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 (長沙古本)/卷07上

《傷寒雜病論義疏》版本

本文所引述到的长度、容量、重量为东汉度量衡制。请参阅维基百科之中国度量衡条目。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编辑

  •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三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一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二兩,切 半夏半斤,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促,一作縱)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脇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参 甘草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一作逆)虚,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太陽中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甘草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斤半 半夏半斤,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生薑各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助藥力,取微汗。
  •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朴三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缘缘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須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虚,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细,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虚故也。
  •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生薑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生薑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 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芎藭 當歸 黃芩 芍藥各二兩 半夏 生薑各四兩 生葛五兩 桂枝三兩,甘李根白皮亦可用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弦(維基文庫註:當為「眩」字),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