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陵封事
作者:虞世南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138

臣聞古之聖帝明王所以薄葬者,非不欲崇高光顯珍寶,具物以厚其親,然審而言之,高墳厚隴,珍物畢備,此適所以為親之累,非曰孝也。是以深思遠慮,安於菲薄,以為長久萬代之計,割其常情,以定之耳。昔漢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甚厚,功費甚多,諫議大夫劉向上書,其言深切,皆合事理,其略曰:「孝文居霸陵,淒愴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閑,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所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以薄葬。又漢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霍光暗於大體,奢侈過度,其後至更始之敗,赤眉賊入長安,破茂陵取物,猶不能盡。無故聚斂百姓,為盜之用,甚無謂也。魏文帝於首陽東為壽陵,作終制,其略曰:「昔堯葬壽陵,因山為體,無封無樹,無立寢殿園邑,為棺槨足以藏骨,為衣衾足以朽肉。吾營此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發之墓。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鏤,骸骨並盡,豈不重痛哉?若違詔妄有變改,吾為戮屍於地下,死而重死,不忠不孝,使魂而有知,將不福汝。以為永制,藏之宗廟。」魏文此制,可謂達於事矣。

向使陛下德止如秦漢之君臣,則緘口而已,不敢有言。伏見聖德高遠,堯舜猶所不逮,而俯與秦漢之君,同為奢泰,舍堯舜殷周之節儉,此臣所以尤戚也。今為邱隴如此,其內雖不藏珍寶,亦無益也。萬代之後,人但見高墳大塚,豈謂無金玉也?臣之愚計,以為漢之霸陵,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顯。今之所卜,地勢即平,不可不起。宜依《白虎通》所陳周制,為三仞之墳,其方中制度,事事減少。事竟之日,刻石於陵側,明邱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須,皆以瓦木,合於禮文,一不得用金銀銅鐵。使後代子孫,並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廟,豈不美乎?且臣下除服用三十六日,已依霸陵,今為墳隴,又以長陵為法,恐非所宜。伏願深覽古今,為長久之慮。臣之赤心,唯願萬歲之後,神道常安,陛下之孝名,揚於無窮耳。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