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1982年)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GB 3304-91)

编辑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及其字母代码和数字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文献工作、拼音电报、国际通讯、出版、新闻报道、信息处理和交换等方面。
 
  2 编制原则和结构
  2.1 中国各民族名称采用经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
  2.2 阿拉伯数字代码顺序,根据我国目前各方面使用比较广泛的编排习惯排列。
  2.3 中国各民族名称字母代码用两个罗马字母,均大写。
  2.4 本标准有3个表,表1的第一栏按汉字笔数排列;表2的第一栏按罗马字母顺序排列;表3的第一栏按数字代码顺序排列。
 
  3 管理
  3.1 凡中国各民族名称的变更、数量的增减,均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予以审定,于当年通知国家技术监督局。
  3.2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如有变动,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印成附页发行全国,使用本标准的部门和单位,可以将附页插入标准文本需变动之处。
 
  4 代码表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及其字母代码和数字代码列表如下:
 
表1:

民族名称

罗马字母拼写法

字母代码

数字代码

土家族

Tujia

TJ

15

土族

Tu

TU

30

门巴族

Monba

MB

54

水族

Sui

SU

25

毛南族

Maonan

MN

36

乌孜别克族

Uzbek

UZ

43

布依族

Buyei

BY

09

布朗族

Blang

BL

34

东乡族

Dongxiang

DX

26

仡佬族

Gelao

GL

37

仫佬族

Mulao

ML

32

白族

Bai

BA

14

汉族

Han

HA

01

达斡尔族

Daur

DU

31

回族

Hui

HU

03

佤族

Va

VA

21

壮族

Zhuang

ZH

08

羌族

Qiang

QI

33

阿昌族

Achang

AC

39

纳西族

Naxi

NX

27

拉祜族

Lahu

LH

24

苗族

Miao

MH

06

侗族

Dong

DO

12

京族

Gin

GI

49

柯尔克孜族

Kirgiz

KG

29

哈尼族

Hani

HN

16

哈萨克族

Kazak

KZ

17

保安族

Bonan

BN

47

俄罗斯族

Russ

RS

44

独龙族

Derung

DR

51

怒族

Nu

NU

42

珞巴族

Lhoba

LB

55

高山族

Gaoshan

GS

23

基诺族

Jino

JN

56

鄂伦春族

Oroqen

OR

52

鄂温克族

Ewenki

EW

45

维吾尔族

Uygur

UG

5

塔吉克族

Tajik

TA

41

塔塔尔族

tatar

TT

50

朝鲜族

Chosen

CS

10

景颇族

Jingpo

JP

28

傣族

Dai

DA

18

傈僳族

Lisu

LS

20

畲族

She

SH

22

普米族

Pumi

PM

40

裕固族

Yugur

YG

48

蒙古族

Mongol

MG

2

锡伯族

Xibe

XB

38

满族

Man

MA

11

瑶族

Yao

YA

13

赫哲族

Hezhen

HZ

53

撒拉族

Salar

SL

35

德昂族

Deang

DE

46

黎族

Li

LI

19

藏族

Zang

ZA

04

彝族

Yi

YI

07

 
表2:

罗马字母拼写法

字母代码

民族名称

数字代码

Achang

AC

阿昌族

39

Bai

BA

白族

14

Blang

BL

布朗族

34

Bonan

BN

保安族

47

Buyei

BY

布依族

09

Chosen

CS

朝鲜族

10

Dai

DA

傣族

18

Daur

DU

达斡尔族

31

Deang

DE

德昂族

46

Derung

DR

独龙族

51

Dong

DO

侗族

12

Dongxiang

DX

东乡族

26

Ewenki

EW

鄂温克族

45

Gaoshan

GS

高山族

23

Gelao

GL

仡佬族

37

Gin

GI

京族

49

Han

HA

汉族

01

Hani

HN

哈尼族

16

Hezhen

HZ

赫哲族

53

Hui

HU

回族

03

Jingpo

JP

景颇族

28

Jino

JN

基诺族

56

Kazak

KZ

哈萨克族

17

Kirgiz

KG

柯尔克孜族

29

Lahu

LH

拉祜族

24

Lhoba

LB

珞巴族

55

Li

LI

黎族

19

Lisu

LS

傈僳族

20

Man

MA

满族

11

Maonan

MN

毛南族

36

Miao

MH

苗族

06

Monba

MB

门巴族

54

Mongol

MG

蒙古族

02

Mulao

ML

仫佬族

32

Nazi

NX

纳西族

27

Nu

NU

怒族

42

Oroqen

OR

鄂伦春族

52

Pumi

PM

普米族

40

Qiang

QI

羌族

33

Russ

RS

俄罗斯族

44

Salar

SL

撒拉族

35

She

SH

畲族

22

Sui

SU

水族

25

Tajik

TA

塔吉克族

41

Tatar

TT

塔塔尔族

50

Tu

TU

土族

30

Tujia

TJ

土家族

15

Uygur

UG

维吾尔族

05

Uzbek

UZ

乌孜别克族

43

Va

VA

佤族

21

Xibe

XB

锡伯族

38

Yao

YA

瑶族

13

Yi

YI

彝族

07

Yugur

YG

裕固族

48

Zang

ZA

藏族

04

Zhuang

ZH

壮族

08

 
 
表3:

数字代码

民族民称

罗马字母

字母代码

 

数字代码

民族民称

罗马字母

字母代码

01

汉族

Han

HA

 

02

蒙古族

Mongol

MG

03

回族

Hui

HU

 

04

藏族

Zang

ZA

05

维吾尔族

Uygur

UG

 

06

苗族

Miao

MH

07

彝族

Yi

YI

 

08

壮族

Zhuang

ZH

09

布依族

Buyei

BY

 

10

朝鲜族

Chosen

CS

11

满族

Man

MA

 

12

侗族

Dong

DO

13

瑶族

Yao

YA

 

14

白族

Bai

BA

15

土家族

Tujia

TJ

 

16

哈尼族

Hani

HN

17

哈萨克族

Kazak

KZ

 

18

傣族

Dai

DA

19

黎族

Li

LI

 

20

傈僳族

Lisu

LS

21

佤族

Va

VA

 

22

畲族

She

SH

23

高山族

Gaoshan

GS

 

24

拉祜族

Lahu

LH

25

水族

Sui

SU

 

26

东乡族

Dongxiang

DX

27

纳西族

Naxi

NX

 

28

景颇族

Jingpo

JP

29

柯尔克孜族

Kirgiz

KG

 

30

土族

Tu

TU

31

达斡尔族

Daur

DU

 

32

仫佬族

Mulao

ML

33

羌族

Qiang

QI

 

34

布朗族

Blang

BL

35

撒拉族

Salar

SL

 

36

毛南族

Maonan

MN

37

仡佬族

Gelao

GL

 

38

锡伯族

Xibe

XB

39

阿昌族

Achang

AC

 

40

普米族

Pumi

PM

41

塔吉克族

Tajik

TA

 

42

怒族

Nu

NU

43

乌孜别克族

Uzbek

UZ

 

44

俄罗斯族

Russ

RS

45

鄂温克族

Ewenki

EW

 

46

德昴族

Deang

DE

47

保安族

Bonan

BN

 

48

裕固族

Yugur

YG

49

京族

Gin

GI

 

50

塔塔尔族

Tatar

TT

51

独龙族

Derung

DR

 

52

鄂伦春族

Oroqen

OR

53

赫哲族

Hezhen

HZ

 

54

门巴族

Monba

MB

55

珞巴族

Lhoba

LB

 

56

基诺族

Jino

JN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负责修订。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08-30批准、发布1992-04-01实施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来自强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根据《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标准著作权纠纷给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权司〔1999〕50号),“强制性标准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技术性规范”,所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不适用著作权保护;但《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标准著作权纠纷给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也指出“推荐性标准不属于法规性质的技术性规范,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
  • 根据《国家版权局关于在查处侵权盗版案件中标准类出版物有关著作权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国版发函〔2020〕1号):“强制性标准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技术性规范,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 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参考相关国际标准的,应当遵守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故所有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其版权参照对应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执行。
  • 此外,1989年4月1日颁布实施、2018年3月6日废止的《标准化法条文解释》(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2号)第十四条规定:“……推荐性标准一旦纳入指令性文件,将具有相应的行政约束力。”据此,在1989年4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期间被纳入指令性文件且具有行政强制力的国家标准,是具有强制性的标准。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