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別洞集
卷三
作者:尹祥
1749年
刊記

附錄 编辑

年譜 编辑

皇明太祖皇帝洪武六年高麗恭愍王二十三年癸丑十月十日戊寅。先生生于醴泉郡西別洞里。生而秀異。聰惠明敏。四五歲時。凡所戲遊。異於常類。甫及八九。則知務學。日夜誦習。不遑他事。

二十五年我太祖大王元年壬申。先生二十歲中進士李孟畯榜。先生初名哲。至是始改今名。

二十六年癸酉。先生二十一歲中生員尹尙信榜。

二十九年丙子。先生二十四歲中第金益精榜第十二人。

三十年丁丑先生二十五歲正月二十七日。批宣務郞善州儒學敎授。

惠宗建文二年定宗大王二年庚辰先生二十八歲十二月二十一日。批承議郞甫州儒學敎授。太宗永樂元年太宗大王三年癸未先生三十一歲十二月二十七日。批奉直郞西部敎授。

二年甲申先生三十二歲七月二十六日。批通德郞山陰監務。

四年丙戌先生三十四歲十二月初六日。批朝奉大夫尙州敎授。

九年辛卯先生三十九歲二月二十三日。批通德郞黃澗監務。

十一年癸巳先生四十一歲七月十九日。批通德郞校書校理。○十二月六日。批通德郞成均直講。

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三歲三月七日。批通德郞刑曹都官正郞。○八月一日。批通德郞禮曹正郞。○十一月十一日。以正朝使書狀官朝京師。

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五歲○缺月二十一日。批朝奉大夫安東府學敎授。

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六歲五月十八日。批通德郞成均直講。○七月十四日。批通德郞成均直講知製敎。

十七年世宗大王元年己亥先生四十七歲四月八日。批通德郞禮曹正郞知製敎。○六月五日。批朝奉大夫成均司藝直集賢殿知製敎。○十二月。爲親乞外。七日。批朝奉大夫知金山郡事。

二十年壬寅先生五十歲十月二十八日。批奉列大夫宗簿少尹兼成均直講五部儒學敎授。○十二月十三日。批奉正大夫慶昌府少尹。

仁宗洪煕元年甲辰先生五十二歲十二月二十二日。批中訓大夫知榮川郡事。

宣宗宣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四歲▣月。遭外艱居憂。三年戊申。先生五十六歲服闋。七月五日。批中訓大夫成均司藝。

四年己酉先生五十七歲十二月六日。批中訓大夫成均司成。

五年庚戌先生五十八歲正月二十七日。批中訓大夫知大丘郡事。

七年壬子。先生六十歲以親病呈辭歸。

八年癸丑先生六十一歲四月。遭內憂居廬。

十年乙卯。先生六十三歲服闋。六月十五日。批通政大夫成均大司成直集賢殿知製敎。

英宗正統元年丙辰。先生六十五歲以儒生遊山事被推。五月六日。改批通政大夫成均大司成直集賢殿知製敎。○閏六月二十五日。又改批成均大司成知製敎。亦以儒生遊山事。先生再以諸生遊山之故。被推改批。而待諸生一如平時。諸生益加敬愛。

三年戊午先生六十六歲六月二十九日。上以世子文宗大王周易進講。特批通政大夫僉知中樞院事世子左輔德。○十二月。講畢。以太學生言。三日。還拜僉知中樞兼成均司成。

五年庚申先生六十八歲七月十二日。批通政大夫僉知中樞院事兼成均司成。無他官職。而復批前職。或者先生中間呈辭遞。而今年復批前職歟。

七年壬戌先生七十歲七月三日。先生引年辭退不許。改批前職。

九年甲子先生七十二歲十二月二十四日。批嘉善大夫藝文提學兼成均司成。

十年乙丑先生七十三歲七月二日。批嘉善大夫同知中樞院事兼成均司成。○七月二十五日。批嘉善大夫慶昌府尹兼成均司成。

十一年丙寅先生七十四歲五月二十三日。批嘉善大夫藝文提學兼成均司成。

十二年丁卯先生七十五歲十二月四日。批嘉靖大夫藝文提學兼成均司成。

十三年戊辰先生七十六歲三月四日。元孫端宗大王入學。上特命爲博士。受元孫師禮。

景泰皇帝元年庚午先生七十八歲二月十七日。世宗昇遐。文宗卽位。○十月。告老退歸。上命丞政院賜酒饋送。仍令所居官月致食物。每朔末報監司。監司歲梢俱錄以啓。自今以後。宰相退老居鄕者。幷致食物以爲恒式。○先生歸居醴泉別洞之田墅。敎授不倦。憲府啓曰。前提學尹祥。氣力尙健。聰明不減。復置國學敎授。儒生便下政府議不果致。蓋重其老難致也。

六年乙亥先生八十三歲三月九日。以疾卒。葬郡北山東向之原。

墓碣銘 编辑

余嘗觀佔畢齋集。有尹司成集序一篇。仰徽音挹淸芬者。固亦有年。今其孫莘耕子儒士昌文其號者。袖太斯文斗南撰次世系。請銘其司成公之墓。余竊念司成公之美操淸德。已載國史。又托於瓊琚之文。其傳後也無疑。不佞後學。文詞鄙野。學術淺短。續巨筆記賢德。如折楊皇華。繼黃鍾之律。必獲搢紳之譏。固當牢拒。然重尹之堅懇。且樂誦前賢之事業。遂強顏就述焉。公醴泉人也。諱祥。字實夫。贈奉正大夫禮賓少尹諱忠。於公爲曾大父。贈通政大夫戶曹參議諱臣端。於公爲王父。贈嘉善大夫工曹參判諱善。是公之先考。先世贈爵。皆由於公之貴顯。參判公厚德淸履。爲一鄕敬仰。尋常行路。雖不遇客。必拱手磬折。或曰。公禮敬過中。何如是之甚耶。答曰。吾不以人言而改。愈謹愈恭。積善之家。宜有顯嗣。公生於洪武癸丑十月初十日。初名曰哲。生有美質。聰悟迥出。凡所戲嬉。異於儕輩。年甫八九。惟務學業。及管鄕役。雖在劇務。不輟吾伊。退食往還。必取松明。藏諸官廨密處。以爲夜讀之資。尤耽於經傳之學。必鉤深摘隱而後已。年二十。中洪武壬申進士。改名祥。二十一。中癸酉生員。二十四。中乙科第十二人。授善山尙州西部敎授。轉山陰黃澗監務。除校書校理成均直講刑曹正郞。遷禮曹正郞。以正朝使書狀赴京。及其還朝。拜成均司藝直集賢殿知製敎。以親老乞外。知金山郡事。秩滿。拜宗簿少尹兼成均直講。出知榮川郡事。丁內艱。服闋。除成均司成。出爲大丘郡事。以奉引辭歸。遭鶴弔。卽吉。特授通政成均大司成直集賢殿知製敎。時以儒生遊山被劾。然待儒生無異平昔。儒輩益以肅敬。世宗特命爲僉知府事兼世子左輔德。講易訖。旋拜成均司成。陞嘉善藝文提學兼成均司成。元孫入學。特命爲博士。受師禮。此實修德懋學。獲被殊命。士林榮之。陞嘉靖藝文館提學兼成均館司成。經學文章。世罕兼掌。公以德行。每職兼帶。人無間言。公久掌敎胄之任。務盡鏃礪之敎。學徒樂聞微辭奧義。薰炙德宇。刮磨感化。無有傲誕。簪笏名顯出於門下者。不知其幾也。文廟初。以其身老致仕還鄕。令所居官月致食物。退老宰相致食物。自此始。居別洞田墅。敎授子弟。憲府啓曰。前提學尹祥。氣力尙健。聰明不減。復置國學。敎授儒生。下政府寢其議。重老難致。景泰六年三月初九日。卒于所居。享年八十三。葬于郡五里許城北山東向之麓。公之經術道德。實一時山斗之仰。他日儒林之史。必登名立傳。當與楊道州呂正獻同轍並驅。聳慕後世矣。世之爵位淸高者。或壽算不遐。或無靑氈之托。公則旣享春齡。復有綵衣之繁。豈非德盛然哉。公娶安東人郞將全敬忠之女。生五子三女。女壻從仕郞太一殿直權孝當。女壻別侍衛林泂。子生員朝奉大夫行靑松敎授伯殷。子生員仲殷。女壻承仕郞高永碩。子承仕郞太一殿直叔殷。子進士朝奉大夫軍威縣監季殷。子通仕郞醴泉訓導興殷。銘曰。

襄陽山水。畜靈流休。篤生偉人。世罕其儔。性質絶倫。吹蔥勉學。志切經傳。必探閫奧。弱冠逾四。名擢桂籍。佩符榮養。民懷其仁。翺翔宦路。華聞日新。高步玉堂。昵侍經幄。曳裾春宮。講義輔翼。久坐皐比。勤於訓迪。名卿巨公。皆受抱啄。受禮元孫。特承綸綍。乞骸辭榮。遨遊丘壑。雖在閑門。恩賜月及。進退全德。鮮有其匹。八袠餘年。玉樹摧折。凡在士林。罔不慟惜。蘋蘩繼緖。將屆千億。有山穹嶐。郡城之北。松檟屯蒼。碩德所藏。我用作銘。昭示無疆。通訓大夫行豐基郡守安東鎭管兵馬同僉節制使林霽光撰。

聞見錄 编辑

尹提學祥爲胄監之長。學問甚精。諸生爭先摳衣。絲分縷析。耳提面。授終日矻矻不知倦。今之達官聞人。皆公弟子也。國朝以來。爲師範之最。徐四佳居正筆苑雜記

高麗文士。皆以詩騷爲業。惟圃隱始倡性理之學。至我朝。陽村梅軒兄弟能明經學。又能於文。其後任函丈者。黃鉉,尹祥,金鉤,金末,金泮。鉉之學無聞。祥最精而稍知作文。成慵齋俔叢語梅月堂金時習與柳襄陽手簡曰。十三。詣大司成金泮門下。受語孟詩書春秋。又詣司成尹祥。受易禮諸史云。金思齋正國摭言

金司藝叔滋篤志經傳。求濂洛考亭之學。上遡孔孟之源。凡肯綮盤錯。精思極慮。必表裏通透而後過。紆餘以就之。博約以成之。然猶曰吾學未也。吾當求諸四方。聞尹公祥守黃澗縣。徒步往受易。窮探陰陽變化之數。原始要終之說。尹公知公志之銳。爲盡其奧。由是公之易學大明。以之爲業經。出海東名臣錄

尹公醴泉人。以鄕貢登第。經學精深。誨人不倦。凡居國學十六年。累遷至藝文提學。滿朝卿大夫。皆其門人。年七十。退老于鄕。學者雲集。八十三而卒。曾守黃澗時。司藝金公叔滋年甫十六。徒步往受易。尹公爲盡其奧。金公窮探陰陽變化之數。原始要終之說。由是易學大明於東國。佔畢齋彝尊錄

郡人尹祥,趙庸二公皆以明經。敎授後學。惜無著述。後來無徵爾。

性理淵源未易明。襄陽稱道二公名。如何著述無傳後。景仰高山獨感情。退溪集隆慶元年秋丁卯。詔使翰林院檢討新安許國,兵科給事中洪都魏時亮來使我國。問東方有能知孔孟心學。箕子疇數者否。先生錄示高麗禹倬,鄭夢周。本朝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尹祥,李彥迪,徐敬德等。且書答曰。吾東自箕子來封。九疇設敎。八條爲治。仁賢之化自應神明。士之得心學明疇數。必有名世者矣。四郡二府三國分爭。干戈糜爛。文籍散逸。不惟傳道之無人。其前人姓名。亦不可得而聞矣。新羅統三爲一。高麗五百餘年間。世道向隆。文風漸開。士多游學中原。經籍興行。易亂爲治。慕華變夷。詩書之澤。禮義之風。箕疇遺俗。猶可漸復。故吾東見稱爲文獻之邦。君子之國。有由然矣。然二代之儒。其歸重終在於言語文章之間。建于麗末。程朱之書。稍稍東來。故如禹倬鄭夢周之徒。得以參究性理之說。至于國朝。獲蒙皇朝頒賜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書。國朝設科取士。又以通四書三經者得與其選。由是士之誦習。無非孔孟程朱之言。然而或習俗因循而不著不察。或狂簡斐然而不知所裁。其中超然獨見。慨然發憤而從事於聖賢之學者。往往有之。而亦不多得。今所擧若干人。皆已往者耳。其見存者。非所敢言也。且是數子者。生千載之後。處窮海之中。不得親授受薰炙於聖賢之門。謂之能傳心學。固難矣。然其一生用力於此。則豈不得爲心學者之徒也歟。若箕子洪範朱蔡之說。發明義理無餘蘊。學而知之者。固亦有焉。其爲數則九峯內篇圖說見存。苑洛子發明亦在。而吾東未聞有能明之者。近世有李純者自謂能通其說。而至著爲註解。亦未知其果無謬否也。月川家藏先生手筆

答李憙書曰。尹先正理學淵源。無所考徵。雖爲可恨。然佔畢四佳及輿地諸書等所稱許如此。則其人必有取異於世。故其於魏天使問心學答說中。亦擧尹公之名。人或疑之。然滉意如此。以之祀院。豈不可也。退溪集

崇禎六年癸酉五月日。醴泉士林監役權文啓等發論建祠。出文。郡守洪思古,校理李光胤,判校鄭彥宏,縣監朴守誼,生員權潫,幼學朴守約,朴守儉,生員李弘經,幼學朴廷蓍,權銑。○奉安時發文。縣監金韺,參奉金頀,直講金𩑃,幼學權尙健,權震英,朴建,宋天機,潘振海,權銑,金萬具,李張英。崇禎丙子後五年庚辰九月二十九日。奉安位版于醴泉鄕賢祠。文貞趙先生,睡軒權先生,藥圃鄭先生幷享。

奉安文 编辑

地效其靈。天挺群英。文貞先倡。別洞後鳴。功加博約。學造高明。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師傳弟授。並耀一時。不顯其光。爲國蓍龜。高山仰止。多士攸依。斯文未喪。睡軒繼之。文章瑞世。忠孝出天。啓沃經帷。糾謬繩愆。聞風感發。頑廉懦立。醇儒代出。藥圃紹跡。道聞先師。踐履眞實。兩朝盡瘁。一心殉國。功存社稷。人擬柱石。丘園乃老。善始善卒。平生進退。俯仰無怍。於斯爲盛。蔚然並作。聯芳前後。啓迪吾人。典刑猶在。蘭芳不泯。九原難追。親炙無因。羹墻之慕。愈久愈新。不有祠宇。於何薦誠。數百年來。盛禮有時。秩秩籩豆。抑抑威儀。儒林之慶。一邦之光。神其格思。歆此心香。正郞金迬製

常享祝文 编辑

倡明斯文。功深衛道。百世爲師。小子有造。通禮金𩑃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