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地里鬧革命

三分地里鬧革命

——福建省楊厝大隊糧食高產再高產的調查
新華社記者
1970年1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位於福州市郊的閩侯縣祥謙公社楊厝大隊,平均每人只有三分四厘地。這個大隊的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以階級鬥爭和兩條道路鬥爭為綱,從地少人多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決貫徹以糧為綱,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糧食產量的迅速提高,為開展多種經營打下了基礎;多種經營的發展,又為糧食高產再高產創造了條件。因此,這個大隊從一九六五年以來,糧食平均畝產量一直保持在兩千斤以上,由一個缺糧隊一躍成為每年向國家交售三十多萬斤糧食的餘糧隊,同時還留了大量的集體儲備糧。

楊厝大隊的事實說明,只要樹立為革命種田的思想,堅持以糧為綱,正確處理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關係,在地少人多的地區,是能夠大幅度地增產糧食,對國家做出貢獻的。

(一)

編輯

楊厝大隊主要是種植水稻。從農業合作化,特別是人民公社化以來,這個大隊的糧食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到一九六一年,糧食平均畝產量已由解放初期的七百斤提高到一千一百零一斤。但是,由於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還是不能自給,全大隊每年要吃國家上萬斤的返銷糧。 「地少人多就一定得吃國家的返銷糧嗎?就不能改變糧食生產的落後狀態嗎?」楊厝大隊不少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想到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嚴肅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們用毛主席的「一分為二」的唯物辯證法分析了當地的具體情況,認識到:地少是這裡發展糧食生產的一個不利因素,但,「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多正是這裡發展糧食生產的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有利因素。毛澤東思想的燦爛光輝照亮了楊厝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的心,他們批判了那種「糧食增產已經到頂」的保守思想,和「重副輕農」、主張先抓副業生產的錯誤論調。大家決心堅持以糧為綱,先突破糧食生產這一關,實現糧食自給有餘。 要突破糧食生產關,關鍵的一環是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當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都非常關心,很多人熱情地出主意,想辦法,但也有人覺得無可奈何:「水稻這東西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稻穀還沒熟就倒了!」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楊厝大隊的革命幹部從社員群眾的討論中,找到了提高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關鍵。原來,過去這個大隊種的水稻全部是高稈品種,這種品種不耐肥,下肥少了,產量不高;下肥多了,就倒伏。社員有力無處使,人多的有利因素無法發揮。他們認為,要實現高產,就必須用耐肥的矮稈良種水稻來代替原來的高稈品種。換了矮稈良種,社員就再也不會「有力無處使」了。

一九六三年,這個大隊從廣東引進了矮稈良種水稻「矮腳南特」。這一年,第三生產隊在同一塊田裡分廂種上了原有的高稈品種和「矮腳南特」,進行對比試驗。結果在同樣的條件下,「矮腳南特」畝產量比高稈品種高一百八十斤。一九六四年,全大隊便全面推廣了「矮腳南特」,這一年,糧食平均畝產量就由一九六一年的一千一百零一斤提高到一千六百九十九斤。

推廣良種的初步成效使楊厝大隊貧下中農開闊了眼界,嘗到了甜頭。他們經過試驗,又找到了「以早代晚」的矮稈良種。到一九六五年,這個大隊的早稻和晚稻全部種上了矮稈優良品種,糧食平均畝產量突破了兩千斤。

隨着矮稈良種水稻的推廣,這個大隊的一支由幹部、貧下中農、知識青年組成的農業科學實驗隊伍形成了。各生產隊成立了科學實驗小組,積極地開展科學種田活動。他們通過實踐,摸索出了一整套合理施肥、科學灌溉和適時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措施。這些經驗和措施的逐步推廣,對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起了很大作用。一九六九年,這個大隊在遭到幾十年來罕見的強颱風襲擊的情況下,全大隊仍然獲得了平均畝產糧食兩千二百三十四斤的大豐收。

(二)

編輯

楊厝大隊堅持以糧為綱,並不是不要多種經營。他們在優先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有計劃地開展多種經營,又為糧食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肥料。 這個大隊早在一九六三年找到了提高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關鍵,開始推廣矮稈良種水稻的時候,就根據人多的有利條件,着手考慮發展多種經營。從那時以來,他們組織耕山隊,到台嶺山上開荒造地,種植茶葉和柑桔。以後,糧食生產實現自給有餘,更為發展多種經營奠定了物質基礎。到一九六九年底,他們已先後在台嶺山上種植茶樹三百二十八畝,柑桔樹一百三十多畝。他們還在山上養羊、養牛和養豬。這些林、牧、副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料和畜力,促使在每人三分四厘地里種植的糧食作物,高產再高產。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光輝的《五·七指示》指引下,楊厝大隊從服務農業、支援農業出發,又因地制宜地興辦了小型工業,擴大集體經濟的規模。現在,全大隊已先後辦起了糧食加工廠、茶葉廠、草蓆編織廠、粉干廠和磚瓦廠等小型工廠。這些小型工廠對於增加集體積累和社員收入,起了不小的作用,為擴大再生產,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創造了有利條件。一九六一年以前,全大隊僅有一台柴油機;現在已有柴油機、電動機、打穀機和手扶拖拉機等農業機械共二十六台。這些機械設備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靠小型工廠積累的資金添置的。這個大隊的貧下中農和幹部談起隊裡的變化,都興奮地說:「這幾年的楊厝,真是矮子爬樓梯,步步高啊!」

(三)

編輯

楊厝大隊發展糧食生產的巨大成就,是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中取得的。

一九六二年,正當楊厝大隊廣大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滿懷信心地開始研究突破糧食生產這一關的時候,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颳起的一股妄圖復辟資本主義的黑風吹到了閩侯。劉少奇在福建的代理人一面利用各種機會鼓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一面在閩侯縣的一個大隊炮製「包產到戶十大好處」的大毒草,瘋狂地加以推銷。這時,楊厝大隊一小撮沒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壞、右分子,便乘機跳出來煽動單幹,企圖破壞這個大隊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破壞貧下中農決心發展糧食生產的計劃。一些資本主義傾向嚴重的人也躍躍欲試,以搞副業為名,鼓吹棄農經商,要拉一部分勞動力到福州去開辦「工廠」,企圖蠱惑人把突破糧食生產關的事放在腦後。

楊厝大隊的革命幹部牢記毛主席關於「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的偉大教導,堅定不移地帶領社員走社會主義道路,決心依靠集體經濟的優越性突破糧食生產關。為了提高廣大社員群眾的階級覺悟,粉碎階級敵人的陰謀,原大隊黨支部書記、現革命領導小組組長楊依木同志大抓階級教育。他多次領導貧下中農舉行憶苦思甜會。在會上,大家共同回憶了解放前逃荒、乞討、賣妻、棄子的悲慘生活,暢談了解放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幸福。廣大貧下中農說:「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才有我們貧下中農的今天!」「單幹的苦我們受夠了,社會主義的路我們走定了!」通過回憶對比,大大提高了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教育了一些資本主義傾向嚴重的人。全大隊的廣大革命群眾意氣風發地投入了突破糧食生產關的戰鬥。

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更鼓舞了楊厝大隊廣大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發展糧食生產的信心和決心。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三分地里鬧革命,終於取得了新的成績。

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楊厝大隊的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滿懷革命豪情投入了這場偉大的政治大革命。他們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是勞動人民的災難線。他們以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為武器,狠批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更自覺地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辦事。三年多來,他們在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偉大方針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產,生產搞得越來越好,糧食產量越來越高。

革命在前進,生產要發展。連續五年糧食畝產跨過雙千斤大關的楊厝大隊,廣大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通過鬥爭實踐,進一步認識到: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決定生產發展的是人。有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就一定能實現高產再高產,豐收再豐收。他們說:站在三分田裡看我們隊,現在的糧食產量是夠高的了,一年打下的糧食吃用有餘;站在三分田裡看全國,就不能滿足已有的產量。今後,我們一定要加倍努力,爭取為革命生產更多的糧食,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爭光,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爭光。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