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冶谷先生集
卷四
作者:趙克善
1726年
卷五

编辑

族譜重修回答書丁亥 编辑

伏奉八月日。自京寄來通文一通。諭以家乘修正之意。跽讀以還。仰欽諸公尊祖重本敬宗收族之盛心也。所謂攝人心厚風俗者。其有補於世敎。豈云少哉。第以克善爲本道都有司。克善愚昧。實不敢承當。而竊自幸齒名於諸君子之後。輒不敢辭。到卽謄寫數通。遍告列邑同宗。想皆樂聞而競勸矣。顧湖中宗族。率皆貧困。交河朽栗里良節公府君墓道碑。爲人所毁。克善不自量力。謀欲改竪新石。勉諭數年。迄未鳩工。適値歲歉之患。此地爲尤甚。人人喁喁。莫保朝夕。恐或以兩人一疋之布。爲有力緜之歎耳。仍伏念諸公作事。出尋常萬萬。無容贊一辭於其間。然而克善甞試以斯事。參伍校量於方寸中者。雅矣。不敢自隱。妄以鄙見薦聞。以爲求敎之目。竊不敢知其爲修正也。將因舊譜之䂓模歟。抑有所推衍增益。別作科條歟。舊譜逐位名下。只係官封而已。若字謚行治年壽。婚姻墳墓。咸闕遺而不書。今見通文中。有諸宗嫡庶中。有孝子烈女行實表著者。撮其大槩。錄於名下。世代必書娶某貫某氏某官某之女兩欵。則其不一循於舊譜。盖可知矣。舊譜每葉。以某之子某。表題上面。而皆以名不以爵。殊非以諱事神之道。卷首則以良節公良敬公諸子。書第一行。而以檢贊成公女安康。忠靖公子賚諸人。居第一行。則是二世而一行。行列不明也。宗室爲外派者。但號而不名。又欠詳悉。私厚其父祖官啣。不加贈字。直曰判書參判。似涉曲筆。序文以爲聖贒論世澤止於五世。爲服制四世而限。心雖無竆。軆不可過。遂引歐陽之五世。蘇氏之六世。以證略於龍城以上者。似有法古之意。而至於外姓子孫。不限親踈。愈踈悉錄。反非古意。則不無抵捂。然而外姓不限親踈。乃東方修譜之通例也。以是爲煩者。或只錄女壻。而不及外孫。無乃太簡乎。與其失之簡。毋寧失之煩。如欲執兩端而折其衷。則當限幾代而適於義耶。若龍川府院君琳。忠武公英茂。諸派之苗裔。無則已。有則不可謂之非吾同姓。謂之爲同姓。則有百世不通婚姻之義。而前旣見絶於舊譜。今不可復爲收載者歟。若直叙世系。則要以遠有代序爲貴。謂其爲不可知而闕之則可矣。爲其爲澤斬服窮而爲限。則惡可哉。或謂始祖之上。又有可記其名系者。傳者又謂始祖官爲麗朝僉議中事。而譜所不取。必以文獻不足徵也。如先代本以漢陽府人。在高麗王時。選徙塞。家龍津。遂世爲龍人之語。見於前志。而全沒一言。其已爲世族。或爲士爲民。皆不可知。比諸他家譜。不敢闕其所疑。而疑以傳疑者。詳略頓異。序又曰。門親之長老。參議旭生,肅生。似是二公。皆秩參議。而譜中旭生下無官位。肅生作叔生者。亦非傳信之文。所謂執議趙岷姓姪。咸昌宰趙君世禎。二趙字。不當下。盖其偶失照管。所謂貂璫貴顯者。歷攷傳記。貂璫。乃是䆠寺之稱。文節公。豈其誤耶。或別有其義耶。汪氏四疑一異之辨之云。又未詳何義。本之何書。此則皆非今日修譜之切要。而新譜宜有新書弁諸卷首。而舊序之文。亦不可廢。恐起後人之惑。兼欲取質焉。諸家修譜之例。欲詳其出身之由。則登文科者。謂之文某官。登武科者。謂之武某官。不第者。加以蔭字。世謂不第而仕者爲蔭官。流來久矣。然究其字義。藉父兄之遺蔭而入仕者。乃爲蔭官。入仕之道。又非一歧。不第者。未必皆是門蔭。則加之蔭字未妥。旣不加以文武字。則不待加蔭。而可知其不第矣。當世登朝之人。據其見仕。而書曰某官。則後來終官所至。高下不同。爲此之嫌。或全不書生存者之官。則又與元無官者無別。其登科者。書之曰文科。曰武科。不第者書之曰入仕。登上庠而不入仕者書之曰生員。曰進士。或據實書之曰見任某官。前任某官。惟在參商從長爲之也。先代有表表偉績者。褒錄其事實。附爲別卷。俾來裔之覽者。有所觀感。而思所以繼述之者。亦諸家之一例也。先祖龍城君有傳。在高麗史中。揔管公事見何書。序曰。年十三。襲父爵爲揔管。仍敍征日本事首尾。而曰。元帝大奇之。賜玉帶錦袍曰。汝未有室。服此東歸。娶良配生嘉子孫。旣東還。娶朴氏生二子。此必有所據而言之。而乃不明言朴氏之出自。又不言破哈丹事。河東鄭相公麟趾。撰出高麗史。必詳於麗代事。而鄭公之撰忠靖公碑也。有曰元世祖以舟師征日本。命高麗濟師。揔管年十二。領其衆行。全軍而還。哈丹軍踰鐵嶺。揔管虜自獻于世祖。年二十有一。帝曰。壯士。賜錦袍玉帶。金壽寧撰恭安公碑曰。揔管十二。揔戎擊日本。二十。破哈丹。名振天下。獻俘元祖。賜玉帶錦袍。袍帶之賜。序文所記。與二公所撰異同。叙其年者。序曰十三。二公曰十二。破哈丹。鄭公云二十一。金云二十。是何所記之不一耶。大揔管傳。亦載麗史。而其立傳之名不佳。當諱而隱之歟。抑有不必諱之者歟。若襄烈,良節二祖事業。必有所記而不得見。大可恨也。不知中外何人。有能覩記其遺事者歟。今之通文。胡不令各貢所見聞先代事蹟耶。良敬公則其曾孫郡守貴孫著行狀。而此中所有本。字多闕誤。不得完本。可校正也。良敬公第三子恭安公惠碑文及恭安第五子參議之周。參議第二子判官欣孫碣銘。俱在恭安所著施齋集中。濯纓集。有趙與叔碣銘。與叔。良敬公之玄孫廣臨字也。簡易齋集。有僉知公澄碣銘。若文節公碑文。傳于世。而文正公則尙矣。且如己卯黨籍,己卯雜記,乙巳錄,丙丁錄等書。亦有略記趙氏名行者。如是求之。彙成一帙。則似便於攷覽。而我趙氏家學之醇。忠武之烈。貞白之操。乍開卷而便瞭然於目下矣。序曰。觀是譜。則祖宗之名系行業。可考而知之。可據而守之。然則文節公已有此意。而有所未遑耳。若但觀其名系。則後裔何以知祖宗行業之詳。而有所據而守之也哉。又於牧隱集。載桓王定陵神道碑文。叙其子孫。有曰。女適純誠翊衛協贊輔理功臣三重大匡龍原府院君趙公某。襄烈公。今封貞和宅主。生男曰卿進士。曰侯掖庭內謁者。曰師。曰傳。曰保。曰伯皆幼。女長在室。次適內府副令林孟陽。克善昔甞見許陜川涵於京中鄕校洞。陜川公自少好從事於譜牒。引桓王碑文。而批其旁曰。與本譜不同。某良節諱,某良敬諱。無乃先室子耶。仍語克善曰。保,伯不見于譜。必幼而不錄也。卿之不見。殊可怪也。克善後來方得良敬公行狀。乃曰。諱卿。後諱涓。又曰。洪武丙寅春。中進士。始知卿乃良敬之初名也。然則良節之爲先室出。似無疑矣。龍原原字。譜作原。亦不同。女壻。譜有黃吉源。而無林孟陽。其亦可異焉。克善甞爲主簿於宗簿寺。竊有意攷見璿源錄。而郞廳不敢無端私自開見。故終不果耳。漢川府院君承祀大宗。不幸屢絶而繼。克善叔祖。出後於大宗。叔祖又無子。季父又後於叔祖。連二代嫡長。在克善近親。國法嫡長。每式年修子孫錄單子。呈納于忠勳府。常竊窺觀其所錄。子姓雲仍。湖右內浦最多有之。而數十年來。歲爲一會于宗家。享右燕毛。以修睦焉。雖極衰替而不自振。皆可無冒籍之疑矣。自漢川第三子別將公河。居于永興。後孫蔓延于北界。往往自彼中合錄後生名。資送一人。請係屬籍于嫡長。嫡長爲其眞贋之難辨。使訴其所居郡邑印署。以爲驗而已。夷攷其代系。或有初不見于舊譜。而遡五六十年前。始爲入籍者。或有五六十年來。亦來入屬。而今始錄之者。將安所考信而保無其僞冒歟。區區所欲奉議者。固不止此。今不暇纖悉。姑擧其大者。以備參證焉。伏計䂓模已有素定於僉論。敢進無用之贅說獻芹之癡。可笑之甚也。然自效其誠則有之矣。夫如是而後。可無憾於愚之心矣。未敢知諸君子以爲如何。文節公以厚德重望。創修家乘。其有功於吾門。旣重且大矣。今之所言。有若指其罅隙而議之者然。極知僭妄。無所逃罪。盖以世家大族。皆有譜。以譜其族。而修譜之例。各有所長。亦有所短。今欲周爰咨詢。集衆長而爲新譜。則竊恐九原可作。未必不爲文節公之所樂聞也。如何如何。克善旣於九月中休日。得接通文。通文末梢。有曰。卽修答書。使知得免浮沉。克善宜卽回報。而家有息女。十月中成親事。貧涸之人。欲行大禮。凡百極費區處。仍遭從兄大功之慘。用是卒卒無須臾之暇。今始拜覆。悚仄悚仄。近有一二處收布送來者。而厥數不贍。正如克善前所慮者也。鑄字印出。務宜從便。而隨印隨毁。不得廣印流布。末若入梓之傳于久遠也。入梓之事。其未有得力之便者耶。並幾參照。又繕寫世譜一通。送于譜廳。故寧海府使贇跋文曰。夫序次支派。編摩成帙。出郡守克善氏手云。

與朴躍起書 编辑

前書論示中庸素夷狄之說。剖析纖悉。仰欽高明之見密察之至也。所謂爲其所當爲者。甚苟當。不審擇其當爲而爲之。則奚以爲君子。所謂行非行道之謂者。亦得其義。章句爲字。卽釋行字之義也。盖是四句文義。不容有異。而富貴是人之所欲。故所當爲者。在於不淫其志。貧賤夷狄患難。是人之所惡。故所當爲者。在於不變所守。必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夷狄不能奪。患難不能懼。然後便是素其位而行也。是其以身在乎富貴。若貧賤。若夷狄。若患難之中。而處得其當也。其身自在四者之外。則不得爲素其位也。孔子之居九夷。化之也。其諸異乎人之居之也。然其居九夷而化九夷。與夫居中國而化九夷者。亦自不同。所謂素大辟而行乎大辟。固不成說話。獨不可曰素刑官。而行乎刑官乎。然則小註之說。雖未必正得其旨。亦可以曲暢而旁通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云者。人能忠信篤敬。則雖不幸而入於夷狄之中。亦可以行之謂也。論語之意。重在言忠信行篤敬上。中庸之意。重在素其位而行上。雖其主意不同。然平日必能忠信篤敬。然後可以素夷狄行乎夷狄也。其素夷狄。行乎夷狄者。安有舍忠信篤敬而能之者也。藍田呂氏之語。未見其不可曉也。愚所謂一人。而或富或貧或夷或患者。非謂必一人。歷遇此四者。然後爲可當此語也。盖其曰無入而不自得焉。無入二字。非一處一事之謂也。故所以一人上。着箇雖字。以爲假設之辭。高明偶未之察乎。大抵四句。是一般文義。而讀者不疑於上下三句。獨疑於此一句者。富貴貧賤患難三者。是家家人人常有底事也。此一句。是不常有底事也。兄必適有所感於心。而求其說而不得。故從而爲衣冠之制之說。愚亦承兄說而有所未安於心。故有所云云也。今於朱子大全集中。見有以蔡李通謫居南荒。引此句以爲寬諭之詞。然則九州之內。南荒北裔之地。皆可謂之夷狄。而中國之人。謫居寓居者。不可勝載。兄亦曰衣冠之制之說。只恐其或然。非欲以當此一句之主義也。則此一句之無可疑。自與上下三句類矣。何敢多詰也。第旣已致疑。及此請畢其說。夫疑之何心也。豈不以有如胡邦衡䟽中所論三尺童子之所拂然者。而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之故耶。孔子則未然也。古之人有已然者。箕子是也。箕子之居東也。八條之敎。固已化其民。而易其俗矣。然於言語飮食衣服車馬。凡制度文爲之間。有不能盡從華制。而不得不襲其故。循其俗者也。箕子乃安而處之。以沒其世。此非素夷狄行乎夷狄者乎。此乃三尺童子之所羞。而聖人乃反不耻者何耶。其必有說矣。愚有見乎此。故所以爲君長尊敬之語者。正欲設難以觀兄之所以答也。今答諭乃曰。兄敎然矣。但不知引此之意也。旣然愚語。又不知愚意則是兄。以君長尊敬爲至當底道理。而無可疑者耶。愚則以爲此正程夫子所謂居亂邦。見惡人。在聖人則可。自聖人以下。剛取禍。柔取辱者。類也。學者講之可也。法之不可也。至如宋朝之臣。通使金國之事。兄所謂人臣事君之道。豈但趨命之恭而已者。良是良是。然此自易知易見之事。非是奧僻難究之理。愚雖淺陋。亦豈不此知也。此說亦有少曲折也。今更思之。使宋朝之爲臣。而奉使金國者非程朱。則學者不必以爲法也。在程,朱而爲之。則其所爲亦或未必不出於正。在程,朱則可。在他人則不可者也。更不敢強爲之說。

上浦渚趙先生書 编辑

克善頑命不死。而日月易流。奄過大祥。不孝情薄。哀雖已忘。而益覺孤露無芘。追慕罔極。林監役來。伏承下賜書存慰。貺以甘藿。不勝感咽。寵撰先人誌銘一通。克善何幸獲遂此終身至願。是豈惟克善銜恩刻骨而已哉。先人遺靈。亦必自幸其不朽於地中。而思效結草之報矣。跪擎莊讀。泣謝無言。然其中一二文字有疑。要更質而思覿淸範。寸誠亦急。今旣釋去衰麻。便可躬造軒屛。而猶是服色殊異。有駭道路。又念夫子至仁深惻。有所不忍其憐憫者。故復次別紙仰禀。兢惶悚惕。馳慕懸想之至。

凡碑碣誌銘之作。必因其行狀之所敍。故銘文之有差。由於狀叙不明也。漢川府院君冊三勳。非皆在太祖朝也。定社是恭靖朝。佐命是太宗朝事也。狀叙佐我太祖興運。連策開國靖社佐命三勳云者。妄謂佐太祖以興運。而連策三朝功臣也。今誌曰。佐我太祖。冊開國定社佐命三勳。有若皆在太祖朝者然。不敢知立文之軆。或亦如此否。勵節公娶于德山縣大冶谷里申氏云者。初意只書所娶之地。有似泛然。故着申氏二字。今曰德山申氏。似與下文慶州李氏公州李氏之稱姓貫者。相混無別。此不妨文義否。所謂兄子指故址爲㐫地。而易其分地者。以彼易此而已。又謂立廟請地。而割以畀之。則所畀特容廟之地而已。今曰。兄子病悖。欲取公之宅。以廣其居。公割而畀之。一聽其所欲云者。下語似重重。則近乎過實。如何如何。又曰。克善擧於中外者。凡五六。此非狀中所叙之事。而夫子所自爲說。故疑於厥數。盖是閑漫不緊之語也。然雖閑漫而與其失實。莫若着實。克善之爲監試初試者二。東堂者八。敢以奉告。並冀商量。或當改。或不當改。悉以誨諭。幸甚幸甚。

答權吉哉士吉 编辑

違奉高標。積有年所。翹企之懷。常恨不能奮飛爾。前歲季秋。自李察訪喪家。轉致辱惠書。誨諭懃懇。慰豁之極。卽宜拜覆。閑居杜門。便信難遇。闕然無報謝。銜恨在心。冬末。朴汝彬過宿幽庄。歸言動止之詳。引領東望。尤切傾鄕而已。今年四月。鄭進士傳示手翰。感念至意。珍玩數日。不能釋手。奚啻滄海珠崑山玉乎哉。盖是貴价來取書冊。孰謂在隣不知虗辱厚德。慚懊不自勝。况於其書箱中。大易及諺解。適有所攷取。而置之塵案之上。初有私自搜括之過。後增久假不歸之罪。惡得無惡於志也。中間人事之變遷。棄置不復道。承令胤有疾爲苦。貢慮不自已。然豈弟君子神所勞矣。無妄之疾。當勿藥而有喜矣。向有人歸譏於左右曰。子病不醫。坐責天命。爲此語者。何足以窺左右之涯涘哉。躍起兄弟。又遭大故。天於其家。有若偏酷罰者然。良可咄咄。又別卜山於遠地。而克善以拙謀。丁此饑歲。存活得過。十分艱難。無一物相助。無一事相顧。越視秦瘠。辜負老先生平日恩義。仰愧俯怍。無地自容。克善甞塊處僻陋。無他憂悶。惟貧困爲擾。古人未有以貧困動其心而癈其學者。懶性成習。因仍苟且。消遣時日。又喜泛觀諸書。方其屬目之時。似有勝於登山臨水之爲玩。而錐頓之質健忘。乍掩卷。輒非己有。且不得爲口舌之資。寧復有益於心性之助乎。明年倐已知命之年。而倥倥侗侗。反無異於元不知學之人。其爲君子之棄之是懼。而左右乃執謙謙之德。自卑而尊人。有欲推而納之賢人君子之域。以此施之於可者則可矣。而施之於克善。則爲不當其可矣。朴汝彬所示經權說。旣經明鑑照過。寧有纖瑕細疵。不畢露者乎。學道理談聖贒者。世多其人則幸矣。而變亂經訓之罪。亦且不小汝彬之辨。惟其搏量担合。齟齬矛盾。其不肯服之也。宜矣。甞試以管見。與之爲辨。而亦未必不背於師友之旨。欲以奉質於左右。無紙艱於繕寫。不果爾。曾因景明聞文。則近有別意見。著爲成書。甚欲一覩其書而不可得。然其所擧一兩句說話。令人不能無惑乎心。夫理氣渾融無間。而但理無眹而氣有迹。故氣以發之。理必乘之。固無理氣互發之理矣。然則四端是七情之善一邊也。七情是善惡之總會也。莫非理乘氣發。而有純不純矣。栗谷之卞明如日星。而今乃膠守己見。豈非其不思之甚乎。盖其所見之失得。固不敢不見其所著之書。而徑先是非之也。惟其流離困頓之際。能不廢其講貫究索之功。而多有所得。是可尙也已。其安居而慵懶不進學。如克善之流。寧無厚顔乎。前書所諭。孔子箕子居夷之辨。非不痛快明白矣。而迷惑之胸。猶有所未能釋然者。請申其說。覬幸俯察。而更敎之以終惠也。中庸所謂素富貴。素貧賤。素夷狄。素患難等語。本非難曉。只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意也。躍起初來。有疑於四句中一句者。盖有所感會于心。而小註中。有孔子欲居九夷之語。故因論聖人居夷之事也。欲居九夷。來誨所謂不忍坐視中國之衰亂。生民之塗炭。而嘆惜之云者甚當。不然。誰其援而止之。而竟不果往居之耶。但聖人之語。上下皆通。雖是假設之辭。而亦須有可居之理。如使聖人嘆飮食之不正。而思食他味。則不問賤品與珍異之物。必擧其可食者。而思食之耳。必不擧烏喙鉤吻之類。而思食之也明矣。乘桴之歎。同一意也。而亦欲適彼海外之邦也已。豈可晝夜恒浮于海上。而與鳧鴈鷗鳥同羣者乎。來誨居何地而化何民者。愚未敢聞命也。箕子之於東邦。以中國史攷之。則皆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鮮。以我國史按之。則果如來誨箕子自奔朝鮮也。以理究之。疑若東史爲正也。而亡國逋播臣。自奔遠裔之國。國人遽奉之以爲王。亦似不近人情。微子亦不臣服于周也。而周書有微子之命。上世之事。自與後世不同。自後世言之。封之。所以臣之也。受封者。所以爲臣也。周之命微子之詞曰。作賓于王家。是非臣之也。微子之助祭于周也。不變殷之服物。則是非爲臣也。安知箕子之不與微子同也。其以洪範曰而。曰汝之語。爲不臣之證。則又非愚所聞也。古人尙質君臣之際。曰爾。曰汝者。詩書中自有其例。非但箕子告武王之語爲然也。如其爲武王陳洪範。則先儒已論之詳矣。愚前書所以云云者。非敢眞有疑於箕子之爲也。今且不論其封之與自奔也。我國禮樂文物之盛。得以小中華稱之。雖不若西南北夷之爲可醜也。然上世禮樂文物之未備。而自中國視之。則均是夷也。箕子何不與夷齊同餓於西山。而必東方之之也。然則其自奔也。尤可疑也。此非君子有居夷之理。化夷之道者耶。使孔子而果居九夷。愚知其同一揆也。苟旣有化夷之道。則自中國而可以居於夷。况生於夷而長於夷者乎。許魯齋之仕元。想亦有見於此。而後儒不以爲是者。豈不以魯齋之賢。不及箕子遠甚矣乎。來誨元世祖以殺戮爲耕作。俎豆爲何事。又恐未然。世祖固非不嗜殺人者。而崇儒重道。則亦不可謂全未有意也。孟子曰。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世祖德能若舜文王。則其得志行乎中國也。誰敢有間然者乎。如但以嗜殺不好儒而已也。則中國之君。如桀紂幽厲之世。君子已不可仕。何獨元世祖之世。爲不可仕者乎。元世祖得志。行乎中國。而不能用夏變夷。箕子竄身於東方。而能以東方爲小中華。亦在其人之如何耳。元世祖之不能純於中國。可能無歉於許魯齋致君堯舜之道歟。故愚所以反覆致疑於箕子者。要爲極言。後人不可效法箕子之意也。高明有所不察。乃欲爲箕子分踈其不受封之事。此何足以解愚之惑也。居夷之事。在聖人則可。在於許魯齋則已爲不可。况未必賢如魯齋者乎。朱子大全續集九卷。劉鞱仲問曰。公山之召。而子路不悅。夫子雖以東周之意諭之。而子路之意似有所未安也。故於佛肹之召。又擧其所聞以爲問。其自信不苟如此。學者未至聖人地位。且當以子路爲法。庶乎不失。不可以聖人軆道之權藉口。恐有學步邯鄲之患也。朱子答曰。得之。愚之意。卽此劉韜仲之意也。不審高明。以爲如何。

上浦渚趙先生書己丑 编辑

向在溫郡。因官人回。伏奉下賜復書。仰審先生台候毖衛。感幸萬萬。第伏念下執事。過爲推薦克善。有非分之除。揣分慙惶。自悶措身之無所也。豈惟小子之無所措身而已。亦惟有累於先生之大德是懼。誠切悚惕。夙宵靡寧。當此主聖而臣賢。大可有爲之日。巖竇之士。亦且纓冠而爭來。佇見太平之氣像。克善何獨不樂趨朝班。以之朝夕於門下。而與聞經邦之緖餘乎。顧所任非所堪。不敢直前承當。玆敢不揆僭妄。控䟽祈免。而歸伏弊廬。方竢罪譴耳。不敢知下執事將謂斯何。仍竊念克善甞歷試京職。其繼自今。倘又除可堪之職。謹當趣駕趨赴。不敢晷刻遅延。以聽進退之命於門屛之下矣。伏願先生。更賜商量。幸甚。

與趙仲初書庚寅 编辑

恭惟我先生屢上封事。不安於位。吾兄以直言忤旨被罷。聞來令人髮竪骨悚。朝廷是非。愚不敢知。倘野史書之曰。有是父有是子。千載之光輝。日月皦也。天之所以畀之者。亦足以塞忍。可與患得患失輩。旅進而旅退乎。良用爲賀。城主不幸見困於唐瘧。苦苦已甚。而自力登途。能免添傷之患歟。伏慮伏慮。夕聞朝駕。燈下不能作楷書。不得上書于先生台座几下。罪歉萬萬。

上浦渚趙先生書 编辑

克善再拜。有堯舜然後有稷契。遇湯文然後爲伊呂。三代以降。明良相契。絶無而僅有。何怪乎。聖明之不虗己以聽也。知無不言。言無不讜。雖或屈於一時。而永有辭於百世。吾盡吾責而已。言不見信。何與焉。道之不行。從古攸嘆。第未敢知。今已得副丐閑之請否。克善謹當摳衣趨候於鷗浦之烟月矣。玆拱以竢之耳。城主之行。未及預知。遂闕拜書。罪恨之餘。適因事遣人入都。敢此起居于軒屛之下耳。伏冀爲道保宣。

代人上地主書乙未 编辑

竊伏念君子以義制事。事貴中正。以私蔑公。固爲非義。以公廢私。亦非中正之義也。必須公私兩便。幷行不悖。然後事合中正。而言足聽聞矣。乃者。伏聞明府。以公廨傾圮。將加修治。而命工鳩材於四境之內。夫公廨之修。在所不已也。材木之鳩。亦所不已也。然而丸丸之松。旣無公家所養之山。則斧斤所尋。皆是士大夫私家所養之山也。私家所養。無非先代邱壠也。爲庇其宅兆也。非一日二日之所長也。爲子孫者。孝不孝。各爲先祖守也。是故。國家設法。參以人情。等其步數之差。而許禁其焚伐矣。倘或丁丁之聲。切近於塋域之側。而震驚其地中之軆魄。則豈惟死者與生者。俱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而已乎。亦爲仁人孝子爲政者之所隱也。顧彼執斧之匠者。惟知取材之易足而已。庸知夫公法之所限。人情之所隱者哉。苟非明府有以裁而命之。則邱壠之濯濯。可立而待也。言念及此。情熱于中。不能自止。敢此冒瀆仰籲。伏願明府。特命匠者。毋近於邱壠而求之。則於公於私。允爲兩便。境內之人。孰不曰我明府之作事。旣中且正也哉。伏惟恕其僭妄之罪。而察其悶迫之情。千萬幸甚。

代韓㬁。上潛谷金相公書。丙申。 编辑

伏以愚聞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爲己何所不至。然而博施濟衆。堯舜其猶病諸。故孔聖之言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說之者曰。所謂欲立者。謂欲自立於世也。所謂立人者。謂扶持培植。使之有以自立也。所謂欲達者。謂欲自遂其志也。所謂達人者。謂無遏塞沮抑。使之得以自達也。苟或己欲立而不思立人。己欲達而不思達人。則天地萬物。自與己不相干。而所謂一軆者。不免爲痿痺不仁之歸矣。尙何得爲仁者也。世之不自立。不自達者衆矣。在上位而以立人達人之仁爲心者。盖愚未之見也。當是時。聽於士大夫之論。聽於輿人走卒之言。聽於閭閻市里女婦兒童之巷談。莫不曰今之仁人。有金相國閤下是已。愚於是。欣然而慕。慨然而作。乃敢唐突踵閤下之門。而願於閑暇之頃。得一望見大君子深仁盛德之餘光也。愚有至願欲達而不能自達。不得不求仁人之達之也。幸願閤下試詳聽焉。㬁之祖父韓楯。當壬辰倭亂之時。見任南平縣監。死於王事。而迄未蒙朝廷褒賞之典。㬁懼其懿行貞節之湮滅。而不傳也。昨於乙未三月。駕前上言。丙申正月。政院呈訴。壹是見阻於該曹之防啓。㬁竊痛之。該曹防啓之辭曰。壬辰以後。許多死節之臣。無不從輕重褒錄。惟此人似無獨爲落漏寥寥至今之理。久遠之事。援證茫昧。莫重㫌褒之事。不可輕易擧論。愚請有以辨之。粤昔壬辰之變。兵連禍結。至於十年之久。宣武功臣位次之定。乃在甲辰之歲。則大功臣序績在於十三年之後。其次死節㫌褒之類。果能自朝廷一齊收錄。一時擧行。而保無一人落漏者乎。竊甞聞。或因本家子孫陳請而有所施行者。踵相接也。㬁之祖父。則㬁家在外。不能陳請。其爲落漏寥寥至今也固宜。㬁之父。壬辰之歲。甫及成童。零丁孤苦。竄伏荊棘。十生九死。依婚姻而流落於湖西之德山。今年八十歲。而性命僅存。雖其孤露失學。不能自愬於九闕之下。而飮恨平生。累形於言。故㬁得以聞之詳矣。祖父始以死聞。宣祖大王。有賑恤家屬之敎。是以㬁之父。奉寡母流離顚沛之中。所在列邑。厚加救濟。得免顚壑。家間老婢舊僕。皆能言其事。何敢誣也。㬁之愚。初不疑朝廷之不信。及見回啓。援證茫昧之辭。自悶無他左驗。𮖐足贏糧。遠赴南平。求攷本縣先生案。則案中祖父名下書曰。庚寅年十月到任。辛卯七月。設築山城。壬辰四月。纔罷。同年八月初八日。錦山松峴禦倭。諸將奔潰。獨抗節以死。㬁乍讀此錄。不覺感淚自零也。書其設築山城之事。則其先見之智。豫爲陰雨之備。而有死守不去之志。可見矣。書以諸將奔潰。獨抗節以死。則其能就於衆不死之中。而臨難不可奪之節。亦可見矣。又有數三老吏。祖父所甞任使而生存者。見㬁垂涕洟而道之。㬁爲之喜幸。呈于邑宰。謄書道印而歸。丙申䟽中。祗言先生案載錄明白。而不書其載錄之辭者。妄料以爲當自朝廷行下本道。本縣謄來考見也。何意該曹。又爲防啓乎。其以本縣先生案爲非可據之明證乎。此錄獨不得爲公家之文書乎。雖謂之遏塞之沮抑之可也。趙重峰義兵之敗。匹士應募而殉者。初無朝廷名籍之可據。而因其家子弟陳請。贈以美官者。亦有之矣。祖父以百里佩符之人。先爲死守之計。終能領率邑兵。從容就死於松峴。而不旋踵一步地者。其志節凜凜。不少讓於趙重峰諸公。而只緣子弟之孤弱。不能登時陳請。至於寥寥至今。可勝嘆哉。其諉以久遠之事。又有所不然者。昔朱子之知潭州也。因其士民之稱訟。爲其故死節者五人。建廟貌而祀之。其一。東晉譙閔王司馬承也。上距王敦之亂。幾於千年矣。其四。宋通判潭州事孟彦卿,趙民表,將官劉玠,兵官趙聿之也。此四人之死。在於紹興初元。金人犯順之時。至是亦已六十四年矣。惟其邑人之稱訟不忘而已。何甞問年代之久近哉。祖父之風烈。亦有不泯於南中者。數三老吏。旣爲見㬁而垂泣。又其邑中士子。聞㬁之叫閶闔不得請。而求攷先生案之爲也。相與聯名數十人。呈狀于本道方伯之營門。方伯亦不許啓聞。其意亦以爲久遠之事。該曹旣已防啓。道臣不敢啓聞也。如使宋之朱子。爲今之禮部。則其亦防啓也歟。朱子旣立五人廟後。又必請于朝賜廟額曰忠節。則其所以盡心者。爲如何哉。又史記太史公自叙。叙其父執手泣道之語曰。今漢興。明主贒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爲太史而不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夫史之所載。無所不載。而必以忠臣死義之士。特擧而言之。則死義者。不可沉沒。古人之所重也。又按韓退之答元侍御書曰。足下前歲辱書。論甄逢父濟。識安祿山必反。卽詐爲喑棄去。祿山反。逼致之。濟死不起云云。若濟者。固當得附書。朱子考異曰。附字疑衍。盖濟固合立傳。不應言附書也。然則古人之必欲褒崇節義。使不沉沒者。卽天理人心之所當然。而不容自已者也。又曰。今逢又能行身。幸於方州大臣。以標白其先人事。載之天下耳目。徹之天子。追爵其父。赫然驚人。逢與其父。俱當得書矣。此書想必在於退之已除史官修撰之後。則遡計祿山之反。亦已六十年矣。安在其事在久遠。而不可標白者乎。方其未標白之前。則天下之所不聞。天子之所不知也。故稱之曰。載之天下耳目。徹之天子。又以逢之能標白其父。謂父子俱當得書。則其不以年久而標白爲罪。而反以能標白爲美。而欲書之於史者。古人之所爲。是誠何心。又曰。濟逢父子。自吾人發春秋美君子樂道人之善。夫苟樂道人之善。則天下皆去惡爲善。善人得其所。其功實大。足下與濟父子。俱宜牽聯得書。然則後世君子。如有樂道人之善者。豈非孔聖之所美。而韓子之所勉者乎。愚雖至愚。其所至願。發於天所賦之性。不但已也。將欲更爲叫闔之擧。而安知今日之爲禮部者。不猶前日之爲禮部者乎。愚以是沉憂永嘆。思古而傷今者。非一日矣。今乃謀於衆。敢齋沐再拜。以聞於閤下者。爲閤下能以古人之心爲心。而能行古人之道也。夫虎能傷人。孰不知之。然其畏懼。不若傷於虎者之眞知可畏也。伏節死義之人。孰不知其可貴也。然不若深於忠孝而身自擬議者之眞知可貴而敬之也。閤下之深於忠孝。域內有耳目者。誰不聞知。然竊意閤下之謙德退讓。亦不得不以此自居也。此愚之所以欲出於閤下之門。而願爲閤下死也。南平先生案所錄及其邑士人呈方伯狀。足以證愚言之不誣也。如猶未也。當初祖父之死於任也。臬臣狀啓。必言其所以死之由。然後差遣交承之官。代莅其邑事矣。此特一介臣之私事耳。如可攷宣廟實錄。則便可立白。又必有傍見於野史閑說者。好古而好觀古事之君子。或必有以攷之矣。又竊念閤下倘有以相信。則榻前一言。亦足動得天聽。是皆區區之所幸望者也。伏惟閤下。矜其愚而恕其僭妄之罪。哀其志。察其辭。而垂仁採納。有以導達之贊成之。則㬁之祖孫。感德於幽明者。將宜如何報也。

答崔自平書 编辑

信到奉惠書。審比日暑雨。侍况珍衛。且悉甞帶爵兒讀書山寺。慰荷無任。別紙辭意懇惻。圭復以往。可見自責自勉之盛心也。薛敬軒曰。常存不如人之心則有進。其進也在是矣。貧養之難。克善素所深患。而未得善策。方自束手。安有方略可以指授人也。苟具甘旨。雖農工商賈之事。吾亦爲之。古今異宜。見駭時俗。亦所不恤也。但筋力不逮於服役。計慮不足於區畫。而親意亦不欲。強之必不樂。殊非養志之道。此克善所以無可奈何者也。如君者。年尙少。高堂髮未鶴。且要力學以待時。學成名立。孝在其中矣。所謂學。逐物逐事。無非爲學之地。不必遠離親側。然後爲學也。然年少初學。讀書窮理爲急。守靜山寺。專意攻書。古人已多行之。而久曠定省。情所不堪。或在山寺。或在親庭。互相往來。工夫又不專一。未知將如何而可也。韓子述歐陽詹事曰。詹在側。父母雖無離憂。其志不樂也。詹在京師。父母雖有離憂。其志樂也。克善初調敎官。欲不赴。潛冶先生移書。擧此勉之。然則當觀父母之志所樂。在此乎在彼乎。而處之可也。敬軒又曰。吾心誠在於學。天其遂吾願乎。大槩惟在於誠心爲學而已。望須諒之。

答朴行遠躍起書 编辑

前月末間。崔生自平來訪。見告以道路所傳聞者云。季孝大壯自新昌。適藍浦。遘疾於逆旅。仍遂不起。驚愕失措。而彼所聞不的。哀兄歷枉。近在月初。不謂信然。後又數日。家弟歸自大興亦言之。果信然矣。昊天不吊。旣不使大先生。克享遐壽。而荐降此奇禍於三年之內。斯文厄矣。長慟何言。卽欲走詣殯側。撫柩長號。仍與諸兄握手共痛也。無騎可跨。路阻且脩。末由也。不意專价遠問。詳喩遭喪顚末。感怍餘。繼之以淚。年齡未暮。而朋友曰以凋零。歸怨于誰。想惟友愛加隆。摧痛酸苦。何以堪勝。示及祥祭事。以兄兄弟高識。不自斷定。乃反俯詢克善。深所怪訝。然旣承問。敢不貢愚見之一二。以竢裁擇焉。克善初聞時。已疑祥祭之不可行者。爲其禮記所記。有葬而後祭之語也。今兄所疑。則在於旣殯而祭之一欵。克善於禮記考究不精。甞從人借看。草草過眼。而已歸其書。今亦不能尙記。然所謂旣殯而祭之昆弟。盖謂異宮之昆弟也。生也異宮。死也異殯。故云然也。若與之同宮。則雖臣妾葬而後祭。况於昆弟乎。是在宮之同異而已。不在喪之輕重也。程子曰。禮云惟祭天地社稷。爲越紼而行事。似亦太早。雖不以卑廢尊。若旣葬而行之。宜亦可也。盖未葬時。哀戚方甚。人有所不能祭爾。范伯崇所問以鄭氏惟祭天地社稷。不以卑廢尊之說爲非是。而有外事由文。內事用情之語。朱子不以爲非。則以輕喪而廢重祭者。未爲無據也。若果在異處。則所謂旣殯而祭者是也。今大壯之喪。有異於是。雖出繼爲人後。爲異宮之人。方遭本生之喪。旣釋衰。而要終心制。常與諸兄同在廬次。流離顚沛之中。又同僑寓於一處。是實同宮也。旣死之後。奉几筵。出避他所。而便謂之異宮之昆弟。豈情也哉。幸試思之。通解續所謂先生繼遭朞功之喪。始治喪服輕重如禮。家祭始行四時之薦云者。以愚所見。盖謂當時之人。不製期功喪服。而自先生始爲之服輕重之差。一猶夫禮也。當時之人。不行四時之薦。而自先生始行之耳。非謂當期功之喪。而行四時之薦也。朱子雖曰。忌者喪之餘。祭似無嫌。然忌祭。與卽吉之祭。輕重大小。恐或有間也。大先生在世之日。諸兄未有聞於趨庭之對耶。克善亦未甞講到此段於凾丈之間。而今乃妄自臆料如此。固未免於強所不知之譏。然思誠旣親承誨語。思誠汙不至謬言妄說以誤人者。若未知其別有所指。則恐亦不可違也。如何如何。慈闈曁守丈愆和。奉慮尤切。來使立促。忙遽作字不仔細。又未暇拜書于守丈。罪悚。蓮子所儲甚些。少汗呈爾。

上浦渚趙先生書 编辑

克善稽顙再拜言。日昨克善以先人行狀。敢乞銘於先生。左右伻還。雖不承賜覆之書。而旣蒙留置几案間。是先生幸有以惠敎之也。林監役爲之報示。繼又玄公來吊。見告以下諭丁寧之意。感銘心骨。伏地顒俟。且中又有一欵私情。輒復仰干淸聽。克善有賤息。已能負薪矣。而族單家寒。人人羞與爲婚者。久矣。前冬有人誤聞而求爲親。克善身在哀疚中也。謹以禮律辭焉。今又有一二人家來求。而議者謂克善曰。今則子之冠已練。而子之子期服已除。其於親事。何不可之有。克善敬對曰。世俗婚禮。固皆行之矣。恐得罪於守禮之君子也。奈何。議者曰。朱氏家禮。凡禮一以宗子爲主。而冠曰。必父母無朞以上喪。始可行之。婚曰。身及主婚者。無朞以上喪。乃可成婚。其不曰父母。而曰主婚者。豈無其意。而亂道胡說者耶。子旣不爲宗子。則身及主婚者。是無服矣。子之持服何嫌於其間焉。此說似矣。而克善僻於私情。不能灼見其是非十分明白。故敢此陳禀。幸望據理開示。至禱至禱。伏冀初寒。道軆起居益珍衛。謹奉䟽。

答朴子美承休 编辑

示諭祥祭云者。恐是練而祭也。初朞再朞。加大小字以別之。則俱謂之祥。而單稱則祥是大祥也。小祥則謂之練而不謂之祥也。父在母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古之制也。祝辭更改。有非愚昧者所敢爲也。禮之變者。前輩講之。亦已備矣。天下之事變無窮。每出於意料所及之外。苟非深於禮者。何以言之。今兩處設祭當否。未可知。鄙家禮經。如禮記等常有之書。亦不得有焉。何所考據乎。但以家禮聞喪章爲位不奠註曰。若喪側無子孫。則此中設奠如儀之語推之。則在彼衙中。似不當設奠也。如必欲兩祭。則夫告妻之文。見於喪禮備要虞祭祝文下分註中。依此行之。而陳此常事下。加限以官守。不得歸奠几筵。尤增感愴數語。如何如何。在此祝文。亦當以夫告妻爲主。而夫某下。加曰使男某敢告于云云。常事下。又加限以官守。不得歸奠。心焉內疚。益增感愴十六字。其或可乎。末用尙饗二字。備要代以魂其享之四字。竊意尙饗之義。只是冀其庶或歆格之意。不必獨爲卑告尊之辭。古人祭其子侄。亦皆用之。但禮須有節文等差。故如是改之。然夫婦勢均軆敵。不如子姪之有尊卑也。恐依古用尙饗爲是也。言之至此。僭妄甚矣。悚惕悚惕。量而行之。如何。

與李叔平 编辑

謹按退溪答盧監司之問。有如此公家祔祭。旣失家禮卒哭明日而祔之節。則當依國朝舊俗廬墓終喪。祥後返魂而祔之例。而公家又不肯祥後祔主于廟。旣無往事之明鏡。則難以私意摸索於暗中。是固無可奈何者。而旣承勤問。畢竟祔告重事。不容全沒節次。試將古說。反覆參攷。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而殷禮旣不可考證。所以朱先生撰次家禮書。雖違於孔子。而終不得舍周從殷也。若夫程張二先生之說。則皆以爲喪須三年而祔。開元禮政和禮。亦皆謂禫而祔。張子又曰。古者君薨。三年喪畢。吉禘然後祔。朱子答陳明仲書。亦曰禮卒哭而祔。今旣未葬。則三虞,卒哭之制無所施。不若終喪立主而祔。然則殷練周卒哭之外。三年喪畢禫而後祔者。乃爲可據之明文。而國朝舊俗祥而後祔者。實非古制。特因家禮祥後祔廟之儀。而取便於廬墓後。返魂祔廟之擧。而兼行祔告之禮耳。然則其不行於家禮之卒哭後者。乃爲失禮。而其違於國俗之祥後者。未必又爲失禮也。今依程張之說。開元政和之禮。禫後祔祭。不爲無稽。不審公意如何。禫後祔祭之儀。不得已依舊俗祥而返魂。返魂明日。而祔之例。及退溪先生參祥之說。禫畢奉主。至于立廟之家。明日祔祭訖。且當權安於廟中。俟吉祭日。羣主合祭畢。祧遷之主。與新主。各依禮就其位矣。然又不知舊俗。几筵旣撤於墓下。返魂到家。不當更設几筵。未祔之前。尙有一夕。新主未有所歸。此甚未安。何以處則可乎。朱子答陸子壽書。論此事曰。祥祭之日。未可撤去几筵。或遷稍近廣處。直俟明日奉主祔廟。然後撤之。則猶爲亡於禮者之禮耳。朱子之說如此。而公家廟旣在遠。似難仍奉几筵舊處。以俟明日之祔。其將移奉几筵至彼。權設一夕。亦分註所謂。或遷稍近廣處之類者耶。所謂吉祭。在禮䟽曰。禫祭之後。同月之內。値吉祭之節。行吉祭而復寢。若不當。四時吉祭。則踰月吉祭。今公家禫祭。當在八月。則是四仲吉祭之節也。禫後。卽卜日行之。如何。

答尹汝任,尹吉甫書。 编辑

叔平傳示兄別錄小紙。知兄不行委禽之禮之意。乘國服不可行婚之論。極爲正大。深用欽嘆。第於愚昧之見。不能無疑。請試質之。五禮儀勿論親踈貴賤。幷於卒哭後。許嫁娶。固爲非禮。今禮曹啓辭。又勿論時任前銜職秩高下。而皆須禫後許娶。莫是所謂矯枉過直者乎。設有二人服喪。一人不及於禮。一人過於禮。孰不以過於禮者爲賢。然以孔子過猶不及之訓格之。則君子所貴。要以中道爲的也。至尊之喪。小官及士庶等服。於古皆差。今謂我國世祿之臣。參下參上。不相遼遠。而不可區別。則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豈獨於吾東而有世祿之制。古之下士之於中士。中士之於上士。上士之於下大夫。下大夫之於上大夫。轉以至于卿于公。其際亦何相遼遠乎。然庶士之於公卿。大相遼遠。而其禮有不同耳。下士中士。練後不敢娶婦卜妾。則卿大夫三年之內。不宜御妻妾。是則今之好禮君子。必不入妻妾之房室矣。夫禮緣人情而情之厚薄。由於親踈。或相倍簁。或相千萬。今乃比而同之。不幾於巨屨小屨同價之歸乎。年少不能自主張之人。可循國制。而自主張者。不可循國制云爾。則年少不能自主張。而其主張者。乃其父兄也。父兄或有爲卿相者焉。然則父兄將以非禮。導其子弟。而喪大記子幼。則以衰抱之。人爲之拜者。安在其不能自主張。而不循禮制歟。且自主張者。不循國制。則所循者。何制耶。謂之古制。則古皆有差。是旣非今。又非古也。若曰。古制服旣有差。宜異其節文矣。今則下至於士庶人。壹是以三年爲斷。旣爲三年則不可區別云爾。則孟子曰。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使聖人復起而定一代之制。則今之所損益可知也。且五禮儀所失之大者。羣臣不具衰絰杖也。今之所欲變通者。又無大於此者矣。禮曰。君之喪。諸達官之長杖。自貳以下不杖。如用之通長貳以下皆可杖乎。若又曰。朱子時國恤。羣臣用以日易月之制。故君臣服議中。所論婚姻之事。各有等級如此云爾。則其上文有曰。此等條目之多。欲一一而正之。則有不勝正者。必循其本。而有以大正焉。則曰斬衰三年。爲父爲君。如儀禮喪服之說而已。而其曰。分有親踈。參度人情。斟酌古今之宜。分別貴賤之等。以爲隆殺之節云者。其丁寧反覆之意。大可見矣。程子曰。不敢自信而信其師。夫朱子百世之師也。而其議論未見有不可行之端。而後學自信其意。而不信朱子。則是後學求多於朱子也。如何。

答李叔平書 编辑

龍馭賓天。攀髥莫及。悲號罔極。詎可云喩。卽承惠翰相慰。仰審暑雨。起居毖衛。感深幸甚。前頭祀事之疑。在克善亦然。而見聞不博。於古無所稽考。只憑五禮儀戒令條。自初喪至卒哭。幷停大中小祀。此則據國家而言也。士大夫家。亦當停廢。未詳厥由。而時任朝官。衰麻在身。是用卒哭前。不得不廢也。然忌日全然無事。亦所未安。旣有先儒定論。則遵而行之爲是。復何疑乎。屠宰有禁。則素饌之設。不得不然也。墓祭祝辭。瞻掃封塋。何必改諸。雖設祭於齋舍。而要先瞻掃封塋矣。欲行於家廟。則何獨正秋爲然。寒端二節。亦無不可。山野之人。雖以白衣冠上墓行事。似不妨矣。而議者。猶以爲不是。况在官者。决不可行之。私悶奈何。卒哭後。白紗帽。已爲定制。何可獨着烏帽於時祭乎。前銜三品以下。禮宜等殺。生布笠生麻帶。似用不得。熟麻爲帶。則其或可乎。率爾爲對。古人所謂汰哉者也。怵然不宣。

答朴子美書庚寅 编辑

昨因家兒歷拜而歸。得審大雪深寒。侍奉康吉。卽又蒙枉手札。良用感慰。子以又高占舘試。喜幸如何。示諭題主式。孤陋寡見。何敢有知。第攷禮記。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於祖。不祔於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雜記。男子附於王父則配。女子附於王母則不配註。未嫁之女及嫁。未三月而死。歸葬女氏之黨者。其附於祖母。惟得祭於祖母。不祭王父也。故附於王母。則不配。由此二說。則雖古之親迎而歸夫家者。未三月廟見而死。則不成爲婦。而歸葬于其黨。祔其祖廟也。况今貴家新婦成婚月數。雖倍於三月。而元未行執贄見舅姑之禮者乎。自當自其父母家營其葬。而祔其廟。題主之式。似用彼家班附之禮耳。且貴庶母之喪。則亦於雜記主妾之喪章註曰。女君死而妾攝女君。此妾死。則君主其喪。其祔祭。亦君自主。若練與大祥之祭。則其子主之。不攝女君之妾。則君不主其喪。今貴庶母。吾姑氏亡後。未甞主幹家事。不可以攝女君稱之。初非君所主之喪。當使其子主之。而祭于其私室矣。銘㫌之題。恐用子爲母之式耳。但未知知禮者。謂之如何。幸檢看禮記可也。京行明日。定啓無停否。新陽初長。茂膺遐祉。昆季聯翩折桂而歸。敬當進賀於門閭之下矣。仰照不宣。

答沈之灦 编辑

前蒙委訪。今又承惠問。感慰不可量。示諭花潭先生之說。實古聖人之遺敎也。至當至當。克善非不與聞此義。而渠等以尙不至羸毁。不肯從權。姑不能強之耳。藥物之情貺。深謝深謝。三年內遷葬而爲人後者。方在心制中。只以素服參於永窆之日。於情太率云者。正所謂不忍無服送至親者也。聖人制禮之意微奧。有非淺見薄識所可窺測而知也。謹按經曰。改葬緦。鄭氏註曰。服緦者。臣爲君也。子爲父也。妻爲夫也。盖斬衰服之極重者也。緦麻。其至輕者也。以極重者。當於至輕。則齊衰以下。更無可當之服。故只擧此三者而言。而子爲母。亦所不言也。然人子之於父母。義有所詘。而情非有間。故䟽釋曰。子爲母。亦與此同也。又子思有曰。禮父母改葬緦。非父母無服。則吊服而加麻。旣有此子思,賈䟽之說。明如日星。而丘瓊山儀節。惟云子爲父。妻爲夫。餘皆素服布巾。而不及爲母。然則改葬之服。子之於母。猶在可不可之間。况爲人後者之於本生父母本服。乃爲不杖朞。不可以申心制之故。而謂之三年服。不忍無服。送至親之情。雖切于中。似無可奈何也。旣詘三年之服。爲不杖朞。而今反服緦於改葬之日。則輕重不倫。此君子所不敢徑情直行者也。如何如何。然此出於臆料。而古未有可據之明文。恐速汰哉之誚。悚仄悚仄。宗兄德顯。遭女喪之痛。聞來慘惻。開正。擬一往吊尊寓。在遠相會未期悵悵。謹此因便附謝。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