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勿巖集
卷五
作者:金隆
1774年

勿巖先生年譜 编辑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二十八年明宗大王四年己酉十二月二十九日。先生生于榮川郡東新川里第。先生七世祖靖勇公。始卜居新川。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二歲

三十年辛亥先生三歲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四歲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五歲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六歲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七歲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八歲先生自在髫齔。已知事親之道。鄰有八歲兒。叱辱其母。先生怒責曰。汝知喫飯而侮其母如此。卽與禽獸何異。遂痛敺之。自是村中兒童。咸知敬其父母。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九歲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十歲

三十八年已未先生十一歲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十二歲

四十年辛酉先生十三歲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十四歲

從學嘯皐朴先生承任之門。時朴先生奬進鄕秀。先生就學焉。言語行止。沈靜端雅。於書必溯流窮源。極其歸趣。見者已以宿儒目之。○嘗與羣童讀書。有一婦人過焉。羣童皆踞席自如。先生獨俯伏。待其行稍遠乃起。朴先生見而異之。謂羣童曰。此兒當爲大人。汝等須以此兒爲法。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十五歲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十六歲

隨嘯皐先生遊京師。時嘯皐先生在京邸。以先生學業日進。不可使之作輟。挈往敎授。與李良弼,任仲圭,任信圭諸人同學。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十七歲

自京南還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十八歲

始受業于退溪李先生之門。時退溪先生講道陶山。朴先生使先生就而受學。以詩送之曰。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指南玆路直。鞭策莫棲遑。○先生自是益知內外輕重之分。慨然有求道之志。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丁卯先生十九歲

講小學家禮于陶山。有講錄○讀書。每坐巖棲軒平牀北偏。未嘗易處。○先生儀表魁偉。資性方嚴。同學諸生方喧譁。見先生輒肅然。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歲

講太極圖說,通書于陶山。有講錄○先生勵志爲學。深思力索。凡有問辨。必直窮到底。退溪先生大加期奬。益以向上事業勉之。

三年己巳先生二十一歲

杜稜書堂成杜陵洞。在新川北五里。先生愛其有幽靜之趣。臨澗築室。以爲講讀之所。退溪先生手書扁額以與之。陵字去阜從禾。蓋因地名以寓戒也。○先生每歸自陶山。輒處書堂。左右圖書。硏窮體驗。樂而忘食。

四年庚午先生二十二歲

講西銘于陶山。賦詩一絶。上退溪先生。詩曰。顔氏曾云鑽彌堅。公孫亦曰若登天。當年此語方知得。卻步圖前理豈然。三書講錄成。先生於太極圖說,通書,家禮等書。尤極硏窮。拈出疑義。往復辨難。隨手箚記。名以講錄。金鶴沙應祖識其後。略曰。家禮。該物則。太極圖說,通書。明道體。學者所當講而明。勿巖金先生以弱冠之年。慨然以道學自任。今觀三書講錄。皆先生所自手錄。要以明天理之節文。闡道體之精微。不啻敎人一箇塗轍。誠宜鋟梓。以廣其傳云云。經書釋義成。後失火不傳。十月。讀書于杜稜書堂。先生歸自陶山。退溪先生以詩送之曰。君身政似鱗將變。我學還如胾未嘗。歲晏送君歸勉業。寒齋塊處意偏長。後又貽書以勉之。略曰。君看文字細密。儕輩間鮮有其比。某曾所誤看處。因君開發多矣。然若狃於所長。一向如此。則害亦不少。幸須留意。算法恨不及君在時究得之。然會當仍便請敎也云云。先生自是益自奮勵。以講學明理爲己任。須臾不懈。日處書堂。儼然端坐。講讀不輟。十二月。退溪先生易簀。心喪三年。著麤布直領。不飮酒食肉。每月朔望。持奠需往參。村人以先生來往。知月之大小云。

五年辛未先生二十三歲

三月。會葬退溪先生。有祭文

六年壬申先生二十四歲

四月。與同門諸人。會陶山。議建尙德祠。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二十五歲

做人錄成。先生嘗手寫庸學正文。沈潛玩繹。融會貫通。其於言顧行行顧言。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毋自欺愼其獨等處。未嘗不三復致意。又拈出尊德性道問學。齊明盛服。非禮不動等章作圖。又取古聖賢格言要訓及玉藻九容,慕齋家訓中語。書諸帖子。以備觀省。合而名之曰做人錄。七月。讀書于伊山書院。與張山甫汝𡸜,黃光遠曙諸人共棲。十一月。赴會伊山書院。奉安退溪先生位版。翌日。與李蒙齋安道,李艮齋德弘。同宿烽寺。有感懷詩。

二年甲戌先生二十六歲

春。謁退溪先生墓。有拜墓詩及溪上舊宅巖棲軒述懷詩。送嘯皐先生赴任慶州。有餞行詩。

三年乙亥先生二十七歲

聘夫人文氏。參奉經濟女。秋。行釋菜禮于伊山書院。時先生爲山長。有一儒生不謹禮貌。先生嚴加警責。儒綱遂振。

四年丙子先生二十八歲

春。赴會陶山書院。奉安位版。有同門唱酬詩。秋。赴試漢城。先生本不屑擧業。以親命僶勉赴試。旣入城。與許荷谷篈,李五峯好閔,金夢村睟,禹副正世臣,李平叔咸亨,李棐彦國弼,韓益之浚謙,韓子受百謙。日相從遊。討論經史。有唱酬諸作。月。子起秋生。

五年丁丑先生二十九歲

元日。作自警詩。詩在集中二月。參伊山書院釋菜禮。歸路。訪朴醉睡漉,金柏巖玏,金晩翠蓋國,李遠庵㝯。○訪李艮齋德弘于迂川書堂。○金柏巖,朴居中欐,金希聖大賢。來訪于杜稜書堂。○送李蒙齋安道赴松都。時蒙齋除穆淸殿直郞。有送行詩。哭後凋堂金公富弼。有哀悼詩。十一月。讀心經于杜稜書堂。有詩云。掩卷雖茫然。開卷卽惕然。但能常惕惕。庶可學聖賢。訪權松巖好文于靑城書堂。○謁退溪先生墓。有天淵臺巖棲軒感懷詩。十二月。柏巖,晩翠,遠庵來訪于杜稜書堂。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歲

春。遊鶴駕山。山在安東府距郡南四十里。有遊山諸作。秋。送李艮齋上京。時艮齋以集慶殿參奉赴謝。先生賦詩以贈。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一歲

八年庚辰先生三十二歲

夏。與同門諸人會陶山。月餘罷歸。○哭南賁趾致利。有祭文十一月。陪嘯皐先生遊凝石寺。寺在郡西蓮花峯下。○時肅皐先生自驪興解紱歸。先生與金柏巖,金晩翠諸賢。陪遊于凝石寺。有唱酬錄。金鶴沙應祖跋。略曰。想其賢師在上。賢弟子在下。講論之際。授受之旨。直與南嶽故事。隔百世而同一揆焉。

九年辛巳先生三十三歲

三月。陪嘯皐先生遊至天臺。臺在郡南五里許。訪權松巖。

○築對松亭。在宅南斷崖。有長松數株。遂剗崖築臺。名以對松。取藍田記對樹二松。日哦其間之語。

十年壬午先生三十四歲

七月。會葬挹淸亭金公富儀。與權松巢宇留宿烏川。松巢以三律一絶見贈。先生次之。八月。讀論語擊磬章。感而有詩。自註曰。自此始有潛伏之志。十一月。謁退溪先生墓。宿隴雲精舍。有感懷詩。

十一年癸未先生三十五歲

閠二月。金柏巖李艮齋金晩翠來訪。同遊對松亭。○五月。送李艮齋赴顯陵直所。有送行詩九月。與趙月川穆金柏巖會話有憂時作往尙州。餞別嘯皐先生。仍送許荷谷篈謫行。先是。荷谷坐劾。外補昌原。未幾。移謫甲山。朴先生又以諫長。左遷昌原。相遇於尙州。先生亟往扳別。其送荷谷詩。有十年帷幄無奇策。盡出書生戍塞城之句。士林傳誦。

十二年甲申先生三十六歲

十三年乙酉先生三十七歲

作訓蒙箴。授子起秋。

十四年丙戌先生三十八歲

正月。哭嘯皐先生。○五月。會葬嘯皐先生。有輓詞祭文

十五年丁亥先生三十九歲

七月。哭權松巖。有祭文哭具柏潭鳳齡。有祭文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歲

十一月。與書趙月川。論退溪先生文集剛定事。書略曰。文集。屛山一校。裁削强半。常恐後生不得見其大全也。道德之大。文章之盛。固不待多述而後著。然其一言半句。無非所以載道。則爲後學者固當多而不厭。豈可以一二人所見。而客易略之乎云云。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一歲

十八年庚寅先生四十二歲

十九年辛卯先生四十三歲

正月。丁母夫人郭氏憂。○三月。葬母夫人于杜稜洞庚向之原。先生至性純行。素著鄕邦。及遭艱哀毁。幾至滅性。廬于墓傍。不脫絰帶。不食菜醬。定省尊府外。足跡未嘗出山。僕隸化之。皆三年服素。

二十年壬辰先生四十四歲

秋。移書道內。時倭冠猝至。列城瓦解。大駕播越。先生方在心喪。雖未遑從事金革。而忠憤所激。不能自己。與鄕中同志之人。合謀雪涕。推金晩翠蓋國爲義將。使之紏率儒兵。以助官軍聲勢。又移書列邑章甫。激以忠憤。喩以義理。痛切慷慨。見者莫不感動泣下。上方伯金睟書。時柏巖金公爲安集使。得士民心。俄移安東府使。先生上書方伯。略曰。安集使至誠撫諭。大得民心。人皆倚以無恐。一聞知府之命。衆皆憮然失色。若戰敗者然。今若馳奏行朝。得或兼或仍。則庶萃渙撑潰。諸郡得以全安。不然。江以左。自此無保障云云。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四十五歲

春。大饑。地主屬先生監賑。先生以喪制未畢。固辭不出。上地主書。略曰。復讐事急。苟堪執殳。則雖釋衰麻。可矣。惟此賑濟一事。事雖重大。而決不可與此同看。揆諸禮法。進退何所據乎云云。上體察使柳西厓成龍書。論時務。書略曰。國中孑遺之民。謳吟思漢。寧爲白骨。誓不與賊俱生。則其感之之速。豈與天兵同年而語哉。苟誠心愛養。使不至飢餓流亡。則超乘之勇。斬馘之壯。不勞遠求。而揭竿斬木。皆可以敵狂寇矣。亦何苦而區區乞哀於唐兵乎。不能自勉而欲仗皇威。以徼幸於萬一。則設有斯須之怏。而寧無憾於復讐之大義哉。竊見唐兵之徵索無藝。郡縣之支應難繼。賦役之煩。百倍平時。民不堪命。死徙居半。誠宜開陳主帥。使之節制。俾無橫濫之患。此最今日之急務云云。閏十一月。

除集慶殿參奉。謝恩而還。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四十六歲

正月。哭弟陟。先生於兄弟。友愛篤至。財産則必推與。勞費則必自當經理。居常怡怡。人無間言。及遭弟喪。悲悼殊甚。二月。感疾。二十七日卒。先是。筵臣陳啓。有超授六品之命。未幾。先生卒。十一月。葬杜稜上洞庚向之原。

三十一年癸卯月。改葬于杜稜下洞酉向之原。金鶴沙應祖撰誌文。

孝宗大王二年辛卯。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經筵參贊官。仁廟二十七年己丑。士林以孝行陳疏請褒贈。孝宗元年庚寅。贈司贍寺奉事。至是年。奉禮權寏等二十四人。又疏請加贈。有是命。

五年甲午春。奉安位版于三峯精舍。在新川南斗巖山三峯之下。竝享先生六代祖三路先生曁溫溪李先生瀣,晩翠金先生蓋國。

肅宗大王二十六年庚辰。陞精舍爲書院。

勿巖先生文集附錄 编辑

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經筵參贊官,行集慶殿參奉勿巖金先生行狀。 编辑

先生諱隆。字道盛。姓金氏。自號勿巖。其先咸昌人也。咸昌之金。始於古寧伽倻王。後世有諱鈞。爲監察御史。御史生祿。文司宰主簿同正。同正生仁。衛尉承。衛尉承生鏡高。小府寺承文林郞禮賓同正。同正生鏋。國學祭酒,寶文署學士。學士生中正。成均祭酒。祭酒生龜。匡正大夫。門下評理兼判禮儀寺事。評理生重瑞。重瑞爲靖勇郞將。郞將始徙榮川郡東新川里而家焉。是生戶曹參判爾音。以文學行誼顯。有至性。親喪廬墓下。日三省。墓左右杖跡成路。時稱三路先生。太宗朝旌于閭。卽先生六代祖。是生副正續。副正生漢珍。仕爲東萊縣令。連世載德。蔚爲名族。曾祖諱諟敬。典牲署主簿。祖諱龜息。全州敎授。考諱應麟。司宰監參奉。妣玄風郭氏。參奉子保之女。以嘉靖己酉十二月二十九日生。幼潁悟莊重。屹若成童。稍長。已知事親之道。出入必告。承順無違。志好讀書通大義。年十四。從鄕先生嘯皐朴公學。終日讀書。無惰容。言語行止。沈靜端雅。見者已以宿儒目之。於書必溯流窮源。極其歸趣。嘯皐甚器重之。嘗語人曰。此兒終成大人。時退陶先生倡道東南。羣彦風從。先生遂負笈往從之。時年十八。嘯皐以詩送之曰。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指南玆路直。鞭策莫棲遑。其期望深矣。先生旣親有道。益聞內外賓主之辨。慨然有求道之志。嘗賦淨友堂詩三絶以見志。凡有問難。輒直窮到底。隨手箚記。名以講錄。傍通筭法。窮天地度數。先生深加歎賞。益以向上事業提誘之。其歸。贈詩云。君身政似鱗將變。我學還如胾未嘗。歲晏送君歸勉業。寒齋塊處意偏長。其奬勉如此。又貽書曰。君看文字細密。儕輩中鮮有其比。曾所誤看處。因君開發多矣。又曰。算法甚似簡徑。在此諸人。皆不能知。恨不及君在時。得此法而究明之。然會當因便請敎也。自是先生益自奮勵。以講學明理爲己任。須臾不懈。於所居山中置小築。顔曰杜稜精舍。陵字去阜從禾。蓋因地名以寓戒也。先生日處其間。儼然端坐。左右圖書。硏窮體驗。樂而忘食。尤喜庸,學二書。於小冊子。手寫大文。沈潛玩繹。融會貫通。至其中言顧行行顧言。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毋自欺愼其獨等處。未嘗不三復致意。又拈出尊德性道問學。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正心修身等章。作圖以顧諟焉。又取古聖賢爲學切己近裏格言要訓及慕齋家訓,玉藻九容等語。書諸帖以備觀省焉。嘗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然非有以覺之。無以盡其道。成己而後成物。行孚于家庭。然後達于邦國。其序不可亂也。爲著訓蒙序。以授子弟使習焉。庚午。退陶先生歿。爲之心喪三年。每月朔。持奠需往參。村人以先生往返。卜月之大小云。辛卯。丁內艱。哀毁幾至滅性。喪制一依禮文。終日不脫絰帶。三年不出廬外。僕隸化之。皆服素。其至行類此。壬辰倭寇。悉其兵猝至。其進如風雨。列城瓦解。大駕播越。先生方有心制。雪涕奮起。爲文移列邑。激以忠憤。諭以義理。痛切慷慨。見者莫不感動泣下。又上書體察使。惓惓反覆乎復讐之義。恤民之政。而其歸在誠之一字。略曰。不能自勉。而區區欲仗皇威。以僥倖於萬一。則雖有一時之快。而寧無憾於復讐之大義乎。又曰。國中孑遺之氓。謳吟思漢。猶願不與賦俱生。則其感恩爲國之心。豈與天兵同年而語哉。苟誠心愛養。使不至饑餓流亡。則超乘之勇。斬馘之壯。不勞遠求。而揭竿斬木。皆可以敵狂寇矣。凡累數百言。率鑿鑿中窾。時柏巖金公爲安集使。多以便宜制置。蔽遮江左。民心稍安。亡何。自行朝移公知安東府。先生又上書方伯。以爲安集使至誠撫諭。大得士民心。人皆倚以無恐。一聞知府之命。衆皆憮然失色。若戰敗者然。今若馳奏行朝。得或兼或仍。則庶萃渙撑潰。諸郡得以全安。不然。江以左。自此無保障矣。會未及奏請。而旋命仍前任。先生以一介布衣。鼓奮忠義。籌謨規畫。動中機宜。雖衰麻在身。未從行伍。而卒之倡大義紏儒兵。以助我聲勢者。公之力亦多焉。時兵燹之餘。歲又大飢。餓莩載路。地主擧先生任賑濟。先生辭以喪制未終。守擧義理敦迫。先生終不出。服關。用薦者。除集慶殿參奉。謝恩而歸。甲午。遭弟喪。爲取板往峽中。輿病而還。以二月二十七日卒。得年僅四十六。葬于杜稜書堂後崗酉向原。時又用筵臣薦。有擢用之命。而先生已歿矣。嗟乎惜哉。仁廟朝。諸士以先生篤行陳聞。贈司贍奉事。孝宗朝。奉禮權寏等又陳請。加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經筵參贊官。士林又立廟以祀之。先生天資嚴而溫。寬而毅。敬以操心。禮以律己。內行純備。其事親也。晨夕具冠帶。拜謁平居。惟以慰悅爲務。雖花卉菜果。必袖而進之。家甚淸寒。而甘滑瀡滫之供備至。人或有饋遺。不於私室乎受之。直進親庭。躬自奉獻。使母夫人任用。然義然後受。苟非其義。雖一芥不取焉。其處兄弟也。衎衎以相友。財産則必推與。勞費則必自當經理。有妹夫妻俱瘟病死。先生躬自含斂。一家之內。怡怡愉愉。人無間言。其待朋友也。聞有善則喜。必勸之以學。其有不善者。輒峻責之。然改則喜曰。當如是也。年二十七。爲伊山長。有一小生。傲錢穀有司。先生據理嚴責。其人愧服。遂執弟子禮。有鄰邑令於先生。有師弟義。數徠見。亟饋酒食。令嘗以淸簡自持。顧於奉親之道儉焉。先生謂曰。公簡於居官則得矣。儉於奉親。其可乎哉。令愧謝而退。卒爲孝子云。先生於居家處鄕。奉先睦族。待人接物。各極其道。爲人可法式者不可一二計云。噫多矣哉。古稱篤行君子者。蓋謂先生耶。先生配甘泉文氏。參奉經濟之女。生一男。曰起秋。有文行。不幸早卒。娶贈吏曹參判豐山金大賢之女。生一女二男。女適通德郞柳宗之。生三男三女。男曰世楨,世相,世霖。女長適李在寬。次權掄。次金必行。男長曰堯弼。通仕郞。娶郡守金友益之女。生一女。適朴心華。繼室咸陽朴氏。都事守約之女。無嗣。取弟之子鼎輝爲後。次曰堯翊。從仕郞。聚永嘉權棐之女。無嗣。繼室。眞城李嵾之女。卽大司憲瀣之玄孫也。生四男四女。男曰兌輝。曰鼎輝。出繼。曰晉輝。曰履輝。女長適校理柳世鳴。次曹夏全,金柅,金弼世。兌輝娶金必亨之女。生三女一男。蔡后甲,吳壽溟。其壻也。一幼。男始鍇。鼎輝娶司藝李尙彦之女。生三男四女。男曰始鏵,始鎔,始鑌。女吳後昌,鄭碩濟,李仁實李仁滂。其壻也。晉輝娶申尙騫之女。生一女三男。具世望。其壻也。男曰始鋼。餘幼。履輝娶具時英之女。生三男一女。皆幼。柳世鳴生三男一女。曹夏全。生二女一男。金柅。生二男。金弼世。生三男五女。內外曾玄孫男女百餘人。始鏵,始鑌。同中壬午司馬。始鑌其年繼擢嵬科。年十九。聲譽方藹蔚。前途其可量哉。意者金氏之福。其將發於斯乎。先生所著詩文雜著十餘卷及經書,小學,前集釋義,三書講錄等書。藏于書堂失火。今所存。僅三書講錄,前集,小學釋義,雜著若干卷。竊惟先生以潁敏敦厚之資。早得大賢。爲之依歸。其薰炙旣久。門路旣正。使先生而年。造詣益深。踐履益篤。則可以接道脈傳正學。爲一世師宗無疑也。出而展所蘊。究厥施措。則必將利澤及于物。功烈昭于時。豈與夫一時小小立功名者倫哉。惜脩塗未半。大運俄窮。畢竟齎志以歿。世之知先生者不少。而年代寢遠。又於先生德行之實。昧昧焉。豈不重可惜哉。雖然。李先生平日奬許。具載文集中。垂之百世而不刊。諸賢推重讚美。亦可於誄公之文槪焉。此足以不朽公矣。抑又何恨哉。日。鼎輝氏手其行錄一通。屬不侫爲狀。不侫謝不能。而其請益懇。辭不獲。遂論次其大者如右。以備世之立言者採擇筆削云爾。上之二十九年七月日。後學永嘉權斗寅。謹狀。

墓誌銘 编辑

金應祖撰

咸昌之金。派分於紫纓。爲世赫閥。其始居榮川斗巖里者曰重瑞。是生觀察使諱爾音。有孝行旌閭。高祖諱漢珍。東萊縣令。曾祖諱諟敬。典牲署主簿。祖諱龜息。全州敎授。考諱應麟。司宰參奉。妣玄風郭氏。參奉子保女。公諱隆。字道盛。自號勿巖。生嘉靖己酉。歿萬曆甲午。享年四十六。葬于杜稜洞書堂之後岡。公生有異質。幼從鄕賢朴嘯皐學。甚見器重。及遊退陶門下。慨然有志於性理之學。每有問難。輒直窮到底。先生以爲儕輩中鮮有其比。其和詩。有君身政似鱗將變。我學還如胾未嘗之句。先生歿。申心喪三年。不使母夫人知。母夫人覺之。每食別具素饌以與之。於學直前擔當。不少撓。讀書以窮理。勵行以守身。規模詳密。日不暇給焉。其事親也。日具冠帶晨拜之。孜孜甘旨之外。專以慰悅爲事。參奉公畜娼物。公力爭猶不聽。至或拂衣起。公起敬起孝。悅而復諫。竟出之。辛卯。丁內艱。葬祭一依禮文。廬于墓。三年不下家。僕隸化之。篤於友愛。財産則推與。勞費則自當。一家之內。怡怡愉愉。人無間言。與人交。善者勸之學。不善者責之。旣改則喜曰當如是。刑于妻御于家。睦于族敬于鄕。無不盡其道。至於憂時懇懇。發於吟詠。許荷谷篈謫甲山。公有詩曰。十年帷幄無奇策。盡出書生戍塞城。士林傳誦。行義益著。名動中外。癸巳。被薦爲集慶殿參奉。旋有擢用之命。命下而公病矣。誠假之以年。其所就豈易量哉。卒使之壽未遐。學未終。才未售。嗚呼。天可問耶。公下世今五十年。鄕人之景慕愈深。累以孝行聞于官。冀旌表其閭而卒不果。惜也。公聘甘泉文氏。高麗名相龜之後也。生一男。曰起秋。業儒不幸夭。娶豐山金氏。男長堯弼。生一女。適朴心華。次堯翊。生四男四女。幼。女適柳宗之。生三男。長世楨。餘幼。女適李在寬,權掄。一幼。銘曰。

蘭在林。玉蘊石。衆莫知。余獨惜。

墓碣銘 编辑

昔吾先祖退溪先生門下諸賢。勿巖金先生年最少。登門又最晩。而服信師敎爲最篤。凡有講質難疑。輒直窮到底。吾先祖亦嘗許以儕輩間鮮有其比。受業未卒。遽遭山頹。爲申心喪三年。每月鼂。必齎奠需往參。村氓觀先生來往。以知晦朔云。蓋先生生有異質。性又誠孝。在幼孩嬉遊日。已識事親敬長之道。稍長。好讀書通大義。初從鄕賢朴嘯皐學。甚見器重。十八歲。慨然有求道志。遂束脩摳衣於溪上。得聞明誠旨訣。其爲學。篤於倫理。而加意密察之工。看文字疑義。未或放下。必愼思詳辨。體驗而力行焉。嘗裒稡師門問答之辭。分編類書。名曰講錄。是雖未必盡經函丈之是正。而亦可見其勤篤之實矣。又拈出庸學章句中要旨。畫爲圖子。竝聖賢切己近裏之言。纂做人錄。以自觀省。所居山中藏修別業。顔以杜稜。靜處其間。俯讀仰思。涵養窮格。益懋崇深。其家庭至行。尤有人所難者。日冠帶。晨夕定省。備盡志物之養。親有過。諫不聽則起敬起孝。悅而復諫。嘗言堯舜之道。孝悌而已。行孚於家。然後達于邦國。爲著訓蒙之箴。道其意。及丁內艱。哀毁幾滅性。喪祭一依禮。廬墓盡制。僕隸亦化之。壬辰倭亂。列城瓦解。先生方持朞喪。猶慷愾奮起。爲丈移道內。激勸倡義諸軍。又上書體府,方伯。力論討復大義與安集士民之策。皆出忠憤。有使人感泣者。土主欲令先生起復。任賑濟事。則辭以喪未闋。終不出。癸巳尉薦。除集慶殿參奉。爲親勉膺。未幾棄歸。時朝家復有擢用之議。而先生已病不起矣。嗚呼。先生以特達之姿。蘊致用之才。又得依歸於蚤歲。假使卒承薰陶之化。益修廣博之功。則其所以繼接淵源。成就事業。尤當何如。而惜乎。始旣不幸而莫究師傳。終又不幸而奄促壽筭。學未及盡就。才未及盡售。脩塗未半。齎志以歿。豈非千古不盡之憾也。雖然。先生之德之行。已有以光斯文而範世道者。儒林景慕。久而愈切。乃於孝廟朝。一道薦紳章甫。以先生事前後陳聞。累贈爲承政院左承旨。又爲之妥靈。榮之三峯書院,杜稜精舍。亦至今尙存。蓋先生之葬。實在其後負震之岡。故士林與子孫。共加護守而無替。先生諱隆。字道盛。勿巖其自號也。生以嘉靖己酉。卒以萬曆甲午。享年僅四十六。其先咸昌人。咸昌之。金。始於古寧伽倻。後世有諱重瑞。徙居榮川。是生戶曹參判諱爾音。文學行誼重一時。世稱三路先生。高祖諱漢珍。東萊縣令。曾祖諱諟敬。典牲署主簿。祖諱龜息。全州敎授。考諱應麟。司宰監參奉。妣玄風郭氏。參奉子保之女。先生聘甘泉文氏參奉經濟女。生一男。曰起秋。有文行早歿。生二男。曰堯弼。通仕郞。曰堯翊。從仕郞。一女適柳宗之。堯弼無子。取弟之子爲後。曰鼎輝。一女適朴心華。堯翊生四男。曰兌輝。曰鼎輝。出繼。曰晉輝。曰履輝。四女適校理柳世鳴,士人曹夏全,金柅,金弼世。柳宗之生三男。曰世楨,世相,世霖。三女適李在寬,權掄,金必行。曾玄以下。多不盡錄。而鼎輝生始鏵。生員。始鏵生尙沃。通德郞。尙沃生世椀。世椀生龍煥。此爲先生世嫡。日。世椀甫齎遺文誌狀。來請碣銘於世澤曰。非無人也。必子之文也。顧世澤寡陋。何足以當此。獨念先故有百世通家之義焉。不敢終辭。謹受而序次如是。繫以銘曰。

先生善學。吾祖單傳。鱗變勉業。稜杜題扁。開發有書。誘許其專。信篤行力。問切思硏。嘉惠旣失。遺言是記。喪次師門。禮疑方位。獨訂舊聞。乃定同異。豈云疏節。庶見大意。馨德方懋。脩塗又窮。不祿斯文。未究眞工。書堂之上。震岡有崇。衣冠藏隧。神明護宮。誌有鶴沙。誄則柏老。發潛闡幽。信筆可攷。我拾遺條。銘其墓道。有如不信。視吾先稿。後學嘉義大夫。前行司憲府大司憲眞城李世澤。撰。

輓詞 编辑

金玏

高才媒一命。人事儘關天。老劍餘三尺。寒燈遞十年。歲遒悲薤露。陽動弔梅煙。情好從誰託。遺孤更可憐。

祭文 编辑

金玏

天與美質。人推善學。從師取友。行義修業。十載書燈。綽有所得。將成鳳儀。反作龍蟄。任聽天命。久占丘壑。采蘭崇阿。掇茝中林。脫略世累。馨德盈襟。聲名自播。薄宦來纏。暫屈初服。忠孝可全。云胡一疾。萬事俱裂。寡孤無託。天地於悒。顧余深契。一劍肝心。寒棲作鄰。隔水來尋。嫌玆頹日。繼以高月。有疑必叩。無幽不索。亂世漂轉。歲序遷移。江南久別。洛西相違。常懷鬱陶。遽聞哀訃。命道多奇。有天罔訴。衰年失侶。益覺寥落。永想儀形。心膽如割。將妥新阡。祇擧酸杯。靈乎不昧。庶照我哀。

编辑

金蓋國

學求硏微。行必踐實。生三事一。古訓是式。志器宏遠。事業可樹。功名綿邈。光陰遲暮。前歲末班。爲親暫屈。如何一病。遽至不淑。抱負未施。至行誰識。如我託契。實自髫童。同年同志。卜居又同。麗澤相資。朝夕追從。今失所倚。慟切公私。日月荏苒。襄事過期。孤嫠將餓。四壁徒立。顔淵無槨。聖驂誰脫。鶴髮在堂。靈必不瞑。惟其少慰。幸無疾病。哭不盡淚。文不盡情。英靈有知。鑑此哀誠。

编辑

金大賢

耿介之資。淸臞之相。烈烈其志。嘐嘐其尙。幼少出就。嘯皐之門。性理之書。述家之文。達支溯波。涉委探源。年纔弱冠。人目宿儒。卓彼陶山。簪盍其徒。盍往從遊。吾道在是。授我以方。益勵其志。精義所在。辭語所蔽。善問到底。不析不止。理期其辨。見何必同。疑欲其祛。說不苟從。自信之固。師心之悅。親提旣至。札喩亦切。乃戒其執。乃嘉其篤。矯偏祛病。合授心法。鑽仰方勤。樑木遽摧。不卒其業。用茹其哀。三載申喪。竭盡余心。築室杜曲。擬續遺音。黽勉就擧。爲親之屈。屢歎點額。賦命之薄。齋郞末班。豈云稱器。推奉以養。亦足爲賴。夫何一病。卒纏二豎。願孝之心。愛學之誠。一朝墜虛。天亦冥冥。賢愚共悼。親疏咸傷。矧余遇知。最出尋常。同遊共業。二十皇霜。擊昏欲明。激懶欲立。勉僞以眞。揉曲以直。分友而師。義伴而兄。旣失所依。將誤此生。一掩儀形。永隔幽明。腸與聲摧。淚共杯傾。

编辑

朴善長

立一世頹波之中。揚芬滌滓而有儒家氣像。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聞其語於古之人。吾何幸挹照隣之德。而窺涯涘於吾子。而吾子庶幾其人。又事乎自新。軒昻風致。人見其奇而不知其純。荊璞精蘊。世觀其表而莫辨其眞。夙摳衣於伊洛之間。服膺明訓。晩從事於科藝之場。重違嚴命。縱橫奇偉之文。齟齬於粉飾。一朶芙蓉。含晩葩於秋江之千頃。溪山遊息。自有眞趣。風雨弊牀。摠是佳境。持明識於義利之辨。發深慨於賢邪之別。阨窮不憫。肯上韓子之三書。黽勉爲親。喜奉毛公之一檄。將酸薄之月廩。繼甘旨之日享。嗟一夢黃粱之未熟。天奪速兮孤吾黨。嗚呼哀哉。擗嫠孤於虛幌。非吾子之所永念。鶴髮悲凉兮。獨倚乎朝暮望子之門閭。吾知子抱無窮之憾。嗚呼哀哉。子之存於世也。羌不識其切偲之益。及其歿也。爲善者無所與。爲不善者無所憚。士風日趨於頹靡。慨無人其激振。顧余無狀。幸同時而同處。幾見呼寐而就醒。縱未能在麻中而直。亦將薰陶乎高明。杞梓先摧而樗櫟獨存。歲晏山中兮疇依。靈輀一駕兮巷無人。非夫人之爲慟其誰。奠單杯兮侑以辭。子其不知耶知耶。

编辑

任屹

瘦如孤鶴。豁如秋天。其介如石。其直如弦。行循繩墨。學求聖賢。少趨皐席。長立溪雪。學而不倦。千里其轍。樂而忘憂。四壁其室。不飾邊幅。唯守天眞。家焉孝悌。鄕則恂恂。待人以誠。接物以仁。好善如色。視貨如塵。不留聲伎。惟甘冰蘗。養眞衡茅。寄傲林壑。對月杜曲。梅塢雪萼。攜筇勿巖。荷澤秋香。黃卷半壁。素琴一張。文藻彪炳。星命奇薄。頻歌鹿鳴。每泣荊璞。忽遇劇寇。張弮誓淸。共倡義旅。紏召儒兵。膽怒遁帥。必欲鞭扑。書裁相幕。懇懇光復。鵠頭晩飛。毛檄乍屈。爵不稱德。時會喪材。風塵未掃。玉樹遽摧。嗚呼慟哉。素閨晝哭之慘。鶴髮喪明之哀。巷無人兮。鄕井失儀。仁不輔兮。朋侶無歸。嗚呼慟哉。奸骨寒兮警句。華人惜兮野遺。何稟質之粹正。獨不享其期頤。嗚呼慟哉。樂道兮道方熟。力學兮學將終。天奪之遽。人慟之同。如屹夙荷奬拂。每勤發蒙。春晴鶴寮兮誨以邵易。夜靜文幌兮勉以眞經。對梅論心。翫月詠懷兮肝膽相照。浮江共舲。從賦聯鑣兮磨戞以行。頻枉山廬兮憐我丁艱。嚴示大義兮決我討賊。刮我瞙兮開我聵。明我昏兮通我塞。永期百歲兮且師且友。忽失一朝兮如割如削。廿載知音之感。一杯靈筵之哭。慟哉慟哉。

三峯書院奉安文略金應祖撰 编辑

曰惟榮州。鄒魯遺風。屈指仁里。莫如我東。勿巖嘐嘐。考德溪門。孜孜供職。餘力博文。接武聯聲。四賢一村。風流旣遠。典刑猶存。生旣範俗。歿宜祭社。睠玆名區。後岳前野。巖巒帶躅。草木留馨。輿人血忱。數間丹靑。良辰旣卜。盛禮斯張。豆籩有楚。陟降洋洋。三峯增秀。一水益淸。尙鑑精衷。惠我光明。

常享祝文 编辑

金應祖撰

故家懿行。明師旨訣。餘芳所在。百世芬苾。

上樑文略金應祖撰 编辑

道義交孚於勿巖。淵源實本於玩樂。句求其訓。字求其義。大闡未發之微。生我者父。成我者師。克盡心喪之制。令聞施於南服。幾入薦賢之書。異數賁於重泉。更應褒孝之典。

師友贈遺錄 编辑

次道盛韻三首○退溪先生 编辑

聞昔潯陽歸臥客。結廬人境每關門。平生歎仰高風處。不要逃喧自絶喧。

君身政似鱗將變。我學還如胾未嘗。歲晏送君歸勉業。寒齋塊處意偏長。

澗上霜扉深且廻。山童蝟縮晩慵開。關門絶俗吾何敢。怕有衝寒問字來。

送金生道盛嘯皐朴先生 编辑

花雨濛春市。松風沸晩岡。歸心雲共遠。別意水爭長。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指南玆路直。鞭策莫棲遑。

奉別金杜稜丈罷棲還歸近始齋金垓 编辑

美人隔湘浦。相期共一方。藏修擇幽靜。風月棲雲牀。玄關啓靈鑰。山水歌峨洋。君憐我癡狂。我愛君軒昻。聚散自有定。贈言吾所臧。利趨旣多逕。正道久就荒。氣質又多病。難保一心良。維持有至要。整肅而齊莊。窮經豈徒博。進修貴自强。鳶魚察上下。勿助且勿忘。吾聞諸格言。勉之在靑陽。洛水去長波。陶岳屹蒼蒼。期君梅雪夜。步月拾零香。

次金勿巖韻松巖權好文 编辑

雲棲山絶頂。遊跡鹿皮翁。利祿形骸外。耕漁氣槪中。逝川懷孔聖。移岳笑愚公。一夜談更僕。翛然萬慮空。

勿巖兄遠垂書問。副以淸詩。重感風儀。依韻奉答。時荷谷謫甲山○荷谷許篈 编辑

曾向師門覓指歸。朅來離索少親知。窮邊未得韋弦佩。賴有吾君七字詩。

與金道盛書退溪先生 编辑

想讀書見趣。日益有味。前來講目。略以愚見注各條下。其得失亦不能自知也。就中君看文字細密。儕輩間鮮有其比。滉曾所誤看處。因君開發多矣。然若狃於所長。一向如此。則害亦不少。晦翁先生嘗曰。看文字。不可過於疏。亦不可過於密。陳德本有過於疏之病。楊志仁有過於密之病。蓋太謹密則少間看道理從那窮處去。更揷不入。不若且放下放開闊看。其他亦有論太密病處非一。今不暇枚擧。晦翁必不欺人。幸須留意。算法。比他法甚似簡徑。但在此諸人。皆不能知其下算。恨不及君在時得此法而究得之。然會當仍便請敎也。西銘考證。有添補三條。別紙寫去。竝詳之。

記聞錄 编辑

金勿巖隆。居榮川。生於嘉靖己酉。有美質。十八。負笈門下。凡有問難。直窮到底。先生深加奬歎。公益自憤勵。築精舍。左右圖書。硏窮體驗。尤用力於禮學。先生之歿。爲服心喪。壬辰之亂。方居憂。檄諭列邑。激以忠憤。呈書體相。惓惓於復讐之義。恤民之政。辭意激切。服闋。用薦除齋郞。謝恩而歸。俄卒。年四十六。鶴沙金公應祖入侍經筵。力陳公學行。贈承旨。溪門諸子錄

勿巖金處士。器局峻嚴。論議正直。平生用力。在孝友忠信上。餘事學文。而不喜擧子業。以親老。屈意場屋。竟不成。其所居之室。與親舍雖在一里。亦非跬步之地。而晨昏定省。一如古禮。如得適口之味。雖菜羹湯水之微物。必奉進高堂。竭誠孝養。此非有深愛於父母者耶。且其居鄕處身。一以禮法從事。而誨人勤。待朋友信。處兄弟怡怡。遇親族款睦。好施人周急。此固得於天者。而亦賴師門之妙法也。噫。生不能擧。歿不能旌其閭。豈非明時褒善之一大欠也。郭丹谷𡺽闡幽錄

勿巖金表兄諱隆。字道盛。師事退溪先生。服心喪三年。平生以孝悌忠信爲本。學文餘事矣。余未能逐日受業。而誘掖琢磨之功。不可勝記。不幸哲人先逝。每抱悲慕之情。今日吾將隨歸。庶敍哀慟於冥冥之中耶。丹谷師友錄

金隆字道盛。少從退溪先生受學。先生。未久下世。未克卒業。而慕道向善。學術俱優。癸巳冬。補集慶殿參奉。甲午。病不起。有子起秋。不幸短命。兄陶亦能文好讀。有三子皆能文。仲子遇秋。尤善屬文。丙午進士。李炊沙汝馪師友錄

金勿巖誠孝出天。友愛篤至。遊退陶門下。甚見推許。士林重之。先生下世。心喪三年。萬曆癸巳。以遺逸除齋郞。繼有承敍之命。未及除拜而卒。榮州志○金鶴沙應祖撰

退溪先生初喪時。喪次方位。諸人議多異同。門人金勿巖隆。曾聞於先生。不分東西南北。前爲南後爲北。左爲東右爲西。遂依此定行。柳謙菴雲龍錄

先生儀表魁偉。質性方嚴。自年少時。往學舍則諸生方喧譁。見先生輒肅然。從子値秋記行錄

先生從學陶山。坐有常處。不移尺寸云。同上

壬辰亂。有遁師。先生通諭諸儒。必欲鞭扑。聞者莫不激聳。同上

先生常訓子弟曰。凡事必須謹愼。雖小節。不可放心。同上

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經筵參贊官。行集慶殿參奉勿巖金先生墓表。此文成於元集刊畢後。故附于此。 编辑

師李先生學者周山南。其道德所造。非末學所敢測知。大抵多躬行篤實君子。豈非傳授旨訣使然哉。勿巖金公。少嘗事先生。年四十有六而卒。蓋其學。謂制行原倫常。故事父母孝。處兄弟友。敦宗族篤朋舊。島夷構難。乘輿蒙塵。則草野悲憤。飛檄列郡。抵書方伯。爲忠義倡。謂盡性在窮格。故進而講質函丈。究極經旨。退而記述文字。私資省發。有講錄諸書。凡此可謂知本末該體用。進德有序矣。獨恨其天不假年。不克卒其大業。傳先生嫡統。爲世師宗。然顧門路旣。正規模已立。譬如構大厦。位置間架。望而知爲明堂制度。詎不偉歟。公諱隆。字道盛。勿巖其號。生嘉靖己酉。卒萬曆甲午。葬在榮川郡杜陵洞負震之原。前卒一年。除集慶殿參奉。卒後五十八年。贈承政院左承旨。又三年。配享三峯祠。咸昌之金。爲世聞閥。戶曹參判諱爾音。有孝行旌閭。公六世祖也。東萊縣令諱漢珍。典牲署主簿。諱諟敬。全州敎授。諱龜息。高曾祖三世也。考曰司宰參奉諱應麟。妣曰玄風郭氏。參奉子保女。公娶甘泉文氏參奉經濟女。生起秋。早卒。起秋生堯弼,堯翊。女柳宗之。堯翊生兌輝,鼎輝,晉輝,履輝。鼎輝後堯弼。曾玄以下不錄。公五世孫尙建氏。屬範祖表公墓。範祖念公之德行。李先生爲之奬許。具本集中。權公斗寅,金公應祖爲之狀若誌。又有朝家之褒贈。士林之崇祀。固無待範祖言而重。獨撮其爲學次序大槪而略有論敍。使鑱之石。冀後世識公才中身歿。而其道體成立已如此。通政大夫。前行承政院同副承旨錦城丁範祖。謹撰。