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地里闹革命

三分地里闹革命

——福建省杨厝大队粮食高产再高产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1970年1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位于福州市郊的闽侯县祥谦公社杨厝大队,平均每人只有三分四厘地。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以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为纲,从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产量的迅速提高,为开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基础;多种经营的发展,又为粮食高产再高产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个大队从一九六五年以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一直保持在两千斤以上,由一个缺粮队一跃成为每年向国家交售三十多万斤粮食的余粮队,同时还留了大量的集体储备粮。

杨厝大队的事实说明,只要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坚持以粮为纲,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是能够大幅度地增产粮食,对国家做出贡献的。

(一) 编辑

杨厝大队主要是种植水稻。从农业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来,这个大队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到一九六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已由解放初期的七百斤提高到一千一百零一斤。但是,由于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还是不能自给,全大队每年要吃国家上万斤的返销粮。 “地少人多就一定得吃国家的返销粮吗?就不能改变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吗?”杨厝大队不少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想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分析了当地的具体情况,认识到:地少是这里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不利因素,但,“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多正是这里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有利因素。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照亮了杨厝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的心,他们批判了那种“粮食增产已经到顶”的保守思想,和“重副轻农”、主张先抓副业生产的错误论调。大家决心坚持以粮为纲,先突破粮食生产这一关,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要突破粮食生产关,关键的一环是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当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都非常关心,很多人热情地出主意,想办法,但也有人觉得无可奈何:“水稻这东西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稻谷还没熟就倒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杨厝大队的革命干部从社员群众的讨论中,找到了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原来,过去这个大队种的水稻全部是高秆品种,这种品种不耐肥,下肥少了,产量不高;下肥多了,就倒伏。社员有力无处使,人多的有利因素无法发挥。他们认为,要实现高产,就必须用耐肥的矮秆良种水稻来代替原来的高秆品种。换了矮秆良种,社员就再也不会“有力无处使”了。

一九六三年,这个大队从广东引进了矮秆良种水稻“矮脚南特”。这一年,第三生产队在同一块田里分厢种上了原有的高秆品种和“矮脚南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在同样的条件下,“矮脚南特”亩产量比高秆品种高一百八十斤。一九六四年,全大队便全面推广了“矮脚南特”,这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就由一九六一年的一千一百零一斤提高到一千六百九十九斤。

推广良种的初步成效使杨厝大队贫下中农开阔了眼界,尝到了甜头。他们经过试验,又找到了“以早代晚”的矮秆良种。到一九六五年,这个大队的早稻和晚稻全部种上了矮秆优良品种,粮食平均亩产量突破了两千斤。

随着矮秆良种水稻的推广,这个大队的一支由干部、贫下中农、知识青年组成的农业科学实验队伍形成了。各生产队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积极地开展科学种田活动。他们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整套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和适时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措施。这些经验和措施的逐步推广,对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一九六九年,这个大队在遭到几十年来罕见的强台风袭击的情况下,全大队仍然获得了平均亩产粮食两千二百三十四斤的大丰收。

(二) 编辑

杨厝大队坚持以粮为纲,并不是不要多种经营。他们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经营,又为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肥料。 这个大队早在一九六三年找到了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开始推广矮秆良种水稻的时候,就根据人多的有利条件,着手考虑发展多种经营。从那时以来,他们组织耕山队,到台岭山上开荒造地,种植茶叶和柑桔。以后,粮食生产实现自给有余,更为发展多种经营奠定了物质基础。到一九六九年底,他们已先后在台岭山上种植茶树三百二十八亩,柑桔树一百三十多亩。他们还在山上养羊、养牛和养猪。这些林、牧、副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和畜力,促使在每人三分四厘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高产再高产。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的《五·七指示》指引下,杨厝大队从服务农业、支援农业出发,又因地制宜地兴办了小型工业,扩大集体经济的规模。现在,全大队已先后办起了粮食加工厂、茶叶厂、草席编织厂、粉干厂和砖瓦厂等小型工厂。这些小型工厂对于增加集体积累和社员收入,起了不小的作用,为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九六一年以前,全大队仅有一台柴油机;现在已有柴油机、电动机、打谷机和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共二十六台。这些机械设备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靠小型工厂积累的资金添置的。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和干部谈起队里的变化,都兴奋地说:“这几年的杨厝,真是矮子爬楼梯,步步高啊!”

(三) 编辑

杨厝大队发展粮食生产的巨大成就,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取得的。

一九六二年,正当杨厝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满怀信心地开始研究突破粮食生产这一关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刮起的一股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黑风吹到了闽侯。刘少奇在福建的代理人一面利用各种机会鼓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一面在闽侯县的一个大队炮制“包产到户十大好处”的大毒草,疯狂地加以推销。这时,杨厝大队一小撮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便乘机跳出来煽动单干,企图破坏这个大队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破坏贫下中农决心发展粮食生产的计划。一些资本主义倾向严重的人也跃跃欲试,以搞副业为名,鼓吹弃农经商,要拉一部分劳动力到福州去开办“工厂”,企图蛊惑人把突破粮食生产关的事放在脑后。

杨厝大队的革命干部牢记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教导,坚定不移地带领社员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心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突破粮食生产关。为了提高广大社员群众的阶级觉悟,粉碎阶级敌人的阴谋,原大队党支部书记、现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杨依木同志大抓阶级教育。他多次领导贫下中农举行忆苦思甜会。在会上,大家共同回忆了解放前逃荒、乞讨、卖妻、弃子的悲惨生活,畅谈了解放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幸福。广大贫下中农说:“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有我们贫下中农的今天!”“单干的苦我们受够了,社会主义的路我们走定了!”通过回忆对比,大大提高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教育了一些资本主义倾向严重的人。全大队的广大革命群众意气风发地投入了突破粮食生产关的战斗。

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更鼓舞了杨厝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三分地里闹革命,终于取得了新的成绩。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杨厝大队的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满怀革命豪情投入了这场伟大的政治大革命。他们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是劳动人民的灾难线。他们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更自觉地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三年多来,他们在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方针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生产搞得越来越好,粮食产量越来越高。

革命在前进,生产要发展。连续五年粮食亩产跨过双千斤大关的杨厝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通过斗争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决定生产发展的是人。有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就一定能实现高产再高产,丰收再丰收。他们说:站在三分田里看我们队,现在的粮食产量是够高的了,一年打下的粮食吃用有余;站在三分田里看全国,就不能满足已有的产量。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为革命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