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冶谷先生集
卷五
作者:趙克善
1726年
卷六

编辑

日錄序 编辑

夫人之生也。旣有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爲之形焉。則其所以視聽言動思慮云爲者。何莫非天理之所當然。而不容已者耶。故有物必有則。而萬物皆備於我矣。盖其幼弱壯強老死終始百歲之中。大而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小而飮食衣服居處動息節宣之事。內之治心修身。外之應事接物。皆在乎日用彜倫之常。而爲我之職分也。惟其盡分與不盡分。而聖愚贒不肖判矣。是故。古昔聖賢。蚤夜孜孜。隨事酬應。而莫或少懈者。要盡其分也。况自中人以下者。其敢一毫自暇逸乎哉。如使飽食煖衣。無所猷爲。悠悠冥冥。以度時日。則是與夷狄禽獸蠢動無知者。一致也。屛去聞見。厭惡知思。恬靜自守。寂然無爲。則是亦絶聖棄智。出禪入定者。同流也。必須絶類離倫。閉口枵腹而後。可也。故程子曰。世事雖多。盡是人事。人事不敎人做。更責誰做。然則學問之道無他。須先立定其志。每日且自點檢。作一事則審是當理歟悖理歟。得一物則審是合義歟非義歟。以務决去其悖理非義者而不爲。必求其當理合義者而行之。以今日視昨日。以來月較前月。日知其所亡。而月無忘其所能。則一日新一日。一月長一月。而一年有一年工夫也。如此則自然脫去舊習。而純乎天理。終日言言而口無其過。終歲事事而行無可悔。人豈可不以聖賢自期。而便將第一等。讓與別人爲耶。此乃余之所以爲日錄者歟。凡我一身之所務與一家之所爲。大小之事。無不盡載。以日係月。以月係時。而以終一歲之紀焉。庶可以考其得失是非於前。而責其事業功效於後也。盖念余生七歲。而已能讀古人書。旁習屬詞綴文。巷竆地僻。家庭誦訓之外。無有明師良友以啓發之者。至于志學之年。適遇潛窩先生。來邑玆土。於是慕先生淸儉自持。樂善愛人之道。而興起於斯學焉。受業之餘。遂有意於日錄。而或記或闕。爰及辛亥。始具其本末而記之。然其叙事略而不備。歷乎甲乙丙丁。而歲加詳焉。第緣當時。余方在童行。見小識淺。其始爲日錄之意。亦未必深知有如今所言者也。幸賴天賦之靈有所不泯。而自能感發於先生凾丈之間也。故辛亥日記之下。先書事親孝事君忠事師敬九字。而足之曰。人生於三。事之如一。又書曰。我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也。以故人之有德於我也。則雖絲毫之事。必皆書之。我或有惠於人。則不敢輒錄。今看此意儘好。今余又得進遊於朴洗馬,趙修撰兩先生門下。而亦有講磨箴切之友。所讀誦必聖人贒人格言至論。而若異端雜類不正之書。未肯暫經乎目。其於踐履之道。庶幾有進。而邇來十有餘年。因仍苟且。不能勇往直前。處己接物。動多尤悔。反與里巷衆庶。元不知學者。將無異焉。古人云。士別三日。刮目相對。三日可以刮目。而十年未能變化氣質者。何也。雖有慕道之心。向善之意。而氣禀有所拘焉。舊習有以沮之。辨不明。行不篤。而姑且徐徐。以聽其自適之所使然也。苟能誠其意。愼其獨。好善也。如好好色。惡惡也。如惡惡臭。以自快足於己。而內省不疚。則善安得不修。而惡何患不去也。余於前冬。悉取舊所錄者而覽之。乙卯以上。尤無足觀者。亦皆胡寫亂紙。故遂於讀書之暇。輒改錄之。四閱月而成。彙爲一帙。嗚呼。昔司馬公語人曰。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爲。未甞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趙公抃日所爲事。夜必焚香以告於天。惟其無惡於志。故可以語人。可以告天。告天而不爲欺天。語人而不爲誣人。然後二公之心事。灼然公明正大矣。今余所錄。有眼者或可得見。而天地鬼神。臨之在上。質之在傍。仰而能無愧於天乎。俯而能不怍於人乎。凡一行一事。皆可筆之於書。而苟有不可書者存焉。則雖曰人所不知。而獨不內愧於心乎。故余叙于卷首。以爲今日改道易轍之地頭。而益勵終身任重致遠之功程云爾。

宗會序 编辑

漢陽趙氏之流落于湖之右者。凡一百五十有餘年。而奄已過五六世矣。衰替不振。故家遺業。無復存者。而尙賴祖宗積善累仁之餘烈。子孫繼繼繩繩。環洪,結,德,禮,唐,沔,瑞,泰之境而散處者。其麗亦夥矣。惟各困于葛藟。鮮相往來。其或邂逅相遇。叙炎凉外。僅能貌相勞苦而已。漠然無情義之交孚。至有功,緦之戚。而不相識面者焉。又况於吉慶禍患之際。能與之有同其憂喜者耶。歲在萬曆丁巳冬。宗丈故承旨纘韓氏。以前榮川郡守。持斧督捕土賊于忠,全,慶三道。便道來謁于良節公廟。于時吾季父嗣守宗祧。因求合湖中宗族爲一會。季父爲之招集。越明年戊午春三月上旬。捕使還自嶺南。遂設一塲燕會而罷。於是。門中長老咸曰。大宗廟在於是。時節薦享。吾輩子孫。不得來助祭。而其心安焉。不幾於昧所本者乎。其繼自今。定爲宗會法。歲一爲率。進奠退燕。永永無墜。盍爲之期日而書之于冊。仍命克善曰。來汝小子。其文以識之。克善謹書條約。而署于尾。三月三日。實維其期。明年又復如約。而是日也。乃良節公貞敬夫人遠諱之辰也。初不省其謬。遂議更擇良日。長老又言曰。吾宗人人赤貧。逢春例輒艱食。宜用季秋月望爲期。自玆以往。或行或否。或進或退。雖緣世故之多方。而要不替舊約焉。用是顔情稔熟。其未甞見也。思相見。得相見也。心相悅樂。其有吉㐫患難。思相周恤焉。又必以得一物助祭于祖廟爲榮。而一或不獲躬奠爲罪。不敢自安于其心焉。是其昔所安焉者。而今不敢安。昔所漠然無情者。而今乃有孚于心。是庸非一人之身與一人之心歟。何前慢而後誠耶。盖吾聞諸子程子曰。每有族人遠來。則爲一會以合族。雖無事。亦當每月一爲之。古人有花樹韋家宗會法可取也。又曰。族人每有吉㐫嫁娶之類。須相與爲禮。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踈者。只爲不相見。情不相接爾。誠哉言乎。大凡人情。必相際接。乃相親密。苟不與之際接。雖在至親。而恩亦薄。一歲一會。而今其收效有如此者。况月一爲之乎。古之所以重宗法者。爲其管攝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不忘其所由生者也。子姓兄弟。羣昭羣穆。咸有事于祖廟。而燕毛序齒。此古宗法中一事也。宗法之壞於天下久矣。後之名卿鉅公之家。或不知尊祖敬宗之義。視其宗族。猶行路焉者。滔滔是矣。彼有聞吾家之事。或必有知愧者矣。所以觀視他族。盍愼旃哉。嗚呼。百支之別。千派之遠。苟求其初。則同根也。同源也。一軆之分也。自吾祖而視之。則均是子孫也。吾軆吾祖之心而推之。則族人之踈遠者。猶吾一身也。其間雖不無降殺等差之殊。而仁人君子大公至正之心。觀四海九州同一家也。况又同爲吾祖之子孫者乎。噫。世之喪其本心者。或有同父母親兄弟。尙不知愛敬。而忿爭如仇敵者矣。吾族人中。寧有是耶。吾祖在上之靈。其肯曰予有後也。吾宗族之賢者。其肯曰予有族人也哉。吾族人中。寧亦有是耶。吾祖在上之靈。降鑑于玆。作善作惡。默祐罰之矣。誠能去惡而爲善。先祖之所祐也。先祖之所祐。卽天之所祐也。貧賤。非所憂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書不云乎。服田力穡。乃亦有秋。世寧有不耕而求穫者乎。其有礪志篤行。力學勤業。邁種德以求承先祖之墜緖者。當於吾說而得之。如謂酒旨且多。其湛曰樂而已。則無已太康。非吾門爲斯會之本意也耳。龍集癸未李秋之月旣生魄。書。

兵使禹尙中壽親宴序宰溫陽時 编辑

夫夜繡之不如晝錦。久矣。富貴而不歸故鄕。烏足以榮乎。身歸故鄕。而有不洎之悲。又烏足以樂乎心。然則大丈夫之得志於斯世者。必身乎榮。而心乎樂。然後可謂享富貴之盛者矣。昔魏國韓忠獻公。作晝錦堂于相州。古今談者。以謂曠世之美事。而未聞其有親在堂。則未必其心之樂之也。今有得乎古人之所未得者。而爲樂乎其心。則其所以榮乎身者。人孰與之埒哉。惟我兵馬節度使禹公。卽本道公之儒城縣人也。早以武勇聞。耀名虎榜。而沉於下位者。盖多年所。天啓甲子歲。賊臣煽亂。我主上殿下。避兵南狩。乘輿到漢江。無船不可渡。見有一船艤在南澨。喚令回棹而不應。侍衛諸臣。林立而無誰。時當二月之初。流波漾寒。公乃奮然挺身。口銜一釰。裸而游江。斬其梢工于南澨。刺舟北迴。終得利濟。所謂濟巨川舟楫。由是。公名乃大著。較諸麗祖太師李棹之事。其功莫相上下。而未有褒功之典。猶且棲遅。出甸郡邑。入護周廬者。復二十有五年。識者稱屈。歲戊子秋。始授節于本道。杖節而還鄕。所謂衣錦晝。遊者。而大夫人曺氏尙無恙。翌年暮春之再旬有七日丙戌。公遂爲大夫人設壽宴于儒城舊宅。本道觀察使尹公得說。據首席。而淸州牧使韓德及林川郡守李雲裁,沃川郡守鄭基豐,舒川郡守崔亨衢,公山縣監李泰淵,懷德縣監金嚮,庇仁縣監朴而立及余實同與焉。大夫人今年九袠少四。公,年半百加十。公親扶輿出御壇上帟幕。於是陳兩使儀衛。公淸兩邑妓樂畢集。又集倡優才人張百戱。散施工樂之物。粟委於庭而如山。布搭於空而如雲。罇俎靜嘉。看核孔庶。醆斝序行。獻酬有容。公乃稱觴。上壽于大夫人。出語于座曰。斯乃我聖上之恩。天如也。海如也。於是。使相已下。次起登壇。敬奉壽觴。觀者如堵於前。而彌山蔽野於外。咸一口嘖嘖不能已。曰福哉是母也。孝哉是子也。嗚呼。可以爲榮矣。豈所謂大丈夫得志於斯世者非耶。此豈爲夸一時而詑一鄕者。白晝自光絢而已也。盖職夫平日積善累仁之餘。受祿于天。而自天申之者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天所不祐而受玆介福。未之攸聞。常竊觀公之秉心。每能急人之困。賙人之竆。而治獄之際。惟恐濫及不辜。今又有以瞷之矣。前事之夕。余以戚屬。入候大夫人。出而公與之坐而觴之。時東南風大起。上天同雲。公屢顧而閔焉。旣而雨作。公釋杯。泫然下淚而言曰。如我無識武夫。不知所以爲孝之道。今宜有雨。敕左右備雨。夜未央而雨止。行禮之朝。天地開霽。無一點雲翳。風色甚和。此非公之精誠。有以格天者耶。心甚異之。仍自內訟曰。士之知讀書。識前言往行。雖多奚以爲。若余者胸藏樹欲靜而風不止之嘆。雖紆太守之章。而無異夜行。誰謂之麗哉。感而退。而爲公書之。

魯隱洞宗中立約序 编辑

墓祭起於後世。而盛於東方。盖禮經無墓祭之文。其可見於傳記者。自秦漢始。故先儒以爲墓祭。非古也。祭之時見者寒食及十月一日。而朱夫子家禮。三月上旬。擇日一祭而已。吾東俗粤自古昔。每以正朝,寒食,端陽,秋夕。一年四祭。則墓祭固莫盛於吾東。然而今人葬不能依古族葬之法。子孫又不能奠厥攸居。或僑寓他鄕。奄過一二代。則後孫各於其地。祭其父祖。而曾高已上。日漸踈遠。掃灑數缺。至有不知其墓地者矣。我趙自六世祖僉知府君。由漢陽。始入洪州之綠雲洞。衣冠之藏。亦在于是。而子孫因家焉。府君有五子一女。五公之墓。各在別隴。雖不與府君同岡。而俱在一主山環匝之域。其第四位沔川公諱允瑺。是克善之五代祖。而有三子。長曰恭良。次曰恭節。季曰敬良。是克善之高祖也。洎我曾祖考勵節校尉。又移于德山縣之大冶谷里。今已傳三四世矣。竊觀五代祖六位。各房下分財文券。則財産不爲不饒。而曾不一再傳。擧皆貧困。不免分離散處。不惟我曾祖昆弟移寓。而高祖伯仲派。無不皆然。吁亦異哉。我五代祖。自爲小宗之祖。而其主祀者。仍居綠雲洞。恭良長子曰億壽。億壽長子曰應齡。應齡不幸無后。以季弟延齡之次子景琛爲嗣。景琛又不幸無嗣。而有侄廷英無狀不道之事。至於祠宇毁破。墳墓陵夷。爲禍酷矣。言之慘矣。克善等所居。各不過一息之地。而其所見者。皆非吾祖之子姓。則非不痛疾而相與含忍容隱。其子姓之所聞者。不于早而于晩。甞於甲申秋。今右議政沈公之源之爲牧伯也。克善迺倡與同派宗族。藉力易墓。仍且訟于州。治廷英曁夷墓者罪。求得先世老奴年八十一歲利世爲名者。而詢訪之。推還散賣土田臧獲。則牧伯用兄亡弟及之律。以應齡次弟希齡曾孫有鐸之名。成給立案。而有鐸。家于瑞山。困于葛藟。旣不能還于舊址。復立祠宇。荏苒十餘年來。不克盡推臧獲土田。而今又不幸短命死矣。不得已克善。又倡與宗族。莅其事。而重尋舊約。遂於今日。合宗族。祭吾高祖已上三墓。退而燕毛。噫。前所叙三不幸。非我先祖有咎。實由後嗣無良。今之本州牧伯朴承休子美。是克善之外弟也。適拘公務。未果來與。而敬助祭需。其弟前龍安縣監朴承健子以。與祭同燕。弟昆俱是當世名勝。雖出外派。而孰不曰積累善仁之餘慶也。敢不持以相賀。克善又諗于在會同五世伯兄季弟曁族子族孫曰。有鐸立廟奉祀。旣不克諧。而吾先祖已在廟數之外。此之土田臧獲。實自吾先祖所由以傳者也。且吾東俗一年四祭墓者。厚之道也。而寢遠則日忘。家禮之一年一祭。近乎薄矣。而親盡于廟。則以祭田爲墓田。歲一祭之無疆。則近乎薄者。乃爲厚。民德之歸矣。家禮所載。日星揭也。而吾家先世。不能以此爲法者。宗法之不立。而子孫之不能自樹立使然也。律文旣有無子女己物。還係父母上係祖父母等語。家禮又有上世初未置田。則合墓下子孫之田。計數而割之。立約聞官。不得典賣之文。謹依國律。敬遵家禮。以今所推還土田臧獲。還係於沔川公位。爲之墓田墓直。推而上之。以及乎僉知公位。又推之以及乎監牧官金府君墓位。金府君。是僉知公外舅。而金府君無他子女。此地所有田民。盖出於府君故也。又旁及乎沔川公伯仲叔季四位。又推而下之。及於吾高祖兄弟三位。又以及乎承祀長孫殷栗公縣監應齡父子而止。用其餘。爲墓前竪石之資。逐位排定。以詔來裔。則後曷敢有越厥志者乎。僉曰唯。盍書爲約。克善遂令座末能書者謹書于左。爲約云爾。丙申十月。

编辑

安靜洞幽居記 编辑

吾友鄭得之。嗜學而工書。名聞於國而家於食。四圍其居而靑嶂合。前松林後竹苑。佳景也。得之樂之。一日余造焉。得之以大字。署其室之東扁曰。安靜洞幽居。余扣焉曰。信乎子之居之幽也。安靜之義奚居。曰。吾洞名也。盖吾與得之。同居德豐縣之大冶谷里。而洞壑殊焉。自得之所居。而指吾所居曰外谷。自外谷而指得之所居曰內谷。以其里之中。而山以環之。澗以繞之。入其中。有若處乎室。而安如也靜如也。盖其命名之義。必有取夫斯也。自他里而稱之曰大冶谷。自同里而稱之曰內谷。以故安靜之名。雖同里有不得而知也。夫物有相感。而事有相須。吾不敢知安靜之爲洞名。今幾年所也。彌其洞而爲居者。凡幾人所也。何獨至於今日。而得之取之。以署其居。是非有會於其心者乎哉。人待洞而益。洞待人而著。其相感之深而相須之切。豈偶然哉。於是余斂袵而言曰。子誠安靜洞裡人也。卽其居數間茅屋。環堵蕭然。汛掃庭除。塵喧不聞。則見其居之安且靜也。入其室。窓明几凈。圖左書右。鍾,王,虞,褚,顔,張之妙蹟。李,杜,韓,柳,蘇,黃之逸藻。秩然整然。可詠可玩。而無他長物。則見其室之安且靜也。得之乃以角巾布衣。端居其中。辭祿不就。分甘竆餓。理亂不分。榮辱不知。或嘯或咏。或寐或寤。則見其身之安且靜也。及其默寓其巧智於書藝也。濡毫伸紙。貌甚閑暇。作字甚敬。眞得程,朱之遺意。方其得意之至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聞。亦可見其心之安且靜也。世固有安靜其居者矣。有能安靜其地者乎。地猶物也。有能安靜其身者乎。身猶外也。有能安靜其心者乎。欲安靜而至於安靜其心。則乃爲安靜之至也。安靜之求。誰爭子所。有是洞而有是人。于洞名大有光焉。子於是。必有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之趣。此其所以志之也與。得之喜曰。然。余又曰。夫安者。隨所遇而安之謂也。靜者。寂然不動之謂也。之趣也。人所不知而已。獨知之則子之道。可以爲難矣。然而心之安靜。未可遽以易言也。一心之微。衆欲攻之。耳之欲聲。則心不得而靜矣。目之欲色。則心不得而靜矣。口之欲味。則心不得而靜矣。至於四肢之欲佚。器用之欲精。莫不皆然。一念之頃。不加察焉。則身坐密室之中。而心馳千里之外。當此之時也。將何道而靜之乎。夫水止則淵靜而波安。風止則林靜而柯安。是故。易之艮言止之義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止之時義大矣哉。然而止之道。非絶物而不交不接之謂。於天下之事。各有當止之則。是故。大學之傳曰。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人交。止於信。此特其大者耳。是以。其經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夫旣靜而安矣。而又須喫過能慮一節。然後便能得矣。子且於慮之一字。熟玩而詳味。則其味無竆。於是而有所得。則此心之軆。鑑空衡平。無時而不靜。無事而不靜。靜亦靜也。動亦靜也。不必將此身心。居安靜之地。處安靜之室而后可也。異日。將置子之身於市朝喧煩之處。機務叢冗之地。終日而所接者人千羣萬類。而此身之至安者。自如也。左右而所酬者事千緖萬端。而此心之至靜者。自如也。行乎富貴貧賤夷狄患難大歡大戚大危疑大恐懼之際。無入而不自得其安且靜焉。夫然後可以知安靜之正味矣。嗚呼。其安矣哉。靜矣哉。君子之道。自近而遠。吾有以見子之子弟。安於灑掃應對。而不尙浮躁之行。子之僕妾。安於使令供給。而不肆暴慢之心。以至接子之隣。而承子之風者。爲農者。安於農。爲工者。安於工。爲商賈者。安於商賈。各安其本分。而不好犯上之事。則安靜之味。不獨子之知之。而人亦得而知之矣。子之風。不惟動隣里動鄕黨動一國而已。推而大之。可以動天地者。由於斯。可以動今古者。由於斯。可以動來世者。由於斯。子謂斯何。得之又喜甚曰。子其爲我記之。余以不文辭不獲。遂書而歸之。是記之成。適丁陽復之辰。遡崇禎紀元之初載。凡十有五建子云。冶谷守素子。記。

樂靜齋記 编辑

李君叔平。治其所居安靜里第之南。結茅爲小齋。土燥而位爽。朝暉夕曛。洎中宵之月。常留光於斯。而松風韻淸。幽泉吐潔。翛然有寬閑之意。屬余名其齋而志之。余以謂里名安靜。宜靜者之所盤旋也。竊瞷君之性。其所喜好。又在於靜。請名之曰樂靜。殆將協諸義而協乎。余甞觀世之人喜交遊。潝潝相慕悅。詡詡疆徵逐。東趍西奔。日汲汲於求知。而君獨不然。簡出入。重然諾。非性於靜者。不能也。世之人。慕榮名。䝱肩權門。諂笑要路。蠅營狗苟。日汲汲於求名。而君獨不然。甞筮仕于朝。有聲矣。而自從置散。壹意投閑。非性於靜者。不能也。世之人好殷富。商財有亡。笇量刀錐。役已闘智。日汲汲於求利。而君獨不然。席世業之厚。多臧獲。饒土田。而不務奇贏。歲儉則常患不贍。非性於靜者。不能也。以君之性之靜。而居乎靜里。處乎靜齋。于以安靜于身。于以樂靜于心。則君之所以自樂者。盖深其趣矣。雖然。其趣已深。而益致其深。則趣愈深而樂愈切。君能益致其深乎。甞聞潛聖之言曰。仁者樂山。又曰。仁者靜。然則惟仁者。然後靜矣。仁故靜。靜故樂山。今夫環君之齋。而四面靑嶂。皆山也。君朝夕焉樂玩焉。坐卧焉樂對焉。風雲雷雨。變態於上。而靜之軆自如也。春夏秋冬異候於前而靜之體。自如也。而寶藏之興。發育之功。自成於不見運動之中。而有不可測者矣。於是而眞能樂山。則仁不可勝用矣。天下孰不歸仁焉。叔平勉乎哉。叔平曰。大哉言乎。若仁則吾豈敢。抑樂山而驗吾靜焉。則可謂庶乎已矣。曰。譬如爲山平地。一簣爲進。不可以細行而不矜。叔平遇酒則善謔。其於玉藻聲容靜工夫少。於是而有戒焉。則亦樂靜之一助也。叔平笑而應曰。諾。龍集庚寅中商下浣。友人冶谷居士。記。

编辑

書先祖良節公遺書後識 编辑

恭惟我良節公適嗣。不幸屢絶而繼。加之以壬辰兵燹。仍之門戶寢衰。家傳靑氊舊物無存者。惟有一紙遺書在。余爲兒戱嬉時。亦甞見之。而莫知寶之。及長。求先世行狀,誌,碣等紀蹟之文而不可得。若遺像三本。皆亡於亂。于時宗孫大護軍公興仁。丁本生親我曾王母喪。居廬在鄕。婦女守京宅。蒼黃奔竄南歸。後有老婢子。抱負一神主至。卽公之主也。方倭奴充滿京都。以婢之無知。而能知收拾奉歸。祠宇中列序諸位。而能獨取公之神主。是則可異焉。然而公前後兩夫人。欲重造主。而姓氏鄕貫。皆未可曉。爲之嘆惜痛惋者。凡爲苗裔者之所同情也。今年。余辭官。歸伏圭竇。暇日取家譜。隨見聞增補餘。遂就宗家發篋。而遺書是受。盥手奉玩。筆畫妙絶佳健。跪讀以還。遺敎飭厲丁寧。仰而遐慕。俯而深感。何幸數百載下。目覿猶存之手澤也。噫。今日公之子孫。其麗非不衆也。克承前烈者盖寡。以致享祀不一。正犯公之所大戒。夫惟余之不肖無似。尙且惕然懼。赧然愧。不自知其所以爲心。况令不欲忝厥者見之。宜謂如何哉。於是。有模寫廣布諸宗族。而手拙未能。僅能謄取文字。以爲常目之地。庶幾有以警發豺獺之志云爾。丁卯季冬。後孫克善。感泣而書。

傳寫孝行錄識 编辑

余甞詣尹汝任。談問覿有袱書如干卷。疑其有異書而請之。汝任乃解袱。抽出一卷。題其上曰。孝行錄。余手而目之。卽高麗吉昌府院君權斯文準。事其大人菊齋文正公溥。能盡子職。侍奉餘隙。倩工繪古人二十四孝圖。蘄於益齋李公齊贒。逐圖爲贊以獻之。欲令菊齋玩心於圖而忘其老也。於是。菊齋又自抄三十八事。更屬益齋贊之。遂成一編。將使人人披其圖誦其贊。而感發焉興起焉。則孝行錄之作之有裨於學者。固不爲淺鮮矣。其後。菊齋之曾孫陽村公。又從而註解之。以傳之世。盖將三百年于玆矣。余觀國朝輿地勝覽。已知權氏之門。有孝行錄之書也。心頗慕悅。求其書而未之能得者久。因假以歸。從容玩繹。雖以余之不肖。且能惕然懼省。竊自內訟于心。而思有以齊之也。况又賢於余者乎。然而彼之爲贊爲註者。盖其成書之例也。後之觀感。亦未必贊與註乎。在也而反似有汎濫不切之病。故余欲要而約之。只因名目而繫之以事實。謄寫爲小冊子。去其贊與註而不錄。端爲蚤晏取覽。便於簡易耳。噫。夫是錄之所載。名目各殊。或失於過高。而未合於聖人之中行者。亦多有之。究其歸。咸出於一端愛親之誠心。無所不用其極爾。凡爲人子之事親。必能如是而後。可謂孝矣。苟其心。雖曰愛其親。而猶未免有絲毫之未盡。頃刻之有間焉。則又烏能以方寸之心。而通天地感鬼神。馴飛走致靈異者哉。看是錄者。不能以古人之心爲其心。而祗欲資玩閱之供。則雖曰誦千遍。果奚益之有。其所錄之名目。初以比事爲對。故不拘年代出處之先後。而圖則見闕於刊本云爾。辛酉暮春下澣。識。

書永日錄後識 编辑

往在丁丑歲。余得大東龍虎榜,東野記聞等書。時先君患風痺違豫。余冀其有以玩乎目悅乎心而解其頤也。於是。乃採其中可資笑談者。凡二百餘言。反摺故紙爲一冊。而肥字畫以寫之。奉進于先君。名之曰。永日錄者。深有意在。厥後李督郵丈見而悅之。而借之去。無何。先君卽世。不復請還。又無何。李丈亦下世。李丈季子稑。服旣闋。閱其家書籍。擧以見還。余覽之。涕泣哽塞。追慕莫攀。嗚呼。余之錄此之意。夫偶然哉。而余惡積罪大。遽罹鞠㐫。復對此錄於八九年之後。今當作何如懷也。上下兩面。毁敗無衣。不忍終棄。復加修補而書其後焉。末梢所錄。胡虜之俗。陋汚不合掛眼。而猶必錄之者。亦有其意。余於是。重爲之感慨云爾。乙酉五月下瀚。識。

傳寫施齊集識 编辑

吾家先代。累以將相顯。意其行業文華。必有可傳於後者存焉矣。而無徵於舊籍。傳世而有者。惟家譜在。而譜中所載。亦僅識其世系官封而已。余之心常病焉。復自疑念以爲先代雖取右職。榮曜於一時。而顧無表表可著之事。終至於湮滅不稱耶。抑邇來門戶旣衰不振。又食貧爲寒族。雖有故家遺物。而亦不能保其必守而勿失也。則盖有之。我未之見也耶。每思及此。輒自感嘆良久者雅矣。余年旣弱冠。始見十世祖龍城君傳於高麗史列傳中。旣繕寫一本。藏之篋衍。私竊喜幸。因有意博考東史。而僻處竆鄕。書籍罕遇。無以償吾志者。又已八九年矣。頃日吾宗兄從善氏。候一長者。長者授以施齋詩集一篇。而言得之於一浮屠師也。從善氏袖歸以示余。余讀閱一過訖。仍念施齋公卽吾八世祖良節公之從子也。謚恭安公。同載名一譜。親親之義。固甚厚重。則是集乃吾家所當寶有者。况其附錄墓銘。尙有吾祖名行班班代著乎。遂裁紙爲冊。手自謄寫。以資永久之覽焉。嗚呼。是集刊行。于今百有餘歲矣。其見取於世人者。能幾處遍耶。余今日之前。盖未甞見有是集。而不惟未甞見。亦未甞聞有是集。則其行于世。可想其罕矣。而浮屠師乃能有之。以其一衲一錫。之南之北。而不致遺失也。古人目僧爲詩家奴者。良有以也。又自是集之爲浮屠有者。經幾日月。而到于今得遇吾兄弟而見重焉。凡物之得失微顯。亦莫非有數歟。且惟吾祖先累代行業文華之盛。有不啻若施齋公之比也。則施齋之有是集而得不朽其名。可知吾先代行業文華之必有傳後者。固無疑矣。余今日之得是集。有不期致而自致者。則他日。亦庶幾有以得償吾志也。故因書以識之。

抄寫退溪喪祭禮答問後識 编辑

禮者。有家之䂓範也。禮之節有吉有㐫。其用有經有權。吉㐫之節。喪祭爲尤重。經權之用。通變爲至難。夫死喪。人家必有之事。而事理有萬變。誠非知中之君子隨事折衷。烏能合理哉。惟我退溪先生。與學者辨答喪禮之變常者。布在文集中。卷秩浩瀚。後進之士。鮮能遍考也。故先生門人。今判中樞府事趙公振。牧公山日。攟摭講禮說。別成一編。名之曰退溪先生喪祭禮答問。鋟于榟以廣其傳。自是竆僻之鄕。皆得有是書。而覽者便焉。余竊甞有志于禮學。顧貧無資以市是書。假之人而讀之。久假不歸焉。知其非有也。盖其爲編最鉅。謄寫亦未容易耳。去年哭弟廢業之餘。遂得以詳觀熟閱。其文雖繁。而或有一事而與數人辨者。或有旣卞而反覆論之者。或有往復之際。泛叙暄凉與辭遜避讓等語者。苟求其證定是非之要旨。則其目亦不在多也。於是。余敢爲段段採錄。以類分抄。則辭略而義明。其於考閱。如指諸掌。雖其大贒文字。有所去取。實冒僭妄之罪。然自爲講究禮意。則頗甚簡略云爾。癸亥孟春。後學。識。

编辑

趙普論語論丙子 编辑

論曰。論語者。載聖人言行之書也。修齊之本。在於是。治平之道。具於是。後之讀論語者。苟能善讀。而資其用。則聖人千言萬語。無所不該。無所不包。修身者用之。可以收身修之功矣。齊家者用之。可以得家齊之宜矣。用之於治國平天下。亦可以致國治天下平之效矣。苟盡其用。則吾之所言行者。無非論語中言行也。斯亦聖人而已矣。或有得一句一言之用者。皆可以驗一句一言之理矣。雖不可謂之盡得論語之用。而亦不可謂不得論語之用也。特其知之有精粗耳。行之有眞假耳。昔者趙普。有宋之社稷臣也。早歲寡學術。及其以天下爲己任也。卷不釋手。而所誦法者。一部論語也。甞自謂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用半部佐太宗致太平。夫定天下大功也。致太平大業也。大功大業。非才足以經綸。德足以成物。不可能也。此非趙普用論語之效乎。然而趙普果能盡論語之用。則其身必爲夔,咎,伊,周也。豈但爲趙普而已也。其君必爲堯,舜,禹,湯,文,武也。豈但爲太祖,太宗而已也。其身之不爲夔,咎,伊,周也。其君之不爲堯,舜,禹,湯,文,武也。則惡在其用論語之效乎。盖論語之書。其用至廣。惟在人之用之如何耳。譬如日月之明也。容光必照。而隨其受光之處有大小。而明之所照有大小焉。譬如河海之量也。有挹皆盈。而隨其所挹之器有淺深。而水之所挹有多小焉。然則趙普之論語。卽聖人之論語也。論語之用。卽聖人之用也。惟其趙普之爲器也小。而所以用論語者。不能大耳。以趙普之定天下致太平。直謂之能盡論語之用。則固爲不可。以趙普爲用論語。而定天下致太平。則亦非過論也。乃若趙普之於論語書也。知之粗焉而不精。行之假焉而不眞者。不待其夷考其言行。有悖於聖人之模範也。然後可以知之也。卽其所自言用論語之語。而便見其知之不精。行之不眞也。何者。普旣自言論語一部。半以定天下。半以致太平。此言豈不謬甚。噫。是將論語一部二十篇。截其半部十篇。佐太祖於定天下之際。而半部十篇。佐太宗於致太平之日也。是論語前十篇。可以定天下。而不可以致太平也。後十篇。可以致太平。而不可以定天下也。聖人之言。安有適一時之用。而不通天下之務也哉。惜乎。普之誦論語之心。乃積德之基也。作聖之路也。其心非不善也。而不能充以至之。其誦也徒能誦說而已。不能深見其意趣而得其要旨也。是故。趙普自趙普。論語自論語。普與論語爲二。而有所疑。則稽而質之。有所適。則倣而行之而已也。若使趙普。眞知論語之道之爲美而力行實踐。小大由之。則是普與論語爲一。二十之篇。皆可不用。而胸中自有全部論語。其爲用也。自然有合於聖人之模範。其爲事業也。巍巍乎卓卓乎。可與夔咎伊周。同軌而幷驅矣。何必區區於一部半部章句訓誥之間哉。雖然。論語之書。是孔子之道也。孔子之道。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也。自世遠人亡。聖人之道不傳。而論語之書在矣。後之人。果能誦其書知其人。而得其道。則唐虞之治。可復也。三代之風。可回也。歷千萬代。達而在上者。未甞有一人。能知治道之在論語。而惟普爲能有此言。則普之贒於人。其亦遠矣。愚故不許趙普用論語之功。以使人疑論語之爲用。止於是也。又不斥趙普誦論語之事。以使人自畫於論語。而不資其用也。世之爲輔相者。可不戒哉。可不勉哉。謹論。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論。 编辑

論曰。行之正則正。行之邪則邪。正則君子也。治道也。中國也。邪則小人也。亂道也。夷狄也。邪正之間。君子小人之歧也。治道亂道之幾也。中國夷狄之分也。然則孔子所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者。吾何疑焉。請得以申之。夫中國之所以謂中國者。必有其由焉。夷狄之所以謂夷狄者。亦必有由焉。所謂中國者。非圭璧黼繡之華也。非干戚羽旄之美也。非豆籩彜鼎之盛也。非磬管鍾皷之和也。惟其有名分之謂也。所謂夷狄者。非雕題文身之異也。非被髮左袵之陋也。非嗢咿羶腥之醜也。非旃裘馳獵之習也。惟其無名分之謂也。何以知名分之有無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此之謂行之正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兄不兄。弟不弟。此之謂行之邪也。自古君子之治世者。未有不治人倫之爲正也。小人之亂世者。未有不亂人倫之爲邪也。然則圭璧黼繡之不華。不害爲中國也。干戚羽旄之不美。不害爲中國也。豆籩彜鼎之不盛。不害爲中國也。磬管鍾皷之不和。不害爲中國也。惟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倫不正。則是中國而夷狄也。雕題文身之不異。不害爲夷狄也。被髮左袵之不陋。不害爲夷狄也。嗢咿羶腥之不醜。不害爲夷狄也。旃裘馳獵之不習。不害爲夷狄也。惟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倫不邪。則是夷狄而中國也。是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倫之正。而有中國之名也。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倫之邪。而有夷狄之名也。春秋之時。王室衰微。名分紊亂。上焉而不能行爲上之道。下焉而不能守爲下之道。上凌下犯。僭越極矣。其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倫。正歟邪歟。顧視夷狄。且有君長以爲之上焉。有臣衆以爲之下焉。孰得孰失。宜夫子之以尊周室之誠心。攘夷狄之大義。而發此不如亡之嘆也。夫子爲是之憂。以作春秋。而春秋之法。中國而用夷禮則夷狄之。夷狄而進中國則中國之。其言似乎與夷狄。而與夷狄者。乃所以深尊中國也。其意似乎斥中國。而斥中國者。乃所以深攘夷狄也。大哉。聖人之言也。至哉。聖人之意也。以夷狄而中國。其夷狄尙足褒也。以中國而夷狄。其中國尙無愧乎。後之論中國夷狄者。皆以國之有中外也。地之有遠近也。飮食衣服之有美醜也。此不究其本而徒責其末也。奚足以論中國夷狄哉。不然。夫子何以欲居九夷乎。謹論。

孔顔所樂何事論 编辑

論曰。樂者。理之悅於心。而發於情者也。人有是性。同有是情。同有是情。同有是樂。天下無有無性之人。豈有無樂之情哉。然同有是樂。而其所樂則不同焉。有一事之樂而樂者。有一物之樂而樂者。此樂之在乎一事一物者。事過物移。則其樂竆矣。有一朝之樂而樂者。有一日之樂而樂者。此樂之在乎一朝一日者。崇朝巳日。則其樂變矣。所樂在外。爲樂無恒。此樂之小者也。苟求其樂之大者。在心而不在物。在理而不在心。若孔,顔所樂何事。試申論之。聖人亦人耳。其性。與人同也。其情。與人同也。其樂亦與人同也。其所樂。有大小之不同耳。語其大。則天地也。日月也。語其人。則山嶽也。河海也。觀乎竆亦樂。通亦樂。貧亦樂。富亦樂。無事不樂。無物不樂。非天地。不足以語其高厚也。非日月。不足以語其昭明也。觀乎樂亦樂。憂亦樂。生亦樂。死亦樂。無處不樂。無時不樂。非山嶽。不足以語其有括也。非河海。不足以語其無滯也。巍巍乎。蕩蕩乎。有非一事一物一朝一日之樂之所可彷彿者也。其所樂。果是何事而然耶。惟天爲大。惟聖人則之。天之道。軆物不遺。而聖人之心。無所不包。天之道。運行不息。而聖人之心。純亦不已。萬理昭融。査滓凈盡。胸次泰然。無所窒礙。隨遇而若固有之。無入而不自得焉。渾然眞性。自然可樂。安而行之。觸處是樂。行乎貧賤。則樂在貧賤。而貧賤非可樂也。行乎富貴。則樂在富貴。而富貴非所樂也。行乎患難。而患難不能移其樂。行乎夷狄。而夷狄不能易其樂。喜慶之積。樂不加多。阨窮之極。樂不加少。一團天理。遇感而見。理之所在。樂之所在。理之當然。樂之當然。理存則樂存。理無盡。樂亦無盡。是故。䟽食之飯。執圭之容。困逸有變。而其樂未甞變也。相魯之日。畏匡之時。榮辱有變。而其樂未甞變也。問政之對。請禱之答。死生有變。而其樂未甞變也。然則孔子之所樂盖可知。已知孔子之樂。則知顔子之樂矣。顔子所學。卽孔子之道也。顔子所樂。卽孔子之樂也。其未至者。能不改耳。非自然耳。所謂未達一間。正在此爾。其本然之樂。旣與人同。而所樂有大小之異。抑又何歟。天之所與。不爲聖人豐。不爲衆人嗇。而聖人能性性情情。衆人皆役情汩性。聖人之樂在內而不在外。在理而不在物。衆人之樂。在外而不在內。在物而不在理。故聖人之樂。和而正大而恒。極其歸則通乎天地日月焉。衆人之樂。私而蕩小而淺。極其歸則滯乎一事一物焉。人人皆有至樂於我者矣。自不能樂耳。然則孔,顔之所樂。衆人亦可樂歟。衆人之樂。猶聖人之樂。欲樂眞樂。盍反其初。今夫水一源之流。有二派。一派直瀉。一派旁注。極其流之遠。波濤之壯。江湖之大。相望乎千萬里之際。雖以神禹之力。不能遏其流而合其歸。顧不難甚矣乎。誠能反其源而塞其派。導其流而合其歸。則元是一源之水耳。奚二派之異哉。人能樂聖人之樂則爲聖人。樂衆人之樂。則爲衆人。學者。不可諉以孔,顔所樂何事而不之講也。夫所以謂之樂者。非樂於琴瑟鍾皷也。非樂於詠歌舞蹈也。琴瑟鍾皷。物也。詠歌舞蹈。情也。樂之以物。不如樂之以情。樂之以情。不如樂之以心。樂之以心。不如樂之以理。樂之以物者。其樂散。樂之以情者。其樂淺。樂之以心者。其樂褊。樂之以理者。其樂通。苟非深於理者。烏得以樂其樂之通者哉。深於理者。宜莫如聖人。聖人之優者。宜莫如孔子。學乎孔子者。宜莫如顔子。然則孔,顔之所樂何事。其樂之以理者歟。請申論之。盖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天下之事。莫不有則。而人爲物之靈。心爲事之原。萬物固皆備於我矣。惟衆人之心。偏於一己之私。見己而不見物。見物而不見理。故樂乎物則樂之以物。而其樂不能通。樂乎情則樂之以情。而其樂不能深。樂乎心則樂之以心。而其樂不能大。若聖人則一團天理。渾然融徹。藹藹元氣。充然浹洽。心廣軆胖。無非自然。故無內外。無物我。樂在物則但見理之爲樂。而不見物之爲物也。樂在我則但見理之爲樂。而不見我之爲我也。以其情順萬物之情。而物無不樂。以其心該萬事之理。而事無不樂。是故。孔,顔之所樂。行乎貧賤。而樂在貧賤焉。行乎富貴。而樂在富貴焉。行乎患難。而樂在患難焉。行乎夷狄。而樂在夷狄焉。理無所不在。而樂無所不在焉。樂山之樂。樂其厚重不遷。而樂不在乎山。樂水之樂。樂其周流無滯。而樂不在乎水。聞韶之樂。樂其盡美盡善。而樂不在乎韶。顔子單瓢不改之樂。卽孔子䟽食在中之樂。而樂不在乎飮食。顔子無所不悅之樂。卽孔子聲入心通之樂。而樂不在乎見聞。是知物之理。猶我之理也。物之情。猶我之情也。所以能一天下萬物之理。而爲我之樂也。一天下萬事之則。而爲我之樂也。一死生喜慶憂患之道。而不易我之樂也。一天下萬物之理。其于樂也。不亦通乎。一天下萬事之則。其于樂也。不亦深乎。一死生喜慶憂患之道。其于樂也。不亦大乎。其樂至通至深至大。非聖人。不足以樂此也。能有至通至深至大之樂。而不自有其樂焉。此孔,顔之所以爲孔,顔也乎。謹論。

三代威儀。盡在是論。 编辑

論曰。世之學老佛者絀儒學。儒學亦絀老佛。道不同。不相爲謀。理也勢也。其有以吾儒而美老佛者乎。吾知其口與而心不與也。曷爲謂之口與而心不與也。其傷時之嘆歟。衰世之意歟。孔夫子所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之意歟。當宋之時也。河南程氏兩夫子蔚興。爲世儒宗。學者信之如蓍蔡焉。四方仰之如山斗焉。一行措諸躬。而示則於天下。一言發諸口。而爲法於來世矣。而明道先生。甞届釋氏居。適丁釋氏之方飯也。見其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其稱而美之也孰加焉。安得而不起學者之惑也。夫所謂威儀者。有威而可畏之謂威。有儀而可象之謂儀。曷爲謂之三代之威儀。在古之三代之世。上焉者君焉。而君有君之威儀。穆穆如也。皇皇如也。下焉者臣焉。而臣有臣之威儀。濟濟如也。雝雝如也。在朝廷而威儀在於朝廷。在宗廟而威儀在於宗廟。在鄕黨而威儀在於鄕黨。在閨門而威儀在於閨門。大而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際。小而飮食言笑出入升降步趨之節。無適而無威儀焉。是故。足有足容。手有手容。口有口容。燕居則有燕居之容。登車則有登車之容。端委則有敬色。衰麻則有哀色。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至於山人野人商人旅人耕者漁者。莫不有威儀之可見者焉。如讓居讓路遜畔之類。是也。是故。三代之人。無人無威儀。而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苟求其所以然之故也。則曰敎之有素焉耳。養之有豫焉耳。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雖朋友之際。亦必相攝以威儀也。後世不然。敎之不素。養之不豫。天下之人。貿貿焉倀倀焉。屍之行。肉之走。而莫知夫修餙之爲美也。先生生乎三代之後。志乎三代之前。自任乎其己者。慨然以三代之道。陳戒乎其君者。丁寧以三代之治。誘掖乎後進者。反覆以三代之禮也。而視乎鄕閭。而威儀不古若也。觀乎州郡。而威儀不古若也。察乎朝廷。而威儀不古若也。先生之心。盖已戚矣。適觀於禪旁。而進退之容。有可觀也。揖遜之貌。有可觀也。饋食之節。有可觀也。則有所默契於平昔之心。而感發於目前之遇。於是喟然而美之曰。三代之威儀。乃盡在是。是豈以禪旁之威儀。盡合三代之威儀歟。苟將曰三代之威儀。亦墜地而在人者。乃不在彼而當在此云爾。美禪旁之威儀而稱之者。乃所以傷天下之無有威儀也。其不亦待衰世之意也歟。其不亦孔子之遺意也歟。難者曰。傷時之歎則有之矣。孔聖之意則誠然矣。子何以知先生之意。亦出於孔聖之遺意歟。曰夫發歎而美之者。驚異之之辭也。有聞而驚異之者。其所未聞也。有見而驚異之者。其所未見也。聞韶之嘆。出於惡鄭聲之餘。與點之歎。出於陋三子之餘。使天下之樂。皆韶音也。則何必在齊。然後不知肉味也。三子之志。皆無累也。則何必浴沂而後。稱其氣象也。是故。使諸夏之君。能皆盡其君道。則不必進夷狄之君。而發不如之嘆也。先生學孔子者也。使先生視乎鄕閭。而鄕閭之威儀。三代若也。觀乎州郡。而州郡之威儀。三代若也。察乎朝廷。而朝廷之威儀。三代若也。何必至禪房而後。美三代之威儀也。將辭而闢之之不暇焉耳矣。曰然則先生之美之也。斯誠美之矣。先生豈其誣僞者歟。子所謂口與而心不與者何歟。曰。昔大舜之樂取人爲善也。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勇往直前。若决江河而沛然莫之能禦也。先生舜之徒也。其心誠與之。則將以身從之。於是而不知老之將至也。奚但以言與之而已也。所以口與而心不與者。有意存焉耳。愚是以論先生之意。乃孔夫子之遺意也。謹論。

编辑

守成箴幷序 编辑

夫由三古而及叔季。歷代之興沒不一。而爲邦之道。盖有二焉。創業也。守成也。凡聖王明辟。所以戒之者。在於此。庸君暗主。所以忽之者。在於此。恭惟我主上殿下。撥亂于危。反正于治。創業之艱難。旣備甞之矣。然而創業已往矣。又克知守成之爲尤難。肇位之越四年。舜巡西岳之月。堯蓂三葉之落。特垂禹鞀于明廷。欲聽箴䂓于多士。以示方與共之之意。布衣小臣。拜手稽首。乃敢進戒于吾王曰。

地之於車。莫仁羊膓。水之於舟。莫仁瞿塘。敗軸康衢。墮槳安流。國之於君。隅反是求。上下今古。越小大邦。艱于艱興。逸厥逸亡。憂勤作福。宴安生毒。無非殷鑑。盍自周德。德之不修。所親匪親。德之克修。讐民友民。創業雖艱。創之在我。守成雖難。守之在我。在我而已。寔非外假。九仞之井。泉或不及。苟安小成。維累大業。毋自崇高。高則易塌。毋自滿假。滿則易溢。毋惡逆耳。直氣或折。毋好遜志。諂諛或至。毋持聦明。毋間誠僞。毋作無益。毋害有益。志道以寧。言道以接。走霆奔電。一念之酷。慶雲祥風。一念之仁。天譴不虗。大艱誕隣。弗畏入畏。念玆在玆。世亨世王。於斯取斯。疾敬厥德。守成何有。德裕丹扆。蘊古大寶。用供我聖。祈天永命。

自警箴戊午 编辑

盖壤兩間。洪纖萬類。氣有通塞。物賤人貴。所貴伊何。最靈者心。方寸靈淵。萬理具涵。堯桀舜跖。始無分別。克念罔念。上達下達。往莫知返。千里毫謬。與禽獸歸。同草木腐。幸此秉彜。終亦罔墜。明珠泥混。藻鏡塵被。濁穢雖深。光明不淪。一與湔盥。依舊淸新。新之有道。盍反其本。井有赤子。我懷惻隱。其端立見。其軆則全。一日用力。天下歸仁。有始有終。成己成物。學知生知。見功則一。夫焉有憚。擧世醉夢。有志者寡。可哀者衆。嗟余介賤。晩生遐陬。冥然面墻。卄四春秋。飢食寒衣。所學何事。所性猶存。徒生是愧。每讀聖論。發憤幾屢。南北多歧。欲適迷路。中途徘徊。止無廬舍。居化蘭鮑。行假輿馬。何幸而今。闖窺門戶。師承大贒。友資良輔。講磨箴切。涵養修省。服膺程朱。䂓模孔孟。旨哉經訓。陋矣文辭。趍向旣正。聖賢可期。行本於身。學貴爲己。蚤夜匪懈。孜孜罔已。瞬存息養。敬直義方。顯微一致。內外交相。父師在前。神鬼傍臨。常自戒謹。無愧其心。省曾子三。勿顔氏四。日加點檢。主一無貳。然余有疾。急瞑眩藥。求復禮術。先從褊克。顧乃自列。將卽遷改。遇卒色遽。居燕容怠。縱酒業荒。妄言口過。書看粗率。義不勇决。凡此數者。皆德之棄。繼今激勵。志要弘毅。必有事事。惟時語語。善小必爲。惡纖必除。事物難竆。光陰易得。要惜分寸。勿虗頃刻。自朔至晦。由子而亥。日積月累。力行實踐。廣胖粹盎。氣質斯變。卽此是學。方是爲人。綴文作箴。吾警吾身。

元朝箴己未 编辑

受天地氣。生天地間。物亦萬類。人亦千般。士農工賈。聖凡愚智。各有分職。食不怠事。苟爲悠悠。虗拋年光。是實自棄。謂之不祥。念余小子。莫或近是。追思往昔。中切悔耻。二十四年。竟何所爲。去歲元朝。伎倆猶舊。一此無改。空老宇宙。從玆以往。刻意自新。惟日孜孜。久力積眞。變化氣質。德乃可大。人皆堯舜。聖豈欺我。吉㐫倚伏。天分已定。盡在余者。安以俟命。

编辑

庚申守夜說 编辑

國俗每於歲窮。會守庚申之夜。達朝不寐。言人有三尸。乘其方睡。輒以其人一歲之所爲。上復于帝。不善者。卽降之禍焉。苟少睡者。必將受殃。相率而守之。今年十二月。再旬後四日。實惟其夕。友人李生。於是約同心輩十數人。咸集于紺宇。其博奕酒食。凡所以禦睡魔之具。莫不畢張。擧斝相屬。嬉笑驩譁。不覺軆自疲而神已勞也。旣曙而止。皆惘然若有失也。余於是。悟於心而語於口曰。噫。殃慶之至。各以其類。天地神祗。昭布森列。當所報施。詎有待於三尸乎。苟自爲善。雖使三尸每夜而訴之。其如我何。苟爲不善。雖終歲不眠。無所逃禍矣。安有一夜不眠。而可免一歲所行之不善之罪耶。不能修善於平日。而乃要僥倖於一時。是自處其身於有罪之地。而不以君子自期也。惑之甚矣。無善而祝福。借使以人聽人。不可回容。矧伊天道無親乎。爲不善曾日不足者。猶足厭然掩之於一庚申之夜。俯自欺其心。仰欲欺乎天。多見其不智也。傳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幽獨之中。尙不得以欺人。况可得以欺天乎。顧余自旣冠之年已六載于玆矣。行己多尤。內省有疚。福之不臻。誠所宜也。殃之不酷。幸而免也。不爲之痛自改革。反欲因循以從於流俗。是實樂禍而文過也。詩云。愷悌君子。神明所勞。往者。不可以諫。自今新之。亦足爲善。何懼乎三尸之讐余乎。因筆以䂓焉。

不食瓜說 编辑

嗚呼。克善賦命不辰。早喪慈母。平生至痛。尙忍何言。嗚呼。盖念先妣病革。思食新瓜。而仲夏初旬。瓜未結子。訪求不得。遂致結念而卒。嗚呼。克善方在幼冲。雖懷罔極之痛。而不知所以罔極者也。日月悠悠。春秋累積。而感時追慕之情。一年深一年。每於單居幽室之中。昏夜不眠之時。感物興懷之處。酒酣悲歌之際。未甞不流涕長痛。呼天搥胸也。至若遇新瓜。則輒念先妣思食之事。而有惻愴之心。然且恣食而不知止也。弱冠時在竹坊從母家。聞里有一婦人以其夫臨死。求食西瓜而未得。故遂不食西瓜。余頗奇之。猶以爲婦人之仁也。歲戊午。見朴洗馬先生。亦以亡母之故。而不食西瓜。卽怵然自懼。深悼不肖之無知也。欲效其事。而又難其十餘年。尋常所喫之物。一朝斷然不食。恐使聞者指以餙情效嚬而爲爲名也。不能自决。然而當食瓜。則益爲之怵惕焉。偶得沙溪先生所解小學。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母沒而盃圈不能飮焉而曰。不能讀。不能飮。非謂不讀父之書。不飮母之器也。父母沒後。若讀父之書。飮母之器。思慕之心尤切。有不忍之心。非是廢而不用也。而仍思以爲苟當食而必有不忍之心。則依前食之。亦可也。自是雖不敢不食。而亦不敢多食也。今年夏。有人寄書簡。而以故紙封𮖐者。故紙有賦題幷解曰。陳徐孝克初貧。母患。欲食粳米。母亡。有遺粳米者。對之涕泣。終身不食粳米。乃知古今誠孝者。皆然也。尤極悚懼于中。愧恨不已也。旣薦新瓜。而遂不敢食焉。頃者。往省林氏姊。坐語時。阿女摘饋一小瓜。良久不食。姊爲勸之。不欲言其故。且強食之。心甚憾愴。口不知味。旣食則胸臆間。若碨磊有物者。久而乃平。嗚呼。心有所不忍。而必欲強之者。亦非情也。遂不復食。而更念若有不得已。則當如何。又於言行錄。見節孝徐先生。以羅城韓石。平生遇石則避而不踐。或有問之。先生曰。此吾私迹則然。吾豈固避之哉。吾遇之怵然傷吾心。乃思吾親。不忍加足其上。他日若有君命。敢從私乎。克善三復其言而喜之。永以此爲法於平生。若父命之君賜之。則可以小食。其餘則當一切不食之。可也。嗚呼。聖人之道。過者常俯而就之。不及者常企而及之。彼數君子者。誠篤於愛親。不待於外而自得於心者也。若克善者。則抑爲聞而知之。企而及之者歟。

酒說 编辑

余甞飮酒。雖至大醉。翌日能早起不困。以其不見酒害。故每輒敢飮而不知止。然性不喜燒酒。飮亦不能多。盖其苦毒之味。倍於常酒也。余受氣甚薄。年已二十五。而筋骨未壯。脾胃亦傷。多經疾恙。須自剛制。一滴不入于口。以養吾精神。可也。被人強勸。不能力拒。深自悶然于懷。六月十四日。李丈有酒召之。欲以服辭。而今人遭功緦之服者。皆赴宴。不敢獨違俗以避小酌。敬奉大人曁季父。往飮而僅得不醉焉。明日流頭。印生邦佶。載酒請會于松亭。余又在末席。趙公後至。以歌姬二人從之。歌舞幷作。而以侍坐於大人。不得避焉。諸丈以克善行素不食盤肴。引滿以勸之。不覺至醉而歸。及曉而醒。精神茫昧。不能自定。強盥洗入省。退復開軒。倚枕而卧。四軆困憊。熱氣在喉間。咳唾有烟色。食不能甘味。旁午乃始蘇醒。伐性敗神。害孰爲大。曾未甞困於酒。而今此甚困。以余軟弱氣。不勝酒氣。而苦毒之味。入於膓胃。安得不困也。苟不痛自懲悔。使尋常有今日之困。則其必至於滅亡而止耳。古來喪身于酒者。歷歷可記。况吾耳之而目之者。亦多有於今之時乎。猶且不爲限量。必欲盡醉而後快於心。則是視前車之覆。而自蹈其轍也。欲求保生得乎。因書以自警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