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卷12

卷十一 元和郡縣志 卷十二 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
  曹州濟隂上
  開元户七萬三千一百六十一 鄉一百四十九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禹貢豫州之域于周又為曹國之地後屬于宋左傳哀公八年宋景公滅曹按曹國在州東北三十七里濟隂縣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國時屬齊宋為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齊得其濟隂東平漢為濟隂郡之地在濟水之南故以為名漢景帝中六年别為濟隂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為濟隂郡屬兗州後魏于定陶城置西兗州周武帝改西兗州為曹州取曹國為名也隋大業三年改為濟隂郡隋亂陷賊武徳四年平孟海公復為曹州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西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
  東至兗州三百七十里東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汴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滑州二百里
  東北至鄆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蛇牀子 葶藶賦 綿 絹
  管縣六
  濟隂 冤句 乗氏 成武 南華 考城
  濟隂縣緊郭下
  本漢定陶縣之地屬濟隂郡隋開皇六年于此置濟隂縣屬曹州皇朝因之
  曹南山在縣東二十里詩所謂薈兮蔚兮南山朝隮是也
  氾水在縣南昔漢髙祖既定天下即位于氾水之陽張晏曰氾水在濟隂界取其汎受𢎞大而潤下按今氾水縣東亦有髙祖即位壇據叔孫通傳云髙祖為皇帝通于定陶就其儀在濟隂是也
  菏澤在縣東北九十里故定陶城東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澤為菏澤禹貢曰導菏澤被孟豬
  州理中城蓋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城帝王世紀舜陶于河濱即禹貢之陶丘今濟隂定陶西有陶丘是也爾雅曰再成為陶丘成猶重也
  古曹國在縣東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定陶故城堯所居也堯先居唐後居陶故曰陶唐氏史記曰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封于曹魯哀公八年宋滅曹執曹伯陽自曹叔至伯陽凡十八葉又范蠡相越平呉後變姓名為朱公居于陶號陶朱公亦此地也
  莘仲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蓋古之莘國也伊尹耕于莘野湯聞其賢聘以為相即此地
  三鬷亭古國也在縣東北四十九里湯伐桀遂伐三鬷俘厥寶玉注曰三鬷國名今定陶是也
  冤句縣緊東至州四十七里
  本漢舊縣也漢初屬梁國景帝時屬濟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曹州
  煮棗故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漢書樊噲攻煮棗屠之是也
  濟陽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濟陽縣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濟陽縣明照一室是嵗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于凡禾因名秀光武皇考為濟陽令
  袁本初故城在縣北七十里袁紹所築
  乘氏縣緊南至州五十四里
  本漢舊縣也屬濟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曹州大業末年廢武徳四年重置
  孟海公南北二城在縣東四十五里隋末賊帥孟海公所築
  成武縣緊西至州一百里
  本漢舊縣也屬山陽郡後漢改屬濟隂郡隋于此置戴州成武縣屬焉大業二年省戴州縣移理州城中後屬曹州武徳五年于金鄉縣重置戴州縣又屬焉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又屬曹州
  故秺城在縣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磾為秺侯南華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離狐縣也屬東郡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後漢屬濟隂郡魏志李典從太祖遷離狐太守然則魏時離狐郡也晉屬濟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曹州天寶元年改曰南華英公李勣左僕射彭城郡公劉晏皆此縣人
  濮水在縣南五里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至投濮水而死謂此水也
  考城縣緊東北至州九十五里
  古戴國也春秋隠公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戴後屬宋楚滅宋改名曰穀漢以為菑縣國都城記曰案國都城記見史記堯本紀注是徐才宗所撰而隋書經籍志但云二卷不著撰人姓名今附識于此縣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迴可百餘里蓋本戴國取此陂水為名也漢之興也其邑多菑年數不登故邑曰菑章帝柴于岱宗過菑縣詔御史曰陳留菑縣其稱不令故髙祖鄙柏人之名武帝休聞喜而顯獲嘉其改菑縣為考城縣至晉屬濟隂郡髙齊天保七年省考城縣移成安縣理此隋開皇十六年仍改名考城縣屬宋州武徳五年改屬曹州
  葵丘在縣東南一百五十步左傳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是也
  大劑陂即戴陂也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周迴八十七里與宋州襄邑縣中分為界
  濮州濮陽上
  開元户四萬六千九百二十一 鄉九百十三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為衛國地左傳齊桓公會諸侯于鄄注曰鄄衛地今東郡鄄城縣也戰國時屬齊在漢為濟隂郡之鄄城也後漢獻帝于此置兗州晉置濮陽郡後改濮陽國封王子允為王後為郡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大業三年廢濮州入東平郡隋末陷于寇賊武徳四年討平王世充于此重置濮州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東都七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黄河二十里東北至鄆州一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 絹二十疋賦 綿 絹
  管縣五
  鄄城 雷澤 臨濮 濮陽 范
  鄆城縣緊郭下
  本漢舊縣屬濟隂郡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鄄城縣屬焉大業三年廢濮州縣屬東平郡武徳四年重置濮州鄄城縣又隸焉
  黄河北去縣二十一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臨淄侯植為鄄城侯雷澤縣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郕陽縣古郕伯國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漢以為縣屬濟隂郡隋開皇六年于此置雷澤縣因縣北雷夏澤為名也屬濮州
  歴山在縣西北十六里史記曰舜耕歴山耕者讓畔灉水沮水二源俱出縣西北平地去縣十四里
  雷夏澤在縣北郭外灉沮二水會同此澤
  姚墟在縣東十三里舜生于姚墟
  堯母廟在縣西南四里
  堯陵在縣西三里自堯即位至永嘉三年凡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記于碑貞觀十一年有詔禁人芻牧春秋奠酹
  臨濮縣上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成陽縣地屬濟隂郡隋開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澤西界置臨濮縣屬濮州南臨濮水故以為名大業二年武徳四年重置
  清丘在縣西三十五里
  濮陽縣上東至州八十里
  本漢舊縣也古昆吾國即帝丘顓頊之墟也昆吾即夏諸侯為五伯之首左傳曰狄滅衛遷于帝丘衛侯自楚丘徙濮陽縣秦置東郡理此漢仍為東郡及濮陽縣也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濮州
  黄河北去縣十五里
  瓠子河上承黄河漢書武帝時河決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堤復壤是時武安侯田蚡奉邑食鄃在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災乃言江河之決乃天事也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復塞後二十餘嵗嵗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沈白馬圭璧自將軍以下皆負薪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于是卒塞瓠子築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其後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沈白馬祀水神親執圭璧使巫策祝請以身填金堤水盛堤壊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動而水漸退
  范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東郡春秋時晉大夫士會之邑也髙齊廢隋開皇六年又置范縣屬濟州十六年改屬濮州故顧城在縣東二十八里夏之顧國也詩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國黨于桀皆為湯所誅
  密州髙密中
  禹貢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今州界于春秋之時為莒魯之地戰國時屬齊秦并天下屬琅琊郡漢文帝十六年分齊立膠西國都髙密宣帝更名髙密國後魏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膠州取膠水為名也隋開皇五年改膠州為密州取境之密水為名也隋亂陷賊武徳五年山東底定改置密州
  州境東西三百一十六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七百四十五里西至東都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東至大海一百六十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
  東北至萊州三百四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 細布 牛黄 海蛤賦 絁布
  管縣四
  諸城 髙密 輔唐 莒
  諸城縣上郭下
  本漢東武縣也屬琅琊郡樂府章所謂東武吟者也後漢屬琅琊國晉屬東莞郡後魏屬髙密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東武為諸城縣取縣西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琅琊山在縣東南百四十里史記曰始皇二十六年滅齊遂登琅琊作層臺于山上謂之琅琊臺週迴二十里秦王樂之因留三月徙黔首二萬户于山下後十二年刋石立碑紀秦功徳
  海在縣東一百五十里
  盧水出縣東南盧山水側有勝火木野火燒死其炭不灰故東方朔有謂不灰之木者也
  縣理東南百三十里濱海有鹵澤九所煮鹽今古多收其利
  濰水故堰在縣東北四十六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漑水田萬頃
  髙密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也文帝十六年分齊立膠西國封齊悼惠王子印為膠西王都髙密世祖封鄧禹為髙密侯髙齊文宣帝省髙密縣隋開皇中復置屬密州
  海在縣東南六十里
  濰水在縣西南自諸城縣界流入去縣四十里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信為萬餘囊盛沙壅水上流引軍擊龍且陽不勝還走龍且追信信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遂斬龍且
  膠水在縣東三十里
  夷安澤在縣北二十里周迴四十里多麋鹿蒲葦龍且城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楚將龍且所築也
  鄭𤣥墓在縣西七十里
  輔唐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安丘縣也屬北海郡後漢屬北海國有渠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髙齊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分昌安縣置牟山縣大業二年改牟山縣為安丘縣取漢書舊名也屬密州乾元二年改為輔唐縣
  牟山在縣西南十三里牟山縣取名于此
  浯水堰三齊記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數萬頃今尚有餘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莒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故莒子國也漢為莒縣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為城陽王都莒後魏亦以莒縣屬東莞郡隋開皇三年廢郡莒縣屬莒州大業三年罷莒州以莒縣屬琅琊郡武徳五年重置莒州縣屬焉貞觀八年廢莒州以縣屬密州濰山在縣東北八十三里濰水所出也
  縣理在莒國故城中城三里竝皆崇峻惟南開一門子城方十二里郭周迴四十里
  故曹公城在縣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謙拔五城略地東海于此築城周迴四里
  漢海曲縣在縣東一百六十里屬琅琊郡有鹽官地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王莽末海曲縣有呂母者其子為縣令枉殺乃散財以招少年少年感母恩問母所欲具言之乃共起兵殺縣令其後屯結至數萬赤眉之興由此始也今東海縣有呂母國即舊集之所也








  元和郡縣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