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冠陽集
卷十四
作者:李匡德
卷十五

上判書公書己酉三月

编辑

昨日房子來。伏承下書。伏審氣候萬安。伏慰何可形喩。春意漸濃。花事方始。伏問氣候更若何。伏慕之至。子姑安過耳。對䟽今始成送。未知能無是非也。子之本意。李心固出於欲害。而李言則却正。不見其不成說。故對答一味伏罪。伏未知如何。大抵昨年以來。吾家忽得峻論之稱。故平日持論向峻者。反多稱譽。而彼輩之▣▣仄目。亦無異峻論。夏秋以來。辭說之下來者頗多。伏未知前後入城時向人酬酌。或有近此者耶。無乃誼不能愼。不無失言而然耶。今此彼輩忽地致疑於無理之事。固緣道內之奸民。而亦恐未必非此等虛聲之致也。此事前頭禍機。未知將抵何境。極可怕也。子則十䟽百䟽。必遞爲期。今方修記以待。而內行不可不先送。欲以來月初發送。祠宇則過五月祭後。使誼奉行。伏未知如何。方修重記。而內行之累朔遅留。必有人言。五月祭祀。則必欲子親參過。故如是爲計。如有不可。伏望卽賜下敎如何。

寄仲弟書戊申

编辑

承書知過夏安穩。何等慰釋。此處病狀。尙未完復。苦事。別紙見之。不滿一笑。羅州叔主之就拿也。吾豈不知一問。吾意以爲毋論虛實寃否。身爲藩臣。雖至親間。入鞠廳則不當通問。事軆道理。决當如是。吾見如此。雖以此見過奈何。金溝報狀之說。萬萬孟浪。如此之說。雖日千百至。只當一笑之外。何以處之。吾營中無他容。設令吾無狀有是言。孰聞而孰傳之。况金溝元無報狀者乎。近來似有人交搆兩間者。吾之所聞於角里諸人詬辱吾家者。殆有掩耳不忍聞處。吾則决知無是理。故一聞而亦不傳言於君輩。而聞洗馬叔主之敎如是云。人心不如我心。只自慨然而已。我自無失。我心不然。則分外毁譽。置之不顧。自吾本來所定。春間拜羅州時。多有呵責。而皆嘿而不對。吾則以爲但於吾心無是事則足矣。不知而過加疑怒。是疑怒別人也。於吾何關。吾之平生所定如此。則到今謝罪。决不可爲也。吾本無罪。有何可謝之有也。君書言自此凡事加意待之云者。可謂無識甚也。羅州叔主自是一家父兄。前亦一家父兄。今亦一家父兄也。今若以一時謗言。加意待之。則是爲謗言也。豈是爲一家父兄者乎。所可恨者。吾爲此叔主惜之甚慮之深。壬寅以後。平居喟然。未甞一日少忘君輩所見也。此則非以一家故也。爲公也。而和甫諸人。全不識吾意。但爲悠悠之言所惑。彼之見識不足耶。吾之誠意不足耶。此書示一家諸人。雖聖泊輩見之無妨。

寄舍弟謫中辛酉

编辑

抵朔阻書之餘。許傔體奴次第來到。得見兩度平書。且細詢彼中風土居處起居飮食動作云爲之狀。無異身到而目見。其爲慰豁當如何。近日雨雪風雲極可怕。未知一向無撓否。深慮深慮。此中姑依遣。凡百寬皆見之而去。問則當詳傳。不必書煩。京耗近得見之。因吳䟽。不但世事多可憂處起宿燼。吾輩坐受困。此亦命數之魔塲奈何。惟是時論如此。停啓無期。此亦奈何。聞寬言。島中大異所聞。不知大難堪。苟使粮道無絶。則以古人三年山堂㨾自居。日讀書學道如何。可以讀書。可以學道。可以養生。三年大事。果能自力脩成。則恐此謫勝於京裏乾沒僚官也。詩文有何可示之彀。設使吾輩別般奇妙彀子。心自得之則可也。豈可以言語筆札。傳授於數百里溟海之外乎。設使君誠不能知其彀。五十年周旋日夜。而尙不能得。又何能於數百里溟海之外。因言語筆札而欲一朝洞然乎。以此觀之。君之所自謂不知彀者。似或誠然。好笑。然君所謂思字一段。似已得之。雖歐陽公親來敎君。似無以易此。然旣知其思之爲可。而顧不能思。則雖朱夫子親來敎君。又恐無可奈何。又笑又笑。大抵詩文。無他三昧。只有多讀多作耳。讀而思作而思。一思之而不善則再思之。再思之而不善則三思之。至於十思百思之可也。思之漸熟。則百思可減而十思。十思可減而三思再思。至於無思亦可也。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捨此別求所謂妙訣。非愚兄之所能知也。所索古人詩集。吾來時不能多持書籍。且無好詩文可看者。香山集一帙送去。此公詩鑄思詳切。而下字比偶最精俱在。君宜可學。熟看如何。八家中相近者。君之性味。君自知之。何問我爲也。近伏見聖上下敎。决無殺君之理。又朴令似不令君飢死。君之家累。愚兄賢弟自可照管。島中雖不可▣。較蘓武北海。可爲樂國。恩赦雖不可望。必不至於盧蘓齋十九年珍島郡。須放開萬事。不須置念。取朱子書。朝暮雒誦。期於融會貫通。間間倣白香山吟幾首詩。優哉遊哉。以度歲月。豈不樂乎。若干饌具。問諸寬也。隨其所無。隨此所有。多少送之。裋襦方謀造。奴子求綿於全州未㱕。容俟後便。今年綿貴。亦一變也。吾亦尙未造寒衣矣。吾家本來寒素退抑。至於吾身。妄好樹幟自標。言議是非。然吾則畧有權度。稍知事機。而君輩權度事機。全然不曉。而言議是非。殆甚於吾。此宜當敗。今之狼狽猶幸也。自今以後。須痛懲創。假令天日重回。覆盆復開。仕宦一念。誓諸神明。勿復萌於心中。但以讀書講義。以治其心。力耕謀生。以糊其口。以終其身可也。此是人間難得之好事。只恐君相薄。不得享此淸福也。兄弟相依。退伏於山野江湖之濱。相勉耕稼。以養妻孥。相聚講論。以養心身。以終餘年。則吾恐今日之禍。未必非他日之福也。苟欲此則必節儉爲先。節儉有道。先量其家力。假如家力能日費十金。則只費七八金是儉也。若費十一二金是侈也。家力能日費五金。則只費三四金是儉也。若費六七金是侈也。事皆照此例行之數年。則雖無祿賜之豊。自可歲以漸裕。此吾所躬行而得效秘方也。敢復以奉寄賢弟。料今日事勢。上下朝廷。俱無眞殺君之意。只恐吾家復入朝廷耳。君之性命。决無他慮。島中亦人間地。只得姑耐數三年。消得朴令四五十斛米。則當出無疑。姑以此爲心。堅▣無動如何。千萬▣仰。吾十年野處。似有一二分顯效。盖今年所經患難。世所罕有。而自初至今。未見有一毫動心處。起居髭髮。漸覺勝於前。但年例痰喘則無減矣。姑不宣。

寄舍弟謫中辛酉

编辑

不得消息幾一朔。憂慮當如何。近日眼食更無加損否。吾去月廿六。在定州承拿命。晝夜星馳。初一就禁府。初二親鞫納招。不過數轉語。天心快悟。威怒頓霽。恩奬稠疊。初欲全釋。終以䟽語之不善。轉致朝議之不靖爲罪。有海南遠配之命。兄弟心事。旣蒙天日之洞照。雖今日死去。更復何恨。初聞上䟽委折。以宋哀畫策君招當援大臣。而大臣不與君面言則必發明。大臣若發明則君招㱕虛。㱕虛則必死無疑。故不得已先發陳䟽。要使大臣不敢發明爲對。上敎以爲洞悉無隱。更問䟽語與大臣異同處。亦以實狀仰對。又問宋招以爲其兄勸成。何以勸成而不撓。又對云云。此一段。別錄以去耳。上敎以汝知我心。汝知我心。又以福澤私謁以下。至朝廷之過爲招。上敎以此汝之過也。如汝之臣。若在朝仕官。則汝弟豈有不知之理。又問汝弟所言八字。果無他人相議耶。以發啓專由二字陰慘以下。至况他人乎爲對。上敎以爲誠然。其日臺諫聯啓君事。上答以旣親問之後。更無可疑。此等事。不必相持。亟停勿煩爲敎。君之心事。已廓然入於洞察矣。糜粉結草等語。歇後歇後。何以形言。何以形言。但時人百計拿我。其計不少。今則一倂歸虛。無聊憤菀。百倍於初。必然更爲別般禍機。是可慮也。初五日筵說。尤極感激感激。無以容言。卽今火色稍紓。君亦安眠勿慮。如何。路到羅州。作此數字先報。此行消息。鄭棘四五日後當入去。細傳爲計。

寄謫中

编辑

孫船人及金萬▣便兩書。皆得傳看否。日氣薰甚。島中必倍。能安適眠食。無他撓否。深慮不能已。此中亦無甚苦之病。但咳喘又知時。依舊來侵。此爲極苦。京報俄又來。聖朴吐血復發。頗重旋減。此外無他云矣。誦看能着心遣日否。聞得大全書云。反復熟看此一帙足矣。調道聞能粗繼云。可幸。淡食讀書。自古謫居者之本分。盧蘓齋十九年珍島。以爲自期。勿生僥倖之。然堅定心力。唯以看字做文節用治生四件事。日日做去如何。君平生如滿月底身名。已八九分虧了。向後補息黥劓之道。唯在於力學自修。且旣不可復入仕塗。則百口之資。亦不可忽。故此四件。恐不可偏廢也。明着眼目。硬着脊梁。益窮未窮之理。勿爲憂愁困苦之所奪。至仰至仰。

原書中有落漏語。故更告。君入島以後所做何事。君文章不甚精。須自力課做詩文。日夜無休。而詩又力自刻厲如何。此不可忽。深思深思。

寄謫中

编辑

向於黑山別將之行付書。計未必先此入達也。信息之阻。今至兩朔。欝慮如何可言。日氣漸㬉。海中瘴霧虫蛇。想必益甚。未知啓處如何。能一向看書靜坐。消遣世慮否。此中姑依初服。無他撓。京中亦皆無恙矣。入學大禮順成。一國之幸。赦典雖行。而只令該道擧行。不自京司議决。尤無可望矣。然吾意海中不至甚惡。靜僻可下工夫。少遲也不妨。以爲如何。無乃大濶不情否。人生幾何。能於未老前。得一閑地。作數年工夫。亦恐非易事。且倚伏無常。安知天意不欲借君海外一片地。成君晩節黥劓之補耶。且想前年子揮許。借來降氣胎息訣。似或有用於君今日經界。不必眞箇進火結胎。只畧畧注神降氣。依方粗試。亦可爲收放心之一助。兼於禦瘴却疾。尤爲當劑大藥。且心事無聊之時。亦可耗遣牢騷。故謄送一通。試時時作工如何。

寄謫中壬戌

编辑

經年之別。一宿而返。回望破籬茅屋。出沒雲濤之外。自𡵫望舟者。亦可想其情事。此亦運命之所致。奈何。夜來何况。吾昨日風猛㠶勁。老朴奸任交口謾我。日斜時忽然落㠶。則卽多慶城下也。好笑。島吏告㱕。聊寄無恙之報。方向咸平。姑此不具。

寄謫中

编辑

荐承兩書。知謫况無撓。慰喜不已。信後歲色倐改。未知過迎安勝否。吾亦依昨。而祀期只隔。罔極情懷。想當一般。聖朴獨留。行四度祀事。其情亦可想。今日始覺遷謫之悲矣。聞泰一言。具得動靜消息。可喜。第君終不能斷念親屬。或不無悵望眷係之時云。此一念種子。决不可入道。須勇猛割去。一以禪釋家䂓範自律如何。君試思之。世所云深山僧徒。外若淸淨。內則多不能安定。盖猶不能無飢寒廹身之慮也。如君旣無此患。但當收心自律。視諸僧徒。豈不尤幸乎。學問之道。三敎雖不同。其欲治心則一也。太上內外敬直。姑無論已。佛之妄幻。視世道之攝氣丹田。其能一時治心。皆有效。皆足以爲患亂之平者之藥。望君先以一切斷棄世緣爲急務如何。吾非使君爲佛爲道。唯欲君切勿以世緣累心而已。不能深諒否。時事姑未聞臘念以後事。然聞彼無臺諫。姑不及更發云耳。然更發與不更發。吾不欲報君。亦不欲君聞之。君亦任之。勿留於心如何。

寄謫中

编辑

昨日黑島船告㱕。持書而去矣。此又承書。知姑無事。慰喜不已。此中如昨書時。無可他報。京札亦連得無事。臺章姑不更發。想是彼中無臺而然也。然此皆外事。於我都無關。唯靈臺紛紛之物。一刀斷去至望。古人云殺人。須就咽喉上着力。又云一掌一摑血。一杖一條痕。爲學苟無意則已。如有意則須如此立心。然後庶可有頭緖矣。吾雖不敏。早知不動心爲緊要底物。雖不能得力。然今番患難。幸得無大疾病。以此自幸耳。姑不宣。

寄謫中甲子

编辑

風曀連日不佳。閤况安住否。此中姑依遣耳。營啓固知無好意。然旣安住善地。亦何妨也。吾不願他。只願君健飯。讀些幾行書。玩些幾件義理。敎兒勤學。戒婦節儉。課奴力畊。安過在後日月。如許淸福。恐勝於宋聖賓,趙稚晦輩也。聞桂洞爲迎願也而去。夜草。姑此不宣。

寄季弟書辛酉

编辑

吾家議論本末源委。君輩至今猶有未了悟者。如君方半解半未解。自取狼狽。固無可論。雖君輩開口出言。牴牾出入者。往往有之。平時吾誠泛然不置念矣。卽今大禍之餘。决不可不愼。在冠陽時所言。客撓不能詳。故更此申曉耳。吾自弱冠以前。已知蕩平之說。然甲戌以前事。純奉文純公遺敎。無可言者。辛壬以後事。俱在去年與晦相西謫後與晦相兩書及鞫廳招納。大綱可知也。盖辨聖誣。卽吾所蕩平骨子。吾與賓晦。戊申以後意見差異大處在是。而吾奉身决退。不欲在朝者大處亦在於是。我聖上心事。本一延礽君耳。旣以策立東宮。又至於竟陟天位。此雖宗社之福。於聖心實不幸者也。彼老論中一隊不逞之徒。敢生貪天之計。自作沒天理之事。而白地籍弄。公然欲貽累於不敢言之地。此其爲誣。誠萬萬絶痛。鏡,虎輩因此而籍口。獜,亮輩又因此而下手。由此言之。鏡,虎輩是病之表症也。喜,器輩是病之本祟也。甲辰以前。固是急則治其表之時。乙巳以來表症少解之後。尤宜痛治本祟。而醫國者不知出此。不但不能治。加以養護祟長之不已。此所以獜,亮輩前症復發。國家幾危而幸甦者也。到今爲國家臣子者。唯當明目張膽。爲聖上痛斥喜,器輩本祟之誣。使我聖上孤竹淸風之心事。軒豁昭朗於八方之內萬世之下。則彼鏡,虎輩之誣。雖百車其多。殆如洪爐消雪。諺所謂皮之不存。毛將安傅者也。今則不然。老論者必欲刷雪喜,器輩。以爲如此聖誣可辨云。是其意若以爲喜,器輩所爲。聖上不無與聞也。嗚呼痛矣。此其可忍者耶。至若少論。則雖甞勇敢於甲辰以前者。到今無不縮伏媕婀。語及此等處。皆不明言顯斥。是其意又若尙不能無疑惑於聖躬者。此又豈臣子之可忍耶。吾故以爲擧一世。無一人不誣上。而環顧四方。無一人可與語者也。吾與賓晦兩公。甲辰之前。官微力弱。不及大有樹立。固同其罪。然乙巳以後。觀兩公之事於論討鏡,虎之黨。其勇賁育不及也。及語到喜,器輩。則委曲裊繞。婦孺其婉姸也。吾誠笑之。兩公之心。决非有誣上者。而其所爲則不幸同㱕於他少論。此吾所以大不取者也。兩公旣不能兩討有罪。昭雪聖誣。大明義理骨子。而所以做蕩平者。不過一手挐甲之䯻。一手提乙之領。而哀祈之曰無多談。第吾與爾做好官而喫了。世上人好做官者多。故目前其功固有不可少。然蕩平云者。豈若是而止乎。况世道風俗。日趍委靡。鄙猥其害。又欲掩功矣。吾甞聞李判書縡力主喜,器翻案之論。年前曾與閔士長論痛斥之具。以眞正辨聖誣之大義理言之。士長不能答。而觀其色。似畧有領悟者。未知今則何如也。大抵吾家議論。不過力辨此輩之誣援聖躬者。此誣旣雪。則鏡虎,獜亮之誣。不攻自破。旣兩罪之後。收合老少南小之無故而有才者。同心共濟。若或人心不如我心。事若不成。則悠然而㱕。老死白首於田廬之下。如此而已。吾之此心。雖百死不回。豈可以君方之輕發取禍。一毫自沮乎。君輩亦須深諒堅守可也。

與崔季綏書己亥

编辑

省禮言。奉別久矣。區區嚮依。非敢不切。意謂吾人方在簿書丘山誅求星火之間。不當復有餘念能暇及於舊要窮交矣。意外村奴忽傳手札。披閱愴傷。哀感百般。霜威轉嚴。不審仕履一向萬福否。心制人頑活至今。奄經殺制。漸循冠巾。攀號無地。人理殆盡。尙忍云喩。當死不死。想是不孝無狀。鬼亦不以爲人類而棄過耳。猶其巨創中身。百病交撼。種種自苦。奈何奈何。窮居萬山之中。哀苦澹泊。萬慮漸灰。而惟是友朋過從。文墨周旋之樂。時時往來于胸臆。然眼中諸人。強半已爲寃鬼。文卿先夭。君叙繼化而去。此其人皆人文之選流。才士之翹楚。或才具縱橫。可以有裨於治世。或標範端良。可以爲式於淸朝。而今已半途折滅。騈首就木。則况此儱侗無用之材。尫羸不健之骨。禍䄃外悸。哀疚內鑠。理當不能久。縱使能偶爾久存。亦豈敢復齒於平人而有爲於斯世耶。每一痛念▣事。方爲之泫然拭涕。而來示又提及。尤用傷抱。知友中如吾季綏。自己之才力與親友之期望。己自不薄。未知奉別後德器學識。長進幾格耶。有此世未甞無此人。聖君用人。又未甞借材於異代。天其未欲治也則已。如其不然。不過就季,綏輩中揀擇擢拔。推排上升。則未諳吾人已默有處分否。今日悠悠。固自不妨。一朝時到命通。百靈扶送。挈其手而坐之廟堂之上。使之指揮百僚。陶匀萬品。則吾恐季綏這時方搔首也。好勉好勉。此歲已窮。又無由面唔。哀悵殊切。謹不備䟽式。

與右相書辛亥

编辑

久違掃塵。不勝瞻仰。霜候憭慄。伏問大監起居此時若何。不任馳仰之誠。某侍狀粗遣。而身病沉淹。瘡疥遍軆。委頓狀席。緣玆久逋嚴召。日夕悚慄。而譴何尙未之加。私情抑欝。更成一病。目今南賑酬應之政。伏想日急。而虛縻必不可動之身。徒令廟務久曠而生民受病。實不能仰揣盛意。公私惟丐匀恩。攢手喁俟。家居道傍。偶有所聞。不敢不告。近圻米商斷絶。無一駄渡漢者。已多日矣。轉聞京中有市賈勒定之令。令旣嚴急。觸事窒礙。都下洶擾。至有有錢坐饑者。危殢之聲。往往有聞。伏未知此緣何故而然耶。伏想必有高見遠筭。而無路拜叩。第不勝伏欝。市價者時勢所轉。莫之致而然者。雖秦皇漢武之威。未易勒定。伏乞更容商量。廢伏之人。固不宜妄有仰聞。而公則有並受其賜之望。而私則有痛痒相關之情。敢此略獻所聞。而萬萬書不能悉。所欲言惟在匀視並照言外。不宣。

答李君敬書甲寅

编辑

向於鄙价回便。承拜令覆。長牋累牘。橫書竪說。綢繆朋交之私。彌綸邊圉之妙。無不可感而可欽者。尙此置在枕頭。每於神思昏倦時。輒一曼聲朗讀。不啻醍醐灌頂。何等愉快也。此際忽有裝服殊常之人。自稱貴府譏察將校。叩閽納書。忙手開緘。且詢令起居狀。其慰何可言。弟身上姑無病。孤卧絶峽之中。官務無可寓心。只習午眠。一如令樣。但令則有壃埸之憂。弟則有庭闈之戀。此雖有公私之分。其爲不自得於心則同。然公則視弟口腹差飽。是或可謂勝耶否耶。月前偶到惠山堡。登掛弓亭。俯視鴨江奔流。此水西下幾曲。當抵故人官下。悵然黯然者。與滔滔然者而俱逝。今聞弟此語。更視鴨江水。想益有情也。氷馳長江。掠到厚州之計。弟亦爲氷雪所阻。迄未能成。妄作快口語。徒使令費了一場胸氣。可笑。吾輩兩人。分乘西北障。天意似或不偶。而地旣雲山間疊。弟又意氣衰𤁧。前書所謂指點白山。內外縱橫。西北邊事。已不可得。而後書所謂登祖宗山。窺四十里大陂澤者。亦未易辦。奈何。別幅所敎三二千里山脉水源壃埸夷險之勢。數千萬年漢兒胡王離合成敗之跡。與夫種姓部落之大譜牒。道里迂捷之一路記。古人之計策得失何居。當世之憂虞緩急不同。靡不劈析肌理。洞擢筋髓。雖使昏昧如弟者。一擧目怳然。若身自揚鞭馳出於八姓三京之間。利害成敗。可得以指掌而論。何其快也。今世所見作此憂者。良由少此見耳。令令所敎字字咸中機窽。弟雖欲妄加砭確。當有何語。只有一切贊歎欽服而已。所謂關防之增設。兵卒之更輯。民心之收拾。邊情之偵探。伏想高見必已有先事預講之神機妙策。此則秘不肯敎。反責於弟。使貢其愚淺何也。大抵我國兵制。失在瑣瑣不老大耳。兵分則力寡。兵家所忌。今我國邊事。有一邑則必設營。有一嶺則必置堡。獨鎭遍地。邊將錯踵。箇箇又皆有兵有粮。有機械。柳葉樣一片土。節制防禦使以下。可以級計。而就其最䧺鎭言之。所管戰卒。多不過數千荷鋤之夫耳。彼涉千里攻人之國者。兵不滿十萬。必不肯動。自戰其地者。例必三倍然後可以禦之。今我國以最弱之兵力。又零零片片。裂幅員而分旗皷。一朝警急。出師之大將。專征之方鎭。問其手下。則疲卒皆不過萬。壬辰丙子之變。賊則傾國而來。而我則以孤軍談笑以待之。元帥體察廵邊節度。何等大名號。而其誰有提數萬而一戰者乎。世之議者。動藉口於岳飛之背嵬八百。甘寧之邏騎三百。而朝參李鎰之罪。夕按尹暄之律。責短袖以善舞。不亦迂乎。兵制之失。西非不然。而北爲尤甚。咸關以北。至於六鎭三甲。關防設置。尙皆一循禦藩胡時䂓模。而不敢毫髮變動。尹瓘,金宗瑞固是偉人。然女眞,健奴。旣異於野人,蕃胡。事隨時變局。局不同則後來之隨時制變。略加弛張。亦何所妨。而必欲兔去而死守空株耶。可笑。頃年在禁中。洪領相甞問弟以邊務。弟對之如此書語。因勸以合小爲大。集細爲鉅。厚集軍威。完聚財力。就一道中。最揀其處勢要害應接通利之地。設置數三防鎭。則數三百里內。雖有地險而時警。各其方鎭。皆足以謹烽廣諜。隨機應變。雖無守嶺之邊將。攔路之獨鎭。亦足了事。可以一切罷去。以爲養民裕國之道。語未卒。洪相搖手止之。觀其氣色。頗似憫然悸駭。廟堂之議。大抵然耳。奈何今時朝議。最重邊帥。自慶源至義州。無監令衙門。粮餉必使其厚積。器械必使其精利。而其官非文臣通淸。武臣宣傳不敢差送。是亦不然。古之所謂邊郡如右北平,上谷,鴈門者。壤地各數百千里。擁兵不下數萬以上。而又皆長征待變。故邊帥得人。則可以控制強虜。今我國邊境。與彼只限一絲流。所謂牧府使之地方。往往臨流築城。與虜對語。而犯越法重。間諜路絶。彼中動靜。何由聞知。平時兵卒則㱕農。器械則藏庫。兀兀默默獨坐而已。假令虜陰懷不測之計。則一夜之間。數騎渡水而來。可以縛去。當此雖有良平信布。恐與今之甲山府使,江界府使無異矣。厚積精利之物。徒㱕籍資。而各別擇差之人。亦復何爲。思之至此。只有一聲觀音菩薩耳。感今傾倒之意。妄布至此。一笑後丙之至望。來書所論蔘事。至當至當。辛亥春。江界缺守。聖上不察小臣之不肖。甞語筵中。使之擬望。其時弟心自料量。此事莫如嚴禁商賈。盡罷蔘丁蔘戶。此外實無善策。若果差遣。則欲决意行之。適不差遣故止。今觀令書。不覺噴飯。令豈鮑叔耶。此中却又不然。商賈前已有禁。戶丁本無所捧。只硬行禁令而已。昨日廉得犯禁者。棍斃數人。自此計欲一味痛禁。然第察三甲之地。僻處萬山之中。五月氷霜。夏風凜骨。地不産綿絮。民無以爲衣。外距産綿之地。殆數千里。而舟車不通。無路可致。所恃以掩體者。唯有人蔘輕貨。而此禁若嚴。則民有凍死而已。豈不可悲乎。前月躬進咸興。勸趙方伯馳奏請以三甲年例防軍布八十餘同。與備局句管關西正木。照數相換。以爲年年許輸三甲之地。此事若成則民或可以衣。而蔘或可以禁。然儒固輩之所見。何可必其與弟相符乎。十家牌事儘好。初以令不便者雖有之。何妨乎。北嘖事。憤痛憤痛。金永昌。前有購捕之關文。故已爲發文譏察。而貴府將校又來。令敎甚勤。故特給一包米。且調鄙府將校三名。各配一人。使之分三道譏捕矣。不多日而回來告㱕。永昌固不必的伏此境。而譏察者之不勤則可駭。故鄙府將校則已棍治矣。弟四年林卧之餘。養懶已成痼疾。來人請書者三日。始此倩草一二。胷中所欲言者。尙如雨後春草。而皆懶不能成說。都留。令默諒。不宣。

前後所惠皆珍感。衣資亦蒙待秋料理之敎。尤感。此中早寒。七月例霜。未寒前早圖之。更望耳。蜂蜜至艱。苦待盛惠。而貴府適罄。不得而來。可歎。生豆乙粥。當出於四十餘日之後。若漬蜜則可以遠寄數千里云。而其於無蜜何。山蜂雖早。恐不及於其前。第如可得。則幸致數斗。以爲分享之地如何。鹿茸。實欲優得仰副。而府中旣無例納。民間雖有可買處。而弟之所有者。但若干粟包。而民之所要者。非木匹死不肯售。奈何。木匹如來。則雖數十對。不難得云耳。價則一匹一對云矣。厚州防守。是三水所管。然主管邊將處。方以此事相托。第有事則相報如何。鐵甕文字。一草已難。何敢改稿。容俟後日。

所敎地方形勢。弟於此等。素所昧昧。來此後距甲四境。雖或聞之。病痰㥘風甚。終不能出戶外一步地而㱕。今因令敎。隨問隨答。亦能漸知前所未知者。令賜大矣。聞之土人。白頭山在於甲山之西北。大約十餘日程。里數不能詳。其上果有大澤。東西北三道分流。而白頭山東迤南向。爲小白頭山。穆胡立碑定界。於是乎在。今之所謂豆滿鴨綠江。皆發源於此山。故豆滿北流東折而遶下六鎭。鴨綠南流北灣西折而入遼海。皆與古人所謂東流爲豆滿。西流爲鴨綠者。大逕庭焉。故土人咸言此非眞鴨綠眞豆滿。而若所謂大白頭山大澤所分流之水。其北流東流者。雖未知其在何地。而其西流者則實有其水。與今所謂鴨綠。合於厚州之北。此槩眞鴨綠云。茂山在於弊邑之東北。爲三百四十里許。自弊府北至虛頂嶺。復東折戛過小白頭前。歷南甑蘆隱之間云。甲山茂山之間。大有曠地。可設一邑。舊時蕃胡居之云。湍川在弊府之東南。路由黃土雙淸。而爲二百七十里。北靑南踰厚峙嶺。漸東而爲百七十五里。三水在弊府之西北。爲八十五里。若欲往厚州。則由三水而益西北百二十里而至魚面。自魚面復百五十里爲厚州。惠山在弊府之北九十五里。未到惠山五里。有馬山嶺。登其上。可見大白頭山。掛弓亭則否小白頭山。小而蔽。未甞見。寶多山,長白山。皆在東北。而亦未甞見。六鎭在東北方云。甲山之水。大者曰虛川。與鴨江水。合於三水之境。由虛川而言。則三水在西北。甲山在東南。而長涬水在三水之西。北流合鴨江於新舊茄坡知間。此眞爲三水者歟。此有地圖。雖不能詳。然大軆可見。故試摸一本胎上。鐵嶺。在安邊之南。以安邊邑治而言。則爲西南耳。

弟自辛亥以後。則是冠岳山下一耕夫耳。秔穄燥濕之失宜。寒暑晴雨之愆候。乃其憂也。天下事於我何有哉。少日中年。癡心妄氣。慷慨民國之事。綢繆疆圉之策者。皆已付之前生往刦。盟天證佛。不欲復一開口矣。向者被令善誘。忽復破戒。自爾口沫滚湧。遂不可復禁矣。一則服令經世敏博之才。感令憂國深遠之誠。而一則宿習痼根。倀動觸發。眞是馮婦下車之樣。可笑。蒙令不肯斥棄。而反又賜之以奬可。勉之以弦韋。此如數歲兒稍學了了之語。長者又復持餠飴以誘之。得一言則輒撫掌。令何其好劇耶。所敎軍情之未甞慰悅。時事之不可有爲。此是無藥之病。世固無能診脉之醫。令雖獨有長桑之方。其如之奈何。不過與弟輩。向僻靜地。私憂而暗歎之耳。雖自謂知之。其與不知者何異。望令亦依弟例。無可奈何之事。置之無可奈何之地。省得多少閑氣。俾不妨於老境粥飯之養。如何如何。俯詢鄙人此後進退之事。令敎固好。弟雖寡識。亦或有聞於塗轍之不可硬守。消息之所當隨時。而顧此區區淺見。自有未易撓敗者。年前與令相講者。令豈忘之耶。他人容有未知。令則想有以俯諒耳。令敎所謂一進於朝廷。無益則始援以言。不用則去之義云者。甚善甚善。然此人之援以義者。昔非不足矣。又何可每每言而每每援以此義耶。况古人不言耶。言者身之文。身將隱矣。焉用文爲。又况在朝諸公才辯賢智。皆踰弟數倍。弟所能言者。彼必已知之。不但知之。已棄之笆籬間矣。令之欲使弟復賣梧坮之石。恐不可謂謀忠也。呵呵。永昌就捕。莫非令之才之誠。謹賀謹賀。書末所敎。謹當南㱕後。爲賓台固令輩力言之。第未知渠之愛令。能如弟之愛令也。

與朴成甫書庚申

编辑

示碣文事謹悉。諸付籤處。亦一一披考。而盖作文者。無論工拙。各自有意。至於先尊丈文字。匡德雖不敏。豈敢全無斟量。况先夫人文字。尤所致力者。行錄旣不可盡載。則其所取舍。煞有意義。故來示雖如此。不敢一一奉依。幸須諒之。永春叔主下敎。實爲可服。然此人文體。本來不能雅潔。亦不欲雅潔。惟質俚是本色。誠多不合於長者之眼。此意傍告如何。

古人於碑碣文字。各有體形。歐陽公集。尤明白可考。我國諸老。但作一件行錄。盖苟循本家意。最無弊也。弟則實不能爲此。奈何。

大抵古人作碑碣者。如定謚之節惠。百行中。揀其一行尤著者而稱道。則他細行。可推而見也。如大忠者只論其忠。則雖不擧其孝。後人决知其不悖於父母。大孝者只擧其孝。則雖不論其悌。後人决知其不傲於兄弟。大意如此。豈若今人事事毛擧。但稱事君。則嫌不能事親。必言其孝。但稱事親。則嫌不能友愛。必言其友愛。是以觀者彌厭之。弟雖不能文。心實病之。先夫人偉識卓絶旣如此。則其於世俗婦人之常行。靡不修飭。自可知也。世豈有見識如此之婦人。反有欠於閨閤之細節者耶。諒之諒之。今若於偉識卓絶某條某條列錄之中。忽揷一二內行。而就不過世俗婦人多有之常節。則豈不反與向所云偉識卓絶者而有所病耶。

與箕伯趙君敬書

编辑

省式。台旆行時。病未能摻別城外。尙此耿耿。天氣向凉。廵宣起居安吉否。區區溯仰。弟病狀依昨。數日後。始可㱕伏江郊矣。自台西後出門。殆無所適。已覺踽踽不樂。而數朔城中。少輩啁啾。聞亦多端。益知此身之京圻鄕暗觸處如此也。好笑。多少病眵。姑不具狀例。

與▣▣▣▣▣壬子

编辑

阻拜曠時。伏不審伏暑起居淸勝否。仰溯不能已。弟侍事病狀。俱如昨矣。今歲旱乾。振古所未記。赤地之說。今始眞見。而靡有孑遺之語。又當次第目覩矣。不知朝廷作何講究。能救此溝壑否。新相國必有好經綸。如弟之𤱶畒疲氓。日夕側耳。但大拜之初。輒此極無。已異於古人商霖徵兆。殊可歉然矣。伏呵。方有考見事。啓蒙書無借處。專伻委告。啓蒙兩冊。覔付此便如何。餘伏不宣。

與張貢生偉烈庚申使燕時

编辑

連日掃榻苦企。竟不成更回。鄙人今日東出都門。所欲對攄心曲者非一二。亦復呑啞而㱕。悵悵不可言。怱怱不宣。

與進士江南凌君

编辑

盛什有疇範異傳之敎。故以殷墟歌曲仰覆矣。更思之。歌曲於聖人事微甚。弊國箕聖舊都之地。有井田遺址經界宛然。此可以傳聞於中國諸君子。玆以改書以呈。前詩敢望還擲。

答南正言渭老書己酉

编辑

旣拜惠翰。伏審臘寒。原隰起居淸勝。何等伏慰。下敎多少謹悉。誨責備至。良感不棄。人見本自難齊。而如弟者尤有迷殢之病。勤諭之下。亦不能洞然解惑。甚矣此人之難化也。旣蒙下誨。第陳淺見。覆審之行。事體至重。然監司亦是奉使之人。元無彼此輕重之別。亦非相爲上下官者也。朝家旣令敬差覆審。而又令與營門相議。載在事目。畢竟文書必使經營門之反貼。而不令營門文書經敬差之反貼。則營門之於田政。恐不當爲不干涉之人矣。今番貴行。實與此意。有所不同。當初抄灾非列邑。乃弊營。弊營躬自抄灾。以待覆審之行。若親自踏驗。曰某庫非灾。可還實也。某庫不實。可給灾也。以此移告弊營。指庫執頉。則此正覆審之職。朝家之意也。豈不敬遵也。但因一廢十。紙上硬陞。營門所抄之灾。麾呵退斥。至以幷只置之語。載之公牒。此上司待下官之語。則此已難安甚矣。况不待弊營之回移。直先俵灾於各邑。各邑已得灾結。而營門漠然不知。如此而尙可以監司自處耶。朝家之必令相議。而又使營門反貼之意。果安在哉。信面任而不信奉命之敎。惶悚萬萬。措躬無地。弟安敢如此。但覆審之行。旣難逐庫踏驗。而文書點而退。或不無書員怕刑強從之令。則愚慮以爲不刑。使渠從容抄報。而又使守令逐庫釐正。而大槩不至甚縮。則亦恐無弊也。弟亦年前曾經覆審之後。實不能逐庫踏驗。不過以臆度推移。點退文書。使之目前一筆。直得累百結。追後尤悔甚多。至今爲戒。貴行詳核之政。决不可以弟糊塗之類比而論之。而身親經歷。戒心尙在。故自不得不如此耳。大抵弟今雖欲強從高見。其勢實有窒碍不能行者。監司則專総一道。一道內政令。不宜異同。道內覆審。不獨敬差一行而已。則咫尺聯壤之地。灾實亦均。而都事所見旣如彼。敬差所見又如此。爲監司者。其將孰從孰違乎。抑各從而使左右道咫尺聯壤之地。灾實斑駁。如千里相遠者乎。百𠇍思之。實爲難處。

承敎狀牒之間。口業不美。人多駭怒云。良可瞿然。弟實不能作遜語。盖每事必欲其成。故下語自不得不切。切則易激。其勢然矣。近又聞廟堂諸公無不怒。吏胥之輩。尤爲見嫉。凡係湖南事。無不上無喜色而下有防語。湖南公事。則箇箇每置諸簿書堆積之下。故爲未易索見之計。故前後狀牒。無慮累百張。一無皁白云。此雖傳說。亦不無其疑矣。此身之所以隱忍遅回。前後所遭多端。終不肯求㱕者。必欲少效尺寸。粗答聖簡矣。今則理窮勢窘。百無可爲。日夜所願者。惟是速得罪而去而已耳。况今田政一事。實爲决不可一日少留之端。弟之田政䂓模。兄或記有矣。八月前。已爲了當得二十二萬餘結後。狀促敬差之行。擬於覆審畢後。十月作夫。正月畢捧矣。意外敬差官。未知因何生梗。聞敬差所言及見狀啓指語。盖誤認法意。以爲朝廷不信道臣。故別送敬差。敬差之來。專爲糾察道臣。而其時兄相對時言。亦自信其如此云矣。托言於百餘結內分灾。而不曾往復相議於弟。而獨自分俵灾結於各邑。各邑已盡磨勘。而營門都不聞知。弟則全不知其意所在。委送鄭𨑓。要與相議。則又以移文中一時過去之別星與恒留道內之營門事勢自異之語。脅持以爲不遜。卽日馳啓論罪。臚列狼籍。弟則自初至今。一無相較之事。亦無對辨之語。尙此惝怳。莫知所由矣。遂至於橫奪元都目。使不得磨勘於營門。弟則不欲相較。嘿而坐觀。任其所爲。夫元都目。自是營門執総之大政。旣失此政。則决不可一日苟據於此地。此其義雖三尺童子。豈不知之。然弟猶意以爲廟堂之上。聞此擧措。必將驚駭。自有處置。而不經營門反貼之元都目。戶曹萬無不退之理。故姑爲嘿嘿。待元都目退來後。依例改修送。以爲擧行田政之地矣。今聞廟堂之意。大違弟料。頗不無幸弟之見辱。奬彼之多氣。戶曹卽受元都目。亦不退送。盖非彼有力。實由此可憎故也。

與趙豊原書

编辑

纍人家火色。一節甚於一節。今則兄弟騈首待死而已。命也奈何。纍人前䟽大意。一則欲略照舍弟之語。一則爲大監回護其犯禁傳語之失。以大監對䟽觀之。此意略已認得矣。末端云云。亦爲大監欲避和應之嫌。故作怨懟之言。非要爲故人弟自當也。此則大監恐不相諒也。前冬大監來臨時。所酬酢鞫廳說話。實不過兩節。兩不字則大監云渠言不爲某事不爲某事。而一則是不參祭也。一則大監語略之。而語意亦是不參祭之類。故纍人不更問二字事。則大監云下敎以福澤言。吾輩初欲복침矣。今則以達儲爲定云。복침何語也。筵中皆不知出處。或云禮記復寢。然若是禮記復寢則甚。語勢當云建儲。初欲待復寢後。今則速定云。而此則不然。旣云初欲복침矣。以建儲爲定者。其意不可曉。而복침在建儲上則尤凶矣。而文字出處旣不知。而渠又不服。故以兩不字爲案。爲誣上不道云云。此大監語也。又言聖上追感翼陵之敎。大監所傳獄情。只此而已。纍人其時刻心記之。故一字不忘。未知大監亦皆記得耶。此事以卽今頭勢觀之。似無更出之端。而事未可知。不若及今時相與確定。故敢白耳。其時纍人復白。果若是。罪不當誣上而已。聖上雖以追感翼陵之意。有所不忍。臣下之道。似當執法以論。如孥籍等事。大監不曾請否。大監語稍奮然曰。大臣何可每事爲之。吾輩所當爲之事。旣盡爲之矣。此外渠輩坮諫自可爲之耳。此問答。大監亦記得否。其時此語。纍人泛問。而大監亦泛答。實非大監使臺諫作此啓也。到今累人家。雖陷罔測。斷不移纍於大監。須勿㥘也。呵呵。當初舍弟之罪。是八字根柢也。其後聖敎。曰率對曰臆對。無他敎諭之人。曰匡誼。初無得聞之人。得聞之人。何處得來乎。以此觀之。聖心已八九分悟其無他。而八字根柢。已盡脫空矣。只今所以爲罪者。只啓辭耳。聖敎所謂刻慘黨論。指啓辭也。大監視其啓辭。果可爲罔赦之罪。况不啓辭之其兄。又何用拿鞫乎。甲辰以前。討罪之論方張。無人不參。如大監左相徐相及揮成輩。皆不當三司。其當三司者。汝儒思叔諸人。亦皆不免。其終無一言半字參涉其間者。累人獨家而已。雖大監。亦未免爲雲相所牽。畧參於追奪之論。纍人其時固不在朝。雖在朝。亦必有道理。盖其意非不嚴也。亦非故避也。誠以爲彼所援而爲藉者。乃不敢言之地。爲今日臣子者。苟不先推廓聖心。親出明斷。昭其援之所爲不道。晣其藉之所爲無據。絶其援之路。而斬其藉之梯。則諸罪人。决不可泛治而混討。此其說曾於前冬大監下問僞札事時。有書仰勉。其說頗詳。想當留篋矣。鼠在器中。亶不可投。若福澤者。已離器之鼠也。聖上親所摘發。老少同辭以爲可殺者。舍弟。愚妄之見以爲極意討罪。少無前日之嫌。此發啓之本意也。大監試觀累人家本末。此語豈有一毫假餙者耶。有則不妨指責之。當服當服。纍人一生所眷眷之大義。唯在於痛絶諸賊之藉援。而所痛心而欲死者。在於不能痛斷諸賊之藉援。喜器輩藉援於前。而鏡虎輩卽詬誣於後。乙巳諸人。曲伸喜器輩。而戊申諸賊。又踵襲鏡虎輩。一之藉援。而一之詬誣。詬誣之起。藉援之由也。此猶寒熱瘧也。雖今詬誣者幾無易種。而藉援者猶有餘辭。又猶去寒而存熱也。顧安知寒之不更起乎。豈不痛心乎。聖上於省行私謁之時。心痛其無狀。而顧念宗社之責。不激不動。隨理盡道。何等大義理大力量。前與大監所共贊歎者。實非佞也。近年處分。非不嚴也。然疑若有未盡廓充者。盖前而若輕發之。則不過爲匹夫之小諒。後而非痛治之。則又有欠於大聖人處事。嗟乎。此豈非大臣之責乎。舍弟小官。交淺言深。敗固當也。盖累人言議。甲辰以前。與大監輩。無一不合。乙巳以後。合者固多。而不合者亦不少。其不合者。大抵深病大監輩多畏忌。不肯盡力爲聖上辨此等事耳。累人則不然。甲辰以前。痛斥少論之不利者。乙巳以後。痛斥老論之藉援者。勢有盛衰。斥有緊歇。前則官威微。後則蹤跡踈。雖不及兩有所就。其心則皦如白日。今焉已矣。朝夕就鞫庭。恐不能生出。七尺無用之軀。一碎何惜。所恨一件。眞正大義理。竟未一聞於紸纊之下。他日泉下。目將不瞑。竊自念知舊滿世。素甞許以友道者。唯大監一人。况累人此說。唯大監知之。他人所不得聞者。今雖至此。不能無餘望焉。伏望大監將纍人前後書及所甞面言者。刪節潤色。作爲一通言語。稍待淸燕之暇。從容敷陳。使負罪賤臣耿耿抱忠之義。少徹於天聽。仍及累人家言議本末。舍弟所以發啓之原委。幸而天心一悟。則上而君德。下而世道。或不能無少補。不幸而不悟。雖以此益得罪。誅滅萬萬。亦不敢一毫恨憾。唯大監諒之。

與李判官

编辑

路左傾盖。尙爾依然。近留沛舘將數十日。日所接見。皆執事之跡。尋常悵仰。况觸事昏憒。無與可議。每想執事若留此。則必指敎愚迷者多。無路承誨。正以爲欝。卽拜辱翰。多少辭意。一則退不忘國。深得世祿之意。一則指導不逮。無替舊好之誼。感戢何已。下敎奉悉。某雖甚昏憒。豈不知完府戶役之重。而蠲役便民之意哉。第區區愚慮。又不在今日目前而已。請溯本而言之。三南昔在百餘年前。戶役之繁重。民不能堪。不特貢案之弊而已。而若田役則甚歇。民所出者。不過每結稅米若干斗矣。一自大同之設行。盡省戶役。一倂㱕之結役。所謂烟役。亦定爲節目。使無得輕用。故大同始刱之初。民皆便之。不知其結役之倍重於前者。以戶役之全減也。當此時。州縣不聞貧弊爲慮。而上供亦無闕事。其後紀綱漸弛。吏不遵法。州縣亦侈心漸生。每事必欲豪華富饒。不如古人之簡約。而目見戶役全歇。民皆閑住。忽忘結役之曾兼戶役。遂次第復侵烟戶。日增新名色。月加別節目。卽今則已倍簁於大同未刱之前矣。是結役已重。而戶役復極。民於是乎兩困。此生民受病之源也。結役歇而戶役偏重。尙云難保。况結戶兩重。而民安所措手足乎。於是有善治之吏出。而就其中略加變通。使其十分費者爲五分費。則民固便之。亦可謂善矣。然試較於百餘年前。猶爲百倍。夫五分費固善。然若幷與其十分費者而盡去之。未知如何。不肯遡其本而徒塞之。姑區區於其末。自詑其我勝於彼。或不幾百步五十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