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卷14

卷十三 元和郡縣志 卷十四 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河東道
  河中府河東赤
  開元户七萬二百七  案鄉數𫝊寫缺元和户一萬九千六百 鄉六十五
  今為河中節度使理所管河中府絳州晉州慈州隰州 管縣三十七 都管户四萬一千三百六十五
  禹貢冀州之域按今州本帝舜所都蒲坂也春秋時為魏耿楊芮之地左傳曰晉獻公滅魏以賜畢萬服䖍注曰魏在晉之蒲坂畢萬之後十代至文公列為諸侯至惠王僣號稱王至王假為秦所滅今州即秦河東郡地也漢元年項羽封魏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二年豹降從漢王在榮陽請歸侍親疾至則絶河津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地九月韓信虜豹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文帝時季布為河東守文帝謂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後魏太武帝于今州理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為秦州周明帝改秦州為蒲州因蒲坂以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又置河東郡隋將屈突通守河東髙祖師次桑泉縣通出守潼闗乃令鷹揚郎將堯君素王行本留鎮郡城遂于今桑泉縣置河東郡武徳元年罷郡置蒲州其年堯君素為賊人薛宋李楚客所殺王行本仍堅守不賓二年置蒲州總管三年行本歸化自桑泉移蒲州于今理九年廢總管置都督府復為州開元元年五月改為河中府仍置中都麗正殿學士韓覃上疏陳其不可至六月詔停復為州乾元三年又改為河中府大歴中元載為相又上建中都議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嘗不用天因地故髙祖保闗中光武據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攷天地之心本聖人之意驗古往之事切當今之務則莫若建河中為中都隸陜虢晉絳汾潞儀石慈隰等十城為藩衛長安去中都三百里順流而東邑居相望有羊腸底柱之險羊腸在潞州壺闗縣東南一百六里濁河孟門之限孟門在慈州文城縣西南三十六里即龍門上口以轘轅為襟帶與闗中為表裏劉敬所謂扼天下之吭而撫其背即此之謂推是而言則建中都將欲固長安非欲外之也將欲安成周非欲捨之也將欲制蠻夷非欲懼之也將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來太華南倚總水陸之形勝鬱闗河之氣色每嵗白露既降凉風已髙陛下處金城湯池内綏華夏登信臣驍將外馭戎狄出于仲秋還于農隙有漕濁泛舟之便無登髙履險之虞不傷財不害人得養威而時狩如此則國有保安之所家無係虜之憂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後每嵗八九月間京師恟恟常懼犬戎復至將相之家皆裝儲糗為行李之備載知人情不安遂獻此疏冀因制置竊有兵權議亦宏博盡當時利害然代宗探見載意議故不行或曰建中都江融設險圖之首篇也融誅後書已不傳不知斯言何自而得
  府境東西二百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百二十里東至東都五百八十五里
  東南至陜川二百四十五里東南至虢州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同州六十七里西南至華州一百四十七里
  東北至絳州取桐郷路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麥□扇 竹扇 漆匣鳯栖梨 乾𬃷 龍骨
  賦 綿 絹 布 麻
  管縣八
  河東 河西 臨晉 猗氏 虞鄉 寶鼎解  永樂
  河東縣次赤郭下
  本漢蒲坂縣地也屬河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仍屬蒲州十六年移蒲坂縣于城東仍于今理别置河東縣大業二年省蒲坂縣入河東縣
  雷首山一名中條山在縣南十五里
  風陵堆山在縣南五十五里與潼闗相對
  長原一名蒲坂在縣東二里其原出龍骨
  河水北自桑泉縣界流入
  媯汭水源出縣南雷首山尚書曰釐降二女于媯汭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故陶城在縣北四十里尚書大傳曰舜陶于河濱故堯城在縣南二十八里
  蒲坂闗一名蒲津闗在縣西四里魏志曰太祖西征馬超韓遂夜渡蒲津闗即謂此也今造舟為梁其制甚盛每嵗徴竹索價謂之橋脚錢數至二萬亦闗河之巨防焉
  風陵故闗一名風陵津在縣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韓遂自潼闗北渡即其處也
  舜祠在州理舜城中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以時灑掃伯夷墓在縣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貞觀十一年詔致祭禁樵蘇
  河西縣次赤郭下
  本朝邑縣東地乾元三年因置河中府割朝邑縣置臨晉縣次畿西南至府七十四里
  本漢舊縣地也後魏改為北解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猗氏縣于今理置桑泉縣因縣東桑泉故城以為名也天寶十二年改為臨晉
  河水經縣西四十里
  涑水在縣東二十三里
  故解城本春秋時解梁城又為漢解縣城也在縣東南十八里晉惠公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内及解梁城是也
  桑泉故城在縣東十三里左傳曰重耳圍令狐入桑泉謂此也
  故司空魏國公裴寂墓在縣東北十七里
  猗氏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漢舊縣即猗頓之所居也東魏恭帝二年改猗氏為桑泉縣周明帝復改桑泉為猗氏縣屬汾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蒲州
  涑水經縣南六里
  故郇邑在縣西南四里左傳曰晉侯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即平陽絳邑縣也
  虞鄉縣次畿西至府七十里
  本漢解縣地也後魏孝文帝改置南解縣屬河東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廢南解縣别置綏化縣武帝改綏化為虞鄉
  檀道山一名百梯山在縣西南十二里山髙萬仞躋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測深淺每有敕使投金龍于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縣南二里左傳曰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案後聞喜縣王官故城在縣南十五里以虞鄉在聞喜西南言之王官故城當在虞鄉縣東此云在縣南二里有誤
  五老仙人祠在縣西十里
  寶鼎縣次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漢汾隂縣也屬河東郡劉元海時廢汾隂縣入蒲坂縣後魏孝文帝復置汾隂縣開元十一年改寶鼎縣黄河在縣北十一里趙簡子沈佞臣欒激之所也案欒激攷呂氏春秋及水經注竝作欒徼
  汾水北去縣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縣西北一十一里
  殷湯陵在縣北四十三里
  解縣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漢舊縣也屬河東郡隋大業二年省解縣九年自綏化故城移虞鄉縣于廢解縣理即今縣理是也武徳元年改虞鄉縣為解縣屬虞州因漢舊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廢虞州解縣屬河中府中條山在縣南二十里
  鹽池在縣東十里
  女鹽池在縣西北三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鹽味少苦不及縣東大池鹽俗言此池亢旱鹽即凝結如逢霖雨鹽則不生今大池與安邑縣池總謂之雨池官置使以領之每嵗收利納一百六十萬貫
  熨斗陂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縣東南踰中條山出白陘趨陜州之道也山嶺參天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白陘嶺焉
  永樂縣次畿北至府九十里
  本漢河北縣地周明帝改河北縣為永樂縣武帝省永樂縣以地屬芮城縣武徳二年分芮城于縣東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樂屬苪州七年移于今理貞觀八年改屬河中府
  中條山在縣北三十里
  河水經縣南二里
  永樂澗水源出中條山經縣東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縣東北十三里堯升首山觀河渚有五老人飛為流星上入昴因號其山為五老山
  絳州絳郡雄
  開元户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八 鄉一百七十六元和戸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案鄉數𫝊寫缺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左傳曰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陽絳邑縣是也三卿滅晉其地屬魏戰國時亦為魏地秦為河東郡地今州即漢河東郡之臨汾縣地也魏止始八年分河東河北置平陽郡又為平陽郡地後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縣界柏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屬焉孝文帝廢東雍州東魏靜帝復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東雍州為絳州隋大業三年廢州為絳郡初義師將西入闗大將軍進次古堆去絳郡十餘里通守陳叔達堅守不下髙祖命廚人曰明日早下絳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絳郡武徳元年罷郡置絳州總管三年復為絳州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東南至東都取垣縣王屋路四百八十里
  東至澤州四百四十里南至陜州二百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晉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梨 蠍 防風賦 布 麻
  管縣九
  正平 太平 萬泉 曲沃 翼城 聞喜絳  稷山 龍門
  正平縣望郭下
  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十八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因正平故郡城為名也汾水東北自曲沃縣界流入
  澮水東自曲沃縣流入
  柏壁在縣西南二十里後魏明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鎮太武帝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于此改置絳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絳州于今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髙二丈五尺周迴八里
  晉虒祁宫在縣南六里左傳曰石言于晉魏榆師曠曰石不能言或慿焉抑又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于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于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今按宫南有澮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餘址築堡今名修義堡
  晉靈公臺在縣西北三十一里左傳曰晉靈公不君從臺上彈人觀其避丸即此臺也
  武平故闗在縣西三十里髙齊時置周平齊廢
  晉齊姜墓在縣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驪姬墓在縣南八里
  太平縣緊南至州五十里
  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于今縣東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闗城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周改泰平為太平因闗名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年改屬絳州
  汾水在縣東二十九里
  太平故闗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白波壘在縣東南十二里後漢末黄巾賊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于此築壘
  子竒壘在縣東三十里後秦王姚興遣弟義陽公平字子奇與征虜將軍狄伯支等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將四萬人皆為魏所擒今按此壘西臨汾水壘側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處也
  趙盾祠在縣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縣東北十三里
  晉公孫杵臼程嬰墓並在縣南二十一里趙盾墓塋中萬泉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汾隂縣地屬河東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帝天賜元年赫連勃勃僭號夏侵河外于時有縣人薛通率宗族千餘家西去漢汾隂縣城八十里築城自固因名之武徳三年于薛通故城置萬泉縣屬泰州縣東谷中有井泉百餘區因名萬泉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屬絳州
  曲沃縣緊西至州五十里
  本晉舊都絳縣地也漢以為絳縣屬河東郡後漢加邑字屬郡不改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孝文帝于今縣東南十里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因晉曲沃為名隋開皇三年罷正平郡改屬絳州
  絳山在縣南十三里出銅𨥥
  汾水西南去縣二十二里
  澮水在縣南二里
  絳水在縣東南三十里
  漢絳縣本春秋晉都新田也在縣南二里周勃為絳侯即其地也今號絳邑故城
  陘庭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左傳曰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陘庭是也
  臺駘神祠在縣西三十六里左傳曰晉侯有疾卜臺駘為祟問于子産子産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𤣥冥師生允格臺駘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封諸汾川今晉主汾而滅之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翼城縣望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絳縣地屬河東郡後魏明帝置北絳縣隋開皇末改為翼城縣屬絳州因縣東古翼城為名也武徳元年于此置澮州二年廢澮州縣屬絳州
  澮髙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出焉其山出鐵隋于此置平泉冶
  澮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縣東南十五里晉故絳都也
  故唐城在縣西二十里堯裔子所封也
  聞喜縣望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左邑縣之桐鄉也武帝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此聞南越破大喜因立聞喜縣屬河東郡後魏改屬正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絳州
  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
  董澤一名董池陂在縣東北十四里左傳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桐鄉故城漢聞喜縣也在縣西南八里俗以此城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書曰桐湯葬地也按今地有放太甲處在偃師縣界非此也又漢大司農朱邑屬其子葬桐鄉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縣南十五里左傳曰俘我王官案此與虞鄉縣王官故城各引左傳證之雖異文而實一王官據此在聞喜縣南十五里則前所云在虞郷縣南二里者其誤益明
  祁奚墓在縣東二十二里今太原祁縣又有祁奚墓未詳孰是
  絳縣上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漢聞喜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南絳縣其地屬焉因縣北絳山為名也屬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為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義寧元年屬翼城郡武徳元年屬澮州二年改屬絳州
  備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出䥫𨥥穴五所
  絳水一名沸泉水在縣北十四里出絳山東谷懸流奔壑一十許丈西北注于澮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晉水灌晉陽不沈者三版智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晉陽晉文公墓在縣東二十里左傳曰文公卒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五十步禁樵蘇稷山縣緊東至州四十九里
  本漢聞喜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孝文帝于今縣東南三十里置髙凉縣屬龍門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絳州十八年改為稷山縣因縣南稷山以為名也
  稷山在縣南五十五里左傳曰晉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縣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縣南十二里後魏大統四年東道行臺王思政表築玉壁城因自鎮之八年髙歡寇玉壁思政有備攻不克周初于此置玉壁總管武帝建徳六年廢總管城周迴八十里四面並臨深谷
  稷祠在縣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縣東北十七里
  龍門縣望東至州一百一十里
  古耿國殷王祖乙所都晉獻公滅之以封趙夙秦置為皮氏縣漢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改皮氏為龍門縣因龍門山為名屬北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絳州十六年割屬蒲州武徳三年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隸絳州
  汾水北去縣五里漢武帝行幸河東作秋風詞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縣南十二里古耿國也
  伏龍原在縣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縣二十五里即龍門口也禹貢曰浮于積石至于龍門注曰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大禹導河積石疏決龍門即斯處也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迹遺功尚存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陸不通魚鼈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曰曝鰓龍門水經注曰其魚出鞏縣鞏穴每三月則上渡龍門得則為龍否則㸃額而還
  蜚亷故城在縣南七里
  龍門闗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縣西二十五里龍門山上隋末摧毁貞觀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髙祖神堯皇帝廟在禹廟南絶頂之上畫行幸儀衞之像葢義寧初義旗至此也


  元和郡縣志卷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