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會要/卷二十五

幕府 编辑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八日,中書門下奏:「諸道除節度使及兩使判官除受外,其餘職員并軍事判官,伏以翹車著詠,戔帛垂文,式重弓旌,以光樽俎。由是副知己之薦,成接士之榮,必當備悉行藏,習知才行,允奉幕中之畫,以稱席上之珍。爰自偽梁,頗乖斯義,皆從除授,以佐藩宜。因緣多事之秋,慮爽得人之選,將期推擇,式示更張。今後諸道除節度副使、兩使判官除授外,其餘職員并諸州軍事判官等,並任本道、本州各當辟舉。其軍事判官,仍不在奏官之限。」

天成元年八月十一日敕:「諸道開置幕府,皆有舊規,奏薦官寮,亦著前式,苟或隳紊,難正澆訛。從前諸道奏請判官,若遇移鎮,便合隨去,若無除授,亦隨府罷。近年流例,有異從來,使府雖遇除移,判官元守舊職。今後若朝廷除授者,即不係使府除移。如是自請充職者,便須隨去,如遇府罷,其職亦罷。又往例,藩鎮帶平章事,奏請判官,殿中已上許奏緋,中丞已上許奏紫。今不帶平章事,亦同帶平章事例處分。如是防禦團練使奏請判官,自員外郎已下,不在奏緋之限。其所奏判官、州縣官,並須將前任告赤隨奏到京。若是未曾有官,須假試銜者,亦須奏狀内言並未有官。如是節度、觀察、留後及權知軍州事,並不在奏請判官之限。如刺史要奏州縣官,並須申本道請發表章,不在自奏之限。今日諸道奏請從事,本無官署,妄結虚銜,不計職位高卑,多是兼請朱紫,不唯紊亂,實啟僥求,深蠧彞章,須行釐革。宜令諸道州府,仍下管内諸州,准敕命處分。」

四年六月敕:「諸道節度行軍司馬,名位雖高,或帥臣不在,其軍州事節度副使權知。」

長興元年五月十六日敕:「去年相次有諸道前資掌書記已下賓從到京,求官人數極多,或自述行止,或得替節度使論薦,兼有已于郊天行事者。即目朝班中無員闕安排,前件官等皆隨府罷職,相次到京。當奏辟之時,慎選盡由門館,及替閑之後,安排須告朝廷。若不特議區分,即恐久令淹滯。宜令于諸道掌書記已下,據有員闕處各除授一員,仍自此凡是朝官及諸州府判官,得替一周年後,得求官擢才,特敕不在此限。」其年十二月十九日,太常丞孔知邵奏:「諸道行軍副使、兩使判官及防禦團練、軍事判官,並請依考限欲滿一月前,本處聞奏朝廷除替。」從之。兼上佐令錄、判司主簿,亦准此指揮。或有丁憂及不赴任、因事停官、身死,並具月日申奏,如不依指揮,罪本處判官。

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准天成四年六月二十日敕,刺史准舊例以三年為限,其少尹、上佐官以二十五月為限,府縣官凖長定格以三十月為限,其行軍副使、兩使判官已下賓僚,及防禦團練副使、判官、推官、軍事判官,並宜以三十箇月為限。如是隨府,不在此限。」其年十一月敕:「今後兩使判官罷任後,一年外與比擬。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判官等,二年外。推巡、防禦團練推官、軍事判官等,並三年與比擬。仍每遇除授,量與改轉官資,或階勛職次。若文學、智術超羣軼倫者,不拘年月之限。才器卑陋,階緣得事者,即于州縣官中比擬。若州縣官中有文學雄奥,識畧優深者,亦於班行諸道判官中比擬任使。」

清泰二年七月,中書門下奏:「自今年三月後,諸州刺史奏軍判官九人,行之有礙。新敕慮在外未知。」敕:「軍判官宜令本州刺史自選擇舉奏,初且除本職,未得與官,或與刺史連任相隨,顯有勞能,許本州刺史以聞,量事奬擢,仍不得枉有論薦。其三月後九人且與施行。」

晉天福二年二月敕:「前任諸道行軍副使等,今後替罷一年後,方得赴闕。其先替在京者,宜令中書門下據見有闕員除授,仍敕諸道知。」

四年七月敕:「今後防禦團練、刺史所奏從事,無名官者不在申薦。」

漢乾祐元年正月敕:「其諸道行軍副使、兩使判官,今後不得行奏薦,委中書門下選。帶使相節度使許奏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節度推官;不帶使相節度使只許奏節度掌書記、節度推官。其防禦團練判官、軍事判官等聽奏,仍須精擇才能。其奏薦州縣官,帶使相許薦三人,不帶使相許薦二人,防禦團練、刺史許薦一人,仍舉唐朝、晉朝敕永為規則。」

周廣順元年三月敕:「副留守、節度副使、行軍司馬、兩京少尹、留守判官、兩使判官,共許差定當直人力,不得過十五人。諸府少尹、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副使,不得過一十人。節度推官、防禦團練軍事判官,不得過七人。並取本廳舊當直人力充。若數少不及新定數目,祇仰舊人數差定,仍令逐處係帳收管。此外如不遵條制,額外占差人戶,本官當行朝典。」

顯德二年六月詔:「兩京、諸道州府留守判官、兩使判官、少尹、防禦團練軍事判官,今後並不得奏薦,如隨郡已歷前件官職任者,不在此限。其防禦團練刺史各置推官一員。」

租税 编辑

後唐同光三年二月敕:「魏府小菉豆税,每畝减放三升。城内店宅園囿,比來無税,頃因偽命,遂有配徵,後來以所徵物色,添助軍裝衣賜,將令通濟,宜示矜蠲。今據緊慢去處于見輸税絲上,每兩作三等,酌量納錢。貴與充本迴圖收市軍裝衣賜。其絲仍與除放。」其年閏十二月,吏部尚書李琪上疏曰:

臣聞古人有言:穀者人之司命,地者穀之所生,人者君之所理。有其穀則國力備,定其地則人食足,察其人則徭役均。知此三者為國之急務也。軒、黄已前,不可詳記。自堯堙洪水,禹作司空,于是九等之田,收什一之税。其時戶口一千三百餘萬,定墾田約九百二十萬頃,最為太平之盛。及殷革夏命,重立田制,每私田十畝種公田一畝,水旱同之,亦什一之義也。

洎周室立井田之法,大約百里之國,提封萬井,出車千乘,戎馬四千匹,畿内兵車萬乘,馬四萬匹。以田法論之,亦什一之制也。故當成、康之世,比堯、舜之朝,戶口更增二十餘萬,非他術也。蓋三代之前,皆量入以為出,計農以為軍,雖逢水旱之災,而有凶荒之備。

降及秦、漢,重税工商,急關市之征,倍舟車之算,人口既以減耗,古制猶復兼行。按此時戶口,尚有千二百餘萬,墾田亦八百萬餘。至乎三國並興,兩晉之後,則農夫少于軍衆,戰馬多于耕牛,供軍須奪于農糧,秣馬必侵于牛草。於是天下戶口,止有二百四十餘萬。洎隋文之代,與漢比崇,及煬帝之年,又三分去二。

唐太宗文皇帝以四夷初定,百姓未豐,延訪羣臣,各陳所見。唯魏徵獨勸文皇帝力行王道,由是輕徭薄賦,不奪農時,進賢良,悦忠直,天下斗粟值兩錢。自貞觀至于開元,將及九百萬戶,五千二百萬口,墾田一千四百萬頃。比之近古,又多增加。是知救人瘼者以重斂為病源,料兵食者以惠農為軍政。仲尼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臣之此言,是魏徵所以勸文皇也,伏維深留宸鑒。如以六軍方闕,未可輕徭,兩税之餘,猶須重斂,則但不以折納為事,一切以本色輸官,又不以紐括為名,止以正税加納,天下幸甚。

敕:「本朝徵科,唯配有兩税,至於折納,所不施為。宜依李琪所論,應逐税合納錢物、斛斗、鹽錢等,宜令租庸司指揮,並准元徵本色輸納,不得改更。若合有移改,即須具事由聞奏。」

天成元年四月赦節文:「應納夏秋税子,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後止納正税數,不量省耗。」

四年五月五日,戶部奏:「三京、鄴都、諸道州府,逐年所徵夏秋税租,兼鹽麴折徵、諸般錢穀等起徵,餘流如後:四十七處節候常早,大小麥、䵃麥、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徵,八月一日納足;正税匹帛、錢鞋,地頭榷麴、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徵,至八月二十日納足;河南府、華州、耀、陜、絳、鄭、孟、懷、陳、齊、棣、延、兖、沂、徐、宿、汝、申、安、滑、濮、澶、襄、均、房、雍、許、邢、洺、磁、唐、隋、郢、蔡、同、鄆、魏、汴、潁、復、鄜、宋、亳、蒲等州。二十三處節候差晩,隨本處與立兩等期限。二十三處州郡未見。一十六處節候較晩,大小麥、䵃麥、豌豆六月一日起徵,至八月十五日納足;正税匹帛、錢鞋、地頭榷麴、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十一日起徵,至八月十十五日納足;幽、定、鎮、滄、晉、隰、慈、密、青、鄧、淄、萊、邠、寧、慶、衍等州。七處節候尤晩,大小麥、䵃麥、豌豆六月十日起徵,至九月納足;正税匹帛、錢鞋、榷麴錢等六月二十日起徵,至九月納足;并、潞、澤、應、威塞軍、大同軍、振武軍。」其月敕:「百姓今年夏苗,委人戶自通供手狀,具頃畝多少,五家為保,委無隱漏,攢連狀本州具狀送省,州縣不得迭差人檢括。如人戶隱欺,許令陳告,其田倍令并徵。」

長興二年六月敕:「委諸道觀察使屬縣,于每村定有力人戶充村長,與村人議,有力人戶出剩田苗,補貧下不迨頃苖者。肯者即具狀徵收,有詞者即排段檢括。自今年起為定額。有經災沴及逐年逋處,不在此限。」 

三年十二月,三司奏請:「諸道上供税物,充兵士衣賜不足,其天下所納斛斗及錢,除支贍外,請依時折納綾羅絹帛。」從之。

晉天福四年正月敕:「應諸道節度、刺史,不得擅加賦役,及於縣邑别立監徵,所納田租,委人戶自量自概。」

周顯德三年十月,宣三司指揮諸道州府,今後夏税以六月一日起徵,秋税至十月一日止徵,永為定置。

五年七月,詔曰:「朕以寰宇雖安,烝民未泰,當乙夜觀書之際,校前賢阜俗之方,近覧元稹長慶集,見在同州時所上均田表,較當時之利病,曲盡其情,俾一境之生靈,咸受其賜。傳於方册,可得披尋。因令製素成圖,直書其事,庶王公觀覽,觸目警心,利國便民,無亂條制,背經合道,盡繫變通。但要適宜,所冀濟務,繫乃勛舊,共庇黎元。今賜元稹所奏均田圖一面,至可領也。」是時,上將均定天下民租,故先以均田圖遍賜諸侯。其年十月,賜諸道均田詔曰:「朕以干戈既弭,寰海漸寧,言念地征,罕臻藝極,須議並行均定,所冀永適重輕。卿受任方隅,深躬治本,必能副寡昧平分之意,察鄉閭致弊之源,明示條章,用分寄任,竚令集事,允屬推公。今差使臣往彼撿括,餘從别敕。」乃命左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下諸州檢定民租。

雜錄 编辑

後唐長興元年三月十三日敕:「天下州府受納稈草,每束納錢一文,足一百束,納拘子四莖,充積年供使,棗鍼一莖,充稕場院。其草并柴蒿,一束納錢一文;其納絹絁布綾羅,每匹納錢一十二文足;絲綿紬子麻皮等,每一十兩納耗半兩;鞋每量納錢一文足;見錢每貫納七文足。省庫收納上件前物,元條流見錢每貫納二文足,絲綿紬子每一百兩納耗一兩,其諸色匹段並無加耗。」 

二年閏五月敕:「今後諸州府所納稈草,每二十束别加耗一束,充場司耗折。其每束上舊納盤纒錢一文,仰官典同共繫豎,一一分明上歷,至納遣了絶已來,公使不得輒將出外。」

周廣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諸道州府牛皮,今後犯一張,本犯人徒三年,刺配重處色役;本管節級所由,杖九十。兩張以上,本人處死;本管節級所由,徒二年半,刺配重處色役;告事人賞錢五十千。其人戶有牛死者,其本戶告報本地方所由節級、鄰保人,仰當日内同檢驗過,令本主盡時剥皮,及申報本處官吏,限十日内須送納畢。其筋骨不得隱落。」

二年十一月敕:「應天下人所納牛皮,今將逐年所納數,三分内減收二分,其一分于人戶苗畝上配定。每秋夏苗共十頃,納連角牛皮一張,其黄牛納乾筋四兩,水牛半斤。犢㹀皮不在納限。其皮人戶自詣本州送納,所司不得邀難。所有牛馬驢騾皮筋骨,今後官中更不禁斷,並許私家共使買賣,祇不得將出化外敵疆,仍仰關津界首,子細覺察捕捉,所犯人必加深罪。其州縣先置巡檢牛皮節級,及朝廷先降條法,一切停廢。」

顯德三年五月敕:「應天下今後公私織造到絹帛紬布、綾羅錦綺及諸色匹帛,其幅尺斤兩,並須合向來制度,不得輕弱假偽,罔冒取價。如有物色以上等,限一百日内,並須破貨了絶。如限外敢有違犯織造貨買者,仰所在節級所由,擒捉送官。」其年十月敕:「舊制織絁絹布、綾羅錦綺、紗縠等,幅闊二尺。起來年後,公私織造,並須及二尺五分,不得夾帶粉藥。宜令諸道州府,嚴切指揮,來年所納官絹,每匹須及一十二兩。河北諸州,并萊、登、沂、密州,須及一十二兩。絁紬止要夾密停匀,不定斤兩,絁紬絹長,依舊四十二尺。」

四年二月六日敕節文:「諸道州府所管屬縣,每年秋夏徵科了畢後,多是却追縣典上州會末文鈔,因兹科配斂掠,宜令今後秋夏徵科了足日,仰本州府但取倉場庫務,納欠文鈔。如無異同,不在更追官典。諸道州府管内縣内鎮,每有追攝公事,自前多差衙前使院職員及散從步奏官,今後如是常程,追攝公事,祗令府望知後承受遞送,不得更差專人。若要切公事及軍期,不在此限。」

五年六月四日敕:「諸道州府應有商賈興販牛畜,不計黄牛、水牛,凡經過處,並不得抽税,如是貨賣處,祇仰據賣價每一千抽税錢二十,不得别有邀難。」

團貌 编辑

周顯德五年十月詔:「諸道州府,令團并鄉村,大率以百戶為一團,選三大戶為耆長。凡民家之有姦盜者,三大戶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戶均之。仍每及三載,即一如是。」

帳籍 编辑

梁開平三年三月,尚書戶部奏:「請詔天下州府,准舊章申送戶口帳籍。」從之。

晉天福九年八月敕:「天下諸州,各以係省錢穀,秋夏徵科為帳籍,一季一奏,一年賦税及限,其藩侯郡守更委在任一年。次年又不逋欠,聽三周年為滿。三年皆辦,别議遷陟。」

逃戶 编辑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十日,殿中監李延範奏:「請指揮諸道州府,每逃戶歸業後,委州司各與公憑,二年内放免兩税差科。如有違,許州論訐勘責。若州縣官招得五百戶以上,乞等第奬酬。」從之。

長興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敕:「應諸處凡有今年為經水澇逃戶,莊園屋舍桑棗,一物已上,並可指揮州縣,散下鄉村,委逐村節級、鄰保人,分明文簿,各管見在,不得輒令毁拆房舍,斬伐樹木,及散失動使什物等。候本戶歸業日,却依元數,責令交付訖,具無欠少罪結狀,申本州縣。如元數内稱有事欠少許,歸業戶陳狀訴論,所犯節級并鄉鄰保人等,並科違敕之罪,仍勒倍償。或至來年春入務後,有逃戶未歸者,其桑土即許鄰保人請佃,供輸租稅,種後本主歸來,亦準上指揮,至秋收後還之。」

周顯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敕:

應自前及今後有逃戶莊田,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租税。如三周年內,本戶來歸業者,其桑土不論荒熟,并莊田交還一半。五周年內歸業者,三分交換一分。應已上承佃戶,如是自出力别蓋造到屋舍,及栽種到樹木園圃,並不在交還之限。如五周年外歸業者,莊田除本戶墳塋外,不在交付。如有荒廢桑土,承佃戶自來無力佃蒔,祇仰交割與歸業人戶佃蒔。 

一、近北諸州,自契丹離亂,鄉村人戶多被番軍打擄向北,近來多有百姓自番界迴來,其莊田已被别戶請射,無處歸託。今後如有五周年内,其本主還來識認,不以桑土荒熟,并莊園三分中交還二分;十周年内來者,交還一半;十五年内來者,三分中交還一分。應上項承佃戶,如是自出力别蓋造到屋舍,及栽種到樹木園圃,並不在給還之限。如十五周年外歸業者,其莊田除本戶墳塋外,不在交還;如有荒廢桑土,承佃戶自來無力佃蒔,祇仰交割與歸業人戶佃蒔。

一、應有坐家破逃人戶,其戶下物業,並許别戶陳告,請射承佃,供納租税,充為承業,不限年歲,不在論認之限。所有本戶及鄉村節級,重行斷决。 

一、諸州應有冒佃逃戶物業,不納租税者,其本戶歸業之時,不計年限,並許論認。仰本縣立差人檢勘,交割與本戶為主。如本戶不來歸業,亦許别戶請射為主。所有冒佃人戶及本縣節級,重行科斷。如冒佃人戶自來陳首承認租税者,特與免罪。 

一、顯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已前,應有逃戶抛下莊田,自來全段無人承佃,曾經省司指揮,開闢租税者,宜令本州縣招攜人戶歸業,及許别戶請射為主,與免一年差科色役。至第二年已後,據見在桑土及租蒔到見苗,詣實供通,輸納租税。」

雜錄 编辑

後唐天成二年十二月三日敕:「率土黎甿,並輸王税,逐年生計,祇在春時。深虞所在之方,或有無知之者,不自增修產業,輒便攪擾鄉鄰,既撓公門,須嚴定制。宜自今後凡關論認桑土,二月後州縣不得受狀,十月後間方許論對,仍令逐處官吏,準前後條格,據理斷割。」

周顯德四年七月敕:「起今後應有人論訴物業婚姻,自十一月一日後許承狀,至二月三十日權停。自二月三十日已前,如有陳訴,至權停日公事未了絶者,仰本處州縣,亦與盡理勘逐,須見定奪了絶。其本處官吏,如敢違慢,並當重責。其三月一日後至十月三十日已前,如有婚田詞訟者,州縣不得與理。若是交相侵奪,情理妨害,不可停滯者,不拘此例。」

奴婢 编辑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應有百姓婦女,俘掠他處為婢妾者,不得占留,一任骨肉識認。」

天成元年十月三日敕:「京城諸道,若不是正口,不得私書契券,輒使良人。」

周顯德五年七月,新定刑統:「詃誘良口,句引逃亡奴婢,與貨賣所資資裝者,其詃誘句引之人,伏請處死,良口奴婢,並準格律處分。如是居停主人,元不是勾引之人,請行重斷。其或分受贓物至三匹已上者,處死。如有將良口于番界貨賣者,居停主人明知賣與番界,不告官者,亦請處死。」

道路 编辑

後唐天成三年二月,興元府奏:「修斜谷閣道二千八百餘間。」四月,洋州奏:「重開入蜀舊路,比今官道近二十五驛。」五月,夔州奏:「開新路至房州。」

長興二年八月敕:「准儀制令,道路街巷,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宜令三京、諸道州府各遍下縣鎮,准舊儀制于道路,分明刻牌,于要會坊門及諸橋柱,曉示路人,委本界所由官司,共相巡察,有違犯者,科違敕之罪。」

四年正月,西京留守王思同進擬開駱谷路圖。上指山險謂侍臣曰:「如此之險,何以開通?」左右奏曰:「據興元關内兵戎交番,及轉餉大散,修開斜谷路,迂迴校五百里。如從駱谷,自雍京直抵興元,糧戍稍便,然此路險阻尤甚,以此竭力開通,將來霖雨,亦煩修葺。」上僶勉從其奏,竟無成功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