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山集/卷十
題後
编辑題金剛山內外摠圖後
编辑周禮職方氏。卞九州之人物長短强弱。一係之山鎭川浸。而其分域千里之間。風氣所囿。人物皆同焉。我東金剛山。國人視之爲遐域。而其實圻關之際。不出四百里之內。則其奇偉壯特之氣。决不但屬於仙釋詭幻之類。而鍾之爲人傑。京都與關東無以異也。然東方自古無奇士可以敵金剛之氣者。此余所大惑也。司馬子長爲文章。雅好山水之遊。而今考其列傳。則往往肖其所觀。於項羽紀。雄邁飛騰。可以知其遊趙魏鉅鹿之間也。於夫子世家。平厚蘊藉。可以知其遊鄒魯闕里之際也。屈原之悲凉感慨。則三湘巴巫之觀也。李廣之孤往獨赴。則常山太行之勢也。貨殖封禪之優贍廣衍。則三江七澤之呑吐也。原嘗春陵之穠麗輕纖。則二京五陵之繁華也。長河千里而一曲。則范蔡傳似之。五岳盤礴而穹崇。則五帝紀似之。峩嵋台蕩之崒屼。龍門呂梁之傾險。則蕭陳信布之傳似之。至於奇峭巉削。如飛如刺。怒者若擊。喜者若俯。劒戟森立。瘦骨挺出。如專豫聶荊五人傳者。中國之山無之。不知子長於何觀而爲此傳耶。漢武帝使楊僕滅右渠。而又使彭吳通濊貊之塗。而置滄海郡。豈其時子長一來遊此。而此傳之成。適在其後耶。不然。何其似之甚也。余未觀金剛而能談金剛。以其有圖記也。而竊恨以金剛之奇而在於東國。而獨無士如之。庶幾遇之於古今文章中。而偶讀荊聶傳。肖其奇峭。若上歇惺樓。觀所謂衆香城者。倚薄層空。不覺躍然。題其圖首。
題家莊廣輿記後
编辑大地一車也。山川有小大。道里有近遠。華夷有界別。人物有聚居。此車中所載也。古聖人畫埜分地。營建都邑。閭井有位。田疇塍溝有域。宮室園陵城郭廟寢墳墓皆有區置。歷代興亡。人民謠俗。名賢遊宦。仙釋道觀。幽遐奇怪。亦莫不存。所以備車制也。至於運用之方。必待御者嚴裝整理。六轡四牡。如組如舞。然後無覆轍敗載。而其法甚具。卒莫可究也。自禹貢九州。以至於六合之外。象譯十重。而其所以齊治控御之術。亦不可勝窮。而至於山川形勢。華夷界限。風土物産。與夫省路縣府沿建革置之蹟。經世者亦不可不綱紀其略。如戒車就塗。亭舍遠邇。原隰險易。苟有不知則不可進也。黃帝制八索而並治九丘。虞有禹貢而益又爲山海經。楚左史倚相。亦盡讀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文章輿地。相爲經緯如此矣。故廣輿記。學者所不可遺。而其輿之廣。至於右絓若木。左躪扶桑。靡遠不曁。則東人亦卽其間而共載焉。此余所以樂爲之莊也。嗟夫。是車也。雖不足爲司馬子長遊。而爲宗少文畫則有餘。余將卧遊其中矣。至於左廣右廣。範驅中原。此在善御者。非可議於今日也。
題破閒集後
编辑士有侮古而夸今。大抵見聞之陋耳。世謂開京右武。而文盛於我朝。若益齋圃隱諸君子。所以啓我朝之文耳。非爲麗也。其說近之。然麗未嘗無文耳。所以剞劂而傳之。以爲不朽之圖者。不及我朝文士也。破閒集者。李仁老所撰。仁老當盛麗之運。君臣酣樂詩酒之遊。閭閻與九重無隔。雖非可爲治世之法。而其人之安樂太平。吟咏性情。以成一代之俗者。可以想見其彷彿。而其詩亦淸纖疎朗。雖未知爲和平簡淡之調。而以比諸悽楚激射流宕散渙之聲。則亦有間矣。當其時。詩人之輩出。無異盛唐。而瀛舘文苑。所在布列。使其時人刻一部。戶鏤一帙。以較諸今人未爲不可。而沉湮寂寥。一任其覆瓿。則亦可見其時文士之實有餘而華不足。然以此受侮於今人。則必有笑人於地下者矣。嗟夫。士方在世時。山窻食硯。燈下引錐。從千古紙堆中而得其影響。以發於詩文。嘔腸刳衷。心鐬肝鉥。身不得當者。冀垂之後世。以傳其姓字於無窮耳。當時子孫無氣力。又無朋友之助。不幸而至於磨滅者有之。亦復鋟梓。甲乙如今人之爲者。而又不幸而遇盜賊回祿之災。而不得傳者有之。又有窶人陋巷。下簾著書而聲氣地勢。不足以動人。自其生時人無得以知之。且或才挺一世。文超三古。不合於時眼。而人不甚惜。如鳥獸好音之過耳。如草木榮華之飄風。漫無所省而往往零墜散佚。湮泯廢沒。顧其所得有雖如遷,固,向,雄之俊麗蔚郁。欲尋其殘斷敗缺之跡。而亦莫之得而識之。此豈非士生東方者之不幸之甚哉。故士亦何所爲而放意乎。當年極身之所欲。而終歲窮愁。耽於著書。欲何見耶。然亦有不必傳而能傳。傳亦未必久而能久。如此集之殘編剩馥。出之於晦曀蔽壞之餘。使當世右文之風。復光著若發蒙焉者。抑豈非幸之幸耶。雖然。金庾信,姜邯贊未嘗著文。而人無不知。薛弘儒,崔文昌配食文廟。而其遺集闕如。則無論古人今人。士其可不知本哉。
題十六國春秋後一
编辑十六國春秋者。後魏崔鴻撰也。司馬氏之亂。五胡馳騁。各自爲國。漢後爲趙而趙分前後凡二。燕又幷趙而入於秦。後復國而更分南北凡四。秦有前後而別爲西凡三。凉亦有前後。而又別爲北南西凡五。幷李雄成赫連夏。是所謂十六國者也。鴻之體裁。厖雜謬亂不足言。然往往因其本史而無甚裁節。故可以見諸國之實錄。要之不可廢也。嗚呼。當魏晉之際。何鄧王氏之徒。厭薄事務。抵掌談玄。而不知十六國之禍已胚胎其中。盖其初。因二三士人之樂於無事。而其終至於天下豪傑。首尾二百年。蒿目薰鼻。而不能以自救。何者。夫人之厭事。無論家國。其弊也卒之紛綸膠擾而不可解。此勢之必至者也。是故。聖賢之爲世。遑遑汲汲而常若不可及。何者。懼其一朝至於紛綸膠擾而不可救也。嗚呼。使此十六國者。自言其禍亂之由。則未必知自衍澄。然而起衍澄而問之。則衍澄雖辯。亦必謼服而無辭。何者。衍澄盖亦身丁其害也。嗟夫。後之君子。豈復有衍澄也哉。然一或厭事樂誕。則禍無大小而必至於潰亂。苟以爲未見其害而不爲之所。則馴入於衍澄而不自知。嗚呼。其可畏也夫。
題十六國春秋後二
编辑世之無史才久矣。豈惟今人之不幸哉。馬,班以來。自東漢二十八將與凡馬援,嚴光,馮衍之徒。皆無光輝動人。如古之韓,彭,良,平至于今勃勃如生者。况其下如魏,晉,宋,齊,梁,陳人才尤下之時哉。故凡後世之無良史。亦足爲古人之不幸也。豈獨不幸於今人而已哉。嗚呼。十六國之際。五胡分裂。華夏朝興夕敗。而其末也。南北牉立二百年。可謂生民以來。極亂之世也。然而其間人才。往往有特異而不世出。如張賓,王猛,慕容恪垂之流。雖求之韓,彭,良,平之際。亦未見其多讓。使其得如班,馬之倫。鋪張發揮。抑足以照爛人耳目於百世之下。今觀崔鴻之書。頗贍該詳悉。然其體裁冗駁。不類於良史之例。且其藻采章句之法。不足爲操觚者之供。是以世之知之者罕。而畜之者絶無焉。又其略入於晉書。而晉書亦不易得。其不幸吁亦甚矣。唐季五代。其亂甚於十六國。其人才又不及遠甚。然歐陽脩之史。雖黥髡屠販之輩。其叙次生色。猶可以動人瞻聆。亂世崩離。文字之傳不多。而其傳者得脩而如生。鴻之書紀傳之多。或至於累牘連編。而其人愈晦而不足觀。則世之傳名者。亦有幸不幸於其間歟。嗚呼。世之無馬班久矣。此豈獨文人之不幸哉。然是書也。間有朴茂而渾成。按其跡。猶或可以得其人。此又宋以後爲史者之所無也。
題韓信傳後
编辑嘗觀范雎,蔡澤持一節於秦。以終其身。求之朝齊暮楚之時。盖亦難得之士也。是其白首不遇。愁苦困厄。而徼幸一朝於秦王之庭。其心感激傾倒而不可去。乃人之情也。夫韓信以彼其材。當劉項之際。反覆其手。可以得志於天下。武涉蒯徹。抵掌一語。而尾生,孝己亦足以回其節。然而回翔俯仰。濡忍而不可變。區區以自解。亦不出於推食解衣之際。觀其意態。殆若臧獲之戀簞豆。何其鄙哉。嗚呼。男兒有所至困。方其懷抱利器。世莫我知。彷徨躑躅於屠肆釣磯之間。勞苦倦極。腸枵體萎。而又項梁父子。遇之以凡夫。牢落而不得志。當此之時。蕭何一言而致之於戎壇之上。握手吐哺而言聽計從。此所以談士說客涉,徹之辯。不能以乘其隙。遂至於馳入趙壁而不自疑。襲奪齊軍而不以爲怨。寧刎鍾離昧窮交之首。而不以自外。雖黥布,彭越,盧綰之屬。次第皆叛。而信之爲漢尾生。可以保百口矣。若是者何哉。盖其愁苦困厄而徼幸一朝於漢王之庭。其心感激顚倒而不可去。乃人之情也。是故。古之明君良將。必有所私之士。拔之於窮苦之中。而投之以心腹之際。美衣甘食而分我之所安。是以至於殺身而不之悔。此韓信之所以不叛於漢也。然則陳豨之謀。信亦不之知也。是固有不敢信者。盖漢中之恩已竭。而後車之怨方深。彼縧鷹檻虎帖耳。而思風雲之便。未必無是理也。嗟夫。士有大才。阨窮而不得志。徼幸一遇而不自重。其身往往至於僇辱如信者多。嗚呼。士其可不知道哉。
題後漢書後
编辑閱家藏古帙。得東漢書二卷。盖爛逸之餘也。其一列傳。鄧禹爲首而尾以馮衍。其一則外夷諸傳也。仲華以東京元功。名業卓犖。韓淮陰,蕭酇侯之流亞也。敬通文行偉然。又非叔孫,隨,陸之比。然而二傳筆力纖弱。太無光焰。千載之下。不能動人之色。悲夫。盖嘗以爲良史之傳人。如畵工之傳神。衣冠似矣。長短似矣。鬚眉觀頰似矣。猶未也。惟得其意思所在。然後方見其人。顧長康之加毛。僧惟眞之眉後三稜。盖所以傳其神也。凡其意思之所在。則雖飮食起居之際。言笑嗜好之末。亦無憚於重複而支離。是以執玉高卑。其容俯仰。無關於書事之體。而左邱筆之而不遺。沛宮歌呼。諸毋冗猥。無益於記言之實。而子長累牘而有餘。何者。要得其意思所在而已。邱明子長稱千古絶調。盖在於此而後。史之不及古人。亦在於此。彼陳壽,范曄之徒。何嘗知此意哉。其見旣不及。則其文日卑而不自返。勢所必至也。嗚呼。世無長康惟眞久矣。雖有鬚眉顴頰之似。其神已不傳。後世之史。亦猶是也。其言語功業。雖能以烜赫當世。孰使之不朽哉。鄧仲華嘗言。得效尺寸。垂功名於竹帛。其志盖夸矣。其不遇子長。豈非不幸耶。况吾東方之人。史述無可言。士之生於此者。其能附驥尾而不朽者。果幾人哉。余於是。竊有悲焉。况此數卷殘書。宜無足以自存。而記此言者。不足以俾壽其傳。則此余所以重爲之感慨而不能已者也。
題邱瓊山集後
编辑中國之視瓊崖。猶三韓之視耽羅。然耽羅入輿圖。已自麗末。雖在極界。亦不出千里之內。而迄今無聞人。惟瓊崖在萬里外。唐,宋以來。猶視以荒徼。然丘仲深以孤童。羈遊燕中。再擧而占二甲。文章學行。濟之以經綸。淸朝策名。遂跨一代中華之彥。亦云奇哉。今我耽羅。固無其人。縱或有之。亦安能展其才如中國哉。亦可以見大小之分矣。夫瓊崖。自宇宙來。山河間氣。鍾之一人。其生也。意其有異。及觀其傳。祖普樂善好施。値郡大飢。爲義塚。封其塗殍百餘所。每遇淸明。必洒飯設奠。幽明德之。普旣壽享期頤。而母李亦守志食貧。顧復敎誨。有孟母風。嗚呼。其有所自矣。醴泉無源。靈芝無種。豈可信哉。余嘗謂大學衍義補。後世之周官。及觀其奏議。有乞嚴禁。自宮人以爲淨身千餘輩。敢於闕前。趕打執政。譬之北魏羽林焚張彝第。魏主不問。遂啓高歡覬覦之心。不宜使其漸遂長。其言累數百。明白剴切。如見幾百年後魏忠賢輩亡國之狀。其亦奇矣。其他意見高奇。爭論是非。雖非必一一中道。亦可謂第一流人矣。惜其晩入黃閣。百不一試。豈惟公之恨哉。然以海外絶儻之人。而能爲昭代。掌其調鼎之重。可謂幸矣。如三韓之人。乃在中國數千里之內。尙拘於華夷之限。而不能有所爲。余於是重有感焉。
題完山世乘後
编辑成乾廟之歲翌月夢。若官廨者云有我先祖畵像。敢拜之而敬瞻焉。黲綠袍加紗帽于首。貌若豐上而瘦下。年若可三十餘。有記於簇上。而若云莊陵之世。我先祖宗班公獨拜送越中之行。以此得罪。其時光景。頗寫之圖中。而皆世所不傳者。余遂與數三宗人。歎悲其幽光潛德有如此者。而子孫不能傳。以至泯滅于世。彷徨撫摩而不忍去者久之。覺來甚異。其事遂著之。嗟夫。吾家文獻無徵也久矣。楊谷以上四世。惟終南于寒暄門人錄中傳其名氏。而其外寥寥。嘗聞厚陵謙恭。諸子皆令歸依佛寺。而其封爵皆依大君諸子之例。故吾先祖守道正。以親王子。不封君。守道四世數十人。正守監令。獨依始封之號而卒無升。然厚陵諸派。升至君者甚夥。而惟守道諸孫如此。以此知守道謙恭退讓。最得厚陵之風。守道之號。盖亦以爲人近似而遂錫之也。昔孟僖子稱夫子之聖。以爲其十世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六世祖正考父。三命而滋益恭。聖人有名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盖讓與恭。德之基也。守道之後。終南以儒聞。宗仁以節鳴。懶眞兄弟皆以官顯。然皆不足以當之。雖十世之後。庶幾有其人哉。語山,崑山生卒。雖不可知。以世考之。其當顯莊之際。余悲文獻之無徵。而記于此。以俟後人之博雅。
題樂志論後
编辑方正學曰。人之常情。不能安於藜藿。則不能享八珍之奉。服布疏而厭者。其衣文繡也必驕。未有濫於貧約而可處富貴以免禍者。故有慕利祿之心者。死於貧賤者也。隱居自得而樂之不厭者。功名富貴之人也。夫天下之人。除非聖賢。其見小利。未有不汲汲而求之。至於文章。雖一藝也。今人未必求其極到之處。自少成習。唯在於應擧文字。區區自畫。要以如式而止。才之不逮者。汩沒於剽飾。而根基不立。其終至於並與所謂科文而棄之。同歸於不文。其或有志於根本。高視濶步者。譏之以迂疎。是人又不能執志牢固。例又中途而棄而歸於程文。卒又無得而反不及於初學科式之人。是以文章亦不及古。而爲世人之譁而笑之。然是豈文章之罪哉。世未有多讀書博識而不能爲科文者。其科文之成也。又必能名世自立門戶而高於人數等。今世之敎子弟。不以是而求之於末。亦甚惑矣。夫文章小技也。人家子弟生。而父兄之願與師友之望。必在於富貴榮達。而至於道德學問。則以爲迂濶而不之願。營營逐逐。天下皆是。而求之者甚急。得之者甚勞。僥倖於千百之一。而其不得者終身無聞。而死於困貧。方其平生。身不得一日休。而心不得一日閑也。此皆不迂濶之爲害也。世以孔孟爲不遇而死。然孔子爲魯司冦。攝行相事。狐貉之厚以居。孟子以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於諸侯。不可謂不富貴矣。當是時也。天下之人擧皆汲汲於富貴也。彼其視孔孟之閉戶讀書。隱居求志。必有笑之爲迂濶者。與今人無以異也。然不能爲委吏乘田而死者。凡幾人哉。仲長統作樂志論。以自附於隱居之君子。世之讀此。皆以爲遠於富貴而厭文章道德。以爲貧賤之階梯。至於决科圖䆠。要不外作事之近且緊。愚則不然。推方氏之論而曰。有慕利祿之心者。死於貧賤者也。隱居自得而樂之不厭者。功名富貴之人也。不務文章而謂尋摘可以速化者。終身不得科第者也。慕道德學問而耻其僥倖於利祿者。懷黃金持粱囓肥之士也。嗟夫。世之人方且規規於其所謂近且緊而一聞探本之論。則皆欲掩耳而不聽也。不知此其所以爲迂濶之大者也。余讀樂志論而有感於方氏之說。書以警家中之少輩。
題方正學蕭僕贊後
编辑蕭穎士。唐時文章士也。有僕事之甚謹。而穎士性褊躁少容。時笞罵之。至不能堪。僕拭涕奉承。不敢怨。惟恐拂其意。穎士笞罵不爲止。客僕嗤之曰。曷不去耶。僕曰。去之誠何難。顧惜主人才不忍耳。遂終其家不去。余見其事於小說。而意感之。今見方正學有小贊。可謂先獲之矣。遂又感而續之曰。
夫人之愛才與其好德。盖得之秉彝之性。而非出於勉强。後世之人。遂失其性。而好惡之情。多反於常。惟蕭氏之僕。雖苛笞怒罵日加于身。而不忍使其天之喪。夫何士君子。大冠峩如。舜趍堯行。而其愛才之性。不如馬前之卒。如唐之柳,韓。宋歐陽,子瞻兄弟。其才豈直穎士之流。而每每見嫉於世而爲其中傷。而况苛笞怒罵未嘗或及於人。而人之仇怨有甚於笞罵之行。則其理有不可度量者矣。書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嗟夫。此豈可得於後世之士。而若此人者。不幸爲僕隷之賤。此君子之所以傷也。雖然。使唐,宋之士而爲役於此僕。而曾不能得則方氏之贊。可以不朽而千載有光者矣。
題高靈申氏追遠稧帖後代家大人作
编辑世人未有見五世祖者。是以服止於高祖。而禮制無五世祖之服者。非以其親盡也。使其有見五世祖者。豈可以無服也哉。雖十世猶是也。余嘗爲妄言曰。使十世祖而在者。見其子孫貴富榮樂則喜。貧寒疾病則悲。與其父母之情。無以異也。特無壽比彭聃者。故雖孝子慈孫。亦置之玄遠杳邈而不之思耳。然至於爲其子孫者。則未有不知某世某人爲我幾世祖。或史乘著跡。或譜牒傳名。或丹靑墳墓而依俙彷像於心目之間者。此與其先祖之全然不知四五世之後雲仍面貌儀狀之爲何如人者。大有間焉。則其先祖之心所謂見我富貴榮樂則喜。貧寒疾病則悲者。在我子孫。足可反以求之。以爲其無窮之慕者矣。今夫丹靑譜牒之外。最可寄慕致敬焉者。盖無如體魄之莊而遐鄕異方。年代遼濶。幸而遺傳者。其子孫以爲迂遠。而歲不之一省。他人不憚松楸凄落。斷碑廢砌。夷爲禾黍。偸爲葬埋者。往往有之。香火不及而神道無所依。此其先祖馴底於貧窮疾病。而子孫恬然不爲之悲也。其肯曰余有後乎。此申氏追遠稧之所以作。觀其誓文。諸孫鳩財殖利。銖累寸積。以期于久大。苟或主事而不肖營私者。要之以明神。怵之以宗罰。其言甚嚴而其意至迫。或謂余昔張方平知益州。以齊魯待蜀人。蜀人遂不復叛。盖忠厚以待人。人亦自歸於忠厚。此其理然也。今申氏之言如此其切。其無乃有遜於張公之意也夫。余曰。不然。夫人子貧窮。得壺飧於道。將以餉其父母。持之入門。有童稚無知。偸取食之。使父母不救其飢而死。則安在其懷飧之意哉。是以蚤爲之敎勑誘䝱。甚至於撻之流血。負而生埋而不恤也。今申氏之人。無有高官鉅秩以裕財力。而鳩聚拮据。殆無異於塗之壺飧。其或有主事愚昧如童子者之不戒。而人子紆徐寬緩。不爲之操切則可乎。古之君子。報本追遠。雖百世之上。力有所及。則爲之盡禮。况八九世之親。其流風餘韻。猶爲耳目之所覩記。香火不繼。墳墓不保。而爲其子孫者。忘其約誓。犯其條禁。以自歸於無知之童子。使其父兄。不能遂其懷飧之孝思。則此又人理之所不敢出也。夫豈以申氏之義而有此患哉。盖孝子慈孫之心慮無所不到。而言或至於過也。此其所以爲忠厚之至也歟。讀此帖者。不以辭害意可也。從氏萬淸以余爲其自出。貽書求記。余不敢辭。遂書此以歸之。所以發父兄之餘意。而且以勉其子弟。庶幾以齊魯自待。毋爲蜀人所笑。則當自老人言始。
題太史公律書後
编辑繼體之君。未嘗患無才。患其才之或過人耳。夫人之有才者。必思所以用之。用之有善不善。而家國之存亡繫焉。然其不善用之者。非才之謂也。唯善用之而功效略著。然後方可謂之才也。故守成之君。雖善用其才。以才自用而有跡。則亦非吉祥可願之事也。何者。其身之雖免。其數世之後。必至於亂亡。此其理之常也。世以漢宣帝,唐宣宗,宋神宗。爲小康之主。然三國之亡。已萌於三君之時。何者。自恃其才而變其舊章也。曹參謂惠帝曰。臣等不如蕭何。陛下不及高帝。高帝與何。定天下法令旣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夫創業之時。臣主皆英傑。綱紀憲章。粗立規模。然而後世子孫精詳綜覈。雖欲馳騁而過之。終莫能及。非獨漢事然也。律書。將軍陳武等議曰。南粤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爲臣子。後且擁兵阻阨。選蠕觀望。高祖時天下新定。未可復興兵。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孝文曰。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爲意。朕豈自謂能。嗚呼。此數言者。萬世守成之良法。彼漢宣,唐宣,宋神之爲君。卽自謂能者耳。故明君誼辟。欲守其祖宗之業者。必先明乎祖宗之典章。修擧遵守。而能勿失之而已。非有所更張變改。務勝於前人。自以爲能耳。漢唐之後。陵遲數世。而成,哀,懿,僖。不勝其亂。遂至於亡。而宋亦未久而爲南渡。盖才之自用。無德以繼之。則反不如恭默自守。醞釀元氣。使民心國綱。不至於蕭索而顚倒耳。漢文帝自代邸入未央宮。夜拜宋昌爲衛將軍。鎭撫南北軍。其後自勒兵欲討凶奴。又馳入周亞夫等營。以觀節制。觀其才氣。豈兩宣宋神之下哉。特善藏其用而不露才之跡。故人無知之者。然天下太平而後世卒無有及者。苟後世果無有及者。則尙安以才名爲哉。
題遜志龎統論後
编辑三代之君。以仁義得天下。而仁義詐力雜用以取者。秦,漢以後莫不皆然。惟劉先主與孫,曹爲敵。而其所以經營天下者。恒主於信義。益州以前。無一事詐力之可言。是以。至於顚沛流離之際。而民襁負以從之。不忍去。當陽長坂之間。荊州男女十數萬口。橫潰蹂躪於曹操之馬足。而終無叛心。此庶幾梁山市歸之仁。而及夫從龎統,法正而西取劉璋。則玄德之信義掃地盡矣。是故。愚嘗著論以爲先主不能成功。由取益州始。今觀方正學論龎士元。亦以爲然。嗟夫。信義者。天下之所趍也。三代之後。世雖以詐力爲用。而民心所受於天者。未嘗或亡也。彼其居詐力之中。而若不知仁義之爲何事。然一有行信義之人。得於其見聞。則其心之油然感激者。亦不期然而自然。同心向之而如水之就下。推而達之。可以及天下而有餘。天下誠無其人。苟或有之。世雖下三代而三代可爲也。夫天下之得人心者。亦不患無地。當雲長之圍樊荊州之卒七八。歸於征蜀。而雲長以其餘。一擧而威振華夏。曹操至議遷許。如使其時先主在江陵。而呂蒙之師不入。則雲長此擧。可以指顧取河南。而曹操方鼠縮鄴下。當此之時。使孫乾結馬超。東距潼關。麋竺說張魯。下兵漢沔。龎統見劉璋而抽銳兵。繼張魯下。積粟給江陵。而東誘孫權。進兵合肥。北侵齊魯。而約分天下之半。則曹操之勢已孤矣。歲月之間。人心反覆。彼見漢勢之將成。遺臣故老。必有乘間而動者矣。自華歆王朗。以勢相屈而已。况劉曄之徒乎。一朝之頃。操不爲漸臺之莽。則必爲公孫淵而斬於其下矣。况操之死。在其後數年。則丕之孤雛。又不足辦矣。嗟夫。自益州之後。信義旣喪。荊州又失。崎嶇於一隅。而天下之勢已去。則雖無永安之詔。假以百年之壽。先主之失天下。已决矣。何者。先主無一郡之地。而並稱於孫,曹者。獨以信義勝。而旣失其所長。則智旣不及。勢又不若。何恃而天下可得哉。諸葛孔明好爲萬全之策。必要先固根本。此所以草廬之中。並揭荊,益之圖。而不能止龎統之謀者也。方遜志以爲先主君臣功名之心勝。而道術不足故也。嗚呼。可謂盡之矣。
題少蘇古史序後
编辑史所以備一代之事也。非今難悉。何以古爲。以爲今多忌諱。而古可以寄褒貶耳。春秋定,哀之間。多微辭。盖亦以近也。使爲史以寓是非者。寧爲古而今不敢者。非治世之法也。昔虞史記堯之史。而至於帝舜之事。直曰父頑母嚚。象傲。夫頑嚚傲。天下之惡德也。人所惡聞。而况人子之於其親。口不敢言而耳不敢聽者也。而史臣書之。不爲之諱。四岳言之。不爲之斥。夫孝至於舜。可謂能矣。君至於舜。可謂盛矣。然未聞以此罪其史臣。何者。史不可諱其實也。是以史臣之權重。而天下之善惡無得以逃於後世。此治世之法也。司馬遷爲史。亦上及三古。盖以爲古無全史。今因漢史之作而及古史而已。盖以漢世忌諱。猶不甚於後也。蘇子之才。雖不及於班,馬。亦良史之流耳。其不敢爲此而爲彼。盖衰世之志也。昔崔浩爲魏史。聞古有良史不諱之風。自多其節。直書拓跋氏前世之事。而立碑國門之外。遂嬰極刑。此兒童之見也。然足以藉爲史者之口。使後世。遂無直筆。此崔浩之過也。由是以來。當世公卿大夫碑誌之刻。又率多諛辭。雖欲以寓吾之衮鉞。亦何由哉。此古史之所爲作也。古史雖不可詳。猶可以考信而無諱。吾亦可以極言而無是非。使善惡之跡。庶得以爲勸懲。故曰衰世之志也。嗚呼。使後之人主。知虞史之書。不足以害舜之孝。而拓跋氏之惡。亦難以崔浩之誅而得掩。則世之良史。必接踵而出矣。又何止古史之足述也哉。
題家藏昌黎文後
编辑余嘗悲賈誼以如彼其才。不知默默以待時。憂愁自傷。卒以夭死。蘇子亦以自用之難。爲賈生之過。然三代以後之士。其才天得而不能展布於世。且不聞聖人知命之論。世旣不用而才大難用。阨窮悶鬱。遂至於不久其生者。世多有之。非獨賈生然也。當退之時。盖當世一人而已。且不唯當世而已。唐三百年亦一人而已。且不唯唐而已。孟子以後無其比。則其知而信之者誰乎。韓子曰。法術之士。世所不知。人主左右非愚則不肖。人主雖欲用之。問智於愚。問賢於不肖。其不可合明矣。夫是以。擧世不能知而賢智之士。雖有其才。難得以試矣。余觀退之之文。自進學解以至光範等書。皆不得志而求聞於人。其後頗進而至於侍郞。然屢黜而不久其位。論佛骨時。幾乎極刑。潮州以還。位不加。而以長慶四年卒。自元和十四年移袁州。至卒年不過五年。年不滿六旬。其間爲文亦多憂讒畏死。情哀詞蹙者。往往悽惋而嗚咽。比賈生三十三而夭。雖多二十年。而其不得志則均矣。以余論之。退之與誼。俱不知命者也。何以言之。宋世儒者。亦有才過人者。皆不遇世。而程朱俱享七十。眞西山亦八十。其悲愁哀傷之辭。不一見於文章。此非知命而能然哉。世以退之勝賈生。吾不信也。使其知命而不戚戚其生。則潮州表文。何以作也。故曰退之與誼。皆不知命者也。余於是。又有感焉。夫退之之於文章。亦極矣。使世之爲文者。至於退之。固無憾焉。然其於窮達。有命焉。如或不得而至於戚戚。則安用其文章爲哉。故君子必貴性理之學。夫文章與性理俱而後。始無賈生之患矣。余特書之。以爲才子者之戒。
題太史公天官書後
编辑漢儒。盖泥於禨祥。而卒歸於附會。自史遷已不能免焉。惜哉。其言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之時。星隕如雨。自是之後。衆暴寡。大幷小。爭於攻取。兵革更起。究觀其志。盖以戰國之禍。一歸之於天數。此其失也。昔三五之盛。何嘗無天變哉。特史無可考耳。何者。聖賢之御世。人民樂業。四海無事。以至於夷狄禽獸昆虫草木之微。無不得其所。天於是時或有五星陵歷。日月薄食。怪雲變氣之異。而人君又爲修省惕厲。以盡其消弭之術。則雖有天災。無由而成其禍。故變不爲災。而史不能悉記耳。是故。雖三代之盛。未嘗無天變。及其衰也。民生愁苦。上下塗炭。雖無天變。猶得以亂亡。則春秋之灾異。特其附和而爲變耳。豈可以戰國之禍。歸之於天數乎。故曰此史遷之失也。堯之水至於九年。湯之旱至於七年。此後世之所無。而亦不害其爲至治。天數之至。聖人惟有修禳。變之大小希數。不必論也。然其曰此與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者。非史遷不能道也。
題子由,巢谷傳後
编辑士之托身於人。可藉以爲力有三。權門煮手。以獲貴富之榮。一也。會合仙眞。沾丐丹鉛。得其長生之樂。二也。追逐文章之士。感慨慕悅。標揭名姓。遂以不朽。三也。然執鞭鐙奔走力役。徼幸朱門之下者。畢竟所得。爲妻兒過活之計。而其或不幸。則錐刀之利。反媒彌天之禍。而靈眞世稀。劉安雞犬。不可常得之者。又幾人哉。至夫文章之士。當世寂寞。其權威聲勢。不足以動人。其知而慕之者。千百盖一人而已。况閭巷小人。其志慮才識。又豈能知其人之可好也哉。當巢谷七十翁之徒。步萬里訪子瞻弟兄於百謫流離之中。此其愚固其鄕里之所笑。而雖當時士大夫。亦必以爲過矣。然又發海南之行。客死新州。而爲子由之所悲憐。作爲一傳以垂後世。使其名生色於千萬年。則其愚豈可及者哉。當其時。章蔡之門。因緣容媚。而賴其力者當復幾人。而當世旣已唾鄙。而後亦泯湮不稱。其得失之間。與谷何啻天壤哉。子由曰。谷於朋友之義。無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韓存寶。後遇予兄弟。予方雜居南夷。與之起居出入。盖將終焉。雖知其賢。尙何以發之。然不知由子由而遂傳也。余故表而識之。所以賀巢生之遭。而且以見文章之引重。人不爲小也已。
題柳子,伊尹就桀贊後
编辑伊尹五就桀。柳子曰。惡。是吾所以見伊尹之大者也。仁至於湯矣。四去之。不仁至於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嗚呼。此豈知伊尹之心哉。尹之就桀。湯敎之耳。湯曷爲敎伊尹也。書曰。先王居上克明。爲下克忠。湯之事桀也。忠而已矣。忠之道。奈何。莫如進賢人而用之。湯之世。賢人者莫過於尹。桀雖不仁。得賢人而用之。則有夏安矣。天下治矣。湯知其然也。故千駟而繫之。萬鍾而祿之。一聘而不已。再聘而不已。三聘之不已者。湯豈自爲身謀哉。伊尹。畎畒之人也。自樂於道。湯不能致之。則終身莘野之一匹夫。桀何以得其人而用之哉。故凡湯之所以致尹者。爲桀而非爲己也。尹旣就湯矣。湯於是必泣而告之曰。桀吾君也。夏吾先祖先君之所服事也。吾不忍立視其亡也。子其屑而就之。使吾君不失其社稷。而生民無墜於塗炭也。尹曰不可。湯曰可。然後尹不得已而就之。一就而無功焉。再就而不用焉。三就四就五就而不已焉。於是湯之心盡矣。尹之志倦矣。不得已爲鳴條之役。然則湯之事桀也。舜無以加於堯矣。故凡伊尹之五就桀。湯敎之也。不然。三聘就湯之伊尹。又奚爲自就桀之屑屑乎。且史記稱湯進伊尹於桀。此可徵矣。
題柳子厚桐葉封弟辨後
编辑經曰。納約自牖。從其開明之隙而達其辭也。柳柳州之言曰。周公以桐葉之戱。以地以人。與小弱弟者爲主。其得爲聖乎。又曰。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吾意不然。夫小子虞。成王之母弟也。於法固當侯。而當其時。王室初定。王且衣若干尺爾。其兄如此。其弟可知。年猶未至。錫圭分茅。豈非周公次第事耶。及其宮中。兒戱桐葉之圭。不以及宦竪婦人。而廼分於先王之子。雖戱。亦可以觀其志也。爲周公者。豈不欲因之以成其美哉。此所謂自牖而納吾約也。然聖人聲爲律。言爲法。戱不可長也。雖小少爲戱削桐之封。又安知其不及於所昵。而不與習成其性者耶。設使其戱不出於正者。伯禽已先受其楚矣。何賀之爲。遂其戱。所以遏其過也。成王豈不知周公之深戒。而乃反長其傲耶。其所以賀。政所謂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也。何束縛之有。吾必曰封唐叔。周公成之。
題歐陽子,王彥章畵像記後
编辑王彦章。朱梁之忠臣也。歐陽子列其事於死事傳。而於其畵像記。極言其忠勇古今尠儔。以致其感慨向慕之意焉。然以余觀之。彥章雖有節義。然特死於盜賊者耳。顧何足爲君子所慕耶。嗟夫。士生亂世。懷其智勇辯力而不能自藏。遇非其主而僥倖於功名。得福盈眦而身僇名辱者。往往而是。此皆利令智昏而去就之義未明也。觀彥章德勝之戰與中都之烈。其忠智勇壯。雖關,張。何以尙玆。惜乎。其不明於去就也。然彦章武人。不足以語此。修之傳死事。不及敬翔。而取彦章。盖亦恕其武人也。張賓欲爲良平。則從石勒。王景略急於功名。則從苻堅。此二人之才。輪囷胸中。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是以甘於冐出而自棄於戎虜。然二人者。才勝而德薄。不足深譏。而胡元之世。名儒如許衡者。委身徼寵。而元氏之末。危素之徒爲之矢節北庭。而不貳於大明。非唯此也。陳宮爲呂布殉身。蔡邕爲董卓流涕。王累懸身而死劉璋。黃碣盡言而斃董昌。此皆知名之士寄托非人。而禍反及身。不可以言忠義。易曰。天地閉而賢人隱。有以也夫。吾讀史。得王彥章,張賓,王景略,許衡,陳宮,蔡邕,王累,黃碣。此八九人者。感其賢而失身如此。故特書其事。後之君子。可以覽觀焉。
題楚詞新集註後
编辑詞賦。所以托諷也。其初出於忠臣之愛其君。比物連類。眷戀感激而爲之辭。故善爲賦者。長於入人之肝肺。而從容感悟。不自知其支離之苦。特以其出於末世。故其辭哀苦悽楚。往往使人流涕而傷心。此所以異於詩之溫厚和平也。而揚雄不知賦者也。或問吾子少而好賦。然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爲也。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嗚呼。此相如,枚臯與雄之賦也。豈楚詞之謂乎。盖詞賦者。專於諷諭。可用於君臣之際。自宋玉,景差之徒。皆爲其君作之。而漢武帝徵相如之屬。以置左右。揚雄長楊賦之屬。亦進於其君。盖詞賦之用。不出於斯。使其如屈原之徒。當賢明之主。而爲之辭。則其陳善納誨。優游寬樂。以歸之於大中。豈章疏之屬經辭直諭者比哉。自班固爲幽通。張衡爲思玄。而賦遂爲文。人之自私。浮詭漫浪。以至於洛神之屬而極矣。此其罪豈在詞賦哉。要之詞賦者。可以備古贄御之箴。而盡廢其他。庶幾以無用歸於有用。方不負詞賦之實。如不及此。直以爲雕蟲篆刻而不足爲則。此揚雄之見耳。豈知古忠臣之心者哉。陝西屈復。乃三閭之裔。集諸家之註。折衷己見。乾隆戊午。爲此書。書凡八編。丙子冬。得之裴生。書其後以藏諸家。
題滑稽傳後
编辑太史公史。盖未成之書也。十二諸侯世家及滑稽等傳。尤多疎略。如淳于髡齊威王時人。而乃編之於首。而後接優孟曰。其後二百餘年。而楚有優孟。孟。楚莊王時人。談孫叔敖之事。而莊王在春秋之中世。下距戰國齊威。乃二百餘年也。此以二百年前楚莊王。乃倒置於二百年後齊威王之下。其誤已甚矣。而又曰。優孟其後二百年。而秦有優旃。自楚莊至始皇。其間爲四百年。此又以四百年爲二百年。旣不知齊威之世爲戰國。又不覺楚莊之時爲春秋。皆非難考而其爽至此。他可知也。然列國之史。遭秦焚滅。太史公多憑野史而爲之。野史亦出於俚說野言者多。如優旃優孟是也。高勾麗史愚溫達傳。亦出於野言。余兒時嘗從野人聞俚諺公主樵兒事。及觀溫達傳。如合符契。盖故老相傳。而至上於正史。未必其說爲眞。然史者。疑以傳疑。雖野言俚說。不必去也。此滑稽之所以傳也。金富軾之傳愚溫達。其意亦出於是歟。
題東國輿地勝覽後
编辑天下名山大川。必稱五岳與四瀆也。鴈蕩,羅浮勢極于天。府江混同與海無涯。而聲名文物禮樂度數者。出於彼而不出於此。則非以其大也。唐虞都冀。夏居安邑。殷亳周鎬。而言仁里者。必稱鄒魯。則亦非以通都大邑也。儒賢世出而漸漬於成俗。知乎此者。可以卞名實之所在也。自滿藩入主中國。而中國之敎。蕩然無復存者。髡首左袵。欲求其所謂中國而不可得矣。五岳窿如。四瀆窪如。如秦京漢都。開封之府。金陵錢塘之城。皇王帝伯。所以更居迭遷。經營規度者。皆永州之鐵爐步也。以是而求其文物。其與爲步人之笑者幾希。此不知名實之所在者也。今有擧天下甌脫而衣冠俎豆。文物禮樂於髡首左袵之間。而其國箕子所封也。其人民半萬殷人之裔也。其號於天下者。古君子國也。其在今世。鄒魯而衣冠也。伊洛而禮義也。彼窿如窪如者。又不讓於五岳而四瀆也。則今之求中國者。宜在此而不在彼。又何必終南渭水河嵩濟岱之間哉。欲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燕亦有都。粤亦有都。是中無定處也。秦無廬胡無弓車。是物無定物也。夫人而能爲此也。夫人而能爲此也。則中國所以爲中國。盖亦在人而不在地也。語云郢有天下。豈不然哉。昔者。孟子勸滕君以爲有王者作而取法焉。則擧鴨綠以東而庶幾江漢之俗。無媿於周之有二。論語曰。吾其爲東周乎。然則是書也。謂之東周職方志。可也。謂之小中華廣輿記亦可也。其云東國輿地勝覽者。當皇朝世陪臣等之言也。
題觀鵝圖
编辑鵝是一凡物耳。畜於家。高而無鶴之淸唳。卑之無雞之司晨。然往往好事者畵之以爲奇。則以見愛於王逸少也。世謂逸少妙於書。於觀鵝而助其天機。未必然也。凡人有所嗜好。無論淸濁奇凡。寓意於物者多矣。豈獨逸少哉。特其風流閑遠之趣。不如逸少。故世人雖傳其書。而其嗜好則不傳耳。是以古之君子有以一言傳世者。非以其言也。以其事也。非以其事也。以其德也。彼以其嗜好傳者。亦猶是耳。逸少生淸談之世。其蘭亭記。平實簡雅。不失聖人之遺意。豈非有德之人乎。是以平居遊戱。如觀鵝之事。至入於畵圖。而爲世人之慕。不然則彼闤闠之家池邊庭畔。鶃鶃而鳴者。其主人皆可論觀鵝之趣乎。觀此圖者。不以物而惟意之求。則不惟知其書。且可以得其爲人也歟。
題蘇門長嘯畵
编辑彼峩然而高者。蘇門山也。道服而㗳然者。孫山人也。蕭散軒昂。佇立而廻顧者。阮步兵也。此其可見者也。其不可見者。奇曠之思。𪡧泠之聲。吾知畵師爲此。胸中固已流動。而但恨筆頭無唇舌耳。
嵇中散鼓琴。阿咸吹。阮步兵爲嘯。其遊未嘗不偕。彼蘇門山上。淡煙微靄。林木翳然。吾知畵者意思。欲置二子於其中。
人而無欲則中虗。中虗而天機深。於是乎氣溢而聲雄。其理也與同於虗空之生風霆。彼一部鼓吹。其不天機深者耶。
凡蓄畵者。欲以助吾之奇。余請主人開此畵時。須具中散琴。仲容阮劉伯倫酒榼。一者不備。便非竹林人本色。
公和嘗自言火者生而有光。不用其光以全其光。此所以不答步兵。彼一部鼓吹。不知此老猶有蓬之心也夫。
跋
编辑杜子美封西岳賦跋
编辑士之欲留名於後世者。其情之所不能已也。自道德之士。亦不能無心於此。而文士之自喜者。常以爲先。其汲汲然不能自已。若飢渴之於飮食。其間往往有才高而識明者。雖或知其後先外內之分。而終莫能出其中。何者。士方貧窮好學。苦志文章。其夸心勝氣能有以致其業。至其功名之際。亦無以自勝其欲。以僥倖於千載之榮。盖亦勢之所必至也。故道德之士。見理旣明。終於自勝。以不奪於客氣之來耳。故客氣不能勝其義理。而卑賤苟汙之事。無或至於其身。則名亦在其中矣。此成德之士所以自好者也。夫封禪之事。世儒相傳而不經見。其成功告天。賁飾太平之禮。後世侈君所共甘心而至願者。然究其終始。與古聖王謙受益。不自滿假之意。大相逕庭。其不可信而不可行者。雖中智以下。可以下矣。自司馬相如爲遺札以勸封禪。而文士以爲極榮。太史談至於臨歿。執手而悲盛事之不及見。何其惑哉。至於韓愈,杜甫。世所稱邃學明識之士也。然潮州謝表。至謂宜定樂章以告神明。東廵泰山。奏功皇天。具著顯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代服我成烈。甫之表亦請封華岳曰。維岳固陛下本命。以永嗣業。維岳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斯又不可寢已。又曰。今玆人安是已。今玆國富是已。况符瑞翕習。福應交至。何翠華之脉脉乎。嗟夫。談與相如。彼固文士。其夸心勝氣。欲與其主。並垂浮名。容或然矣。而其流之弊。雖如韓,杜之賢。而媚辭婉語。不知自陷於容悅之科。盖其義理之心。不能勝其客氣。卑汚苟賤而至於此也。玆豈非文士之過哉。開元年中。玄宗封泰山。後三十年而甫爲此表。其稱司空元弼。盖亦非姚宋張九齡之徒。余不敢必言其人。而甫以正直自許。其志行素有可稱。然其欲汲汲於功名。則其心殆無所不至。何者。盖其自喜其才之甚。而僥倖千載之名。以爲玳檢銀繩。玉牒金匱。士之不得與於其間。猶無生也。夫是以忘耻冐辱以求之。甚於當世之功名。可謂惑之甚矣。嗚呼。古今文士。固亦有輕死生而薄富貴者矣。至其自喜之過而不勝其夸心勝氣。則卑汚苟賤。至死而不悟。悲夫。吾於古人。得司馬相如,太史談,韓退之,杜子美。此四文士者。感其好學而不明理。見譏於君子如此。故特書其事。以爲文士之戒。
儀之兄十世譜跋
编辑古之敬其身。以其爲父母之遺也。盖究源溯本。其可尊而可敬也。其理甚微而亦甚著。于此十世譜而愈可見矣。夫自吾身溯而上之。世輒加倍。至于高祖有八。自高祖。又加倍四世而爲六十四。又二世而爲百二十。此所謂十世也。自此而推之。以至於無窮。盖人之十世。不過三四百年之間。而有百二十祖。又加倍十世至於三四百年。則祖先之數爲屢千。故千年以上之人。太半爲今人之祖先。而萬年以前。擧天下之人而皆其所由出。自吾身而下之至於千萬年。則亦將擧天下而爲其子孫。然子孫一或不備而無關於吾身。雖千萬世之上。祖先一或不備。則無吾身於天地間。此可見祖先之所以爲重也。自千萬年。而又推之以至于生民之初。則復合爲一。此其理至微。而吾身之所以爲尊者可知。夫集百千萬億之氣而爲一己。其間聖人賢人之心。吾可聚而有也。其事業又可以學而能也。不然則不肖而忘吾祖先也。由吾身而將墜其百千萬億之緖也。以七尺之微而所繫如此。此其身敢不敬歟。此十世譜之所以作也。余於是。亦有感焉。世之痴人。好談古人之長短。侮而慢之。至於枕藉書卷。而溲溺以棄之者。往往有焉。雖其卷中之人。與己甚遠。百世之上。待其人而吾身出焉者多矣。是故。君子敬書籍而不妄訿古人。儀之兄盖篤乎古而深于學。敬其身以至于其祖先。盖將由枝而達根。沿源而合委。以百千萬億之氣。而接百千萬億之緖。以此自勵而復勉于人。其記雖近。而其思甚遠。則豈與世人之誇聰明而尙淹博者。同謂之十世譜而已哉。世有譜學者。欲窮十世之上而遇忽必烈。愕而止焉。此與兒童之見何異哉。夫窮源而至於忽必烈。亦勢所必有。此不能探其原而但沿其流者也。爲十世譜何益哉。余於是。又有感焉。
梨園耆舊會圖帖跋
编辑上之六年春。諸耆舊乘時之和。簡日之良。會讌于梨園。旣已爲歌詩以詠其事。又摸之以繪事。凡十九人。各有一帖以傳之子孫。而西堂李公爲之跋。稱引香山之會。頌美壽域之化。可謂盛矣。後之人。其又何辭之贅。然竊私以爲西堂稱頌之辭。猶未臻夫極盛。何者。其身之不幸不及見夫數十年之後耳。自上在宥。至今四十餘歲之間。世多壽耉之人。古之耆所堂上數不能滿十。今爲數十餘員之多。下之至於都市田野之間。鮐背黃髮。僂然負手於塗路者。踵相續也。始丙子上設耆老庭試。自是試凡設科者五。而今年之試。七十以上文武赴擧至半千。而京城以外不及焉。版籍之上。士民百歲者可以邑數。而往往有百十餘歲。歲在丙戌。上命中外有七十以上親者。皆許設宴。絲管歌吹之聲。比屋而聞。猗歟盛矣。當宋唐洛墅之會。前後與宴。率不過九人。而當世美之。以爲盛際。伊後遂無繼之者。而宋唐之治。亦遂以衰焉。盖後世氣薄。氤氳磅礴者。不能久。亦必然之理也。自梨園會後今復四十年。而耆老之盛如此。盖其氣冲和委積。初發之梨園諸老。而君臣上下仍得以接之於其後。其勢殆將與天地而無極。斯豈非極盛之會耶。昔唐虞三代之民。其受氣也厚。故無夭札之人。其事載於詩書。而其時臣子。大率以是歸之於在上之聖人。其詩曰。黃耉台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又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盖推本之論也。由今觀之。向所謂九老之會。曾不足爲希有。而唐虞三代。齊民之壽。亦未知與今孰爲多少。苟究其所以然。則亦當有所歸矣。嗚呼其盛矣哉。從叔父宗廟令公。得與斯會。而某亦參丙子耆老之試。前後適當盛際。得有其遐齡。國家氤氳磅礴之氣。殆若偏集於一家。於覩是帖。竊不勝遭遇之幸。而惟附名其下爲榮。况有胤子某之請。義不敢以無文辭。謹書此以歸之。時上之四十五年己丑。
桃源圖跋
编辑家有古畵數幅。山中人家。山外大野。兩岸夾以桃花。漁舟子倚棹於巖。從以窺之。盖古所稱桃花源也。其人以秦亂。避世入居。至晉太元中。而壽皆五六百歲。養子育孫。不見兵革飢饉夭疫之患。嗟夫。其人不遇秦。生於治世。長於治世。死於治世。不過爲七八十年人耳。超然逃世。遂自成仙。秦實使之然也。由是言之。秦之亂。桃源人之幸也。當楚漢之際。城陽外黃新安之間。民遭坑滅。往往無孑遺者。此其人不能去也。非獨秦之咎也。高麗之世。韓維漢携家隱智異山。其後數年。鄭仲夫,李義旼之事起。而高麗遂亂。世遂高維漢之先見。而並稱於崔孤雲者也。伽倻智異之間。至今稱之如桃花源。當其時。其不去者。不死於兵則爲弓甄旼獻之黨。可不悲哉。詩云。相彼雨雪。先集維霰。易曰。君子知幾。其神乎。世有維漢,孤雲。則桃花源者出門而皆是。又何必求之斯圖之中歟。
畵虎跋
编辑世謂畵龍易。以人所不見也。畵虎難。以人所常見也。常見則不可欺。嘗以是觀道。佛家言空空。故其言工而美。常能於悅人。儒家言實實。故其言平而淡。嘗不能使人喜。故善知畵者。必於畵虎而卞其手之工拙。善學道者。必於禪宗而正其理之朱紫。其不善者反是。波濤霧雲之間。銀爪金鱗宛轉眩幻。則皆以爲吳道子也。性命根心之際。天花水乳瀾翻淋灕。則皆以爲本來面也。嗟夫。余嘗有千古恨。天不留吳道子,顧長康。使陽明,象山。先學此畵虎手也。
讀
编辑讀項羽本紀
编辑世以劉季爲智。項羽爲勇。此二人所以成敗也。然項羽失天下者。自分王而始。分王不平。則由逐義帝耳。何者。天下者。義帝之天下也。項羽雖有大功。奉義帝之命而得之。使諸侯皆奉其故主而獨貶義帝。則無以合諸將之勢。此所以並逐其故主也。故主皆逐而人心不服。此項羽之所以敗也。使項羽聽韓生之說而王關中。則義帝自王於楚如故。與齊楚燕韓之君而爭事羽。漢王固已自閉於巴蜀而不敢出。羽之帝業。夫誰敢奪之。嘗觀高帝之所以得。項羽之所以敗。不出於逆順之間耳。沛公奉王命而入關。不殺子嬰。而約法三章。聽蕫公而爲義帝發喪。無非順也。項羽初發難時。殷通以好迎之。而乃反賊殺之。爲副將而殺卿子冠軍。纔入關中。而使黥布共敖殺義帝江中。負此三不順而欲以力征。此天之所不與也。區區之勇。又何足道哉。當項梁之敗死而秦之勢益張。楚之置將亦難矣。沛公名未達而羽則猾賊。皆不可使也。然立宋義。懷王之失着。使范增爲大將而項羽副之。則猶可以支持。不此之爲。而歸重於宋義。義旣書生迂濶。而使羽爲其下。安得以無變。羽雖慓悍。增之術或得以御之。使懷王無成。則宋義之爲將也。范增急於功名。立見義帝之死而不去。其人固不足道。然使其爲將。則必不從羽而殺義帝。義帝死而其力不能得之於羽。其心必有所怏然不快者。此羽之所以見賣於陳平也。善夫。蘇子瞻之論曰。羽之殺卿子冠軍。是弑義帝之兆也。其弑義帝。則疑增之本也。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嗚呼。可謂得其情矣。
讀屈原傳
编辑一人之生死。關於一國之存亡。則此一國之士也。一人之生死。關於天下之存亡。則此天下之士也。天下之士。不恒有於天下。而戰國之世。獨稱魯仲連爲天下士。以其不帝秦也。屈原生於此時。勸懷王親齊而絶秦。此亦魯連之心也。其爲離騷。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其王霸之略。已具於胸中。非仲連一節倜儻之士而已也。嘗觀天下之勢。有楚則無秦。有秦則無楚。秦之不能呑天下。以楚之大也。及懷王入秦而亡其六郡也。秦始無敵於天下。懷王入秦。秦又無敵於天下。則以屈原之言不用也。夫一屈原之不用。而楚日以削。天下爲秦。則用屈原而秦不得志。六國不亡者。又可以執左契也。然則屈原者。誠天下士也。天下後世。乃以區區離騷。愛君憂國。孤憤獨忠之士。以蔽屈原。而不知屈原之生死。乃係天下之存亡。而非一國之士而已也。司馬遷序列六國之士。而每嘗致慨於人亡國殄之際。如信陵,李牧,屈原傳。皆著其死後之年月。於信陵。曰秦聞公子死。稍蠶食。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於李牧。曰牧死後三月。王剪因急擊趙。虜趙王遷。遂滅趙。而獨屈原死數十年。楚爲秦滅。其間爲稍久。盖屈原死而非獨楚亡。六國亦亡矣。其輕重天下。豈信陵死而已哉。故不可以其久而沒其由也。所以於其篇末。謹以書之。此太史公之深意也。嗟夫。江濱憔悴之夫。其死生用捨。若無關於世。而天下存亡。實係於其人。又其明於自知。不隨世觀居。生則被髮。死則懷沙。東海之蹈連。則有言而成之者原。世有論天下士。舍是而誰與歸。悲夫。
讀揚子
编辑文章之至者。未嘗求奇也。而奇在其中。若夫求奇而爲文者。奇未必得而先失其正。夫先失其正而爲文者。祗見其怪也已。何足以奇乎哉。六經之言。亦當時之文體也。以書經論之。夏異於虞。商異於夏。周異於商。以周商之文。而必求虞夏。此有意於爲文也。夫有意於爲文。而不離於道者。未嘗有也。六經之言。何嘗有意於文哉。惟其言不離於道。故其爲文。先得其正而奇亦在此。是以其文或聱牙詰屈。或幽深艱晦。或奧古簡淡。而聖人之意。未嘗欲如是也。其勢之不得已者耳。揚雄之文。盖先求奇者也。其言曰。或問聖人之經。不可使易知歟。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則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則其載物也薄矣。嗚呼。此揚子之不知道也。豈獨其爲文哉。夫天地之道。簡易而已。簡者使人易度也。易者使人易測也。其所以爲高且厚。非故爲不可測度也。人自不知之耳。聖人之言亦猶是也。嗚呼。使聖人爲經。而不欲使人易知。則此後世炙轂過白馬非馬之屬耳。豈聖人之心哉。今欲爲苟高於人。捨其易簡而務其聱牙。此揚子之病也。是以其道欲深而愈淺。其文欲玄而愈露。則其奇易窮故也。夫聖人之言。惟其正耳。未有正而可窮。使揚子爲其正。則吾知其擧世侯芭也子雲也。何必更俟後世之子雲哉。世有爲文而求奇。奇未必至於子雲。而其病則子雲之所不及者。往往而是。余故志以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