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卷七上

《伤寒杂病论义疏》版本

本文所引述到的长度、容量、重量为东汉度量衡制。请参阅维基百科之中国度量衡条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编辑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馀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斤,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促,一作纵)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法将息。
  •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𥆧,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甘草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斤半 半夏半斤,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三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须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䓖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桂枝三两,甘李根白皮亦可用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弦(维基文库注:当为“眩”字),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