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

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 (1982年) 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GB 3304-91)

編輯
  1 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我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及其字母代碼和數字代碼。
  本標準適用於文獻工作、拼音電報、國際通訊、出版、新聞報道、信息處理和交換等方面。
 
  2 編制原則和結構
  2.1 中國各民族名稱採用經國家認定的民族名稱。
  2.2 阿拉伯數字代碼順序,根據我國目前各方面使用比較廣泛的編排習慣排列。
  2.3 中國各民族名稱字母代碼用兩個羅馬字母,均大寫。
  2.4 本標準有3個表,表1的第一欄按漢字筆數排列;表2的第一欄按羅馬字母順序排列;表3的第一欄按數字代碼順序排列。
 
  3 管理
  3.1 凡中國各民族名稱的變更、數量的增減,均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予以審定,於當年通知國家技術監督局。
  3.2 本標準由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如有變動,由國家技術監督局印成附頁發行全國,使用本標準的部門和單位,可以將附頁插入標準文本需變動之處。
 
  4 代碼表
  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及其字母代碼和數字代碼列表如下:
 
表1:

民族名稱

羅馬字母拼寫法

字母代碼

數字代碼

土家族

Tujia

TJ

15

土族

Tu

TU

30

門巴族

Monba

MB

54

水族

Sui

SU

25

毛南族

Maonan

MN

36

烏孜別克族

Uzbek

UZ

43

布依族

Buyei

BY

09

布朗族

Blang

BL

34

東鄉族

Dongxiang

DX

26

仡佬族

Gelao

GL

37

仫佬族

Mulao

ML

32

白族

Bai

BA

14

漢族

Han

HA

01

達斡爾族

Daur

DU

31

回族

Hui

HU

03

佤族

Va

VA

21

壯族

Zhuang

ZH

08

羌族

Qiang

QI

33

阿昌族

Achang

AC

39

納西族

Naxi

NX

27

拉祜族

Lahu

LH

24

苗族

Miao

MH

06

侗族

Dong

DO

12

京族

Gin

GI

49

柯爾克孜族

Kirgiz

KG

29

哈尼族

Hani

HN

16

哈薩克族

Kazak

KZ

17

保安族

Bonan

BN

47

俄羅斯族

Russ

RS

44

獨龍族

Derung

DR

51

怒族

Nu

NU

42

珞巴族

Lhoba

LB

55

高山族

Gaoshan

GS

23

基諾族

Jino

JN

56

鄂倫春族

Oroqen

OR

52

鄂溫克族

Ewenki

EW

45

維吾爾族

Uygur

UG

5

塔吉克族

Tajik

TA

41

塔塔爾族

tatar

TT

50

朝鮮族

Chosen

CS

10

景頗族

Jingpo

JP

28

傣族

Dai

DA

18

傈僳族

Lisu

LS

20

畲族

She

SH

22

普米族

Pumi

PM

40

裕固族

Yugur

YG

48

蒙古族

Mongol

MG

2

錫伯族

Xibe

XB

38

滿族

Man

MA

11

瑤族

Yao

YA

13

赫哲族

Hezhen

HZ

53

撒拉族

Salar

SL

35

德昂族

Deang

DE

46

黎族

Li

LI

19

藏族

Zang

ZA

04

彝族

Yi

YI

07

 
表2:

羅馬字母拼寫法

字母代碼

民族名稱

數字代碼

Achang

AC

阿昌族

39

Bai

BA

白族

14

Blang

BL

布朗族

34

Bonan

BN

保安族

47

Buyei

BY

布依族

09

Chosen

CS

朝鮮族

10

Dai

DA

傣族

18

Daur

DU

達斡爾族

31

Deang

DE

德昂族

46

Derung

DR

獨龍族

51

Dong

DO

侗族

12

Dongxiang

DX

東鄉族

26

Ewenki

EW

鄂溫克族

45

Gaoshan

GS

高山族

23

Gelao

GL

仡佬族

37

Gin

GI

京族

49

Han

HA

漢族

01

Hani

HN

哈尼族

16

Hezhen

HZ

赫哲族

53

Hui

HU

回族

03

Jingpo

JP

景頗族

28

Jino

JN

基諾族

56

Kazak

KZ

哈薩克族

17

Kirgiz

KG

柯爾克孜族

29

Lahu

LH

拉祜族

24

Lhoba

LB

珞巴族

55

Li

LI

黎族

19

Lisu

LS

傈僳族

20

Man

MA

滿族

11

Maonan

MN

毛南族

36

Miao

MH

苗族

06

Monba

MB

門巴族

54

Mongol

MG

蒙古族

02

Mulao

ML

仫佬族

32

Nazi

NX

納西族

27

Nu

NU

怒族

42

Oroqen

OR

鄂倫春族

52

Pumi

PM

普米族

40

Qiang

QI

羌族

33

Russ

RS

俄羅斯族

44

Salar

SL

撒拉族

35

She

SH

畲族

22

Sui

SU

水族

25

Tajik

TA

塔吉克族

41

Tatar

TT

塔塔爾族

50

Tu

TU

土族

30

Tujia

TJ

土家族

15

Uygur

UG

維吾爾族

05

Uzbek

UZ

烏孜別克族

43

Va

VA

佤族

21

Xibe

XB

錫伯族

38

Yao

YA

瑤族

13

Yi

YI

彝族

07

Yugur

YG

裕固族

48

Zang

ZA

藏族

04

Zhuang

ZH

壯族

08

 
 
表3:

數字代碼

民族民稱

羅馬字母

字母代碼

 

數字代碼

民族民稱

羅馬字母

字母代碼

01

漢族

Han

HA

 

02

蒙古族

Mongol

MG

03

回族

Hui

HU

 

04

藏族

Zang

ZA

05

維吾爾族

Uygur

UG

 

06

苗族

Miao

MH

07

彝族

Yi

YI

 

08

壯族

Zhuang

ZH

09

布依族

Buyei

BY

 

10

朝鮮族

Chosen

CS

11

滿族

Man

MA

 

12

侗族

Dong

DO

13

瑤族

Yao

YA

 

14

白族

Bai

BA

15

土家族

Tujia

TJ

 

16

哈尼族

Hani

HN

17

哈薩克族

Kazak

KZ

 

18

傣族

Dai

DA

19

黎族

Li

LI

 

20

傈僳族

Lisu

LS

21

佤族

Va

VA

 

22

畲族

She

SH

23

高山族

Gaoshan

GS

 

24

拉祜族

Lahu

LH

25

水族

Sui

SU

 

26

東鄉族

Dongxiang

DX

27

納西族

Naxi

NX

 

28

景頗族

Jingpo

JP

29

柯爾克孜族

Kirgiz

KG

 

30

土族

Tu

TU

31

達斡爾族

Daur

DU

 

32

仫佬族

Mulao

ML

33

羌族

Qiang

QI

 

34

布朗族

Blang

BL

35

撒拉族

Salar

SL

 

36

毛南族

Maonan

MN

37

仡佬族

Gelao

GL

 

38

錫伯族

Xibe

XB

39

阿昌族

Achang

AC

 

40

普米族

Pumi

PM

41

塔吉克族

Tajik

TA

 

42

怒族

Nu

NU

43

烏孜別克族

Uzbek

UZ

 

44

俄羅斯族

Russ

RS

45

鄂溫克族

Ewenki

EW

 

46

德昴族

Deang

DE

47

保安族

Bonan

BN

 

48

裕固族

Yugur

YG

49

京族

Gin

GI

 

50

塔塔爾族

Tatar

TT

51

獨龍族

Derung

DR

 

52

鄂倫春族

Oroqen

OR

53

赫哲族

Hezhen

HZ

 

54

門巴族

Monba

MB

55

珞巴族

Lhoba

LB

 

56

基諾族

Jino

JN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負責修訂。
 
 

 
國家技術監督局1991-08-30批准、發布1992-04-01實施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來自強制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 根據《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關於標準著作權糾紛給最高人民法院的答覆》(權司〔1999〕50號),「強制性標準是具有法規性質的技術性規範」,所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不適用著作權保護;但《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關於標準著作權糾紛給最高人民法院的答覆》也指出「推薦性標準不屬於法規性質的技術性規範,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範圍。」
  • 根據《國家版權局關於在查處侵權盜版案件中標準類出版物有關著作權法律適用問題的復函》(國版發函〔2020〕1號):「強制性標準是具有法規性質的技術性規範,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 根據《強制性國家標準管理辦法》第五十一條第二款:「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參考相關國際標準的,應當遵守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版權政策。」故所有參考相關國際標準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其版權參照對應標準化組織的版權政策執行。
  • 此外,1989年4月1日頒布實施、2018年3月6日廢止的《標準化法條文解釋》(原國家技術監督局令第12號)第十四條規定:「……推薦性標準一旦納入指令性文件,將具有相應的行政約束力。」據此,在1989年4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期間被納入指令性文件且具有行政強制力的國家標準,是具有強制性的標準。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