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
译者序
编辑此书为日本本田成之著,原名《支那经学史论》,今译改今名。
中国从来就是以所谓尊经尊孔的文教立国,但对于孔子,却从来就不完全认识,对于经,尤其是只知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一字的解释有多至二万言者,其支离灭裂的弊病,实遗二千年来儒者之患。
至近代善化皮锡瑞,始有《经学历史》之作,欲系统地把中国经学的开辟流传及其盛衰作一整个的提示,然因其略而不详,研究经学者虽得窥其藩篱,却无从入其堂奥。
此书纵地把中国历代经学作一总结,而且对于孔子的思想、经学的源流、今古文的异同等均有明了的叙述,使读其书者不致为孔子所迷,不致为经学所迷,于中国经学别开研究新途径,也许是本书值得介绍的特点之一。
中国人研究古学,每易陷于主观,故入主出奴门户之见,为二千年来中国学术不发达的大原因。此书论断,大体取科学的态度,为我们的治学者应取法的处所实多,故此书的值得介绍,这也是其一点。
余译此书至第七章,忽见商务有广告,已有江侠庵君译本正要出版,深悔不该重译。迨至江译本出版购而校读之,乃知江君所译与我的译本不同处甚多,最显著者如加提要及关于所引中国经学家言论均参考原著予以校正等,皆为江译所无,其重出也许不是毫无意义的吧!
1934年9月译者序于南京
绪言
编辑所谓经学,不是今日文学和哲学一类的名词,简单地说,研究记在四书五经里的圣贤之道的就是经学,要之不外人生的目的怎样和理想怎样罢了。进一步说,将今日的学问,宗教、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冶做一炉的广义的人生教育学就是经学。经学是在中国发生的,能适应于中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固不待说。即对于其他社会和其他种族,也是包含着很好的教训。恰如在西洋发生的宗教和伦理道德,拿到东洋来也无妨碍一样。尤其中国在上代,已达到高度的文化,他国所未能发见的教训在中国经学中却蕴藏得很多。
第一,圣贤之道,是由人生的要求而发生,由时代而变迁的。唐韩退之有言: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次第传来,自孔子至孟轲,叫做传受心法。试想泻一器之水到其他各器,已不是单纯的了,从上古至孔子之道,已是变化非常。自孔子至孟子,自孟子至荀子,当然各有非常的差别了。经书大抵自荀子传来,但那等差异之道,应该同时混在经书中。我特就那事而试行考察经学的起源,即尧舜事迹,半属神话传说而不明,在殷时代,由巫的宗教的方法而支配人民了。到周始能有史,以武术教练及音乐做教学之道,自是专把音乐、舞容为人物养成的最上手段的时代。想这是孔子礼乐的基础,其间从明堂诸种学校出来。
第二,从来说孔子删定六经,甚至谓其作《春秋》。但我以为孔子时未能有六经,只有《诗》三百和《书》的几分而已。然而只拿它做参考,没有何等重大的意味。孔子是谨厚者,据他说:思不出其位,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述而不作。这若果是真的,则天子之事的《春秋》,不能信是孔子所作的。大概在孟子时,七十子后学某人,探孔子的意志,因托他的名而作的吧。自孟子时,《左传》和《周易》都已完成,而《易》尚未入于儒家。荀子以后,三《礼》之书次第编定,六经于是始告成立。
第三,秦汉之际,儒家和方士有密切的关系。又荀子以后,法家思想人于儒家,公羊、谷梁二传就发生。在前汉,齐学盛行,以谶纬和方士之说为通经致用之术,又贵训诂,重师法、家法,但也有相当的自由。其阴阳灾异之说,想必和儒家本来的学说,没有相反。
第四,以后自后汉逐代论经学的变迁,唐殊述得简略,因那时只有啖助、陆淳等的异说,实是《谷梁传》的复兴。在宋述其道学,不是和经学完全没有关系。在明述其学问灭息,而伦理学说没有传者。至清而有汉学的复古运动,其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和证实的,在学问上兴味特多,且比较述得详细。
回想我于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入京大文科,在狩野先生和高濑先生指导下专攻支那哲学,同时又曾旁听内藤先生、铃木先生、富冈先生的讲义。在学生时,我已把明儒哲学的发见,连月寄稿到《哲学杂志》。及进而读《十三经注疏》,所读的恰是《周礼》、《仪礼》的疏文,已觉内容浩瀚。在日本学界有言,若未涉猎过正、续《皇清经解》全书者,不足以语汉学。因此我尝披览该籍,真觉浩如烟海,多歧亡羊呵!自是渐觉醰醰有味,从读注疏或经解中,每有蠡勺的意见涌现出来。自大正四五年间,稍书所见,发表于《艺文》。未几以糊口四方,未遑研究,在后因同情于《支那学》,鼎力刊行,不能不按月撰述,发表愚见。虽然在后复阅,不免有汗颜的地方,但宏文堂主人并预拟作为“支那学丛书”一册刊行。本夏,欲利用暑中休暇,急行整理,把前刊在《艺文》和《支那学》的旧稿,加以订正,并加入新撰的稿子。今已完全做好,内中且有全改旧说的。原来经学这东西,若不通中国的天文、历数、历史、地理、宫室制度、音律、声音、艺术,实不易明白。菲才疏懒如我,而论列中国历代的经学,岂非僭越。但从来此种书籍,在日本未有刊行,因把经学是如何情状,为初学者示其变迁的一端,以乞教于大雅君子。
昭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著者
目录
编辑第一章 经学的起源
第二章 经学内容的成立
第三章 秦汉的经学
第四章 后汉的经学
第五章 三国六朝的经学
第六章 唐宋元明的经学
第七章清朝的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