏治 瘡。

瀝青(四兩) 黃蠟 銅綠(各五錢) 沒藥(三錢)

上件,先將銅綠為細末,入香油調勻。又將黃蠟、瀝青火上溶開,次下油銅綠,火上攪勻。將沒藥等三味,旋旋入攪勻。用河水一碗,將藥傾在內,用手扯拔勻,油紙裹。看瘡大小分大小塊,口嚼,捻成餅子,貼於瘡上,紙封三日易之。


〔丹〕 瘡。用砂糖水煮冬青葉三五沸,撈起,石壓干,將葉貼在瘡口上,一日換二遍。腳痛成瘡,水蓼煎湯洗瘡,候干自安。(《經驗方》)


〔《山》〕 瘡。用韭汁洗淨,挹干,銼虎骨敷上。


〔丹〕二妙丸治下焦濕瘡。(但是下焦有瘡皆可服。)

潛行散末、蒼朮末各等分,煉蜜為丸,桐子大。


〔海〕治兩 腳膝生瘡,服黃 丸,立安。(《局方》虛損門。)

黃 丸

川烏頭(炮,去皮臍) 川楝子 地龍(去土,炒) 茴香(炒) 杜蒺藜(炒,去刺)赤小豆 防風(去蘆頭) 黃 (銼。各一兩) 烏藥(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鹽湯亦得,婦人醋湯下,並空心服。

香港腳瘡足跟瘡 編輯

〔世〕捷應散治腳濕氣成瘡,癢不可當,爬之流黃水。

用羯羊糞曬乾為末,安於瓦上,手把竹柴火燒作灰,又研細。先用蔥椒湯洗之,次用香油調濃敷上,以山茶花葉罨之,帛縛四五日即可。


〔丹〕腳上爛瘡久不瘥。先以酸漿豆腐水洗三二次。尋懸鈎擔葉、地暴扭葉搗細,入鹽些少 之。

地暴扭葉,即覆盆子葉也。


〔海〕足跟瘡久不愈,毒瓦斯攻注。用白朮為細末,先以鹽漿水溫洗干貼。二日一換,可以負重涉險。

凍瘡 編輯

〔子和〕經曰∶寒瘡流水,俗呼為凍瘡。或經年不愈者,用野中淨土曬乾,以大蒜研如泥,捏作餅子如大觀錢濃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艾火加於餅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干為度。去干餅子,再換濕餅子,灸不問多少,直至瘡痂覺痛癢,是瘡可治也。然後口含漿水洗漬,用雞翎二十莖縛作刷子,於瘡上刷洗淨。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損傷也。以軟帛拭乾,用木香檳榔散敷之。如夏月醫之更妙。


〔世〕足跟紅腫凍瘡∶足跟(左足指面後跟赤白肉際骨下,刺入三分,彈針出血,可灸二七壯。)

足跟凍瘡潰破。用椒蔥湯洗,刮去腐肉,用三棱針出血。將馬屁勃入生牛骨髓調和敷之,效。

治凍瘡。用茄根燒灰,洗了,用雀兒腦髓塗之。


〔禹錫〕取臘月牡鼠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爛,絞出渣,再煎成膏。塗凍瘡及折破瘡。


〔丹〕治凍瘡。用煎熟桐油、密陀僧敷。


〔《山》〕用五倍子煎湯洗。


〔羅〕如神散治凍瘡皮爛不可忍。

用川大黃不拘多少為細末,新水調掃凍破瘡上,痛止立效。


〔世〕治凍瘡痛者。橄欖核燒存性,為末,用香油調塗患處,其痛隨愈。


〔子和〕戴人女僮,足有凍瘡,戴人令服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之,遂愈。人或疑之。戴人云∶心火降則寒消,何疑之有?

手足皴裂腳縫爛 編輯

〔羅〕潤肌膏治手足皴澀,皮膚裂開疼痛,不能見風。

珠子瀝青(四兩) 白黃蠟(八錢) 乳香(二錢)

上三味,於鐵器內用文武火熬。下瀝青在鐺內,隨手便下黃蠟、乳香,次入清芝麻油一二匙。候瀝青盡溶開,微微熬動。放大淨水一盆於其傍,以攪藥用匙取一二滴,滴於水中試之∶如硬再入油;如軟硬合宜,用新綿攄淨,入水中摺疊扯之,以白為度。油當旋旋入,勿令軟了,以瓷器內盛之,或油紙裹亦得。每用不拘多少。先於火上炙裂子口,卻捻合裂子。藥亦火上炙軟,塗於裂子上,用紙少許貼之,自然合矣。


〔東〕老人路次方

城北獨樹店之客舍有推小車者,皮膚皴裂甚痛,兩手不能執轅,足不能履地而車上宿。制此藥敷之即效,明日遂行。自後屢用屢效,故錄於此。


〔世〕治手足皴裂,春夏不愈者。

生薑汁 紅糟 白鹽 豬膏(臘月者佳)

上研爛,炒熱,擦入皴內,一時雖痛,少頃便皮軟皴合,再用即安。


〔丹〕手足寒,皴裂。台椒三四合,煮浸半食頃。須臾,再浸。又敷以羊豬髓腦甚妙。(《梅師方》)


〔世〕治腳跟皴裂。用頭髮一大握,桐油一碗,於瓦器內熬,候油沸頭髮溶爛,出火攤冷,以瓦器收貯,不令灰入。每用百沸湯泡洗皴裂令軟,敷其上即安。一方,加水粉。


〔《山》〕腳裂爛。蒸藕研成膏敷之。


〔世〕用五倍子為末,用牛骨髓填縫內即好。治腳指縫爛瘡, 鵝時,取鵝掌黃皮,焙乾燒存性為末,濕則摻之。

反花瘡 編輯

(瘡有 肉凸出者是也)


〔丹〕諸瘡 肉,如蛇頭出數寸者,硫黃末敷之即縮。(《聖惠方》)

瘡有肉凸出,烏梅燒灰為末,敷之立盡。(《鬼遺方》)又,以白梅肉杵細,入蜜捏成餅如錢大,貼之妙。(《聖惠方》)


〔梅〕又方治反花瘡。馬齒莧一斤,燒灰細研,豬脂調敷。


〔世〕瘡凸出寸許,根如小豆或大如梅者,用花腳蜘蛛絲纏其根,則漸干而自脫落。

惡瘡 編輯

〔羅〕乳香消毒散專治惡瘡。

大黃(煨) 黃 牛蒡子(炒) 金銀花(各五兩) 甘草(三兩) 牡蠣(鹽泥煨燒,五兩)乳香 沒藥 懸蔞(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


〔海〕惡瘡入腹心,嘔逆,藥食不下。

豆粉(半兩) 干胭脂(三錢) 定粉(二錢)

上細末,新水調下神效。

碧霞挺子治惡瘡神效。了不覺疼痛者。

銅綠 砂(各二錢) 蟾酥(一錢)

上為細末,燒飯和作麥 挺子。每刺不覺痛者,須刺出血,方 藥在內,以膏藥貼之。

蝕惡瘡方非奇異惡瘡不可用。

銅綠(二錢) 砂(一字) 石膽礬(半錢,並細研)

上為細末,敷之。治惡瘡,或有小蟲。

膽礬(一錢) 龍骨(二錢半) 輕粉(一錢) 虎骨 白礬(各二錢半) 麝香(五分) 乳香(一錢)砂(二錢) 腦子(一字) 土蜂房(二錢) 露蜂房(二錢半) 雄黃(二錢)

上細末。刺破,鹽水洗,看緊慢上藥,神效。

雜瘡 編輯

〔世〕治葡萄瘡。瘡頭如葡萄色,四圍腫起。先追膿盡,次用冰梅當瘡頭罨之,神效。


〔《本》〕江左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肉脹起,或不食之則臂痹。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磨貝母水灌之,數日成痂,遂愈。不知何疾也?

或曰∶此人面瘡。


〔丹〕天泡瘡。通聖散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妙。從肚皮起者,里熱發外,速服通聖散。


〔《外》〕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葉以蒜齏啖之,即止。


〔孫〕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

?(音休,俗稱雞眼子是也) 編輯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虛則生 小者指痂疥,取之所別也。(全文見針灸虛實。)


〔丹〕手足生 目,鹽敷上,舌舐之,只三次瘥。(《肘後》)


〔世〕 ,用雞胃中食揩 上,揩余者,以石壓之驗。

編輯

〔世〕取痣餅藥。

糯米(百粒) 鍛石(拇指大) 巴豆(三粒,去殼研)

上為末,入瓷瓶同窨三日。每以竹籤挑粟許點上,自然蝕落。


〔潔〕取靨。

風化鍛石(一兩) 花鹼(半兩)

上為細末,上三次。如天色冷濕用。


〔《衍》〕鍛石,水調一盞如稠粥,揀好糯米全者,半置灰中,半置灰外。經宿,灰中米色變如水精。若人手面上有黑靨子及紋刺者,先微微以針頭撥動,置少許於其上。經半日許,靨汁自出,剔去藥不用,且不得着水,二三日愈。

又方 用水蛭一條,雞子一枚,開雞子小頭,納水蛭,以皮兒蓋合封之,直至水蛭食盡雞清干儘自死,乃用之。

撲傷損 編輯

〔世〕凡 傷皮破血出處疼不可忍,乃風寒所着。宜用蔥杵碎,入鹽少許,炒熱罨上,其痛即住。冷則再溫之。


〔《本》〕崔給事頃在澤潞,與李抱真作判官。李相方以球杖按球子,其將軍以杖相格,乘勢不能止,因傷李相拇指並爪甲劈裂。遽索金刀藥裹之。強坐頻索酒,飲至數杯,已過量,而面色愈青,忍痛不止。有軍吏言取蔥新折者,入糖灰火煨熱,剝皮擘開,其間有涕,取罨損傷處。

仍多煨蔥續續取熱者,凡三易之,面色卻赤,斯須雲已不痛。凡十數度易用熱蔥,並涕裹纏,遂畢席笑語。


〔海〕治腦骨破及骨折。蔥白爛研,和蜜,浮封損處,立瘥。筋斷骨折者,以法接之。


〔世〕治 撲筋斷骨折。用粟米半升,木鱉肉二十個,半夏半兩,婦人發一團,蔥白須一小束,同炒煙盡,存性為末,熱醋調敷,神效。治 撲筋斷骨折,用糯米一升,皂角切碎半升,銅錢百個同炒至半焦黑,去銅錢,為末。用好酒調膏,濃紙攤貼患處,神效。


〔《本》〕打撲傷損,及一切腫癰未破,令內消方

生地(研如泥) 木香(細末)

上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末一層,又再攤地黃膏,貼腫上,不過三五度即愈。

昔許元公入京師赴省試,過橋墜馬,右臂臼脫。路人語其仆曰∶急與挪入臼中,若血漬臼,則難治矣。仆用其說,許以昏迷不覺痛,遂僦轎舁歸邸,或曰∶非錄事巷田馬騎不能了此疾。急召之,至已日暮,因秉燭視其面曰∶尚可治。乃施藥封此處,至中夜方蘇,達旦痛止。去其封損處已白,其青瘀乃移在臼上,自是日日易之,腫直至肩背,以藥下之,瀉黑血三升,五日復常。遂得赴試,蓋用此法雲。


〔世〕走馬散治折傷接骨。

柏葉(生用) 荷葉(生) 皂角(生用) 骨碎補(去毛,等分)

上為末,先將折傷處揣定,令入元位,以薑汁調藥如糊,攤紙上貼骨斷處,用杉木片夾定,以繩縛之,莫令轉動。三五日後開看,以溫蔥湯洗後,再貼藥復夾七日。如痛,再加沒藥。


〔《本》〕治腕打傷筋損骨,疼痛不可忍。

生地(一斤,切) 藏瓜姜糟(一斤) 生薑(四兩,切)

上都炒令勻熱,以布裹罨傷折處,冷則易之。曾有人傷折,宜用生龜,尋捕一龜將殺。患人忽夢見龜告曰∶勿相害,吾有奇方可療。於夢中授此方神效。


〔《本》〕骨碎補罨閃折筋骨折傷。取根搗碎煮黃米粥和之,裹傷處良。


〔潔〕接骨丹敷貼藥。

天南星(四兩) 木鱉子(四兩) 沒藥(半兩) 官桂(一兩) 乳香(半兩)

上為細末,姜一斤去皮,爛研取自然汁,入米醋少許,白面為糊,同調攤紙上貼傷處,以帛縛之,用篦夾定,麻索子纏。


〔《山》〕 撲骨肉損,醋搗肥皂爛,濃罨之,以帛縛之。閃傷,醋糟,平胃散相和罨之。


〔丹〕治跌傷骨折及血黯方。用益元散七分,人參湯調之;次用薑汁、好醋二盞,用獨子肥皂四個,敲碎投於薑汁醋中調和,以綿濾過,去渣,煎成膏藥貼之,遍身亦可。


〔《本》〕又方 柑桔葉、白酒糟杵細,縛痛處。或大段痛,用火燒地令紅,用醋並米泔潑地上,急鋪薦,令患人薦上臥,蒸出汗。內則服藥,外則貼罨,易安。


〔《勝金》〕治破傷。多用燈心草爛嚼和唾貼之,用綿裹,血立愈。


〔丹〕折傷接筋方旋復花根杵汁滴傷處,又將渣封瘡上十五日,使斷筋自續矣。(蘇良仲方即金沸草根是也。)

接骨,用好無名異三兩為末,丁、乳、檀、沉、木五香各半錢重為末,先燒鐵銚紅,以五香三之一彈入銚內,候煙起,則全下無名異。待滾退火定後,再上火炒熱,又將五香彈三之一,彈入銚內,候滾又退火。如此者凡三次訖,出火毒。即用骨碎補去毛約一斤,與生薑等分搗爛,以碗覆之。候發熱,先約取五之一,入小蔥九莖,連須去蒂,同入沙盆擂細,取其汁,調前無名異末二錢,沖老酒服之;其渣罨患處即愈。如老年氣衰者,再作一劑,多飲酒力助之為妙。

治擦落耳鼻。用發入罐子,鹽泥固濟, 過為末,乘急以所擦落耳鼻蘸灰綴定,以軟絹縛定,效。江懷禪師為驢所咬下鼻,一僧用此綴之效。


〔《山》〕負重擔肩破者。剪貓兒頭上毛,不語唾粘之。遠行腳打泡。用調生麵糊貼,過夜即干,不可擦破。又法,用飯粘貼過夜,以紙蓋之,次日平復神效。


〔海〕若登高下,重物撞打,箭鏃刃傷,心腹胸中停積鬱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別其部分。上部,易老犀角地黃湯;中部,桃仁承氣湯;下部,抵當湯之類下之,亦有以小便酒同煎治之。更有內加生地黃、當歸煎者,有大黃者。又法,虛人不禁下者,以四物湯加穿山甲煎服妙。亦有花蕊石散,以童子小便煎,或酒服之者。此藥與前寒藥,正分陰陽,不可不辨也。若瘀血已去,用復元通氣散加當歸煎服亦可。


〔世〕接骨神效無比累驗。用當三錢一百零八個,(錢濃,字連草者。)以鐵線穿定,用活桑木一根作柴燒錢紅,米醋一大碗末煎者,不入鹽,將所燒錢淬入醋中。如此淬之,以醋干為度。

取醋中淬落銅錢末,就用醋洗去灰,曬乾為極細末。再用黑雄雞一隻,清湯煮熟,去肉,用骨一付,以醋炙酥為末;入乳香、沒藥各一兩;與銅錢末一處和勻。每服一字。臨服時,用患人發在頂上者,洗去垢,燒灰入藥中,無灰酒調服。不吐,只一服。如吐出,再服。如痛止,不可再服。必須先夾縛所折骨端正,用楊樹皮刮去肉糊並外粗皮敷之,下咽便不痛。五七日便能運動。必終身忌荸薺,一名地栗。(《義門家傳方》)

一方 用五銖錢醋淬一兩二錢,黑雞骨三兩,研細勻。每服∶病在下,四錢,疏服食前;病在上,二錢半,頻服食後。一方,有乳香、沒藥。


〔潔〕方用醋淬半兩錢,蘇木、定粉、南硼砂各一錢為末,作一服。當歸酒二三服,痛止勿服。


〔丹〕接骨散

沒藥 乳香(各五錢) 自然銅(一兩,醋淬) 滑石(二兩) 龍骨(三錢) 赤石脂(二錢)麝香(後入少許) 白石脂(二錢)

上為細末,以好醋浸沒,煮多為上,候干就炒,燥為度。臨服入麝香少許,挑小茶匙在舌上,溫酒下。病分上下,食前後服。若骨已接尚痛,去龍骨、石脂,而多服盡好。


〔世〕又方 接骨。

乳香 沒藥 蘇木 降真節 川烏(去皮尖) 松明節(各一兩) 自然銅(米醋淬,一兩)地龍(去土,麻油炒,半兩) 血竭(三錢) 龍骨(半兩,生用) 水蛭(油炒,半兩) 土狗(十個,油浸炒)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酒調下。在上食後,在下食前。


〔垣〕定痛乳香神應散治從高墜下,疼痛不可忍,腹中疼痛。

乳香 沒藥 雄黑豆 桑白皮 獨科栗子(各一兩) 破故紙(炒,二兩) 當歸(一兩)水蛭(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醋一盞,沙石器內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許,溫服。

定痛接骨紫金丹

麝香 沒藥 紅娘子(各一錢半) 烏藥(二錢半) 地龍(去土,二錢半) 川烏 草烏(炮,各一兩)五靈脂(去皮,半兩) 木鱉子(去殼,半兩) 茴香(二錢半) 黑牽牛(生用,五分) 骨碎補 威靈仙 金毛狗脊 防風(去蘆) 自然銅(醋淬七次,各五錢) 禹餘糧(四錢,碎) 陳皮 青皮(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病上食後,病下食前服。

聖靈丹治一切打撲損傷,及傷折疼痛不可忍者,並宜服之。

乳香(五錢) 烏梅(去核,五個) 白米(一撮) 萵苣子(一大盞,炒取二兩八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熱酒吞下。食後一伏時,痛不止再服。


〔《經》〕治折傷。用水蛭新瓦上焙乾為細末。熱酒調下一錢。食頃痛,更一服。痛止,便將接骨藥封,以物夾定,直候至好。


〔初虞世〕治從高至下墜,及打擊內傷,神效。麝香、水蛭各一兩,銼碎炒煙出,二件研為細末,酒調二錢。當下蓄血,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衍》〕自然銅。有人飼折翅雁,後遂飛去。今人打撲損傷,研極細末飛過,用當歸、沒藥各半錢,以酒調頻服,仍以手摩痛處。


〔海〕治墜落車馬,筋骨疼痛不止。用玄胡索一兩,搗羅為散,不計時服,以豆淋酒調下二錢。


〔《本》〕童便治卒血,及心被打內有瘀血者,煎服之,一服一升。


〔《山》〕 撲傷損,松節煎酒吃。 撲重傷,用生薑自然汁四兩,香油四兩,打勻,無灰酒熱調下。

上乳香、沒藥,行污血,調氣例。《衍義》雲∶沒藥通滯血,打傷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瘀,氣壅瘀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矣。導而行之,則痛腫消焉。


〔丹〕打損磕傷疼痛。夜合花末服之,酒下二錢匕,效。

治打撲損傷折骨,此藥專能接骨。

夜合樹(即合歡花,去粗皮,炒黑色,四兩) 芥菜子(炒,一兩)

上為細末,酒調二錢,澄清臨臥服。以粗渣罨瘡上,扎縛之。

又方 用蔥白、砂糖二味相等分,爛研敷之,痛立止,且無瘢痕。


〔丹〕白蠟屬金,金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與合歡皮同入長肉膏藥用,極神效。但未曾試,可為藥餌否?若合歡皮常試之,炙服之,大有妙理,且有速效,不可不知也。


〔《本》〕治打傷接骨方。

接骨木(半兩,本草名蒴 ) 乳香(半兩) 赤芍藥 當歸 川芎 自然銅(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黃蠟四兩,溶入前藥末,攪令勻,候溫軟,眾手丸如龍眼大。如打傷筋骨,及閃着疼痛不可忍者,用此藥一丸,無灰熱酒一盞浸藥,候藥潰開,乘熱呷了,痛便止。若大段傷損碎折,須先整骨。用川烏、草烏為末等分,生薑汁調貼罨之,又將帛縛定。然後服此藥,表里兩治,無不效者。此二方是一副,不可分開。

治打撲內損,筋骨疼痛。

沒藥 乳香 芍藥 川椒(去子及閉目者) 川芎 當歸(各半兩) 自然銅(三錢,炭火燒)

上為細末,用黃蠟四兩溶開,入藥末不住手攪勻,濕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好酒煎開,消盡,乘熱一服吃盡。看那處痛,向痛處臥。霎時服三五丸立效。


〔《濟》〕治破傷見血,酒一碗煎服。

半兩當歸、蠟二錢,合來捶碎酒同煎,直須軟冷連渣吃,一切傷瘡保萬全。

上夜合黃白蠟例,接續筋骨補虛也。


〔垣〕破血消痛湯治乘馬損傷,跌破脊骨,惡血流下,脅下甚痛,苦楚不能轉側,妨於飲食。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蘇木(一錢半) 柴胡 連翹(二錢) 當歸梢(二錢) 官桂(一錢)麝香(少許,另研) 水蛭(三錢,炒,去煙盡,另研)

上為粗末,只一服,酒二大盞,水一盞。水蛭、麝香另研如泥;余藥煎至一大盞,去火稍熱,調二味服之,兩服立愈。


〔《靈》〕中風,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又中風及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 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邪氣臟腑及厥病篇)

夫從高墜下,惡血流於內,不分十二經絡,醫人俱作中風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於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有自汗,但人人有汗出,皆屬風證,諸風皆屬於肝木,況敗血凝泣,逆其所屬,入於肝也。從高墜下,逆其上行之血氣,非肝而何?非傷寒無汗,既曰汗,必自風化之也,故以破血行經藥治之。

復元羌活湯治從高墮下,惡血流於脅下,及疼痛不可忍者。經雲∶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則傷肝。肝膽之經,俱行於脅下,經屬厥陰、少陽。宜以柴胡為引用為君。以當歸活血脈;又急者痛也,以甘草緩其急,亦能生新血,陽生陰長故也,為臣。穿山甲、栝蔞根、桃仁、紅花,破血潤血為之佐。大黃酒制,以蕩滌敗血為之使。氣味相合,各有所歸,痛自去矣。

柴胡(五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 穿山甲(炮,三錢) 大黃(酒浸,一兩)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紅花(二錢) 栝蔞根(三錢)

上件,桃仁研爛;余藥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鍾,酒半盞,煎至七分,去渣。大溫服食前,以利為度。得利後,痛或不盡,服乳香神應散。(乳香神應散見前無里證條。)


〔潔〕巴戟湯治從高墜下,及打撲內損,昏冒嗜臥,不能飲食,此謂血閉臟腑不通。

巴戟(去心,半兩) 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各一兩) 大黃(半兩)

上為末,水煎,以利為度。


〔垣〕當歸導滯散治打撲損傷、落馬墜車瘀血,大便不通,紅腫青黯,疼痛昏悶,蓄血內壅欲死。

大黃(一兩) 當歸(一錢) 麝香(少許)

上三味,除麝香別研外,為極細末,入麝香令勻。每服三錢,熱酒一盞調下。如前內瘀血去,或骨節傷折,疼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嚴〕奪命散治刀刃所傷,及從高墜下,木石壓損,瘀血凝積,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

水蛭(用鍛石拌,慢火炒令干黃色,半兩) 黑牽牛(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下。約行四五里,再用熱酒調黑牽牛末二錢催之,須下惡血成塊,以盡為度。


〔無〕雞鳴散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血瘀凝積,氣絕欲死,煩躁頭痛,叫呼不得,並以此藥利去瘀血,治折傷神妙。

大黃(一兩,酒蒸) 桃仁(二七粒,去皮尖)

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渣,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急掰口開,用熱小便灌之,即愈。


〔羅〕花蕊石散治一切金刃箭鏃傷,及打撲傷損、貓狗咬傷或至死。血瘀傷處,以藥摻之,其血化為黃水。再摻藥便活,更不疼痛。如內損血入臟腑,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許,調一大盞服之立效。若牛 腸出不損者,急納腸入,用細系或桑白皮為線,縫合肚皮,縫上摻藥,血止立活。如無桑白皮,用生麻縷亦得。並不得封裹瘡口,恐作膿血。如瘡干,以津液潤之,然後摻藥。婦人產後敗血不盡,血迷血暈,惡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至死者,但心頭覺暖,急以童子小便調一盞,取下惡物如肝片,終身不患血風血氣證。若膈上有血,化為黃水,實時吐出,或隨大便出。

石硫黃(四兩) 花蕊石(二兩)

上二味,相拌合勻。先用紙筋和鹽泥固濟瓦罐子一個,內可容藥。候泥干入藥在內,再用泥封口候干,安在四方磚上,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籠疊周匝,自巳午時從下着火,漸漸上徹,直至經宿。火冷炭盡。又放經宿,罐冷取出細研,以絹羅子羅極細,瓷盒盛之,根據法使用。


〔《本》〕治打撲墜損,惡血攻心,悶亂疼痛,水仙散

未展荷葉陰乾,一味為末,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下三錢,以利下惡物為度。


〔《聖》〕治扑打墜損,惡血攻心,悶亂疼痛。以大干荷葉五片,燒令煙盡,細研,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三錢匕,日三服。


〔塞上方〕治墜傷損撲,瘀血在內煩悶者。用蒲黃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瘥。


〔《本》〕宣和中,有一國醫,忽承快行宣押就一佛剎醫內人。醫診視之,已昏死矣。問其從人,皆不知病之由,惶恐無地。良久有二三老內人至,下轎環而泣之,方得其實雲∶因蹴 ,自空而下墜死。醫者雲∶打撲傷損,自屬外科,欲申明,又恐後時參差不測。再視之,微覺有氣,忽憶藥篋中有蘇合香丸,急取半兩,於火上焙去腦麝,用酒半升研化灌之。至三更方呻吟,五更下惡血數升,調理數日方瘥。


〔仲〕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傷。

大黃(一兩,切,湯浸,或半兩) 緋帛 亂發(如雞子大,燒灰) 敗蒲蓆(三寸)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 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 甘草(如中指節,炙,銼)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或納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渣,分溫三服。先銼敗蒲蓆半領,煎湯浴,以衣被蓋覆。斯須通利數行,通後立瘥。利後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聖》〕治 撲損,肌膚青腫。用茄子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濃,新瓦上焙乾為末。

欲臥,酒調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


〔《本》〕 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 過,同搗篩。每用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丹〕治被打,瘀血在骨節下出者。生鐵一斤,酒五升,煎取一升,飲之。(《肘後》)


〔《本》〕治從高墮下墜損,惡血在骨節間疼痛,芸苔散

荊芥 藕節(各二兩。陰乾) 芸苔子 川芒硝 馬齒莧(各一兩。陰乾)

上為細末,用蘇木半兩,酒一大盞,煎至七分,調下二錢服之,不拘時服。


〔丹〕盛官人因上山,惡血瘀入內損傷,食少,脈弦,此須用活血和氣。

川芎(三錢) 青皮(二錢) 芍藥 滑石(各一錢) 牡丹皮(五分) 炙甘草(一錢) 桃仁(七枚,研)

上作一帖服之。

凡傷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系血入心,即死。


〔《素》〕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脈動。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繆刺論)


〔《靈》〕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寒熱病篇 三結交者,即關元穴是也。)


〔《脈》〕從高撲損,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金瘡 編輯

〔《本》〕 治金瘡。止血除疼痛,辟風,續筋骨,生肌肉,地黃散

地黃(苗) 地菘 青蒿 蒼耳(苗) 生艾汁(三合) 赤芍藥(各五兩,入水煎取汁)

上五月五、七月七日午時修合。以前藥汁拌鍛石陰乾,入黃丹三兩,更杵為細末。凡有金瘡傷折出血,用藥包封,不可動,十日瘥,不腫不膿。


〔世〕治金瘡。風化鍛石、韭葉嫩者同搗,入鵝血調和成餅,乘風陰乾為末,敷上。(無鵝血鴨血亦得。)

治金瘡血不止,用半夏、鍛石、鬱金三物為末,摻上傷處,即住。


〔崔〕療金槍刀斧傷破血。以鍛石一升,石榴花半斤,搗取末,少許捺少時,血斷便瘥。


〔潔〕末藥散刀箭藥,止血住痛。

定粉 風化灰(各一兩) 枯礬(三錢,另研) 乳香(五分,另研) 沒藥(一字,另研)

上件,各研為細末,同和勻,再研摻之。


〔丹〕刀斧傷。鍛石包之,痛止血住。


〔《精》〕勝金方治刀斧傷,止血生肌,蠶蛾散

晚蠶蛾為末,摻勻絹帛裹,隨手瘡合血止。一切金瘡亦治。

一法用生晚蠶蛾、鍛石二味,同搗成餅,陰乾為末敷之。


〔《本》〕 治金瘡止疼痛,劉寄奴散

劉寄奴一味為末,散摻金瘡口裡。昔宋高祖劉裕,微時伐荻,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聞有杵臼聲,往覘之,見青衣童子數人,於臼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敷之。帝曰∶神何不殺之?答曰∶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殺。帝叱之皆散,收藥而去,每遇金瘡敷之效。寄奴,高祖小字也。此藥非止治金瘡,治湯火瘡大妙。《經驗方》雲∶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着傷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湯火傷,急用鹽水洗之,護肉不壞。


〔世〕治金瘡,打撲損傷。用 草研細,入鹽少許,罨之愈。金瘡血出不止,挪小薊葉封之。

金瘡止血。杵覆盆花苗敷瘡,立止。(《梅師方》)


〔《本》〕 治金瘡血不止兼痛。用血竭末敷,立止。


〔《精》〕 治惡瘡、金瘡、刀斧傷見血方。以好降真香為末貼之,入水並無傷痕,絕妙。(方見華佗《中藏》)

治刀箭傷出血不止,併骨折。

檳榔(一個) 木香 胡地黃(各三錢)

上為末。敷瘡口,血立止,又可接骨。


〔仲〕金瘡方,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根(用白皮根行東南者,三月三日采) 甘草(各十分) 黃芩(二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出汗) 乾薑 芍藥 濃朴(各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過,各別研、杵、篩,合治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南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用。


〔《廣》〕 金瘡血不止痛。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細為散,酒後米飲下二錢。並得初,三服漸知。


〔《鬼》〕 治金瘡出血肉 。蝙蝠二枚,燒煙盡,以水調服方寸匕。令一日服盡,當下如水血消。金瘡腸出欲入之。磁石、滑石各三兩,為細末,白米飲送下方寸匕。日再用。(《鬼遺方》)仲景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者死。金瘡在陰處,出血不絕,陰脈不能至陽者死;接陽而復出者生。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者,二十日死。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杖瘡 編輯

〔河〕鬼代丹治打着不痛。

無名異(研) 沒藥(研) 乳香(研) 地龍(去土) 自然銅(醋淬,研) 木鱉子(去殼,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溫酒下一丸,打不痛。


〔《精》〕乳香散治杖瘡神效。

自然銅(半兩,醋淬七次)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茴香(四錢) 當歸(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

雞鳴散下杖痛腹中惡血甚好。(方見 撲傷損。)

五黃散治杖疼定痛。

黃丹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乳香(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水調成膏,用緋絹帛上攤貼。


〔潔〕沒藥散治杖瘡止痛,令瘡不移。

密陀僧 沒藥 乳香(各一兩) 干胭脂(一兩半) 膩粉(半兩)

上細末,次入龍腦少許,若多更妙。燒蔥與羊骨髓生用,同研如泥,攤在緋帛上貼之。


〔丹〕杖瘡痛,用黃柏、生地黃、紫荊皮敷。此皆要藥也。只是血熱作痛,用涼藥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雞鳴散方,見 撲傷損條。本草紫荊,破宿血。)

又方,用生地黃、黃柏、童便調敷,或加韭汁。不破者,以韭菜、蔥頭杵貼,冷即易之。膏藥用紫荊皮、乳香、沒藥、生地黃、大黃、黃柏之類。

又方,用木耳盛於木杓內,用沸湯浸爛,攪水令干,於砂盆內擂細敷瘡上。

又方,用大黃、黃柏為末,生地黃汁調敷,如干再敷。

又方,用野苧根嫩者,不拘多少洗淨,同鹽並擂,敷在瘡上神妙。傷重多用鹽。


〔世〕杖瘡丹

用劉寄奴末六錢,馬鞭草末四錢,蜜調敷。如濕者干摻。(馬鞭草即鐵筅 。此方甚妙。)

湯火瘡 編輯

〔世〕凡湯火傷,急向火炙。雖極痛,強忍一時即不痛。慎勿以冷物塌之及井底泥敷之,使熱氣不出,爛入肌肉。


〔丹〕火燒,以好酒洗之,又以鹽敷其上。如皮塌者,以酒熬牛皮膠敷之。如湯傷,以淋過第二次灰渣敷,立安。熱酒傷,糯米粉炒黑末,酒調敷之。治湯火灼未成瘡者,用艾白根燒灰,雞子黃和敷之。如成瘡,用白蜜封之,以竹中膜粘貼,日三。


〔世〕治湯火瘡,麩皮炒黑灰為末,敷上神妙。此方有補性,始終皆可用。治湯火瘡,取舊烹銀爐中燒過焦黃土研細如粉,以生薑調於帛上,貼之痛止。一方,用溶銀鍋子細末,油調敷,佳。


〔《千》〕 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燒灰,麻油和封之,濃乃佳。已成瘡,燒白糖灰粉敷之,燥即瘥。(用白糖。《葛氏方》)


〔垣〕保生救苦散治火燒熱油所損,或至肌肉亦脫;一切犬齧損傷並刀斧所傷。

用生寒水石,不計多少,為極細末調塗之,或幹上,然不如油調,其痛立止。並不作膿,無分毫痛苦楚,日近完復,永無破傷風症。


〔《精》〕冰霜散治火燒皮爛大痛。

寒水石(生) 牡蠣(燒) 朴硝 青黛 輕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水或小油調塗,立止。

治湯火所傷,赤爛熱痛。

赤石脂 寒水石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調塗傷處。


〔丹〕治火燒。

桐油 水銀(各等分)

上二件,以柳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大黃末、石膏末,和以牛皮膠,入少水溶開,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貼之。


〔羅〕綠白散治湯熨、火燒疼痛。

用苦參不拘多少為細末,每用以小油調搽。


〔《精》〕凡被湯、熱油,痛不可忍,取廁下黑淤泥,量傷大小斟酌多少,次以老薑汁、麻油十分之一,共研令勻,搽傷處立愈。


〔世〕以青黛敷之妙。


〔丹〕治湯火瘡爛者。以黃蜀葵花落者,淨器收之,入水些少,待爛成水,敷上神妙。

熱油澆外痛,以蜜敷之,立安。(《梅師方》)


〔《本》〕 治火瘡敗壞。用雲母粉同生羊髓和塗之。


〔《經》〕治湯火瘡,至妙。用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傷處後,搽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湯傷,先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敷藥。又方,以榆白皮末,豬脂油塗瘡愈。


〔世〕治火湯瘡。先以酒洗,次以楊梅樹皮為末,香油調敷。治湯火瘡,用發一束香油煎,以發盡為度,放冷,搽患處驗。


〔《精》〕 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以丹參八兩細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敷瘡上愈。(《梅師方》同。)

治湯火,至聖膏

用雞子黃十個,入銀石器內熬自然油,調好粉敷之,愈。

竹木刺、針入肉 編輯

〔《精》〕凡諸竹木刺入肉中不出,以蠐螬研敷,立出。又方,用白茅根搗敷之,立出。又方,嚼牛膝根罨之,即出。


〔《簡》〕治竹木刺扎入,深不得出。用烏羊糞搗爛,水和,罨於傷處,濃敷之。曾有莊仆,腳心中刺不得出,苦痛欲死,以此藥黃昏敷之,至四更其刺出,遂安。


〔《山》〕蘆葦刺入肉者,細嚼栗子渣 傷處。木竹刺已出痛者,螻蛄罨之妙。


〔《簡》〕治針入肉不出。用螻蛄腦子同硫黃研細調敷,以紙花貼定。如覺癢時,其針自出。


〔羅〕神聖膏取針誤入皮膚。

用車脂不拘多少,成膏攤紙上如錢許。二日一換,三五次其針自出。

又取針誤入皮膚,用烏鴉翎三五枚,火炙焦黃色,碾為細末,好醋調成膏子,塗在瘡上。

紙蓋一二時針出,效。


〔《簡》〕治針入肉不出。用雙仁杏仁搗爛,以車脂調勻,貼在瘡上,其針自出。


〔世〕治繡針刺足已出痛者。用黃泥罨之。


〔《簡》〕主小兒誤為諸骨及魚骨刺入肉不出者。水煮白梅肉研爛,調象牙末,濃敷骨刺處,自軟。


〔《圖》〕生象牙,主諸物刺入肉,刮取屑細研,和水敷瘡上,刺立出。如咽中刺,用水調飲之。舊象梳屑尤佳。


〔孟〕魚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吳茱萸封之,骨當爛出。


〔丹〕破傷風、血凝心、針入肉遊走,三症如神方。用烏鴉翎燒灰存性,研細調一錢服。

箭頭入肉 編輯

〔《精》〕 治箭鏃入骨,不可拔者。

巴豆(去殼,微熬) 蜣螂並研勻,塗所傷處。須臾痛定又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動箭鏃,拔之立出。(《經驗方》同。)


〔潔〕出箭頭方。

蜣螂(不拘多少,全用) 麝香

上為極細末,撥動箭頭,摻藥瘡口內。


〔羅〕踴鐵膏取箭頭一切針刺入肉,盡皆治之。

鼷鼠頭(一個,或用入油汁內熬) 螻蛄(四十九枚) 芫青(一兩) 土消蟲(十個)巴豆 馬肉內蛆(焙乾) 信 醬蛆(焙乾) 夏枯草 砂 磁石 黃丹 地骨皮 蘇木 蜣螂(各一兩) 石腦油(三兩) 蒿柴灰汁(三升)

上將石腦油、蒿柴灰汁文武火熬成膏,次下地骨皮等末令勻,瓷器內放。臨時用,量瘡勢大小點藥。良久,箭頭自湧出。

萬全神應丹出箭頭、魚骨、針、麥芒等,遠近皆治之。

莨菪科(即天仙子苗也)於端午日前一日,持不語戒遍尋上項科。見即取酌中一科根、枝、葉、實全者,口道∶先生,爾卻在這裡。道罷,用柴灰自東南為頭圍了,用木篦子撅起周回土。次日端午日日未出時,根據前持不語,用木撅只一撅,取出水洗淨,不令婦人、雞犬見,淨室中石臼內搗為泥,丸如彈子大,以黃丹為衣,以紙袋封,懸在高處陰乾。若有着箭不能出者,以緋絹袋盛此藥一丸,放臍中,用綿裹肚系定。先用象牙末貼瘡上,後用此藥。若箭瘡口生合,用刀子微刮開,以象牙未貼之,隨出。陝西行省出軍,曾用有效。


〔《精》〕孫真人治箭鏃在咽喉、胸膈及針刺不出方。以螻蛄搗取汁,滴上三五度,箭頭自出。


〔《本》〕療鏃不出。搗栝蔞根敷瘡,日三易,自出。


〔世〕李渤治箭鏃不出及惡刺。以齒 和鶴虱敷之。


〔姚〕毒箭有二種。交廣夷俚用焦銅作箭,此一種才傷皮便悶膿沸爛而死。若中之,用飲屎汁,並以敷之亦可,惟此最妙。又有一種,用射 以塗箭鏃,人中之亦困。若着寬處不死,近腹亦宜急治。今葛氏方治射 者是。(葛氏方∶用藍汁、大豆、豬、羊血解之。)

漆瘡 編輯

〔《千》〕療漆瘡方。用湯浸芒硝,冷洗之。又礬石亦可。


〔丹〕漆瘡。通身面目腫者亦治。苦 ,五月五日采,曝干。《食療》雲∶生食亦可。漢椒湯洗之妙。生薑真汁敷,亦可。( 音燠,本草有。)


〔世〕治漆瘡。用生紫蘇摩擦之,累效。又方,用人乳汁敷之,妙。


〔《集》〕治漆瘡。取荷葉干者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洗瘡上。日再,即瘥。


〔《山》〕漆瘡。無名異水調敷。

通治諸般惡蟲咬 編輯

〔羅〕《聖惠》治蛇咬、蠍螫、蠶咬,妙。

雄黃(三錢) 信(一錢) 皂角子 巴豆(各四十九粒) 耳塞 麝香(各少許)

上,五月五日,不聞雞、犬、婦人處,不語,搗為細末,在杏子核內封之。針挑出上痛處,大有神效。


〔世〕治一切蛇蟲傷,貝母末酒調服,效。(詳見蛇咬。)


〔《聖》〕 治惡蟲咬,以酥和鹽敷之,瘥。


〔《山》〕 諸般惡蟲咬,以油浸紫草塗之。


〔丹〕治蛇咬、蠶咬、惡蟲咬。豬膏莓搗汁敷。(陳藏器治狗咬。)


〔海〕治蠍、蜘蛛、蛇毒。雞卵輕敲一小孔,合咬處即瘥。


〔勝〕治毒蛇並射工、沙虱等傷,眼黑口噤,手腳強直,毒攻腹內成塊,逡巡不救。用蒼耳嫩葉一握研取汁,溫酒和灌之;將渣濃罨所傷處。


〔《簡》〕治毒蛇、射工、沙虱等物傷着人,眼黑口噤,手足強直,毒瓦斯入腹。

白礬 甘草(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

毒蛇咬 編輯

〔丹〕治毒蛇傷。急以小便洗出血,次取口中唾塗之,又以牙 封傷處,敷而護之甚妙,且不痛腫。(《山居》雲∶用犬糞敷患處亦佳。)


〔世〕路行卒被蛇咬,當急扯裹腳帶扎縛傷處上下寸許,使毒瓦斯不能 傷肌體。又急用白礬安刀頭,火上溶汁沸,滴於傷處。待冷,以長篦子速挑去靨,則毒血隨出,黯腫尚未退,更滴之,以退為度。村居山僻及途中夜行,卒被蛇傷咬,難求白礬處,速作艾炷灸五壯,以唾調鹽塗之。如黯腫尚未消釋,當更灸更搽,毒涎自然流出,且不透里傷人。(蜈蚣咬亦宜灸。)


〔世〕治一切毒蛇咬。用透明雄黃研細末,以醇酒濃調,濃搽傷處,水流出如涎,痛腫即消。一方以萵苣汁和雄黃末作餅子,候干為末,每用少許貼瘡口,立效。


〔《衍》〕有人被毒蛇所傷已昏困,有老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遂蘇。及以藥渣塗患處,良久復灌二錢,其苦皆去。問之,乃五靈脂一兩,雄黃半兩同為末,止此耳。後有中毒者用之,無不效驗。


〔世〕治毒蛇所傷。

細辛(五錢) 香白芷(五錢) 雄黃(二錢)

上為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溫酒調服,效。


〔丹〕治一切蛇咬。用香白芷嚼碎敷患處,又用溫酒調服,效。


〔世〕治一切蛇蟲所傷。用貝母為末酒調,令病患儘量飲之。頃久,酒自傷處為水流出。候水盡,卻以藥渣敷瘡上,即愈。治蛇咬腫毒悶欲死者,用重苔六分,續隨子六顆去皮,同為細末,以酒服方寸匕,又以唾調少許敷患處,立安。(崔氏《海上方》)又方,用白礬二錢服之,防毒瓦斯攻心。

又方,金線重樓,以水磨少許敷咬處;又為細末,酒服之。又方,用柏樹葉、魚腥草、地松節、皺面草、草決明共一處研細,敷傷處極佳。


〔海〕治蛇虺咬人。以獨頭蒜、酸漿草搗汁,敷咬處佳。


〔海〕治蛇咬。男子陰毛,口含二十莖,咽其津,毒不入腹。


〔世〕治諸般蛇咬,此傳之於擒蛇者,藥味不全亦可。

大青 小青 青木香 烏 葉 火炊草 山蕨HT 過山龍 地蜈蚣 天門冬 白芍藥 香薷

上細末,用白木香研細,生白酒調服;渣罨咬處,累效。


〔《聖》〕治蛇咬毒。食茱萸一兩為細末,冷水調,分為三服,立瘥。


〔丹〕治蛇毒。吃菰蔣草根灰,取以封之。其草即野茭白是也。(《廣濟方》)蛇咬作瘡,暖酒浸,日三次。(《廣利方》)蛇入人口並七孔中者,割豬母尾頭,瀝血着口中並孔口上,即出。


〔《聖》〕治因熱取涼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者。

用刀破蛇尾,內生椒二三粒裹着,即出。


〔世〕治卒為蛇繞不解,以熱湯淋之。無湯,令人尿之。蛇咬,忌食酸物梅子,犯之大痛。

蜈蚣咬 編輯

〔世〕治蜈蚣咬。生雞血敷上立愈,累效。一男子為蜈蚣入咽喉中咬之,垂死之際,一醫令殺生雞血乘熱灌喉中,蜈蚣即出而愈,實良方也。又方,用雞糞塗之。又方,治蜈蚣諸毒蟲傷。麻油點燈,於瘡口上對口熏之,登時愈。又法,大油紙燃燒燈,吹滅,以余煙淬之。治蜈蚣咬,竹葉青研汁敷之,立愈。又方,用南星磨汁敷之,累效。


〔梅〕治蜈蚣咬,痛不止。獨頭蒜磨螫處,立愈。


〔《聖》〕治蜈蚣咬方。用蝸牛挎取汁,滴入咬處。


〔孫〕蜈蚣咬。取蜘蛛一枚安咬處,當自飲毒。如蜘蛛死而痛未止,更易生者。


〔丹〕蜈蚣咬。嚼鹽敷其傷處,次以鹽湯洗之。(《梅師方》)蜈蚣咬。頭垢塞之,不痛則癢。

治蜈蚣咬及諸蟲咬毒。先用鞋底上擦之,用大蒜、小蒜、桑葉罨傷處。如無,用油豉 傷處,或藍靛塗罨之亦效。治蜈蚣毒蟲咬。用桑枝汁同鹽擦痛處,或溶黃蠟滴患處,肉黑為度。又方,用皂角於咬處,上用艾灸熱去之,效。

蠼咬 編輯

〔丹〕治蠼 尿成瘡,初如粟,漸大如豆,如火燒,泡大痛者,速以草茶細末,生油調敷瘡上立止,甚妙。(又方,豬膏莓搗汁敷之。草茶即茶茗也。)治雨點蠼 瘡。用百合搗爛,入鹽少許,敷之效。


〔《千》〕治蠼 尿人影着,便令人病瘡,如粟粒累累,痛似刺蟲所螫,惡寒壯熱。用犀角磨汁,塗之則愈。


〔世〕蠼 蟲,又名八腳蟲,隱壁間,以尿射人,遍身生瘡,如湯火傷。用烏雞翎毛燒灰,雞子白塗之。治小兒蠼 咬,繞腹匝即死。用梨葉研爛敷之。


〔《食》〕蠼 尿瘡。鹽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淹瘡上。

蠍咬蜂螫 編輯

〔羅〕雄黃消毒膏治蠍螫不可忍。

雄黃 信(各半兩) 巴豆(三錢) 白礬(生,一兩)

上為細末。黃蠟半兩溶開,入藥攪勻為錠子,如棗子大。用時將錠子簽於燈焰上炙開,滴於螫着處,其痛立止。


〔潔〕一上散治蠍螫痛。

半夏(一字,用生,為細末) 雄黃(一字,另研) 巴豆(一個,去皮,研如泥)

上三味,同研,和勻上之。

治蠍毒,用溶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止毒出。


〔《廣》〕治蠍螫人。研蜘蛛汁,敷之瘥。


〔《山》〕蠍螫。苦 汁塗之。


〔世〕治竭螫。地磨生薑塗之。又方,南星米醋調擦之。


〔《外》〕治蜂螫。薄荷貼之瘥。又方,蜂蠍螫人,用人參嚼以封之。


〔《聖》〕治蜂螫人。以酥敷之愈。

斑蜘蛛咬 編輯

張薦,昔在劍南,為張延賞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項上。一宿,咬處有二道赤色,細如箸繞項上,從胸前至心經。二宿,頭面腫疼,如數升碗大,肚漸腫,幾至不救。張相素重薦,因出家財五百千,並薦家財五百千,募能療者。忽一人應召雲可治。張相初不甚信,欲驗其方,遂令目前合藥。其人云∶不惜方,當療人性命耳。

遂取大藍汁一瓷碗,取蜘蛛投入藍汁,長久方出,甚困不能動。又別搗藍汁,復加麝香、雄黃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隨化為水。張相及諸人甚異之,遂令點於咬處,兩日內悉愈。但咬處作小瘡,痂落如舊。


〔海〕蜘蛛咬遍身成瘡。用青蔥葉一莖,小頭作一孔,盛蚯蚓一條,捏兩頭不令透氣,搖動化為水,點咬處瘥。


〔丹〕蜘蛛咬處,嚼韭白敷之。


〔《山》〕蜘蛛等諸般蟲咬。用葛粉、生薑汁調敷。


〔《經》〕蜘蛛咬。唾和山豆根末塗之。狗咬、蚍蜉瘡、蛇咬,並水研山豆根敷之。(蚍,頻脂切。蚍蜉,火 也。 即蟻。)又方,蜘蛛咬,一身生絲,羊乳一件飲之。


〔沈存中〕秦皮一味,治天蛇毒。此瘡似癩而非癩也。天蛇,即草間黃花蜘蛛。人被其螫,仍為露所濡,乃成此疾。以秦皮煮汁一斗,飲之瘥。

刺毛蟲蚯蚓螻蛄蠶咬 編輯

〔世〕春夏月,樹下牆塹間,有一等雜色毛蟲極毒。凡人觸着者,則放毛入人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至骨。其初皮肉微癢,以漸至痛,經數日,癢在外而痛在內,用手抓搔,或癢或痛,必致骨肉皆爛,有性命之憂,此名中射工毒,諸藥不效。用好豆豉約一碗,清油半盞,拌豉搗爛,濃傅痛癢處,經一時久,豉氣透骨,則引出蟲毛,紛紛可見。取下豆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湯,洗痛處。如肉已爛,用海螵蛸即烏賊魚骨為末敷之,愈。一方,取蒲公英根莖白汁敷之,立瘥。

又方 用鍋底黃土為末,以酸醋捏成團,於癢痛處搓轉,其毛皆出在土上,痛癢立止,神效無比。(黃土即伏龍肝也。)

治蛐 吹。用老茶葉細末調敷。


〔丹〕治蚯蚓咬,如大風狀,眉髯皆落,夜則蚯蚓鳴於身上。濃作鹽湯,浸數次安。(《傳信方》)


〔《衍》〕 昔有病腹大,夜聞蚯蚓鳴於身,有人教用鹽水浸之而愈。


〔《聖》〕治螻蛄咬。用槲葉燒灰細研;以泔水浸槲葉,取洗瘡拭之,納少許灰於瘡中。又方,治螻蛄咬人,用鍛石醋和塗之。


〔丹〕蠶咬人,用麝香研蜜調敷。(《廣濟方》)


〔《山居》〕蠶咬,用苧汁塗之。

馬虎熊咬人 編輯

〔《山》〕馬咬。細嚼栗子敷傷處。


〔《聖》〕 治馬咬,毒入心。馬齒莧湯食之瘥。


〔世〕治虎咬。用野生菜搗爛,塞所傷孔中滿,不必換,自然新肉長出而愈。曾有人被咬已死,用此方治之。


〔丹〕熊虎傷毒痛。煮生鐵令有味,以洗之。(《肘後》)虎傷人瘡。取青布緊卷,燒一頭,納竹筒中,射瘡口,令煙熏入瘡口中佳。(《梅師方》)


〔世〕虎傷人瘡。用 子葉杵細塗之。(按《本草》 子葉即豬膏 ,能治虎犬咬傷。)


〔丹〕熊傷人。燒青布熏瘡中,毒出;仍煮葛根濃汁以洗之,日十次;並搗葛根為散,煮葛根汁方寸匕,日五服,瘥。


〔世〕鼠咬。用貓兒毛燒灰敷之,立愈。


〔丹〕鼠咬。用麝香敷包之。(《經驗》)


〔《山》〕人咬傷。用龜板或鱉甲燒為灰末,以香油調敷。

犬咬 編輯

〔丹〕犬咬。人尿敷之。犬咬人。以頭垢敷傷處,又用熱牛糞塗於外。(《肘後》)


〔《衍》〕 犬傷人。用杏仁,量所傷大小嚼爛沃破處,以帛系定,立瘥。


〔世〕治犬咬。用杏仁去皮尖,用馬藺根研細,先以蔥湯洗,後以此藥塗傷處效。治犬咬傷。

用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水研成膏。先以鹽水洗咬處,次以此膏敷貼。一方,用虎骨屑敷之。

治犬咬人。不要洗,用紅炭火以物擊細,待冷,取塗咬處,即愈。治犬咬。用黃荊葉搗罨瘡上,即安。又方,炙生薑,乘熱擦之,尤妙。


〔丹〕狗咬。用紫蘇葉口嚼碎,塗之。犬咬,破傷風腫。以人參於桑柴火上燒成灰末,敷之安。


〔羅〕蟬花散治夏月犬傷及諸般損傷,蛆蟲極盛,臭惡不可近者。

蛇蛻皮(一兩,火燒存性) 蟬殼(半兩) 青黛(半兩) 細辛(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如六畜損傷成瘡,用酒灌下。如犬咬傷,用酵子和吃,蛆皆化為水,蠅子不敢再落;又以寒水石末干摻上。

癲犬咬 編輯

〔羅〕定風散治瘋犬咬。先口噙漿水洗淨,用綿拭乾貼藥,更不再發,大有神效。

天南星(生) 防風(各等分)

上為細末。幹上,更不再發,無膿,效不可具述。


〔丹〕治犬咬。梔子皮燒灰,石硫黃等分,研細,敷瘥。(《梅師方》)


〔世〕治瘋狗咬。用桃核殼半個,將野人干糞填滿,以榆皮蓋定,罨於傷處;又用艾於桃核上灸十四壯,即愈,永不再發。(或用野犬糞如前法灸之。)


〔《山》〕瘋狗咬。即用犬糞塗,仍拔去頂上紅髮。


〔世〕癲狗咬方。用斑蝥七枚,去頭足翅,以糯米少許,於新瓦上同炒,以米黃香為度,去米不用,以斑蝥研碎,好酒調下。能飲人,再進酒一杯。傷在上,食後服;在下,空腹服。當日必有毒物從小便出,如小狗狀。如未下,次日再進。亦不下,又進,以毒物出為度。若進至七服,雖不下毒,亦不妨矣。服藥後,腹中必不安,小便莖中刺痛者,不必慮,此毒受攻將下耳。痛甚者,以蕪菁一匙,煎甘草湯送下即止。如無蕪菁,青黛亦可。疾愈後,急以香白芷多、雄黃少許為末,搗韭根自然汁,湯酒調下。去斑蝥毒,以水淨漱口,嚼生蔥白罨傷處,留小竅子出毒瓦斯,不可用他草藥罨。

忌犬、豬、羊及發風毒物。小兒量歲數加減斑蝥。食癲狗肉致病者,治同,即愈。或過二三年再發,治如前。

治癲狗所傷。用斑蝥二十一個,去頭翅並足,用糯米一勺。先將七個入米內微火炒,不令米赤,去此斑蝥,別用七個,再於前米內炒令斑蝥色變,復去之;又別用七個,如前法炒,以米出青煙為度。去斑蝥不用,以米研為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許,空心調服。頃又再進一服,以小便利下惡物為度。如不利,再進一服。利後腹肚疼痛,急用冷水調青靛服之,以解其毒,否則有傷。或煎黃連水亦可。不宜便食熱物,或以益元散水調服尢妙。


〔世〕瘋狗咬。取小兒胎髮炒香敷;野菊花研細,酒調服,盡醉止,效。


〔世〕治癲犬所傷,或經久復發,無藥可療者,用之極驗。

雄黃(色極明者,五錢) 麝香(五分)

上研勻,用酒調二錢服。如不肯服者,則捻其鼻而灌之。服藥後,必使得睡,切勿驚起,任其自醒。候利下惡物,再進前藥,則見效矣。


〔丹〕痴犬咬人。搗地黃汁飲之,並塗瘡口愈。又方,煮地榆汁飲之,兼細末敷瘡上,服方寸匕,日三,忌酒。若瘡瘥者,搗生韭汁,飲一二升。(《梅師》《肘後》同。)瘋犬咬後,毒發如狗叫聲。於化人壇拾頭頂骨,燒末敷之。瘋狗咬,毒發如狗叫者,百方不治。以人骨燒末之,水下方寸匕,雖煩亂者亦治。(《梅師》)

驢涎馬汗瘡 編輯

〔丹〕驢涎馬汗入瘡,腫漸甚,可急治之,遲則毒深不治。以生烏頭末敷瘡口上,良久,黃水出立安。


〔世〕治驢涎馬汗入瘡。用遠志去心為末,酒調塗。又方,用冬瓜、青皮陰乾為末,貼瘡上。

又方,馬汗入肉,毒瓦斯引入如紅線者。急用烏梅肉嚼爛,塗瘡上。一方,用烏梅和核爛研,用好醋和成膏,先將瘡口針破,出盡紫紅血,拭乾敷上,以帛縛定。王氏治驢涎馬汗毒所傷,白礬飛過,黃丹炒令紫色,各等分相裹合,以貼患處。


〔盂〕馬齒莧,又主馬毒瘡。以水煎,令服一升,一半塗瘡上。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塗效。

附∶豬馬畜瘡 編輯

〔丹〕治豬畜瘡豬 方。

蛇床子 剪草 白礬 苦參 巴豆末加羯羊糞、桐油和敷之。(《陶氏》)


〔垣〕馬老鼠瘡二方。(其瘡未詳。)

黃 (一兩半) 甘草(七錢) 黃芩(酒炒,半兩) 黃連(生用,一兩) 黃柏(酒,七錢)連翹(七錢) 蒼朮 當歸梢 升麻(各一兩) 麻黃根(八錢) 防風(二錢) 澤瀉(七錢)羌活 本(各三錢)

上為細末,水二大碗,煎至一碗,冷灌之,神效。馬老鼠,出足陽明太陰經分野,大渴,小便多草墁。

升麻(二錢半) 葛根(一錢) 連翹(二錢) 當歸身(一錢) 甘草(炙,一錢) 蒼朮(一錢半)黃柏(二錢半) 黃芩(一錢) 紅花(少許) 黃連(五分) 杏仁(五個) 黃 (二錢) 生地(一錢)琥珀(三分) 麻黃(冬月加五分) 豬苓 柴胡(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半) 澤瀉

上為細末。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冷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