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冶隱先生續集
卷下
作者:吉再 吉興先
1858年

附錄

编辑

繼開淵源錄

编辑

進士金紐

吾東方道學宗派。發源於圃隱鄭先生。冶隱吉先生受業於圃隱之門。而得其正𧖴。江湖金先生又學於冶隱之門。接其統緖而傳之家庭。則佔畢齋先生學問淵源之粹然一出於正。爲如何哉。窃聞當時名賢俊士出於先生之門者。不止十數焉。寒暄,一蠧,梅溪。皆其所奬發。而靜菴,晦齋,退溪諸賢。相繼而起。上以接洙泗濂洛之統。下以開億萬年無彊之休。

經筵啓

编辑

靜菴趙光祖

金宗直亦儒者也。其時如金宏弼輩。雖不得大施於一時。然近來聞其風而追慕者。興起於爲善。則此人之功也。可見善人爲國家元氣也。夫宗直之父。學於吉再。一時之士。稍有可稱者。皆受業於宗直之門。同心協志。以類相從。

賜田事蹟

编辑

惺惺齋琴蘭秀

琴蘭秀。嘉靖辛酉四月。見曺南溟。語及國初事。迺曰。冶隱自上賜田百結。而盡不耕食。裁之以竹。今遺竹尙存云爾。

經筵日錄

编辑

冲齋權撥

陰厓李耔請修鄭圃隱,吉冶隱二賢墓。上從之。因命守護鄭夢周,吉再墓。給守護軍八十名。禁其樵牧。錄用其子孫。

靜菴集事實

编辑

高峯奇大升

我國學問。箕子時事。則無書籍難考。三國時。天性雖有粹美。而未有學問之功。高麗時。雖爲學問。只主詞華。至麗末禹倬,鄭夢周後。始知有性理之學。及至我世宗朝。禮樂文物煥然一新。以東方學問相傳之次言之。則以夢周爲東方理學之祖。吉再學於夢周。金叔滋學於吉再。金宗直學於叔滋。金宏弼學於宗直。趙光祖學於宏弼。自有源流也。

退溪言行錄

编辑

問。李穡當立前王之子。圃隱冶隱之守節。果爲辛氏耶。答曰。爲此語者。固出於此。然不可以三人一時事。疑其不當疑。况雖辛氏。而吾王旣以爲子。則鄭吉之事。固其所也。

書南秋江過金烏山詩後

编辑

愚伏鄭經世

南秋江伯恭過金烏山詩。有曰辛朝注書吉冶隱。秀於嚴霜淸於水。又曰。鴻毛命輕義重山。公與達可知此理。達可身經二姓王。杞榟寸朽鑑中疵。公身所委惟一君。眞知篤行誰與比。余讀而甚惑焉。冶隱之登第。在於禑之丙寅。其爲注書。在於昌之己巳。而是冬。恭讓卽位。翼年庚午春。冶隱辭以母老而歸。然則秋江之意。蓋謂冶隱委質於辛朝。以事恭讓爲耻而去也。禑之爲盹出。世多疑之。如其爲辛氏無疑。則於麗實潛移國祚之賊耳。冶隱乃甘心北面。而顧於取日反正之初。奉身而退。爲辛氏立節。則其進退豈不爲無據。何足爲冶隱。又何足爲眞知篤行耶。今之論冶隱者。拈出禑昌之事。且置一邊。但曰以麗朝近臣。知宗社將亡。棄官而去。聖人作萬物覩。而終身不出。則玆其爲不事二姓。大矣。豈不光明正大。而必揷入圃隱。分事一事二以爲優劣。竊恐秋江於此。非徒謗圃隱。乃爲謗冶隱也。嗚呼。冶隱。微官也。無國亡與亡之義。故見幾而退。自㓗其身。圃隱。大臣也。以一身而任社稷之寄。故臨危授命。殺身成仁。斯二者皆爲中道。而論其所處之難易。則固有在矣。世之好議論工訶詆者。乃欲索瘢於圃隱。其不仁甚矣。惜乎。秋江亦不免也。

月汀遺錄

编辑

尹根壽

冶隱問去就之義於牧隱。牧隱曰。當今各行其志而已。我輩大臣。與國同休戚。義不可去。爾則可去也。冶隱因定去就。而告辭於牧隱。牧隱時在長湍別業。贈詩以送。

答安邦俊別紙

编辑

棄隱奇義獻

來書所論。雖極高明。其間或不無與愚所見不相合者。玆將愚見。敢陳其槩。願左右詳覽而砭愚不是處。歸之於相合。如何。蓋學問節義之論。名賢眞儒之辨。果如高明之見。而三賢優劣之論。則實儒林重大之言。不可輕議於其間。然愚意以爲靜菴之道德。栗谷之學問。豈下於重峯。重峯之纖悉備具。果如左右之所言。而見識之高明。豈必過於靜栗乎。來書曰。重峯實箕封以來數千載間所未有之眞儒也云。則其意以爲吾東古今。無一箇敢當眞儒之名者。惟有重峯一人而已也。所言如此。則無乃不可耶。古來眞儒不一其人。雖不可歷數。至於一蠧寒暄。亦不爲眞儒耶。又有薛聦安裕之學問。金澍李養中之節義。不爲不多。雖或不爲眞儒。豈必下於重峯。而箕封以來惟一重峯獨爲眞儒乎。以愚淺見。固不可評於前賢。至於冶隱之事。則不可不辨。故更以諸賢正論。條列于左。幸垂察而可否之。我太祖大王未及受命。以都統使。領兵攻遼之日。冶隱在泮宮。作詩示諸公曰。龍首正東傾短牆。水芹田畔有垂楊。身雖從衆無奇特。志則夷齊餓首陽云。則其志之已自擬於夷齊。可知也。牧隱贈冶隱詩序曰。吉注書再。頃次于家。攜老少歸善州。來別一宿而去。其詩末句曰。軒冕儻來非所急。飛鴻一箇在冥冥。龜亭亦贈吉冶隱詩序曰。鳳溪處士吉先生。曩在庚辰以博士召之。先生耻事二姓。堅卧不起。州官督令就道。勢迫如京。上表陳情。上嘉其義。遣還鄕閭。余入州。奉詩先候起居。其詩曰。高麗五百獨先生。一代功名豈足榮。凜凜淸風吹六合。朝鮮億載永嘉聲。牧隱龜亭。以冶隱一時名賢。所製詩意尙如此。則冶隱出處心事。亦可知也。陽村亦曰。高麗五百年培養敎化。以勵士風之效。萃先生一身而收之。有朝鮮億萬年扶植綱常。以明臣節之本。自先生一身而基之。其有功於名敎大矣。陽村。節義雖云掃如。學問博洽。無出其右。論人之際。想必不失其正。而立言稱美者如此。則此果爲揚䧺之徒乎。眉巖亦云。君子曰。冶隱。質美而學粹。好義而崇禮。孝於親。忠於君。盡臣子在三之節。旣以此終身。又以此敎人。雖古之醇儒。不足過也。此非眉巖自爲之說。君子曰云云。則必是同時諸賢之說也。以此觀之。冶隱之非揚䧺之徒。亦可想矣。且冶隱辭職上箋。畧曰。嘗捷科於前朝。歷職門下。及眞主奮興。不能辭粟。所宜加一戮於微命。將以愧二心之人臣。遂以力辭。期於頷可。又辭職畧曰。幸筮仕於前朝。已登通籍。逮投間於散地。欲保餘齡云云。則眞主之稱。雖不及於以暴易暴云之夷齊。只稱前朝。別無辛朝之語。而辭意凜烈。以如此之人。比之於美新之䧺也。則其不寃乎。來書曰。冶隱上宰相啓。贊美我聖朝至於此極。則其心所存槩可想矣云。啓中之辭五百年王侯作。一千載河海淸云者。雖似有贊美之意。作文之起頭措語例如此。不必以辭害義也。况其辭亦曰。何意高麗之微臣。遽奉卑辭之淸詔。麗室逋臣。只欠一死云。則何不曰辛朝辛室。而稱之如此耶。又有彷徨鵠嶺。念昔日藝祖之儀刑之句。所謂藝祖指何人耶。餐栗里之黃菊。恐見寄奴。茹商山之紫芝。疑逢漢使云者。果有贊美之意乎。特垂呂望之救。俾遂夷齊之衷云者。亦可見其人素定之意也。啓中之辭。句句有凜烈之意。而來書其心所存槩可想矣云者。亦未可知也。然辭職二箋及此啓。世傳以爲冶隱所製。而或以爲後人擬作。且一箋。在魚咸從私藳中。亦不可不察也。且三綱行實曰。再乃上書曰。再擢第前朝。爲門下注書。臣無二主。乞歸田里。以遂不事二姓之志。恭靖大王問于權近曰。吉再抗節不屈。未知古人何以處之乎。近對曰。嚴光不屈。光武從之。再若求去。則不如使之各盡其心之爲愈也。又輿地勝覽曰。吉再仕高麗僞辛朝。爲門下注書。又曰。於辛朝登科筮仕。及王氏復位。卽歸于鄕。若將終身云云。三綱行實。則稱名而不稱臣。辭職箋及宰相啓。皆不稱辛朝。勝覽。稱臣而又稱僞辛朝。此乃冶隱辭職一䟽之辭。而散出於諸書者。若此其不同。此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者也。三綱。旣曰再擢第前朝云云。則不稱臣可知。而勝覽及陽村詩序。何所據而然耶。南秋江詩亦曰。辛朝注書吉冶隱云云。則僞朝辛朝之稱。決非冶隱本語。而特出於纂者之追述。或其時必有所以然。而人稱僞辛朝。故諸書之稱如此。若以此爲冶隱之自稱。則不亦寃乎。勝覽註亦曰。僞辛朝。王氏復位後卽歸云云。辭說錯亂。觀者察之。其意亦可想矣。又有可以解疑者。秋江過金烏山詩畧曰。武王革命天眷隆。夷何爲哉而獨耻。鴻毛命輕義重山。公與達可知此理。達可身經二姓王。杞榟寸朽鑑中疵。公身所委惟一君。眞知篤行誰與比。漢家更崇角里生。周王義不臣箕子。玆山之下賜骸骨。田園九畹滋蘭蕙。西河風俗化子方。至今嶺南多名士。念我鼻祖龜亭公。先生德美談亹亹。曾於家訓飽聞之。匹馬短僮過故里。達可乃圃隱字也。若以一時文字問錯誤。致疑於前賢出處心事。則以秋江之詩。亦疑圃隱之節義耶。又况太祖回軍之日。欲擇立王氏。大將軍曺敏修密問于李穡。穡乃曰。當立前王之子。於是立昌爲王。昌又廢而恭讓立。穡自長湍入賀。時王新享太廟。告卽位。有司請撤禑母神主。穡曰未保其終。姑徐之而已。吳思忠等。極論穡立昌迎禑反覆之罪。命罷其職。且訥齋之出宰秋城也。夢見牧隱。牧隱作詩贈之曰。先正韓山世已遼。人間不朽挺嶢嶢。史家秉筆公何在。昭代凌煙影獨遙。公何在云者。指當立前王子之事也。牧隱感應於訥齋而作詩云云者。以訥齋方受命修史故也。以牧隱之意觀之。則禑昌之爲王氏。可知也。况圃隱臣事之。則決非辛氏。來書亦曰。決非辛氏而史之云云。媚悅我朝。亂後世眞贗之語也。此果與牧隱之意相合而明知者也。然則數百年之後。亦知其爲王氏。况冶隱以牧隱之門人。臣事其朝。則豈有不知之理乎。僞朝辛朝之稱及王氏復位卽歸云者。不出於冶隱。出於纂者之追述。而載於勝覽一書而已。則決不可以錯亂之書。正其是非。何况妄使立節之人。遽作揚䧺之徒可乎。辛朝登第。若將終身云者。雖有自處以辛氏臣之意。此言亦出勝覽。而自處以王氏之臣者。多出於諸賢之書。如上所陳。則豈以一書所記。爲冶隱自道之語。而不信諸賢之書。何也。來書又曰。臣本寒微者。隱然以家世不食王氏之祿自諉也。此言尤極未曉也。冶隱之父元進。仕於高麗。爲錦州知事。則豈以家世不食祿自諉也哉。臣本寒微云者。出於何書耶。辭職上箋。伏念短句曰性資昏蔽。門地孤寒而已。此則蓋有之矣。寒微云者。愚未之見也。雖然。寒微孤寒。其意一也。而作文措語例如此。何可不察也。又有一大證者。隆慶丁卯之間。退溪先生爲禮曹判書。詔使許國,魏時亮。俱以學問名儒。問東方孝子忠臣及孔孟心學之人。禮官以孝子五人。心學十六人爲對。而冶隱亦在忠臣五人。又在心學十六人中。退溪以學問醇正博覽眞儒。必愼詔使之問。而擧冶隱爲對。如有近似揚䧺之出處。則退溪之言。不必如此矣。成俔之書曰。權蹈所修東史。則禑昌繼立於恭愍之後。而皆稱辛氏。噫。夢周之就死。吉再之去職。皆僞節耶。兩人之立節。明如日月。萬世耳目。豈可揜耶云。以此觀之。則革命時史筆。決不可信。而冶隱之節義。實與圃隱並稱於一時者明矣。且冶隱以不屈於我朝。終始堅守。則以辛氏之臣不屈與王氏之臣不屈。有何高下於其間。而乃敢背王氏而甘爲辛氏之臣乎。若謂冶隱不知禑昌之爲王氏。則當其時也。圃隱諸賢。皆以王氏事之。獨冶隱萬無不知之理也。謂冶隱其心則知禑昌之爲王氏。其言則爲辛氏而曰。王氏復位。卽還于鄕云云。則此尤不近理。旣以不屈於我朝爲心。則直以王氏之臣不屈。有何所難。而乃敢曲爲之說。辛朝筮仕。王氏復位。卽還于鄕云云耶。設使辛朝僞朝之稱。出於冶隱。此不過改玉之後。一國之人。無不曰僞朝。則想冶隱拘於從衆。一時詭對之辭也。何傷於冶隱之節義乎。况僞朝辛朝之稱。不出於冶隱乎。噫。以諸賢之書考之。則皆以節義稱美於前後。宰相啓。亦無媚悅之意。何獨以勝覽一書。蔽諸賢正論曰。眞是揚䧺之徒。而至發痛心之歎乎。左右雖爲此論。何傷於冶隱。愚亦何憂。而如是區區辨陳乎。但數百年以來。人無間然。而左右立論於數百年之後。通于澤堂。澤堂今方受命修史。信左右一言。而謄載國乘。以冶隱凜烈之節義。受誣於萬世。則其爲不幸。爲如何哉。况左右必有詆斥前賢之誚。而得責於士林也。愚雖不學。尙友古人者也。忘其僭越。區區爲此者。非曰自是。只欲取正於高明。而竊欲置左右於無過之地也。况吾儕所論如有矛盾。則人必有指笑者矣。若能往復取正。各改不是處。而同歸於一。則非但有益於愚。亦不無益於左右矣。

與安邦俊問答質疑書

编辑

洗馬金萬英

謹按牛山問答書。有曰我朝數百年間。名賢相繼而出。至論其眞儒。則不過數人而已。某窃以爲我東土自檀箕以下至麗季。數千百載之間。以文章節義聞者不爲不多。而至於任斯道之大責。繼往開來。特爲道學之首者。惟鄭烏川一人而已。至于我朝。羣賢蔚起。倡明斯道。自闢東土以降。所未聞也。蓋擧其傑然絶倫。昭昭可稱統紀論之。烏川之學。傳之冶隱。冶隱再傳而傳之一蠧,寒暄。傳之靜菴。其後有晦齋,退溪之作興。而牛溪栗谷之出。蓋得以接其傳也。退溪先生。得晦齋之學于遺篇斷簡之中。以體用統擧。內外交養。爲斯道準的。而栗谷蓋得以接其統。至于今使斯人知貴王賤覇。斥異端扶斯道者。豈非二先生之力哉。前後以道統相傳者若此其盛。而特然斷之曰數人而已者。無乃辭近於切迫耶。然則右所謂大賢羣先生者。皆可謂泛然名稱之賢類。而非眞得道統之儒歟。某窃以爲旣曰賢矣則賢者。而安有非儒之賢者哉。若曰。俱稱賢儒。曰其氣禀之高下。踐履之淺深。或有優劣則可矣。斷然以儒者賢者。別立名目而爲二。則未知何如歟。此某之未解者也。至於學問節義爲名賢眞儒之辨。尤有惑焉。孔孟傳道之書。曾思明道之傳。不見以節義爲學者用工之先務。有宋濂洛關閩闡明斯道之訓。多至千言萬語。而未聞以節義爲眞儒用工之骨子矣。某竊以爲若以節義爲眞儒。實地學問爲不足數。則子思子所謂邦有道其言足以興。邦無道其默足以容。旣明且哲以保其身之君子。皆不得爲眞儒。而行行決決。圭露角發。一善成名。冒白刃而不顧者。獨爲眞儒歟。退溪先生狀靜菴實錄曰。我東國先正之於道學。雖有不待文王而興者。然其歸終在於節義章句文詞之間。求其專事爲己。眞知實踐爲學者。惟寒暄爲然。公冒險而師事之云。然則吾儒大公至正之學。決不可以區區節義章句文詞之間。爲眞知實踐之效矣。夫所謂學問者何。栗谷先生有言曰。所謂學問者。非異常別件事物也。只是爲父當慈。爲子當孝。爲夫婦當別。爲兄弟當友。爲少當敬。爲朋友當有信。皆於日用動靜之間。隨事各其當而已。然則所謂學問者。爲學之大緫名也。安有外學而爲眞儒哉。稽之聖賢傳道之法。考之東方先正之訓。所謂以學問節義。辨名賢眞儒之異者。恐無所可據。此某之未解者也。答問書又曰。行道者謂之眞儒。不行道者謂之名賢。又以孔孟之棲棲。程朱之惓惓。爲行道之眞儒云。其意蓋以行道爲節義。節義爲眞儒也。某窃以爲若以行道爲節義。則三代以上伊尹周公行道之聖。三代以下孔孟程朱之棲棲惓惓聖賢。皆可目之曰節義之志乎。子思子有言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白刃可蹈也。爵祿可辭也。中庸不可能也。以此觀之。儒家大毀著力處。恐不專在於區區事爲之末矣。此某之未解者也。至於以吉先生再。爲揚䧺之徒云。此又名敎所係。甚大重處也。後生初學。又不可容喙於其間。然而至於贊美我朝之事。則惟有可言者。昔者胡元。以夷變夏。逆莫大焉。大宋節義之臣謝於得。上書宰相曰。大元制世。民物再新。宋室逋臣。只欠一死云。至以堯舜湯武稱世祖。而巢由夷齊自比。又曰。大元玆仁如天。又以草土之㘅。不可徹殿陛爲言。其言若此。是亦揚䧺之徒歟。後世公論。以疊山幷美於文山。而史氏特書其卒。若朱夫子書晉處士法。冶隱啓辭。與疊山相類。疊山爲宋室之節義。冶隱爲東國之揚䧺歟。若夫筮仕辛朝之事。則自與子雲之事。大相不並。子雲以大漢郞官。爲賊大夫。其叛君事讎之罪。容有極哉。冶隱不然。賊盹之誅。在於洪武辛亥。而僞禑之立。在於洪武乙卯。其間爲四五年。恭愍以己子待禑。朝臣以王子事禑。及恭愍之終。在廷之臣。以牧隱圃隱之賢。無一語相爭。而以禑爲嗣。至于十四年之久。人無異議。當是時。冶隱以草萊之士。初試爲仕。豈能明知非恭愍之子而不事乎。至禑昌父子形迹已著。然後皇帝下旨曰。當立他姓。國人皆曰實王氏。以牧隱圃隱之賢。亦無相詰而廢之。則冶隱稱之以辛朝者。豈冶隱之稱言哉。冶隱出處如此。而其節義貞忠之志。難揜於百代之下。陽村非陷前朝之事如彼。而至於先生之節義。則序其詩集贊美之。上書太宗棹楔之。以退溪先生之大賢。過鳳溪而題詩其閭。有扶持已無及。植立永堅完之句。月汀先生按節嶺南時。爲文以祭之曰。特立惟公。獨抱精忠。質之天地。豈敢或貳。然則二老先生亦可謂扶植揚䧺之徒歟。此某之未解者也。凡此未解處。乃某晝誦夜度。終不能釋其惑者也。惑而終不能無一二文字審問之以解其惑。故不能含默。若此縷縷。非敢別執已見。立異於先進長者之言也。伏惟一一闡發。諄諄敎諭。仰瀆高明。竢罪竢罪。

論安邦俊與兪棨答問

编辑

參判李翊

考論先賢。必須躬造實地。體驗精察。明鑑不昧。然後庶幾無差失。斷非偏懮管見所可能及。况今士林偏係。各阿所好。凡論平人。尙昧是非。何苦無端強辨前古已定之是非乎。壬辰秋。得見安邦俊問答書。怳然而疑。惄然而歎。繼之以傷心也。不必較論。而不直則道不行。故一二辨覈焉。其書曰。麗季吉再言行出處。是揚䧺之徒。上宰相啓。贊美我朝。上書兩大王。至曰辛朝登第筮仕。及王氏復位。卽還于鄕者。是自處以辛氏之臣。又曰。臣本寒微者。是以家世不食王氏之祿自諉也。以王氏之民。臣於賊盹之子。是揚䧺之徒云者。大不然。蓋我東文明之運。肇於世宗朝。高麗以上。則一偏荒夷落也。言語文字。猶未及備。况道義之精微乎。麗末文運始萌。有若圃隱冶隱數君子出。圃隱質品上聖。誠敬徹天。屢使華夷。遇難氷釋。盤錯自解。當國施設。制同三代。立廟設站。皆其遺制。終乃盡瘁王室。卒任五百年綱常之重。此正東韓一人。而學識僅同於雲峯胡氏。恐未至於智行兼備之聖。猶爲東方理學之祖者。生於東夷之人也。冶隱亦當麗季文獻未備之時。天賦至性。暗合道妙。初仕于朝。世亂則退。及我朝啓運。一時人士樂赴治朝。爭爲起家之始祖。而尤堅不事之志。視其祿榮。不啻如浮雲然。閉戶讀書。以終其身。當時隣近村婦。爭誦忠臣不事烈女不更之句。井臼不撤云。其得於觀感之間者何如哉。信乎有其事有其效也。善謳善哭。從古然矣。則冶隱高節。超出古今。勿論言語間。有病無病。當爲千古節義之最。况上兩大王書及上宰相啓。別無所失。兪斯文所謂可疑者亦甚不然。蓋伯夷得聖人之淸。過㓗不中。易暴之言。不過一時激言。其可爲世標準之語乎。微子之朝周。箕子之陳範。皆無怨惡之意。聖人中道。本來如此。王氏自中葉以後。尤爲不君。忠惠之凶蒸。恭愍之穢亂。浮於亥廣。王公閭巷。相娶同姓。俗淪禽犢。民陷塗炭。我朝應天代虐。措世文治。足爲東方千一之會。則河淸千一之詞。用之吟藻之間。有何害乎。且王者之作。雖非揖遜。旣受天命爲國主。則以卛濱之民。何敢視王者爲賤品乎。故亡宋故臣謝枋得。稱臣元帝。辥方上書僭莽曰。陛下方隆唐虞之治。小臣願守箕山之節云。而實不仕莽。故古今皆許守節。至今無異議焉。魚無迹擬作與否不必論。其曰。自處以辛氏之臣云者。尤極無謂。不圖下筆至此也。蓋冶隱之來。感恭邸不忘故舊之誼。欲一謝禮而還歸。初非犯諱觸法。直斥暴揚。碎首赤族而去也。且圃隱旣爲大臣。休戚與同。故忘身獨當於國未亡之前。固也。冶隱位卑早退。不任其責。無端費說。賈𥚣於國已亡之後。不惟浪死無補。自犯於天所命之威。顧不逆哉。國初刱法稍嚴。麗朝左司諫車原輔家內八十餘口。無遺被害。原州人元天錫。亦不仕我朝。欲爲禑伸寃來世。而當時王辛之辨極嚴。故不敢公傳。甞緘封一小几甚密曰。傳付世世。至不可保。然後發視。壬辰倭亂時。子孫依遺言發見。則置一冊子。皆言禑姓王事實矣。由是推之。則辛朝登第云者。不過隨當時所稱而言。不欲稱王朝而召𥚣也審矣。自相矛盾。且極可笑者。牛山生於數百載之下。尙能識禑昌姓王。冶隱正當其時。非若後世之傳聞。豈眞以王禑爲辛朝。而自處以辛氏之臣乎。萬萬無此理也。其本寒微云者。是隱然以家世不食王氏之祿自諉也。不事二君。爲不事王氏云者。尤無倫緖。雖深文苛刻。如張湯周興。必不如是勘律。蓋臣本寒微云者。自述家風之凡例文字。多見於古今詞賦。寧容絲毫有意於排斥王氏也。不事二君者。古今烈士常談。必指我朝。而不指恭讓也明矣。五百年王氏之民。何以冒臣於賊盹之子也。賊盹之子。且不知爲誰耶。禑昌之非辛姓。果如牛山所謂牧隱曰當立前王之子。圃隱臣事之云。然則圃牧二公。皆知王禑。而冶隱獨不知乎。絃上發矢。詆斥前賢者。用意決烈。似非士夫庸言。近年以來。人多尊崇。位躋臺官而積謗如山云者。似乎要世。未可曉也。學問節義名賢眞儒等文字。古今常談。用處已定。無論才不才。人皆能通。決非深排難辨義意也。今乃一切矇矓倒置之。用以爲詆斥前賢之目。孰謂牛山之識有此。孰謂牛山之賢有此哉。其曰。與其學問有餘而節義不足。不若學問不足而節義有餘。名賢眞儒之辨。不在於學問而在於節義。其然豈其然乎。推此一款觀之。則人能節義。則所謂學問名賢眞儒。俱在其中。可坐而致。一擧而三得。豈不快樂哉。然而不知天下無是理也。孟子以後。節義滔滔。漢祖召橫。五百伏節。元陷池州。滿城死義。則學問眞儒。代不乏人。伊川何以云孟軻沒。千載無眞儒乎。蓋眞儒則就名賢中精粹無疵處言之。初非二名也。節義則不過眞儒遇難處義之一名。故閭巷匹夫。乘亂激發。則亦能節義成雙。東京尙節。黨錮傷勇。則節義二字。非君子成德之名也。所謂眞儒。則非一段節義所可能當。節義則質之相近者。亦可勉及。眞儒則德非聖人。難以稱情。圃隱及佔畢,五賢,聽松,栗谷諸賢。倡明文敎於東方。中朝學者未能或之先也。今牛山皆置諸不足數不足知之地。何也。其曰。吾東方學問。自鄭圃隱權陽村始。如論其學問則陽村過圃隱遠矣。論其節義則陽村無足可觀。至于我朝。其弊猶存。學問節義。分而爲二。名賢雖多。而眞儒則少。世莫能辨。此某之所甞慨歎。而彼目之以名賢眞儒者。語極未瑩。蓋陽村雖口談道義。而旣失其節。何可幷圃隱渾稱東方學問之始乎。以陽村之故。而詬病學問名賢。不幾於病噎而廢食乎。陽村則至稱學問過圃隱遠矣。極其扶護冶隱及四賢。則東方大賢。而索瘢於無瘢。稱以不足知。惟恐其或尊崇。何也。學問節義分而爲二之說。尤茫昧難辨。蓋爲己爲人之學。只在誠僞之分。不在於節義與否。牛山費辭冗拖。不亦勞乎。且行道者。謂之眞儒。不行道者。謂之名賢云者。是何說也。設若有人。進旣不能行其道。退又本無行道之心。則又可謂之名賢乎。牛山所謂名賢。若存若亡爲名務外者當之。世間豈有如此名賢乎。且強作此等名賢。以爲勒加晦,退之窠窟耶。且說孔孟程朱行道處。措語極生踈。當曰孔孟程朱行其道於其身。而不得行其道於天下。雖不能得志兼善。而繼往開來。傳其道於萬世。與堯舜一揆云。可也。其曰。雖不能行道。欲行其道。是亦行道也者。何說也。設若有凡漢。專心願祝曰。我欲行道我欲行道云。則亦可謂行道乎。圃隱之後單擧三賢。已貼德孤之歎。繼曰不知他賢云。則三賢外諸賢。擅自削除也。五賢中四賢。亦遭升黜之擧。誠可痛慨。况等第三賢。俱失其當。重峯爲首。亦何所見。蓋靜栗尙矣。不可容議。重峯先生。初以質樸魯莽之資。加乾乾之功。質樸者變爲忠信。魯莽者變爲聦睿。終至誠通金石。觸處洞然。餘力所及。文章星歷。亦皆周通。師事栗牛兩先生。嫉惡憂民。出於天性。累上危言。席藳被血。僵而復起。辛卯倭使之來。衆賀太平。先生獨請斬使奏聞。仍謂明年賊必大至。八路糜爛。推事料𥚣。燭照數計。晝夜諄諄。人稱邯鄲妖。及壬辰賊張。抆血糾旅。以死殲賊。力盡摧敗。賊至帳下。端坐不動。從容就死。謹考先生終始而論之。則至誠無僞。三代上人物。牛山所謂箕封以來所未有者。誠然矣。但天資篤實。而學未磨礱。守太固執太㓗。發言處事之際。猶有太呈露太偏著處。滯而未化。栗谷甞曰。汝式甞以爲三代之治。謂將遽行。然一事不合。則必至牽裾折檻。徒至紛擾。不若退而講習。消瀜偏處而後可爲也云云。且吾儒家事。不徒以經濟致治爲己任也。須自明己德。窮而爲獨善之具。達而爲兼善之具。欲明此德。除非生知。則九容治外。九思治內。涵養省察。敬義夾持。銖積寸累功立而後成。萬無堂堂落落秋霜烈日底氣像可一變至道也。牛山所嘲談經著書。未必不爲初學發軔也。先生初年草昧。專務科塲之文。登第立朝。有意經濟。知無不言。擾擾世路。仕而後學。亦不專一。故甞曰願學云云。退溪靜菴。用功累十年。故格至學成。諸葛亮之賢品。司馬光之質美。超出千古。而學問上闕功。故君子不許知道。則雖事功磊落軒天地。聲名烜爀照靑史。如郭子儀,狄仁傑,韓琦,文天祥。不可謂之眞儒。則謂重峯爲千載眞儒。不可也。加乎靜栗之上。尤不可也。抗義新篇。忠憤所激。不過臨亂事爲之特異。寧可以是爲斯人之斷案乎。後被兪公詰問。稍變前說。以爲非謂三賢高下也。言計纖悉。不及於東還二䟽云。以二䟽之得宜。遽許眞儒。而凌駕靜栗乎。亦可見其辭之遁也。朱文公上封事。惓惓以格致誠正之學。此可見儒者䟽章矣。且以綱目莽大夫之書。爲證千古是非之正。恐亦不然。漢以後亦無可定是非之人。但程子必言揚䧺心迹。而微有貶語。不至痛斥。程子未暇作史。故偶未言之耶。此外孰有心奸回而名節義。以欺天下後世者乎。子遺靡有之末稍說話。展轉彌甚。不覺體栗心寒。於此亦可以觀世變矣。

經筵日記

编辑

同春宋浚吉

庚子三月二十七日。上御煕政堂召對。講大學衍義。宋浚吉曰。我國專以朱子之道爲主。而無陸學之弊者。乃先正臣李滉李珥之功也。蓋我國理學。自鄭夢周李穡始倡。而李穡則文章節行甚高。但有尙佛之習。夢周則非但理學高明。其貞忠大節。不可尙已。吉再卽夢周之弟子。而金宗直學問本於再。鄭汝昌金宏弼。卽宗直之弟子也。趙光祖以後。道學大明。而世道則反不如中古以前。良可歎也。

圃隱先生詩集序

编辑

尤菴宋時烈

昔我仁宗大王朝。太學章甫請伸靜菴趙文正。其言曰。光祖學於金宏弼。宏弼學於金宗直。宗直學於其父叔滋。叔滋學於吉再。吉再之學。出於鄭夢周。而夢周實爲理學之祖。

麗史提綱

编辑

市南兪棨

再。善山人。少淸苦力學。負笈尋師。不憚險遠。事父母至孝。至是知國將亡。辭以母老。棄官歸鄕。時母年已老。晨昏定省。奉養兼盡。夜披衾朝斂枕。躬自爲之。妻子欲代之。再曰。吾母老矣。後雖欲爲母爲此。不可得也。居家淡泊安靜。輕財重義。生理屢空。恬如也。篤於親故。謹於喪祭。一從朱文公家禮。每値親忌。一粒不下口。垂淚終日。每中夜而寢。鷄鳴而起。具衣冠謁祠堂。遂及先聖。退于書室。對案危坐終日。四方學者雲集。常與討論經傳。講明道學。孜孜不輟。樂以忘憂。言必主忠孝。排闢異端。緇流感悟而反本者數十人。村巷婦女。亦感其化。能以禮自守。注。世傳冶隱居隣有一卒。姓趙名乙生。遠戍。其妻樂哥。恐爲強暴所汚。以棘圍籬。自守幾十年。一日夜。其夫自戍還。呼使開門。妻不應。夫曰。久役始還。何不欣迎而閉門耶。妻曰。吾雖信吾良人。暮夜潛入。則豈半生守燈之義乎。使吉爺聞之。以爲如何。卒止宿籬下。翌朝。隣里迎入。爲夫婦如初云。聞李穡,權近,朴賁之卒。皆心喪三年。以其常從受學也。入本朝。屢徵不起。上箋自陳不事二姓之義。學者稱爲冶隱先生。權近甞論再曰。有高麗五百年培養敎化。以勵士風之效。萃先生一身而收之。有朝鮮億萬年扶植綱常。以明臣節之本。自先生一身而基之。其有功於名敎大矣世以爲的論焉。

徐掌令墓石記畧眉叟許穆

编辑

麗亡。鄭夢周,李穡,金震陽,李種學,吉再,徐甄數君子者。或死或不死。而其自靖一也。

彙纂麗史儒學傳

编辑

木齋洪汝河

嗚呼。孟子沒而千載無眞儒。其在漢唐時。以蕫韓二子當之。尙論之士。未敢許也。夫以中國之盛。數千年無一人焉。况於東國乎。其在東國。新羅薛聦氏號爲儒者。然其言論文采。不表于後。何以稱焉。中國至于宋朝。程夫子兄弟作。有以接孟氏之緖。在東國爲文宗之世。程氏之學三傳而得朱子。集成諸子。其道愈益顯。在東國爲神煕之世。然程朱氏之在世也。宋朝擯斥而困苦之。天下尊其道者寡。而譁然攻之者皆是也。中國尙如此。况在東國。其能知尊以慕之乎。且自南渡以來。高麗與宋。絶不相通。是時。東國未聞有程朱之學也。宋末德安之潰。姚樞得儒生趙復者。乞死甚苦。樞竟攜而北。復業程朱之學。蠧其書至燕。許衡等學而習之。其說始大行於北方。在東國爲元宗之世。白頤正從其父文節在燕京。得其書以歸。自是東國之士始知於詞華之外。有所謂性理之學焉。然知其道者。亦寡矣。知尊其書而篤好之者得二人焉。曰禹倬,吉再。庶幾作儒學傳。

吉再字再父。善州海平人。父元進知錦州事。再爲人穎悟。志操高㓗。幼好讀書。負笈尋師。就商山司錄朴賁。受論孟諸書。元進遊䆠松都。別娶盧氏。再母金氏獨居于鄕。因以致怨。再爲陳夫婦人倫之義。母聞而感悟。不出怨言。再旣長。就省元進京第。盧不慈。再起敬起孝。盧感而遇之如所生。再乃從陽村權近問學。因遊於李穡鄭夢周之門。始聞理學之至論。丙寅。登第補成均博士。歲戊辰。時事大變。再度高麗必亡。作詩見志曰。身雖從衆無奇特。志則夷齊餓首陽。己巳。拜門下注書。庚午春。辭以老母。棄官南歸。道長湍。謁李穡告其志。穡歎息贈詩以別。再旣歸。除官不赴。辛未。聞驪興訃。行方喪三年。金氏年高無恙。再晨昏定省。展衾韜枕。躬自爲之。不使妻孥代行。遇父忌。素服廢食。垂涕竟日。奉先治家。一遵文公家禮。入本朝。以太常博士徵。再堅卧不起。初太宗在潛邸入學讀書。再未第時居同里。相從講磨。情義甚款。以故太宗眷再屢召之。州官督令如京。再旣至。上箋陳不事二姓之義。上嘉其節。優禮遣歸。朝中搢紳。欽慕風義。咸賦詩以相贈。權近爲文序之曰。有高麗五百年培養敎化以勵士風之效。萃先生而收之。有朝鮮億萬年扶植綱常以明臣節之本。自先生而基之。其有功於名敎大矣。再退而卜築于金烏山下。遠近學者翕然贏糧笥書而從。質問經義。再隨才誘掖。討論忘倦。每中夜而寢。鷄鳴而起。具衣冠晨謁祠堂。次及先聖。退坐一室。終日儼然。講明性理之學。剖析幾微。務契濂洛之旨。其言必主忠孝闢異端。其敎自灑掃應對。以至蹈舞詠歌。不使之躐等。童丱坌集。講誦之聲。晝夜不撤。一家化之。㸑婢歌詩相杵。人比鄭公鄕焉。學者尊之曰冶隱先生。年五十七。聞權近卒。行心喪三年。其後朴賁卒。又行心喪。其老而篤於禮如此。傍近緇流。感慕孝義。長髮歸養者數十人。隣有一卒遠戍。其妻棘籬自守。久之。卒夜歸。妻闔戶拒之曰。暮夜難辨。遽開此門。豈十年牢關之義耶。吉爺聞之。亦以爲何如。其化之及人者如此。再六十七卒。南議政在按嶺南。建祠以祀之。世宗元年。贈司諫院左司諫。萬曆中。立砥柱碑於墓傍。文忠公柳成龍記之曰。吉先生仕於高麗之季。知其將亡。高蹈雲林。迨乎聖人作萬物覩。向之飮食喣濡於王氏之門者。奔走恐後。而先生以不事二姓之義。正色昌言。屛迹衡門。矢死不起。其志烈矣。夫犯天下之大難。立天下之大節。行天下人之所不能爲。使烏山一區。獨留王氏甲子於數十年之久。嗚呼。眞砥柱也夫。

題冶隱集後

编辑

洪世泰

余嘗過松都。登滿月臺。顧瞻其城郭山川。慨然有懷當時英䧺豪傑之士。思與之遊而不可得。輒沽酒自酌。歌鄭圃隱死復死之歌。泣數行下。歌竟上馬而去。今年秋。偶得冶隱集讀之。時余病卧。不覺竦然而作曰。高麗五百年。忠臣僅有一圃隱。而公之節義。足以配之。公當麗朝之末。知其將亡。棄官東歸。此其先見之明也。及至鼎革之後。本朝禮徵。加以美爵。而終不屈。其貞忠大節。有可以貫日星而垂光百世者矣。昔元世祖知文山之忠而竟殺之。爲千古志士之悲。然而彼虜主。何足責哉。惟我二聖之待冶隱。直與武王之釋夷齊同。大哉聖人之爲也。其所以奬勵忠節。扶植綱常。以作我國家三百年士氣。亶在於此矣。後之爲人君者。當以二聖爲法。爲人臣者。當以冶隱爲法。竊甞論之。自古忠臣義士之所以爲忠義者。其必有所本焉。公卽圃隱門下士。其平日所相講磨而爲勉者節義耳。畢竟所樹立卓卓如此。可謂不負其所學者矣。且公於當時。官不過一注書耳。乃能盡忠不貳。而彼身爲大臣。背義偸生。甘心於利祿之餌者。亦獨何心哉。

喚醒堂集

编辑

朴演

圃隱鄭先生傳于吾鄕冶隱吉先生。吉先生傳于司藝金先生。司藝傳于家庭佔畢齋先生。畢齋傳于寒暄堂金先生。寒暄堂傳于新堂鄭先生。新堂傳于松堂朴先生。松堂傳于先君子及眞樂堂諸先生。𧖴派粹然。愚竊覸圃隱冶隱籠巖三先生忠義大節。或死或去或隱。同出於至誠惻怛之衷。則夫子所謂殷有三仁者。吾於三先生見之矣。

雪壑齋集

编辑

鄭矩

公少與圃隱冶隱相友善。共究性理之學。爲道義之交。及麗亡。或死或遯。皆不負所學云。

一善志

编辑

訒齋崔晛

四先生鄭圃隱,金籠巖,吉冶隱,金司藝。至。其一。角巾冶隱羊裘。風味淡泊。孤僧瘦鶴。恬退人也。角巾先生詩曰。已定歸心集霰初。吟鞭遙指故山居。潯陽倦鳥投林壑。商嶺閒雲任卷舒。自分漁樵同契闊。時呼童冠說詩書。誰將僞字添遺表。難解羣疑百載餘。

幅巾司藝先生和詩曰。一自文風倡大東。冶翁衣鉢自文忠。魯邦若道無君子。餘緖何能逮藐躬。

八隱事蹟李桐隱在弘,晩曉隱載,李休隱錫周,金成隱大潤。松京志

编辑

圃,牧,冶陶把袖痛哭曰。時已若此。天也。誰怨誰咎。自古及今。天無二日。臣無二君。圃老誓死之日。呼天翊松隱泣言曰。生寄死歸。雖曰天命。吾獨死歸於吾王之庭。知我者乃天翊,穡,再也云。

金烏錄

编辑

臥遊堂朴晉慶

夫金烏。鎭一善之南。居六邑之傍。突兀於野山之中。周不過三百里。廣不過三十里。比之金剛太白俗離智異等山。有若丘垤者然。而其名特著者。誠以冶隱吉先生當麗季。篤不事之節。隱於玆山。採首陽之薇蕨。玩柴桑之煙月。其淸風高節。可與比方於箕山富春也。平時爲先生建院于大穴寺下數里許。亦先生所盤桓地也。而今書院則以基地狹隘。土瘠民貧。艱於守護。移于府之東十里許洛江之上矣。觀其寺之左右。楓林滿壑。千巖競秀。仰之竪髮。不可攀躋。寺後則翠竹千竿。高聳林端。遇風成響。遇霜增色。百載之下。先生之手澤猶存。而先生之心事可想也。旅軒張先生曾遊此地。有詩曰竹有當年碧。山依昔日高。淸風猶竪髮。誰謂古人遙云。今來起想。吟詠此句。則前賢後賢之芳躅如昨。而益切愴古傷今之情也。

請改謚䟽李光庭

编辑

伏以殿下聖學高明。尊尙節義。凡在前古守義之臣。無不加以褒贈之典。往者因道臣陳聞。遂賜高麗注書吉再之謚。夫再。前朝臣子也。國家褒贈之典。於再無關也。然而聖明之所眷眷如此者。誠有以嘉其節義之卓烈。不以其不臣於我而貶其尊尙之義。以爲萬世之防也。是以。國家於鄭夢周,朴尙衷。不以其非我朝之人。而贈官賜謚。不以爲嫌。其於再。亦有左司諫之贈。而獨不議其謚耳。今殿下擧先朝未遑之典而特行之。凡爲殿下臣子者。孰不欽仰聖意之出尋常萬萬而爲之髮竪心動也哉。然而臣等思之。夫所謂謚者。所以象平日之行也。正如人之寫眞。得其人形貌。而後指以爲某之像。苟其一毛一髮有或爽焉。則不可指以爲其人也。故孔圉之爲文。子貢疑之。而孔子明其義。黔婁之爲康。曾子詰之。而其妻析其然。一字擬議之際。不可以不審也。今殿下賜再謚曰忠節。夫不詳再之平生。而槩以其傳於世者言之。孰不以二字爲允當。而若細究再之本末。悉其平生而論之。恐不趐毛髮之或爽。不可以成命之已下。而不思所以更正以求至當之歸也。臣等請就再行狀及後賢稱道之語而明之。蓋再十八。學論孟等書於朴賁。始聞性理之學。隨父京師。因遊鄭夢周李穡權近之門。益聞至論而悅之。講明旨訣。務合程朱。闢異端似是之非。明萬古聖學之源。近。國初醇儒。常曰。踵余門而承學者。吉再父其獨步也。及其去就旣決之後。益歎再道學節義之不可及。題一時名流詠再忠孝詩後曰。嗚呼。節義。人心之固有。萬世之不容泯。道學。天地之常經。萬世之不容廢。凡爲儒者。孰不講明以知其說哉。能不怵於功利。不惑於邪說。臨大節而得不爽者。絶代而罕聞也。功利之私。邪說之誘。其毀人心甚慘。非有卓然之見確然之守。豈能專其所學而不變哉。今先生當世代遷革之後。無所爲而效忠也。能爲舊君守義。而不虧其臣郞。當䟽衰哀疚之中。易以妄而塞悲也。能爲喪母盡禮。而不陷於異端。爲臣之忠。爲子之孝。平生大節。卓卓如此。講學之正。信道之篤。所見之卓。所守之礭。何其至矣。嗚呼。有高麗五百年培養敎化以勵士風之效。萃先生一身而收之。有朝鮮億萬年扶植綱常以明臣節之本。自先生一身而基之。其有功於名敎甚大云云。再旣師事權近。而近乃以先生稱再。推許之如此。隆慶初。詔使許國問東方孝子節義孔孟心學之人。先正臣李滉爲禮官。各爲區別以對。而以再不錄於節義之倫。而置之心學之列。言再志操高潔。學問醇正。鄕人化之云爾。則正以再心學之功。尤重於節義故也。太學生請復官。先正臣趙光祖䟽曰。光祖受業於金宏弼。金宏弼學於金宗直。宗直之學。得於其父叔滋。叔滋之學。出自吉再。再之學。得於鄭夢周之門。蓋東方性理之學。實倡於夢周。而再闡明而傳之。學問淵源。不可誣也。再之忠孝大節。固出於天性。而所處之正。所行之無過不及。實自學問中成就。雖程朱大儒。不能違也。使程朱不幸而當再之時。其處君親之間。豈出於再所處哉。當勝國之時。異敎盛行。雖以其時號爲賢者。往往不免於淫惑喪守。而惟鄭夢周吉再超然免於流俗。至使緇徒感而歸化者甚衆。豈非眞儒之功效耶。惜其世代已久。遺文散失。間有子孫收錄。而鋟刊者甚畧。其後益以國家褒賞之文。後賢讚述之語爲一冊。而先正臣張顯光實編次而序之。據此一書。可以畧究其本末。而以其出於偏方。未及登徹於經筵。傳布於京鄕。雖以名士大夫。得見其書者甚罕。臣等伏聞道臣之陳白。只擧種竹御賜之田爲說云。種竹之說。世所傳播。而亦不的見於文字。是則道臣亦未見再之遺事也。再之道學行義。雖不詳於世。而其守義大節。兒童婦女。無不聞知。臣恐議謚者。亦徒取其流行之說。以爲忠節二字足以蔽再之平生。而其所懸註者。又太不著題。殿下乃以其言爲可。而特賜允兪。臣等窃恨再遺事之不入睿覽。無以析其當否也。再之道。固與鄭夢周無所異同。其不同者。特夢周當國故受命。再知微預退。故以罔僕自靖。蓋莫非道理之當然也。使二公而易地。其所以處之。豈不皆然乎。今鄭夢周以文忠爲謚。如賜吉再謚。恐不宜大相逕庭。惟在聖上取覽再之遺事。的審其平生所就。而更詔太常改議謚字。斯文幸甚。後學幸甚。或者之說。以爲成命之下。臣子惟當奉行而已。何敢有所爭執。臣等窃以爲不然。當時議謚之臣。果見再之遺事而擧以爲謚。殿下偶失照管而遂以爲可。苟不愜公共之論。則不但廷臣爭其非是。韋布之士。亦必奔走陳訢。要合於再之行事。况此謚議。全似不曾見再遺事。只據世俗之傳說。而草畧如此。先正賜謚。事體重大。奈何不取考本家遺集。仔細稱量。而輕易易名於前朝先輩乎。往在隆慶末。筵臣請賜李滉謚。不待行狀。是則李滉平生。當時在朝者無不稔知。可以不待行狀。今再三百載前人。雖其大節不泯於世。而其言行出處。不見遺事。不可明也。臣等聞先正臣鄭汝昌金宏弼之賜謚。或因韋布之申章。或因朝臣之陳達。命許追改。蓋以二臣事蹟舊遠。所擬議謚字有不穩當者。故當時廷臣韋布。不以成命之已下而申請改正。列聖又因其請而特命追改。期於至當而後已。夫不賜謚則已。如賜謚爲。其謚與行相符。耳目之所及。莫不以爲此眞再之謚。不待索之再言行之間。而就此一二字。亦知再爲如此人也。豈不美哉。臣等生長嶺南。其於再深知而篤信者。有非一國之人所能盡者。玆敢竭誠拜䟽。將再言行一冊。仰瀆天聽。伏願殿下詳加察覽。知其前之不足以盡再平生。而特許改正。命下十分穩當謚字。以解一國多士之惑。豈不益有光於聖代象賢之道耶。臣等於此。又有所激感者焉。吉再之鄕。自古多忠孝節義之士。當再之時。有金澍者。號籠巖。以禮曹判書。奉使天朝。還到鴨江。聞我朝開國。臨江流涕曰。吾受命而出。復命無所。何以復向故國。解其朝衣。寄書其妻曰。夫人有身。生子也。以陽燧名。生女也。以某名。夫人沒。以朝衣合葬可也。回車而去。不知所終。其心則吉再之心也。吉再,金澍之墟。鄕人立雙院。以金烏享吉再。以月巖享金澍。隔江相距數十里。萬古淸風。常在其間。忠節之士如河緯地,李孟專之流。相繼而出。宇宙綱常。賴而不墜。今殿下旣越常例。褒謚吉再。則金澍之忠節。不宜獨遺以缺多士之望也。臣等窃恐金澍之事。未有陳達者。故殿下未及知之耳。玆又附陳一二草野之言。煩猥可罪。臣等無任戰栗祈懇之至。

星谷書院請額䟽

编辑

韓秀臣

吉再號冶隱。以勝國注書。不復仕于我朝。世稱東方伯夷。我先王褒奬其節。復其家。又錄用其子孫。其學出於文忠公鄭夢周諸賢。蔚然爲一代弘儒。其所立有如是者。可與日月爭光。聞其風。懦夫亦立。則雖謂之百世師可也。本邑爲其往來遊居之地。其母夫人及夫人墓尙在。

筵禀擧條

编辑

判書李益運

啓。高麗忠臣吉再金烏書院致祭之日。道內屢千章甫呈單於臣。卽吉再改謚事也。昔在先朝。因道臣陳聞。賜謚忠節。而吾東性理之學。倡自鄭夢周。吉再及其門而闡明之。闢異端似是之非。明萬古聖學之源。隆慶初。詔使許國問東方孝烈節義孔孟心學之人。先正臣李滉爲禮官。區別以對。而以再不陳於節義。置之於心學。蓋以再學問醇正。發揮斯文之功。尤重於節義故耳。謚號之只擧忠節。不擧道學。有欠象賢之義。且先正臣鄭汝昌金宏弼之賜謚也。或因韋布之聯籲。或因道臣之陳達。特許追改。則依兩先正已例。欲爲申請改正。尙未延謚。屢䟽見格。要臣歸奏前席。故敢此仰達。令該曹禀處何如。上曰。依爲之。

慶監李箕鎭所啓

编辑

崇禎後戊午九月初一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慶尙監司李箕鎭留待入侍。時慶尙監司所啓。尊尙節義。有國之先務也。麗朝忠臣吉再隱居金烏山。種竹御賜之田。終身不改其節。貞忠凜烈。百世可尙。列聖朝皆有崇報之典。而第尙無賜謚致祭。則庶可爲激勵之方矣。區區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然種竹賜田。可知罔僕之心。今日賜謚。豈足有光於斯人耶。右議政宋寅明曰。鄭夢周,朴尙衷皆前朝忠臣。而我朝旣皆有賜謚。吉再亦一體之人也。其在崇報之道。賜謚爲好矣。上曰。先朝旣皆賜謚兩人。則當以法先之意。亦爲賜謚致祭。而聞其子孫殘微。分付該曹。此三人奉祀孫凌替者。各別調用可也。

請躋配淸聖廟䟽廳通文

编辑

李相璟

惟我東方賢哲之臣。莫盛於麗季之時。而節義之士。亦莫盛於冶隱先生矣。家焉而止孝。國焉而止忠。學已貫於閔曾。節有凜於夷齊。興百代之高風。植萬古之綱常。非先生而果誰哉。前乎冶隱。猗歟我淸聖之節。後乎淸聖。卓爾我冶隱之忠。而尙未躋配於首陽淸聖廟者。雖有先輩之定論。而已久士林之抑欝矣。幸於近者。松山趙先生亦以麗季之名節。一體於淸聖。同軌於冶隱。而陞配於首陽廟之議。已發於搢紳章甫公共之論。而叫閽登徹。則以冶隱先生踐履之篤。卓越之行。豈無躋配之典乎。鄙等雖甚淺識。玆不勝慨惜。方齊由於闕下。而博詢於搢紳。礭議於章甫。則一辭於萬口。而初無異同之論。其所請配之議。果非猗乎盛矣哉。玆因公議。通諭於先生本裔僉派。而至若貴處。以其名派。旣云詵詵。則其在爲先之誠。豈無拔例之優乎。幸須自貴宗特定收合之員。卽卽治送。以趁於來月旬之前後。俾無緩不及之歎。幸甚。

請躋配淸聖廟䟽

编辑

左相洪奭周

伏以褒忠奬節。衛國先務。扶道興學。勸世弘規。麗季故注書臣號冶隱吉再。以謇謇匪躬之忠。斷斷無他之念。丁麗運之衰。以其節義則不下於箕穎。而學業則淵源於程朱。惟一其心。激百代之高風。不二其操。扶萬世之綱紀。其有功於名敎甚大。而垂範於民彜。不可泯也。師事圃隱。開東方理學之波。訓誨諸生。究古人忠孝之源。聞吉再之風者。雖愚夫化之以醇正。庸婦守之以貞烈。槩以先身而又以此敎人。人亦諄諄然不期而化也。洪惟我東方之有吉再。亦類中華之有伯夷也。時丁伯夷之時。而節行伯夷之節。廉頑立懦之風。不獨專美於前。㓗身完德之節。亦云幷耀於後。中夏之慕節義者。刻砥柱中流四大字於夷齊墓之下抗流之石。而又吾東之慕節義者。摹其四字。立碣刻揭于吉再之墓下洛江之岸。則前乎冶隱而淸聖之節。炳烺於日星。後乎淸聖而冶隱之義。擴充於宇宙。豈非休哉。豈非盛哉。海州首陽山。有淸聖之廟。而亦有淸聖之碑。百世淸風。尙此凜爾。則以冶隱一體之節。同軌之忠。尙未躋配於一祠者。雖緣士林未提籲之致。而亦爲朝家一大欠典也。吉再之忠節學業。昭載國乘。班班可考。然而臣等旣請伊人之褒典。而不陳伊人之實蹟。則其在告君之義。有欠詳審之體。故玆敢撮取其修身之實行。忠君之大節畧陳之。惟殿下垂察焉。蓋吉再講論必務合程朱之旨。雅樂必不接鄭衛之音。忠孝爲庸行之道。節義爲秉彜之德。當時名碩之輔。賢哲之士。推許而尊尙之。故領相臣權轍請祭議曰。吉再以前代之臣。堅守志操。不事我朝。忠貞之節。亦足嘉尙。致祭其墓。以勵風敎。左議政臣洪暹亦曰。吉再貞忠之節。足爲矜式。爲激勵風敎之一助。右議政臣盧守愼議曰。不事二姓。人臣大節。伯夷陶潛。不死爲商晉忠臣。吉再以高麗門下注書。抗節終身。以遂不臣之志。其淸風高韻。足以扶百世名敎。領府事臣朴淳亦曰。吉再能專節義。爲人臣之表。特垂褒嘉。飭勵風敎。故府使臣柳德粹贊曰。學傳鄒魯。道臻精一。曾閔之孝。夷齊之節。故縣監臣柳雲龍墓標曰。噫嘻先生。百世之師。行同子騫。節並夷齊。道義嵩深。山高水長。故相臣柳成龍諭祭文曰。卓哉先生。秀起頹波。純誠自植。履道無頗。在家底豫。感激神明。爲君無二。肥遯居貞。孤臣正色。萬乘難奪。介士行志。千駟不屑。故參判臣張顯光亦曰。先生之道。天尊而尊。先生之敎。人存而存。世或喪亂。理豈泯沒。此皆紀實之文。而可以傳信後世。則臣等又何敢溢美而忘陳哉。大抵淸聖卽中夏之冶隱也。冶隱乃東國之淸聖。而獨於首陽之祠。未蒙一體之恩。故臣等玆不勝抑欝。敢此相率。齊籲於紸纊之下。伏願聖明俯察吉再之節義學業。特下陞配之。恩。以光聖德。以幸斯文。千萬顒祝。臣等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請改謚陞廡通文

编辑

徐有鐸

冶隱先生道學忠節。實與鄭文忠一而二。後學之幸免馬牛襟裾之譏者。皆先生誘掖之功。則其道德學問。大爲斯文之表準。尙未蒙聖廡躋配之典。而實爲士林之慨菀。昭代之欠闕。故方欲治䟽叫閽。伏念議謚之不以文只以節。全昧先生道統傳授之義。先請改謚。多士公議如水就下。設䟽廳不日伏閤。而這間冗費。求請路塞。萬無區劃。玆以發文。先生子孫各定收錢有司。望須莫重士論。勿爲泛看。發謀出力。期於竣事。幸甚。

請陞廡䟽

编辑

徐有鐸

四學儒生幼學臣徐有鐸等。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百拜上言于主上殿下。伏以尊尙正學。有國之弘規。從祀文廟。聖朝之懿典。奧在麗季。聖學榛蕪。釋敎麻亂。右文之治。幾乎熄矣。左袵之俗。不幸近之。何幸天運將復。人彜不泯。時則有若先正臣忠節公吉再。嫡傳斯文。力排異端。從事於文忠公鄭夢周之門。討論經傳。講解性理。釋褐之初。以成均博士。敎授後生。當是時。仕于公則太學諸生。退于私則搢紳子弟。爭相樞衣請益。俱成大儒。蔚興斯文。而及其天命歸眞。上箋自陳曰。忠臣不事二君。再以草萊。委質前朝。不宜復仕聖朝以累名敎。我聖朝以龍潛時同學舊契。稱其學問。嘉其節義。優禮遣之。許復其家。而及夫再卒。自殯斂至于祥禫。而一遵朱文公家禮。不用浮屠法。長子師文繼卒。別製斬衰服之。蓋當時儀文草刱。吉再爲能復古禮而勸後學。退居于金烏山下。聚郡中生徒。分爲兩齋。以閥閱之裔爲上齋。以鄕曲賤族爲下齋。敎以經史。課其勤惰。受業者日以百數。常語人曰。人之晝有錯於言行。夜不存於心耳。至夜撥置萬慮。靜坐不言。中夜而寢。或擁衾待曉。鷄初鳴。盥漱具衣冠。晨謁祠堂。遂及先聖。又與弟子相揖訖。講論經書。務合程朱之言。雖有疾病。手不釋卷。不以事物關心。市井之語。鄭衛之音。未甞經於耳。異端之言。非禮之色。未甞接於目。嘗以明道闢異爲事。對案危坐。辨析折衷。竟夕忘倦。緇流之感悟而反本者。不啻數千人。浮屠之爲門弟者。亦自悔悟而之儒。經術之士出於其門者。不可勝數。蓋其傳授之法。專以忠孝一致爲指南之道。以仁義二字作導東之川。實爲吾東理學之頭腦。至道之關鍵。故隆慶初。詔使許國問東方孝子節義孔孟心學。則先正臣李滉時爲禮官。各爲區別以對。而特以吉再不置節義之類。而錄之心學之列。稱再志操高㓗。學問醇正。鄕人化之云爾。則正以再心學之功。尤重於節義故也。是以。先正臣宋浚吉甞於召對。講大學衍義。筵奏曰。我國專以朱子之道爲主。而無陸學之弊者。倡自鄭夢周。而吉再卽夢周之高弟也。自吉再而又傳於金宗直。以至鄭汝昌,金宏弼,趙光祖云爾。則可見斯文之嫡統。季世之純儒也。噫。我朝文敎。得鄭夢周而倡明。鄭夢周之道學。得吉再而益明。則吉再之學。固與鄭夢周,趙光祖諸賢。實爲傳授心法。繼開淵源。而吉再之師鄭夢周。則旣得躋配於聖廡。而吉再獨不與焉。吉再門人之弟趙光祖諸賢。亦皆從享於文廟。而吉再獨不與焉。尙爲聖朝之缺典。志士之感歎者也。嗚呼。吉再之忠孝。如彼其卓爾。而不知者獨稱其高㓗。吉再之道學。如彼其至矣。而不知者獨擧其節義。若夫不事二君。則後世之伯夷。而猶爲吉再之末節也。固守一節。則古人之子陵。而猶爲吉再之餘事也。罔僕之心。不變於前後。則深得箕子之道。闢異之功。自任於叔季。則篤信孟子之言。脫屣簪組。則遯世無悶之人也。屛跡雲林。則考盤在澗之風也。烏山弊廬。見寒松之後凋。竹田高標。作砥柱於橫流。樹萬古之綱常。倡一國之文敎。則其有功於斯文。傳道於後世者。可與從祀之五賢。揆前後而迭上下也。肆我列聖朝褒尙之典。尊慕之禮。迥出尋常。待以不臣。而至若太宗大王潛邸時。以同里閈同學于泮宮。相從講磨。情義甚款。每稱學問之醇正。逮至宣廟朝。賜祭文若曰。志潔行淑。學邃道尊。仁廟朝賜祭文若曰。大賢挺生。從師學道。顯廟朝賜祭文若曰。卓然樹立。秉道以勵。英廟朝賜祭文若曰。寔天生賢。操履貞確。遊圃老門。得傳心學。卓爾所成。百世仰止。先王朝戊午。親製賜祭文若曰。時際龍興。身如麟藏。夙余敬斂。非直也忠。自安洎圃。吾道其東。倡我羣儒。若朱於程。公於其間。豫章延平。斯文準繩正學淵源。微言雖邈。耿光猶存。臣等雙擎莊誦。有以知大聖人尊賢之至意也。噫。從古賢人。一有衛正而闢異。繼往而開來。則雖百千萬世之後。必致崇報之典。特施躋享之禮者。不徒爲尊先賢。亦將爲倡後學也。是以。漢之馬融。唐之韓愈。雖從事於文章。而猶有衛道之功。故特施殊典以勸多士。而至於前朝如崔致遠,薛聰之倫。雖不能造詣大道。而以當時觀之。則名公碩儒。往往浸淫於異學。而獨此二人。倡爲文敎。故亦置從享之列。則况此吉再之學。獨傳安,鄭之道。高出崔,薛之上者哉。恭惟我聖明在上。繼列祖尊賢之禮。任後學牗道之方。捃摭純儒之往行。發揮正學之嫡統。不計年代之久遠。追施曠絶之殊典者。此其嘉會也。臣等身沐莪育之治。迹廁庠養之列。景慕先賢之正學。思見聖代之殊禮。而學莫過於吉再。禮莫先於從祀。伏願聖明追先王之尙賢。倡後學之牗道。先正臣忠節公吉再。特施文廟從享之典。則世道幸甚。斯文幸甚。

讚詠諸作

编辑

別冶隱入金烏山

编辑

景濂卓光茂

顧鴈離羣日。聽鸎喚友時。山亭留獨立。風月滿江思。

贈冶隱

编辑

景濂

革命在他邦。缺。▣▣▣▣▣。文章人有獨。忠節國無雙。器局能成體。經綸自滿腔。誰知憂道志。月出海東窓。

謹贈冶隱

编辑

聾菴金光儲

春氣與人早。遊筇到此間。東坪雞影散。北極鴈聲還。幸得長宵樂。仍成半日閑。山亭寒盡後。喜對去年顏。

金烏山

编辑

西厓柳成龍

高峯出雲際。桂林秋深碧。下有高人居。淸風吹不歇。

遺墟碑

编辑

旅軒張顯光

冶老遺風幾百年。至今山色首陽傳。石碑不沒前朝字。松竹依然故國煙。

吳山志感

编辑

旅軒

馱癃來僻院。半旬有餘日。雞狗閙自隔。江流限塵物。排牗何所對。只有松與竹。松留萬古趣。竹是千年色。問爾何趣色。使我心神別。松與竹無語。隨風聲更㓗。一般淸意味。那得吟形出。呼孫奉筆硯。寫我胷中活。

重峯趙憲

编辑

萬古高名吉注書。金烏當日早幽居。漢山蔥欝新王氣。松嶽悲凉故國墟。杖策幾人開甲第。採薇甘自守窮閭。欲尋盥水逍遙處。茂樹淸泉倘導余。

勿齋孫舜孝

编辑

金烏山色碧玲瓏。恒望籠雲接太空。下有孤墳吉諫議。首陽山對振高風。

敬次肅廟御製韻

编辑

領相崔錫鼎

烏山人仰止。遠邁董生陵。聖主褒淸節。聞風百代興。

判書趙相愚

壁立金烏子。爭如七里陵。宸章褒曠世。孰不聞風興。

瞻拜影堂。敬次御製韻。

编辑

櫟泉宋明欽

綱常四百載。扶樹自明陵。宸翰鎭遺廟。長敎懦者興。

訪金烏遺墟

编辑

櫟泉

烏山落日時。披竹讀殘碑。捧飮階前水。無人知我悲。

次先生集中韻

编辑

屛溪尹鳳九

村名不二是幽居。灑落淸風尙有餘。大字焜煌彰義烈。警余追記晦翁書。

次南塘韻。贈錦山吉氏。

编辑

屛溪尹鳳九

冶老名重泰山輕。千古熊魚取舍明。砥柱碑前曾祗肅。對君怳有古人情。

秋霜黃葉饒西風。半夜書窓話語同。憐爾沉微嘉爾志。慇勤勸爾進修工。

大司憲尹鳳五

過客猶知式舊居。墟碑今屹國亡餘。附名何幸吾兄弟。兄則記之弟則書。

贈先生本孫慶益,慶集,致謙。

编辑

南塘韓元震

訪我窮山短策輕。政是秋風野菊明。歸途又向屛溪去。多子今行不世情。

首陽薇蕨凜淸風。冶老高名圃牧同。可惜子孫陵替甚。詩書舊業勉加工。

金烏山

编辑

南溪李輔

薇老人安在。空餘萬丈山。淸風吹不盡。千載足廉頑。

採薇亭

编辑

石北申光洙

金烏山似首陽靑。五百高麗有此亭。小菜高於凡草木。東風吹遍舊階庭。賜田叢竹同含露。祭日黃花共帶馨。傳語子孫言採採。一莖分薦圃翁靈。

閔起洙

编辑

金烏山色亘天靑。院宇巋然洛水汀。圃老精忠寧獨美。牧翁遺躅可並型。採薇亭屹森松竹。砥柱碑高耀日星。聖世褒崇斯曠絶。廟額煌煌二字馨。

金永億

编辑

冶隱遺墟在。行人起敬止。江山屬箕封。日月猶麗季。金烏鬱嵯峨。洛水何淸駛。淸風日夕來。猶疑孤竹子。

郡守任希復

编辑

碧峙吳山淸洛波。先生之節共嵯峨。請看砥柱中流字。石可以磨名不磨。

朴璿

编辑

霜雪窮凝十月天。淸時銜命祭先賢。先賢已遠遺風在。翠竹蕭蕭御賜田。

權重斗

编辑

大矣先生節。千秋幾箇人。聖朝恩祭日。竹色動新春。

李吉普

编辑

奉命淸祠祭。恩先聳後人。試看烏嶽屹。薇蕨尙殷春。

江皐柳尋春

编辑

心懸麗日炳。手栽幽篁碧。恭唯淸聖風。歎息意未歇。

李晉洙

编辑

烏山深處有高亭。泉石瑰奇屬地靈。麗代芳名薇露寫。聖朝遺敎竹田淸。滿園花色人煙隔。半壑溪聲客夢醒。百世淸風來景仰。先生高節畫難形

李象峻

编辑

江南野花發。好山卽此地。嗚呼鄭文忠。所遇諒有異。或去或爲奴。三仁豈二致。

朴宗復

编辑

冶老高名振海東。舊墟寥落碧山中。平生志節欽淸聖。正學淵源述圃翁。地是楸鄕留軌躅。村連竹塢宛遺風。寒原影宇添新制。卿士儒賢用意同。

題禮官朴璿賦懷韻後

编辑

晚窩金裕壽

上之十五年己未冬。因筵臣建白。賜祭于冶隱吉先生之廟。崇節義也。噫。先生之節義。轟天地揭日月。而列聖之褒㫌盡其道。生有賜田許歸之榮。歿有贈爵表閭之恩。而洎宣廟朝連遣臣以祭之。肅考朝。又下宸章一絶。以賁遺祠。我不敢知西山採薇之日。桐江垂釣之辰。周王漢帝亦能成此美典否。然後益信我聖上致祭之儀槩出於繼志述事。而且念自先生樹節之後。迨今累數百年。世道之降。如萬丈一落。捐廉耻棄名節者滔滔。則崇奬節義之聖意。亦所以扶人紀植世敎。而必欲使爲臣者忠。爲子者孝也。於乎不其偉歟。是日也。朴公璿以禮儀郞。奉命而至。香祝在先。歌管導後。比安縣監朴師傑,仁同府使李衡身。俱以執事官隨而至。遠近章甫來會。圜廟門而觀盛儀者且數百。余與李友顯普。猥在將事之選。非敢附驥之爲榮。沐蘭湯浴芳芬。而駿奔於宮墻之下者。其亦有數存耳。祭罷。禮官執事官與諸儒生序坐。酒數行。朴公口占一絶。以示後昆。蓋志其感也。夕陽在山。盛筵將罷。比安,仁同倅皆引故而還。獨朴禮官爲訪先生遺蹟。暮憩烏山之玉林寺。厥明。登先生舊墟。指點逍遙於寒松孤竹之間。又東走吳原。觀砥柱碑。展謁塋域及廟宇。又北之鳳里。拜路左棹楔。又西南望溪水先漪。想像放鼈之蹟。仍轉而往金烏本院。不憚途道鞍馬之役。而搜遺芬訪逸軌歷歷無餘漏。觀其志。眞所謂慕賢尙節者流歟。謹追步其韻。次于羣玉之後。

金烏遺墟竹賦

编辑

旅軒張顯光

方歲暮而天寒。憫衆植之枯落。遂杖藜而鞋芒。訪金烏於風雪。爰有竹兮山之阿。綠千秋兮一色。云是冶隱之手栽。凜寒風之如昨。先生麗代之夷齊。傳首陽之孤竹。夙種學於鯉庭。行立本於孝德。紛滋蘭而樹蕙。擬棟樑乎王室。暫手笏於朝端。知大廈之將傾。因北風之其凉。歸故山之松櫺。得歲寒之雅契。邀淇隩之遺綠。躬自植乎巖畔。對雪嶺之松栢。共星霜兮屢閱。奄兒孫之森列。冰綠根兮凝鐵。風吹枝兮戛玉。山冠兮野服。幾婆娑於碧影。朝看兮暮倚。共寂寞之深境。自趣味之相符。寧此人而彼物。周家日月兮殷室邱墟。先生得竹而有匹。萬山風霜兮百革俱拉。竹得先生而不獨。先生不負竹兮。宇宙有綱常。竹不負先生兮。天地有純剛。先生去兮竹尙在。光凜凜兮風颯颯。得非造物之陰護。俾孤根而不絶。㫌不奪之貞操。表特立之大節。不然則忠魂兮毅魄。托寒叢兮寄霜葉。風末俗之委靡。竪懦夫之毛髮。吾將芟榛莽而除糞壤。庶扶植乎摧苶。遂爲之歌曰。何卉非植。先生獨愛竹。何地無竹。我愛先生植。祖西山薇蕨。友栗里松菊。根抵於天地間。元氣光輝於風雷中。彊域距先生數百載。猶見亭亭倚蒼壁。母曰寓思之無地。有此竹。

採薇亭歌

编辑

姜栳

首陽山有採薇亭云。今金烏山下冶隱吉先生之遺墟。亦有採薇亭。然則先生之事同歟。先生之居同歟。先生未甞採薇。而山亦非首陽。則是亭之同名於彼者。抑先生之志歟。節有同而然歟。先生辭祿而隱居。則先生之志伯夷也。先生臨命而不屈。則先生之節伯夷也。先生於伯夷。若是乎班。則有是亭而安得無是名也耶。嗚乎。竹亦凌寒而不變者也。彼亭畔之竹。先生之所栽云。歌曰。山莫不高。莫吳山高。山非爾高。惟先生高。山與人高。亭亦以高。

採薇亭詞

编辑

崔昇羽

烏岑嵂削天外起。中有冶老之遺跡。心貞金玉忠炳炳。身扶倫綱氣烈烈。長揖至尊歸去來。隱居此山事罔僕。聖祖嘉尙不奪志。錫以土田恩禮極。郤之不恭受非義。兩者折衷多料度。將耕以麥傷殷麥。欲播以粟耻周粟。瞻彼綠竹之猗猗。猶能不改故國色。無寧種之千百叢。我有苦心托於物。手植居然四百年。父老相傳事如昨。後人築亭竹田傍。喜見眼前起突兀。扁以採薇煌煌字。盖取孤竹二子之攸服。西山獨霑殷雨露。栗里長懸晉日月。採採其薇歌採薇。歌之有思感而激。千秋高節卓難及。百世淸風凜不絶。尋眞訪古來去客。孰不與敬仰遺躅。薇兮薇兮奚取焉。物雖微矣名則潔。君不見山間竹裏遺墟碑。石面猶帶高麗職。又不見洛東江上龜頭石。中流砥柱高百尺。鯫生自樂生聖代。嗚呼。先生不幸遭昏濁。謾拋堯舜君民責。徒效夷齊孤苦節。亭乎亭乎採薇亭。胡爲乎使我長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