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史
作者:本田成之
譯者:孫俍工

譯者序

編輯

此書為日本本田成之著,原名《支那經學史論》,今譯改今名。

中國從來就是以所謂尊經尊孔的文教立國,但對於孔子,卻從來就不完全認識,對於經,尤其是只知尋章摘句、斷章取義,一字的解釋有多至二萬言者,其支離滅裂的弊病,實遺二千年來儒者之患。

至近代善化皮錫瑞,始有《經學歷史》之作,欲系統地把中國經學的開闢流傳及其盛衰作一整個的提示,然因其略而不詳,研究經學者雖得窺其藩籬,卻無從入其堂奧。

此書縱地把中國歷代經學作一總結,而且對於孔子的思想、經學的源流、今古文的異同等均有明了的敘述,使讀其書者不致為孔子所迷,不致為經學所迷,於中國經學別開研究新途徑,也許是本書值得介紹的特點之一。

中國人研究古學,每易陷於主觀,故入主出奴門戶之見,為二千年來中國學術不發達的大原因。此書論斷,大體取科學的態度,為我們的治學者應取法的處所實多,故此書的值得介紹,這也是其一點。

余譯此書至第七章,忽見商務有廣告,已有江俠庵君譯本正要出版,深悔不該重譯。迨至江譯本出版購而校讀之,乃知江君所譯與我的譯本不同處甚多,最顯著者如加提要及關於所引中國經學家言論均參考原著予以校正等,皆為江譯所無,其重出也許不是毫無意義的吧!

1934年9月譯者序於南京

緒言

編輯

所謂經學,不是今日文學和哲學一類的名詞,簡單地說,研究記在四書五經里的聖賢之道的就是經學,要之不外人生的目的怎樣和理想怎樣罷了。進一步說,將今日的學問,宗教、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冶做一爐的廣義的人生教育學就是經學。經學是在中國發生的,能適應於中國特有的社會組織,固不待說。即對於其他社會和其他種族,也是包含着很好的教訓。恰如在西洋發生的宗教和倫理道德,拿到東洋來也無妨礙一樣。尤其中國在上代,已達到高度的文化,他國所未能發見的教訓在中國經學中卻蘊藏得很多。

第一,聖賢之道,是由人生的要求而發生,由時代而變遷的。唐韓退之有言: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次第傳來,自孔子至孟軻,叫做傳受心法。試想瀉一器之水到其他各器,已不是單純的了,從上古至孔子之道,已是變化非常。自孔子至孟子,自孟子至荀子,當然各有非常的差別了。經書大抵自荀子傳來,但那等差異之道,應該同時混在經書中。我特就那事而試行考察經學的起源,即堯舜事跡,半屬神話傳說而不明,在殷時代,由巫的宗教的方法而支配人民了。到周始能有史,以武術教練及音樂做教學之道,自是專把音樂、舞容為人物養成的最上手段的時代。想這是孔子禮樂的基礎,其間從明堂諸種學校出來。

第二,從來說孔子刪定六經,甚至謂其作《春秋》。但我以為孔子時未能有六經,只有《詩》三百和《書》的幾分而已。然而只拿它做參考,沒有何等重大的意味。孔子是謹厚者,據他說:思不出其位,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述而不作。這若果是真的,則天子之事的《春秋》,不能信是孔子所作的。大概在孟子時,七十子後學某人,探孔子的意志,因托他的名而作的吧。自孟子時,《左傳》和《周易》都已完成,而《易》尚未入於儒家。荀子以後,三《禮》之書次第編定,六經於是始告成立。

第三,秦漢之際,儒家和方士有密切的關係。又荀子以後,法家思想人於儒家,公羊、穀梁二傳就發生。在前漢,齊學盛行,以讖緯和方士之說為通經致用之術,又貴訓詁,重師法、家法,但也有相當的自由。其陰陽災異之說,想必和儒家本來的學說,沒有相反。

第四,以後自後漢逐代論經學的變遷,唐殊述得簡略,因那時只有啖助、陸淳等的異說,實是《穀梁傳》的復興。在宋述其道學,不是和經學完全沒有關係。在明述其學問滅息,而倫理學說沒有傳者。至清而有漢學的復古運動,其研究方法是科學的和證實的,在學問上興味特多,且比較述得詳細。

回想我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入京大文科,在狩野先生和高瀨先生指導下專攻支那哲學,同時又曾旁聽內藤先生、鈴木先生、富岡先生的講義。在學生時,我已把明儒哲學的發見,連月寄稿到《哲學雜誌》。及進而讀《十三經註疏》,所讀的恰是《周禮》、《儀禮》的疏文,已覺內容浩瀚。在日本學界有言,若未涉獵過正、續《皇清經解》全書者,不足以語漢學。因此我嘗披覽該籍,真覺浩如煙海,多歧亡羊呵!自是漸覺醰醰有味,從讀註疏或經解中,每有蠡勺的意見湧現出來。自大正四五年間,稍書所見,發表於《藝文》。未幾以糊口四方,未遑研究,在後因同情於《支那學》,鼎力刊行,不能不按月撰述,發表愚見。雖然在後複閱,不免有汗顏的地方,但宏文堂主人並預擬作為「支那學叢書」一冊刊行。本夏,欲利用暑中休暇,急行整理,把前刊在《藝文》和《支那學》的舊稿,加以訂正,並加入新撰的稿子。今已完全做好,內中且有全改舊說的。原來經學這東西,若不通中國的天文、歷數、歷史、地理、宮室制度、音律、聲音、藝術,實不易明白。菲才疏懶如我,而論列中國歷代的經學,豈非僭越。但從來此種書籍,在日本未有刊行,因把經學是如何情狀,為初學者示其變遷的一端,以乞教於大雅君子。

昭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著者

目錄

編輯

第一章 經學的起源

第二章 經學內容的成立

第三章 秦漢的經學

第四章 後漢的經學

第五章 三國六朝的經學

第六章 唐宋元明的經學

第七章清朝的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