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山先生文集 (蘇輝冕)/卷十七

卷十六 仁山先生文集
卷十七
作者:蘇輝冕
1935年

附錄

编辑

家狀[蘇鎭衡]

编辑

府君諱輝冕。字純汝。我蘇系出晉陽。以高麗上護軍諱希哲爲鼻祖。傳至諱乙卿。開城尹版圖判書。麗氏將亡。遯于振威鄕墅。其罔僕事實。載在麗乘及輿覽。生諱遷。司宰監少尹。學於鄭圃隱。圃隱立慬。與崔公瀁自靖不復仕。生諱禧。中軍司正。入本朝。贈吏曹參判。生諱効軾。漢城判官。贈兵曹判書。生諱自坡。縣監。贈左贊成。生諱世恭。僉中樞。號老圃。卽文衡諡文靖諱世讓兄也。珪組相承。至諱斗山。號月洲。出入於尤庵,同春之門。兩先生器詡甚重。早闡魁科。以才全文武。文谷金公,老峯閔公。更互尉薦。連拜監司兵使。將擬大用。己巳禍作。因廢錮。甲戌更化。與尤庵諸賢次第伸宥。寔府君七世祖也。高祖諱成集。曾祖諱始運。學於木山李公基敬。聞寒泉之學。其經術行誼。見於淵泉洪公奭周所撰墓表。祖諱洙榘。成均生員。師事中洲李文敬公。文章行德。著藉當世。考諱亨述。早世。妣光山金氏。諱在俊女。沙溪先生九世孫也。貞靜和順。閫範咸備。以純祖十四年甲戌八月二十九日酉時。擧府君於益山郡濟陽舊第。方有娠。夢虎入懷。府君生而異質。秀眉碧眼。闊顙圓面。稍長。岐嶷有巨人度。齠齔時。隣媼有饋禱神餘需。謂瀆餕而不食。受學於生員公。不煩敎督而勤篤。九歲丁外艱。哀戚若老成。侍生員公暫不離側。生員公或因事不及食。府君亦不食。生員公與士友酬酢論辨。必默而識之。或座狹則坐門外。終日不退。祖母具夫人略涉書史。每口授國朝士禍顚末及黨論源流。府君輒記不忘。辨析其是非。生員公每奇之。府君嘗出遊暮歸。母夫人泣而笞之曰。寡婦之子。不與爲友。以其無敎養故也。自是出入有常度。及至弱冠。文詞蔚然。便有求仁學道之志。生員公命受業于梅山洪先生。先生嘗器重而奬許曰。與某處。其氣熏然以和。其容翼然以恭。其志趣粹然以正。眞可與入道者也。翌年甲午。復往學於梅山先生。因留三年。通四書近思錄家禮。自是。於書無不理順冰釋。時洪先生使府君別處山亭。嘗於月夜。獨坐誦書。至更深。有一少艾。來立廳下。府君驚怪叱退。女猶依偎不欲去。乃嚴辭斥遣。鰲谷洪公適從外視之。以告梅山先生。先生歎賞不已。每語人曰。明燭達夜者。必此人也。府君嘗於堂壁揭程子天德王道要在愼獨之語。以寓警省。凡爲學。專務爲己。不求聲譽。常曰。纔有意近名。便是私。吾竊恥之。自從梅山先生學。不以榮利經心。未嘗入場屋。適考官與府君有契。或勸以赴擧。府君曰。夤緣考官。設有所得。寧不內愧乎。蓋此弊不革。雖堯舜在上。臯夔在下。亦無如之何矣。士當先存行一不義得天下不爲底意於胷中可也。辛丑。丁生員公憂。癸卯。又承重具夫人喪。戊午。道伯以學行高明薦之于朝。於公議允愜。時心庵趙相公慕府君德誼。要肅齋趙公而願見之。府君終辭不往。乙丑。朝廷撤萬東廟。府君不勝慨然。至爲流涕。及聞錦谷宋公抗疏論爭。乃致書相賀曰。門下一疏。此誠天地間不可無底正論。若使兩皇帝在天之靈。尙有不昧者存。其爲飄泊悠揚栖栖無依。必因是而粗有一分之安。門下此擧。豈獨海左一隅區區之私而已哉。感極而悲。悲極而淚。事旣如是。則雖桂嶺朝夕。長沙呼吸。有何可懼而可畏哉。辛未。丁內憂。壬申。卜居于全州北仁川之東山。學者稱之曰。仁山先生。丙子春。聞朝家與倭通好。嘆江南無刃。因與門人書曰。萬馬幷馳。常知有己。舟中大學。城下絃誦。此政今日師法也。先是。撤先正之疊院也。府君愕然曰。此其招夷虜之漸也。至是。人多服其先見。戊寅。直指以府君講授後進。老而不倦入啓。庚辰。朝廷命薦學行之士。自朝臣以至道伯。多以府君應。辛巳。除繕工監假監役。未幾。大臣筵稟請調六品職。特除典設司別提。尋拜全羅道都事。壬午。拜司憲府持平。皆不就。癸未秋。爲多士所請。臨往懷川之玉溜閣。更修兩宋先正故事。鄕飮講學而歸。甲申。朝家議變衣制。府君慨然答人書曰。居恒之服。何關於兵刃之場。常服自常服。戎服自戎服。雖戰陣鬬智者。孔明之鶴氅。羊祜之輕裘緩帶。皆足以不伐而化。戰勝而攻取。惟將已矣。便服何益。想非朝伊夕將發令。遵則無古法。不遵則無今法。旣云聖人之制。不變深衣。其庶幾乎。時沛上士人李炳宇。寓意作促織詩。詩曰。促織莫促織。促織更何爲云云。府君悲其意。乃和之曰。萬物各有職。天職無爲爲。不幸世與違。我職我且垂。到老桂性辛。無資蟬飾綏。然後存吾順。爲德不參差。促織復促織。我職更爲誰。君意非不感。矯過轉又悲。其忠厚慷慨。盖如此。乙酉。梅山先生嗣孫用觀。宰永同縣。依玉山故事。會多士設講。請府君來主臯比。府君爲拜梅山眞像而往赴之。及其瞻拜。不勝羹慕。因淚流沾襟。見者莫不感歎。與主倅會講諸生。環堵聽講者。殆數百人。將還。主倅命御者入轎中庭。府君辭出門外方乘轎。從者問其義。府君曰。不惟先師祠板在此。且門弟之於先生嗣孫。義實無異乎支子之於宗子也。歷拜外姑于沃川地。其家與楠谷宋相公家連墻。宋公聞府君至。送其胤子參判秉瑞來謁。府君臨發。只以書謝宋參判而還。府君妻弟宋公欽晩苦勸曰。此公今旣退休。不以名位自居。且親欲來訪。但以病未果。似當歷謝。府君曰。君言似然。然昔司馬公之爲相也。劉元城以門人猶不及門。况無雅之地乎。君其爲我謝之。府君受氣甚厚。又以道義充養。晩暮筋骨無減於盛年。戊子冬。微有呻吟之漸。門人問起居。府君曰。數年以來。食而須肉。冬或引衾。必非久視之兆。至己丑三月。患反胃嘔吐轉㞃。顧謂門人曰。我將死矣。君等須預講喪禮。以備要爲主。參用便覽。門人俛而不能對。府君曰。昔太中病中。程子尙講喪禮。豈不義而爲之也。因眷眷不已。無非勸戒門人之學業也。疾且革。以手整冠正枕端臥。以四月十二日午時。考終于正寢。享年七十六。嗚呼痛哉。士林相與之弔曰。哲人萎矣。斯文喪矣。知舊門人加麻者五十餘人。五月二十九日葬于家後壬坐原。配恩津宋氏。諱純圭之女。尤菴先生七世孫也。孝養尊嫜。敬承君子。府君嘗遘疾氣絶。祖妣度不能救。因飮醬自盡。良久。府君與祖妣俱回甦。鄕隣異之。先府君三十二年而捐巾幃。享年止五十。墓在益山郡西元永洞負丑之原。有一男諱敬逵。卽不肖之先考也。純孝天植。人無間言。且通明經禮。嘗著喪祭本義精選。不幸早世。府君常痛悼深惜曰。父子而知己。今焉無及。生二男二女。長不肖鎭衡。次鎭恒。女長適安東權絅洙。次適恩津宋秉建。鎭衡二女幼。鎭恒一女幼。權絅洙妻無育。宋秉建有一男幼。府君儀像凝莊。風神疎朗。望之儼然若不可犯。而就之便春風和氣。其器度不羣。自少已有弧矢之志。及梅門。言志曰。若値板蕩。倡旅立義。不者退修邱壑。願與一二同志以畢餘生。梅山先生許之。其爲學則必以讀書竆理爲先。反躳力行爲主。其讀書也。整齊衣冠。端拱長跪。專意講究。字求其訓。句探其義。若少有未透處。必以默識心融精思實得爲務。每日晨起。必誦聖經子書。循環純熟。以至天地山川飛潛動植醫筮農圃歷代典章。靡不造其理。常曰。一理不明。在我天命。便虧欠了。其躳行也。必以居敬爲主。常曰。敬之一字。其可謂聖聖相承而徹上徹下底單密塗轍乎。然居敬節度。後學猶聽瑩。先儒又嘗發揮之。有曰常惺惺。又曰主一無適。不容一物。其言非不喫緊。但倉卒敎神心安閒整暇。收效於上三者。又不省如何下手。故聖門設敎。又有九容九思。此又做得上三者之節度。而不期惺惺而已惺惺。不期主一而已主一。不期不容一物而已不容一物者也。然則九容九思。其惟居敬之終南捷徑乎。其應事也。雖在事物䕺踏急遽之際。左酬右應。神芒尤新。鑿鑿不失其規度。事雖小而不見其忽。事雖大而不見其動。其日用常變之禮則必先以本實。亦不遺末文。或因先輩之論而折衷之。或據禮經之義而推明之。蓋其所論。莫不深得於正經之本義矣。其見於事爲者則事王考克孝。愛敬備盡。及喪出洛旅。哀毁踰節。在途停轝。必憑柩號哭。夜輒達曙不離。凡干喪事。情文備至。服纔闋。荐遭王母喪。凡六年不懈如一日。時有白鷰之異。晩養母夫人。白首愉色。朝夕視饌。躳執奉養之役。病必親自煎藥。及遭母夫人喪。年已耆矣。猶自持制尤嚴。啗蔬薦苫。雖長夏盛暑。未或解絰。門生閔之。屢懇以不毁之年。府君不許曰。如是而後。方安於心。自當量筋力而行之。至於祭先。必盡誠敬。沐浴齊素。至隆耋不廢。時物不薦不食。若因國恤廢祭。當祭日。必使內外明燭。率家衆拜廟。退坐待明。以寓感慕。先世墳墓石儀祭田齋舍及松楸。皆隨處盡心規畫。外祖父母忌日。常助祭。沒身不廢。追述先志。印行月洲遺集。俾不朽其傳。哭弟痛其夭而無嗣。取族姪爲後。敎育如己出。劃庄而厚生。及嫁弟孤女。資裝亦從優。時有所著歷代傳授圖。蓋爲寬孔懷而偶成者也。至於御家。嚴內外防閑。巫尼異色。未嘗踵門。雖親戚僮僕。亦無故不得許入中門。凡事常臨莊濟寬。而內外授職。使各稱才。彀率一定。雖吉凶巨創之際。閨庭整肅。沛然若無事焉。節儉。世規也。雅尙樸素。家無長物。量入制用。存贏備虞。約於自奉而喜供賓客。均恤臧獲。不匱衣食。整理堂除。處物安所。至於書冊几案尋常卉木。亦莫不各得其所。嘗曰家國雖有大小之異。其規一也。處鄕黨恂恂。謙虛卑牧。長老至。下堂迎送。敦於故舊。尤心切賙竆。或死無所歸。必使我殯。佽昏贐行。與共綈袍。不少難也。於洞民。亦爲之著約而歸厚。接人溫恕。其相與之際。常設以身處其地。而賢愚貴賤。未有不盡輸其情。與所敬者言。雖尊必便便。便便中自有謙抑意。與少者言。雖愚必諄諄。諄諄中自無怠慢意。見人有善。雖疎必揚。見不善。則雖狎必斥。而若改之。亦不錄前過。其和而不流。貞而不絶如此。篤於師友。事梅山先生十有九年。操几一心。及歿。服心喪期年。每遇忌辰。亦必齊素。玄晏之役。盡心校刊。以壽其道。視同門友如兄弟。麗澤相資。痛痒相須。或南北夐絶。必討便寄聲。或有亡友。存其孤。愛護不替。每曰朋友於五倫。如五行之土。四者必資是而成德。關係甚重。今人多忽此。可歎也。四方學者。負笈橫經。日以盈門。府君不問賤愚。必眷眷引接。又爲之刱立一屋。扁其額曰聚樂齋。揭視規約。以正其趣向。其略曰。凡讀書有三要。其一。先觀一部之大旨。以定全篇之綱領。其二。細推每篇之序列。以求綱領之分目。其三。又察逐段之分目。以尋上下照應之如何。如此則統之而範圍甚大。析之而歸趣有屬。方愈讀而愈有味也。其敎諸生。先傳以小學。宗主以四書近思錄。先經後禮。禮原儀經。夙夜答問。老而不倦。春秋會講。討其所習。尺寸有進。則喜見於言。𣌑寒不齊。則憂形於色。剛柔沉躁。各因材而篤焉。雖初學之士。未曉句讀。疑不當疑。必使之盡其言。而後更委曲諭之。或見有一得。輒舍己從之。而對人必稱之曰。此義吾於某也得之。又以識見有限。義理無竆。恒有歉然不足底意。雖已經講質處。或有發問者。必復就詳本文。未嘗以已知忽之。雖疾病之中。若問辨至。則喜脫然若沉疴之祛體。而隨叩揚扢。竆夜不輟。諸生或慮其太勞。則府君不許其退曰。吾於此。亦嘗有癖。不知勞也。其論小學則槩曰。君子先立其小者近者。而後可以致遠者大者。今小學之道。是講習孝弟之事。則凡爲天下國家者。其權輿惟小學而已。修明人倫。欲學聖人者。其坏樸亦小學而已。所以朱子作此書。設爲最初之敎。首以立敎起篇。堯舜以來敎人之法。體統都具。乃一書之綱領。次以明倫敬身稽古等諸篇。爲綱中之目。而篇篇有應於立敎。蓋百姓不親。氣質害之也。五品不遜。物欲蔽之也。故自立敎以下諸般敎法。無非此意。而由是而德性涵養。由是而利欲不誘矣。篇有內外之分者。盖內者。切而近之之義也。稽古以上所引者。皆三代以前之法。而於古法切近。故曰內篇。外者。翊而衛之之義也。嘉言以下所引者。皆漢唐以後之事。而此兩篇。其不墜之秉彝。足以衛翊古法。而庶乎古法可行之證也。故曰外篇。而外篇之有善行。猶內篇之有稽古也。其意甚周密纖悉。其論大學。則槩曰大學學者之指南。而經一章。最爲築底。蓋其首三節。孔子言古法之綱領。此爲經中之經。後四節。曾子發揮綱領中條目。此爲經中之傳。何也。第以本文求之。下四節旣節節應上三節。孔子想無如是自言自解之理。語類有云。看大學。先看前後經。朱子時。似已別此矣。且傳十章之體。亦有分柬。前四章。卽經中經之傳。故皆引古聖已行之跡。統論其旨趣。後六章。卽經中傳之傳。故每以所謂起例。細論其工夫。但程本有失此意。朱子所以別爲序次。而於經一章章下註下。特塡以經傳字數。以示改本之丁寧。使不復變通。其平生精力。盡在此書。於此可見。此書規模全備。自本至末。條貫分明。其論論語。則槩曰聖人之道。明新已矣。其序列必以學而爲政爲首。而學而似明德。爲政似新民。其外十八篇。無非非論學則皆政事也。槩論一部意思。則鄕黨以上。非不說及政事。而其本旨似以學而爲主。鄕黨以下。非無說及論學。而其歸趣似以爲政爲主。又鄕黨以上。非不記弟子之言。而所主專於孔子。故至鄕黨。益纖悉聖人之言語動靜。以收以上諸篇之意。鄕黨以下。非不記孔子之言。而所主專於諸子。故至子張。多述弟子之言。以收以上諸篇。而兼示其學足以發明聖人之道矣。且其所論。眷眷於務本。而全部之意。一言一事無非一中字乎。又有往往提醒出眞面。如曰中庸之爲德。曰過猶不及。曰不得中行。曰無可無不可。是也。而終以允執厥中。爲聖學傳道之要法也。其論孟子則槩曰。孔孟之相去不百年。而世級相懸。孔子之救時也。其敎率以中爲主。孟子之救時也。不論過不及。所主只欲歸於善一邊。其滿腔熱心。有如見人陷水火中而急聲呼之者然。朝梁暮齊。殆乎席不暇暖。所以開卷便說仁義。到得告盡之篇。漸詳格致誠正等節。而末引狂狷鄕原。始示中行之難也。又與門人書有曰。竊觀此書。動輒證左。不過詩曰書曰三王周公而已。况其遏欲存理。甚端的痛快。以今煕穰滔天。學者之最急先務處也。其論中庸則槩曰。中庸。子思憂道之書也。劈頭三謂字。便對頭異端說。其意蓋云。吾所謂性。天命也。吾所謂道。率性也。吾所謂敎。修道也之謂也。乃此書之綱領也。從古聖神。率是發後言中。而至仲尼。有言君子而時中。於是子思於其時中上君子而三字。覰得未發之意。乃述而立言。以示天命之不可易。實體之不可離。功孰大焉。蓋首三句。通天人物源頭說來。其要在於道字上。而能盡此道者。惟人也。故其下拈出一道字。歸之人身。而下戒懼愼獨之工而中和體段立焉。旣又推而極之。則同一源頭之天與物。於此焉位育。向之中體而和用。今皆爲體矣。然則章句所謂體立用行。當以中和作體。位育爲用。而合而言之之合。以合天與物之意看。方通。此其首章乃爲一篇之體要也。中間三十一章。卽首章之分派也。末章約一篇之要而倒結首章者也。故竊嘗謂中庸一書。可作三部看。又於朱子四大支之分。最宜著眼。第二章以下十章。論中庸。屬首章爲一節。而所主照釋天命之性。故章句釋中庸曰。乃天命所當然。終以君子依乎中庸結之。費隱九章爲一節。而所主答述率性之道。故費隱章下註曰。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而釋道不遠人之道曰。率性而已。誠明十二章爲一節。而所主對揚修道之敎。故自誠明卽其眞面目。而章句曰。賢人之學。由敎而入。末章又爲一節。而反覆申之者也。朱子手本則於首章十二章二十一章末章章下註。特單行大書。其外諸章章下註則雙行細書。此其示四大支之微意。而今見行書章下註連書間書。卽此意也。盖其爲書甚宏博而精密。首尾相應。勢如常山之率然也。其論詩則槩曰。正風。天理也。變風。人欲也。小大雅亦然。獨頌之爲詩。只頌天德之盛。更無正變之分。始知天下雖廣兆民雖衆。其出治之要。不過循天理而遏人欲已矣。故詩之爲次。先之以風。以驗其徵諸民間。次之以小大雅。以驗其朝廷氣像。終之以頌。以著其正朝廷正萬民之要。而每卷序列。始則言君道。其次則雜說民俗。而中間則每說賢士之或在位或去國或遯世不出。全部編次之例則必以民風爲首。小大雅。屬之人臣而居於中間。頌則專主人君。處於其末而倒應。每卷之例。風之始以周南爲首。風之終以豳風屬周公。小大雅之首。皆以周公之作爲首。頌之始。又以周公所定爲首。頌之終。不嫌其僭。而亦以魯頌屬周公。聖人序列之旨。其亦深矣哉。讀詩。能知求言外之意。方始善讀也。其論尙書則曰。是書也。若非一箇大心胷。固難得如此排鋪之大。大槩言之。二典及二謨。辭約而道備。實爲萬世之經法謨範。故曰典也謨也。去其中。堯典一篇。專就德行上說。而修齊治平之道。約備於篇端。乃此書之綱領。自此以下。德業淺深。政事得失。隨其世級之汚隆而不同矣。且篇末終之以秦誓者。以示招八州朝同列之漸而深歎周之不能御也。聖人當日編輯深意。亦不可不知也。嘗謂門人曰。蓋四書雖出於後聖。實爲諸經之本。讀三經。須將四書來。參互照應。可見經傳之爲一致矣。又曰。夫人之四德。乃天地間不易之實理也。其日用則五達道是已。道豈遠也。術豈多乎哉。眷今一天之下。經術不明。滔滔是所趍者貨利。所習者技巧。一以尙奇行怪爲能事。侮慢聖賢爲尋常。程朱之苦心發揮。從此掃地。而吾道將入於黑窣之中。每一念至。不覺寒心而痛哭也。願諸君言人則聖賢。論學則經傳。其行庸德。其服法服。大率以忠信篤敬爲主。而一遵程朱門庭。罔或踰越。其論人心道心則曰。人心伊何。凡吾飢渴寒溫勞逸榮悴等之一切由於形氣者。是也。道心伊何。凡吾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之一切原於性命者。是也。學之要。於斯二者之間。認其爲道心而擴充其微。以主於一身。認其爲人心而維持其危。以聽命於道心而已。其論未發之中。則曰心統性情。纔著發字。無論已發未發。主心說可知。章句其未發則性之。其則二字。當著眼看。其字指喜怒哀樂。則字順接未發而其意宛轉。非卽字之義也。蓋此心未發之時。便可見性之渾然在中。非謂未發卽是性也。朱子初年。亦目心爲已發。以性爲未發。與湖南學者書乃曰未發卽此心寂然不動之體。而天命之性當體具焉。又於答林擇之書曰。未發只是思慮事物未接之時。於此。便可見性之體段。故可謂之中。不可謂之性。尤菴亦曰寂然不動時。見性之體段則可。若只把寂然不動。做性看。大段有病。愚以爲中不但不做性。和亦不當直做情。中和。其言性情之德者也。其論明德。則曰單主氣者不備。單主理者不明。合理氣者無賓主之別。蓋明德不他。只是本心。而所謂本心。以氣則至淸而極本者也。以理則理之至善而揔會處也。摠會也。故以理爲體。氣本也。故本體之明。未嘗息焉。華西李公嘗作鼓風板詩。以喩明德主理之義。府君次其詩曰。看詳低仰鼓風板。理則如機器板身。這裏自然能有運。分明神是踏機人。詩意以爲旣合理氣。則這裏自然有神。所謂明德。合理氣而神爲之主者也。其論生之謂性則曰。告子之意。以此作本然看。明道之意。以此作氣質看。而告子之病其云生之謂性者。非爲不善也。只是認氣爲理者不明。故見屈於孟子。孟子旣折之後。後學之論性。擧皆舍却生之謂。只死守孟子之性善。所謂本然者。將入於渺茫而無用矣。所以明道反扶告子之生之謂性。而其意蓋曰凡天下之性。皆是天命墮在氣質後。隨氣質自爲一性。此如朱書所云正周子各一其性。如孔子成之者性。各正性命。何嘗分別者也。又如朱書所云一本而萬殊。氣質之性者。是也。而此理之名變而爲性之謂也。然而所謂本然亦不他。只就此氣質上單指其理曰本然。夾帶氣質曰氣質。必如此看然後。氣之或過或不及與凡其所賦形類不同者。後學方有下手處。而天地之性將善反矣。且伊朱以後諸賢之就明道生之謂性論處。其言莫不以氣質當之。若曰本然非他。生之性是也。直做本然看。則甚失明道立言之本旨。又曰。若其本然則孟子已說盡無餘。程子之今復張皇。是甚意思。其論無極而太極則曰。太極者。理之尊稱也。又表準也。其名始於易有太極。而恐後人誤認其有形。故濂翁於太極上。特加無極而三字。其義若曰北極屋極。以有形爲衆星衆架之表準。此理之表準萬物。以無形象無聲臭之極而實爲大煞之極之謂也。以說準圖而參以解剝。甚了了矣。其論氣之本末則曰。在天則經。氣本也。緯。氣末也。在人則湛一。心也本也。攻取。氣質也末也。孟子論浩然之氣曰。志氣之帥也。旣云帥。則氣非志之卒徒乎。心與氣質。俱是氣也。自有帥卒之分。是亦氣有本末之明驗也。學者不知此本末之分。將何體驗而照管。又曰。湛一之氣。通天下一也。無物不有。無處不存。如自墜之枯枝。自鳴之洛鍾。先律之灰。引鐵之磁。皆氣之靈處。雖糟粕煨燼。獨豈無神底。又曰。氣質之性。亦有兩般。一。各正性命各一其性之類也。一。淸濁粹駁剛柔過不及之類也。假如鳶飛魚躍而單指其理。則是乃本然也。兼指其氣。則鳶只知飛而不知躍。魚只知躍而不知飛。此非氣質而何。然此卽各正各一而無害於氣質者也。若夫淸濁過不及之類。雖同一鳶魚。而飛有能不能。躍有善不善。此則有害於氣質者也。其論治道則略曰。易之用。時位才三者而已。一陽統五陰之義。亦宜潛玩。二五中正。君臣之位也。一陽居二統五陰則爲師。君道下降而天下亂。一陽居五統五陰則爲比。君處正位而上下和比。又曰。其要用賢急矣。易之爲書。廣大悉備。無乎不當。其全篇主意。不過曰君子小人進退之機。而第一卦已曰利見大人。書之二典。各先序列己德之後。次陳乃命分命疇咨疇若。而堯以不得舜爲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爲憂。以至於湯之聿求元聖。高宗之於夢得良弼。文王之於自吾先君大公望。武王之於余有十亂。周公之於吐握。罔不以得贒爲急。畢竟做得萬古之一治。自秦以下。雖雜以伯道。穆公得百里奚,蹇叔。孝公用商鞅而伯諸侯。漢高用三傑而一天下。其外如光武之南陽諸士。蜀漢之孔明五虎。無不以得人而猶能匡復而鼎足。此豈非尤有所彰的無餘者乎。又嘗觀於刪詩編次之規。則周南召南。無非文王之德文王之化。而其所以相與輔佐之資。必以周召歸重。而曰二南。又見周南之篇。螽斯以上。雖全屬文王及后妃。桃夭以下。必以輔治之賢爲主。故次稱兔罝野人。而以見在朝之賢。末乃以振振公子結之。而歸功於周公之輔治。召南之篇。以召公歸重。而羔羊以下。次第以各其列侯得人爲序焉。末則統以南國列侯無非騶虞爲序。又按國風編次則其例首幾篇皆以君德或民俗言之。中間每以賢者之用舍或小人之進退爲言。而小大雅之體亦然。觀於論語而微子一篇率以古今賢人之隱而不用爲歎。武城。一小邑也。而猶以得人爲問。中庸曰。其人存則其政擧。孔子之意。亦豈不以用賢爲急。又大學平天下章。竟以用人眷眷不已。曾子之心。亦如之矣。且孟子曰。不用賢亡。又於樂正子之爲政曰。喜而不寐。此又孟子之心亦孔曾之心歟。周子嘗曰。贒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程子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材爲本。朱子曰。有志天下者。求士必於無事之時。又曰。人才衰少風俗頹敗之時。士有一善。卽當扶接導誘。此可謂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後之人若以聖人爲不足信而不信則已。否則治天下。可不以用賢爲急乎。又嘗曰。用人理財。有國之急務。財之爲言。才也。得宜甚難。用之以公則天下可平。取之以私則一身不保。夫天地以生物爲心。而民所以資生。惟在於食。若國君貪戾而奪民之食。是自絶于天也。嗚呼。府君雖處畎畞。堯舜君民之志。未嘗頃刻忘于懷。聞有一善政則喜溢于辭表。有庶幾之意焉。聞有盜賊饑饉則隱恫不已。至或繞壁耿耿臨饌咽咽。每因士友求見爛紙曰。昔淵翁初年。謝却世緣。不願聞朝廷得失。晩而旋悔曰。政令得失。實關世程汚隆生民休戚。古史尙觀。况於並世乎。府君嘗倣庠塾古制。擬於閒靜地一區。搆五樑屋四五架。中爲正房。而擇朙經篤行可以爲師表者一人居之。兩夾室。求八歲已上形端才秀者各七人處焉。而各房必置經傳史書及文房諸具。又置田土。以備應用。皆當聞官立約。隨宜排定。而敎之幾年。無可就之望者歸之。更求充員。期欲成就。得多少人物。竟齎志未遂。又常語學者曰。儒字。從人從需。必盡需人道者。乃可謂成己成物。體用一致。而方是通儒全才也。及易簀前日。猶憂世慷慨。歎天下之純坤。痛異類之橫肆。因誦華陽翁感春賦。賡之以張橫渠有志未就之文。嗚呼。府君憂國之忱經綸之才。旣無以表著當世。又不喜著書立言。則道德學術之懿。亦恐隨而泯滅。玆與及門諸人。收拾若干卷藏于家。後之人。苟能讀其書而求其心。則庶幾知其範圍之大規模之密。有以紹前而牖來者耶。鰲谷梅山肖子。老洲高弟也。而常稱之曰。謀慮周詳。可屬大事。肅齋一世之儒宗也。立軒。幷世之君子也。而亦稱之曰。學具體用。或曰。孔子純臣。或曰。朱門隻眼。或曰。爛用天理。卽此數言而求之。亦知其大槩也耶。不肖顓蒙。其於考德之文。不敢容易發揮。久而未就。今始略記平日言行事爲之梗槩。而至於學問之極至。道德之廣博。實不能形容其萬一。惟門下於我府君。知德最深。勿拘不肖之疏略。克闡德業之盛。俾有傳信於後。不勝懇禱之至。不肖孫鎭衡泣血謹狀。

墓表[門人權憲洙撰]

编辑

先生諱輝冕。字純汝。學者稱之曰仁山先生。蘇氏系出晉陽。上世有諱希哲。爲麗朝上護軍。世承珪組。傳至諱斗山。號月洲。以文武兼才。早師尤,春兩先生。熟講義利邪正之分。及闡魁科。進退升沉。惟兩先正是視。或排擯瀛鴨。或出按戎節。至己巳禍。竟被廢錮。寔先生七世祖也。高祖諱成集。曾祖諱始運。祖諱洙榘。成均生員。師中洲李文敬公。以文章行義。聲聞藉甚。考諱亨述。早世。妣光山金氏。諱在俊之女。沙溪先生九世孫也。貞靜和順。備有女範。以純祖甲戌八月二十九日擧先生。方有娠。夢虎入懷。生而姿相特異。稍長。擧止不羣。見之者輒期以遠大。九歲。丁外憂。生員公敎之以法度。母夫人亦性嚴有侯氏之風。先生幼少時。進學多有資於家庭。年過弱冠。文詞日進。而便有求仁之志。及師梅山先生。專心爲己。造道日深。梅山先生甚器詡之。自是潛心於六經四子之中。旁通於程朱折衷之說。或詳或略。語大語小。莫不融會貫徹。或單節取義。或統觀全篇。照乎上文而推解其下。應乎下文而逆推其上。實有得於聖經言外之旨而多發前賢所未發。雖稱之以朱門隻眼。未是過也。人或不識涯涘。妄疑以穿鑿曲解者有之。此正朱子所謂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者非耶。宜無怪其有此說也。竆理實踐。存養居敬。而渾然有成。其爲學之始終也。望之山立。卽之春溫。灑落如風月無邊。活潑如鳶魚自得。此盛德之著於外者也。事父母極其孝。處昆弟盡其友。睦於親戚。敦於故舊。御家而嚴。接人而恭。儉於衣服。節於飮食。此先生庸行之常而大德中川流也。至若經綸一世。堯舜君民之志。卽先生之素所蓄積也。是以百王治亂之跡。戰守簿牒之末。莫不究覈其所以然。嘗曰治國用賢最急。歷觀今古。其治常於此焉合之。其亂常於此焉背之。又曰。理財亦有國之先務。而財之爲言才也。得宜甚難。用之以公則天下可平。取之以私則一身不保。又曰。儒字從人從需。必盡需爲人之道。方可謂需世之通儒全才。今之學者。讀書不求實理。日用不察當行。率不免迂於事情。嗚呼。先生豈無實得而有此一時之空言乎。趙肅齋,韓立軒常稱之曰。學具體用。洪鰲谷,任鼓山。亦許之以經綸榦局。卽此諸公之言而推之。先生之道德深厚宏博。而亦有弘濟一世之策。從可以窺其一斑矣。嗚呼。先生有如此之學。有如此之志。而終老林樊。不能使斯民被澤。此豈非伯淳之無福。天下之無福耶。先生嘗以爲世之汚隆。係於聖經之明不明。日與門人小子。極意講明。務臻斯理。期欲使孔孟之道不墜。程朱之旨復明。至老不倦。凡於害道之說。闢之廓如。嗚呼。先生憂道敎人之誠。亦深且切矣。聖上辛巳。除繕工監役。以大臣筵稟。特陞典設別提。尋拜全羅都事。壬午。除司憲持平。皆不就。以己丑四月十二日。易簀于正寢。享年七十六。士林莫不相弔曰。哲人萎矣。斯文喪矣。五月甲戌。葬于家後負壬原。配恩津宋氏。尤菴先生六世孫諱純圭之女。先先生卒。葬于益山郡西元永洞向未原。子敬逵。早歿。孫男鎭衡,鎭恒。女適安東權絅洙。絅洙。卽憲洙弟也。次適恩津宋秉建。有一男幼。嗚呼。我東。自箕聖數千載而至本朝。羣贒輩出。彝倫得而有敍。道統賴而有傳。不幸挽近以來。世變層生。異言橫騖。至於西夷鴂舌之敎爛行而極矣。于斯時也。先生挺然特立。一任闢邪衛正之功。隱然存大防於無竆。此非天降吾先生。使當一治之責耶。昔程叔子。於明道墓表曰。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孰知斯人之爲功。旨哉言乎。先生造道旣高。愈撝謙德。不許向人徵文。然不可無竪一小石以識其葬。而謂憲洙親炙有年。覿德最深。先生兩孫。誤此有託。以情以義。不遑以不文終辭。遂掩涕而略撮其槩如右。豈敢曰形容其萬一哉。

遺事[門人李思僖錄]

编辑

先生弱冠。欲受業往謁老洲吳文元公。文元公方寢疾。肅齋趙丈。爲問疾在傍。從容相勸曰。吾儕亦將卒業于梅山洪先生門。可且勿還。先生曰。師生大義也。豈無親命而遽定也。遂辭歸。翌年癸巳。始贄見于梅山先生。

夫人宋氏喪期旣終。宗族知舊。率以卜姓勤勸。先生曰。禮三年而娶。達子之志。此雖與親聘有間。其宴好一也。子尙悲疚。父而宴好。可安於心乎。

居家極儉。衣服飮食。切禁奢麗。衣則冬綿夏麻。朝夕自奉。饌止數器。器用磁瓦。居處房室。安於樸素。只得不病而已。倭洋等物。至使家衆亦不許近身。

日用動靜之間。雖一語一默。一坐一立。未嘗見斯須怠慢底意。長夏盛暑。必整飭衣帶。究經不輟。非有愆節。終日端坐。未或攲偃。至隆耋如一矣。

心常安於正。雖尋常几案書冊。朝夕饌器及左右日用之物。恒有定位。些有偏斜。必使之齊整。

聞人之善。欣然若己有之。聞人有不善。愕然若不忍正聽。此是素性然也。

凡接人經禮擧業及農圃戰守之類。無不隨其所業而竭端焉。至若天文地理醫藥卜筮筭數之類。亦各因其才而詳說之。卒乃命之曰。此特竆理之一端。非學者之急務也。吾於此等。亦嘗致意。而及到精微處。必有一重膜子隔礙難曉。若欲透過此膜子。必費盡許多精力而後。乃可見得。旣是費精。豈若專力於聖經之實地也。

與人相接。常設以身處其地。而自然溫恕。故雖賤愚人。未有不輸其情者。至於品題淑慝。辨析義利。無問事之大小。一刀兩斷。便有凜凜然秋霜之意而無少假貸。故人莫不畏而愛之。

辛巳冬。有一朝士來言金重菴事曰。旣長書疏廳。身被重譴。又使其門人出位傷勇。未知讀書人亦如是乎。先生正色曰。朱子以爲國家危急存亡之際。雖韋布之士。不可不言。當此風氣頹靡。蠻夷憑陵之時。此等人。當扶接導護。使之風動四方可也。子何出此言也。及至甲申。重菴宥還歷訪。先生欣然出迎。相敍阻懷。因講討經傳。夜定。從容言曰。吾兄前日之事。以世道則振綱攘夷。其志非不壯也。在吾儒行藏語默之道。恐欠中正。金公然之。先生之扶正氣厚故舊。每如此。

凡事未嘗較人毁譽。惟義是比。而有千駟不顧一芥不與底意。以故。或目之以軍中畫一法。或歸之以疾惡太甚。或規之以行欲其圓。此等人豈深知先生者哉。

嘗曰。吾聞之師。曰人非堯舜。每事豈能盡善。觀人須觀其大體。此言足以爲爲上者之師法。若取人而必欲具備。則具備者幾人乎。故爲人上者。當以合衆明而爲明。合衆聰而爲聰爲心。

嘗謂門人曰。聖賢之書一字一句。何可容易放過乎。今之學者。率務涉獵。以朱子寧疎無密之語。把作眞詮。又從而辭曰。朱子之釋。已無餘蘊。更何必苦索。蓋不知朱子此語。特爲當時穿鑿者發。朱子於大學亦不云乎。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此豈獨大學爲然。他經亦當以此爲法。若看得註解如彼其易。則以若先輩之聰明才智。其於講義之際。異同之論。又何不一之多也。張子曰。文要密察。苟欲矯今之弊。亦當曰寧密無疎。

每讀書。必字求其訓。句探其義。一有難曉處。輒記于一小冊子。以爲思索講討之資。而讀而復思。思而復讀。以至洞徹無礙而後已。

先生之終身循環誦讀。卽三經四子及小學近思也。就其中日講討而不舍者。庸學爲最。論孟小學近思次之。

學禮者。或以節文太煩爲難。先生曰。夫禮者。天理之文。人情之宜。苟能先務其本實而大綱旣立。則節文雖多。條目畢擧而自不見其煩也。

嘗語學者曰。敬。乃聖學之徹上徹下成始成終之工也。動之持敬。莫切於九容九思。靜之持敬。無加於惺惺不昧不容一物。此卽先生靜存動察之要道也。

嘗論及古今治亂之跡。因喟然歎曰。今之人君。苟能思治。遺經尙存矣。三代之治。不難可復。而其於不信何哉。又曰。父母之於子。聖人之於天下。其至誠惻怛之心一也。故余嘗以爲父母一家之聖人。聖人萬古之父母。若爲人子而不信父母。則家必敗。爲人上而不信聖人。則國必喪。又曰。爲治之術。莫先於得人。旣得人。則又當稱才任職。然後事可就功可成。又曰。聖人不常有。異才常有。故自古未嘗有借才於異代者也。人材之作。莫盛於我朝。而如柳磻溪馨遠。可謂經濟之才也。未曾展布所蘊。竟死林下。惜乎。

己丑三月。先生患反胃嘔吐。漸至危篤。而初無一言及私計。惟終始眷眷而不已者。一則憂世慷慨。二則勉進後學也。先生誦華陽翁感春賦悲天下之澒洞兮謇誰與而易之之句。因謂二三子曰。道豈遠乎。術豈多乎哉。內而吾心所具之理則仁義禮智。外而此理之用則自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以至禮儀威儀之三百三千。無一物而非此道也。此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者也。求之於論孟庸學。皆不外乎此。推之以詩書易。亦無非此道理而已。奈之何鴂舌之徒異行之說。紛紜橫騖於天下。使我人道。同於禽獸也。此非他。卽背斥聖經。侮慢程朱故也。嗚呼。聖經之道無所施。程朱之言無所容。不知何時復見天下之淸矣。又申之曰。人之所以爲道。四德五倫而已。所以爲學。眞實心地刻苦工夫。乃是八字打開者也。

又曰。大抵聖人之道。只不過平常底道理已矣。噫。彼異類。以奇技淫巧。看作大道理。更不知聖人之道爲何件物事。其爲人。誠可哀而不足責也。余嘗讀韓文公原道。其曰道德詩書父子君臣粟米麻絲云云者。其非所謂平常底道理乎。故吾以爲文公。眞因文悟道者也。亦可謂善讀聖人書者也。乃命徐禹錫讀原道一統。

又謂諸生曰。君輩幾人。若種種聚講。其爲益必不少。日後春秋講會。勿以吾不在而廢之也。

徐禹錫問。讀何一經書可以收功者有之乎。先生曰。豈其然乎。聖經須要盡讀通貫了。方可言效。禹錫又曰。願聞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曰。使一身放在天地之中。禹錫曰。敢問何義也。曰。與萬物同其體。仁道自然生。

先生曾與金重菴書而論及數條經疑。其答方轉到於易簀前日夕。先生親自披閱。因與諸生一場論辨。其時言論風神。怳若平昔。見之者莫不驚服。

疾且革。更正體端臥。復親自正冠正枕而終。方其易簀。白日雨下。轟雷忽作。嗚呼痛哉。嗚呼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